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食动物:变化与挑战

肉食动物:变化与挑战

一、肉用动物:发生的变化及面临的挑战(论文文献综述)

郭富城[1](2021)在《营养限制与补偿对阿拉善双峰驼脂肪沉积和肌肉生长影响的转录组与代谢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双峰驼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是我国荒漠地区的重要畜种。近年来,随着我国消费市场对骆驼产品需求的增加,骆驼数量逐年上升。内蒙古阿拉善盟约93%的地表为沙漠、戈壁和荒漠草原,阿拉善双峰驼约占当地大牲畜的65%、全国骆驼总数的30.3%;且骆驼大多为自然放牧,可为市场提供天然优质的蛋白质资源,同时也能极大地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牧民的致富热情。然而,荒漠地区自然环境复杂多变,营养限制与补偿生长是骆驼在实际生产当中的切实问题,而脂肪沉积与肌肉生长直接决定着肉制品的价值,是驼肉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经济性状。因此,探究营养限制与补偿对驼肉脂肪沉积和肌肉生长影响的分子机制,并筛选出关键影响因子,有助于人们了解和掌握驼肉生长的调控规律,将为今后我国驼肉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基于RNA-seq转录组测序和LC-MS非靶向代谢组技术,选取6峰阿拉善双峰驼,经历正常饮食期(a)、禁食期(b)和恢复饮食期(c),并在各时期分别采集前驼峰(F)、后驼峰(H)、皮下脂肪(S)与股二头肌(M),进行转录组和代谢组测序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揭示各组织在营养限制与补偿过程中的分子调控模式,筛选出与脂肪沉积和肌肉生长相关的候选基因与标志代谢物,并通过Real-time PCR与表型试验验证,为人们最终揭示驼肉脂肪沉积和肌肉生长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具体结果如下:1.将各组织正常期到禁食期(ab)以及禁食期到恢复期(bc)的差异基因与差异代谢物分别取交集,筛选出禁食前后均发生显着变化的基因与代谢物,前驼峰、后驼峰、皮下脂肪和肌肉组织的差异基因分别为375、464个、64个和417个,差异代谢物分别为112、117、93和114个;这些差异基因和差异代谢物参与了营养限制与补偿的全过程。2.将差异基因进行富集分析,根据基因功能注释和富集结果,前驼峰、后驼峰、皮下脂肪和肌肉组织分别筛选出脂肪沉积相关基因15(ELOVL5、SCD、HSD17B12、ELOVL6、ELOVL2、FOXO3、CREB3L3、LEP、ACACA、LPL、PPARA、PPARG、EHHADH、PLB1、FASN)、17(FADS2、SCD、CPT1B、LPL、PPARA、PPARG、EHHADH、ELOVL5、HSD17B12、FASN、CREB3L3、LEP、AGPAT2、ACADSB、ELOVL6、ACACA、ADCY5)、6(FASN、ACACA、LEP、SCD、ELOVL6、LPL)和7(CPT1A、EHHADH、GALC、NEU3、HACD1、PNPLA2、LOC102522750)个,主要涉及脂肪酸氧化、脂质代谢以及脂肪酸的合成等代谢过程;此外,肌肉组织共筛选出16个与肌肉生长相关基因(GDNF、MYL1、TMOD4、CHRNA1、HOMER1、PGAM2、LOC102510524、LOC106728840、LOC102505376、LOC102508086、TRIB1、HMOX1、FBXO32、MSTN、ACTN3、MYOD1),这些基因参与了肌肉细胞生长与萎缩以及肌动蛋白细胞骨架导等生物过程。各组织中候选基因的上下调变化提示,在禁食阶段,前驼峰、后驼峰、皮下脂肪与肌肉组织中脂肪沉积过程受阻,而脂肪酸氧化过程增强,同时肌肉组织的生长受到抑制。3.将差异代谢物进行富集分析,前驼峰、后驼峰以及皮下脂肪分别筛选出脂肪沉积标志代谢物12(胆酸、甘油磷酸酯、胆碱、顺式十八碳-9-烯酸、甘氨酸、甘氨鹅脱氧胆酸、孕烯醇酮、二十二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棕榈油酸、甘草酸、皮质醇)、15(胆酸、6-酮前列腺素E1、顺式十八碳-9-烯酸、甘氨鹅脱氧胆酸、牛磺酸、孕烯醇酮、脱氧可的松、19-羟基雄甾-4-烯-3,17-二酮、乙醇胺磷酸酯、亚油酸、γ-亚麻酸、二十二碳六烯酸、肾上腺酮、甘氨酸、磷酸胆碱)、12(胆酸、5Β-雄甾烷-17Β-醇-3-酮、6-酮前列腺素E1、甘氨酸、顺式十八碳-9-烯酸、甘氨鹅脱氧胆酸、脱氧可的松、孕烯醇酮、亚油酸、γ-亚麻酸、L-丝氨酸、二十二碳六烯酸)个,肌肉组织中筛选出脂肪沉积标志代谢物12个(菜油甾醇、胆酸、甘氨酸、5Β-雄甾烷-17Β-醇-3-酮、棕榈酸、顺式十八碳-9-烯酸、甘氨鹅脱氧胆酸、磷酸胆碱、L-丝氨酸、肾上腺酮、脱氧可的松、胆碱),肌肉生长标志代谢物6个(L-天冬氨酸、腺苷-3’-5’-环磷酸、顺式十八碳-9-烯酸、孕酮、丝氨酸、谷胱甘肽)。这些代谢物涉及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其他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及能量代谢等通路过程。各组织中标志代谢物的上下调变化表明,禁食期前驼峰、后驼峰和皮下脂肪分解过程加速且部分抗炎因子增加,肌肉组织脂肪酸氧化加速,且细胞生长受阻。4.为了探究补偿生长后,各组织脂肪沉积与肌肉生长变化规律,我们将各组织a与c期之间的差异基因与代谢物进行功能和富集分析。结果表明,补偿生长前后,前驼峰、后驼峰、皮下脂肪和肌肉组织中分别有7(ELOVL6、ELOVL5、ELOVL3、FABP3、FADS2、SCD、LPL)、5(ELOVL3、ELOVL6、ACOT7、PDE3B、LIPE)、3(FASN、ACACA、SCD)、9(ACSL6、FABP3、PLIN2、SCD、ELOVL6、ITGA4、LPAR2、IQGAP3、MYLK4)个候选基因与脂肪沉积和肌肉生长有关,这些候选基因的上下调变化有利于c期各组织的脂肪沉积与肌肉生长;此外,前驼峰、后驼峰、皮下脂肪和肌肉组织中也分别筛选出8(棕榈油酸、胆碱、胆酸、甘氨酸、甘氨鹅脱氧胆酸、肾上腺酮、孕烯醇酮、磷酸胆碱)、8(肾上腺酮、顺式十八碳-9-烯酸、胆酸、甘氨酸、甘氨鹅脱氧胆酸、孕烯醇酮、脱氧可的松、甘油磷酸酯)、8(顺式十八碳-9-烯酸、胆酸、甘氨酸、甘氨鹅脱氧胆酸、花生四烯酸、6-酮前列腺素E1、亚油酸、5Β-雄甾烷-17Β-醇-3-酮)和7个(胆酸、甘氨酸、磷酸胆碱、L-天冬氨酸、3’-5’-环磷酸腺苷、菜油甾醇、皮质酮)与脂肪沉积和肌肉生长相关的标志代谢物,这些标志代谢物的上下调变化有利于恢复期的脂肪沉积和肌肉生长。提示补偿生长可能利于双峰驼脂肪沉积与肌肉细胞生长。5.Real-time PCR相对定量与表型试验数据表明,禁食期骆驼脂解增加,且介导了可逆的胰岛素反应过程,前驼峰与后驼峰胰岛素抵抗,而肌肉组织胰岛素敏感性增强,推测这一现象可能有助于骆驼更好的抵御饥饿。本研究采用转录组与代谢物组方法,结合Real-time PCR技术和表型试验,通过微观分子与宏观表型数据相互验证,不仅筛选出骆驼脂肪沉积与肌肉生长相关候选基因和标志代谢物,还进一步揭示了骆驼禁食期存在可逆的胰岛素抵抗现象,将为最终揭示驼肉脂肪沉积和肌肉生长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李健[2](2021)在《应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和上转换发光免疫层析技术检测旋毛虫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T.spiralis)是一种人兽共患食源性寄生虫,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旋毛虫的猪肉及其产品是人类感染旋毛虫的主要方式,因感染旋毛虫而引起的疾病被称为旋毛虫病(Trichinellosis),该病呈世界性分布且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公共安全,因此,猪旋毛虫检测被列为屠宰必检项目。目前使用的旋毛虫检测方法存在技术短板,无法满足对日常养殖和现代化屠宰加工过程中,猪体内旋毛虫的监测。因此,针对现代化大型养殖和屠宰场研发一种快速、灵敏的旋毛虫现场检测方法,对于旋毛虫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SERS)和上转换发光免疫层析法(Upconversion phosphor immunochromatography assay,UCP-ICA)建立旋毛虫快速检测体系,为研发适用于现代化大型养殖和屠宰场的旋毛虫检测方法奠定基础,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基于SERS建立旋毛虫检测方法。利用盐酸羟胺还原硝酸银,制备银纳米溶胶,测试其拉曼光谱增强性能及其对实验样品的影响。20只Wistar大鼠口服感染旋毛虫肌幼虫(Muscle larvae,ML)(3500条/只),并设平行空白对照组(20只Wistar大鼠)。收集血清,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仪采集未感染的血清及感染后28天血清的SERS,对SERS进行去荧光背景及面积归一化处理。比较SERS变化以及通过多元统计分析,如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分析SERS并建模。结果表明,所制备的银纳米溶胶颗粒直径约为25 nm,大小均匀,纯度高,且具有良好的拉曼光谱增强效果。感染组和对照组在未感染旋毛虫时的血清拉曼光谱无显着差异;第28天,两组的血清拉曼光谱出现显着差异。通过PCA结合LDA构建诊断算法,发现该方法灵敏度为87.5%,特异度为94.7%,正确度为91.4%。基于以上结果,将银纳米胶体的SERS与PCA和LDA相结合,有望实现大规模、现场、快速、无标记、高准确检测,在旋毛虫病防控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2.基于UCP-ICA建立旋毛虫免疫层析检测法。将旋毛虫排泄分泌抗原(Excretorysecretory antigens,ES)、山羊抗兔Ig G与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UCNPs)共价偶联,以山羊抗猪Ig G(800 ng/条)与兔抗山羊Ig G(200 ng/条)喷于硝酸纤维素薄膜(Nitrate cellulose sheet,NC sheet)上,分别作为检查带(T线)与质控带(C线),并且命名该方法为旋毛虫上转换发光免疫层析法(T.spiralis upconversion phosphor immunochromatography assay,Ts-UCP-ICA)。Ts-UCP-ICA优化后的最佳血清稀释倍数为1:150、最佳样品处理液为100 m M HEPES p H 7.5,270 m M Na Cl,0.5%v/v Tween-20,1%v/v BSA。通过检测169份阴性猪血清,确定Ts-UCP-ICA的低特异度cut-off值为0.1906(T/C ratio),高特异度cut-off值为0.3233。检测猪囊尾蚴、亚洲带绦虫幼虫以及弓形虫感染后的猪血清样本,结果显示,Ts-UCP-ICA特异性良好,均未发生交叉反应。检测感染100、1000、10000 ML猪血清,发现三个剂量分别在第35、30、25天可检出阳性。Ts-UCP-ICA单盲测试(Single-blinded assay)55份猪血清,使用低特异度cut-off值时,检测特异度和灵敏度均100%,使用高特异度cut-off值时,检测特异度为100%和灵敏度为80%。该方法与人工消化法的检测总符合率为87.27%,一致性系数(Kappa值)为0.7454,稳定性为4℃保存6个月有效。本论文建立的两种旋毛虫检测方法,构成“旋毛虫快速检测体系”。基于SERS建立的旋毛虫检测法具有检测速度快,高通量的特点,适合大规模样本筛查;而基于UCP-ICA建立的旋毛虫检测方法可用于可疑血清进一步确定。该检测体系可提高检测效率和检测效果,进一步提升旋毛虫流行病学调查、畜牧养殖及屠宰即时检测水平,为旋毛虫病防控提供技术保障。

刘洋[3](2021)在《大竹鼠肌肉营养价值和粪污肥料化可行性研究》文中认为大竹鼠是我国竹鼠品种中最大的一种。近年来大竹鼠养殖产业的快速增长,使大竹鼠供大于求情况在日益凸显。然而在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下,以食用性目的的竹鼠养殖产业已被禁养。让人们客观认识竹鼠食用价值,改变产品后续加工形式,使产业有效地转型迫在眉睫。而且规模化大竹鼠养殖场有大量粪污产生,如果得不到进行合理的消纳,不但污染环境还造成资源浪费。为深入了解大竹鼠食用营养价值,从营养层面讨论其食用价值,以及养殖过程中粪污肥料化的可行性。本研究对大竹鼠、中华竹鼠、鸡、猪、牛肌肉各10份样品的肉食用品质、营养品质进行测定,进而综合评价大竹鼠肌肉与日常消费动物肌肉营养价值的差异性;对大竹鼠、中华竹鼠、鸡、猪、牛、羊粪污各10份样品的总养分、有机碳、重金属、微量元素、四环素类抗生素进行测定,综合分析大竹鼠粪污肥料化的是否可行。结果发现:1、大竹鼠肌肉食用品质、营养品质与中华竹鼠差异并不大,与日常消费鸡、猪、牛肌肉差异较大。大竹鼠肌肉中蛋白质及氨基酸营养品质不如日常消费的鸡、猪、牛肌肉营养品质,蛋白质占比为20.01%显着低于中华竹鼠、鸡、猪、牛肌肉(P<0.05);氨基酸指数为78.71,高于中华竹鼠和鸡的肌肉,低于牛、猪肌肉;脂肪酸营养品质较高,不饱和脂肪酸占比较大;微量元素上有着较高的铜、铁、硒元素;维生素中维生素B2、维生素E含量较高。但根据目前大竹鼠的销售价格与营养价值看,食用性价比不高。建议不以食用性为目的的加工方式,应开拓其他加工利用方式的产品。2、大竹鼠粪污总养分为5.84%,与中华竹鼠粪污中的总养分差异不显着,显着低于其他实验动物粪污中的总养分(P<0.05);重金属元素砷、汞、铅、镉、铬含量为 0.016mg/kg、0.005mg/kg、12.5mg/kg、0.340mg/kg、13.3mg/kg。大竹鼠粪污其总养分、重金属等指标均适宜对其进行肥料化处理,有利该产业形成资源循环利用型种养产业。

孙运梅[4](2021)在《lncIMF1对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脂质沉积的作用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既是猪肉生产大国也是猪肉消费大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猪肉作为日常食用肉类中最多的一种,其品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肌内脂肪(Intramuscualr Fat,IMF)是影响猪肉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它的含量影响着猪肉的多汁性、风味和嫩度。中国地方品种猪的肉质优于引进品种,原因之一便是其较高的肌内脂肪含量。因此,适当的提高肌内脂肪含量是改善肉质一条有效途径。脂肪的沉积包含脂肪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等过程,该过程受到多种转录因子、脂肪分泌因子和非编码RNA的级联调控。非编码RNA包括转运RNA(t RNA)、小RNA(micro RNA)、环状RNA(circular RNA)和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 RNA)等。其中,lnc RNA已被证明可通过吸附micro RNA、调节染色质构象等多种机制调控脂肪细胞代谢。因此,研究lnc RNA对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增殖分化的作用及其机制对猪肉的肉质改良有着重要的意义。脂肪型猪八眉猪与瘦肉型猪大白猪相比肉质优良,肌内脂肪含量较高,而肌内脂肪含量受肌内前体脂肪细胞的细胞数和聚脂能力影响,lnc RNA是脂肪细胞内重要代谢调控因子。因此,我们推测八眉猪与大白猪的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在分化过程中转录的lnc RNAs可能存在差异。为了探究lnc RNAs在猪肌内脂肪沉积过程中的作用,本试验分离培养了八眉猪和大白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收集分化0、2、4和8 d的细胞样进行测序分析,探究两个品种间转录组的差异。此外,本试验筛选出在两品种间表达量差异显着且表达丰度最高的lnc IMF1作为后续试验对象,利用流式细胞术、Edu染色、双荧光素酶报告分析、油红O染色、Bodipy染色、Real-Time q PCR和Western blot等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了lnc IMF1在猪各组织及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增殖分化过程中的表达情况,以及lnc IMF1对肌内前体脂肪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的影响,并明确了其在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获得主要结果如下:1.八眉猪与大白猪肌内脂肪含量分别为4.75%和2.27%,且八眉猪的肌内前体脂肪细胞的聚脂分化能力显着高于大白猪的肌内前体脂肪细胞。2.在八眉猪和大白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新发现760个未经注释的lnc RNAs。其中,与大白猪相比,八眉猪的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在分化0、2、4和8 d显着上调的lnc RNAs分别有48、29、23和117个;显着下调的lnc RNAs有15、10、26和56个。这些差异表达的lnc RNAs主要富集于PI3K-AKT及MAPK等信号通路。3.从差异表达lnc RNAs中筛选出在八眉猪肌内脂肪细胞表达量最高的lnc IMF1作为研究对象。lnc IMF1在脂肪组织中表达量最高,同时在猪肌内脂肪细胞增殖及分化过程中表达均呈上升趋势。lnc IMF1约70%表达于细胞质内,30%在细胞核。通路富集分析显示lnc IMF1与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等细胞生物过程相关。4.在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增殖过程中,干扰lnc IMF1抑制细胞DNA复制并将细胞阻滞在有丝分裂G1期;细胞周期蛋白基因Cyclin B、Cyclin D和Cyclin E的表达显着降低(P<0.05),而抑增殖基因p21的表达显着升高(P<0.01)。在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干扰lnc IMF1能够显着减少细胞内的脂质积累(P<0.01),抑制成脂关键基因PPARγ、FABP4、C/EBPα及C/EBPβ的表达(P<0.05),同时促进脂解基因ATGL的表达(P<0.05)。5.过表达lnc IMF1可显着增加肌内前体脂肪细胞数目(P<0.01),促进Cyclin B、Cyclin D、Cyclin E和PCNA的表达,降低抑增殖基因p21的表达。同时,过表达lnc IMF1促进脂肪细胞的分化和脂质积累(P<0.01),提高细胞分化标志因子FABP4和C/EBPα的表达量(P<0.05)。此外,过表达lnc IMF1显着降低细胞的凋亡率(P<0.01),以及促凋亡基因Bax和Caspase3的表达(P<0.01),而抗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量升高。6.lnc IMF1可通过吸附mi R-187从而调控mi R-187下游靶基因SMAD1的表达,进而影响肌内前体脂肪细胞的聚脂分化。mi R-187负调控肌内前体脂肪细胞的脂质沉积,过表达mi R-187显着降低成脂标志基因FABP4的表达,促进脂解基因ATGL的表达(P<0.01)。lnc IMF1与mi R-187的共转染减弱lnc IMF1对成脂分化的促进作用,而过表达mi R-187的下游靶基因SMAD1时,mi R-187对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分化的抑制作用被削弱。综上所述,转录组分析发现了760个新鉴定的lnc RNAs,且八眉猪和大白猪的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在不同时间点的转录水平上均有显着差异。其中lnc IMF1是差异表达lnc RNA中表达丰度最高的,且在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增殖和分化过程中表达量均呈上升趋势。lnc IMF1通过促进肌内前体脂肪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抑制凋亡从而促进肌内脂肪沉积。分子机制上,lnc IMF1可吸附mi R-187,削弱其对靶基因SMAD1的抑制作用,进而影响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分化。本研究有助于了解lnc RNA对脂肪型猪和瘦肉型猪IMF沉积差异的调控机制,为优良肉质品种的选育提供基础材料,并对探究脂肪型和瘦肉型猪肉质性状差异的分子调控网络具有重要意义。

谢云怡[5](2021)在《不同饲料效率奶牛的瘤胃微生物功能和乳腺氨基酸代谢差异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在奶牛饲养业中,饲料成本占总成本比例最大。随着玉米和豆粕等原料价格的不断上涨,饲料成本越来越成为制约中国奶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环境保护标准的提高,也导致规模化牧场节能减排的压力越来越大。改善奶牛的饲料效率不仅可以降低养殖成本,保护生态环境,宏观上还可以缓解饲料用粮的供需矛盾,因此,提升奶牛饲料利用效率对奶牛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围绕奶牛饲料效率已有众多研究,主要是通过日粮配方、使用添加剂等营养调控途径改善奶牛饲料效率,但对影响饲料效率的奶牛内在因素仍不甚明了。本研究首先分析奶牛饲料效率的个体差异,在此基础上选择高效奶牛与低效奶牛,从瘤胃发酵层面并结合宏基因组学技术探究不同饲料效率奶牛的瘤胃微生物组成和功能差异,并从乳腺氨基酸代谢角度并结合代谢组学技术揭示奶牛乳腺氨基酸代谢的差异,从而解析影响奶牛饲料效率的瘤胃微生物学与乳腺代谢机制。1.奶牛饲料效率与泌乳性能的个体差异(Part 1)选取53头泌乳性能一致并具有较高乳蛋白产量的经产荷斯坦奶牛(泌乳天数=153±20.3 d,奶产量=37.5±5.26 kg/d,乳蛋白率=3.28±0.17%,体重=634±85.8 kg)进行饲养试验,预饲期7 d,正试期50 d。试验期间每天记录干物质采食量(DMI)和产奶量,在第24 d及第49 d采集尾静脉血液用于血液生化参数测定,采集粪样用于测定表观消化率,粪样和尿样用于分析能量代谢和氮代谢。根据回归模型估测预期采食量,用实测采食量减去预期采食量得到剩余采食量(Residual feed intake,RFI);当实测采食量低于预期采食量即RFI为负值时,表明饲料效率较高,反之亦然。在统计功效99.9%下,选择RFI最低与最高的奶牛各13头,作为高效组和低效组,开展后续分析。结果发现,奶牛群体存在明显的饲料效率个体差异。高效组与低效组奶牛奶产量(P=0.66)无显着差异,但高效组奶牛DMI显着低于低效组(24.4 vs.27.1kg/d,P<0.01),高效组与低效组奶牛的牛奶饲料比分别为1.42 kg/d与1.25 kg/d(P<0.01),RFI分别为-1.37 kg/d与1.37 kg/d(P<0.01)。高效组奶牛血液尿素氮有低于低效组牛的趋势(P=0.10);与低效组奶牛相比,高效组牛干物质消化率(P<0.01)、粗蛋白消化率(P=0.03)、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P=0.02)及酸性洗涤纤维消化率(P=0.03)较高。高效组奶牛消化能(P<0.01)、代谢能(P=0.01)、泌乳净能占总能比率(P<0.01)均极显着高于低效组牛;高效组奶牛的氮(N)摄入量有低于低效组奶牛的趋势(P=0.08),粪N排放量(P=0.02)以及粪N占总摄入N的比例(P=0.03)较低,牛奶N占总摄入N比例极显着高于低效牛(P=0.02)。可见,高效组奶牛倾向于将较多的能量、氮用于泌乳,而低效牛则有较多的能量与氮从粪中和尿中排放。以上结果提示,奶牛饲料效率的差异与消化率和能量代谢、氮代谢变化有关,因此后续着重围绕与消化代谢相关的重要器官,即瘤胃和乳腺开展深入研究。2.不同饲料效率奶牛乳蛋白前体物与瘤胃微生物差异分析(Part 2)利用Part 1中的高效奶牛与低效奶牛,试验期第49天采集瘤胃液分析发酵参数,结合尿样估测瘤胃微生物蛋白(MCP)产量;同时利用宏基因组学分析,分析瘤胃微生物组成与功能。结果发现,高效牛瘤胃乙酸(P=0.10)、丁酸(P=0.10)和戊酸浓度(P=0.08)有较低的趋势,但是异戊酸浓度(P=0.09)、丙酸摩尔浓度比(P=0.09)有较高趋势,异丁酸(P=0.05)、异戊酸摩尔浓度比(P<0.01)高于低效组,提示较高的产能潜力,而且异戊酸和异丁酸可为合成支链氨基酸提供前体物;MCP生成量和代谢蛋白(MP)产量无显着的组间差异(P>0.10),但高效奶牛有较高的乳蛋白与MP之比(45.4%vs.40.4%,P=0.02),表明高效组奶牛可代谢氨基酸合成牛乳氨基酸能力较强。基于宏基因组学,通过瘤胃微生物功能分析以及物种与功能的关联分析,发现与高效牛相比,低效牛瘤胃微生物降解碳水化合物的功能较强,可能产生较多的丙酮酸等中间代谢产物,并且低效组奶牛有较高的产丁酸微生物物种丰度和较高的丁酸代谢丰度,但与此同时该组奶牛产甲烷菌种和甲烷代谢的丰度也较高,表明丙酮酸可能倾向于生成丁酸和甲烷。与低效组奶牛相比,高效组奶牛瘤胃中与丙酸生成相关的编码酶基因丰度较高,以及在该组中较高的丙酸摩尔比例,提示高效奶牛倾向于将丙酮酸生成丙酸,从而提高产能的高效性。此外,几种Lachnospiraceae科物种与碳水化合物代谢和群体感应通路显着相关,这些物种可能是影响饲料效率差异的关键微生物。3.不同饲料效率奶牛乳腺代谢差异分析(Part 3)利用Part 1中的高效奶牛与低效奶牛,采集试验期第49-50 d的牛奶、尾动脉及腹腔乳静脉血样测定氨基酸含量,并利用乳腺动静脉血和牛奶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发现,与低效组奶牛相比,高效组奶牛动脉中必需氨基酸(EAA,P=0.06)、支链氨基酸(BCAA,P=0.10)和总氨基酸(P=0.07)浓度有较低的趋势。流经乳腺的血流量两组间无显着差异(P>0.10)。高效组奶牛EAA(P=0.07)、BCAA(P=0.10)和总氨基酸(P=0.08)的动静脉差有低于低效组奶牛的趋势,乳腺摄取EAA(P=0.09)、BCAA(P=0.09)和总氨基酸(P=0.10)量也有较低的趋势。但乳腺摄取与牛奶产出之比(U:O比)高效组奶牛的EAA(P=0.08)、BCAA(P=0.07)以及总氨基酸(P=0.09)都有低于低效组趋势,表明高效组奶牛将更多氨基酸用于合成乳蛋白。代谢组学分析结果发现,在动脉血清中共鉴定出14种差异代谢物,其中有4种物质的相对浓度在高效奶牛中较高;乳静脉血清共鉴定出19个显着差异的代谢物,其中13个差异代谢物的相对浓度在高效奶牛中显着较高;牛奶中共鉴定出16种差异代谢物质,其中2种物质的相对浓度在高效奶牛中较高。通路分析发现,奶牛可通过尿素循环、三羧酸循环相关通路及其物质影响乳腺的能氮代谢,进而引起饲料效率的差异;不同饲料效率奶牛乳腺主要的差异代谢通路为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低效组奶牛的动静脉中氨基酸类代谢物浓度较高,且牛奶中尿素含量较高,提示低效牛乳腺氨基酸利用效率较低。综上所述,奶牛群体在饲料效率上存在显着的个体差异。高效组奶牛倾向于将分配较多的能量与氮用于泌乳,而低效牛倾向于排放较多的能量与氮与粪尿中。高效奶牛消化率较高,瘤胃微生物倾向于生成较高比例的丙酸、异丁酸和异戊酸,而低效牛瘤胃微生物降解碳水化合物功能较强,中间代谢产物多用于产生丁酸和甲烷。在代谢层面,高效组奶牛转化代谢蛋白为乳蛋白的效率较高,其乳腺氨基酸摄取量与牛奶产出量之比较低,说明其乳腺合成蛋白质效率较高。不同饲料效率水平的奶牛可能通过尿素循环、三羧酸循环相关通路及其物质影响乳腺代谢,进而导致饲料效率的差异。本研究从奶牛瘤胃微生物、乳腺代谢角度揭示了影响奶牛饲料效率的相关机制,为提升奶牛饲料效率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熊勇[6](2020)在《布依族兽药植物传统知识及其评价》文中认为兽药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动物疾病或者有目的地调节动物生理机能的物质,是保障动物健康生长及防治疫病的重要资源之一,是畜牧业的重要支撑。兽药质量不仅关系到畜禽等动物疾病的防治和养殖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而且还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人体健康。在全球人口急剧增长进而对食物需求持续增加的驱动下,全球兽药行业市场规模快速增长。随着兽药使用量的不断增加,兽药抗生素滥用导致的药物残留和细菌耐药性等问题日趋严重,动物源细菌耐药率上升,导致兽用抗生素疗效降低,迫使养殖环节用药量增加,从而加剧兽用抗生素毒副作用和残留超标风险,严重威胁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给人类和动物健康带来隐患。全世界各国都采取了不同方法来保证兽药的安全问题,我国也实行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政策。2020年以后11种促生长类抗生素在饲料中完全禁用,养殖业禁止使用含抗生素的相关药物。当畜牧养殖业禁用的抗生素越来越多,然而在畜牧业中却离不开兽药的应用,因此希望从传统社区寻找兽药植物传统知识来解决现代兽药行业遇到的问题。布依族在长期的畜牧生产实践中,利用当地丰富的植物资源来防治畜禽疾病,并积累了丰富的兽药植物应用实践经验,但是,目前对于这一具有特色兽药植物传统知识的研究并不多。本研究采用民族生态学研究方法,利用主位研究法、半结构访谈法、直接参与法、关键人物访谈法、小组讨论法等,在黔西南州布依族地区对兽药植物传统知识进行调查。通过田野调查获得布依族兽药植物及其传统知识,利用微生物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验证布依族利用兽药植物传统知识的科学合理性;选择防治仔猪腹泻的三颗针和防治牲畜转场产生应激反应的百两金为材料进行实验室分析,研究结果为兽药传统知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未来新型绿色兽药开发提供新思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安龙县、册亨县、望谟县和云南省罗平县的18个村、5个生鲜药材集市、3个传统养殖场和2个博物馆进行实地调查,获得了布依族兽药植物及其传统知识。布依族对兽药植物有自己的分类系统,他们将兽药植物划分为6个分类等级,有相应的分类群。调查发现布依族使用57个传统兽药配方(单方),利用122种兽药植物。对布依族兽药植物进行了编目,包括拉丁名、学名、当地名、主治疾病、使用部位、使用方法等。一致性(FIC)指数显示肠胃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创伤和骨折是当地牲畜主要疾病,依据重要值(URs)确认姜、三颗针和百两金等20种为重要兽药植物。布依族信奉多神论、泛灵论,认为“万物皆有灵”,神树和神山在布依族的传统文化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保护和延续了布依族兽药植物传统知识。(2)在调查获得的57个传统兽药配方(单方)中,以使用三颗针防治仔猪腹泻和利用百两金防治牲畜转场应激反应最具代表性。从当地采集仔猪腹泻肛门拭子,分离并鉴定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对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开展三颗针抑菌实验,三颗针提取物对该致病菌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利用转录组学探究三颗针提取物对该菌株的抑制作用原因,从转录组数据GO、KEGG富集分析探讨三颗针提取物抑菌分子机制。结果显示三颗针提取物主要有破坏受试菌细胞膜、影响膜上氧化磷酸化途径、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调节等功能,三颗针提取物对于细菌的抑制作用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中,对受试菌氧化磷酸化通路影响最为明显,随着三颗针浸膏浓度的增加,受试菌氧化磷酸化通路下调基因不断增加,该通路基因表达受抑制,表达量减少,而氧化磷酸化是细胞获得能量(ATP)的主要通路,细菌无法获得能量,从而达到抑菌作用。抑菌和转录组实验的结果,验证了三颗针防治仔猪腹泻的合理性。(3)牲畜转场产生应激反应是畜牧养殖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会引起牲畜发热、腹泻、声音嘶哑、食欲不振等症状,通过百两金的抑菌、抗炎、镇痛实验及其转录组分析,探究当地人利用百两金防治牲畜转场产生的应激反应机制问题。用百两金提取物对4种菌进行了抑菌研究,其中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率为63.44%,对粪肠球菌的抑菌率为59.88%,磁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为57.62%,对大肠杆菌抑菌率为44.42%。开展了百两金根提取物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急性炎症和小鼠醋酸扭体实验,结果显示其具有抗炎和镇痛作用,说明该提取物中含有抗炎、镇痛活性物质。通过对百两金根、叶转录组进行测序,发现百两金存在三萜皂苷生物合成完整代谢途径,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存在有MVA和MEP两条代谢途径。转录组GO和KEGG富集显示,转录组中与萜类骨架生物合成代谢途径相关的基因有22条,与倍半萜及三萜代谢途径相关的基因有9条,参与倍半萜和三萜的生物合成相关酶5个,相关基因6条。对百两金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相关转录因子进行挖掘及分析,从分子水平探究转录因子调控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相关机制。转录因子AP2/ERF和bHLH基因家族参与调控倍半萜、单萜和三萜衍生物合成,通过以拟南芥为参考进行了蛋白质功能互作网络分析、系统发育树构建,寻找高同源基因相似功能。预测获得AP2/ERF具有调控萜类物质的转录因子基因(Cluster-20697.13203 和 Cluster-20697.14478),而对 bHLH 转录因子基因家族功能分析中没有获得与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的相关基因。通过抑菌、抗炎和镇痛实验以及转录组分析,验证了百两金治疗牲畜转场应激反应的传统应用具有科学合理性。本研究利用民族生态学、民族植物学等方法,调查布依族兽药植物传统知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验证了当地使用传统兽药植物治疗牲畜疾病背后的科学问题,为传统知识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潘航[7](2020)在《纽波特沙门菌基因组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肠道种沙门菌(Salmonellaenterica)是最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之一,是导致全球健康和经济负担的重要病原。沙门菌包括许多血清型,它们在感染不同宿主能力上差异显着,其定殖生态位/生境的能力也有所不同。沙门菌肠道种肠道亚种血清型纽波特(Salmonella enterica.subsp.entericaserovar Newport,以下简称S.Newport/纽波特沙门菌),是美国人源感染沙门菌排名前三的血清型之一,通常牛被认为是其主要感染或携带宿主。近年美国S.Newport感染的发生率有所上升,在欧盟,S.Newport感染在过去几十年里保持稳定。一般来说,S.Newport是通过人类食用受污染的动物源性食物传播,例如,牛肉、猪肉、禽肉蛋和牛奶,或非动物来源,如蔬菜和其他新鲜农产品。但最近的疫情却更多地归因于其他来源,如新鲜农产品、海鲜、灌溉用水、土壤。此外,S.Newport也有在环境如肥料中长期生存的特殊能力,特别是其能定殖侵染植物。值得注意的是,S.Newport可以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定殖、入侵植物组织。S.Newport的生境可以作为持久或称为再次人类感染的来源。很少有调查关注不同的传播途径,特别是耐药沙门菌随食品产业链传播到人类这个角度。而且目前S.Newport在中国的主要生态学、耐药情况和疾病负担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等证实了S.Newport是一个多进化来源的血清型。基于MLST分析的384株不同来源S.Newport确定了 3个进化分支,其中人类分支ⅰ与非人类分支ⅱ(鸟类、家畜和爬行动物为主)的耐药谱不同且有较大生态位差异,很可能表现出宿主偏好性。然而,很少有研究关注食物链中S.Newport的传播,同时,针对全球S.Newport的基因组解析是本领域的瓶颈,S.Newport遗传多样性、耐药性获得机制、不同生境或宿主偏好性遗传基础,这一系列科学问题仍有待解决,特别其在我国人群中流行情况还未知。本研究旨在:(1)探究不同来源S.Newport耐药谱规律;(2)通过MLST揭示菌群的遗传多样性;(3)阐明中国人源S.Newport的基因组流行病学特征;(4)解析全球S.Newport遗传演化、耐药形成规律;(5)在全基因组层面探讨S.Newport宿主偏好性潜在机制。1.1996~2015年美国来源S.Newport耐药分群研究明确沙门菌在多种食品动物宿主间的传播途径及其抗生素谱是进行适当干预和精准治疗的关键。本研究中,我们分析了 1996年至2015年间从美国不同食品动物、零售肉类和疾病病人分离的3,728株S.Newport,包括其中附带27种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用随机森林和层次聚类统计方法根据所有MIC值(MIC values,MICs)对分离株聚类分群。利用分类回归树(CART)方法分析确定适宜的抗生素及其在人、动物种群间的临界值。根据单个菌株的MICs两种方法都检测到两个独立的群体,其中动物群体的MICs明显较高,这与耐药性(AR)表型相关。只有9.7%(267/2763)人类分离株与动物源性菌株相关。此外,动物源分离株抗生素谱的多样性比人源分离株差异小(P<0.001),提示有多种来源涉及人类感染。CART法将复方磺胺甲恶唑作为区分动物和人分离株的最佳分类标识。此外,还发现了牛或火鸡种群中占主导地位的两种典型AR谱,即MDR-Amp和Tet-SDR,这表明不同的肉用动物来源可能与人类感染有关。AR分析表明,经验治疗的合理性选择不是氟喹诺酮类药物(如环丙沙星),而是广谱头孢菌素类药物(如头孢曲松、头孢西丁)。人源S.Newport沙门菌耐药菌株有多种来源,不同的食物-动物传播途径造成了相当大比例的异质性分离群体。2.S.Newport基因型解析菌群多样性S.Newport具有系统发育多样性特征,之前的研究表明,S.Newport通过多种动物传播途径感染人类,各途径中菌株具有不同的耐药性。然而,针对其遗传信息的研究仍缺乏。因此本研究关注S.Newport宿主、来源、基因型和耐药性之间的相互关系。使用全球1842株S.Newport的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数据结合针对16种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囊括282株中国菌株,对相关性进行评估。我们的分析显示,序列型(ST)与不同的宿主源显着相关,包括家畜(ST45)、鸟类(ST5)、受污染的水和土壤(ST118)、爬行动物(ST46)和海产品(ST31)。重要的是,ST45含有(344/553)大部分多重耐药(MDR)菌株,这些菌株被认为是导致人类MDR细菌感染的原因。中国分离株在禽源(ST808组)和淡水动物源(ST2364组)中形成了两个独特的谱系。S.Newport的基因分型信息可以改善沙门菌的诊断,并指导更好地选择抗沙门菌感染的抗生素疗法。3.1991~2018年中国人源S.Newport基因组流行病学研究近年来,我国S.Newport感染呈逐渐上升趋势。在人类感染方面,S.Newport是全球造成持续感染的五大血清型之一。本研究分析290株S.Newport菌株及其相关临床元数据,包括菌株全基因组,其中62.4%(n=181)为腹泻的患者,28.9%(n=84)为无症状的个体(包括成年人和青少年),8.6%(n=25)来自幼儿(28%,n=7)和婴儿(72%,n=18)的持续性腹泻病例。不同序列型(ST)和临床表现之间关系的差异显着(P=0.0432),ST46引起腹泻或代表无症状患者,ST31或ST68引起持续性腹泻。基因组分析显示,无症状或没有腹泻患者分离株的比例最高(98.5%,n=279),从中检测到相应氨基糖甙类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决定因子,需要强调在这类患者中应谨慎使用抗生素。研究结果提示非伤寒沙门菌感染并伴有S.Newport引起的急性腹泻或持续性腹泻症状的病例,应谨慎处理,因为多重耐药表型的几率很高,可能导致治疗失败。S.Newport ST31和ST46可能是导致婴儿和儿童腹泻/持续性腹泻病原菌耐药的原因,两种基因型多重耐药比例也最高,而成人更有可能是S.Newport携带者(无症状)。4.全球基因组解析菌株遗传演化、耐药机制及宿主偏好性全球1560 S.Newport菌株可分为C-Ⅰ~C-Ⅳ 4个分支,主要序列型为ST45(28.42%),ST118(19.56%),ST46(13.60%),来源主要为人源(42.05%),家养动物源(Livestock,21.03%),冷血动物源(8.08%)。C-Ⅱ中家养动物为主的主要谱系ST45-WBM(warm-blooded mammal,温血哺乳动物)普遍携带IncA/C2质粒及大量耐药基因,同时ST166及ST31中也携带部分质粒及一定量耐药基因。S.Newport含以氨基糖苷类及四环素为首的9大类耐药基因,除了利福平类主要来自冷血动物(CBA)及人,其他类主要来源是WBM及禽类。BEAST时空分析提示S.Newport的分子钟速率相比其他血清型或种属呈中等偏高水平,其中C-Ⅰ分化时间最早但速率最低,C-Ⅱ速率最高,对C-Ⅱ主要谱系ST45-WBM的分析提示多重耐药IncA/C2质粒驱动家养动物源ST45菌株流行。对各主要ST中的代表性菌株进行挑选及表型试验,验证了三大谱系ST45-WBM、ST46-CBA、ST118&5-Human(人源)对小鼠模型的毒力差异及对斑马鱼及秀丽隐杆线虫的宿主偏好性,以及谱系间生物被膜形成及群集运动能力的差异性。泛基因组热图提示存在潜在的重组特性及协助谱系适应的基因,通过分析挖掘了三大谱系的协助其适应的特异性基因,主要与细菌营养物质代谢运输、遗传物质操作有关,毒力基因扫描结果提示毒力基因总数与耐药基因总数呈负相关,毒力岛、可移动元件扫描结果提示ST45-WBM谱系具有特异性的4个转座子及Ⅰ型整合子,ST118&5-Human谱系具有1个特异性毒力岛,重组事件检测结果提示S.Newport是近百年沙门菌中已知的重组发生区域最广、发生速度最快、每个菌株平均事件数最高的血清型,其中ST45-WBM谱系内网状进化现象突出,XerC3是ST45-WBM的特异性重组酶,可能是支持其遗传多样性、快速演进和广泛流行的重要因素。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系统的大数据分析,明确了S.Newport的耐药表型概况、耐药分群、最佳分群抗生素、基因型、生态型分布及对人类主要的传播途径,解析了中国人源菌株的基因组流行病学特征,并从全球视角明确了S.Newport的种群结构、遗传演化、耐药遗传决定因子、宿主偏好性、以及不同进化分支谱系特异性的分子靶点,指出IncA/C2是家养动物源ST45菌株流行的主要驱动因素,且重组酶及营养代谢运输元件可能参与介导宿主适应,为进一步研究沙门菌生物学功能打下基础。

何雅婷[8](2020)在《汤姆·雷根动物权利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现代社会,自然环境的污染导致许多动物濒危甚至灭绝。环境保护的问题日渐暴露,更多的学者们开始讨论生态伦理。在生态伦理的理论建设中,汤姆·雷根的动物权利论显着影响了现代动物解放运动,突破了传统伦理的界限,将伦理学的范围从人扩展到动物,冲击占领统治地位的人类中心论。汤姆·雷根继承了康德的义务论,认为动物的权利是由人权演变而来,每一个动物都是生命主体,具有固有价值,只有把权利赋予动物,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对动物的伤害。通过研究汤姆·雷根的动物权利有助于人们了解西方动物权利论的发展,能帮助完善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因此,汤姆·雷根的动物权利理论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导论部分。论述了汤姆·雷根动物权利论的研究意义及国内外学者对其动物权利理论的研究现状,并阐述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创新点。第二章探讨汤姆·雷根动物权利论的产生条件。汤姆·雷根的动物权利理论形成于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大力发展工业导致生态环境失衡,动物实验和工厂化养殖大量涌现,许多动物保护组织和立法开始出现,学者开始关注动物的福利与权利。汤姆·雷根在这时提出将权利赋予动物,以避免动物受到伤害。第三章阐述汤姆·雷根动物权利论的主要内容。首先,汤姆·雷根对各种动物权利理论进行批判性考察,分析康德的义务论、罗尔斯的正义论、简·纳维森的理性利己主义及彼得·辛格的动物解放论等理论的优缺点;其次,汤姆·雷根以康德的义务论为基础,提出正义的平等原则和固有价值假定,证明动物和人一样是生命主体,具有固有价值,同样拥有基本的道德权利;最后,汤姆·雷根提出了与其理论相对应的尊重和保护动物权利的实践方案,即提倡素食主义、反对工厂化养殖、反对动物实验、反对商业性和娱乐性的捕猎行为。第四章论述汤姆·雷根动物权利论引发的争论。关于动物是否拥有权利一直都存在着争议,戴维·德格拉齐亚赞同动物道德权利的重要性,加里·弗兰西恩从法律的角度论证动物拥有权利;而卡尔·科亨和R.G.弗雷全面反对动物拥有权利,玛丽·沃伦认为动物只有弱于人类的道德权利。通过考察支持和反对汤姆·雷根动物权利论的理论,有助于全面了解汤姆·雷根的动物权利论的优缺点。第五章对汤姆·雷根动物权利论进行评价。尽管其理论具有局限性,但对整个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伦理的道德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汤姆·雷根动物权利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对中国的动物保护有着重要贡献。

邵亚飞[9](2020)在《山竹醇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肌肉抗氧化能力和肌纤维类型组成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现代遗传育种理论的应用和发展,以及抗生素和化学合成药物添加剂的大量使用,导致畜禽肉产品的天然风味发生了变化,同时无公害植物提取物添加受到剂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山竹醇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肌肉抗氧化能力和肌纤维类型组成的影响。试验选取80日龄左右、健康状况良好且体重(35.50±1.50)kg相近的“杜×长×大”三元杂交公猪48头,随机分成4个组,每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试验期90 d,试验期间,对照组全程饲喂基础饲粮,试验1、2、3组分别在屠宰前30 d、60 d、90 d持续饲喂添加400 mg/kg的山竹醇饲粮。试验结束时,每组随机选择6头试验猪进行屠宰,取其背最长肌样品,检测其抗氧化指标、肌纤维类型组成、酶活性和相关基因表达。为了解山竹醇的生物学作用及其用作功能性饲料添加剂的可能性提供理论依据和试验证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生长性能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处理组对生长育肥猪全程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和料重比(F/G)均无显着影响(P>0.05)。(2)胴体性状和肉品质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处理组对生长育肥猪胴体重、屠宰率、背最长肌面积和最后一根肋骨处的背膘厚均无显着影响(P>0.05),但山竹醇饲喂60 d和饲喂90 d均显着减少了第一根肋骨处和最后一根腰椎处背膘厚(P<0.05),且组间差异显着(P<0.05)。各处理组对生长育肥猪背最长肌p H 45 min、L*45 min、b*45 min、蒸煮损失均无显着影响(P>0.05),但山竹醇饲喂60 d和饲喂90 d均显着提高了肌肉p H 24 h、a*45 min、a*24 h、b*24 h(P<0.05),降低了L*24 h、剪切力、滴水损失(P<0.05),且组间除a*24 h和b*24h外其他指标差异均显着(P<0.05)。以上结果表明,山竹醇饲喂60 d和饲喂90 d均可以显着改善肉品质。(3)肌肉糖酵解潜力和化学组成相关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处理组对背最长肌含水量、粗蛋白质、肌内脂肪和糖原含量均无显着影响(P>0.05),山竹醇饲喂60 d和饲喂90 d显着增加了肌红蛋白含量(P<0.05),降低了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含量、乳酸含量和糖酵解潜力(P<0.05),且组间差异显着(P<0.05)。肌肉相关糖酵解酶活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山竹醇饲喂30 d对背最长肌糖酵解酶LDH、PFKFB3、GAPDH、PGK1等酶活性均无显着影响(P>0.05),山竹醇饲喂60 d和饲喂90 d均显着降低了相关糖酵解酶活性(P<0.05),但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以上结果表明,山竹醇饲喂60 d和饲喂90 d可以显着抑制肌肉糖酵解进程。(4)肌肉抗氧化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处理组对背最长肌T-AOC无显着差异(P>0.05),但对其有提高的趋势(0.05≤P<0.10);与对照组相比,山竹醇饲喂60 d和饲喂90 d均显着提高了T-SOD、GSH-Px、CAT活性(P<0.05),降低了背最长肌MDA含量(P<0.05)。以上结果表明,山竹醇饲喂60 d和饲喂90 d均可以显着提高肌肉抗氧化能力。(5)肌纤维组织学结果表明:山竹醇饲喂60 d和90 d均可以显着提高背最长肌Ⅰ型肌纤维比例(P<0.05),降低Ⅱ型肌纤维比例(P<0.05)。肌纤维相关基因表达结果表明:各处理组对背最长肌My HCⅡx的m RNA表达无显着影响(P>0.05),山竹醇饲喂60 d和90 d均可以显着提高背最长肌My HCⅠ和My HCⅡa的m RNA表达(P<0.05),降低My HCⅡb的m RNA表达(P<0.05)。(6)山竹醇饲喂60 d和90 d均可以显着降低背最长肌p300乙酰转移酶活性(P<0.05),提高PGC-1α的活性(P<0.05)。综上所述:400 mg/kg山竹醇饲喂处理60 d显着提高了生长育肥猪肌肉的抗氧化能力,降低了宰后肌肉糖酵解,从代谢方面改善了肉品质;山竹醇促进肌纤维由Ⅱ型向Ⅰ型的转化,从组织学方面改善了肉品质,且可能机制是通过增强p300-PGC-1α轴活性而影响肌纤维分型。

张莹,田龙,徐敏慧,王蓓,宋冰,李玉[10](2020)在《食用菌菌糠综合利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食用菌生产第一大国,每年产生约1亿多t菌糠,菌糠中含有大量的粗纤维和多糖等物质,但大部分菌糠都被当作废弃物直接丢弃或焚烧,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同时也不符合我国新时期的环保政策,如何变废为宝,科学、环保、经济、合理地利用菌糠成为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食用菌菌糠综合利用的方式和现状进行阐述,探讨菌糠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未来菌糠利用的方向和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为食用菌菌糠的高效利用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二、肉用动物:发生的变化及面临的挑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肉用动物:发生的变化及面临的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营养限制与补偿对阿拉善双峰驼脂肪沉积和肌肉生长影响的转录组与代谢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双峰驼概况
    1.2 驼肉研究进展
    1.3 动物脂肪沉积与肌肉生长研究进展
    1.4 营养限制与补偿生长
    1.5 RNA-seq技术及其应用
    1.6 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及其应用
    1.7 转录组学与代谢组学在骆驼科动物中的研究
        1.7.1 转录组学在骆驼科动物中的研究
        1.7.2 代谢组学在骆驼科动物中的研究
    1.8 研究目的和意义
    1.9 研究内容
2 营养限制与补偿对阿拉善双峰驼脂肪沉积和肌肉生长影响的转录组数据分析
    2.1 前言
    2.2 试验材料
        2.2.1 试验动物与样品采集
        2.2.2 试验仪器和耗材
    2.3 试验方法
        2.3.1 测序试验流程
        2.3.2 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试验期间双峰驼体重的变化结果
        2.4.2 转录组原始数据与质控数据结果
        2.4.3 转录组序列比对分析结果
        2.4.4 转录本组装结果
        2.4.5 转录组功能注释结果
        2.4.6 表达量分析结果
        2.4.7 样本间关系分析结果
        2.4.8 差异基因分析结果
        2.4.9 补偿生长对骆驼脂肪和肌肉的影响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3 营养限制与补偿对骆驼脂肪沉积和肌肉生长影响的代谢组数据分析
    3.1 前言
    3.2 试验材料
        3.2.1 实验动物与样品采集
        3.2.2 试验仪器和耗材
    3.3 试验方法
        3.3.1 样品前处理
        3.3.2 流动相条件
        3.3.3 质谱条件
        3.3.4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试验质量控制
        3.4.2 数据检查与归一化处理
        3.4.3 代谢物差异分析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4 Real-time 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与表型试验验证
    4.1 前言
    4.2 试验材料
        4.2.1 试验动物与样品采集
        4.2.2 试验仪器和耗材
    4.3 试验方法
        4.3.1 荧光定量PCR
        4.3.2 胰岛素耐受试验
    4.4 结果与分析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5 全文总结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下一步研究内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2)应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和上转换发光免疫层析技术检测旋毛虫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 章 旋毛虫及旋毛虫病研究进展
        1.1 旋毛虫及其生活史
        1.2 旋毛虫病
        1.3 旋毛虫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第2 章 SERS在生物检测中的概况及应用
        2.1 SERS概况
        2.2 SERS在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第3章 UCP-ICA在生物检测中的概况及应用
        3.1 UCP概况
        3.2 UCP-ICA在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 章 基于SERS建立旋毛虫病快速筛查模型及评价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和旋毛虫
        1.1.2 主要试剂、耗材
        1.1.3 主要实验仪器
        1.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1.2 方法
        1.2.1 旋毛虫ML收集
        1.2.2 旋毛虫感染模型构建和血清样本制备
        1.2.3 银纳米颗粒制备和表征
        1.2.4 血清SERS光谱测量和收集
        1.2.5 光谱数据处理和多元统计分析
        1.3 结果
        1.3.1 旋毛虫ML收集后鉴定
        1.3.2 银纳米颗粒表征结果
        1.3.3 SERS测试结果
        1.3.4 血清SERS多元统计分析
        1.3.5 血清SERS官能团发掘
        1.4 讨论
        1.4.1 SERS光谱
        1.4.2 统计分析
        1.5 小结
    第2章 旋毛虫UCP-ICA制备及其优化
        2.1 材料
        2.1.1 旋毛虫虫种和实验动物
        2.1.2 主要试剂、耗材
        2.1.3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旋毛虫ML收集及其ES抗原制备
        2.2.2 旋毛虫ML-ES抗原鉴定
        2.2.3 UCNPs-ES/山羊抗兔IgG制备与表征
        2.2.4 旋毛虫UCP-ICA建立与优化
        2.2.5 Ts-UCP-ICA的操作流程
        2.2.6 阈值(cut-off)确立
        2.2.7 Ts-UCP-ICA检测不同感染剂量阳性血清的效果评价
        2.3 结果
        2.3.1 旋毛虫ML-ES抗原的鉴定结果
        2.3.2 UCNPs-ES/山羊抗兔IgG偶联表征
        2.3.3 Ts-UCP-ICA建立与优化
        2.3.4 Ts-UCP-ICA-cut-off值确定
        2.3.5 Ts-UCP-ICA检测不同感染剂量阳性血清的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Ts-UCP-ICA评价
        3.1 材料
        3.2 方法
        3.2.1 Ts-UCP-ICA制备
        3.2.2 特异性分析
        3.2.3 单盲测试分析
        3.2.4 一致性评价
        3.2.5 稳定性分析
        3.3 结果
        3.3.1 特异性分析结果
        3.3.2 单盲测试结果
        3.3.3 一致性评价
        3.3.4 稳定性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大竹鼠肌肉营养价值和粪污肥料化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竹鼠简介
        1.1 竹鼠种类
        1.2 竹鼠养殖现状
    2 肉类的品质评价
        2.1 食用品质
        2.2 卫生品质
        2.3 加工品质
        2.4 营养品质
        2.5 人文品质
    3 粪污综合利用
        3.1 畜禽粪污污染现状
        3.2 畜禽粪污肥料化
        3.3 施用有机肥料对土壤的影响
    4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大竹鼠肌肉营养成分对比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肌肉氨基酸营养价值评价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竹鼠肌肉品质的比较
        2.2 大竹鼠肌肉的一般营养成分
        2.3 大竹鼠肌肉的氨基酸组成
        2.4 大竹鼠肌肉中必需氨基酸营养品质评价
        2.5 大竹鼠肌肉中脂肪酸组成
        2.6 大竹鼠肌肉中矿物质含量
        2.7 大竹鼠肌肉中的维生素组成
    3 讨论
        3.1 肌肉的食用品质
        3.2 肌肉的一般营养成分
        3.3 肌肉的氨基酸组成及氨基酸的品质评价
        3.4 肌肉中脂肪酸的组成
        3.5 肌肉中矿物质及维生素组成及含量
    4 结论
第三章 大竹鼠粪污的成分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结果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竹鼠粪污中总养分与有机质含量比较
        2.2 大竹鼠粪污中重金属及微量元素含量比较
        2.3 大竹鼠粪污中四环素类抗生素含量比较
    3 讨论
        3.1 粪污中养分及有机质比较
        3.2 粪污中微量元素、重金属元素及四环素类抗生素含量分析
    4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4)lncIMF1对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脂质沉积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肌内脂肪沉积研究进展
        1.1.1 中国地方品种猪肌内脂肪特点
        1.1.2 肌内脂肪与其他部位脂肪的关系
        1.1.3 肌内脂肪的组成与遗传选育
        1.1.4 肌内脂肪含量和组成的分子基础
    1.2 脂肪沉积研究进展
        1.2.1 脂肪形成的分子机制
        1.2.2 脂肪细胞分化的信号通路
    1.3 lncRNA研究进展
        1.3.1 lncRNA的分类
        1.3.2 lncRNA的功能
        1.3.3 lncRNA的作用机制
        1.3.4 lncRNA调控脂肪细胞分化的研究进展
        1.3.5 lncRNA调控肌内脂肪沉积的研究
试验研究
    第二章 八眉猪与大白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转录组差异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动物和样品
        2.2.2 RNA分离、文库制备和测序
        2.2.3 质量控制
        2.2.4 转录组的组装
        2.2.5 基因表达水平的定量
        2.2.6 差异表达分析
        2.2.7 lncRNA的目标基因预测
        2.2.8 RNA-seq中基因表达的验证
        2.2.9 生物信息学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八眉猪与大白猪肌内脂肪含量差异
        2.3.2 肌内前体脂肪细胞RNA质控测序质量评估
        2.3.3 肌内前体脂肪细胞中lncRNA的鉴定
        2.3.4 lncRNA在八眉猪和大白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分化中的表达差异
        2.3.5 差异表达lncRNA的功能富集分析
        2.3.6 mRNA在八眉猪和大白猪肌内脂肪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差异
        2.3.7 差异表达mRNA的功能富集分析
        2.3.8 差异表达lncRNA与mRNA的互作调控网络
        2.3.9 八眉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分化中差异表达的lncRNA及其功能分析
        2.3.10 八眉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分化中差异表达的mRNA及其功能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lncIMF1 的筛选与表达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细胞分离培养
        3.2.2 组织样品采集
        3.2.3 核质分离
        3.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3.2.5 RNA的提取、反转录及实时定量PCR
        3.2.6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lncIMF1 的筛选
        3.3.2 lncIMF1 的表达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lncIMF1 对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的作用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细胞培养
        4.2.2 RNA提取、反转录及实时定量
        4.2.3 蛋白质凝胶电泳
        4.2.4 流式细胞术
        4.2.5 CCK-8
        4.2.6 Edu检测
        4.2.7 Bodipy染色
        4.2.8 Adipo Red染色
        4.2.9 油红O染色
        4.2.10 流式细胞术测凋亡
        4.2.11 数据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lncIMF1 对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增殖的调控
        4.3.2 lncIMF1 对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分化的调控
        4.3.3 lncIMF1 对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凋亡的调控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lncIMF1 促进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分化的作用机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分离培养
        5.2.2 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
        5.2.3 过表达载体构建及转染
        5.2.4 RNA提取、反转录及实时定量
        5.2.5 蛋白质凝胶电泳
        5.2.6 Bodipy染色
        5.2.7 Adipo Red染色
        5.2.8 油红O染色
        5.2.9 数据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lncIMF1 通过吸附miR-187 调控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脂质沉积
        5.3.2 过表达miR-187 抑制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成脂分化
        5.3.3 miR-187 inhibitor促进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成脂分化
        5.3.4 miR-187 靶向SMAD1 调控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成脂分化
        5.3.5 lncIMF1 通过miR-187/SMAD1 促进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分化
        5.4 讨论
        5.5 小结
结论
创新点
下一步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5)不同饲料效率奶牛的瘤胃微生物功能和乳腺氨基酸代谢差异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词与符号一览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奶牛乳蛋白的合成
        1 乳蛋白的组成
        2 乳蛋白的合成
        3 影响乳蛋白合成的因素
    第二节 奶牛饲料效率
        1 饲料效率的意义
        2 饲料效率的评价方法
        3 影响饲料效率的因素
    第三节 影响剩余采食量的生理因素
        1 采食行为
        2 消化吸收
        3 营养代谢
        4 其他
    第四节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奶牛饲料效率与泌乳性能的个体差异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1.2 样品的采集及分析
        1.3 试验分组与统计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牛群基础信息
        2.2 不同饲料效率奶牛生产性能
        2.3 不同饲料效率奶牛能量代谢与氮代谢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饲料效率奶牛乳蛋白前体物与瘤胃微生物差异分析
    第一节 瘤胃发酵参数、乳蛋白前体物的生成与利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1.2 样品的采集及保存
        1.3 瘤胃液发酵参数的测定
        1.4 微生物蛋白和代谢蛋白的估测
        1.5 统计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瘤胃发酵参数
        2.2 瘤胃微生物蛋白与小肠代谢蛋白产量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基于宏基因组探究不同饲料效率奶牛瘤胃微生物差异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1.3 瘤胃内容物组成与功能分析
        1.4 统计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泌乳性能和瘤胃发酵参数
        2.2 宏基因组测序结果
        2.3 瘤胃差异微生物
        2.4 瘤胃微生物功能
        2.5 瘤胃微生物代谢差异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饲料效率奶牛乳腺氨基酸代谢差异分析
    第一节 乳腺氨基酸代谢与利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1.2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1.3 奶样和血样氨基酸的测定
        1.4 统计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动静脉血清游离氨基酸
        2.2 动静脉血清氨基酸浓度差及动脉氨基酸供应量
        2.3 乳腺氨基酸利用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基于代谢组学探究不同饲料效率奶牛乳腺氨基酸的代谢差异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1.2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1.3 试验测定方法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乳静脉血清代谢组数据
        2.2 差异代谢物
        2.3 差异代谢通路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综合讨论
    第一节 不同饲料效率奶牛瘤胃消化和乳腺氨基酸代谢差异
    第二节 影响奶牛饲料效率的瘤胃微生物学与乳腺代谢机制
全文结论、提示、创新点及后续展望
    一、全文结论与提示
    二、创新点
    三、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6)布依族兽药植物传统知识及其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一览表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民族生态学概述
    1.3 民族兽药概述
    1.4 布依族兽药植物研究概况
    1.5 腹泻和炎症的研究进展
    1.6 转录组学概况
第二章 布依族地区兽药植物调查
    2.1 调查目的
    2.2 调查地区概况
    2.3 研究方法
    2.4 调查结果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兽药植物三颗针防治仔猪腹泻的研究
    3.1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分离及鉴定
    3.2 三颗针浸膏对产肠毒素大肠杆菌抑菌研究
    3.3 三颗针对产肠毒素大肠杆菌抑菌分子机制研究
第四章 兽药植物百两金防治牲畜转场应激反应的研究
    4.1 兽药植物百两金抑菌研究
    4.2 百两金消炎镇痛研究
    4.3 基于转录组数据对百两金中三萜皂苷合成途径的研究
    4.4 百两金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相关转录因子的挖掘及分析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和科研项目
附录

(7)纽波特沙门菌基因组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沙门菌基本情况
        1.1 沙门菌属
        1.2 沙门菌病
        1.3 沙门菌血清型
        1.4 沙门菌生物型
        1.5 沙门菌分子分型
        1.6 形态结构及培养条件
        1.7 沙门菌的分类及遗传进化关系
        1.8 基因组结构及功能
        1.9 沙门菌的突变
        2 宿主适应性及毒力分子基础
        2.1 宿主适应性
        2.2 毒力因子
        3 耐药性
        3.1 耐药性概述
        3.2 中美耐药性系统监测现状
        3.3 沙门菌耐药性流行病学概况
        4 纽波特沙门菌流行病学及进化研究进展
        4.1 国外纽波特沙门菌流行现状
        4.2 中国纽波特沙门菌流行现状
        4.3 进化研究进展
        5 全基因组测序技术
        5.1 第二代测序技术
        5.2 第三代测序技术
        5.3 全基因组测序(WGS)技术在食源性病原研究领域的应用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第二章 1996~2015年美国来源纽波特沙门菌耐药分群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及培养条件
        1.2 运行硬件及操作系统
        1.3 主要环境、软件及软件包
        1.4 统计分析
        1.5 最佳分类器预测分析
        2 结果
        2.1 人类和动物相关的集群
        2.2 抗生素MIC可区分动物相关亚群
        2.3 与牛和火鸡相关的抗生素耐药性谱
        3 讨论
    第三章 纽波特沙门菌基因型解析菌群分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及相关数据
        1.2 菌株培养条件及耐药分类
        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1.4 MLST分析
        1.5 MIC试验
        2 结果及讨论
        2.1 种群结构基本情况
        2.2 纽波特沙门菌的地理多样性
        2.3 纽波特沙门菌:一个多疫源的食源性病原
    第四章 1991~2018年中国人源纽波特沙门菌基因组流行病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及元数据情况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1.3 二代测序全基因组样品的制备
        1.4 全基因组重测序(illumina平台)
        1.5 全基因组重测序(BGISEQ平台)
        1.6 基因组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年龄组分析
        2.2 持续性腹泻与多重耐药遗传决定因子携带菌密切相关
        3 讨论
    第五章 全球基因组解析菌株遗传演化、耐药机制及宿主偏好性
        第一节 纽波特沙门菌基因组种群结构解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及数据来源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1.3 主要环境、软件及软件包
        1.4 数据拼接、质量控制及血清型预测
        1.5 CoreSNP进化树构建
        1.6 基因组扫描
        1.7 进化树图谱绘制
        2 结果
        2.1 数据的基本情况
        2.2 纽波特沙门菌Core SNPs进化树的特征
        2.3 网状进化与纽波特沙门菌群体基因组
        2.4 耐药基因与各宿主/来源的相关性
        第二节 基于Core SNPs的纽波特沙门菌时空进化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及数据来源
        1.2 运行硬件及操作系统
        1.3 主要环境、软件及软件包
        1.4 时空分析
        1.5 时空分析图谱的绘制
        2 结果
        2.1 纽波特沙门菌C-Ⅰ分支时空分析结果
        2.2 纽波特沙门菌C-Ⅱ分支时空分析结果
        2.3 纽波特沙门菌C-Ⅲ分支时空分析结果
        2.4 多重耐药IncA/C2质粒与动物源ST45流行菌株相关性
        2.5 以C-Ⅱ为代表的纽波特沙门菌具有较快的进化速度
        第三节 代表菌株的表型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菌株
        1.2 试剂及饲养条件
        1.3 小鼠攻毒试验
        1.4 斑马鱼攻毒实验
        1.5 线虫杀伤实验
        1.6 生物被膜实验
        1.7 群集运动试验
        2 结果
        2.1 小鼠攻毒试验
        2.2 菌株对斑马鱼及秀丽隐杆线虫的毒力和菌株来源/生境有关系
        2.3 生物被膜
        2.4 群集运动
        2.5 群集运动与生物被膜的关系为负相关
        第四节 泛基因组解析纽波特沙门菌宿主偏好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及数据来源
        1.2 主要环境、软件及软件包
        1.3 泛基因组分析
        1.4 毒力基因分析
        1.5 毒力岛及可移动元件分析
        1.6 重组分析
        2 结果
        2.1 泛基因组热图
        2.2 泛基因组与宿主特异性基因型:特定lineage的特异性基因分析
        2.3 泛基因组中检测毒力岛、可移动元件及毒力基因结果
        2.4 重组现象及与宿主适应过程的关联
        第五节 讨论
全文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附表
    附图

(8)汤姆·雷根动物权利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1.3 研究思路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汤姆·雷根动物权利论的产生条件
    2.1 时代背景
        2.1.1 生态环境的失衡
        2.1.2 动物实验与工厂化养殖
        2.1.3 关注动物福利
    2.2 理论背景
        2.2.1 环境伦理学的出现
        2.2.2 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
        2.2.3 关于动物权利的讨论
第三章 汤姆·雷根动物权利论的主要内容
    3.1 对各种动物权利理论的批判与借鉴
        3.1.1 对康德义务论的批判与借鉴
        3.1.2 对约翰·罗尔斯契约论的批判与借鉴
        3.1.3 对简·纳维森理性利己主义的批判与借鉴
        3.1.4 对彼得·辛格动物解放理论的批判与借鉴
    3.2 汤姆·雷根的固有价值平等论
        3.2.1 基于义务论的平等主义原则
        3.2.2 生命主体的界定
        3.2.3 固有价值假定
    3.3 汤姆·雷根从天赋人权到动物权利的扩展
        3.3.1 动物固有价值的论证
        3.3.2 天赋动物权利
        3.3.3 动物道德权利的特征
        3.3.4 对待动物权利的基本道德原则
    3.4 维护动物权利的实践方案
        3.4.1 提倡素食主义
        3.4.2 反对工厂化养殖
        3.4.3 反对动物实验
        3.4.4 反对商业性和娱乐性的捕猎行为
第四章 汤姆·雷根动物权利论引发的争论
    4.1 对汤姆·雷根动物权利论的辩护
        4.1.1 戴维·德格拉齐亚对汤姆·雷根的维护
        4.1.2 加里·弗兰西恩对汤姆·雷根的赞同
    4.2 对汤姆·雷根动物权利论的反对
        4.2.1 卡尔·科亨对汤姆·雷根的反对
        4.2.2 R.G.弗雷对汤姆·雷根的否定
        4.2.3 玛丽·沃伦对汤姆·雷根的批评
第五章 对汤姆·雷根动物权利论的评价
    5.1 汤姆·雷根动物权利论的两面性
        5.1.1 汤姆·雷根动物权利论的积极意义
        5.1.2 汤姆·雷根动物权利论的局限性
    5.2 汤姆·雷根动物权利论对中国环境保护问题的影响
        5.2.1 对中国环境伦理的影响
        5.2.2 对中国动物保护活动的影响
结语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9)山竹醇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肌肉抗氧化能力和肌纤维类型组成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前言
    2 畜禽肉品质改良的研究进展
        2.1 畜禽肉品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2.1.1 肉品品质、风味下降
        2.1.2 激素类等药物残留
        2.2 植物提取物与肉品质
        2.2.1 生物碱
        2.2.2 精油
        2.2.3 甙类(酚类、蒽醌类、黄酮类)
        2.2.4 多糖
        2.2.5 有机酸
    3 山竹醇的研究进展
        3.1 山竹醇的抗氧化活性
        3.2 山竹醇抑制组蛋白乙酰转移酶
        3.3 山竹醇的抑菌作用
        3.4 山竹醇的抗炎活性
        3.5 山竹醇的诱导凋亡作用
    4 乙酰化修饰与肉品质
        4.1 乙酰基转移酶
        4.2 去乙酰基转移酶
        4.3 肌纤维与肉品质
        4.4 乙酰化修饰与肌纤维类型
    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1 试验材料
    2 试验设计
    3 试验日粮与饲养管理
    4 样品采集
    5 仪器与试剂耗材
        5.1 设备仪器
        5.2 试剂与耗材
        5.3 相关试剂的配制
    6 检测指标与方法
        6.1 生长性能测定
        6.2 肉品质检测
        6.2.1 肉色和pH
        6.2.2 滴水损失
        6.2.3 剪切力
        6.2.4 蒸煮损失
        6.3 酶活力检测
        6.3.1 抗氧化指标测定
        6.3.2 糖酵解酶活性测定
        6.4 肌肉化学成分检测
        6.4.1 肌肉水分和粗蛋白含量测定
        6.4.2 肌内脂肪含量测定
        6.4.3 肌红蛋白含量测定
        6.4.4 糖酵解潜力测定
        6.5 荧光定量PCR
        6.5.1 骨骼肌总RNA提取
        6.5.2 反转录
        6.5.3 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
        6.6 肌纤维类型组织学(ATPase染色)检测
        6.7 乙酰基转移酶p300活性和PGC-1α活性检测
        6.7.1 准备工作液
        6.7.2 建立酶促反应
        6.7.3 运行酶促反应
    7 数据处理和分析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山竹醇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2 山竹醇对生长育肥猪胴体性状和肉品质的影响
    3 山竹醇对生长育肥猪肌肉糖酵解潜力和化学组成的影响
    4 山竹醇对生长育肥猪肌肉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5 山竹醇对生长育肥猪肌肉糖酵解酶活性的影响
    6 山竹醇对生长育肥猪肌纤维类型组织学的影响
    7 山竹醇对生长育肥猪背最长肌肌纤维类型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8 山竹醇对生长育肥猪背最长肌p300活性和PGC-1α活性的影响
第四部分 讨论
    1 山竹醇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2 山竹醇对生长育肥猪胴体性状和肉品质的影响
    3 山竹醇对生长育肥猪肌肉糖酵解潜力和化学组成的影响
    4 山竹醇对生长育肥猪肌肉糖酵解酶活性的影响
    5 山竹醇对生长育肥猪肌肉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6 山竹醇对生长育肥猪肌纤维类型组织学和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7 山竹醇对生长育肥猪背最长肌p300活性和PGC-1α活性的影响
本研究小结、创新点和不足
    1 小结
    2 创新点
    3 待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致谢

(10)食用菌菌糠综合利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菌糠栽培食用菌
2 菌糠作为生物质能源
3 菌糠作为肥料和栽培基质
4 菌糠作为动物饲料
5 菌糠作为化工材料
6 菌糠中提取酶类或生物活性分子
7 菌糠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四、肉用动物:发生的变化及面临的挑战(论文参考文献)

  • [1]营养限制与补偿对阿拉善双峰驼脂肪沉积和肌肉生长影响的转录组与代谢组分析[D]. 郭富城.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2]应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和上转换发光免疫层析技术检测旋毛虫的研究[D]. 李健. 吉林大学, 2021
  • [3]大竹鼠肌肉营养价值和粪污肥料化可行性研究[D]. 刘洋. 广西大学, 2021(12)
  • [4]lncIMF1对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脂质沉积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 孙运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5]不同饲料效率奶牛的瘤胃微生物功能和乳腺氨基酸代谢差异及其机制研究[D]. 谢云怡. 浙江大学, 2021
  • [6]布依族兽药植物传统知识及其评价[D]. 熊勇. 中央民族大学, 2020
  • [7]纽波特沙门菌基因组流行病学研究[D]. 潘航. 浙江大学, 2020(01)
  • [8]汤姆·雷根动物权利论研究[D]. 何雅婷.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9]山竹醇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肌肉抗氧化能力和肌纤维类型组成的影响研究[D]. 邵亚飞.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10]食用菌菌糠综合利用研究进展[J]. 张莹,田龙,徐敏慧,王蓓,宋冰,李玉. 微生物学通报, 2020(11)

标签:;  ;  ;  ;  ;  

肉食动物:变化与挑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