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obe 认证开拓者通过电视接受培训

Adobe 认证开拓者通过电视接受培训

一、Adobe认证拓新径 通过电视得培训(论文文献综述)

宋哲琦[1](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研究表明《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尹瑾珩[2](2019)在《互联网媒介视角下当代建筑学的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1995年以来,互联网于中国正式进行商业化运作已20余年。经过经济层面的发展与国家层面的推广,互联网技术从单纯的信息传输方式,逐渐发展为社会行为的联结方式。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对互联网与当代建筑发展的结合形态进行探讨,挖掘其潜在规律,探讨其发展方向。本研究从互联网的传播学属性出发,探究了互联网的媒介属性,对不同时代的媒介及其对各自时代建筑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对各个时代媒介影响下的建筑思想、建筑形态以及建筑特点进行了探究。本研究梳理了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脉络,对我国互联网进行了针对性研究,包括其本土化的发展历程以及近年来“互联网+”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多重关系。对互联网媒介与当代建筑交织演进的现象进行了思索,提出了研究目标。进而,本研究对当代建筑在互联网影响下的虚拟、现实形态进行了归纳,提出了以图底关系、透明性的视角来审视互联网信息背景下的当代建筑现象,探究当代建筑在互联网背景下的价值观。互联网发展是动态的,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互联网时代下媒介的演变,以及当代建筑与互联网的交织演进状态,通过对当代建筑代表性领域的研究以及对互联网典型信息介质的研判,提出了互联网媒介下当代建筑发展的认知模型,以对已形成的互联网与当代建筑的结合方式进行梳理,对二者将形成的结合方式进行研判。在认知模型的思路下,本研究对当代建筑在互联网的共享、数据以及平台三种信息介质影响下的形态进行了分析,根据探索、再现、新生三个研究层面,分别对当代建筑教学与互联网共享模式的结合、当代建筑表现与互联网数据认知的结合、当代建筑设计与互联网平台的结合进行了研究与论述,从不同层面分析并提出了三者各自的发展思路,进而对“金字塔”模型进行了回溯。通过对三个层级演化形态的研究,本文互联网影响下的当代建筑发展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对互联网影响下的当代建筑发展进行了再认知,对未来二者的交织演进提出了前瞻性的思考。

李斐飞[3](2017)在《价值重构: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研究》文中提出今天数字技术趋于成熟,并在应用领域内迅速普及,将人类社会带入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数字时代。新技术与新的社会发展阶段,带来了全新的价值创造方式和商业规则。对于广告公司而言,如何在不断变革的环境下生存发展下去,是业界和学界的共同关注课题。价值是人类社会经济系统永恒的主题,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发展到今天的信息经济乃至数字经济,社会价值系统呈现出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变化特征,唯一不变的是社会经济系统的终极使命——创造“价值”。从微观层面商业模式是企业组织的价值逻辑,它必然折射出特定阶段更为宏观的社会价值系统的价值创造逻辑。本研究以“价值创造”为核心,试图回答“从工业社会价值生产系统走向数字社会价值系统的过程中,广告公司如何通过商业模式来实现生存和发展”这一现实问题。本研究将这一复杂问题分解为四个子问题:第一,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基本范式是什么;第二,对比传统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基本范式,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出现了哪些创新?第三,主导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推动性因素是什么;第四,从传统到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可行性路径。为了得到这四个问题的答案,本研究采用了理论演绎与经验研究两种研究路径。一方面以价值理论为工具,通过理论演绎将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这一具体问题置于社会价值系统的范畴内,通过社会价值系统的演变过程分析和研究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创新方向和方式。另一方面,从现实材料中,采用定性为主体的案例研究、比较研究,结合部分定量分析,采用NVIVO.11作为案例研究的数据储存、分析工具,通过两个相互联系的子研究,总结业界在实践中给出的解决方案以及相关思考。两种不同的研究路径,可以将从上至下的理论研究与从下至上的经验研究相互对比、相互补充,试图对以上的四个子问题做出比较客观,又具有一定理论前瞻性的解答。全文分七个部分:前两章是论文的基础,第一章绪论,对本研究的基本介绍,包括背景、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并界定研究对象核心概念,澄清研究的基本问题内容、研究方案的设计;第二章文献综述以及理论资源。通过梳理商业模式理论、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理论,统一本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商业模式以及商业模式创新。并通过对以往学者的研究范式的梳理,确定了以理论演绎和案例归纳作为本研究的两个研究方法路径。并在此部分梳理了经济学与管理学体范畴内的价值理论体系,明确了本文的理论工具选择;第三、四、五章,是采用理论演绎的路径对四个问题进行具体的研究。这三章的基本理论工具是经济学与管理学中的价值源泉与价值工具理论,通过对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人类社会价值系统的历史性梳理,总结不同社会价值系统下的价值创造的一般性规律和决定性力量。并由外在社会价值系统的价值创造规律,推导作为企业组织的广告公司价值创造的基本逻辑——商业模式的变化规律以及发展趋势。第三章,回顾了工业社会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历史发展过程,探讨了广告公司在工业社会中的价值定位以及商业模式的一般演进规律,并提出在工业社会价值系统下,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是基于工业社会内在价值逻辑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主导下的价值创新;第四章从解构到重构:“技术-价值范式”迭代中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从技术社会学视角提出社会价值系统的内在价值逻辑——“技术-价值范式”这一全新的构念。商业模式创新,都是由社会价值系统的“技术-价值范式”所决定和主导的,因此整个社会价值系统的“技术-价值范式”迭代发展,必然导致广告公司旧有商业模式的解构,继而建构符合新的技术价值范式的新商业模式。第五章,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下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基本范式以及创新路径。本章并通过阐述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的内在逻辑,分析其主导下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可能范式,并解析其理想范式的价值创造机制、竞争机制,并进一步分析从传统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向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重构的可行性路径。本研究的第六、七两个章节,则从丰富的实践案例中,以多案例研究的方式对这四个问题进行了归纳式的研究。第六章,价值重构:基于多案例的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实证研究。本章采用一种对比研究的方式,通过对传统广告公司商业模式与数字时代商业模式的比较,去回答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基本范式;以及广告公司商业模式是否存在创新,哪些方面存在创新。第七章殊途同归:基于多案例的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及动力机制研究。本章通过纵向解剖个案的方式,通过对新进入的广告公司与传统在位者的创新过程研究对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中的推动力量与创新路径进行深描,并提出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下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一般路径以及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构想。本研究的第八章结论与展望则在总结了本研究的基本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从组织层面为商业模式转型中的提出广告公司提出策略性建议,在制度层面为政策制定提出一些思考,并在最后提出了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展望。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第一,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创新的基本特征是价值创新,其创新的方向是由其所属的社会价值系统的“技术-价值范式”所决定的,在“技术-价值范式”主导下,企业家扮演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内部推动者角色。“技术-价值范式”是复杂性系统:其中技术与价值需求(包括媒体、广告主、消费者)是外部根本性驱动力量;竞争者与合作伙伴,尤其是资本市场的推动是影响广告公司商业模式模式变迁的重要的外部影响因素;推动企业商业模式变革内在驱动是企业内部的企业家(企业家精神)。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这些因素对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并不是直线型因果关系,他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共同演进。它表示在社会价值系统演进过程中,通过系统内彼此相关的元素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第二,从传统到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的迭代决定了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必然发生价值重构。其理想的发展范式是构成营销价值网络的“大平台”“小服务前端”或“大平台+小服务前端”模式。在“大广告产业”的范畴内,现阶段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方向是打造“大平台”或“小服务前端”的商业模式,而少数具有较强实力的企业正在设计打造“大平台+小服务前端”的整体价值网络系统。“大平台”、“小服务前端”或“大平台+小服务前端”的商业模式建立的基础是基于稀缺知识资源的互补,参与者必须建构或者嵌入到特定的营销价值网络系统中,从而获取网络租金。“大平台+小服务前端”的商业模式本身是与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专业分工相互匹配的一种组织合作和价值生产的治理制度,它主动通过关系构建从而进行价值创造,这种商业模式中的价值模块之间通过嵌入到这种组织形态中形成彼此的利益相关者,它们通过相互耦合实现价值的创造,价值转移、价值分配以及价值消费。第三,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实现了创新。广告公司的价值主张发生了创新性的演进:从为广告主提供整合营销传播迁移到提供更加丰富的营销服务演进。以数据作为核心资源的智能投放等企业的商业模式中服务范畴出现较明显的扩展,他们为具有营销或营销传播需求的小微创新者提供营销服务。此外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广告公司提供的价值内容实现了飞跃:一方面大幅度低营销传播过程的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二,是通过创造体验价值,增加商品的价值总和。此外,价值主张创新带动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价值建构方式以及价值获取也实现了创新,从价值建构角度来看,数据、信息、知识,广告公司中愈来愈成为核心资源,而传统价值链式的组织治理方式向价值网络转变;从价值获取视角来看,广告公司的成本结构向大数据技术转移,并在盈利方式上显现出更加弹性、多元化的特征。第四,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基本范式从传统走向数字是一个从解构到建构的过程,不同基因的企业有不同的创新路径。从价值系统的层面来看,价值实现机制的演进,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带来价值链模式的解体和价值网络的建构,这是一个从解构到建构的过程,具有普遍性。从具体的企业组织角度来看,在位企业与新进入者的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具有显着的差异。新进入者的价值定位是全新的,直接进入数字营销价值系统的核心区域。其商业模式创新是从无到有创新路径:设计—建构—优化。与新进入企业不同,位企业在传统价值系统中的原有价值定位受到新的“技术—价值逻辑”侵蚀后,会有两种选择:固守或创新。采用商业模式创新也与新进入企业不同,在位企业一般选择在原有商业价值主张的基础上,以最小风险成本为目标,渐进性迁移到数字营销价值系统中,采用一种迂回路径:补充—设计一整合—优化。

叶文生[4](2017)在《基于期刊科研数据政策的生物医学科研数据服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数字化科研(e-Research)时代,科学的进步多依赖科研数据的共享与再利用。与此同时,科研数据的质量亦决定了科研成败,若科研人员使用错误或不合符规范的科研数据或实验材料,将会导致科研成果无法被重制,造成巨大的科研人力、时间及经费上的浪费。一般来说,科研人员只着重研究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果,对于研究过程中所使用和产生的数据及材料,并没有太多关注,亦没有好好记录及管理,因此可能造成其他科研人员在重制其研究成果时,因欠缺数据及材料的重要背景信息,最终无法重制科研成果。近年许多生物医学期刊相继发现许多其刊登论文中的科研成果不能被重制,而造成科研成果不能被重制的主要原因,是科研中使用的不合符标准的数据及材料、数据分析方法不正确、数据的汇报不全面、以及数据及材料久缺相关的背景信息。为了确保研究的可重制性,许多权威的生物医学期刊都已制定了科研数据存缴及共享的政策,要求科研人员按照规范的格式存缴与论文理据及结论相关的指定类型科研数据及材料,并须不带有不合理的条件下公开分享数据及材料,以利其他科研人员能验证及重制科研成果。生物医学期刊的科研数据政策通常是期刊及(或)其所属出版机构为了促进科研数据的共享、推进科研数据再利用,进而确保科研成果的可重制性,而对期刊科研数据及材料所制定的管理指引、说明、标准规范及处理流程。生物医学期刊的科研数据政策对于促进生物医学数据共享、推进数据最大化使用、实现科研成果可重制性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我国科研机构积极投入生物医学研究并鼓励科研人员将科研成果投稿至国际权威的生物医学期刊。权威的生物医学期刊对论文稿件的科研数据的格式及存缴都有严谨的规范,科研人员若没有按照相关规范提交数据,会影响其论文的发表。可是,对于生物医学科研人员来说,沉重的科研工作使得科研人员无暇了解期刊科研数据政策的要求。由于很多生物医学期刊的科研数据政策是难以被理解,加上科研人员对学术期刊的科研数据政策可能并不熟识,以致在数据的准备上难以符合生物医学期刊科研数据政策的要求,最终可能影响论文的发表。学术图书馆作为科研人员与学术出版间的桥梁,实有责任协助科研人员发表、共享及保存其科研数据。因此,图书馆如何为生物医学科研人员提供相应的科研数据服务,以协助他们根据期刊科研数据政策的要求准备及存缴数据,是很具研究价值的课题。为此,图书馆有需要了解生物医学期刊的科研数据政策要素,并针对政策要素规划相关的科研数据服务,以协助科研人员发表、共享及保存其科研数据。我国生物医学科研数据共享与科研数据汇交工作刚刚起步,极需进一步拓展科研数据服务的内容,而生物医学期刊科研数据服务正是我国学术图书馆未来的具潜力的服务内容之一,极具研究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正是通过对权威生物医学期刊科研数据政策的探索,探讨学术图书馆如何根据生物医学期刊科研数据政策的要求,规划及构建学术图书馆的生物医学期刊科研数据服务。本研究从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中选取期刊影响因子(Journal Impact Factor,JIF)最高的前30种生物医学期刊的科研数据政策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大部份生物医学期刊科研数据政策皆来自期刊出版商及其上级公司(大型出版集团)。经过检视及分析期刊科研数据政策的样本,本研究选取了期刊科研数据政策较为完整及清晰的5所生物医学期刊出版商Nature Publishing Group(NPG)、Springer Nature、Cell Press、Elsevier 及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APS)的数据政策作为调研对象。本研究利用Journal Research Data Policy Bank(JoRD)的《期刊科研数据政策模型框架》(Journal Research Data Policy Model Framework),对选取生物医学期刊政策中与科研数据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出生物医学期刊科研数据政策的主要元素包括:①数据的存缴及共享的义务及范围、②存缴数据的类型及存缴方式、③数据的公开及限制指引、④数据的隐私及伦理保护政策、⑤期刊数据的使用许可指引、⑥数据及数据标识符的说明、⑦数据的评审准则、⑧数据的引用格式指引、⑨验材料及分析方法的汇报政策、⑩补充信息指引及数字图像指引。由于所有科研数据皆有生命周期,学术图书馆要规划科研数据服务,必须先了解科研数据的生命周期。科研数据生命周期是描述科研数据从产生、保存、共享、使用到再利用等各生命阶段间的循环周期活动。为了便于理解数据生命周期中数据管理的活动,以利于数据管理的规划,国外多间从事科研数据管理及研究的机构根据学科领域科研数据特色及数据生命周期,发展出不同的数据生命周期模型。数据生命周期模型以图形可视化的方式呈现数据生命周期中阶段数据管理活动的实践内容,数据生命周期模型被广泛应用于科研数据服务的规划。本研究介绍了 4个被广泛应用的数据生命周期模型,包括:DDI数据生命周期模型、UKDA科研数据生命周期模型、OAIS参考模型、以及DCC数据策展生命周期模型。综合数据生命周期模型各阶段的概念,并配合生物医学期刊科研数据政策的内容要素,本研究构建了《生物医学期刊科研数据生命周期模型》。该模型包含6个阶段,包括:数据的概念化规划阶段→数据的获取及组织阶段→数据的处理及分析阶段今数据的评审及保存阶段→数据的出版及共享阶段→数据的再利用阶段。最后基于《生物医学期刊科研数据生命周期模型》的6个阶段,本研究构建了学术图书馆基于生物医学期刊数据服务共25项,概述如下。数据的概念化规划阶段的科研数据服务包括:①提供生物医学研究及数据隐私伦理保护的相关法律文件、②提供科研数据管理计划的重要指标性文件、③科研数据管理计划指导与服务、④推荐数据管理计划创建工具、⑤建立科研数据管理的政策障机制、⑥数据准备(设计)指引服务。数据的获取及组织取阶段的科研数据服务包括:①数据检索服务、②数据获取服务、③数据档案组织服务、④数据描述服务、⑤实验记录管理及汇报服务。数据的处理及分析阶段的科研数据服务包括:①数据处理支持服务、②数据分析指引服务。数据的评审及保存阶段的科研数据服务包括:①数据评审服务、②数据备份指引服务、③数据存缴服务、④数据长期保存服务。数据的出版及共享阶段的科研数据服务包括:①数据出版支持服务、②数据共享指引服务、③数据使用授权服务、④数据权益保护服务、⑤数据引用指引服务。数据的再利用阶段的科研数据服务包括:①数据资源导航服务、②数据加值服务、③数据转换服务。

李莎莎[5](2017)在《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内容产品的设计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移动互联网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各大移动互联网巨头竞争激烈。腾讯公司的微信,是基于用户关系进行信息分享、实时传播的新媒介,基于其附加功能被开发的微信公众平台,可谓是互联网领域最具有传奇色彩的产品之一。微信公众平台生产的"内容产品"最核心的是信息,也就是图文消息。人类都有追求美的天性,喜欢欣赏美好的事物,用户更愿意关注内容优质且设计得体的微信公众号,很多内容不错但设计简陋的微信公众号,用户关注率较低。微信公众号需要有优质的视觉输出,才能吸引更多粉丝关注。能打动人心的内容永远是稀缺资源,赏心悦目的排版更容易获得用户关注,论文以微信公众平台内容产品为研究对象,选择了"人民日报"、"咪蒙"、"逻辑思维"、"Papi酱"、"壹读"、"魅力校园"等微信公众账号,采用案例分析法,从视觉传达效果、版式设计、色彩搭配、多媒体元素处理、多媒体元素组合设计、内容编辑策略、内容组织呈现、传播效果优化等方面探讨了微信公众平台内容产品应该如何设计,并提出了设计策略。

张杰[6](2015)在《GA公司机顶盒澳大利亚市场开拓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字视频转换终端(Set Top Box,简称STB),通常称作机顶盒或机上盒,是一个连接电视与外部信号源的装置,其诞生初期的基本功能是接收电视信号;随着互联网、卫星等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无线地面电视、卫星电视、有线电视、OTT电视和互联网电视之间的概念界定越来越模糊。根据中国产业研究报告网发布的《2011-2015年中国STB(机顶盒)市场竞争现状及未来前景预测报告》,截至2013年10月中国机顶盒市场保有量打破2.6亿台,结合我国拥有超4亿模拟电视用户数的现状,行业发展前景和市场规模似乎相当可观。但是,由于我国广播电影电视行业监管部门的特殊性,各个广电系统之间因政策导向、监管能力、广电网络建设背景乃至利益纠葛的巨大差异,造成各个地区流通的机顶盒所采用的CA界面、浏览器标准、机顶盒生产厂家都不尽相同,进而使整个国内机顶盒市场无论从生产厂家到销售网络都变得相当混乱。在如此复杂的行业背景下,作为机顶盒厂家,如何权衡好硬件生产和软件开发之间的平衡,从自身发展角度考虑,定位市场、定位服务、定位商业规划,对企业的生存乃至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机顶盒国内市场现状分析及目前GA公司机顶盒特点的全面剖析,阐明GA公司在稳固现有市场基础上开拓国外市场的必要性,并着重以开发澳大利亚市场为目的,探讨GA公司机顶盒在澳大利亚市场开拓的具体思路、策略、方式和步骤;最后通过以点到面、稳固推进的思路设计行之有效的中长期规划和布局,使GA公司在开发新市场的过程中,提升开发效率、磨练管理水平,稳固新市场基石,以最终达到综合赢利的目标。

路平[7](2014)在《基于科技创新视角的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新的增长极,并逐步成为部分发达国家经济中的支柱性产业。如何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是目前世界各国均在思索、探讨的问题。但从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来看,科技创新正成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都对文化产业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提出要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由此可见,党和国家对这一领域的重视程度。在这一宏观背景下,增强对科技创新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拓宽原有的理论范围,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总结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实践经验。本文选取从科技创新的视角对文化产业发展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从科技创新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分析、实践考察以及实证研究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阐述,最后发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在理论方面,对科技创新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进行详尽的分析和阐述。在实践考察上,分别对国外文化产业强国和国内各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全方位考察和比较。此外,基于我国的经验数据构建计量对我国文化产业与各影响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进一步利用科技创新驱动文化产业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1章。第1章主要对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其次对科技创新和文化产业相关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和辨析,从而确定了一个明确的讨论范围;第三,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提出对本文有价值的观点;最后简单表明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点以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第二部分包括第2章。第2章的主要内容是从理论方面对科技创新驱动文化产业发展进行分析,试图构建出科技创新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框架。具体内容有:第一,对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规律进行了论述;第二,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对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第三,从文化业态创新、文化产业管理制度创新和文化产业链重塑三个方面对科技创新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机理进行了阐释;第四,对科技创新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研判的基本准则和具体状态进行了详细的探讨;第五,分析和论述了文化资源、技术水平、市场需求、制度环境和政策导向五个因素对科技创新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第三部分是主要从国外文化产业实践、国内各地区文化产业实践以及对国内文化产业的实证研究三个方面对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阐述,包括第3章、第4章和第5章。第3章的内容集中在对国外六国(美、英、法、日、韩、印)的文化产业实践进行详细的描述,并从发展模式、发展基础、发展优势、产业业态和运行机制五个方面对六国的文化产业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对国外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论述。根据搜集得到的国外各国文化产业的大量数据,我们发现美国文化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绝对优势,英法、日韩分别在欧洲和亚洲处于领先地位;而印度近年来成为文化产业发展速度最快,潜力最大的国家之一。各国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在发展趋势上表现出向数字化、网络化和集群化发展。第4章对国内的东中西部地区的文化产业现状进行了描述,并分别从发展模式、发展基础、发展优势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我国东中西部的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东部文化产业发展更为迅速,数字化技术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发展;中部文化产业在政府主导下,合理利用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西部的文化产业集中于特色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因其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低,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迟缓。在我国各地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比较的分析基础上,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论述。第5章主要从实证角度对科技创新驱动文化产业发展进行研究和分析。本文主要选择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在2003-2011年间的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将文化资源、科技创新水平、市场需求、制度环境和政策导向作为控制变量。通过分析得出在全国范围内,科技创新水平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系数最大;而在各地区呈现出一些差异,东部地区市场需求的作用更为明显;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类似,但制度环境因素的影响有了一定的改进;而西部地区技术水平和文化资源在科技创新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驱动文化产业发展大致符合阶梯状有层次的分布结构。第四部分包括第6章。第6章的主要内容包括我国科技创新驱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所面临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和建议。这一章在前面几章论述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得出在科技创新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过程中我国存在四个比较重要的问题。第一,产业链尚不完善,产业层次较低;第二,复合型人才瓶颈制约;第三,知识产权难以得到有效保护;第四,文化与科技融合平台建设滞后。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四点政策建议:第一,加强对产业链中弱势环节的发展,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第二,完善、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切实保障知识产权。第三,建立起全面、系统的人才培养、吸收和激励机制,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提供制度保证。第四,建设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本文通过从理论分析、实践考察、定量实证研究三个方面对科技创新驱动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分析和探讨,从而在理论上建构出一个在实践中较为适用的理论框架,试图建立起一套评判文化产业发展的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实践进行考察,发现其中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秦洁雯[8](2014)在《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99年,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曾培炎在《关于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进文化、教育、非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保健的产业化”,这是文化产业第一次被正式纳入国家发展计划的政策,也是作为文化产业子系统的出版业产业化的开端。出版产业经过10多年发展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如内容同质化、图书价格虚高、恶意价格战、库存高、传统出版企业与数字出版企业协作性不强等。直到2011年4月20日,《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将基本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繁荣的现代出版物市场体系作为“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随着行政部门对建设出版物市场体系的重视,众多学者也逐渐对出版物市场体系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和剖析,为建设出版物市场体系献计献策。出版物市场体系是出版产业的载体,建立出版物市场体系有利于推进我国出版产业的繁荣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展开研究(仅限于我国大陆地区)。本文以产业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复杂科学管理等相关理论为指导,系统分析了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的建设目标,并构建了基于出版要素市场推动的出版物市场体系运作模式,同时提出了建设出版物市场体系的思路,初步形成了建设出版物市场体系的理论体系。总的来说,本文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研究的。第一章,首先,对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的背景与意义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本论文选题的必要性。其次,在对已有出版物市场体系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明确了本论文要研究的内容,理清了研究思路。第二章,对出版物市场体系的基础理论进行探讨。本章以市场体系概念及其发展历程为基础,结合出版业发展现状,对出版物市场体系的概念内涵、出版物市场体系的类型、出版物市场体系的特征及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的意义进行尝试性的探究,为本文的研究开展打下了理论基础。出版物市场体系是由出版物市场交易中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出版商品市场和出版要素市场共同构成的有机系统。按照交换对象属性可分为出版商品市场和出版要素市场两类,而按照市场的基本功能可分为教育出版市场、专业出版市场和大众出版市场三类。出版物市场体系除了具有一般出版物市场体系的统一性、开放性、竞争性、有序性外,还具有不同于其他商品经济领域的特征,如出版物生产目的的非赢利性、出版物产品使用价值的精神性、出版物市场交换价格的背离性、出版物市场消费的非消耗性。第三章,对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具体来说,本章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出版商品市场的基本情况。以产业组织理论为指导,从出版商品市场发展规模、出版商品市场发展结构、出版商品市场运行效率三个方面展开分析;二是出版要素市场的基本情况。依据出版要素市场的类型,分别论述了出版生产资料市场、出版资本市场、出版技术市场、出版人才市场这四类出版要素市场的基本情况;三是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出版商品市场运行效率低下、出版要素市场建设进度滞后、出版物市场体系中非市场行为普遍、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不规范。第四章,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目标与运作模式的构建。首先,构建了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的评价体系。即以图书出版市场为例,设计指标体系,运用SPSS18.0软件对相关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得出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需是有效竞争、融合发展和个性化需求生产的市场体系;其次,在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依据国内出版物市场体系发展现状及国外出版物市场发展经验,构建了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目标以及适合我国的,基于出版要素市场推动的出版物市场体系运作模式;最后,提出实现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目标的原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原则:一是要协调出版物市场体系的文化性与经济性;二是要明确政府和市场机制在出版物市场体系资源配置中的角色;三是要适应出版行业发展趋势。第五章,加强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的思路。本章以复杂科学管理理论为指导,采用逆向思维方式,针对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目标及其运作模式,结合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的思路。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建设:一是大力加强现代出版要素市场建设。从积极培育现代出版要素市场主体;科学降低出版要素市场交易成本;创造出版要素市场发挥作用的条件三个方面进行建设。二是优化出版物市场体系的资源配置。包括开发出版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力;创新出版物市场体系资源开发方式;加大出版物市场体系资源开发力度。三是改善出版物市场体系的发展环境。调控出版物市场体系的宏观环境;规范出版物市场体系的行业环境;优化出版物市场体系的企业环境。第六章,结论与展望。本章是对本论文的总结,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了三个结论:一是出版物市场体系的形成是一个不断打破垄断的过程;二是出版物市场体系的完善实质上是一个出版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的过程;三是出版物市场体系的成熟依赖于整个国民经济市场体系的动态完善。同时,还对论文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今后将不断深化研究。

李新祥[9](2013)在《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全面梳理了国内外数字时代读者阅读行为研究文献,描述了研究现状,讨论了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整合分析了我国历年全国国民阅读及相关调查的数据,对抽象的、理论化的“国民阅读行为嬗变”进行可操作化描述,提炼出一个包括阅读主体、阅读媒介、阅读环境三个维度的指标体系。根据这一指标体系设计问卷,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调查。基于调查所得4256个样本数据,展开量化研究,描述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具体表现。调查发现:(1)数字化时代作为阅读主体的读者,在数量上是不断扩大的,总体阅读率上升。但阅读主体的素质是参差不齐的,结构异常复杂。数字时代我国国民对阅读重要性进一步认可,对纸质阅读的前景不如网络出现前那么乐观,但依然有相当比重的读者对“数字阅读会取代纸质阅读”的观点不太认可。读者的阅读需求进一步多元化,知识需求依然是第一需求,但资讯需求提升明显。值得注意的是,思想需求和审美需求没有随着数字化进程减弱,反而有提升的趋向。读者的阅读耐心减弱是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表现出的一个重要特点,而阅读能力、阅读目的、阅读积极性、阅读范围、阅读量等指标总体上呈现出积极的变化。个人阅读总体满意度提升不明显,尤其是女性读者的阅读满意度比会上网前还有所降低。读者阅读习惯发生改变的比例较高,但认为“改变程度有限”的比“改变很大”的还是要多,而且读者比较认可自己的阅读习惯。(2)从阅读媒介维度看,数字阅读媒介兴起,书报刊等传统纸质媒介的阅读率提升乏力。但远未到唱衰纸本阅读的时刻,纸本阅读依旧有其魅力,将在很长时期内与数字阅读并存。数字阅读的付费意愿有所增强,但仍然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3)阅读内容方面,功利阅读超越人文阅读,“浅阅读”、泛阅读的取向明显。流行阅读超越经典阅读,信息获取超越知识习得,新闻关注超越文学感受,娱乐追求超越理论探讨,但这并不表明经典、知识、文学、理论阅读的缺失。(4)阅读方式上,由过去单纯的读,变为现在的读、听、看三种方式并存。随着多种媒体的兴起,尤其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快速浏览和扫读超越慢速凝视和审读,选择性阅读超越接受性阅读,跳跃性阅读超越连续性阅读,“F”式阅读超越“Z”式阅读。在传统纸质文献上深度阅读的频率和时长均有下降的趋向,但研究性阅读并没有受到轻视。(5)阅读环境方面,第一,在途阅读兴起,传统的图书馆、书店作为阅读场所其吸引力有所降低,去咖啡馆阅读的兴起说明读者对阅读环境的舒适度要求进一步提高;第二,读者对个人阅读环境改善的认可度高于对社会总体阅读环境改善的认可度,说明社会阅读环境尚有更大的提升空间。第三,读者认可社会各界为改善和促进国民阅读做出积极努力,大多数读者个人也愿意为此付出努力。结合个人访谈和专家访谈,质化方法与量化方法相结合,多学科交叉探寻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原因和影响。作者认为数字化技术引发的阅读媒介发生变化,是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直接原因;现代市场化、产业化体制下发展的中国媒介的重合性和叠加性,是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特殊原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制的变化,是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环境因素;作为阅读主体的读者,在信息素养、生活形态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导致阅读需求的变化是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基础原因。从个体读者而言,阅读行为嬗变的积极影响是阅读更自由便捷,相应的,读者的精神生活也获得更大的自由空间。消极影响可以概括为数字阅读硬件设备存在的缺陷形成不良影响、阅读耐心的减弱、思想深度的缺失等。从社会性影响而言,积极的方面表现为阅读行为的嬗变会推动政治民主、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的进程,消极的方面则表现为对政治权威的怀疑、对经济发展的迷茫、对文化发展的失望和对社会共同理想的消解。应对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对策主要包括:(1)就国民个体而言,首先要树立能够适应数字时代发展的“大阅读观”,要有“阅读是一种权利”、“阅读并非万能”的意识;其次要提升阅读素养;第三要建构自己的意识框架。家庭组织可以在优化家庭阅读硬环境、塑造家庭阅读软环境两方面努力,特别注意要避免数字媒介成为孩子的“保姆”。(2)政府组织的对策包括:将促进国民阅读作为国家战略并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加大对文化教育事业的投入是促进阅读的根本之策,加强阅读的权利意识,政府在主导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要释放全社会的积极性,努力消除“阅读障碍”和“阅读歧视”,加强基层阅读服务组织建设,提高阅读推广活动的协同性和长效性,提升社会组织参与阅读推广的积极性等。(3)教育组织应该承担特殊重要的角色并发挥重要的功能。就基础教育组织而言,理念层面要明确“掌握知识和技能不是阅读教育的落脚点”,阅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独立精神、思想自由和敢于表达的公民。操作层面主要是建设专业的阅读指导教师队伍、推进分级阅读、迎接数字化等。高等教育组织应成为国民阅读的示范中心,要改善大学生的阅读结构,要发挥高校教师意见领袖的作用,大学生可成为推广国民阅读的志愿者,高校的阅读资源向社会开放,高校应为社会培养专业的阅读指导人才等。(4)媒介组织的对策:遵循扩大信息流量、追求阅读价值、追求易读指数、追求美学品格的原则,优化传播渠道,顺应媒介融合,生产与传播能满足和引导读者需求的阅读产品。(5)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其所拥有的公共阅读资源,提高阅读服务水平;顺应阅读媒介形态的变动潮流,开展新型阅读服务。其他社会组织也应该为促进国民阅读贡献自己的力量。社会各界应该通力合作,构建更个性化、更快捷、更有效、更准确的交流信息、知识、情感、思想的阅读生态。

黄志敢[10](2013)在《实达公司基于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摘要:论文的目的是想利用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以实达公司作为案例,对比分析各个生命周期阶段的营销策略,重点分析实达公司目前处于衰退期的营销困境和摆脱衰退期的营销策略建议,揭示了可以通过营销战略和策略组合来实现企业目标,避免进入盲动期,并通过营销创新突破发展瓶颈;可以通过营销战略和策略的组合和优化来使企业走出衰退期困境,希望为IT行业公司的市场营销提供一些参考。论文主要采用文献借鉴法、案例分析法、访谈法、经验总结法等四种研究方法。以上市公司实达公司作为案例,查阅了大量的IT行业相关公司的大量资料,并运用所学到的有关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具体分析了实达公司进入IT行业从抚育期、扩张期、成熟期到由于一味想做强做大而进入盲目投资的盲动期再到衰退期的这段漫长时间内公司的市场营销策略,并与其它IT公司及竞争对手进行对比,重点针对实达公司目前处于衰退期的困境进行分析,加上对此所做的市场调研和收集各方的意见、建议,并结合作者的实际经验,提出了摆脱衰退期的营销策略的优化建议,以及落实这些建议的实施保障措施,希望以此摆脱衰退期,进行再创业,使企业生命周期再次循环,重新步入抚育期或扩张期的营销建议。最后进行总结,得出四个主要结论和建议:一是企业的发展是具有生命周期的,在发展各阶段及时地调整,特别是营销战略和策略,以此来整合、分配、协调、共享企业资源;二是营销策略在企业发展的各阶段应灵活组合,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组合模式;三是企业发展到成熟期后,容易碰到发展的“天花板”,这时企业容易进入盲动期,企业要加强管理防止进入盲动期,当进入盲动期出现危机时要通过有效的管理,尽量减少损失,通过营销战略和策略的配合而设法走出之后衰退期;四是对实达公司目前的困境进行剖析,提出了一些市场上比较成功的做法和比较符合市场实际情况的建议和实施保障措施。论文共有图

二、Adobe认证拓新径 通过电视得培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dobe认证拓新径 通过电视得培训(论文提纲范文)

(1)《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2)互联网媒介视角下当代建筑学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的不足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目标
    五、论文创新点
        (一)媒介视角下互联网与当代建筑发展的认知体系创新
        (二)互联网下建筑表现量化分析方法的创新
        (三)互联网下建筑设计实用工具的创新
    六、论文结构框架
第1章 互联网与当代建筑的媒介溯源
    1.1 媒介的溯源与大众传媒
        1.1.1 媒介的定义与演化
        1.1.2 大众传媒的提出
    1.2 媒介与建筑的相关性
        1.2.1 作为媒介的建筑
        1.2.2 作为信息的建筑
    1.3 多重媒介下的建筑重现
        1.3.1 纸媒中的建筑重现
        1.3.2 摄影中的建筑重现
        1.3.3 电影中的建筑重现
    1.4 后媒介时代:互联网
        1.4.1 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
        1.4.2 中国互联网的特殊性
        1.4.3 中国互联网的下一个十年:互联网+
    1.5 互联网影响下的我国当代建筑
        1.5.1 互联网与当代建筑的媒介属性
        1.5.2 中国当代建筑的现象演变
        1.5.3 中国当代建筑的观念演变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互联网背景下的当代建筑现象
    2.1 互联网与当代建筑的结合形态演变
        2.1.1 我国当代建筑互联网形态概况
        2.1.2 2000-2004:论坛及综合型网站时代特点
        2.1.3 2005-2011:社交网络时代特点
        2.1.4 2012-2014:移动终端网络时代特点
        2.1.5 2014-:新媒体时代特点
    2.2 互联网背景下当代建筑的“图底关系”
        2.2.1 图底关系的新认知
        2.2.2 新型图底关系中的当代建筑
    2.3 互联网背景下当代建筑的“透明性”
        2.3.1 当代建筑中的透明性
        2.3.2 互联网中的透明性
    2.4 互联网背景下当代建筑的价值观初判
        2.4.1 建筑的消费大众化
        2.4.2 建筑的信息虚拟化
        2.4.3 建筑的空间主体化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互联网与当代建筑发展的交织演进
    3.1 媒介的自身演化
        3.1.1 媒介的“冷”与“热”
        3.1.2 超媒介
    3.2 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
        3.2.1 互联网媒介的传播特性
        3.2.2 当代建筑与互联网新媒体的交织演进
    3.3 互联网新媒体下当代建筑的价值观革新
        3.3.1 个体意识的觉醒
        3.3.2 量化的思维方式
        3.3.3 碎片化信息的重构
    3.4 互联网与当代建筑融合的认知模型
        3.4.1 当代建筑发展的典型分支领域
        3.4.2 互联网与当代建筑融合的信息介质
        3.4.3 当代建筑的解构与互联网的重构
        3.4.4 互联网与当代建筑融合的认知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互联网与当代建筑融合的探索:多元共享
    4.1 扁平化时代与互联网共享
        4.1.1 “世界是平的”
        4.1.2 共享与“慕课”
    4.2 互联网与建筑教学的互动
        4.2.1 互联网与我国当代教学的交织
        4.2.2 我国当代建筑教学多元化与问题
    4.3 互联网与建筑教学的协作
        4.3.1 互联网与建筑教学的突破口
        4.3.2 建筑表现问题的教学溯源
    4.4 互联网与建筑教学的探索
        4.4.1 模式的可行性
        4.4.2 课程的涵盖范围
        4.4.3 教学模式的革新与挑战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互联网与当代建筑融合的再现:数据认知
    5.1 互联网时代的数据演变
        5.1.1 互联网时代下的“大数据”
        5.1.2 当代建筑学与“大数据”
    5.2 数据认知描摹下的当代建筑
        5.2.1 表现形式的转变
        5.2.2 当代建筑的数据认知开端
    5.3 互联网下的建筑传播媒介
        5.3.1 建筑数字化表现的技术发展
        5.3.2 建筑数字化表现的审美历程
    5.4 当代建筑表现的量化分析
        5.4.1 量化方法
        5.4.2 数据分析
    5.5 当代建筑表现的数据认知
        5.5.1 建筑表现的理性认知
        5.5.2 当代建筑学的大数据再认知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互联网与当代建筑融合的新生:算法平台
    6.1 算法与人工智能
        6.1.1 互联网时代的算法演进
        6.1.2 互联网下的人工智能与建筑学
    6.2 作为建筑设计工具的互联网
        6.2.1 互联网下的建筑设计资源
        6.2.2 互联网下的设计流程需求
    6.3 互联网建筑设计工具的双向革新
        6.3.1 设计服务业的互联网升级
        6.3.2 互联网设计工具架构分析
    6.4 建筑设计主动式推荐系统
        6.4.1 系统的特点与扩展
        6.4.2 系统的价值与建设
    6.5 本章小结
结语 互联网与当代建筑:从融合到新生
    一、互联网下当代建筑的价值观再造
    二、互联网下当代建筑的融合与探索
    三、互联网下当代建筑的再现与新生
    四、互联网下当代建筑的反思与沉淀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附录 I 2014 年 建筑师最想要的是什么
附录 II 互联网+建筑平台 意味着什么?

(3)价值重构: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趋向成熟的中国广告业迎来数字时代变革的机遇与挑战
    1.1.2 理论背景:数字时代的新价值、新管理视角
1.2 问题与研究意义
    1.2.1 问题的提出
    1.2.2 本研究的学术价值以及现实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核心概念界定
    1.3.1 研究对象界定
    1.3.2 核心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和基本结构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本文的主要结构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设计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6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2 相关研究述评与理论资源
2.1 商业模式与商业模式创新理论研究评析
    2.1.1 多元视角下的商业模式的理论内涵
    2.1.2 静态视角下的商业模式的理论模型与构成要素研究
    2.1.3 商业模式理论的功能与价值研究
    2.1.4 创新理论与动态视角下的商业模式创新
    2.1.5 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研究述评
2.2 管理学与经济学理论视角下的价值研究
    2.2.1 价值的理论内涵
    2.2.2 一元与多元之争:价值源泉理论
    2.2.3 价值链到价值网:价值工具论的演变 3 价值创新: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演进规律
3.1 工业社会价值系统下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创新演进
    3.1.1 单一价值模块的报业广告批发商模式
    3.1.2 价值链延伸的全面服务广告代理制模式
    3.1.3 多价值链条并行的整合营销传播集团模式
3.2 广告公司的价值定位及其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特征
    3.2.1 从客观价值到主客观价值并重:广告公司在社会价值系统中的价值定位演进
    3.2.2 价值创新: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特征 4 从解构到重构:“技术-价值范式”迭代与商业模式创新
4.1 社会价值系统的内在价值逻辑:“技术-价值范式”
    4.1.1 社会价值系统及其构成要素
    4.1.2 “技术-价值范式”:社会价值系统的价值逻辑
4.2 解构与重构:“技术-价值范式”主导下的社会价值系统的演进规律
    4.2.1 人类社会价值系统发展的连续与非连续性
    4.2.2 “技术-价值范式”主导下的社会价值系统的演进过程
4.3 “技术-价值范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演进决定性因素
    4.3.1 社会价值系统中的企业组织
    4.3.2 “技术-价值范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决定性力量
    4.3.3 企业家:“技术-价值范式”主导下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历史推动者
4.4 从“自我完善”走向“价值重构”:“技术-价值范式”主导下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
    4.4.1 从建构到解构:工业时代“技术-价值范式”主导的传统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
    4.4.2 从解构到重构: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迭代下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 5 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下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基本范式以及其创新路径
5.1 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特征以及价值实现机制
    5.1.1 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的基本特征
    5.1.2 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下的价值实现机制:价值网络
5.2 数字时代“技术-价值范式”下的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基本范式
    5.2.1 “大平台”与“小服务前端”: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基本范式
    5.2.2 “大平台”与“小服务前端”商业模式价值创造机制
5.3 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竞争机制
    5.3.1 “大平台”与“小服务前端”商业模式的竞争优势来源
    5.3.2 “大平台”与“小服务前端”商业模式内部竞争机制
5.4 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5.4.1 “大平台”与“小服务前端”商业模式形成的基础
    5.4.2 从解构到建构:大平台+小服务前端商业模式的形成过程 6 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实证研究一:基本范式的价值重构
6.1 研究方案
    6.1.1 问题、方法与工具
    6.1.2 案例的选择
    6.1.3 资料搜集与处理
6.2 从传统到数字,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比较分析
    6.2.1 以价值主张为主要判断依据的商业模式创新标准
    6.2.2 传统广告商业模式范式
    6.2.3 基于案例研究的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的基本范式
    6.2.4 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结论 7 数字时代商业模式创新实证研究二:新进入者与在位者的殊途同归
7.1 多案例研究设计
7.2 乘势而起:新进入者商业模式创新
    7.2.1 抓住市场的风口:新进入者在数字环境下的价值主张创新
    7.2.2 回应数字“技术-价值范式”:新进入者的商业模式建构的内在逻辑
    7.2.3 多赢:新进入者价值获取的意图
7.3 基因的选择:在位者商业模式创新
    7.3.1 基因的不对称动机:在位者的商业模式价值主张创新
    7.3.2 如何实现大梦想:在位者商业模式创新中的价值建构方式
    7.3.3 多元化的价值获取方式:在位者商业模式创新中的价值获取
    7.3.4 如何突破亚历山大难题:在位者的商业模式创新的思考
7.4 结论与探讨一:数字“技术-价值范式”下的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实践驱动因素
    7.4.1 “大平台+小服务前端”:技术与价值需求的选择
    7.4.2 “大平台+小服务前端”:价值竞争与价值共创的耦合
    7.4.3 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内部驱动者:企业家(企业家精神)
7.5 结论与探讨二:价值视角下新进入者与在位者商业模式创新路径选择 8 结论与展望
8.1 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结论
8.2 广告公司未来商业模式创新的策略性思考
    8.2.1 培育内部企业家精神,塑造持续创新文化
    8.2.2 建设二元性组织,协调创新与效率矛盾
8.3 制度创新促进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
8.4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后记

(4)基于期刊科研数据政策的生物医学科研数据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选题背景与意义
    0.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况
    0.3 主要研究内容
    0.4 主要研究方法
    0.5 本文有新意之处
1 生物医学期刊科研数据政策概述
    1.1 生物医学期刊科研数据政策的相关概念
    1.2 生物医学期刊科研数据政策的实施背景
    1.3 生物医学期刊科研数据政策的实施概况
2 生物医学期刊科研数据政策的抽样与选取
    2.1 生物医学期刊的抽样与分析
    2.2 生物医学期刊科研数据政策的选取
3 生物医学期刊数据政策的内容要素
    3.1 数据的存缴及共享的义务及范围
    3.2 存缴数据的类型及存缴方式
    3.3 数据的公开及限制指引
    3.4 数据的隐私及伦理保护政策
    3.5 期刊数据的使用许可指引
    3.6 元数据及数据描述符的说明
    3.7 数据的评审准则
    3.8 数据的引用格式指引
    3.9 实验材料及分析方法的汇报政策
    3.10 补充信息指引
    3.11 数字影像指引
4 学术图书馆生物医学期刊科研数据服务的规划
    4.1 科研数据服务规划的相关概念
    4.2 数据生命周期模型在科研数据服务规划中的应用
    4.3 生物医学期刊科研数据生命周期模型的构建
5 学术图书馆生物医学期刊科研数据服务的构建
    5.1 数据概念化规划阶段的科研数据服务
    5.2 数据获取及组织阶段的科研数据服务
    5.3 数据处理及分析阶段的科研数据服务
    5.4 数据评审及保存阶段的科研数据服务
    5.5 数据出版及共享阶段的科研数据服务
    5.6 数据再利用阶段的科研数据服务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感言

(5)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内容产品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关于微信公众平台
        1.2.2 关于"内容产品"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1.4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第二章 微信公众平台内容产品概述
    2.1 微信公众平台的产生与发展现状
        2.1.1 微信公众平台的产生
        2.1.2 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现状
    2.2 "内容产品"的概念界定
        2.2.1 新媒体时代下的"内容"
        2.2.2 "内容产品"的界定
    2.3 微信公众平台内容产品的构成元素
        2.3.1 图文内容元素
        2.3.2 多媒体元素
        2.3.3 交互性元素
第三章 微信公众平台内容产品设计的理论分析
    3.1 版面视觉优化理论
        3.1.1 "格式塔"心理学引入
        3.1.2 版面设计优化
        3.1.3 色彩设计优化
    3.2 多媒体设计理论
        3.2.1 多媒体设计原则
        3.2.2 多媒体设计要领
        3.2.3 多媒体设计组合
    3.3 传播效果评价理论
        3.3.1 传播主体指标
        3.3.2 内容呈现指标
        3.3.3 传播程度指标
第四章 微信公众平台内容产品的设计策略
    4.1 视觉传达效果表现策略
        4.1.1 内容产品的外观设计
        4.1.2 内容产品的版式设计
        4.1.3 内容产品的色彩搭配
    4.2 视听多媒体组合策略
        4.2.1 多媒体元素的处理
        4.2.2 多媒体元素组合设计
        4.2.3 HTML5网页设计
    4.3 内容组织呈现策略
        4.3.1 内容的定位
        4.3.2 内容的编辑策略
        4.3.3 内容的呈现设计
    4.4 传播效果优化策略
        4.4.1 提升品牌识别度,扩大产品影响力
        4.4.2 增强传播互动性,提高产品活跃度
        4.4.3 提高内容丰富性,增加产品认可度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6)GA公司机顶盒澳大利亚市场开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
    1.3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框架
第2章 与本文研究相关的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竞争战略理论
        2.1.2 国际市场营销理论
        2.1.3 运营管理理论
        2.1.4 项目投资风险分析理论
    2.2 文献综述
第3章 “机顶盒”市场环境分析及GA公司简介
    3.1 什么是“机顶盒”?
    3.2 国内外机顶盒产品及其比较
    3.3 国内机顶盒行业现状分析
    3.4 GA公司简介及其“机顶盒”核心技术描述
        3.4.1 GA公司简介
        3.4.2 GA公司机顶盒核心技术描述
    3.5 GA公司机顶盒在国内进行业务拓展的市场竞争环境分析
        3.5.1 来自网络领域的竞争
        3.5.2 来自影视领域的竞争对手
        3.5.3 来自电视领域的竞争对手
        3.5.4 其他领域的准入环境
    3.6 GA公司机顶盒海外市场拓展的必要性
第4章 澳大利亚机顶盒市场分析
    4.1 机顶盒的市场定位
    4.2 机顶盒潜在消费群体分布和比重基本情况
    4.3 澳洲宽带使用状态及网络视频类节目收视情况分析
    4.4 有关机顶盒在澳地方性法规、政策辨析
        4.4.1 机顶盒销售的各种设备认证及法律依据
        4.4.2 网络运营认证
    4.5 澳大利亚市场机顶盒潜在竞争分析
        4.5.1 卫星电视(有线电视)
        4.5.2 网络下载资源
        4.5.3 碟片租赁
        4.5.4 宽带公司打包服务中的免费下载服务
    4.6 澳大利亚市场分析总结
第5章 GA公司开拓澳大利亚市场的时间表、预算和风险分析
    5.1 GA公司开拓澳大利亚市场的时间表和预算
    5.2 经济效益估算表
    5.3 收支平衡估算表
    5.4 GA公司开拓澳大利亚市场的风险分析
        5.4.1 网络服务本身风险
        5.4.2 间接的竞争对手
        5.4.3 直接竞争对手
        5.4.4 自身发展风险
第6章 GA公司开拓澳大利亚市场的运行策略
    6.1 GA公司开拓澳大利亚市场的运作方式
        6.1.1 股份构成情况
        6.1.2 各股东权益及职责
        6.1.3 本土VC/PE吸纳策略
    6.2 目标市场:机顶盒节目分类及其他商业应用
        6.2.1 硬件产品
        6.2.2 软件产品
        6.2.3 其他商业应用
    6.3 零售营销组合:节目内容定价及月租套餐计划
    6.4 促销及销售渠道设计
        6.4.1 广告:平面媒体、电视、网络广告
        6.4.2 销售推广:人员推广和消费鼓励策略
        6.4.3 销售渠道:地域渠道及网络渠道拓展
第7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7)基于科技创新视角的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科技创新的内涵界定
        二、文化产业的内涵界定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简要评论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二、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第五节 论文创新点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一、主要创新点
        二、进一步研究方向
第二章 科技创新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规律
        一、科技创新与产业演进的一般规律
        二、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
    第二节 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微观层面的影响
        二、中观层面的影响
        三、宏观层面的影响
    第三节 科技创新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机理
        一、科技创新与文化业态创新
        二、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管理制度创新
        三、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链重塑
    第四节 科技创新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状况研判
        一、研判的基本准则
        二、具体状态
    第五节 科技创新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文化资源
        二、技术水平
        三、市场需求
        四、制度环境
        五、政策导向
        六、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科技创新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国外实践
    第一节 国外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美国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二、英国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三、法国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四、日本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五、韩国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六、印度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第二节 国外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比较
        一、发展模式比较
        二、发展基础比较
        三、发展优势比较
        四、产业业态比较
        五、运行机制比较
    第三节 国外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
        一、数字化
        二、网络化
        三、集群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科技创新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国实践
    第一节 科技创新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总体特征
        二、东部地区
        三、中部地区
        四、西部地区
    第二节 我国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比较
        一、发展模式比较
        二、发展基础与优势比较
        三、产业业态比较
    第三节 我国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
        一、新兴文化业态日益成为文化产业主体
        二、科技创新推动文化管理制度创新加快
        三、区域间文化科技产业竞争将全面展开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科技创新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实证研究设计与思路
        一、模型的设定与思路
        二、指标及控制变量选择
        三、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第二节 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证检验
        一、总体检验情况
        二、分组检验情况
    第三节 科技创新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状态分析
        一、科技创新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状态的测度方法
        二、我国科技创新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状态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科技创新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我国科技创新驱动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产业整体处于较低水平
        二、科技创新人才制约问题突出
        三、知识产权难以得到有效保护
        四、文化与科技融合平台建设滞后
    第二节 科技创新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努力推进文化产业链完善和产业层次提升
        二、不断创新科技人才的培养机制和引进机制
        三、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四、加快建设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应用平台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8)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的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综述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综述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的创新点 2 出版物市场体系基础理论
2.1 出版物市场体系的内涵
    2.1.1 市场体系的概念及其演变
    2.1.2 出版物市场体系的概念
2.2 出版物市场体系的分类
    2.2.1 对出版物市场体系构成的认知前提
    2.2.2 出版物市场体系的类型
2.3 出版物市场体系的特征
    2.3.1 出版物市场体系的一般特征
    2.3.2 出版物市场体系的独有特征
2.4 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的意义
    2.4.1 合理配置出版资源
    2.4.2 科学调节出版生产流通
    2.4.3 提高出版产业竞争力 3 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3.1 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3.1.1 出版商品市场基本情况
    3.1.2 出版要素市场基本情况
3.2 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出版商品市场运营效率低下
    3.2.2 出版要素市场建设进展缓慢
    3.2.3 出版物市场体系中非市场行为普遍
    3.2.4 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不规范 4 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目标及其运作模式
4.1 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评价体系
    4.1.1 指标体系设计
    4.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4.1.3 评价指标因子分析
4.2 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目标及其运作模式构建
    4.2.1 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的建设目标
    4.2.2 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的运作模式构建
4.3 实现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目标的原则
    4.3.1 实现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目标必须协调好文化性与经济性的关系
    4.3.2 实现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目标必须明确政府和市场机制在出版资源配置中的角色
    4.3.3 实现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目标必须符合出版行业发展的趋势要求 5 加强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的思路
5.1 大力加强现代出版要素市场建设
    5.1.1 积极培育现代出版要素市场主体
    5.1.2 科学降低出版要素市场交易成本
    5.1.3 创造出版要素市场发挥作用的条件
5.2 优化出版物市场体系的资源配置
    5.2.1 挖掘出版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力
    5.2.2 创新出版物市场体系资源开发方式
    5.2.3 加大出版物市场体系资源开发力度
5.3 改善出版物市场体系的发展环境
    5.3.1 调控出版物市场体系的宏观环境
    5.3.2 规范出版物市场体系的行业环境
    5.3.3 优化出版物市场体系的企业环境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

(9)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 我国国民阅读行为研究的文献统计与方法选择
        1.2.2 我国国民阅读行为研究成果述评
        1.2.3 评析:我国国民阅读研究存在的问题
        1.2.4 国外对数字时代阅读行为问题的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3.2 范畴界定
        1.3.3 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可操作化描述
        1.3.4 研究的基本框架
        1.3.5 研究的理论工具与方法
2 已有相关调查结果的整合分析
    2.1 与本课题有关的调查
    2.2 我国阅读媒介发展状况
        2.2.1 纸质阅读媒介发展情况
        2.2.2 数字阅读媒介发展情况
    2.3 我国成年人阅读媒介接触情况
        2.3.1 我国成年人媒介接触状况
        2.3.2 我国成年人媒介使用目的
        2.3.4 我国成年人使用各种阅读载体的场所
    2.4 我国成年人图书阅读状况
        2.4.1 我国成年人图书阅读状况及变化
        2.4.2 我国成年人读书目的及不读书的原因
        2.4.3 我国成年人的图书获取途径与家庭藏书量
        2.4.4 我国成年人最喜爱的图书与作者
    2.5 我国国民报刊阅读状况
        2.5.1 我国成年人报纸阅读率与阅读量
        2.5.2 我国成年人的期刊阅读状况
    2.6 我国成年人音像电子出版物阅读状况
    2.7 我国成年人数字出版物阅读状况
        2.7.1 我国成年人数字出版物阅读总体情况
        2.7.2 我国成年人电子书刊阅读状况
        2.7.3 我国成年人上网情况及网络阅读状况
        2.7.4 我国成年人手机及移动阅读状况
    2.8 小结:与本课题有关的调查给予本研究的启示
3 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3.1 研究流程
    3.2 问卷调查
        3.2.1 问卷设计
        3.2.2 采样过程
        3.2.3 调查实施
        3.2.4 数据分析
    3.3 个人访谈
        3.3.1 开展个人访谈的目的
        3.3.2 个人访谈问卷
        3.3.3 挑选被采访者的原则
        3.3.4 采访人
        3.3.5 采访情况
    3.4 专家访谈
        3.4.1 专家访谈的目的
        3.4.2 专家访谈问卷
        3.4.3 挑选被采访者的原则
        3.4.4 采访人
        3.4.5 采访情况
        3.4.6 采访内容的记录与分析
4 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表现
    4.1 基于阅读主体维度的国民阅读行为嬗变表现
        4.1.1 我国国民对阅读重要性的认知及嬗变
        4.1.2 我国国民对阅读前景的认知及嬗变
        4.1.3 我国国民阅读需求的嬗变
        4.1.4 我国国民的阅读素养认知及嬗变
        4.1.5 我国国民的阅读效果认知及嬗变
        4.1.6 我国国民对阅读习惯变化的认知及嬗变
        4.1.7 小结
    4.2 基于阅读媒介维度的国民阅读行为嬗变表现
        4.2.1 我国国民的媒介使用率变化
        4.2.2 我国国民的媒介使用频率嬗变
        4.2.3 我国国民的媒介使用时长嬗变
        4.2.4 我国国民的数字阅读付费行为及嬗变
        4.2.5 小结
    4.3 基于阅读内容维度的国民阅读行为嬗变表现
        4.3.1 我国国民的阅读主题偏好及嬗变
        4.3.2 我国国民的作品符号类型偏好及嬗变
        4.3.3 我国国民的作品长度类型偏好及嬗变
        4.3.4 我国国民对广告的接受度及嬗变
        4.3.5 小结
    4.4 基于阅读方式维度的国民阅读行为嬗变表现
        4.4.1 泛读与研读并存
        4.4.2 职业/专业阅读
        4.4.3 通过网络分享阅读心得
        4.4.4 小结
    4.5 基于阅读环境维度的国民阅读行为嬗变表现
        4.5.1 我国国民的阅读场所偏好及嬗变
        4.5.2 我国国民对阅读环境的评价及嬗变
        4.5.3 我国国民对阅读对策的认知
        4.5.4 小结
5 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原因
    5.1 影响国民阅读行为的因素
    5.2 阅读媒介的变化
        5.2.1 数字化技术引发的阅读媒介变革
        5.2.2 中国媒介发展的市场化与产业化
    5.3 阅读的社会环境因素
        5.3.1 政治环境
        5.3.2 经济环境
        5.3.3 文化环境
    5.4 阅读主体因素
        5.4.1 人口发展
        5.4.2 阅读需求
        5.4.3 生活形态
6 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影响
    6.1 国民阅读行为嬗变影响分析的角度设置
    6.2 阅读行为嬗变在国民个体层面的影响
        6.2.1 阅读行为嬗变对国民个体产生的积极影响
        6.2.2 阅读行为嬗变对国民个体产生的消极影响
    6.3 阅读行为嬗变在社会整体层面的影响
        6.3.1 阅读行为嬗变在社会整体层面的积极影响
        6.3.2 阅读行为嬗变在社会整体层面的消极影响
7 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对策
    7.1 国民个体与家庭组织的对策
        7.1.1 国民个体的对策
        7.1.2 家庭组织的对策
    7.2 政府组织的对策
        7.2.1 国际社会与国外政府在促进国民阅读方面的部分举措
        7.2.2 我国政府组织应对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对策建议
    7.3 教育组织的对策
        7.3.1 教育组织应对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的特殊作用
        7.3.2 基础教育组织的对策
        7.3.3 高等教育组织的对策
    7.4 媒介组织的对策
        7.4.1 媒介组织向读者传播阅读产品的基本策略
        7.4.2 媒介组织向读者提供怎样的阅读产品
        7.4.3 媒介组织通过什么渠道向读者提供阅读产品
    7.5 公共图书馆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对策
        7.5.1 公共图书馆的对策
        7.5.2 其他社会组织的对策
8 结语
    8.1 研究结论
    8.2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8.3 后续研究的设想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表录与图录
附录2: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10)实达公司基于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企业营销策略概况
        1.3.1 营销策略的概念及作用
        1.3.2 企业营销策略理论的发展及现状
        1.3.3 营销战略及营销策略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1.4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及影响
        1.4.1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1.4.2 企业生命周期对营销的影响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2 实达公司概况及生命周期营销策略分析
    2.1 公司简介
    2.2 生命周期阶段划分
        2.2.1 IT企业生命周期阶段划分
        2.2.2 实达公司生命周期阶段划分
    2.3 实达公司生命周期内营销策略分析及比较
        2.3.1 抚育期营销策略分析及比较
        2.3.2 扩张期营销策略分析及比较
        2.3.3 成熟期营销策略分析及比较
        2.3.4 盲动期营销策略分析及比较
        2.3.5 衰退期营销策略分析及比较
3 公司现阶段的营销困境及存在的问题
    3.1 公司现阶段的营销困境
        3.1.1 公司陷入衰退期
        3.1.2 激烈的同行竞争
    3.2 公司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3.2.1 公司缺乏全面的发展战略
        3.2.2 产品研发严重滞后
        3.2.3 漠视客户需求的变化
        3.2.4 营销策略缺乏创新
4 实达公司摆脱衰退期的营销策略优化建议
    4.1 重新规划和定位公司发展战略
    4.2 鼓励营销创新
    4.3 灵活使用营销4P策略
        4.3.1 专注于细分市场的产品策略
        4.3.2 灵活使用定价策略
        4.3.3 渠道改进措施
        4.3.4 针对性的促销措施
    4.4 改进人员激励和进行营销组织创新
    4.5 引入服务营销创造客户价值
    4.6 加强关系营销培养忠诚客户
5 营销优化策略的实施保障措施
    5.1 制定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
    5.2 培养重新创业的内部环境
    5.3 优化组织机构和加强人才培养
    5.4 加强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
    5.5 调整和改进公司的激励措施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6.2.1 研究的不足之处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Adobe认证拓新径 通过电视得培训(论文参考文献)

  • [1]《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2]互联网媒介视角下当代建筑学的发展研究[D]. 尹瑾珩. 天津大学, 2019(06)
  • [3]价值重构:数字时代广告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研究[D]. 李斐飞. 武汉大学, 2017(06)
  • [4]基于期刊科研数据政策的生物医学科研数据服务研究[D]. 叶文生. 武汉大学, 2017(07)
  • [5]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内容产品的设计研究[D]. 李莎莎. 天津工业大学, 2017(10)
  • [6]GA公司机顶盒澳大利亚市场开拓研究[D]. 张杰. 华东理工大学, 2015(05)
  • [7]基于科技创新视角的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 路平. 武汉大学, 2014(06)
  • [8]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研究[D]. 秦洁雯. 武汉大学, 2014(06)
  • [9]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及对策研究[D]. 李新祥. 武汉大学, 2013(05)
  • [10]实达公司基于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黄志敢. 中南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Adobe 认证开拓者通过电视接受培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