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春“十五”开局满堂红(论文文献综述)
郭忠文[1](2020)在《重点语素的构词及其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环节。目前,随着语素教学法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学者开始关注语素选取的问题。杨晓黎(2018)选取了有利于教学的重点语素与核心语素,重点语素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严格的选取标准、确定的数量(228个),为开展语素教学提供了方便。然而,已选重点语素只是根据《等级大纲》和《等级划分》来选取,而以重点语素为基础选取的核心语素(95个)更是严格地按照规定标准来操作,它们都未对实际对外汉语教学语料或相关教材进行考察,所以重点语素的选取标准和核心语素的选取情况还有待探讨,同时,我们还需研究重点语素的教学应用情况。本文一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文章的选题意义、研究思路、方法和语料来源,并描述了前人关于语素构词和语素教学的研究现状。第二章为统计和分析重点语素在现代汉语中构词情况。这部分首先介绍了重点语素的选取和划分标准;其次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构建了重点语素构词语料库,并选取构词能力强的重点语素进行构词分析。第三章为分析重点语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构词分布情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其一是考察重点语素在《等级划分》中的构词与分布情况;其二是结合对外汉语教材分析重点语素在具体教材中的构词分布情况;其三是将重点语素在《等级划分》中的构词情况和在教材中的构词情况进行比对分析。其四是在比对分析基础上补充重点语素中的核心语素。我们对重点语素在《汉语教程》六册共计2522个词汇构词情况进行穷尽性考察,并构建语料库,在杨晓黎(2018)选取的95个核心语素基础上,根据重点语素在实际汉语教学中的构词能力,对核心语素进行了适当增补。第四章为研究重点语素的对外汉语教学与应用。包括初中高级班重点语素教学的开展策略、教材的编排建议等。结语是对本文的观点和建议进行总结,同时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
张紫伶[2](2018)在《香港粤剧流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戏曲流派艺术的发展与传承是当今戏曲研究中重要课题。本文以香港粤剧流派的传承发展为主线,坚持以正确的唯物史观为指导,借鉴和运用艺术人类学、戏曲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并注重综合运用,通过搜集、梳理和研究官方文献历史资料、艺人专着和口述资料、报刊杂志与考察访谈,系统整理各个时期粤剧的发展与流派承传的脉络及其之间的互动关系。文章重点讨论流派的外在、内在等因素在艺术传承背后的意义与联系,力求在探究香港粤剧流派的建构过程中,揭示戏曲艺术传承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及这一承传不息的艺术方式对于香港地区文化积累和大众文化共享的重要价值。而且,从中可看出粤剧这一戏曲的分支在香港地区的盛衰对于中国戏曲发展的重要意义。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为溯源。第二章,探讨香港粤剧流派的起源,以及研究“五大流派”与其它同阶段艺人们在流派发展中担演的角色。第三章分析中西文化与文化政策对于香港粤剧流派形成的影响,并总结香港粤剧的艺术风格与艺术体制特点。第四章梳理香港粤剧的第二代与第三代流派继承者的艺术传承脉络,透析各代承传的优缺点,以期展望香港粤剧艺术的未来发展趋向。
闫石[3](2017)在《东北方言惯用语文化认知研究》文中认为东北方言惯用语是汉语语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自于东北人民日常的生产生活的经验总结,具有表意双层性,结构相对固定,口语色彩浓厚的特点,它忠实地反映出语言、文化、思维的三者间相互关系,是研究东北地域文化及东北人思维重要的语言资料。随着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东北方言受到一定冲击,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削弱了东北方言惯用语在日常交际中的地位和作用。目前,有关东北方言惯用语的研究涉及甚少,仅停留在总体的介绍描写,还尚未深入挖掘其自身的更为丰富的内涵。为此,本文以东北方言惯用语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对东北地区惯用语进行实地搜集、归纳、整理,同时结合跨文化交际与语言教学领域的热门理论文化认知着重揭示东北人的认知心理及独具地域特色的东北文化内涵。正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引言部分是对研究对象,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的整体阐述;第一章是在汉语惯用语研究基础上对东北方言惯用语进行界定,同时对与其研究相关的期刊论文,学术着作,支撑理论进行概述,是全文的理论基础;第二章是分析描写东北方言惯用语所具备的特点,包括语音结构形式的丰富性,语义表现手法的多样性,语法结构的复杂性,风格色彩的口语性,语言运用时的变异性及文化内涵的多元性六个方面;第三章、第四章为本文的主体,第三章以东北方言惯用语为语料,揭示东北方言惯用语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第四章从积极心理和消极心理两个方面透视东北人的认知心理,以达到对东北文化进行深层次理解;最后一部分为结语,是对本文研究的归纳总结,以期对日后东北方言惯用语的研究有所帮助。
罗奥[4](2017)在《《中国青年报》(1951-2013)社论与中国共青团的政治宣传演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共青团自成立至今已有九十多年历史。它在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探索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始终冲在革命、斗争和建设的前列,成为党的得力助手。在不同历史时期,共青团都充分发挥其政治宣传功能。它团结青年,教育青年,为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革命者和建设人才。共青团的政治宣传演进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是处于不断调整、改进中。新世纪以来,社会更加开放,人们的价值观更加多元,共青团面临组织弱化的困境。于此,共青团亟须学习新的宣传理念,改进政治宣传工作,推动团的全面改革,提高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本研究对共青团政治宣传演进过程进行了详实研究,其中: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缘起、海内外研究现状、核心概念界定、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等几方面内容。第一章研究了中国共青团与《中国青年报》的历史与现状。本章主要回顾了政治宣传与共青团的发展、共青团机关报刊的发展和中国青年报社的发展。重点探讨了共青团政治宣传与中国革命、建设之间的关系,并从共青团机关报、刊的创办过程与发展过程中梳理出其政治宣传工作的总体思路和方法。第二章是《中国青年报》所发表的社论总述:笔者梳理、统计并简要分析了《中国青年报》社论的总体情况。其主要包括对《中国青年报》历年社论数量与分布情况,《中国青年报》转载其他报、刊社论数量与分布情况,和《中国青年报》社论话题的数量与分布情况等的分析。第三章分析了《中国青年报》社论的特点。笔者梳理、分析、比较了建国头十七年时期、极“左”时期、1978—2000年、2000—2013年四个历史时期,《中国青年报》社论话题的分布特点、社论的内容特点和社论的语言风格特点等。第四章讨论了《中国青年报》社论与党报社论之间的关系。首先,本研究梳理分析了《中国青年报》直接转载中央党报和地方党报的情况。具体包括转载社论的数量、话题和发表的时间等。其次,笔者对比研究了针对同一事件,《中国青年报》社论和党报社论的异同,具体包括事件的话题、社论语言风格等。第五章对共青团政治宣传工作做出了展望:总结共青团政治宣传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政治宣传理论滞后、宣传主题单调、服务意识淡薄、宣传载体单一等。根据对共青团政治宣传发展演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本研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推进共青团政治宣传大众化;紧扣服务青年宗旨去推进共青团组织改革;充分依托新媒体技术,广泛开辟宣传渠道。结语部分,对本研究的结论作出概括。
严淑华[5](2013)在《女娲与当地女性生活 ——基于河北涉县女娲神话与载体的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的生活经历了由生存——生活——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演进,人类的历史可以说是一个不断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历史。女性是社会主体的一部分,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的生活质量如何,不仅影响到女性个人本身,也影响到其家庭乃至社会。女性生活状况的优劣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社会进步的程度和文明的程度,反过来,女性生活状况的优劣也影响与决定着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与安宁。女娲是传说中的人类始祖,华夏之初的三皇之一,中国的大母神,是人们心目中伟大女性的代表,她的故事享誉祖国大地。她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置高媒、作笙簧、造万物。她拯救人类于水火之中,使人类得以生存;她造人,使人类得以繁衍发展;她规范婚姻制度,使人类的行为有章可循,提高人的德行;她制笙簧,教人乐生,美化人的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她对社会的起源与发展、人类的繁衍与进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河北涉县有全国着名的传说是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的场所——娲皇宫,当地人称为“奶奶顶”,由于其建筑造型的奇特又被形象地称为“活楼”、“吊庙”。迄今已有1450多年的历史,是专为祭祀女娲而兴建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最大、最早的奉祀上古天神女娲的古代建筑。气势恢宏的河北涉县女娲祭典于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纳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里还有全国面积最大的石刻壁经群,经考证为“天下第一壁经群”,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在涉县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广泛流传着女娲的各种神话传说。这里环境优美,碧野蓝天,清澈透亮,含氧量高,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进香游览,每年两次盛大的女娲祭典——政府公祭和民间祭典,是信众们集聚的好时机,每年农历三月的盛大庙会更是香客云集,国内最远处达福建一带,国外人士到此拜祭的也很多,可谓是信众众多。福建甚至还仿造娲皇宫的样子建造了一座与之相同的祭祀场所,足见涉县女娲文化传播之广泛。这种情况下,女娲神话和载体——娲皇宫与当地经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当地的信仰与建筑赋予了女娲的神圣庄严,增强了人们的崇敬感;女娲神话与载体又给予当地群众以精神的慰藉和信仰的寄托,二者共经风雨,直到今天的繁荣与繁华。从全国多处女娲祭祀地来比较,河北涉县女娲神话与载体、女娲祭典、女娲信仰与女娲精神的打造与挖掘独具特色,更具有代表性。那么,当地及周边地区对女娲的信仰普遍而虔诚,受女娲神话与载体影响的当地女性生活如何?对当地社会进步产生哪些影响,如何进一步挖掘和打造女娲精神在当地的彰显力度?如何在社会中倡导女性社会作用与精神?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到涉县娲皇宫周边村落及庙会场所进行走访,进行了田野调查和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挖掘女娲对当地女性生活的影响,积极发挥女性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优势与作用。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当地女娲神话故事的内容及特色,女娲神话载体——娲皇宫的细节及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调查研究二者在当地生活沿袭中所展现出来的生活意义。任何神话传说都源于生活,或是生活的写照,或是生活中不如意事情引发的狂想或幻想。从神话传说的生活起源,探究娲皇宫女娲的原型母亲化身,从神话故事描述中的生活场景联想到给当地生活带来的社会生活意义,展现了生活的多姿多彩与女娲带给人们的积极进取、战天斗地、大爱无疆的精神。第二部分介绍当地与女娲有关的生活要素,包括公祭女娲大典和民间祭典的过程与形式、朝顶的壮观、参与的人员、祭典词、家庭祭典、女性的参与状况等,还包括娲皇宫庙会及庙会对当地生活状况的影响、经济影响、声誉影响、女性影响等。庙会现已成为拉动当地经济的重要载体,庙会也是人们祭祀的重要时期,有很多流传的习俗沿袭至今,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女娲及与女娲有关的故事习俗甚至禁忌等已渗入当地生活之中,和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习惯与习俗中都能够找到女娲的影子。第三部分是对当地女性日常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的考察。旨在从当地女性生活的表现中,找寻女娲影响与渗入的要素,研究在女娲影响下当地女性的生活特质。与现代社会相联系,在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的过程中,运用女娲精神不断打造女性生活的新境界。第四部分是女娲神话、载体对当地女性生活的反思和重构。反思是为了重构,反思中运用辩证思维方式,从正反两个方面看待神话故事与载体,看待当地女性对女娲的接受度及其女娲对女性生活的影响,既看到带来正面的效益与影响,又看到在现代社会中极度的崇拜而导致的迷信色彩,把女娲庸俗化和泛化的情况。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对女娲信仰的科学性与受教育程度、与年龄有关,分层上还是比较明显。所以,在对女娲神话与载体的建设中,要注重女性励志、女性生活体验、女性精神塑造和女性的自我认知等,不仅挖掘女娲功绩对后人的震撼和激励、后人对女娲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更要用女娲惊天动地的功绩和战天斗地的精神昭示未来社会发展中女性的价值取向,引导当地及国内所有女性在社会发展中找准发挥自身能量的最佳位置,更好地为社会建设贡献力量,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在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三个新命题:一是女性的社会地位、女性权利不是要求得来的,不是自封的,不是别人赋予的,而是自身价值充分展现后,对社会的作用与贡献引发的社会公认;二是强调男女差异的存在,倡导男女合理分工、发挥各自特长,强调“机会同等、优势挖潜、最优控制下的分工协作”,强调“差异化竞争力”;三是母爱是一个大课题,尤其在农村,女性承担着家庭教育的全部责任,肩负着培养祖国接班人的重任,以女娲的大爱与大智慧,展现母爱的科学性。
邓大情[6](2010)在《广州与上海:近代小说中的商业都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古代小说中的城市书写已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尤其是近年来对该问题的探讨更加深入,学者们开始尝试从“双城”的角度来进行比较研究,如汉唐的长安与洛阳、两宋的汴京与临安、明代的北京与南京、古代的苏州与扬州等几对“双城”,学术界都已有相关成果。当我们把目光放到近代小说,本文认为,广州与上海这两座城市又构成一对小说中的“双城”。虽然从地理空间来看,广州与上海相隔甚远,而且是分属于不同的地域文化区域,但它们的共性也很突出。两座城市都是近代最先开放的港口城市,都是繁华的商业都会,而且在清代它们还先后作为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出现,这些都吸引了小说作者对它们加以详细的描绘。所以我们在立足小说文本的前提下对这两个城市进行比较,就有了两个基本的目标:求同与求异。前者是分析在相同的时代背景下,找出文本描述中广州与上海有哪些共同点;后者则是分析两个城市的差异性,并进而探讨造成这种差异的深层次文化原因。本课题的基本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讲述近代以前广州、上海的历史沿革及其文化渊源,并回顾古代小说中对广州、上海的文学书写。两个城市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在古代就已经作为重要的港口出现。从城市发展的文化渊源来看,广州是典型岭南文化影响下的城市,上海则相继归属于吴越文化、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的影响之下,两种文化体系有一定的联系,但差别同样明显。回顾古代小说中对两个城市的文学书写,都经历了从简单的地域符号到较为详细的文字描述这一过程,城市的一些文化品格在小说中逐渐清晰,这些都奠定了近代小说对它们详细描写的基础。第二章从宏观的视角分析两座城市对西方文化的接受与抗争。西方文化的大肆入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两个城市市民的生活。人们不仅吸收了西方的物质文明,而且在生活娱乐方式、精神文化等方面也都深受影响。但在相互接触的过程中,中西方文化之间也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在两个城市都出现了对西方文化的抵制行动。相对于上海比较温和的方式而言,广州则是采用了激烈的武装抵抗方式。第三章论述两个城市的商业活动。两者都是繁华的商业都会,小说中对这一点进行了详细的描绘。不过比较来说,随着广州在全国经济地位的下降,它更多的是作为岭南地区的一座着名大都市存在,与新兴的香港之间保持了密切的商贸往来。而上海则日渐成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国际性商业大都会,它对周边乃至全国其他城市的商业辐射力不断增强。第四章论述两个城市里新兴的市民群体,主要包括商业买办、实业资本家、金融资本家、产业工人等几个阶层,他们成长于新的时代环境中,其社会影响力也日渐发挥出来。而小说中大量买办由广州迁往上海,也是两者在全国经济地位变化的一个客观反映。第五章从市井风情的角度探讨两个城市的生活。在岁时节日、婚丧嫁娶、生辰寿诞以及信仰民俗等各个方面,两个城市都有很多的共同点,这反映出中原文化在向吴越、岭南输送的过程中,许多共性得到了保留。但由于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两地都保留了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习俗。第六、七章从赌博、鸦片、娼妓、流氓等四个方面来展示两座城市的负面问题。这些社会问题在两个城市都普遍存在,通过对小说中相同题材内容的比较,可以发现两个城市既面临着很多共同的问题,但由于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等的不同影响,两个城市中的这些问题在表现形式上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第八章为总论。以近代小说中对广州、上海的描写为例,从宏观上探讨近代小说城市书写的小说史意义。
侯小宝[7](2007)在《文潞公诗校注》文中指出文彦博(1006~1097),北宋汾州介休人,天圣五年(1027)进士。他一生更事仁、英、神、哲四朝,居官近七十年,历监察御史、河东转运使、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枢密使等职,拜太尉,封潞国公,元丰六年(1083)以太师致仕。元祜初任平章军国重事,居五年复致仕。文彦博才学过人,在诗、赋、文、书法等方面皆有建树。作为西昆派后期作家,他的诗歌格律严整,属对工巧,用典娴熟,凸现宋诗学问化倾向。他在诗歌创作中力图突破“台阁体”局限,注重情感兴象和用语平淡,诗歌洋溢着清新秀逸的气息,反映了诗歌发展过程中由唐音到宋调的嬗变。元丰年间,文彦博在洛阳发起五老会、耆英会、同甲会等耆宿诗会,以文学为结盟纽带,推动了北宋文人群体化、集团化的进程。对文彦博的诗歌进行校注和研读,有助于分析研究文彦博创作特色和思想理念,揭示其作品的独特价值,从而更充分地认识文彦博在宋代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更好地了解北宋中后期的文学发展脉络和社会政治文化风貌。本校注以明嘉靖五年王溱刻《文潞公集》作底本,参校明嘉靖五年王溱刻、清季锡畴、瞿熙邦校本,明嘉靖五年王溱刻、傅增湘校补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山右丛书初编》本,辅以《两宋名贤小集》、《宋百家诗存》、《宋史》等相关文献,在全面校勘、补佚、编年、阐释的基础上,对文彦博的生平、政治学术思想、诗歌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特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等进行系统研究。力图再现其诗歌原貌,并对其创作得失作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孟凡人[8](2003)在《明北京皇城和紫禁城的形制布局》文中提出明代北京的皇城和紫禁城,是我国时代最晚(其形制清代末大变)和惟一遗存下来的皇城与紫禁城;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规制最高、人文信息最丰富、科技含量最多、保存最完整,并在世界同类性质的建筑中独步天下的古建筑群。该建筑群集历代宫城规制、规划、设计、建筑技术和艺术之大成;以封建社会儒家的天命观和礼制秩序为灵魂,以传统美学为标准,以劳动人民的血汗为代价,顷当时全国之力,营建琼楼玉宇,其宫殿之宏伟辉煌和壮
孟凡人[9](2003)在《明北京皇城和紫禁城的形制布局》文中认为明代北京的皇城和紫禁城,是我国时代最晚(其形制清代末大变)和惟一遗存下来的皇城与紫禁城;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规制最高、人文信息最丰富、科技含量最多、保存最完整,并在世界同类性质的建筑中独步天下的古建筑群。该建筑群集历代宫城规制、规划、设计、建筑技术和艺术之大成;以封建社会儒家的天命观和礼制秩序为灵魂,以传统美学为标准,以劳动人民的血汗为代价,顷当时全国之力,营建琼楼玉宇,其宫殿之宏伟辉煌和壮
张学亮[10](2003)在《晚清东北社会治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学术界关于晚清东北地区社会治安状况研究的论文和专着并不多见。而系统的研究东北地区这一时期社会治安状况的论文更是为数寥寥。这一研究现状使我们对晚清东北地区社会治安状况的认识相对模糊。 本文在借鉴和参考原有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广泛查阅原始资料,运用唯物史观、社会学原理,从不同角度对晚清东北地区社会治安状况加以综合描述和分析,以期获得一个较为全面清晰的认识。本文以时间为线索,系统描述分析了东北地区社会治安状况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并客观地分析了社会治安状况演变的社会动因。本文运用社会控制论等社会学原理,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角度,分析了政府对东北地区社会治安控制的努力及成果。 本文分三个组成部分: 第一部分系统介绍了东北地区社会治安显着变化前的东北地区一般人文社会状况和治安状况。并描述分析社会转型期开始后,东北社会治安状况的下滑倾向和表现。 第二部分介绍、分析东北社会治安状况恶化的转折点——19世纪50、60年代的民众起义对东北社会治安的冲击。描述大起义被镇压后,东北地区社会相对平静期及遭受三次大规模外敌入侵时期的社会治安状况。 第三部分分析、研究了政府对东北地区社会治安的控制措施,以及社会本身对社会治安恶化的应激反应。分析了东北地区社会治安管理走向近代化的大致历史过程。 本文在结论部分对晚清东北地区社会治安状况这一主题给以综合剖析。
二、长春“十五”开局满堂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春“十五”开局满堂红(论文提纲范文)
(1)重点语素的构词及其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语素构词研究 |
1.2.2 语素教学法研究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语料来源 |
第二章 重点语素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构词情况考察 |
2.1 重点语素的界定 |
2.2 重点语素语料库的建立 |
2.3 重点语素构词状况考察 |
2.3.1 构词频率 |
2.3.2 构词类型 |
2.3.3 构词位置 |
第三章 重点语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构词情况统计分析 |
3.1 《等级划分》中重点语素构词分析 |
3.1.1 构词分布 |
3.1.2 构词类型 |
3.1.3 构词对比分析 |
3.2 对外汉语教材中重点语素构词分析 |
3.2.1 构词统计 |
3.2.2 构词分布 |
3.3 《等级划分》和《汉语教程》构词对比分析 |
3.4 重点语素中的核心语素 |
3.4.1 新增核心语素的构词情况 |
3.4.2 增补核心语素相关分析概括 |
第四章 重点语素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
4.1 利用重点语素进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优势 |
4.2 不同阶段重点语素教学实施策略 |
4.2.1 初级阶段的重点语素教学 |
4.2.2 中级阶段的重点语素教学 |
4.2.3 高级阶段的重点语素教学 |
4.3 重点语素和对外汉语教材编写 |
4.3.1 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存在的不足 |
4.3.2 重点语素对汉语教材编写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重点语素构词语料库 |
附录二 《等级划分》重点语素构词语料库 |
附录三 《汉语教程》重点语素构词语料库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2)香港粤剧流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香港粤剧的源流 |
第一节 省港粤剧同根同源 |
一、粤剧的源流概述 |
二、粤剧的定型时期 |
第二节 粤剧如何到香港 |
一、二十世纪初的省港粤剧环境 |
二、香港粤剧的鼎盛时期 |
第三节 粤剧衍变的年代 |
一、组织与剧目的衍变 |
二、四功与音乐的衍变 |
三、舞台美术的衍变 |
第二章 香港粤剧流派异彩纷呈 |
第一节 流派的起源与“薛马”派别形成因素 |
一、香港粤剧流派构成的先驱 |
二、五大流派的启蒙 |
三、“阳春白雪”人物代表薛觉先 |
四、“下里巴人”人物代表马师曾 |
第二节 “白”派的释义与“桂廖”流派特征 |
一、“小生王”白驹荣与“英伟少年”白玉堂 |
二、“金牌小武”桂名扬与“千面笑匠”廖侠怀 |
三、“六柱制”对“五大流派”的影响 |
第三节 五大流派以外的名伶艺术特征 |
一、小武名伶“绝活”纷呈 |
二、末代男花旦与四大名旦 |
三、武生代表与四大丑生等名伶 |
第三章 香港粤剧流派的戏剧及组织架构特点 |
第一节 香港粤剧流派的艺术特点 |
一、中西合璧的剧目题材 |
二、从戏棚过渡到戏院的演出规律 |
三、粤剧唱腔体系与香港粤剧唱腔特点 |
第二节 香港粤剧的组织架构体系 |
一、文化政策的影响 |
二、班社营运与管理 |
三、台前幕后的组成 |
第四章 香港粤剧流派的承传 |
第一节 香港粤剧第二代接班人 |
一、转承多师的文武生接班人 |
二、以白派、芳派及红派为代表的花旦接班人 |
三、流派纷呈的武生与丑生接班人 |
小结 |
第二节 香港粤剧第三代传人 |
一、“当家老倌”文武生 |
二、唱功为重的花旦传人 |
三、梨园背景与兼演传人 |
小结 |
结语 |
图表索引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致谢 |
(3)东北方言惯用语文化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1.田野调查法 |
2.文献查阅法 |
3.统计法 |
(四)语料来源 |
一、东北方言惯用语界定及相关问题 |
(一)东北方言惯用语界定 |
1.汉语惯用语 |
2.东北方言惯用语 |
(二)东北方言惯用语研究概况 |
1.与东北方言惯用语研究相关的论着 |
2.与东北方言惯用语研究相关的东北方言词典 |
3.与东北方言惯用语研究相关的论文 |
(三)东北方言惯用语研究的支撑理论 |
二、东北方言惯用语的特点 |
(一)语音结构形式的丰富性 |
1.丰富多样 |
2.富于变化 |
(二)语义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
1.比喻法 |
2.白描法 |
3.借代法 |
4.夸张法 |
5.其他 |
(三)语法结构的复杂性 |
1.单句结构 |
2.超单句结构 |
(四)风格色彩的口语性 |
1.口语词的使用 |
2.通俗浅近的表意手段 |
(五)语言运用时的变异性 |
1.成分换用 |
2.增加成分 |
3.颠倒语序 |
(六)文化内涵的多元性 |
1.多民族文化 |
2.移民文化 |
3.外来文化 |
三、东北方言惯用语的文化阐释 |
(一)物态文化 |
1.饮食文化 |
2.服饰文化 |
3.居住文化 |
4.出行文化 |
(二)制度文化 |
1.政治制度 |
2.经济制度 |
3.家族制度 |
(三)行为文化 |
1.节日习俗 |
2.婚丧嫁娶 |
3.休闲娱乐 |
4.宗教信仰 |
(四)心态文化 |
1.价值观念 |
2.审美情趣 |
四、东北方言惯用语的认知心理透视 |
(一)东北方言惯用语积极认知心理透视 |
1.天人合一的认知心理 |
(1)与“神灵之天、命运之天”相关的东北方言惯用语 |
(2)与“道德之天”相关的东北方言惯用语 |
(3)与“自然之天”相关的东北方言惯用语 |
2.包容豁达的认知心理 |
(1)与“佛教、道教、基督教”相关的东北方言惯用语 |
(2)与“妇女贞洁淡化”相关的东北方言惯用语 |
3.崇尚仁义的认知心理 |
(1)与“讲求仁义”相关的东北方言惯用语 |
(2)与“违背仁义”相关的东北方言惯用语 |
4.追求和睦的认知心理 |
(1)与“团结一心,共同协作”相关的东北方言惯用语 |
(2)与“注重人情”相关的东北方言惯用语 |
(3)与“言行有度”相关的东北方言惯用语 |
5.稳中求实的认知心理 |
(1)与“重视农业”相关的东北方言惯用语 |
(2)与“踏实肯干”相关的东北方言惯用语 |
6.粗犷率直的认知心理 |
(1)与“粗犷豪放”相关的东北方言惯用语 |
(2)与“真率爽直”相关的东北方言惯用语 |
(二)东北方言惯用语消极认知心理透视 |
1.求大尚侈的认知心理 |
(1)与“经济上求大”相关的东北方言惯用语 |
(2)与“生活上尚侈”相关的东北方言惯用语 |
2.自尊自恋的认知心理 |
(1)与“面子至上”相关的东北方言惯用语 |
(2)与“骄傲自恋”相关的东北方言惯用语 |
3.粗鲁暴躁的认知心理 |
(1)与“喜说脏话”相关的东北方言惯用语 |
(2)与“脾气暴躁”相关的东北方言惯用语 |
4.尚武好斗的认知心理 |
5.小富即安的认知心理 |
6.固执狭隘的认知心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4)《中国青年报》(1951-2013)社论与中国共青团的政治宣传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一)海外学者的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核心概念界定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共青团与《中国青年报》 |
第一节 政治宣传与共青团的发展 |
一、政治宣传与革命运动 |
二、共青团与中国革命和建设 |
三、共青团发展过程中的政治宣传 |
第二节 中国共青团机关报刊的发展 |
一、出版先进刊物与共青团机关刊物的创办 |
二、共青团机关刊的演进与发展 |
三、《中国青年报》的创刊与发展 |
第三节 中国青年报社的发展简述 |
一、中国青年报社的成立与发展 |
二、中国青年报社的领导体制简述 |
第二章 《中国青年报》社论总述 |
第一节 《中国青年报》历年社论数量与分布 |
一、社论总量统计 |
二、社论数量与分布 |
第二节《中国青年报》转载社论数量与分布 |
一、社论总转载量及其分布 |
二、转载《人民日报》社论数量与分布 |
三、转载其他报、刊社论数量与分布 |
第三节 《中国青年报》社论话题与分布 |
一、话题分类依据概述 |
二、社论话题与分布 |
第三章 《中国青年报》社论的特点 |
第一节 社论话题分布特点 |
一、建国头十七年时期 |
二、极“左”时期 |
三、1978 年至2000年 |
四、2000 年至2013年 |
第二节 社论内容特点 |
一、建国头十七年时期 |
二、极“左”时期 |
三、1978 年至2000年 |
四、2000 年至2013年 |
第三节 社论语言风格特点 |
一、建国头十七年时期 |
二、极“左”时期 |
三、1978 年至2000年 |
四、2000 年至2013年 |
第四章 《中国青年报》社论与党报社论 |
第一节 直接转载党报 |
一、转载中央党报 |
二、转载地方党报 |
第二节 同一事件《中国青年报》社论与党报的比较研究 |
一、同一事件《中国青年报》社论与党报社论的话题比较 |
二、同一事件《中国青年报》社论与党报社论的语言风格比较 |
第五章 《中国青年报》社论及共青团政治宣传工作的改进 |
第一节 政治宣传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
一、新形势下,共青团政治宣传理论滞后 |
二、多元价值观时代,宣传主题单调 |
三、服务青年意识淡薄 |
四、宣传载体单一,与青年互动缺失 |
第二节 政治宣传工作的改进建议 |
一、积极开拓思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 |
二、贴近青年,推进《中国青年报》社论政治宣传的大众化 |
三、紧扣服务青年宗旨,引导共青团自身改革 |
四、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广开政治宣传渠道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1952年—1966年《中国青年报》社论标题及发表时间 |
附录二:1979年—2013年《中国青年报》社论标题及发表时间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女娲与当地女性生活 ——基于河北涉县女娲神话与载体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关于涉县女娲研究概述 |
二、涉县以外女娲研究成果简介 |
三、关于女娲与女性、女性生活研究 |
四、对以上研究的评述 |
第三节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 |
一、问卷调查法 |
二、田野调查法、参与观察法 |
第四节 研究的理论依据 |
一、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
二、西方女性主义与母性女性主义 |
三、神话学理论 |
第一章 河北涉县女娲神话与载体的生活意义 |
第一节 涉县女娲神话与载体简介 |
一、河北涉县女娲神话简介 |
二、女娲神话载体——娲皇宫简介 |
三、女娲神话与载体之间的关系 |
第二节 涉县娲皇宫女娲意涵 |
一、娲皇宫核心地位的女娲 |
二、娲皇宫——女娲信仰的物质性寄托 |
三、女娲神化与人化的统一 |
四、家庭责任与社会责任的一体化 |
第三节 女娲神话的人类生活图景 |
一、女娲神话传说的生活起源 |
二、女娲——原型母亲的化身 |
三、女娲神话中的生活布画 |
四、女娲神话传说与载体的生活意义 |
第二章 河北涉县女娲元素的现实生活展现 |
第一节 女娲祭典的神圣性与常规性 |
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祭女娲大典” |
二、涉县女娲民间祭典与女性参与 |
三、涉县村落与家庭祭典 |
第二节 涉县娲皇宫庙会及其习俗 |
一、娲皇宫庙会介绍 |
二、娲皇宫庙会习俗 |
三、日常相关习俗 |
四、女娲显灵说的盛行 |
第三节 涉县敬畏与禁忌 |
第四节 女娲元素在当地生活的渗入 |
一、生活方式的影响 |
二、当地生活中的女娲元素渗入 |
第三章 女娲神话感召下的当地女性生活 |
第一节 女娲与当地女性生活状况调查与分析 |
一、受访者的学历结构 |
二、当地居民对女娲神话与载体的认知程度 |
三、当地居民对女娲神话传播方式的了解情况 |
四、当地居民对“女娲国家祭典”的了解情况 |
五、当地居民参加娲皇宫庙会目的情况 |
六、当地居民祭拜女娲次数的情况 |
七、当地居民祭拜女娲目的情况 |
八、当地居民女蜗认知与生活关系的情况 |
九、当地居民对生育本能与女性地位关系的调查 |
十、当地居民对女娲精神认知情况的调查 |
第二节 女娲神话影响下的当地女性日常生活 |
一、信仰虔诚,祭拜问卜成为习惯 |
二、女性生育与石头崇拜 |
三、母性意识强,母性本能突显 |
四、婚姻状况与态度 |
第三节 娲皇宫庙会女性社会生活 |
一、娲皇宫庙会——女性社会生活的助推器 |
二、涉县乡村庙会的女性表演 |
三、女性娱乐生活 |
四、坐夜与倾诉 |
第四节 女娲神话下的当地女性生活追求 |
一、家庭生活的和谐与社会的尊重 |
二、女娲信仰对当地女性的支撑力量 |
三、当地女性在女娲影响下的生活变化 |
第四章 女娲神话与载体对女性生活的反思与重构 |
第一节 对女娲神话与载体的反思 |
一、女娲神格演变引发的反思 |
二、女娲神话载体——娲皇宫的反思 |
三、从涉县女娲看文化多元化 |
第二节 对当地女性生活的反思 |
一、当地女性对女娲精神领悟的缺失 |
二、显灵说的夸张性 |
三、求神心理的惰性与依赖性 |
第三节 从女娲看女性 |
一、从女娲看女性价值与社会地位 |
二、从女娲看母爱 |
三、从女娲看女性管理 |
第四节 对当地女性生活的重构 |
一、娲皇宫周边村落女性的基本特质 |
二、对当地女性生活的重构 |
第五节 女娲文化神话与载体现时代价值的深度揭示 |
余论与展望 |
一、女娲神话、载体与当地生活共生共赢 |
二、女娲影响的时代性演绎 |
三、女性生活质量的男性责任 |
四、女娲神话与载体的当地女性生活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后记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6)广州与上海:近代小说中的商业都会(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 |
2.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3. 本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
第一章 广州、上海的历史文化渊源与古代小说中的文学书写 |
第一节 广州城市沿革和古代小说中的广州书写 |
第二节 上海城市沿革和古代小说中的上海书写 |
第二章 接受与抗争:广州、上海对西方文明的回应 |
第一节 西方物质文明的渗透与市民生活 |
第二节 西方思想文化对广州、上海的冲击与推动 |
第三节 近代小说中广州、上海对西方文明的抗争 |
第三章 近代小说中广州、上海的商业活动 |
第一节 小说对广州、上海商业活动的描绘 |
第二节 小说对广州、上海外贸活动的描写 |
第三节 广州、上海人口贩卖活动在小说中的反映 |
第四节 小说与广州、上海的金融业 |
第四章 近代小说中的新兴社会群体 |
第一节 神通广大的买办阶层 |
第二节 夹缝中求取生存的民族资产阶级 |
第三节 初次登上历史舞台的产业工人阶层 |
第四节 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留学生群体 |
第五章 商风浸淫下的近代都市民俗 |
第一节 岁时节日:传统继承中的时代特色 |
第二节 婚丧嫁娶:传统习俗与洋场风情 |
第三节 生辰寿诞:"说不尽的热闹,写不尽的繁华" |
第四节 民间信仰:神灵崇拜与功利诉求 |
第六章 赌博与吸毒:都市肌体中疯长的社会毒瘤 |
第一节 赌博业的畸形繁荣 |
第二节 罪恶的鸦片贩卖 |
第七章 娼妓与流氓:都市土壤中盛开的恶之花 |
第一节 娼妓业的空前兴盛 |
第二节 流氓的泛滥成灾 |
第八章 近代小说城市书写的小说史意义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新补近代小说书目 |
附录2:近代小说中涉及广州的作品列表 |
附录3:近代小说中涉及上海的主要作品列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文潞公诗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彦博及其诗歌论略(代前言) |
引言 |
上篇 功在家国,实至名归:文彦博传略 |
一、家世渊源与早期政治进取 |
二、洊陟二府,几更节钺 |
三、熙宁变法时期 |
四、退居洛阳,德望尊崇 |
五、复出安邦,青史留名 |
下篇 西昆余绪,宋调新声:文彦博诗歌论略 |
一、文彦博的着述情况及版本概述 |
1、文彦博着述概览 |
2、《文潞公集》刊行过程中可考的版本系统 |
3、《文潞公集》现存的主要版本 |
二、文彦博诗歌论略 |
1、追步温李,诗学西昆:文彦博早年的诗歌创作 |
2、转益多师,兼合众美:文彦博诗歌创作的多元继承 |
3、承唐启宋,继往开来:文彦博诗歌的创新及影响 |
三、文彦博与洛阳耆宿诗会论略 |
1、文彦博发起洛阳耆宿诗会的背景及简况 |
2、文彦博洛阳耆宿诗会思想、政治、文化内涵 |
3、文彦博洛阳耆宿诗会对宋代及后世诗坛的影响 |
文潞公诗校注 |
凡例 |
文潞公诗校注卷一 |
游紫云洞 |
寄赠华清观主大师 |
彭门贤守器之度支赵鼎记余生日,过形善祝,并惠黄石茶瓯、怀素千字文一轴,辄成拙诗仰答来意 |
寄致政太傅侍中曾鲁公 |
伏蒙仆射侍中贾寄示游溟上弊园归至湖上诗一章,研味钦服,不能自已,辄成拙句仰答来贶. |
送子骏朝议归阙 |
送乾元寺住持实大师 |
某伏蒙宫师相公杜寄示新居诗,斋沐捧读,不胜铭叹.某谨成拙诗一章,上纪盛德,粗伸谢意 |
招刘伯寿秘监 |
题史馆兵部傅君草堂 |
过燕川渡 |
寄题密州超然台 |
塞下曲二首 |
其一 |
其二 |
折杨柳 |
关山月 |
采莲曲 |
夜夜曲 |
长相思 |
阳春曲 |
陌上桑 |
巫山高 |
御沟 |
荷花 |
读汉史 |
其一 |
其二 |
西晋 |
玉阶树 |
无题 |
赠市隐者 |
山中隐者 |
偶作示同志 |
夜思 |
华月 |
闲斋偶作 |
咏筝 |
对雪 |
旭日 |
秋望 |
咏苔 |
咏柳 |
玉梁 |
幽兰 |
寄友包兼济 |
公子 |
寓怀 |
时兴 |
暑中书事 |
初曙 |
和人留题华清宫温泉 |
秋风吟 |
阅史有感 |
诏开礼闱偶作呈诸友 |
省试蒲车诗 |
天圣五年春省试献羔开冰 |
元日作 |
春日偶作 |
梅花 |
元巳阻雨 |
和友人春日即事 |
酬金华山人春日见寄之什 |
和友人春日即事 |
郡斋春日书怀 |
长平怀古 |
题筹笔驿 |
题韩溪诗四章 |
其一 |
其二 |
其三 |
其四 |
绿绮 |
蘅皋 |
深院 |
春晓 |
芳草 |
公子 |
井上桐 |
柳絮 |
宫词 |
其一 |
其二 |
登江楼 |
春游 |
夜宴 |
从军行 |
侠少行 |
桃花 |
早夏言怀 |
秋夕偶怀 |
秋夕偶作 |
秋夜闻笛 |
古寺清秋日 |
其一 |
其二 |
其三 |
其四 |
其五 |
重阳前五日探菊 |
重阳前两日登楼望月 |
翫月吟寄友人 |
其一 |
其二 |
其三 |
游仙咏 |
送胡秀才归绛台 |
赠孙庄秀才 |
送郭屯田牧涪陵 |
和张峣秀才勉弟之什 |
送昌黎先生归秦亭 |
送果州李推官赴阙 |
送友人 |
送溥上人游川 |
登通山阁有怀寄呈同人 |
送刘推官归冶源栖真馆 |
送福州通判陈铸殿丞 |
赠会稽尊师 |
赠自然表白大师三首 |
其一 |
其二 |
其三 |
文潞公诗校注卷二 |
某天圣四年叨充乡赋,明道二年夏,假副车於本郡.今年夏,忝外计于本道,实嗣世职 |
其一 |
其二 |
送益利路承受梁供奉回京 |
雷简夫自辰溪还,除国子博士、盐铁判官,以书见谢 |
其一 |
其二 |
送中舍蒲君致政西归 |
送分司少卿归洪井二首 |
其一 |
其二 |
送知府给事赴阙 |
和太师相公重九日宴府僚之什 |
小园即事 |
宫保相公以某于贝之役于有劳焉,及闻非才忝爰立之命,贻诗加奖,有晋公亲讨、卫国专谋之句,称述大过,拟议非伦,辄成拙恶一章以达谢意 |
题高平公范文正亲书伯夷颂卷后 |
春日湖上偶作二首 |
其一 |
其二 |
谢太傅相公杜以近诗三十首寄示 |
湖上独酌 |
外计苏度支示古铜器,形制甚雅,辄书五十六字还之 |
雨中湖上绯桃盛开,舟子维缆于树,因书二十八言 |
得告赴洛展省松楸,往还寓宿于阳翟程密学新第,因成四十言寄高阳 |
提刑司封垂访郡斋,会于湖上,道旧为乐,兼贶雅章,辄成四十言以答来惠 |
予移守青社,同年宋学士代予守璧田,会有来诗,因成四十言为答 |
答南都致政太傅相公 |
偶题看山楼新画山水 |
太原府统平殿朝拜 |
寄太原韩太尉 |
和梅公仪待制诗二首 |
登骊山见连理木 |
宿西谿寺 |
公仪天章书示暂往蓝田兼阅山水以答来贶 |
和公仪天章雪中游蓝田山悟真寺 |
寄青州田龙图况 |
雨后游华严川马上作 |
题中山郎中华严川墅 |
谢公仪待制惠黄石枕 |
和公仪隐厅书事 |
月夕挈新酿并文石酒罇就公仪南湖雅饮 |
次韵和公仪月夕游南湖 |
和公仪咏蒲葵扇 |
和登飞桥观游艇 |
和公仪重到隐厅偶书绝句 |
和公仪湖上烹蒙顶新茶作 |
与公仪会饮南湖作 |
和公仪游太华 |
见山楼小饮偶作 |
寄致政太师相公杜四首 |
邛竹杖 |
蜀笺 |
华阳巾 |
蒙顶茶 |
近以蜀物寄献,复以雅章为报,辄课芜音,仰酬来贶 |
天平相公远寄佳章谨依韵和呈 |
其一 |
其二 |
次韵答平凉龙图王谏议素 |
答王龙图游山见寄 |
题纪太尉庙 |
过荥阳玉像院 |
过汜水关 |
某伏蒙昭文相公富以某方忝瀍洛之寄因有嵩少之行,惠赐游山器一副,质轻而制雅,外华而中坚,匪惟便于赍持,实为林下之珍玩也,辄成拙诗一章报谢 |
答青州相公二首 |
其一 |
其二 |
梅公仪见寄华亭鹤一只 |
游平泉作 |
又读平泉花木记 |
其一 |
其二 |
其三 |
文潞公诗校注卷三 |
游卢溪 |
寒食日早发赴积庆庄拜扫过龙门马上作 |
秋日登阙塞 |
游潜溪 |
登广化阁 |
宿少林寺 |
游金星观 |
游岳寺 |
过颍阳山墅作 |
大名府舍创作茅斋因题八句,呈太师相公宋、太保相公庞 |
留守端明尚书王君贶远示赠阇梨渐师诗依韵和成 |
仆射侍中贾荣过潩上小园兼题嘉句,谨成五十六言仰谢贲饰 |
小园池上偶作 |
诗寄龙门宝应寺证大师 |
依韵和答文裕群牧侍郎张 |
昼寝梦归洛宅 |
汝州端明仲仪寄示竹亭诗二十章,披玩叹赏,不能自己,辄成四十言仰答来惠 |
中书宿斋偶作二首 |
其一 |
其二 |
太庙宿斋作 |
寄题龙门临伊堂兼呈奉先寺兴公 |
东枢后轩列植花草,随时竞秀,种类实繁,滋蔓因依,未易图也。然昔之造化者为不少矣,故录其名数膀于北垣,意欲后之人勿剪勿伐且无忘于封植也。因观其榜,偶作小诗三章,曰"嘲"、曰"解"、曰"断"云 |
嘲 |
解 |
断 |
九月十日西园会,范内翰、李紫微已下诸公惠雅章,谨成拙诗,仰答厚意 |
端明尚书仲仪、内翰侍郎景仁、龙图侍郎文裕垂访弊居,会于西园,兼蒙赋诗贲饰,辄成四十字奉呈 |
和副枢吴谏议上元夜从驾至集禧观 |
和致政侍郎张文裕二府诗 |
送秘书刘监归嵩阳隐居 |
其一 |
其二 |
和副枢吴谏议寄题广化寺东轩 |
伏睹致政太傅侍郎曾鲁公答枢密谏议吴留题斋阁诗依韵和呈 |
其一 |
其二 |
雪中枢密蔡谏议借示范宽雪景图 |
和副枢蔡谏议植山芋 |
窃知今日于家园种山芋辄成拙诗奉呈副枢谏议吴 |
和副枢蔡谏议赠副枢吴谏议谢惠新宅杂花之什 |
新酿酴醿酒送吴蔡二副枢 |
和副枢蔡谏议孟夏旦日右府书事 |
去春,蒙西都致政李少师柬之惠诗五首追叙旧游,因而招隐。某尚羁枢务,请退未谐,深味来章未知所答,迁延宿留,遂涉岁时。今蒙圣慈俯从人欲听解重柄均逸便藩,仰西河之上游,瞻仁宅之实迩,即当胥会,弥积欣怡,辄成小诗三章,代书见意,且答去春之赐 |
其一 |
其二 |
其三 |
过鲁太师庙作 |
再到积庆坟庄即事偶成 |
其一 |
其二 |
东溪泛舟 |
游楚谏议园宅呈留守宣徽留台端明王君贶司马君实 |
游史馆张大卿致政李少卿史馆傅兵部济上郊园 |
题龙潭寺 |
谒济祠作 |
登平崧阁右崧亭作 |
游碧涟堂偶作寄致政司空相公富聊布所怀 |
诗寄相州侍中韩魏公 |
诗寄西都致政司空相公富 |
诗寄答致政司空相公富 |
知郡傅学士将赴彭门蒙贶佳什次韵奉答 |
致政仲损张工部询及孟酝之味因寄数器副以小诗 |
文潞公诗校注卷四 |
西都留守宣徽王祈谢嵩祠,往还敝庄,因成雅章为贶,谨次严韵 |
其一 |
其二 |
前朔宪孔嗣宗太傅过孟云:近于洛下结穷九老会,凡职事稍重、生事稍丰者不得与焉。其宴集之式率称其名,其事诚可嘉尚,其语多资嗢噱,因作小诗以纪之,亦以见河南士人有名教之乐简贪薄之风,辄录呈留守宣徽聊资解颐 |
谢留守王宣徽寄花 |
再和 |
诗谢留守王宣徽远惠牡丹 |
枋口作 |
化成寺作 |
过燕川渡 |
盘谷作 |
其一 |
其二 |
自济源回,及中道,得通守郎中诗,跂羡山水之游,以不得陪从为恨,因以诗答之 |
司空相公特贶雅章俯光陋迹依韵和呈以答厚意 |
初泛舟新池观子弟辈作诗因为此示之 |
将赴大名奉寄西都留守王宣徽 |
春旱既甚祷祈未应小园即事 |
寄相州侍中韩魏公 |
题韩晋公村田歌舞图后 |
题辋川图后 |
即事偶书 |
昨夜饮散未眠,偶成拙颂录呈武功寺丞,若犹未弃无惜开示 |
再答 |
提举刘司封访别将赴滏阳辄成五十六言 |
偶成小诗赠提举刘司封 |
家园酴醿自京寄至奉送提举刘司封 |
提举刘司封、监牧张职方咏酴醿诗皆以微文形于善谑,辄成累句聊用解纷 |
其一 |
其二 |
招仲通司封府园避暑 |
金宿楼望月呈仲通司封 |
其一 |
其二 |
诗赠提举窦侍郎 |
舟中别后中夕无寐偶成四十言奉寄中辉大卿史聊致黯然之怀 |
依韵谢运使陈虞部生日惠双鹤灵寿杖 |
其一 |
其二 |
其三 |
其四 |
熙宁丙辰十一月二十八日安正堂喜雪 |
雪霁金宿楼闲望偶作 |
诗答郓州分司李待制许中春宠访 |
谢假新舟 |
寒食游压沙寺雨中席上偶作 |
其一 |
其二 |
机宜、职方见示三月十八日游船场见许公亭诗,追惟文靖公之旧迹,辄成四十言以继善声 |
某伏睹运使金部运判秘丞运句赞善赠长老元师诗,一首举唱,三观圆成,叵测精微,但深赞叹辄不自揆,愿继善声,素昧宗乘,颇惭芜陋 |
效唐杜牧之对酒绝句 |
追和 |
问石楠 |
问栝 |
书扇 |
诗答致政范侍郎、致政内翰侍郎荣过郊居,少驻轩驭,兼留诗咏,俯贲丘樊,辄次元韵 |
运判秘丞黄以某自大水后久无燕集声酒之乐贻书问念,继以佳章,辄依来韵和呈 |
谢运使陈金部生日惠绣寿仙、香炉合依韵和二绝句 |
其一 |
其二 |
龙图给事使还过魏,少留仙旆,道旧为乐,因及北史魏收之语作为雅章,辄敢寄声聊资一噱 |
路上舟中作 |
行及白马寺捧留守相公康国韩公手翰,且云名园例惜好花以俟同赏,因成小诗 |
其一 |
其二 |
留守相公宠召同赏花欢饮兼示雅章次韵 |
文潞公诗校注卷五 |
留守相公宠示东田燕集诗依韵和呈 |
端午日招诸公于敝园为角黍之会,独尧夫不至,因成小诗奉呈,用资一笑 |
留守相公宠赐雅章召赴东楼真宰之会次韵和呈 |
次韵留守相公同游龙门 |
次韵留守相公佳雪应时 |
次韵留守相公以罗门新渠并成喜而成咏 |
知府学士远寄雅章曲念衰老,谨依高韵和呈,粗伸感佩之意 |
和致政张徽大夫见贻之什 |
送顺师赴积庆院寂照庵结夏偶成二颂 |
其一 |
其二 |
送弥陀实师访积庆西堂顺老 |
颂寄实师顺师 |
余前此二纪保厘西郊,与判台李少师及洛社诸君游龙门饮伊上,有渔者献鳜鱼十数尾,因作羹鲙,坐客有思鲈之兴。余后守魏,累请休致,久而未遂,曾为忆鳜诗寄洛下诸贤。今年秋,累与诸君饮于东田池上苇间,鲙鱼炊香稻以佐酒,浩然有江湖之趣,因作是诗,并录忆鳜诗如左 |
嘉佑中,余尹河南,与少师李公明、龙图董巨源、集贤王伯初同游龙门,渔者得鳜鱼数十尾以助杯柈,饮兴皆欢。日月云迈,几二十年,感旧念游,作忆鳜诗,乃思鲈之比也 |
其一 |
其二 |
尧夫惠簟 |
清明日玉津园赐宴即席 |
西归日琼林苑赐宴即席 |
臣得请致政,赴阙谢恩,修觐礼成,回归西洛,感恩恋圣情激于中,谨成五言十二韵诗一首,斋沐缮写上进 |
臣伏蒙圣恩今月二日就琼林苑特遣中使宠赐御诗,仰味圣言,恭披宸翰,曲推恩礼过奖,愚臣感愧之深负荷弗克辄课愚陋恭和圣制 |
次韵留守相公韩康国光和运使度支陈诗 |
送圆明大师归吴兴 |
某再获谢事归老洛师,留守相公玉汝宠惠台什过形奖予,谨达来贶 |
留守相公宠示喜雨雅章,曲有推借,谨抒鄙意上答 |
留守相公叠惠雅章过形奖借第以老乏才思难以继声,辄以二十八言为谢 |
余于洛城建春门内循城得池数百亩,其池乃唐之药园,因学徐勉作东田引水一支灌其中,岁月渐久,景物已老,乔木修竹森然,四合菱莲蒲芰于沼于沚结茅构宇务实去华,野意山情颇以自适,故作是诗 |
游东田八韵 |
与之珍朝议秋日东田观鱼,掷饼水中,鱼食者众 |
其一 |
其二 |
其三 |
前日蒙留守相公玉汝延饮于中和新堂,仍别设毡幄,欲令羸老暂憩。翌日小娃已传其说,辄成小诗 |
留守相公玉汝于中和堂之西偏,别设毡幄以待老夫中憩,尝以拙诗为谢,寻蒙答贶仍改题所憩为醉眠庵,不任感戴,辄依高韵和呈 |
留守相公玉汝宠示嘉篇有棠阴旧游之句,过奖难当,辄敢和呈 |
再和留守相公玉汝惠雅章 |
再和留守相公继示雅章 |
送留守相公康国韩公 |
次韵致政中散荀龙宠惠雅章 |
致政中散荀龙连惠三篇俯光衰老辄示,依韵和呈再鼓羸师,其气已竭,止希一览而弃之可也 |
河阳寄留守相公尧夫 |
次韵留守相公尧夫促令归洛 |
谢留守相公尧夫惠书及诗意爱勤重 |
其一 |
其二 |
题河阳太师堂二首 |
其一 |
其二 |
游花市示之珍 |
题伊叟庵二首 |
其一 |
其二 |
清明后同秦师端明会饮于李氏园池偶作 |
贤大师以诸巨公画像见示,传神写照曲尽其妙,兼丐拙诗,辄成一首奉呈 |
题郭熙画樵夫渡水扇 |
经略大观文相公尧夫寄示东田别后一篇谨次元韵 |
次韵留守相公玉汝以某赴东庄特赐佳篇 |
贺经略太尉相公玉汝移镇太原 |
其一 |
其二 |
其三 |
其四 |
忆东溪 |
某以端居多暇怀洛成诗,伏蒙运使兵部俯垂属和拙诗伸谢 |
运使兵部以某驰想林泉拙诗言志荐承属和,曲有褒嘉,今复致谢 |
运使兵部见采拙诗,四沐继和,唱者已竭而答者无穷,内省小巫敢当大敌,既难收合余烬愿为城下之盟 |
元师迁化,其徒得舍利,供于天钵,因作四十言讃叹,既而得殿省苏承诗,又增十字 |
令弟坚官满归京,偶成四十言代书寄判武学顾学士,略资一噱 |
蒙惠咸阳水梨极佳快陶隐居谓梨为快果,太原凤栖梨少许纳上,非报也,欲校其味耳 |
承答诗披览叹服无已,今复和呈资一噱而已 |
承惠梨栗前诗止及梨,今并及之,荒词喧黯,又增战栗 |
承惠鳜白鱼蛤蜊,仍以佳章见示,并深珍感,辄依来韵奉和,且申致谢之意 |
其一 |
其二 |
偶书答岐守吴卿几复 |
东溪奉送景仁内翰归东都 |
其一 |
其二 |
其三 |
颂送天钵长老若冲 |
五老会诗 |
耆老会诗 |
再酬富公一绝 |
次韵秦帅经略吕通议过洛少留 |
家园花开与陈大师饮茶同赏呈刘伯寿楚正叔张昌言 |
近以洛花寄献斋阁,蒙赐诗五绝褒借,今辄成五篇以答来贶 |
其一 |
其二 |
其三 |
其四 |
其五 |
近闻有真率会呈提举端明司马 |
提举端明宠示三月三十日雨中书怀,包含广博,义味精深,词高韵险,宜其寡和,辄次元韵 |
奉陪伯温中散程伯康朝议司马君从大夫席于所居小园作同甲会 |
子山朝奉停汝阴过洛访别求诗 |
留守相公和提举端明作三寿公字韵诗辄继前韵 |
右纪留守相公 |
右自述并谢留守相公 |
右景仁内翰 |
右君实端明承伯寿大蓬惠书寄大小钵囊花并语及敝居松下石上之饮,因成二小诗 |
其一 |
其二 |
次韵留守相公洛中金橘 |
北都留守相公韩以某顷守魏都粗修斋舍特加标榜,仍示雅章,谨依高韵 |
赠国信毕少卿 |
答庞相,家园虽陋,春物向荣,日冀相车时枉游览,未蒙宠降,承贶佳章,谨次严韵 |
题龙门奉先寺兴禅师房 |
偶书扇面 |
文潞公诗校注卷六 |
慈圣皇太后挽词 |
其一 |
其二 |
其三 |
英宗皇帝挽词 |
其一 |
其二 |
其三 |
濮安懿王夫人挽词 |
其一 |
其二 |
神宗皇帝挽词 |
其一 |
其二 |
其三 |
其四 |
宣仁圣烈皇太后挽词 |
其一 |
其二 |
故相国元宪宋公挽词 |
其一 |
其二 |
其三 |
故宣徽惠穆吕公挽词 |
其一 |
其二 |
故尚书懿敏王公挽词二首 |
其一 |
其二 |
尚书令魏国忠宪韩公挽词 |
其一 |
其二 |
其三 |
中书令鲁国宣靖鲁公挽词 |
其一 |
其二 |
其三 |
其四 |
王太师挽词 |
其一 |
其二 |
司马温公挽词 |
其一 |
其二 |
其三 |
其四 |
司马赠太傅康国韩公挽词 |
其一 |
其二 |
其三 |
中书侍郎傅公挽词 |
其一 |
其二 |
其三 |
致政仲损工部哀调 |
其一 |
其二 |
太尉韩国文忠富公哀词 |
其一 |
其二 |
其三 |
其四 |
其五 |
故开府太师王公挽词 |
其一 |
其二 |
其三 |
其四 |
楚正议挽词三章 |
其一 |
其二 |
其三 |
文彦博诗校注卷七(别集外诗歌) |
赠李戡 |
题睢阳五老图 |
送时郎中 |
盘谷 |
溴泉 |
珍珠泉 |
灵都宫 |
拔剑泉 |
平阳洞 |
双泉 |
初知榆次县题新衙鼓上 |
枇杷诗 |
题画诗一首 |
思凤亭 |
附录一 |
文潞公年谱(简编) |
《宋史》列传第七十二:文彦博传 |
《东都事略》列传第五十:文彦博传 |
附录二 |
文潞公记·御赐诗记(文彦博) |
上文侍中论强盗赏钱书(苏轼) |
上文侍中论榷盐书(苏轼) |
黄州上文潞公书(苏轼) |
德威堂铭(并叙)(苏轼) |
洛阳耆英会序(司马光) |
上文潞公书(张耒) |
附录三 |
次韵和文潞公题王右丞辋川图(韩琦) |
次韵答判河阳文潞公述相洛所居之胜(韩琦) |
次韵和文潞公题韩晋公村田歌舞图(韩琦) |
和潞公超然台次韵(苏轼) |
送文太师致仕还洛三首(苏辙) |
次韵刘贡父题文潞公草书(苏辙) |
和潞公游天章楚谏议园宅(司马光) |
和君贶题潞公东庄(司马光) |
潞公游龙门光以室家病不获参陪献诗十六韵(司马光) |
和潞公与张昌言楚正叔游独乐园徘徊久之主人不至(司马光) |
和潞公真率会诗(司马光) |
和潞公伏日燕府园示坐客(司马光) |
和潞公行及白马寺得留守相公书云名园例惜好花以候同赏诗二章(司马光) |
伏蒙留守相公赐示陪太师潞公东田宴集诗辄敢属和(司马光) |
和潞公招尧夫不至(司马光) |
和文潞公席上(范纯仁) |
上文潞公同甲会(范纯仁) |
和文潞公归洛赏花(范纯仁) |
文潞公谢事归洛二首(范纯仁) |
效宫词体上文太师十绝(范纯仁) |
寄上文潞公(范纯仁) |
过洛谒文潞公游东田(范纯仁) |
迎文潞公再谢重事归洛(范纯仁) |
题潞公翰墨卷后(范纯仁) |
洛花巳开报潞公(范纯仁) |
赠蕲簟与潞公二首(范纯仁) |
龙门秋日上潞公二首(范纯仁) |
送潞公游河阳河清(范纯仁) |
题文潞公黄河议后(黄庭坚) |
送致政太师文潞公(罗适) |
奉诏赴琼林苑燕饯太尉文潞公出镇西都(王珪) |
游文潞公曲水园(晁迥) |
耆英会诗(席汝言) |
耆英会诗(王尚恭) |
耆英会诗(刘几) |
耆英会诗(冯行巳) |
耆英会诗(赵丙) |
耆英会诗(王谨言) |
耆英会诗(楚建中) |
耆英会诗(张焘) |
耆英会诗(张问) |
耆英会诗(王拱辰) |
即席献文潞公(苏颂) |
纪事送太师潞公西归(赵君锡) |
宋神宗御制诗(赵顼) |
依韵恭和圣制俯同太师文彦博玉津园赐宴席上述怀(王珪) |
恭和御制赐太师致仕文彦博七言四韵诗一首(苏颂) |
恭和御制赐太师致仕文彦博五言六韵诗一首(苏颂) |
依韵恭和圣制俯同太师文彦博玉津园赐宴席上述怀(王珪) |
怀文潞公(何乔新) |
谒文忠烈公祠(王士祺) |
参考文献 |
一、专着类 |
二、论文类 |
后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10)晚清东北社会治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引言 |
一、 1840年以前的东北人文和社会治安状况概述 |
二、 道光、咸丰朝东北社会治安状况的松动 |
1、 流民的潜入与道咸年间的浇风渐染 |
2、 社会转型期的开始与社会治安的走势 |
3、 社会陋习和丑恶现象的滋生——黄、赌、毒的蔓延和泛滥 |
三、 19世纪50、60年代的民众起义及对东北地区社会治安的冲击 |
1、 流民的持续涌入与时局的动荡 |
2、 民众运动的激变与社会盗匪活动的猖獗 |
3、 民众起义对东北地区社会治安的负面影响 |
4、 一个特例的个案分析——韩边外 |
四、 同治后期与光绪前期的东北社会治安状况 |
1、 马贼肆扰与呼兰劫狱案 |
2、 才目对平静期的社会治安一般状况 |
3、 外力冲击对东北社会治安的影响 |
五、 政府及社会对社会治安的控制 |
1、 政府对控制社会治安的努力 |
2、 精英阶层在社会治安中的作为:绅士、团练、保甲、乡型 |
3、 社会控制力的运作状况 |
六、 东北社会治安管理的近代化与对社会治安的整肃措施 |
1、 当局对治安的认识与措施 |
2、 司法、警察机构的建立与治安管理的近代化 |
3、 东北新政时期对社会治安的整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长春“十五”开局满堂红(论文参考文献)
- [1]重点语素的构词及其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 郭忠文. 安徽大学, 2020(08)
- [2]香港粤剧流派研究[D]. 张紫伶.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8(01)
- [3]东北方言惯用语文化认知研究[D]. 闫石.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2)
- [4]《中国青年报》(1951-2013)社论与中国共青团的政治宣传演进研究[D]. 罗奥. 兰州交通大学, 2017(02)
- [5]女娲与当地女性生活 ——基于河北涉县女娲神话与载体的考察[D]. 严淑华. 武汉大学, 2013(08)
- [6]广州与上海:近代小说中的商业都会[D]. 邓大情. 上海师范大学, 2010(09)
- [7]文潞公诗校注[D]. 侯小宝. 广西大学, 2007(05)
- [8]明北京皇城和紫禁城的形制布局[J]. 孟凡人. 明史研究, 2003(00)
- [9]明北京皇城和紫禁城的形制布局[A]. 孟凡人. 明史研究第8辑, 2003
- [10]晚清东北社会治安研究[D]. 张学亮. 东北师范大学, 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