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小康”

励志“小康”

一、鼓舞人心的“全面小康”(论文文献综述)

陶林[1](2021)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体会——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文中认为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经典文献。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看,"七一"重要讲话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线;另一方面也有很多新论断,其中最主要的理论创新有十个。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是总结党的百年奋斗辉煌历程的经典政治文献,是引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纲领。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将"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融入课堂教学,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手段。

邱再辉[2](2021)在《习近平关于奋斗精神重要论述研究》文中指出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品格,已经深深融入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新时代的崭新定位,在涉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培育时代新人、人民利益重大关切、党政干部作风建设等治国理政重要领域,紧密围绕何为奋斗、为何奋斗、如何奋斗的时代课题,提出了一系列兼具理论化和生活化的新论断新观点,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为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引领。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阐释和研究习近平关于奋斗精神重要论述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切入点,也是应对各种危机考验、取得更大事业胜利、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法宝,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本文共分为四章,以习近平关于奋斗精神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主要内涵、时代意义和实践路径这一脉络展开。第一章从奋斗的概念和价值入手,先以理论根基、思想传承、文化源泉来对习近平关于奋斗精神重要论述进行理论来源分析,说明了这一重要论述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相关学说,结合党在具体革命建设改革中思想经验不断发展变化,并扎根本土文化土壤而生的,在新时代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解释力和生命力。又以保证党和人民事业行稳致远、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来对其进行实践维度分析,说明这一重要论述是根据新时代实践要求应运而生的。第二章总结了习近平关于奋斗精神重要论述的主要内涵,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分别阐释为奋斗历史观、奋斗梦想观、奋斗价值观、奋斗新人观、奋斗爱国观、奋斗幸福观,较为全面系统地对这一重要论述进行具体的深入的挖掘阐发,表明其在不同层面领域上展示的奋斗态度和品格。第三章探讨习近平关于奋斗精神重要论述的时代意义,主要包括三点,其一是推进“四个伟大”进程的战略要求;其二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要指引;其三是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面临新任务和新挑战,必须要把奋斗精神一以贯之地深入到各项改革发展环节中,不断克服一切意料之中和始料不及的风险困难,向实现新的奋斗目标前进。第四章主要总结习近平关于奋斗精神重要论述的实践路径,从内容体系、育人合力、文化生态等方面加以概括分析,体现了习近平着重于从实践上将奋斗精神进行到底、化为力量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

罗文东,田芝健,王广,于洪生,吉启卫,钮雪林,刘丹,王永贵,俞鞠敏,王中民[3](2020)在《苏州“三大法宝”新时代意涵和作用笔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2020年5月15日苏州石湖智库举办的"‘三大法宝’与苏州开放再出发—‘智汇苏州’2020第二期学术沙龙",形成了此组笔谈,十余位专家学者和领导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就新时代弘扬苏州"三大法宝"的精神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的形成、发展与改革开放过程同步,是苏州改革创新历程的凝练,在新时代对苏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仍然具有推动、引领的作用,要做实这种优势的转化,使之发挥更大的效能。

陈富强,马刚,胡丽华,谢朝政,杨聪,刘义[4](2020)在《以更加坚韧的意志、更加过硬的作风、更加艰辛的努力 确保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圆满收官》文中提出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贵安新区党工委书记 赵德明: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奋力谱写贵阳贵安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贵阳市、贵安新区将坚决、迅速、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按照“确保高质量、打好收官战”决策部署,统筹做好常态化?

何振艳[5](2020)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主要内容及现实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个国家要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就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自信底蕴。当前,一些文化上不自信的表现影响着我国强国理想的实现,根据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精神,理论研究必须服务于现实的需要,基于此,本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主要内容及现实价值为研究主题。就具体的研究内容而言,本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主要内容及现实价值为基本骨架,分五个章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展开研究,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理论渊源;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产生的背景与发展历程;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现实价值;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通过以上研究,我们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第一,通过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主要内容及现实价值,可以使我们进一步深刻领会和把握文化自信的实质,对于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基于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从理论上进一步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文化思想。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具有继往开来的伟大价值,它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人红色文化的基础上,为中国未来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系统、深入地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分析其理论渊源,诠释其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探寻其主要内容、基本特征和培育路径,无论是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还是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邱铁鑫[6](2020)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中华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着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彰显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新中国的成立,使原本带有“铁路弱国”枷锁的中华民族有了朝着“铁路大国”“铁路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铁路逐步实现了由落后于世界、到追赶世界、再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性飞跃。在此过程中,中国大地上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铁路文化,这些文化蕴含于新中国铁路的历史发展逻辑之中,不仅影响着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走向,对于中国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现代工业文明成果,铁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近代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的关注,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构成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思想渊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铁路建设相关论述、传承铁路人创造的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国情,充分发挥了铁路文化在发展经济、巩固国防、稳定社会、改善民生、转变民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铁路的大发展,促进了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兴盛。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中国铁路文化事业的发展,反映了中国铁路自觉—自立—自强—自信的历程,更从侧面彰显出了中华民族走向文化自信的发展逻辑,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史的缩影。论文通过研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问题,可以看到关乎新中国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步坚定文化自信的全局性问题;可以看到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用的伟大实践。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回答新中国铁路文化是什么、其建设的内容有哪些、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以及怎样建设新时代铁路文化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立足于此,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等基础理论问题,理顺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并重点梳理铁路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行为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从物质承担、价值内核、制度保障和形象展现四个层面阐释新中国铁路文化何以自信:一、铁路物质文化是铁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以物质为载体的显着特点,与人类在铁路领域进行生产生活的实践联系得最为紧密,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铁路领域进行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最直观的成果。从铁路建筑文化建设和收藏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对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进行了探究,反映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物质成果。二、铁路精神文化是铁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实质,是人类在铁路领域长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念、思维方式、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共同目标、精神风貌以及文艺作品等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精神文化理念,它彰显了铁路文化的价值内核。从铁路精神、铁路文艺、铁路思想政治工作等三个方面梳理了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凸显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三、铁路制度文化作为铁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铁路物质文化的工具,又是铁路精神文化的产物,还是铁路行为文化的本质体现。它既不是纯物质形态的,也不是纯精神形态的,更不是纯行为形态的,而是一定的物质文化活动、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和一定的行为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综合系统。从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铁路体制建设和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等方面理顺其脉络,总结其经验,揭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制度因素和路径选择。四、铁路行为文化并不能与铁路企业文化划等号,它是铁路管理理念、精神风貌、经营态度、职工文化活动等文化因素的动态体现,也是铁路所塑造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的折射,更是展示铁路形象的重要文化因素。从安全文化建设、服务文化建设和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三个方面呈现了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的丰富内容,展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良好形象。在总结70余年来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探讨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具体举措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使中国铁路不仅有“速度”,而且更加有“深度”。进而,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在“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下,助力新时代铁路软实力建设。

吴梦茹[7](2020)在《开创江西高质量发展新境界——人大代表热议政府工作报告》文中提出"这既是一张成绩单,又是一张任务表和路线图。"1月15日下午至16日,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各代表团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代表们纷纷表示,政府工作报告坚持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了省委十四届十次全会精神,顺应了全

刘清华[8](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社论”舆论引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了解中国史,不能不提及《人民日报》社论。学习国史、党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必修课不仅要修,而且要修得好。《人民日报》始终坚持为党和国家发声,为人民立言,是了解中国史的重要参考资料。自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改革开放已走过40年风雨历程。这40年里,《人民日报》共发表社论1844篇,用文字记录着中国的繁荣辉煌,谱写着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思维愈加活跃,民意表达空间愈加广阔。在当前的信息环境中,不乏的是各类信息,但“理性”与“非理性”并存,“好的”与“不好的”信息交织,很有可能带来的后果是缺少在复杂信息环境中明辨是非、激浊扬清、指引并引领正确价值观的“探照灯”。社论,被人们称之为是最具指导性作用的“评论”,恰能满足这种需求,其能够有效地搭载党报这一公平性、权威性平台,很好地进行舆论引导。《人民日报》创刊70多年来,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是党和国家引导舆论的重要途径与方式。《人民日报》社论反映着党和国家思想路线和方针政策,是代表媒体编辑部对当前时事和重大问题有所解释、评论及主张,其最终目的是有效地实现引导广大受众。在进行引导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社论的重要性地位得以凸显,较强的政策性也得以体现出来。本文选取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社论,从1978年12月18日到2018年12月18日,40年里共计1844篇文章,通过分层抽样和立意抽样的方法,选取有效样本466篇。通过内容分析、文献研究、个案研究等方法,以舆论、舆论引导、马克思主义的舆论引导理论等作为理论支撑进行研究。文章首先对《人民日报》社论概况进行介绍;然后分析社论的内容,分别从社论形式与社论内容两大方面进行分析。在社论形式分析方面主要对社论的“社标”以及社论所在版面分析;社论的内容分析方面主要是从社论的论题、社论结构、社论文本特征以及社论编辑作者群等角度进行分析。整个分析过程,笔者始终沿着马克思主义的舆论引导理论,探究并得出《人民日报》社论的舆论引导方式:依托《人民日报》平台,提高舆论引导力;构筑社会认同,政策方针“通俗化”表达;发挥“议程设置”功能,凝聚社会共识;发挥舆论领袖作用,观点集束式传达;以及社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舆论引导思想的特色。《人民日报》社论始终以正面的积极宣传为主,引领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最后,基于上述沿着马克思主义舆论引导理论和思想对《人民日报》社论分析的研究成果,笔者将之进一步与我国先进主流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的情况结合进行分析,分别从“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及把握好舆论工作的“时度效”三方面进行分析,使本文的研究成果更加具有社会现实意义,以推动我国良好社会舆论环境的形成,这对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黎博[9](2019)在《抗战歌曲的爱国主义动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抗战歌曲是中华民族在抗击日本入侵中国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系列为争取抗战胜利而谱写的歌曲。抗战歌曲内容丰富,主要包括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侵略、号召广大民众参军作战、宣传中国共产党全民族一致抗日的主张、歌颂领袖与抗日英雄、展现地方民俗文化与生产建设精神面貌等。歌曲风格多样,种类繁多,其涵盖范围之广、影响之远为抗战胜利提供了不竭动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抗日战争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文艺思想武器,抗战歌曲歌颂了人民奋勇反抗的无畏精神,激昂的旋律背后是千千万人民的呼唤与呐喊。毛泽东曾反复强调战争胜负主要决定于人而非决定于物。因此,抗战歌曲对人民群众的动员是非常有必要的。从根本上看,动员是对人的动员,这里的人是指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动员群众实质就是动员社会实践的主体,实践主体即人的因素是决定一切社会实践成败的最重要的因素。抗战歌曲的爱国主义动员是抗战歌曲的动员细化所得。抗战歌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关联性,爱国是一种具体的、实在的崇高情感,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抗战歌曲不仅是爱国志士谱写的宏伟乐章,更是鼓舞广大民众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时代号角。重温抗战歌曲的同时开展抗战歌曲动员研究,概述抗战歌曲的时代背景与其内涵和特征,把握抗战歌曲的发展历史,厘清爱国主义的含义、内涵与特点,探究抗战歌曲对广大群众爱国之情的培养与激励,并在新形势下充分利用抗战歌曲的爱国元素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感。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还可以以此为抓手有效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共八章主要内容:第一部分为论文的第一章绪论部分。在此部分中,对抗战歌曲动员研究的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研究方法进行了梳理和介绍。同时,将目前对抗战歌曲,社会动员和文艺动员等关键词的国内外研究进行整理,分析了现有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确定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开展本文的研究写作。第二部分分析抗战歌曲启蒙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并对抗战歌曲与爱国主义动员进行概述及对抗战歌曲背景与内涵的历史发展与阶段性特征,包括论文的第二、三章。该部分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归纳演绎法两种研究方法,主要从基础理论、思想渊源以及时代背景等方面着手,总结抗战歌曲启蒙和发展的时代背景;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有关理论对抗战歌曲的萌芽、形成和发展的具有重要作用;人民群众在抗战时期发挥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抗战歌曲在很大程度上唤醒了许多人民心底的爱国情感,激励无数先烈为祖国独立和人民解放奉献了一生。本部分分析总结了抗战歌曲蕴含的文艺风格与丰富爱国主义元素,重点探讨了爱国主义在众多抗战歌曲的具体表现,深层次把握爱国主义和抗战歌曲的紧密联系。有理有据地提出了抗战歌曲中的动员因素和其所特有的动员功能,并联系歌词与曲调的内容进一步论证了抗战歌曲的动员功能。第三部分探讨《义勇军进行曲》和《黄河大合唱》这两首歌曲的特色,与它们所呈现出的历史价值、时代意义、民族精神等联系起来,包括论文的第四、五章。该部分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与系统分析法,主要对《义勇军进行曲》和《黄河大合唱》进行个案分析,将歌词和旋律看成一个系统,从整体上予以把握。在研究和探讨各根据地中歌曲的传唱与激励情况时,始终坚持历史分析法,按照史论结合的要求,力求体现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在前文初步分析抗战歌曲词曲特色基础上着重分析具体案例,从中提取动员和激励因素,探析歌曲特色对于动员军民抗日有何意义。本部分从抗战歌曲与爱国主义联系基础上深度分析总结爱国主义教育作用,特别是对抗战时期人民的激励动员作用,把握抗战歌曲爱国主义教育突出表现。第四部分研究抗战歌曲的历史贡献与当代价值彰显和其在当代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复兴中的价值,包括论文的第六、七章。该部分采用系统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从抗战歌曲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分析和把握历史社会现象,从中寻找相关联系与史实证明。尊重历史,尊重史实,在整体把握抗战歌曲与爱国主义的相互联系的基础上,突出爱国主义的当代主题,进一步挖掘抗战歌曲所蕴含的精神和思想,为迈入新时代的我们提供精神引领,让我们更好地肩负起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的重任,使抗战歌曲成为激发抗战精神力量的活动载体。本部分归纳提出抗战歌曲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意义。新时代文艺创作方向应该坚守文艺作品的时代属性、人民属性,深入生活、贴近实际,弘扬抗战歌曲中蕴含的爱国情感,继承和发展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更好地弘扬爱国主义。第五部分为论文的第八章即研究结论与展望。本部分进一步对全文重要结论进行凝练总结,并今后深入的研究进行展望。针对此次研究所存在的不足进行概括分析,以期在之后能够进行适当补充和完善,继续丰富抗战歌曲的动员研究。抗战歌曲展现了中国人民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抗战歌曲的传唱、发展与文艺动员无不透露着人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心。抗战歌曲独特的音乐感染力与鲜明的民族特点成为抗战时期众多的动员方式中独具特色的一项宣传动员手段。抗战救亡歌曲的广泛传播,在抗战动员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逐渐扩大了早期共产党的实力和影响力,为最终的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的我们,歌唱着往日的经典革命歌曲,激励着我们宽阔胸膛内的那一颗中国心。抗战歌曲作为开展爱国教育的载体,作为蕴含丰富情感的时代经典,必然需要在新时代以崭新姿态驻足于人民的脑海一角。爱国主义不仅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作为精神纽带联系着人民群众,在新时代更以一种继往开来之势团结和凝聚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我们要在弘扬和歌颂抗战歌曲过程中不断为其注入的时代内涵,谱写新时代新篇章,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早日实现祖国伟大复兴。

李娜[10](2019)在《履职尽责展作为 勠力同心谱新篇——自治区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综述》文中提出在全区各族人民的瞩目中,自治区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于1月14日至1月18日在乌鲁木齐举行,来自天山南北的500多名自治区人大代表肩负全区各族人民的重托出席会议,庄严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紧紧围绕全区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谋创新之举,携手谱写

二、鼓舞人心的“全面小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鼓舞人心的“全面小康”(论文提纲范文)

(1)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体会——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
    (一)这是进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动员令
    (二)这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彰显政治自信的新政治宣言
    (三)这是系统回顾建党百年光辉历程,总结建党百年经验的新理论体系
二、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十个理论创新
    (一)一个鲜明的主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关于党和人民关系的新论断
    (三)“三个为什么”的再强调
    (四)“建党精神”的新概括
    (五)关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的新论断
    (六)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提法
    (七)新的伟大政治宣誓鼓舞人心
    (八)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九个必须”历史经验新论断
    (九)关于新时代青年人使命担当的新号召
    (十)对全体党员的新号召
三、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进高校思政课堂的建议
    (一)更新教学内容
    (二)创新教学方式手段
四、结语

(2)习近平关于奋斗精神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习近平关于奋斗精神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第一节 奋斗的概念及价值
        一、奋斗的概念
        二、奋斗的价值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奋斗精神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奋斗理论
        二、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奋斗思想
        三、优秀传统文化的奋斗品格
    第三节 习近平关于奋斗精神重要论述的实践逻辑
        一、保证党和人民事业行稳致远
        二、切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
第二章 习近平关于奋斗精神重要论述的主要内涵
    第一节 奋斗精神是国家走向强大的精神财富
        一、奋斗历史观
        二、奋斗梦想观
    第二节 奋斗精神是社会彰显文明的重要标志
        一、奋斗价值观
        二、奋斗新人观
    第三节 奋斗精神是个人成长成才的必备品质
        一、奋斗爱国观
        二、奋斗幸福观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奋斗精神重要论述的时代意义
    第一节 推进“四个伟大”进程的战略要求
        一、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发扬奋斗精神
        二、建设伟大工程要求保持奋斗本色
        三、推进伟大事业需要永葆奋斗品格
        四、实现伟大梦想依靠接续奋斗力量
    第二节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要指引
        一、为创造充足的物质生活提供精神动力
        二、为提升丰盈的精神境界指引前进方向
        三、为促进自由而全面发展开辟进步路径
    第三节 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
        一、传承奋斗基因是弘扬革命道德的时代要求
        二、倡导奋斗品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三、凝聚奋斗共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精神需要
第四章 习近平关于奋斗精神重要论述的实践路径
    第一节 建构弘扬奋斗精神的内容体系
        一、加强新时代爱国奋斗主题教育
        二、重点强化劳动教育的奋斗意识
        三、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奋斗元素
        四、开展“四史”学习奋斗精神教育
    第二节 汇聚崇尚奋斗精神的育人合力
        一、学校要高度重视课程育人功能
        二、家庭要注重优良家教家风教育
        三、社会要发挥先进模范榜样效用
    第三节 优化全民同心奋斗的文化生态
        一、善用传播手段引领奋斗风气
        二、巧用礼仪礼节渲染奋斗氛围
        三、鼓励精品文艺讲述奋斗故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苏州“三大法宝”新时代意涵和作用笔谈(论文提纲范文)

现代化新路的开拓与示范:苏州“三大法宝”的时代内涵和重大意义
    一、擎画现代化的美好蓝图
    二、探索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三、推进现代化的精神力量
苏州“三大法宝”:践行中国精神、培育自信文化的鲜活案例*
    一、苏州“三大法宝”是苏州以中国精神引领改革发展探路实践的鲜活样本
    二、苏州“三大法宝”是苏州干部群众践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以改革创新精神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验凝练
    三、苏州“三大法宝”是新时代苏州开放再出发、挺进现代化的精神动力和文化富矿
苏州“三大法宝”的时代意义
用好苏州发展的“三大法宝”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一、理念、精神的重要性
    二、社会历史的巨变从何而来、因何而来
    三、用好“三大法宝”,实现苏州新一轮的快速发展
做实苏州“三大法宝”优势转化的基本要求*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苏州“三大法宝”优势转化的根本保证
    二、做到让人民满意是苏州“三大法宝”优势转化遵循的价值
    三、实现市域治理现代化是苏州“三大法宝”优势转化的主攻方向
    四、运用科学方法是苏州“三大法宝”优势转化的必要条件
苏州“三大法宝”赋能新时代苏州新发展
深挖吴文化精髓,诠释苏州“三大法宝”的当下意义
新时代厚植苏州“三大法宝”的创新逻辑
    一、苏州“三大法宝”记录鲜明的历史创新逻辑
    二、苏州“三大法宝”书写永续发展的现实创新逻辑
    三、苏州“三大法宝”彰显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创新逻辑
“张家港精神”的内涵及其时代价值
“昆山之路”及其时代价值
    一、“昆山之路”的发展历程
    二、“昆山之路”的丰富内涵
        (一)唯实,扬长,奋斗
        (二)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
        (三)敢于争第一,勇于创唯一
    三、新时代丰富和发展“昆山之路”的精神着力点

(4)以更加坚韧的意志、更加过硬的作风、更加艰辛的努力 确保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圆满收官(论文提纲范文)

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贵安新区党工委书记 赵德明:
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奋力谱写贵阳贵安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六盘水市委书记 王忠:
一鼓作气奋战六个月 一战到底打好收官战
省政协副主席、毕节市委书记 周建琨:
打好收官战 跑好冲刺跑 以高质量实绩向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献礼
铜仁市委书记 陈昌旭:
保持决战状态 守牢风险底线 全力确保高质量打好脱贫攻坚收官战
黔东南州委书记 桑维亮:
坚定信心 奋力拼搏 确保高质量打好收官战
遵义市委书记 魏树旺:
加快绿色食品工业突破发展 确保高质量打好脱贫攻坚收官战
安顺市委书记 陈训华:
奋斗六个月 打好收官战 坚决按时高质量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黔南州委书记 唐德智:
全面查缺补漏 全力巩固提升 坚决按时高质量打好脱贫攻坚收官战
黔西南州委书记 刘文新:
深度聚焦高质量 坚决打好收官战 确保交出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优异答卷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主要内容及现实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和可行性论证
        1.3.1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1.3.2 可行性论证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1.4.1 本文的创新点
        1.4.2 本文的不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理论渊源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化的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供了精神要义
        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化的思想
        2.1.2 列宁关于文化的思想
    2.2 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关于文化的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供了深刻的借鉴作用
        2.2.1 毛泽东关于文化的思想
        2.2.2 邓小平关于文化的思想
        2.2.3 江泽民关于文化的思想
        2.2.4 胡锦涛关于文化的思想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产生的背景与发展历程
    3.1 中国特色社会主文化自信产生的背景
        3.1.1 国际背景
        3.1.2 国内背景
    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发展历程
        3.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提出
        3.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丰富与发展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科学内涵
        4.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是文化自信实质的体现
        4.1.2 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中最基础的自信
    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主要内容
        4.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2.2 中国红色革命文化
        4.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基本特征
        4.3.1 传承性
        4.3.2 科学性
        4.3.3 时代性
        4.3.4 开放性
        4.3.5 实践性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现实价值
    5.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理论价值
        5.1.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5.1.2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
        5.1.3 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5.1.4 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1.5 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辟出了新的理论境界
    5.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实践价值
        5.2.1 为中国精神的大力弘扬提供了思想上的支撑
        5.2.2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精神动力
        5.2.3 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科学指南
        5.2.4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精神动力
        5.2.5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拓出了一种新的视野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
    6.1 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6.1.1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
        6.1.2 重视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6.1.3 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掌握
    6.2 传承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6.2.1 自觉地传承既有文化
        6.2.2 辩证地对待外来文化
        6.2.3 不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6.3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3.1 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6.3.2 积极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
        6.3.3 科学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机制
7.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境)外研究现状
        1.2.2 国(境)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目标、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思想渊源与指导思想
    2.1 近代中国铁路倡导者的铁路建设思想
        2.1.1 盛宣怀的铁路建设思想
        2.1.2 詹天佑的铁路建设思想
        2.1.3 梁士诒的铁路建设思想
        2.1.4 孙中山的铁路建设思想
        2.1.5 张嘉璈的铁路建设思想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铁路观
        2.2.1 马克思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2.2 恩格斯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2.3 列宁、斯大林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3 中国共产党人的铁路建设思想
        2.3.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2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3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4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5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
第3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探析
    3.1 基本概念界定
        3.1.1 文化
        3.1.2 铁路文化
        3.1.3 新中国铁路文化
        3.1.4 文化自信
    3.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3.2.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
        3.2.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特征
        3.2.3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功能
    3.3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异同比较
        3.3.1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共同点
        3.3.2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不同点
    3.4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历程彰显文化自信
        3.4.1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内涵
        3.4.2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
第4章 反映文化自信物质成果的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
    4.1 新中国铁路建筑文化建设
        4.1.1 有着鲜明时代印记的车站文化建设
        4.1.2 展现深刻时代价值的铁道文化建设
    4.2 新中国铁路收藏文化建设
        4.2.1 有着卓越历史贡献的铁路机车
        4.2.2 有着特殊历史回忆的铁路车票
        4.2.3 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铁路纪念章(碑)
第5章 彰显文化自信价值内核的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
    5.1 新中国铁路精神生产
        5.1.1 革命斗争精神的传承
        5.1.2 铁路建设精神的彰显
    5.2 新中国铁路文艺创作
        5.2.1 难以消解的文化矛盾心理
        5.2.2 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
        5.2.3 多样性的铁路文艺表达
    5.3 新中国铁路思想政治工作
        5.3.1 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5.3.2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精神
        5.3.3 加强思想政治宣传,增强思想性和政治性
        5.3.4 加强路风教育,展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
第6章 体现文化自信制度保障的新中国铁路制度文化建设
    6.1 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
        6.1.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铁路法制建设
        6.1.2 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以前的铁路法制建设
        6.1.3 新时代的铁路法制建设
    6.2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和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6.2.1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
        6.2.2 新中国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第7章 塑造文化自信良好形象的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
    7.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
        7.1.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理念
        7.1.2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实践
    7.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
        7.2.1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理念
        7.2.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实践
    7.3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
        7.3.1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意义
        7.3.2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实践
第8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新时代建设路径探析
    8.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
        8.1.1 国家建设的动脉
        8.1.2 时代精神的表征
        8.1.3 释放人情的场域
        8.1.4 国际舞台的名片
        8.1.5 中国故事的素材
    8.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路径
        8.2.1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
        8.2.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几点举措
    8.3 创造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新辉煌以增强文化自信
        8.3.1 注入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底气
        8.3.2 “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博览轨迹”——铁路文化的实地考察
附录2:近代中国铁路车站文化略谈
附录3:改革开放以来部分铁路文学杂志创刊表
附录4:新中国铁路安全主要法规名录表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7)开创江西高质量发展新境界——人大代表热议政府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稳中求进增强发展自信心
城乡融合推进全域新发展
一抓到底打好三大攻坚战
实实在在增进民众获得感

(8)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社论”舆论引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现状
        (一)舆论引导研究现状
        (二)《人民日报》社论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第一节 舆论及舆论引导
        一、舆论及舆论引导界定
        二、马克思主义舆论引导理论
    第二节 党报与社论
        一、党报
        二、社论
第二章 《人民日报》社论概况
    第一节 《人民日报》社论简述
        一、《人民日报》社论的创办
        二、《人民日报》社论的制度性特征
        三、《人民日报》社论是媒体舆论功能的重要载体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各时期之社论
        一、1978.12.18-1991:改革开放启动和目标探索阶段
        二、1992-2002:改革开放加速发展阶段
        三、2003-2011:改革开放全面推进阶段
        四、2012-2018.12.18: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时代
第三章 《人民日报》社论舆论引导的内容研究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样本概况
        二、类目建构
    第二节 《人民日报》社论的形式分析
        一、《人民日报》社论“社标”分析
        二、《人民日报》社论版面分析
    第三节 《人民日报》社论论题分析
        一、社论论题来源:广泛而有集中
        二、社论论题类型:重阐释与评论,党的政治宣传
        三、社论论题选择具有层次性:不均衡、不规律的特点
    第四节 《人民日报》社论的结构分析
        一、《人民日报》社论标题
        二、《人民日报》社论开头
        三、《人民日报》社论论证方法
        四、《人民日报》社论结尾的艺术
    第五节 《人民日报》社论文本特征分析
        一、社论语言风格:大气公正,鼓舞人心
        二、社论价值倾向:正面宣传与反面批评
    第六节 《人民日报》社论内容作者群分析
        一、社论作者群:非一人一“笔”定稿
        二、社论作者群有政治家素养:目光四射,勇担重任
        三、社论作者群有理论家头脑: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
        四、社论作者群贯通杂家之技巧:视野开阔,知识渊博
第四章 《人民日报》社论舆论引导方法与方式研究
    第一节 依托《人民日报》平台,提高社论舆论引导力
    第二节 贴近群众,政策方针“通俗化”表达
    第三节 主动设置“议程”,引领正确导向
    第四节 发挥舆论领袖作用,观点集束式传达
    第五节 《人民日报》社论的舆论引导特色
        一、始终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二、“好的”、“不好的”都要“上榜”
        三、遵循新闻传播的规律:真实、客观、全面
        四、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舆论引导思想在我国主流媒体中的践行
    第一节 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主流媒体扛大旗
        一、打造主流媒体“公信力”与“权威性”
        二、始终为了人民,落实“三贴近”原则
        三、主流媒体起引导性作用
    第二节 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与时俱进跟形式
        一、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二、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讲究时机与方法
    第三节 坚持“时度效”原则,严把舆论引导工作
        一、“时”,把握舆论引导的最佳时机
        二、“度”,综合把握好舆论引导力度
        三、“效”,最终达成有效的舆论引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抗战歌曲的爱国主义动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5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
    2.1 社会动员
        2.1.1 爱国教育动员
        2.1.2 抗战歌曲的爱国教育动员
        2.1.3 爱国教育动员形式
        2.1.4 爱国教育动员效果
    2.2 文艺动员
        2.2.1 文艺思想理论
        2.2.2 抗战文艺
        2.2.3 文艺动员形式
        2.2.4 文艺动员效果
    2.3 相关理论
        2.3.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3.2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3.3 价值观的作用原理
第三章 抗战歌曲的主要内容
    3.1 抗战歌曲背景与内涵
        3.1.1 抗战歌曲背景
        3.1.2 抗战歌曲内涵
    3.2 抗战歌曲历史发展与阶段性特征
        3.2.1 抗战歌曲萌芽阶段
        3.2.2 抗战歌曲发展阶段
        3.2.3 抗战歌曲繁荣阶段
    3.3 抗战歌曲与爱国主义关系
        3.3.1 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3.3.2 富有时代性
        3.3.3 传播共同理想坚定道德信念
        3.3.4 宣传党的政策
第四章 经典抗战歌曲的个案研究
    4.1 抗战时期进行曲——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例
        4.1.1 创作背景
        4.1.2 词曲特色
        4.1.3 爱国主义动员的体现
    4.2 抗战时期大合唱——以《黄河大合唱》为例
        4.2.1 创作背景
        4.2.2 词曲特色
        4.2.3 爱国主义动员的体现
第五章 抗战歌曲在根据地和国统区的传播和激励作用
    5.1 在中共领导的根据地的传播与激励
        5.1.1 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的文艺状况
        5.1.2 在抗日根据地的传播
        5.1.3 革命根据地的爱国主义动员
    5.2 在国统区的传播与激励
        5.2.1 国民党统治区的音乐文艺状况
        5.2.2 在国统区的传播
        5.2.3 国民党统治区的宣传动员
第六章 抗战歌曲的历史贡献与价值彰显
    6.1 爱国主义教育重要载体
        6.1.1 抗战歌曲爱国主义激励依据
        6.1.2 抗战歌曲爱国主义激励必要性
    6.2 爱国主义精神效应
        6.2.1 传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6.2.2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3 爱国情怀的历史体现
        6.3.1 心系国运
        6.3.2 魂牵族群
        6.3.3 体悟民生
第七章 抗战歌曲在民族复兴中的价值
    7.1 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
        7.1.1 促进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7.1.2 创新革命精神的内容
        7.1.3 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
    7.2 熔铸爱国主义精神追求
        7.2.1 传承抗战精神,创新时代歌曲
        7.2.2 传扬革命文化,发展新时代文化
    7.3 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复兴
        7.3.1 传承民族音调
        7.3.2 再现抗战歌声精神,助力民族文化复兴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主要结论
    8.2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履职尽责展作为 勠力同心谱新篇——自治区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聚焦聚力总目标同心同向谱新篇
代表热议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法治新疆建设
代表审议两院工作报告——认真履行法律职责推进法治新疆建设
用拼搏和奋斗书写新疆稳定发展新篇章

四、鼓舞人心的“全面小康”(论文参考文献)

  • [1]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体会——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J]. 陶林.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5)
  • [2]习近平关于奋斗精神重要论述研究[D]. 邱再辉.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苏州“三大法宝”新时代意涵和作用笔谈[J]. 罗文东,田芝健,王广,于洪生,吉启卫,钮雪林,刘丹,王永贵,俞鞠敏,王中民.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0(06)
  • [4]以更加坚韧的意志、更加过硬的作风、更加艰辛的努力 确保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圆满收官[N]. 陈富强,马刚,胡丽华,谢朝政,杨聪,刘义. 贵州日报, 2020
  •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主要内容及现实价值研究[D]. 何振艳. 兰州财经大学, 2020(02)
  • [6]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D]. 邱铁鑫.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7]开创江西高质量发展新境界——人大代表热议政府工作报告[J]. 吴梦茹. 时代主人, 2020(01)
  • [8]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社论”舆论引导研究[D]. 刘清华. 新疆财经大学, 2019(01)
  • [9]抗战歌曲的爱国主义动员研究[D]. 黎博.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 [10]履职尽责展作为 勠力同心谱新篇——自治区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综述[J]. 李娜. 新疆人大(汉文), 2019(02)

标签:;  ;  ;  ;  ;  

励志“小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