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柿叶可以加工柿叶晶(论文文献综述)
李娜,周志宏[1](2015)在《柿的药学研究概况》文中研究指明在广泛文献检索基础上,对柿的资源状况、药用历史、食用价值、质量标准研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为深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郝晴晴[2](2014)在《不同品种、季节柿叶茶品质分析及适制工艺初探》文中研究说明柿树在我国分布广泛,柿叶因富含多酚、维生素C等功能成分而具有多种保健功能。目前,我国柿叶主要沿袭传统工艺加工成柿叶茶,因风味欠佳、缺乏系统研究而阻碍了柿叶的开发利用。本试验从品种、季节系统研究了柿叶原料感官品质及主要理化成分的变化,并初步探讨了筛选出的品种的适制工艺。1.不同品种、季节柿叶感官品质分析多数完全甜柿品种四至七月份感官品质得分呈上升趋势,八月份有所降低,之后又逐步升高。多数完全涩柿品种四至六月份感官品质呈下降趋势,七月份陡然升高,之后又有小幅降低或上升。两个不完全甜柿品种的变化趋势有较大差异,其中16号品种四至七月感官品质持续上升,并达到全年最高水平,而17号品种感官品质得分的季节性变化相对平稳。根据感官审评结果,四、五月份,9号品种原料感官品质最好,评分最高;九月份,10号、6号、4号、15号品种感官较好,评分较高;十月份,2号、11号、13号、4号、9号和15号品种感官品质较好,评分较高。2.不同品种、季节柿叶主要品质成分分析水浸出物含量:柿叶茶水浸出物含量在26.84%-44.71%之间变化,各品种全年最低值基本出现在六月或九月,最高值则基本出现在五月或十月。完全甜柿品种和不完全甜柿品种水浸出物含量于四至五月份呈增长趋势,之后显着下降,于七、八月份又有所升高,九月份再次降低,十月份或升至全年最高水平。完全涩柿品种变化趋势与之有所不同,品种13、14和15五至七月份含量持续升高,之后明显下降,至十月份又有所升高。花青素含量:多数品种鲜叶花青素含量于五月份达全年最低。五月至七月,多数完全甜柿品种鲜叶花青素含量逐渐升高,至八月份多数品种含量降低,九、十月份又大幅升高。不同时期完全涩柿品种鲜叶花青素含量变化幅度小于其它两种类型品种,变化趋势与完全甜柿品种变化趋势类似。不完全甜柿品种变化趋势略有不同,16号品种五月至十月含量持续升高,但增长幅度小于17号品种。多酚含量:不同品种、时期柿叶多酚含量在4.07-12.29%之间变化,多数品种多酚含量于五月份达到最高,五月份多酚含量较高的品种有10号、9号、1号、2号、15号、11号、6号和3号品种。完全甜柿品种五月至七月含量急剧下降,之后含量保持平稳。完全涩柿品种多酚含量在五月达到高峰后下降,至八月或九月又有小幅升高或降低趋势。不完全甜柿品种四月至六月呈上升趋势,之后基本呈下降趋势。维生素C含量:柿叶茶中VC含量很高,年平均含量高于9mg/g的品种占所试品种数的76.47%,多数品种于五月份达全年最高水平,其中10号、5号、7号、6号、3号、8号、17号和9号品种VC含量较高。其变化趋势与多酚相仿,基本上为多酚含量高的品种和时期VC含量也高,但这两类物质变化幅度并不完全成比例。可溶性糖含量:不同品种柿叶茶可溶性糖含量的年平均值在11.35-15.10%之间变化。多数完全甜柿品种可溶性糖含量在五月份升至最高,六月份含量显着下降,之后维持在一定水平,到九、十月份又显着升高,有的甚至超过五月份水平。5个完全涩柿品种可溶性糖含量均于五月份达到最高,之后显着下降,六月份以后又基本维持在一定水平,十月份有小幅上升趋势。两个不完全甜柿品种变化趋势与完全甜柿品种相似。3.不同品种适制性研究不同品种、季节原料具有不同的加工适制性。感官品质分析表明,9号品种五月、九月原料按三种工艺加工出来的柿叶茶滋味甜醇,香气为清香或薯香,是加工不同类型柿叶茶的较好品种。15号品种五月份原料更适合按工艺Ⅱ加工,产品香气带薯香,滋味较醇,而九月份原料按工艺Ⅰ加工,香味最好;17号品种两种季节原料也以工艺Ⅰ加工出来的品质最好。化学成分分析表明,工艺Ⅰ更有利于多酚、维生素C的保留;工艺Ⅲ有利于内含成分的转化及水浸出物的累积。
刘晓艳,沈颖,白卫东,钱敏,龙艺琳[3](2012)在《柿叶袋泡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柿叶为原料,依据柿叶的杀青方式、烘干温度、过筛目数,确定了柿叶袋泡茶的最佳加工工艺为:柿叶在100℃下,汽蒸杀青2 min,105℃干燥4 h,并选用60目筛子筛分茶叶。根据口感,通过正交试验,柿叶、银杏叶和何首乌的最佳复配方案为:柿叶74%,银杏叶19%,何首乌7%。并得出了柿叶袋泡茶的最佳饮用参数为:泡茶用水量为300 mL,泡茶时间为15min,泡茶水温为100℃,茶包重复冲泡3次即可。
吴睿[4](2012)在《柿叶抗缺血性卒中有效部位的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脑卒中(stroke)是指急性脑血管病,急性发生的血管或血液异常导致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因而发生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包括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约占各种脑卒中疾病的60%-80%。在我国,脑血管病已成为城市和农村人口的第一位致残和死亡原因。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及生活方式的不断转变,脑卒中已成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柿叶为柿属(Diospyros L.)植物柿(Diospyros kaki L. f)的新鲜或干燥叶片。味苦、性寒,其入药始载于明代《滇南本草》日“经霜叶敷臃疮”。柿叶具有清热解毒、润肺强心、镇咳止血、抗癌防癌等多种功效,具有保护心脑血管系统、抗癌、抗氧化、抗菌、止血等生理活性,且有低毒性的特点。本研究通过对柿叶不同化学部位的制备、分离和活性筛选,得到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柿叶有效部位,并探讨其对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分析柿叶有效部位对NO释放以及MAPK信号通路的作用,为抗缺血性卒中候选新药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与结果概括如下:1.柿叶粗提工艺的考察和筛选分别用不同浓度的乙醇及纯净水提取得到柿叶粗提物,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和液质联用技术比较分析各粗提物中的化学成分,采用八种不同的细胞模型和PT、APTT、TT等凝血功能指标对粗提物进行高通量筛选和体外活性筛选,确定以75%乙醇提取作为柿叶的粗提工艺。柿叶粗提物中主要含p-谷甾醇、芦丁、黄芪苷、苹果酸、山柰素、杨梅树皮苷等化合物。2.柿叶不同化学部位的制备和有效部位的初筛利用大孔吸附树脂分离柿叶75%乙醇提取物,不同浓度乙醇梯度洗脱得到五个化学部位。采用五种不同的细胞模型和PT、APTT、TT等凝血功能指标,对不同化学部位及其配伍进行高通量筛选和药理活性考察。初步确定以Fr2+Fr3部位组合(即10%-50%乙醇洗脱部位)作为柿叶抗缺血性卒中有效部位,主要含金丝桃苷、异槲皮素、黄芪苷、槲皮素、山柰素等化合物。3.柿叶有效部位的药效学评价及急性毒性实验柿叶有效部位能改善MCAO模型大鼠的损伤神经功能障碍(P<0.001),缩小脑梗死面积(P<0.001),减轻脑水肿程度(P<0.001),提高脑组织中SOD活性(P<0.001),降低MDA含量(P<0.001);对高分子右旋糖苷致大鼠软脑膜微循环障碍模型,柿叶有效部位能显着增加BPU值(P<0.01),明显抑制脑组织中谷氨酸浓度(P<0.01)、NOS的活性(P<0.01)及Ca2+含量(P<0.01);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柿叶有效部位显着降低大鼠心律失常程度(P<0.01),缩小心肌梗死范围(P<0.001),抑制AST (P<0.05)、LDH (P<0.01)和CK-MB活性(P<0.001),升高血清中SOD活性(P<0.01)和GSH浓度(P<0.001),显着降低MDA (P<.001)、NO (P<0.01)含量;对大鼠电刺激性颈动脉血栓形成模型,柿叶有效部位显着延长电刺激引起的动脉血栓形成时间(P<0.01),升高血清中PGI含量(P<0.01),降低血栓的基质蛋白和血清中TXA2含量(P<0.01);对高粘血症模型大鼠,柿叶有效部位明显抑制高分子右旋糖苷引起的全血黏度、血浆粘度和血清粘度(P<0.001),抑制红细胞沉降速率增高(P<0.01)和红细胞比积的下降(P<0.001)。急性毒性实验表明,柿叶有效部位在临床等效剂量450倍时对小鼠无明显急性毒性。4.柿叶有效部位抗缺血性卒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利用RT-PCR法测定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中iNOS、nNOS、eNOS 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技术,考察大鼠脑皮质和海马组织中ERK1/2和p38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变化,以及有效部位对此变化的影响。柿叶有效部位可增加大鼠脑组织eNOS mRNA的表达(P<0.05),并且降低iNOS mRNA和nNOS mRNA表达(P<0.05),进而影响脑组织中不同作用NO的含量;增加大鼠脑组织ERK1/2信号通路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的激活(P<0.05),抑制p38信号通路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的激活(P<0.05)。综上所述,利用大孔吸附树脂富集75%乙醇柿叶提取物,以10%-50%乙醇洗脱得到的化学部位具有较好的抗缺血性卒中活性;并且,能够通过调节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激活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该化学部位为柿叶抗缺血性卒中有效部位,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董晓宁,陶蕾,赵强,毛阳,杨玲娟[5](2011)在《柿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柿叶为柿树科(Ebenaceae)柿树属(Diospyros)植物柿(Diospyros kaki L.f.)的新鲜或干燥叶子。我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柿树生产国,目前栽培面积约2.0×105 hm2。柿叶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医疗保健作用,含丰富的维生素C、芦丁、胆碱、黄酮苷、胡萝卜素、多种氨基酸及铁、锌、钙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营养成分。据测定,每百克柿叶中含有蛋白质11.05 g、
李席芹[6](2011)在《柿叶茶黄酮抗氧化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柿为柿科(Ebenaceae)柿属(Diospyros)的植物,柿叶就是柿树的新鲜或干燥叶,具有很好的医疗保健及营养价值。柿叶不但含有丰富的Vc、黄酮类、氨基酸及铁、锌、钙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营养成分,还具有抗菌消炎、镇咳止血、抗癌防癌等多种医疗保健功能。最近这些年来,柿叶的开发和如何充分利用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其中柿叶制成茶就是柿叶开发利用的一种方式。本研究采用乙醇法提取柿叶茶总黄酮,再用AB-8大孔树脂法对提取出的总黄酮进分离纯化,液质联用结合相关文献来分析柿叶茶总黄酮中黄酮组成物质。本实验提取的柿叶茶总黄酮中含有的物质有木犀草素、异槲皮素、槲皮素-半乳糖-鼠李糖苷、山奈酚-半乳糖-鼠李糖苷、槲皮素、山奈酚等。采用DPPH法、黄嘌呤氧化酶法、D-脱氧核糖-铁体系法等比较分析了PLF、WPLF、10 %EPLF、20 %EPLF、30 %EPLF及50%EPLF的体外清除自由基活性。结果显示,PLF、WPLF、10 %EPLF、20 %EPLF、30 %EPLF及50%EPLF均表现不同程度的清除自由基活性。PLF、WPLF、10 %EPLF、20 %EPLF、30 %EPLF及50%EPLF清除DPPH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0.011 mg/mL、0.10 mg/mL、0.035 mg/mL、0.017 mg/mL、0.020 mg/mL和0.036mg/mL; PLF、10 %EPLF、20 %EPLF、30%EPLF及50%EPLF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3.03mg/mL、19.93mg/mL、17.49 mg/mL、7.41 mg/mL和2.98 mg/mL, WPLF最大清除率没有达到50%;PLF、WPLF、10 %EPLF、20 %EPLF、30 %EPLF及50%EPLF清除羟基自由基的IC5o值分别为2.72 mg/mL、10.92 mg/mL、5.61 mg/mL、3.62 mg/mL、6.49 mg/mL和12.96 mg/mL。结果显示,PLF清除羟基自由基及DPPH自由基效果最好,50%EPLF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效果最好。采用四氯化碳诱导昆明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研究了柿子叶茶总黄酮及其纯化组分的肝保护和抗氧化作用。结果显示,柿子叶茶总黄酮及其纯化组分对四氯化碳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均具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PLF、WPLF、10 %EPLF、20 %EPLF.30%EPLF及50%EPLF均不同程度的抑制了ALT和AST活性的升高,提高血清白蛋白含量:能不同程度的提高小鼠肝损伤组织SOD及CAT活性,能降低肝损伤组织MDA及NO含量。表明30%EPLF-H保护急性肝损伤小鼠肝脏的效果最佳。
马燕燕[7](2011)在《柿叶黄酮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研究》文中指出柿叶是柿的新鲜或干燥叶片,其味苦,具有止血、抗癌等多种医疗保健功能,柿叶的主要有效成分是黄酮类化合物。酪氨酸酶抑制剂(Tyrosinase Inhibitor,TI)通过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从而抑制黑色素的生成。因此,TI可以降低食品褐变程度从而可以作为保鲜剂。本文的目的是对柿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并研究其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效果及其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1采用纤维素酶法提取柿叶黄酮(PLF),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取试验因素与水平,根据中心组合(Box-Benhnken)试验设计原理,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依据回归分析各影响因素。以PLF得率为响应值作响应面和等高线,得出柿叶黄酮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加酶量9mg,酶解温度52℃、pH4.8、酶解时间130min,在上述最优条件下,柿叶黄酮得率达2.47%。2实验表明AB-8树脂的对柿叶黄酮分离效果最好,实验所得的最佳工艺为:上柱液pH值6,上柱液流速2BV/h,样液浓度为3mg/mL,70%乙醇为洗脱液,洗脱液流速控制在2BV/h,洗脱液用量为3BV。经此条件纯化后,PLF提取物中黄酮含量由9%提高到34%。AB-8大孔树脂可以较好地分离纯化PLF。3用L-酪氨酸为底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PLF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PLF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效果明显,其IC50值为2.38mg/mL,抑制作用属于可逆过程,其抑制类型为混合型,KI为0.33,KIS为0.48。4对PLF进行了抗氧化实验和络合Cu2+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PLF对DPP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和羟自由基(·OH)均有较好的清除率,对Cu2+有较强的络合能力。说明PLF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与其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及其络合金属离子的能力有关。5以Vc含量、TSS含量和褐变度三个指标综合考察了PLF对鲜切苹果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PLF对鲜切苹果片具有一定的保鲜效果,当PLF浓度为0.1mg/m L,浸泡时间为5min时的保鲜效果最佳;PLF对鲜切苹果片的保鲜作用与其对酪氨酸酶的抑制和对多种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有关,这可能是PLF对苹果片具有保鲜作用的机理之一。
林娇芬,林河通,林艺芬,陈艺晖,孔祥佳[8](2010)在《安溪油柿叶茶加工过程中叶片形态和细胞组织结构变化》文中提出运用显微技术,观察安溪油柿叶茶加工过程中的萎凋、杀青、揉捻工序对柿叶形态和细胞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鲜叶对比,经萎凋、杀青、揉捻等工序加工后的柿叶细胞器和细胞组织结构受到严重破坏,叶片萎蔫揉卷、具有茶叶性状特征。
林娇芬,林远芳,林河通,林艺芬,陈艺晖,孔祥佳[9](2010)在《安溪油柿叶茶的营养成分研究初报》文中提出对安溪油柿叶茶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安溪油柿叶茶有含量较高的粗蛋白质、粗纤维、粗脂肪、可溶性糖、维生素C和氨基酸等营养成分,丰富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类黄酮、多酚等生物活性成分及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如:钙、磷、钾、锰、镁、硒),但钠含量较低。本研究结果对进一步开发安溪油柿叶茶等功能保健食品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孙化鹏[10](2010)在《湖南省柿资源优选及柿叶黄酮类化合物分离鉴定研究》文中提出柿(Diospyros kaki Thunb.)是湖南省的一种重要经济树种。近年来,湖南省内成功引进了多个甜柿栽培品种。柿全身都是宝,柿叶是一味重要的中药资源,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功效。已有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是柿叶的主要功效成分。本文通过对湖南省内柿资源进行调查采样,分析比较湖南省不同品种果实品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分光光度法相结合的方法,调查研究湖南省柿叶黄酮化学资源;采用高速逆流色谱法和制备液相色谱法分离制备柿叶提取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成分并分析鉴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湖南省柿资源调查研究通过对湖南省不同地区不同品种柿果实品质分析以及柿叶中黄酮类化合物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测定,综合分析比较,优选出综合利用价值较高的柿品种。结果表明:湖南省引进栽培品种中新津20和三代斤品种果实品质较好,并且柿叶中功能成分含量也较高,是适合在湖南省内推广种植的综合性应用前景较广的优良品种。2湖南省柿叶黄酮化学资源HPLC研究通过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并结合分光光度法,分析比较了不同采收时间柿叶材料和湖南省引进栽培品种和地方品种之间的柿叶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探讨出柿叶的合理采收时间以及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较高的柿品种。本文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条件为:C18柱(Φ4.6mm×150mm, 5μm);柱温30℃;检测波长360nm;流速1mL/min;进样量20μL;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二元高压梯度洗脱,0-30min15%乙腈,30-60min20%乙腈,60-70min30%乙腈,70-85min30%乙腈,85-90min80%乙腈。分析比较结果为:柿叶合理采收时间为3月下旬-4月上旬和9月下旬-10月上旬;湖南省不同地区不同品种之间柿叶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均有较大差异。3柿叶黄酮类化合物分离制备及结构鉴定采用高速逆流色谱法(HSCCC)和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离制备柿叶提取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所得流分经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并经过显色反应、紫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谱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表明:所得4种化合物均为黄酮类化合物,纯度分别为98.3%、92.7%、99.1%、91.5%;初步推断4种化合物结构是槲皮素-3-β-D-半乳糖苷、槲皮素-3-β-D-葡萄糖苷、山奈酚-3-β-D-半乳糖苷、山奈酚-3-β-D-葡萄糖苷。
二、柿叶可以加工柿叶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柿叶可以加工柿叶晶(论文提纲范文)
(1)柿的药学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源状况 |
2 药用历史 |
3 食用价值 |
4 质量标准研究 |
4.1 性状鉴别 |
4.2 定性鉴别 |
4.3 含量测定 |
5 化学成分 |
6 药理作用 |
7 临床应用 |
7.1 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
7.2 治疗出血症 |
7.3 抗菌消炎 |
7.4 美容 |
7.4 抗癌 |
7.5 治疗呃逆 |
(2)不同品种、季节柿叶茶品质分析及适制工艺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柿叶主要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1.1.1 多酚类物质 |
1.1.2 维生素C |
1.1.3 三萜类化合物 |
1.1.4 有机酸和无机阴离子 |
1.1.5 脂肪酸 |
1.1.6 挥发成分 |
1.1.7 其他成分 |
1.2 柿叶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
1.2.1 对心脑血管系统的作用 |
1.2.2 止血作用 |
1.2.3 抗菌消炎和解热 |
1.2.4 抗癌、抗诱变 |
1.2.5 减肥美容和预防贫血 |
1.2.6 其他临床应用 |
1.3 柿叶的开发利用现状 |
1.3.1 柿叶茶 |
1.3.2 柿叶口服液 |
1.3.3 柿叶晶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仪器设备 |
2.2 主要试剂 |
2.3 试验材料 |
2.4 试验方法 |
2.4.1 不同品种、时期柿叶品质分析 |
2.4.2 不同品种适制性研究 |
2.5 分析方法 |
2.5.1 柿叶茶感官品质分析 |
2.5.2 柿叶主要品质成分分析 |
2.6 数据分析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品种、时期柿叶感官品质分析 |
3.2 不同品种、时期柿叶主要品质成分分析 |
3.2.1 水浸出物 |
3.2.2 花青素 |
3.2.3 柿叶多酚 |
3.2.4 可溶性糖 |
3.2.5 维生素C |
3.3 不同品种适制性研究 |
3.3.1 不同采样时间、不同工艺处理对柿叶茶感官品质的影响 |
3.3.2 不同工艺处理对柿叶茶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 |
3.3.3 不同采样时间、不同工艺处理对柿叶茶香气成分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柿叶品质季节变化与加工利用 |
4.2 柿叶品种与加工利用 |
4.2.1 柿叶品种与柿叶茶加工 |
4.2.2 柿叶品种与功能性成分利用 |
4.3 柿叶茶加工工艺与产品多样化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柿叶袋泡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柿子袋泡茶的工艺流程 |
1.2.2 水分含量的测定 |
1.2.3 柿叶袋泡茶中黄酮浸出量的测定[5] |
1.2.4 感官评价标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加工工艺对柿叶袋泡茶的影响 |
2.1.1 不同杀青工艺对柿叶袋泡茶的影响 |
2.1.2 不同干燥条件对柿叶袋泡茶的影响 |
2.1.3 不同筛目对柿叶袋泡茶的影响 |
2.2 柿叶袋泡茶口感改善的研究 |
2.3 柿叶袋泡茶饮用参数的优化 |
2.3.1 泡茶时间对柿叶袋泡茶黄酮浸出量的影响 |
2.3.2 泡茶用水量对柿叶袋泡茶黄酮浸出量的影响 |
2.3.3 泡茶水温对柿叶袋泡茶黄酮浸出量的影响 |
2.3.4 泡茶次数对柿叶袋泡茶黄酮浸出量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3.1 结论 |
3.2 讨论 |
(4)柿叶抗缺血性卒中有效部位的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章 柿叶的研究进展 |
第二章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
第三章 MAPK信号通路与脑缺血性卒中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柿叶各化学部位的制备、分析和筛选 |
第一节 柿叶不同溶剂提取物的制备、分析和筛选 |
第二节 75%乙醇柿叶提取物各化学部位的制备、分析和筛选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柿叶抗缺血性卒中活性部位的药效学评价及急性毒性实验研究 |
第一节 柿叶活性部位对线栓法致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作用 |
第二节 柿叶活性部位对高分子右旋糖苷致大鼠软脑膜微循环障碍模型的影响 |
第三节 柿叶活性部位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影响 |
第四节 柿叶活性部位对大鼠电刺激性颈动脉血栓形成模型的影响 |
第五节 柿叶活性部位对高粘血症大鼠模型的作用 |
第六节 柿叶活性部位的急性毒性实验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柿叶抗缺血性卒中有效部位药效验证及作用机制研究 |
第一节 柿叶抗缺血性卒中有效部位药效验证实验 |
第二节 柿叶抗缺血性卒中有效部位的一氧化氮作用机制研究 |
第三节 柿叶抗缺血性卒中有效部位MAPK信号通路作用机制的研究 |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 |
致谢 |
(5)柿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柿叶化学成分 |
1.1 黄酮类化合物 |
1.2 三萜类化合物 |
1.3 植物甾醇类化合物 |
1.4 香豆素类化合物 |
1.5 脂肪酸 |
1.6 挥发成分 |
1.7 其他成分 |
2 柿叶药理作用 |
2.1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
2.2 对血液的影响 |
2.3 抗氧化作用 |
2.4 抗菌、解热作用 |
2.5 抗癌作用 |
2.6 抗过敏作用 |
2.7 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
2.8减肥、降脂作用 |
2.9 其他作用 |
3 柿叶资源的利用与展望 |
(6)柿叶茶黄酮抗氧化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前言 |
1.1 柿叶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
1.2 柿叶的开发与利用 |
1.3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仪器设备 |
2.2 主要试剂 |
2.3 实验样品与材料 |
2.3.1 实验样品 |
2.3.2 实验材料 |
2.4 实验方法 |
2.4.1 柿叶茶总黄酮的提取方法 |
2.4.2 AB-8大孔树酯法纯化柿叶总黄酮 |
2.4.3 柿叶茶黄酮结构鉴定 |
2.4.4 柿叶茶总黄酮及其洗脱组分对羟基自由基(·OH)的清除作用 |
2.4.5 柿叶茶总黄酮及其纯化组分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
2.4.6 柿叶茶总黄酮及其纯化组分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
2.4.7 体内抗氧化作用研究 |
2.5 数据分析与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柿叶茶黄酮组成分析结果 |
3.2 柿叶茶黄酮体外抗氧化作用结果 |
3.2.1 柿叶茶总黄酮及其洗脱组分对羟基自由基(·OH)的清除效果 |
3.2.2 柿叶茶总黄酮及其洗脱组分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效果 |
3.2.3 柿叶茶总黄酮及其洗脱组分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效果 |
3.3 柿叶茶黄酮体内抗氧化作用结果 |
3.3.1 柿叶茶总黄酮及其洗脱组分对CCl_4肝损伤小鼠肝组织的影响 |
3.3.2 柿叶茶总黄酮及其洗脱组分对CCl_4急性肝损伤小鼠肝脏指数的影响 |
3.3.3 柿叶茶总黄酮及其洗脱组分对CCl_4急性肝损伤小鼠血清学指标的影响 |
3.3.4 柿叶茶总黄酮及其洗脱组分对CCl_4急性肝损伤小鼠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柿叶茶总黄酮及其洗脱组分对自由基的清除效果 |
4.2 柿叶茶总黄酮及其洗脱组分体内抗氧化效果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柿叶黄酮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柿叶概述 |
1.1.1 柿的种类及分布 |
1.1.2 柿叶的主要成分及药用价值 |
1.1.3 柿叶的开发利用及前景 |
1.2 黄酮类化合物的概述 |
1.2.1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与种类 |
1.2.2 黄酮类化合物的功能 |
1.3 酪氨酸酶抑制剂(TI)概述 |
1.3.1 TI的种类 |
1.3.2 从天然产物中制备TI的主要方法 |
1.3.3 TI的抑制机理 |
1.3.4 TI的应用 |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1.4.1 柿叶黄酮的提取 |
1.4.2 柿叶黄酮的分离纯化 |
1.4.3 柿叶黄酮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 |
1.4.4 柿叶黄酮作用机理的初步探讨 |
1.4.5 柿叶黄酮对鲜切苹果保鲜效果研究 |
第二章 柿叶黄酮的提取工艺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试剂 |
2.1.3 仪器 |
2.1.4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测定 |
2.2.2 酶法提取柿叶黄酮工艺条件的单因素实验 |
2.2.3 响应面优化实验 |
2.3 结论 |
第三章 柿叶黄酮的分离纯化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试剂 |
3.1.3 仪器 |
3.1.4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大孔吸附树脂的静态吸附实验结果 |
3.2.2 AB-8树脂对柿叶黄酮的动态吸附结果 |
3.3 结论 |
第四章 柿叶黄酮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试剂 |
4.1.3 仪器 |
4.1.4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浓度的柿叶黄酮对酪氨酸酶的影响 |
4.2.2 柿叶黄酮与熊果苷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效果对比 |
4.2.3 柿叶黄酮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效应 |
4.2.4 柿叶黄酮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机理及抑制常数的测定 |
4.3 结论 |
第五章 柿叶黄酮作用机理的初步探讨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试剂 |
5.1.3 仪器 |
5.1.4 实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柿叶黄酮的抗氧化作用 |
5.2.2 柿叶黄酮与Cu~(2+)的络合作用 |
5.3 结论 |
第六章 柿叶黄酮的组分鉴定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 |
6.1.2 试剂 |
6.1.3 仪器 |
6.1.4 实验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Sephadex LH-20初步分离的层析图谱 |
6.2.2 Sephadex LH-20初步分离组分的紫外图谱 |
6.2.3 HPLC分离分析 |
6.3 结论 |
第七章 柿叶总黄酮对鲜切苹果保鲜效果研究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材料 |
7.1.2 试剂 |
7.1.3 仪器 |
7.1.4 实验方法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不同处理方式对苹果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
7.2.2 不同处理方式对苹果片Vc含量的影响 |
7.2.3 不同处理方式对苹果片褐变度的影响 |
7.3 结论 |
参考文献 |
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安溪油柿叶茶加工过程中叶片形态和细胞组织结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及处理 |
1.2 细胞组织显微结构观察 |
2 结果与讨论 |
2.1 鲜叶的形态与细胞组织结构特征 |
2.2 萎凋叶的形态与细胞组织结构特征 |
2.3 杀青叶的形态与细胞组织结构特征 |
2.4 揉捻叶的形态与细胞组织结构特征 |
3 结论 |
(9)安溪油柿叶茶的营养成分研究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测定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安溪油柿叶茶的主要营养成分 |
2.2 安溪油柿叶茶的氨基酸种类和含量 |
2.3 安溪油柿叶茶的活性成分含量 |
2.4 安溪油柿叶茶的矿质营养元素含量 |
3 讨论与结论 |
3.1 讨论 |
3.2 结论 |
(10)湖南省柿资源优选及柿叶黄酮类化合物分离鉴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柿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
1.1 柿叶黄酮类物质的药理作用研究 |
1.1.1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
1.1.2 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作用 |
1.1.3 止血作用 |
1.1.4 抗菌消炎作用 |
1.1.5 防癌抗癌作用 |
1.1.6 抗过敏作用 |
1.2 柿叶黄酮类物质的提取方法研究 |
1.2.1 水浸提法 |
1.2.2 有机溶剂提取法 |
1.2.3 微波提取法 |
1.2.4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 |
1.2.5 超临界CO_2萃取法 |
1.3 柿叶黄酮类物质的分离纯化方法研究 |
1.3.1 柱层析法 |
1.3.2 大孔树脂吸附法 |
1.3.3 高速逆流色谱技术(HSCCC) |
1.3.4 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技术 |
1.3.5 膜分离技术 |
1.4 柿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析方法 |
1.4.1 分光光度法 |
1.4.2 薄层扫描法(TLCS) |
1.4.3 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 |
2 本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
2.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2.1 湖南省柿资源调查 |
2.2.2 不同采收时期、不同品种柿叶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比较研究 |
2.2.3 柿叶中黄酮类化合物单体的分离制备 |
第二章 湖南省柿资源分析研究 |
1 湖南省柿品种果实品质研究 |
1.1 试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
1.2 试验方法 |
1.2.1 涩柿柿果脱涩方法 |
1.2.2 柿果外观品质测定 |
1.2.3 柿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测定 |
1.2.4 柿果总糖含量测定 |
1.2.5 柿果还原糖含量测定 |
1.2.6 柿果Vc含量测定 |
1.2.7 柿果类胡萝卜素含量测定 |
1.3 结果与分析 |
1.3.1 柿果外观品质分析 |
1.3.2 柿果内在品质分析 |
2 湖南省柿品种柿叶黄酮和类胡萝卜素比较研究 |
2.1 试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
2.1.1 试验材料 |
2.1.2 仪器与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柿叶黄酮含量测定方法 |
2.2.2 柿叶类胡萝卜素含量测定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湖南省柿叶黄酮化学HPLC研究 |
1 超声辅助提取柿叶中总黄酮的工艺研究 |
1.1 试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
1.1.1 试验材料 |
1.1.2 仪器和试剂 |
1.2 试验方法 |
1.2.1 柿叶总黄酮检测方法 |
1.2.2 正交试验设计 |
1.2.3 正交试验数据处理 |
1.2.4 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的稳定性验证试验 |
1.3 结果与分析 |
1.3.1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
1.3.2 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的稳定性试验结果 |
2 柿叶黄酮类化合物分析方法研究 |
2.1 试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
2.1.1 试验材料 |
2.1.2 仪器与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色谱条件 |
2.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
2.2.3 精密度试验 |
2.2.4 稳定性试验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色谱方法确定试验 |
2.3.2 精密度试验 |
2.3.4 稳定性试验 |
3 不同采收时间和不同地区及不同品种柿叶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分析 |
3.1 试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
3.1.1 试验材料 |
3.1.2 仪器与试剂 |
3.2 试验方法 |
3.2.1 色谱条件 |
3.2.2 总黄酮检测方法 |
3.2.3 样品溶液的制备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采收时间柿叶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测定结果与分析 |
3.3.2 湖南省不同地区不同品种柿叶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测定结果与分析 |
4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柿叶黄酮分离制备及结构鉴定 |
1 回流提取柿叶中总黄酮的工艺研究 |
1.1 试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
1.1.1 试验材料 |
1.1.2 仪器和试剂 |
1.2 试验方法 |
1.2.1 总黄酮检测方法 |
1.2.2 正交试验设计 |
1.2.3 正交试验数据处理 |
1.2.4 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的稳定性验证试验 |
1.3 结果与分析 |
1.3.1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
1.3.2 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的稳定性试验结果 |
2 柿叶黄酮化合物单体制备 |
2.1 试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
2.1.1 试验材料 |
2.1.2 仪器与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柿叶黄酮化合物粗提物制备 |
2.2.2 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条件 |
2.2.3 高速逆流色谱(HSCCC)溶剂体系的选择 |
2.2.4 高速逆流色谱(HSCCC)法的分离制备过程 |
2.2.5 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的分离制备过程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高速逆流色谱(HSCCC)溶剂体系的选择 |
2.3.2 高速逆流色谱(HSCCC)分离制备结果分析 |
2.3.3 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制备结果分析 |
3 柿叶黄酮化合物分析鉴定 |
3.1 试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
3.1.1 试验材料 |
3.1.2 仪器与试剂 |
3.2 试验方法 |
3.2.1 显色反应 |
3.2.2 紫外光谱(UV)特征 |
3.2.3 质谱(MS)、核磁共振谱(NMR)特征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显色反应结果与分析 |
3.3.2 紫外光谱结果分析 |
3.3.3 质谱、核磁共振谱结果分析 |
4 小结与讨论 |
全文与展望 |
1 全文结论 |
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缩略词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柿叶可以加工柿叶晶(论文参考文献)
- [1]柿的药学研究概况[J]. 李娜,周志宏.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5(16)
- [2]不同品种、季节柿叶茶品质分析及适制工艺初探[D]. 郝晴晴. 华中农业大学, 2014(09)
- [3]柿叶袋泡茶的研究[J]. 刘晓艳,沈颖,白卫东,钱敏,龙艺琳. 农产品加工(学刊), 2012(10)
- [4]柿叶抗缺血性卒中有效部位的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D]. 吴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03)
- [5]柿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董晓宁,陶蕾,赵强,毛阳,杨玲娟.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11(03)
- [6]柿叶茶黄酮抗氧化作用研究[D]. 李席芹. 华中农业大学, 2011(08)
- [7]柿叶黄酮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研究[D]. 马燕燕. 天津商业大学, 2011(06)
- [8]安溪油柿叶茶加工过程中叶片形态和细胞组织结构变化[J]. 林娇芬,林河通,林艺芬,陈艺晖,孔祥佳. 热带作物学报, 2010(09)
- [9]安溪油柿叶茶的营养成分研究初报[J]. 林娇芬,林远芳,林河通,林艺芬,陈艺晖,孔祥佳. 热带作物学报, 2010(07)
- [10]湖南省柿资源优选及柿叶黄酮类化合物分离鉴定研究[D]. 孙化鹏. 湖南农业大学,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