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杨107引种育种技术——苗期试验

欧美杨107引种育种技术——苗期试验

一、欧美杨107号杨引种及繁育技术研究——苗期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俞永玮[1](2021)在《十个优良杨树无性系抗旱性研究》文中指出干旱是全球环境治理中高度重视的议题之一,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广范围大,三北防护林工程在此初见成效,但仍需更进一步加强建设,在规划建设期内打造出完整稳固的西北生态屏障。杨树作为速生丰产用材林的主要树种之一,能无性繁殖保证了其优良性状不会变异,显着的三大效益保证了其林木栽培中的生产地位。引进和选育抗旱性较强的优良无性系,再通过区域栽培试验,筛选出适应西北地区环境且抗逆性良好的无性系加以推广,既可进一步满足我国杨木生产加工的原料需求,另一方面亦能为三北防护林建设提供大量的种质资源。本文采用了人工盆栽控水方法,以意大利引进的5个黑杨供试无性系La、Pa、Ta、Ti、Qg为材,中林46和107杨为对照;白杨派无性系5个——A23、A39、A46、A50、A54,84K和I-101为对照。设定正常水分供应(田间持水量的100%)、轻度胁迫(田间持水量的60%)和重度胁迫(田间持水量的30%)3种梯度,测定了各无性系幼苗在3种水分梯度下其生长形态指标和生理生化指标变化。分析不同胁迫梯度对各供试无性系的影响,构建抗旱性综合评价体系,对所有供试无性系抗旱能力强弱进行排序。以便后期合理选择杂交育种亲本组合,也为不同立地条件引种栽培提供一定理论依据。研究表明,黑杨各供试无性系在胁迫影响下,Ti单叶面积和根干重在两种胁迫梯度下均为最小,根系发育受抑制最为明显;107杨在重度胁迫下单叶面积最低,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同等胁迫梯度下均最低,光合作用受抑制最为明显;中林46杨在两种梯度下其叶片相对电导率均最高,细胞膜透性受损相对最为严重;Ta无性系地径生长量同梯度下均最低;Pa无性系在两种梯度下叶片相对含水量最低,叶片持水力相对最差。白杨各供试无性系在胁迫影响下,84K杨株高、地径、单叶面积、地上生物量、根干重在同等胁迫下,较其他供试无性系均最低,生物量累积受到明显抑制;在轻度胁迫下,84K水分利用效率和叶片相对含水量较其余无性系均为最低。A23相对电导率在两种胁迫梯度下均最高,说明A23细胞膜透性受损最为明显;在重度胁迫下,A23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较其余无性系均最低。对各供试无性系进行综合评价,抗旱系数法结果表明,14个供试无性系抗旱能力强弱依次为:I-101>107杨>Qg>A54>A23>A39>Pa>84K>A46>A50>Ti>中林46>Ta>La。

孙佩[2](2020)在《丹红杨×通辽1号杨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及重要经济性状QTLs解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杨树(Populus)是我国主要造林树种,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当前,大量杨树栽培种已经在不同杨树适生区推广种植,而准确鉴定不同杨树栽培种和解析杨树重要性状遗传与分子基础是杨树生产实践和遗传改良的重要目标。本研究对课题组前期收集的91份国内外杨树栽培种利用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构建指纹鉴定图谱并进行倍性检测,从中选取美洲黑杨丹红杨(Populus deltoides‘Danhong’)作为母本,天然种质小叶杨通辽1号杨(Populus simonii‘Tongliao1’)作为父本,通过人工杂交获得派间F1杂交群体,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开发的SNP(Single nucletiode polymorphism,SNP)标记构建高密度遗传图谱;测定丹红杨×通辽1号杨F1群体叶片、不定根及抗旱性状,进行QTLs定位分析,解析其遗传基础,挖掘目的性状相关联的候选基因。本研究通过对杨树主体栽培种的指纹图谱构建、丹红杨×通辽1号杨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重要性状的遗传基础解析,为杨树栽培种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对杨树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重要性状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结论如下:1.使用18对多态性SSR标记构建91份来自杨属4大派[黑杨派(57)、青杨派(11)、白杨派(5)、胡杨派(2)及派间、派内杂种(16)]的指纹图谱。总计扩增222个多样性等位基因,平均每个标记扩增12.3个多样性等位基因,平均标记多态性信息含量和区分系数值分别为0.706和0.813。5对SSR标记(ORPM_103、ORPM_247、GCPM_1048、GCPM_1255和LG_X_19)筛选为参试栽培种核心引物组合。流式细胞分析发现11个栽培种为三倍体,其中7个栽培种在多个标记位点扩增出3个等位基因,表明SSR标记可以辅助倍性检测。2.以起源于北美洲的美洲黑杨种内杂种丹红杨(母本)和我国天然种质小叶杨优树通辽1号杨(父本)通过人工控制授粉建立F1群体,随机选择500个杂交子代个体,采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开发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分别构建母本、父本和整合3张高密度遗传图谱。母本遗传图谱含有3 474个SNP标记,分布于19个连锁群,覆盖遗传距离为2 686.63 c 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0.77 c M;父本遗传图谱含有2 831个标记,分布于19个连锁群,覆盖遗传距离为2 388.21 c 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0.84 c M;整合图谱包含5 796个SNP标记,分布于19个连锁群,覆盖基因组遗传距离为2 683.80 c M,标记间平均间距为0.46 c M。共线性和热图分析表明遗传图谱构建质量较高。3.测定丹红杨×通辽1号杨亲本及422个F1子代的13个叶面积、叶周长、净光合作用速率等叶片形态和生理性状,亲本间差异显着,F1群体中均为正态分布且同一类型叶片性状间相关性要高于不同类型间性状。定位分析发现调控叶片形态性状的109个QTL位点分布于18个连锁群,55个调控叶片生理性状QTL位点分布于14个连锁群。叶片性状QTL位点区域包含180个候选基因,共表达和GO富集分析证明这些候选基因参与叶片光合作用。定量PCR表明基因CYCLIN(Potri.015G112200)和RED CHLOROPHYLL REDUCTASE(Potri.007G043600)在亲本间显着差异表达,表明这两个基因可能参与调控叶片发育。4.对丹红杨×通辽1号杨亲本及435个F1子代进行水培试验,测定不定根数量、最大根长和叶片数等12个不定根和茎相关表型性状,在F1群体中广泛分离,受到高度遗传调控,性状间显着相关。150个QTLs位点调控不定根性状,表型变异解释率为3.1-6.1%,83个QTLs位点调控茎性状,表型变异解释率为3.1-19.8%。存在25个QTLs一因多效位点和40个QTLs重组热点,其中10个QTLs一因多效位点共同调控不定根和茎生长。对亲本及强弱生根能力各3个基因型个体进行转录组分析,发现1 017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43个基因是QTL区域重叠基因。K-means聚类和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表明编码氨基酸膜转运蛋白的基因Pt AAAP19(Potri.004G111400)与不定根性状显着相关,亲本间序列比较分析发现通辽1号杨缺失一段153bp编码区序列,导致其编码蛋白质缺少一个转膜结构域,可能引起不定根生根能力变化。5.在正常水分和中等程度干旱胁迫条件下,测定丹红杨×通辽1号杨146个F1子代的株高、基径、落叶数等5个抗旱性状,在F1群体中呈正态分布,受到不同程度的遗传调控。抗旱性状存在区组与环境间互作效应,其中株高相对生长量和比叶面积具有显着的基因型和不同水分梯度间互作效应。定位分析发现208个QTL位点,在正常水分条件、中等程度干旱胁迫及抗旱系数条件下分别发现92、63和53个QTL位点,有26个共同QTLs位点,182个特异QTLs位点以及2个一因多效位点,初步开发了一个与叶片相对含水量共同QTL位点q DLRWC-LG10-1相关联的抗旱性分子鉴定标记np2841。抗旱性特异QTLs位点区域挖掘出187个候选基因,功能注释分析发现基因Potri.003G171300和Potri.012G123900参与干旱胁迫响应。本文以适生于中国的杨树栽培种及丹红杨×通辽1号杨F1群体为研究对象,构建指纹图谱和高密度遗传图谱、解析重要性状遗传基础和挖掘关键候选基因,为准确区分不同杨树栽培种、解析杨树重要性状的遗传与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对杨树新品种保护、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遗传改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张晓艳[3](2020)在《黑杨派无性系生长与材质性状遗传变异分析与综合评价》文中认为杨树材色浅、弹性大、重量轻且加工性能好,是我国短周期工业用材林的首选树种之一。杨树材性性状和叶片性状遗传变异以及与生长性状相关性的研究,不仅为杨树无性系综合选择提供依据,也对工业生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利用13个国外引种黑杨派无性系在北京昌平和河北廊坊分别营建无性系对比试验林,选用2根1干、规格一致的苗木,株行距分别为3 m×4 m和3 m×5 m,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3次重复。连年生长季结束后测定无性系树高和胸径。第6个生长季结束后各无性系在每个区组中分别选取1株标准木,标出南北向后进行砍伐,伐倒取胸径处圆盘,然后向上截取2 m木段,利用圆盘和木段分别测定14个木材解剖学性状和18个木材物理力学性状。河北廊坊试验林第3个生长季各无性系各区组选2株平均木,按各平均木树冠自然分枝轮序,将树冠由上至下分为上、中、下三个冠层,在各冠层南面方向上各取1个代表性一级分枝,选取其成熟叶片测定3个叶片解剖学性状和2个气孔性状。对生长性状与木材解剖学性状、木材物理力学性状以及不同冠层叶片性状,进行性状遗传参数的估算、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通径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生长性状遗传变异:北京昌平生长性状的变异系数大于河北廊坊,而广义遗传力和重复力均小于河北廊坊,且其5年生和6年生树高的广义遗传力(0.03)和重复力(0.24)均为最小值,而两地点其它生长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和重复力分别大于0.32和0.82。各生长性状两地点间差异、地点与无性系互作效应显着。(2)木材解剖学性状遗传变异:除木纤维长度和木射线性状外,同一性状的广义遗传力、重复力和遗传变异系数的大小排序均为:北京昌平>河北廊坊,其中,微纤丝角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46和0.08,重复力分别为0.89和0.54,管孔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49~0.65和0.20~0.31,重复力分别为0.90~0.94和0.77~0.85。无性系间、地点间木材解剖性状差异均为极显着;各性状地点与无性系互作效应显着。两地点各无性系木纤维壁率和双壁厚随年轮增大均呈下降趋势,木射线直径随年轮增大均呈平缓上升趋势,其它木材纤维性状、微纤丝角、管孔性状和木射线比量随年轮增大趋势相反。Ti杨的木纤维壁率、La杨的双壁厚、107杨、Br杨和Me杨的管孔弦向直径、Por杨的木射线比量在早、晚材间差异显着。(3)木材物理力学性状遗传变异:两试验林无性系木材物理力学性状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28~0.99和0.05~0.98,重复力分别为0.88~0.97和0.41~0.93。除径干系数、含水率和冲击韧性外,北京昌平木材物理力学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和重复力均大于河北廊坊。除河北廊坊气弦干率外,各性状无性系间差异均显着或极显着。除全径干率外,各性状地点间差异显着或极显着。除冲击韧性外,各性状地点与无性系间互作效应均极显着。(4)叶片性状遗传变异:叶片解剖性状和气孔性状变异系数分别为10.09%~22.36%和3.11%~31.68%,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01~0.18和0.06~0.51,重复力分别为0.15~0.74和0.29~0.93。叶片性状无性系间和冠层间差异均显着。(5)多性状相关关系:生长性状与性状间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胸径与管孔性状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与微纤丝角、纤维比量、径面硬度和弦面硬度显着负相关;材积与基本密度、气干密度和冲击韧性均显着正相关,与木材硬度负相关;纤维长度与抗压强度和抗弯强度、木纤维壁率与冲击韧性呈正相关;冲击韧性与管孔性状负相关;木材基本密度与纤维长度和微纤丝角均负相关;胸径和材积与叶片表皮气孔密度均为负相关。(6)综合评价:以主成分分析法和隶属函数值法建立了生长性状与木材解剖性状、木材物理力学性状以及3个冠层叶片性状的综合评价体系,对13个黑杨派无性系进行分组和排序,107杨、Por杨、108杨等生长量、木材管孔性状、纤维长度、硬度、抗压强度、冲击韧性、抗弯强度和叶片厚度较大,而木纤维比量较小。综上所述,本研究中两地点气候条件和土壤质地相似,但栽植密度不同,黑杨派无性系生长性状和材性性状变异产生了显着影响,生长性状与材性性状以及不同冠层叶片性状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利用多性状综合评价体系对13个黑杨派无性系进行了分组和排序,筛选出了生长和材性性状优良的品种。

耿强,江超,祝琳,曾武军,张建国[4](2020)在《5个无絮杨树品种苗期生长观测》文中指出为解决济宁及周边城区春季飞絮污染问题,济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引进"鲁林9号""鲁林16号"等5个杨树雄性品种,示范栽植的同时对不同品种杨树雄株生长量、表现特征、抗逆性等进行持续观测,并进行初步数据研究,为今后在鲁西南地区进行育苗、造林提供科学依据。

姚源,蒋博文,蒋全熊[5](2019)在《抗逆107速生杨苗木繁育最佳密度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银川地区引种的抗逆107速生杨(Populus×euranmericanacl‘74/76’)苗木为材料,开展3种不同栽植密度试验,测定其物候期和生长性状。结果表明,抗逆107速生杨苗木繁育的种植密度以30×60cm最适宜。

王长海[6](2019)在《小叶杨与欧洲黑杨杂交子代苗期性状变异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可用于杨树造林的土地多是干旱、寒冷和盐碱等困难用地,选育速生、优质、抗旱、抗寒等杨树新品种,是满足我国杨树人工林发展节本增效需求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选用内蒙古通辽林科院小叶杨(Populus simonii Carr.)基因库内3个优良无性系(‘1-XY’、‘XY-5’、‘ZL3’)为母本,意大利杨树研究所亲本选择育种所得6个欧洲黑杨(Populus nigra L.)优良无性系(‘N188’、‘N020’、‘N139’、‘N151’、‘N429’、‘N430’)为父本,通过人工控制授粉杂交获得F1代,存活8个杂交组合共计1910株子代,对二年生苗木地径性状,以及扦插扩繁后的一年生苗木叶片数量性状(叶面积、叶周长、叶长、叶宽和叶柄长)进行测定,统计性状的变异系数、遗传力、遗传增益、配合力等参数,分析8个杂交组合子代性状的遗传变异情况。对杂交子代叶部病害发生情况进行田间调查,统计8个杂交组合子代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比较8个杂交组合间子代病害发生情况的差异。同时,利用Leaf Analyser软件构建了8个杂交组合子代叶片标志点轮廓模型,并对杂交子代叶形态变异进行主成分分析,探究影响叶形态变异的叶片数量性状及形态表现。通过Morpho J软件基于叠印法构建了叶片的形态特征模型,分析了影响叶形态变异的主要形态特征,确定了不同形态特征在叶形态变异中的占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地径性状的遗传变异:8个杂交组合子代二年生地径性状平均值的变化范围为2.71cm~3.60cm,子代地径均值较大的杂交组合为‘1-XY×N188’、‘ZL-3×N188’、‘ZL-3×N429’,特殊配合力最大的杂交组合是‘1-XY×N188’。杂交子代地径性状变异系数的范围是42.85%~52.38%,8个杂交组合子代的地径性状均存在很大幅度的变异。8个杂交组合子代地径性状的广义遗传力为0.81,受遗传因素影响大,可以为苗期选择的依据。杂交组合的遗传增益均在50%以上,均有较好的性状表现。(2)叶片性状的遗传变异:杂交组合‘ZL-3×N430’子代的叶面积、叶周长、叶长、叶宽、叶柄长均值最大。子代最大叶片出现在杂交组合‘ZL-3×N188’中。叶面积、叶周长、叶长、叶宽、叶柄长的变异系数范围为25.47%~39.29%、13.93%~21.72%、11.34%~18.56%、13.62%~20.95%、15.09%~26.83%,变异幅度均较大。杂交子代叶片性状在杂交组合间差异均达到极显着。杂交子代的叶片性状均值接近父本。杂交子代叶面积、周长、叶长、叶宽、叶柄长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88、0.91、0.89、0.86、0.97,主要受遗传因素的控制。(3)叶部病害发生情况:杂交子代叶部病害当年只有黑斑病[Marssonina.Brunnea(Ell.et Ev.)Sacc.]出现大面积发病,症状明显,8个杂交组合发病率均在50%以上。8个杂交组合子代的黑斑病发病率存在明显差异,子代发病率较高的杂交组合为‘XY-5×N188’、‘ZL-3×N430’、‘1-XY×N139’,较低的杂交组合有‘1-XY×N151’、‘1-XY×N188’、‘ZL-3×N429’。杂交组合‘XY-5×N188’的子代黑斑病发病率为85.72%,病情指数达到54.37%,发病最为严重。而杂交组合‘1-XY×N151’、‘1-XY×N188’和‘ZL-3×N429’的子代发病率为53.11%、53.21%和55.37%,病情指数为28.82%、28.33%和30.76%,发病较轻。(4)叶形态变异分析:基于Leaf Analyser软件的叶形变异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叶面积是影响8个杂交组合子代叶形态变异的第一主成分,贡献率均在60%以上。杂交子代叶形态变异的第一主成分图像显示,叶面积越大的子代,其叶片形态特征与父本欧洲黑杨的相似度较高,而叶面积越小的子代,其叶片形态特征与母本小叶杨的相似度较高。影响叶形变异的主要因素还有叶长宽比、叶尖和叶基的形态、叶片对称性等性状。基于Morpho J软件对杂交子代叶片形态变异分析结果表明,8个杂交组合的子代叶形态变异主要来源为叶片阔圆形、叶片三角形、叶片菱形、叶片倒卵形等形态特征,占叶形态变异的70%以上。

王志波,季蒙,李彬,孙艳飞[7](2015)在《呼和浩特地区辐射松播种繁育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在呼和浩特地区辐射松播种繁育表明,种子较优处理方式为沙藏,与未处理相比苗高生长量提高31.14%,地径生长量提高23.11%;4月29日播种的单位面积产量较4月20日高161.11%;与撒播相比,条播苗高生长量提高8.10%,地径生长量提高9.51%;容器袋播种育苗,苗高生长量和地径生长量分别比苗床直接播种育苗提高13.84%和8.35%。

翟洋[8](2014)在《杨树优良无性系选育》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主要以选育出高产优质杨树无性系为试验目的,以杂交育种和收集得到的无性系为材料,通过苗期选择及无性系区域试验,从生长量、形质指标、病虫害情况、生理指标、木材材性等方面,采用单性状评价、多性状综合选择的方法,选育出3个优良无性系,并通过苗期生长节律观测说明3个优良无性系的苗期生长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生长量情况:3片区域试验林4年生杨树无性系的胸径分布分别为9.4—16.35cm、7.72—12.99cm、11.49—18.91cm;树高分布分别为9.82—14.33m、7.72—12.99cm、13.67-17.13m;材积生长量分布分别为0.00402—0.01136m3、0.00122—0.00499m3、0.00609—0.02067m3。由于生长环境的不同导致了不同试验林最终生长量的不同,从平均水平来看生长最好的试验林是莒县试验林,最差的是宁阳试验林。2、连年生长量情况从各无性系两年生长量的情况来看,胸径的连年生长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第2年的生长量最大;树高生长量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材积的生长呈现逐年增大的趋势。胸径、树高、材积3各指标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都逐年增大,表示各无性系间的差异性逐年加大。3、形质指标通过对各无性系树形、树冠的描述,得到的结果是形态特征较好的系号有03-04-171、03-02-13、03-02-15、03-05-156、03-05-206和03-19-99等6个系号。4、病虫害情况对各区域试验林进行调查,发现杨树无性系的病虫害比较严重,相对较好的系号有03-02-13、03-02-15、03-05-16、03-05-206和03-19-99。病虫害比较严重的是03-05-194和02-05-50,分别有大面积的叶锈病和叶斑病,02-05-50还受到杨雪毒蛾的虫害影响。5、生理特性对初选的几个系号进行光合作用速率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发现光合作用速率的日变化在上午10:00和下午14:00有两个峰值,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高度相关。光和速率平均值最大的系号是03-19-99,其次是03-02-15和03-02-13;叶绿素含量日平均值最大的是03-02-13。6、木材物理性质对初选无性系的基本密度、抗弯强度和硬度进行评价。得到的结果是基本密度最大的系号是03-19-99,达到了0.443g/cm2;抗弯强度表现最大的是03-02-15,达到了78N/cm2;对硬度的测试表明3个面的硬度大小规律为端面硬度>径面硬度>弦面硬度,在端面硬度中,最大的是03-02-15,径面硬度最大的是03-04-171;弦面硬度最大的是03-04-171。7、综合评价按照综合评价的方法对各无性系进行评价,最终选择出综合评分最高的3个无性系,分别是:03-02-13、03-02-15和03-19-99。8、苗期生长节律对最终选择出来的3各无性系进行苗期生长节律观测,从物候期来看生长季节最长的是03-02-13;从生长速度来看03-02-13的速生期为7月中旬至8月上旬,03-02-15的速生期为7月中旬至8月中旬,03-19-99的速生期为6月下旬到7月下旬。

陈志刚[9](2011)在《107杨在不同立地条件下生长量的测定》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速生杨107在不同土壤条件(砂壤土、轻粘土)、不同地点的胸径生长量和树高生长量的比较测定,得出107杨在砂壤土条件下的胸径生长量和树高生长量均优于在轻粘土条件下的生长量。并对107杨在不同土壤条件下(砂壤土、轻粘土)的胸径连年生长量和树高连年生长量进行了对比测定,得出胸径生长量和树高生长量在第4~5年时最大。

贾斌英[10](2009)在《抗逆性速生吴屯杨的评价和选育》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耐盐碱、耐干旱试验初选出的优良杨树无性系吴屯杨(Populus wutunensis)为研究对象,以辽胡耐盐杨(Populus simonii P.euphratica)和群众杨(Populus simonii×(Populuspyramidalis+Salixmatsudan a)cv.Poplaris)为对照,通过对新民地区半干旱、盐碱地上多点试验对比林中三个品种杨树的形态、物候期、保存率、冻害、旱害、病虫害等的观测,生长量、生长进程、木材特性等的测定,结合多年盐胁迫、干旱胁迫下三个品种杨树的生理生化分析试验结果,综合评定吴屯杨生长特性和抗逆性,进而筛选出适合在辽宁内陆和沿海干旱盐碱地区栽植的,抗逆性速生杨树——吴屯杨(2008年12月通过辽宁省林木良种审定),并总结出一套完整、实施有效的吴屯杨扦插繁殖栽培技术。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吴屯杨与辽胡耐盐杨、群众杨相比,叶片厚,当年生枝条多,载叶量大;枝丫朝上,与树干夹角小(<5°),胸径形数大(>0.03),主干通直圆满,形成长而窄的树冠;侧根多,主根长,根系发达;落叶始期迟7天左右,载叶期长,具有速生丰产杨树的形态特征和物候期特征。2、吴屯杨在总盐含量<0.41%,pH<7.5的土壤上,7年生时胸径、树高与对照树种辽胡耐盐杨和群众杨差异极显着(Sig<0.01),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并随着生长年龄增加,生长优势更加明显:24年生吴屯杨单株材积可达0.5m3,比辽胡耐盐杨和群众杨的材积,分别增加100%、138.1%;在沙壤土上,吴屯杨单株材积达1.03m3,比群众杨增加74%;吴屯杨在盐碱地、沙壤土上速生期开始时间早,相对于辽胡耐盐杨、群众杨材积平均生长量高,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较高的材积生长量,且速生期延续时间长(>3年),24年时仍处于生长旺盛阶段,具有更长的速生期,更强的速生优势。3、吴屯杨病虫害指数、干梢率明显小于辽胡耐盐杨、群众杨;幼龄林可以在年平均气温7℃以上地区,极端最低气温-35℃的气候条件下正常生长;并能抵御春季8级大风;在含盐量0.51%,pH8.4以下的盐碱地,保存率和生长状况明显优于辽胡耐盐杨、群众杨,具有更强的抗逆性。4、吴屯杨在盐胁迫下纤维长度、木材密度、硬度和抗弯弹性模量显着增加;干缩率显着降低。在相同立地条件下(土壤含盐量0.4%),吴屯杨年轮平均宽度、木纤维长度极显着优于辽胡耐盐杨和群众杨,木纤维长度达1.312mm;气干密度极显着大于群众杨,基本密度极显着大于辽胡耐盐杨;干缩率极显着小于辽胡耐盐杨和群众杨;冲击韧性、顺纹抗压强度、弦面硬度均极显着优于辽胡耐盐杨和群众杨。可见,吴屯杨在盐碱地上能保持较高的径向生长量、木材比重和硬度、水分吸收效率和安全性、养分运输效率、木材尺寸稳定性、抵抗外力的能力,具有更高的纸浆产量和木制品的质量,是很好的造纸和纤维板用材树种。5、吴屯杨采条方便、扦插生根能力强、扦插成活率高,繁殖容易;对盐碱、干旱、大风等立地条件抗逆性强,病虫害、冻害、旱害、盐碱危害发生率低;生长性状、木材特性优良,易于成林。是营造速生丰产林、农田防护林和生态防护林的理想品种,可作为辽宁中西部地区及辽宁沿海地区的推广品种。

二、欧美杨107号杨引种及繁育技术研究——苗期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欧美杨107号杨引种及繁育技术研究——苗期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十个优良杨树无性系抗旱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杨树资源特征及分布
        1.1.1 杨树特性和特性
        1.1.2 杨属分布概况
        1.1.3 利用价值
    1.2 杨树育种研究进展
        1.2.1 引种
        1.2.2 杂交育种
        1.2.3 倍性育种
        1.2.4 基因工程育种
    1.3 抗旱性研究综述
        1.3.1 植物抗旱机理
        1.3.2 抗旱性研究方法
        1.3.3 抗旱性研究指标
        1.3.4 抗旱性评价数量分析方法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不同干旱胁迫梯度对各无性系生长指标的影响
        1.5.2 不同干旱胁迫梯度对各无性系生理指标的影响
        1.5.3 各无性系抗旱性强弱的综合评价
第二章 实验内容与方法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测定指标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对各无性系生物量的影响
        3.1.1 对株高的影响
        3.1.2 对地径的影响
        3.1.3 对单叶面积的影响
        3.1.4 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3.1.5 对根系生物量的影响
    3.2 对各无性系光合特性的影响
        3.2.1 对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2.2 对气孔导度的影响
        3.2.3 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3 对各无性系叶片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3.4 对各无性系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5 对各无性系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3.6 各无性系抗旱性综合评价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植株形态变化与抗旱性
        4.1.2 植株生理生化指标变化与抗旱性
    4.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2)丹红杨×通辽1号杨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及重要经济性状QTLs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杨树传统育种研究进展
        1.2.2 分子标记在杨树中的应用
        1.2.3 杨树重要性状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关键科学问题
    1.4 技术路线
2 杨树栽培种SSR指纹图谱构建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基因组DNA质量
        2.2.2 多态性SSR标记
        2.2.3 杨树栽培种遗传关系
        2.2.4 指纹图谱构建
        2.2.5 SSR标记和流式细胞分析倍性
    2.3 讨论
    2.4 小结
3 丹红杨×通辽1 号杨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
    3.1 材料和方法
        3.1.1 F_1群体构建
        3.1.2 F_1群体基因组DNA提取
        3.1.3 建库测序及数据过滤
        3.1.4 SNP位点识别和分型
        3.1.5 遗传图谱构建
    3.2 结果分析
        3.2.1 重测序及标记分型
        3.2.2 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
        3.2.3 遗传图谱质量评估
    3.3 讨论
    3.4 小结
4 杨树叶片形态和生理性状QTLs分析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叶片形态与生理性状测定
        4.1.3 数据分析
        4.1.4 QTL定位和候选基因功能分析
        4.1.5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F_1群体叶片性状分析
        4.2.2 叶片形态与生理性状QTLs
        4.2.3 QTL区域候选基因
        4.2.4 共表达调控网络和功能富集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5 杨树插穗不定根和茎相关性状QTLs分析
    5.1 材料和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不定根和茎相关性状测定
        5.1.3 数据分析
        5.1.4 QTL定位和候选基因功能分析
        5.1.5 RNA提取、文库构建和测序
        5.1.6 差异表达基因和K-means聚类分析
        5.1.7 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5.1.8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5.1.9 基因克隆和蛋白结构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F_1群体不定根和茎相关性状分析
        5.2.2 不定根与茎相关性状QTL位点
        5.2.3 一因多效位点和重组热点
        5.2.4 测序数据及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5.2.5 不同样本差异表达基因聚类分析
        5.2.6 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5.2.7 不定根和茎相关性状候选基因
    5.3 讨论
    5.4 小结
6 杨树抗旱性状QTLs分析
    6.1 材料和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F_1群体抗旱性状测定
        6.1.3 数据分析
        6.1.4 QTL定位和候选基因富集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抗旱性状表型变异
        6.2.2 QTL 定位分析
        6.2.3 干旱处理下QTL区域候选基因分析
    6.3 讨论
    6.4 小结
7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2 结论
    7.3 创新点
    7.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3)黑杨派无性系生长与材质性状遗传变异分析与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杨树育种现状
        1.2.2 杨树材性性状研究进展
        1.2.3 杨树叶片性状研究进展
        1.2.4 多性状综合评价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地自然概况
    2.3 田间试验设计
    2.4 性状测定
        2.4.1 生长性状
        2.4.2 木材解剖性状
        2.4.3 木材物理力学性状
        2.4.4 廊坊试验林叶片性状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黑杨派无性系生长性状遗传变异
        3.1.1 生长性状遗传参数
        3.1.2 生长性状无性系间变异和地点与无性系间互作效应
        3.1.3 生长性状地点间变异
    3.2 黑杨派无性系木材解剖性状遗传变异
        3.2.1 木材解剖性状遗传参数
        3.2.2 木材解剖性状无性系间、单株间、年轮间和早晚材间变异
        3.2.3 木材解剖性状地点间变异
        3.2.4 木材解剖性状径向变异
        3.2.5 生长性状与木材解剖性状相关关系
    3.3 木材物理力学性状遗传变异
        3.3.1 木材物理力学性状遗传参数
        3.3.2 木材物理力学性状无性系间和地点与无性系互作间变异
        3.3.3 木材物理力学性状地点间变异
        3.3.4 生长性状与木材物理力学性状相关关系
    3.4 木材解剖性状与物理性状相关性
        3.4.1 木材解剖性状与物理性状表型相关性
        3.4.2 木材解剖性状与物理性状遗传相关性
    3.5 叶片性状遗传变异
        3.5.1 叶片性状遗传参数
        3.5.2 叶片性状冠层间和无性系间变异
        3.5.3 生长性状与叶片性状相关关系
    3.6 黑杨派无性系多性状综合评价
        3.6.1 生长性状与木材解剖性状综合评价
        3.6.2 木材物理力学性状综合评价
        3.6.3 生长性状与叶片性状综合评价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与讨论
        4.1.1 生长性状遗传变异
        4.1.2 木材解剖性状遗传变异
        4.1.3 木材物理力学性状遗传变异
        4.1.4 叶片性状遗传变异
        4.1.5 性状间相关关系
        4.1.6 综合评价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4)5个无絮杨树品种苗期生长观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地
    1.3 试验方法
        1.3.1 育苗与苗期管理
        1.3.2 试验观测
2 结果调查统计与分析
    2.1 调查观测结果
        2.1.1 苗木生长量观测结果
        2.1.2 形态观测结果
    2.2 统计分析
        2.2.1 苗高生长量分析
        2.2.2 地径生长量分析
        2.2.3 形态分析
3 结论

(5)抗逆107速生杨苗木繁育最佳密度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地概况
    2.3 试验管理
    2.4 测定项目
        2.4.1 物候期
        2.4.2 生长性状
        2.4.3 适应性
        2.4.4 综合性状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密度对苗木物候期的影响
    3.2 不同密度对苗木高度的影响
    3.3 不同密度对苗木地径的影响
    3.4 不同密度对苗木成活率的影响
    3.5 不同密度的越冬保存率的影响
    3.6 不同密度对抽干率的影响
    3.7 不同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3.8 对抗逆107速生杨苗木性状的综合评分
4 结论与讨论

(6)小叶杨与欧洲黑杨杂交子代苗期性状变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杨树育种现状
        1.3.2 杨树表型性状选择研究进展
        1.3.3 叶片性状的相关研究进展
        1.3.4 图像法研究叶片性状的进展
        1.3.5 杨树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地自然概况
        2.2.1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通州试验基地
        2.2.2 河北省唐山市中国林科院丰南基地
    2.3 试验方法
        2.3.1 生长性状测定
        2.3.2 叶片采集
        2.3.3 叶片性状测定
        2.3.4 叶形标志点确定
        2.3.5 叶部病害调查
    2.4 数据处理
        2.4.1 参数计算
        2.4.2 利用LeafAnalyser软件的叶形态变异分析
        2.4.3 利用Morphoj软件的叶形态变异分析
第三章 结果和分析
    3.1 杂交子代苗期性状测定和分析
        3.1.1 杂交子代苗木地径性状变异分析
        3.1.2 扦插成活率统计分析
        3.1.3 叶片数量性状遗传变异分析
        3.1.4 黑斑病发生情况调查
        3.1.5 小结
    3.2 基于LeafAnlyser软件和MorphoJ软件的杂交子代叶形态变异分析
        3.2.1 基于LeafAnalyser软件的叶形态变异分析
        3.2.2 基于MorphoJ软件的叶形态变异分析
        3.2.3 小结
第四章 结论和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7)呼和浩特地区辐射松播种繁育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种子来源
2试验地概况
3播种繁育技术
    3.1整地
    3.2种子处理
        3.2.1沙藏法
        3.2.2热处理法
        3.2.3种子催芽
    3.3播种时间
    3.4播种方法
        3.4.1条播
        3.4.2撒播
        3.4.3容器育苗
    3.5苗期管理
        3.5.1遮荫
        3.5.2水分管理
        3.5.3病害防治
    3.6越冬保护
4试验测试方法
5结果与分析
    5.1种子处理方式对播种苗生长量的影响
    5.2播种时间对幼苗生长量的影响
    5.3播种方法对幼苗生长量的影响
        5.3.1不同播种方法对幼苗生长量的影响
        5.3.2容器育苗对幼苗生长量的影响
    5.4辐射松幼苗生长规律研究
6小结

(8)杨树优良无性系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1 杨树的用材价值
        1.1.2 杨树的生态意义
        1.1.3 杨树的景观用途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杨树育种工作
        1.2.2 我国的杨树育种工作
    1.3 杨树育种中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4.1 优良无性系的选择
        1.4.2 无性系的扩繁
        1.4.3 苗期初选
        1.4.4 区域试验林营建
        1.4.5 区域试验林观测
        1.4.6 综合评价
        1.4.7 入选无性系的生长节律观测
2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区域试验林
        2.1.2 苗期生长节律观测
    2.2 实验地概况
        2.2.1 区域试验林
        2.2.2 苗期初选实验苗圃
    2.3 实验方法
        2.3.1 苗期初选
        2.3.2 造林测定
        2.3.3 试验林生长观测
        2.3.4 形态特征观察
        2.3.5 病虫害情况
        2.3.6 生理特性测定
        2.3.7 木材材性测定
        2.3.8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苗期初选
    3.2 区域试验林的生长量情况
        3.2.1 生长量分析
        3.2.2 连年生长量分析
        3.2.3 各无性系的形态特征情况
        3.2.4 病虫害描述
        3.2.5 杨树无性系生理特性
        3.2.6 各无性系的材性评价
        3.2.7 杨树无性系的综合评价
    3.3 入选无性系的苗期生长规律
        3.3.1 入选无性系的物候期观测
        3.3.2 入选无性系的生长节律
4 讨论
    4.1 变异性讨论
    4.2 试验不足之处及今后研究方向
5 结论
    5.1 杨树无性系生长量
        5.1.1 区域试验林 4 年生杨树无性系生长量
        5.1.2 连年生长量分析结果
    5.2 杨树无性系生长质量
    5.3 综合评价
    5.4 优良无性系的苗期生长节律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107杨在不同立地条件下生长量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杨树的特征特性
2 107杨发展概述
3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地区概况
    3.2 研究方法及数据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定州市2种土壤类型对107杨生长的影响
    4.2 安国市2种土壤类型对107杨生长的影响
    4.3 无极县2种土壤类型对107杨生长的影响
    4.4曲阳县2种土壤类型对107杨生长的影响
    4.5不同地点对107杨生长的影响
    4.6 2种土壤类型条件下107杨连年生长情况
5 结论
6 小结

(10)抗逆性速生吴屯杨的评价和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Contents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耐盐碱杨树育种研究进展
        1.2.1 耐盐碱杨树品种选育材料的获取
        1.2.2 耐盐碱杨树品种栽培
        1.2.3 耐盐碱杨树品种筛选
        1.2.4 耐盐碱性鉴定指标
        1.2.5 速生性评定指标
        1.2.6 抗逆速生性评定方法
        1.2.7 辽宁省杨树发展现状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吴屯杨生长特性及抗逆性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方法
        2.1.4 统计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苗期观测
        2.2.2 造林地观测
    2.3 小结
        2.3.1 苗期调查结果
        2.3.2 造林地多点试验结果
第三章 吴屯杨木材特性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取样
        3.1.2 试验方法
        3.1.3 统计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盐碱地上三个品种杨树解剖特征差异
        3.2.2 盐碱地上三个品种杨树木材密度、干缩度差异
        3.2.3 盐碱地上三个品种杨树木材物理力学特性差异
        3.2.4 吴屯杨木质部解剖特征
        3.2.5 吴屯杨木材密度、干缩度
        3.2.6 吴屯杨物理力学特性
    3.3 小结
        3.3.1 解剖特性
        3.3.2 木材密度和干缩率
        3.3.3 木材力学性质
第四章 吴屯杨生长特性及抗逆性综合评价
    4.1 指标筛选
        4.1.1 物候指标
        4.1.2 形态指标
        4.1.3 抗逆性指标
        4.1.4 生长特性指标
    4.2 综合评价
        4.2.1 生长特性综合评价
        4.2.2 抗逆性综合评价
    4.3 小结
第五章 吴屯杨栽培技术
    5.1 良种苗木繁育技术
        5.1.1 圃地选择
        5.1.2 整地
        5.1.3 种条采集
        5.1.4 剪条
        5.1.5 越冬湿沙层积埋藏
        5.1.6 扦插技术要点
        5.1.7 苗期田间管理要点
        5.1.8 育苗地倒茬轮作
    5.2 速生丰产栽培技术
        5.2.1 宜林地的选择
        5.2.2 良种壮苗
        5.2.3 细致整地
        5.2.4 栽植密度
        5.2.5 加强中耕抚育管理
        5.2.6 合理修枝,适时间伐
        5.2.7 防治病虫害
    5.3 小结
第六章 吴屯杨的示范推广与效益分析
    6.1 示范推广面积
    6.2 效益分析
        6.2.1 经济效益
        6.2.2 社会效益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1.1 吴屯杨的优良性状
        7.1.2 吴屯杨的评价
        7.1.3 吴屯杨的扩繁
        7.1.4 吴屯杨的推广
    7.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四、欧美杨107号杨引种及繁育技术研究——苗期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十个优良杨树无性系抗旱性研究[D]. 俞永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2]丹红杨×通辽1号杨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及重要经济性状QTLs解析[D]. 孙佩.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02)
  • [3]黑杨派无性系生长与材质性状遗传变异分析与综合评价[D]. 张晓艳.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01)
  • [4]5个无絮杨树品种苗期生长观测[J]. 耿强,江超,祝琳,曾武军,张建国. 林业科技通讯, 2020(01)
  • [5]抗逆107速生杨苗木繁育最佳密度选择研究[J]. 姚源,蒋博文,蒋全熊. 安徽农学通报, 2019(24)
  • [6]小叶杨与欧洲黑杨杂交子代苗期性状变异分析[D]. 王长海.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03)
  • [7]呼和浩特地区辐射松播种繁育技术研究[J]. 王志波,季蒙,李彬,孙艳飞.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15(03)
  • [8]杨树优良无性系选育[D]. 翟洋. 山东农业大学, 2014(12)
  • [9]107杨在不同立地条件下生长量的测定[J]. 陈志刚. 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 2011(18)
  • [10]抗逆性速生吴屯杨的评价和选育[D]. 贾斌英. 沈阳农业大学, 2009(11)

标签:;  ;  ;  ;  

欧美杨107引种育种技术——苗期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