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字图书馆多媒体对象数据库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贾琼[1](2021)在《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研究》文中认为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大意义,能够助推中国人民坚定文化自信。历史档案是中华优秀文化的载体,清晰系统地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文明传承,加强历史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创新。因此,以历史档案资源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其内容组织、聚合与开发等相关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此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档案领域的不断应用与发展,档案资源的数字化管理与数据化应用成为学术研究和实践推进的重点领域。一方面,用户对历史文化资源全面获取的需求成为一种主流趋势,政府、社会和个人对历史档案的政治需求、学术需求、文化需求愈发迫切,并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知识化等新特征;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应用正在重塑历史档案开发利用的格局,数字人文、数据挖掘、知识组织等理论方法正在广泛应用于历史文献典籍的数据化加工、深度组织与实际应用等工作。但是面对卷帙浩繁、异构多元的历史档案资源,其深度聚合、语义互联、知识映射等问题的应用有效性有待解决。基于此,引入关联数据技术,构建实现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解决方案,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在理论层面、技术应用层面和实践层面具有较强的研究空间和应用场景。本研究在历史档案资源价值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系统的梳理了历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档案资源聚合、关联数据应用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发现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研究具有进一步挖掘和探索的空间;在明确本研究基本研究概念和范畴的基础上,以档案价值论、档案知识组织、数字人文等理论与方法作为指导,展开系统的研究。首先,提出了关联数据技术驱动下历史档案资源聚合框架。明确了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原则、流程及目标,讨论了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关联强度、关联维度、关联阶度以及关联粒度四个维度,基于对历史档案资源层级的划分,提出了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整体框架。其次,构建了历史档案资源的数据关联模型。对常用的历史档案资源元数据标准进行了对比分析,进一步明确元数据标准选择的思路和步骤,提出了历史档案资源描述的元数据方案;在对历史档案知识分类、知识本体层级划分等工作的基础上,以第二历史档案馆保存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档案为案例对象进行元数据实例研究,并以盛宣怀档案为例构建了历史档案资源知识本体;通过元数据元素识别、知识本体概念关系抽取等过程,实现历史档案资源数据关联模型的构建。第三,基于历史档案资源的数据关联模型,进一步设计了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的语义化操作与发布流程,强化了历史档案资源聚合方案的可操作性。第四,详尽讨论了历史档案资源的聚合服务的主要功能,设计了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服务平台。最后,针对目前历史档案资源服务现状,提出了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实施策略。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调查、比较分析、实证研究等研究方法,从模型构建、技术方案、实现路径等角度进行讨论和分析,为历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新的视角和研究思路,对于激活历史档案价值实现,提高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力,满足政府、社会及个人的现实需求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李敏[2](2021)在《我国少数民族数据库的建设与管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少数民族数据库建设是创造和产生新的民族信息产品并提供民族信息资源服务的重要工作,系统全面掌握当前建设成果和建设水平,进而让这项建设工作在不断完善中辐射全国并持续推进,对我国少数民族资源的长久保存、广泛利用和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都具有重要意义。少数民族数据库建设的目标是给广大用户提供一个不受地区、经济、技术和认知局限限制的少数民族数字资源保障体系,为此,针对建设行为而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规划是当务之急。结合文献调研法、网络实证调查法和项目管理方法等,获取我国少数民族数据库群的建设数据相关资料,包括建库主体分布及其建库力量、数据库种类及其建设方式、覆盖的民族种类和主题特征、开放程度与应用级别,剖析少数民族数据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管理规划设想。
陈静文[3](2021)在《广东省市级公共图书馆的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建设研究》文中提出
马秋月[4](2021)在《我国高校学生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相较纸质资源,数字资源节省空间、检索便捷等优点日益凸显,目前,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内容也日益丰富。然而高校学生对于图书馆数字资源的使用情况并不乐观,一些数字资源利用率较低,但是高校学生对于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实际需求却没有得到满足。为了能够促使高校学生对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充分利用,进一步完善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调查我国高校学生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利用情况是十分重要的一步。本文首先通过网络调查法调查我国高校图书馆现有的数字资源并进行总结;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法深入调查了我国的高校学生对于图书馆的数字资源综合利用情况,通过访谈了解我国高校学生对于图书馆数字资源布局的相关建议,由此分析总结了我国的高校学生对于图书馆的数字资源综合利用的现状,从中分析出当前我国的高校学生对于图书馆的数字资源综合利用存在的一些问题;再次,举例四所高等院校的图书馆在提升学生数字资源综合利用率方面采取的有效举措以供我们借鉴;最后,结合我国高校学生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来提高高校学生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利用率。
崔宇婷[5](2021)在《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与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重视特色数据库的开发建设与服务利用,形成地方特色信息资源体系。建设特色数据库有利于树立公共图书馆品牌,提高公共图书馆社会地位和竞争力,促进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的传承,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本文以我国32个省级公共图书馆为调查对象,通过文献与网络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调查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与发展情况,总结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取得的成绩与发展特点,分析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与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可持续发展与利用建议措施。
章超怡[6](2021)在《省级公共图书馆网站信息无障碍建设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信息无障碍就引起发达国家的注意。让更多的残障人士、老年人等信息获取弱势群体通过互联网获得平等信息获取机会、继续为社会创造价值,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推进信息无障碍的目标。我国的信息无障碍发展比发达国家起步晚,即使目前仍有差距,但是现在信息无障碍建设工作的开展在国内正在获得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帮助,并取得了相应成就。公共图书馆网站作为一个蕴含无数数字信息资源的信息知识传播中心,肩负着缩小社会信息差距的责任。实现信息无障碍,让包括残障人士、老年人等在内的信息获取弱势群体能平等、无差别地获取利用信息是图书馆网站的职责之一,更是建造公平和谐的信息社会的前提。首先,在查阅、了解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信息无障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公共图书馆网站作为公开信息资源平台的特点,对公共图书馆网站信息无障碍的含义做出定义,提出图书馆网站信息无障碍的服务对象、建设目标、建设意义。其次,通过结合信息无障碍自动分析工具和人工检测方法了解我国公共图书馆网站信息无障碍建设情况,分析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网站信息无障碍建设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目前存在的问题,逐一提出解决对策和加强公共图书馆网站无障碍建设的保障措施,希望对我国公共图书馆网站信息无障碍建设工作起到推进作用。文章最后对加强公共图书馆网站信息无障碍建设提出以下几点意见:首先要提高网站无障碍技术建设,对网站的可感知性、可操作性、可理解性、强健性进行提升。其次要完善网站无障碍功能,开辟网站无障碍浏览模式、外文浏览模式。网站服务同样要为信息获取弱势群体考虑:提供检索分类功能、设置语音输入等检索方式、导航栏为特殊群体进行功能引导,读者服务指南、咨询服务和资源推荐服务同样也要为特殊群体开辟其专用领域。在图书馆资源建设上,图书馆应重视信息获取弱势群体的信息需求,完善针对视障读者和老年人的资源库建设。最后定期开展公共图书馆网站信息无障碍建设评估活动。提高公共图书馆网站信息无障碍还需一些保障措施。首先要健全无障碍建设法律法规,完善信息无障碍顶层设计。其次营造无障碍社会氛围,塑造以人为本的无障碍信息环境,最后还要加大无障碍建设资金投入,保障无障碍建设的资金支持。
教育部[7](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纪苏桐[8](2020)在《基于微信小程序的高校图书馆有声阅读服务平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数字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读物正以数字化的形态融入我们的生活,有声资源建设在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进程中愈发重要。与此同时,选择怎样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怎样的有声阅读服务平台来为广大师生群体提供更加优质的阅读体验也成为图书馆服务非常重要的一环。本文采用了文献调查法,对前人在图书馆与微信小程序相结合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在详细阐述微信小程序、有声阅读、有声阅读服务平台概念及类型的基础上,分析和研究了基于微信小程序的高校图书馆有声阅读服务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通过网络调查法从构建渠道、服务平台资源类型、数字平台基础设施三个方面分析了以“双一流”为代表的42所高校图书馆有声阅读平台的建设现状,并归纳总结出高校图书馆服务建设存在的相关问题。基于微信小程序和高校图书馆共有的“以用户为中心”的概念,本文将微信小程序与高校图书馆的有声阅读服务相结合。另外,本文采用移植法,学习市场上有声阅读应用软件或有声阅读微信小程序的构建模式,从产品构建原则、支撑要素、页面设计方案和运营方案等方面出发,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利用小程序建设有声阅读服务平台的综合性解决方案。
赵子漩[9](2020)在《贵阳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于2018年1月1日正式实施,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和保障,同时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贵阳市是西南欠发达民族地区的典型代表。贵阳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设紧随时代步伐,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的研究给贵阳市城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架构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和策略,有一定的实践意义。首先,论述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相关概念以及信息政治经济学、图书馆政治学、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理论。其次,在本文的调研部分,对广州、深圳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进行典型案例分析,总结经验。对贵阳市城区公共图书馆进行了田野调查和读者调查,总结现状并分析原因。最后,根据调研结果,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切合实际且符合贵阳本地特色的完善策略,包括服务体系、基础条件、基础阅读服务、阅读推广服务、弱势群体服务和数字化服务。本文涉及的重要研究方法有:田野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等。第一,基础理论部分。通过购买专业书籍、查阅网络资源和图书馆数据库及藏书的方法,收集丰富的有关于本研究的文献,通过筛选成为本研究的主要素材和理论基础。第二,调研部分。运用田野调查法,对各个图书馆实地参观、对馆长馆员进行专家访谈、获取服务数据等,得到大量真实可靠的一手资料,成为本研究的主要分析素材。运用问卷调查法,设计读者调查问卷,针对用户对公共图书馆的参与行为、认知和态度进行调查,分析数据并得出研究所需的结论。本研究有两个创新点,即视角创新和观点创新。一、视角创新。采用适用性的理论视角,注重学术研究与实际工作的黏性,注重对于实践工作的适用性指导,提出的策略具有适用性和可实施性。二、观点创新。本文提出完善贵阳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架构、提升贵阳市公共图书馆基础阅读服务品质、强化贵阳市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等六大方面的优化策略,不仅为贵阳市,也希望能够为西部民族地区及欠发达城市图书馆提供有效指导。
谭宇鹏[10](2020)在《基于新型交互模式的高校图书馆空间优化设计研究 ——以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改造设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数字化时代推动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这种变化带来的学习与生活的便捷性影响着千家万户。当然,数字化的春风亦传播到了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之中,读者获取信息资源的途径大大拓宽,同时培养综合性人才的高教理念也使得学生们逐渐将学习模式由被动式、灌输式转化为主动式、协作式,无论是生活方式的影响还是学习模式的转变都极大地强化了信息交互在数字化时代的地位。本文即立足于网络技术百花齐放的时代,以当下高校图书馆读者行为模式与需求的变化为切入点,以馆内多种媒介产生的新型交互模式为导向,探索出满足读者需求、适应时代变化的新型高校图书馆空间优化设计策略,并进行深入研究,期待可以帮助图书馆这类的高校学术殿堂可以进一步焕发活力,进而为每一位到馆读者提供最为优质的信息服务。在研究的过程中笔者进行了实地调研,运用问卷调研法、观测法、访谈法对现阶段高校图书馆读者的行为模式特征与需求变化进行了调研,并结合网络上整理的数据了解到,目前我国开馆在用的高校图书馆大多是早期建设好的老馆,“以书为本”的传统模式已然无法适应当下读者的需求,这即明确了本文的思路将以交互为核心,处理好满足交互模式需求下的空间特征、空间群关系、数字化空间的优化设计。基于调研数据分析出的结论,大致可将数字化时代高校图书馆内演变而来的新型交互模式归纳为三类,即人与信息、信息与信息、人与人的新型交互模式。在这三类支线的引导下探索满足读者多元化需求的高校图书馆空间特征,并从整体空间组织、整体空间形态与整体空间品质三个方面加以论述,试图开拓多样化的功能空间以满足读者需求,优化空间形态以适应数字化时代背景,并提升空间品质以给予读者精神层面的享受,升华高校读者对于图书馆的整体体验。接下来将满足读者多元化需求的空间特征为基础,以馆舍内新型交互模式为导向来继续探究高校图书馆空间体系的优化手法,在“以人文本”的原则下从数字化背景影响下,人息交互、人人互动模式引导下寻找空间体系的优化手法,创造同时满足读者行为与精神需求的图书馆空间,使读者对于空间环境的归属感与领域感,极大的提升入馆学习与工作效率。最后借用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改建项目进行假题真做,试图在实践过程中完善前文探究的设计策略。
二、数字图书馆多媒体对象数据库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字图书馆多媒体对象数据库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范畴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本文创新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历史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开发 |
2.1.2 档案资源聚合 |
2.1.3 关联数据在档案领域的应用 |
2.1.4 研究述评 |
2.2 相关理论 |
2.2.1 档案价值论 |
2.2.2 知识组织理论 |
2.2.3 数字人文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框架 |
3.1 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原则、流程及目标 |
3.1.1 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原则 |
3.1.2 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流程 |
3.1.3 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目标 |
3.2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的多维分析 |
3.2.1 关联强度 |
3.2.2 关联维度 |
3.2.3 关联阶度 |
3.2.4 关联粒度 |
3.3 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框架构建 |
3.3.1 历史档案资源聚合层级划分 |
3.3.2 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结构框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历史档案资源的数据关联模型 |
4.1 历史档案资源元数据方案设计 |
4.1.1 常用历史档案资源元数据比较分析 |
4.1.2 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元数据方案设计思路 |
4.1.3 历史档案元数据方案设计步骤 |
4.1.4 历史档案元数据方案 |
4.1.5 历史档案资源元数据实例 |
4.2 历史档案资源知识本体建模 |
4.2.1 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分类体系 |
4.2.2 历史档案资源知识本体的类型 |
4.2.3 历史档案资源知识本体构建 |
4.2.4 历史档案资源知识本体构建实例 |
4.3 历史档案资源数据关联模型构建 |
4.3.1 元数据元素识别 |
4.3.2 知识本体概念关系抽取 |
4.3.3 历史档案资源数据关联模型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的发布与聚合 |
5.1 历史档案资源语义化处理 |
5.1.1 历史档案资源元数据语义化转换 |
5.1.2 历史档案资源RDF化过程 |
5.1.3 历史档案资源实体语义关联关系识别 |
5.2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的发布 |
5.2.1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URI命名 |
5.2.2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的存储 |
5.2.3 基于D2R的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发布 |
5.2.4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发布实例 |
5.3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聚合 |
5.3.1 关联数据聚合方法 |
5.3.2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互联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历史档案资源的聚合服务 |
6.1 基于关联数据的聚合服务功能 |
6.1.1 历史档案资源检索服务 |
6.1.2 历史档案资源推荐服务 |
6.1.3 历史档案资源可视化服务 |
6.2 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服务平台结构设计 |
6.2.1 存储层 |
6.2.2 描述层 |
6.2.3 服务层 |
6.2.4 应用层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聚合策略 |
7.1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聚合实施策略 |
7.1.1 实现多源异构历史档案资源采集方法 |
7.1.2 建立多元协作的组织机制 |
7.1.3 制定统一规范的标准体系 |
7.1.4 提供泛在化关联数据应用服务 |
7.2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聚合的保障机制 |
7.2.1 政策保障 |
7.2.2 技术保障 |
7.2.3 人才保障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研究总结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我国少数民族数据库的建设与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数据资料采集的途径及方法 |
1.1 期刊论文的报道 |
1.2 工程项目的获批公示 |
1.3 数据库上线的调查 |
2 民族库建设状况 |
2.1 建库者分布及其建库力量 |
2.2 民族库的种类及其建设方式 |
2.3 覆盖的民族及主题特征 |
2.4 数据库的开放状态与应用级别 |
3 民族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3.1 民族库建设工作的集中性突出 |
3.2 民族库内容存储有同质化倾向 |
3.3 民族库信息组织方法未能突显资源民族属性 |
4 民族库的建设管理规划的设想 |
4.1 战略规划 |
4.2 项目规划 |
4.3 数据库建设规划 |
5 结语 |
(4)我国高校学生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数字资源概念 |
二、数字图书馆概念 |
三、高校及高校学生概念 |
第二节 数字图书馆资源分类及特征 |
一、数字资源的分类 |
二、数字图书馆的特征 |
第三节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内容及特点 |
一、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内容 |
二、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特点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高校学生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现状 |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方法 |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基本内容 |
一、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内容现状 |
二、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现状 |
三、我国高校学生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利用现状 |
四、我国高校学生对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的需求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高校学生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高校学生数字资源意识淡薄 |
一、高校学生对图书馆数字资源重视度不够 |
二、高校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 |
第二节 高校学生的数字资源需求挖掘不够充分 |
一、高校学生所需的文献资源不能被满足 |
二、高校学生所需相关软件工具不能被提供 |
第三节 高校学生信息反馈渠道较少 |
一、高校学生获取图书馆数字资源信息渠道较少 |
二、高校学生意见反馈渠道较少 |
第四节 高校学生无法便捷使用检索系统 |
一、高校学生检索能力不足 |
二、高校学生无法便捷使用检索系统 |
第五节 高校学生获取数字资源渠道不够通畅 |
一、高校学生校外访问系统不稳定 |
二、高校学生无法获取完整文献资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提高高校学生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率的典型案例 |
第一节 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拓展服务 |
一、满足高校学生需要的多种检索方式 |
二、促使高校学生了解数字资源的一小时讲座 |
三、高校学生使用频率较高的工具与软件 |
第二节 复旦大学图书馆的学科服务 |
一、满足高校学生需要的学科服务 |
二、辅助高校学生学习的慕课课程 |
三、方便高校学生链接国内外大学图书馆的方式 |
第三节 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的教育服务 |
一、满足高校学生需求的多种数据库导航方式 |
二、满足高校学生学习需要的多媒体资源 |
三、提高高校学生检索能力的教学与培训 |
四、满足高校学生需要的多种校外访问方式 |
第四节 加州理工学院图书馆的咨询服务 |
一、方便高校学生访问的快速链接 |
二、满足学生需要的多种校外访问方式 |
三、满足学生需要的参考咨询服务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提高我国高校学生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的策略 |
第一节 学生要提高自身学习能力 |
一、高校学生要重视图书馆数字资源 |
二、高校学生要提高学习主动性 |
第二节 完善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 |
一、建设数据库等基础数字资源 |
二、提供网络课程资源 |
三、提供并及时更新工具软件资源 |
四、完善其他数字资源 |
第三节 加强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宣传 |
一、高校图书馆要拓宽数字资源宣传渠道 |
二、高校图书馆要加强对新生群体的数字资源宣传 |
第四节 开设检索课程或培训 |
一、高校图书馆要增强检索培训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
二、高校培养单位要增加检索相关课程 |
第五节 提高高校图书馆馆员服务能力 |
一、提高高校图书馆馆员解决问题的能力 |
二、提高高校图书馆馆员的宣传能力 |
第六节 利用教学活动促进数字资源利用 |
一、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使用图书馆数字资源 |
二、高校图书馆引进教学系统保存相关数字资源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调查问卷 |
致谢 |
(5)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及基础理论 |
第一节 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概述 |
一、省级公共图书馆 |
二、特色数据库 |
三、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 |
第二节 基础理论 |
一、图书馆学五定律 |
二、人本主义理论 |
第二章 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
第一节 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现实背景 |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的出台施行 |
二、《“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制定与实施 |
三、公共图书馆等级评估的开展 |
四、《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 |
第二节 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意义 |
一、有助于促进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二、有助于推动地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
三、有助于加强特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
四、有助于满足多层次的社会用户需求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与服务调查 |
第一节 调查设计 |
一、调查方法 |
二、调查对象 |
第二节 调查内容 |
一、特色数据库的基本情况 |
二、特色数据库的主题内容 |
三、特色数据库的资源类型 |
四、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方式 |
五、特色数据库的开放使用 |
六、特色数据库的运行与更新维护 |
七、特色数据库的知识产权问题 |
第三节 调查总结 |
一、特色数据库建设与发展处于“进行时” |
二、特色数据库建设与发展“喜忧参半”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特点与成绩 |
第一节 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特点 |
一、地方文化特色性 |
二、区域内容相似性 |
三、服务功能延伸性 |
四、数字技术人文性 |
第二节 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取得的成绩 |
一、特色数据库总量持续增长 |
二、特色数据库主题内容日趋多样 |
三、特色数据库建设基本实现规范化 |
四、特色数据库质量不断提高 |
五、特色数据库服务愈加人性化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一节 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存在的问题 |
一、特色数据库建设与发展不平衡 |
二、特色数据库内容有待充实与完善 |
三、特色数据库开放性与利用率不高 |
四、特色数据库存在知识产权的法律困扰 |
五、特色数据库建设与服务的评价标准缺失 |
第二节 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思想意识上对特色数据库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
二、缺乏对特色数据库建设的长期规划与组织管理 |
三、资金不足影响特色数据库的可持续建设与发展 |
四、技术能力不强制约特色数据库建设与发展水平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与服务的发展对策 |
第一节 明确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原则 |
一、需求性原则 |
二、共享性原则 |
三、特色性原则 |
四、效益性原则 |
五、动态性原则 |
第二节 强化特色数据库的发展意识 |
一、确定以人为本的发展意识 |
二、提高特色库发展的品牌意识 |
三、增强图书馆的服务意识 |
第三节 加强对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投入 |
一、及时补充更新特色数据库资源 |
二、拓宽特色数据库建设资金的来源渠道 |
三、加强特色数据库发展规划的制定 |
四、重视特色数据库发展人才培养 |
第四节 提高特色数据库服务的开放性 |
一、加强特色数据库资源揭示与开发 |
二、注重特色数据库的宣传与推广 |
三、升级特色数据库发展的技术手段 |
第五节 妥善解决特色数据库知识产权问题 |
一、完善特色数据库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政策 |
二、提升特色数据库知识产权管理能力 |
第六节 建立特色数据库发展与服务评价体系 |
一、构建特色数据库评价管理机制 |
二、细化特色数据库评价管理指标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6)省级公共图书馆网站信息无障碍建设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2章 公共图书馆网站信息无障碍建设概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信息无障碍含义 |
2.1.2 信息无障碍标准 |
2.1.3 公共图书馆网站信息无障碍含义 |
2.2 公共图书馆网站信息无障碍服务对象 |
2.3 公共图书馆网站信息无障碍建设目标 |
2.4 公共图书馆网站信息无障碍建设意义 |
第3章 省级公共图书馆网站信息无障碍建设现状调研 |
3.1 公共图书馆网站信息无障碍评价指标 |
3.2 调查方法与工具选择 |
3.2.1 调查方法 |
3.2.2 网站信息无障碍技术检测工具选择 |
3.2.3 调查步骤 |
3.3 省级公共图书馆网站信息无障碍建设调查结果 |
3.3.1 网站无障碍技术检测结果 |
3.3.2 网站服务考察结果 |
3.3.3 网站资源考察结果 |
3.3.4 无障碍建设综合评价 |
第4章 图书馆网站信息无障碍建设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
4.1 图书馆网站信息无障碍建设存在问题 |
4.1.1 网站信息无障碍技术未达标 |
4.1.2 网站未开通无障碍浏览功能 |
4.1.3 网站无障碍服务内容难以满足弱势群体需求 |
4.1.4 网站数字资源建设失衡 |
4.2 影响公共图书馆网站信息无障碍建设因素分析 |
4.2.1 国家信息无障碍建设政策 |
4.2.2 信息无障碍建设意识 |
4.2.3 信息无障碍建设资金 |
第5章 公共图书馆网站信息无障碍建设对策 |
5.1 加强图书馆网站无障碍建设 |
5.1.1 提高网站信息无障碍技术建设水平 |
5.1.2 开通网站无障碍浏览功能 |
5.1.3 网站服务版块考虑特殊读者群体 |
5.1.4 平衡网站资源建设 |
5.1.5 开展公共图书馆网站信息无障碍建设评估活动 |
5.2 加强公共图书馆网站信息无障碍建设保障措施 |
5.2.1 健全无障碍建设法律法规 |
5.2.2 提高信息无障碍意识 |
5.2.3 加大无障碍建设资金投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代表性公共图书馆网站WCAG2.0 Level A检测结果 |
上海图书馆 |
云南图书馆 |
致谢 |
(8)基于微信小程序的高校图书馆有声阅读服务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
一、选题的背景 |
二、选题的目的 |
三、选题的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一、国外的相关研究现状 |
二、国内的相关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微信小程序及高校图书馆有声阅读服务平台概述 |
第一节 微信小程序概述 |
一、微信小程序的提出与发展 |
二、微信小程序的核心理念 |
第二节 高校图书馆有声阅读服务平台概述 |
一、有声阅读及其服务平台 |
二、高校图书馆有声阅读服务平台类型 |
第三节 课题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一、必要性分析 |
二、可行性分析 |
第三章 高校图书馆有声阅读平台现状调查——以“双一流高校”为例 |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方法 |
四、调查内容 |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
一、构建渠道分析 |
二、服务平台资源类型分析 |
三、数字平台基础设施分析 |
第三节 高校有声阅读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一、自建服务平台较少 |
二、资源重复建设率高 |
三、浅阅读化现象突出 |
四、有声资源内容单一 |
五、无固定移动终端平台 |
第四章 基于微信小程序的高校有声阅读服务平台设计方案与运营方案 |
第一节 构建原则与支撑要素 |
一、构建原则 |
二、支撑要素 |
第二节 功能设计 |
一、有声资源融合功能 |
二、个性化定制功能 |
三、账号管理功能 |
四、榜单推荐功能 |
第三节 页面设计 |
一、首页页面设计 |
二、分类页面设计 |
三、榜单页面设计 |
四、账号管理页面设计 |
第四节 运营方案 |
一、拉新 |
二、促活 |
三、召回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论文的主要工作 |
二、论文的不足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9)贵阳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日益重要 |
1.1.2 贵阳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不健全 |
1.1.3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促发展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述评 |
1.3 研究意义 |
1.3.1 为贵阳市公共图书馆实践工作提供借鉴 |
1.3.2 有利于提高贵阳市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 |
1.3.3 有利于贵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 |
1.4 研究对象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6.1 研究内容 |
1.6.2 创新点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公共图书馆 |
2.1.2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
2.2 理论基础 |
2.2.1 信息政治经济学 |
2.2.2 图书馆政治学 |
2.2.3 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理论 |
3 国内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典型经验借鉴 |
3.1 典型案例选取依据 |
3.2 深圳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
3.3 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
3.4 国内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经验总结 |
3.4.1 服务体系架构日趋成熟 |
3.4.2 制度建设完善 |
3.4.3 阅读推广精彩纷呈 |
3.4.4 重视残障人士服务 |
3.4.5 注重文化传播 |
3.4.6 注重数字化建设 |
4 贵阳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现状调研及分析 |
4.1 贵阳市基本情况介绍 |
4.2 贵阳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分析 |
4.2.1 贵阳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架构分析 |
4.2.2 贵阳市各图书馆基础数据与服务特色 |
4.2.3 贵阳市各层次重点公共图书馆服务案例 |
4.2.4 贵阳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现状分析 |
4.3 用户调研 |
4.3.1 问卷设计与发放 |
4.3.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3.3 问卷调查结论 |
5 贵阳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5.1 服务体系架构不完善 |
5.2 基础条件较弱 |
5.2.1 资金不充裕 |
5.2.2 馆舍面积不足 |
5.2.3 人员条件有待提高 |
5.2.4 信息资源建设水平不高 |
5.3 基础阅读服务不丰富 |
5.4 阅读推广活动较单调 |
5.5 弱势群体服务不充分 |
5.6 数字文化服务不到位 |
6 贵阳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优化策略 |
6.1 完善贵阳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架构 |
6.1.1 构建基于区域性服务网络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
6.1.2 完善制度建设 |
6.1.3 图书馆与各级服务点相辅相成 |
6.1.4 实体图书馆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
6.1.5 多元化渠道拓展服务点 |
6.2 夯实贵阳市公共图书馆基础条件 |
6.2.1 争取多元化资金来源渠道 |
6.2.2 多渠道解决馆舍不足 |
6.2.3 提高服务人员专业性 |
6.2.4 完善多种信息资源 |
6.3 提升贵阳市公共图书馆基础阅读服务品质 |
6.4 强化贵阳市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 |
6.4.1 基本策略 |
6.4.2 重点模式设计 |
6.5 重视贵阳市公共图书馆弱势群体服务 |
6.5.1 未成年人服务 |
6.5.2 老年人服务 |
6.5.3 残障人士服务 |
6.5.4 农民工服务 |
6.6 升级贵阳市公共图书馆数字服务 |
6.6.1 引进相关基础设施和阅览设备 |
6.6.2 建立公共数字阅览室 |
6.6.3 充分利用贵阳大数据优势 |
6.6.4 开展数字阅读推广 |
7 结语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 |
7.3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贵阳市城区公共图书馆读者使用及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B 部分问卷调查数据图表 |
致谢 |
(10)基于新型交互模式的高校图书馆空间优化设计研究 ——以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改造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高校图书馆发展的现状 |
1.1.2 高校图书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1.2 课题界定 |
1.2.1 “数字时代”带来的冲击 |
1.2.2 当下高校图书馆空间浮现的问题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的内容 |
1.4.2 研究的方法 |
1.5 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 |
1.5.1 国外研究综述 |
1.5.2 国内研究综述 |
1.6 研究的框架 |
2 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变革与新型交互模式的研究 |
2.1 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变革历程 |
2.1.1 国外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变革 |
2.1.2 国内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变革 |
2.2 高校图书馆内读者行为及体验调研 |
2.2.1 调研的方法 |
2.2.2 馆内读者行为与体验调研分析 |
2.2.3 现状调研综合分析 |
2.3 数字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的职能再定位 |
2.3.1 多样化学习中心 |
2.3.2 数字化信息中心 |
2.3.3 复合化交流中心 |
2.4 数字时代下高校图书馆内的转型变革 |
2.4.1 传统信息媒介的拓展 |
2.4.2 用户行为模式的变化 |
2.4.3 功能空间需求的演变 |
2.4.4 馆舍服务模式的升级 |
2.5 数字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的新型交互模式 |
2.5.1 人与信息的交互新模式 |
2.5.2 信息与信息的交互新模式 |
2.5.3 人与人的交互新模式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新型交互模式下的高校图书馆空间优化 |
3.1 新型交互模式产生背后的理论基础 |
3.1.1 非正式学习概念 |
3.1.2 环境行为学概述 |
3.1.3 第三空间理论 |
3.2 高校图书馆整体空间组织优化 |
3.2.1 藏阅空间的优化 |
3.2.2 交流空间的打造 |
3.2.3 共享空间的完善 |
3.2.4 室外空间的设计 |
3.3 高校图书馆整体空间形态优化 |
3.3.1 空间整体开放性更强 |
3.3.2 空间相互交融性更佳 |
3.3.3 空间匀质化程度加深 |
3.3.4 空间媒介性视效显着 |
3.4 高校图书馆整体空间品质优化 |
3.4.1 空间物理环境品质优化 |
3.4.2 空间人文环境品质优化 |
3.5 本章小结 |
4 新型交互模式引导下的数字化高校图书馆空间体系优化设计方法 |
4.1 数字化高校图书馆空间体系优化设计原则 |
4.1.1 空间体系由“以书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 |
4.1.2 传统功能空间与数字化功能空间相辅共存 |
4.1.3 解放高校图书馆内传统管理模式 |
4.1.4 彰显时代人文精神 |
4.2 数字信息交互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空间体系优化设计方法 |
4.2.1 多重维度空间分解 |
4.2.2 优化重整功能空间群 |
4.2.3 秩序重建 |
4.3 人息交互模式引导下高校图书馆空间体系优化设计方法 |
4.3.1 界限消解 |
4.3.2 路径连续 |
4.3.3 虚拟建构 |
4.4 人人互动模式引导下高校图书馆空间体系优化设计方法 |
4.4.1 功能交互 |
4.4.2 行为引导 |
4.4.3 中庭优化 |
4.5 本章小结 |
5 设计探索:以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空间优化改造设计为例 |
5.1 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现状 |
5.1.1 基础概况 |
5.1.2 功能现状 |
5.1.3 现存不足 |
5.2 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改造设计探索 |
5.2.1 改造立意构思 |
5.2.2 功能空间构成优化 |
5.2.3 秩序营造 |
5.2.4 基于新型交互模式的空间建构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方案平面图纸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数字图书馆多媒体对象数据库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研究[D]. 贾琼. 吉林大学, 2021(01)
- [2]我国少数民族数据库的建设与管理[J]. 李敏. 图书馆学研究, 2021(13)
- [3]广东省市级公共图书馆的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建设研究[D]. 陈静文. 安徽大学, 2021
- [4]我国高校学生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D]. 马秋月. 黑龙江大学, 2021(10)
- [5]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与发展研究[D]. 崔宇婷.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6]省级公共图书馆网站信息无障碍建设调查研究[D]. 章超怡.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7]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8]基于微信小程序的高校图书馆有声阅读服务平台研究[D]. 纪苏桐.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9]贵阳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研究[D]. 赵子漩. 贵州财经大学, 2020(04)
- [10]基于新型交互模式的高校图书馆空间优化设计研究 ——以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改造设计为例[D]. 谭宇鹏.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