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染发剂的种类与选用(论文文献综述)
左雪,邸铮,杜勇,杨玲,张蓉,邬国庆[1](2021)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氧化型染发产品中40种染发剂》文中研究指明氧化型染发产品中的多种染发剂具有不同程度的致敏性及其他毒性,建立快速、准确检测多种染发剂的方法,为该类产品监管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十分必要。该研究建立了氧化型染发类产品中40种染发剂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染发产品经含70%乙醇的亚硫酸氢钠水溶液涡旋、超声提取,并经亚硫酸氢钠水溶液稀释后,以0.02 mol/L乙酸铵水溶液(含4%乙腈)和乙腈为流动相,采用Waters Atlantis? T3 MV Kit色谱柱(250 mm×4.6 mm, 5μm)分离,配合柱温变化进行梯度洗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检测波长为235 nm和280 nm,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40种染发剂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 40种染发剂的检出限为5~168μg/g,定量限为16~504μg/g;各染发剂在3个添加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为81.4%~109.6%, RSD均小于5%;各染发剂标准溶液在24 h内稳定性良好,RSD为0.2%~2.2%。与现行标准检验方法相比,该方法较大程度地增加了单一液相色谱条件下可测定的染发剂,特别是准用染发剂种类(36种),提高了检测效率,并可保证检测结果的灵敏度与准确性,适用于氧化型染发产品中多种染发剂的检测分析。
吴景,刘敏,邢书霞,孙磊[2](2021)在《2018—2019年染发类化妆品质量安全状况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研究2018—2019年我国染发类化妆品监督抽检结果以及注册情况,分析我国染发类化妆品质量安全总体情况。监督抽检结果表明:染发类化妆品中添加禁用物质或者超限量使用染发剂的情况较少,但是擅自更改配方的问题较为严重。对染发类产品注册情况分析表明,在1 773件染发类产品中使用的染发剂共有54种;为满足不同消费需求,染发剂多复配使用,其中3~5种染发剂复配使用最为普遍,占66.5%;间苯二酚、间氨基苯酚、对苯二胺等7种染发剂在染发类化妆品中的使用频率较高,均>30%。建议在实际工作中应加强对染发类化妆品的监督管理,尤其是标签标识的管理,同时加快制定常用染发剂的标准检验方法。
刘佳伟[3](2020)在《丝蛋白/氧化石墨烯复合功能材料制备及其染发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等原因,白发人群呈现年轻化趋势,再加上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显着,染发剂的需求日益增加,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染发剂市场的发展。但是目前化学染发剂市场尚不规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近几年公布的不合格的化妆品中,近60%是染发剂,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大量危害人体健康的产品存在,使得本就不算安全的染发剂市场更加危机四伏。因此,寻找绿色、安全的新型染发材料,成为未来染发剂市场的一大趋势。本论文利用丝蛋白纳米纤维(SNF)和氧化石墨烯(GO),制备出一种丝蛋白/氧化石墨烯复合物(SNF/GO),希望未来在染发剂市场能够实现一定的应用价值。本文利用丝蛋白纳米纤维和氧化石墨烯,制备出丝蛋白/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并对其染发工艺和染发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首先通过改进的Hummers法成功制备了微纳米级且带有褶皱结构的片状氧化石墨烯,能够均匀分散在水溶液中。然后通过典型溶解-透析-离心-浓缩过程,制备出分散均匀丝蛋白纳米纤维溶液。利用获得的两种原材料为基础,在水热条件下均质乳化,调控优化制备工艺,最终制得丝蛋白/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2、通过采用单因素法分别考察了添加原料浓度比例、氧化石墨烯还原方式、浸泡时间、浸泡温度和染色次数等因素对丝蛋白/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染色效果的影响,并筛选出最佳制备工艺条件:原料添加比例丝蛋白:氧化石墨烯=1.5:1,采用维生素C作为还原剂进行还原,维生素C浓度为5.0 mg/m L,发束浸泡温度35℃,浸泡时间10min,染色次数2次,吹风机干燥吹干。3、通过纯水和洗发水的洗脱实验,验证了丝蛋白/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在发束表面形成的染色薄层阻隔,可以达到较为长期的染色效果。利用MTT175毛发测试系统测试材料处理前后发束样品的性能,经验证抗拉伸性能和梳理度均优于未处理时的性能。最后通过斑贴试验和皮肤残留实验验证了复合材料的安全性。通过上述实验表明丝蛋白/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在染发方面具有良好的性能。4、对丝蛋白/氧化石墨烯染发材料的表征,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到其他类型染发材料会对头发有损伤,而丝蛋白/氧化石墨烯材料能够形成一个均匀的涂层贴附在看到毛小皮表面。通过观察头发的横截面形态,丝蛋白/氧化石墨烯材料不会渗透到毛发内部,保证了头发的健康结构不被破坏。最后通过拉曼光谱分析,存在氧化石墨烯特征峰值,意味着丝蛋白/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覆盖在头发表面,薄层石墨烯材料改变了发束的颜色,达到白发染黑的效果。
冯婷[4](2020)在《基染发剂的调制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染发剂是人们涂敷在头发表面用来改变发色的物质。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染发,染发剂拥有巨大的应用市场。但是市售的大部分染发剂主要成分为苯胺类物质,具有毒性和致敏性,因此如何研制出安全、刺激性低、无毒副作用的染发剂成为了一项重要课题。石墨烯是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的二维碳材料,可被应用于调制新型安全无毒染发剂。本文以氧化石墨烯、还原氧化石墨烯、石墨烯量子点和活性炭等四种碳材料为研究对象,将其加入水基和油基两种不同的溶剂体系中来调配出不同的碳材料染发剂,并对其耐洗性和着色效果进行测试对比,以得到无毒无害并且着色性和耐洗性最优良的碳材料染发剂。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改良的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烯原样,并在不同条件下处理氧化石墨烯原样。研究了不同还原条件对氧化石墨烯的形貌、结构和官能团的影响。实验数据表明,可以通过超声波细胞粉碎器快速获得低缺陷和低含氧量的还原氧化石墨烯。(2)使用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和水溶性淀粉作为原料,控制不同的反应时间,通过水热法反应制备石墨烯量子点。结果表明,在以上三种原料中,水溶性淀粉可以更快速地制备出石墨烯量子点,并且制备出的石墨烯量子点发光效果最好。分析认为,量子点的发光强度与尺寸有关,玉米淀粉制备的量子点尺寸最小,因此发光强度最高。(3)通过在水基和油基两种不同的溶剂体系中加入氧化石墨烯、还原氧化石墨烯、石墨烯量子点和活性炭等四种不同碳材料,调配出不同的碳材料染发剂,并对其染发效果进行了测试对比。洗涤实验和扫描电镜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水基氧化石墨烯染发剂样品可以成功使头发变成金黄色,且不易褪色;膏状碳材料染发剂样品普遍的涂敷效果不佳,在头发表面有团聚现象,颜色分布不均匀,且只附着在头发表面导致洗后易褪色。
王雪雪[5](2018)在《蜣螂黑色素染发剂的研制》文中提出目前市场上流行的染发剂多为化学染发剂和天然植物型染发剂,其中化学染发剂对人体健康危害大,虽然天然植物型染发剂毒性较低,对人体危害较小,但是其原料不易获取、产量低,故而需要开发新型的天然染发剂。蜣螂提取多肽后的残渣含有大量的甲壳素和黑色素,如果直接舍弃,会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因此,本论文提取了蜣螂药渣中残留的黑色素,开展了染发剂的研制,以期为新型染发剂的开发奠定基础,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目的:提取蜣螂黑色素,进行理化表征与安全性评价,并以蜣螂黑色素为染发剂原料,筛选最优染发剂配方,开展染发效果牢固性和安全性测试,以期为新型染发剂的开发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碱提酸沉的方法提取甲壳素制备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碱液中黑色素,并利用不同极性有机溶剂洗去黑色素所含的不同极性杂质,再采用酶水解的方法除去黑色素中残留的蛋白质。实验中以黑色素的外观、产率、含量、真黑色素所占比例、染发效果为指标,筛选出酸沉最佳p H、最佳酶种类和酶水解纯化时间。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精制蜣螂黑色素含量,通过红外光谱、抗氧化性、色价、稳定性等理化性质的表征来判断蜣螂黑色素能否作为染发剂的着色剂。进而采用单因素实验对蜣螂黑色素染发剂中金属元素、增稠剂的种类进行筛选,再利用响应面法对染发剂配方进行优化,并对其安全性和染发效果进行初步考察。结果与结论:最优提取工艺为:黑色素酸沉的p H为2,用胃蛋白酶水解48小时得到精制的蜣螂黑色素,其理化性质表征结果表明蜣螂黑色素可作为天然染发剂的着色剂。以蜣螂黑色素为原料,筛选得到三剂型天然染发剂的最佳配方,A剂:L-半胱氨酸用量为8%、羧乙基纤维素(HEC)用量为2%,溶液p H=8;B剂:Fecl34%,p H=4.0,t=25min;C剂:黑色素含量5%,p H=9.0,温度40℃。用此配方进行染发,其染发效果牢固稳定,头发颜色接近市售染发剂染发结果,符合大众的审美观念,而且该款染发剂天然无害,将为新型染发剂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蔡睿[6](2018)在《四种植物染发色素的光稳定性及安全性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与环保意识增强等原因,植物染发剂得到广泛关注。本文选取了在羊毛染色领域中研究较多,染色效果较好的红色系植物原料苏木、黄色系植物原料海娜及黑色系植物原料核桃,同时选取了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中所提及可用于染发的黑色系植物原料五倍子。主要对四种植物染发剂配方的体外安全性以及染发后色素和毛发的光稳定性进行探讨。主要工作及结果如下:首先探讨了四种植物提取色素的最优提取方案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提取物中主要色素含量。由结果可知,苏木与80%乙醇以1:25混匀后在温度为60℃下冷凝回流反应160min,其提取物中巴西苏木素含量最高为9.538%,五倍子与80%乙醇以1:75混匀后在温度为80℃下冷凝回流反应100min,其提取物中单宁酸含量较高为91.56%,核桃青皮与50%乙醇以1:25混匀后在温度为60℃下冷凝回流反应120min,其提取物中胡桃醌含量最高为0.0891%,海娜与0.25M Na OH溶液以1:55混匀后在温度为90℃下冷凝回流反应140min,其提取物中散沫花醌含量最高为0.6952%。将四种植物提取物分别配制成染发剂,并对牦牛毛染色,通过优化染色条件与染色方式强化染色效果,由实验结果可知,苏木染发剂中最佳的提取物添加量为0.5%并调节p H为7;五倍子染发剂中最佳的提取物添加量为2%并调节p H为9;核桃青皮染发剂中最佳的提取物添加量为4%并调节p H为4;海娜染发剂中最佳的提取物添加量为6.6%并调节p H为10。四种植物染发剂中媒染剂均使用浓度为0.2mol/L Fe2+水溶液,苏木和核桃青皮染发剂的最佳媒染方式为前染后媒,而五倍子和海娜染发剂的最佳染色方式为前媒后染。通过体外评价方法讨论四种提取物及其染发剂的安全性,由3T3中性红摄取细胞毒性试验结果可知,苏木提取物为中等毒性,五倍子提取物为低等毒性,海娜和核桃青皮提取物均为微毒性;由BCOP和HET-CAM试验结果可知媒染剂为无眼刺激性,苏木、五倍子、核桃青皮和海娜染发剂均为轻度眼刺激性,软化剂为中度眼刺激性;由三维皮肤模型试验结果可知四种植物染发剂均无皮肤刺激性。最后探究了四种植物染发剂应用于真人头发染色后其头发及色素的光稳定性,由试验结果可知,植物色素吸附可导致头发毛鳞片发生脱落及拱起等现象,且UVA辐照会加重损伤程度以及导致头发样品颜色发生变化,同时引起自由基生成。
张鑫[7](2017)在《美丽经济 ——近代上海化妆品业研究(1903-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化妆的历史可追溯至原始社会,妆饰在原始人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地位,一般来说,原始社会的妆饰主要具有两种基本功能:第一个功能是为了生存,第二个功能就是为了繁衍,也就是“性吸引”说。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妆饰的第一个功能不复存在,相反,第二个功能却越发紧要,且妆扮的主体也由男性变为了女性。容貌对女性至关重要,可惜古代化妆品种类有限,大体不出粉、黛、脂、香四品,更为重要的是古代化妆品制造方法简单,产量有限,只可算得上是一种简单的工艺品,并且长期使用恐对身体有害,近代化妆品业即以上海为中心,应新需求而生。近代化妆品业的出现,与上海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和近代女性对“美”的新要求大有关联。开埠后的上海,工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文化显着进步,中西沟通明显加强,特别是女性职业空间和社会交往空间的扩展,使得她们对新式化妆品的需求日盛。而近代化学知识的开发和推广,大机器作业的出现,使得化妆品由工艺品转变为商品成为可能,这就在客观上满足了女性的新需求。而近代摄影和媒体的发展,又促进“美容文化”的不断传播,越来越多的女性乐于使用新型化妆品,为化妆品的销售创造了市场。本论文主要探讨的是1903—1949年上海化妆品工业的发展历程,明晰不同时期的发展特色和运营方式,探究20世纪商业发展与消费文化之间的关系。回顾上海化妆品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一条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演化路径。对中国来说,近代化妆品是一种舶来品,初期流通于各通商口岸,20世纪初,中国开始尝试建厂自造,1903年广生行上海发行所的建立,标志着近代民族化妆品工业正式在上海落户。自1903至1949年,上海的化妆品工业发展迅速,不断有新化妆品工厂的建立,化妆品种类持续推陈出新,女性对于“美丽”的追求也一直被强化。被称为“美丽经济”的化妆品行业,是近代新型工业经济形态,受市场的影响很大。围绕着这个行业的发展来说,企业创办者和生产制造商在创办化妆品品牌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企业宜传者和传播人士在选择和扩展市场的过程中担任了重要角色,而女性对整个行业的认同,则意味着这个行业达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正是在各方的协同下,近代的化妆品工业拥有了自己的产业运营路径。其行业发展的关键特色,就在于能够准确地把握女性的美容观,将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相结合。比起一般的商品,化妆品行业的消费品有着明显的不同,其产品一方面具有养颜美容的功效,另一方面则代表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消费层次上通过化妆品的养护,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化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也包含着审美价值与文化意义,消费者使用化妆品,看中的是商品的附加值,注重消费者对身体和生活质量的关注,强调其预期收益。因此,在产品的销售过程中,化妆品厂商特别注重广告宣传。不仅在广告版面上尽量多占,刊登时间上也尽可能的持续,特别是重要节日,更是各商家争夺版面的“大战役”,广告在宣传上务求以诱惑式的言说方式,强化其美容效果,创造出令世人无可抗拒的“美容文化”。他们不仅注重广告文案的编写,将宣传内容与时代、时尚相结合,搭配的图片也都是精挑细选,就连“近代美女”形象也多是使用宣传的化妆品后,建构出的“美女”,是化妆品企业为化妆品的销售所做的努力,他们将化妆品的消费紧紧地与“美容文化”结合在一起。“美容文化”作为一种符号象征性的文化模式和生活方式,人们通过消费显示经济地位、社会地位、文化地位等差别,以及表达风格、品味、流行等象征意义的满足,在消费文化的引导下,人们对物品的符号性追求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对物品本身的功能性需求,化妆品成为显示个人消费水平和审美情趣的一个侧面。化妆品业的商业运营,在其影响下,也注重与时尚和都市建立起联系,雇佣美丽的女销售员、精致的产品包装、明星海报宣传,化妆品行业被塑造为维持女性美丽与魅力的工具之一。同时消费者的个体性特征,将化妆品行业的发展分向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一条是追求高端奢华,另外一条则通向了日用所需。高端奢华的路径,如生产脂粉、香水、口红等商品,它们是都市女性追求摩登的消耗品,追求的是时尚性和个性化,日用所需品则更多的是销往上海周边的乡镇,像生产的肥皂、牙粉等,更多的为家庭生活所需用,要求的是实用和节俭。在1903至1949年,这近半个世纪里,上海有过安定,有过繁华,也有过动荡和凋敝,然而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化妆品行业在时代的框架内,以市场为导向,在“美丽经济”与“美容文化”的相互形塑过程中,这个行业确实呈现出了近代化的趋势,新的贸易生产方式和贸易空间产生,化妆品工业由简单的工艺品转变为一门工业,化妆品厂商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和销售。女性亦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化妆品,按照心中所想进行妆扮。
陈梦[8](2016)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染发剂中多种禁限用染料》文中研究说明染发剂是较为常见的的美发产品,氧化型染发剂具有上色效果好、染色时间长和色调范围广等优点。染料的主要成分多为苯胺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程度的致畸性、致敏性和致癌性,长期和高频率使用容易对人体造成慢性伤害。鉴于国内外研究者越来越重视人体健康问题,所以加强和完善染发剂的检测技术势在必行。文献报道的染料检测方法主要有薄层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离子色谱法、气相色谱法、伏安法、气相色谱-质谱法、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但单个系统检测的染料种类基本停留在几种到十几种,不能较好的满足染发剂的日常监管。本论文选取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32种禁限用染料成分和市场上仍存在检测空白的染料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了相应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氧化型染发剂中多种禁限用染料,方法操作简便、耐用性好、专属性强。HPLC-MS/MS法和GC-MS/MS法能较好的形成染料检测种类的互补,可用于染发剂中染料含量的测定。主要内容如下:1、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HPLC-MS/MS)测定染发剂中33种禁限用染料。染发剂样品用甲醇-抗坏血酸水溶液溶解,用正己烷净化,以5mmol/L的乙酸铵和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经Agilent ZORBAX Extend C18柱(2.1mm*100mm,1.8μm)分离,采用多重反应监测模式(MRM)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33种染料组分在相应的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检出限为0.01-29.5mg/kg,回收率为71.4%-115.1%,混合标准溶液在32h内的稳定性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2、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MS)测定染发剂中40种禁限用染料。染发剂样品用甲醇-抗坏血酸水溶液溶解,用正己烷净化,程序升温,在Agilent VF-624ms柱(0.25mm*30m,1.4μm)分离,采用多重反应监测模式(MRM)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40种染料组分在相应的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检出限为4.4-10.7mg/kg,回收率为71.5%-118.6%。实验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氧化型染发剂,样品数据相对标准偏差基本在5%以内。
康瑞琴,苏文辉,张鑫,王琪,康舒欣,孙亚茹[9](2015)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染发剂中对苯二胺的含量》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染发剂中的对苯二胺进行检测研究,即检测波长280nm,流动相为乙腈三乙醇胺水溶液,固定相选用C18色谱柱,3500r·min-1离心分离,得到对苯二胺标准系列溶液色谱和不同理发店采集的10种染发剂样品色谱及含量。结果显示所检测的10种样品中的对苯二胺均未超过国家标准。该方法精密度高,回收效果好,可以得到较好的实验效果,可用于染发剂中对苯二胺的日常分离检测分析,对于提高消费者使用染发剂时的安全性有非常实际的意义。
陈希[10](2014)在《GC、LC法在邻苯二甲酸酯、青霉素类药物和染料检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针对食品和化妆品中三类有毒有害物质的进行了研究,分别对奶粉中邻苯二甲酸酯、牛奶中青霉素类药物和染发剂中染料进行了检测分析。1.采用GC-MS法检测奶粉中的邻苯二甲酸酯,内标法定量。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检出浓度定为1mg/kg,其余16种化合物检出浓度均可以定为0.01mg/kg,检出浓度能满足卫生部规定的邻苯二甲酸酯在食品中的最大残留量要求。全部组分校准曲线相关系数均大于0.998,三个浓度添加量均在线性范围内,且回收率均大于90%,重复性RSD均小于10%。2.选用LC-MS/MS法检测牛奶中青霉素类药物残留。样品用乙腈水溶液提取,HLB固相萃取柱净化,用LC-MS/MS测定,基质外标法峰面积定量。双氯西林检出浓度定为0.10μg/kg,其余6种青霉素检出浓度均可以定为0.02μg/kg,完全能满足我国对牛奶中青霉素类药物残留的限度规定。全部化合物校准曲线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添加浓度为10μg/kg、20μg/kg、30μg/kg的回收率均大于70%,重复性RSD均小于10%。3.利用HPLC-DAD检测染发剂中的染料。样品采用10%亚硫酸氢钠水溶液-乙醇(1∶1)混合溶液稀释,用冰水浴超声提取。12种染料检出浓度为19~22μg/g,校准曲线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添加浓度为2000μg/g、3000μg/g、4000μg/g的回收率均大于95%,重复性RSD均小于4%。
二、染发剂的种类与选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染发剂的种类与选用(论文提纲范文)
(1)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氧化型染发产品中40种染发剂(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仪器和试剂 |
1.2 溶液配制 |
1.3 样品前处理 |
1.4 色谱条件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流动相的选择 |
2.2 色谱柱及柱温的选择 |
2.3 检测波长的选择 |
2.4 方法适用性 |
2.5 提取溶剂的选择 |
2.6 方法学考察 |
2.6.1 标准曲线、检出限与定量限 |
2.6.2 加标回收率 |
2.6.3 稳定性 |
2.7 实际样品测定 |
3 结论 |
(2)2018—2019年染发类化妆品质量安全状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监督抽检整体情况 |
2.1.1 生产企业所在地情况 |
2.1.2 不合格项目情况 |
2.2 注册产品整体情况 |
2.2.1 染发类化妆品中使用的染发剂种类 |
2.2.2 染发类化妆品中染发剂使用频率 |
2.2.3 染发类化妆品中多种染发剂配合使用情况 |
3 结论 |
(3)丝蛋白/氧化石墨烯复合功能材料制备及其染发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概述 |
1.1.1 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简介 |
1.1.2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
1.1.3 氧化石墨烯结构和性质 |
1.1.4 氧化石墨烯在功能材料方面的应用现状 |
1.2 丝蛋白生物材料概述 |
1.2.1 丝蛋白生物材料简介 |
1.2.2 丝蛋白生物材料的结构和性质 |
1.2.3 丝蛋白生物材料的应用现状 |
1.3 头发概述 |
1.3.1 头发的结构与组成 |
1.3.2 头发中的化学键 |
1.4 染发剂概述 |
1.4.1 染发剂介绍 |
1.4.2 染发剂分类 |
1.4.3 化学染发剂安全隐患 |
1.4.4 染发剂发展趋势 |
1.5 论文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丝蛋白/氧化石墨烯复合功能材料制备工艺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2.2 氧化型石墨烯制备工艺研究 |
2.2.3 丝蛋白纳米纤维制备工艺研究 |
2.2.4 丝蛋白/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制备研究 |
2.3 测试方法 |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
2.3.2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TEM) |
2.3.3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AFM)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丝蛋白、氧化石墨烯和丝蛋白/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制备结果 |
2.4.2 氧化石墨烯表征结果 |
2.4.3 丝蛋白溶液和丝蛋白纳米纤维溶液表征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丝蛋白/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染发工艺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3.2.2 浓度对复合材料染色效果的影响 |
3.2.3 还原方式对复合材料染色效果的影响 |
3.2.4 预处理条件对复合材料染色效果的影响 |
3.2.5 干燥时间和方式对复合材料染色效果的影响 |
3.2.6 染色次数对复合材料染色效果的影响 |
3.2.7 白度测量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浓度对复合材料染色效果的分析结果 |
3.3.2 还原方式对复合材料染色效果的分析结果 |
3.3.3 预处理条件对复合材料染色效果的分析结果 |
3.3.4 干燥方式对复合材料染色效果的分析结果 |
3.3.5 染色次数对复合材料染色效果的分析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丝蛋白/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染发性能研究及表征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4.2.2 耐洗脱测试 |
4.2.3 头发抗拉强度分析 |
4.2.4 头发顺滑度分析 |
4.2.5 拉曼光谱分析 |
4.2.6 头发横截面分析 |
4.2.7 头发扫描电镜表征 |
4.2.8 皮肤斑贴测试 |
4.2.9 细胞相容分析 |
4.2.10 头部皮肤残留实验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耐洗脱测试结果 |
4.3.2 头发梳理和抗拉强度分析结果 |
4.3.3 拉曼光谱分析结果 |
4.3.4 头发横截面分析结果 |
4.3.5 头发电镜表征结果 |
4.3.6 皮肤斑贴测试结果 |
4.3.7 细胞相容性分析结果 |
4.3.8 皮肤残留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4)基染发剂的调制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无机矿物型染发剂 |
1.2 化学合成染发剂 |
1.3 天然植物型染发剂 |
1.4 新型石墨烯碳材料染发剂 |
1.4.1 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
1.4.2 氧化还原石墨烯制备 |
1.4.3 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 |
1.5 研究的意义 |
2 还原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试剂与仪器 |
2.2.2 改良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烯 |
2.2.3 还原氧化石墨烯制备 |
2.2.4 还原氧化石墨烯的表征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氧化石墨烯的微观结构表征 |
2.3.2 还原氧化石墨烯的表征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淀粉的石墨烯量子点制备及表征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试剂与仪器 |
3.2.2 氧化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 |
3.2.3 氧化石墨烯量子点的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4 水基碳材料染发剂的制备与表征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试剂与仪器 |
4.2.2 水基石墨烯染发剂的制备 |
4.2.3 水基石墨烯染发剂染发效果的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5 油基石墨烯染发剂的制备与表征 |
5.1 前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试剂与仪器 |
5.2.2 油基石墨烯染发剂的制备 |
5.2.3 油基石墨烯染发剂表征 |
5.3 结果与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本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5)蜣螂黑色素染发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染发剂的研究进展 |
1.1.1 头发简介 |
1.1.2 染发剂简介 |
1.1.3 染发剂的现状 |
1.2 黑色素研究进展 |
1.2.1 黑色素概述 |
1.2.2 黑色素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2 黑色素的提取 |
2.1 仪器与试药 |
2.1.1 仪器 |
2.1.2 试药 |
2.2 方法与结果 |
2.2.1 评价指标的选择与检测 |
2.2.2 蜣螂黑色素原料的处理 |
2.2.3 蜣螂黑色素粗提物的制备 |
2.2.4 蜣螂黑色素的精制 |
2.3 小结 |
3 黑色素的表征 |
3.1 仪器与试药 |
3.1.1 仪器 |
3.1.2 试药 |
3.2 方法和结果 |
3.2.1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蜣螂黑色素含量 |
3.2.2 蜣螂黑色素红外特征光谱 |
3.2.3 蜣螂黑色素的稳定性考察 |
3.2.4 蜣螂黑色素色价的测定 |
3.2.5 蜣螂黑色素总抗氧化性测定 |
3.2.6 蜣螂黑色素的安全性评价 |
3.3 小结 |
4 蜣螂黑色素染发剂配方的筛选 |
4.1 仪器和试药 |
4.1.1 仪器 |
4.1.2 试药 |
4.1.3 动物 |
4.2 方法和结果 |
4.2.1 染发工艺 |
4.2.2 蜣螂黑色素染发剂媒介剂研究 |
4.2.3 蜣螂黑色素染发剂增稠剂研究 |
4.2.4 响应面法优选染发剂的配方 |
4.2.5 蜣螂黑色素染发剂效果评价 |
4.3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四种植物染发色素的光稳定性及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植物染发剂的发展历史 |
1.1.1 植物染发剂的应用历史 |
1.1.2 植物染发剂的分类 |
1.2 植物染发剂的发展现状 |
1.2.1 应用现状 |
1.2.2 植物染发剂的优点 |
1.2.3 植物染发剂的问题 |
1.3 植物染发剂的技术发展 |
1.3.1 植物色素的提取技术 |
1.3.2 植物染发剂的染色方式 |
1.3.3 植物色素的稳定性 |
1.4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4.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1.4.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四种植物色素的提取 |
2.1 试剂与仪器 |
2.1.1 仪器 |
2.1.2 试剂 |
2.2 原料的收集与前处理 |
2.3 试验方法 |
2.3.1 单因素试验 |
2.3.2 正交试验 |
2.3.3 验证试验 |
2.3.4 成分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苏木色素提取 |
2.4.2 五倍子色素提取 |
2.4.3 核桃青皮色素提取 |
2.4.4 海娜色素提取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配方及染色工艺优化 |
3.1 试剂与仪器 |
3.1.1 试验仪器 |
3.1.2 试验试剂 |
3.2 试验方法 |
3.2.1 配方的制备 |
3.2.2 染色工艺优化 |
3.2.3 染发效果的表征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苏木染色试验结果 |
3.3.2 五倍子染色试验结果 |
3.3.3 核桃青皮染色试验结果 |
3.3.4 海娜染色试验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色素及染发剂配方的体外安全性研究 |
4.1 BALB/c3T3 中性红摄取细胞毒性试验 |
4.1.1 试验仪器与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1.3 结果与分析 |
4.2 牛角膜浑浊度与渗透性试验(BCOP) |
4.2.1 试验仪器与材料 |
4.2.2 试验方法 |
4.2.3 结果与分析 |
4.3 鸡胚绒毛尿囊膜试验(HET-CAM) |
4.3.1 试验仪器与试剂 |
4.3.2 试验方法 |
4.3.3 结果与分析 |
4.4 基于EpiKutisTM的样品皮肤刺激性SIT测试 |
4.4.1 试验仪器与材料 |
4.4.2 试验方法 |
4.4.3 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人工染发光稳定性研究 |
5.1 样品前处理 |
5.1.1 头发漂白 |
5.1.2 头发染色 |
5.1.3 样品信息 |
5.2 分析方法 |
5.2.1 颜色分析 |
5.2.2 活性氧(ROS)分析 |
5.2.3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
5.2.4 扫描电镜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真人毛发染色试验结果 |
5.3.2 色深分析 |
5.3.3 色差分析 |
5.3.4 活性氧(ROS)分析 |
5.3.5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
5.3.6 扫描电镜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美丽经济 ——近代上海化妆品业研究(1903-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起与旨趣 |
二、学术史回顾与反思 |
三、研究路径与论文架构 |
第一章 上海化妆品业的兴起背景 |
第一节 化妆品引进前上海的城市发展 |
一、近代上海商业文明的构建 |
二、近代上海的社会文化生态 |
第二节 近代上海女性的新形象 |
一、妇女谋生自养 |
二、女性活动空间扩展 |
三、女性对“美”的新认知 |
第二章 外国化妆品在上海的引进与传播 |
第一节 外国化妆品的传入 |
一、化妆品的进口 |
二、外来化妆品的生根 |
第二节 外国化妆品的销售 |
一、东西各国输华化妆品 |
二、化妆品原料的舶来问题 |
第三节 外国民众对上海舆论的影响 |
一、化妆品无用说 |
二、化妆品有益说 |
第三章 上海民族化妆品工业的生产沿革 |
第一节 上海民族化妆品工业的初创时期(1903——1927) |
一、近代化妆品民族企业家的努力 |
二、民族化妆品业的奋发 |
三、为传统赋予新的内涵 |
第二节 上海民族化妆品工业的快速发展期(1928—1937) |
一、民族化妆品厂概况 |
二、民族化妆品厂的革新发展 |
三、化妆品工业同业公会的辅助 |
第三节 战事影响与上海民族化妆品工业的应对(1937—1949) |
一、战争时期化妆品工业的萎靡 |
二、化妆品业面临的问题 |
三、挽救颓势的努力 |
四、上海民族化妆品厂的转向 |
第四章 上海化妆品业的商业运营 |
第一节 上海化妆品业的营销 |
一、经营分流 |
二、巧妙推销 |
第二节 上海民族化妆品的销售与市场 |
一、民族化妆品店的分布与格局 |
二、化妆品店的出品及销售 |
三、化妆品业同业公会的市场功用 |
第三节 上海化妆品的消费 |
一、化妆品的主要消费群体 |
二、化妆品的消费方式 |
三、化妆品消费的社会经济意义 |
第四节 上海民众对化妆品的舆论评价 |
一、化妆品无用说 |
二、化妆品有益说 |
第五章 商家营销与“美容消费” |
第一节 广告为化妆品业的发展造势 |
一、化妆品广告的整体分析 |
二、广告对“美”的宣传 |
三、广告对化妆品造就“美”的宣传 |
第二节 化妆品广告对女性形象的不断建构 |
一、化妆品广告之内容分析 |
二、化妆品广告模特的变迁 |
三、化妆品广告对女性形象的社会建构 |
第三节 经济民族主义的成功之梦 |
一、金刚石、狮子牌牙粉:陈蝶仙的日本样本 |
二、无敌牙粉:对洋妆品的推崇与仿制 |
三、大卖“国货” |
四、消费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调适 |
第六章 化妆品业与近代上海生活 |
第一节 化妆品业的多维角色 |
一、化妆品工业之于都市女性:摩登的诱惑 |
二、化妆品工业之于乡村女性:日用所需 |
三、化妆品工业对女性的“消费” |
第二节 社会现象之呈现平台 |
一、社交的发展:闲暇与消费 |
二、风俗的变迁:审美与伦理的紧张 |
三、游艺民俗的转变:兴趣的西洋化 |
四、社会的变革:女性爱国 |
第三节 化妆品工业的新挑战 |
一、广告商消费的女性“身体” |
二、女性的魅惑与迷茫 |
三、妇女的解放还是被奴役? |
结语 近代化妆品业变迁的逻辑与特点 |
一、为美丽创建市场 |
二、近代化妆品业的发展特点 |
余论 近代化妆品工业所造就的女性妆容特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染发剂中多种禁限用染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染发剂分类 |
1.3 氧化型染发剂组成及发展方向 |
1.4 氧化型染发剂的作用过程 |
1.5 氧化型染发剂的安全性研究现状 |
1.5.1 致敏性 |
1.5.2 致癌性 |
1.5.3 致突变性 |
1.6 染发剂的监管 |
1.6.1 我国对染发剂的监管措施 |
1.6.2 欧盟对染发剂的监管措施 |
1.7 氧化型染发剂中禁限用染料的主要检测方法 |
1.7.1 薄层色谱法(TLC) |
1.7.2 毛细管电泳法(CE) |
1.7.3 离子色谱法(IC) |
1.7.4 伏安法 |
1.7.5 气相色谱法(GC) |
1.7.6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或GC-MS/MS) |
1.7.7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
1.7.8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HPLC-MS或HPLC-MS/MS) |
1.8 样品前处理方法 |
1.8.1 超声波辅助溶剂提取 |
1.8.2 液液萃取 |
1.8.3 固相萃取 |
1.9 研究对象的选择 |
1.10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
第二章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染发剂中33种禁限用染料 |
2.1 实验部分 |
2.1.1 试剂和标准品 |
2.1.2 仪器设备 |
2.1.3 标准溶液的配制 |
2.1.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1.5 染发剂空白样品的制备 |
2.1.6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1.7 加标回收率实验 |
2.1.8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
2.1.9 质谱条件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样品前处理方法的确立 |
2.2.1.1 抗氧化剂的选择 |
2.2.1.2 样品涡旋振荡和超声辅助萃取 |
2.2.1.3 提取溶剂的选择 |
2.2.1.4 净化溶剂的选择 |
2.2.1.5 样品前处理方法小结 |
2.2.2 染发剂空白样制备 |
2.2.3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优化 |
2.2.3.1 色谱柱的选择 |
2.2.3.2 流动相水相缓冲盐的选择 |
2.2.3.3 流动相水相p H的选择 |
2.2.3.4 流动相有机相的选择 |
2.2.3.5 洗脱程序的优化 |
2.2.3.6 柱温的选择 |
2.2.4 质谱条件的优化 |
2.2.4.1 离子源的选择 |
2.2.4.2 Fragmentor电压的优化 |
2.2.4.3 碰撞电压的优化 |
2.2.5 标准曲线绘制 |
2.2.6 精密度实验 |
2.2.7 准确度实验 |
2.2.8 稳定性实验 |
2.2.9 样品测定 |
2.3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染发剂中的染料 |
2.3.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3.2 色谱条件 |
2.3.3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3.4 样品测定 |
第三章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染发剂中40种禁限用染料 |
3.1 实验部分 |
3.1.1 试剂和标准品 |
3.1.2 仪器设备 |
3.1.3 标准溶液的配制 |
3.1.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3.1.5 标准曲线的绘制 |
3.1.6 加标回收率实验 |
3.1.7 气相色谱条件 |
3.1.8 质谱条件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色谱柱的选择 |
3.2.2 前处理条件的优化 |
3.2.3 标准曲线的绘制 |
3.2.4 精密度实验 |
3.2.5 准确度实验 |
3.3 样品测定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致谢 |
(9)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染发剂中对苯二胺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实验部分 |
1.1仪器与试剂 |
1.2染发剂样品处理 |
1.3高效液相色谱的分析条件 |
1.4对苯二胺标准系列的制备 |
1.5标准曲线 |
1.6加标回收率和精密度的测定 |
2结果分析 |
2.1对苯二胺的标准曲线 |
2.2加标回收率和精密度 |
2.3化妆品测定结果 |
(10)GC、LC法在邻苯二甲酸酯、青霉素类药物和染料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符号 |
第1章 引言 |
1.1 概述 |
1.2 食品化学危害 |
1.3 化妆品存在的危害 |
1.4 色谱分析技术 |
1.4.1 色谱法分类 |
1.4.2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
1.5 本研究分析化合物 |
1.5.1 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 |
1.5.2 青霉素类药物 |
1.5.3 染料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1.6.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1.6.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奶粉中的邻苯二甲酸酯 |
2.1 概述 |
2.1.1 应用和作用机理 |
2.1.2 危害产生原因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与试剂 |
2.2.2 样品处理 |
2.2.3 色谱和质谱条件 |
2.3 方法学验证 |
2.3.1 空白实验 |
2.3.2 线性 |
2.3.3 检出限 |
2.3.4 仪器精密度 |
2.3.5 准确度和重复性 |
2.4 样品测定结果 |
2.5 讨论 |
2.5.1 内标的选择 |
2.5.2 限度问题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牛奶中的青霉素类药物 |
3.1 概述 |
3.1.1 青霉素类药物的分类 |
3.1.2 作用机理和稳定性 |
3.1.3 危害产生原因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与试剂 |
3.2.2 样品处理 |
3.2.3 色谱和质谱条件 |
3.3 方法学验证 |
3.3.1 空白实验 |
3.3.2 线性 |
3.3.3 检出限 |
3.3.4 仪器精密度 |
3.3.5 准确度和重复性 |
3.4 样品测定结果 |
3.5 讨论 |
3.5.1 稀释剂的选择 |
3.5.2 洗脱液的选择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法检测染发剂中的染料 |
4.1 概述 |
4.1.1 染发剂分类 |
4.1.2 染发剂毒性 |
4.2 实验部分 |
4.2.1 仪器与试剂 |
4.2.2 样品处理 |
4.2.3 色谱条件 |
4.3 方法学验证 |
4.3.1 空白实验 |
4.3.2 线性 |
4.3.3 检出限 |
4.3.4 仪器精密度 |
4.3.5 准确度和重复性 |
4.4 样品测定结果 |
4.5 讨论 |
4.5.1 稀释剂的选择 |
4.5.2 样品溶液的制备的优化 |
4.5.3 限度问题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染发剂的种类与选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氧化型染发产品中40种染发剂[J]. 左雪,邸铮,杜勇,杨玲,张蓉,邬国庆. 色谱, 2021(11)
- [2]2018—2019年染发类化妆品质量安全状况分析[J]. 吴景,刘敏,邢书霞,孙磊. 香料香精化妆品, 2021(01)
- [3]丝蛋白/氧化石墨烯复合功能材料制备及其染发性能研究[D]. 刘佳伟.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4]基染发剂的调制及性能研究[D]. 冯婷. 海南大学, 2020(07)
- [5]蜣螂黑色素染发剂的研制[D]. 王雪雪. 西南科技大学, 2018(08)
- [6]四种植物染发色素的光稳定性及安全性研究[D]. 蔡睿. 北京工商大学, 2018(12)
- [7]美丽经济 ——近代上海化妆品业研究(1903-1949)[D]. 张鑫.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5)
- [8]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染发剂中多种禁限用染料[D]. 陈梦. 浙江工业大学, 2016(04)
- [9]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染发剂中对苯二胺的含量[J]. 康瑞琴,苏文辉,张鑫,王琪,康舒欣,孙亚茹. 化学工程师, 2015(04)
- [10]GC、LC法在邻苯二甲酸酯、青霉素类药物和染料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 陈希. 南昌大学,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