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Web的工作流技术在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邓硕哲[1](2021)在《面向密集库的自动化仓储工作流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在电商飞速发展和货物贸易迅速繁荣的大背景下,密集库仓储由于存储密度大、占地面积小等特点得到了广泛应用。自动化密集库仓储具有密度大、仓储设备多、仓储设备异构、仓储作业流程长、仓储作业流程复杂、可视化程度低等特点。如何解决仓储作业高效有序、设备资源协同高效的使用、高并发多作业环境下作业之间能互不干扰等难题,更便捷、更高效地实时监测作业与控制作业,对自动化密集库管控系统的网络化和可视化提出了更高的需求。针对自动化密集库仓储作业中的一系列问题,基于工作流技术能在工作流程中,将工作根据规则与业务逻辑在计算机中以恰当模型进行表达与计算,可多目标参与文档、信息、任务传递的技术条件,本文提出将仓储作业与工作流技术相结合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仓储作业监控难题。开展仓储工作流技术分析,研究仓储工作流运行机制,设计仓储工作流控制算法,实现仓储作业流程可视化监控,对推进数字化与网络化仓储技术研究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面向自动化密集库的仓储工作流分析与设计针对自动化密集库仓储设备多且设备异构明显、仓储作业流程长且复杂、仓储作业需要满足高并发等作业需求问题,开展仓储管控系统需求分析。根据实际密集库作业环境和作业流程分析,提出面向密集仓储管控的工作流问题及其难点。明晰工作流技术原理,结合仓储设备作业特点,并基于仓储工作流组件模型设计了出入库工作流。为解决仓储作业过程中数据存储与访问问题,建立仓储数据库实体关系模型,基于对象关系映射建立仓储工作流对象模型。(2)设计了支持仓储设备协同作业的工作流算法针对仓储作业流程长且复杂,流程执行需要多设备协同的情况,为更好的管控仓储工作流程,设计仓储作业的串行、并行作业调度算法,管理仓储作业中的活动队列,使仓储作业协调有序进行。并设计出入库作业启动算法,用于作业任务的快速捕获和触发。提出通过建立仓储资源分配表结构、资源竞用的锁机制、动态的资源分配算法,使得仓储资源在作业执行中有序使用。(3)进行了基于服务的仓储作业流程可视化技术实现为提升仓储作业的可操作性,提高仓储作业的可视化和远程监控的能力,使用HTML/CSS/JS/SVG等WEB前端技术建立仓储设备监控的可视化操作网页、仓储作业日志、仓储作业场景监控界面、仓储作业进度表等。使用Signal R技术,向仓储监控WEB终端实时推送作业状态数据,保证数据信息的实时性。基于面向服务的方法,设计工作流驱动的仓储作业微服务,为出入库作业提供需求订阅与状态实时推送,解决仓储作业过程的日志跟踪、进度显示、场景监控问题。综上,以企业提供的自动化密集库仓库环境为试验平台,开发管控系统的各项服务。企业现场应用测试表明,课题研发的仓储工作流技术达到预期目标,为支持协同、高效的自动化仓储管控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基础。
张贝贝[2](2020)在《面向BIM施工管理的动态工作流协同架构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建筑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施工管理流程也逐渐多维化、复杂化。由于信息化技术在建筑工程领域的应用起步较晚,以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式(Computer Aided Design,CAD)图纸为主要数据载体的施工管理工作平台,存在图纸数据与施工现场情况关联度低、误差大的问题,造成施工各部门、各环节之间信息交换困难、协同程度低,严重影响了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而以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为核心的信息管理技术,结合动态工作流的协同设计模式,已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必然趋势。但是,现有BIM技术工作平台存在施工进度信息不统一、施工现场数据同步性低、协同调度策略不完善等问题,难以实现施工管理过程当中多方的高效协同工作,导致BIM技术和施工管理信息化技术不易落地应用,阻碍了建筑工程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与深入应用。为了解决以上难点,本文提出了一种面向BIM施工管理的动态工作流协同架构。首先,针对基于BIM的施工进度信息的分解与存储问题,提出了基于施工信息分解的扩展型BIM元数据存储结构,该存储结构将BIM模型和施工进度信息、派工单信息紧密结合,在BIM模型中包含了施工现场信息,为施工进度管理和协同调度建模提供了有效的数据层面支持。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基于BIM的施工进度信息表示,通过对施工进度管理的流程再造,建立基于扩展型BIM元数据的Petri Nets工作流架构,以适应施工进度管理当中施工工序和施工流程的动态变化,为施工进度协同调度提供了底层技术支撑。为了解决施工管理当中的协同调度问题,通过对施工人员和施工过程两个方面的协同分析和重新建模,提出一种基于BIM的施工进度协同调度管理工作流程,以及解决协同调度冲突的两种消解策略。通过协同调度设计,确保了动态工作流网络的正确运转,保证了各部门的协同配合顺畅,以及各类资源的合理调配使用。最后,利用基于BIM的施工进度信息表示、基于BIM的施工进度管理工作流,以及基于BIM的施工进度协同调度等技术的基础上,以轨道交通工程为例,设计并实现了轨道交通施工管理协同工作平台,解决了粗放型施工管理过程中施工管理流程复杂、各专业协同难度大、信息孤岛等实际问题。本文提出的面向BIM施工管理的动态工作流协同架构,不仅解决了施工管理过程当中的BIM模型与施工现场情况脱节、数据关联度低的问题,同时也为该类型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罗珍[3](2020)在《科研生产全流程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信息技术推动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将人类社会带入数字化、智能化时代。众多行业搭乘信息技术的快车实现了快速发展,其中数字化管理系统被广泛地应用于考勤审批、项目管理等众多领域中,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赋能作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研单位是国家科技发展的中流砥柱,是国家科技人才培养的摇篮。因笔者实习所在单位日常办公中不仅需要完成请假、加班、外出等常规审批流程,还需要参与科研单位的项目立项、项目研发以及项目验收等项目管理方面的科研工作。成功的项目管理离不开有效的沟通,调查发现,在实际项目运行中,项目负责人需要花费全部工作时间的75%在沟通上,大大地降低了工作效率,同时鉴于目前没有一款管理系统能够很好地契合笔者所在科研单位的所有需求,因此笔者所在单位建议研发一款能满足科研单位实际业务需求的科研生产全流程管理系统。本文首先分析笔者所在科研单位的实际需求,在满足登录、汇报、考勤审批、项目管理等功能需求之外,还应满足在性能、安全性等非功能性方面的需求。其次,本系统设计了系统总体框架,分析现有技术的优缺点,并结合本文所开发的系统需求进行技术选型。考虑到后期系统的稳定性,最终使用BS架构,结合使用Spring、Free Marker、My SQL、Activiti5工作流引擎、Boot Strap等前后端技术开发本系统。用户通过浏览器页面登录系统,前后端通过Ajax技术进行数据交互,后端对数据进行处理后返回给前端进行页面渲染。为了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以适应不同的业务需求,本文将工作流技术应用到系统的审批、项目管理等功能中。使用Activiti工作流引擎控制任务开始、状态的转换、路由选择和任务结束,向用户提供访问接口和可视化管理界面。工作流技术的应用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管理业务流程,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同时考虑到系统的安全性问题,本系统根据项目中不同角色给予的权限设置,使系统中项目开发功能更加安全可靠。最后对系统整体进行测试,并进行缺陷追踪,直到Bug归零,测试通过才可上线使用。本系统结合工作流技术,实现了汇报、审批、报表导出、项目流程管理等主要功能,更好地契合了科研单位的实际业务需求。目前本系统已经稳定运行数月时间,处于不断迭代版本阶段。科研生产全流程管理系统的实现,在企业办公中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将线下纸质化办公转移到线上无纸化来操作,将繁琐的线下办公流程变得简单,员工只需关注自己职责以内的事情,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大幅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助力企业发展!
孟飞[4](2019)在《基于BIM的高铁接触网信息模型及全生命周期管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铁接触网具有点多线长、环境复杂、故障率高等特点,对设计、施工和运维管理都有较高要求。随着铁路工程信息化的发展,以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逐步成为提高高铁接触网全生命周期生产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高铁接触网BIM技术研究及应用起步较晚,现阶段高铁接触网全生命周期过程中仍然存在管理手段落后,各环节相互割裂,各参与方之协同程度低等问题,使得高铁接触网全生命周期管理成本居高不下,质量安全隐患较多。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基于BIM技术开展高铁接触网信息模型及全生命周期管理技术相关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及创新成果如下:(1)提出了基于BIM的高铁接触网信息模型总体框架梳理了高铁接触网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主要内容及特征,归纳总结了高铁接触网全生命周期管理框架。从实体维、时间维、主体维、版本维和类型维对高铁接触网信息进行分类,提出了基于BIM的高铁接触网信息模型总体框架。深入研究了IFC标准,利用IFC标准的动态扩展机制,定义了高铁接触网BIM模型身份信息、定位信息和技术信息属性集,设计了基于IFC标准的高铁接触网BIM模型数据结构,实现了高铁接触网BIM数据结构的标准化。研究了面向高铁接触网BIM模型的数据库存储技术,利用NoSQL型数据库MongoDB实现了高铁接触网结构化IFC数据和非结构化文档数据的存储,为解决海量BIM数据的集成与共享管理提供了有效地解决方案。(2)提出了高铁接触网BIM协同设计方法提出了高铁接触网BIM协同设计概念模型,深入研究了高铁接触网BIM参数化建模技术,开发了高铁接触网BIM构件库管理平台,实现了接触网BIM模型的参数化装配。研究了基于BIM的高铁接触网设计审核技术,建立了BIM审核流程。设计了高铁接触网专业内与专业间BIM协同设计流程,开发了基于工作流技术的BIM协同设计工作流程管理模块。(3)提出了基于BIM的高铁接触网数字化施工管理技术分析了基于BIM技术的高铁接触网数字化施工管理的内涵,提出了基于BIM技术的高铁接触网数字化施工管理总体框架。其次,研究分别建立了高铁接触网施工进度、成本和质量WBS分解结构及编码体系。然后,提出了高铁接触网施工BIM模型的自动生成方法,研究了施工BIM模型的自动生成技术,实现了施工BIM模型的自动生成。提出了基于BIM的高铁接触网施工进度管理和成本管理方法,设计了基于BIM的施工进度管理和成本管理的工作流程。深入研究了基于BIM的高铁接触网腕臂结构预装配技术,设计了基于BIM的腕臂预装配工作流程和平台,经试验验证,有效减小了腕臂结构的安装误差,提高了工作效率。(4)提出了面向高铁接触网智能运维的BIM数字化交付方法建立了基于BIM的高铁接触网交付信息模型基本结构,建立基于SpreadXML格式的高铁接触网交付BIM信息的数据格式。设计了基于BIM的高铁接触网交付流程,以及基于BIM的高铁接触网检测检修管理和应急管理工作流程,为智能运维管理的实施提供有效支持。
徐露[5](2020)在《民航移动政务协同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文中认为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最新印发了《长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开放合作协同高效,“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等改革方案,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党中央、国务院近年来一直高度重视“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民航十三五规划》提出坚持以信息技术在民航领域进行整合应用,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应用等技术加速民航业信息化建设。随着政务工作模式不断转变,在民航信息的智能化、信息交互、共享等方面创新成为重要发展趋势。论文以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为研究背景,作为华东地区民用航空综合管理机构,其行业会议众多、辖区内管理监察工作业务繁杂,日常政务工作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导致一些紧急文件和事务无法及时签发和办理,以及传统行政的审批费时费力,所以仅仅通过PC端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政务发展需求,需要依靠移动端进行政务办理。同时,各个行业由原先简单政务信息服务逐步发展延伸到各项管理活动环节。对于华东地区民航单位而言,目前辖区内各民航单位业务系统不互通,且政务工作无法实现辖区内协同,办理过程冗长复杂且需要人工跟踪。所以在辖区内需要建设一套基于移动端的民航政务协同系统。论文针对华东地区民航政务系统无法实现移动端政务协同办理、以及单位内部一些业务流程缺少全程电子化管理等问题,提出建设辖区内民航移动政务协同系统。首先通过对国内外政务系统研究综述以及民航华东管理局政务工作的实证研究,运用基于J2EE的技术架构、工作流等技术进行系统的分析设计;通过对现行系统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和建模,对存在的业务流程问题进行分析,运用Petri网模型进行业务流程建模,并利用ECRSI方法对业务流程进行流程优化,确定建设新系统业务流程及需求,对系统用户角色进行分析建模,对系统公共政务中心、流程审批等功能性需求进行需求背景分析和UML用例建模,对系统安全性、身份统一认证、系统运行等性能进行需求分析;根据系统可定制化、可集成化等设计原则,对系统进行总体设计,对移动架构进行分析设计,基于B/S结构、MVC模式进行系统设计,以及对系统各功能模块进行设计和UML建模,以及基于工作流对系统协同进行设计,利用MD5加密算法对数据传输等系统安全性进行分析设计,以及利用用户名密码、动态密码方案对系统用户登录身份验证的设计,还通过对数据库进行结构设计及部分数据库表设计,基于聚合词树算法对信息敏感词过滤进行设计;最后对系统外部接口与通讯录、短信等进行对接,对内部的授权、认证、日志等模块进行对接实现,对系统用户登录和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进行实现。最终实现辖区内民航移动政务协同办理、以及对单位内部一些业务流程进行全程电子化管理。
廖焕双[6](2019)在《基于工作流的协同办公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电子政务是政府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的抓手,是信息时代现代政府治理的重要工具,而协同办公系统则是电子政务最基础的一个平台,特别是在全国机构改革期间,对实现政府信息系统整合共享的要求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论文研究基于工作流标准,融合运用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按照协同、实用、共享、定制、安全、移动、开放的原则,构建“一站式、一体化”的协同办公系统,涵盖机关日常办公事务的线上协同办公、移动办公,促进无纸化办公,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办公自动化水平、办公效率及决策效果。本文以南宁市办公自动化现状为研究背景,分析了存在的问题,结合电子政务发展的总体原则,确定系统开发采用SOA服务技术框架、多层架构设计、数据接口技术、工作流组件及HTML5相关技术进行设计与开发。其次,依托南宁市电子政务云平台机房等现有资源,对协同办公系统的业务、用户、功能、性能及安全等需求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在需求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系统建设内容、策略、框架、网络架构、数据库模型等总体设计方案。同时,分别对基础支撑工作平台、协同办公子系统各功能模块内容进行详细地阐述,重点对工作流自定义、工作流控制的设计方面展开说明,对公文流转、行政管理、信息报送、任务管理等工作流实例化流程进行描述,使协同办公系统满足各部门基本的的需求之外,还具备个性化需求扩展及开放、融合、集成的能力。最后,对移动办公子系统的即时通讯平台选型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与钉钉工作平台整合的过程,并详细介绍了办公系统移动端各功能点的设计方案。本文侧重于系统核心工作流平台、业务协同、移动办公及数据共享相关建设内容,结合本人参与的工作,从实施原理、系统页面及实现的过程,对工作流平台、发文流程、正文编辑插件调用、移动钉钉平台免登、数据共享接口的实现进行了研究。最后对系统测试方法进行了说明,对系统性能及主要功能模块进行了测试,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武新伟[7](2019)在《基于工作流技术的招商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管理系统已应用到我国各个领域和行业。信息化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作为市场经济的推动力,推动着我国市场经济稳步前进。而招商引资工作是把区域之间的经济与项目投资人之间进行高效的融合,通过招商引资可以促进区域资源的协调发展、技术的创新和经济的腾飞。信息化技术可以在招商引资的理念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的实现招商引资,也可以实现招商工作管理的创新,通过信息化技术降低招商工作所带来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从而合理、高效的对项目进行管理和跟踪,并为投资者建立一套完善的投资环境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招商引资工作的发展趋势。课题以招商管理系统实际业务流程和现状为基础,通过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招商管理系统的业务流程,并且通过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网络技术、存储技术和工作流技术来对系统的总体业务功能进行架构与设计,并且采用分层结构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其次,课题通过分析国内外先进工作流技术来对目前工作流引擎和产品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通过对工作流引擎的配置、流程、接口等进行研究,从而剖析工作流执行的主要流程,并且通过把工作流引擎集成到SSH框架中,从而实现招商管理系统业务流程的配置和调度。本课题所实现的基于工作流技术的招商管理系统可以有效提高招商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和效率,基于工作流技术的招商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符合我国各级政府招商引资工作的整体发展水平。该系统可以帮助我国各级政府对项目执行进度和招商引资的进度等进行实时监控,符合招商引资工作的整体要求。
宗冉[8](2019)在《国产平台下基于Java EE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论文立足科研项目管理实际要求,针对综合计划部门的实际管理工作中效率低、人工存档出错率高等相关问题,利用软件工程设计的思想,以科研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开发为课题研究内容。本文的主要工作和贡献如下:(1)对科研项目管理工作进行了需求分析。通过前期对综合计划部门业务工作的深入调研,充分分析和优化了各个项目管理工作的组成、流程和数据需求等情况,进一步明确了用户需求,对需求分析进行文字描述、绘制了工作流程图、设计了业务数据需求表,为建立系统模型打下坚实基础。(2)完成了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工作。基于“4+1”视图模型的系统结构描述方法,利用UML统一建模语言描述了系统的静态和动态模型,设计了系统的逻辑结构与物理实现,完成了系统体系结构的设计。论文还对系统数据库的角色和业务管理模块进行了数据库表的设计。(3)实现了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在B/S结构下,针对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实际需求,以国产自主可控的中标麒麟操作系统和达梦数据库为基础,基于Java EE体系结构和SSH2框架,实现了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关键功能并部署运行。
唐剑[9](2019)在《电力企业内部工程项目管控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依托信息化管理方式实现公司日常运营、电网运行状态监管,已成为电力行业的核心发展方向。随着国家、社会不断进步,供电企业的电力质量、供应能力面临着更严格的标准。电力公司业务规模持续增大、信息化建设也越来越快,造成原有数据库容量、软件水平难以解决实际需求,因此,必须尽快完成软件、数据库系统升级。由于软硬件建设失衡,整体升级成本过大,故而仅能做到局部升级,导致系统综合性能下降。鉴于此,攀枝花供电公司拟通过开发基于企业内部的工程项目管控系统,一方面能给信息交互共享、团队协作带来技术性支持,另一方面代表这类系统真正达到网络化、规范化与信息化水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攀枝花供电公司的工程项目管理的业务需求,基于Web技术采用MVC(JSP+Servlet+JavaBean)模式和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对电力企业内部工程项目管控系统进行了建设。首先通过收集、查阅文献资料对国内外项目管理理论及现状进行了系统学习;然后采用UML模型对系统的业务流程、用户角色、功能模块进行了用例分析;并在功能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系统物理架构、软件架构、功能模块以及数据库进行了详细的设计;最后采用三层软件结构实现了系统的关键功能模块:系统登录、基础信息管理、项目事务管理、项目计划管理、项目维护管理等,并对这些功能进行了系统测试。本文充分考虑攀枝花供电公司工程管理业务现状,结合公司工程项目管理的实际业务需求,从整体出发讨论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流程,按照需求分析结果,构建系统总体功能框架,设计的电力企业内部工程项目管控系统满足了多角色协作项目管理工作,适应了在Web网络分布式环境下项目办公的要求。本系统的研发、实施方便了公司工程项目的管理,可改善用户工作效率,帮助企业节约时间与生产成本,全面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用价值非常显着。
郭攀[10](2019)在《基于BIM的桥梁信息化协同平台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的需求,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应运而生,为整个工程建设领域注入了新鲜活力,并逐渐成为建筑工程领域的技术应用趋势。目前,桥梁行业BIM技术的应用存在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缺乏贯穿全寿命周期的技术整合,因此对BIM信息化协同统一平台进行系统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文以BIM理念为核心,围绕多专业、多方参与、多阶段协同工作,开发基于Web的桥梁信息化协同平台,并深入研究了相关理论和关键技术,旨在实现桥梁建设全寿命周期的信息集成、共享和协同管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阐述了国内外BIM应用的研究现状,对比分析BIM商用软件的优劣及适用性,并选择Bently MicroStation作为桥梁BIM应用的基础平台。以下牢溪大桥为工程实例建立了桥梁参数化模型,同时,为满足BIM模型在Web中轻量化显示的需求,笔者对以BIMFACE为技术支撑的BIM模型轻量化实现流程进行了研究探索。2、基于IFC标准拓展定义桥梁BIM数据结构,并通过二次开发MicroStation非几何属性拓展功能,为桥梁构件模型绑定IFC属性,进而完善BIM模型的信息表达。为满足Web系统开发的BIM数据结构化需求,提出了基于桥梁空间结构分解的EBS编码体系,解决了以BIM模型为核心的平台功能应用问题。3、介绍了ASP.NET MVC、工作流和数据库等Web系统开发关键技术和理论应用,通过解析系统架构进行逐层详细分析,提出了系统设计原则,进而实现平台的系统框架结构设计、功能模块设计和数据库设计。4、提出了信息化协同平台总体结构设计和实现原则,测试了平台的权限管理、图档管理、编码管理、BIM模型管理等功能,并基于平台实现了以质量、安全、进度和造价为核心的施工过程控制和目标管理。最后对构建桥梁BIM应用标准化体系仍需完善的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旨在实现桥梁信息化建设目标,促进桥梁智能建设的发展。
二、基于Web的工作流技术在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Web的工作流技术在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密集库的自动化仓储工作流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仓储系统管控研究现状 |
1.2.2 工作流技术研究现状 |
1.2.3 工作流技术在仓储中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面向自动化仓储管控的工作流分析与设计 |
2.1 仓储作业管控系统需求分析 |
2.1.1 自动化密集库概述 |
2.1.2 仓储作业流程分析 |
2.1.3 工程技术问题与难点 |
2.2 仓储工作流技术与总体设计 |
2.2.1 仓储工作流技术基础 |
2.2.2 仓储工作流组件设计 |
2.2.3 基于工作流组件的出入库工作流设计 |
2.3 系统数据库与对象建模 |
2.3.1 数据库实体关系建模 |
2.3.2 自动化密集库数据库设计 |
2.3.3 自动化密集库工作流对象建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自动化仓储工作流关键算法设计 |
3.1 仓储工作流管控 |
3.1.1 串行作业的调度算法 |
3.1.2 并行作业的调度算法 |
3.1.3 仓储作业活动的控制 |
3.2 出入库流程的启动算法 |
3.2.1 入库作业的触发机制 |
3.2.2 出库与转库的作业启动 |
3.3 仓储作业资源分配算法 |
3.3.1 资源分配表结构 |
3.3.2 资源竞用的锁机制 |
3.3.3 资源动态分配算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WEB的仓储作业流程可视化技术 |
4.1 WEB可视化的通信技术 |
4.2 仓储工作流服务技术 |
4.3 仓储工作流的WEB可视化 |
4.3.1 仓储工作流日志 |
4.3.2 仓储作业进度跟踪 |
4.3.3 仓储作业场景监控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工作流的仓储管控系统实现与应用 |
5.1 系统概述 |
5.1.1 系统结构 |
5.1.2 系统开发技术 |
5.1.3 仓储工作流技术指标 |
5.2 基于工作流的系统功能展示 |
5.2.1 作业管理 |
5.2.2 作业监控 |
5.2.3 作业流程控制 |
5.3 系统应用验证 |
5.3.1 系统应用测试 |
5.3.2 应用效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成果 |
6.2 特色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面向BIM施工管理的动态工作流协同架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2 基于BIM的施工进度信息表示 |
2.1 BIM模型信息表示 |
2.2 基于派工单的施工信息分解 |
2.3 扩展型BIM元数据存储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BIM的施工进度管理工作流设计 |
3.1 工作流建模模型分析 |
3.2 基于扩展型BIM元数据的工作流建模 |
3.2.1 施工进度管理流程再造 |
3.2.2 基于扩展型BIM元数据的Petri Nets工作流架构 |
3.3 工作流的动态性设计 |
3.3.1 基于描述文件的变化自适应 |
3.3.2 基于微服务的动态自适应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BIM的施工进度协同调度设计 |
4.1 协同调度分析 |
4.1.1 施工人员之间的协同关系分析 |
4.1.2 施工过程之间的协同关系分析 |
4.2 协同调度管理下的流程设计 |
4.3 协同调度中的冲突消解策略 |
4.3.1 工期代价约束的串行调度优化规则 |
4.3.2 可达树约束的并行调度优化规则 |
4.4 本章小结 |
5 施工管理协同工作平台的实现与应用 |
5.1 工程应用案例 |
5.2 平台技术架构 |
5.3 BIM模型管理 |
5.3.1 基于WebGL的 BIM三维可视化 |
5.3.2 BIM模型管理 |
5.3.3 BIM模型快速查询及定位功能设计与实现 |
5.3.4 BIM模型安全质量管理 |
5.4 基于BIM的施工资料管理 |
5.4.1 工程项目概要管理 |
5.4.2 施工资料录入 |
5.4.3 施工资料查看 |
5.4.4 施工资料与BIM模型关联 |
5.5 基于BIM的施工协同管理 |
5.5.1 基于工作流的施工计划管理 |
5.5.2 基于工作流的派工单管理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校学习期间获得的奖项 |
(3)科研生产全流程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项目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相关技术概述 |
1.3.1 WEB相关技术 |
1.3.2 数据库技术 |
1.3.3 工作流管理技术 |
1.4 论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需求分析 |
2.1 系统可行性分析 |
2.1.1 技术可行性分析 |
2.1.2 操作可行性分析 |
2.2 系统功能需求 |
2.2.1 登录模块 |
2.2.2 汇报管理 |
2.2.3 考勤审批 |
2.2.4 项目管理 |
2.2.5 系统管理 |
2.3 系统非功能需求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设计 |
3.1 系统分层设计 |
3.2 系统总体架构 |
3.3 技术选型 |
3.3.1 前端框架选择 |
3.3.2 后端框架选择 |
3.3.3 数据库选择 |
3.3.4 工作流引擎选择 |
3.4 核心功能设计 |
3.4.1 系统功能架构 |
3.4.2 登录模块设计 |
3.4.3 汇报模块设计 |
3.4.4 考勤审批模块设计 |
3.4.5 项目管理模块设计 |
3.4.6 系统管理模块设计 |
3.5 数据库设计 |
3.5.1 数据库关系模型设计 |
3.5.2 数据库表设计 |
3.5.3 数据库备份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实现 |
4.1 开发工具和开发环境 |
4.2 工作流开发 |
4.2.1 Activiti5工作流配置 |
4.2.2 工作流建模 |
4.2.3 工作流引擎开发 |
4.3 部分模块实现和展示 |
4.3.1 登录模块 |
4.3.2 汇报管理 |
4.3.3 考勤审批 |
4.3.4 项目管理 |
4.3.5 系统管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5.1 测试环境 |
5.2 测试方法 |
5.3 功能测试 |
5.3.1 登录模块 |
5.3.2 汇报模块 |
5.3.3 考勤审批 |
5.3.4 项目管理 |
5.3.5 测试结果分析 |
5.4 非功能测试 |
5.4.1 性能测试 |
5.4.2 界面测试 |
5.4.3 安全性测试 |
5.4.4 兼容性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基于BIM的高铁接触网信息模型及全生命周期管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建筑信息模型 |
1.3.2 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理论与方法 |
1.3.3 铁路BIM技术 |
1.3.4 国内外相关研究总结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基于BIM的高铁接触网信息模型总体框架 |
2.1 高铁接触网全生命周期管理 |
2.1.1 高铁接触网概述 |
2.1.2 高铁接触网全生命周期管理 |
2.2 基于BIM的高铁接触网信息模型 |
2.2.1 基于BIM的高铁接触网信息模型的内涵 |
2.2.2 高铁接触网信息分类 |
2.2.3 基于BIM的高铁接触网信息模型总体框架 |
2.3 基于IFC标准的高铁接触网BIM数据模型 |
2.3.1 IFC标准基本框架 |
2.3.2 IFC标准的扩展方式 |
2.3.3 基于IFC标准的高铁接触网BIM数据模型 |
2.4 高铁接触网BIM数据的存储管理 |
2.4.1 结构化IFC数据存储 |
2.4.2 非结构化数据存储 |
2.4.3 基于增量存储的BIM数据版本管理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BIM的高铁接触网协同设计方法 |
3.1 基于BIM的高铁接触网协同设计的概念模型 |
3.2 基于BIM的高铁接触网参数化建模技术 |
3.2.1 BIM模型构件参数化建模与管理 |
3.2.2 参数化装配 |
3.2.3 基于BIM的高铁接触网设计审核 |
3.3 高铁接触网BIM协同设计工作机制 |
3.3.1 高铁接触网专业内BIM协同设计工作流程 |
3.3.2 高铁接触网专业间BIM协同设计工作流程 |
3.3.3 高铁接触网BIM协同设计工作流程管理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BIM的高铁接触网数字化施工管理 |
4.1 基于BIM的高铁接触网施工管理总体框架 |
4.2 高铁接触网施工工作结构分解 |
4.2.1 进度、成本与质量WBS分解 |
4.2.2 施工WBS编码 |
4.3 高铁接触网施工BIM模型自动生成 |
4.3.1 表面模型的自动生成 |
4.3.2 BIM模型与施工信息集成 |
4.4 基于BIM的高铁接触网施工管理技术 |
4.4.1 基于BIM的高铁接触网施工进度管理 |
4.4.2 基于BIM的高铁接触网施工成本管理 |
4.4.3 基于BIM的高铁接触网腕臂预装配 |
4.5 本章小结 |
5 面向智能运维的高铁接触网BIM数字化交付 |
5.1 基于BIM的高铁接触网交付信息模型 |
5.1.1 高铁接触网运维管理业务分析 |
5.1.2 基于BIM的高铁接触网交付信息模型基本结构 |
5.1.3 高铁接触网BIM交付信息的数据格式 |
5.1.4 基于BIM的高铁接触网交付工作流程 |
5.2 基于BIM的高铁接触网运维管理工作流程 |
5.2.1 基于BIM的高铁接触网检测检修管理 |
5.2.2 基于BIM的高铁接触网应急管理 |
5.3 本章小结 |
6 高铁接触网BIM施工管理平台设计与应用 |
6.1 高铁接触网BIM施工管理平台架构设计 |
6.1.1 逻辑架构 |
6.1.2 物理架构 |
6.1.3 功能设计 |
6.1.4 安全架构 |
6.2 高铁接触网BIM施工管理平台应用验证 |
6.2.1 工程概况 |
6.2.2 基于BIM的高铁接触网施工进度管理应用验证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民航移动政务协同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课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组织结构和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系统相关理论与技术分析 |
2.1 民航政务协同系统概述 |
2.2 UML建模语言 |
2.3 系统相关技术简介 |
2.3.1 系统B/S架构 |
2.3.2 系统的MVC模型 |
2.4 工作流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民航移动政务协同系统需求分析 |
3.1 现行系统业务流程分析 |
3.1.1 业务流程分析建模 |
3.1.2 现有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
3.1.3 业务流程优化 |
3.2 民航移动政务协同系统建设目标 |
3.2.1 系统目标 |
3.2.2 可行性分析 |
3.3 角色分析及建模 |
3.4 民航政务协同系统功能需求分析与建模 |
3.4.1 公共政务中心 |
3.4.2 单位门户 |
3.4.3 审批流程 |
3.4.4 合同管理 |
3.4.5 档案管理 |
3.4.6 会议管理 |
3.4.7 辅助性功能 |
3.5 民航移动政务协同系统的性能需求 |
3.5.1 系统移动性需求分析 |
3.5.2 统一身份认证的需求分析 |
3.5.3 安全性需求分析 |
3.5.4 敏感信息过滤需求分析 |
3.5.5 系统运行和操作需求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民航移动政务协同系统的设计 |
4.1 系统设计原则 |
4.2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4.2.1 系统移动架构设计 |
4.2.2 B/S技术架构设计 |
4.2.3 MVC模式设计 |
4.3 数据库设计 |
4.3.1 数据库的结构设计 |
4.3.2 数据库的物理设计 |
4.4 系统性能设计 |
4.4.1 工作流设计 |
4.4.2 安全设计 |
4.4.3 权限管理设计 |
4.4.4 用户登录身份验证设计 |
4.5 民航移动政务协同系统的功能设计 |
4.5.1 公共政务中心 |
4.5.2 审批流程 |
4.5.3 合同管理 |
4.5.4 档案管理 |
4.5.5 日程管理 |
4.5.6 会议管理 |
4.5.7 辅助性管理设计 |
4.6 敏感词过滤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民航移动政务协同系统的实现 |
5.1 系统接口对接实现 |
5.1.1 外部接口对接实现 |
5.1.2 内部接口对接实现 |
5.2 民航移动政务协同系统的实现 |
5.2.1 系统的建设情况 |
5.2.2 系统基本功能的实现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6)基于工作流的协同办公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架构 |
第二章 系统相关技术 |
2.1 面向服务的技术框架(SOA) |
2.2 基于多层架构的设计 |
2.3 数据接口技术 |
2.3.1 Web Service技术 |
2.3.2 Xml技术 |
2.4 工作流相关技术 |
2.5 HTML5相关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用户需求分析 |
3.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2.1 信息门户 |
3.2.2 公文处理 |
3.2.3 事务管理 |
3.2.4 绩效督办业务 |
3.2.5 移动办公及安全即时通讯功能 |
3.2.6 数据交换共享接口 |
3.3 系统性能需求分析 |
3.3.1 系统基本性能需求分析 |
3.3.2 系统主要性能需求分析 |
3.3.3 业务量分析 |
3.4 系统安全需求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工作流的协同办公系统设计 |
4.1 系统总体设计策略 |
4.2 总体建设框架设计 |
4.3 系统网络架构设计 |
4.4 数据库设计 |
4.4.1 数据库建设原则 |
4.4.2 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
4.5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5.1 基础支撑工作平台 |
4.5.2 协同办公子系统 |
4.5.3 移动协同办公子系统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工作流的协同办公系统实现与测试 |
5.1 系统开发环境 |
5.2 工作流平台的实现 |
5.3 发文流程的实现 |
5.4 正文在线编辑插件调用实现 |
5.5 移动端用户免登实现 |
5.6 业务协同通用接口 |
5.7 测试环境 |
5.8 性能测试 |
5.9 功能测试 |
5.10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7)基于工作流技术的招商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信息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
1.2.2 工作流技术研究现状 |
1.3 研究框架和内容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系统相关技术概述 |
2.1 STRUTS框架 |
2.2 SPRING框架 |
2.3 HIBERNATE框乡架 |
2.4 工作流技术 |
2.4.1 工作流定义 |
2.4.2 工作流实施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工作流引擎设计 |
3.1 工作流总体设计 |
3.1.1 工作流架构设计 |
3.1.2 工作流引擎结构 |
3.1.3 工作流引擎用例 |
3.2 工作流接口详细设计 |
3.2.1 工作流功能定义接口 |
3.2.2 工作流活动接口设计 |
3.2.3 数据管理接口设计 |
3.3 工作流调度器设计 |
3.3.1 工作流调度初始化 |
3.3.2 执行条件判断设计 |
3.4 工作流引擎实现 |
3.4.1 流程节点定义 |
3.4.2 流程连接定义 |
3.4.3 项目审批流程建模 |
3.5 本章小节 |
第4章 系统分析与设计 |
4.1 系统需求分析 |
4.2 系统总体设计 |
4.2.1 系统架构设计 |
4.2.2 系统功能架构 |
4.2.3 网络拓扑结构 |
4.3 系统功能设计 |
4.3.1 招商管理动态模型设计 |
4.3.2 招商审批动态模型设计 |
4.3.3 用户管理动态模型设计 |
4.4 系统安全设计 |
4.4.1 数据通信安全 |
4.4.2 系统操作安全 |
4.5 数据库设计 |
4.5.1 ER图设计 |
4.5.2 逻辑结构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实现与测试 |
5.1 系统架构实现 |
5.1.1 应用层框架实现 |
5.1.2 服务层框架实现 |
5.1.3 数据持久层实现 |
5.2 系统类实现和服务集成 |
5.2.1 应用端类实现 |
5.2.2 服务端类实现 |
5.2.3 工作流服务集成 |
5.3 系统核心功能实现 |
5.3.1 招商管理功能实现 |
5.3.2 招商信息查询功能实现 |
5.3.3 企业管理功能实现 |
5.3.4 功能结构树实现 |
5.3.5 统计功能实现 |
5.4 系统测试 |
5.4.1 测试流程 |
5.4.2 测试用例 |
5.4.3 测试结论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国产平台下基于Java EE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工作流技术现状 |
1.2.2 信息系统建模研究现状 |
1.2.3 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4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 |
2.1 引言 |
2.2 科研管理的业务组成 |
2.2.1 规划计划管理 |
2.2.2 科研项目管理 |
2.2.3 重大专项管理 |
2.2.4 其他业务管理 |
2.2.5 数据管理 |
2.3 科研管理的业务关系 |
2.4 科研管理的主要业务流程 |
2.4.1 规划计划管理 |
2.4.2 科研项目管理 |
2.4.3 其他业务管理 |
2.4.4 基础数据管理 |
2.5 数据需求 |
2.5.1 基础数据需求 |
2.5.2 业务数据需求 |
2.5.3 共享交换数据需求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
3.1 引言 |
3.2 系统结构设计 |
3.2.1 UML建模技术 |
3.2.2 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4+1”视图模型 |
3.2.3 用例视图 |
3.2.4 逻辑视图 |
3.2.5 过程视图 |
3.2.6 实现视图 |
3.2.7 部署视图 |
3.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3.3.1 用户权限和用户角色数据库表 |
3.3.2 项目信息数据库表 |
3.3.3 规划计划数据库表 |
3.3.4 科研项目数据库表 |
3.3.5 投递数据库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 |
4.1 引言 |
4.2 系统体系结构与数据库访问的实现 |
4.2.1 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B/S架构 |
4.2.2 Java EE的 SSH2 框架 |
4.2.3 达梦数据库访问的实现 |
4.3 系统功能的实现 |
4.3.1 系统开发环境 |
4.3.2 系统界面 |
4.3.3 规划计划管理功能模块的实现 |
4.3.4 科研项目管理功能模块的实现 |
4.3.5 其他业务管理功能模块的实现 |
4.3.6 数据管理功能模块的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论文工作的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下一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9)电力企业内部工程项目管控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工作内容 |
1.4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系统开发技术分析 |
2.1 JAVA语言 |
2.2 B/S架构 |
2.3 UML设计 |
2.4 MVC模式 |
2.5 SQL Server数据库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设计需求 |
3.2 系统业务流程 |
3.3 系统用户角色 |
3.4 系统功能需求 |
3.4.1 系统用例分析 |
3.4.2 系统功能描述 |
3.5 系统非功能需求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详细设计 |
4.1 系统架构设计 |
4.1.1 物理架构设计 |
4.1.2 软件架构设计 |
4.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2.1 基础信息管理设计 |
4.2.2 项目事务管理设计 |
4.2.3 项目计划管理设计 |
4.2.4 项目维护管理设计 |
4.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3.1 数据库概念设计 |
4.3.2 数据字典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搭建开发环境 |
5.2 系统登录功能实现 |
5.3 基础信息模块实现 |
5.4 项目事务模块实现 |
5.5 项目计划模块实现 |
5.6 项目维护模块实现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环境 |
6.2 功能测试 |
6.3 压力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基于BIM的桥梁信息化协同平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BIM应用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论文逻辑结构 |
2 桥梁BIM三维模型建立及轻量化 |
2.1 桥梁BIM建模软件选择 |
2.2 桥梁BIM参数化建模 |
2.3 桥梁BIM模型轻量化的实现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IFC标准的桥梁信息模型编码体系研究 |
3.1 IFC标准 |
3.2 基于IFC的桥梁工程信息存储标准 |
3.3 工程系统分解结构(EBS) |
3.4 EBS在桥梁BIM模型中的编码体系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4 平台开发技术应用及系统设计 |
4.1 相关理论与技术基础 |
4.2 技术应用研究 |
4.3 平台系统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BIM+Web的信息化协同管理平台构建 |
5.1 信息化协同平台的实现原则和总体结构设计 |
5.2 平台功能实现 |
5.3 桥梁工程信息化协同管理智能建设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 |
四、基于Web的工作流技术在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密集库的自动化仓储工作流技术研究[D]. 邓硕哲. 东华大学, 2021
- [2]面向BIM施工管理的动态工作流协同架构研究与设计[D]. 张贝贝.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3]科研生产全流程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罗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4]基于BIM的高铁接触网信息模型及全生命周期管理技术研究[D]. 孟飞.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9(01)
- [5]民航移动政务协同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 徐露.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4)
- [6]基于工作流的协同办公系统设计与实现[D]. 廖焕双. 广西大学, 2019(02)
- [7]基于工作流技术的招商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武新伟.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7)
- [8]国产平台下基于Java EE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D]. 宗冉.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2)
- [9]电力企业内部工程项目管控系统设计与实现[D]. 唐剑.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10]基于BIM的桥梁信息化协同平台技术研究[D]. 郭攀.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