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有机食品发展战略

浅谈我国有机食品发展战略

一、浅谈我国有机食品发展战略(论文文献综述)

宋佳谕,陈宇眺,洪晓富,闫川[1](2021)在《外源芸苔素内酯对不同基因型杂交稻开花期耐热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明确不同基因型杂交稻对高温耐受性的差异及芸苔素内酯(BR)对提高不同类型杂交稻耐热性的作用效果,本研究以杂交籼稻、偏籼型籼粳杂交稻和偏粳型籼粳杂交稻各2个品种为材料,在开花期设置常温、高温和高温下喷施0.15%BR 3种处理,分析其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花粉活力和抗氧化能力等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温导致杂交稻的结实率、单株产量和花粉活力显着下降,其中杂交籼稻耐热系数为0.73,显着高于偏粳型籼粳杂交稻(耐热系数0.47)。而高温下喷施BR可以显着提高水稻结实率、单株产量和花粉活力,杂交籼稻、偏籼型和偏粳型杂交稻恢复系数分别为1.23、1.43和2.00,以偏粳型杂交稻的缓解效果最明显。喷施BR降低了高温处理下不同基因型杂交稻的超氧阴离子含量,并提高了甲基乙二醛酶(GlyⅠ)活性及抗坏血酸(AsA)、谷胱甘肽含量(GSH),同时改变了抗氧化酶相关基因OsAPX1、OsCATB、OsGPX3和OsGLYI8的表达水平。综上可知,杂交籼稻常温下产量表现低于籼粳杂交稻,但具有较强耐热性,高温下喷施BR对杂交籼稻产量下降的缓解效果明显低于籼粳杂交稻;籼粳杂交稻尤其是偏粳型,尽管对高温表现敏感,但与BR的相互作用可有效抵御高温胁迫,喷施后产量可接近或达到常温对照水平。本研究结果为提高杂交水稻开花期耐高温能力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孟枫平,祝洋[2](2021)在《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研究文献综述》文中认为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提出要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绿色食品不仅具有安全优质的特点,还有着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价值,其产业发展状况一直备受关注。现有文献主要从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发展问题和发展建议五个角度进行相关研究,还存在三个方面不足:一是实证类的相关文献偏少;二是文献研究的区域比较集中;三是研究层次较为宏观。

韩美琳[3](2021)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文中指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是我国备受关注、持续多年、任重道远的经济话题。近些年,关于“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文章虽然很多,大多都是从产业经济学视角,应用西方经济学理论,阐释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和规律。也有部分学者应用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和列宁的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理论,解析产业结构变迁,但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对其进行全面而系统分析并不多见。本文则以“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题,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进行系统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高质量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更是对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理论的应用和补充。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一话题,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引出的。此前的通常提法都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或“产业结构调整”。几种不同的提法虽然在含义上彼此相似,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被提上日程却意味着结构性矛盾已经相当突出,解决问题的期盼也十分紧迫。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使中国经济的短板暴露无遗。资源的掠夺式开发、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大量的过剩产能,说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因此,中共十九大报告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基础上,又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目前,我国的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一要经济增长稳定、区域城乡发展均衡、以创新为动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要产业布局优化、结构合理,不断实现转型升级,并显着提升产业发展的效益;三要具有一流竞争力、质量的可靠性与品牌影响力,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高质量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系是统一的。一方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是“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至关重要一环,能够加速“高质量发展”进程;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具有促进作用,“高质量发展”势必会倒逼产业结构进行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强做优”。(1)可见,“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是理解和指导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依据。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阐释的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部类内部不同生产部门(行业)之间,必须保持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这种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一旦遭到破坏,产业结构就会出现失衡,供需关系扭曲,我国经济出现的大量过剩产能,就是违背社会资本再生产原理的结果。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学说,是诠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钥匙。科技进步条件下,资本积累不断追加,必然导致资本有机构成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过程,就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总是以技术的进步、创新为前提;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产业资本的配置方式必然会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逐步向更高层次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这既是资本构成向高度化演变的必然趋势,也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个固有特征。马克思的产业竞争理论,阐释了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竞争结果优胜劣汰,不仅不是资源的浪费,而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途径。产业竞争理论启示我们,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2)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习近平总书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和“高质量发展”学说,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实现途径和原则。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全面分析国内经济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新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高质量发展”是统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目标和原则。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质的飞跃。纵观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经过几个阶段的调整、优化,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而言任重道远。现存的结构性问题是: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次不高;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究其问题成因可从七个方面概括:一是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二是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三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不佳;四是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五是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尚不健全;六是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七是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上不够到位。存在的问题成因说明,以往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忽视效率和效益的发展方式和理念,有悖于马克思主义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原理和要求。因此,痛定思痛,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开阔视野,本文在借鉴美、日、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验基础上,针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遵循“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理念,从五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一是从宏观制度层面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二是从中观产业技术层面强调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三是从微观企业层面呼吁提升自主创新和科技研发能力;四是从企业运营机制角度要求转变经营管理模式;五是从市场供给端发力,强调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文认为,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如何变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思考“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也是综合性的。它不仅涉及到政府、企业、个人不同的市场主体,而且还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仅能够收获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积极效应,而且还要承受企业破产员工下岗的负面效应。因此,我们必须要求深化财税、金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项制度改革配套跟进,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扫清障碍。总之,只要我们坚定改革信心,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将会迈出更快步伐。

范晓鹏[4](2021)在《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规划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都市圈作为城市化发展的高级形态,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极与人口承载核心区域,也是区域综合实力与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从本质上来看,都市圈是一个具有较强开放性的复杂巨系统,其形成与发展类似于有机生命体,有着自身内在的规律与特征,以系统内各部分达到一体化为理想状态,高质量则是判断一体化发展水平的重要维度。都市圈发展既要考虑“量”的一体化,也要考虑“质”的一体化。作为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板块,西安都市圈仍面临着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产业同质恶性竞争、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现实问题,加快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已迫在眉睫。基于上述研究背景与现实困境,本研究重点围绕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进行深入研究。第一,综合集成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地理学与城乡规划学等多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跟踪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在遵循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与演化的一般规律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空间、规划等多方位一体化,以及新时代背景下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高质量,从来源与构成、存在与变化、动因与结果、目标与路径等视角,系统阐释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耦合辩证关系,归纳总结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指向。第二,在一体化视角下,建构基于交通、经济、人口、文化等多维度的定量叠加测算方法体系,并结合西安历史文化空间格局和发展脉络进行定性辅助校核,从而科学识别西安都市圈的空间圈层结构。在此基础上,重点对近年来西安都市圈中心城区的空间扩展,以及圈层结构的演化规律进行总结分析,并综合集成“一体化—高质量—耦合度—满意度”等维度,开展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综合绩效评价,印证一体化与高质量的耦合发展关系,辅助研判西安都市圈的现实问题。第三,结合自然环境、经济社会、交通设施、历史文化等基础性因素,以及政策制度、信息技术等刺激性因素,对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影响因子进行研判,构建以因子属性与作用形式为基础的动力机制模型。基于此,通过梳理都市圈发展的一般模式与复合模式,结合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探索西安都市圈的适宜空间发展模式。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系统研究,本论文得出以下结论与观点。第一,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应在区域协同、产业分工、市场统一、设施互联、风险共担等方面,且未来高质量发展应充分体现人本化、绿色化、创新化与网络化等发展理念。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基本特征应体现在产业协同创新、市场开放统一、生态绿色共保、城乡协调融合、文化包容认同、交通互联互通、服务共建共享、科技智慧引领、治理现代高效等多维层面,由此才能在空间层面真正实现都市圈要素、结构、功能的高质量一体化。第二,从西安都市圈空间范围划定及圈层结构识别的结果可以看出,目前西安都市圈仍是以西安主城区、咸阳主城区和西咸新区为核心的单核型都市圈,并呈现出沿交通要道轴向延伸的态势,区域整体空间联系仍较为松散。在充分解析区域现状和比较审视全国都市圈总体格局的基础上,研判得知西安都市圈目前还存在城镇体系不完善、产业协作不够、交通网络化水平低、生态保护乏力、公共服务过度集中、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通过“耦合—满意度”评价分析可知,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水平一般,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尽管近年来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水平都有很大提升,但受到多维因素的影响仍处于中级耦合协调发展阶段;研究范围内居民对西安都市圈的认知程度较低,中心与外围的空间联系感知较弱,对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的满意度普遍不高。第三,针对西安都市圈提出“三多一网”的适宜空间模式,认为“多目标、多中心、多维度、网络化”的发展格局是理想空间形态。在明确西安都市圈的现实问题与战略使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规划的统筹引领作用,积极响应适宜空间模式,重点从功能提升与格局优化、产业协同与创新驱动、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交通一体与设施共享、生态优化与绿色发展等方面提出引导策略。同时,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背景,强调规划思维转变与规划目标转向,进而加强规划体系的专项协同与内外衔接,优化完善都市圈规划编制程序,并提出协同治理与体制机制响应的路径与方法,从而有效支撑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为我国中西部地区都市圈发展规划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杨丽[5](2021)在《B县农业电商发展中地方政府的履职状况、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发展农业电商是撬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更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我国农业电商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市场规模日益壮大,这既是我国互联网发展红利的具体体现,也是利用数字经济提振乡村发展的重要布局。B县农业电商虽然起步较晚、发展滞后,但农业基础较好,地标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拥有产区优势,具有一定发展潜力。在目前政府主导的电商经济发展模式下,研究地方政府在农业电商发展中如何合理履职,以促进B县农业电商更好、更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和相关数据的分析,对近年来B县农业电商发展过程中政府职能履行的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再现了 B县政府如何在出台扶持政策、联合知名电商、加强宣传推介、引导打造特色、履行监管责任、推进信息进村入户等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效。在充分肯定已有成绩的同时,笔者深入剖析了 B县政府在农业电商发展中职能履行时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政策出台不及时、协调推进不到位、制度执行不彻底、资金保障不充足等问题,继而剖析了个中原因,主要表现为政府规划指引不力、协同联动缺失、监管力度不足、服务理念淡薄。最后,依据新公共服务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再结合B县县情实际,提出了促进政府在农业电商发展中合理履职的四点对策建议。一是加强政府宏观指导职能,完善政策体系,打造区域品牌;二是加强政府协调推进职能,加强部门联动,成立特色行业协会;三是加强政府市场监管职能,强化对农业电商的行业监管,推动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四是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培育农业电商专业人才,优化农产品物流体系。

黄锦南[6](2021)在《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文中提出哈萨克斯坦是我国的世代友好邻邦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之地和先行先试地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媒体中的国家形象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学科研究者的重视。然而,已有成果大部分采用了基于还原论的研究方法,并不能完全契合国家形象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本身固有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特质,忽略了国家形象系统内部的动力学特征和涌现。因此,本论文将网络科学的复杂网络方法引入国家形象研究,以检验该方法在国家形象系统研究中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为研究对象,收集了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的全部涉华报道和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与新冠疫情相关的部分涉华报道文本,构建了一大一小、一整体一局部的两种文本数据库,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结合诸如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中哈两国政府的各项大政方针政策,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官方媒体中的整体国家形象进行了全面挖掘和研究,并对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国在哈官媒中的国家形象进行了具体的个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哈真理报》涉华报道主要展现了以下4个角度的中国形象:(1)哈萨克斯坦的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2)哈萨克斯坦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3)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形象;(4)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1)对国别区域研究的方法创新作出探索,尝试复杂网络方法在国家形象研究中的应用;(2)挖掘和呈现“一带一路”和新冠疫情背景下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真理报》中的中国形象;(3)为国家形象、国别区域、乃至其他领域研究者提供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的客观中国形象数据和真实报道文本。

魏丽华[7](2021)在《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及消费者认知度调研》文中研究指明古人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农业在生态资源和耕作环境上的特殊要求及种收环节的不确定因素,决定了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农产品区域品牌是指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由农业机构注册“产地名+产品名”形式的集体商标,区域内经营主体共同使用的农产品品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在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管控方面,已经实现了农产品区域品牌由简单的表示功能向竞争优势的转换。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建设是贯彻中央一号文件“三农”政策的战略抓手,是适应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以及农民增收的必然要求。济宁市拥有山东省较多的农产品区域品牌,邹城蘑菇、泗水地瓜、金乡大蒜、汶上芦花鸡等特色农产品在国内独具特色。虽然济宁市的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资金投入不足、龙头企业较少以及品牌意识不强等问题依然困扰着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建设。“济宁礼飨”采取“政府+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农户”四位一体的发展理念,体现了济宁农业对“儒耕文化”的传承。“金乡大蒜”制定了绿色种收、机械化生产,从生产到加工销售采用技术标准和溯源体系,成为大蒜行业的领头军。“济宁礼飨”和“金乡大蒜”的案例剖析表明: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建设是农业主体多方合作共赢的重要平台,对实现农产品的机械化种收、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管理,促进农产品深度开发,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400名消费者的认知度调研发现,“济宁礼飨”“金乡大蒜”“邹城蘑菇”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质量安全、价格实惠、品牌认知这三个因素是消费者最关注的因素,连锁超市、专卖直营店和网络电商是消费者购买的三个主要渠道。基于理论分析及调研结果,建议济宁市在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方面从生产标准、营销策略以及资金支持等多个环节入手,采取多种措施,并结合“双安双创”活动,争取多方协作,不断提升农业市场主体的品牌意识,强化品牌宣传力度等,最终实现以品牌促发展的目标。

杨晋凯[8](2021)在《食品安全和消费升级背景下HS公司产品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在当前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我国老百姓的消费水平得到了提高,调味品行业也随之得到了迅速发展,2017~2019年中国调味品百强企业销售收入增长率分别为9.5%、10.8%和10.7%。可见调味品产业总体发展趋势强劲,增长速度明显。食醋作为老百姓必不可少的调味品,2018年和2019年的生产总量分别比前一年同比增长6.33%和5.72%,数据显示食醋类产品同样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HS公司是国内“四大名醋”企业之一,虽然凭借着先进的生产技术不断推动企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其他品牌介入以及低端市场的无序竞争,在市场竞争中也逐渐呈现出一些不足或问题,极大地影响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发挥。本文基于企业竞争战略理论、产品定位理论、产品组合理论、产品创新理论、战略管理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战略管理研究方法以及市场调查研究法,从食品安全和消费升级对HS公司产品战略的影响入手,通过对HS公司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内部环境的SWOT分析,提出了公司存在的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威胁,为HS公司制订出合适的产品战略及对应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进而为HS公司产品未来的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力求为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明确发展方向,更好地帮助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打破当前发展瓶颈,实现企业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寄希望对于其他食醋企业制定产品战略起到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

李怡卓[9](2021)在《西安曲江老旧住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的发展提高,旧城更新已经成为各大城市发展建设的主要目标。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也让旧城更新建设提上日程,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让居民对住宅周边的公共空间需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可以通过改造更新来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质。作为构成旧城的基本单位,老旧住区的公共空间品质普遍低下,与居民生活需求不匹配,亟需提升改造。笔者在工作室实习期间,跟随导师参与了西安曲江老旧住区的改造设计项目,在其中吸取了大量关于老旧住区改造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并希望借此机会深入研究老旧住区公共空间改造的价值。西安曲江地区老旧住区既属于住区改造项目,同时也是老旧住区公共空间改造研究的一片沃土。曲江作为西安国家级新区给人的印象往往是现代化、高品质的住宅。而一些现存的老旧住区与曲江地区的风貌形成强烈的冲突,其公共空间也无法满足居民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需求,所以曲江老旧住区改造是目前西安城市建设过程中尤为重要的一个课题,也是提高城市建设水平的必要方法。论文主要以西安曲江老旧住区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本文第一章对城区改造的相关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行了系统的综述,对国内外学者在城区改造方面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梳理。在本文的第二章,对老旧住区改造的理论和研究动态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出关于更新理论的不同之处及优缺点,为论文展开研究夯实理论基础。在第三章参考国内外住区更新的优秀案例,结合实际案例的调研对比分析,为未来老旧住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提供可借鉴成果。第四章选取西安曲江具有代表性的老旧住区进行调研,梳理住区公共服务空间、道路交通空间、广场及绿化空间的现状特征,再选取典型节点空间,对现状问题、空间形态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居民的问卷调查、人物访谈,总结出不同人群类型的居民对公共空间的需求特征。第五章针对的提出更新原则,在更新原则的指导下,提出老旧住区公共空间更新策略。最后在拟定更新原则及策略的基础上,对选取的西安曲江老旧住区的三类公共空间以及典型节点空间提出具体的改造策略与措施,以及可持续性保障策略,针对该地区老旧住区进行实证研究。论文以期凭借对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系统研究,探索出适用于新时代居民需求的住区改造策略方法,提升老旧住区公共空间品质,使旧住区重新焕发活力,提升居民幸福指数。期望为以后西安市老旧住区更新实践提供一定方法指导。

许子敏[10](2021)在《有机农产品供应链的激励机制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有机农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方式,近些年在我国发展尤为迅速,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有机农产品是根据有机农业原则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方式及标准生产、加工出来的,并通过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产品。近些年来,我国有机农产品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有机农场的种植面积和有机农产品的产量也逐年增长。但是有机农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和挑战,尤其是随着近些年互联网的发展和社区团购的兴起,有机农产品和普通农产品的竞争日趋激烈,众多有机农场呈现出大幅亏损的状态,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叫好不叫座”的现象大面积存在。如何在有机农产品和普通农产品共同竞争的前提下设计有机农产品供应链的激励机制,进一步推动有机农业发展,已经成为能否持续推动我国有机农产品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有机农产品供应链的现实情形,构建数理模型化来探讨有机农产品和普通农产品之间的激励竞争,并进一步分析激励机制对有机农产品供应链运作的影响。首先,缺乏相关激励机制时,有机农产品并没有在市场上形成很大市场,普通农产品在市场仍占据主导地位,有机农场和有机精品超市也并不常见。然后,在存在消费者社会责任意识的情形下,政府对有机农产品进行进一步的宣传与引导,政府对有机农业的发展推出一系列相关激励政策,有机农业迎来快速发展,有机农产品的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最后,有机农产品和普通农产品在市场中竞争愈发激烈,有机农产品的不同竞争策略对有机农产品供应链有着重要影响,同时政府对有机农业的激励机制也日趋多样化,包括对消费者宣传引导,对农户的补贴等等,那么不同的激励机制将会对有机农产品供应链产生怎样的影响?有机农产品和普通农产品的竞争在不同激励机制下又有何变化?随着有机农业发展,有机农产品市场规模的逐步扩大,单一有机农产品将很难满足消费者日趋多样化、差异化的需求,越来越多的有机农场和有机精品超市将会出现,有机农场在和普通农场的竞争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在消费者社会责任意识的激励和政府补贴的激励下,有机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本文通过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在缺乏激励机制的情形下,当有机农产品和普通农产品都通过同一普通超市销售时,两种农产品的批发价相对较低,零售价相对较高,而当有机农产品通过有机精品超市单独销售时,两种农产品的批发价相对较高,零售价相对较低;与有机农产品和普通农产品都通过同一普通超市销售时相比,有机农产品通过有机精品超市单独销售时,有机农场和普通农场的利润较高,零售端的利润较低。(2)在存在消费者社会责任意识的情形下,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有机农产品的批发价、零售价成正比,且有机农产品的批发价与零售价之间的价格差会随着消费者社会责任意识的提升而扩大;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普通农产品的批发价、零售价成反比,且普通农产品的零售价与批发价之间的价格差会随着消费者社会责任意识提升而减少;有机农产品的需求和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意识成正比,而普通农产品的需求和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意识成反比;有机农场的利润和消费者的社会意识成正比,普通农场的利润和消费者社会责任意识成反比,且两者的利润差在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意识大于某一阈值后会逐渐拉大。(3)在存在政府补贴的情形下,政府单位有机农产品补贴和有机农产品的批发价、零售价成反比,且有机农产品的批发价与零售价之间的价格差会随着政府单位有机农产品补贴力度的加大而扩大;政府单位有机农产品补贴和普通农产品的批发价、零售价成反比,但是两者的价格差在不同的销售策略下呈现出来的趋势不同,当有机农产品和普通农产品在同一普通超市销售时,普通农产品的批发价与零售价之间的价格差会随着政府单位有机农产品补贴力度的加大而扩大,而当有机农产品通过有机精品超市独立销售时,普通农产品的批发价和零售价之间的价格差会随着政府单位有机农产品补贴力度的加大先减小,而当补贴力度大于某一阈值时,两者价格差再扩大;本文研究结论表明,有机农产品和普通农产品的竞争激励,各参与主体在有机农业不同发展阶段应制定相应的运营策略,有机农场可根据现实情况来选择合适的销售模式。政府及相关平台也应该认真履行监督职责,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有机农产品造假的惩罚力度,加强对真正发展有机农业的相关农户的补贴力度,建立绿色新型农业标准,加强对有机农产品的宣传引导。对消费者而言,在政府对有机农产品的大力宣传引导下以及相关政策的出台下,消费者需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履行社会责任,利用自身资源帮助有机农产品进行日常宣传,加强消费者与有机农场的利益联结机制,同时消费者可以自发组织绿色消费联盟,提高有机农产品的市场活跃度,进一步拓展有机农产品市场,增强消费者在市场中的价格谈判能力,维护消费者利益。

二、浅谈我国有机食品发展战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我国有机食品发展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1)外源芸苔素内酯对不同基因型杂交稻开花期耐热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产量及其构成
        1.3.2 花粉活力
        1.3.3 AsA、GHS含量和GlyⅠ活性测定
        1.3.4 RNA提取和实时荧光定量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及其构成因子
    2.2 高温和激素处理影响花粉活力
    2.3 抗氧化能力及相关基因表达
3 讨论
4 结论

(2)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研究文献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历程
二、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发展水平
    (二)产业相关制度体系
    (三)产业发展前景
三、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制约因素
    (一)消费者角度
    (二)企业角度
    (三)政府角度
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问题
    (一)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
    (二)产业发展结构性矛盾突出
    (三)产业持续发展能力较差
    (四)相关制度体系仍不够完善
五、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建议
    (一)提升绿色消费意识,提高品牌建设水平
    (二)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加大财政补贴力度
    (三)完善技术标准体系,提高证后监管水平
    (四)加快绿色基地建设,积极发展龙头企业
    (五)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促进技术全面推广
    (六)优化产业发展结构,把握产业发展机遇
    (七)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拓展绿色食品市场
六、总结及研究展望
    第一,实证类的相关文献偏少。
    第二,文献研究的区域比较集中。
    第三,研究层次较为宏观。

(3)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
第2章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内涵界定
        2.1.1 高质量发展
        2.1.2 产业结构调整
        2.1.3 产业结构转型
        2.1.4 产业结构升级
    2.2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涉及的主要内容
        2.2.1 方向动力
        2.2.2 政策导向
        2.2.3 模式选择
        2.2.4 可行路径
        2.2.5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2.3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应用
        2.3.1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2.3.2 资本有机构成学说
        2.3.3 产业竞争原理
        2.3.4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2.3.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
        2.3.6 高质量发展学说
第3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纵览
    3.1 产业结构构成状况
        3.1.1 产业部门分布
        3.1.2 主导产业选择
        3.1.3 规模水平测度
    3.2 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
        3.2.1 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初步工业化阶段(1952-1977)
        3.2.2 产业结构重型化的纠偏阶段(1978-1991)
        3.2.3 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的深入改革阶段(1992-2008)
        3.2.4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全面转型升级阶段(2009-至今)
    3.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取得的初步成效
        3.3.1 三次产业比例关系有所改善
        3.3.2 产业层次在缓慢提升
        3.3.3 产业核心竞争力有所提高
        3.3.4 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新格局正在形成
第4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1 问题表现
        4.1.1 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级不高
        4.1.2 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
        4.1.3 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
        4.1.4 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
        4.1.5 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
    4.2 症因探析
        4.2.1 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
        4.2.2 国际市场需求萎缩
        4.2.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欠佳
        4.2.4 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
        4.2.5 经济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尚不健全
        4.2.6 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
        4.2.7 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不够到位
第5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国际经验借鉴
    5.1 美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1.1 制定、调整与完善产业政策
        5.1.2 致力于不断推进科学技术创新
        5.1.3 积极推动产业国际转移
        5.1.4 提出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
    5.2 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2.1 适时制定产业政策与产业发展战略
        5.2.2 重点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5.2.3 对外直接投资生产兼扩大内需
        5.2.4 提升产业结构的信息化和服务化水平
    5.3 德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3.1 推行积极的产业政策
        5.3.2 鼓励支持产业技术创新
        5.3.3 培养产业发展所需人才
        5.3.4 稳步推进工业4.0 战略
    5.4 国外经验对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启示
        5.4.1 完善产业政策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5.4.2 加快技术创新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5.4.3 培养人才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5.4.4 实施中国制造2025 战略,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第6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促进对策
    6.1 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
        6.1.1 建立健全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
        6.1.2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1.3 提升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公共服务管理能力
        6.1.4 创新产业发展思路
    6.2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6.2.1 提升三次产业层级质量
        6.2.2 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转变
        6.2.3 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6.2.4 促进各产业间的融合发展
    6.3 提升自主创新与科技研发能力
        6.3.1 积极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6.3.2 培育健康的创新环境
        6.3.3 实现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有机结合
        6.3.4 重视人才的战略作用
    6.4 转变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6.4.1 提升品牌建设能力
        6.4.2 以内涵型扩大再生产为主要方式
        6.4.3 实行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
        6.4.4 改变经营发展理念
    6.5 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6.5.1 继续推进结构性改革
        6.5.2 进一步优化供给结构
        6.5.3 完善要素市场配置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缘由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2.1 重要性和典型性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概念释义
        1.4.1 都市圈
        1.4.2 一体化
        1.4.3 高质量
    1.5 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1.5.3 研究方法
    1.6 基础性支撑原理与研究特性
        1.6.1 基础性支撑原理
        1.6.2 研究特性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础理论及相关研究与实践综述
    2.1 相关基础理论
        2.1.1 经济学相关理论
        2.1.2 生态学相关理论
        2.1.3 社会学相关理论
        2.1.4 地理学相关理论
        2.1.5 城乡规划学相关理论
    2.2 相关研究综述
        2.2.1 都市圈的相关研究
        2.2.2 一体化的相关研究
        2.2.3 高质量的相关研究
        2.2.4 相关研究进展述评
    2.3 国内外发展经验
        2.3.1 国外经验
        2.3.2 国内经验
    2.4 基于理论与实践的若干启示
        2.4.1 人本化
        2.4.2 绿色化
        2.4.3 创新化
        2.4.4 网络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内在逻辑及特征
    3.1 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与演化的内在机理
        3.1.1 从“要素分散”到“要素集合”:集聚化与融合化
        3.1.2 从“增长极核”到“网络关联”:扩散化与网络化
        3.1.3 从“单打独斗”到“协作一体”:协作化与一体化
    3.2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哲学思辨
        3.2.1 来源与构成:“渊源合一”
        3.2.2 存在与变化:“协同发展”
        3.2.3 动因与结果:“互为因果”
        3.2.4 目标与路径:“殊途同归”
    3.3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基本特征
        3.3.1 产业协同创新
        3.3.2 市场开放统一
        3.3.3 生态绿色共保
        3.3.4 城乡协调融合
        3.3.5 文化包容认同
        3.3.6 交通互联互通
        3.3.7 服务共建共享
        3.3.8 科技智慧引领
        3.3.9 治理现代高效
    3.4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空间指向
        3.4.1 空间要素流态化
        3.4.2 空间结构网络化
        3.4.3 空间功能协同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体化视角下西安都市圈的空间范围划定及圈层结构识别
    4.1 识别原则与思路
        4.1.1 识别原则
        4.1.2 识别思路
    4.2 空间特征认知与识别方法选取
        4.2.1 基本特征判别
        4.2.2 基本范围选取
        4.2.3 中心城市界定
        4.2.4 识别方法选取
    4.3 多维方法定量叠加测算
        4.3.1 公路等时法测算结果
        4.3.2 城市引力法测算结果
        4.3.3 城镇人口密度测算结果
        4.3.4 历史文化资源密度法测算结果
        4.3.5 定量综合叠加测算结果
    4.4 地域特征定性辅助校核
        4.4.1 历史文化渊源回溯
        4.4.2 历史文化空间格局指引
        4.4.3 定性辅助校核结果
    4.5 空间范围划定及圈层结构识别
        4.5.1 核心圈层识别
        4.5.2 扩展圈层识别
        4.5.3 辐射圈层识别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安都市圈的时空演化特征及核心问题研判
    5.1 时空演化特征
        5.1.1 中心城区的时空演化
        5.1.2 圈层结构的时空演化
    5.2 区域现状解析
        5.2.1 自然地理
        5.2.2 经济社会
        5.2.3 城镇体系
        5.2.4 服务设施
        5.2.5 体制机制
    5.3 比较格局审视
        5.3.1 全国都市圈总体格局
        5.3.2 横向比较对象的选取
        5.3.3 主要特征的比较判别
    5.4 核心问题研判
        5.4.1 一核独大且能级不高,辐射带动作用不足
        5.4.2 创新引领能力不强,产业协同程度不高
        5.4.3 文化高地尚未形成,文旅融合发展不够
        5.4.4 网状交通尚未形成,枢纽能力内高外低
        5.4.5 公服资源过度集聚,区域失衡现象突出
        5.4.6 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环境质量欠佳
        5.4.7 一体化建设推动缓慢,协同机制有待加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满意度”评价
    6.1 总体思路与评价方法
        6.1.1 总体思路
        6.1.2 评价方法
        6.1.3 数据来源
    6.2 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度评价
        6.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6.2.2 指标选取与权重确定
        6.2.3 评价结果分析
    6.3 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的满意度评价
        6.3.1 人群特征与空间范围认知情况
        6.3.2 出行行为与差异化需求特征
        6.3.3 评价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动力机制及适宜空间模式
    7.1 影响因子研判
        7.1.1 自然环境因子
        7.1.2 经济社会因子
        7.1.3 交通设施因子
        7.1.4 历史文化因子
        7.1.5 政策制度因子
        7.1.6 信息技术因子
    7.2 动力机制解析
        7.2.1 自然环境约束力
        7.2.2 经济社会推动力
        7.2.3 交通设施支撑力
        7.2.4 历史文化塑造力
        7.2.5 政策制度调控力
        7.2.6 信息技术重构力
    7.3 既有模式梳理
        7.3.1 一般模式
        7.3.2 复合模式
        7.3.3 模式特征
    7.4 适宜空间模式建构
        7.4.1 模式建构思路
        7.4.2 空间模型建构
        7.4.3 适宜模式推演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规划引导策略
    8.1 战略价值与发展目标
        8.1.1 战略价值研判
        8.1.2 目标方向引导
    8.2 功能提升与格局优化
        8.2.1 城镇体系完善
        8.2.2 空间结构优化
    8.3 产业协同与创新驱动
        8.3.1 区域产业布局优化
        8.3.2 产业辐射能力强化
        8.3.3 创新网络体系搭建
    8.4 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
        8.4.1 文化遗产整体保护
        8.4.2 历史文化格局传承
        8.4.3 文旅全域融合发展
    8.5 交通一体与设施共享
        8.5.1 交通设施互联互通
        8.5.2 公服设施均衡一体
        8.5.3 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8.6 生态优化与绿色发展
        8.6.1 区域生态环境修复
        8.6.2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8.6.3 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8.7 本章小结
第九章 面向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西安都市圈规划机制响应
    9.1 思维转变与目标转向
        9.1.1 规划思维转变
        9.1.2 规划目标转向
        9.1.3 规划基本原则
    9.2 体系衔接和编制程序
        9.2.1 规划体系的专项协同及内外衔接
        9.2.2 规划编制的管理主体及程序完善
    9.3 协同治理与体制机制
        9.3.1 协同治理机制提升
        9.3.2 城乡融合机制完善
    9.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1.1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相互耦合的关系机理
        10.1.2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10.1.3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适宜空间模式
        10.1.4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亟需规划引导及制度保障
    10.2 创新点
        10.2.1 揭示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关系机理与主要特征
        10.2.2 提出多维视角融合地域特质的都市圈空间范围划定及圈层结构识别方法
        10.2.3 探索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适宜模式与规划对策
    10.3 不足与展望
        10.3.1 不足之处
        10.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5)B县农业电商发展中地方政府的履职状况、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方法
        1.2.2 技术路线
        1.2.3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主要创新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农业电子商务
        2.1.2 政府职能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2 交易成本理论
第3章 B县农业电商发展中政府职能履行的基本现状
    3.1 B县农业电商发展现状
        3.1.1 农业资源
        3.1.2 产品品牌
        3.1.3 电商规模
        3.1.4 基础设施
    3.2 B县政府农业电商职能履行现状
        3.2.1 出台了扶持政策
        3.2.2 联合了知名电商
        3.2.3 加强了宣传推介
        3.2.4 引导了特色打造
        3.2.5 履行了监管责任
        3.2.6 推进了信息进村入户
第4章 B县政府在农业电商发展中职能履行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政府在农业电商发展中职能履行时存在的问题
        4.1.1 政策出台不及时
        4.1.2 协调推进不到位
        4.1.3 制度执行不彻底
        4.1.4 资金保障不充足
    4.2 政府在农业电商发展中职能履行时所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政府规划指引不力
        4.2.2 政府协调联动缺失
        4.2.3 政府监管力度不足
        4.2.4 政府服务理念淡薄
第5章 国内外政府推动农业电商发展的经验借鉴
    5.1 国内的经验
        5.1.1 沭阳县政府推动农业电商发展的经验
        5.1.2 淮安市政府推动农业电商发展的经验
    5.2 国外的经验
        5.2.1 美国模式
        5.2.2 日本模式
    5.3 国内外经验的启示
第6章 促进政府在农业电商发展中合理履职的对策建议
    6.1 加强政府宏观指导职能
        6.1.1 完善政策体系
        6.1.2 打造区域品牌
    6.2 加强政府协调推进职能
        6.2.1 加强部门联动
        6.2.2 成立特色行业协会
    6.3 加强政府市场监管职能
        6.3.1 强化对农业电商的行业监管
        6.3.2 推动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
    6.4 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6.4.1 培育农业电商专业人才
        6.4.2 优化农产品物流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5 研究创新点及论文结构
2 整体中国形象系统网络构建与测量
    2.1 关键词同现网络构建及其网络特性分析
    2.2 网络层级分析及核心关键词节点提取
    2.3 核心关键词节点内部网络构建及其加权聚类分析
3 中哈非经济关系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3.1 中哈首脑外交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1.1 不断升级的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3.1.2 值得信任、不吝支持的好朋友形象
        3.1.3 潜力巨大、优势互补的合作伙伴形象
    3.2 中哈边境和安全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2.1 中哈边境繁荣共建者形象
        3.2.2 上合组织框架下哈重要安全合作伙伴形象
        3.2.3 哈打击边境走私活动合作者形象
    3.3 中哈人文交流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3.1 哈萨克斯坦文化传播的支持者形象
        3.3.2 中哈人文交流的推动者形象
        3.3.3 丝路复兴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形象
    3.4 关键词节点“2017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中国形象分析
        3.4.1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积极参与者形象
        3.4.2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
        3.4.3 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可持续发展大国形象
4 经济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4.1 哈对华出口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1.1 哈对华出口贸易的积极推动者形象
        4.1.2 哈出口贸易的重要市场形象
    4.2 中哈交通运输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2.1 富有成效的交通运输合作伙伴形象
        4.2.2 哈过境运输潜力释放的驱动者形象
    4.3 中哈投资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3.1 中哈投资合作的推动者形象
        4.3.2 带来多重利好和雪中送炭的对哈投资者形象
    4.4 中国国内经济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4.1 飞速发展、迎难而上的经济强国形象
        4.4.2 攻坚克难、施工高效的基建强国形象
5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之中国形象分析
    5.1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技术”的中国形象分析
        5.1.1 自主创新、积极进取的科技强国形象
        5.1.2 科技惠民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5.2 灾难属性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的中国形象分析
        5.2.1 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
        5.2.2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 中国形象之新冠疫情涉华报道个案分析
    6.1 中哈关系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1.1 哈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6.1.2 哈重要经济合作伙伴形象
    6.2 中国国内抗疫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2.1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2.2 医疗系统强大、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大国形象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及消费者认知度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主要研究方法、思路和内容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三 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一 研究的创新点
        二 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研究现状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简要述评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 区域品牌
        二 农产品区域品牌
    第三节 理论基础
        一 农业产业化理论
        二 价值链理论
        三 区域品牌理论
第三章 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探索
    第一节 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现状
        一 农产品知名度和推广度不断提升
        二 农产品区域品牌百花齐放
        三 产业化经营形成一定规模
    第二节 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科研资金支持不足
        二 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弱
        三 创建区域品牌的意识淡薄
第四章 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案例分析
    第一节 济宁礼飨:“1+N”品牌模式
        一 济宁礼飨品牌缘由
        二 济宁礼飨品牌发展成效
        三 济宁礼飨的运营发展
    第二节 金乡大蒜:“溯源”体系标准化种植示范区
        一 金乡大蒜概况
        二 金乡大蒜发展历程
        三 金乡大蒜品牌发展中的亮点
第五章 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消费者认知度调研
    第一节 调查方案设计与数据搜集
        一 调查方案设计
        二 数据搜集
    第二节 调查样本特征及数据分析
    第三节 消费者对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的认知情况
        一 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熟知及购买情况
        二 消费者对济宁市农产品的信息获取途径
        三 购买济宁市农产品的消费理念
    第四节 消费者对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评价状况
        一 购买济宁市农产品的总体满意度
        二 消费者对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数量的掌握情况
        三 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的优势
        四 消费者对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看法
    第五节 消费者认知度调研的归纳分析
第六章 国内外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典型案例
    第一节 法国香槟:“AOC”认证体系
        一 法国香槟的概况
        二 法国香槟区域品牌启示
    第二节 五常大米:“品牌强业”的发展战略
        一五 常大米发展概况
        二五 常大米发展机制
        三五 常大米发展评价
    第三节 新疆哈密瓜:“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
        一 新疆哈密瓜的发展模式
        二 新疆哈密瓜的发展优势
        三 新疆哈密瓜品牌可借鉴之处
    第四节 典型案例对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对比思考
第七章 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对策
    第一节 促发展,发挥多方协调助力作用
        一 济宁市政府为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提供保障
        二 行业协会助力,发挥多方协调作用
        三 完善合作机制,提高科技服务水平
    第二节 优结构,加快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
        一 强化政府主导的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
        二 龙头企业引领,加强示范作用
        三 实行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共建
    第三节 强品牌,不断提升济宁市农产品影响力
        一 强化品牌观念,提高品牌意识
        二 加强农产品区域品牌营销和宣传力度
        三 济宁市农产品营销渠道多样化战略
    第四节 提质量,全力推进“双安双创”
        一 加强政府对济宁市农产品质量监管
        二 注重济宁市农产品品质保证和标准化生产
        三 济宁“优才计划”夯实农业科技支撑
第八章 总结与启示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济宁礼飨”农产品生产基地及品牌名单
附录三 “济宁礼飨”优品名店列表
附录四 2019~2021 年金乡大蒜种植面积
附录五 济宁市各地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19 年)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食品安全和消费升级背景下HS公司产品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关于产品战略的研究
        1.2.2 国内关于产品战略的研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创新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食醋行业
        2.1.2 食品安全
        2.1.3 消费升级
        2.1.4 产品战略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企业竞争战略理论
        2.2.2 产品定位理论
        2.2.3 产品组合理论
        2.2.4 产品创新理论
        2.2.5 战略管理分析方法
第3章 食品安全和消费升级对HS公司产品战略的影响
    3.1 HS公司产品战略现状与问题分析
        3.1.1 HS公司简介
        3.1.2 HS公司产品战略现状与问题分析
    3.2 食品安全对HS公司产品战略的影响
        3.2.1 新食品安全法对HS公司产品研发的影响
        3.2.2 新食品安全法对HS公司产品生产的影响
        3.2.3 新食品安全法对HS公司产品营销的影响
    3.3 消费升级对HS公司产品战略的影响
        3.3.1 绿色天然生态的消费趋势分析
        3.3.2 消费升级与顾客价值的新认知
        3.3.3 消费升级对供给与需求方面的影响
        3.3.4 消费升级对企业商业模式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4章 HS公司产品的消费者问卷调查分析
    4.1 样本基本信息
    4.2 消费者对HS公司产品认知分析
        4.2.1 消费者对购买食醋品牌的偏好性
        4.2.2 消费者对食醋产品种类偏爱性分析
        4.2.3 消费者购买食醋看重的因素分析
        4.2.4 消费者选择产品的目的分析
        4.2.5 镇江香醋的接受程度统计分析
    4.3 消费者对HS公司产品需求分析
        4.3.1 消费者与食醋产品需求相关性分析
        4.3.2 消费者与获取食醋新产品信息渠道的相关性分析
        4.3.3 消费者与购买产品习惯相关性分析
        4.3.4 食醋作为礼品选择的市场需求分析
第5章 HS公司产品战略环境分析
    5.1 宏观环境分析
        5.1.1 政治环境
        5.1.2 经济环境
        5.1.3 社会环境
        5.1.4 技术环境
    5.2 行业环境分析
        5.2.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5.2.2 消费者的议价能力
        5.2.3 新进入者的威胁
        5.2.4 替代品的威胁
        5.2.5 行业内的竞争
    5.3 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5.3.1 研发能力
        5.3.2 生产能力
        5.3.3 管理能力
        5.3.4 销售能力
    5.4 SWOT分析
        5.4.1 优势分析
        5.4.2 劣势分析
        5.4.3 机会分析
        5.4.4 威胁分析
        5.4.5 SWOT矩阵
第6章 HS公司产品战略制定与实施
    6.1 HS公司产品战略制定
        6.1.1 产品战略目标
        6.1.2 市场细分
        6.1.3 目标市场
        6.1.4 市场定位
        6.1.5 战略选择
    6.2 HS公司产品战略实施
        6.2.1 产品组合策略
        6.2.2 产品创新策略
        6.2.3 产品质量策略
        6.2.4 产品标准化策略
第7章 HS公司产品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7.1 优化组织架构
    7.2 完善人力资源开发
    7.3 重构产品创新与研发流程
    7.4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7.5 健全企业平台与信息系统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食醋产品消费者需求调查问卷
致谢

(9)西安曲江老旧住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更新的存量时代已经到来
        1.1.2 旧住区公共空间品质与居民需求矛盾重重
        1.1.3 老旧住区公共空间重要性的显现
        1.1.4 “城市双修”指导意见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老旧住区
        1.3.2 更新设计
        1.3.3 住区更新
        1.3.4 住区公共空间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研究法
        1.5.2 案例分析法
        1.5.3 实地调研法
        1.5.4 系统分析法
        1.5.5 实践检验法
    1.6 研究框架
2 住区更新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研究
        2.1.1 马斯洛需求理论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3 有机更新理论
        2.1.4 交往与空间理论
    2.2 国外老旧住区更新研究现状
        2.2.1 国外老旧住区更新理论
        2.2.2 国外老旧住区更新相关实践
    2.3 国内老旧住区更新研究现状
        2.3.1 国内老旧住区更新理论
        2.3.2 国内老旧住区更新相关实践
    2.4 国内外老旧住区更新分析对比
        2.4.1 国外老旧住区更新对本文的启示
        2.4.2 国内老旧住区更新对本文的启示
    2.5 本章小结
3 国内外老旧住区更新实例研究
    3.1 实例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
        3.1.1 调研目的
        3.1.2 研究方法
    3.2 广州解放中路旧城改造一期工程
        3.2.1 解放中路旧城改造项目概况
        3.2.2 解放中路旧城改造更新策略
        3.2.3 案例对老旧住区公共空间更新策略的启发
    3.3 广州六运小区改造项目
        3.3.1 六运小区改造项目概况
        3.3.2 六运小区改造更新策略
        3.3.3 案例对老旧住区公共空间更新策略的启发
    3.4 福州军门社区改造项目
        3.4.1 军门社区改造项目概况
        3.4.2 军门社区改造更新策略
        3.4.3 案例对老旧住区公共空间更新策略的启发
    3.5 英国普利茅斯格罗韦社区更新规划
        3.5.1 普利茅斯格罗韦社区更新规划项目概况
        3.5.2 普利茅斯格罗韦社区更新策略
        3.5.3 案例对老旧住区公共空间更新策略的启发
    3.6 国内外住区更新案例总结对比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西安曲江地区老旧住区现状调查研究
    4.1 老旧住区调研概况
        4.1.1 调研对象的选取
        4.1.2 调研内容及方法
    4.2 太阳食品集团家属院公共空间使用情况调研
        4.2.1 太阳食品集团家属院住区概况
        4.2.2 道路交通空间使用情况调研
        4.2.3 公共服务空间使用情况调研
        4.2.4 广场及绿地空间使用情况调研
        4.2.5 公共空间现状问题分析
        4.2.6 居民公共空间活动行为调研分析
        4.2.7 典型节点公共空间调研分析
    4.3 地震局第二检测中心家属院公共空间使用情况调研
        4.3.1 地震局第二检测中心家属院住区概况
        4.3.2 道路交通空间使用情况调研
        4.3.3 公共服务空间使用情况调研
        4.3.4 广场及绿地空间使用情况调研
        4.3.5 公共空间现状问题分析
        4.3.6 居民公共空间活动行为调研分析
        4.3.7 典型节点公共空间调研分析
    4.4 八一小区居住组团公共空间使用情况调研
        4.4.1 八一小区居住组团概况
        4.4.2 道路交通空间使用情况调研
        4.4.3 公共服务空间使用情况调研
        4.4.4 广场及绿地空间使用情况调研
        4.4.5 公共空间现状问题分析
        4.4.6 居民公共空间活动行为调研分析
        4.4.7 典型节点公共空间调研分析
    4.5 住区公共空间居民改造需求问卷调查
        4.5.1 问卷调查设计
        4.5.2 问卷调查概况
        4.5.3 住区公共空间改造问卷调查分析
    4.6 曲江老旧住区公共空间现状问题分析总结
        4.6.1 曲江老旧住区公共空间现状问题横向对比
        4.6.2 曲江老旧住区典型节点公共空间现状问题横向对比
        4.6.3 曲江老旧住区公共空间现状问题总结
    4.7 本章小结
5 西安曲江老旧住区改造提升项目设计研究
    5.1 项目背景
        5.1.1 国家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背景
        5.1.2 迎接十四运,加快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步伐背景
        5.1.3 曲江示范区的建设背景
    5.2 西安曲江老旧住区更新基本原则
        5.2.1 以人为本原则
        5.2.2 适度性原则
        5.2.3 居民参与原则
        5.2.4 因地制宜原则
        5.2.5 延续性原则
    5.3 老旧住区公共空间改造提升设计策略
        5.3.1 整合存量公共空间
        5.3.2 完善道路交通空间
        5.3.3 增补公共服务空间
        5.3.4 优化广场绿地空间
    5.4 老旧住区更新保障策略
        5.4.1 完善住区改造相关规章制度
        5.4.2 制定居民参与制度
        5.4.3 完善公众监督工作
        5.4.4 确保改造资金来源
    5.5 曲江老旧住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实践
        5.5.1 存量空间优化更新设计实践
        5.5.2 道路交通空间更新设计实践
        5.5.3 公共服务空间更新设计实践
        5.5.4 广场绿地空间更新设计实践
    5.6 曲江老旧住区公共空间典型节点更新设计实践
        5.6.1 太阳食品集团家属院西门公共空间改造设计
        5.6.2 太阳食品集团家属院社区文化中心改造设计
        5.6.3 地震局第二检测中心家属院绿地广场改造设计
        5.6.4 地震局第二检测中心家属院宅前空间改造设计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目录
表目录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附录一 小区公共空间活动与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二 问卷调研数据汇总

(10)有机农产品供应链的激励机制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研究
        1.2.2 渠道竞争的策略研究
        1.2.3 供应链管理中的激励机制研究
        1.2.4 简要评论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概述
    2.1 主从博弈理论相关概述
    2.2 农产品供应链相关概念
        2.2.1 农产品供应链的界定及特征
        2.2.2 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模式
    2.3 供应链激励相关理论
        2.3.1 契约理论
        2.3.2 激励理论
第三章 缺乏激励机制的有机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机制研究
    3.1 问题描述
    3.2 模型构建与分析
        3.2.1 有机农产品通过普通超市销售
        3.2.2 有机农产品通过有机精品超市销售
    3.3 数值仿真与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考虑消费者社会责任意识的有机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机制研究
    4.1 问题描述
    4.2 模型构建与分析
        4.2.1 有机农产品通过普通超市销售
        4.2.2 有机农产品通过有机精品超市销售
    4.3 数值仿真与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考虑政府补贴的有机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机制研究
    5.1 问题描述
    5.2 模型构建与分析
        5.2.1 有机农产品通过普通超市销售
        5.2.2 有机农产品通过有机精品超市销售
    5.3 数值仿真与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浅谈我国有机食品发展战略(论文参考文献)

  • [1]外源芸苔素内酯对不同基因型杂交稻开花期耐热性的影响[J]. 宋佳谕,陈宇眺,洪晓富,闫川. 核农学报, 2021(12)
  • [2]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研究文献综述[J]. 孟枫平,祝洋.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5)
  • [3]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D]. 韩美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4]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规划策略研究[D]. 范晓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5]B县农业电商发展中地方政府的履职状况、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D]. 杨丽. 扬州大学, 2021(09)
  • [6]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D]. 黄锦南. 浙江大学, 2021(08)
  • [7]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及消费者认知度调研[D]. 魏丽华. 烟台大学, 2021(12)
  • [8]食品安全和消费升级背景下HS公司产品战略研究[D]. 杨晋凯. 扬州大学, 2021(09)
  • [9]西安曲江老旧住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研究[D]. 李怡卓.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10]有机农产品供应链的激励机制设计研究[D]. 许子敏. 江南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浅谈我国有机食品发展战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