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酒精中毒后家兔胃肠电变化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张晶晶[1](2017)在《钩吻提取物对动物胃肠道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钩吻,常绿藤本葫蔓藤的全草,具有抗癌、镇静、催眠等作用。钩吻对动物具有促生长、抗寄生虫等作用,在畜牧养殖业中具有应用价值。目的:本试验以兔离体肠、小鼠在体胃肠、猪肠道上皮细胞系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动物生理学、分子生物学、药理与毒理学等研究方法依次分析钩吻醇提物、酸水提物、水提物对动物胃肠道运动、肠道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探明钩吻提取物对动物胃肠道运动的作用;为钩吻促生长作用及其机理的探究提供可靠价值;为钩吻提取物制剂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钩吻三种提取物作用于家兔离体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应用BL-420F生物机能分析系统,研究钩吻三种提取物对离体肠管收缩活动的影响;建立小鼠在体胃肠模型,探明三种钩吻提取物对小鼠胃内容物的排空及肠道推进的影响;建立IPEC-1细胞系,WST-1法研究不同浓度钩吻提取物对IPEC-1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钩吻提取物对IPEC-1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钩吻三种提取物能浓度依赖性地抑制家兔离体小肠收缩的张力,抑制小肠平滑肌运动,其中以空肠组数据最为显着,800μg/mL醇提物作用家兔离体空肠后,对其运动频率的促进率为66.97%,对其运动张力的抑制率为55.08%。钩吻三种提取物作用于健康小鼠,均能在短时间内显着抑制胃内容物的排空与小肠的推进作用。钩吻三种提取物均能促进IPEC-1细胞的增殖,随着剂量的增大,三种提取物的促增殖作用逐渐减弱。钩吻酸水提取物及钩吻水提物能显着缩短IPEC-1细胞周期的G1期,延长S期,促进IPEC-1细胞的凋亡、更新。结论:钩吻三种提取物能抑制动物离体小肠平滑肌张力,抑制胃内容物的排空及小肠活动,促进IPEC-1细胞增殖。具有开发成动物胃肠道功能调节药物的潜在价值。
杨梅[2](2012)在《麻子仁丸加减方治疗阿片类药物引起便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阿片类药物是中、重度癌痛首选止痛药物,但便秘是伴随用药始终的主要副作用之一。本研究观察了麻子仁丸加减方治疗癌痛患者应用阿片类药物引起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肿瘤患者(经辨证属胃肠燥热,脾气亏虚者),按编号奇偶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口服乳果糖口服液)和观察组(33例,口服麻子仁丸加减方),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首次排便时间、排便间隔时间、每次排便时间、大便形状及排便困难程度等临床症状积分、生活质量及疼痛评分等情况。结果:观察组在缩短患者首次排便时间、排便间隔时间、每次排便时间及减轻患者排便困难程度等临床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在提高生活质量及缓解疼痛程度方面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麻子仁丸加减方可有效缓解癌痛患者应用阿片类药物引起的便秘,并可显着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孙洋馨[3](2011)在《清胰化积汤治疗湿热型慢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清胰化积汤治疗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CP),中医辨证为湿热型的临床疗效,并从理论和临床研究两个方面探讨清胰化积汤治疗湿热型CP的作用机制。方法:临床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CP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给予清胰化积汤,对照组(30例)给予清胰利胆颗粒,两组均以4周为一疗程。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并对患者随访6个月,观察远期疗效。结果:临床研究显示,治疗组在中医证候的改善率及改善程度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能明显改善脘胁痛疼、腹胀、纳呆食少等症状,其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清胰化积汤是治疗湿热型CP的有效方剂,其机理可能与改善胰腺微循环、增加胃肠动力、抗炎、利胆等有关。
王晓宇[4](2010)在《耳迷走神经刺激与抗癫痫效应》文中研究说明耳针刺激耳甲区域能激活迷走神经增强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本课题组研究结果表明耳针刺激耳甲区能更好地激活孤束核和迷走神经背核神经元放电,产生耳迷走效应,调整心率和血压,并促进胃运动;同时在对糖尿病的降糖效应、高血压病的降压作用的研究中也已经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癫痫是一种脑部疾病,其特点是脑部有持续存在的癫痫反复发作的易感性,以及由于这种疾病引起的神经生化、认知、心理和社会后果;癫痫具体表现是反复发作的神经元异常放电所致的暂时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根据有关神经元的部位和放电扩散的范围的不同,功能失常可能分为运动、感觉、意识、行为、自主神经等不同障碍,或混合存在。治疗癫痫病的主要手段为药物控制,或是手术治疗(切除致痫灶本身或切断其传导通路)。除此之外还有迷走神经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 VNS)疗法。VNS疗法的作用机制多数认为是通过激活迷走神经投射到NTS的通路,通过NTS与脑内的广泛联系达到去同步化脑电来完成抗癫痫作用的。在本课题组之前的研究中发现,耳针刺激耳甲区域(耳迷走神经刺激),具有与VNS相类似的神经投射规律,同样能抑制癫痫发作,具有较好的抗癫痫效应。如果耳迷走神经刺激能替代迷走神经刺激疗法,就可以解决VNS手术并发症和费用昂贵等问题,为癫痫病的治疗提供便利、经济的方法。本课题将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从动物实验及人体试验两方面研究耳迷走神经刺激抑制癫痫发作的效应机制及其刺激参数等,进一步探讨耳迷走刺激抑制癫痫的作用机理,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实验1耳迷走神经刺激对癫痫模型大鼠大脑皮层场电位的影响1.1实验动物健康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14只,体重300±49g,清洁级,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1.2实验过程大鼠14只,10%乌拉坦腹腔注射麻醉(1.2-1.4g/kg)。俯卧,头部用耳棒固定于脑立体定位仪上。头顶部备皮,沿正中矢状线切开皮肤,分离皮下组织,刮除骨膜,将前后囱调至同一水平。根据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Paxinos和Watson,1998),在距正中线右侧4-6mm,前囟前后1mm处用颅骨钻开窗后,显微镜下剥离硬脑膜,将微电极阵列(microelectrode arrays, MEA)放置在大鼠右侧大脑皮层初级躯体感觉皮层(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ices, S1)区。用微电极推进器推进至皮层内0.5-1.0mm,参考电极用合金螺丝钉铆在距电极阵列3mm的颅骨上,皮层表面用37℃液体石蜡覆盖保湿。MEA另一端用headstage接于微电极放大器,放大的电信号经CerebusTM 5.0数据采集分析系统采集和分析。给予大鼠腹腔注射戊四氮(pentylenetetrazol, PTZ) 60 mg/kg造成急性癫痫模型。对大鼠进行30秒、20Hz耳迷走神经刺激,观察耳迷走刺激对癫痫模型大鼠大脑皮层场电位的变化。1.3实验结果采用电极阵列记录癫痫造模前大鼠正常皮层场电位,表现为散在的棘波,没有脑神经元异常和过度超同步化放电;造模后耳迷走神经刺激前,大鼠皮层场电位出现变化,表现为脑神经元异常和过度超同步化放电引起的高振幅的癫痫波。在耳迷走神经刺激后,大鼠癫痫发作持续时间减少。给予癫痫模型大鼠(n=14)耳迷走神经刺激后,单位时间(120sec)内发作时间从101.55±6.39秒,减少到58.5±10.25秒(P<0.01),抑制率为58.74±10.10%。耳迷走神经刺激前后单位时间内大鼠皮层场电位中癫痫波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耳迷走神经刺激能明显抑制大鼠癫痫发作。实验2左右耳迷走神经刺激对癫痫模型大鼠大脑皮层场电位的影响2.1实验动物健康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27只,体重300±34g,清洁级,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2.2实验过程实验动物用10%乌拉坦腹腔注射麻醉(1.2-1.4g/kg)。俯卧,头部用耳棒固定于脑立体定位仪上。头顶部备皮,沿正中矢状线切开皮肤,分离皮下组织,刮除骨膜,将前后囱调至同一水平。根据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Paxinos和Watson,1998),在距正中线右侧5-6mm,前囟前后1mm处用颅骨钻开窗后,显微镜下剥离硬脑膜,将MEA放置在大鼠右侧大脑S1区。用微电极推进器推进至皮层内0.5-1.0mm,参考电极用合金螺丝钉铆在距电极阵列3mm的颅骨上,皮层表面用37℃液体石蜡覆盖保湿。MEA另一端用headstage接于微电极放大器,放大的电信号经CerebusTM5.0数据采集分析系统采集和分析。给予大鼠腹腔注射PTZ 60 mg/kg造成急性癫痫模型。将27只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同侧刺激组11只,对侧刺激组16只,经PTZ造模成功后,分别在左右两侧耳甲腔区域给予耳迷走神经刺激,观察进行30秒、20Hz耳迷走神经刺激后,两组癫痫模型大鼠大脑皮层场电位的变化。2.3实验结果在两侧耳甲腔给予20 Hz,强度1 mA,脉宽500μm,持续时间30s的耳迷走神经刺激均可减少癫痫模型大鼠癫痫发作持续时间。其中,在单位时间(120秒)内,对侧刺激组(n=16)刺激前后,癫痫波持续时间分别为116.00±3.21秒和88.67±6.43秒,癫痫发作减少了16.29±9.53%;同侧刺激组(n=11)刺激前后,癫痫波持续时间分别为113.83±2.47秒和61.867±16.79秒,癫痫发作减少了58.47±10.24%,两组变化相比具有显着差异性(P<0.01),同侧耳迷走神经刺激效应明显优于对侧。实验3观察不同频率(2Hz、20Hz和100Hz)耳迷走神经刺激对癫痫模型大鼠异常皮层场电位影响的差异3.1实验动物健康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51只,体重300±29g,清洁级,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3.2实验过程手术过程中动物体温用计算机温度时间控制仪维持在37℃。10%乌拉坦腹腔注射麻醉(1.2g/kg)。俯卧,头部用耳棒固定于脑立体定位仪上。头顶部备皮,沿正中矢状线切开皮肤,分离皮下组织,刮除骨膜,将前后囱调至同一水平。根据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Paxinos和Watson,1998),在距正中线右侧5-6mm,前囟前后1mm处用颅骨钻开窗后,显微镜下剥离硬脑膜,将MEA放置在大鼠右侧大脑皮层S1。用微电极推进器推进至皮层内0.5-1.0mm,参考电极用合金螺丝钉铆在距电极阵列3mm的颅骨上,皮层表面用37℃液体石蜡覆盖保湿。MEA另一端用headstage接于微电极放大器,放大的电信号经CerebusTM 5.0数据采集分析系统采集和分析。选择不同的刺激频率,将51只癫痫模型大鼠根据刺激持续时间不同随机分为4组:30秒组、5分钟组、10分钟组和30分钟组,观察这4组大鼠在刺激后大脑皮层场电位的变化和癫痫发作情况的差异。3.3实验结果3.3.1 2Hz频率不同刺激持续时间的耳迷走神经刺激对癫痫模型大鼠电位影响的比较给予不同刺激持续时间的2Hz频率的耳迷走神经刺激后,在单位时间内(120sec),刺激持续时间30秒组抑制率最高,与其他刺激持续时间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刺激5分钟、10分钟和30分钟的3个组之间相比较,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癫痫模型大鼠2Hz的耳迷走神经刺激后,不同持续时间的刺激抑制癫痫发作的效应有所不同。刺激结束后5分钟内,每隔30秒钟观察统计耳迷走神经刺激抑制癫痫发作的情况,发现:在2Hz不同刺激持续时间的耳迷走神经刺激后,30秒刺激组与其他刺激时间组相比,在刺激后30和60秒钟时间段癫痫发作率明显降低,表现出了很好的抑制发作的效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刺激后90秒钟时间段,30秒刺激组与其他刺激时间组相比,同样表现出较好的抑制发作的效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2Hz的耳迷走刺激中,持续时间为30秒的刺激产生的抑制癫痫发作的效应优于其他刺激持续时间组。3.5.2 20Hz频率不同刺激持续时间的耳迷走神经刺激对癫痫模型大鼠电位影响的比较给予20Hz频率不同刺激持续时间的耳迷走神经刺激后,在单位时间内(120sec),刺激30秒组、刺激5分钟、10分钟组和刺激30分钟组抑制率分别为:58.74±10.10%、36.34±13.87%、38.53±12.85%和61.36±16.14%,这四组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刺激后癫痫模型大鼠癫痫波被抑制的后效应时间,刺激30秒组、刺激5分钟、10分钟组和刺激30分钟组后效应持续时间分别为:149.22±59.80秒、205.00±134.37秒、213.25±122.46秒、166.00±89.71秒,这四组间的差异同样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癫痫模型大鼠20Hz耳迷走刺激后,观察不同持续时间的刺激抑制癫痫发作的效应的差异。以30秒钟为单位时间,分段统计刺激结束后5分钟内十个时间段中大鼠癫痫发作率。30秒组、5分钟组、10分钟和30分钟组在各时间段中癫痫发作率下降,均表现出了明显的抑制发作的效应,在不同的时间段的组间相比中,4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20Hz的耳迷走刺激中,刺激持续时间长短对癫痫发作的抑制效应的影响不明显。3.5.3 100Hz频率不同刺激持续时间耳迷走神经刺激对癫痫模型大鼠皮层电位影响的比较给予100Hz频率不同刺激持续时间的耳迷走神经刺激后,在单位时间内(120sec),刺激30秒组的抑制率为12.58±4.33%、30分钟组抑制率为50.92±17.99%,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分钟组抑制率为36.26±11.92%、10分钟组抑制率为32.87±14.04%,分别与30秒组和30分钟组相比其抑制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不同时间刺激对大鼠癫痫发作抑制的后效应的差别,刺激30分钟组与其它的三个刺激时间组相比,具有最长的后效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刺激30秒组和30分钟组间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刺激5分钟和10分钟组与30秒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5分钟和10分钟的两组之间相比较,其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P>O.05)。刺激30秒组和其他不同刺激时间组相比,具有最短的后效应。3.5.4不同频率的耳迷走神经刺激对大鼠癫痫发作影响的比较2Hz低频率刺激在30秒短时间刺激后,对大鼠癫痫发作的抑制率为61.51±18.21%,和同为低频刺激的其他时间组相比具有更明显的抑制作用,与其余各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00Hz高频率刺激在30秒短时间刺激后,对大鼠癫痫发作的抑制率为12.58±4.33%,和同为高频刺激的其他时间组相比其抑制作用最不明显,各组之间具有差异性(P<0.01)。20Hz的刺激在30秒、5分钟、10分钟、30分钟刺激持续时间下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率分别为:58.74±10.10%、36.34±13.87%、38.53±12.85%、61.36±16.14%,四组数据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4观察不同刺激持续时间(30秒、5分钟、10分钟和30分钟)耳迷走神经刺激对癫痫模型大鼠异常皮层场电位影响的差异4.1实验动物健康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51只,体重300±29g,清洁级,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4.2实验过程手术过程中动物体温用计算机温度时间控制仪维持在37℃。10%乌拉坦腹腔注射麻醉(1.2g/kg)。俯卧,头部用耳棒固定于脑立体定位仪上。头顶部备皮,沿正中矢状线切开皮肤,分离皮下组织,刮除骨膜,将前后囱调至同一水平。根据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Paxinos和Watson,1998),在距正中线右侧5-6mm,前囟前后1mm处用颅骨钻开窗后,显微镜下剥离硬脑膜,将MEA放置在大鼠右侧大脑皮层S1。用微电极推进器推进至皮层内0.5-1.0mm,参考电极用合金螺丝钉铆在距电极阵列3mm的颅骨上,皮层表面用37℃液体石蜡覆盖保湿。MEA另一端用headstage接于微电极放大器,放大的电信号经CerebusTM5.0数据采集分析系统采集和分析。选择不同的刺激频率,将51只癫痫模型大鼠根据刺激频率不同随机分为3组:2Hz、20Hz和100Hz,观察这3组大鼠在刺激后大脑皮层场电位的变化和癫痫发作情况的差异。4.3实验结果4.3.1刺激持续时间为30秒条件下,不同频率的耳迷走神经刺激对癫痫模型大鼠场电位影响的比较给予癫痫模型大鼠30秒不同刺激频率耳迷走神经刺激后,在单位时间内(120sec),2Hz刺激组、20Hz刺激组中对癫痫发作的抑制率为61.51±18.21%、58.744±10.10%,与100Hz组的抑制率12.58±4.33%相比,2Hz和20Hz组抑制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Hz组、20Hz组中癫痫发作抑制的后效应持续时间为142.38±61.83秒、149.22±59.80秒,与100Hz组的抑制后效应时间13.50±4.37秒相比,2Hz和20Hz组具有更好的抑制癫痫发作的后效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给予癫痫模型大鼠30秒不同刺激频率耳迷走神经刺激后,观察不同刺激对癫痫发作抑制效应的差异性。以30秒钟为单位时间,分段统计刺激结束后5分钟内十个时间段中大鼠癫痫发作率:刺激后120秒内,2Hz和20Hz组发作率下降,100Hz组刺激后发作率变化不大,其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在刺激后120秒至210秒时间段,2Hz和20Hz组癫痫发作率低于100Hz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刺激后240秒至300秒时间段,2Hz和20Hz组中单位时间癫痫发作率升高,和100Hz组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3.2刺激持续时间为5分钟条件下,不同频率的耳迷走神经刺激对癫痫模型大鼠场电位影响的比较给予癫痫模型大鼠5分钟不同刺激频率耳迷走神经刺激后,在单位时间内(120sec),20Hz组、100Hz组对癫痫发作的抑制率分别为36.34±13.87%、36.26±11.92%,与2Hz组的抑制率10.87±3.1%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Hz组、100Hz组对癫痫发作抑制的后效应持续时间分别为205.00±134.37秒、59.56±10.25秒,与2Hz组的抑制后效应持续时间19.00±4.43秒相比,20Hz和100Hz的刺激具有更好的抑制癫痫发作的后效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给予癫痫模型大鼠5分钟不同刺激频率的耳迷走神经刺激后,各组抑制癫痫发作的效应不尽相同。以30秒钟为单位时间,分段统计刺激结束后5分钟内十个时间段中大鼠癫痫发作率。在5分钟刺激持续时间条件下,刺激后90秒内,20Hz组较2Hz组发作率下降,对癫痫发作的抑制作用较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其余时间段中,2Hz、20Hz和100Hz组发作率相比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4.3.3刺激持续时间为10分钟条件下,不同频率的耳迷走神经刺激对癫痫模型大鼠场电位影响的比较给予癫痫模型大鼠10分钟不同刺激频率耳迷走神经刺激后,在单位时间内(120sec),20Hz组、100Hz组对癫痫发作的抑制率为38.53±12.85%、32.87±14.04%,与2Hz组的抑制率11.57±13.71%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Hz组、100Hz组对癫痫发作抑制的后效应持续时间为213.25±122.46秒、55.51±10.04秒,与2Hz组的后效应持续时间16.67±11.00秒相比,20Hz和100Hz组具有更好的抑制癫痫发作的后效应,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给予癫痫模型大鼠10分钟不同刺激频率耳迷走神经刺激后,不同频率刺激抑制癫痫发作的效应有所不同。以30秒钟为单位时间,分段统计刺激结束后5分钟内十个时间段中大鼠癫痫发作率,在10分钟刺激持续时间条件下,刺激后30秒内,20Hz组较2Hz组发作率下降,对癫痫发作的抑制作用较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刺激后30至60秒内,20Hz组较2Hz组发作率下降,对癫痫发作的抑制作用较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其余时间段中,2Hz、20Hz和100Hz组发作率比较高,组间相比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4.3.4刺激持续时间为30分钟条件下,不同频率的耳迷走神经刺激对癫痫模型大鼠场电位影响的比较给予癫痫模型大鼠30分钟不同刺激频率耳迷走神经刺激后,在单位时间内(120sec),20Hz组、100Hz组对癫痫发作的抑制率为61.36±16.14%、50.92±17.99%,与2Hz组的抑制率5.17±4.84%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0Hz组、100Hz组对癫痫发作抑制的后效应持续时间为166.00±89.71秒、160.20±58.26秒,与2Hz组的后效应持续时间11.00±4.95秒相比,20Hz和100Hz组具有更好的抑制癫痫发作的后效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给予癫痫模型大鼠10分钟不同刺激频率耳迷走神经刺激后,不同频率抑制癫痫发作的效应有所不同。以30秒钟为单位时间,分段统计刺激结束后5分钟内十个时间段中大鼠癫痫发作率,在30分钟刺激持续时间条件下,刺激后60秒内,20Hz组较2Hz组发作率下降,对癫痫发作的抑制作用较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刺激后90至180秒,100Hz组较2Hz组发作率下降,对癫痫发作的抑制作用较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其余时间段中,2Hz、20Hz和100Hz组发作率相比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4.3.5不同刺激持续时间的耳迷走神经刺激对大鼠癫痫发作影响的比较30秒刺激后,100Hz组对大鼠癫痫发作的抑制率为12.58±4.33%,和同为短期刺激的其他组相比抑制作用较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Hz低频刺激在5分钟、10分钟和30分钟刺激后,对大鼠癫痫发作的抑制率为10.87±3.1%、11.57±13.71%、5.17±4.84%,其抑制作用最不明显,和20Hz和100Hz各组相比具有显着的差异性(P<0.01)。20Hz刺激在30秒、5分钟、10分钟、30分钟刺激持续时间下均表现出良好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率分别为:58.74±10.10%、36.344±13.87%、38.53±12.85%、61.36±16.14%,四组数据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Hz高频率刺激在30秒刺激后,大鼠癫痫发作抑制的后效应持续时间为13.544±4.37秒,和同为短期刺激的其他时间组相比抑制作用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Hz低频率刺激在5分钟、10分钟、30分钟刺激后,大鼠癫痫发作抑制的后效应持续时间为19.00±4.43秒、16.67±11.00秒、11.00±4.95秒,和其他刺激频率组相比其抑制作用最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0Hz的刺激在30秒、5分钟、10分钟、30分钟刺激持续时间下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刺激后大鼠癫痫发作抑制的后效应持续时间分别为:149.22±59.80秒、205.00±134.37秒、213.25±122.46秒、166.00±89.71秒,四组数据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持续时间的耳迷走神经刺激,对大鼠癫痫发作的抑制效应的影响差别不大,高频率的短期刺激和低频频率的长期刺激,对大鼠癫痫发作的抑制效应均不明显。实验5切断大鼠耳廓不同部位,观察耳迷走神经刺激对癫痫模型大鼠异常皮层场电位影响的差异及切断部位的神经分布情况5.1实验动物健康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27只,体重300±32g,清洁级,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5.2实验过程手术过程中动物体温用计算机温度时间控制仪维持在37℃。10%乌拉坦腹腔注射麻醉(1.2g/kg)。俯卧,头部用耳棒固定于脑立体定位仪上。头顶部备皮,沿正中矢状线切开皮肤,分离皮下组织,刮除骨膜,将前后囱调至同一水平。根据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Paxinos和Watson,1998),在距正中线右侧5-6mm,前囟前后1mm处用颅骨钻开窗后,显微镜下剥离硬脑膜,将MEA放置在大鼠右侧大脑皮层S1。用微电极推进器推进至皮层内0.5-1.0mm,参考电极用合金螺丝钉铆在距电极阵列3mm的颅骨上,皮层表面用37℃液体石蜡覆盖保湿。MEA另一端用headstage接于微电极放大器,放大的电信号经CerebusTM5.0数据采集分析系统采集和分析。将21只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其中11只在记录癫痫模型大鼠大脑皮层场电位的过程中,沿大鼠耳根部,(将右侧外耳和躯体连接的部位分为长度相等的5份),切断外耳与躯体连接部位的后5/2处,另11只切断外耳与躯体连接部位的前5/2处,使用频率20 Hz,强度1mA,脉宽500μm,持续时间30秒为刺激参数,在右侧耳甲腔区域给予耳迷走神经刺激,观察切断外耳不同部位后耳迷走神经刺激对癫痫模型大鼠大脑皮层场电位的影响。5.3结果在切断大鼠耳根后2/5前,右侧耳迷走神经刺激可以减少大鼠癫痫发作持续时间。其中,在单位时间(120秒)内,耳迷走神经刺激前后(n=11),发作持续时间分别为118.29±4.3秒和78.4±7.66秒,两者相比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抑制率为31.26±3.07%。在切断大鼠耳根后2/5后,右侧耳迷走神经刺激减少大鼠癫痫发作的效应消失。在切断大鼠耳根后2/5后,在单位时间(120秒)内,右侧耳迷走神经刺激前后(n=11),发作持续时间分别为116.44±6.35秒和113.76±3.28秒,前后相比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制率为2.15±1.10%。切断前后抑制率相比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切断大鼠耳根前2/5前,右侧耳迷走神经刺激可以减少大鼠癫痫发作持续时间。其中,在单位时间(120秒)内,耳迷走神经刺激刺激前后(n=10),发作持续时间分别为111.6±2.74秒和52.7±12.02秒,两者相比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抑制率为51.72±9.85%。在切断大鼠耳根前2/5后,在单位时间(120秒)内,耳迷走神经刺激前后(n=10),发作持续时间分别为110.38±3.38秒和66.625±7.26秒,抑制率为38.87±7.64%。切断前后抑制率相比其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耳后开口,解剖观察切割耳廓后2/5处的神经分布情况,可以明显观察到该区域有两支较大的神经干走行。6.人体迷走体感诱发电位的测量6.1研究对象选取研究所内职工及学生,询问其病史和健康状况,确认没有神经疾患史、心理疾患史及心血管系统疾患史、没有服用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药物、听力正常的实验者共8人,年龄24-34岁,2男6女,均自述为右利手。6.2试验过程采用NeuroScan公司生产的64通道脑电图及诱发电位工作站记录受试者在接受耳迷走神经刺激时全程的脑电图,由提供耳迷走神经刺激的刺激器外触发同步在脑电图上标记刺激信号,根据标记到的信号时间点对刺激前后的脑电图数据进行分段、叠加和平均,呈现出与耳迷走神经刺激相关的迷走体感诱发电位。6.3结果在给予右侧耳迷走神经刺激的过程中,在双极导联C4-F4间得到一组相对稳定的诱发电位,其中包含一个出现在刺激后2.4ms的负偏差(1.3微伏),并持续2ms。在双极导联Fz-F4间得到电位变化也是一个正的偏差(小于1微伏),出现在刺激后1.7ms处;一个负向的成分随后出现在2.6ms处;这个诱发电位在3.9ms处以一个正向的偏差作为结束。同时在对侧C3-F3之间没有记录到明显的诱发电位。这个诱发电位的呈现在两个不同个体的样本中表现出成分明显,波形稳定,潜伏期固定,同时分布相同的特性。在耳朵的其他部位的刺激,没有出现相同电位变化。二结论本项研究主要从电生理的角度探讨了耳针刺激耳甲区域(耳迷走神经刺激)治疗癫痫的效应机制。实验结果表明:癫痫的发病表现脑电图的高幅癫痫波,耳迷走神经刺激能抑制癫痫大鼠发作时异常的场电位变化。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NTS的活动来增强副交感的功能从而去同步化脑电来完成的。同侧耳迷走神经刺激的效应明显优于对侧,也是符合耳部神经与NTS之间的联系,以及NTS在神经解剖学上的投射规律的。同时切断相应的神经后,耳迷走神经刺激的效应消失,说明耳迷走神经刺激的抑制癫痫效应是由神经介导来完成的。同时本研究发现在不同的刺激频率下,20Hz刺激相对于其他频率刺激来说,在各个不同的刺激持续时间中都能对大鼠癫痫发作起到最好的抑制作用。不同持续时间的耳迷走神经刺激,对大鼠癫痫发作的抑制效应的区别不是特别明显。以上结果为耳迷走神经刺激治疗癫痫在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对人体迷走体感诱发电位的测量进行了摸索。在数名受试者进行耳迷走神经刺激过程中,采集到了一组相对稳定的诱发电位。为下一步在人体进行相关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
王海鹏[5](2010)在《急慢性酒精中毒大鼠凝血功能变化与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及死亡机制研究》文中提出1背景及目的酗酒是严重的社会公害之一,过度饮酒造成的酒精中毒已成为独立的、不容忽视的致死因素。在法医学鉴定中,经常遇见饮酒后较轻微头颈部外伤引发的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raumatic subarachnoid haemorrhage, TSAH),其发生率约占TSAH的87%,死亡率达50%以上。由于目前对酒精和外力因素在TSAH发生及死亡机制中相互关系和作用程度大小尚无统一认识,致使此类案件的鉴定往往争议较大,亦给法庭审判量刑带来困难。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酒后TSAH的发生及死亡机制,明确各因素在伤亡后果中的参与度,为此类案件法医学鉴定及审判量刑工作提供必要的科学证据和理论参考。本研究通过建立急慢性酒精中毒大鼠打击模型,检测不同时相点大鼠血乙醇浓度、凝血功能及抗凝活性变化系列指标,观察各指标变化的内在联系,从血液的酒精毒理学角度探讨急慢性酒精中毒大鼠TSAH发生机制。同时,检测血栓烷A-2及其受体表达并监测心功能变化,从脑-心联系角度探讨急慢性酒精中毒大鼠TSAH死亡机制。2材料与方法2.1动物分组与模型建立SPF级成年雄性SD大鼠90只,体重300±50g。实验动物分组见下表。实验大鼠灌胃和打击处置后观察0.5h,乙醚麻醉,腹主动脉采血并放血处死,立即开颅观察并记录TSAH发生率及出血量情况,留取脑、心、肝等组织冻存及固定处理。2.2实验方法观察实验大鼠的行为学、体重、血压、心电变化及脑组织病理学改变;气相色谱法检测血乙醇浓度(BAC);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全自动血气分析仪检测pH值、血氧饱和度(SaO2)、氧分压(PO2)、碳酸氢根(HCO3-)、剩余碱(BE)等7项血气分析指标;ELISA法检测血浆中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TFPI)、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PAI-1)、D二聚体(D-D)及血栓烷B-2 (TXB-2)浓度;免疫组化法及免疫印迹法进行定性、定位及定量检测脑及心组织的tPA、TXA2R表达情况。统计TSAH发生率及死亡率,Fisher法分级TSAH。所有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7.0及Excel 2007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3结果3.1行为学表现及体重、血压变化急性灌酒组大鼠酒后0.5h内兴奋性增强,此后逐渐出现昏睡、翻正反射消失等急性酒精中毒表现,4-6h后逐渐清醒。慢性灌酒组大鼠每次灌酒后均有急性酒精中毒表现,灌酒1周后体重明显下降,至第4周末下降达60g以上(p<0.01)。第3周始尾动脉压自16.60±0.76 kPa升高至17.48±0.90 kPa (p<0.05)。打击后,实验组大鼠均呈典型的脑震荡表现,AA/AW/CW及部分CA组大鼠3-5sec后渐至正常,55%(11/20) CA组大鼠出现角膜反射消失、四肢抽搐、口唇发绀、呼吸由深大转至浅慢,2-4min内迅速死亡。3.2心电变化脑震荡性打击后,各实验组均出现一过性心电基线漂移,心率从正常的400 bpm增至500-600 bpm,约5-6sec后渐至正常,而慢性灌酒组死亡大鼠在心电恢复正常后30-60sec内,心率骤减至100-200 bpm伴心律不齐,而后逐渐减慢,直至消失,心电呈直线改变,此过程历时约2-4min。3.3脑组织病理学观察和TSAH发生率及死亡率急性灌酒组伤后脑组织轻度淤血、肿胀,多数有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局限于脑干腹侧面或小脑表面,脑神经元及胶质细胞轻度水变性。慢性灌酒组伤后脑组织中至重度淤血、肿胀,多数有较多量蛛网膜下腔出血,广泛分布于全脑,脑神经元及胶质细胞水变性,可见噬神经和卫星现象;小脑蒲肯野细胞排列疏密不均,部分溶解消失;脑干神经核团多见“暗神经元”,呈深暗红色、胞体皱缩、胞浆及胞核浓缩、均质化、核不清或消失、轴突不规则扭曲等表现。急慢性组脑实质内均未见明显挫伤及出血改变。急慢性灌酒组TSAH发生率分别为26%及85% (p<0.01),死亡率分别为0及55% (p<0.01),且死亡大鼠均发生TSAH。3.4血乙醇浓度变化灌酒后2h大鼠BAC达峰值188.16±14.71 mg/dL,0.5h至4h始终处于人醉酒下限值80 mg/dL之上,6h后仍达60.08±13.80 mg/dL。3.5凝血功能变化及与BAC、TSAH的相关性分析急性灌酒组各时相点血浆中PT、TT、APTT均不同程度延长,2h最明显,分别达28.50±2.08、35.49±1.15、24.56±1.09 sec (p<0.01);FIB先升高(0.5h,p<0.05)后下降(1h,p<0.05)再缓慢回升趋于正常。慢性灌酒组各指标亦不同程度延长和增高,与相应对照组(Control/CW)比较差异显着(p<0.05),但与AA-2h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急性灌酒组PT、TT及APTT与BAC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分别r=0.789,0.818,0.752),呈正相关线性分布;FIB与BAC二者相关性不明显(p>0.05)。急性灌酒组各时相点TSAH发生率与对应的BAC存在高度正相关(r=0.974),决定系数R2=0.949。3.6血气分析变化急性灌酒组动脉血pH值、SaO2、PO2、HCO3-、BE均不同程度降低,2h达最低点(分别为7.26±0.05、97.77±0.36、12.70±3.67、14.17±0.95、-12.57±2.90) (p<0.05),此后缓慢回升,部分指标至6h仍未恢复正常范围。慢性灌酒组亦有不同程度降低,与相应对照组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急慢性灌酒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3.7血浆TF/TFPI、tPA/PAI-1、D-D及TXB-2浓度变化急性灌酒组各时相点TF不同程度降低,2h达最低点385.32±104.13 pg/ml (p<0.01),TFPI不同程度升高,2h达峰值1611.65±211.59 pg/ml (p<0.01);TF/TFPI先降后升,2h达最小值0.2391。慢性灌酒组二者与相应对照组及AA-2h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急性灌酒组各时相点tPA及PAI-1均不同程度升高,2h分别达峰值6422.18±119.76 pg/ml (p<0.01)及21246.67±1346.07 pg/ml (p<0.01),tPA/PAI-1先升后降,2h达最大0.3023。慢性灌酒组tPA及PAI-1与相应对照组及AA-2h组比较差异亦显着(p<0.05)。急性灌酒组各时相点D-D不同程度升高,0.5h-6h与相应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2h达峰值2207.40±322.12 pg/ml (p<0.01)。慢性灌酒组D-D与相应对照组及AA-2h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急性灌酒组各时相点TXB-2略升高,1h与相应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慢性灌酒组TXB-2明显升高,与相应对照组及急性灌酒组比较均有高度显着差异(p<0.01)。3.8脑及心组织tPA/TXA2R表达变化目的蛋白tPA在各组额叶、小脑、脑干延髓腹侧及背侧面的免疫印迹膜67kDa处均出现清晰条带。三个对照组条带较窄细、色淡,急慢性灌酒组条带较粗深。IHC光密度分析结果显示,急性灌酒组tPA表达均明显增加,与相应对照组差异高度显着(p<0.01),2h表达最强,IOD值分别为65975.29±5961.34、70203.96±5406.58、64696.20±6394.44及68072.76±4471.79。慢性灌酒组tPA表达亦增强,与相应对照组差异亦高度显着(p<0.01),与AA-2h组比较,除额叶外,其余部位tPA表达量均有显着差异(p<0.05)。目的蛋白TXA2R在脑干及心组织的免疫印迹膜58kDa处均出现较清晰条带,但是脑(除慢性灌酒组)及心的各实验组条带均较窄细,其中慢性灌酒组条带粗深,其IOD值达6188.04±391.11,与相应对照组、急性灌酒组以及同组的心脏差异均高度显着(p<0.01)。4结论(1) BAC与凝血功能、TSAH三者间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BAC越高,凝血时间越长,TSAH发生率就越高;酗酒时间越长,凝血功能破坏越严重,TSAH发生率及死亡率就越高。(2)急慢性酒精中毒均可抑制TF/TFPI的凝血启动机制、增强tPA/PAI-1的纤溶激活作用,破坏二者动态平衡,降低凝血功能,长期酗酒更显着,成为酒后TSAH高发生率的重要机制之一。(3)急慢性酒精中毒导致的机体持续低氧状态,可促进血管内皮tPA过度表达、纤溶活性增强,构成酒精抑制凝血功能的重要机制之一。(4)本研究首次从脑-心联系角度,探讨酒后TSAH死亡可能机制。认为:长期酗酒血液TXA-2含量增高、脑组织TXA2R表达增强,二者在TSAH脑组织中快速大量结合,通过5-羟色胺能信号通路,过度抑制低位脑干中线区的生命中枢,过度兴奋迷走神经以抑制心脏活动,可能是慢性酒精中毒TSAH高死亡率的重要机制之一。
张虹玺[6](2009)在《养荣润肠舒合剂对慢传输型便秘的治疗作用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便秘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同时也是多种疾病的一种临床症状,其病因复杂,跨越多个学科。由于饮食结构改变和精神心理社会因素影响,便秘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有调查显示我国慢性便秘的发病率为6.07%,在老年人群甚至可达到15%~20%。长期的慢性便秘不仅给患者带来许多苦恼,而且还在结肠癌、肝性脑病、乳腺疾病、早老性痴呆等病的发病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便秘甚至可以因诱发急性心梗或脑血管意外而直接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如何有效治疗便秘,减少长期便秘患者的苦恼,降低由便秘引发的恶性事件的发生率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在各型便秘中,慢传输型便秘占有近一半的发生率(约45%)。近年来,慢传输型便秘的诊疗有了一定的突破,但较之西医药,中医药在防治慢传输型便秘方面更显示出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等突出优势,而且关于慢传输型便秘的中医药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中药复方养荣润肠舒是导师田振国教授立足于中医中药,博览古今文献,经多年潜心研究,在大量的临床实践基础上总结出的经验方,主要用于治疗慢传输型便秘。对中医辨证属于气血津液亏虚的虚性便秘患者,具有滋阴养血,补气助气,润肠通便之功效,可通过调肝理脾、补肺强肾、通腑润肠来达到以补治秘的目的。临床研究显示,总有效率为92.50%。为了更加科学阐述其疗效机理,本实验在前期临床研究的基础上对药效和作用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将观察养荣润肠舒对慢传输型便秘小鼠的通便作用,并同时从分子水平入手,应用蛋白免疫印迹方法和免疫组化的方法研究本复方对这种便秘模型小鼠结肠Cajial间质细胞、结肠肌间神经丛血管活性肠肽(VIP)和P物质(SP)含量的影响,进而为揭示便秘发病机理和治疗新药研发提供实验依据。第一部分药效学研究实验一:慢传输型便秘模型的制备目的:复制小鼠慢传输型便秘的模型材料与方法:将96只健康的普通级昆明种小鼠按性别、体重分层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麻子仁丸组、养荣润肠舒低剂量组、养荣润肠舒中剂量组和养荣润肠舒高剂量组6组,每组16只,雌雄各半。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建立模型。参照文献报道,将造模小鼠按照2.5m/kg的剂量每日一次皮下注射盐酸吗啡,正常组则注射等量等渗生理盐水,连续注射45天,即可造成慢传输型便秘的小鼠动物模型。结果:模型组小鼠大便明显干结,呈圆珠状或串珠状,且排便粒数及重量均明显下降,活动减少,符合便秘的临床表现,故认为造模成功。结论:应用盐酸吗啡按照2.5mg/kg的剂量,给小鼠每天一次皮下注射,连续注射45天,此方法可以成功复制出小鼠慢传输型便秘的模型,且该模型安全性好。实验二:养荣润肠舒对小鼠排便功能的影响目的:通过观察养荣润肠舒对小鼠排便功能的影响,判断养荣润肠舒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疗效。材料与方法:造模成功后各组小鼠日一次灌胃给与不同药液。其中正常组和模型组每日按0.4 ml/10g体重灌蒸馏水:麻仁软胶囊组用蒸馏水将麻仁软胶囊配制成1.5%的混悬液,按0.4ml/10g体重日一次灌胃给药,生药量为0.6g/kg;养荣润肠舒低剂量组将养荣润肠舒合剂稀释一倍,按0.4 ml/10g体重日一次灌胃给药,生药量为11.4g/kg;养荣润肠舒中剂量组将养荣润肠舒合剂原液按0.4 ml/10g体重日一次灌胃给药,生药量为22.8g/kg;养荣润肠舒高剂量组将养荣润肠舒合剂浓缩一倍,按0.4 ml/10g体重日一次灌胃给药,生药量为45.6g/kg。各组均连续灌胃给药10天。在给药期间,所有小鼠均自由摄食与饮水,每2天称重一次,并根据体重变化调整给药剂量。第九天给药前禁食不禁水12h,给药后将滤纸铺于饲养笼中进行观察,记录给药24h内各组小鼠排便的总粒数及粪便重量。结果:模型组小鼠大便明显干结,24小时排便粒数及重量均明显下降,与正常组差异显着(P<0.01)。灌胃治疗后,各治疗组小鼠的大便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尤其是养荣润肠舒高剂量组,在排便数量及重量上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且大便外观上与正常组已无差异。结论:1盐酸吗啡皮下注射复制出小鼠慢传输型便秘的模型稳定性好。2吗啡造模和养荣润肠舒合剂治疗均对慢传输型便秘小鼠的体重无明显影响。3养荣润肠舒可以增加慢传输型便秘小鼠的24小时排便粒数和排便重量,并呈现出显着的量效关系。实验三:养荣润肠舒对小鼠小肠墨汁推进率的影响目的:通过观察养荣润肠舒对小鼠小肠墨汁推进率的影响,判断养荣润肠舒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疗效。材料与方法:各组小鼠在第10天给药前禁食不禁水12h,灌胃给药,所有药液中均含有2%的炭末。30min后脱颈椎处死小鼠,立即打开腹腔分离肠系膜,并分离小肠与大肠。剪取上端自幽门,下端至回盲部的小肠管,至于托盘上,轻轻将小肠拉成直线,测量肠管长度为“小肠总长度”,从幽门至墨汁前沿为“墨汁推进长度”,计算炭末在肠管中的推进率。结果:正常组小肠的墨汁推进率是78.20%,模型组下降至65.08%,两者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治疗后各组的墨汁推进率均明显增加,高剂量组达到93.12%,不仅明显高于模型组,且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养荣润肠舒可以显着提高慢传输型便秘小鼠的小肠推进率,进而达到增强胃肠动力、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作用。第二部分作用机制研究实验一:养荣润肠舒对ICC、SP及VIP的分布和表达的影响目的: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探讨养荣润肠舒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实验小鼠末次给药后2小时,用25%乌拉坦按0.4 ml/100g的剂量腹腔麻醉,灌流固定后迅速打开腹腔,分离大肠,切取小鼠的近端结肠段组织约15mm,放入预先备好的装有固定液的小瓶中二次固定,保存备用。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进行染色处理,先在光镜下观察组织结构的变化及结肠Cajial间质细胞、结肠肌间神经丛血管活性肠肽(VIP)和P物质(SP)的分布和含量的变化。免疫组化结果判定方法:细胞浆出现褐色片状或颗粒状物为c-Kit阳性,出现黄色或棕黄色物质为SP、VIP阳性。结果:1.正常组小鼠结肠的ICC细胞分布于整个结肠肌层,且以环肌层和肌间丛区域分布最丰富。ICC细胞呈梭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并以胞体为中心向四周发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突起。细胞核大而明显,胞质相对较少,细胞膜较完整。与正常组比,模型组ICC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尤以环肌层和粘膜下环肌层表面区域减少地最为明显,部分模型此区域ICC几乎消失。残存的ICC其形态也出现异常,如细胞膜部分溶解,突起变短、变钝等。治疗后ICC细胞数增加,ICC细胞分布密度也明显增大,病理改变得到改善。所有切片肌层中均可见SP和VIP阳性表达的细胞,只不过与正常组比,模型组SP、VIP阳性表达的细胞较少,分布稀疏,而治疗后细胞分布相对较密集。阳性细胞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胞浆可见染成黄色或棕黄色的颗粒。2.模型组近端结肠组织c-Kit、SP、VIP阳性细胞均较正常对照组显着减少,而治疗后各治疗组的c-Kit、SP、VIP阳性细胞均较模型组增多,尤其是养荣高剂量组增加显着(P<0.01)。结论:养荣润肠舒合剂是通过调节动物模型神经递质(SP、VIP)的含量及ICC的数量和功能来调节结肠蠕动,进而达到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作用的。实验二养荣润肠舒对c-Kit蛋白含量的影响目的:应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小鼠结肠c-Kit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养荣润肠舒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实验小鼠末次给药后2小时,脱颈处死,立即打开腹腔,分离大小肠,选取小鼠近端结肠组织约2cm,生理盐水冲洗后,置于液氮中冷冻,-70℃保存备用。采用western-blot的技术方法检测小鼠结肠c-Kit蛋白表达的变化情况,并应用ChemiImager 5500凝胶成像分析软件(America)分析,记录每条蛋白电泳带的灰度值,进行定量分析。结果:c-Kit蛋白在模型组中的表达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c-Kit蛋白的表达显着升高,约为模型组的2.95倍(P<0.01),但仍明显低于正常组,两者差异显着(P<0.05)。结论:养荣润肠舒合剂能通过调节c-Kit蛋白表达来增加ICC的数量和功能,进而增强结肠蠕动,达到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作用。
刘萍,胡玉莲,黄志华[7](2007)在《大黄对淤胆型大鼠胃肠消化间期MMC的影响及利胆机制探讨》文中提出目的从胃肠电生理探讨大黄治疗胆汁淤积的机制。方法在大鼠的胃窦、十二指肠及空肠埋置3对银丝电极,采用α-异硫氰酸萘酯建立大鼠急性肝内胆汁淤积模型。观察大黄对胃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肌电活动(MMC)及胃肠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NOS)表达的影响。结果模型组早期MMC节律完全消失,随后逐渐恢复,但恢复时间较正常组晚且周期明显延长,胃肠NOS的表达明显增多。大黄组MMC节律恢复时间较模型组早,周期无明显改变,胃肠NOS的表达也比模型组显着减少(P<0.05)。结论大黄通过增加胆汁排泌,促进胆汁淤积大鼠胃肠MMC的恢复,从而达到清热解毒、利胆退黄的效应。
李风英,陆洪英,金成文,王益光,杨新颖,程秀臻[8](2001)在《急性酒精中毒后家兔胃肠电变化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观察急性酒精中毒后家兔胃电、肠电的变化。方法 实验组家兔胃腔内直接注入高浓度酒精后 ,记录胃肠电慢波频率、幅值 (SWF ,SWA)及快波频率、幅值 (FWF ,FWA) ,与对照组胃肠电频率和幅值比较。结果 急性酒精中毒后家兔胃肠电慢波的频率和幅值均明显降低 (P <0 .0 1) ;快波的频率和幅值也明显降低 (P <0 .0 1,P <0 .0 5) ,其中频率的变化较幅值变化更有意义。结论 急性酒精中毒可致胃肠运动基本电节律紊乱 ,胃肠功能降低
赵善民,何显教,晋玲,黄丽娟[9](1999)在《浓度不同及用量不同的乙醇对家兔心电图影响的比较》文中指出酒精对心血管系统的反应有过不少的报道,但从血压和心率以及对其它器官的影响报道的较多[1,2,3],从心电图方面报道的则较少。近年有人报道饮酒后出现急性酒精中毒心电图改变[2,4,5]。但都是出现急性酒精中毒后才分析,具体的动物实验未见报道过,为了探讨...
二、急性酒精中毒后家兔胃肠电变化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酒精中毒后家兔胃肠电变化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钩吻提取物对动物胃肠道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立题依据 |
1.2 钩吻化学成分研究 |
1.2.1 生物碱类化合物 |
1.2.2 非生物碱类化合物 |
1.3 钩吻的药理作用研究 |
1.3.1 抗肿瘤 |
1.3.2 兽医临床应用 |
1.3.3 镇痛镇静 |
1.3.4 免疫作用 |
1.3.5 心血管系统 |
1.4 促生长作用 |
1.5 临床常用钩吻复方 |
1.6 钩吻中毒与解救 |
1.7 研究基础 |
1.7.1 提取工艺 |
1.7.2 成分测定 |
1.7.3 钩吻三种提取物作用研究 |
1.8 钩吻三种提取物成分探讨 |
1.8.1 乙醇提取物 |
1.8.2 水提物 |
1.8.3 酸水提取物 |
第2章 钩吻三种提取物对兔离体肠平滑肌活动的影响 |
2.1 材料方法 |
2.1.1 主要材料 |
2.1.2 试验动物 |
2.1.3 溶液配制 |
2.1.4 离体肠的制备 |
2.1.5 试验分组及给药 |
2.1.6 统计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3.1 肠道的中枢神经调控 |
2.3.2 肠道收缩和舒张机理 |
2.3.3 钩吻三种提取物对家兔小肠作用结果分析 |
第3章 钩吻三种提取物对小鼠胃排空及肠道推进率的影响 |
3.1 材料方法 |
3.1.1 材料 |
3.1.2 试验动物 |
3.1.3 急性毒性试验 |
3.1.4 肠推进试验 |
3.1.5 胃排空试验 |
3.1.6 统计方法 |
3.2 结果 |
3.2.1 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
3.2.2 钩吻三种提取物对胃排空及肠推进的影响 |
3.3 讨论 |
第4章 钩吻三种提取物对IPEC-1细胞增殖及周期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细胞系 |
4.1.3 细胞培养 |
4.1.4 药物配制 |
4.1.5 WST-1法检测钩吻三种提取物对IPEC-1细胞增殖的影响 |
4.1.6 钩吻三种提取物对IPEC-1细胞周期的影响 |
4.1.7 统计方法 |
4.2 结果 |
4.2.1 WST-1法检测钩吻三种提取物对IPEC-1细胞增殖的影响 |
4.2.2 钩吻三种提取物对IPEC-1细胞周期的影响 |
4.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麻子仁丸加减方治疗阿片类药物引起便秘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标准 |
1.1 便秘诊断标准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指标 |
3.1 临床症状 |
3.2 生活质量 |
3.3 疼痛控制情况 |
3.4 安全性指标 |
4 疗效判定 |
4.1 临床症状积分 |
4.2 生活质量 |
4.3 癌痛控制情况 |
4.4 便秘疗效评价标准 |
5 临床资料 |
6 结果 |
6.1 两组症状总积分比较 |
6.2 两组首次排便时间积分比较 |
6.3 两组排便间隔时间积分比较 |
6.4 两组每次排便时间积分比较 |
6.5 两组排便形状积分比较 |
6.6 两组排便难度积分比较 |
6.7 两组临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
6.8 KPS 评分 |
6.9 两组疼痛评分比较 |
6.10 两组疗效比较 |
6.11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历代医家对便秘病因病机的认识 |
2 麻子仁丸加减方立论依据 |
2.1 恶性肿瘤患者病因病机特点 |
2.2 麻子仁丸方证探究 |
3 麻子仁丸加减方的方药作用机理初探 |
3.1 方药组成 |
3.2 配伍分析 |
3.3 药物功效及现代药理研究 |
4 麻子仁丸的现代临床应用 |
5 阿片类药物引起便秘的机制 |
6 阿片类药物引起便秘的防治 |
7 疗效分析 |
7.1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
7.2 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
7.3 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 |
7.4 两组疗效比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详细摘要 |
(3)清胰化积汤治疗湿热型慢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一) 西医诊断标准 |
(二) 中医辨证标准 |
(三) 病例选择标准 |
(四) 病例一般资料 |
二、治疗方法 |
三、观察指标 |
四、评定标准 |
(一) 主要症状疗效评定标准 |
(二)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三) 影像学疗效判定标准 |
五、统计学处理方法 |
六、治疗结果 |
(一) 治疗后症状的变化 |
(二) 中医证候疗效对比 |
(三) 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对比 |
(四) 治疗前后CT 的变化 |
(五) 随访6 个月复发率对比 |
(六) 不良反应及心、肝、肾功能观察 |
讨论 |
一、现代医学对慢性胰腺炎的研究概况 |
(一) 慢性胰腺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二) 慢性胰腺炎的病理改变 |
(三) 慢性胰腺炎的检查方法 |
(四) 慢性胰腺炎的诊断 |
(五) 慢性胰腺炎的治疗 |
二、中医学对慢性胰腺炎的认识 |
(一) 中医归属及历史沿革 |
(二) 湿热型CP 的病因病机 |
(三) 治则治法 |
三、清胰化积汤方药分析 |
(一) 方解 |
(二) 现代药理研究 |
四、清胰化积汤治疗慢性胰腺炎作用机制探讨 |
(一) 改善胰腺微循环障碍 |
(二) 抑制胰酶分泌 |
(三) 增加胃肠运动,减少内毒素吸收,防止细菌移位 |
(四) 抑制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产生和活性 |
(五) 降低括约肌张力及利胆 |
五、本课题存在的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4)耳迷走神经刺激与抗癫痫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前言 |
动物实验 |
实验1 耳迷走电针刺激对癫痫模型大鼠大脑皮层场电位的影响 |
1.1 材料 |
1.2 模型的制备 |
1.3 手术和记录 |
1.4 刺激方法 |
1.5 统计分析 |
1.6 结果 |
1.7 讨论 |
实验2 左右耳迷走电针刺激对癫痫模型大鼠大脑皮层场电位的影响 |
2.1 材料 |
2.2 实验过程 |
2.3 刺激方法 |
2.4 统计分析 |
2.5 结果 |
2.6 讨论 |
实验3 观察不同频率(2Hz、20Hz和100Hz)耳迷走刺激对癫痫模型大鼠异常皮层场电位影响的差异 |
3.1 材料 |
3.2 实验过程 |
3.3 刺激方法 |
3.4 统计分析 |
3.5 结果 |
3.5.1 2Hz频率不同刺激持续时间的耳迷走刺激对癫痫模型大鼠电位影响的比较 |
3.5.2 20Hz频率不同刺激持续时间的耳迷走刺激对癫痫模型大鼠电位影响的比较 |
3.5.3 100Hz频率不同刺激持续时间耳迷走刺激对癫痫模型大鼠电位影响的比较 |
3.5.4 不同频率的耳迷走刺激对大鼠癫痫发作影响的比较 |
3.6 讨论 |
实验4 观察不同刺激持续时间(30秒、5分钟、10分钟和30分钟)耳迷走刺激对癫痫模型大鼠异常皮层场电位影响的差异 |
4.1 材料 |
4.2 实验过程 |
4.3 刺激方法 |
4.4 统计分析 |
4.5 结果 |
4.5.1 刺激持续时间为30秒条件下,不同刺激频率的耳迷走刺激对癫痫模型大鼠电位影响的比较 |
4.5.2 刺激持续时间为5分钟条件下,不同刺激频率的耳迷走刺激对癫痫模型大鼠电位影响的比较 |
4.5.3 刺激持续时间为10分钟条件下,不同刺激频率的耳迷走刺激对癫痫模型大鼠电位影响的比较 |
4.5.4 刺激持续时间为30分钟条件下,不同刺激频率的耳迷走刺激对癫痫模型大鼠电位影响的比较 |
4.5.5 不同刺激持续时间的耳迷走刺激对大鼠癫痫发作影响的比较 |
4.6 讨论 |
实验5 切断大鼠耳廓不同部位,观察耳迷走刺激对癫痫模型大鼠异常皮层场电位影响的差异及切断部位的神经分布情况 |
5.1 材料 |
5.2 实验过程 |
5.3 刺激方法 |
5.4 统计分析 |
5.5 结果 |
5.6 讨论 |
实验6 人体迷走体感诱发电位的测量 |
6.1 研究对象 |
6.2 试验条件及过程 |
6.3 结果 |
6.4 讨论 |
讨论 |
1 耳迷走刺激发挥效应的路径 |
1.1 耳甲区感觉支配的神经 |
1.2 孤束核 |
2 耳迷走反射 |
3 癫痫病与迷走神经刺激疗法 |
3.1 癫痫的流行病学现状 |
3.2 癫痫病的治疗研究现状 |
3.3 迷走神经刺激(VNS)疗法 |
3.4 经皮迷走神经刺激 |
4 癫痫病与针灸治疗 |
5 不同刺激参数下耳迷走刺激效应差异的研究和思考 |
5.1 刺激频率 |
5.2 刺激强度 |
5.3 波形 |
5.4 刺激持续时间 |
6 本课题实验研究结果的总结和分析 |
6.1 总结与分析 |
6.2 前景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急慢性酒精中毒大鼠凝血功能变化与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及死亡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释义表 |
前言 |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2 立题依据 |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参考文献 |
第1章 急慢性酒精中毒大鼠各时相点凝血功能变化与TSAH 发生关系研究 |
1.1 引言 |
1.2 材料与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结论 |
1.6 参考文献 |
第2章 急慢性酒精中毒大鼠各时相点凝血功能变化的机制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结论 |
2.6 参考文献 |
第3章 急慢性酒精中毒大鼠TXA-2 及其受体表达变化与TSAH 死亡机制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结论 |
3.6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研究结论 |
研究创新点 |
附录 |
附录Ⅰ 乙醇体内代谢动力学模式图 |
附录Ⅱ 大鼠脑干神经核团定位图 |
附录Ⅲ TXA-2 及其受体与5-羟色胺能通路模式图 |
附录Ⅳ 机体凝血和抗凝机制简图 |
附录Ⅴ 动物模型建立及实验操作方法 |
附录Ⅵ Western Blotting 试剂配制 |
个人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6)养荣润肠舒合剂对慢传输型便秘的治疗作用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
综述一:便秘的中医药临床诊治近况 |
综述二:便秘的西医药临床诊治近况 |
综述三:便秘的实验研究近况 |
第二部分:药效学研究 |
实验一:慢传输型便秘模型的制备 |
实验二:养荣润肠舒对小鼠排便功能的影响 |
实验三:养荣润肠舒对小鼠小肠墨汁推进率的影响 |
第三部分:作用机制研究 |
实验一:养荣润肠舒对ICC、SP及VIP的分布和表达的影响 |
实验二:养荣润肠舒对c-Kit蛋白含量的影响 |
分析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大黄对淤胆型大鼠胃肠消化间期MMC的影响及利胆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
一、 实验动物 |
二、 主要试剂 |
三、 主要仪器 |
四、 电极的埋置、急性肝内胆汁淤积模型的建立及大黄的处理措施 |
五、观察指标和方法 |
六、 统计学处理 |
结 果 |
一、各组动物血中ALT、TB值的比较 (表1) ANIT |
二、各组动物1h内胆汁流量测定结果 |
三、各组大鼠胃肠肌电活动的变化 |
四、胃肠组织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 |
五、各组动物肝脏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 |
讨 论 |
四、急性酒精中毒后家兔胃肠电变化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钩吻提取物对动物胃肠道作用的研究[D]. 张晶晶. 湖南农业大学, 2017(10)
- [2]麻子仁丸加减方治疗阿片类药物引起便秘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杨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03)
- [3]清胰化积汤治疗湿热型慢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D]. 孙洋馨.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04)
- [4]耳迷走神经刺激与抗癫痫效应[D]. 王晓宇.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0(10)
- [5]急慢性酒精中毒大鼠凝血功能变化与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及死亡机制研究[D]. 王海鹏. 汕头大学, 2010(04)
- [6]养荣润肠舒合剂对慢传输型便秘的治疗作用及机理研究[D]. 张虹玺.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09(07)
- [7]大黄对淤胆型大鼠胃肠消化间期MMC的影响及利胆机制探讨[J]. 刘萍,胡玉莲,黄志华. 华中医学杂志, 2007(01)
- [8]急性酒精中毒后家兔胃肠电变化观察[J]. 李风英,陆洪英,金成文,王益光,杨新颖,程秀臻.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01(04)
- [9]浓度不同及用量不同的乙醇对家兔心电图影响的比较[J]. 赵善民,何显教,晋玲,黄丽娟. 心功能杂志, 19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