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体静态姿态跟踪测量

正常人体静态姿态跟踪测量

一、正常人静态姿势描记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黄小兵,刘博,李希平,周迎生[1](2021)在《2型糖尿病和外周性眩晕患者感觉结构分析的异同》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动静态姿势描记仪对2型糖尿病和外周性眩晕患者进行直立姿势稳定性测试,分析其利用感觉结构维持平衡的差异。方法: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52例)、糖尿病组(45例)和眩晕组(47例),所有受试者均进行6种条件下的直立姿势稳定性测试和感觉结构分析。结果:糖尿病组在条件1(睁眼、硬平板)、条件4(睁眼、泡沫板)、条件6(视觉干扰、泡沫板)的身体压力中心晃动的姿势包络面积较眩晕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感觉结构分析发现,在前后方向和侧方,糖尿病组的视觉评分较眩晕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和外周性眩晕患者保持直立姿势平衡能力下降,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利用视觉维持平衡的能力比外周性眩晕患者更差。

郭紫琦[2](2021)在《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平衡功能测定与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动静态平衡仪定量分析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双下肢的平衡功能,并与健康人对比,为制定临床康复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在2018年12月-2021年3月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转入康复医学科、未经我科康复训练、病灶为单侧、病程在2个月内的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按照严格的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20例患者作为病例组。选择与病例组患者年龄、身高、体重相匹配的正常人20例作为对照组。借助意大利Tecnobody公司生产的ProKin254P型动静态平衡仪中的多轴本体评估模块采集后循环脑卒中患者双下肢和健康人双下肢测试参数,主要观察指标为平均负荷变异(Average Force Variation,AFV)、平均轨迹误差(Average Trace Error,ATE)、稳定指数(Stability Index,SI),分析整理数据,得出结论。结果:1.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灶受累侧下肢平均负荷变异(AFV)、平均轨迹误差(ATE)、稳定指数(SI)均大于健康组相应侧下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非病灶受累侧下肢平均负荷变异(AFV)、平均轨迹误差(ATE)、稳定指数(SI)均大于健康组相应侧下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灶受累侧下肢平均负荷变异(AFV)、平均轨迹误差(ATE)、稳定指数(SI)均大于非病灶受累侧下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照组左下肢测试参数小于右下肢,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灶受累侧下肢及非病灶受累侧下肢均存在平衡功能障碍;2.健康人双下肢平衡策略有不对称性,非优势侧下肢本体感觉优于优势侧肢体,双侧下肢平衡功能对比无显着性差异。

朱婷[3](2020)在《三踝骨折术后恢复期的相关临床评估及下肢生物力学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踝关节是人体重要的关节,日常生活、体育活动均需要踝关节的参与。踝关节容易受到损伤,其中踝关节骨折是最常见的下肢骨折。在众多的踝关节骨折类型中,三踝骨折呈现上升趋势并且预后较差,易产生关节炎等并发症。目前的研究主要是通过主观量表、医学影像等方法对三踝骨折进行研究,关于三踝骨折术后患者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较少,尚未对三踝骨折术后患者不同应力位(平面、内翻斜面、外翻斜面)的踝关节稳定性和运动控制能力进行探究。本文将常用的临床评估与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相结合,比较三踝骨折术后恢复期患者与健康受试者的踝关节运动特征和规律,并将患者的临床评估结果、生物力学评估结果与步行功能表现进行相关性分析,以进一步探究三踝骨折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因素,旨在为三踝骨折术后康复提供科学、有效、精准的理论指导。研究方法:本研究招募选取了12名单侧三踝骨折术后恢复期的患者为实验组,23名无踝关节伤病的健康受试者为对照组。两组受试者均完成三种应力位步行并采集足底压力和下肢表面肌电信号:通过简易定制走道(倾斜角度为10°)完成内翻、外翻应力位的行走,在平地完成平面应力位的行走,使用足底压力系统(100Hz,Novel GmbH,Munich,Germany)采集不同应力位步行时的足底压力,使用Noraxon表面肌电(1500HZ,Noraxon DTS,USA)采集不同应力位的表面肌电信号。通过三维测力台(2000HZ,Kistler)和Vicon红外运动捕捉系统(200HZ,ViconT40,Oxford Metrics,Oxford,UK)对两组受试者双下肢的静态负重力量、平地步行的步态参数进行采集。采用Prokin动静态平衡仪(Technobody-PK254,Italy)康复系统对两组受试者本体感觉进行评定。实验组除上述评估外,还需完成相关临床评估:踝关节肿胀、下肢肌力、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Lawton量表和Olerud-Molander踝关节功能评分。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和Microsoft Excel2016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2×3双因素方差分析(左右肢体×三种应力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双侧下肢在三种应力位的足底压力、表面肌电信号进行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两组受试者双侧下肢Prokin测试结果、步态测试结果进行分析;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Prokin测试结果、步态测试结果、足底压力数据、表面肌电特征进行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三踝患者的临床评估结果与生物力学、步行表现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r的绝对值越接近1,说明相关性越高。设定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研究结果:(1)不同应力位的动态足底压力特征:a)健康受试者:M1、T345区域的峰值压强在内翻时大于平面时,M4、M5、T345在外翻时大于平面时;三种应力位的足部总接触面积无显着差异;平面时、内翻、外翻总的着地相时间分别为794.98±18.30ms、849.46±15.72ms、843.21±16.37ms,内翻与平面时存在显着差异(P=0.038);不同应力位的M/L(足底内、外侧峰值压强之比)、A/P(前足、后足峰值压强之比)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01),内翻、平面、外翻时M/L分别为1.24±0.46、1.06±0.26、0.88±0.25,内翻、外翻、平面时的A/P分别为1.64±0.22、1.62±0.32、1.44±0.18。b)三踝骨折术后受试者:患侧在M2、M3、T2、T345的峰值压强显着小于健侧;患侧总接触面积为102.46±13.29cm2,健侧为112.47±22.26cm2,P=0.032;患侧HF的接触时间百分比显着大于健侧(P=0.044),M1、M2、T2、T345显着小于健侧;两侧肢体的M/L、A/P存在显着性差异(P值分别为0.034,0.028),患侧M/L为0.80±0.25,健侧M/L为0.98±0.39,患侧A/P为1.12±0.58,健侧A/P为1.42±0.44。患者在三种应力位的足底压力特征如下:三种应力位总着地相时间有显着差异,P=0.004,在平面、内翻、外翻总的着地相时间分别为1022.27±152.38ms、1265.83±211.20ms、1073.70±169.72ms;不同应力位的M/L、A/P均无显着差异,P值分别为0.252、0.894。c)对两组足底压力特征进行对比:在平面、内翻、外翻三种应力位,患者M2、M3、T2、T345区域的峰值压强均显着小于正常组;在外翻应力位患者总接触面积显着小于正常组;在三种应力位患者T2、T345区域的接触时间百分比均显着小于正常组,患者患侧HF、MF区域的接触时间百分比均显着大于正常组,三种应力位患者总接触时间均显着大于正常组。(2)不同应力位的下肢表面肌电特征:a)健康受试者:优势侧和非优势侧下肢目标肌群的标准化积分肌电没有显着的差异(P>0.05)。在不同应力位时,胫骨前肌、腓骨长肌、比目鱼肌的标准化积分肌电存在显着差异(P<0.05)。b)三踝骨折术后受试者:患侧和健侧目标肌群的标准化积分肌电无显着性差异。外翻时腓肠肌内侧头的标准化积分肌电显着小于内翻时。c)对两组下肢肌电信号进行对比:在三种应力位,患者腓骨长肌、腓肠肌外侧头的标准化积分肌电均显着大于正常组,而且在平面时,患者胫骨前肌标准化积分肌电显着大于健康受试者。(3)本体感觉:患者的患侧和健侧平均轨迹误差(ATE)、平均负重力量差(AFV)、躯干前后标准差、躯干左右标准差无显着性差异,健康受试者的左侧AFV显着大于右侧(P=0.032),患者ATE显着大于健康受试者(P=0.042)。(4)步态时空参数:健康受试者的左右两侧步态时空参数无显着差异;三踝骨折术后患者患侧步长大于健侧(P=0.008),患侧步速、标准化单支撑期时长、负重小于健侧(P值分别为0.041、0.008、0.043)。对两组受试者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患者步长小于正常组(P<0.001),患者步宽大于正常组(P=0.021),患者步速小于正常组(P<0.001),患者标准化单支撑期时长小于正常组(P<0.001)。(5)临床评估及相关性:患者患侧踝关节比健侧肿胀1.4±0.6cm;患侧踝关节背屈、跖屈、内翻、外翻角度均小于健侧,其中内翻角度差异最大;大部分受试者的患侧踝背屈、跖屈、内翻、外翻肌力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O&M量表总评分为56±11.26分,其中僵硬、肿胀、跑步、跳跃、下蹲得分较低。Lawton量表总评分为14.18±2.40分,其中卫生、购物、家务活动得分较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肿胀与两侧步长差值、两侧负重比为强相关、负相关,内翻角度差值与两侧步宽差值、步速差值为强相关、正相关,外翻角度差值与AFV为强相关、正相关。三种应力位的A/P均与步态表现呈正相关,外翻应力位时足底压力不同参数与步态表现的相关性之间存在一致性,内翻和平面时没有明显的规律。内翻时比目鱼肌、腓肠肌内侧的肌电活动与步行表现为负相关;平面时胫骨前肌肌电活动与步行表现为负相关。研究结论:(1)通过生物力学等客观测试发现,三踝骨折术后患者在内翻斜面、外翻斜面、平面三种应力位的患侧踝关节稳定性和运动控制能力均较健康受试者有所下降;患侧下肢肌群主要是腓骨长肌、腓肠肌外侧肌肉功能下降;患者本体感觉减弱;患侧支撑能力下降,步速减小且步态存在不对称性。(2)通过临床评估发现,踝关节运动功能评分降低,患者目前无法进行跑步、跳跃的体育活动,无法独立完成重体力家务活动;大部分三踝骨折术后患者患侧踝关节肿胀,主动关节活动度减小。(3)通过临床评估、生物力学评估与步态参数的相关性研究发现,肿胀,内翻角度差值,比目鱼肌、腓肠肌内侧和胫骨前肌肌肉功能的改善有利于增强患者的步态对称性。A/P、外翻时足底压力特征可用于三踝骨折术后患者康复评估。

赵静[4](2019)在《大型矿用挖掘机驾驶室工效设计方法及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驾驶室工效设计是大型矿用挖掘机研制的重要环节之一。良好的驾驶室工效是顺利完成挖掘任务,发挥大型矿用挖掘机产品性能的关键。研究大型矿用挖掘机驾驶室工效问题,对提升大型矿用挖掘机的安全可靠性和系统工效,降低驾驶员肌肉骨骼疾患,提高我国大型矿用设备自主设计研发水平以及改善恶劣环境中劳动者健康状况,创建舒适工作空间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依托国家863科技基金资助项目(2012AA062001)和山西省煤基重点科攻关项目(MJH2014-08),以大型矿用挖掘机驾驶室为研究对象,对其工效设计方法和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从人-机-环境的复杂关系出发,构建了大型矿用挖掘机驾驶室工效设计研究框架体系,明确了大型矿用挖掘机驾驶室工效设计要素和与研制各阶段相对应的工效设计研究任务,为大型矿用挖掘机驾驶室工效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2)依据大型矿用挖掘机操作视野要求,提出了基于视野的驾驶室布局方法。构建了驾驶员工作姿势模型,以挖掘机铲斗最高点和最低点为视野极限尺寸确定眼点分布区域,获得满足视野要求的H点布局区域,该方法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搭建了大型矿用挖掘机模拟操作试验台,设计了基于上肢姿势舒适性的操作手柄布局试验,得到了操作手柄舒适区域;通过动作捕捉系统确定了以上肢关节角度为指标的操作姿势舒适梯度,该指标适用于挖掘机操作姿势的预测分析。(3)对大型矿用挖掘机驾驶室人机界面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显控台布局三因素数学模型,以序列最优为目标函数;将退火思想引入粒子群算法,提出了一种改进粒子群算法求解显控台布局的优化设计方法。对操作手柄开展了人机界面分析,提出基于关键点的多样本逆向设计方法来获得舒适的手柄造型。通过具体试验和分析,对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显控台布局方法和手柄设计方法均能满足对大型矿用挖掘机人机界面的需求,为人机界面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4)应用表面肌电描记术,通过对不同操作姿势上肢肌电信号实时测量,得到表面肌电信号与操作姿势舒适性之间的关系:旋前圆肌的RMS值与舒适性呈高度正相关。设计了挖掘机操作中有无扶手支撑的对照试验,探讨了扶手对上肢肌肉疲劳的影响:驾驶员在长时间反复操作过程中,扶手对上肢的支撑可以使操作更轻松,有效降低疲劳,其中扶手对三角肌的影响是最大的,其次是尺侧腕伸肌和桡侧腕屈肌,对肱二头肌和旋前圆肌的影响较小。(5)以实际大型矿用挖掘机驾驶室为例,基于JACK对当前驾驶室工效进行了分析,提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完成优化方案设计。

张雪景[5](2019)在《Pro-kin平衡测试系统在青少年脊柱侧弯评估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 的]采用Pro-kin平衡测试系统来评估青少年脊柱侧弯(Adolescent Scoliosis,AS)患者的平衡功能,定量评定AS患者的平衡功能,对比AS患者与健康青少年平衡功能指标之间的差异,分别比较AS患者侧弯曲线凸侧与凹侧所对应的下肢测得的平衡功能指标的区别,判断AS患者的侧弯角度与平衡功能指标之间有无相关性,为指导AS患者平衡功能训练提供客观依据和动态监测指标。[方法](1)选取21例符合纳入标准的AS患者作为AS组,进行脊柱全景片的拍摄,由经验丰富的康复科医师及治疗师进行脊柱专科体格检查及Cobb角的测量等。招募21名年龄、性别、生活背景等与AS组匹配的健康青少年志愿者纳入对照组。(2)选用Pro-kin平衡测试系统中(型号PK254)作为评估仪器进行静态、动态平衡功能的评定,两组研究对象通过静止稳定性评估、本体感觉预评估、多轴本体评估、稳定极限等测试模块进行评定,具体评估指标有:Romberg率(闭睁眼重心摆动面积比、闭睁眼重心摆动长度比),平均轨迹误差(Average Track Error,ATE%),前后轴、左右轴、圆周稳定性指数(Stability Index,SI)、稳定极限(Limit Of Stability,LOS)等。(3)应用SPSS20.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以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以中位数加减四分位数(M±Q)表示。AS组与对照组数据指标及AS组同组指标符合正态分布的采取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取非参数检验,Cobb角度与平衡功能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P<0.05为存在显着性差异。[结 果](1)AS组患者的静态、动态平衡功能指标Romberg率(闭睁眼重心摆动面积比、闭睁眼重心摆动长度比)、ATE%、前后轴SI、左右轴SI、圆周SI大于健康青少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AS患者平衡功能指标中LOS与健康青少年无显着性差异(P>0.05)。(2)AS组患者侧弯曲线凸、凹侧对应下肢所测的静态、动态平衡功能指标ATE%、前后轴SI、左右轴SI、圆周SI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S组患者的Cobb角度与静态、动态平衡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分析:Cobb角度与Romberg率(闭睁眼重心摆动面积比、闭睁眼重心摆动长度比)、ATE%、前后轴SI之间存在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度与左右轴、圆周SI及LOS指标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AS患者与健康青少年静态、动态平衡功能指标之间存在区别,AS患者的平衡功能较健康青少年差。(2)AS患者侧弯曲线凸侧对应下肢所测的静态、动态平衡功能指标比凹侧对应下肢所测指标低,凹侧对应下肢平衡功能较凸侧对应下肢差。.(3)AS患者静态、动态平衡中Romberg率、平均轨迹误差、前后轴稳定性指数与Cobb角度的大小有关,左右、圆周稳定系指数及稳定极限与Cobb角度无关。

马荣[6](2019)在《站姿平衡与步态稳定性的评价指标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平衡能力作为人体的一项重要生理功能,是维持人体日常行走、站立等静态或动态姿势的基本条件,尤其在一些竞技类体育项目的运动过程中更起着关键作用。人体在不同年龄段其平衡能力也会随着生理因素的影响逐渐发生改变。通过平衡能力测试可以评估人体现阶段的平衡能力水平,在医疗康复领域对于一些平衡障碍患者的康复训练也有一定的参考靠价值。目前有关平衡能力测试的方案逐渐规范,但相关派生指标不断衍生,部分指标之间发生重叠,导致评价标准变得更加繁杂。本论文通过对三个年龄段共计66名健康男性受试者进行平衡能力测试(其中:儿童20名,青年20名,老年26名),收集了受试者在睁、闭眼双脚站立;睁眼左、右脚站立;闭眼左、右脚站立共计6种姿势下的78个指标,对所测平衡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经多轮筛选后,提取了:针对儿童受试者平衡评价的21个指标,针对老年受试者平衡评价的19个指标。对所筛选的前21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在这些指标中进一步提取出4个能反应原来多个变量线性关系的主成分因子,经加权处理后,给出儿童受试者平衡能力的评分公式,依照得分高低,划分评价等级标准。初步构建出儿童受试者平衡能力的评价体系。对后19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在这些指标中进一步提取出5个主成分因子,加权处理后,给出了老年受试者平衡能力的评分公式,依照得分高低,划分评价等级标准,初步构建出老年受试者平衡能力的评价体系。同时还引入了步态稳定性的测试方案,并将平衡能力得分与步态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平衡能力较好的儿童受试者在行走过程中会拥有更大的步宽值,其左右脚摆动期占整个步态周期的时间也相对较长。平衡能力较好的老年受试者在正常行走过程中其左右脚摆动期占整个步态周期的时间相对较长,其步长对称比值也更接近于1,同时还拥有较大的步幅和步宽。

陈若曦[7](2018)在《感觉与机械干扰对人体直立姿势稳定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研究探讨在感觉条件变化、不同形式的外部机械干扰对人体直立稳定性的影响,为人们合理的面对外界因素对人体姿势的干扰,为人体直立姿势控制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研究方法:根据实验要求,随机抽取并筛选苏州大学20名健康男性大学生作为本实验的受试者,受试者自愿参加本实验,并对本实验的目的毫不知情。运用Kistlers三维测力台(采样频率为1000Hz),分别测试感觉条件变化(睁、闭眼;平台、海绵垫站立)及不同形式外力干扰下(施加于重心处,5%BW和10%BW两种外力大小,前、后、左、右四种方向)人体直立稳定性指标X轴上平均速度(Velocityx)和Y轴上平均速度(Velocityy)、X轴上的速度均方根值(RMSVx)和Y轴上的速度均方根值(RMSVy),以及去力即刻X轴上的位移变化量(Mosx)和Y轴上的位移变化量(Mosy)等。实验数据采用Matlab7.0进行处理、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多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结果的比较分析。研究结果:(1)感觉条件变化,人体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的直立稳定性均降低并具有显着性变化且前后方向的直立稳定性较差,左右方向的稳定性较好。NO与NC、PO、PC相比,人体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的直立稳定性均降低且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PC与NC、PO相比,人体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的直立稳定性均降低且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NC与PO相比,人体左右方向的平均晃动速度和速度均方根值虽均变大但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前后方向的平均晃动速度和速度均方根值均变大且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2)在外力干扰下:N0与NC相比,对去力即刻前后方向的位移变化量有显着影响(P<0.05),对左右方向的去力即刻的位移变化量,去力5s的平均晃动速度和速度均方根值未见影响(P>0.05);NO与PO相比,对去力即刻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的位移变化量产生显着性影响(P<0.05),去力5s的平均晃动速度和速度均方根值均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PC与NO、PO相比,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的去力即刻的位移变化量和去力5s的平均晃动速度和速度均方根值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3)不同外力大小对人体前后、左右方向的去力即刻的位移变化量、平均晃动速度和速度均方根值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4)不同方向外力对人体前后、左右方向,去力即刻的位移变化量和速度均方根值以及左右方向的平均晃动速度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而前后方向的平均晃动速度有显着性差异(P<0.05)。外力施加于前、后方向和施加外力于左、右方向人体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的姿势稳定性均存在非常显着的差异(P<0.01);当外力施加于前方与后方相比,虽然对前后方向的晃动距离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平均晃动速度和速度均方根未见显着性差异,左右方向也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当外力施加于左方和右方相比时,虽然对左右方向的晃动距离和速度均方根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左右方向的平均晃动速度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5)外力大小和外力方向的交互效应对去力即刻的位移变化量、去力5s的平均晃动速度和速度均方根值在前后方向的变化具有非常显着的影响(P<0.01),在左右方向的变化无显着性的影响(P>0.05);外力大小和感觉条件的交互效应对去力即刻的位移变化量、去力5s的平均晃动速度和速度均方根值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的变化均无显着性的影响(P>0.05);外力方向和感觉条件的交互效应对去力即刻的位移变化量、去力5s的平均晃动速度和速度均方根值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的变化均无显着性的影响(P>0.05);外力大小、外力方向和感觉条件的交互效应对去力即刻的位移变化量、去力5s的平均晃动速度在前后方向的变化具有非常显着的影响(P<0.01)、去力5s的速度均方根值在前后方向的变化有显着性的影响(P<0.05),对去力即刻的位移变化量在左右方向的变化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去力5s的平均晃动速度在左右方向的变化无显着性差异(P>0.05)、去力5s的速度均方根值在左右方向的变化有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1)视觉限制和本体感觉限制均会使人体的直立姿势稳定性降低且前后方向的影响大于左右方向,两者共同作用时直立稳定性降低更加明显。(2)外力干扰下,人体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的直立姿势稳定性降低更加显着,限制视觉会加大前后方向的晃动距离,而限制前庭觉对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的晃动距离均会增加,姿势稳定性对干扰强度的变化较为敏感,干扰强度增大,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的变化均增大,且前后方向大于左右方向。(3)外力施加于矢状轴和额状轴相比,人体会有不同的平衡恢复模式。(4)外力大小和外力方向的交互效应对直立姿势稳定性在前后方向上的稳定性变化有显着性差异,感觉干扰和单一机械干扰的交互效应对直立稳定性无影响,而感觉干扰联合多种机械干扰的交互效应对直立稳定性有影响。

瞿璐[8](2013)在《艺术体操运动员前庭脊髓功能的评价方法及脊柱侧弯对其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估艺术体操运动员前庭脊髓功能与普通人的区别,同时分析脊柱侧弯对其前庭脊髓功能的影响,探讨视动干扰下动静态姿势图描记技术评价艺术体操运动员前庭脊髓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借助视动刺激康复训练仪在测试中构建出一个虚拟的自体运动环境,通过对20名国家艺术体操队现役优秀运动员进行水平面、矢状面、冠状面的视动刺激干扰,营造出符合艺术体操运动三轴旋转的测试环境,在常规Romberg测试基础上,新建水平面、矢状面、以及冠状面视动刺激干扰下Romberg测试新模式。同时排除本体感觉信息,在不稳定状态下再次进行水平面、矢状面、以及冠状面视动刺激干扰+Romberg睁眼测试。使用此方法比较20名国家队艺术体操运动员与同龄普通人之间动静态姿势稳定的差异;通过Adam前屈试验,将艺术体操组分为侧弯组(n=10)和非侧弯组(n=10),比较两组不同测试状态下姿势稳定的差异。用Fukuda踏步试验对受试者前庭功能进行检查。结果:1、艺术体操组较对照组静、动态姿势稳定性在常规Romberg测试、Romberg+水平面、矢状面视动刺激干扰、Romberg睁眼+水平面、矢状面视动刺激干扰+不稳定测试中有显着性差异(p<0.05)。艺术体操组动静态姿势稳定显着低于对照组。2、脊柱侧弯艺术体操运动员与非脊柱侧弯运动员之间姿势稳定在"Romberg闭眼+水平面视动干扰”和‘’Romberg睁眼+冠状面视动干扰+不稳定测试”中差异显着,侧弯组前后、左右运动速度,运动长度,运动面积均显着高于非侧弯组(p<0.05),同时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且对照组与非侧弯组差异不显着。3、脊柱侧弯运动员踏步试验中偏离圆心角度(p=0.000)显着高于非侧弯组,同时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0),且对照组与非侧弯组差异不显着。结论:1、运用不同平面视动刺激干扰下的Romberg改良测试的动静态姿势描记方法可以用于评价艺术体操运动员前庭脊髓功能,其创造的字体旋转测试环境更加符合艺术体操三轴旋转的运动特点,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同时直观量化的测试结果可以直接用于指导运动员个性化前庭功能康复训练。2、艺术体操运动员与普通人群相比,其前庭脊髓功能水平更为低下,究其原因发现,脊柱侧弯可能是造成其前庭脊髓功能不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王斌[9](2012)在《连续工作负荷下脑力疲劳动态评价》文中研究指明飞行是一种高负荷的脑力工作,长时间的工作极易造成脑力疲劳,而事故调查结果显示疲劳正是人因事故的重要推手。因此快速准确对飞行员的疲劳状况作出评定对于飞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评定疲劳的方法主要有主观评定法和客观评定法。主观评定法具有简便、快速、无创等特点,便于推广应用,但是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难以保证评定的准确性。而客观评定法具有标准化、受主观因素影响小等特点,逐渐成为疲劳评定的一个趋势,但是目前客观方法主要采用单一指标如脑电图、瞳孔测量等,这些方法操作费时、价格昂贵,一些指标的意义也仍在探索当中。疲劳发生机理较为复杂,直到现在都没有一个理论可以明确解释,其发生过程受到生理学、心理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使用单一的指标难以进行客观而准确的评定。出于操作简单、评定快速的原则,本实验选用NASA-TLX量表、心率变异性、临界闪烁频率,静态姿势图,反应时等较为简单的方法,分别作为心理学、生理学方法的代表,从多个层次对疲劳作出评定,达到快速准确评定的目的。本实验采用训练负荷以及连续脑力工作负荷作为疲劳模型给被试造成疲劳状态,在负荷当中相应时间点测量NASA-TLX量表,临界闪烁频率、心率变异性、静态姿势图、反应时等指标的变化,以此反映出机体状态的变化,在不同时间点对这些指标进行测量。最后得出以下结论:(1)静态姿势图结果的变化明显,可以评定本实验当中的脑力疲劳的状态,但是可能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2)与本实验中的训练负荷相比,生物节律对人体功能状态影响更大。(3)本实验的连续负荷中,静态姿势图、反应时、临界闪烁频率、NASA-TLX评分等指标随着负荷时间增加,产生不同的变化趋势。

李擎[10](2009)在《乒乓球运动员平衡训练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运动员在平衡训练前后静态平衡能力、动态平衡能力、本体感觉和下肢肌肉力量变化情况,分析平衡训练对静态平衡能力、动态平衡能力、本体感觉、前庭功能和下肢肌肉力量的影响,明确平衡训练效果,为核心稳定性训练研究及运动创伤预防方法研究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选取19名上海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乒乓球专项二级男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为对照组(C组)8人和平衡训练组(T组)11人。C组受试者与T组受试者均进行相同的专项训练,在此基础上T组受试者进行9周平衡训练,每周3次,每次25~30分钟。平衡训练方案参照Evert Verhagen训练方案。所有受试者在第0、6、9周进行静态平衡测试、动态平衡测试、下肢本体感觉测试、肌力及表面肌电测试。1.静态平衡测试使用Tetrax平衡及稳定性测试系统测试,测试指标包括跌倒指数和8个不同的眼部姿势、站立表面、头部姿势下稳定性系数。2.动态平衡测试:使用Biodex Balance System检测仪,进行①睁眼双足站立、闭眼双足站立和睁眼单足站立状态下动态平衡能力测试,测试指标包括总体稳定指数、前后方向稳定指数和左右方向稳定指数。②稳定性测试,测试指标包括完成LOS全部随机目标跟踪的时间,平均方向控制能力和前、后、右、左、前右、前左、后右、后左8个方向上的控制能力。3.本体感觉测试:使用BIODEXⅢAP型多关节等速测试及康复系统及BIODEX本体感觉测试操作软件测试踝关节、膝关节和髋关节本体感觉。被动关节角度重现角速度为2°/s,主动关节角度重现角速度为180°/s。踝关节起始位置为内翻25°,目标位置内翻15°;膝关节起始位置屈膝90°,目标位置屈膝30°;髋关节起始位置为解剖0°,目标位置屈髋30°。测试指标包括关节位置被、主动重现偏差。4.下肢肌力测试:使用BIODEXⅢAP型多关节等速测试及康复系统进行踝关节跖屈/背屈,膝关节屈/伸,髋关节屈/伸等速向心收缩60°/s×5次及180°/s×5次测试。测试指标包括峰力矩、总功和平均功率。5胫骨前肌、腓肠肌表面肌电测试:使用MYOSYSTEM1200型表面肌电图仪与动态平衡测试同步进行。研究结果:1.平衡训练至第6周时T组NC、HB和HF姿势下ST均低于C组同周测试结果(P<0.05或P<0.01),且其跌倒指数和HF姿势下ST低于T组0周测试结果(P<0.05);第9周时T组跌倒指数、NO、NC、PO、PC、HB和HF姿势下ST低于C组同周测试结果(P<0.05或P<0.01);T组第9周跌倒指数、NO、PC、HR、HL、HB和HF姿势下ST低于T组0周测试结果(P<0.05或P<0.01),且NO姿势下ST低于T组第6周测试结果(P<0.05)。2.第6周时T组闭眼双足站立状态下SI、睁眼左足单足站立状态下SI、APSI和MLS均低于C组第6周测试结果(P<0.05),且睁眼左足单足站立状态下SI与APSI低于T组0周测试结果(P<0.05);第9周时T组闭眼双足站立状态下SI和APSI、睁眼左足单足站立状态下SI、APSI和MLS均低于C组同周测试结果(P<0.05),且闭眼双足站立状态下SI、APSI和MLS、睁眼左足单足站立状态下SI与APSI均低于T组0周测试结果(P<0.05)。3.第9周时T组DC高于C组第9周DC(P<0.05);T组第9周DC、FDC、BDC、RDC、LDC、FRDC、BLDC和LOST均高于T组0周测试结果(P<0.05或P<0.01);T组第9周DC、FDC、LDC、FRDC和BLDC高于T组第6周测试结果(P<0.05或P<0.01)。4.第6周时T组左踝关节位置被动重现偏差、左膝关节位置主动重现偏差和左髋关节位置被动重现偏差低于C组同周测试结果(P<0.05,或P<0.01),且左髋关节位置被动重现偏差低于T组0周测试结果(P<0.01);第9周时T组左踝关节位置被动重现偏差、左膝关节位置主动与被动重现偏差、左髋关节位置被动重现偏差和右踝关节位置主动与被动重现偏差低于C组同周测试结果(P<0.05,或P<0.01);T组第9周左膝关节位置被动重现偏差和右踝关节位置被动重现偏差低于T组第6周测试结果(P<0.05)。5.C组第9周右踝关节跖屈肌肉TW、AP(角速度60°/s),左踝关节跖屈肌肉TW、AP(角速度60°/s)及左膝屈肌PT(角速度180°/s)均高于C组0周检测结果(P<0.05或P<0.01);T组第9周右踝关节跖屈肌肉TW、AP(角速度60°/s)及PT(角速度180°/s),左踝关节跖屈肌肉TW、AP(角速度60°/s)及左膝屈肌PT(角速度180°/s)均高于T组0周检测结果(P<0.05或P<0.01),但均与C组第9周检测结果相比无统计学差异。6.在本研究中第6周和第9周时C组与T组左、右胫骨前肌和左、右腓肠肌标准化积分肌电与中位频率均无明显变化。研究结论:1. 6周平衡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静态平衡能力和动态平衡能力;9周平衡训练能降低跌倒风险,提高方向控制能力,并进一步巩固平衡训练效果。2. 6周平衡训练可以提高在脊柱姿势变化时调控静态平衡的能力以及依赖本体感觉输入和前庭感觉输入调控姿势的能力;9周平衡训练在进一步增强依赖本体感觉输入和前庭感觉输入调控静态平衡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依赖视觉输入调控静态平衡的能力。3. 6周平衡训练可以提高机体调节动态平衡的能力、增加依赖前庭感觉输入调节动态平衡条件下双足站立姿势的稳定性,同时增加了依赖视觉输入和前庭感觉输入共同调控动态平衡能力条件下左足站立姿势的稳定性;9周平衡训练进一步提高机体调节动态平衡的能力。4. 6周平衡训练可以改善左侧踝关节、膝关节和髋关节本体感觉;9周平衡训练不仅巩固了改善左侧踝关节、膝关节和髋关节本体感觉的效果,同时改善了右踝关节本体感觉。5. 9周专项训练可以针对性提高下肢肌肉力量,但平衡训练未引起下肢肌肉力量变化。

二、正常人静态姿势描记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常人静态姿势描记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2型糖尿病和外周性眩晕患者感觉结构分析的异同(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动静态平衡功能测试
        1.2.2 观察指标
        1.2.3 感觉结构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SKG面积
    2.2 感觉结构分析
3 讨论

(2)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平衡功能测定与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设备
    1.3 测试过程
    1.4 测试指标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测试参数比较
3 分析与讨论
    3.1 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
    3.2 病例组组内比较
    3.3 对照组组内比较
    3.4 总结
4 结论
5 创新与不足
6 未来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脑卒中患者平衡评定量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A 简易三级平衡法
附录 B 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
附录 C 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定
致谢
个人简介

(3)三踝骨折术后恢复期的相关临床评估及下肢生物力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三踝骨折相关的解剖结构
        2.1.1 骨、关节
        2.1.2 韧带
        2.1.3 肌肉
    2.2 三踝骨折的相关临床研究
        2.2.1 预后因素
        2.2.2 术前操作及手术处理方式
        2.2.3 术后功能水平
    2.3 踝关节骨折术后的生物力学研究
        2.3.1 踝关节其他类型骨折术后的生物力学研究
        2.3.2 三踝骨折术后的生物力学研究
    2.4 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2.5 踝关节稳定性的评估
        2.5.1 足底压力测试用于踝关节稳定性评估的相关研究
        2.5.2 Prokin平衡仪用于踝关节稳定性评估的相关研究
    2.6 不同应力位的运动控制的生物力学研究
    2.7 总结与展望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实验设备
    3.3 实验流程
    3.4 技术路线图
    3.5 数据处理
    3.6 统计学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踝关节不同应力位的动态足底压力特征
        4.1.1 健康受试者的动态足底压力特征
        4.1.2 三踝骨折术后的动态足底压力特征
    4.2 踝关节不同应力位的表面肌电特征
        4.2.1 健康受试者的表面肌电特征
        4.2.2 三踝骨折术后的表面肌电特征
    4.3 三踝骨折术后患者与健康受试者的客观评估结果对比
        4.3.1 踝关节本体感觉
        4.3.2 步态参数
        4.3.3 动态足底压力
        4.3.4 表面肌电
    4.4 相关性分析
        4.4.1 主观评估、物理检查与客观评估结果的相关性
        4.4.2 足底压力、表面肌电特征与步态参数的相关性
5 讨论
    5.1 两组踝关节不同应力位的动态足底压力特征及对比
    5.2 两组踝关节不同应力位的表面肌电特征及对比
    5.3 三踝骨折术后患者与健康受试者的客观评估结果对比
        5.3.1 踝关节本体感觉
        5.3.2 步态特征
    5.4 三踝骨折术后患者临床评估结果分析
    5.5 足底压力特征、表面肌电特征与步态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5.6 三踝骨折术后临床评估结合生物力学分析对康复治疗的指导作用
    5.7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6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附件四

(4)大型矿用挖掘机驾驶室工效设计方法及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驾驶室布局和校核的研究
        1.4.2 人机界面布局的研究
        1.4.3 人体工作姿势的舒适性研究
        1.4.4 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主要内容和研究框架
第二章 大型矿用挖掘机驾驶室工效设计体系
    2.1 驾驶室工效研究内容和方法
        2.1.1 研究内容
        2.1.2 研究方法
    2.2 驾驶室工效设计原则
        2.2.1 操作可视性原则
        2.2.2 上肢可及性原则
        2.2.3 姿势舒适性原则
    2.3 大型矿用驾驶室工效设计要素
    2.4 大型矿用挖掘机驾驶室工效设计流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型矿用挖掘机驾驶室布局设计
    3.1 大型矿用挖掘机驾驶室布局概述
    3.2 基于视野的驾驶室H点布局方法
        3.2.1 人体尺寸选择
        3.2.2 工作姿势定义
        3.2.3 眼点区域确定
        3.2.4 H点布局范围求解
    3.3 基于舒适性的操作手柄布局试验
        3.3.1 试验设备
        3.3.2 被试和试验准备
        3.3.3 试验过程
        3.3.4 试验结果和分析
    3.4 操作手柄布局的舒适区域
        3.4.1 操作手柄舒适区对比
        3.4.2 操作姿势舒适梯度构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型矿用挖掘机驾驶室人机界面优化
    4.1 大型矿用挖掘机人机界面概述
    4.2 显控台布局优化模型
        4.2.1 布局原则
        4.2.2 布局优化数学模型
        4.2.3 目标函数
    4.3 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显控台布局优化
        4.3.1 基本粒子群算法
        4.3.2 模拟退火-粒子群算法
        4.3.3 显控台待布元素
        4.3.4 显控台按键和旋钮排序求解
        4.3.5 显控台布局优化结果
    4.4 操作手柄造型的优化设计
        4.4.1 操作手柄的人机分析
        4.4.2 基于关键点的多样本逆向设计方法
        4.4.3 操作手柄逆向设计试验
        4.4.4 试验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型矿用挖掘机操作姿势舒适性研究
    5.1 表面肌电描记术
    5.2 表面肌电信号与操作姿势舒适性的关系
        5.2.1 操作姿势舒适性试验
        5.2.2 试验结果分析
        5.2.3 表面肌电信号和舒适性的相关分析
    5.3 扶手对挖掘机操作上肢疲劳的影响
        5.3.1 试验设备
        5.3.2 被试信息
        5.3.3 试验过程
        5.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5 试验结果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型矿用挖掘机驾驶室工效评价
    6.1 计算机辅助人机工程设计和评价系统
    6.2 大型矿用挖掘机驾驶室场景构建
        6.2.1 虚拟人体建模
        6.2.2 产品和作业环境建模
    6.3 驾驶室布局的校核
        6.3.1 可视性校核
        6.3.2 可及性校核
        6.3.3 姿势舒适性校核
    6.4 驾驶室布局的优化
        6.4.1 优化依据
        6.4.2 优化方案
        6.4.3 方案验证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本文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5)Pro-kin平衡测试系统在青少年脊柱侧弯评估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站姿平衡与步态稳定性的评价指标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论文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1.3.1 研究现状
        1.3.2 面临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论文框架
2 人体平衡能力及步态特征概述
    2.1 人体平衡能力的概念
    2.2 平衡系统的生理调控
    2.3 人体姿势控制原理
    2.4 平衡研究方法
    2.5 步态特征的概念
    2.6 步态的功能评估
    2.7 步态研究方法
3 静态平衡和步态试验方案设计
    3.1 研究对象
        3.1.1 受试者选取
        3.1.2 抽样情况
    3.2 试验设备及试验方案
        3.2.1 试验设备
        3.2.2 平衡能力测试方案
        3.2.3 步态稳定性测试方案
    3.3 参数选取
        3.3.1 平衡试验参数选取
        3.3.2 步态试验参数选取
    3.4 数据处理方法
4 儿童静态平衡能力及步态特征分析
    4.1 对受试者分组的初步讨论
    4.2 评价指标筛选
    4.3 儿童静态平衡能力评分公式
        4.3.1 主成分分析
        4.3.2 评分公式
        4.3.3 评分等级标准
    4.4 儿童平衡能力与步态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老年人静态平衡能力及步态特征分析
    5.1 对老年受试者分组的初步讨论
    5.2 评价指标筛选
    5.3 老年人静态平衡能力评分公式的建立
        5.3.1 主成分分析
        5.3.2 评分公式
        5.3.3 评分等级标准
    5.4 老年人平衡能力与步态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全文总结
    6.2 论文的创新点
    6.3 论文的不足之处
    6.4 应用前景
    6.5 展望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7)感觉与机械干扰对人体直立姿势稳定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序言
    1.1 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平衡、稳定性与姿势控制
        1.2.2 姿势控制的感觉过程
        1.2.3 姿势平衡中的感觉相互作用
        1.2.4 姿势控制的运动过程
        1.2.5 外力干扰实验及其相关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实验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实验法
        2.2.3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
    3.1 感觉条件变化下人体直立稳定性变化及比较
        3.1.1 感觉条件变化人体前后方向直立稳定性指标变化及比较
        3.1.2 感觉条件变化人体左右方向直立稳定性指标变化及比较
    3.2 外力作用下感觉条件变化人体直立稳定性指标的变化及比较
        3.2.1 不同大小、不同方向外力、感觉条件变化下人体前后方向直立稳定性指标变化及比较
        3.2.2 不同大小、不同方向外力、感觉条件变化下人体左右方向直立稳定性指标变化及比较
4 分析讨论
    4.1 感觉条件变化对人体直立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4.2 外力干扰下感觉条件变化对人体直立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4.3 不同大小外力干扰对人体直立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4.4 不同方向外力干扰对人体直立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8 致谢

(8)艺术体操运动员前庭脊髓功能的评价方法及脊柱侧弯对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艺术体操概述
        2.1.1 艺术体操项目简介
        2.1.2 艺术体操项目特点
        2.1.3 艺术体操运动员常见损伤
        2.1.4 艺术体操运动员损伤原因
        2.1.5 艺术体操运动员与脊柱侧弯
        2.1.6 艺术体操运动员运动能力的相关研究
    2.2 前庭脊髓反射系统概述
        2.2.1 前庭系统解剖结构
        2.2.2 前庭系统中枢生理功能
        2.2.3 前庭功能的重要性
        2.2.4 前庭功能的评价方法及应用
        2.2.5 前庭功能与运动
        2.2.6 艺术体操运动员的前庭功能
    2.3 脊柱侧弯概述
        2.3.1 脊柱侧弯的定义
        2.3.2 脊柱侧弯的分型
        2.3.3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发病率
        2.3.4 脊柱侧弯的诊断方法
        2.3.5 脊柱侧弯的危害
        2.3.6 脊柱侧弯与运动
        2.3.7 脊柱侧弯对前庭功能的影响
        2.3.8 脊柱侧弯对艺术体操运动员前庭功能的影响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试验分组
    3.3 测试仪器
    3.4 测试方法
        3.4.1 试验环境
        3.4.2 试验内容
    3.5 测试指标
    3.6 统计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艺术体操运动员与普通正常人姿势稳定性的比较
        4.1.1 艺术体操组与对照组静态姿势描记图的比较
        4.1.2 艺术体操组与对照组在Romberg睁眼-闭眼测试指标的比较
        4.1.3 艺术体操组与对照组水平面视动刺激干扰下睁-闭眼测试指标比较
        4.1.4 艺术体操组与对照组矢状面视动刺激干扰下睁-闭眼测试指标比较
        4.1.5 艺术体操组与对照组冠状面视动刺激干扰下睁-闭眼测试指标比较
        4.1.6 艺术体操组与对照组不同视动干扰测试状态下Romberg率的情况
        4.1.7 艺术体操组与对照组不同视动干扰状态下动态姿势稳定的比较
    4.2 艺术体操运动员视动刺激干扰下动、静态姿势稳定的比较
    4.3 侧弯组与非侧弯组不同测试各项指标的比较
        4.3.1 侧弯组与非侧弯组不同测试前后平均运动速度的比较
        4.3.2 侧弯组与非侧弯组不同测试左右平均运动速度的比较
        4.3.3 侧弯组与非侧弯组不同测试下运动长度的比较
        4.3.4 侧弯组与非侧弯组不同测试运动面积的比较
        4.3.5 侧弯组与非侧弯组踏步试验指标的比较
        4.3.6 侧弯组与非侧弯组差异显着测试指标的相关性
5 讨论
    5.1 艺术体操运动员前庭脊髓功能的讨论
        5.1.1 常规测试中艺术体操运动员静态姿势稳定的分析
        5.1.2 视动刺激对艺术体操运动员静态姿势稳定的影响
        5.1.3 视动刺激对艺术体操运动员动态姿势稳定的影响
        5.1.4 不同视动干扰下睁眼-闭眼测试对艺术体操运动员姿势稳定的影响
    5.2 不同平面视动刺激干扰评价艺术体操运动员前庭脊髓功能的优势
    5.3 脊柱侧弯对艺术体操运动员前庭脊髓功能的影响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连续工作负荷下脑力疲劳动态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1 疲劳
    2 疲劳评定方法
    3 疲劳的模型
实验设计
    1 研究意义
    2 问题提出
    3 立题依据
    4 研究目的
    5 实验方法的建立
实验一
    1 材料
        1.1 实验对象
        1.2 测试项目及设备
    2 方法
        2.1 实验步骤
        2.2 数据处理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1 材料
        1.1 实验对象
        1.2 测试项目及设备
    2 方法
        2.1 实验步骤
        2.2 数据处理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10)乒乓球运动员平衡训练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综述
    1 运动性创伤流行病学调查现状
        1.1 运动性创伤患病率
        1.2 运动性创伤好发部位
        1.3 突出重点、注重多发病的防治是减少运动伤害事故的关键
    2 平衡能力的优劣与运动性创伤的发生密切相关
    3 平衡训练是预防运动创伤的有效方法
        3.1 平衡训练是一种典型的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
        3.2 平衡训练可以减少运动创伤的发生
    4 人体平衡功能的调节机制
        4.1 视觉对平衡能力的影响
        4.2 本体感觉对平衡能力的影响
        4.3 前庭神经系统对姿势的调节
    5 平衡功能临床评定方法
        5.1 观察法
        5.2 量表评定法
        5.3 平衡测试仪评定法
    6 展望
正文——乒乓球运动员平衡训练效果的研究
    1 研究目的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训练方案
        2.3 测试内容
        2.4 实验技术路线
        2.5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静态平衡测试结果
        3.2 动态平衡能力测试结果
        3.3 关节位置重现偏差
        3.4 下肢肌肉力量
        3.5 表面肌电测试结果
    4 分析讨论
        4.1 平衡训练对静态平衡能力的影响
        4.2 平衡训练对动态平衡能力的影响
        4.3 平衡训练对下肢本体感觉的影响
        4.4 平衡训练对前庭感觉功能的影响
        4.5 平衡训练对下肢肌肉力量的影响
    5 主要结论
    6 创新之处
    7 研究局限与未来努力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缩略词表

四、正常人静态姿势描记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2型糖尿病和外周性眩晕患者感觉结构分析的异同[J]. 黄小兵,刘博,李希平,周迎生.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1(07)
  • [2]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平衡功能测定与分析研究[D]. 郭紫琦.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3]三踝骨折术后恢复期的相关临床评估及下肢生物力学特征研究[D]. 朱婷.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4]大型矿用挖掘机驾驶室工效设计方法及技术研究[D]. 赵静. 太原理工大学, 2019
  • [5]Pro-kin平衡测试系统在青少年脊柱侧弯评估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 张雪景.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6]站姿平衡与步态稳定性的评价指标应用研究[D]. 马荣.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7]感觉与机械干扰对人体直立姿势稳定性的影响[D]. 陈若曦. 苏州大学, 2018(12)
  • [8]艺术体操运动员前庭脊髓功能的评价方法及脊柱侧弯对其影响[D]. 瞿璐. 北京体育大学, 2013(S1)
  • [9]连续工作负荷下脑力疲劳动态评价[D]. 王斌. 第四军医大学, 2012(02)
  • [10]乒乓球运动员平衡训练效果的研究[D]. 李擎. 上海体育学院, 2009(12)

标签:;  ;  ;  ;  ;  

正常人体静态姿态跟踪测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