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质瘤放疗预后因素分析

胶质瘤放疗预后因素分析

一、脑胶质瘤放射治疗的预后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帅,刘彦伟,刘幸,李一鸣,邱晓光[1](2021)在《不同ATM基因表达水平的小脑幕上弥漫性胶质瘤中放射治疗剂量与生存预后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不同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突变(ATM)基因表达水平的小脑幕上弥漫性胶质瘤患者的放射治疗剂量与生存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计划数据库中87例小脑幕上弥漫性胶质瘤患者的转录组数据和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或调强适形放射治疗。通过转录组测序检测ATM基因的表达量,按ATM基因表达量的中位数将患者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法判断年龄>40岁、男性、星形细胞瘤、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突变型、染色体1p/19q联合缺失以及放射治疗剂量是否为两组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87例患者ATM基因表达量的中位数(四分位数)为15.0(11.1,20.8)。ATM基因低表达组(n=44)患者的放射治疗剂量中位数(四分位数)为54.0 (50.4,55.8)Gy;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星形细胞瘤是无进展生存期的危险因素(P=0.036),放射治疗剂量是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保护性因素(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星形细胞瘤(HR=4.775,95%CI:1.104~20.652,P=0.036)是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放射治疗剂量是无进展生存期(HR=0.847,95%CI:0.761~0.942,P=0.002)和总生存期(HR=0.844,95%CI:0.739~0.963,P=0.012)的独立保护性因素。ATM基因高表达组(n=43)患者的放射治疗剂量的中位数(四分位数)为54.0 (50.4,57.6)Gy;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均未观察到放射治疗剂量影响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均P>0.05)。结论对于ATM基因低表达的患者,增加放射治疗剂量可以改善小脑幕上弥漫性胶质瘤患者的生存预后。

李小燕[2](2021)在《术后同步放化疗联合阿帕替尼一线治疗恶性胶质瘤的单中心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阿帕替尼联合替莫唑胺术后同步放化疗一线治疗恶性胶质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恶性胶质瘤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提供一些数据和理论支持。【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的病例对照研究。病例检索标准为:患者年龄为18-70周岁之间;患者首次手术病理确诊为恶性胶质瘤,即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世界卫生组织)分级为Ⅲ级或Ⅳ级;既往接受过不超过1次手术治疗;ECOG(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力状况评分为0-1分;入组前3个月内未接受过放射治疗以及预计生存期≥3个月。治疗方案为:同步放化疗(6 MV-X/IMRT,60 Gy/30 f/6 w;TMZ[temozolomide,替莫唑胺]75mg/m2,每日1次,连服42日)联合或不联合阿帕替尼(250 mg,每日1次,连服42日),后进行替莫唑胺(150-200 mg/m2,每日1次,连服5日,28日一个周期,最多6个周期)单药维持治疗。主要研究终点是PFS(Progression-free Survival,无进展生存期)和用EI(Edema Index,水肿指数)评估的PTBE(Peritumoral Brain Edema,瘤周水肿)分级。次要研究终点是OS(Overall Survival,总生存期)和安全性。不良反应的临床评价采用CTCAE4.0(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 4.0,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关于不良事件的共同毒性标准4.0版本)进行评分。本研究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来计算两组试验之间的PFS和OS的风险比。【结果】本研究共筛选了从2017年10月至2020年5月的48例患者(阿帕替尼组24例,对照组24例),阿帕替尼组的中位年龄为46.5岁(18-70岁),对照组为49.5岁(24-68岁)。结果表明阿帕替尼组的中位PFS(9.63个月)大于对照组的中位PFS(7.33个月),两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73;HR[危险比]=0.55;95%CI[可信区间]:0.29-1.07)。而两组的中位总生存期相差不大(15.47个月比14.70个月;P=0.612;HR=0.84;95%CI:0.43-1.66),其中两组间12个月OS的P值为0.022,有显着差异。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阿帕替尼不是PFS和OS的预后因素(P>0.05),年龄和病理分级是OS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在Cox多元回归模型中,未观察到PFS或OS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瘤周水肿情况,阿帕替尼组24例患者中有16例(66.7%)PTBE分级改善,而对照组24例患者中只有6例(25%)PTBE分级改善,有显着差异。同时阿帕替尼组的类固醇激素使用率(20.8%,共5例)也远低于对照组(58.3%,共14例),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中未观察到3级或4级不良事件和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阿帕替尼作为一种有效且高度选择性的VEGFR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小分子TKI(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联合替莫唑胺同步放化疗一线治疗术后恶性胶质瘤,对PFS有改善趋势(P>0.05)。对OS无明显改善趋势,但是对12个月OS有生存获益(P<0.05)。同时,研究结果表明联合阿帕替尼治疗恶性胶质瘤能显着改善患者的脑水肿状况并降低类固醇激素的使用率。试验过程未发生严重的3级或4级不良事件(Clinical Trials.gov注册号:NCT03567135)。

王雪真[3](2021)在《基于分子病理建立高级别脑胶质瘤预后风险模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高级别胶质瘤是最常见的脑恶性肿瘤,约占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的一半以上。相同的病理分级的患者预后差异仍较大。本研究旨在通过整合分子病理指标,进行系统性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建立分子病理风险评分模型,并结合年龄、病理分级等临床因素,构建高级别脑胶质瘤临床预后列线图,预测生存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术后调强放射治疗的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等分子病理检测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和术后调强放射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为原发性高级别脑胶质瘤,具有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和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基因(BRAF)的V600E位点突变状态,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启动子甲基化水平,染色体1p/19q共缺失状态,肿瘤蛋白(P53)和增殖指数(ki-67)表达水平的病理检测结果。采用向前和向后逐步回归分析法筛选包含分子病理指标的最优拟合模型,基于每项分子病理指标及其相应回归系数构建分子病理风险评分模型。结合分子病理风险评分和临床因素,构建列线图,并使用网页版进行在线展示,增加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采用一致性指数、时间依赖的ROC曲线和校准曲线对临床预后列线图性能进行评价。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1例接受术后调强放射治疗的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全组随访率为99.0%,中位随访时间为21.1个月,共31例(34.1%)患者死亡。MGMT启动子甲基化、P53表达水平>40%、IDH1/2基因突变、TERT基因突变、BRAF V600E基因突变和染色体1p/19q联合缺失的发生率分别为56.0%、45.1%、29.7%、20.9%、12.1%和3.3%。采用向前和前后逐步分析法,取最小AIC值模型内变量,建立了基于IDH1/2、TERT、P53和ki-67表达水平的分子病理风险评分模型。单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分子病理风险评分模型是高级别胶质瘤的预后因素(HR=2.718,95%CI:1.579-4.680)。该分子病理风险评分模型预测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2年生存率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19,2年生存率的一致性指数为0.722。纳入年龄、病理分级、同步放化疗、辅助化疗和分子病理风险评分模型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分子病理风险评分(HR=2.098,P=0.035)和病理分级(HR=6.079,P=0.024)是高级别胶质瘤的独立预后因素。基于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构建临床预后列线图,时间依赖的ROC曲线评估列线图表明其1年和2年生存率的AUC值分别为0.735和0.868。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基于IDH1/2,TERT,P53和ki-67的分子病理风险评分模型,实现了胶质瘤中分子病理指标的整合分析,为评价高级别脑胶质瘤预后提供一种新的方法,为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宋继伟[4](2021)在《脑胶质瘤的临床预后与尼氟灭酸对胶质母细胞瘤抑制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该博士学位论文由两部分工作组成。第一部分为脑胶质瘤的临床预后研究。第二部分为尼氟灭酸对胶质母细胞瘤抑制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第一部分脑胶质瘤的临床预后研究目的分析影响脑胶质瘤预后的相关因素,为脑胶质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46例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脑胶质瘤的患者进行预后分析,收集人口学资料;临床相关资料;手术切除的程度;放疗、放疗剂量、化疗、化疗剂量;分子标志物EMA、Vimentin、GFAP、IDH1、S100、MGMT、Neun、CD34、1p19q共缺失、Olig2、Ki67、P53。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IDH1、Ki67的表达。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单因素分析行Log-rank法检验,多因素分析行Cox比例回归模型,确定影响脑胶质瘤患者预后的独立预后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分别描绘相应的生存曲线图,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法。结果1.高、低级别胶质瘤患者1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67.3%、43.3%、15.6%;100%、95.7%、75.0%。高级别胶质瘤患者死亡率显着高于低级别胶质瘤组患者(37.0%vs 5.0%,P<0.001)。2.单因素分析结果:婚姻、KPS评分、血型、CD34均是影响低级别患者无进展生存的因素(P值均<0.05),而KPS评分、S100、CD34均是影响低级别患者总体生存的因素(P值均<0.05)。吸烟、饮酒、KPS评分、肿瘤界限、是否合并癫痫、切除程度、化疗、放疗、GFAP、IDH1、Ki67均是影响HGG患者无进展生存的因素(P值均<0.05);而年龄、婚姻、KPS评分、切除程度、化疗、放疗、放疗剂量、IDH1、Ki67、MGMT均是影响高级别胶质瘤患者总体生存的因素(P值均<0.05)。3.为进一步明确两组患者独立预后因素,做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低级别胶质瘤患者组:CD34阴性表达(HR=0.019,P=0.012)、(HR=0.142,P=0.003)是影响患者总体生存、无进展生存的独立保护因素,KPS评分≥70(HR=0.055,P=0.040)、(HR=0.106,P=0.001)是影响患者总体生存、无进展生存的独立保护因素。在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组:Ki67高表达(HR=2.170,P=0.032)、年龄≥60岁(HR=1.889,P=0.039)是影响患者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化疗(HR=0.359,P=0.043)、IDH1突变型(HR=0.227,P=0.018)是影响患者总体生存的独立保护因素。Ki67高表达(HR=1.685,P=0.017)是患者无进展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IDH1突变型(HR=0.541,P=0.021),术后化疗(HR=0.588,P=0.007)是影响患者无进展生存的独立保护因素。经Spearman相关性检验,在高级别胶质瘤组患者中,IDH1突变型与Ki67高表达成负相关关系(r=-0.319,P<0.001)。结论1.宁夏地区脑胶质瘤高级别胶质瘤患者预后生存率低于低级别胶质瘤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67.3%vs 100%、43.3%vs 95.7%、15.6%vs 75.0%)。2.CD34阴性表达及高KPS评分是低级别胶质瘤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3.IDH野生型和Ki67高表达是影响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术后化疗是高级别胶质瘤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第二部分尼氟灭酸对胶质母细胞瘤抑制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体外实验探讨尼氟灭酸(Niflumic acid,NFA)诱导脑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细胞发生凋亡和自噬的相关分子机制,并探究NFA引起GBM细胞对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耐药性的改变中的分子机制。方法本研究中首先通过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的NFA对U87细胞和U251细胞活力的影响;TUNEL法检测NFA对U87细胞凋亡程度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NFA对U87细胞凋亡程度的影响;NFA处理U87细胞后,通过Western Blot检测与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和Caspase3)以及与凋亡途径相关的蛋白(p53和p21)在对照组和实验组中的表达情况;肿瘤细胞增殖相关抗原ki67和凋亡相关蛋白酶Caspase-3在小鼠肿瘤组织中的表达通过免疫组化进行定位分析;荧光显微镜观察NFA对GBM细胞自噬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 II/I和Beclin-1在NFA干预后的GBM细胞中的表达;构建U87细胞对TMZ的耐药细胞株U87/TMZ-R;通过CCK-8法检测NFA对U87/TMZ-R细胞活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NFA对U87/TMZ-R细胞凋亡程度的影响;TUNEL法检测NFA对U87/TMZ-R细胞凋亡程度的影响。结果在NFA对U87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研究中,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NFA浓度在200、300、400和500μM时U87和U251细胞存活率均降低(P<0.05或P<0.01),NFA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细胞生长,IC50约为350μM;TUNEL染色法检测结果显示,和对照组相比,NFA干预后的U87细胞出现明显的细胞凋亡现象(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和对照组相比,NFA干预后的U87细胞凋亡现象明显增加(P<0.0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和对照组相比,Bcl-2在NFA处理过的U87细胞中表达显着降低,然而Bax和Caspase3在NFA处理过的U87细胞中表达明显升高(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和对照组相比,NFA干预后的U87细胞组中p53和p21的表达量均显着升高(P<0.05);NFA既可以抑制U87肿瘤组织细胞的生长,还可以引起U87细胞发生凋亡;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NFA组小鼠肿瘤组织中ki67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NFA组小鼠肿瘤组织中Caspase-3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NFA处理组的GBM细胞中,细胞边界不规则,细胞器和细胞核结构紊乱,细胞质中可见到自噬小体;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LC3红色荧光在NFA处理组的GBM细胞表达明显,说明NFA可以促进GBM细胞自噬的发生;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和对照组相比,LC3 II/I和Beclin-1的蛋白表达水平在NFA处理的GBM细胞中明显升高(P<0.05);在NFA对U87/TMZ-R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研究中,CCK-8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TMZ敏感细胞相比,U87/TMZ-R细胞系显示出对TMZ治疗的抵抗性,NFA(350μM)在U87/TMZ-R细胞中显示出轻度的杀伤作用,但NFA和TMZ的组合具有明显抑制细胞生长的效果(P<0.05);流式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TMZ敏感细胞相比,NFA(350μM)组和TMZ(500μM)细胞都发生了轻度的凋亡,TMZ(500μM)+NFA(350μM)组细胞发生了明显的凋亡(P<0.05);TUNEL法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U87/TMZ-R细胞中几乎没有阳性细胞,NFA(350μM)组和TMZ(500μM)细胞中偶尔可以见到凋亡细胞,TMZ(500μM)+NFA(350μM)组中阳性染色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出现明显的细胞凋亡现象(P<0.05)。结论1.NFA可抑制U87细胞增殖;2.Bcl-2在NFA处理后的U87细胞中的表达明显降低,Bax和Caspase3在NFA处理后的U87细胞中表达明显升高;3.p53和p21在NFA处理后的U87细胞中表达明显升高;4.NFA干预后的U87细胞中LC3 II/I和Beclin-1表达量显着升高;5.NFA可增加U87/TMZ-R耐药细胞的敏感性,NFA和TMZ共同作用U87/TMZ-R细胞可抑制U87/TMZ-R细胞增殖并引起凋亡发生。

杨亚丽[5](2021)在《羟基脲对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放化疗增敏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羟基脲(HU)联合替莫唑胺(TMZ)和放疗(RT)对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的放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并探究其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株,将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Ctrl)、单纯HU组、CRT组(RT+TMZ)、HU+CRT组(HU+RT+TMZ)四组,其中行克隆形成实验绘制细胞细胞生存曲线时分组为RT组和HU+RT组共两组。采用CCK8细胞增殖与毒性检测实验检测不同浓度HU/TMZ及不同实验分组处理后U251细胞增殖活性,并确定后续实验HU及TMZ的浓度;克隆形成实验(分四组)检测不同分组处理后的细胞克隆形成率的变化;克隆形成实验(分两组)检测细胞存活分数并用单击多靶模型拟合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术(FCM)检测4种不同分组处理后U251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周期分布情况;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凋亡蛋白表达情况;Transwell实验和划痕实验评估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变化。结果CCK8实验结果显示,HU浓度在50umol/L及以下时不会显着影响U251细胞活力,故选用HU50umol/L作为后续实验浓度,计算TMZ的IC50为803.556umol/L,30.67%细胞抑制率时TMZ浓度为500umol/L,故选择TMZ 500umol/L作为后续实验的药物浓度,将50umol/L HU联合CRT组与CRT组相比,结果显示放化疗基础上加用HU后细胞增殖被明显抑制(F=12.199,P<0.05);克隆形成实验(分为Ctrl、单纯HU组、CRT组(RT+TMZ)、HU+CRT组(HU+RT+TMZ)四组)显示HU+CRT组较CRT组显着降低细胞的克隆形成率(F=23.590,P<0.01);克隆形成实验(分为RT组和HU+RT组)显示HU联合RT后较单纯RT相比细胞存活分数减少,且放射增敏比大于1(SER=1.49);流式细胞术凋亡检测实验结果提示HU+CRT组较CRT组细胞凋亡率显着增加(F=48.854,P<0.01),并促使细胞阻滞在S期及G2期(S期F=296.063,P<0.05,G2期F=115.750,P<0.05);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凋亡蛋白Caspase-3及Bax表达水平上升,抗凋亡蛋白Bcl-2水平下降(Caspase-3 F=70.977,P<0.000,Bax F=69.751,P<0.000,Bcl-2 F=31.681,P<0.000);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显示HU+CRT组细胞侵袭、迁移能力明显减低(侵袭:F=233.6,P<0.01;划痕:12h,F=263.951,P<0.000;24h,F=310.780,P<0.01)。结论1.羟基脲可以增强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的放化疗敏感性。2.羟基脲增加U251细胞放化疗敏感性的机制与细胞周期S期及G2期阻滞以及促进细胞凋亡有关。

刘超[6](2020)在《ADC值对脑胶质瘤碘-125介入治疗疗效的预测分析》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利用表观扩散系数(ADC)定量参数值在脑胶质瘤术前分级评估方面的优势,预测其在脑胶质瘤分级诊断最佳参数及最佳诊断阈值,利用最佳参数及诊断阈值探讨ADC值在脑胶质瘤碘-125放射粒子介入治疗疗效的预测价值。研究方法:1、回顾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手术病理确诊的40例脑胶质瘤,将此40例列为诊断组。利用ADC值在脑胶质瘤不同分级中的表现,预测脑胶质瘤的最佳ADC值诊断参数及最佳诊断阈值。同时收集20例经碘-125粒子介入治疗的脑胶质瘤患者的病例资料,此20例列为治疗组。分析ADC值在碘-125介入治疗脑胶质瘤疗效的预测价值。60例胶质瘤患者,均在手术前两周内进行磁共振检查并纳入统计学分析。2、诊断组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脑胶质瘤患者分为高、低级别两组,其中13例为低级别组,27例为高级别组。治疗组20例患者进行碘-125放射性粒子介入治疗,12例患者在碘-125粒子介入治疗前进行了全切手术,并接受了辅助放疗和化疗,肿瘤复发给予碘-125粒子介入治疗;8例患者由于病灶位于特殊部位、拒绝接受手术和放化疗以及不适宜进行手术治疗等原因,进行了碘-125放射性粒子作为初始治疗,治疗同时获取病理标本并得到证实。该20例患者研究起点是进行碘-125粒子介入时间,研究终点是死亡日期或最后一次随访观察日期(2020年2月1日)。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软件(版本18.0,IBM,美国)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Shapiro-Wilk法对ADC直方图各参数进行正态性分布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参数值以(x±s)表示。通过ROC工作曲线分析评估ADC直方图各参数对高低级别胶质瘤诊断能力,同时计算出各参数值曲线下面积及最佳诊断阈值。通过Kaplan-Maier和Log-Rank对进行碘-125粒子介入治疗患者进行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进行分析,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分析,所有p≤0.1或临床认为有意义的变量纳入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P≤0.05被认为是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结果:1、同一b值下通过ADC直方图各参数在脑胶质瘤分级评估中,以最小ADC值最具有诊断价值;以0.90×10-3 mm2/s作为最佳诊断阈值,对应的敏感度及特异度最高。2、进行碘-125粒子介入患者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4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最小ADC值是总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而只有年龄是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通过Kapl an-Meier和Log-Rank分析结果显示,最小ADC值高于0.90×10-3 mm2/s的病人的中位生存期为12个月,最小ADC值低于0.90×10-3 mm2/s的病人的中位生存期为6个月,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22),而最小ADC的高低对PFS的影响没有显着统计学差异。结论:1、脑胶质瘤分级评估以最小ADC值诊断效能最佳,最小ADC值与肿瘤病理分级呈显着负相关,随着肿瘤最小ADC值的减小,肿瘤恶性程度会随之增高。2、最小ADC值高的患者(最小ADC>0.90×10-3mm2/s),在接受碘-125粒子介入治疗后具有更好的预后及生存期。

韩剑飞[7](2020)在《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现状及特征;分析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为采取应对措施提供基础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唐山市工人医院、唐山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脑胶质瘤术后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有:一般情况调查表(年龄、性别、性格、居住地、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医疗费用方式、家庭收入、疾病相关资料等)、Piper疲乏自评量表(PFS)、安德森症状评估量表(MDASI-BT)、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A与HADS-D)、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调查问卷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时发放并为患者讲解本次研究的目的,在患者知情同意后,由患者按填写要求自行填写。对于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填写的患者,研究者向其阅读问卷后按照患者意见如实填写,不使用暗示性语言,当场填写问卷并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98份。运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方差分析进行单因素分析,其中症状负担、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社会支持与癌因性疲乏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各变量作为自变量,以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总均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采用P<0.05的检验水准。结果1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情况:总均分为(5.27±1.80)分,行为维度得分为(5.57±2.00)分,情感维度得分为(5.31±2.12)分,感觉维度得分为(5.35±2.06)分,认知/情绪维度得分为(4.90±1.91)分,均属于中度疲乏。2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单因素分析:(1)年龄、性格、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医疗费用方式、家庭收入、疾病部位、疾病分期、既往身体状况、是否知情、术后是否放化疗、术后有无并发症是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患者的症状强度、症状困扰度与癌因性疲乏总均分呈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疼痛、恶心、睡眠不安、胃口差、悲伤、虚弱、癫痫、一般活动、情绪、工作、走路、生活乐趣与患者的癌因性疲乏总均分均呈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患者的焦虑、抑郁、睡眠障碍与癌因性疲乏总均分呈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患者的社会支持得分与癌因性疲乏总均分呈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多因素分析:年龄较大、文化程度低、婚姻状况较差、疾病部位为大脑、疾病分期高、既往身体状况差、患者知情,术后进行放化疗、症状强度高、症状困扰度大、伴有疼痛、伴有悲伤情绪,身体虚弱,情绪差,生活乐趣减少,焦虑抑郁患者、社会支持度低的患者其癌因性疲乏程度较高,以上因素是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1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处于中度疲乏水平。中重度癌因性疲乏患者占83.84%,四个维度中行为维度的疲乏程度较重,认知/情绪维度的疲乏程度相对较轻。2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有: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疾病部位、疾病分期、既往身体状况、是否知情,是否放化疗、症状强度、症状困扰度、疼痛、悲伤、虚弱、情绪、生活乐趣焦虑、抑郁、社会支持。图1幅;表14个;参216篇。

刘桂云[8](2019)在《免疫相关蛋白IDO1在高级别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文中认为目的:分析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术后病理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明确免疫相关蛋白IDO1的表达情况,探索IDO1蛋白在高级别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年7月至2016年5月接受以手术为主综合治疗的54例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42例WHO III级及12例WHO IV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术后病理组织中IDO1蛋白的表达情况;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Pearson卡方检验用于分析IDO1蛋白表达与临床特征变量之间的关系,应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应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应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以明确IDO1蛋白的表达与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随访3-120(中位数34.00)个月,40例(74.07%)患者死亡,14例(25.93%)存活,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median overall survival time,MOST)为31.00(95%CI:10.4951.51)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media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time,MPFS)为17.00(95%CI:11.8622.14)个月,IDO1蛋白阳性染色反应发生位置主要为细胞浆,IDO1蛋白高表达率为:35.19%(19/54),IDO1蛋白低表达的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的MOST较高表达的患者长(43.00 vs 18.00)(P=0.041,P<0.05),且IDO1蛋白低表达的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的MPFS较高表达的患者长(31.00 vs 9.00)(P=0.001,P<0.05);Log-Rank检验单因素分析提示与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预后相关的因素有:肿瘤病理级别、切除程度、IDO1蛋白表达情况(P<0.05),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提示:肿瘤病理级别、切除程度是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综合治疗后的总体生存时间、无进展生存时间有所提高,与患者预后相关的因素有肿瘤病理级别、切除程度、IDO1蛋白表达情况,且IDO1蛋白高表达的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预后较差,因此,IDO1作为高级别脑胶质瘤预后判断指标及潜在的免疫治疗靶点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丁建明[9](2018)在《脑胶质瘤的复发模式分析及再程放疗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脑胶质瘤即神经胶质细胞瘤,在成人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中位居首位,肿瘤恶性程度高,病情发展快,治疗后复发率高,治愈率低,使其成为当前医疗界一大难题。本文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放疗科2013年至2016年收治的22例复发性脑胶质瘤再程放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研究脑胶质瘤的复发模式和探讨其再程放疗的疗效,并分析影响复发患者再程放疗后生存及预后相关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放疗科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22例复发脑胶质瘤进行再程放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初发时均接受了手术治疗,并在术后行放化疗综合治疗,经病理或头颅MRI检查判定为复发患者。其中男性14例,女性8例;复发年龄6-58岁,复发中位年龄46岁;13例患者接受了再手术治疗,9例患者未再手术;再程放疗前卡氏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均大于60;病理分级:II级4例,Ⅲ级10例,IV级8例。22例患者均接受适形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其中单纯放疗6例,同步放化疗16例。调阅查看其MRI影像资料,分析初诊时瘤周水肿的程度与肿瘤复发类型的关系;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使用Kaplan-meier法进行相关生存分析并进行生存曲线绘制,检验方法使用Log-rank法,并对疾病的预后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同时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复发时肿瘤的生长趋向类型以原位型最多见,共12例(54.55%),其次是周边型,共9例(40.91%);初诊时瘤周水肿较轻者,复发时以原位型为主(7/8),重度水肿者则多为外周型(8/14);放疗结束后近期疗效评定示:CR:3例(13.64%)、PR:8例(36.36%)、SD:7例(31.82%)、PD:4例(18.18%)、总有效率(CR+PR):50%(11/22)、稳定率(CR+PR+SD):81.82%(18/22);3年累计生存率为38.1%,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ve-free survival,PFS)为18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PFS分别为61.90%(13/21)和52.38%(11/21);平均OS为22个月,6个月和1年生存率分别为85.71%(18/21)和61.90%(13/21);较为严重的毒副反应急性放射性脑水肿发生率为27.27%,其余治疗引起毒副反应皆为轻度、可逆,未发现严重的Ⅲ-Ⅳ度骨髓抑制现象,无明显肝、肾、心功能障碍,未发生与治疗有关的死亡病例;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KPS评分、年龄、病理分级、复发时间与预后相关,性别、是否联合替莫唑胺化疗与预后无明显的相关性;Cox比例风险模型的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患者的KPS评分与肿瘤的组织病理学分级是影响本项研究中复发性脑胶质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脑胶质瘤复发时生长趋向类型多见原位型,初诊时瘤周水肿的情况对肿瘤的复发趋向性有着重要影响;采用IMRT再程放疗作为治疗复发性脑胶质瘤的治疗手段,安全有效,可供选择;年龄、KPS评分、病理分级、复发时间长短与预后有关,其中KPS评分和病理学分级是独立的预后因素。

孙凯凯[10](2016)在《脑胶质瘤术后多柔比星间质化疗有效性的回顾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127例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的病情发展过程及临床结局,探讨脑胶质瘤术后多柔比星间质化疗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127例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结局,分别从Ki67、WHO分级、手术切除程度、全身化疗、局部化疗等方面探讨脑胶质瘤术后患者肿瘤进展时间(Time to Progression,TTP)、随访时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的差异性。结果:在Ki67≥10%、WHOIII-IV的手术全切组病例中,行多柔比星间质化疗较没有行间质化疗患者术后生存时间长。结论:脑胶质瘤术后多柔比星间质化疗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方式,可以延长Ki67≥10%、WHOIII-IV的手术全切患者的生存时间。

二、脑胶质瘤放射治疗的预后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胶质瘤放射治疗的预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术后同步放化疗联合阿帕替尼一线治疗恶性胶质瘤的单中心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实验设计
    2.2.入排标准
        2.2.1 入组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治疗方法
        2.3.1 同步治疗
        2.3.2 维持治疗
    2.4.不良反应评估以及随访
    2.5.统计方法
3.结果
    3.1.一般资料
    3.2.结果
    3.3.脑水肿改善情况
    3.4.不良反应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胶质母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分子病理建立高级别脑胶质瘤预后风险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类型与研究对象
    2.分子病理检测方法
    3.建立分子病理风险评分系统和风险分层
    4.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方案
    5.随访方法
    6.统计学方法
结果
    1.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
    2.临床病理特征对预后的影响
    3.基于分子病理的风险评分模型构建
    4.分子病理风险评分模型评估
    5.分子病理风险评分模型的预后因素分析
    6.预后列线图的构建和评估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H3K27M 突变在脑胶质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脑胶质瘤的临床预后与尼氟灭酸对胶质母细胞瘤抑制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脑胶质瘤的临床预后研究
    前言
    材料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尼氟灭酸对胶质母细胞瘤抑制作用的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脑胶质瘤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5)羟基脲对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放化疗增敏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脑胶质瘤放射抵抗及放疗增敏剂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6)ADC值对脑胶质瘤碘-125介入治疗疗效的预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诊断组
        1.2 碘-125治疗组
    2 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
    4 影像学检查
        4.1 检查设备
        4.2 扫描参数
        4.3 磁共振图像评价方法
        4.4 粒子介入治疗方法
    5 生存时间定义
    6 病理学检查
    7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ADC直方图对不同组别、级别脑胶质瘤各参数值测量
        1.1 不同组别(高级别组、低级别组)胶质瘤瘤体内ADC直方图各参数比较
    2 ADC值对脑胶质瘤术前分级诊断
        2.1 高低级别组间胶质瘤瘤体内ADC直方图各参数比较
        2.2 不同级别间(Ⅱ、Ⅲ、Ⅳ级别)胶质瘤瘤体内ADC直方图各参数比较
    3 ADC值在脑胶质瘤术前分级的最佳诊断效能及诊断阈值
    4 最小ADC值对碘-125介入治疗脑胶质瘤的预测分析
讨论
    1 ADC值在脑胶质瘤中的分级诊断价值
    2 最小ADC值在碘-125粒子治疗脑胶质瘤中的预测价值
    3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优势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7)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调查研究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统计学方法
        1.1.4 质量控制
        1.1.5 伦理原则
    1.2 结果
        1.2.1 一般人口学资料
        1.2.2 疾病临床相关资料
        1.2.3 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的现状
        1.2.4 影响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单因素分析
        1.2.5 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多元回归分析
    1.3 讨论
        1.3.1 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现状
        1.3.2 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
    1.4 研究的创新性及局限性
        1.4.1 研究的创新性
        1.4.2 研究的局限性
    1.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肿瘤患者癌因性疲乏的研究进展
    2.1 肿瘤的概念及其流行病学
    2.2 癌因性疲乏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3 癌因性疲乏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4 癌因性疲乏的测量工具
        2.4.1 单维度疲乏量表
        2.4.2 多维度疲乏量表
    2.5 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
        2.5.1 一般社会人口学因素
        2.5.2 临床相关因素
        2.5.3 心理因素
        2.5.4 其他因素
    2.6 癌因性疲乏的治疗措施
    2.7 脑胶质瘤的癌因性疲乏研究
    2.8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A 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
附录 B Piper疲乏调查量表
附录 C 安德森症状量表(MDASI)
附录 D 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量表(HAD量表)
附录 E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
附录 F 阿森斯失眠量表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8)免疫相关蛋白IDO1在高级别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中英文对照索引
第1章 绪论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收集一般临床资料
    2.2 主要试剂及免疫组化检查
        2.2.1 试剂及设备
        2.2.2 免疫组化检查
        2.2.3 结果判读
    2.3 随访
    2.4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患者生存状况
    3.2 IDO1蛋白在高级别脑胶质瘤中阳性表达情况
    3.3 IDO1蛋白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3.4 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IDO1蛋白表达水平与临床特征变量比较
    3.5 影响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预后的Log-Rank单因素分析
    3.6 影响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预后的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9)脑胶质瘤的复发模式分析及再程放疗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B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C 综述
        参考文献

(10)脑胶质瘤术后多柔比星间质化疗有效性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对象
    1.1 入选排除标准
    1.2 资料分析
2 治疗方案
    2.1 手术
    2.2 局部放疗
    2.3 全身化疗
    2.4 术后多柔比星间质化疗
3 结果
4 统计分析
    4.1 利用建立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探讨胶质瘤术后 OS、TTP的影响因素
    4.2 各影响因素间彼此关系
    4.3 间质化疗的有效性
5 讨论
    5.1 探讨胶质瘤术后TTP、OS的影响因素
    5.2 探讨胶质瘤术后各个影响因素的联系
    5.3 探讨胶质瘤术后脑间质化疗的有效性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四、脑胶质瘤放射治疗的预后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ATM基因表达水平的小脑幕上弥漫性胶质瘤中放射治疗剂量与生存预后的关系[J]. 刘帅,刘彦伟,刘幸,李一鸣,邱晓光.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21(05)
  • [2]术后同步放化疗联合阿帕替尼一线治疗恶性胶质瘤的单中心临床研究[D]. 李小燕.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基于分子病理建立高级别脑胶质瘤预后风险模型[D]. 王雪真.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4]脑胶质瘤的临床预后与尼氟灭酸对胶质母细胞瘤抑制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D]. 宋继伟.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5]羟基脲对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放化疗增敏作用的研究[D]. 杨亚丽.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6]ADC值对脑胶质瘤碘-125介入治疗疗效的预测分析[D]. 刘超. 青岛大学, 2020(01)
  • [7]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韩剑飞.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8]免疫相关蛋白IDO1在高级别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D]. 刘桂云. 南华大学, 2019(01)
  • [9]脑胶质瘤的复发模式分析及再程放疗的疗效研究[D]. 丁建明. 蚌埠医学院, 2018(02)
  • [10]脑胶质瘤术后多柔比星间质化疗有效性的回顾性分析[D]. 孙凯凯. 桂林医学院, 2016(05)

标签:;  ;  ;  ;  ;  

胶质瘤放疗预后因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