孙悟空与混沌魔王

孙悟空与混沌魔王

一、孙悟空与混世魔王(论文文献综述)

朱伟清[1](2021)在《国产动画片中的哪吒形象改编及其创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动画史上,有哪吒一角出现的动画作品可谓数不胜数。无论是经典影片《大闹天宫》《哪吒闹海》,还是大型动画连续剧《哪吒传奇》,抑或是新近票房口碑双丰收的《哪吒之魔童降世》,都通过改编成功地塑造出了深受观众喜爱的新的哪吒形象。这说明在中国动画市场中,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依旧蕴藏着无限的改编潜能。通过合适的动画改编,便能使传统角色焕发新的生命力。文艺作品的创作既受特定时期背景的制约,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特定时期的意识形态、经济体制、文化风潮等等,本文便以有关哪吒的动画作品为参照来回溯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并以在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动画作品中的哪吒塑造为切入点,从外形形象、叙事两个方面梳理哪吒动画角色的流变。经过梳理发现,在当下动画产业兴起的背景下,受青年文化和新兴媒介等影响,有关哪吒形象的动画作品逐渐倾向于戏谑化和陌生化的改编趋势。此创作经验或许能为日后的动画作品改编传统神话提供参考价值。

邵路燕[2](2020)在《《西游记》深度阅读:如意金箍棒》文中指出话说孙悟空于菩提老祖处学得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荣归故里,自剿了混世魔王,夺了一口大刀,又于傲来国收了各种兵械给猴子猴孙受用,正喜间,忽然觉得自己手中的混世魔王的这口大刀不称意。此时,四老猴出谋划策,说是这东海龙宫兵器繁多。一、来历与特性好猴王,跳至桥头,使一个闭水法,捻着诀,扑的钻入波中,分开水路,径往东洋海底。见着龙王后,龙王倒也不吝啬,依次抬出了一把大扞刀、一扞九股叉、一柄画杆方天戟。话说这戟有七千二百斤

李晓媛[3](2020)在《《西游记》真假悟空与《红楼梦》真假宝玉的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游记》和《红楼梦》都属于中国古典四大名着,二书中都有关于真假主人公的经典故事,前者是真假孙悟空,即孙行者和六耳猕猴;后者是真假宝玉,即甄宝玉和贾宝玉。孙悟空和贾宝玉本身就有着相同的"因石而生"身世和叛逆性格,两个故事更是在人物设置和二心主旨方面如出一辙,但也有着不同的丰富内涵和情节设置。真假悟空和真假宝玉的情节都体现了人性追求自由和难避约束之间的矛盾,值得对比分析研究。

陈思呈[4](2020)在《孙悟空为何需要神仙相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读《西游记》,突然发现,孙悟空从花果山到取经路上,正好是一个人从孩童到成年人的心路历程。他的花果山岁月,宛如我们儿时常玩的游戏。"你看他一个个:跳树攀枝,采花觅果,抛弹子,邷么儿,跑沙窝,砌宝塔,赶蜻蜓,扑八蜡,参老天,拜菩萨,扯葛藤,编草袜……"抛弹子,邷么儿,就相当于我们小时候玩的丢石子游戏;跳沙窝和砌宝塔,类似于我们的跳飞机。这个时期的孙悟空,很多的英雄行径带有孩童式的无赖。略举两例。一是他学艺归来,发现花果山旁边的混世魔王欺压他的猴子猴孙,于是前去理论。两人首次对决,孙悟空赤手空拳,身长不足四尺,为公平起见,两人空拳对打。

李明[5](2019)在《孙悟空视觉艺术形象演变考》文中研究表明孙悟空作为一个流传千年、家喻户晓的文学人物形象,其视觉艺术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孙悟空视觉艺术形象及其演变为主要研究对象,是该学术命题的第一次整体性研究的尝试——在“取经故事—西游故事—孙悟空故事”演进脉络的观照下,梳理历代美术作品中的孙悟空视觉艺术形象,进行分期研究,总结造型要素,分析其形成和演变动因。第一章阐释孙悟空视觉艺术形象生成的文化渊源:通过“猴行者原型”命题说明孙悟空的猴性来源,阐释其从猕猴到猿猴再到石猴的演化过程;强调故事系统作为视觉艺术形象的文化渊源,分别介绍取经本事、取经故事、西游故事、孙悟空故事的演化历程;阐述孙悟空视觉艺术形象的演化,并进行历史分期。第二章到第五章对孙悟空在“四个历史阶段”的视觉形象进行具体分析:第二章通过梳理截至2018年最新最全的美术资料,分析唐宋的猴行者形象,是本文的重点;第三章分析元代孙行者的形象;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概括分析明清齐天大圣的形象和民国以来美猴王的形象。第六章为价值探讨:第一节论述孙悟空视觉艺术的美术史价值、审美价值;第二节阐述孙悟空视觉艺术对于西游故事演化、孙悟空人物原型等“西游学”命题的实证价值;第三节概述了孙悟空视觉艺术的产业价值。本文梳理孙悟空视觉艺术形象的千年历史,认为孙悟空形象中的两大基本特征的“本体矛盾性”和“主体焦虑性”贯穿着整个视觉艺术形象演变历程,与中国文化变迁中的诸多侧面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

王文强[6](2019)在《《西游记》英译史研究》文中指出作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着”之一,《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中国读者的喜爱。不惟如此,早在1758年(乾隆23年),日本着名小说家西田维则就开始了这部小说的翻译工作。其后,随着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在华传教工作的展开,这部小说也逐渐进入他们的视野。此后,尽管这部小说的译介主体在不断的变化,《西游记》在西方世界的译介进程却从未中断过。其中,这部小说的英语译文(本)数量最多、影响最大。自1822年马礼逊在《华英字典》首次收录《西游记》中的部分谚语开始,到1983年余国藩的《西游记》全译本问世,这部小说在英语世界从“种子”到最终“成形”共历经了160余年的历史。早在1961年,阿瑟·韦利的《西游记》英译本就被选入象征世界文学作品的“企鹅经典丛书”(Penguin Classics),成为最早被该系列丛书收录的中国文学作品,可见这部小说作为“世界文学”的影响力。然而,与《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三部小说相比,学界对《西游记》的英译研究相对滞后。目前,国内外尚无系统、全面研究《西游记》英译的着作问世,这显然与这部小说在英语世界强大的影响力并不匹配。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很有必要对《西游记》的英译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采用描述翻译学和翻译史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探讨以下问题:第一,自《西游记》问世以来,有关这部小说“主题思想”的解读在中国呈现出众说纷纭的局面,那么,这些来自异域的译者们如何定义《西游记》的“性质”?他们的阐释与解读与这部小说的学术研究又有何联系?第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西游记》的译者们选取这部小说进行翻译的原因是什么?这些译者的身份是否会影响他们对《西游记》的理解和认知?第三,正如安德烈·勒菲弗尔所指出的,翻译实质上是译者对原作所进行的文化层面上的改写,在经历改写而成的《西游记》英译本中,原着的主要人物在形象是否与原着一致?如果发生了“变异”,那么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研究发现,由于受到历史文化语境、译者文化身份以及他们不同的翻译目的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笔下的译文(译本)差异明显,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而原着的一些主要人物形象之所以在译本中发生“变异”,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与上述几个因素息息相关。同时,这些译者对这部小说的翻译阐释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游记》的学术研究是同步的。根据译者身份、翻译目的、译本(文)形式、译本影响、以及这些《西游记》的译者们对这部小说的阐释与解读,本研究将这部小说在英语世界的旅行时期大致分为四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822年至1916年,这一阶段的译介主体以传教士为主,《西游记》在很大程度上充当着传教工具的角色,原着的文学性并没有得到重视;第二个阶段为1917年至1932年,库寿龄首次在英语世界否定了“邱处机作者论”的观点,之后海伦·海耶斯的节译本在英国出版,尽管海耶斯对《西游记》的佛教阐释存在着以偏概全的倾向,然而,它的出现意味着《西游记》走出了“传教士阐释阶段”,序言中大幅引用胡适考证《西游记》的最新成果,正式开启了这部小说在英语世界的“现代之旅”;第三个阶段为1942年至1968年,着名汉学家阿瑟·韦利的《西游记》译本在英语世界广受赞誉,通过他的译本,原着的文学性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彰显,译者精心塑造的“猴王”形象深入人心;另一方面,《西游记》为“神话小说”、“滑稽小说”的“属性”在本时期通过韦利译本广泛被这部小说的研究者所接受。第四个阶段是1969年至1983年,在杜德桥、余国藩等学者的推动下,《西游记》的学术研究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在他们不懈的努力下,《西游记》蕴含的道教成分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余国藩集《西游记》研究者、翻译家、汉学家于一身,他将有关这部小说最新的研究成果融汇到自己的译作中,使这个全译本充满着浓厚的学术气息。系统全面地考察《西游记》的百年英译史,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考察《西游记》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历程,有助我们从整体上了解影响中国古典文学域外传播的诸多因素,并把握其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特点,从中我们可以总结经验,为今后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外译事业提供指导,从而加快中国文学、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

肖扬[7](2019)在《日本影视作品《西游记》改编研究》文中认为“西游故事”从最初的纪实传记到明代成书,再到20世纪以来不断的影视作品改编已经跨越了一千多年的时光,在这历史的长河中,“西游故事”一直在扩展着自己的奇幻空间和哲理深度,吸取周边各种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宗教信仰的元素,有着多姿多彩的讲述和表现形式,从明清时代衍绎为集大成的《西游记》小说,到在东亚各国广为传播和改编,一直未停下进化的脚步。《西游记》在近现代影视媒介的助力下,其影响和改编早已超越中国范围,尤其在日本出现了数量众多的《西游记》影视改编作品,成为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一个经典范例。本论文在重新梳理《西游记》的生成及在日本传播接受的基础上,对20世纪以来《西游记》在日本电影、电视剧、动画中的改编特征、接受情况做出了系统的梳理,并给予文化分析。20世纪法国叙事学家热拉尔·热奈特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和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跨越媒介隔阂、更为开放的文本互涉理论。这一理论对理解和分析文学文本的《西游记》的跨国影视改编提供了思路,使我们可以把中日《西游记》影视作品看做超文本进行比较研究,以此为切入点从跨文化的角度分析其在日本影视的改编机制与文化特征。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梳理了“西游故事”在中国一千多年以来的流转变化,指出了“西游故事”是在不同的时代文化语境下衍生出不同形式、内容、体裁的超文本,这些文本形成互涉关系,共同促使《西游记》的丰富和发展。其次,本章从日本翻译和传播“西游故事”的两条路径出发,梳理《西游记》在日本早期的接受情况。第二章着重梳理了日本1945年之前的《西游记》影视改编作品,试图阐明国家意识形态对改编机制的影响。第三章具体分析战后日本改编《西游记》动画作品,论述在后现代语境下,日本影视作品如何对《西游记》进行最具想象力的颠覆式改编。第四章对日本战后出现的《西游记》电影和电视剧改编进行文本分析,指出尤其是1978年版日本《西游记》电视剧首次做出了的较完整的改编,将中日文化进行了一次较为成熟的融合。第五章将尝试提炼出日本改编《西游记》的主要特征,包括故事内容、人物形象、文化杂糅等方面。“西游故事”经历了漫长时光的磨砺,本论文希望在梳理《西游记》生成、演变、传播到日本生根发芽的历史脉络基础上,对日本西游记的改编机制做出归纳和总结,诠释各类日本《西游记》作品的成因动机,挖掘其深层的民族文化内涵与情绪。

雷会生,李克臣[8](2018)在《超凡入圣路迢迢——孙悟空与中华民族文化精神论纲(下)》文中研究表明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是一个由妖而人、由凡而圣、超凡入圣的完整的艺术形象。孙悟空超凡入圣的生命历程是不断"去私欲""修功德"的修行历程。孙悟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最集中最完美的艺术体现。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画廊中,都是无与伦比的"这一个"。不要用阶级斗争理论曲解孙悟空,也不要用西方自由理念与个性解放思想来阉割孙悟空。对孙悟空形象的正确阐释,对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增强民族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克服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现实与精神的危机意义重大。

吴静,徐辰佳融,徐习军[9](2018)在《从文本到符号:《西游记》中的大圣形象研究》文中指出在百回本《西游记》文本中,孙悟空的形象经历了石猴、妖猴、狂猴、神猴到圣猴的变化,随着西游故事的广泛传播,孙悟空在民间传播过程中不断被神话,以至于形成了民间的大圣信仰和大圣崇拜。因而到了近现代,随着电影艺术等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关于孙悟空的艺术设计形象越来越多元且丰富,当代影视、动画动漫作品中围绕大圣形象的艺术涉及广泛运用于地方文化宣传、文化艺术传播和商业广告等领域,大圣形象的价值得到了充分挖掘。

林桑榆,夏陌[10](2018)在《在我眼中开出玫瑰》文中研究表明编辑推荐:看完这个稿子,我突然想到《一千零一夜》里也有这么一句话:她幻化成千种模样,只为住进他的心里,他却拿她当混世魔王。只可惜,在这个故事里,并非小妖精无法住进孙悟空的心里,而是孙悟空守着小妖精留下的筋斗云,过完了没有她的一生。他本想告诉她,自己设计出了世上最快的云,能穿越时光,带她去任何远方,却不料在小妖精的眼里,他永远都是扶不起来的阿斗,没资格成为她的心上月。

二、孙悟空与混世魔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孙悟空与混世魔王(论文提纲范文)

(1)国产动画片中的哪吒形象改编及其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分析
    三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中国动画产业发展中的哪吒动画作品梳理
    第一节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黄金时代(1949—1966年)
    第二节 中国动画第二个黄金期(1976—1983年)
    第三节 走向市场经济,商业雏形初现(1984—2003年)
    第四节 中国动画产业的兴起(2004年至今)
        一 政策指导
        二 新型企业的兴起
        三 青年群体的力量
        四 新兴媒介的发展
第二章 哪吒动画形象流变
    第一节 宗教与文学作品中的哪吒形象
        一 《西游记》小说中的哪吒形象
        二 《封神演义》中的哪吒形象
    第二节 动画作品中的哪吒形象
第三章 哪吒动画叙事流变
    第一节 《西游记》小说语境下的哪吒——自由的对立者
    第二节 《封神演义》小说语境下的哪吒
        一 从叛逆顽童到正义英雄
        二 从代际冲突到父子和解
    第三节 超越文本,自由表达
        一 打破成见,反抗命运
        二 脱离传统,自由叙事
第四章 当下哪吒动画作品的改编趋势
    第一节 戏谑化创造喜剧效果
    第二节 陌生化叙事
        一 叙述结构的陌生化:情节迁移与文本超越
        二 人物塑形的陌生化:角色颠覆与意义再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主要参考影片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西游记》深度阅读:如意金箍棒(论文提纲范文)

一、来历与特性
二、用途与威力
三、结语

(3)《西游记》真假悟空与《红楼梦》真假宝玉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一、如出一辙
    1.人物相似。
    2.二心博弈。
    3.亦真亦虚。
二、各有千秋
    1.名字暗示。
    2.美丑善恶。
    3.高潮冲突。

(5)孙悟空视觉艺术形象演变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范围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综述
第一章 孙悟空视觉艺术形象生成的文化背景
    第一节 孙悟空视觉艺术形象的“史前史”
    第二节 孙悟空视觉艺术形象生成的文化渊源
        1.2.1 佛教主导的取经故事
        1.2.2 道教主导的西游故事
        1.2.3 独立演化的孙悟空故事
    第三节 孙悟空视觉艺术形象的演化和分期
        1.3.1 孙悟空人物形象演化
        1.3.2 孙悟空视觉艺术形象演化
        1.3.3 孙悟空视觉艺术形象的分期
第二章 唐宋以猴行者为主体的孙悟空视觉艺术形象
    第一节 第一次命名:《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猴行者
    第二节 视觉表达的尝试:延安石窟中的猴行者
    第三节 初步稳定的塑形:敦煌壁画中的猴行者
    第四节 交流与开源:泉州开元寺浮雕猴行者
    第五节 整体呼应:取经图花钱中的猴行者
    第六节 猴行者的图像解释学的阐释
第三章 元代以孙行者为纽带的孙悟空视觉艺术形象
    第一节 转型革命:《西游记》杂剧中的孙行者
    第二节 开路先锋:取经瓷枕中的孙行者
    第三节 白衣秀才:墓道画像石中的孙行者
    第四节 孙行者的图像解释学的阐释
第四章 明清以齐天大圣为内涵的孙悟空视觉艺术形象
    第一节 全面成型:世德堂本《西游记》小说的“言象”和“图像”
        4.1.1 齐天大圣与孙悟空的合流
        4.1.2 矛盾的本体:世德堂本《西游记》小说的“言象”
        4.1.3 中空的主体:世德堂本《西游记》小说的“图像”
    第二节 图像粉本:李评本《西游记》插图
    第三节 孙悟空的标准像:味潜斋本《西游记》绣像
    第四节 齐天大圣的图像解释学的阐释
第五章 民国以来以美猴王为表征的孙悟空视觉艺术形象
    第一节 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变
    第二节 经典美猴王视觉艺术形象的形成
        5.2.1 戏曲脸谱艺术
        5.2.2 从连环画到新年画
        5.2.3 奇妙的捷克绘画
        5.2.4 动画片《大闹天宫》
    第三节 美的巅峰:1986版电视剧《西游记》中的美猴王
        5.3.1 电视剧中的美猴王
        5.3.2 电视剧之后
    第四节 美猴王的图像解释学的阐释
第六章 孙悟空视觉艺术形象的价值探讨
    第一节 孙悟空视觉艺术的美术史价值
        6.1.1 一段独特的美术史
        6.1.2 一种全新的审美方法论
    第二节 孙悟空视觉艺术的“西游学”价值
    第三节 孙悟空视觉艺术的产业价值
结语
后记
附录1: 本文使用的主要概念和术语
附录2: 孙悟空视觉艺术形象演变表
参考文献
就读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6)《西游记》英译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1.3.1 本文对《西游记》英译文本性质界定
        1.3.2 本文对《西游记》的翻译界定
        1.3.3 英语世界的《西游记》
        1.3.4 本研究时间范围的界定及历史阶段的划分
    1.4 国内外《西游记》英译研究文献综述
        1.4.1 国内研究综述
        1.4.2 海外研究综述
        1.4.3 国内外《西游记》英译研究述评
    1.5 本研究所涉及的翻译理论
        1.5.1 描述翻译学派
        1.5.2 翻译史学研究
    1.6 研究内容
第2章 传教士汉学家对《西游记》的译介研究(1822-1916)
    2.1 本阶段《西游记》在英语世界的“隐性传播”探究
        2.1.1 开创《西游记》英译史的《华英字典》
        2.1.2 艾约瑟对《西游记》在英语世界的首次介绍
        2.1.3 伟烈亚力《汉籍解题》中的《西游记》
        2.1.4 明恩溥《中国人的德行》中的《西游记》
        2.1.5 翟理斯对《西游记》的“隐性传播”贡献
    2.2 作为“显性传播”的《西游记》英译文
        2.2.1 詹姆斯·沃尔对《西游记》的译介
        2.2.2 翟理斯对《西游记》的翻译与改写
        2.2.3 晚清时期其它《西游记》英译文
    2.3 本阶段《西游记》“显性译文”的译者身份探析
    2.4 本阶段译者的译介动机考察
    2.5 援佛入耶——李提摩太对《西游记》的“基督式”改造
        2.5.1 李提摩太其人其译
        2.5.2 李提摩太“援佛入耶”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2.5.3 李提摩太翻译《西游记》动机探析
        2.5.4 “援佛入耶”——李提摩太对《西游记》的“基督式”改造
        2.5.5 走向基督—李提摩太对《西游记》人物的“改造”
        2.5.6 李提摩太眼中的《西游记》宗教成分
    2.6 本时期《西游记》译介之不足
    2.7 本章小结
第3 章《西游记》在英语世界传播的“启蒙期”(1917-1932)
    3.1 库寿龄《中国百科全书》对《西游记》的介绍
    3.2 文仁亭《中国神话与传奇》中的《西游记》
    3.3 东方佛学的“西游记”——海伦·海耶斯《西游记》英译本研究
        3.3.1 译者海伦·海耶斯的身份探析
        3.3.3 海耶斯对《西游记》主题思想的认知
        3.3.4 海耶斯译本中孙悟空的形象建构
        3.3.5 “东方智慧丛书”对中国文学典籍的选材
        3.3.6 海耶斯《西游记》翻译策略探析与底本
        3.3.7 本章小结
第4 章《西游记》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繁荣期(1942-1968)
    4.1 倾听译者的心声——阿瑟·韦利的《西游记》英译本研究
        4.1.1 阿瑟·韦利其人其译
        4.1.2 阿瑟·韦利《西游记》英译本介绍
        4.1.4 《猴》的译介语境与读者接受
        4.1.5 韦利对原着创造性的裁剪与英雄主义“猴王”的塑造
        4.1.6 韦利对英雄主义“猴王”的塑造及对唐僧形象的“还原”
        4.1.7 倾听译者的心声——韦利思想倾向在《猴》中的折射
        4.1.8 译,还是不译——韦利对《西游记》诗词的删减原因探析
    4.2 英语世界中国文学教材的《西游记》研究
        4.2.1 梅仪慈对《西游记》的介绍
        4.2.2 陈绶颐《中国文学史述》中的《西游记》
        4.2.3 黎明《中国文学史》中的《西游记》
        4.2.4 白之《中国文学选集》中的《西游记》
        4.2.5 柳无忌《中国文学概论》中的《西游记》
        4.2.6 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的《西游记》
    4.3 作为儿童文学与幽默小说的《西游记》英译本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当代《西游记》英译的学术转向——以余国藩译本为中心
    5.1 余国藩其人介绍
    5.2 余国藩对《西游记》的学术研究探析
        5.2.1 余国藩对《西游记》的底本选择以及对小说第九回的认识
        5.2.2 谁是作者?余国藩对《西游记》作者的认知
        5.2.3 余国藩对《西游记》小说中诗词的认知
        5.2.4 《西游记》的宗教意蕴
    5.3 坚持“可译性”——余国藩《西游记》翻译策略探析
        5.3.1 余国藩对《西游记》称谓词的翻译
        5.3.2 余国藩对《西游记》典故的翻译
        5.3.3 余国藩对《西游记》比喻、成语的翻译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本研究的发现
    6.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7)日本影视作品《西游记》改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方法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第一章 《西游记》文学文本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
    第一节 变幻自在:“西游故事”的超文本性
    第二节 旅行开始:“西游故事”在日本的演变与接受
第二章 日本早期电影对《西游记》的改编(1926-1945)
    第一节 《西游记》与日本现代性
        一、现代性理论概述
        二、1926 年的《西游记孙悟空物语》动画
    第二节 、近代的超克:作为“国策电影”的《孙悟空》
        一、作为背景的1940 年《电影法》
        二、“国策”与娱乐的杂糅
第三章 战后日本动画对《西游记》的改编(1946-2017)
    第一节 东映动画与手冢治虫的“西游情结”
    第二节 宏大叙事的凋零与“西游记资料库”的建立
    第三节 “资料库”语境下的《西游记》动画
第四章 战后日本电影、电视剧对《西游记》的改编(1946-2017)
    第一节 奠基之作:78版《西游记》的忠实与反叛
        一、本土化的超文本生成
        二、文化融合下的改编特征
    第二节 重新编码:后现代视域下的《西游记》电视剧与衍生电影
        一、93版《西游记》及其衍生作品
        二、06版《西游记》及其衍生电影
第五章 日本《西游记》的主要改编特征
    第一节 人物形象的变化
        一、女性化的三藏法师
        二、河童化的沙悟净
    第二节 情节剧化的叙事结构
        一、叙事时间顺序的变化
        二、二元对立下的情节剧叙事结构
结语
附录:日本改编《西游记》作品片目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超凡入圣路迢迢——孙悟空与中华民族文化精神论纲(下)(论文提纲范文)

六、孙悟空与大闹天宫
七、明心见性与个性解放
八、孙悟空与礼
九、孙悟空形象的文化意义
十、孙悟空与中国古代文学
结束语

(9)从文本到符号:《西游记》中的大圣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游记》文本中的大圣形象
    (一) 无拘无束、快乐至上的“野猴”形象
    (二) 桀骜不驯、狂妄自大的“狂猴”形象
    (三) 妖魔为伍、作妖作孽的“妖猴”形象
    (四) 机智勇敢、一往无前的“神猴”形象
    (五) 火眼金睛、斗战胜佛的“圣猴”形象
二、民间“大圣崇拜”中的大圣形象
三、西游文化传播中作为图像符号的大圣形象
    (一) 影视传播中的“一往无前”形象
    (二) 动画动漫游戏传播中的“美猴王”形象
    (三) 平面设计中的“斗战胜佛”形象

四、孙悟空与混世魔王(论文参考文献)

  • [1]国产动画片中的哪吒形象改编及其创作研究[D]. 朱伟清.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西游记》深度阅读:如意金箍棒[J]. 邵路燕.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08)
  • [3]《西游记》真假悟空与《红楼梦》真假宝玉的比较[J]. 李晓媛.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20(02)
  • [4]孙悟空为何需要神仙相助[J]. 陈思呈. 喜剧世界(上半月), 2020(02)
  • [5]孙悟空视觉艺术形象演变考[D]. 李明. 云南大学, 2019(03)
  • [6]《西游记》英译史研究[D]. 王文强.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7]日本影视作品《西游记》改编研究[D]. 肖扬.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9(02)
  • [8]超凡入圣路迢迢——孙悟空与中华民族文化精神论纲(下)[J]. 雷会生,李克臣.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6)
  • [9]从文本到符号:《西游记》中的大圣形象研究[J]. 吴静,徐辰佳融,徐习军.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8)
  • [10]在我眼中开出玫瑰[J]. 林桑榆,夏陌. 花火, 2018(12)

标签:;  ;  ;  ;  ;  

孙悟空与混沌魔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