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隋唐医用古籍若干新词新义考析(论文文献综述)
孙迪[1](2021)在《《黄帝内经》形体结构复音术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人体形体结构理论是《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系统阐述了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诸方面,《黄帝内经》也是众多人体形体结构术语的源头。本研究以《黄帝内经》人体形体结构术语为研究对象,通过中医文献学和古代汉语训诂学的方法,对形体结构术语进行整理归类,重点关注其中的复音术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构成的术语),对其进行名义考辨,在训诂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医基础理论探求术语的命名理据,建立《黄帝内经》人体术语系统,系统揭示人体形体结构术语的规律和现象,以期对中医术语规范化和中医专科词典的编纂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与内容:主要以中医文献学中训诂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具体包括:(1)术语的文字释义与内涵阐释相结合:对所选术语的基本面貌进行静态描写,并阐释其医学含义;(2)以切实客观的历史资料为旁证参合相释:使用《黄帝内经》其他篇目,或选取出土简帛医籍等其他材料,参考与《黄帝内经》成书时间约略先后同时或略晚一些的着作,作为释义的旁证;(3)源流相参:以《黄帝内经》所在时代的作为截面,同时采用纵向考源探流的研究方法,对某一术语“上溯其源,下探其流”。论文内容包括以下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一门学科的理论是建立在有关的概念体系之上的。名词术语则是科学概念的语言符号。从《黄帝内经》的语言要素入手,选取《黄帝内经》中的词汇作为研究材料,将表征人体形体结构的复音术语作为研究对象。第二部分为《黄帝内经》人体相关术语概貌。筛选出表示人体形体结构的术语,建立《内经》形体结构名词术语库。共获得人体形体结构相关单音术语159个,多音术语652个。按照所指部位名,分成“实指部位名”和“虚指部位名”两大类。进一步将“实指部位名”术语分为“固定指某一处”和“不固定指某一处”两小类。最后确定“头颈、躯干、四肢”等三大类217个表示人体形体官窍的复音术语作为本研究考释的重点,探索其发生、发展、后世的流传、演变轨迹及规律。第三部分为《黄帝内经》头颈相关复音术语。共查检到头颈部相关的复音术语96个。其中头部术语94个,颈部术语2个。进一步划分为头部整体术语、颜面术语、五官术语、其他术语等若干小类,并逐一进行考释。尝试搭建《黄帝内经》头颈相关术语子系统。第四部分为《黄帝内经》躯干相关复音术语。共查检到躯干部相关的复音术语共54个。其中胸部3个,胁肋3个,腹部8个,盆部19个,脊背21个。其中盆部术语和脊背术语又详细划分为若干小类。在此基础上搭建《黄帝内经》躯干相关术语子系统。第五部分为《黄帝内经》四肢相关复音术语。共查检到四肢相关术语共67个。其中肢体统称20个,上肢22个,下肢25个。每部分术语又划分为若干小类。在考释术语基础上搭建《黄帝内经》四肢相关术语子系统。结论:《黄帝内经》的问世是中医理论基本形成的标志,中医学概念体系和术语体系随之初步建立。《黄帝内经》也是众多人体形态术语的源头。本文在对《内经》人体形体结构术语的全面考察基础上,对《黄帝内经》中有关人体形态的217个复音术语进行名义考辨,相关结论如下:1.考察头颈类复音术语96个,包括头部术语94个和颈部术语2个。其中以颜面和五官类术语数量为多。五官术语又分为总述、眼目、舌、口唇、牙齿、咽喉、鼻、耳部八小类。《内经》中包含极为丰富详尽的五官科论述,未见于前世典籍的目系术语、鼻类术语、口唇咽喉类术语也在《内经》中大量出现。2.考察躯干类复音术语54个,包括胸部术语3个、胁肋术语3个、腹部术语8个、盆部术语19个和脊背术语21个。其中盆部术语较为丰富,又可进一步划分为骨盆术语和会阴术语两小类。人体躯干后部术语多与脊背骨相关,从上至下包括颈椎、胸椎、腰椎和尾椎等小类。3.考察四肢类复音术语67个,包括肢体统称术语20个、上肢术语22个和下肢术语25个。其中上肢术语由上至下又分为肩、臂、手三小类。手是人体的重要器官,结构复杂特殊,《内经》中对其阐释的术语也很丰富。下肢术语可分为大腿、膝、小腿和足四小类。4.“多词一义”“一词多义”及“同素异序”现象普遍存在。多个不同义项通常是围绕一个概念为中心而形成,但略有微殊。这些现象反映了汉语词汇复音化的进程,是中医术语的突出特点之一,也是中医术语语言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具体体现。5.表达人体形体结构概念的术语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本研究在单个术语考释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内经》人体形体术语系统,包括《内经》头颈术语、躯干术语和四肢术语三个子系统,以中医系统观和整体观为指导,探寻术语构成和使用的一般规律。
吕文涛[2](2019)在《语言接触视阈下汉语中的日语借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日语借词作为汉语词汇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历来为词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然而,就目前学界研究成果观之,日语借词研究视野囿于“借什么”、“怎么借”的词汇类型描写上,且对借词类型的描写存在诸多失实现象。加之对“汉语中的日语借词借用等级”、“汉语中日语借词存活率”以及“日语借词对汉语体系的影响”等诸多问题鲜有回答。有鉴于此,本文在自建语料库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引入“语言接触”相关理论,系统分析汉语体系中的日语借词真实概貌。首先运用定量的数理方法,分别统计出汉语中的日语借词“借用等级”和“存活率”,并在此基础上试图揭示出其背后的支配机制。其次,在充分调查大量真实语料的前提下,分析日语借词对汉语“词形建构”、“语义流变”的影响。最后,在动态语用视角下分析日语借词作为异质因素进入汉语之后,对汉语生态体系形成的影响。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本文“绪论”,重点介绍选题缘起、语言接触定义和研究路径、日语借词研究现状、研究理论与方法、语料处理等问题。第二章研究“汉语中的日语借词借用等级”。我们以300个日语借词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统计发现,汉语中的日语借词借用等级呈现规制的序列性,在词类上呈现: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量词/代词/连词/叹词/语气词的借用等级;在语体上呈现:生活语体>商业语体>科技语体/行政语体>新闻语/文艺语体的借用等级;在语义上呈现:单义>多义的借用等级。同时,我们认为不同层面借用等级的形成并非偶发现象,其背后主要由词类形式化等级、词类语法功能以及逻辑标记、词汇密度;语义信息补偿机制;实用交际距离三个层面因素支配所形成。第三章分析“汉语中的日语借词存活率”。我们以120个日语词种为研究对象,引入“通用率”计算公式测算出120个词种在汉语体系中的存活率。数据显示:汉语中的日语词种在历时演化过程中形成差量的存活率,只有部分词种能够成为汉语体系中常用词种,而另一部分词种被汉语体系所排斥成为死词。形成这一现象涉及的变量参数诸多,我们认为主要有:接触强度、可并入度、标记成分、词汇载体几个参数交互影响所形成。第四章讨论“复制、类推与汉语词形建构”。首先我们在归类出汉语中日语词缀类型的同时,引入语言接触“复制、类推”等理论深入分析日语词缀或者语素对汉语词形建构的影响。我们认为日语词缀或者构词语素进入汉语后会形成“标模”,汉语通过复制“标模”从而获得“语言模型”,并再次基础上运转“类推”机制量产出大量新型结构的词汇。其具体表现在:音节多样化、词序易位、实词虚化以及组配多元化。第五章考察“语言感染与汉语语义流变”。通过对本文语料库语料取样分析的前提下,我们认为日语通过“回归借词”、“日源借词”的词汇通道对汉语语义演变形成。根据语义感染层级,日语借词对汉语语义影响主要分为:直接影响和次生影响。直接影响主要分为:语义叠加、语义缩小、语义重构三个方面,次生影响主要分为“语义推演;语义整合、语义泛化三个层面。第六章探究“竞争、选择与汉语生态”。本章节引入“竞争一选择”生物学相关理论,系统地描写日语借词在汉语体系中的实际运转状况。我们通过大量语料调查和数据统计,证实了生物学“竞争—选择”模式在语言体系内也是普遍存在。研究表明:日语借词进入汉语体系后,为了争夺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与汉语功能相同或者相似的语言要素会形成相互竞争、相互渗透的现象,具体表现在,词汇竞争与选择、语法竞争与选择、组配的竞争与选择三个层面,其中词汇竞争选择具体表现为语义输出竞争选择、词种指称竞争选择。语义输出竞争根据竞争层级的强弱关系可以分为:语义共现、语义压制、语义覆盖;词种输出竞争根据竞争选择语言流变过程可以为:语码转换、指称弱化、词种整合三个方面。语法竞争选择具体表现在词法、时态、句法三个方面。组配竞争我们选择“史上最XXX”的日语组配结构与汉语类似于这种功能的“历史上最XXX”和“XXX史上最XXX”进行个案比较,通过大量数据统计,我们发现“史上最XXX”组配构式压缩了汉语“历史上最XXX”和“XXX史上最XXX”组配构式的使用空间,这主要汉语基于“史上最XXX”在篇章内具有强大的组配特点而作出的择优选择。第七章为“结语”。对全文各章节进行扼要的总结,并且指出文章研究不足之处以及对这一研究领域后续可研究的问题。
李曌华[3](2017)在《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医学词汇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古汉语向近代汉语发展的过渡时期,是汉语词汇发展的重要时期。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是隋唐五代时期两种重要的历史文献,其语言特点有同有异。通过对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医学词汇的比较,旨在揭示两种不同性质材料医学词汇上的异同。其相同的部分,可以呈现隋唐五代断代医学词汇的部分面貌;其不同的部分,可以反映两种材料医学词汇上存在的具体差异,而这种共时的差异往往又可以折射出某些历时的变化。方法围绕比较两种材料医学词汇异同这一核心,本文在进行共时比较的同时也结合历时的比较;在定性分析的同时,也注重定量的统计说明;在立足材料本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关注其他材料的外证功能;在大量描写异同事实的基础上,也对一些变化的事实试图作出解释。由於医学词汇既涉及医学领域,又涉及语言学领域,既有汉语词汇的一般特点,又有其专业的特殊性,因此本文还注重综合运用语言学、文献学与中医学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结果比较的结果是:从语言特点上看,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都反映了中古、近代汉语交替时期的语言面貌,其中所使用的词汇十分丰富,这些词汇都是在历时的继承、借用和共时的融合过程中形成的,既有承继前代文献的内容,又有新的发展。同时,佛教词汇、医学词汇和普通词汇之间还有一些相互渗透的情况。但是,佛经音义的口语化程度高於隋唐五代医书,佛经音义收载的词汇有些是对汉语固有词汇的借用和创新,有些则具有一定的临时性,其词汇系统的稳定性低於隋唐五代医书。从词汇的使用上看,隋唐五代医书中使用了不少佛教术语、佛教词汇,收载了大量外来方药和部分外来病证观念,而佛经音义中同样收载了许多医学词汇,并对这些词汇进行释义和说解,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这些词汇的历史面貌。从文字的使用上看,俗字通行是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中存在的共同现象,文字的社会性与隋唐五代开化的社会风气使得俗字在社会不同阶层中都能得到使用。但是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中俗字出现的具体情况仍有区别,前者较为单一,後者包容并蓄,前者受到正统的约束始终多於後者。受时代的影响和历史的局限,佛经音义编撰者有区分正俗的文化认同和强烈愿望,而隋唐五代医书的编撰者对俗字则普遍持接纳的态度。从字形的发展演变上看,佛经音义收载的多种字形和对字形的说解是字形演变研究重要的参考资料,而隋唐五代医书在一定程度上又为这种研究提供了文献例证。从词义的发展演变上看,佛经音义及其所释佛经加速了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发展,其对汉语固有词汇的仿造和改造、及对固有词素的重组造成大量新词新义的产生,且在新词新义的使用方面,汉译佛经及佛经音义往往比包括隋唐五代医书在内的同期中土文献要快。而佛经音义对讹误字和不同词形的收载有助於那些词形发生变化的医学词汇的溯源和考察,有助於解决隋唐五代医书中一些疑难字词。结论首先,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的语言特点有同有异。其相同的部分是中古汉语向近代汉语过渡时期语言面貌的体现,可以充分展现隋唐五代时期词汇的部分特点和规律,有助於这一时期相关词汇的共时研究;其不同的部分与各自文献性质、文献来源、编撰者水平和原始文献时代的差异有关,可以反映其中某些词汇形、音、义等方面的变化,有助於这一时期相关词汇的历时研究。其次,隋唐五代医书受到佛教影响十分明显,既有直接套用的佛教术语、佛教词汇,又有通过佛教傅播而进入中土的外来方药、外来病证觐念的化用,此外还有受佛教医学影响导致的医学词汇内涵的变化,很可能还有佛经翻译和傅抄过程中产生的俗字。而佛教医学对我国傅统医药知识的吸收也在佛经音义中得到集中体现,其既有对我国傅统医学词汇的直接借用,又有对医学词汇进行仿造、改造和重组的内容。而这两者的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了医学词汇词义的发展演变。再次,佛经音义中医学词汇的释义与隋唐五代医书中医学词汇的实际用例,有助於了解隋唐五代医学词汇的文字使用情况和俗字观念,有助於医学词汇字形演变轨迹的勾勒和同形字现象的分析,有助於医学词汇名实和名义的考察,有助於医学词汇词义发展演变情况的描写。而辞书释义与文献用例的彼此结合,以及资料的丰富性与时代性相辅相成,既呈现了隋唐五代医学词汇的部分面貌,又能繋联古今,考察整个汉语医学词汇系统及其文字系统。此外,在对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医学词汇进行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还探讨了同形字、异体字、声符示源、汉字的表意功能、词义演变动因等问题,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一些文献语言材料和参考意见。
陈路[4](2017)在《《梦溪笔谈》词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梦溪笔谈》是沈括用笔记体杂谈的形式,不仅记载了其多年从事科学研究考察的成果,还记述了当时的社会见闻和逸闻故事,语料丰富,词汇众多,是宋代笔记的集大成者,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对其中的词汇进行深入的研究,能够展现宋代的语言概貌,还能进一步了解近代汉语词汇的发展演变状况,并且能够为近代汉语乃至整个汉语史的研究提供可靠的材料。论文主体分为四部分:第一章《梦溪笔谈》所见宋代新词新义研究。本章选取《梦溪笔谈》词汇中最具生命力的新词新义作为研究对象,并以《汉语大词典》为重要的参照系,对其中的宋代新词和义项进行考释,探讨并总结其发展规律。第二章《梦溪笔谈》词语考释。本章将系统梳理《梦溪笔谈》沈括提出的词语并进行考释,主要分为名物词语训诂和一般词语考释两个方面,从历时研究和共时两个层面考证其正确得失,分析其发展演变,并在探讨过程中参考前人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三章《梦溪笔谈》概念场研究。本章研究《梦溪笔谈》一书中的若干个概念场词汇系统中的词汇演变的过程,系统梳理他们的来源和演变发展过程,先从共时角度描写和分析这些词语在《梦溪笔谈》一书中的使用情况,进而从历时角度分析这些词语的来源、演变发展和消亡过程,目的在于从《梦溪笔谈》一书出发,系统阐释这些词语的词汇演变过程。第四章《梦溪笔谈》词汇价值研究。本章主要对《梦溪笔谈》的词汇价值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包括汉语史价值和辞书史价值。首先从文字、音韵、语法三个方面来探讨《梦溪笔谈》词汇的汉语史价值。其次在《梦溪笔谈》词汇研究的基础上,补充《梦溪笔谈》中所见《汉语大词典》的未收词条、未收义项和体现词语源流的书证,能有助于汉语词汇史研究和辞书编纂与修订。总之,通过对《梦溪笔谈》词汇作综合性的研究分析,不仅可以了解宋代词汇的面貌,还能管窥近代汉语词汇的发展演变状况,且有利于大型辞书的编纂修订工作,对汉语史研究有所裨益。
石雨[5](2014)在《《备急千金要方》医学名物词研究》文中指出唐代孙思邈所撰《备急千金要方》是现存最完整的初唐医书,集隋唐以前我国传统医药学之大成,也被誉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全书取材广泛、收罗宏博,内容包罗万象,收集了自先秦到隋唐,自宫廷到民间,乃至外族外域治疗思想与实践经验,是研究隋唐时期中医学发展的重要参考文献。全书体例有述有作,有论有方,充分体现了隋唐以及隋唐以前语言特点,书中包含的大量医学名物词,为保存传统医学材料做出巨大贡献,具有重要的语言研究价值。本文选取《备急千金要方》医学名物词为研究对象,旨在补充古代医学名物词资料,展现医学词汇特点,梳理医学词汇的发展过程,为医学词汇,汉语词汇研究做一些有益探讨,在辞典编纂、术语规范以及医学史、汉语史方面做出贡献。本文分为七个部分,第一章回顾了医学名物词的研究现状,指出医学名物词,特别是专书医学名物词研究十分匮乏,而《备急千金要方》以其成书年代的确定性和语言材料的丰富性成为研究隋唐乃至隋唐之前医学名物词的可信材料,进而指出《备急千金要方》医学名物词研究意义。第二章到第六章将《备急千金要方》全书医学名物词进行穷尽式搜集整理,并按照人体名物词、腧穴名物词、病证名物词、本草名物词、方剂名物词进行分类,以文献学方法为基础,结合语言学、文字学、训诂学、医学等多学科知识进行全方位考察,考查内容包括各类医学名物词的语词特点、语词来源、名实关系、命名理据等,并根据材料对某些医学名物词的共时存在状况和历时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对一些特殊的医学名物词进行深入研究。第二章对《备急千金要方》人体名物词进行研究。人体名物词既保存了前代词汇,又具有时代特点,比如口语现象明显,语素临时组合构词突出等。佛道教对人体名物词影响较大,一些佛道教语词进入医学词汇,成为日常用语。异名同物和相关联用现象突出,原因是前代用语堆积叠加到隋唐,形成多组同义、近义词。本章还对一些特殊人体名物词,如悬雍进行深入分析。第三章对《备急千金要方》腧穴名物词进行研究。腧穴名物词以两字复合词居多,常成组出现,并且某些语素出现的频率很高,我们列举了最常出现的九个语素,并逐一对语素义进行了分析。继承前代之外,《千金要方》还首次出现了许多腧穴名物词,这些词可以看做是孙氏经验的总结。我们对腧穴名物词的名实关系进行了研究,与现代腧穴一一对应,并分析了命名理据。最后,我们深入分析了十三鬼穴、阿是穴等特殊腧穴名物词。第四章对《备急千金要方》病证名物词进行研究。《千金要方》保存了前代医籍的病证名,还收集了一些病证名的别称、俗称等。此外,书中首次出现的病证名物词为我们研究病证历史、病证名的演变提供了材料。同物异名部分以几种常见的病证为例,分析了各种名称的来源及内涵是否有不同,并且对病证名物词的构词理据进行总结。第五章对《备急千金要方》本草名物词进行研究。书中对药物学理论论述完整,本草名物词前的修饰限定语丰富多样。很多语词来自民间、外族、外域,并受到佛道两教影响。书中记载的多种药物都是首次见于医书,可以为辞典提供书证。本草命名方式多样,既可从形色味效的角度命名,又受到文化及外域的影响。本章最后对一些未知本草进行了考证,希望可以通过文献确定具体所指。第六章对《备急千金要方》方剂名物词进行研究。方剂名具有成组出现、同方不同剂、通治方、类方并存等现象。书中方剂集合了前代经验、当代、民间经验、外族外域经验、佛道经验,以及孙氏自创方剂。本章对方剂的同名及异名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方剂命名理据。最后对《千金要方》中包含的剂型、《千金要方》的新剂型,如煮散、澡豆等进行了研究。最后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从语词特点、语词来源、名实关系、命名理据和其他方面等内容对五种医学名物词进行总结。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语医学名物词研究”(11BYY068)之重要组成部分。
王景艳[6](2012)在《医学名词术语英汉表达差异原因及意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医学名词术语的英汉表达存在着显着差异,其原因在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具体文化和社会语境对医学、疾病的认识和理解的不同,生命系统的复杂性三个方面。这种差异性对推进标准术语或名称的专业性、科学性和准确性,理解医学、疾病与具体文化语境的关系,揭示医学的本质及其发展历史,促进人类认识自己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张依[7](2012)在《《世说新语》中的新词新义研究》文中指出《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研究上古到中古乃至近代汉语演变历程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新词新义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新产生的、反映了当时人们认识变化的词或词义。《世说新语》中的新词指始见于该书,前无用例的词。《世说新语》中的新义指始见于该书的,由某个存在于上古时期的词衍生出来的与原义位有联系的新意义,若产生的新义与原义无意义关联,则将产生新义的词看作是“旧形新义”类新词。《世说新语》中的新词共有369个,新义共有109个。其中未被《汉语大词典》及《辞源》等工具书收录的新词有8个,词典收录年代有误的有43个。未被以上辞书收录的新义有8个,收录年代有误的有26个。新生词中复音词约占新词总数的98%,以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居多。从结构上看,并列式和偏正式新词占多数。新义中,由复音词衍生出的新义约占总数的74%。新义的发展,体现出了词语多义化程度加深和词义系统发展的渐变性与系统性。新词、新义产生的原因,主要分为语言外部和语言内部两个方面。外部原因有新事物、新概念促生新词,方言及外语的影响,文学体裁以及特定的历史背景影响等;具体的内部原因涉及语音、语义、语法以及修辞手法等方面。新词和新义在后代仍在使用的分别有324和101个,各约占新词新义总数的88%和93%。
安沙沙[8](2011)在《唐写本《新修本草》词汇释证》文中指出唐写本《新修本草》是极其宝贵的“同时资料”,从被发现起就成为医学界、植物学界的研究热点;而语言文字学界尚未对该语料给予关注,对该书进行专项词汇研究的成果更是至今未有。唐写本《新修本草》作为珍贵的汉语言文字学和中医药学文献,其中保存着丰富的汉语日常用语和医学用语。这些日常用语和医学用语对汉语史词汇系统的研究和建立、词典辞书的编纂、中医药古籍的整理和勘定都有重要参考意义。论文首次就唐写本《新修本草》的词汇进行研究,对该书中的新词新义和字面普通而义别的词语加以考释,增补辞书中收录的词条和义项。同时,本文也对该书中的特色词汇即中医词汇进行释证,对已有的部分释义加以补充和修订,为医药词典的词语释义及义项的确立提供借鉴。此外,在词汇释证的基础上,本文从用字、用词和文例、文义等角度对唐写本《新修本草》和尚志钧、冈西为人两位学人辑复的《新修本草》中出现的讹误加以分析,并运用文字学、词汇学以及校勘学等相关知识进行校勘补正,以确保唐写本《新修本草》的真实性,使得辑复本更为精当,为后来的研究提供帮助。
谢培培[9](2008)在《《诸病源候论》关联搭配形式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研究《诸病源候论》一书的关联搭配形式,穷尽考察了《诸病源候论》的关联搭配形式,以准确翔实的统计数字,通过对比的方式揭示概述关联搭配形式的使用特点。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对比:总结对比不同关联搭配形式的使用情况并分析其形成原因,力图从语言内部揭示《诸病源候论》各种关联搭配形式分布特点的成因;对比《诸病源候论》、《佛本行集经》两种文献,力图揭示《诸病源候论》关联搭配形式的共时特点;探究《诸病源候论》关联搭配形式的来源及流变,力图揭示其历时演变规律。根据语义逻辑关系,本文把《诸病源候论》中出现的关联搭配形式分为九大类,分别是假设关系、因果关系、并列关系、让转关系、递进关系、条件关系、纵予关系、选择关系以及“……则……则……(则)……”之类的关联搭配形式。“……则……则……(则)……”之类的关联搭配形式,在书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意义类型比较复杂,应用非常广泛。它所关联的,其实是一个双重或多重复句,是一个极具特色的关联类别。因此本文将这一类关联搭配形式单列出来进行专门讨论。本文按照九大语义关系类型,分为九章进行论述,每章举例并分析一个类型。每章的前半部分以《诸病源候论》书中的关联搭配形式为研究对象,后半部分以《佛本行集经》为对比对象,分析二者关联搭配形式使用上的异同,解释原因,揭示各自特点。由于不同语义关系类型在书中使用的范围及频率有差别,所以不同章节的论述详略也有不同。通过统计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诸病源候论》的关联搭配形式类型比较完全,其关联词语基本上仍然属于文言系统,但其使用分布已有变化;有些关联词语的出现和使用具有明显的中古汉语的特点。
徐曼曼[10](2007)在《《北梦琐言》双音新词新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晚唐五代是近代汉语的上限,这时的汉语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新词新义和一些特殊的词汇现象。成书于五代的《北梦琐言》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笔记小说之一,其语料对于研究晚唐五代的词汇现象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本论文即以《汉语大词典》为参照,以《北梦琐言》中的双音词为研究对象,旁及同时代的其它语料和晚唐五代以前的语料,对《北梦琐言》中的新词新义进行了穷尽性的描写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北梦琐言》中双音新词新义的一些特点。同时,也指出了《汉语大词典》在收词、释义等方面的一些不足之处,旨在为汉语词汇史这座大厦和辞书编撰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材料。
二、隋唐医用古籍若干新词新义考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隋唐医用古籍若干新词新义考析(论文提纲范文)
(1)《黄帝内经》形体结构复音术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综述一 《黄帝内经》语言研究综述 |
1 《黄帝内经》语言研究 |
2 《黄帝内经》相关辞书 |
3 上古汉语词汇与复音化研究 |
4 基于出土文献的《黄帝内经》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术语研究综述 |
1 术语学与术语规范化 |
2 汉语人体词汇研究 |
3 人体相关术语溯源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绪论 |
1 引论 |
2 研究材料 |
3 研究方法 |
4 研究价值 |
5 研究特点及创新性 |
第二部分 《黄帝内经》人体相关术语概貌 |
第三部分 《黄帝内经》头颈相关复音术语 |
1 头部相关术语 |
2 颈部相关术语 |
3 小结 |
第四部分 躯干相关复音术语 |
1 胸部相关术语 |
2 胁肋相关术语 |
3 腹部相关术语 |
4 盆部相关术语 |
5 背部相关术语 |
6 小结 |
第五部分 四肢相关复音术语 |
1 肢体总述术语 |
2 上肢相关术语 |
3 下肢相关术语 |
4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附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2)语言接触视阈下汉语中的日语借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1.1 语言监测与语言规划 |
1.1.2 词汇环流与文化互动 |
1.1.3 词汇规范和词典编撰 |
1.2 研究现状 |
1.2.1 语言接触理论概述 |
1.2.2 日语借词研究现状 |
1.2.3 评价与本文拟解决问题 |
1.3 研究方法 |
1.3.1 基础理论支撑 |
1.3.2 演变机制 |
1.3.3 研究方法选择 |
1.4 语料处理 |
1.4.1 文本与词种 |
1.4.2 语料加工 |
1.4.3 语料统计 |
第二章 汉语中的日语借词借用等级 |
2.1 汉语中的日语借词类型 |
2.1.1 词源角度 |
2.1.2 借用方式 |
2.2 汉语中的日语借词借用等级 |
2.2.1 统计词种的选择 |
2.2.2 词类借用等级 |
2.2.3 语义借用等级 |
2.2.4 语体借用等级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汉语中的日语借词存活考察 |
3.1 词汇存活测算方法 |
3.1.1 公式的选择 |
3.1.2 测算的语料与词种 |
3.1.3 测算的数据统计 |
3.1.4 数据讨论 |
3.2 接触强度 |
3.2.1 时间差异度 |
3.2.2 语义粘合度 |
3.3 可并程度 |
3.3.1 填补借词 |
3.3.2 修饰借词 |
3.4 标记成分 |
3.4.1 结构标记成分 |
3.4.2 语义标记成分 |
3.4.3 认知标记成分 |
3.5 词汇载体 |
3.5.1 历史载体 |
3.5.2 制度载体和器物载体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复制、类推与汉语词形构建 |
4.1 汉语中的日语词缀类型 |
4.1.1 日语类前词缀 |
4.1.2 日语类后词缀 |
4.2 音节多样化以“X性”为例 |
4.2.1 汉语“X性”的音节 |
4.2.2 日语“X性”的音节 |
4.3 词序易位以“控X”为例 |
4.3.1 “控”汉语原始词位 |
4.3.2 现代汉语“控”的易位 |
4.4 实词虚化以“X化”为例 |
4.4.1 “化”词典释义 |
4.4.2 “化”语法化研究现状 |
4.4.3 汉日“化”的语法互动 |
4.5 组配多样化以“秒X”为例 |
4.5.1 汉语“秒”原始组配 |
4.5.2 汉语“秒”的变异组配 |
4.5.3 结构复制与“秒+V”组配多元化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语言感染与汉语语义流变 |
5.1 语义叠加 |
5.1.1 单纯叠加 |
5.1.2 对译叠加 |
5.1.3 混合叠加 |
5.2 语义缩小 |
5.2.1 对译缩小 |
5.2.2 日义缩小 |
5.3 语义重构 |
5.3.1 非完整性重构 |
5.3.2 完整性质重构 |
5.4 语义推演 |
5.4.1 单线推演 |
5.4.2 辐射推演 |
5.4.3 混合推演 |
5.6 语义泛化 |
5.6.1 语义分布 |
5.6.2 语义指向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竞争、选择与汉语生态变化 |
6.1 词汇竞争与选择 |
6.1.1 语义竞争 |
6.1.2 指称竞争 |
6.2 语法竞争与选择 |
6.2.1 词类竞争 |
6.2.2 时态竞争 |
6.2.3 句法竞争 |
6.3 组配构式竞争与选择 |
6.3.1 组配能力多样 |
6.3.2 句法功能灵活 |
6.3.3 语义延展性强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性 |
7.3 后期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医学词汇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凡例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隋唐五代医书语言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佛经音义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医学词汇比较研究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引论 |
1 研究背景 |
2 选题缘由 |
3 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医学词汇比较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材料 |
2 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价值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价值 |
第四节 研究特点及创新点 |
第二章 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的语言特点 |
第一节 隋唐五代医书的语言特点 |
1 词汇特点 |
2 其它语言特点 |
第二节 佛经音义的语言特点 |
1 词汇特点 |
2 文字特点 |
第三节 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语言特点之异同比较 |
1 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语言的共同特点 |
2 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语言的差异 |
3 造成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语言差巽的原因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医学词汇之比较——共时研究 |
第一节 隋唐五代医书中的佛教影响——以医学词汇为中心 |
1 隋唐五代医书中的佛教用语 |
2 隋唐五代医书对外来医药知识的吸收与发展 |
第二节 佛经音义中的我国传统医药知识 |
1 佛经音义对我国传统病证观念的收载 |
2 佛经音义中涉及的我国医药书籍 |
3 佛经音义对我国本土药物和药用觐念的收载 |
第三节 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医学词汇中的时行俗字 |
1 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医学词汇中的时行俗字 |
2 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医学词汇中的俗字现象分析 |
第四节 佛经音义与医学词汇释义 |
1 佛经音义的引文及释文与医学词汇释义 |
2 佛经音义所涉及的相关佛经原文与医学词汇释义 |
3 佛经音义词目与医学词汇释义 |
4 佛经音义非医学词汇与医学词汇释义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医学词汇的历时考察 |
第一节 医学词汇中同形字的关系类型及理论探讨 |
1 同形字概述 |
2 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医学词汇中同形字的关系类型 |
3 关於同形字的几点思考 |
第二节 医学词汇字形演变轨迹的勾勒与解释 |
1 医学词汇字形演变轨迹的勾勒 |
2 关於医学词汇字形演变的几点思考 |
第三节 医学词汇溯源与名义分析 |
1 医学词汇溯源与名义分析 |
2 基於佛经医学词汇与医书医学词汇的几点思考 |
第四节 医学词汇历时演变的描写与解释 |
1 词义的历时演变与转移 |
2 词义演变的动因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徵引文献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4)《梦溪笔谈》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梦溪笔谈》词汇研究综述 |
二、本文的研究意义、内容和方法 |
第一章《梦溪笔谈》所见宋代新词新义研究 |
第一节 《梦溪笔谈》中的新词研究 |
第二节 《梦溪笔谈》中的词汇新义研究 |
第三节 《梦溪笔谈》中新词新义的产生的方式和原因 |
第二章《梦溪笔谈》词语考释 |
第一节 《梦溪笔谈》中名物词语考释 |
第二节 《梦溪笔谈》中一般词语考释 |
第三章《梦溪笔谈》概念场研究 |
第一节 《梦溪笔谈》“祭祀”概念场研究 |
第二节 《梦溪笔谈》“乖谬”概念场研究 |
第三节 《梦溪笔谈》“繁多”概念场研究 |
第四章《梦溪笔谈》词汇价值研究 |
第一节 汉语史价值 |
第二节 辞书史价值 |
结语 |
附录:《新校正梦溪笔谈》点校商补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备急千金要方》医学名物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现状回顾 |
2 研究目标及内容 |
3 《备急千金要方》成书及作者 |
4 研究语料、研究方法与步骤 |
5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备急千金要方》人体名物词研究 |
1 概况 |
2 语词特点 |
3 语词来源 |
4 名实关系 |
5 其他 |
第三章 《备急千金要方》腧穴名物词研究 |
1 概况 |
2 语词特点 |
3 语词来源 |
4 名实关系 |
5 命名理据 |
6 其他 |
第四章 《备急千金要方》病证名物词研究 |
1 概况 |
2 语词特点 |
3 语词来源 |
4 名实关系 |
5 命名理据 |
6 其他 |
第五章 《备急千金要方》本草名物词研究 |
1 概况 |
2 语词特点 |
3 语词来源 |
4 名实关系 |
5 命名理据 |
6 其他 |
第六章 《备急千金要方》方剂名物词研究 |
1 概况 |
2 语词特点 |
3 语词来源 |
4 名实关系 |
5 命名理据 |
6 剂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医学名词术语英汉表达差异原因及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医学名词术语英汉表达的特点 |
二、医学名词术语英汉表达差异的根源 |
(一)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是影响医学名词术语英汉表达差异的决定因素 |
(二) 具体文化和社会语境对医学、疾病的认识和理解的不同是影响医学名词术语英汉表达差异的主要因素 |
(三) 生命系统的复杂性成为影响医学名词术语英汉表达差异的制约因素 |
三、明晰医学名词术语英汉表达差异的意义 |
(一) 有助于推进标准术语或名称的专业性、科学性和准确性 |
(二) 有助于理解医学、疾病与具体文化语境的关系 |
(三) 有助于揭示医学的本质及其发展历史, 促进人类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身心发展 |
(7)《世说新语》中的新词新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Contents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对象 |
1.选题缘由及意义 |
2.研究对象的界定 |
(二)研究概况 |
1.古代研究概况 |
2.近现代研究概况 |
(三)研究步骤 |
(四)本论题的研究价值 |
一、《世说新语》中新词新义的判定 |
(一)新词的判定 |
1.词典取《世说新语》为词之首证 |
2.词典收录有误 |
3.两部工具书均未收录 |
4.存疑 |
(二)新义的判定 |
1.词典取《世说新语》为词义首证 |
2.词典收录有误 |
3.两部工具书均未收录 |
二、《世说新语》中新词新义的产生途径 |
(一)语音方面 |
(二)语义方面 |
1.词义引申结果 |
2.词义引申类型 |
(三)语法方面 |
1.构词类型 |
2.转化 |
(四)修辞方面 |
三、新词新义的产生原因 |
(一)语言外部原因 |
1.新事物、新概念促生新词 |
2.方言及外语的影响 |
3.文学体裁的影响 |
(二)语言内部原因 |
1.语音方面 |
2.语义方面 |
3.语法方面 |
4.修辞手法的影响 |
四、《世说新语》中新词新义在后代的继承发展与消亡 |
(一)《世说》中的新词在后代的继承与发展 |
(二)《世说》中的新义在后代的继承与发展 |
(三)《世说》中的新词新义在后代的消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8)唐写本《新修本草》词汇释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唐写本《新修本草》简介 |
第二节 唐写本《新修本草》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意义和方法 |
第二章 唐写本《新修本草》日常用语释证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新词新义释证 |
第三节 字面普通而义别的词语释证 |
第三章 唐写本《新修本草》医学用语释证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疾病名词语组释 |
第三节 症候名词语组释 |
第四章 唐写本《新修本草》校勘札记 |
第一节 因词而误 |
第二节 因字而误 |
第三节 不谙文例、文义而误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诸病源候论》关联搭配形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一、《诸病源候论》关联搭配形式的研究意义 |
二、写作思路及结构安排 |
三、理论概念及其他 |
第一章 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搭配形式 |
第一节 概貌 |
第二节 与《佛本行集经》的对比 |
第二章 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搭配形式 |
第一节 概貌 |
第二节 与《佛本行集经》的对比 |
第三章 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搭配形式 |
第一节 概貌 |
第二节 与《佛本行集经》的对比 |
第四章 表示让转关系的关联搭配形式 |
第一节 概貌 |
第二节 与《佛本行集经》的对比 |
第五章 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搭配形式 |
第一节 概貌 |
第二节 与《佛本行集经》的对比 |
第六章 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搭配形式 |
第一节 概貌 |
第二节 与《佛本行集经》的对比 |
第七章 表示纵予关系的关联搭配形式 |
第八章 表示选择关系的关联搭配形式 |
第一节 概貌 |
第二节 与《佛本行集经》的对比 |
第九章 “……则……则……(则)……”之类 |
第一节 概貌 |
第二节 与《佛本行集经》的对比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后记 |
(10)《北梦琐言》双音新词新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北梦琐言》新词新义的判定标准 |
(一) 双音词的划分标准 |
(二) 新词新义的衡量标准及其考证方法 |
二、《北梦琐言》双音新词及其特点 |
(一) 《北梦琐言》中的双音新词 |
(二) 《北梦琐言》中双音新词的特点 |
三、《北梦琐言》双音词的新义及其特点 |
(一) 《北梦琐言》中双音词的新义 |
(二) 《北梦琐言》中双音词的新义的特点 |
四、《北梦琐言》双音新词新义研究与辞书编撰 |
(一) 书证滞后 |
(二) 词目失收 |
(三) 义项阙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隋唐医用古籍若干新词新义考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黄帝内经》形体结构复音术语研究[D]. 孙迪.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语言接触视阈下汉语中的日语借词研究[D]. 吕文涛.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3]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医学词汇比较研究[D]. 李曌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4]《梦溪笔谈》词汇研究[D]. 陈路.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1)
- [5]《备急千金要方》医学名物词研究[D]. 石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6]医学名词术语英汉表达差异原因及意义研究[J]. 王景艳.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2(10)
- [7]《世说新语》中的新词新义研究[D]. 张依. 渤海大学, 2012(10)
- [8]唐写本《新修本草》词汇释证[D]. 安沙沙.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0)
- [9]《诸病源候论》关联搭配形式研究[D]. 谢培培. 广西师范大学, 2008(09)
- [10]《北梦琐言》双音新词新义研究[D]. 徐曼曼. 华南师范大学,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