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心耳扩大在风湿性二尖瓣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左心耳扩大在风湿性二尖瓣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一、左心耳增大诊断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林宇斌[1](2021)在《风湿性二尖瓣置换联合双极射频改良迷宫术的早期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对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合并房颤患者的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分析,旨在分析风湿性二尖瓣置换联合双极射频改良迷宫术治疗该类疾病的早期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共收治的146例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合并房颤患者,根据采取的手术方式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行二尖瓣置换同期联合双极射频改良迷宫术治疗房颤的患者共98例,作为联合组;仅行二尖瓣置换同期未采用双极射频改良迷宫术治疗房颤的患者共48例,作为对照组。全体患者均采用配套手术器械进行体外循环辅助下心内直视的心脏外科手术,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资料,并通过门诊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及电话随访等形式收集出院后的临床资料,资料内容包括12导联心电图结果、心脏彩超数据、NYHA心功能指标等,通过统计学方法对二尖瓣置换联合双极射频改良迷宫术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合并房颤的早期疗效进行分析。结果联合组98例患者均无术中死亡病例,无术后住院期间死亡,痊愈出院93例,出现术后并发症5例。痊愈出院的93例患者中,手术时间、ICU留置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315.80±45.67)min、(33.60±20.85)h、(16.41±8.38)d;出院时窦性心律患者75例,窦性心律转复率为80.65%;86例患者完成术后有效随访(10.8±2.3)个月,窦性心律患者61例,窦性心律转复率为70.93%;随访期间联合组无III度房室传导阻滞、严重卒中、永久起搏器植入等严重并发症发生。联合组术后有效随访时间(10.8±2.3)月心脏彩超较术前相比,LAD[(45.31±5.93)mm vs(53.35±8.83)mm,P<0.05]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VD[(48.92±3.56)mm vs(51.26±3.26)mm,P<0.05]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VEDD[(69.70±6.96)ml vs(82.26±7.25)ml,P<0.05]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肺动脉压[(40.80±9.37)mm Hg vs(53.86±7.25)mm Hg,P<0.05]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尖瓣EOA[(2.54±0.50)cm2 vs(1.08±0.30)cm2,P<0.05]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VEF[(59.25±4.29)%vs(52.93±4.69)%,P<0.05]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48例患者均无术中死亡病例,无术后住院期间死亡,痊愈出院46例,出现术后并发症2例,痊愈出院的46例患者中,手术时间、ICU留置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309.60±42.54)min、(31.60±18.65)h、(16.85±7.32)d;出院时窦性心律患者0例,窦性心律转复率为0%;术后有效随访(11.6±2.8)个月,窦性心律患者4例,窦性心律转复率为8.70%,术后窦性转复率低;随访期间对照组无III度房室传导阻滞、严重卒中、永久起搏器植入等严重并发症发生。联合组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组术后窦性心律转复率[(75/93)%vs(0/46)%,P<0.05](出院时)、[(61/86)%vs(4/46)%,P<0.05](随访期间)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手术时间[(315.80±45.67)min vs(309.60±42.54)min,P>0.05]、ICU留置时间[(33.60±20.85)h vs(31.60±18.65)h,P>0.05]、术后住院时间[(16.41±8.38)d vs(16.85±7.32)d,P>0.05]、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5/98)%vs(2/48)%,P>0.05]方面无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患有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合并房颤患者,采用二尖瓣置换同期联合双极射频改良迷宫术治疗的早期临床疗效可靠,安全可行,窦性心律转复成功率高,心功能及心脏结构改善显着,值得推广应用。

任佳梦[2](2021)在《小鼠心房纤维化模型miRNA表达谱分析及miR-483-5p在纤维化中的作用及生物瓣置换术后合并房颤患者的预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 小鼠心房纤维化模型的microRNA表达谱分析目的: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已有多项研究发现,与窦性心律患者相比,房颤患者心房组织中microRNA(miRNA)分子表达有显着差异,提示miRNA可能参与了房颤的发生发展过程。血管紧张素Ⅱ持续给药诱导的小鼠心房纤维化模型被大量用于房颤相关基础分子机制的研究。但是目前尚无文献报道该模型中心房miRNA的表达情况。因此本研究通过建立小鼠血管紧张素Ⅱ模型并进行转录组测序,绘制该模型的miRNA及mRNA差异表达图谱,为拟用该模型进行心房纤维化相关研究的实验提供一些基础信息。此外,本研究将结合文献检索筛选出与心房纤维化有关的miRNA分子。方法:本实验通过迷你渗透泵持续泵入血管紧张素Ⅱ(2mg/kg/d)14天,在10-12周龄的雄性C57BL/6N野生型小鼠中建立血管紧张素Ⅱ模型。采用心脏超声证实心房扩大;采用病理实验证实心房纤维化;采用右心房短阵快速起搏诱导房颤以观察模型鼠对房颤的易感性。取小鼠双侧心房进行转录组测序(每组3只),筛选出差异表达的 miRNA 和 mRNA 分子。采用 miRanda、TargetScan、RNAhybrid 三个 miRNA 靶点预测数据库进行靶点预测,筛选出任意两个数据库中预测一致的靶基因与mRNA差异表达基因做交集,对交集基因及差异表达的mRNA运用GO、KEGG、Reactome数据库及GESA计算方法进行功能注释。同时结合既往已发表的基于人源性心房标本的测序结果,筛选出适合应用该模型进行分子机制研究的候选miRNA。结果:本研究成功构建小鼠血管紧张素Ⅱ模型,实验组小鼠心房扩大,心房发生纤维化,房颤诱导率增高(55.6%vs12.5%)。与对照组相比,血管紧张素Ⅱ组小鼠心房样本中共有34个miRNA分子有差异,其中上调13个,下调21个;共有456个mRNA分子有差异,其中上调276个,下调180个。根据功能注释分析,差异表达的mRNA分子主要集中在细胞外基质成分和炎症激活相关通路;差异表达的miRNA靶基因集中在Ras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TGF-β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细胞外基质结构、钙离子结合、钾离子通道激活等方面。通过与已发表文献对比,筛选出6个可能参与了房颤发生发展的miRNA分子:miR-21a-3p、miR-24-5p、miR-30c-5p、miR-421-5p、miR-483、miR-212,并对其中的miR-483的靶基因进行了预测及功能注释分析发现,其可能参与了纤维化的调控。结论:本研究成功在小鼠建立了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心房纤维化模型,绘制了该模型中心房miRNA及mRNA表达谱,为拟用该模型进行miRNA分子机制研究的实验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信息。本研究还筛选了 6个可能参与了房颤发生发展的miRNA分子。第二部分 MiR-483-5p在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心脏纤维化方面的作用目的:与窦律患者相比,miR-483-5p在房颤患者的心房及血浆中差异表达,提示可能参与了房颤的发生发展。基于前期动物实验的结果,miR-483-5p可能参与了心房纤维化的形成。因此本研究拟探索miR-483-5p在纤维化方面的作用。方法:本研究首先在血管紧张素Ⅱ处理过的小鼠原代心脏成纤维细胞中用RT-qPCR的方式探索miR-483-5p的表达趋势。通过向成纤维细胞中转染miR-483-5p模拟剂及抑制剂以在细胞内过表达或敲低该分子,Western blot法测定与纤维化密切相关的胶原蛋白COL1A1、COL3A1的表达情况。此外,采用CCK-8法来检测过表达或抑制miR-483-5p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小鼠原代心脏成纤维细胞在血管紧张素Ⅱ刺激后,细胞内的miR-483-5p表达量下调。在原代心脏成纤维细胞中转染miR-483-5p模拟剂后发现COL3A1蛋白表达量降低,COL1A1蛋白表达量无变化;而在原代心脏成纤维细胞中转染miR-483-5p抑制剂后,COL3A1的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而COL1A1蛋白表达量无变化。小鼠原代心脏成纤维细胞过表达miR-483-5p后,细胞的增殖能力较miRNA模拟剂对照组下降,而抑制原代小鼠心脏成纤维细胞的miR-483-5p,细胞的增殖能力较miRNA抑制剂对照组增强。结论:在体外血管紧张素Ⅱ刺激下心脏成纤维细胞中miR-483-5p表达降低,过表达miR-483-5p可以起到抗纤维化的作用,同时会抑制细胞的增殖能力。第三部分 生物瓣置换术后合并房颤患者的临床现状及预后分析目的:随着老龄化的进展,生物瓣置换术后合并房颤患者逐年增加。但是既往房颤相关研究很少纳入此类患者,因此该人群的临床资料较少。故本研究回顾性收集相关人群的资料对该人群的临床特征、抗凝现状、长期预后、危险因素及其变化进行分析。方法:本回顾性研究共纳入了 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本院行生物瓣置换术且出院诊断中包含心房颤动的903例患者,通过查询医院电子数据库收集基线资料,通过查阅医院电子数据库及电话访视的方式收集换瓣术后结局事件、抗栓治疗情况及新发疾病的数据。分类变量用频率和百分比来展示,连续变量根据数据的分布特征用平均值±标准差或中位数(四分位间距)来表示。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来分析影响换瓣术3个月后口服抗凝药使用的相关因素;计算C统计值来评价CHA2DS2-VASc评分在该人群中对血栓栓塞事件的预测能力;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该人群全因死亡及血栓栓塞事件的相关因素。结果:纳入人群的年龄为65.6(61.9-69.1)岁,其中548例(60.7%)患者为女性。本研究纳入的人群中风湿性心脏病的患病率为63%,合并高血压29.7%、冠心病22.1%、高脂血症16.3%、既往血栓栓塞史14.2%和糖尿病12.5%。二尖瓣生物瓣置换术的患者642例(71.1%),主动脉生物瓣置换术112例(12.4%),同时行二尖瓣和主动脉生物瓣置换术144例(15.9%),同时行二尖瓣和三尖瓣生物瓣置换术3例(0.3%),2例患者同时进行了二尖瓣、主动脉和三尖瓣的生物瓣置换术。在同期外科手术方面,287例患者在术中同时行房颤外科消融(31.8%),131例行左心耳缝扎或切除(14.5%)。基线CHA2DS2-VASc评分为0(男)或1(女)、1(男)或2(女)、≥2(男)或3(女)组的患者换瓣术3个月后口服抗凝药的比例分别为 52.3%,59%和 63.2%。与抗凝药使用的因素有年龄(OR:1.035,95%CI:1.008-1.062,P=0.01)、左房前后径(OR:1.054,95%CI:1.031-1.078,P<0.001)、风湿性心脏病史(OR:1.487,95%CI:1.052-2.102,P=0.025)、慢性肾功能不全(OR:0.203,95%CI:0.054-0.76,P=0.018)、术中房颤外科消融(OR:0.334,95%CI:0.237-0.472,P<0.001)和使用抗血小板药(OR:0.077,95%CI:0.045-0.132,P<0.001)。在 3.84(2.64-5.51)年的随访期内,有 68 例(1.8%/年)患者死亡,81例(2.1%/年)患者发生了血栓栓塞,23例(0.6%/年)患者出现了大出血。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与随访期内全因死亡相关的因素有:估算肾小球滤过率(HR:0.966,95%CI:0.943-0.99,P=0.005)、左室射血分数(HR:0.962,95%CI:0.931-0.993,P=0.016)、风湿性心脏病史(HR:0.516,95%CI:0.311-0.854,P=0.01)、术中房颤外科消融(HR:0.348,95%CI:0.171-0.711,P=0.004)。与随访期内血栓栓塞风险有关的因素为:术中房颤外科消融(HR:0.263,95%CI:0.133-0.519,P<0.001)、换瓣术 3 个月后口服抗凝药(HR:0.587,95%CI:0.375-0.918,P=0.019)。CHA2DS2-VASc评分作为分类变量在未服用口服抗凝药的人群中预测血栓栓塞事件的 C 统计值为 0.6(95%CI:0.511-0.689,P=0.046,类别:CHA2DS2-VASc评分为0(男)或1(女)、1(男)或2(女)、≥2(男)或3(女))。患者CHA2DS2-VASc评分增长的年化发生率为11.6%(即每年每100人中有11.6个人的CHA2DS2-VASc评分增长)。结论:1.本研究初步探索了生物瓣置换术后合并房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整体年龄相对较轻、瓣膜病病因仍以风湿性心脏病为主、其他合并疾病相对较少;生物瓣膜植入以二尖瓣为主,具有一定比例的术中房颤外科消融及左心耳缝扎或切除。2.血栓栓塞事件仍然是随访期内的主要事件,需要重点关注。3.处于血栓栓塞中高风险的人群存在抗凝治疗不足的情况。4.在中国人群中证实CHA2DS2-VASc评分在评估生物瓣置换术后合并房颤人群的血栓栓塞风险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5.该人群的血栓栓塞危险因素处于动态变化,需要持续评估,及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中国医师协会房颤专家委员会[3](2021)在《心房颤动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文中认为

郑也[4](2020)在《机械瓣置换术后抗凝管理相关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华法林是目前人工机械心脏瓣膜置换(Mechanical heart valve replacement,MHVR)患者术后应用最广泛且有效的口服抗凝药物,但是华法林的治疗窗较窄,因此患者出院后需要常规检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以监测患者对抗凝治疗的反应,并根据检测结果适当调整抗凝药物剂量以维持稳定抗凝作用。尽管维持INR的稳定很重要,但我国目前尚缺乏相关证据证明何种术后管理方式可以有效改善患者抗凝治疗质量、减少抗凝相关并发症(如出血和血栓栓塞),并提高其长期生存率。因此我们提出以现代互联网技术为平台、基于移动智能设备应用程序,为MHVR术后患者人群建立一个华法林抗凝随访管理系统。该系统将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更标准化、更安全的随访方式,以求进一步降低华法林抗凝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其治疗效果。为了评价基于移动智能设备应用程序的新型抗凝管理模式是否优于传统抗凝管理,我们开展了这项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方法:本研究是该多中心RCT研究的单中心初步分析,对于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将随机分为新型抗凝管理组和传统抗凝管理组。新型抗凝管理组患者使用基于移动智能设备应用程序进行抗凝管理;传统抗凝管理组参考目前的抗凝管理策略,主要依靠门诊医生对患者进行抗凝管理。主要终点为比较两组术后1年随访期间INR治疗窗内时间占比(Time in therapeutic range,TTR)。同时对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进行前瞻性随访,包括全因死亡、血栓栓塞事件、重度出血事件和轻度出血事件。复合终点的定义为全因死亡、血栓栓塞事件和重度出血事件。Kaplan-Meier曲线模型估算不同抗凝管理模式的累积事件生存率,并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在这项RCT研究中,本中心目前已入选330例接受MHVR手术的患者,共258例患者达到随访终点。目前的结果是对此258例患者的初步分析,其中新型抗凝管理组纳入128例患者,传统抗凝管理组纳入130例患者。所有患者中男性为134例(51.9%),平均年龄为49.5±10.1岁。两组患者基线的性别、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等人口统计学数据无显着差异,接受手术类别以及出院带药的详细信息两组间同样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所有患者的中位随访期为12.9个月(范围:10.3到15.4个月),其中新型抗凝管理组为12.7个月(范围:10.3到15.4个月),传统抗凝管理组为13.1个月(范围:10.8到14.2个月)。新型抗凝管理组和传统抗凝管理组的TTR分别为60.88%±28.87%和60.98%±25.92%,差异无统计学显着性;INR变异率分别为0.26±0.18和0.26±0.17,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显着性;两组范围内INR检测次数占比(Proportions of INRs in range,PINRR)分别为57.33%±21.98%和54.58%±21.69%,亦无显着差异。血栓栓塞事件在新型和传统抗凝管理组发生率分别为1.6%和0.8%,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5.7%和31.5%,均未达到统计学显着性。复合终点两组发生率相当,均为3.1%。Kaplan-Meier曲线显示与传统抗凝管理组相比,新型抗凝管理组累积事件生存率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显着性。在排除了术后1月以后无INR检测记录的患者,对余下210例患者的主要和次要结局进行敏感性分析。在98例新型抗凝管理组的患者中,TTR和PINRR分别为62.44%±27.01%和58.24%±18.24%,在112例传统抗凝管理组的患者中,TTR和PINRR分别为63.80%±24.50%和56.47%±20.1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在敏感性分析中,新型和传统抗凝管理组患者在全因死亡、血栓栓塞事件、出血事件以及复合终点的发生率相近。结论:在接受MHVR手术的患者中,与传统抗凝管理相比,基于移动智能设备应用程序的新型抗凝管理模式达到了类似的控制水平,两组患者TTR和PINRR无统计学显着性差异。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在两组中相当,敏感性分析显示该结果具有稳健性。主体研究仍在进行中,未来仍需更大样本量和更长随访时间来进一步验证我们的初步研究结果。背景: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F)可增加3-5倍的中风风险,且血栓栓子大多源自左心耳。这一发现引出了一系列评估心脏手术同期进行左心耳闭塞手术(Surgical left atrial appendage occlusion,SLAAO)对临床结局影响的研究。心脏机械瓣膜置换(Mechanical heartvalvereplacement,MHVR)术后患者通常需要接受严格的抗凝治疗,可显着降低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而关于AF患者在进行MHVR时同期进行SLAAO手术是否可以有效预防术后血栓栓塞事件的证据尚不充足。因此,本研究旨在评估AF患者在进行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进行SLAAO手术与术后心血管结局事件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纳入2017年6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于本中心进行MHVR手术的AF患者,并对入选患者进行1年随访。研究的主要终点定义为缺血性卒中、系统性栓塞及全因死亡的复合终点。次要终点定义为由缺血性卒中、系统性栓塞、重度出血和全因死亡构成的复合终点。我们通过应用Kaplan-Meier曲线模型估算免于事件累计生存率,并应用多因素Cox 比例风险模型以评估同期进行SLAAO手术与结局之间的关联。此外,本研究也使用1:1的倾向性得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方法来平衡基线特征的差异,并对PSM后的两组患者进行分析。根据患者的基线特征进行亚组分析,评估MHVR同期接受SLAAO手术在不同亚组之间对心血管结局事件风险的影响。结果:在这项回顾性观察性中,我们共纳入497名接受MHVR手术的AF患者,其中女性307例(61.8%),平均年龄为55.9±8.6岁。根据患者是否同期接受SLAAO手术分将患者为SLAAO组(N=137)和No-SLAAO组(N=360)。本研究队列中共有5例患者在手术后30天内死亡。两组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包括术后二次开胸发生率,术后红细胞输注率以及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示,MHVR同期接受SLAAO手术与30天死亡率(OR=0.65,95%CI:0.07-5.91;P=0.706)及其他院内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相关性。术后中位随访13.6个月,共有14例主要终点事件发生。Kaplan-Meier曲线显示两组之间主要终点事件、血栓栓塞事件、全因死亡、出血事件和复合终点事件的累积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所有Log-rank P>0.05)。在校正了多项心血管危险因素后,多因素Cox 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表明同期进行SLAAO手术与任何心血管结局无相关性。经过1:1的PSM后,共从SLAAO组和No-SLAAO组中匹配出120对患者,匹配后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变量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多因素Cox 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未发现MHVR手术同期进行SLAAO与较低的主要或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相关。按照患者的性别、体重指数、CHA2DS2-VASc评分、既往冠心病史、左心房内径以及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情况进行了亚组分析。亚组分析显示,在不同亚组之间,MHVR手术同期进行SLAAO未明显降低主要终点事件。结论:这项回顾性研究中表明,在AF患者中,MHVR手术同期进行SLAAO手术可能会伴有较长的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以及较长的住院时间,但与一年随访期间对血栓栓塞和死亡事件的额外保护作用无关。背景:心脏瓣膜疾病人群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患者合并有冠状动脉疾病。当进行瓣膜手术的患者合并有严重的冠状动脉疾病时,则须同期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以避免围手术期心肌梗塞。由于这类患者有较高的术后血栓栓塞事件发生,抗栓治疗方式值得关注。然而目前尚缺乏评价同期接受MHVR合并CABG手术患者的抗栓策略及疗效的研究,且在华法林治疗的基础上长期接受阿司匹林治疗能否带来心血管事件获益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拟评估术后阿司匹林使用情况对随访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并分析影响MHVR合并CABG手术患者早期手术相关不良事件和1年随访期间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纳入自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在本院同期接受MHVR手术和CABG术的成年患者。根据出院后患者是否使用阿司匹林进行分组并进行前瞻性随访,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缺血性脑卒中、系统性栓塞、重度出血事件和再次血运重建。主要终点定义为全因死亡、MI、缺血性脑卒中、系统性栓塞和再次血运重建;次要终点定义为重度出血事件及包括所有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复合终点;栓塞相关终点事件定义为MI、缺血性脑卒中、系统性栓塞和再次血运重建;硬终点事件定义为MI、缺血性脑卒中、系统性栓塞和全因死亡。Kaplan-Meier曲线模型估算无事件累计生存率,并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以评估出院后阿司匹林使用情况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关系,并计算风险比值(Hazard ratios,HR)和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结果:在这项观察性研究中,535例患者进行了为期1年的出院随访,其中491例患者接受华法林合并阿司匹林治疗(阿司匹林组),同时有44例患者仅接受华法林治疗(非阿司匹林组)。随访期间记录到28例(5.2%)主要终点事件,20例(3.7%)栓塞相关终点事件、26例(4.9%)硬终点事件、6例(1.1%)重度出血终点事件和34例(6.4%)复合终点事件。Kaplan-Meier曲线显示与未使用阿司匹林相比,使用阿司匹林组随访期间重度出血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显着较低(Log-rank P=0.024),其他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显着性。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出院后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组较未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出现显着较低的重度出血终点事件,但主要终点事件、栓塞相关终点事件、硬终点事件和复合终点事件与阿司匹林治疗的关系未达到统计学显着性。在对多种心血管危险因子进行校正后,阿司匹林治疗与心血管不良事件均未达到统计学意义的负相关关系。结论:在MHVR合并CABG手术患者中,术后应用阿司匹林治疗与较低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相关,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显着性。提示术后1年应用阿司匹林治疗虽然未带来显着的心血管获益,但也未明显增加出血相关的安全性终点事件。未来仍需更大样本量和更长时间的研究进一步验证我们的研究结果。

王凯[5](2020)在《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房颤Maze Ⅳ手术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心房颤动是心脏瓣膜病最常合并的心律失常,导致患者心输出量降低,血流动力学改变和左房血液瘀滞而促使血栓形成,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导致患者死亡。单纯瓣膜手术对于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的患者的结局并不理想,仅有少数的患者术后转为窦性心律,影响患者的心功能恢复,增加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目前对于这类患者多采用瓣膜手术同期射频消融来治疗房颤,但术后仍有部分的患者转复失败或短期房颤又再次复发。对于瓣膜手术同期射频消融的疗效及影响其术后窦律转复的因素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目的评估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房颤Maze IV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影响术后窦性心律转复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行心脏瓣膜手术术中同期射频消融的15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7例,女性112例,年龄(55.94±9.28)岁,体重(60.01±10.75)Kg,房颤持续时间6228个月。采用双极射频系统,消融径线:上下腔静脉连线、右房切口-三尖瓣环连线、下腔静脉-冠状静脉窦-三尖瓣环连线;左右肺静脉口环形线及其连线、左上肺静脉-左心耳连线、左下肺静脉-二尖瓣环连线。术后3个月、6个月、1年随访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观察术后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根据术后1年心电图的结果分为两组:A组(窦性心律)和B组(非窦性心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的一般资料、超声指标及手术相关资料等,对可能影响术后窦性心律转复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患者术后痊愈出院157例,死亡2例(1.3%),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14.20±35.31)min、(173.69±48.79)min、(296.33±67.85)min、(26.60±26.45)h、(16.71±6.07)d。术后并发症主要是二次开胸止血1例(0.6%),刀口延迟愈合10例(6.3%),急性肾衰9例(5.7%),严重心律失常1例(0.6%),肺部感染9例(5.7%)。出院时窦性心律转复率为58.0%,术后及随访期间无III度房室传导阻滞、严重卒中、永久起搏器植入等并发症。术后1年随访到145例患者,窦性心律转复率为69.0%。与B组相比,术后1年A组的LATD[(52.97±9.17)mm vs(43.35±6.64)mm,t=-7.145,P=0.000]、LVEDD[(49.96±5.34)mm vs(47.92±3.60)mm,t=-2.691,P=0.008]明显减小,LVEF[(56.93±5.65)%vs(59.25±4.99)%,t=2.482,P=0.014]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年龄[(54.96±9.15)岁vs(58.51±9.05)岁,t=-2.169,P=0.032]、体重[(58.51±9.55)Kg vs(63.24±13.13)Kg,t=-2.446,P=0.016]、房颤持续时间[(57.33±52.35)月vs(77.73±65.73)月,t=-2.001,P=0.047]、心功能(z=-2.517,P=0.012)、术前左房横径[(52.19±9.15)mm vs(63.09±14.49)mm,t=-5.484,P=0.000]及瓣膜风湿性病变比例[(55/45)vs(34/11),χ2=5.532,P=0.026]等方面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1.084,95%CI:1.0291.142,P=0.003)、体重(OR=1.064,95%CI:1.0231.107,P=0.002)、术前左房横径(OR=1.115,95%CI:1.0641.167,P=0.000)和瓣膜风湿性病变(OR=2.564,95%CI:1.0156.473,P=0.046)是影响患者手术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房颤Maze IV手术是安全、有效的,没有增加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2.窦性心律的转复和维持可以明显改善患者心脏功能和心肌重塑,降低血栓、卒中的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年龄、体重、术前左房横径和瓣膜风湿性病变是影响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房颤Maze IV手术术后窦性心律转复的独立危险因素。

肖胤[6](2020)在《心脏瓣膜术患者同期行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心脏瓣膜术患者同期行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以期为临床中术后房颤复发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行瓣膜手术同期行房颤射频消融手术的17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顺利进行心脏瓣膜术同期行房颤射频消融术,以术后3个月房颤复发与否分为复发组与正常组。使用医院HIS系统获取两组研究对象各项指标数据:(1)术前临床资料: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病程、合并症(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陈旧性脑梗塞)、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吸烟史、饮酒史、房颤类型、左房前后径、左室射血分数、抗“O”、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超敏C反应蛋白(hs-CRP);(2)术中资料: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并存手术方式(主动脉瓣置换、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房缺矫治、冠脉搭桥、行左心耳处理);(3)术后指标:术后早期房颤、胺碘酮使用情况、β受体阻滞药物使用情况。依次进行单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心脏瓣膜术患者同期行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179例患者中,82例术后复发,复发率45.81%。(2)两组病程、房颤类型、合并高血压、左房前后径、左心耳处理率、术后早期房颤率、胺碘酮使用率对比差异显着,其中复发组病程、非阵发性房颤患者比例、左房前后径、合并高血压患者比例、术后早期房颤率、胺碘酮使用率均高于正常组(P<0.05),左心耳处理率低于正常组(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左房前后径、房颤类型、行左心耳处理、术后早期房颤与房颤复发之间存在显着相关关系(P<0.05)。非阵发性房颤、左房前后径、术后早期房颤为独立危险因素,行左心耳处理为独立保护因素。结论房颤类型、左房前后径、行左心耳处理、术后早期房颤是心脏瓣膜术患者同期行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独立影响因素,非阵发性房颤、较大的左房前后径、术后早期房颤是独立危险因素,会增加复发风险;术中行左心耳处理为独立保护因素,可预防术后房颤复发。

颜维剑[7](2020)在《基于NLR和PLR构建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并发左心房血栓的Nomogram预测模型》文中认为目的:左心房血栓是风湿性二尖瓣狭窄(rheumatic mitral stenosis,RMS)患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尤其当血栓脱落后进入体循环导致动脉栓塞,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研究发现RMS合并左心房血栓(left atrial thrombus,LAT)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和白介素-6等炎症标志物升高,可见炎症在RMS患者心房血栓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lymphocyte ratio,PLR)是两种新兴的血清炎症标志物。本研究通过对RMS患者并发LAT的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结合炎性标志物PLR和NLR建立RMS患者并发左心房血栓的风险列线图(Nomogram)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9月-2019年9月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的220例RM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经胸超声心动图是否存在LAT分为血栓组(55例)和无血栓组(165例),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等方面的差异性,分析RMS患者并发LAT的相关危险因素。两组间计数资料比较用?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等级资料比较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获得计量资料的最佳截断值。RMS患者LA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风险模型分析;根据二元Logistic回归风险模型的结果构建Nomogram模型,计算一致性指数(C-index),并用ROC曲线评价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将计量资料用ROC曲线取截断值后,血栓组患者与无血栓组患者相比在年龄、合并心房颤动例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房前后径、二尖瓣面积、二尖瓣口血流速度、经二尖瓣平均跨瓣压差、二尖瓣狭窄程度、二尖瓣反流程度、淋巴细胞计数、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血糖、甘油三酯、NLR和PLR等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3.5岁、合并心房颤动、左心房前后径≥64.5mm、二尖瓣面积≤1cm2、轻度二尖瓣反流、NLR≥3.08和PLR≥116.6是RMS患者并发LA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上述7项RMS患者并发左心房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RMS患者并发左心房血栓风险的列线图模型,C-index指数高达0.859,95%CI=0.809-0.909;利用ROC曲线评价列线图的效能,曲线下面积(AUC)为0.859。结论:本研究构建的Nomogram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精准度,可作为预测RMS患者LAT形成风险的一种评价工具。

谢赛旗,王辉山,韩劲松,尹宗涛,韩冰[8](2019)在《机械瓣膜或生物瓣膜置换及经典迷宫Ⅲ型手术治疗心房颤动合并巨大左心房和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外科治疗心房颤动合并巨大左心房和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是难点,因为复发率高。迷宫Ⅲ型手术是治疗房颤的"金标准",但迷宫Ⅲ型手术治疗心房颤动合并巨大左心房和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研究甚少。目的:研究机械瓣膜或生物瓣膜置换和迷宫Ⅲ型手术治疗房颤合并巨大左心房和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患者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纳入2014年4月至2017年10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确诊为房颤合并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并行机械瓣膜或生物瓣膜行二尖瓣置换和迷宫Ⅲ型手术的患者114例,将左心房内径<60 mm的85例患者归为非大左房组,左心房内径≥60 mm的29例患者归为大左房组,比较两组围术期安全性指标和术后疗效指标。试验已通过北部战区总医院(原沈阳军区总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伦审k(2015)33号。结果与结论:(1)术中安全性指标:两组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及机械瓣膜或生物瓣膜置换类型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P> 0.05);(2)术后安全性指标:两组术后二次开胸比例、术后行电复律比例、术后临时起搏器应用比例及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早期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P> 0.05),两组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 0.05);(3)术后疗效分析:两组术后当天、出院时、术后6个月、术后1年窦性心律转复率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1年的心功能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 0.05);(4)结果表明:机械瓣膜或生物瓣膜置换和经典迷宫Ⅲ型手术治疗房颤合并巨大左心房和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安全性较好,近期疗效满意。

李波[9](2019)在《二尖瓣反流时左心房的功能及电生理研究》文中提出背景:二尖瓣反流模型根据模型来源分为:小动物二尖瓣反流模型、大动物二尖瓣反流模型、体外二尖瓣反流台架模型等;根据发病机制又分为原发性二尖瓣反流模型、继发性二尖瓣反流模型。这些模型各有特点,为临床研究提供差异化的支持。二尖瓣反流的大动物模型不仅能满足基础研究的需要,而且可用于外科手术器械、介入导管器械的研究开发和临床前评价,是心血管研究的重要工具。目前,随着疾病机制的研究深入和细化以及临床新的手术和介入器械的研发,二尖瓣反流的大动物模型有很大的需求量。均一性好和成功率高的标准化制造工艺,以及对模型的基础数据的系统研究,是未来研究对二尖瓣反流大动物模型的必然要求。猪与人的同源性高,心脏结构相似,而且具有成本低,方便饲养和管理等优点,是大动物实验选择最多的动物。因此猪的二尖瓣反流模型具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均一性好、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的猪二尖瓣重度反流模型。并对这些猪重度二尖瓣反流模型进行长期系统的研究,以确定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潜在应用价值。方法:17头猪被分为实验组(n=11)和对照组(n=6)。实验组采用自制腱索切割器经左侧胸部切口-左心耳-二尖瓣口入路,在食道超声探头经心外膜监测及左心房压力监测下,切断二尖瓣P2、P3区的腱索,使左心房压力升高1OmmHg、反流束的面积占到左心房面积40%以上,建立重度二尖瓣反流模型,对照组进行与实验组相同的手术过程但不损伤二尖瓣腱索进行假手术操作。实验动物术后随访30个月,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内膜三维电生理标测、房颤易感性试验、心肌组织病理学等检测。结果:二尖瓣反流手术死亡率为9%(1/11),模型成功率为82%(9/11),实验动物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术后实验组P波增宽,部分实验动物出现双峰改变。术后随访30个月,对二尖瓣反流组和对照组进行重复的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房最大容积、左心房最小容积、左心房射血分数在两组间存在显着的组间差异、组内差异及交互作用;左心室收缩末容积和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在两组间无显着性的组间差异、组内差异及交互作用;左心室射血分数在两组间有显着性的组间和组内差异,但无交互作用。两组间左心房三维电生理标测图无明显差异。两组间左心房纤维化程度有显着差异性(胶原体积分数分别为18.1%±3.0%和1.6%±0.2%,P<0.05),而左心室纤维化程度无显着差异性(胶原体积分数分别为2.0%±0.5%和1.9%±0.3%,P=0.58)。两组间房颤易感性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我们的方法可以简单而有效地制作猪重度二尖瓣反流模型,可用于二尖瓣反流的病理生理学研究,以及临床前手术器械的研发和评估。该模型也可用于房颤和心肌纤维化的研究,但不适用于心力衰竭的研究。背景:房颤是一种室性上心律失常,其特点是快速、无序的心房电活动合并心房机械功能一定程度的下降,并引起心室不规则的跳动。房颤可以继发于多种心血管或非心血管疾病。心脏的结构重构和电重构被认为是房颤发生的基础。心房纤维化是心房结构重构的重要内容,并且在房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心房纤维化导致房颤发生和维持的机制尚不清楚。有些阵发性房颤患者心肌组织有大量的纤维化改变,而有些持续性房颤患者的心肌仅有轻微的纤维化改变。在以往关于房颤心房组织纤维化的研究中,心肌组织的标本常常是从心房单一的部位获取的,并不能反映心房纤维化的总体情况。目的:检测心房组织不同区域的纤维化程度,研究纤维化和心房电传导、有效不应期的关系,探讨纤维化对房颤易感性的影响。方法:将19头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6)进行假手术,实验组进行二尖瓣反流手术,并分别观察3个月(n=7)和6个月(n=6)。试验动物的右心房被分为右心耳、三尖瓣峡部、右心房前壁、右心房后壁、上腔静脉入口、下腔静脉入口6个区域,左心房被分为左心耳、房间隔、左心房后壁、左心房顶部、肺静脉口和二尖瓣峡部6个区域。通过房颤易感性试验评价实验动物的房颤易感性。通过三维电生理标测系统对双侧心房进行电生理标测,根据标测结果计算每个区域的心房电传导速度。根据三维心房模型引导,检测每个区域的有效不应期。通过组织病理学对每个区域进行纤维化评价。结果:随着二尖瓣反流的持续,心房纤维化逐渐加重(对照组3.11%±0.08%,3个月组5.85%±0.42%,6个月组8.17%±0.23%,P<0.001),房颤易感性逐渐升高(对照组房颤易感性的阳性率0/6,3个月组2/7,6个月组5/6,P<0.05),有效不应期逐渐延长(对照组 220.1±1.1ms,3 个月组 244.4±1.4ms,6 个月组 289.0±8.9ms,P<0.001),心房传导速度逐渐减慢(对照组为1.39±0.16m/s,3个月组为1.04±0.05m/s,6个月组为0.89±0.02m/s,P<0.001)。这些病理生理改变在心房不同部位是不均匀的。左心房纤维化程度高于右心房(3个月组:8.22%±0.83%vs 3.83%±0.25%,P<0.001;6个月组:11.76%±0.52%vs 5.09%±0.34%,P<0.001),左心房6个不同分区的纤维化值有显着性差异(3个月组和6个月均P<0.001);左心房平均传导速度低于右心房平均传导速度(3 个月组:0.86±0.07vs1.20±0.32,P<0.001;6 个月组:0.62±0.02 vs 1.13±0.03,P<0.001),左心房不同区域传导速度也具有显着性差异(3个月组和6个月均P<0.001);心房不同部位的有效不应期是不一致的,左心房平均有效不应期长于右心房(3 个月组:251.4±2.9ms vs 238.6±3.1ms,P<0.001;6 个月组:299.3±5.3msvs280.5±12.4ms,P<0.001)。房颤易感性与左心房纤维化的离散度有关。心房纤维化与心房传导速度呈显着负相关,而心房纤维化与心房有效不应期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随着二尖瓣反流时间的延长,心房组织纤维化程度增加,不同区域间的心房组织纤维化程度不一致。心房组织纤维化的离散度增加可能与房颤易感性升高有关。心房组织纤维化可能通过影响传导速度而不是有效的不应期来增加房颤易感性。背景:慢性原发性二尖瓣反流是一种常见的瓣膜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其发病率将会在未来几十年继续增加。手术是二尖瓣反流最有效的治疗方式,包括二尖瓣置换和二尖瓣修复手术。对于二尖瓣反流患者应该何时进行手术干预治疗是至关重要的,过早的手术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人工瓣膜和抗凝治疗的相关并发症,而过晚的手术会影响围手术期安全及远期预后。二尖瓣反流的手术适应症被持续修改,然而,目前仍然存在争议。在慢性原发性二尖瓣反流中,左心房是一个受累很重而又常常被忽略的器官。二尖瓣反流时左心房功能的评估,可能会为这些患者提供诊断价值。目的:通过评估慢性原发性二尖瓣反流不同阶段的左心房功能参数,来探讨左心房参数在慢性原发性二尖瓣反流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33例窦性心律的慢性原发性二尖瓣反流患者,按二尖瓣反流程度分为轻-中度反流组与重度反流组,重度反流组再按照是否具有手术适应症分为早期-重度反流组与晚期-重度反流组,共三组。并与30例无心脏疾病的就诊人群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使用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心房最大容积(LAVmax)、左心房收缩前(P波前)容积(LAVp)、左心房最小容积(LAVmin),并由此推算出左心房扩张指数:LAEI=(LAVmax-LAVmin)/LAVmin×100%,左心房被动排空分数:LAPEF=(LAVmax-LAVp)/LAVmax×100%,左心房主动射血分数:LAAEF=(LAVp-LAVmin)/LAVp×100%,左心房总射血分数:TLAEF=(LAVmax-LAVp)/LAVmax×100%。并且通过超声心动图获取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左心室收缩末容积、左心室射血分数。通过三尖瓣反流压差法或者肺动脉血流时间间期法检测是否肺动脉高压。通过询问判断患者是否有心功能不全的自觉症状。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随着二尖瓣反流程度的增加,左心房容积(包括LAVmax、LAVp、LAVmin)逐渐增大,且各组间差异明显(P<0.001);左心房各项功能指标(包括LAEI、LAPEF、LAAEF、TLAEF)均逐渐降低,且各组间差异明显(P<0.001)。LAVmax、LAVp、LAVmin、LAEI、LAAEF、TLAEF 在早期-重度二尖瓣反流组和晚期-重度二尖瓣反流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而LAPEF在两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LAEI和LAVp是重度二尖瓣反流需要手术的独立预测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LAEI的预测值最高,曲线下面积为0.91(95%可信区间,0.858~0.965),当LAEI≤97%预测二尖瓣手术适应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8%和67%。结论:二尖瓣反流时左心房容积增大和功能降低与二尖瓣反流手术适应症之间具有相关性。通过LAEI预测二尖瓣手术适应症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超声心动图定量评估左心房功能可以作为判断二尖瓣反流手术时机的新指标。

黄从新,张澍,黄德嘉,华伟[10](2018)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前言自2015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hina Society of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 CSPE)和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Chinese Society of Arrhythmia, CSA)发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5》以来, 有关心房颤动(房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成果不断问世, 尤其是由欧洲心脏病学会(Eur

二、左心耳增大诊断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左心耳增大诊断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风湿性二尖瓣置换联合双极射频改良迷宫术的早期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与资料收集
    2.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3.术前资料分析
    4.手术方法
    5.术后处理与随访指标
    6.术后随访资料分析
    7.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心房颤动的外科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2)小鼠心房纤维化模型miRNA表达谱分析及miR-483-5p在纤维化中的作用及生物瓣置换术后合并房颤患者的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小鼠心房纤维化模型的microRNA表达谱分析
    1 前言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MiR-483-5p在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心脏纤维化方面的作用
    1 前言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生物瓣置换术后合并房颤患者的临床现状及预后分析
    1 前言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MicroRNAs在心房颤动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个人简历
致谢

(4)机械瓣置换术后抗凝管理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部分 心脏瓣膜术后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抗凝管理模式与传统抗凝管理模型的随机对照试验-单中心初步结果分析
    摘要1
    abstract1
    前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接受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手术的心房颤动患者同期行左心耳闭塞手术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探讨
    摘要2
    abstract2
    前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抗栓策略对预后的影响
    摘要3
    abstract3
    前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综述: 机械瓣置换术后接受抗凝药物治疗患者管理模式现状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表
简历
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
致谢

(5)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房颤Maze Ⅳ手术的疗效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心房颤动的外科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A 英文缩写词汇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的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6)心脏瓣膜术患者同期行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1.2 入选及排除标准
        1.3 相关诊断方法及定义
        1.4 房颤射频消融术细节
    2.方法
        2.1 研究方法
        2.2 资料收集
        2.3 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2.5 质量控制
结果
    1.房颤复发率
    2.复发组与正常组的临床特征对比
        2.1 术前临床资料对比
        2.2 术中资料对比
        2.3 术后资料对比
    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讨论
    1.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
    2.心脏瓣膜术同期行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
        2.1 左房前后径
        2.2 房颤类型
        2.3 行左心耳处理
        2.4 术后早期房颤
        2.5 其他非独立影响因素
    3.不足之处与创新点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射频消融术后心房颤动复发危险因素的最新研究进展
    1.房颤发生机制
    2.房颤类型
    3.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治疗及术后复发研究进展
    4. 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危险因素
    5.总结与展望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7)基于NLR和PLR构建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并发左心房血栓的Nomogram预测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资料收集
    2.2 超声心动图
    2.3 标本采集与处理
    2.4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结果分析
    3.1 两组患者间一般资料及血液学指标数据比较
    3.2 两组患者间心脏彩超数据比较
    3.3 两组患者间瓣膜病变情况比较
    3.4 用ROC曲线将计量资料取截断值后两组间指标对比
    3.5 RMS患者并发LAT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6 RMS患者并发LAT的列线图风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第四章 讨论
    4.1 年龄、左心房前后径和二尖瓣面积与RMS患者LAT形成的关系
    4.2 心房颤动与RMS患者LAT形成的关系
    4.3 二尖瓣反流程度与RMS患者LAT形成的关系
    4.4 NLR和PLR与RMS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关系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部分英文缩略词表

(8)机械瓣膜或生物瓣膜置换及经典迷宫Ⅲ型手术治疗心房颤动合并巨大左心房和风湿性二尖瓣病变(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0引言Introduction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1.1 设计
    1.2 时间及地点
    1.3 对象
    1.4 瓣膜材料
    1.5 手术方法
        1.5.1手术过程
        1.5.2 机械瓣膜或生物瓣膜二尖瓣置换
        1.5.3 术后处理
    1.6 主要观察指标
        1.6.1 术中安全性指标
        1.6.2 术后安全性指标
        1.6.3 术后疗效指标
    1.7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Results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2.2 试验流程图
    2.3 一般资料
    2.4 两组术中指标比较
    2.5 两组术后安全性指标比较
    2.6 两组术后疗效指标比较
    2.7 材料宿主反应
    2.8 不同类型瓣膜置换与两组试验的关系及影响
3 讨论Discussion

(9)二尖瓣反流时左心房的功能及电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部分 猪二尖瓣反流模型的特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猪二尖瓣反流所致心房纤维化对心房电生理及房颤易感性的影响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慢性原发性二尖瓣反流不同阶段左心房功能的研究及其与手术适应症的关系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方法和材料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综述: 二尖瓣反流时左心房的病理生理改变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个人简介
博士期间工作
致谢

四、左心耳增大诊断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风湿性二尖瓣置换联合双极射频改良迷宫术的早期疗效分析[D]. 林宇斌.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小鼠心房纤维化模型miRNA表达谱分析及miR-483-5p在纤维化中的作用及生物瓣置换术后合并房颤患者的预后分析[D]. 任佳梦.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3]心房颤动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J]. 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中国医师协会房颤专家委员会.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21(03)
  • [4]机械瓣置换术后抗凝管理相关问题研究[D]. 郑也.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5]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房颤Maze Ⅳ手术的疗效及影响因素[D]. 王凯.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6]心脏瓣膜术患者同期行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D]. 肖胤.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7]基于NLR和PLR构建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并发左心房血栓的Nomogram预测模型[D]. 颜维剑. 兰州大学, 2020(01)
  • [8]机械瓣膜或生物瓣膜置换及经典迷宫Ⅲ型手术治疗心房颤动合并巨大左心房和风湿性二尖瓣病变[J]. 谢赛旗,王辉山,韩劲松,尹宗涛,韩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9(26)
  • [9]二尖瓣反流时左心房的功能及电生理研究[D]. 李波.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10]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8)[J]. 黄从新,张澍,黄德嘉,华伟.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8(04)

标签:;  ;  ;  ;  ;  

左心耳扩大在风湿性二尖瓣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