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岭-四盟砾石层成因及时代

丹岭-四盟砾石层成因及时代

一、丹棱-思蒙砾石层成因与时代(论文文献综述)

邱潇,涂国祥,李明,王清[1](2020)在《汉源九襄砾石层沉积特征及演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四川省汉源县九襄地区砾石层的沉积特征及演化与第四纪以来的气候变化有着密切联系。以四川汉源九襄三个地区堆积体为例,通过实地勘察和室内试验,对砾石层的颗粒组成、粒度特征、沉积特征及孢粉成分进行综合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堆积体中小于2 mm的颗粒粒径分布范围较广,其频率曲线多呈双峰型,主次峰粒径介于-1Φ~5Φ之间,大多具有细粒尾部。细颗粒大多以滚动、跃移及悬浮方式运移,其中滚动和跃移为主。(2)孢粉测试结果显示,第四纪更新世以来九襄砾石层的形成过程中至少经历两次明显的气候期,分别是温暖干旱期和温暖湿润期。该砾石层主要是后缘高山冰川消融过程中冰川融水搬运、堆积的产物。(3)九襄砾石层是多期冰川融水搬运、沉积的结果,使得其不同期次沉积物在粒径、磨圆度以及分选性上有较大差异。本研究为川西山区建设场地工程地质选址与稳定性评估提供科学数据。

姜大伟,张世民[2](2020)在《四川雅安地区古冲积扇主量元素特征及其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四系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地层,山区地带的第四系主要由河流沉积物组成,这些沉积物的表面风化程度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四川省雅安市地区发育了中更新统砾石层构成的古冲积扇名邛冲积扇和丹思冲积扇,现今废弃于岷江与青衣江之间,遭受了不同程度的侵蚀风化。对两个冲积扇不同位置采集样品,尝试利用主量元素分析冲积扇的风化程度。经过实验发现,主量元素分析可以很好地应用于第四系的测试,砾石间填充的基质砂能够合理反映沉积物经历的风化过程。实验结果表明,沉积物主量元素中长石矿物元素Ca、Na大量流失,而稳定矿物元素Si、Ti等偏高,说明冲积扇经历了长期的风化淋溶作用。A-CN-K图解体现出冲积扇经历了早期的斜长石风化,已经进入以钾长石和伊利石风化为标志的中期阶段。Pettijohn图解表明名邛冲积扇样品含有更多的石英砂岩,沉积物的成熟度较高。这些指标说明名邛冲积扇相比丹思冲积扇经历了更强的风化作用。结合冲积扇的年龄发现,风化速度随年龄的增长呈现减速的特征,体现了风化作用的阶段性

丁昊[3](2019)在《四川汉源九襄地区深厚砾石层成因及工程地质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四川汉源九襄地区第四纪沉积物发育较多,根据大量钻孔资料显示,该地区第四纪沉积物中夹杂着一层以粒径260mm的角砾与砾石为主要沉积物的砾石层。砾石层分布广,厚度大,且形成原因较为复杂,不同成因砾石层相互掩覆,具有复杂的结构特征,对工程建设造成了一定的困难。随着我国西部基础建设的逐步开展,该区域内的地质环境已成为人类工程建设必须考虑的一个方面。因此掌握这一区域深厚砾石层成因及工程地质特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野外勘察并结合室内试验,对九襄地区深厚砾石层的颗粒组成、粒度特征、沉积特征、孢粉成分、物理性质、渗透特性及强度特性进行了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九襄地区深厚砾石层颗粒组成以粒径260mm的粗颗粒为主,巨颗粒夹杂其中,不同位置砾石层巨颗粒含量随高程降低变化不同。粒径2mm以下颗粒的粒度频率曲线种类较多,单峰、双峰、宽态曲线均有。在粒径小于2mm颗粒的粒度参数上,研究区砾石层与典型冰川沉积物有明显差距,但与黄土、河流、湖泊沉积物较接近。(2)在砾石层沉积特征方面,其颗粒主要以砾石、角砾土为主,块石通常夹杂其中。不同位置砾块石含量不同,富集程度不同。砾石层中发育有明显分层,或是发育有碎石层带、泥质夹层,并有碎石层带架空现象。从磨圆和密实度来看,较高高程处砾石、块石磨圆差,密实度变化较大,不同沟谷砾石层密实度从松散到密实均有;较低高程处砾石层颗粒大多磨圆较好,也有砾石层颗粒磨圆整体都为较差。砾石层中几乎都为泥质胶结很少有钙质胶结。根据钻孔资料显示,砾石层中岩性种类较多,主要为白云岩、灰岩。(3)孢粉种类上,九襄地区砾石层主要分为三个孢粉带(Ⅰ、Ⅱ、Ⅲ):Ⅰ号带中孢粉平均浓度最低,主要为木本植物花粉,其中耐寒植物花粉较多;Ⅱ号带中,孢粉平均浓度最高,木本植物花粉含量降低草本植物花粉含量上升,喜温暖湿润的植物花粉增加;Ⅲ号带中,孢粉主要为草本植物花粉,而木本植物花粉减少,喜温暖湿润植物花粉增加。说明研究区经历了较明显的气候变化。(4)砾石层成因上,总体来说是由于间冰期时期气温迅速上升,冰川融化,融水携带碎屑物质堆积;后期研究区域气温较为稳定,稳定融水持续搬运碎屑物质沉积。由于砾石层经历了较长时间演化,期间研究区域经历过强降雨,雨水汇集引发洪水,形成了多期次复杂成因的沉积物。(5)经动力触探实验显示砾石层土体密实度总体为稍密到很密实状态,土体极限承载力较高,最高可达1490Kpa。密实度呈中密密实状态下的粗颗粒、巨颗粒承载力范围为500950Kpa。室内渗透实验得出KT为1.04×10-2 cm/s和3.4×10-3 cm/s,结合原位渗透实验所计算出的结果,得出研究区域砾石层渗透系数总体在10-210-3cm/s内浮动,透水程度中等。砾石层抗剪强度参数指标为:C=96.4kPa,φ=27°,应力应变曲线呈软化型。

孔凡彪,徐树建,贾广菊[4](2019)在《山东黄土堆积中砾石层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山东地区黄土堆积中自西向东存在一期或多期明显的砾石层,该砾石层记录了山东地区晚第四纪以来气候环境演变的信息,对认识山东风尘堆积的环境背景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以往山东黄土堆积中砾石层的研究比较薄弱。在地层层序、沉积特征指标、年代学等方面对该砾石层进行研究,取得其蕴含的区域的古水系—古水文—古地貌—新构造和古气候的环境信息,今后应加强其沉积年代学、物源研究及其多学科综合集成研究等。

孔凡彪[5](2018)在《山东章丘黄土沉积中砾石层的砾组结构特征研究》文中提出黄土作为沙漠的衍生沉积物,同深海沉积物、极地冰芯并称为古气候研究的三大支柱,黄土沉积的连续性记录了环境变迁的过程。山东地区黄土位于中国黄土分布的东部边缘,我国现代季风区的中部和海陆交接过渡地带,是东亚风尘沉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其分布可分为渤海湾滨海与岛屿区、鲁中山前区两大区域,基本呈东西向带状分布。然而在这套风尘堆积中,自西部的章丘,到中部的淄川、青州,到东部沿海的蓬莱,一直延伸到庙岛群岛,均存在一期或多期明显的砾石层,该砾石层是山东地区风尘堆积区别于黄土高原典型黄土以及长江中下游下蜀黄土的一大突出特征。砾石层作为记录气候环境变迁的重要载体,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关于山东风尘堆积中砾石层沉积特征、沉积年代及其环境意义的研究较少。鉴于山东地区风尘沉积在东亚风尘堆积系列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夹杂砾石层具有独特性和稀缺性,我们在山东地区进行了广泛的野外考察研究,选择最具典型、保存完好、堆积较厚的章丘黑峪剖面(HY)为研究对象,对砾石层上下部黄土沉积进行了沉积学特征研究,对砾石层进行组构分析;结合光释光测年(OSL)数据,深化我国东部季风区气候环境的形成演化。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山东章丘黑峪剖面(HY)分层特点共采集6个光释光年代样品,光释光测量仪器为Ris?TL/OSL-DA-20,测量方法采用简单多片再生法(SMAR)。测年结果表明,在山东章丘HY剖面深度100 cm、250 cm、370 cm、470 cm、717cm、1260 cm处的年代分别为0.264±0.017 ka、15.7±0.7 ka、20.4±1.4 ka、23.6±1.4ka、32.0±2.0 ka、39.0±2.0 ka,因此可以判知该剖面为末次冰期以来的沉积物。G1砾石层上部和G2砾石层上部的测年结果分别为39.0±2.0 ka、32.0±2.0 ka,说明G1、G2砾石层形成于晚更新世。(2)HY剖面黄土样品粒度频率曲线主要呈双峰分布,主峰主要集中在2060μm之间,次峰小于1μm,其粒度分布范围在0125μm之间,总体呈正偏-似正态分布;HY剖面粉砂含量最高,变化范围为58.71%81.95%,平均含量73.72%;其次是黏粒组分,黏粒含量变化区间为11.40%30.90%,平均值为22.08%;砂粒含量最少,在0.72%12.34%之间变化,平均含量4.19%;由C-M图可知该黄土剖面C介于100200μm之间,M主要在1060μm之间变化,在C-M图上投影比较集中;利用萨胡判别公式对其沉积环境进行判别,该剖面沉积物Y值变化范围为-10.68-5.45,均小于-2.7411,结合沉积物粒度组成和粒度频率分布曲线特征说明该剖面为典型风成堆积物。(3)根据粒度中值粒径(Md)、环境敏感组分(3.98-25.11μm)、低频磁化率(χlf)等气候代用指标指标,结合光释光年代(OSL)结果,与深海氧同位素对比,章丘HY剖面可分为现代耕作层(040 cm)、MIS1(40200 cm)、MIS2(200500 cm)、MIS3(500 cm1450 cm)四期。剖面深度670710 cm(G2砾石层)和12601310 cm(G1砾石层)处形成两期河流相砾石层。根据光释光年代结果,G1、G2砾石层的堆积年代约为38.740 ka和2932 ka,表明该时期气候温暖湿润,降水较大,降水量远大于下渗量,形成地表径流。流水携带沿途碎屑物在河道堆积。通过对G1、G2砾石层进行砾组分析得到,G1、G2砾石层砾石砾径均以细砾和中砾为主,砾石层形成时期的水动力较弱。G1砾石层砾石砾径主要在1620 mm之间,G2砾石层砾石砾径主要在1115 mm之间,G1砾石层砾石砾径大于G2砾石层砾石砾径,表明G1砾石层形成时期的水动力大于G2砾石层形成时期的水动力。砾向在G1、G2砾石层形成时期表现为北东向(NE)和正东向(E),古流向变化不大,呈自东而西的基本流向。G1、G2砾石层砾石岩性成分均以石灰岩为主,其含量高达95%以上,砾石砾态均以次棱状和次圆状为主,总含量均达到70%以上,磨圆度较好,根据该区地层特征和古流向,G1、G2砾石层应为近源物质且物源区在形成时期并未发生明显的改变。

姜大伟,张世民,李伟,丁锐[6](2018)在《龙门山南段前陆区晚第四纪构造变形样式》文中指出龙门山中南段前陆区是青藏高原东缘唯一发育新生代薄皮构造与沉积盆地的地段,研究其最新构造变形样式有助于深入理解青藏高原向东扩展的构造机理.论文通过青衣江河流阶地测量与古青衣江洪积扇形态重建,研究了龙门山南段前陆区晚第四纪活动构造格局及其活动性,取得了如下认识:(1)青衣江河流阶地纵剖面显示,龙门山南段前陆地区晚第四纪变形主要为褶皱作用,总体地壳缩短速率为2.53.9 mm·a-1,远大于山区冲断带0.480.77mm·a-1的地壳缩短速率,地壳缩短主要由前陆地区吸收;(2)青衣江古洪积扇错断变形显示,龙门山南段前陆区活动构造表现为北西—南东向地壳缩短与近东西向的地壳缩短的叠加作用,两者分别受控于巴颜喀拉块体南东向推挤作用与川滇块体向东推挤作用;(3)自中新世初川滇块体向南东挤出,四川盆地西南角起到分流青藏高原物质的作用,其西南侧物质通过鲜水河—小江断裂带的左旋错动向南东方向分流,其西北侧物质通过龙门山断裂带的右旋错动向北东方向分流,迎面受到了最大的推挤作用,进而向前陆扩展形成了薄皮褶皱构造带.

王继龙[7](2018)在《川西青衣江第四纪河流演化的地质记录及其新构造意义》文中研究指明河流系统的发育记录了相关区域新构造运动过程,在系统整理分析前人成果资料基础上,对龙门山西南部与古青衣江改道相关的名山-邛崃砾石层和丹棱-思蒙砾石层的砾石成分、砾度和砾向等统计资料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讨论了砾石层的物源区、砾石层的成因、砾石层形成的时代等特征。结合对青衣江干流阶地最新调查和测量结果,并综合前人资料,梳理了河流阶地的分布特征、高度、结构、发育程度和年龄等资料数据,并利用卫星遥感图像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提取了构造地貌和水系特征。同时,采用光释光(OSL)测年方法对现今青衣江低阶地进行年代学测试分析后,获得了低阶地的形成年代,并结合对前人年代学成果的整理、对比,对青衣江河流阶地已有的年代学数据进行了分析。论文取得如下进展:(1)推测出T1至T7的形成年龄分别约为79ka,4050ka,7585ka,129ka,149ka,270300ka,740ka。(2)对青衣江流域古冲积砾石层和现今青衣江河流阶地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青衣江在发育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河流改道和重组过程,而沿现今青衣江干流的第四纪阶地是连续可对比的,表明青衣江改道应发生在第四纪或上新世之前,而第四纪期间主要是伴随区域气候-构造过程导致青衣江下切而形成连续阶地的过程。(3)判断现今青衣江阶地应该形成于中更新世时期,即现今青衣江位置在中更新世时期就可能已经有河流存在,青衣江整体倾斜式改道还是后期河流袭夺存在争议。(4)青衣江干流的河流阶地位相图及河流下切速率图显示,芦山西侧阶地具有构造抬升阶地特征,在栗子坪存在高阶地,而附近流域尚未发现可对比的阶地,中更新世时期以来现今青衣江芦山至大岗顶段河流下切速率比其他下游河段快,这很可能是芦山地震发震构造(盲逆断层)在晚第四纪期间存在持续活动的地貌响应。

姜大伟[8](2017)在《龙门山南段及其前陆区晚第四纪构造变形的河流地貌研究》文中认为作为青藏高原的东边界,巴颜喀拉块体与四川盆地的接触带,龙门山自中新世以来发生了强烈隆升,形成了世界上最陡峻的地形梯度带。从四川盆地西边界到青藏高原仅50 km范围内高差达4.5 km,龙门山因此成为研究青藏高原物质向东运动及青藏高原东缘隆升机制的重要场所。关于青藏高原东缘的变形机制主要有两种端元模型:一种是以地壳缩短为主的大陆逃逸模式,认为青藏高原东缘的变形主要集中在重要的活动边界断裂上;另一种是下地壳流模式,认为青藏高原东缘存在整体性的隆升变形。这两个模型的合理性有待于活动构造定量研究数据的检验。在构造样式方面,龙门山存在明显的南北分段特征。龙门山中北段构造组合简单,主要由后山断裂(汶川-茂汶断裂)、中央断裂(北川-映秀断裂)与前山断裂(灌县-安县断裂)等三条分支断裂组成叠瓦状冲断带。而龙门山南段逆冲构造则由叠瓦状冲断带及其前陆褶皱带两部分组成,其北西侧尚与金汤弧形构造带相接,构造格局复杂。2008年汶川Ms 8.0级地震沿龙门山中北段形成了270 km长的地表破裂带,沿中央断裂与前山断裂形成了数米高的断层陡坎,提供了龙门山最新活动的直接证据。而2013年发生在龙门山南段的芦山Ms 7.0级地震却未产生显着的地表破裂,却又为发震构造研究带来了困扰。芦山地震如何受龙门山南段逆冲构造控制,尽管引起广泛关注,但受制于该地区活动构造研究缺乏,有关问题难以深入讨论。目前对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晚第四纪活动性研究,仅限于大川-双石和盐井-五龙断裂。依据青衣江河流阶地变形得到盐井-五龙断裂晚第四纪平均垂直错动速率约0.61.2 mm/yr,大川-双石断裂没有明显的垂直错动。这两条断裂的逆冲位移之和明显小于龙门山断裂带中段约23 mm/yr的总垂直错动速率。鉴于龙门山南段与中段有大致相当的地势,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逆冲变形是否有可能分配到其他分支断裂或者是前陆褶皱带,是该地区最基本的活动构造问题。因此开展龙门山南段及其前陆区晚第四纪构造活动的定量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该地区造山作用,也可为评价该地区未来地震危险性提供基础资料。青衣江是贯穿龙门山南段及其前陆区的一条大河,发育了多级贯通阶地,并在前陆区形成了名山-邛崃(名邛)与丹棱-思蒙(丹思)两套古冲积扇。本文对这些河流地貌进行详细调查、测量、对比与断代研究,并通过河流地貌面的变形,定量研究了龙门山南段及前陆区晚第四纪构造变形,进而讨论了其变形机制与发展趋势。在研究中主要应用的方法包括:河流沉积物元素分析,重矿物分析,14C、OSL、ESR等年代学测试,地貌面高精度的DEM分析与解译,基于四川测绘局网络RTK的高精度实地测量(其散点测量精度达到水平±5 cm、海拔±8 cm)。论文取得主要进展如下:(1)在形态测量、冲积物对比与年代测试的基础上,建立了青衣江第四纪河流地貌面序列。通过DEM恢复了名邛与丹思古冲积扇地貌面形态,并依据重矿物分析进一步确定了名邛与丹思两套冲积扇主体源自古青衣江水系。结合地貌面测量得到青衣江地貌面演化过程:中更新世早期至中期(537±64 ka305±49 ka),青衣江形成了名邛冲积扇,分布于龙门山与熊坡背斜之间;中更新世中晚期(305±49 ka300±60 ka),青衣江改道,名邛冲积扇被废弃,青衣江形成了早期丹思冲积扇,并在上游发育了同期的T6阶地;中更新世中晚期(300±60ka268±54 ka),丹思冲积扇进一步发育并扩大了沉积范围,青衣江上游发育了同期的T5阶地;中更新世末(185±19 ka)丹思冲积扇已全部废弃,青衣江形成最新的河谷地貌并依次发育了T4T1阶地,其废弃时代依次为185±19 ka163±26 ka、93±10 ka73.08±9.73ka、51.36±7.35 ka40.36±4.98 ka、7.63±0.585.91±0.03 ka。(2)在高程测量、冲积物对比与年代测试的基础上,建立了青衣江T1至T6河流阶地纵剖面,进而依据河流阶地变形定量研究了龙门山南段及其前陆区晚第四纪构造活动特征。通过全流域的河流阶地变形发现,龙门山南段断裂带以逆冲断错为主,前陆区以褶皱变形为主,而金汤弧形断裂带无明显活动。耿达-陇东断裂、盐井-五龙断裂、小关子断裂晚第四纪以来平均垂直错动速率分别为0.210.30 mm/yr、0.120.21 mm/yr和0.100.12 mm/yr,大川-双石断裂晚第四纪以来逆冲活动较弱。定量化的阶地变形计算得出,龙门山南段逆冲构造的地壳缩短速率为0.480.77 mm/yr,前陆区褶皱构造的地壳缩短速率为2.383.78 mm/yr,总地壳缩短速率为2.864.55 mm/yr。前陆区褶皱活动吸收了大部分地壳缩短量,其未来地震危险性不容忽视。(3)提出了2013年芦山地震的断坡构造模型。依据青衣江河流阶地纵剖面,发现2013年芦山地震区在晚第四纪变形表现为背斜褶皱,结合石油物探资料发现其为受控于深部断坪-断坡-断坪构造的断弯褶皱,估算其晚第四纪缩短速率为0.451.14 mm/yr。该背斜的变形特征与芦山地震同震变形比较一致,根据地震重新定位与地表变形特征,推测该断坡构成了闭锁构造,地震破裂沿断坡发生。上断坪继续向前陆方向延伸,形成了控制前陆区褶皱带的滑脱构造。(4)在熊坡背斜南麓新发现一条产状东倾的第四纪逆断层丹棱断裂,断裂南部控制了丹思冲积扇的西边界,在北部形成了褶皱隆起。依据名邛古冲积扇地貌面断错的定量分析,得到熊坡背斜北侧大塘断裂的晚第四纪滑动速率为0.120.15 mm/yr。龙门山南段前陆区两条近南北向断裂的存在,指示了川滇块体东侧大凉山地区向东的构造扩展,使龙门山南段前陆区受到北西-南东、东-西两个方向上挤压作用的叠加。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首次将冲积物的化学风化指标用于河流地貌面定量化对比,并利用厘米精度的SCGNSS网络RTK开展全流域河流阶地测量。冲积物主、微量元素得到的CIA、A-CN-K等化学风化指标,可作为河流阶地对比的定量依据。四川测绘局SCGNSS网络RTK系统的散点测量精度达到平面±5 cm、海拔±8 cm,可同时满足河流全流域的高精度阶地变形分析与单条断裂位错分析的研究。(2)基于青衣江河流阶地纵剖面发现芦山地震区晚第四纪变形表现为背斜褶皱特征,其与2013年芦山地震的同震形变特征相吻合,但与该地区古近纪地层表现的褶皱变形格局不一致,具有新生性特征,可能为受控于断坡构造的断弯褶皱。(3)在熊坡背斜与三苏场背斜之间新发现了一条近南北走向的晚第四纪活动逆断层,命名为丹棱断裂。

王继龙,吴中海,孙玉军,徐昊,周春景,马晓雪[9](2016)在《青衣江河流沉积与阶地特征及其成因演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系统整理分析前人成果资料基础上,对龙门山西南部与古青衣江改道相关的名山—邛崃砾石层和丹棱—思蒙砾石层的砾石成分、砾度及砾向等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讨论了砾石层的物源区、成因、形成时代等特征;结合对青衣江干流阶地最新的调查和测量结果,梳理总结了河流阶地的分布特征、高度、结构、发育程度和年龄等资料数据,并利用卫星遥感图像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提取构造地貌和水系特征,发现青衣江流域地形是梯级降低的,其穿过的褶皱形成时间应该早于第四纪,并且第四纪时期青衣江形成的阶地是可连续对比的,其中宝兴—芦山段的阶地有过抬升,可能与该区的盲逆冲断层活动有关。依据青衣江流域的阶地特征,对水系演化变迁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后提出,青衣江改道很可能是由于新构造期间河流多次袭夺造成的,其中龙门山西南段的盲逆冲断层活动引起的局部隆升为袭夺提供了构造条件。

胡春生,吴立,杨立辉[10](2016)在《青弋江上游泾县段阶地砾石层砾组结构及其沉积环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青弋江上游泾县段阶地砾石层进行砾组分析,讨论阶地砾石层的沉积环境及其对青弋江发育的启示。结果表明:1砾径以中砾和粗砾为主,砾石沉积时水动力条件较强,流速基本为2 m/s左右,最大可达到3.5m/s,特别是T3砾石层形成时期;2砾向在T3和T2砾石层形成时期分别为南南西(SSW)和南西西(SWW)方向,古流向变化不大,呈自南而北的基本流向;3砾态以次圆和圆为主,其总含量超过70%,较高的磨圆度暗示砾石经历了较远距离的搬运;4砾性主要有石英砂岩、砂岩、脉石英和石英岩,其总含量达到90%以上,且砾石物源区变化不显着;5 T2砾石层和T1砾石层是典型的河流沉积,而T3砾石层可能是河流沉积和泥石流沉积叠加作用的产物,并且T3砾石层的沉积特征对于分析古青弋江的发育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二、丹棱-思蒙砾石层成因与时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丹棱-思蒙砾石层成因与时代(论文提纲范文)

(1)汉源九襄砾石层沉积特征及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地质背景
2 砾石层的粒度特征
    2. 1 砾石层全尺寸颗粒粒度分析
    2. 2 砾石层中小于2 mm颗粒粒度分析
3 砾石层沉积特征
    3. 1 羊圈门砾石层沉积特征
    3. 2 大河坎砾石层沉积特征
        (1)碎块石土:
        (2)角砾质碎石土:
    3. 3 申沟村砾石层沉积特征
        (1)碎块石土:
        (2)含角砾粘土:
        (3)含泥卵砾石:
        (4)碎块石土:
4 砾石层形成时期气候环境
    4. 1 样品采集
    4. 2 古气候分析
        (1)羊圈门气候特点:
        (2)大河坎气候特点:
        (3)申沟村气候特点:
5 砾石层成因及演化过程
    5. 1 羊圈门砾石层成因及演化过程
    5. 2 大河坎砾石层成因及演化过程
    5. 3 申沟村砾石层成因及演化过程
6 结论

(3)四川汉源九襄地区深厚砾石层成因及工程地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西南深切河谷砾石层成因及与古气候的关系
        1.2.2 砾石层的工程地质特性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2.1 地理位置
    2.2 气象水文
    2.3 地形地貌
    2.4 地层岩性
    2.5 深厚砾石层分布范围
第3章 九襄地区深厚砾石层颗粒组成及粒度分析
    3.1 颗粒分析实验
    3.2 砾石层全粒组颗粒组成
        3.3.1 粒度频率曲线
        3.3.2 粒度组成
        3.3.3 粒度参数
    3.4 小结
第4章 四川汉源九襄地区深厚砾石层沉积特征与成因
    4.1 砾石层沉积特征
        4.1.1 木楠村砾石层沉积特征
        4.1.2 后山村砾石层沉积特征
        4.1.3 申沟村砾石层沉积特征
        4.1.4 青林沟砾石层沉积特征
        4.1.5 大河坎砾石层沉积特征
        4.1.6 羊圈门砾石层沉积特征
        4.1.7 上堰沟堆积体沉积特征
        4.1.8 下堰沟堆积体沉积特征
        4.1.9 大沙溪堆积体沉积特征
        4.1.10 沉积特征小结
    4.2 砾石层沉积环境
        4.2.1 孢粉测试原理与方法
        4.2.2 孢粉测试结果
        4.2.3 孢粉测试结果分析
        4.2.4 小结
    4.3 砾石层成因
        4.3.1 研究区域砾石层与其他典型沉积环境粒度参数上的差异
        4.3.2 砾石层形成过程
        4.3.3 小结
第5章 四川汉源九襄地区深厚砾石层工程地质特性
    5.1 砾石层物理性质研究
    5.2 砾石层渗透特性研究
        5.2.1 室内渗透实验
        5.2.2 原位渗透实验
    5.3 砾石层强度特性研究
        5.3.1 实验方法及原理
        5.3.2 试样准备及实验过程
        5.3.3 强度c、φ值计算
        5.3.4 应力应变分析
    5.4 小结
结论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山东黄土堆积中砾石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山东黄土研究进展
2 山东黄土堆积中砾石层研究进展
    2.1 山东黄土堆积中砾石层沉积特征研究
        2.1.1 地层层序研究
        2.1.2 沉积特征的研究
    2.2 砾石层成因研究
    2.3 沉积年代研究
    2.4 沉积环境研究
3 山东黄土中砾石层的研究展望
    3.1 山东风尘沉积中砾石层成因研究
    3.2 山东风尘沉积中砾石层沉积特征研究
    3.3 砾石层沉积序列的年代学研究
    3.4 山东地区风尘沉积中砾石层的物源与环境指示意义研究
    3.5 砾石层与黄土—古土壤关联机制研究
    3.6 对砾石层进行多学科的综合分析研究

(5)山东章丘黄土沉积中砾石层的砾组结构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黄土研究进展
        1.2.2 砾石层研究进展
    1.3 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区域概况与样品采集
    2.1 区域自然地理状况
    2.2 样品采集与分析
        2.2.1 剖面概况
        2.2.2 样品采集
    2.3 研究方法
3 山东章丘HY黄土剖面的沉积特征
    3.1 章丘HY剖面光释光年代序列
    3.2 章丘HY剖面粒度特征
        3.2.1 粒度组成特征
        3.2.2 粒度象特征
        3.2.3 沉积环境判别
    3.3 磁化率、色度特征
    3.4 砾石层砾组结构特征
        3.4.1 砾径与水动力分析
        3.4.2 砾态与搬运距离分析
        3.4.3 砾性与物源区分析
        3.4.4 砾向与古流向分析
4 讨论
    4.1 章丘HY剖面砾石层年代分析
    4.2 章丘黄土剖面沉积学特征
    4.3 章丘HY剖面砾石层成因分析
    4.4 章丘HY剖面砾石层沉积特征
    4.5 章丘HY剖面砾石层沉积环境
5 结论及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

(6)龙门山南段前陆区晚第四纪构造变形样式(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背景
2 研究方法
    2.1 河流阶地
    2.2 冲积扇
    2.3 地貌面测量
    2.4 年代学方法
3 前陆区河流阶地与古洪积扇
    3.1 青衣江河流阶地
    3.2 阶地年代学
    3.3 古冲积扇
4 构造变形
    4.1 河流阶地变形
    4.2 南北向构造活动
5 讨论
    5.1 关于龙门山南段应变分配特征
    5.2 前陆区构造叠加作用
    5.3 关于前陆薄皮褶皱构造的成因机理
6 结论

(7)川西青衣江第四纪河流演化的地质记录及其新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项目依托和选题意义
        1.1.1 主要依托项目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龙门山区域构造研究现状
        1.2.2 河流地貌特征与区域构造之间的联系
        1.2.3 青衣江流域砾石层的研究进展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主要技术方法
        1.3.1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1.3.2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
    1.4 完成的工作量及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区域背景
    2.1 自然地理特征
    2.2 区域地貌地质背景
        2.2.1 区域地貌特征
        2.2.2 大地构造背景
        2.2.3 区域构造特征
        2.2.4 区域地层特征
第3章 青衣江流域阶地特征
    3.1 古青衣江阶地特征
    3.2 现今青衣江阶地特征
第4章 青衣江砾石层特征
    4.1 老砾石层的分布特征
    4.2 老砾石层沉积结构特征
第5章 青衣江流域阶地年代学特征
    5.1 样品的采集与研究方法
    5.2 样品年龄测定过程简述
    5.3 样品测试结果
第6章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8)龙门山南段及其前陆区晚第四纪构造变形的河流地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1.4. 主要认识和创新
第2章 龙门山南段构造格局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龙门山南段断裂构造
    2.3. 前陆区褶皱构造
第3章 青衣江河流地貌
    3.1. 区域冲积地层分布
    3.2. 地貌面测量内容
    3.3. 青衣江河流阶地
    3.4. 青衣江古冲积扇
第4章 冲积物分析与地貌面对比
    4.1. 古冲积扇的物源
        4.1.1. 沉积物中砾石岩性分析
        4.1.2. 基于重矿物的物源分析
    4.2. 冲积扇的风化程度分析
        4.2.1. 名邛冲积扇红星镇剖面
        4.2.2. 丹思冲积扇青神县剖面
        4.2.3. 名邛扇与丹思扇的比较
    4.3. 定量化的河流阶地对比
        4.3.1. 通过粒度分析对比阶地
        4.3.2. 通过主量元素对比阶地
        4.3.3. 通过微量元素对比阶地
    4.4. 阶地与冲积扇的对比
        4.4.1. 粒度特征差异
        4.4.2. 化学风化程度差异
第5章 地貌年代学研究
    5.1. 采样方式与测年手段
    5.2. 青衣江阶地测年
    5.3. 青衣江古冲积扇测年
    5.4. 地貌面的形成与废弃因素分析
    5.5. 建立青衣江河流地貌面序列
        5.5.1. 阶地与古冲积扇的空间形态对比
        5.5.2. 河流地貌面序列的建立
        5.5.3. 古青衣江的演化过程
第6章 龙门山南段及其前陆区晚第四纪构造变形
    6.1. 河流阶地反映的构造变形
        6.1.1. 构造变形的分段分析
        6.1.2. 构造变形特征的讨论
    6.2. 河流阶地变形得出的地壳缩短速率
        6.2.1. 地壳缩短速率计算方法
        6.2.2. 地壳缩短速率的分段计算
        6.2.3. 构造变形的讨论
    6.3. 冲积扇的褶皱变形
    6.4. 前陆区南北向构造
第7章 问题讨论
    7.1. 芦山地震发震构造讨论
    7.2. 区域应力场与构造的关系
    7.3. 前陆区构造叠加作用
    7.4. 论文存在的问题
论文插图目录
论文表格目录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9)青衣江河流沉积与阶地特征及其成因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2 青衣江流域老砾石层特征
    2.1 老砾石层的分布特征
    2.2 老砾石层沉积结构特征
        2.2.1 沉积特征
        2.2.2 砾石成分特征
        2.2.3 风化特征
        2.2.4 砾石的形态参数特征
        2.2.5 古生物标志特征
3 青衣江阶地特征
    3.1 古青衣江阶地
    3.2 现今青衣江阶地
4 老砾石层与阶地的形成时代
5 讨论
6 结论

(10)青弋江上游泾县段阶地砾石层砾组结构及其沉积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1.2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砾径与水动力分析
    2.2砾向与古流向及水动力分析
    2.3砾态与搬运距离分析
    2.4砾性与物源区变化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四、丹棱-思蒙砾石层成因与时代(论文参考文献)

  • [1]汉源九襄砾石层沉积特征及演化[J]. 邱潇,涂国祥,李明,王清. 山地学报, 2020(05)
  • [2]四川雅安地区古冲积扇主量元素特征及其意义[J]. 姜大伟,张世民. 第四纪研究, 2020(01)
  • [3]四川汉源九襄地区深厚砾石层成因及工程地质特性研究[D]. 丁昊.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4]山东黄土堆积中砾石层的研究进展[J]. 孔凡彪,徐树建,贾广菊. 地层学杂志, 2019(01)
  • [5]山东章丘黄土沉积中砾石层的砾组结构特征研究[D]. 孔凡彪. 山东师范大学, 2018(01)
  • [6]龙门山南段前陆区晚第四纪构造变形样式[J]. 姜大伟,张世民,李伟,丁锐. 地球物理学报, 2018(05)
  • [7]川西青衣江第四纪河流演化的地质记录及其新构造意义[D]. 王继龙.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8)
  • [8]龙门山南段及其前陆区晚第四纪构造变形的河流地貌研究[D]. 姜大伟.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17(03)
  • [9]青衣江河流沉积与阶地特征及其成因演化[J]. 王继龙,吴中海,孙玉军,徐昊,周春景,马晓雪. 地质力学学报, 2016(03)
  • [10]青弋江上游泾县段阶地砾石层砾组结构及其沉积环境研究[J]. 胡春生,吴立,杨立辉. 地理科学, 2016(06)

标签:;  ;  ;  ;  ;  

丹岭-四盟砾石层成因及时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