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用数据交换中心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军[1](2020)在《金融IC卡多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随着金融IC卡的普及,金融IC卡在社保、交通、医疗、旅游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金融IC卡多应用推广还存在行业应用共享度不高、缺乏跨行业技术平台支撑应用共享等缺点,“一事一卡”现象仍然存在,“一卡多用、一卡通用”的局面还未形成,既带来资源的浪费,也不方便群众携带使用。同时,随着移动支付的蓬勃发展,二维码、手机APP等无卡支付方式安全性不够高的隐患也逐步凸显。因此,进一步推进金融IC卡一卡多用,推动行业应用开放共享、互联互通,推广具有安全芯片、支持硬件数字证书、采用国密算法的移动智能终端,为群众提供更安全、更便捷的金融服务和民生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落实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创新试点相关要求、四川省政府金融IC卡一卡多应用相关规划为背景,通过对金融IC卡多应用关键技术的研究,研制形成了相关应用技术标准,设计建设了一个“业务安全、应用共享、设备共用、一卡通用、成本分摊、系统互联”的省级金融IC卡和移动金融跨行业互联互通平台,研发了一批基于金融IC卡、移动智能终端的创新金融应用和行业应用,打造了“安全可信、联网通用”的移动金融基础设施,并为未来数字货币落地应用奠定基础。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1.针对缺乏全省统一的行业应用技术规划,各行业、各市州、各商业银行各自独立地在金融IC卡上加载行业应用,带来卡片文件结构、行业应用密钥、POS终端不兼容、不利于行业应用联网通用等问题,在深入研究金融IC卡、金融移动支付行业标准基础上进行创新扩展、细化,统筹规划设计了四川省行业应用卡片规范、行业应用密钥体系、公交行业POS终端规范,解决了行业应用标准统一、行业应用信息在卡片内安全存储、在机构间和终端与后台间安全可靠传输等问题,为行业应用开放共享、互联互通奠定了技术基础。2.深入研究IC卡多应用管理技术和可信服务管理技术,解决了普通金融IC卡、移动金融IC卡上行业应用的加载和管理、行业应用的接入和共享、行业自定密钥的交换、接入国家移动金融公共服务平台等问题,研发设计了符合中国金融移动支付标准的架构开放、互联互通、安全可信的省级金融IC卡和移动金融服务平台。平台接入了国家移动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并将研发的全国通用应用和本地特色应用共享到国家平台供全国使用;平台将各个单位不同架构、模式的平台、应用互联,支持多种创新金融应用、行业应用和业务模式。该平台是国内首个建成的省级金融IC卡和移动金融互联互通平台,通过了国家专业机构的检测认证,并投入实际运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3.针对中小规模城市和县级城市公交行业缺少金融IC卡行业应用管理系统,现有金融POS终端规范缺少黑名单和优惠促销活动支持等问题,研究了金融终端安全交互技术,研发设计、建设了全省统一的金融IC卡公共交通行业平台,支持普通卡、老年卡、学生卡等多种支付模式和灵活多样的优惠模式,支持各城市、各运营公司等多种规模机构的接入和管理,为金融IC卡在公交领域快速推广奠定了基础。4.研究了金融IC卡扩展应用技术和可信服务管理技术,结合自研的行业应用卡片规范和密钥管理规范,解决了金融IC卡行业信息安全存储、传递和在地铁刷卡速度问题,国内首个实现普通金融IC卡、移动金融IC卡(手机SD卡)在地铁应用,解决了驾驶员、行驶证信息安全存储和传输问题,国内首创面向所有银行开放的基于普通金融IC卡的交通违法处理应用。
郝飞扬[2](2019)在《多域物联网数据共享交换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物联网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撑,是智慧城市、军事国防、智能制造等的核心和基础。万物互联、开放共享、安全保障等是物联网产业健康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基础。物联网设备根据归属地划分管理域,形成多域。针对物联网数据的海量化、异构化、分散化等特点,本文聚焦于多域物联网数据共享交换体系架构及基于区块链的上下文敏感、细粒度自适应访问控制方法,设计和开发多域物联网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子域系统互联互通、数据跨域受控共享、服务跨域受控协同、应用系统跨域受控联动。针对物联网数据海量异构、数据分域存储、数据跨域融合等特点和需求,提出一种多域物联网去中心化数据共享交换架构,实现海量差异化数据、服务的动态统一标识和跨域协同管理。所提出的数据共享交换架构能够兼容差异化物联网节点、异构物联网系统,实现以海量异构数据为中心的数据分域存储、服务分域部署,具有高可用性和松耦合性,为应用系统互联互通提供基础保障。针对物联网系统共享开放化、访问权限需求多样化等特点和需求,研究多域物联网海量资源跨域访问权限管理方法,提出基于区块链的细粒度上下文敏感的访问控制机制,针对跨域资源请求场景,提出一种CapBAC的模型与方法。在10个域的场景下,该模型相对于RBAC和ABAC平均授权时间缩短2ms,降低1%,所述的基于区块链的CapBAC实现分布式、去中心化权限管理,降低了授权管理的单点故障;针对单域内场景下,提出一种RisBAC,相比于ACL,当访问历史记录小于400条时,RisBAC平均授权时间为ACL的70%,单节点服务器同时支持800次权限判定,RisBAC通过历史访问记录和资源敏感度动态变化,对权限动态验判,满足物联网场景动态变化需求。基于所述技术与方法,设计并实现多域物联网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该平台具备异构数据接入、数据标识、数据可视化、服务发布注册、服务管理、权限管理等功能,系统单节点支持并发量800,平均响应时间为500ms,满足数据共享交换的实时性和性能要求,该平台已应用在长安大学城梦想小镇,接入子域系统微物联共享开放平台,验证了所研究技术和方法的可用性。
韦杰[3](2019)在《基于Web Service的电子政务数据交换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在政府部门的推广和应用,部门之间数据共享交换的数量越来越大,频率也越来越高,并发性也越来越多,加上数据安全传输和访问控制的要求,简单的Web Service技术在数据共享交换的应用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国家、省、市三级的数据交换。Web Service技术在电子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应用,既要满足跨网库表、文件或文件夹、服务接口等数据交换方式的需求,也要提供安全、可靠、稳定的交换模式。目前,在数据共享交换方面,可以通过API网关和数据监控分析提高Web Service技术的效率和安全。本文以解决政府部门不同网络的数据共享交换和数据安全、稳定传输的目标为导向,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基础上,对电子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中的若干关键技术和主要功能进行研究设计,重点研究了不同网络之间的数据交换传输模式,介绍了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功能架构,介绍了 XML的三阶段重构算法和接口安全认证方式,研究如何通过API网关设计和数据监控分析提高Web Service技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首先,本文在分析了国内外电子政务数据交换现状及应用的基础上,阐述了目前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基本功能结构及其实现方式,重点介绍了EDI、ETL、中间件数据交换技术的特点,简要介绍了 XML与Web Service技术的重点内容。其次,提出了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体系结构和整体设计方案,设计了不同网络场景的数据交换模式,设计了数据共享交换的主要功能,重点对流程、数据库、API网关和数据监控及算法进行了设计。第三,基于现有网络传输技术和系统架框,提出了优化数据交换性能的方法,优化了 XML大数据包数据交换方式。该方式的主要思路和过程是采用数据表创建、目标排序、建立结构树三阶段对XML文档进行重构。该算法可以提高大量数据交换的速度,在一定程序上解决Web Service交换大规模数据的缺陷。第四,结合Web Service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重点设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API网关、数据监控的主要功能和实现方式。,研究设计了 API网关接口注册、服务管理、行为分析、IP黑白名单、流量控制等功能在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应用,介绍了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安全告警在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实现流程。最后,以省级电子政务数据共享与交换为验证场景,测试本文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主要技术在电子公文交换和政务数据交换的应用,列举基本的测试用例,同时对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响应时间、并发量等性能进行了测试。验证所提出方案的可行性。
孔令时[4](2019)在《面向重工机械全寿命周期数据管理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在工业制造中,重工机械产品生命周期长、尺寸大、零件数量多,因此重工机械制造过程存在材料数据编码复杂耗时长、材料信息不易查找、文档数据与产品材料关联性差等诸多问题。为了有效指导重工机械产品的设计与生产,建立一个集中的重工机械设计与生产电子数据管理库,对提升企业制造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产品全寿命周期管理(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PLM)理论,对上海振华重工公司企业产品数据管理及应用开展研究,从产品数据管理需求出发,以研究重工机械全寿命周期管理系统设计为核心,重点针对数据信息管理编码技术、三维模型功能设计、模型数据交换管理三大核心内容展开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第一,通过讨论数据管理在机械设计生产方面的现状,提出了重工机械制造企业对数据信息化管理的要求,特别是基于全寿命周期的产品设计与生产数据管理,总结了本研究的相关国内外背景,总结了数据管理在产品生命过程中各阶段的应用,并给出了论文研究的内容方法及体系架构。第二,研究了重工机械企业产品数据管理需求,从数据层研究了产品编码技术,从方法层研究了三维模型设计,从结果层研究了模型数据交换,从应用层开展了系统实验验证,各层次之间的研究相互支撑,解决了产品全寿命周期管理在企业落地的实际问题。第三,从PLM的需求出发,针对同一产品的管理数据由于时间的变化而产品数据的取代的问题,进行了根据物质来源分类的产品编码系统功能设计,主要包括成本区分代码设计、作业类型代码设计、托盘管理代码设计、材料代码设计、制造件代码设计、机械体结构代码设计等。实现了所有产品的代码记录建档,解决了码值覆盖的问题。第四,紧密结合企业要求,针对当前重工机械行业所存在的设计工具系统异构,企业知识与工具软件高度耦合,难以自主可控等问题,通过三维模型功能设计,构建了适配器、中性指令集、CAD指令集、CAE指令集,获取中性模型XML,实现了三维模型数据文件格式相互兼容,协作生产的目的。第五,进行了企业全生命周期三维模型数据交换管理设计,包括模型交换统一管理功能设计,数据交换支持和变迁管理功能设计,管理交换接口功能设计,并给出了模型数据交换的路径,解决了数据交互标准的统一,确保数据转换、更新、变迁合理化,应用多学科联合设计实现不同软件平台的连接,达到面向产品集成的三维模型数据的无缝转换。第六,结合企业需求,本研究应用系统验证方法,分别进行了重工机械三维并行设计开发、模型协同构造、上载管理及可视化监控,实现了PLM重工机械产品数据管理系统的应用验证。基于PLM重工机械数据管理系统在振华重工开展了工程应用系统验证,设计计划的执行监控,以产品结构为核心、安全高效的进行了产品数据管理,实现了机械制造过程信息化的创新发展,促进了企业转型升级,提升了生产管理的自动化水平,提供了以中间产品为导向的重工机械制造体系的有效支持。
唐春波[5](2017)在《基于FHIR的高血压病人院后诊疗数据交换中心构建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血压等慢性病治疗需要综合医嘱,治疗计划及检查、监测各种生命体征等,具有诊疗高频性、长期性等特点,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新提出的“分级诊疗”制度和“互联网+医疗”发展模式是慢性病诊疗的福音。其中,分级诊疗重点在医联体建设和家庭医生签约。结合医联体工程和家庭医生签约模式,借助互联网技术,将高血压的部分诊疗业务外延到家庭,是一种简约的诊疗模式。但同时带来一些新问题:1)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居家诊疗护理,非诊疗过程浪费时间。2)患者在医院和家庭产生的诊疗护理信息不能共享同步。3)患者以手工或者独立设备获取并存储的诊疗信息,有易丢失、被泄隐私等问题。如何在延续诊疗过程中保证诊疗流程的连续,保障诊疗信息的连续和闭环,是延续医疗的一个关键挑战。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构建一个院后数据交换中心,连接患者在医院的和家庭的诊疗信息,协同医生和患者的疗诊工作是可行方案。其关键功能是将相关临床信息在中心统一集中,统一管理及提供可靠的面向用户的数据访问。当前临床数据中心通常以HL7的CDA(Clinical Document Architecture)作为中心的数据模型,或者采用OpenEHR标准构建。两类规范构建的临床数据中心的语义互操作都是绑定型(SNOMED、LOINC)的紧耦合服务。为解决系统分布及通信消息结构的问题,选择基于SOAP(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的WebService作为通用规范集成技术,以XML作为通用的数据格式。上述规范有难定制和扩展,或者高度模型化导致的实施复杂,或者语义处理困难等问题。针对上述各挑战,本论文采用HL7的FHIR(Fast Healthcare Interoperability Resources,快速医疗互操作性资源)规范,以面向资源的架构方法和RESTful架构风格的WebService构建一个院后数据交换中心。保证高血压延续医疗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都能够获得自身所需信息。FHIR是云计算、物联网、移动医疗等技术、概念融合产生的适合于当代医疗信息化的一个新规范。综上所述,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分析高血压院后数据交换中心的业务需求、技术进展及面临的主要问题。设计高血压院后数据交换中心的整体架构,包括逻辑架构、软件架构等。2)调研分析高血压病患者在延续医疗中涉及的信息“资源”模型,对FHIR进行邻域型本地化处理。分析医院、设备与平台间的数据交换格式,设计V2、CDA与FHIR规范的消息转换映射中间件,将临床信息以FHIR为模型进行存储。基于以上两个主要工作,文章最后给出了数据交换中心的实验验证。通过与南方医院等机构的对接,与个人移动设备的连接,验证了各模块功能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基于FHIR的高血压病人院后诊疗数据交换中心具有实用性。
张胜[6](2012)在《基于Web Service的仓储物流数据交换中心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已成为当前物流信息化中面临的重大课题。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市场运作,我国现代物流业对信息化的认知、推广和运用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整合及物流供应链体系的重组优化,对物流服务商,特别是第三方物流仓储企业和其信息化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需要企业将物流信息系统由孤岛型向一体化多功能集约管理转型,能够提供良好的对外数据接口,以保证提供优质的物流和信息服务,降低物流成本。正是基于这种情况,论文在对仓储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和数据交换信息技术进行分析研究之后,提出建立基于Web Service的仓储物流数据交换中心,以提供异构数据的整合、共享和交换功能,为仓储物流企业内部和外部数据交换和共享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论文首先介绍了作为数据交换介质的XML标准化语言和作为数据交换实现手段的Web Service技术,通过对数据交换模式的分析与选择研究,设计了基于Web Service的仓储物流信息化数据交换中心的三层结构模型,并详细地描述了各个模块的设计原则和实现细节;同时,对构建数据交换中心时需要解决的数据格式、数据映射、多级数据交换、数据交换规则等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阐述;论文的最后以西南某高校教材仓储管理为例,以实现教材零库存管理为目标,开发并实现了该校教材仓储数据交换中心,该交换中心的使用优化了教材管理流程,解决了教材仓储管理中的不同信息和部门的数据交换和共享问题,达到了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成本的预期效果。
李松明[7](2011)在《江门移动数据交换中心的分析与设计》文中提出随着江门移动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不同时期建设的应用系统架构各异、相互独立,不断增多的系统间数据交互和数据共享需求在实现和管理方面越来越复杂和困难。本文分析了江门移动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建设数据交换中心的必要性,讨论了数据交换中心建设的总体规划思路,给出了可行的技术解决方案,提出了数据交换中心建设的详细内容,设计了数据交换中心的管理平台等。数据交换中心的长期目标是建设成为企业统一的数据交换和共享中心,通过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和规范化管理,实现企业数据透明和信息共享,并基于数据交换中心构建企业数据仓库及相关的管理决策分析应用。数据交换中心整体规划建设目标包括两方面:一是基于SOA体系架构和成熟的EAI/ESB技术,构建数据交换中心的基础平台,来承载企业应用系统的数据交换和数据共享需求;二是要制定出数据交换中心的相关的技术和管理规范,从而为系统的建设和数据交换业务需求的实施提供原则性的实施纲领。本文描述了在江门移动规划建设统一的数据交换中心的分析与设计,基于SOA体系架构和成熟的EAI/ESB技术搭建底层基础平台;描述了如何基于数据交换中心实现企业数据的高效整合和共享,为企业的科学决策和精细化运营提供支持。并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1.本文描述的数据交换中心建设内容已经纳入江门移动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2.基于SOA体系架构规划的企业服务总线,除了为数据交换中心的数据服务提供承载外,还将成为江门移动基础服务的承载平台。3.基于本文描述的相关技术规范和管理规范进行的数据服务设计开发,使得江门移动的数据交换、数据共享等管理工作流程化、标准化,提高了管理水平。
刘歆[8](2010)在《简单服务集成及处理平台的设计及实现》文中认为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以及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进步,邮政在引进新的应用系统的同时,如何保证公司已有的应用投资不至于被全部抛弃或替换是节省公司运作成本并有效利用公司资源的重要手段。邮政总公司通过统一版本,开发ESB系统来协调一些全国性的业务联系,但对于每个省,都会有自己个性化的需求。新疆自治区邮政公司也有一些总公司没能实现的需求,这些需求可能会跨越多个应用,而需求本身也会比较复杂,也要求能够要求快速的开发和部署。本文就是针对在这种企业应用集成(EAI系统)和相对比较复杂的需求下的各种可用技术和应用进行分析及设计。课题针对邮政、金融业务系统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结合目前日益成熟的EAI理论,在省内构建相对简单EAI服务平台,由于系统只关注部分业务特征的集成,所以称为简单服务集成及处理平台,简称SIProcess系统(在后续论述中将直接引用SIProcess这个名称)。通过构建底层业务架构来联接不同业务,不同机构数据交换的B2BI应用,简化独立应用系统的发放复杂度。主要成果为:1)在目前省内邮政业务系统应用现状基础上,提出采用EA工方式实现应用系统之间交互,数据交换、信息共享的设计架构。该架构的设计不影响目前邮政业务的正常使用。2)通过把EAI的思想方法延伸到一般应用系统开发上,解决在开发独立应用系统时都会面临的一些通讯、流控、操作数据、并发、模块的重用问题。从而实现开发人员不需要关心、了解J2EE,就能实现高性能的,跨平台重用性好的应用系统。3)在SIProcess的基础上开发出用于B2BI应用的基础应用,来解决隔离外部应用访问邮政应用系统的问题。将其他单位和企业各业务系统与邮政系统的接入隔离开,来降低接入风险。4)设计出基于SIProcess系统的实时数据集成方法。
余利平[9](2010)在《基于SOA的数据交换平台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企业应用集成是目前大多数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数据交换平台方案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方式,通过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企业原有信息建设投资,又延续了一直以来对系统的使用习惯,使各系统之间实现了数据交换和共享的目的。本文简述了SOA的概念和体系结构,在深入研究Web服务规范和XML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SOA的数据交换平台模型。文中设计了模型的整体框架以及数据交换平台的各个部件的架构。以Web服务为基础,实现了数据交换中心各功能模块单元;以XML文件为载体,进行数据交换;保证了异构系统间的松耦合度和转换方式的通用性。文中对XML模式与关系模式转换、数据抽取设定和数据交换实现等几个关键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潘东亮[10](2010)在《基于JAVA和XML的网络数据交换之研究及其应用》文中指出随着计算机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现代企业通过实施信息化能够在管理、生产和经营等各个方面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但是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开发和引进了多个独立运行的应用系统,每一个应用系统都有自己的运行环境和存储方式,从而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数据源,各个应用系统彼此封闭,数据不能交换和共享,数据源之间数据格式和代码不统一,数据大量冗余,从而形成了大大小小的“信息孤岛”,严重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方便地实现应用系统之间信息的交换与共享,已经成为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本文以实现异构环境中数据交换为目标,以XML和Java技术为基础,构建了一个用于企业间的异构数据交换的解决方案。首先,设计了一个基于XML的异构数据库之间进行数据交换的系统框架,介绍了该框架的工作流程并分析了该框架的特点;其次,详细阐述了数据提取、XML文档之间的转换、XML数据的发送与接收、数据加载等关键模块的设计与实现,其中重点提出了一个改进的用于数据库与XML之间进行映射的规则,本规则使得XML结构变得简单易懂的同时大大提高了XML与数据库之间的转换效率;最后,给出了基于XML技术的异构数据交换系统在电子商务中的实际应用,从实践的角度证明了解决方案的可行性。由于该方案的开发平台基于Java,因此具有跨平台的特性,能兼容企业所用的大多数软硬件平台及数据库平台,可以屏蔽网络、数据库、应用系统等软硬件平台的差异,使企业通过异构数据集成系统实现透明的、无缝的数据交换;另外,此方案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和可扩展性。该方案不仅适用于电子商务,也可以推广到其他行业和部门,可以作为一种通用的数据交换平台,对解决企业内部或者企业之间异构数据交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通用数据交换中心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通用数据交换中心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金融IC卡多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不足之处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关键技术研究 |
2.1 引言 |
2.2 GlobalPlatform规范 |
2.3 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 |
2.3.1 金融IC卡规范体系结构 |
2.3.2 与国外标准的关系 |
2.3.3 多应用要点分析 |
2.4 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标准 |
2.4.1 移动支付标准体系结构 |
2.4.2 与国内外标准的关系 |
2.4.3 多应用要点分析 |
2.5 TSM技术 |
2.5.1 TSM作用 |
2.5.2 TSM分类 |
2.5.3 应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金融IC卡行业应用卡片规范 |
3.1 引言 |
3.2 四川省金融IC卡行业应用卡片结构规范设计 |
3.2.1 公共交通应用 |
3.2.2 公用事业应用 |
3.3 加载居民健康应用的金融IC卡卡片结构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行业应用密钥体系和POS终端对接规范 |
4.1 引言 |
4.2 行业应用密钥体系设计 |
4.2.1 行业应用开通密钥 |
4.2.2 行业应用管理密钥 |
4.3 POS终端对接规范设计 |
4.3.1 黑名单下载 |
4.3.2 平台参数管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省级金融IC卡平台设计与实现 |
5.1 引言 |
5.2 平台建设需求 |
5.3 平台规划设计 |
5.3.1 系统总体架构 |
5.3.2 系统功能 |
5.4 金融IC卡多应用业务流程 |
5.4.1 管理类业务流程 |
5.4.2 行业注册 |
5.4.3 客户端应用下载 |
5.4.4 密钥交换申请 |
5.4.5 IC卡应用服务 |
5.5 移动金融SPTSM |
5.5.1 系统功能架构 |
5.5.2 应用管理 |
5.5.3 应用生命周期管理 |
5.5.4 应用提供商管理 |
5.5.5 客户端插件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典型行业应用的设计与实现 |
6.1 引言 |
6.2 地铁应用 |
6.2.1 技术体系 |
6.2.2 业务流程 |
6.3 公共交通行业子平台 |
6.4 交警罚缴应用子平台 |
6.5 基于SE的手机银行 |
6.6 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2)多域物联网数据共享交换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面临的问题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数据共享交换方案 |
1.2.2 访问控制技术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主要工作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物联网数据安全共享交换相关技术 |
2.1 数据交换技术 |
2.1.1 SOA架构 |
2.1.2 物联网标识 |
2.1.3 RESTful架构 |
2.2 物联网访问控制 |
2.2.1 RBAC模型 |
2.2.2 ABAC模型 |
2.2.3 OAuth协议 |
2.3 区块链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域物联网数据共享交换体系架构设计 |
3.1 物联网数据共享交换的问题与需求 |
3.2 多域数据交换平台架构设计 |
3.2.1 总体架构 |
3.2.2 数据共享交换中心架构 |
3.2.3 子域架构 |
3.3 数据共享交换架构标识体系 |
3.3.1 多域物联网标识需求 |
3.3.2 数据共享交换架构资源标识方法 |
3.3.3 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资源标识解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域物联网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访问控制体系 |
4.1 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安全需求 |
4.2 Cap BAC跨域访问控制机制 |
4.2.1 Cap BAC模型 |
4.2.2 基于身份的能力Token构建 |
4.2.3 基于Token的访问能力授权 |
4.2.4 模型分析 |
4.3 Risk BAC域内访问控制模型 |
4.3.1 风险量化模型构建 |
4.3.2 非自适应访问方法 |
4.3.3 自适应访问方法 |
4.3.4 模型分析 |
4.4 基于区块链的OAuth2.0 资源访问控制模型 |
4.4.1 模型框架 |
4.4.2 模型授权鉴权流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测试环境 |
5.1.1 主要硬件及配置 |
5.1.2 主要软件及配置 |
5.2 功能验证 |
5.3 性能验证 |
5.4 应用案例 |
5.5 总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基于Web Service的电子政务数据交换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电子政务数据交换技术概述 |
2.1 基于EDI的电子政务数据交换 |
2.2 基于ETL的电子政务数据交换 |
2.3 基于JSON的电子政务数据交换 |
2.4 基于XML和Web Service的电子政务数据交换 |
2.4.1 Web Service技术概述 |
2.4.2 Web Service技术的发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设计与分析 |
3.1 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需求分析 |
3.1.1 业务需求 |
3.1.2 功能需求 |
3.1.3 设计目标 |
3.2 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体系结构 |
3.3 数据交换方式 |
3.3.1 同网交换模式 |
3.3.2 跨网交换模式 |
3.4 主要功能 |
3.4.1 连接管理功能 |
3.4.2 目录管理功能 |
3.4.3 资源管理功能 |
3.4.4 对接功能 |
3.4.5 数据调用功能 |
3.5 数据交换流程 |
3.6 主要数据库 |
3.7 API网关 |
3.8 数据监控 |
3.9 XML大数据包交换 |
3.10 数据安全 |
3.11 接口安全认证 |
3.12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实现与测试 |
4.1 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部署 |
4.2 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应用 |
4.2.1 基于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电子公文交换应用 |
4.2.2 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在政务数据交换的应用 |
4.3 测试 |
4.3.1 功能测试 |
4.3.2 性能测试 |
4.3.3 安全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束语 |
5.1 工作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面向重工机械全寿命周期数据管理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产品数据全寿命周期管理技术发展应用现状 |
1.3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思路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4.3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2章 重工机械企业PLM的总体框架设计 |
2.1 产品数据全寿命周期管理应用现状 |
2.1.1 企业在产品数据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
2.1.2 企业基于全寿命产品数据管理的关键需求 |
2.2 产品数据管理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
2.2.1 总体框架设计步骤要点 |
2.2.2 总体框架设计准则 |
2.2.3 重工机械数据交换系统功能分析 |
2.3 总体框架结构设计 |
2.3.1 总体框架结构 |
2.3.2 PLM系统组成 |
2.3.3 PLM组织及角色分类 |
2.4 小结 |
第3章 面向全寿命周期的重工机械数据信息管理编码技术研究 |
3.1 编码系统功能设计 |
3.2 重工机械制造编码系统的分类方法 |
3.2.1 成本区分代码设计 |
3.2.2 作业类型代码设计 |
3.2.3 托盘管理代码设计 |
3.2.4 材料代码设计 |
3.2.5 制造件代码设计 |
3.2.6 机械体结构代码设计 |
3.3 小结 |
第4章 面向全生命周期的三维模型功能设计 |
4.1 面向PLM的三维模型功能实现方案 |
4.2 适配器表达与构建 |
4.3 中性指令集构建 |
4.4 CAD指令集构建 |
4.5 CAE指令集构建 |
4.6 中性模型XML表达与获取 |
4.7 小结 |
第5章 面向全生命周期的模型数据交换管理设计 |
5.1 建设模型数据交换中心 |
5.1.1 模型文件的统一管理 |
5.1.2 数据转换、更新、变迁管理 |
5.1.3 多学科联合设计 |
5.1.4 模型文件的发布 |
5.2 系统建设成效 |
5.2.1 数据交换接口功能设计 |
5.2.2 模型数据交换实现路径 |
5.3 小结 |
第6章 工程应用与系统验证 |
6.1 系统设计方法 |
6.1.1 准备阶段 |
6.1.2 需求调研阶段 |
6.1.3 系统设计与建设阶段 |
6.1.4 调试与试运行阶段 |
6.1.5 正式启用并示范运营 |
6.2 重工机械三维并行设计开发 |
6.2.1 初始化三维设计环境 |
6.2.2 三维模型协同构造 |
6.2.3 三维模型上载与管理 |
6.2.4 三维设计可视化并行监控 |
6.3 系统演示与验证 |
6.3.1 初始化项目 |
6.3.2 项目计划制订与修改 |
6.3.3 项目进度与状况监控 |
6.3.4 项目总结评价 |
6.4 PLM数据管理系统应用成效实例 |
6.5 小结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FHIR的高血压病人院后诊疗数据交换中心构建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构建高血压病人院后诊疗数据交换中心的意义 |
1.1.2 构建高血压病人院后诊疗数据交换中心的技术和应用进展 |
1.1.3 构建高血压病人院后诊疗数据交换中心面临的挑战 |
1.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文章框架 |
1.2.1 课题研究内容 |
1.2.2 论文组织框架 |
第二章 FHIR规范和相关技术剖析与研究 |
2.1 FHIR相关规范 |
2.1.1 FHIR规范发展背景 |
2.1.2 FHIR的主要部件 |
2.1.3 FHIR与V2、V3规范对比 |
2.1.4 FHIR在院后诊疗数据交换中心的应用 |
2.2 ETL体系结构研究分析 |
2.2.1 ETL体系结构 |
2.2.2 ETL应用范畴 |
2.2.3 ETL在院后诊疗数据交换中心的应用分析 |
2.3 RESTful WebService分析 |
2.3.1 ROA架构和RESTful WebService简介 |
2.3.2 RESTful WebService与SOAP WebService |
2.3.3 院后数据交换中心的RESTful WebService服务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院后诊疗数据交换中心整体架构分析与设计 |
3.1 高血压病人院后诊疗数据交换中心的范畴 |
3.1.1 院后诊疗数据交换中心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关系 |
3.1.2 院后诊疗数据交换中心的组成及服务对象 |
3.2 高血压病人院后诊疗数据交换中心需求分析 |
3.2.1 院后诊疗数据交换中心的应用技术需求 |
3.2.2 院后诊疗数据交换中心的网络结构需求 |
3.3 FHIR高血压病人院后诊疗数据交换中心架构设计 |
3.3.1 数据交换中心整体逻辑结构设计 |
3.3.2 数据交换中心整体软件架构设计 |
3.3.3 业务功能研究 |
3.3.4 网络架构设计 |
3.4 高血压病人院后诊疗数据交换中心典型应用场景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院后诊疗数据交换中心数据模型研究 |
4.1 数据模型 |
4.2 数据交互问题 |
4.3 数据交换中心平台预期目标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院后诊疗数据交换中心平台的实现与测试 |
5.1 院后数据交换中心平台实现 |
5.1.1 FHIR资源模型的本地化 |
5.1.2 V2、CDA等消息格式转化服务 |
5.1.3 院后数据交换中心在高血压延续医疗中的应用场景 |
5.2 数据交换中心功能验证 |
5.2.1 测试软硬件环境 |
5.2.2 个人应用模块 |
5.2.3 体征管理模块 |
5.2.4 院后档案管理模块 |
5.2.5 移动终端APP应用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论文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情况 |
致谢 |
(6)基于Web Service的仓储物流数据交换中心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国内外研究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外的发展趋势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技术路线 |
第2章 数据交换的相关技术 |
2.1 XML简介 |
2.1.1 DTD和XML Schema |
2.1.2 DOM和SAX |
2.1.3 XSL |
2.1.4 XSLT |
2.2 WEB SERVICE简介 |
2.2.1 Web Service的定义 |
2.2.2 Web Service模型 |
2.2.4 Web Service的调用——SOAP协议 |
2.2.5 Web Service的描述——WSDL |
2.2.6 Web Service的注册发布——UDDI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仓储物流信息化数据交换中心的设计与实现 |
3.1 概述 |
3.2 仓储物流信息化数据交换模式的选择 |
3.2.1 集中式数据交换模式 |
3.2.2 分布式数据交换模式 |
3.2.3 混合数据交换模式 |
3.3 数据交换中心的总体结构 |
3.4 数据层的设计和实现 |
3.5 适配层的设计和实现 |
3.6 应用集成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
3.6.1 数据转换模块的设计 |
3.6.2 数据路由模块的设计实现 |
3.6.3 流程控制 |
3.7 WEB服务器的设计和实现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仓储物流数据交换中心的关键技术 |
4.1 仓储数据格式 |
4.1.1 仓储信息传输 |
4.1.2 仓储数据格式 |
4.2 数据映射 |
4.3 多级数据交换中心 |
4.4 数据交换规则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仓储物流数据交换中心的应用 |
5.1 概述 |
5.2 需求分析 |
5.2.1 数据交换需求 |
5.2.2 功能需求 |
5.3 应用实例 |
5.3.1 用户设置 |
5.3.2 数据交换服务管理 |
5.3.3 采购数据交换 |
5.3.4 数据交换服务日志记录 |
5.4 应用实效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7)江门移动数据交换中心的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背景 |
1.2 课题任务 |
1.2.1 课题内容 |
1.2.2 本人承担任务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江门移动数据交换中心需求分析 |
2.1 江门移动信息化现状分析 |
2.2 数据交换中心定位和建设目标 |
2.3 数据交换中心平台系统功能需求 |
2.3.1 基本功能需求 |
2.3.2 集成功能需求 |
2.3.3 集成封装需求 |
2.4 非功能性需求 |
2.4.1 标准化要求 |
2.4.2 系统容量要求 |
2.4.3 可靠性要求 |
2.4.4 可维护性要求 |
2.4.5 可操作性要求及人机界面 |
2.4.6 可扩展性要求 |
2.4.7 开放性要求 |
2.4.8 安全性要求 |
2.4.9 部署要求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江门移动数据交换中心总体设计 |
3.1 设计原则 |
3.2 技术架构 |
3.2.1 数据源 |
3.2.2 数据整合 |
3.2.3 数据存储/数据管理 |
3.2.4 数据消费/前端访问 |
3.3 功能架构 |
3.3.1 服务端 |
3.3.2 逻辑层 |
3.3.3 展现层 |
3.3.4 技术规范 |
3.4 部署架构 |
3.4.1 高可用虚拟群集服务器(VM Cluster) |
3.4.2 数据库服务器 |
3.4.3 数据集成服务器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江门移动数据交换中心详细设计 |
4.1 数据交换中心管理平台 |
4.1.1 应用系统注册 |
4.1.2 服务管理 |
4.1.3 服务订阅 |
4.1.4 服务调度 |
4.1.5 服务运行监控(QoS) |
4.1.6 服务申请/审批 |
4.1.7 系统管理 |
4.2 服务门户 |
4.2.1 服务展示 |
4.2.2 服务搜索 |
4.2.3 数据服务申请 |
4.2.4 技术规范下载 |
4.3 统一服务认证 |
4.3.1 认证原则 |
4.3.2 认证配置 |
4.3.3 统一认证服务 |
4.3.4 认证日志 |
4.4 数据管理 |
4.4.1 数据分类 |
4.4.2 数据统一编码 |
4.4.3 数据建模 |
4.4.4 元数据管理 |
4.5 数据存储 |
4.5.1 数据存储范围 |
4.5.2 数据库容量评估 |
4.5.3 设计索引管理策略 |
4.5.4 数据存储粒度 |
4.5.5 数据存储周期 |
4.5.6 数据生命周期 |
4.5.7 数据历史版本 |
4.5.8 数据卸载/归档 |
4.5.9 数据备份/恢复 |
4.6 数据整合 |
4.6.1 数据采集 |
4.6.2 ETL流程 |
4.6.3 数据抽取 |
4.6.4 数据转换 |
4.6.5 数据加载 |
4.6.6 集中式管理 |
4.7 数据质量监控 |
4.7.1 数据质量监控体系 |
4.7.2 数据质量监控流程 |
4.8 系统安全 |
4.8.1 访问控制 |
4.8.2 数据加密 |
4.8.3 数据操作审计 |
4.8.4 备份和恢复 |
4.8.5 系统监控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据交换服务流程设计 |
5.1 数据模型设计 |
5.1.1 设计方法 |
5.1.2 概念模型 |
5.1.3 物理模型 |
5.1.4 数据服务模型 |
5.2 数据共享 |
5.2.1 文件接口方式 |
5.2.2 表抽取方式 |
5.2.3 WebService方式 |
5.3 数据服务实施 |
5.3.1 角色及职责划分 |
5.3.2 数据交换接口实施原则 |
5.3.3 数据交换接口实施流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简单服务集成及处理平台的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背景 |
1.2 课题任务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
2.1 SOA及EAI企业应用集成介绍 |
2.1.1 SOA的基础性作用 |
2.1.2 EAI相关技术及发展趋势 |
2.2 ESB技术介绍 |
2.3 B2BI技术介绍 |
2.3.1 B2BI与EAI的区别 |
2.3.2 B2BI技术实现的对比及SIProcess实现方法 |
2.3.3 B2BI与ESB区别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邮政业务系统目前情况及建议 |
3.1 邮政二级干线运费结算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方案 |
3.1.1 目前业务流程 |
3.1.2 存在的问题 |
3.1.3 解决建议流程 |
3.1.4 实现特点 |
3.2 邮政代收烟草款问题及建议方案 |
3.2.1 目前情况和存在问题 |
3.2.2 解决建议方法 |
3.2.3 实现的特点 |
3.3 开发应用系统所遇问题及建议方案 |
3.3.1 目前存在问题 |
3.3.2 解决建议 |
3.3.3 实现特点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IPROCESS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
4.1 技术背景 |
4.2 系统介绍 |
4.5 平台特征 |
4.5.1 采用轻量级部署 |
4.5.2 采用企业总线的模式 |
4.5.3 采用J2EE技术 |
4.5.4 采用IOC容器技术 |
4.5.5 采用路由服务技术 |
4.5.6 采用AJAX,JSP技术 |
4.5.7 采用WebService技术 |
4.5.8 采用消息队列JMS技术 |
4.5.9 采用组件化服务技术 |
4.5.10 支持胖客户端接入 |
4.6 企业接入SIPROCESS的方法 |
4.7 平台设计及实现 |
4.7.1 平台工作原理 |
4.7.2 ESP服务器实现 |
4.7.3 流程控制的实现 |
4.7.4 过滤器原理设计与实现 |
4.7.5 过滤器报文配置介绍 |
4.7.6 总线消息介绍 |
4.7.7 连接器的设计与实现 |
4.7.8 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
4.7.9 平台辅助功能 |
4.7.10 客户端开发 |
4.7.11 通用功能 |
4.8 SIPROCESS平台的管理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SIPROCESS在作为简单交换中心时设计及实现 |
5.1 交换中心设计 |
5.1.1 交换平台的接入问题 |
5.1.2 交换中心系统结构 |
5.1.3 基于SOA的数据交换平台的层次模块架构 |
5.2 同步/异步通信方式 |
5.3 交换中心网络图 |
5.4 数据的安全措施 |
5.5 交换中心的使用方法 |
5.5.1 发送和接收过程流程 |
5.5.2 使用过程详解 |
5.5.3 实例说明 |
5.5.4 客户端调用方法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SIPROCESS在数据集成上的设计 |
6.1 设计具有的特点 |
6.2 数据绑定技术 |
6.4 数据集成的配置管理 |
6.5 查询分析引擎、结果重组服务设计 |
6.6 缓存机制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SOA的数据交换平台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2 课题相关技术的分析与研究 |
2.1 面向服务的架构 |
2.1.1 SOA的概念 |
2.1.2 SOA的优势 |
2.2 Web Service技术 |
2.2.1 Web Service |
2.2.2 Soap协议 |
2.2.3 Soap消息传输优化机制 |
2.2.4 WSDL服务描述语言 |
2.2.5 UDDI |
2.3 XML及相关技术 |
2.3.1 XML介绍 |
2.3.2 XML Schema介绍 |
2.4 数据交换的概念 |
2.4.1 传统的数据交换 |
2.4.2 基于XML的数据交换 |
3 基于SOA数据交换平台需求分析及框架设计 |
3.1 需求总结 |
3.1.1 用户需求 |
3.1.2 软件需求分析 |
3.1.3 系统用例模型 |
3.2 总体设计 |
3.2.1 系统物理结构 |
3.2.2 数据交换平台层次结构 |
3.2.3 节点适配器 |
3.2.4 数据交换中心 |
4 基于SOA数据交换平台的关键技术 |
4.1 XML与数据库的双向转换设计 |
4.1.1 转换设计原理 |
4.1.2 转换流程 |
4.2 节点适配器设计 |
4.2.1 通用类设计 |
4.2.2 数据操作模块设计 |
4.2.3 数据转换模块 |
4.2.4 数据交换模块 |
4.3 数据交换中心的设计 |
4.3.1 数据交换中心的层次图 |
4.3.2 核心服务接口的详细设计 |
5 基于SOA的数据交换平台运行效果 |
5.1 节点适配器通用模块 |
5.1.1 创建数据源连接 |
5.1.2 数据源基本操作 |
5.2 数据发布模块 |
5.2.1 生成数据描述文件 |
5.2.2 生成数据文件 |
5.2.3 上传文件 |
5.3 数据订阅模块 |
5.3.1 生成数据字段对应文件 |
5.3.2 数据文件导入 |
6 结论与展望 |
6.1 课题研究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基于JAVA和XML的网络数据交换之研究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四、论文的工作与组织结构 |
第一章 论文涉及的相关技术 |
1.1 XML 简介 |
1.2 XML 进行数据交换的优势 |
1.3 DTD 与 XML Schema |
1.4 Java 概述 |
1.5 XML 与 Java 的结合 |
1.6 HTTP 和SOAP 协议 |
1.6.1 HTTP 协议 |
1.6.2 SOAP 协议 |
1.7 Web 服务 |
1.7.1 Web 服务的特征 |
1.7.2 Web 服务基本操作模型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数据交换的研究 |
2.1 异构数据分析 |
2.2 数据交换的概念 |
2.3 数据交换需要考虑的问题 |
2.4 数据交换的传统方式与存在问题 |
2.5 基于XML 的数据交换技术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据交换系统模型设计 |
3.1 系统的体系结构 |
3.2 系统的模块化设计 |
3.3 数据交换系统框架及流程 |
3.4 系统特点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关键技术及主要功能模块解决方案 |
4.1 数据库连接 |
4.1.1 JDBC 技术 |
4.1.2 数据库连接 |
4.2 关系数据库与XML 的基本映射方法 |
4.2.1 基于模板驱动的映射 |
4.2.2 基于模型驱动的映射 |
4.3 XML 解析技术 |
4.3.1 DOM |
4.3.2 SAX |
4.3.3 JDOM |
4.4 数据提取 |
4.4.1 参照完整性约束 |
4.4.2 数据提取 |
4.5 数据转换 |
4.5.1 XPath 与XSLT |
4.5.2 数据模式的注册 |
4.5.3 模式信息的提取 |
4.5.4 映射建模 |
4.5.5 XML 文档之间的转换 |
4.6 XML 文档的发送与接收 |
4.6.1 基于HTTP 的主动传输方案 |
4.6.2 基于Web 服务的被动传输方案 |
4.7 数据加载 |
4.7.1 数据顺序加载 |
4.7.2 数据存储 |
4.8 安全问题 |
4.9 数据交换中的其它问题 |
4.9.1 XML 与关系数据库的格式映射 |
4.9.2 大对象(LOB)数据的处理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据交换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实例 |
5.1 实例设计 |
5.2 实例实现 |
5.2.1 开发平台 |
5.2.2 系统架构 |
5.2.3 采购系统 |
5.2.4 电子商务中心 |
5.2.5 供应系统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通用数据交换中心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金融IC卡多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 张文军.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2]多域物联网数据共享交换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D]. 郝飞扬.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3]基于Web Service的电子政务数据交换技术研究[D]. 韦杰. 广西大学, 2019(01)
- [4]面向重工机械全寿命周期数据管理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 孔令时. 东华大学, 2019(03)
- [5]基于FHIR的高血压病人院后诊疗数据交换中心构建关键技术研究[D]. 唐春波. 南方医科大学, 2017(01)
- [6]基于Web Service的仓储物流数据交换中心的研究与设计[D]. 张胜. 西南交通大学, 2012(10)
- [7]江门移动数据交换中心的分析与设计[D]. 李松明.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4)
- [8]简单服务集成及处理平台的设计及实现[D]. 刘歆.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2)
- [9]基于SOA的数据交换平台的研究与实现[D]. 余利平. 北方工业大学, 2010(08)
- [10]基于JAVA和XML的网络数据交换之研究及其应用[D]. 潘东亮. 大连交通大学, 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