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棉距离对棉田天敌数量的影响

麦棉距离对棉田天敌数量的影响

一、麦棉距离对棉田天敌数量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李艳兵[1](2021)在《不同田间处理措施对多异瓢虫种群动态及对棉蚜控制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陈文斌[2](2021)在《烟粉虱对三种寄主植物的选择性及植株挥发物对其选择行为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烟粉虱Bemisiatabaci(Gennadius)是一种世界性害虫,为害棉花、蔬菜、花卉等600多种寄主植物,若虫和成虫均能为害。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经贸往来日益频繁,世界各国的瓜果蔬菜以及花卉等都受到它的严重危害。我国上海自从1994年引进国外一品红之后,烟粉虱逐渐成为我国多种农作物上的重要害虫。本文以棉花、野生苘麻与蓖麻为材料,研究了苘麻不同距离对棉田烟粉虱的诱集效果、比较了烟粉虱成虫在这三种寄主植物上的选择偏好性、探讨了这三种植物挥发性气味物对烟粉虱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苘麻对棉田Q型烟粉虱存在较强的诱集能力,在三个不同调查时期,苘麻上烟粉虱若虫量为同期棉花上的2.3-4.6倍,8月28日第三次调查时,苘麻上的若虫量达到高峰,为40.5头/株,与同期棉花上不但存在极显着差异,且虫量为前二次调查的2.7倍(8月8日)和1.7倍(8月18日);苘麻上的成虫数量则在8月18日达到最高峰,平均达到94.8头/株,与同期棉花上虫量存在极显着差异。分析还发现,苘麻对烟粉虱活动性大的成虫诱集力强,前二次调查结果呈现出近苘麻的棉株上虫量少,远离苘麻的棉株上虫量多,表明近苘麻的棉株上一些烟粉虱迁移到苘麻上;而到后期,则表现出越近苘麻,棉株上虫量越多,表明苘麻对烟粉虱仍有一定的吸引力。三个调查时间段烟粉虱的若虫量也是以苘麻上最多,表明烟粉虱更喜欢将卵产在苘麻上。2.罩笼选择试验结果指出,相较于棉花和蓖麻,Q型烟粉虱对苘麻有着更强的选择偏好。在1、2、24h时对苘麻均有最高的选择率,三个时间段烟粉虱对苘麻的选择率分别达到50.5%、55.0%和60.6%,而棉花与蓖麻上的虫量随选择时间的延长则逐渐下降。培养皿试验中烟粉虱对苘麻的选择率达到66.6%,也印证了罩笼选择试验的结果。Y型嗅觉仪行为测定烟粉虱对三种寄主不同生育期的偏好性时,发现三种植物的生育期不同,烟粉虱的选择性存在差异。但总的表现为苘麻对烟粉虱有着更好的诱集效果。在开花前和开花期,与空气流相比较,烟粉虱对苘麻的选择率为67.6%与63.3%,均高于棉花和蓖麻;当“Y”型管两臂气味源均为寄主植物时,烟粉虱对苘麻的选择率也达60.8%至64.5%。在三种植物开花结果后,烟粉虱的选择性在三种植物间差异并不明显。试验结果还表明,蓖麻对烟粉虱则存在一定的驱避作用,烟粉虱对其选择率最低可至33.5%。3.利用动态顶空法收集了 3种植物的挥发物,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收集的挥发性物质进行了分析与鉴定。苘麻三个时期共检测出24种化合物,棉花24种化合物,蓖麻20种化合物。统计分析结果指出:苘麻挥发性物质不同时期差异的重要变量分别是芳樟醇(Linalool)、壬烷(Nonane)、辛酸乙酯(Ethyl Octanoat)、壬酸乙酯(Ethylnonylate)、丙烯酸正丁酯(n-ButylAcrylate)、罗勒烯(Ocimene)与十六醇(1-Hexadecanol);棉花挥发性物质不同时期差异的重要变量为乙酸叶醇酯(Cis-3-Hexenyl Acetate)、2-己烯醛(2-hexenal)、辛酸乙酯(Etheyl Octanoat)、萘(Naphthalene)、壬酸乙酯(EthylNonanoate)、壬烷(Nonane)、间二甲苯(m-Xylene)、月桂醛(Dodecanal)以及辛醛(Octanal);蓖麻挥发性物质不同时期差异的重要变量有壬醛(Nonanal)、癸酸乙酯(Ethyl caprate)、2-丁基-1-辛醇(2-Butyl-1-octanol)、丙烯酸正丁酯(n-Butyl Acrylate)、十六醇(1-Hexadecanol)和萘(Naphthalene)。本文对以上三种植物分别选取了一种差异化合物——芳樟醇、乙酸叶醇酯和壬醛,分析测定了对Q型烟粉虱定向行为的影响。结果指出,芳樟醇在1、10、100μL/mL的浓度下对Q型烟粉虱有显着的吸引作用,选择率依次为64.4%、61.2%和60.4%;高浓度的乙酸叶醇酯也对烟粉虱具有较强的诱集作用,选择率为60.9%;壬醛在高浓度时则对烟粉虱有着明显的驱避效应,选择率仅有32.5%。分析还发现,化合物的浓度不同,对烟粉虱的影响也不相同,表明化合物的浓度也会影响烟粉虱的选择。芳樟醇、乙酸叶醇酯与壬醛这三种对烟粉虱具有趋向调控功能的挥发物组分可以作为潜在的引诱剂或趋避剂组分,为发挥烟粉虱的“推拉(Push-Pull)”防控策略提供重要依据,以减少其对农作物的危害。

史晓玲[3](2020)在《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文中研究说明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棉纺织业是中国近代第一大支柱产业和中国近代工业的象征,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鲁西北是山东棉花发源地,明清时期为山东省的核心植棉区域,其中明代出现商业化,清代呈现专业化,民国趋于规模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四个阶段:恢复期、徘徊期、发展期、萎缩期,其中波动最大的两个阶段是1980年代成为全国商品棉基地和1990年以后逐渐退出市场。本文选取1906至2006年为主要时间节点,从生态环境、历史演变、品种改良、技术革新、市场流通、棉纺织业浮沉和社会生活等角度,全面考察鲁西北百年来植棉业的曲折历程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影响。从生态环境和历史演变考察,鲁西北是山东地区最适合植棉的区域,这是原生态的最大优势。该地区具备气候、温度、光照、土壤等相对充分的自然资源,尽管受到降水量时有不足和自然灾害频繁的制约,但是通过灌溉排涝可以适当改善。鲁西北作为山东核心植棉区,是技术改良的试点区域。棉花生产的技术变迁主要体现在品种改良和耕作技术革新两个方面。从清末新政试种美棉到民国时期设立试验场进行品种改良,从日本侵华时的强制育种到名动天下的鲁棉1号,从虫害无法抵制到抗虫棉的产生,品种改良始终是技术革新的重点。其中,早期改良的目的是提升质量适应纺织工业需要,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则以追求高产为主要目标。清末民国时期的品种改良由于战争等因素而断断续续,总体而言美棉在鲁西北得到成功推广。新中国成立后,棉花品种经历了5次有计划有组织的更换,美棉最终替代了中棉。从耕作和管理的角度看,鲁西北在集体化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土地改良和积肥运动,这些“硬件”为棉花增产提供了有力保障。棉花耕作技术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从不用浇水到确保灌溉、从靠天生产到科学种田、从人工捉虫到预防测报以及新式农具的广泛使用等方面,但是大型机械化的推广和使用却十分尴尬,集体化时期的机耕到1980年代恢复原始的人畜耕作。1990年代以后,小麦等粮食作物耕种收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而棉花在机收方面仍旧没有进展。从生产组织形式看,棉花管理大致经历了家庭——集体——家庭的交替。具体来讲有几个典型组织方式,民国时期产销合作组织,集体化时期的互助组、合作社和植棉组、改革开放以后的专业户。不同时期的组织形式对棉花产出率影响较大,生产责任制是家庭与集体都不可忽视的生产组织形式。从市场建构和重组的角度看,鲁西北地区的棉花市场经历了三次重组,其典型特点是实现了从乡村集市贸易到出口国际市场的转变,棉花生产最终在完全市场化中被边缘化。第一次重组是因为政府的倡导、美棉的引种和日本的掠夺,棉花传统的运销网络被改变,由国内运销转向间接或直接进入国际市场,此时的市场价格有波动,但总体上是供不应求,棉花产销合作社也有力地应对了国际市场,使得棉花种植提高了农民的收益。第二次重组是国家统购政策的实施,完全由国家指令性政策主导运行,地方市场基本上与国际市场呈现脱钩状态,没有市场价格波动,农民生产相对安逸,但是统购后期对农民的不利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导致棉花商品化特性在民间的削弱、农民卖棉难、奖售政策不能兑现等。第三次重组是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市场完全放开,地方棉花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单纯的家庭生产模式要在各个生产阶段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最终在棉花质量、成本收益等因素的竞争中被边缘化。随着棉花生产的演变,鲁西北地区的棉纺织业经历了从中心到萎缩再到崛起的过程。明清时期作为山东棉产区,借助先天的自然优势成为山东土布中心。随着清末国外资本的渗透,洋纱在当地没有太广阔的市场,本地的手工棉纺织业获得持续发展,并开始探索机器纺织,但在纺织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特别是当青岛、济南大型纱厂建立以来,鲁西北地区因为运河断流,津浦铁路选址避开此地,导致交通闭塞,主要充当了原棉供应地的角色,潍县由于处于胶济铁路的有利位置,棉纺织业得到飞速发展,鲁西北地区土布中心的地位相对削弱。抗战时期,由于纺织工厂的停业,借助棉花资源优势,一直到集体化时期,传统的手工棉纺织业继续发展。“大跃进”到改革开放以前,该地区的棉花生产跌入低谷,棉纺织业也陷入萎缩。改革开放后,鲁西北地区的棉花生产达到顶峰,带动了区域棉纺织业重获新生。1990年代到本世纪初,由于棉花生产的萎缩和国家工业体制改革,鲁西北的棉纺织业出现分流,有的在整合中淘汰,有的则改组后崛起。当地棉花退出生产不但没有影响棉纺织业的发展,反而由于棉花市场的放开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总体上看,在统购统销时代,国家支援地方纺织工业建设,但是地方棉区为服务国家纺织工业也做出了一定牺牲,农民作为最基础的原料生产者在纺织工业发展中也向国家做出巨大贡献。新世纪以来,随着棉花生产政策调整、市场流通体制改革和纺织工业体制改革,这种国家、地方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被打破,重新组合的棉纺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崛起。植棉业的变迁对区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农业生产结构看,棉花面积的增减对当地农业生产结构影响深刻,特别是棉花鼎盛时期,突出强调棉花重要性,而忽视其他作物。由于该地区对棉花生产的坚守,导致聊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非常缓慢。在国家提出发展多种经营时,没有跟上政策步伐,城镇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从农民收入水平看,聊城地区植棉业的兴衰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密切,农民收入水平与植棉业的变化呈正相关,棉花复苏则农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棉花减产则降至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似乎验证了鲁西北民谚“棉花兴,百业兴”。总体来看,棉花生产鼎盛时期对当地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如作为棉花技术传播的中心地带颇受关注,建立了区域棉业知识技术体系,成为全省、全国乃至国际的焦点;带动区域民众从业结构的变化,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棉农化身民营企业家,家庭妇女走进工厂,妇女成为棉花生产主力;植棉致富,吸引外来人口,等等。当地农民对棉花有着特殊情感,将本来具有经济性的棉花,又附加了社会性和政治性,从民国至改革开放前,从当地的偷棉事件中反映出国家与集体、农民之间利益的冲突与调整。鲁西北植棉有史以来,棉花其本身具备的经济和商品特性,逐渐成为国家、市场、技术与农民之间关系的纽带。特别是近代以来,美棉的引种成为鲁西北走向国际的突破口,百年来棉花生产在官方调控下经历了从中心到边缘的变迁轨迹,延续600余年的传统经济作物几乎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个过程充满了曲折性和复杂性。其主要特点是:棉花生产影响因素呈现多元化,对区域经济影响具有延展性,对区域社会的影响体现阶段性,农民与棉花之间的情感饱含复杂性。从影响因素的角度分析,生态环境是棉花生产的必备条件,国家政策(政府行为)是棉花生产的主导因素,市场机制是影响棉花生产进退的风向标,经济效益是影响农民生产意愿的关键因素,技术革新是影响植棉效率和棉花品质的重要因素。其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市场和收益两个因素。从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变迁过程中,不难发现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国家与农民的利益关系随国家发展的步伐不断调整。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民和农业对工业的无条件付出,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民的自觉反抗中的建立,再到农业税的彻底取消,国家与农民作为利益博弈的双方不断调整策略。棉花生产能否延续、农业生产如何组织、政府调控政策如何发挥是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孙泽昭,张仁福,王伟,刘海洋,姚举[4](2020)在《扁桃棉花间作对棉田主要害虫及捕食性天敌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扁桃棉花间作对棉田主要害虫及其主要捕食性天敌的影响,为扁桃棉花间作模式下棉田害虫防治和天敌的保护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目测法,调查2种扁桃棉花间作棉田和单作棉田棉花的主要害虫及捕食性天敌的种群数量。【结果】扁桃棉花间作(南北向)有利于棉田蚜虫和捕食性天敌的发生,扁桃棉花间作(东西向)则不利于其发生。扁桃棉花间作不利于棉田牧草盲蝽的发生;扁桃棉花间作对棉田棉蓟马和棉铃虫的发生无影响;不同类型棉田烟粉虱的发生与虫源地距离有关。扁桃棉花间作有利于棉田蜘蛛的发生。【结论】扁桃棉花间作对棉田主要害虫及捕食性天敌存在一定的影响。

李雪玲[5](2019)在《碱蓬对棉田多异瓢虫的保育作用》文中研究指明前期本课题组调查发现棉田田埂边杂草碱蓬(Suaeda glauca Bunge)上的多异瓢虫数量较多,且多异瓢虫偏好在碱蓬上产卵并建立种群,但碱蓬带的存在对棉田内多异瓢虫种群发生的影响及对多异瓢虫控蚜作用的影响并不明确,为此本研究通过系统调查棉花及碱蓬上多异瓢虫(成、幼虫)等各种天敌、蚜虫等害虫的种群数量,并结合DNA分子检测技术以及天敌控害功能评价,明确了多异瓢虫在田埂碱蓬带与棉田间的转移取食习性及碱蓬带对棉田多异瓢虫控蚜作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碱蓬带节肢动物的种类比棉田丰富。调查共采集节肢动物40种,20110头,节肢动物群落由植食性亚群落、捕食性亚群落、寄生性和中性亚群落3个亚群落组成,各亚群落所含物种数分别为18、11、11种。各亚群落所含物种数分别占总物种数的45%、27.5%、27.5%,各亚群落个体数占总个体数量的90%、2.12%、7.88%。其中,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a、小花蝽Orius similis、异须微刺盲蝽Campylomma diversicornis为捕食性亚群落的优势种;姬小蜂Eulophidae、蚜茧蜂Aphidiidae为寄生性和中性亚群落的优势种;碱蓬蚜Clypeoaphis suaedae、小绿蝽Orthotylus sp.为植食性亚群落的优势种。有碱蓬带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高于对照棉田,季节动态变化较小;无杂草带棉田的多样性指数介于0.0741.207之间,均匀度指数介于0.0380.620之间,季节变化幅度较大,而优势集中性指数则低于对照棉田。2、利用棉花和碱蓬、棉蚜和碱蓬蚜的特异性引物检测田间采集的多异瓢虫成虫,发现碱蓬上4.88%多异瓢虫成虫体内含有棉花DNA,16.67%成虫体内含有棉蚜DNA,4.44%成虫体内含有碱蓬蚜DNA,但没有检测到碱蓬DNA;棉花上2.14%多异瓢虫成虫体内含有碱蓬蚜DNA,6.45%成虫体内含有棉蚜DNA,但成虫体内均未检测到棉花、碱蓬DNA。研究结果证明了多异瓢虫成虫有在碱蓬—棉花间转移取食的习性。3、多异瓢虫是新疆棉田中的一类主要捕食性天敌,有碱蓬带棉田中多异瓢虫种群密度、多异瓢虫与棉蚜的益害比均高于无杂草带棉田,其中多异瓢虫平均密度是对照棉田的1.9倍、益害比是对照棉田的8.8倍;利用罩笼进行天敌隔离处理,第7 d和14 d处理组棉花上棉蚜种群增长率均显着高于开放罩笼的对照组;两类棉田捕食性天敌对棉蚜的控害指数均在罩笼后第14 d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93、0.74,且有碱蓬带棉田显着高于对照棉田,但不同距离之间捕食性天敌对棉蚜的控害作用差异不显着。本研究明确了多异瓢虫在田埂碱蓬带与棉田间转移的习性及碱蓬带对多异瓢虫控制棉田棉蚜作用的影响,从景观角度了解了碱蓬对棉田多异瓢虫的保育作用,因此建议保护棉田周边非作物生境,在周边留种一些藜科杂草如碱蓬作为储蓄植物。本研究为构建有利于瓢虫保育控害的农田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李雪玲,罗延亮,李辉,谢欣,马若涵,刘永建,王佩玲,陆宴辉[6](2019)在《田埂碱蓬带对棉田多异瓢虫种群发生的调控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田埂碱蓬带对棉田多异瓢虫种群发生的影响,为合理利用非棉田生境实施棉蚜的生态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田间种群系统调查和天敌控害功能罩笼评价。【结果】田埂碱蓬带是棉田多异瓢虫的重要来源;有碱蓬带的棉田中多异瓢虫种群密度、多异瓢虫与棉蚜的益害比均高于没有碱蓬带的对照棉田,其中多异瓢虫平均密度是对照棉田的1.9倍、益害比是对照棉田的8.8倍;利用罩笼进行天敌隔离处理,第7和14 d处理组(封闭罩笼)棉花上棉蚜种群增长率均显着高于开放罩笼的对照组;有碱蓬带的棉田中捕食性天敌对棉蚜的控害指数显着高于对照棉田。【结论】棉田田埂碱蓬带能有效增加棉田中多异瓢虫种群密度并提高益害比,对控制棉田棉蚜发生发挥着重要作用。碱蓬在天敌保育与控害中有重要作用,棉田周边予以留种。

潘洪生,姜玉英,王佩玲,刘建,陆宴辉[7](2018)在《新疆棉花害虫发生演替与综合防治研究进展》文中认为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棉花种植技术的不断革新以及棉花种植面积的逐步扩大,新疆棉花害虫的发生程度整体加重、种群组成和发生规律明显变化。本文系统总结了近30年来新疆棉花害虫发生演替机制、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为新疆棉花害虫的深入研究和绿色防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阿力甫·那思尔,艾山·阿布都热依木,孟玲,李保平[8](2015)在《北疆棉田捕食性天敌昆虫应对棉蚜的数量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棉蚜Aphis gossypii是新疆棉田的主要害虫,近来的研究多集中于南疆棉区,较少关注北疆棉田在新种植模式下的天敌种群数量发生规律。本文研究了北疆棉田棉蚜的优势种捕食性昆虫数量发生规律。【方法】对五家渠地区棉田中棉蚜及其4种主要捕食性天敌昆虫(2种瓢虫和2种草蛉)的种群数量进行了持续2年的跟踪调查。【结果】不同种捕食性天敌昆虫对棉蚜种群数量变化具有不同的响应,具体表现为:七星瓢虫Cocinella septempunctata数量随蚜虫数量增大而显着增大,多异瓢虫Hippodamia verigata和普通草蛉Chrysopa carnea随蚜虫数量增大而逐渐增大,而大草蛉Ch.septempunctata种群数量与棉蚜数量无关;连续2年的大田调查均发现,这4种捕食性昆虫种群数量在7月底有一高峰,而且七星瓢虫和大草蛉数量大于多异瓢虫和普通草蛉。【结论】七星瓢虫和大草龄是北疆五家渠地区棉田棉蚜的优势天敌。

阿力甫·那思尔,艾山·阿布都热依木,孟玲,李保平[9](2015)在《北疆棉田捕食性天敌昆虫应对棉蚜的数量反应》文中提出【目的】棉蚜Aphis gossypii是新疆棉田的主要害虫,近来的研究多集中于南疆棉区,较少关注北疆棉田在新种植模式下的天敌种群数量发生规律。本文研究了北疆棉田棉蚜的优势种捕食性昆虫数量发生规律。【方法】对五家渠地区棉田中棉蚜及其4种主要捕食性天敌昆虫(2种瓢虫和2种草蛉)的种群数量进行了持续2年的跟踪调查。【结果】不同种捕食性天敌昆虫对棉蚜种群数量变化具有不同的响应,具体表现为:七星瓢虫Cocinella septempunctata数量随蚜虫数量增大而显着增大,多异瓢虫Hippcodamia verigata和普通草蛉Chrysopa carnea随蚜虫数量增大而逐渐增大,而大草蛉Ch.septempunctata种群数量与棉蚜数量无关;连续2年的大田调查均发现,这4种捕食性昆虫种群数量在7月底有一高峰,而且七星瓢虫和大草蛉数量大于多异瓢虫和普通草蛉。【结论】七星瓢虫和大草龄是北疆五家渠地区棉田棉蚜的优势天敌。

张滋林[10](2011)在《杏麦(棉)间作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杏树是新疆特色林果的主栽果树之一,随环塔里木盆地特色林果基地的建成,杏树种植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但管理相对滞后,杏树害虫暴发成灾给杏产业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本文在基于杏农间作模式下,对杏农间作系统节肢动物群落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了不同类型杏园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及多样性的时序动态,探讨了杏农间作系统天敌群落的演替规律及主要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以期为杏园有害生物的生态调控提供理论依据。调查发现杏农间作系统节肢动物有2纲14目73科280种。在幼龄的杏麦间作园有节肢动物13目61科189种;在幼龄的杏棉间作园有节肢动物14目62科175种;老龄杏麦间作园有节肢动物13目57科192种;老龄不间作杏园有节肢动物12目46科120种;同翅目昆虫为优势种,是主要的植食性类群,杏树以桃粉大尾蚜、吐伦球坚蚧为优势种,小麦以麦长管蚜为优势种,棉田以棉蚜为优势种。膜翅目、蜘蛛目为主要的天敌类群。用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丰富度研究了杏农间作生态系统节肢动物群落的时序动态,结果表明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杏树的物候期有关,并受环境条件和气候的影响,2009年由于气候稳定群落的各项指数均大于2010年。桃粉大尾蚜是影响杏亚系统群落稳定性的主要因子,桃粉大尾蚜发生危害期,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较低,系统脆弱不稳定。在杏树展叶期和果实成熟收获期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最大,这两个阶段群落最为稳定。在老龄的杏麦间作园和不间作园,间作小麦可以增加系统的物种数,不间作杏园桃粉蚜的发生要严重于间作园。用Jaccard相似性系数和系统聚类分析了各亚系统之间的相关关系,不同类型的杏树亚系统节肢动物群落的相似程度高,当λ=0.4858时,间作小麦、棉花的幼龄杏园和间作小麦的老龄杏园归为一类,不间作杏园为一类。通过对杏农间作系统天敌群落演替规律的研究表明,在杏农间作系统杏树亚系统和间作物亚系统分布有许多共有的天敌种类,瓢虫、草蛉、蜘蛛在杏树、间作物上均有分布。杏树与间作物互为天敌的物种库和迁移、避难产所。草蛉和瓢虫迁移特征明显,而蜘蛛则受间作物的影响较大。用生态位的方法研究了几种主要天敌对桃粉大尾蚜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在不同的间作系统蚜茧蜂与桃粉蚜的生态位重叠值较大,是桃粉蚜重要的寄生性天敌,应当加以保护利用。

二、麦棉距离对棉田天敌数量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麦棉距离对棉田天敌数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烟粉虱对三种寄主植物的选择性及植株挥发物对其选择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 昆虫与寄主植物的关系
        1.1 植食性昆虫对寄主植物的选择机制
        1.2 植物对植食性昆虫的防御机制
    2 植物挥发物的研究进展
        2.1 植物挥发物的种类
        2.2 植物挥发物的收集方法
        2.3 植物挥发物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2.4 植物挥发物成分的生物测定
    3 烟粉虱
        3.1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及危害
        3.2 烟粉虱的生物型
        3.3 烟粉虱的综合防治
        3.4 烟粉虱的寄主选择性研究
    4 “推拉(Push-Pull)”策略在害虫综合治理中的应用
        4.1 “推拉(Push-Pull)”策略的工作原理
        4.2 “推拉(Push-Pull)”系统的组成
        4.3 “推拉(Push-Pull)”策略的优缺点
    5 立题依据和目的意义
第2章 烟粉虱对寄主植物的田间趋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供试植物
        1.3 试验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烟粉虱的生物型鉴定
        2.2 烟粉虱对田间寄主植物的趋性
    3 结论与讨论
第3章 烟粉虱对三种寄主植物的偏好性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供试植株
        1.3 仪器设备
        1.4 试验方法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烟粉虱对罩笼内寄主植物的选择性试验
        2.2 烟粉虱对不同寄主植物叶片的培养皿选择试验
        2.3 烟粉虱对不同寄主植物的“Y”型嗅觉试验
    3 结论与讨论
第4章 植物挥发物对烟粉虱定向行为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供试植株
        1.3 供验试剂
        1.4 仪器设备
        1.5 试验方法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植物不同时期挥发物定性分析
        2.2 植物挥发物的PLS-DA分析
        2.3 植物挥发物标样对Q型烟粉虱定向行为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生态环境与历史演变:鲁西北植棉业的变迁
    第一节 鲁西北的生态环境
        一、气候资源
        二、水资源
        三、土地资源
        四、自然灾害
    第二节 从中心到边缘: 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进程
        一、山东植棉业之滥觞
        二、明代劝导政策与鲁西北植棉业的商品化
        三、清代鲁西北植棉业的专业化
        四、清末民国时期鲁西北植棉业的规模化
        五、1949年以来鲁西北植棉业的曲折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更新与淘汰: 优良品种的引进与培育
    第一节 改良开端: 清末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
        一、美棉的早期试种(1900-1911)
        二、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1912-1937)
        三、日伪时期棉种改良与强制推广(1938-1945)
        四、品种改良与推广的影响
    第二节 自主创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良种繁育
        一、棉花良种引进与繁育的几个阶段
        二、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的组成
        三、繁育和推广的主要品种
        四、新品种繁育推广的影响与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灾害应对与技术革新: 棉花的耕种与管理
    第一节 棉田生态改造
        一、水利设施的修建
        二、盐碱地的治理与应对
        三、土地肥力的培养
    第二节 棉花耕种技术的革新
        一、19世纪以前传统耕作技术的演进
        二、清末民国时期科学植棉的初步探索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技术植棉
        四、耕作技术演进的特点
    第三节 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变迁
        一、鲁西北棉花主要病虫害
        二、不同历史阶段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措施
        三、病虫害防治技术变迁的特点
    第四节 棉作技术传播方式的改进
        一、传播方式的初步探索
        二、互助合作中的技术传播
        三、家庭生产模式下的技术传播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乡村到国际: 棉花市场流通体系的建构与重组
    第一节 由内到外: 1945年以前的棉花市场
        一、明清时期的棉花集市贸易
        二、清末民国棉花流通体系的初步建立
        三、日伪对棉花市场的“一元化”统制
    第二节 从自由到统购: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棉花流通
        一、规范秩序: 抗战后的棉花市场
        二、实行统购: 棉花市场的一元化
        三、稳定市场与统一调配: 棉花统购政策的影响
        四、“买棉难”与“卖棉难”: 统购时期的流通困境
    第三节 多元化与边缘化: 新经济体制下的棉花市场
        一、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曲折历程
        二、市场体制改革中的地方棉花交易
        三、全面市场化对区域棉花生产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棉纺织业的浮沉: 棉花生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土布中心: 1949年以前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一、明清时期鲁西北手工棉纺织业的初步发展
        二、清末民初民间纺织的延续和新型纺织业的兴起
        三、抗战前后工厂停业与民间纺织的复苏
        四、鲁西北棉纺织业相对削弱与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节 时起时落: 新中国成立以来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一、互助合作时期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延续
        二、1958-1978年机械化棉纺织业的曲折前进
        三、1979-1990年棉纺织企业遍地开花
        四、1990年代棉纺织业的萎缩
        五、新世纪棉纺织业的转型与发展
        六、鲁西北棉纺织业浮沉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以棉换粮”与“弃棉从粮”:棉花与区域社会生活
    第一节 棉粮争地: 棉花生产与区域种植业结构变迁
        一、清末至民国: “粮棉兼种”与“以粮挤棉”
        二、1949年至1978年:从“爱国家种棉花”到“以粮为主”
        三、改革开放初期: 以棉为主的种植结构
        四、1990年以后: 棉花萎缩与多种经营的产业结构
    第二节 借棉致富: 棉花生产对农民收入和生活的影响
        一、以棉换粮: 棉花扩张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06-1948)
        二、陷入困境: 棉花徘徊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49-1979)
        三、超越全国: 植棉高峰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80-1990)
        四、弃棉从粮: 波动萎缩时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91-2015)
    第三节 角色转换: 棉花生产对区域从业结构的影响
        一、“美差”的消失: 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
        二、突破家庭藩篱: 从自纺自织到纺织工人
        三、加入附带行业: 腹地民众依靠棉花副业创造价值
        四、打破男耕女织: 妇女成为植棉主力军
    第四节 由内聚到开放: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网络
        一、请进来与走出去: 棉花生产带来的内外交流
        二、专业人才培养: 创建专业研究机构和培训学校
        三、与外省联姻: 农民婚姻网络之变迁
    第五节 偷棉事件: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秩序
        一、扞卫经济利益: 民国时期的偷棉与护棉
        二、严肃的政治问题: 集体化早期的偷棉事件
        三、不是秘密的秘密: 集体化后期心照不宣的偷棉行为
        四、利益冲突与调整: 偷棉事件中的国家、集体与农民
    本章小结
结语: 棉花视角下的生态、市场、技术、国家与农民——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特点
    二、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疑问与思考: 透过鲁西北植棉业历史变迁看农业发展
附录
    附录一: 鲁西北棉花生产大事记
    附录二: 部分统计表
        表1 1368-2006年鲁西北行政区划统计表
        表2 1949-2015年聊城地区棉田面积及产量
        表3 1949-1990年聊城地区棉花加工企业基本情况简表
        表4 1949-2000年鲁西北9县棉厂统计表
    附录三: 访谈记录选编
        (一) STC访谈记录
        (二) WFJ访谈记录
        (三) 杨俊生访谈记录
        (四) 闫荣军访谈记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扁桃棉花间作对棉田主要害虫及捕食性天敌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1.2 方 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扁桃棉花间作对棉花主要害虫的影响
    2.2 扁桃棉花间作对棉花主要捕食性天敌影响
3 讨 论
4 结 论

(5)碱蓬对棉田多异瓢虫的保育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生物防治的重要性及应用
        1.1.1 天敌昆虫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1.1.2 捕食性瓢虫在生物防治中的重要性
        1.1.3 多异瓢虫研究进展
        1.1.4 植物在生物防治中的重要性
        1.1.5 植物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1.1.6 碱蓬研究进展
    1.2 生境管理
        1.2.1 作物生境
        1.2.2 非作物生境
    1.3 非作物生境对天敌昆虫的影响
        1.3.1 非作物生境对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1.3.2 非作物生境对捕食性天敌的影响
        1.3.3 非作物生境对捕食性天敌控害功能影响
        1.3.4 天敌的控害作用评价方法
    1.4 研究目的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碱蓬带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影响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点
        2.1.2 调查方法
        2.1.3 分析方法
    2.2 结果分析
        2.2.1 碱蓬带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与优势度
        2.2.2 碱蓬带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动态变化
        2.2.3 棉田田埂保留碱蓬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多异瓢虫在碱蓬-棉花间的转移取食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植物与虫源
        3.1.2 DNA模板的制备
        3.1.3 特异性引物设计
        3.1.4 PCR扩增
        3.1.5 琼脂糖凝胶电泳
        3.1.6 消化时间对检测效果的影响
        3.1.7 田间取样及样品检测
        3.1.8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棉花与碱蓬特异性引物
        3.2.2 棉蚜与碱蓬蚜特异性引物
        3.2.3 消化时间对棉蚜特异性引物检测效果的影响
        3.2.4 多异瓢虫成虫在棉田和碱蓬间的转移取食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碱蓬带对棉田捕食性天敌种群发生及控害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点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生境中捕食性天敌群落季节性
        4.2.2 不同生境中主要捕食性天敌优势度
        4.2.3 两类棉田棉蚜及主要捕食性天敌种群消长动态
        4.2.4 棉田中捕食性瓢虫种类组成
        4.2.5 两类棉田多异瓢虫种群消长动态
        4.2.6 两类棉田多异瓢虫与棉蚜的益害比
        4.2.7 捕食性天敌对棉蚜的生物控害作用评价
        4.2.8 不同距离捕食性天敌的控害指数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6)田埂碱蓬带对棉田多异瓢虫种群发生的调控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1.2 方 法
        1.2.1 蚜虫与多异瓢虫种群发生情况
        1.2.2 捕食性天敌生物控害作用评价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碱蓬上蚜虫和棉蚜与多异瓢虫种群消长动态
    2.2 不同类型棉田多异瓢虫种群发生及其与棉蚜的益害比
    2.3 捕食性天敌对棉蚜的生物控害作用评价
3 讨 论
4 结 论

(7)新疆棉花害虫发生演替与综合防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害虫发生演替机制
    1.1 气候因子
    1.2 寄主因子
    1.3 天敌因子
2 害虫预测预报技术
    2.1 种群监测方法
    2.2 数字化预警技术
3 害虫综合防治技术
    3.1 农业防治技术
        3.1.1 Bt棉花种植利用
        3.1.2 农事操作
    3.2 生物防治技术
        3.2.1 天敌释放
        3.2.2 天敌保护
        3.2.3 微生物农药使用
    3.3 诱集防治技术
        3.3.1 杨树枝把
        3.3.2 诱集植物
        3.3.3 食诱剂
        3.3.4 杀虫灯
    3.4 化学防治技术
        3.4.1 抗药性监测
        3.4.2 农药科学使用
4 研究展望
    4.1 重视棉花害虫生物学前沿研究
    4.2 加强棉花害虫地位演替机制研究
    4.3 推进棉花害虫防控核心技术创新
    4.4 促进棉花害虫分区治理体系建设

(8)北疆棉田捕食性天敌昆虫应对棉蚜的数量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采样地概况
    1.2调查方法
    1.3数据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捕食性昆虫应对棉蚜种群数量的反应
    2.2捕食性昆虫种群数量的季节消长趋势
3讨论

(10)杏麦(棉)间作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群落生态学的产生及内容
    1.2 群落多样性
    1.3 农林复合系统节肢动物群落的研究进展
    1.4 杏树有害生物及杏园节肢动物群落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杏麦(棉)间作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及结构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小结与讨论
第3章 杏麦(棉)间作系统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时序动态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杏麦(棉)间作天敌群落演替动态及主要害虫与天敌的时间生态位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麦棉距离对棉田天敌数量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田间处理措施对多异瓢虫种群动态及对棉蚜控制效果研究[D]. 李艳兵.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2]烟粉虱对三种寄主植物的选择性及植株挥发物对其选择行为的影响[D]. 陈文斌. 扬州大学, 2021(09)
  • [3]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D]. 史晓玲. 山东大学, 2020(08)
  • [4]扁桃棉花间作对棉田主要害虫及捕食性天敌的影响[J]. 孙泽昭,张仁福,王伟,刘海洋,姚举. 新疆农业科学, 2020(11)
  • [5]碱蓬对棉田多异瓢虫的保育作用[D]. 李雪玲.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6]田埂碱蓬带对棉田多异瓢虫种群发生的调控作用[J]. 李雪玲,罗延亮,李辉,谢欣,马若涵,刘永建,王佩玲,陆宴辉. 新疆农业科学, 2019(01)
  • [7]新疆棉花害虫发生演替与综合防治研究进展[J]. 潘洪生,姜玉英,王佩玲,刘建,陆宴辉. 植物保护, 2018(05)
  • [8]北疆棉田捕食性天敌昆虫应对棉蚜的数量反应[J]. 阿力甫·那思尔,艾山·阿布都热依木,孟玲,李保平. 应用昆虫学报, 2015(04)
  • [9]北疆棉田捕食性天敌昆虫应对棉蚜的数量反应[A]. 阿力甫·那思尔,艾山·阿布都热依木,孟玲,李保平. 庆祝江苏省昆虫学会成立95周年学术征文论文集, 2015
  • [10]杏麦(棉)间作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研究[D]. 张滋林. 新疆农业大学, 2011(01)

标签:;  ;  ;  ;  ;  

麦棉距离对棉田天敌数量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