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政策与九十年代日本经济的长期萧条

经济政策与九十年代日本经济的长期萧条

一、经济政策与九十年代日本经济的长期萧条(论文文献综述)

姚丽波[1](2020)在《《为何不能放任通货紧缩》的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日本,作为与中国一衣带水的发达国家,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有过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也有过“失落的二十年”。这其中,既有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也有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通过对该领域文本的翻译,可以帮助我国读者认识到这些经验与问题。本次翻译实践活动的源语材料选自2019年岩田规久男撰写的『(?)放置(?)(为何不能放任通货紧缩)』一书,笔者选取了其中的第一章“摆脱通货紧缩才能重振日本经济”作为原文文本。该文本的主要内容是岩田规久男对日本在陷入通货紧缩的经济危机时,国民的反应以及日本政府采取的对策进行了全面分析,指出了通货紧缩的危害性,并提供了解决通货紧缩的方案。本次翻译实践,笔者以我国近代译学开创者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三原则为指导。严复主张译文应当忠实原作,通顺易懂,文字优雅。这一主张符合信息型文本的翻译要求。笔者在严复翻译理论的指导下,针对本次翻译实践活动选取的原文文本中的部分具体案例,结合严复的“增”、“编”、“并”、“改”四种变译策略,探讨更加准确的翻译方式。本翻译实践报告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任务描述,主要介绍了此次翻译实践的原文、实践背景、目的及意义。第二部分为任务过程,其中包括了译前准备(翻译工具、翻译理论、平行文本)、文本分析、过程描述以及译后事项。第三部分为案例分析,也是本报告的核心部分。该部分围绕严复变译思想中的“增”、“编”、“并”、“改”四种策略,解决笔者在翻译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第四部分为实践总结,总结本次翻译实践的所使用的翻译策略、收获与启示。

王博[2](2020)在《战后日本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是长期依赖投资和出口驱动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所积累的矛盾日益凸显,尤其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经济增长持续乏力。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必然的选择。技术创新是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核心动力,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特别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逐步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提出了创新立国的战略方针,技术创新在我国引起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近年来,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相对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来说在各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意识到了技术创新是促进经济增长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推动力,在“科技立国”基本方针的指引下,日本采取了一系列的技术创新模式: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的技术创新模式主要是以引进技术为导向,并加以消化、吸收,进行模仿创新。企业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政府进行有效干预,民间力量主导研究开发,产学官三者进行合作创新。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结束了模仿创新时代,开始重视基础研究,实行“科学技术立国”政策,并调整了产学官研究开发体制,向自主创新模式转变。日本的技术创新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正是由于技术创新的机遇、环境、支撑体系和创新主体这几个要素的存在和相互作用才形成了其独特的技术创新模式。在这种技术创新模式的支撑下,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经济快速发展,在短短的二三十年内就实现了对欧美发达国家经济的赶超。但是需要指出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日本的技术创新模式表现出了对应用技术的过度重视,而忽略了基础研究。因此,在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日本的产品主要是依靠生产的规模优势和严格的质量把控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而不是靠新产品的开发。新产品开发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科学发展的最新水平,在这一点上,二战后的日本是落后于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的,事实上,这也造成了后来日本技术创新发展的后劲不足。随着科技竞争格局以及经济全球化格局的改变,20世纪90年代之后,日本已经不能依靠过去的技术创新模式来拉动经济增长,这造成了日本经济长期的发展停滞。近年来,我国也开始重视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技术创新的发展,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与过去相比得到了大幅提升。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上升,综合国力也不断增加,但是我国的科技水平与美国、日本等科技强国相比在各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充分重视技术创新组织方式的合理运用、充分重视技术创新模式的合理选用、充分重视体制创新、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和引导作用、把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这些都是日本技术创新过程中积累的成功经验。我国应该借鉴日本技术创新的经验教训,在制定技术创新战略时要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继续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官产学园区四位一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选择合理的技术创新模式和组织方式;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李翠兰[3](2018)在《促进居民消费的财政支出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生产力水平得到较快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以年平均约9.63%的速度增长,在全球经济体中居世界第二的水平。在社会生活方面,人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总体上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与提升。在2017年“十九大”的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我国主要矛盾的转变,一方面肯定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社会生产力得到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另一方面则说明当前在我国存在发展不充分与不平衡(区域、城乡)的现状,使得人们在经济,文化,社会方面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本质上就是旺盛的需求与供给的不足和不均衡之间的矛盾。具体来说,居民的消费能力总体在提升,消费结构随之升级,但与居民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相匹配的供给却不足;特别是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的不均衡使居民无法得到满足。如何化解这一供需矛盾成为我国当前必须面对与解决的问题。财政的基本职能决定了财政在国家治理中具有基础和重要的支柱作用。在“促增长,保民生”的发展思路引导下,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调整对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产业与行业的发展,引导技术创新以提升产品的质量,从而弥补当前产品供给的不足,满足当前居民消费的需求;可以通过采用倾斜性财政支出政策增加社会公共产品及服务的供给来弥补城乡间与区域间的不均衡现状,提高农村及落后地区居民消费水平;可以通过扩大教育,医疗与社会保障的投入来减少居民预期不确定性支出;可以通过政府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共同促进居民消费需求得以满足,使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得以满足和实现。多年来,我国主要以投资拉动经济的增长。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所扩大内需作为基本政策,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启动4万亿的投资驱动,主要包括增加民生建设支出,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加环境保护建设投资等,通过以政府为主体的投资来拉动国内居民消费,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2015年后,我国改变经济改革思路是在需求管理的基础上,从供给方面(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等要素)入手,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通过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最终达到全方位地促进居民消费的目的。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二十年间,财政支出政策的执行效果如何,是否促进居民消费成为大家所关注的问题。从理论层面分析财政支出政策对居民消费的作用机制一直存在(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主义两种不同流派的争论,对居民消费产生挤出抑或挤入效应之争没有统一的结论。同时在实务界财政支出的扩大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实际效果没有一致的定论。因此在我国“新常态”时期的背景下,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当下,本文基于当前居民消费的现状,结合我国多年来财政支出的发展与现状,从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的角度考察和分析我国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途径和效果,为更好地促进居民消费提出财政支出的建议与对策。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基于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主要理论,从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作用机理入手,从理论上说明了政府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所产生的影响与作用;然后介绍了我国居民消费与财政支出规模、财政支出结构的现状;再次,通过多年来财政支出规模及其结构对居民消费实际影响情况进行实证研究,验证目前我国的财政支出规模及其结构对居民消费的冲击程度和动态及空间影响大小,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财政支出促进居民消费的经验,结合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促进我国居民消费的财政支出优化政策建议。本研究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对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的概念进行界定,然后介绍财政支出影响居民消费的主要理论和理论杠架,分析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作用机理。现状的分析主要包括两方面,居民消费现状与财政支出的现状。前者主要从居民消费水平与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对比城乡居民与不同区域间居民消费的差异,最后归纳出影响我国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在对我国财政支出现状分析时,分别将近三十年来我国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的发展变化进行描述与分析。在实证分析部分,立足于我国居民消费的整体水平与城乡、区域差异,从财政支出规模和财政支出结构分别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来分析。在财政支出规模影响居民消费的研究中,首先利用时间序列数据采用VAR方法检验了 1978-2015年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对居民消费的冲击效应与影响程度;接着采用省级面板数据对1998-2015年的地方财政支出与东、中、西部居民和城乡居民消费进行空间动态影响实证分析。在研究财政支出结构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时,选用1978-2006年的数据,采用VAR方法实证检验了全国财政支出结构对居民消费的冲击效应,再运用动态和空间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 2007-2015年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对城乡居民,东、中、西部居民消费的影响。关于财政支出规模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研究结论。第一,从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冲击影响结果来看,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以下几组关系: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是互为格兰杰原因,他们之间存在互相作用的关系。财政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就业人口和利率都会产生影响,证明乘数效应、利率效应在我国是有效的。居民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也存在着双向格兰杰因果的关系,两者相互作用与影响。第二,从脉冲函数分析与方差分解的结果看出,居民消费对自身产生了最大的正向冲击影响,消费习惯和上期收入对居民消费起重要影响。第三,从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动态影响来看,我国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具有动态效应,从总体上来看是产生了挤入效应,但存在城乡差异,财政支出规模对城镇居民产生了挤入作用,农村居民消费受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不显着。第四,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效应还存在显着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居民受财政支出规模影响作用为显着的正向作用,财政支出有利于东部居民消费的提升,财政支出以对中西部地区居民消费的影响并不明显,同时对西部地区居民的消费还产生了负向作用。第五,从空间计量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存在着明显的外溢作用,财政支出不仅作用于本地区居民消费,同时还会影响邻近地区居民消费;从作用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来看,直接效应作用还是更为明显,效果更好。第七,无论是从动态面板模型还是空间模型分析出的结果得出居民消费水平决定于当期居民收入和前期居民消费,这两个作用效果特别的明显。关于财政支出结构对居民消费的研究结论。第一、财政支出结构对居民消费冲击影响的结果是,维持性支出,经济性支出都是居民消费的格兰杰原因。社会性支出与居民消费是呈负相关,维持性支出和经济性支出与居民消费呈正相关关系。第二,从脉冲函数和方差分解中看出,仅居民消费和维持性支出对居民消费有正向的冲击,经济性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冲击并不明显,社会性支出则有负向的冲击作用。各类财政支出对居民的消费都存在滞后影响,同时消费习惯是对居民消费的冲击影响是最大的因素,维持性支出的影响程度也较大,贡献率最小的是经济性支出。第三,从动态面板模型分析的结果看,维持性支出对居民消费产生了挤出效应,抑制着居民消费,而经济性支出与社会性支出都对居民消费产生了挤入效应,具有促进作用。从其他控制变量可以看出,居民收入,税负,抚养比和预期不确定性对居民消费都有显着的影响,其中居民收入的影响作用最大。第四,从城乡居民消费差异来看,维持性支出对城乡居民消费都产生了挤出作用,而社会性支出则对城乡居民都产生了挤入作用。经济性支出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效用有所不同,它对城镇居民消费作用为负,且不显着,而对农村居民消费则有显着的促进作用。第五,从区域差异来看,东、中、西部地区的维持性支出都对居民消费产生了挤出效应,社会性支出对各地区的居民消费有促进作用,有所不同的是,经济性支出对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作用为负,仅对西部地区居民消费有促进作用。第四,从空间计量模型的分析结果来看,维持性支出与社会性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明显的溢出效应,但是经济性支出更多有益于本地区居民消费的增加。基于我国与世界主要国家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对比的基础上,借鉴以美国,德国,日本为代表的财政支出促进居民消费的经验,带给我国的启示包括如下几点:加大对社会性支出的投入,增强居民消费的信心;控制经济性支出规模,这类支出的效果作用时间短,不具备可持续性;注重对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的引导,使产业结构与居民消费结构相匹配;注重地区间与城乡间的平衡发展,采用倾斜发展模型促进居民消费的增加。最后一部分是基于前面的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提出促进居民消费的财政支出政策建议,主要从政策建议与优化途径两个方面提出。在财政支出政策方面,立足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之间)和当前居民消费不足的现状,提出财政支出政策的优化应从需求与供给两个方面共同作用,分别做好需求的提振与供给的调整,由此共同促进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在具体的优化途径方面从四个方面提出建议,合理的安排适度的财政支出规模,优化维持性支出的结构,调整经济性支出结构和增加对社会性支出投入,以期达到促进居民消费的目的。

刘方瑶[4](2018)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的泡沫经济与失去的二十年》文中提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广场协议”的签订导致日元大幅升值,成为日本泡沫经济的导火索。九十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国内经济受到灾难性打击,陷入长达二十年的衰退时期。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与泡沫经济之前的日本有相似之处,研究日本泡沫经济对中国具有深远意义。本文对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及崩溃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论述了对中国的启示,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泡沫经济的理论考察。对泡沫经济相关理论进行了基本梳理,对易于和泡沫经济相混淆的几个概念做了区分,对泡沫经济的形成机制及其危害进行了论述,加深了对泡沫经济的认识。(2)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及原因。按照时间顺序分三个发展阶段对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回顾整理,对其形成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政府宏观经济决策失误是日本泡沫经济产生的直接原因,同时主银行制度的消极影响、法人相互持股制度存在弊端及日本实体经济自身问题的暴露对日本泡沫经济的产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3)日元升值与资产价格泡沫的实证分析。选取股票价格作为资产价格的代表,通过Johanson协整检验分析其与日元兑美元名义汇率之间的关系,得到日元汇率与资产价格之间存在反向关系,即日元升值对资产价格泡沫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4)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及后果:失去的二十年。从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原因、表现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失去的二十年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认为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失误是日本泡沫经济崩溃的导火索,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崩溃是日本泡沫经济崩溃的主要表现,金融业受到巨大打击、企业经营状况恶化、失业率增加、居民消费下降及经济增速急剧下滑是失去的二十年的主要表现。(5)日本泡沫经济对我国的启示。以日本泡沫经济为鉴,指出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状况与泡沫经济前的日本有相似之处,主要表现为本币面临升值压力、货币供应量大增、资产价格大涨。论述了日本泡沫经济对中国的启示:谨慎调控宏观政策、加大金融改革工作、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及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本文通过研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本泡沫经济与失去的二十年,更好地了解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机制,得出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有利于避免我国步入日本泡沫经济的后尘,对指导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王海旭[5](2015)在《日本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研究》文中提出国债政策作为财政政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一国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国国债政策运用实践表明,科学并合理地运用国债政策,可以对经济发展起到较为积极的推动作用,滥用甚至是无节制地使用,不仅导致国债政策难以继续,还可能陷入债务危机。日本是国债政策运用最频繁的国家之一,自1965年恢复国债发行后,其国债政策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国债政策过度的频繁使用,也使日本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在理论上,学界对日本的高国债政策一直持否定态度;在数据上,日本长期高国债并未引发严重的债务危机和信任危机;在未来发展上,短期内日本仍将维持高国债政策,大幅度降低国债发行规模的可能性较低。那么,日本国债发行为何没有引发债务危机,其高国债政策能否持续,值得进行深层次探讨。本文首先由可持续性思想溯源入手,对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内涵进行剖析。之后,对国债政策理论进行系统阐述,理论上各学派对国债政策存有较大争议,大体上包括国债有益论、国债有害论和国债中性论。而从国债可持续性角度应当包括国债政策的经济效应、风险和适度规模三个层面。从国债政策的历史演进看,日本自上世纪60年代中期恢复国债发行后,历次的经济景气波动中都运用了国债政策。国债发行从种类较少的小规模,到种类繁多的大规模,实施目的也从短期弥补财政赤字到长期刺激经济发展,并最终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最主要和最频繁运用的手段之一。从国债管理机制的历史演进看,日本从国债政策运用之初便重视对国债的管理,形成了包括发行机制、偿还机制和流通机制在内的较为完善的国债管理机制。在对日本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的分析上,本文重点从必要性、长期性和可能性三个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在必要性上,本文从国债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总体效应出发,对日本1965—2013年间国债发行净额对民间支出的影响进行了回归分析、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2004—2013年国债发行净额与货币供给量M1、M2、M3进行相关性分析;对1965—2013年国债发行总额与央行贴现率利率的相关性,以及1998—2013年国债发行总额与隔日拆借利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检验。实证分析显示,日本国债政策对民间支出具有正效应,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程度有限,对利率无影响。在长期性上,本文根据日本实际情况审慎选取相关指标,构建多层次风险分析体系。对1984—2013年日本国债负担类、偿还类、结构类指标进行单个分析、单层分析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指标结果显示,日本国债总体风险极高,但已经度过快速增长期,增速趋于平缓。从可能性看,本文通过财政赤字率、国债依存度、国债偿债率、国债负债率4个指标、以及国债规模增长率、国债利率与GDP增长率的对比关系,对日本国债适度规模进行判断。其一般分析结果显示日本现有国债规模已经超过适度水平。但一般判定标准本身存在很大缺陷,重新审视后发现,只有国债负债率及其变动与理论标准偏离度较大,不能说明日本国债已经超过适度规模。最后,本文从经济因素、市场因素和国债管理本身总结影响日本国债可持续的正反两方面因素认为,日本经济基础相对较扎实,国债融资成本较低、管理机制符合日本国债政策实施的客观要求、金融市场条件相对较好。并且,日本国债政策对经济具有正效应;短期内爆发严重债务危机的概率较低;而国债规模也不能简单认定已超过适度水平。因此,综合来看日本国债政策目前可持续。但是由于财政收支具有刚性,大幅度降低国债发行规模的可能性较低,如果日本经济无明显好转,则长期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

李子伦[6](2015)在《产业结构升级与政府职能选择》文中研究说明总结人类千年发展史和二十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成败教训,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眼前:以工业革命为发端的产业结构升级历程既是启动经济增长的变革性动力,也是维持长期经济增长的根本性力量。在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历史性时期,中国正面临着经济增速换挡,前期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的严峻挑战,唯有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为突破口,从供给端发力,在维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以升级版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和增长内涵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因此,一个重要的战略性问题应运而生,即应当如何定位产业结构升级中的政府职能,以现代化的经济治理理念和治理模式助推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本文以奥地利学派市场过程理论、市场失灵理论和国家理论为研究基础,以知识分立和政府有限理性为假设前提,在探明产业结构升级科学内涵的基础上,综合权衡市场效率、市场失灵问题和政府失灵问题,勾勒出产业结构升级中政府职能定位的新蓝图。研究认为产业结构升级的本质内涵是人的劳动行为不断搜寻、组合并批量复制类似信息群以及不同种类信息群,通过实现信息群结构关系的不断变迁而满足或更好满足人的需要及其组合的过程。信息分散的现实条件决定了以探索并发现默会知识的自发性市场秩序较面对信息不完全和有限理性约束的政府的比较优势。加之政府行为的自身利益偏好属性,在以弥补市场失灵为产业结构升级中政府介入的限制框架基础上,实现从强制干预型政府向增进扩展市场型政府的让渡必然成为构建现代经济治理格局的主体逻辑。第1章论证了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价值,在回顾评价了目前产业结构升级中政府干预思想的两大主要理论基础即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和市场失灵理论之后,从政治、经济和社会角度出发,研究了政府从强制干预型向增进扩展市场型的转变在由单极独揽到多极共治的权力解构和各级公共权力相对化已成定局的当今中国基本国情下的重要意义。本章还系统回顾了涉及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多学派在内的产业结构升级理论。第2章从哲学、心理学和行为学入手,通过劳动价值论和主观价值论对立与统一的分析,认为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即是以搜寻、组合并批量复制信息组合为本质的劳动过程在总量和结构层面的扩张。从对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发展脉络的总结可以提炼出产业结构升级存在两种方式即产业内升级和产业间升级,前者包括既存有效信息复制速率提高和不完全一致信息组合的复制,后者指新信息组合的复制。从对奥地利学派经济增长理论出发可以看出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动力是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家精神。本章还构建了包括科技创新能力、人力资本水平和节能环保能力在内的具有公共品属性和外部性的产业结构升级能力概念,它是产业结构升级的能力基础。第3章从对市场过程理论的分析得出市场对产业结构升级起决定性作用,政府职能确立应当以弥补市场失灵为原则,具体表现在保护产权、管理并协调市场信息传递和维护市场组织效率三点旨在维护市场机制的职能和加强产业结构升级能力建设一点旨在弥补市场公共品供给不足问题的职能。第4章以建国以来的美国、 “二战”后的日本和结构主义向新自由主义过渡时期的拉美地区为比较对象,通过对美国产业结构升级中政府职能的借鉴性回顾,对日本战后产业政策与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和对拉美地区不同国家政府职能分化所展现的不同产业结构升级绩效诠释了以维护市场为首要责任,以加强产业结构升级能力建设为重要职能的政府职能选择原则,并系统探讨了产业政策的效率问题。第5章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政府职能变迁历程进行了总结性回顾。第6章建立产业结构升级能力指标考核体系,并实证检验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中政府职能选择的效率。第7章为我国准确界定产业结构升级中的政府职能提供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主要贡献有:(1)完善产业结构升级理论体系,探究产业结构升级的本质内涵。(2)构建产业结构升级中政府职能选择理论框架。(3)比较分析产业结构升级中政府职能选择的国际实践经验与教训。(4)尝试构建产业结构升级能力和指标体系,实证检验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中政府职能选择绩效。(5)给出了完善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中政府职能选择的政策建议。

张乃丽[7](2015)在《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新解说:基于供给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针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探讨很多,但大部分学者对其形成原因都是从需求的角度展开分析,认为此次日本经济长期萧条是通货紧缩态势下的国内需求不足造成的。因此,包括2012年底上台的安倍内阁在内,历届政府都不惜在财政赤字巨大化的严峻形势下,继续出台拉动内需的量化宽松政策以期待短时期内的经济复苏,但时至今日政策效果并不显着。显然,日本政府治理经济的政策并没有完全对症下药。此次造成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主要原因其实不在需求一端,而是供给方面出了问题,即是由于建立在高科技平台上的"新供给"缺失造成的。

梁军[8](2013)在《简论日本经济持续萧条的原因与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GDP增长率战后不同时期的纵向比较与同期不同国家间的横向比较表明,19912012年日本经济增速极为缓慢。导致日本经济陷入持续萧条的原因,与政府政策失误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结构性问题的积重难返和传统体制的严重束缚,深层次原因还包括利益集团的阻挠和传统文化的羁绊。经济的持续萧条不仅造成了日本巨大的GDP缺口和经济大国地位的下降,也导致了日本政治右倾化、对外摩擦升级、家庭少子化与自杀率上升等政治与社会问题的加剧。

毛琰[9](2013)在《“广场协议”后日本货币政策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被迫签订了“广场协议”,其后,日本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以应对日元升值的影响,然而过剩的流动性促使资产价格大幅度上涨,日本经济发展进入泡沫化阶段。随后日本采取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抑制泡沫经济,短期内的利率大幅上升导致经济泡沫的迅速破灭,房市股市崩溃,使日本经济陷入了低迷。在随后的萧条经济期间,日本政府又一次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采用长期低利率甚至零利率,却未能使经济走出低谷。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当前我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与20世纪80年代“广场协议”前后日本所面临的问题有所相似。我国保持了高经济增速与高贸易顺差,人民币升值压力与日俱增,并且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资产泡沫化倾向。通过研究日本货币政策,分析其实施背景、原因、特点及成效,可以使我国在应对相关问题方面有所借鉴。本文一共分为5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说明选题背景、研究目的、文献综述与文章结构;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广场协议”签订的背景,并且阐述在“广场协议”后日本经济各方面所受到的影响;第三章主要研究“广场协议”签订之后,日本政府在泡沫经济时期以及十年萧条时期两个不同阶段所采取的货币政策,分析其在不同阶段的具体措施、选用该措施的原因以及政策特点;第四章从日本货币政策实施后的经济表现以及实证模型两方面,检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并结合理论模型,探究其政策失效的原因;第五章总结了日本货币政策失效对我国的启示。本文通过对日本在“广场协议”后采用的货币政策进行研究,认为在泡沫经济时期以及十年萧条时期的货币政策均是无效的。我国应该汲取日本的经验教训,在进行宏观调控时坚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避免宏观经济调控的过于频繁;保证货币政策独立性并推进汇率体制改革;实行货币政策时注意对资产价格的关注以警惕资产泡沫化;推行利率市场化,保持货币政策的调控弹性。

任景波[10](2012)在《日本经济低速增长与管理体制转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过三十余年的高速增长,我国将进入一个稳定增长时期,资源环境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压力日益明显,国内社会经济结构和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令经济增长和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分析日本各个经济发展阶段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的低速增长阶段的内生、外生因素、经济对策和经济管理体制转型,对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全球金融危机的长期化也让日本的经验和教训更加具有现实的政策和理论涵义。文章基于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发展理论、公共经济理论,采用历史分析、制度和政策分析方法,聚焦于两个中心展开:一是日本泡沫经济形成、崩溃以及救赎的政策分析,二是长达二十余年的低速增长的体制性原因以及体制改革。测算了相关经济、社会指标,通过计量分析研究日本经济管理制度的变迁和进化,与我国进行对比。对日本战后经济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深入分析高速增长、稳定增长和低速增长这三个阶段的增长动力因素、政策。特别解释了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低速增长的经济波动性和体制性原因以及经济管理体制转型的出发点。对低增长对策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了传统财政金融政策无效的结论。同时,基于对国际环境变化和日本国内经济结构变化的研究,提出日本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出发点有二:实现长期增长,实现低增长为前提的经济社会架构的可持续性。文章进行了经济管理政策的复杂性分析,得出结论认为日本的低增长既为国内外经济环境、经济结构的变化使然,又有泡沫经济崩溃后资产负债型通货紧缩长期化的因素;在低增长对策执行过程中,对于政策模型、时机的选取、政策信息的畅通以及长期政策与短期政策的矛盾等都应该十分注意。中国既要汲取日本在应对短期经济失衡过程中的教训,又要深入研究经济结构的深层变化,避免在人口结构、管理体制等方面出现问题,制度建设要与时俱进,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应注意到我国各地区、各行业发展不平衡,要有针对性地汲取日本的经验教训。

二、经济政策与九十年代日本经济的长期萧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济政策与九十年代日本经济的长期萧条(论文提纲范文)

(1)《为何不能放任通货紧缩》的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第一章 任务描述
    1.1 作品原文介绍
    1.2 翻译任务简介
第二章 任务过程
    2.1 译前准备
        2.1.1 翻译工具的准备
        2.1.2 翻译理论的准备
        2.1.3 平行文本的准备
    2.2 文本分析
        2.2.1 文本类型
        2.2.2 文本特点
    2.3 过程描述
    2.4 译后事项
第三章 严复变译策略视角下的案例分析
    3.1 变译策略“增”的应用
    3.2 变译策略“编”的应用
    3.3 变译策略“并”的应用
    3.4 变译策略“改”的应用
第四章 实践总结
    4.1 小结
    4.2 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A 翻译原文与译文
附录B 术语对照表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2)战后日本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比较分析法
        1.3.3. 实证研究法
    1.4. 主要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1.5.1. 主要的创新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演化概述与回顾
    2.1. 技术创新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技术创新概念的界定
        2.1.2. 技术创新的分类
        2.1.3. 技术创新过程模型的演变
    2.2. 技术创新理论的演化
        2.2.1. 熊彼特学派的技术创新理论
        2.2.2. 熊彼特后技术创新学派相关理论的演进
        2.2.3. 制度创新学派的技术创新理论
    2.3. 基于技术创新的经济增长理论回顾
        2.3.1. 假定不存在技术进步的稳定经济增长理论
        2.3.2. 作为外生因素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2.3.3. 技术进步作为内生因素的新经济增长理论
第3章 日本技术创新的发展演进与政策框架
    3.1. 日本技术创新的发展阶段
        3.1.1. 引进技术为主的发展阶段(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
        3.1.2. 改良技术发展阶段(20 世纪60 年代)
        3.1.3. 引进技术与自主开发技术相结合的发展阶段(20 世纪70-90 年代中期)
        3.1.4. 自主技术主导的发展阶段(20 世纪90 年代后期至今)
    3.2. 日本技术创新的发展模式分析
        3.2.1. 技术创新模式
        3.2.2. 日本的技术创新模式
        3.2.3. 日本技术创新模式的要素系统分析
    3.3. 日本技术创新政策的基本框架
        3.3.1. 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重点支持产业技术创新和企业技术研发
        3.3.2. 以国家为主导促进大型技术革新和革命性技术创新
        3.3.3. 以自主创新为导向建立以基础研究为核心的更为先进的工业创新体系
第4章 技术创新与日本经济的赶超发展
    4.1. 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竞争动态分析
        4.1.1. 技术领先国和技术追赶国的动态竞争分析
        4.1.2. 技术创新与康德拉季耶夫长波周期
        4.1.3. 技术创新引致宏观经济长波的四个阶段
        4.1.4. 技术创新与宏观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
    4.2. 日本技术创新的经济赶超路径
        4.2.1. 技术引进与倾斜生产方式相结合确保经济恢复的技术需求
        4.2.2. 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确保战后日本经济高速的技术升级需要
        4.2.3. 技术自主创新与产业结构转型相结合确保稳定增长的技术与产业升级需要
第5章 技术创新与日本经济的停滞发展
    5.1. 日本“泡沫经济”到“失去的十年”
        5.1.1. 经济发展约束条件的改变
        5.1.2. 泡沫经济的崩溃与“失去的十年”
    5.2. 日本经济的停滞与日本技术创新的局限性
        5.2.1. 日本技术创新的局限性
        5.2.2. 技术创新的劣化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第6章 日本技术创新的经济增长效应
    6.1. 技术创新与日本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6.1.1. 日本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度
        6.1.2. 日本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散点图
        6.1.3. 日本技术创新能力和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6.2. 日本技术创新的经济增长效应
        6.2.1. 索罗余值法
        6.2.2. 日本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
第7章 日本技术创新及其经济增长效应对中国的启示
    7.1. 日本技术创新的经验
        7.1.1. 充分重视技术创新组织方式的合理运用
        7.1.2. 充分重视技术创新模式的合理选用
        7.1.3. 充分重视体制创新
        7.1.4. 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和引导作用
        7.1.5. 企业是日本技术创新的主体
    7.2. 中国技术创新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7.2.1. 中国科技发展及技术创新回顾
        7.2.2. 中国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7.3. 日本技术创新对中国的启示
        7.3.1. 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
        7.3.2. 继续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
        7.3.3. 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官产学园区四位一体的技术创新
        7.3.4. 选择合理的技术创新模式和组织方式
        7.3.5.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促进人才培养
        7.3.6. 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致谢

(3)促进居民消费的财政支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财政支出影响居民消费的相关理论分析
    第一节 相关概念概念范畴的界定
        一、财政支出的相关概念界定
        二、居民消费的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节 财政支出影响居民消费的理论依据
        一、财政支出影响居民消费的基础理论
        二、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理论框架
    第三节 财政支出作用于居民消费的作用机理分析
        一、维持性支出对居民消费的作用机理
        二、经济性支出对居民消费的作用机理
        三、社会性支出对居民消费的作用机理
第二章 居民消费现状与特征分析
    第一节 居民消费水平总体特征
        一、居民消费率总体呈下降趋势
        二、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低于投资对经济的贡献
        三、居民消费水平增长速度低于居民收入的增长
        四、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相差明显
        五、中、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均低于东部地区
    第二节 居民消费的结构特征
        一、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逐渐降低
        二、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显着
        三、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缓慢
    第三节 形成我国居民消费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收入水平
        二、预期的不确定性
        三、产品与服务的供给能力与水平
        四、城乡间、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
        五、消费环境
第三章 财政支出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财政支出规模现状分析
        一、财政规模总量的衡量指标
        二、财政支出规模的绝对规模持续增加
        三、财政支出规模的相对量呈U型变化
    第二节 财政支出结构现状分析
        一、维持性支出变动波动大
        二、经济性支出随经济变化而波动
        三、社会性支出逐渐增多
第四章 财政支出规模影响居民消费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财政支出规模影响居民消费的冲击效应分析
        一、财政支出规模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
        二、模型的选择与介绍
        三、实证检验与分析
    第二节 财政支出规模影响居民消费的空间动态分析
        一、理论模型
        二、模型介绍与设定
        三、变量选择与说明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 财政支出结构对居民消费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财政支出结构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对居民消费的冲击效应分析
        一、模型选择与设定
        二、变量的选择与说明
        三、实证结果与证明
    第三节 财政支出结构对居民消费空间动态影响
        一、模型设定
        二、模型的变量设定与数据处理
        三、实证分析与基本结论
第六章 财政支出对促进居民消费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第一节 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的国际比较
        一、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占比处于世界较低水平
        二、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与其他国家差异明显
        三、我国居民消费率处于世界较低水平
        四、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处于较低层次
    第二节 对促进居民消费的财政支出的国际借鉴
        一、美国促进居民消费的财政支出政策及成效
        二、德国促进居民消费的财政支出政策及成效
        三、日本促进居民消费的财政支出政策及成效
    第三节 国外促进居民消费的财政支出经验与启示
        一、发达国家的主要经验
        二、给我国的启示
第七章 促进居民消费的财政支出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总体结论
        二、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影响居民消费的研究结论
        三、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影响居民消费的研究结论
    第二节 促进居民消费的财政支出政策
        一、增加居民消费的能力与意愿
        二、提高产品的有效供给
    第三节 促进居民消费的财政支出优化途径
        一、合理安排财政支出规模,有效促进居民消费
        二、优化维持性支出结构,奠定居民消费的良好基础
        三、调整经济性支出结构释放居民消费潜力
        四、加大社会性支出投入以减少居民预期支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的泡沫经济与失去的二十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对泡沫经济的研究
        1.2.2 对日本泡沫经济成因及影响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之处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2章 泡沫经济的理论考察
    2.1 泡沫经济的定义
    2.2 泡沫经济的相关理论
        2.2.1 泡沫经济与经济泡沫
        2.2.2 泡沫经济与通货膨胀
        2.2.3 泡沫经济与虚拟经济
    2.3 泡沫经济的形成机制
        2.3.1 流动性过剩与不足
        2.3.2 影响流动性状况的因素
        2.3.3 流动性与资产价格的关系
    2.4 泡沫经济的危害
    2.5 小结
第3章 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及原因
    3.1 日本泡沫经济的发展过程
        3.1.1 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3.1.2 日本经济稳定发展时期
        3.1.3 日本经济泡沫形成时期
    3.2 日本泡沫经济的成因
        3.2.1 政府宏观经济决策失误
        3.2.2 主银行制度的消极影响
        3.2.3 法人相互持股制度存在弊端
        3.2.4 日本实体经济存在问题
    3.3 小结
第4章 日元升值与资产价格泡沫的实证分析
    4.1 变量选取
    4.2 平稳性检验
    4.3 格兰杰因果检验
    4.4 协整检验
    4.5 小结
第5章 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及后果:失去的二十年
    5.1 日本泡沫经济崩溃的过程
    5.2 日本泡沫经济崩溃的表现
        5.2.1 股票市场崩溃
        5.2.2 房地产市场崩溃
    5.3 日本泡沫经济崩溃的后果:失去的二十年
    5.4 失去的二十年的表现
        5.4.1 金融业受到巨大打击
        5.4.2 企业经营状况恶化
        5.4.3 失业率增加
        5.4.4 家庭消费下降
        5.4.5 经济增速急剧下滑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
    6.2 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6.2.1 谨慎调控宏观政策
        6.2.2 加大金融改革工作
        6.2.3 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6.2.4 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日本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基本思路
        1.2.1 研究对象的基本限定
        1.2.2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研究
        1.3.2 关于日本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相关研究
    1.4 文章创新与不足
第2章 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内涵及相关理论
    2.1 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内涵
        2.1.1 可持续性思想的溯源及内涵
        2.1.2 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
    2.2 国债政策及其可持续性的相关理论
        2.2.1 国债政策的理论演进
        2.2.2 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相关理论
    小结
第3章 战后日本国债政策及国债管理机制的演进
    3.1 日本国债政策的历史演进
        3.1.1 1945-1964 年的均衡财政与国债政策
        3.1.2 1965-1974 年的赤字财政与国债政策
        3.1.3 1975-1979 年的财政主导经济与国债政策
        3.1.4 1980-1991 年的财政重建与国债政策
        3.1.5 1992-1996 年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与国债政策
        3.1.6 1997-今波动中的财政政策与国债政策
    3.2 日本国债管理机制的演进及评述
        3.2.1 日本国债发行机制演进及评述
        3.2.2 日本国债偿还机制演进及评述
        3.2.3 日本国债流通机制演进及评述
    小结
第4章 日本国债政策的经济效应——民间支出与金融效应
    4.1 日本国债政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初步分析
        4.1.1 日本经济增长与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4.1.2 日本国债政策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初步分析
    4.2 日本国债政策的民间支出效应分析
        4.2.1 日本国债政策对民间消费效应的实证分析
        4.2.2 日本国债政策对民间投资效应的实证分析
    4.3 日本国债政策的金融效应分析
        4.3.1 日本国债政策对货币供给效应的实证分析
        4.3.2 日本国债政策对利率效应的实证分析
    小结
第5章 日本国债的风险——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
    5.1 日本国债风险的综合分析体系
        5.1.1 日本国债风险相关指标体系的构建
        5.1.2 日本国债风险相关数据的选取
        5.1.3 日本国债风险各指标警戒水平的判定
    5.2 日本国债风险的综合评价
        5.2.1 日本国债风险的单个指标评价
        5.2.2 日本国债风险指标的综合评价
    小结
第6章 日本国债规模的适度性——一般判定与再探讨
    6.1 日本国债规模适度性的一般判定
        6.1.1 国债适度规模的一般判定标准
        6.1.2 日本国债规模适度性的一般判定
    6.2 日本国债规模适度性的再探讨
        6.2.1 关于国债适度规模一般标准的评析
        6.2.2 日本国债规模适度性的再探讨
    小结
第7章 日本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及综合评价
    7.1 日本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
        7.1.1 日本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有利因素
        7.1.2 日本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不利条件
    7.2 日本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综合评价
    小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后记

(6)产业结构升级与政府职能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理解经济增长中的结构逻辑
        1.1.2 市场决定:经济治理思维的根本性变革
    1.2 相关理论综述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开放经济体下的产业结构自发升级——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1.2.2 发展经济学中的产业结构追赶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理论
        1.2.3 国际产业分工中的产业结构转移升级——产业结构转移理论
        1.2.4 产业结构升级中的政府角色——从强制干预型到强化市场型
    1.3 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结构
    1.4 论文重要概念界定与区分
        1.4.1 政府与国家
        1.4.2 产业与产业结构
        1.4.3 产业政策与政府职能
    1.5 论文可能创新与不足
        1.5.1 论文可能创新
        1.5.2 论文不足
2 产业结构升级的科学内涵
    2.1 经济增长
        2.1.1 需要与人类行为
        2.1.2 劳动行为与经济增长的本质
        2.1.3 从经济增长思想史看经济增长的三种方式
    2.2 产业结构升级的科学内涵
        2.2.1 从劳动行为的本质看产业结构升级的科学内涵
        2.2.2 从经济增长看产业结构升级的实现形式
        2.2.3 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
    2.3 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条件——产业结构升级能力
        2.3.1 产业结构升级能力概念的提出
        2.3.2 产业结构升级能力的外延
        2.3.3 以公共品为基本属性和外部性为特征的产业结构升级能力
3 产业结构升级中的资源配置机制——政府与市场的权衡
    3.1 从市场过程理论看市场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决定性作用
        3.1.1 市场过程理论简介
        3.1.2 市场主体决策自由的作用
        3.1.3 市场价格机制的特性
        3.1.4 市场竞争机制的本质
        3.1.5 市场供需机制的作用
        3.1.6 市场对产业结构升级起决定性作用
    3.2 产业结构升级中的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原因
        3.2.1 外部性与市场供给失灵
        3.2.2 不完全信息与市场失效
        3.2.3 规模递增与垄断组织结构
    3.3 国家理论中的政府职能演替
        3.3.1 制度契约论视角下的政府——合作之手
        3.3.2 古典经济学中的政府——扞卫之手
        3.3.3 公共选择学派的政府——掠夺之手
        3.3.4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政府——阶级间暴力压迫的工具
        3.3.5 新制度经济学中的政府——诺斯悖论
        3.3.6 小结
    3.4 结论:产业结构升级中的政府职能
        3.4.1 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塑造合格市场主体
        3.4.2 加强市场监管构建透明健全市场体系
        3.4.3 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确保市场组织效率
        3.4.4 合理运用经济政策有效弥补公共品市场供给失灵
4 产业结构升级中政府职能的新比较经济学分析
    4.1 自由市场经济体的经验:以美国为例
        4.1.1 一般性制度构建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
        4.1.2 支持具有公共品性质的产业结构升级能力建设
        4.1.3 从美国信息产业崛起看政府的优选产业政策
    4.2 从“通产省奇迹”到“失去的十年”:对日本产业政策的反思
        4.2.1 以通产省为核心的日本产业政策奇迹(1945-1973)
        4.2.2 九十年代“失去十年”的深层原因
        4.2.3 对日本产业政策的反思
    4.3 从拉美国家产业结构矮化看政府的失败——结构主义向新自由主义过度时期
        4.3.1 过度时期的产业结构矮化
        4.3.2 结构主义时代的产业结构升级与政府职能
        4.3.3 对拉美国家政府失败的反思
5 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政府职能变迁历程
    5.1 计划经济时期产业结构升级与政府职能
        5.1.1 总路线指引下的产业政策
        5.1.2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5.1.3 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下的产业结构失衡
    5.2 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度时期产业结构升级与政府职能
        5.2.1 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产业政策
        5.2.2 转轨摩擦中的体制变革
        5.2.3 产业结构的恢复性调整
    5.3 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产业结构升级与政府职能
        5.3.1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的产业政策
        5.3.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5.3.3 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升级
    5.4 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中政府职能选择的经验教训与启示
        5.4.1 经济体制是决定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动因
        5.4.2 国家产业政策有效性值得商榷
        5.4.3 支持产业结构升级能力建设是政府职能的着力点
6 产业结构升级与政府职能选择的实证计量分析
    6.1 产业结构升级能力建设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6.1.1 产业结构升级的衡量标准
        6.1.2 产业结构升级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6.1.3 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能力指数与产业结构升级度的相关性
    6.2 产业结构升级的市场化改革红利
        6.2.1 市场化进程指标体系构建
        6.2.2 市场化指数与产业结构升级度的面板数据测算
        6.2.3 市场化指数与产业结构升级度的面板模型
    6.3 产业结构升级能力建设中的财税政策效应
        6.3.1 产业结构升级能力建设的国际比较
        6.3.2 财税政策支持产业结构升级能力建设的历史统计分析
        6.3.3 财税政策支持产业结构升级能力建设的时间序列模型
7 产业结构升级中政府职能选择的相关政策建议
    7.1 加快完善市场体系,确保市场在产业结构升级中起决定性作用
        7.1.1 建立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
        7.1.2 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7.1.3 建立新型市场监管体制
    7.2 深化国企改革,通过建立现代产权体系和企业制度重塑合格市场主体
        7.2.1 以完善产权制度为保障,锻造市场决定的发展新逻辑
        7.2.2 以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导向,走出国有资本管理模式改革新道路
        7.2.3 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抓手,构建国有企业运营新形式
    7.3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国家创新体系
        7.3.1 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7.3.2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培育高效技术市场
        7.3.3 深化公共科技资源体制改革,加强科技基础制度和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7.4 以财税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为依托,构建市场决定的大国经济下现代产业结构升级能力
        7.4.1 健全中央与地方间财政体制,重构产业结构升级能力建设中的政府间责任与权力配置
        7.4.2 建立目标明确、科学合理的政府采购制度,铸就产业结构升级能力建设的强大助推器
        7.4.3 加强财税制度创新和政策优化,建立统一完整的产业结构升级能力建设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8)简论日本经济持续萧条的原因与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日本经济持续萧条的基本表象——基于增长率的比较
    (一)1991~2012年日本经济增长率的基本情况
    (二)日本经济持续萧条的比较分析
        1. 纵向比较
        2. 横向比较
二日本经济持续萧条的原因
    (一)政策因素
    (二)结构因素
        1. 微观层面的劳动力雇佣结构问题
        2. 中观层面的产业结构问题
        3. 宏观层面的财政公债结构问题
    (三)体制因素
    (四)利益集团因素
    (五)传统文化因素
三日本经济持续萧条的影响
    (一)经济影响
    (二)政治影响
    (三)社会影响

(9)“广场协议”后日本货币政策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文章结构
第二章 “广场协议”的背景及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广场协议”的背景
    第二节 “广场协议”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第三章 “广场协议”后日本货币政策操作及特点
    第一节 “泡沫经济”时期日本货币政策操作
    第二节 “十年萧条”时期日本货币政策操作
    第三节 日本货币政策操作特点
第四章 “广场协议”后日本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第一节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第二节 “泡沫经济”时期日本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第三节 “十年萧条”时期日本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第五章 日本货币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节 中日经济情况对比
    第二节 日本货币政策失效对我国的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10)日本经济低速增长与管理体制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经济的转型与挑战
        1.1.2 中日经济的相互依存与竞争
        1.1.3 日本经济的低速增长与管理体制转型政策
        1.1.4 全球经济萧条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3.1 日本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与管理体制转型的关系研究
        1.3.2 日本经济阶段与长期低增长的其他解释之一:需求因素
        1.3.3 日本经济阶段与长期低增长的其他解释之二:金融波动
        1.3.4 文献综述小结
    1.4 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2 赶超型国家的经济增长
    2.1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2.2 赶超型国家的经济增长
        2.2.1 哈罗德-多玛模型及测算
        2.2.2 索洛余值方程及应用
        2.2.3 罗默模型
    2.3 萧条经济的对策研究
    2.4 小结
3 战后日本经济的阶段划分、经济增长动力及其变迁
    3.1 日本经济的现状及经济增长的阶段性
    3.2 高速增长阶段
    3.3 稳定增长及泡沫经济形成阶段
    3.4 低速增长阶段
    3.5 小结
4 泡沫经济、低速增长与财政货币对策
    4.1 低速增长之契机:广场协议、日元升值与经济泡沫化
    4.2 泡沫经济前后日本股票市场财富效应的实证分析
        4.2.1 股票市场财富效应的主要特征
        4.2.2 股票市场财富效应的传导机制
        4.2.3 计量模型与实证分析
        4.2.4 泡沫经济崩溃前股票市场直接财富效应分析(1968-1990)
        4.2.5 股票市场直接财富效应的实证分析(1991-2010)
    4.3 失败的财政政策
    4.4 日本银行的超宽松货币政策
        4.4.1 零利率政策
        4.4.2 定量宽松货币政策
    4.5 小结
5 日本的经济管理体制转型
    5.1 政府结构改革
        5.1.1 日本政府结构改革的原因
        5.1.2 改革历程
        5.1.3 政府改革的成果与极限
    5.2 金融体制改革
        5.2.1 金融改革的目的
        5.2.2 金融改革的历程
        5.2.3 日本金融改革的效果分析
    5.3 社会保险改革的新视角
        5.3.1 日本高龄化社会的到来
        5.3.2 日本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构成
        5.3.3 日本社会保险的问题与改革
    5.4 耗能政策出发点的转换:由节能到减碳
        5.4.1 日本的低碳经济与国际区域经济战略
        5.4.2 日本节能的阶段划分—从节能到减碳
        5.4.3 不完全市场与日本节能对策的实施
    5.5 小结
6 日本经济政策的复杂性分析
    6.1 长期萧条原因的复杂性
    6.2 政府与央行危机对策的复杂性分析
    6.3 金融安全与审慎性政策的复杂性分析
        6.3.1 日本传统的金融安全与审慎性政策以及政策改革的背景
        6.3.2 审慎性政策
    6.4 经济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复杂性
    6.5 小结
7 日本经验教训对中国的启示
    7.1 对日本低速增长的再思考
    7.2 加快转变发展模式,谨防“日本病”
    7.3 政策的复杂性
    7.4 及早解决人口结构问题
    7.5 摸索经济新增长点
    7.6 中国与日本的发展差异
8 研究结论、不足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第一作者发表成果一览

四、经济政策与九十年代日本经济的长期萧条(论文参考文献)

  • [1]《为何不能放任通货紧缩》的翻译实践报告[D]. 姚丽波.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2]战后日本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研究[D]. 王博. 吉林大学, 2020(08)
  • [3]促进居民消费的财政支出研究[D]. 李翠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4)
  • [4]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的泡沫经济与失去的二十年[D]. 刘方瑶. 山东财经大学, 2018(08)
  • [5]日本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研究[D]. 王海旭. 吉林大学, 2015(08)
  • [6]产业结构升级与政府职能选择[D]. 李子伦.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5(10)
  • [7]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新解说:基于供给的视角[J]. 张乃丽.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3)
  • [8]简论日本经济持续萧条的原因与影响[J]. 梁军. 日本学刊, 2013(06)
  • [9]“广场协议”后日本货币政策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D]. 毛琰. 南京大学, 2013(08)
  • [10]日本经济低速增长与管理体制转型研究[D]. 任景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04)

标签:;  ;  ;  ;  ;  

经济政策与九十年代日本经济的长期萧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