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皇家音乐《福寿歌》

琉球皇家音乐《福寿歌》

一、琉球御座乐《福寿歌》(论文文献综述)

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1](2015)在《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的设立与发展》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于1983年建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制度。1984年,根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关于艺术学科单立门类的决定,由文化部牵头,成立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具体职能为:制定全国艺术科学研究规划,制定和实施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年度经费预算和项目选题规划;受理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申请,组织专家评审;组织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研究成果的鉴定、审核、验收以及宣传推介;制定全国艺术科学规划有关管理

赵维平[2](2014)在《我国东方音乐的研究现状及学科建设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地处亚洲,为东方之一大国,然东方音乐的学科建设却十分缓滞,它与我国的大国地位、教育投资不甚相称。2013年12月在上海音乐学院举办了"首届东方音乐学科建设研讨会",学者们热议了东方音乐研究的课题。文章全面分析、总结了我国亚洲音乐的研究现状,同时对东方音乐研究及该学科的建设提出了思考。

朱奇莹[3](2014)在《论中国的冲绳文学研究——以冲绳音乐文学研究为中心》文中提出国内知识界自1960年代开始,便开始了有关中琉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但是,关于冲绳文学方面的研究却直到80年代后期才开始少量出现,且仅限于"民族音乐"、"乡土歌谣"这一范畴。对于中国的冲绳文学研究中"冲绳文学"这一概念本身的长期空白,以及现阶段冲绳音乐文学研究领域中所伴随的强烈阶级性色彩、去历史化倾向,乃至将研究对象置于美学价值中去表象和消费等问题,并不能仅仅把其原因简化归结为冲绳文学本身所面临着的定义之难和学科的局限性问题,而是应该将其看作是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综合作用之下最终导致的结果。

王耀华[4](2014)在《中日音乐比较研究的新发展——从研究者、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看历届中日音乐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文中研究指明2013年3月27日,为期三天的第十届中日音乐比较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在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召开。本次会议共收到中文论文28篇,日文论文24篇。作为中日音乐比较会议的创始人和见证人,中国学者王耀华教授和日本学者金城厚教授分别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回顾了两国音乐文化交流的历史和变迁。其中,在金城厚的讲话中,谈及了此项研究开展之初,中国学者对于日本文化的热情和资料的匮乏,更感叹于当时日本学者对中国音乐文化的不了解。18年来,大家从以彼此介绍、分析自己的文化为主的一边倒的研究方式,到今天,更多的研究成果建立在对于中日两国文化的综合考察的基础上,研究的领域也从古代史、民族音乐拓展到当代两国音乐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次会议提交的论文就涉及两国的音乐史学、乐器学、戏曲、说唱艺术、佛教音乐、电影音乐、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等多个层面。随着交流的不断增加和深入,双方文化中一些共有的现象都被放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展示和探讨,这种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也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有益的参照。

吴琼[5](2013)在《清代扬琴考》文中研究说明扬琴,击弦乐器,又称“洋琴”。其于亚、非、欧洲等国家、地区均有分布,被称为“世界性乐器”。扬琴自传入中国以来,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不断地交流、碰撞、磨合,逐渐为人们所接纳,今已为中国民族乐器之一员。清代,经济繁荣、政治稳定,为艺术各门类发展提供良好契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持续发展,可谓百花齐开、争奇斗艳。在长期的文化积累中,戏曲、说唱、器乐演奏等更是攀上高峰,扬琴正是在此背景下迅速融入中华大地。故,清代是扬琴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期间,扬琴并与民间艺术紧密结合,并得到广泛传播,在形制、演奏等方面都已出现明显的“华化”倾向。本论文将从两个层面对清代扬琴进行研究。第一层面为清代扬琴之素描,由第一章“扬琴之来华”、第二章“清代扬琴形制考”、第三章为“扬琴与清代音乐”组成,其研究方面包括对中国扬琴来源、传入时间、路径进行考证,清代扬琴之各称谓之探析,清代扬琴之形制以及变迁分析,扬琴与清代音乐之结合状况考述,如对扬琴与清代曲艺、扬琴与清代民间乐队之关系进行论述等等。此层面为文章之主体部分,占据大量笔墨,以期能大致全面勾勒清代扬琴之基本发展状况。第二层面为清代扬琴发展成因探析,由第四章“扬琴华化之缘由”进行论述。这部分论述是对扬琴由传入乐器如何向民族乐器转型之缘由进行分析,主要从社会原因、民间接受及自身优势等方面进行论述。并认为扬琴这一海外乐器在清朝时期已初步完成其向中国民族乐器之转型,这一转型是其“华化”之一大步,亦是中国扬琴发展之重要历史进程。

刘富琳[6](2011)在《琉球御座乐《送亲亲》《一更里》《相思病》《为学当》考释》文中提出御座乐是琉球的宫廷音乐,主要用于宫廷仪式、册封仪式和上江户仪式等场合,所用乐器和音乐都来自中国。1879年,日本废藩置县吞并琉球,琉球王国瓦解,御座乐随之失传。本文以御座乐《送亲亲》《一更里》《相思病》《为学当》保留下的唱词为依据,寻找相同唱词的中国歌曲,对其唱词和音乐进行考释,为琉球御座乐的复原研究提供参考。

周少婧[7](2010)在《从“洋琴”到“扬琴” ——扬琴中国化的成因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乐器是音乐的物质载体,也是音乐史的标尺和“化石”。在乐器中凝结着社会、文化、历史、音乐等诸多因素,同时这些因素又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乐器的生存与发展。洛秦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乐器艺术的发展,渗透了一个时代的音乐文化精神,而反过来,一个时代的音乐文化精神又决定了乐器使用的选择、乐器发展的面貌和乐器演变的轨迹。”扬琴,是明清时期,传入中国的外来乐器,在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不断的交流、碰撞、磨合的过程中,逐渐的为人们所接纳,在它绵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扬琴成为曲种、乐种中不可或缺的伴奏、协奏乐器。如今,我们在民乐队中所看到的扬琴,已然是一件地地道道的中国弹拨乐器了。而中国扬琴体系作为世界扬琴“三大体系”(欧洲、南亚西亚、中国)中的重要代表,可见,它的魅力是无可厚非的,它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融会贯通也是毋庸置疑的。本论文将从两个不同的层面,对扬琴进行研究:(一)扬琴的传入及其中国化的形成,所涉及的内容包括扬琴传入中国时间的考证、扬琴在中国的发展概况(其中包括乐器的形态、使用场合及其功能、扬琴中国化的形成:教材的出版、流派的成型),笔者通过对乐器纵向发展脉络的梳理与阐释,以期清晰地描述扬琴发展的历史概况;(二)扬琴中国化的成因分析研究,在这一部分中,笔者将从两个方面来探讨扬琴之所以被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所接纳、并中国化形成的动因进行阐释与分析,归结起来:乐器自身的功能特点、生存空间、人、传承方式、事乐场所、观念、表演形式、音乐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都将成为扬琴中国化形成的重要因素。

方墨涵[8](2008)在《2001-2007中日音乐比较研究的新进展、新创获》文中研究表明进入新千年以来,中日音乐比较研究以其文化相对主义的学术理念、多元文化与多学科交叉的视域和方法,取得了学术上的新进展、新创获,呈现出不同于"世界音乐研究"其它领域的鲜明特征:着重于音乐本体的研究以及研究中新手段、新材料的运用;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展。

田可文,王璐[9](2007)在《1996-2005:面向亚洲的音乐学视野——中国学者对亚洲音乐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对1996-2005年间发表的175篇论文进行了梳理,分析了亚洲音乐研究的五个主要方面,认为当前亚洲音乐研究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不足,从学科建设层面看,理应迅速设立"亚洲音乐"研究方向,从而协调具体学术领域内存在的不平衡关系。

施咏[10](2007)在《南音三弦琉球乐 母语多元传授业——王耀华学术成果述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立足家园故土”——福建传统音乐、“探源变迁路途”——客家音乐、“沟通两岸横渡”——闽台音乐、“全面俯瞰回顾”——中国传统音乐、“敲响琉球太鼓”——中日比较音乐、“中华母语反忧”——音乐教育、“多元拓展全球”——世界民族音乐等七个方面,对王耀华先生的学术成果进行分类综述,探讨其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

二、琉球御座乐《福寿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琉球御座乐《福寿歌》(论文提纲范文)

(1)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的设立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国音乐文物大系
中国藏族音乐文化考察研究
一、藏族音乐文化研究状况
二、项目的目标、条件与成果
琉球御座乐与中国音乐
江南丝竹研究
一、项目概况
二、基本结构
三、主要创新
四、社会影响

(2)我国东方音乐的研究现状及学科建设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东亚诸国音乐的研究
    1. 对日本音乐的研究
    2. 朝鲜、韩国音乐的研究
    3. 越南音乐
二、东南亚音乐
三、南亚音乐
四、西亚诸国音乐
五、中亚地区的音乐

(3)论中国的冲绳文学研究——以冲绳音乐文学研究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何为“冲绳文学”
二、中国的冲绳音乐文学研究
    ( 一) 研究类别中潜在的阶级性
    ( 二) 研究中隐含的历史认识断绝问题
    ( 三) 于美学价值中被表象和消费的冲绳艺能文学
三、从何探寻冲绳理解的可能性

(5)清代扬琴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状况
    三、本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本文的特征
第一章 扬琴之来华
    第一节 扬琴之传入
        1. 中国扬琴来源考
        2. 扬琴传入之时间
        3. 扬琴传入之路径
    第二节 清代扬琴之称谓
        1.“洋琴”之称谓
        2.“瑶琴”之称谓
        3.“铜琴”“铜弦琴”之称谓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清代扬琴之形制
    第一节 琴面形制
        1. 琴面之形制
        2. 琴面之变化
    第二节 扬琴琴弦
        1. 琴弦材料
        2. 弦数变化
    第三节 扬琴琴竹
        1.琴竹材料
        2.以竹击琴之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扬琴与清代音乐
    第一节 扬琴与清代曲艺
        1. 清代扬琴与琴书
        2. 清代扬琴与扬州清曲
        3. 清代扬琴与弹词
    第二节 扬琴与清代器乐合奏
        1.“管弦”乐队
        2.“丝弦”合奏
        3.“丝竹”之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扬琴华化之缘由
    第一节 扬琴与社会
        1.社会音乐生活丰富
        2.经济利于扬琴发展
        3.交通促进扬琴传播
    第二节 扬琴与民间
        1.扎根于民间
        2.职业化艺人
        3.制造业繁荣
    第三节 扬琴自身之优势
        1.形制轻便
        2.音色优势
        3.易于上手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从“洋琴”到“扬琴” ——扬琴中国化的成因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课题的研究现状
    三、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及手段
    四、研究主要思路以及写作框架
绪论 扬琴历史的发展概述
    1、洋琴与扬琴的界定
    2、扬琴的起源与发展概述
第一章 扬琴的传入及其中国化的形成
    第一节 扬琴传入中国时间的考证
    第二节 扬琴在中国的发展概况
        1、有关扬琴的名称
        2、乐器的形态
    第三节 从“洋琴”到“扬琴”的中国化形成
        1、传承、体系化的发展—专业化教材《琴学新编》的出版
        2、鲜明地域风格的凸显—奠定流派的成型
    小结
第二章 从"洋琴"到"扬琴"中国化的成因分析研究
    第一节 扬琴中国化的内部成因
        1、乐器自身的功能特点
        ① "兼具弹弦乐器与敲击乐器”的双重优势
        ② 音色的融合特点—符合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审美需求
        ③ 固定的音位排列
        2、中国传统音乐对扬琴的接受
        ① 地方曲种
        ② 地方乐种
    第二节 扬琴中国化的外部成因
        1、以商业为杠杆推动扬琴艺术的发展
        ① 艺人、行会组织等对“扬琴艺术”发展的作用
        ② 音乐表演的商业性本质
        2、社会各阶层的参与
        ① 文人音乐生活中的扬琴
        ② 女性乐人生活中的扬琴
        3、传播地域的扩大
        4、社会环境对扬琴艺术的推动
        ① 繁荣的经济状况
        ② 乐器制造业的繁荣
结论
参考书目
图片附录
后记
各地曲种、剧种、乐种扬琴使用情况一览表

(8)2001-2007中日音乐比较研究的新进展、新创获(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日音乐比较研究中的音乐本体研究以及研究中新手段、新材料的运用
    (一) 中日音乐声、律、调比较研究
    (二) 中日记谱法比较研究
    (三) 中日乐器比较研究
二、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
    (一) 中国音乐东传比较研究
    (二) 中日明清乐比较研究
    (三) 琉球音乐与大陆音乐比较研究
    (四) 中日传统音乐与戏曲比较研究
    (五) 中日宗教音乐比较研究
    (六) 音乐史学史和音乐文献史料研究

(9)1996-2005:面向亚洲的音乐学视野——中国学者对亚洲音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东亚诸国音乐的研究
    1、对日本音乐的研究
    2、对朝鲜、韩国音乐的研究
二、对东南亚诸国音乐的研究
    1、对印度尼西亚音乐的研究
    2、对泰国音乐的研究
    3、对越南、柬埔寨、缅甸、马来西亚等国音乐的研究
三、对南亚诸国音乐的研究
    1、对印度音乐的研究
四、对西亚音乐的研究
五、对亚洲音乐的综合研究
六、对亚洲音乐研究现状的分析

(10)南音三弦琉球乐 母语多元传授业——王耀华学术成果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立足家园故土———福建传统音乐
    (一) 福建南音
    (二) 福建戏曲、民歌及福建音乐史
        1、福建戏曲
        2、民歌
        3、福建音乐史
    (三) 福建传统音乐总论
二、探源变迁路途———客家音乐
三、沟通两岸横渡———闽台音乐
四、全面俯瞰回顾———中国传统音乐研究1、中国传统音乐概论
五、敲响琉球太鼓———中日音乐比较研究
六、中华母语反忧———音乐教育
七、多元拓展全球———世界民族音乐研究
八、结语

四、琉球御座乐《福寿歌》(论文参考文献)

  • [1]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的设立与发展[J]. 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音乐学, 2015(03)
  • [2]我国东方音乐的研究现状及学科建设的思考[J]. 赵维平.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4(03)
  • [3]论中国的冲绳文学研究——以冲绳音乐文学研究为中心[J]. 朱奇莹. 重庆与世界(学术版), 2014(05)
  • [4]中日音乐比较研究的新发展——从研究者、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看历届中日音乐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J]. 王耀华. 人民音乐, 2014(01)
  • [5]清代扬琴考[D]. 吴琼. 武汉音乐学院, 2013(04)
  • [6]琉球御座乐《送亲亲》《一更里》《相思病》《为学当》考释[J]. 刘富琳.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11(03)
  • [7]从“洋琴”到“扬琴” ——扬琴中国化的成因分析研究[D]. 周少婧. 上海音乐学院, 2010(05)
  • [8]2001-2007中日音乐比较研究的新进展、新创获[J]. 方墨涵.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8(04)
  • [9]1996-2005:面向亚洲的音乐学视野——中国学者对亚洲音乐的研究[J]. 田可文,王璐.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07(04)
  • [10]南音三弦琉球乐 母语多元传授业——王耀华学术成果述评[J]. 施咏. 中国音乐, 2007(02)

标签:;  ;  ;  

琉球皇家音乐《福寿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