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衰老与长寿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倪晓琳[1](2021)在《长寿与脂质双关联基因的识别及其机制和健康长寿人群的多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长寿特别是与脂代谢平衡调节的双关联基因对维持人体健康状态尤其是促进老年人健康延缓衰老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长寿和脂代谢双关联之间的多组学联合的系统研究尚未见有。因此,开展长寿相关的表型组、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的系统研究将有助于多维度探索健康长寿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也可为老年疾病的防治进而实现健康老龄提供新的依据。目的:1、在长寿人群中识别和验证新的长寿特别是与脂代谢平衡调节的双关联基因,并初步探究其遗传机制。2、开展长寿相关的表型组、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的系统研究、联合分析识别和验证多组学中共有的影响健康长寿的关键基因。3、构建DNA甲基化和蛋白质生物学年龄时钟的预测模型。方法:本项研究纳入中国健康长寿人群31920例,包括广西长寿队列人群2432例,中国多地区健康长寿队列人群29488例。1、表型组学队列研究,采用登记和入户问卷调查方法。2、基因组、转录组的样本经Illumina HiSeq 2500测序,case-control 对 WES 和 GWAS 数据进行识别和验证,对 mRNA/lncRNA 和 miRNA 差异表达进行分析,ENCODE,ChIP-seq和UCSC联合预测变异功能。和蛋白质组学PH nano-HPLC-MS/MS分析表达差异蛋白。3、从年龄时钟研究,513个CpG位点筛出5个DNA甲基化位点靶向测序,引入端粒长度和代谢表型等进行年龄校正,并构建个体生物学年龄预测的模型。另从8种蛋白质表达趋势的1513个蛋白质中筛选出6个蛋白质构建年龄预测模型。结果与结论:1、健康长寿与脂代谢平衡关联基因研究:①我们发现并验证了ABO基因4个新的变异同时与长寿表型和代谢表型显着相关,如下;rs8176719 C,rs687621 G,rs643434 A,rs505922 C(prange=4.017E-03-6.778E-03;ORrange=1.073-1.083),和单倍型 CGAC(LD;r2=0.944,p=4.926E-17;OR=1.315)与长寿显着相关,基因型和代谢表型分析结果表明,rs687621 GG,rs643434 AX和rs505922 CX与HDL-c,LDL-c,TC,TG(prange=2.200E-05-0.036,ORrange=1.546-1.709)和 BMI正常水平(prange=2.690E-04-0.026,ORrange=1.530-1.997)显着正相关。生物学机制分析表明,ABO变异通过O-linked的糖基化反应改变vWF/ADAMTS13和sE-selectin/ICAM1两个通路共调节脂代谢水平。②我们在中国长寿队列中识别并验证了 MTHFD1基因的1个新变异同时与长寿表型和代谢表型显着相关,如下;rs1950902(pgenotype=0.004,p allele=0.004,OR=1.085,95%IC=1.026-1.146)与长寿呈显着正相关。代谢表型分析结果显示,性别(p=3.250E-62,OR=3.025),BMI(p threshold=2.810E-10,plow=2.760E-36,OR threshold=0.342,OR low=4.116)和 TG(p threshold=2.210E-09,p high=1.300E-02,ORthreshold=0.265,ORhigh=0.215)在长寿和对照组中有显着性差异。三个因素(性别、基因型、BMI)(p=1.243E-04)的累加效应也与长寿显着相关。在男性阈值BMI的个体中,不仅rs1950902 AG和GG基因型与长寿显着相关(p=0.011),携带rs1950902 G等位基因的个体与长寿也显着相关(p=0.007,OR=2.462,95%CI=1.260-4.809)。2、健康长寿多组学研究:①长寿表型组学队列研究,来自4386例(≥90岁)受试者与健康长寿和代谢有显着关联的表型有BMI、血压和血脂(p<0.05)。②全外显子组学研究,在5790个indels中发现与长寿关联的变异342个,其中同时涉及长寿和脂代谢的双关联基因15个,涉及变异位点26个且已经识别并验证。③全转录组学研究,长寿和对照之间比较,共识别了 320个表达差异基因,586个差异的lncRNA和175个差异的miRNA,这些基因大多涉及机体的氧化传递过程。对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circRNA-miRNA-mRNA和lncRNA-miRNA-mRNA联合分析,年龄相关的表达差异基因显着性富集在代谢和免疫的相关通路,且形成多个基因的调控网络。④全蛋白质组学分析,不同年龄段共识别了 2682个蛋白,经GO、KEGG和COG/KOG三个数据库注释,共预测出2638例蛋白功能,大多涉及免疫、内吞、分泌和神经系统,参与最多的是能量代谢通路。对比青少年、中老年和长寿三组共获得233个差异表达蛋白。经比较,影响表达蛋白差异最高的信号通路是神经退行性变通路,其次是内分泌代谢通路。⑤多组学联合分析,将本组已识别的16个基因所涉及的134条信号通路上的所有基因在转录表达水平筛选,最终获得53个差异表达基因。从全外显子组和转录组共有的320个基因中筛选出19个共有差异表达基因。从全外显子组和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组共有的233个基因中筛选出6个与健康长寿关联的共有差异表达基因。3、DNA甲基化和蛋白时钟研究:结合5个生物学年龄(长寿)关联DNA甲基化位点、性别、民族首次成功构建生物学年龄预测模型y=-53.121*EDARADD-137.564*IPO8+141.040*NHLRC1-67.893*P2RX6+149.547*SCGN+4.592*sex+0.578*nation+64.185(R2=0.86,RMSE=7.34 years)。端粒长度验证模型 Kendall 秩的协同系数是 0.731,p-value=5.783E-137。另外,从 1513 个 0-100 岁不同年龄段表达差异的蛋白质中成功筛选出6个蛋白质构建成功了年龄预测模型y=-1.440 E-05*CFD+6.097 E-05*EFEMP1+1.036 E-05*CST3-4.236 E-09*IGHA2+6.690 E-09*IGHA1+2.375 E-05*ALB-22.322(R2=0.998,RMSE=1.146 years)。
蔚晓敏[2](2020)在《长寿老人源植物乳杆菌改善小鼠衰老的益生性评价及其机制探究》文中研究指明益生菌在调节胃肠道微生态平衡、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调节机体免疫力和延缓衰老等方面有特殊生理活性。中国长寿地区分布广,益生菌资源丰富,然而特色菌种的挖掘利用匮乏,益生菌延缓衰老的分子机制鲜有探究。湖南省浏阳市高田村居民寿命90岁以上较为常见,远高于中国人均预期寿命,迄今尚无对该地区居民长寿原因的研究。为此,本文在系统分析浏阳高田村居民肠道菌群结构的基础上,分离筛选出乳酸菌菌株,重点对一株植物乳杆菌的益生功能进行了评价,对其抗氧化、保护肠屏障和延缓机体衰老的分子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究。通过对高田村长寿老人粪便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分析,发现其菌群多样性高于其他地区人群,且高田村居民肠道菌群相似性较高。高田村居民肠道微生物含有特有248个OTU,远高于对照组的60个,其包括甲烷细菌属(Methanobacterium)等特殊菌属,进一步用RT-q PCR证实了高通量测序的结果,高田村居民的乳酸菌丰度比对照组高40余倍。采用传统微生物分离方法从21名长寿老人肠道菌群中获得90株菌,分别为:15株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25株发酵乳杆菌(L.fermentum),32株粘膜乳杆菌(L.mucosae),16株唾液乳杆菌(L.salivarius),1株海氏肠球菌(Enterococcus hirae)和1株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经过耐受过氧化氢,模拟胃液和肠液以及清除自由基能力评价,筛选出三株性能优良菌株:植物乳杆菌FLPL05、FLPL0302和FLPL0902,用于衰老模型小鼠的干预研究。采用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小鼠模型评价上述植物乳杆菌的安全性和益生性。结果发现,植物乳杆菌FLPL05对肝功能具有保护作用,显着降低了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P<0.05)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P<0.01),对血糖血脂和肾功能无显着影响(P>0.05)。体内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FLPL05显着提高了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P<0.05)和肝脏总超氧化物酶(T-SOD)(P<0.001)的活性,降低血清丙二醛(MDA)水平(P<0.05),上调小肠的抗氧化基因(MT1,MT2,GPx1和GPx2)转录水平。共孵育后,植物乳杆菌FLPL05显着上调了HT-29细胞的PRG1、MT1A、MT1M和BCL2基因转录水平,Caco-2细胞的PRG1、GPX2、MT1A、MT1M和BCL2基因转录水平。进一步采用自然衰老小鼠为模型,比较植物乳杆菌FLPL05和FLPL0302延长寿命,调节肠道菌群的能力。结果表明,长期饲喂植物乳杆菌FLPL05,显着延长了小鼠30%的平均寿命。菌群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FLPL05干预后,小鼠肠道菌群在门水平表现为:厚壁菌门增多、拟杆菌门减少;在属水平,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和阿克曼氏菌属(Akkermansia)比例增多,费克蓝姆氏菌属(Facklamia)、梭菌属(Clostridium)和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减少。为阐释植物乳杆菌FLPL05延缓小鼠衰老,促进健康的作用,采用蛋白组学技术对小鼠肠道表达蛋白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FLPL05干预后肠道共有197个蛋白上调表达,124个蛋白下调表达。GO数据库的功能归类和分析表明,这些蛋白共参与25类生物学过程1982条款,16类细胞组成365条款,12类分子功能341条款,功能主要涉及氧化还原酶类、生物调节、粘附功能、代谢过程、突触、对刺激的反应、生物过程调节及调控、细胞的紧密连接和钙黏素等。表达的差异蛋白通过KEGG数据库分析显示,参与236条信号通路,涉及免疫系统、运输和分解代谢等通路。体内实验证实,植物乳杆菌FLPL05降低了衰老所致的炎症水平升高、抑制了肠道通透性增大的发生,通过上调ZO-1、claudin-4和occludin等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减少肠道内的凋亡细胞,维持了肠道粘膜屏障的完整性,从而保障衰老后的机体健康。荧光定量RT-q PCR结果显示,植物乳杆菌FLPL05上调了抗氧化基因和端粒酶逆转录基因的转录表达。植物乳杆菌FLPL05延缓衰老、保护肠道屏障完整性有其遗传背景。全基因组测序、生物信息分析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FLPL05两个抗氧化系统(硫氧还蛋白和谷胱甘肽系统)有助于其应对过氧化氢的胁迫;包含22个相关基因的完整植物乳杆菌素基因簇,有助于其拮抗致病菌,保护肠道屏障。通过与植物乳杆菌ATCC14917、ATCC8014和WCFS1比较基因组发现,植物乳杆菌FLPL05具有287个特有基因,其中229个基因功能未知,其仅有58个基因注释到功能,包括胞外多糖合成基因,肽类的转运蛋白和CRISPR-Cas系统相关基因等。综上所述,本文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长寿老人肠道菌群的结构,分离筛选出有益生功能的植物乳杆菌FLPL05,对其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究。本文为挖掘中国特色益生菌菌种资源,探究其益生机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从而为益生菌的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
张丽[3](2020)在《基于多组学识别健康长寿关联基因的群体遗传学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全球老龄化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老龄化的核心问题是衰老退行性变所导致的健康问题。实现健康老龄化对老年群体的健康维护意义重大。长寿人群健康状态良好,具有延后甚至规避慢性疾病发病的特征,是研究健康老龄化的最佳模型。长寿是多环境因素共同影响的复杂生命过程。在基因组、转录组、表观遗传组、代谢组水平开展长寿内外影响因素的系统研究,对于挖掘长寿相关生物标记、探索长寿机制具有重要帮助。对于如何预防衰老性疾病,实现健康老龄化也具有指导意义。目的:1.在中国长寿人群中识别长寿-心血管健康关联变异(longevity-cardiovascular health associated variant,longCav)。2.分析中国长寿人群转录组水平表达谱,并比较有长寿史人群与无长寿史人群表达谱水平差异,筛选长寿人群的生物标记物(Biomarkers)。3.应用DNA甲基化生物钟构建中国长寿人群的真实生物学年龄的评估模型。方法:1.联合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exome sequencing,WES)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方法,在5107名健康长寿个体和8469名年龄匹配健康对照组个体共计13576例样本中,筛选长寿-心血管健康关联变异(longCav)。2.应用mRNA-seq测序技术检测12例健康长寿有长寿史者、76例健康长寿无长寿史者和50例当地健康对照且无长寿史者共计138例样本的转录组表达谱水平。比较有长寿史人群与无长寿史人群表达谱、生物学过程、KEGG通路和疾病富集的差异。分析两组人群差异基因的共表达情况和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采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分类算法,筛选得到长寿人群Biomarker。3.使用重亚硫酸氢盐测序(Bisulfite Sequence PCR,BSP)技术检测261例样本P2RX6、EDARADD、IPO8、NHLRC1和SCGN基因目的区域甲基化水平。将样本在20-110岁范围内分为9组,每组间隔10岁,检测各基因目的区域在各年龄组间的基因甲基化水平差异,建立基于甲基化水平校准时序年龄的、反应“真实”生理年龄的评估模型。通过交叉验证方式判定年龄评估模型结果与实际年龄符合率。结果:1.识别2个与长寿-心血管健康关联的变异(TFPI rs7586970 T,p=0.013,OR=1.100和ADAMTS7 rs3825807 A,p=0.017,OR=1.198)。两遗传变异与APOEε3交互作用维持脂代谢平衡。两个变异通过维持脂代谢平衡,促进长寿。2.健康长寿组与当地健康对照组基因表达谱比较分析,共得到581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92个基因上调,489个基因下调。表达水平出现显着差异(| log2FC |>2)的基因共31个。有长寿史组与无长寿史组的基因表达谱不同。有长寿史组与无长寿史组差异表达基因参与的生物学过程、KEGG通路和疾病富集不同。两组差异基因的共表达模式和蛋白质互作方式不同。筛选的长寿人群Biomarker经ROC曲线判定,AUC>0.99。3.各组EDARADD基因、NHLRC1基因、SCGN 基因、P2RX6基因和IPO8基因目的区域CpG甲基化水平与年龄相关。NHLRC1基因目的区域甲基化状态随年龄增长由杂合甲基化转换为纯合甲基化。年龄(y)推断模型:y=3.1 98-0.870*P2RX6-5.966*EDARADD-0.201*IPO8-0.582*NHLRC1-1.622*SCGN+52.417*地区。该年龄模型能解释本实验人群94.4%的年龄变化。结论:1.在长寿人群中识别2个长寿-心血管健康关联变异,变异通过与APOE ε3交互作用维持脂代谢平衡,促进长寿。2.mRNA-seq结果显示有长寿史组与无长寿史组基因表达谱不同,揭示有长寿史人群与无长寿史人群达到长寿目标的信号通路、作用机制存在差异。3.EDARADD基因、NHLRC1基因、SCGN基因、P2RX6基因和IPO8基因目的区域甲基化水平可共同构建有效的中国长寿人群年龄推断模型。长寿机制复杂,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开展长寿机制研究,为潜在的临床实际应用的实现提供可靠的研究依据。
陈思颖[4](2020)在《顺应论视角下《饮食:长寿的秘诀》汉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健康长寿的重要性,疾病预防、保持健康与对抗衰老也成为世界人民迫切关注的话题。在这样的环境下,大量能够使得人们健康长寿、保持年轻的创新性饮食计划应运而生。《饮食:长寿的秘诀》正是一本介绍创新饮食的科普读物。本书涵盖了与饮食、长寿、抗衰老相关的研究过程、研究成果及专业建议,介绍了具有坚实科学依据的轻断食疗法——模拟断食疗法(FMD),有助于人们树立健康正确的饮食观念。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饮食关系着人体的运转与机能,因此,为了将创新的饮食方案介绍给中国读者,笔者联系所学的翻译理论,对《饮食:长寿的秘诀》节选部分进行翻译实践,希望在为中国读者提供健康、新颖且有科学依据的饮食建议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翻译水平。《饮食:长寿的秘诀》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专业知识,是一本兼具通俗性与科学性的科普读物。基于对本书节选部分的翻译,本文以顺应论为指导,对具体的译例进行分析,从词义顺应、句法顺应、读者心理顺应等多个角度探讨了如何实现科普译本的通俗性及科学性,以求在语篇连贯性、可读性、准确性和可理解性等多个方面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此外,本文在顺应论的指导下总结了适用于科普文本的翻译策略,如词性转换、四字格应用等,认为顺应论能够为科普文本翻译提供全方位指导。笔者希望本文能为科技读物的翻译实践提供借鉴,并为提高科普读物的翻译质量做出贡献。
李清秀[5](2019)在《我国汉族长寿老人的尿液离子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健康与长寿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一直以来都是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与难点。衰老过程受遗传、环境、饮食和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健康与长寿的相关分子机制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其中各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的代谢过程及其内稳态与人类健康长寿的复杂关系正日益受到重视。然而现阶段绝大多数人群相关的研究工作仅侧重于部分元素与长寿之间的关系,忽略了不同元素之间复杂且动态变化的关系与长寿的重要关联。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采集生活在“长寿之乡”永福县的九十岁以上老人(长寿组)及其无血缘关系家庭成员(对照组)的一百多份尿液样品,开展了离子组检测,并基于统计和网络分析等方法进行了系统性研究。首先,我们发现了十多个在不同组中浓度有显着差异的元素,绝大多数差异元素在长寿组尿液中的含量比对照组明显增高,且部分元素(如铜和铬)可用来很好地区分不同组别样本。通过对不同元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长寿组与对照组都存在一些共同的或特异性的显着相关元素对。我们进一步根据不同年龄段将长寿组与对照组分为几个亚组,构建出每个亚组的元素相关性网络,发现不同亚组中都存在特异性显着相关或相关性发生显着变化的元素对,说明这些元素在人的一生中都存在着复杂且高度动态变化的相互作用。通过开发新的离子组比较算法,我们发现长寿老人的尿液离子谱与中年人(四十到六十岁)的更为相似。本研究揭示了人类长寿与尿液离子之间的新关系,有助于深入认识矿物质的稳态平衡对人类健康与长寿的潜在作用。
李丛勇[6](2019)在《海南长寿家庭深度宏基因组学测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基于宏基因组学深度测序的方法研究海南省澄迈县一个长寿家庭肠道微生物的结构特征,分析长寿家族相关的肠道微生物结构与功能,从肠道微生态的角度为长寿机制的基础研究提供可能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对海南省澄迈县“长寿第一家”家族中的9名长寿老人粪便进行高通量宏基因学深度测序技术研究,分析长寿家庭肠道微生物特征,比较不同遗传背景、生活环境、年龄与肠道菌群的关联,探索与长寿相关潜在生物学标记。研究结果1、9名老人来自该长寿家族的6个家庭,平均年龄86.78±6.12岁,男性5人。通过查体和病史询问均为健康老人。同一时间采集粪便标本进行深度宏基因组学检测,采用Illumina Jiseq2500平台,测序深度50-100G/样本,得到共475.6G的测序数据。其中9名长寿老人的五类优势菌的物种注释结果显示,在门水平上是厚壁菌门(Firmicutes,41.99%)、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30.63%)、未知病毒(Viruses noname,14.83%)、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6.32%)以及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2.54%);在属水平上是 Tunalike 病毒(Tunalilevirus,13.55%)、真杆菌属(Eubacterium,12.56%)、拟杆菌属(Bacteroides,11.99%)、普氏菌属(Prevotella,9.91%)以及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4.25%)。2、采用斯皮尔曼等级(Spearman Rank)相关性分析,长寿家族长寿老人肠道微生物在菌种水平有13个物种与年龄存在相关性(P<0.05),其中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bartlettii)、隐藏梭菌(Clostridium celatum)、产气英膜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天 门 冬型梭菌(Clostridium asparagiforme)、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弗格森埃希氏茵(Escherichia fergusonii)、苏云金腊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 thuringiensis)、鲍曼不动杆菌 8 个物种与年龄呈正相关,毛螺科杆菌(Lachnospiraceae nacterium 1 1 57FAA)、白色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albus)、肠杆菌噬菌体(Enterobacteria phage HK225)、拟杆菌(Bacteroides oleiciplenus)、发酵氨基酸球菌(Acidaminococcusfermentans)5 个物种与年龄呈负相关,其中影响权重最大的为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bartlettii),相关系数p=0.933(P=0.001)。在单核苷酸多态性方面基于菌株水平分析,经PERMANOVA检验在种水平发现3种物种可以解释年龄的差异,包括直肠真杆菌(Eubacterium rectale)(R=0.72,P=0.008)、克雷伯氏菌噬菌体(Klebsiella phage KP36)(R=0.57,P=0.065)、普通拟杆菌(Bacteroides vulgatus)(R=0.82,P=0.076)。3、按照不同家庭分组,采用主坐标分析(principal co-ordinates analysis,PCoA)的方法,发现相同家庭/夫妻之间肠道微生物在属水平的物种组成相似(P=0.006)。在单核苷酸多态性方面基于菌株水平分析,经PERMANOVA检验在种水平发现了 7种物种可以解释不同家庭的差异,包括肠道普氏菌(Prevotella copri)(R=0.85,P=0.006)、Dorea longicatena(R=0.96,P=0.016)、单形拟杆菌(Bacteroides uniformis)(R=0.85,P=0.006)、Prevotellastercorea(R=0.97,P=0.016)、产气柯林斯菌(Collinsella aerofaciens)(R=0.78,P=0.016)、尖锐粪球菌(Coprococcus catus)(R=0.65,P=0.036)、史氏甲烷短杆菌(Methanobrevibacter smithii)(R=0.95,P=0.043)。4、采用DIAMOND将所获得的非冗余参考基因集比对网络多个公开功能基因数据库,得到长寿家族长寿老人肠道微生物在功能注释方面的基因丰度信息,经PERMANOVA检验发现在毒力因子数据库1、碳水化合物活性酶数据库2注释得到的基因丰度可以解释不同家庭的差异(R1=0.72 P1=0.047,R2=0.73 P2=0.016)。5、采用NJS16协作网络构建的方法,分析长寿家族长寿老人肠道微生物对代谢物的影响潜力共发现175种代谢物,采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性分析,发现其中11种肠道微生物对代谢产物的影响潜力与年龄相关(P<0.05),影响的代谢物包括L-天门冬酰胺(L-Asparagine)、组胺(Histamine)、4-氨基苯甲酸(4-Aminobenzoate)、α-亚麻酸(alpha-Linolenic acid)、丙酮(Acetone)、甘氨鹅脱氧胆酸(Glycochenodeoxycholate)、甘氨胆酸盐(Glycocholate)、甘氨脱氧胆酸盐(Glycodeoxycholate)、乙醇酸胆酸盐(Glycolithocholate)、丁酸盐(Butyrate)、顺乌头酸(cis-Aconitate),其中影响权重最大的为L-天门冬酰胺(L-Asparagine),相关系数 ρ=0.801,P=0.0095。结论采用深度宏基因组学测序技术对海南长寿家庭长寿老人粪便进行分析,显示该家族长寿老人的肠道菌群具有独特的结构,在菌种水平发现与长寿相关的16个物种,差异分析显示配偶之间菌群相似性较高。发现长寿老人粪便噬菌体普遍存在,可能是研究长寿/衰老机制的又一潜在方向。
胡婧雯[7](2019)在《增龄恒河猴外周血白细胞中的microRNA转录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的社会性问题,预计到2050年,世界老年人口将与青年人口持平。所以对于衰老研究就显得很重要。而microRNA作为一类具有调控功能的小RNA在衰老研究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我们的研究目的在于寻找恒河猴在增龄过程中涉及到的衰老和长寿相关的差异miRNA,旨在为筛选出在外周血白细胞中可以作为衰老标志物的miRNA,为人类新的衰老标志物的发现提供参考。方法我们根据恒河猴的年龄和性别将其分为四个不同年龄段的雌雄组,共有8个组,分别为幼儿组(2Y-F/M)、成年组(5Y-F/M)、老年组(11Y-F/M)和长寿组(20Y-F/M)。采集了 282只在圈养情况下自然生长的不同性别的恒河猴外周血,提取了血液白细胞中的RNA。样品分组混合,RNA质量符合第二代测序要求。测序下机后我们主要利用了生物信息学手段将8个组别的miRNA数据按性别差异,性成熟发育,衰老过程和长寿四个方面进行miRNA的差异分析筛选和功能富集。之后我们选取了其中一部分有文献支撑的与衰老相关的差异miRNA进行real-time PCR验证。选取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miR-16-5p进行了下游靶基因的预测和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我们针对增龄恒河猴外周血白细胞的miRNA分析中发现,同时参与了性别差异和增龄的过程的miRNA共有65条。在仅针对恒河猴性别差异的miRNA筛选中我们发现mml-miR-409-3p对于性别的影响贯穿于整个增龄过程。在仅针对增龄阶段的分析中发现:mml-miR-371-5p和mml-miR-1-3p则分别与雌性和雄性恒河猴的性成熟过程相关。在衰老进程中,mml-miR-17-5p在老年组(11Y)中表达量升高,而mml-miR-372-3p则相反,同时mml-miR-15b-3p参与了从幼儿期发展为老年期的整个过程。在关于长寿相关的miRNA分析中可以得到22条与长寿相关的miRNA,其中let-7b-5p仅在雌性恒河猴中起作用,且在长寿组中其表达量下降。我们还筛选到了随年龄持续变化的microRNA:miR-135a-5p,miR-144,miR-339-5p,miR-155,miR-151-3p,miR-140-5p,miR-146a-5p,miR-126,miR-16。对 miR-16的验证中发现了 miR-16可能是通过抑制胰岛素信号通路来影响衰老进程的。结论我们筛选到的这些与增龄恒河猴自然衰老生理过程相关miRNA可以作为将来在人类外周血中寻找非编码RNA的衰老标志物提供基础参考数据。
李春宏[8](2018)在《人类长寿与衰老差异表达基因挖掘及广西长寿人群差异甲基化基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人类的长寿与衰老受遗传因素影响,长寿家族人群相对于非长寿家族人群、老龄群体相对于年轻群体,其基因表达水平有差异,拟从转录组学层面挖掘长寿与衰老差异表达基因,探讨基因表达与长寿和衰老的关系。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学修饰方式之一,它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动态改变,与人类长寿、衰老、疾病的发生、发展均有关联。基于以上的研究线索,以广西巴马地区人群为研究对象,筛查长寿相关的DNA差异甲基化位点和基因,并在人群中检测长寿高甲基化基因NFATC1基因的甲基化水平,从表观遗传学对基因调控的角度探索DNA甲基化与人群长寿的关系。【方法】⑴运用WGCNA分析GEO数据库中的长寿人群数据集GSE16717的二代测序数据(RNA-seq),以获取长寿与衰老差异表达基因。在人群中随机抽取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抽取其外周静脉血、提取RNA,用于检测特异性衰老差异表达基因CCR6和ID3的表达水平。⑵在广西巴马地区的长寿家族和非长寿家族中抽取个体,分别组成长寿家族组和非长寿家族组,抽取研究对象的外周静脉血、提取DNA,用于甲基化芯片检测以获取长寿差异甲基化位点和基因。另建立由长寿老人、长寿老人后代组和非长寿家族人群组成的病例对照研究,检测长寿高甲基化基因NFATC1的甲基化水平。⑴获得296个长寿差异表达基因,表达水平与寿命负相关,主要涉及GO:0005634nucleus、T cell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等生物学功能和通路。排名前10的是CAMK4、SLC16A10、EPHA4、TAMM41、MAN1C1、DPH1、SIT1、GMPS、PRRC2B、DEXI等;获得46个衰老差异表达基因,表达水平与年龄负相关,主要涉及GO:0042113B cell activation and hsa04662:B cell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s等生物学功能和通路。排名前10的是CR2、VREB3、ID3、MS4A1、TCL1A、CCR6、OSBPL10、USPL1、HS3ST1、SPIB等。⑵特异性衰老差异表达基因CCR6和ID3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表达水平有差异(74岁以下组>75岁及以上组),基因表达水平与年龄呈负相关关系。⑶NFATC1、SHC2、ULBP1、CD37、IL11等基因在长寿家族组人群中高甲基化,而MAPK3、PIK3R5、CORO1A、AKT1和PRKCZ等基因发生了低甲基化。⑷NFATC1基因启动子区域chr77157891位点的甲基化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长寿老人组>非长寿家族组,长寿老人后代组>非长寿家族组)。77157909位点甲基化水平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长寿老人组<长寿老人后代组,长寿老人组<非长寿家族组),且在长寿家族后代组与非长寿家族组的男女间比较,该位点的甲基化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男,p=0.014)。⑸H19、PFKFB4、SFTPA1基因在长寿家族人群中低表达、高甲基化。【结论】⑴人类的长寿和衰老均与基因差异表达有关,长寿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细胞免疫;衰老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体液免疫,基因表达水平与年龄呈中度相关关系。⑵衰老差异表达基因CCR6和ID3表达水平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⑶分别获得了长寿高甲基化与低甲基化基因,长寿高甲基化基因【结果】NFATC1基因启动子区域部分位点的甲基化水平可能与广西巴马地区人群的长寿相关。⑷H19、PFKFB4、SFTPA1既是长寿相关低表达基因,也是长寿相关高甲基化基因。
颜桑桑[9](2017)在《闽中地区长寿老人健康现况、影响因素及城乡差异的比较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闽中地区长寿老人的健康现况、影响因素及其城乡差异,发现长寿老人的主要健康问题,并指导老年人发扬健康有利因素,减少或消除健康不利因素;初步探讨闽中地区长寿现状及其可能影响因素,着重从环境因素角度研究长寿现象,为福建省健康长寿人群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现况调查研究方法,对闽中地区长寿老人、长寿家庭子女及非长寿家庭子女进行调查。以自行编制的问卷调查表为工具进行逐一入户的面对面访谈。在调查各阶段均采取严格的质量控制。采用Epidata 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闽中地区长寿老人慢性病患病率为75.3%;其中,鼓楼区长寿老人的慢性病患病率为86.2%,高于仙游县长寿老人(6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63,P<0.001)。闽中地区长寿老人前五位主要慢性病及其患病率依次为:高血压(43.3%)、心脑血管疾病(24.5%)、白内障(19.7%)、骨关节疾病(17.5%)和慢性胃病(11.3%)。2.闽中地区长寿老人的年住院率为21.8%;其中,鼓楼区长寿老人的年住院率为26.1%,仙游县长寿老人的年住院率为17.9%。卡方检验显示,两地长寿老人的年住院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51,P=0.028)。闽中地区长寿老人住院主要原因位于前5位的依次是冠心病、骨折、肺部疾病、脑卒中和高血压控制不良或危象。3.闽中地区长寿老人中听力良好者占50.5%,听力差者占49.5%;在认知功能方面,认知功能正常者占62.9%,认知功能减弱者占37.1%。鼓楼区长寿老人听力差、认知功能减弱的比例均低于仙游县长寿老人,经卡方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211,P=0.013;χ2=17.767,P<0.001)。在心理健康领域生活质量方面,鼓楼区长寿老人的社会功能、精神健康、情感职能的平均标准得分均高于仙游县长寿老人,经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4.闽中地区长寿老人的两周患病率为63.2%。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可生活自理者占25.2%,轻度依赖者占56.3%,中度依赖者占12.3%,重度依赖者占5.0%,而完全依赖者占1.2%。在总体健康自评方面,有10.6%认为自己总体健康状况“非常好”,有28.5%认为“很好”,有19.7%认为“好”,有27.7%认为“一般”,而有13.6%认为“差”。鼓楼区和仙游县两地长寿老人在两周患病率、生活自理能力、健康主观评价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骨关节疾病、慢病数目多、女性、年龄不低于95岁可能是闽中地区长寿老人生活自理能力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文化程度高可能是其生活自理能力损害的保护因素。6.在鼓楼区,文化程度高、生活满意度高可能是长寿的有利因素,而饮食口味偏甜可能是长寿的不利因素。7.在仙游县,就餐时间固定、健康自评好、家庭功能好、生活满意度高可能是长寿的有利因素;而饮食口味偏油、饮食口味偏咸、饮食口味偏甜、饮酒、糖尿病可能是长寿的不利因素。[结论]1.闽中地区长寿老人慢性病患病率高,生活自理能力处于较低水平,心理健康领域生活质量以社会功能得分最低。2.鼓楼区长寿老人的慢性病患病率、年住院比例高于仙游县长寿老人,而其听力状况、认知功能和心理健康领域生活质量优于仙游县长寿老人。3.患骨关节疾病、慢病数目多、女性、年龄不低于95岁可能是闽中地区长寿老人生活自理能力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文化程度高可能是生活自理能力损害的保护因素。4.在鼓楼区,文化程度高、生活满意度高可能是长寿的有利因素,而饮食口味偏甜可能是长寿的不利因素。5.在仙游县,就餐时间固定、健康自评好、家庭功能好、生活满意度高可能是长寿的有利因素,而饮食口味偏油、饮食口味偏咸、饮食口味偏甜、饮酒、糖尿病可能是长寿的不利因素。
韦淦中[10](2016)在《PON1基因多态性与人类长寿、CHD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PON1 rs662.rs854560.TNF-αrs1800629.IL-6 rs1800795位点多态性与人类长寿相关性,为衰老分子机制研究及治疗衰老相关疾病提供遗传学依据。方法通过检索网络数据库里关于PON1.IL-6.TNF-a基因多态性与长寿相关性的病例对照文献数据,统计PON1 rs662.rs854560.IL-6 rs1 800795.TNF-a rs1 800629位点的基因型及基因频率,采用Meta分析软件包Stata/SE软件9.0,计算OR值及95% CI置信区间,分层分析候选基因多态性与长寿的相关性。结果对PON1 rs662加性随机效应模型合并,OR=1.080,95%CI=0.989.1.179, P=0.088;显性随机效应模型合并,OR=1.099,95%CI=0.975.1.240,P=0.124;隐性固定效应模型合并,RR vs.QQ+RQ合并计算后OR=1.102,95%CI=0.947-1.283,P=0.210;在提高长寿标准(≥93)情况下,加性随机效应模型合并,OR=1.025, 95%CI=0.939-1.119, P=0.580;显性随机效应模型合并,OR=1.034,95% CI=0.904-1.182,P=0.625;隐性固定效应模型合并,OR=1.044,95%CI=0.880-1.239, P=0.622.对PON 1 rs854560加性随机效应模型合并,OR=0.946,95%CI=0.746-1.200,P=0.245;显性随机效应模型合并,OR=0.951,95%CI=0.836-1.08l,P=0.442;隐性固定效应模型合并,OR=0.887,95%CI=0.731-1.077,P=0.225;在提高长寿标准(≥93)情况下,加性随机效应模型合并,OR=1.071,95%CI=0.951-0.845,P=0.408;显性固定效应模型合并OR=0.977,95%CI=0.830-1.151,P=0.783;隐性随机效应模型合并,OR=0.839,95%CI=0.612-1.152,P=0.278。对TNF-a rs1800629加性固定效应模型合并,OR=0.98,95%CI=0.79-1.22,P=0.852;显性固定效应模型合并,O R=0.97,95%CI=0.75.1.24,P=0.791:隐性固定效应模型合并,OR=1.061,95%CI=0.507-2.217,P=0.876;隐性固定效应模型合并,OR=1.061,95%CI=0.507-2.217,P=0.876;在提高长寿标准(≥90)情况下,加性固定效应模型合并,OR=0.920,95%CI=0.699-1.211,P=0.554;显性随机效应模型合并,OR=0.899,95%CI=0.661-1.222,P=0.496;隐性随机效应模型合并,OR=1.069,95%CI=0.297-3.844,P=0.918:性别亚组分层下,男性(≥80),加性固定效应模型合并,OR=0.930,95%CI=0.580-1.480,P=0.792;显性随机效应模型合并,OR=0.928,95%CI=0.578-1.490,P=0.758;隐性随机效应模型合并,OR=1.312,95%CI=0.266-6.482,P=0.739。对IL-6 rs1800795加性随机效应模型合并,OR=1.068,95%CI=0.918-1.243,P=0.396;显性随机效应模型合并,OR=1.089,95%CI=0.929-1.277,P=0.292;隐性随机效应模型合并,OR=1.026.95%CI=0.818-1.288,P=0.824;在提高长寿标准(≥90)情况下,显性随机效应模型合并,OR=1.097,95%CI=0.842-1.427,P=0.494;性别亚组分层下,男性(≥80岁),显性随机效应模型合并,OR=1.083,95%CI =0.803-1.460, P=0.601;分层分析女性组,长寿标准(≥80),显性随机效应模型合并,OR:1.156,95%CI=0.932-1.434,P=0.187;分层分析,长寿标准(≥100),加性随机效应模型合并,OR=1.244,95%CI=0.998-1.550,P=0.052;显性随机效应模型合并,OR=1.276,95%CI=0.941-1.732,P=0.117;隐性随机效应模型合并,OR=1.511, 95%CI=0.864-2.641,P=0.148;分层分析男性组,长寿标准(≥100),显性随机效应模型合并计算后OR=0.70,95%CI=0.35-1.38,P=0.30;性别民族年龄亚亚组中,意大利男性(≥100),OR=2.02,95%CI=1.25-3.26,P=0.004。结论PON 1 rs662.rs854560.TNF-a rs 1800629及IL-6 rs1800795多态性与白种人群长寿相关性并不显着,但IL-6 rs1800795多态性与意大利民族男性长寿显着相关(P=0.004).这一研究结果可能受基因与基因以及环境的交互影响,其他因素包括性别、地理梯度、地理位置、地中海饮食习惯、运动锻炼也能调控人类达到极限寿命,阐释PON 1 rs662.rs854560.TNF-a rs 1800629及IL-6 rs 1800795多态性与长寿的关系需要更多研究数据去进一步论证。目的探讨云南地区人群PON1基因rs854560位点多态性与冠心病(CHD)相关性,为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遗传学依据。方法分别收集云南地区CHD病人及健康人血样131例和305例。提取DNA,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技术进行分型检测,运用SPSS 20.0软件包分析PON1基因rs854560位点多态性与CHD发病风险的相关性,并进一步针对吸烟人群和糖尿病人群进行分层分析。结果1.首先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ON1 rs854560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表明,PON1 rs854560 位点 LM vs.LL, OR=1.049, 95% CI=0.477-2.295, P=0.881:MM vs. LL, OR=0.815, 95% CI=0.071-27.16, P=0.816; MM+LM vs.LL, OR=1.013, 95% CI=0.468-2.204, P=0.978。1.1以吸烟对人群分层分析。吸烟组中,LM vs.LL, OR=0.821,95% CI=0.260-2.625, P=0.718: MM vs.LL,数据无效,无法比较(0病例);MM+LM vs. LL, OR=0.821, 95% CI=0.260-2.625, P=0.718。不吸烟组中,LM vs.LLOR=1.253, 95% CI=0.433-3.627, P=0.679; MM vs.LL,OR=1.202, 95% CI=0.067-29.517, P=0.967; MM+LM vs.LL, OR=1.170, 95% CI=0.418-3.366, P=0.778。1.2以糖尿病对人群分层分析。糖尿病组中,LM vs.LL,OR=2.566,95%CI=0.855-8.560, P=0.171;MM vs.LL,OR=4.693, 95% CI=0.161-116.397, P=0.385; MM+LM vs.LL, OR=2.454, 95% CI=0.773-7.880, P=0.178。非糖尿病组中,LM vs. LL,OR=0.765, 95% CI=0.310-1.942, P=0.577:MM vs.LL, OR=0.855,95% CI=0.054-21.067, P=0.912; MM+LM vs.LL, OR=0.748, 95% CI=0.278-1.840,P=0.509。进一步针对有糖尿病的冠心病组与无糖尿病的冠心病组比较,LM vs.LL OR=3.263, 95% CI=0.830-13.424, P=0.089:MM vs.LL,数据无效,无法比较(0病例);MM+LM vs.LL, OR=3.263, 95% CI=0.830-13.424, P=0.089。1.3以吸烟和糖尿病对人群同时分层分析。在不吸烟人群中,有糖尿病冠心病组与无糖尿病冠心病组比较,LM vs.LL,OR=2.533,95%CI=O.378-16.708,P=0.354; MM vs.LL,数据无效,无法比较(0病例);MM+LM vs.LL,OR=2.533,95% CI=0.378-16.708,P=0.354。有糖尿病有冠心病组与无糖尿病无冠心病组比较,LM vs. LL,OR=2.381,95%CI=0.491一11.699,P=0.296:MM vs.LL,OR=5.547,95% CI=0.257-138.059,P=0.332:MM+LM vs.LL,OR=2.224,95%CI=0.455-10.856,P=0.777。无糖尿病有冠心病组中,无糖尿病无冠心病组比较,LM vs.LL,OR=0.952, 95%CI=0.363-3.454,P=0.945:MM vs.LL,OR=1.449,95%CI=0.159-36.644, P=0.825:MM+LM vs.LL,OR=0.889,95%CI=0.257-3.200,P=0.817。在吸烟人群中,有糖尿病冠心病组与无糖尿病有冠心病组比较,LM vs.LL, OR=4.669,95%CI=O.673-32.360,P=0.169;MM vs.LL,数据无效,无法比较(0病例);MM+LM vs.LL,OR=4.669,95%CI=0.673-32.360,P=0.169。有糖尿病冠心病组与无糖尿病无冠心病组比较,LM vs.LL,OR=2.564,95%CI=0.461-14.184, P=0.280;MM vs.LL,数据无效,无法比较(0病例);MM+LM vs.LL, OR=2.564, 95%CI=0.461-14.184,P=0.280。无糖尿病冠心病组与无糖尿病无冠心病组比较,LMvs.LL,OR=0.549,95%CI=0.144-2.161,P=0.393;MM vs.LL,数据无效,无法比较(0病例);MM+LM vs.LL,OR=0.549,95%CI=0.144-2.161,P=0.393。2.其次采用基因直接计数法和卡方分布检验比较分析冠心病组与对照组的基因型和基因频率,结果显示基因型:X2=0.452,P=0.798;等位基因:X2=0.007, OR=0.969,95%CI=0.457-2.065,P=0.934。2.1以吸烟对人群分层。在吸烟亚组中,冠心病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基因型:X2=0.904,P=0.636;等位基因:X2=0.134,OR=0.808,95%CI=0.258-2.527,P=0.714。在不吸烟亚组中,冠心病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基因型:X2=0.464,P=0.793;等位基因:X2=0.026,OR=1.087,95%CI=0.390.3.029,P=0.873。2.2以糖尿病对人群分层。有糖尿病的冠心病组与无糖尿病的冠心病组相比较,基因型:X2=3.400,P=0.065;等位基因:X2=3.265,OR=3.152,95%CI=0.854-11.637,P=0.071;有糖尿病的冠心病组与无糖尿病无冠心病组相比较,基因型:X2=2.797,P=0.247;等位基因:X2=2.113,OR=2.220,95%CI=0.737-6.681,P=0.146;无糖尿病的冠心病组与无糖尿病无冠心病组相比较,基因型:X2=0.683,P=0.711;等位基因:X2=0.577,OR=0.704,95%CI=0.284-1.747,P=0.447。2.3以吸烟和糖尿病对人群同时分层。在不吸烟人群中,有糖尿病的冠心病组与无糖尿病的冠心病组相比较,基因型:X2=0.944,P=0.331;等位基因:X2=0.904,OR=2.385,95%CI=0.378-15.034,P=0.342;有糖尿病的冠心病组与无糖尿病无冠心病组相比较,基因型:X2=1.278,P=0.528;等位基因:X2=0.815,OR=1.99,95%CI=0.434-9.123,P=0.367;无糖尿病的冠心病组与无糖尿病无冠心病组相比较,基因型:X2=0.23,P=0.892;等位基因:X2=0.08,OR=0.835,95%CI=0.238.2.923,P=0.777。2.4在吸烟人群中,有糖尿病的冠心病组与无糖尿病的冠心病组相比较,基因型:X2=2.83,P=0.093;等位基因:X2=2.747,OR=4.259,95%CI=0.665-27.275,P=0.099;有糖尿病的冠心病组与无糖尿病无冠心病组相比较,基因型:X2=1.235,P=0.267;等位基因:X2=1.170,0R=2.389,95%CI=0.471-12.117,P=0.279;无糖尿病的冠心病组与无糖尿病无冠心病组相比较,基因型:X2=0.754,P=0.385:等位基因:X2=0.725,OR=0.561,95%CI=0.146-2.159,P=0.394.结论PON 1 rs854560多态性与云南地区人群冠心病的发病风险相关性不显着,但该位点携带M有提高同时患冠心病和糖尿病的发病风险趋势(P=0.089)。结果可能受其他未知复杂因素和研究样本量影响,包括遗传、环境、地理、温度、饮食、高血压史、糖尿病史、代谢异常、饮水、职业等诸多复杂因素,需要更多研究数据阐释PON1rs854560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关系。
二、衰老与长寿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衰老与长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长寿与脂质双关联基因的识别及其机制和健康长寿人群的多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一、长寿与脂质双关联基因的识别及其机制 |
1. 背景介绍 |
2. 研究对象和数据 |
2.1 研究对象 |
2.2 生理生化表型数据 |
3. 实验试剂及仪器 |
3.1 主要实验试剂 |
3.2 主要实验仪器 |
3.3 常用生物学分析软件、数据库及网站 |
4. 实验方法 |
4.1 基因组DNA提取 |
4.2 长寿基因筛选、验证及数据分析 |
5 实验结果 |
5.1 长寿相关基因突变的识别验证及初步的功能分析 |
5.2 一碳代谢中识别验证新的长寿相关遗传变异及初步的功能分析 |
6. 讨论 |
6.1 识别长寿相关ABO变异和功能分析 |
6.2 MTHFD1变异可以有效地改善男性偏胖个人的健康长寿发生风险 |
研究二、健康长寿人群的多组学研究 |
1. 背景介绍 |
2. 研究对象和数据 |
2.1 研究对象 |
2.2 生理生化表型数据 |
3. 实验试剂及仪器 |
3.1 主要实验试剂 |
3.2 主要实验仪器 |
3.3 常用生物学分析软件、数据库及网站 |
4. 实验方法 |
4.1 基因组DNA提取 |
4.2 长寿基因筛选、验证及数据分析 |
4.3 长寿人群血液转录组测序及数据分析 |
4.4 蛋白DIA质谱 |
5. 实验结果 |
5.1 健康长寿的代谢表型组学分析 |
5.2 健康长寿的基因组学分析 |
5.3 健康长寿的全转录组分析 |
5.4 健康长寿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
5.5 健康长寿的多组学联合分析 |
6. 讨论 |
6.1 健康长寿的代谢表型组学分析 |
6.2 健康长寿的基因组学分析 |
6.3 健康长寿的转录组学分析 |
6.4 健康长寿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
6.5 健康长寿的多组学联合分析 |
7. 小结 |
其他工作1 |
研究三、寿命相关的生物时钟模型构建 |
1. 背景介绍 |
2. 研究对象和数据 |
2.1 研究对象 |
2.2 生理生化表型数据 |
3. 实验试剂及仪器 |
3.1 主要实验试剂 |
3.2 主要实验仪器 |
3.3 常用生物学分析软件、数据库及网站 |
4. 实验方法 |
4.1 DNA甲基化位点测定 |
4.2 外周血端粒长度(leukocyte telomere length,LTL)测定 |
4.3 蛋白质测定 |
5. 实验结果 |
5.1 DNA甲基化时钟 |
5.2 蛋白质时钟 |
6. 讨论 |
6.1 DNA甲基化时钟 |
6.2 蛋白质时钟 |
7. 小结 |
其他工作2 |
研究四、广西多地区长寿人群流行病学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
1. 背景介绍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3.1 登记和问卷调查研究 |
3.2 长寿和对照研究 |
4. 讨论 |
5. 小结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综述 脂代谢和认知功能在长寿人群中的遗传关系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2)长寿老人源植物乳杆菌改善小鼠衰老的益生性评价及其机制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索引 |
第一章 绪论 |
1.1 植物乳杆菌的研究进展 |
1.1.1 植物乳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
1.1.2 植物乳杆菌来源 |
1.1.3 植物乳杆菌的益生功能 |
1.1.4 植物乳杆菌基因组特性 |
1.2 衰老 |
1.2.1 衰老后肠屏障的特征 |
1.2.2 衰老后肠道菌群的特征 |
1.2.3 缓解衰老的研究进展 |
1.2.4 益生菌对衰老的干预作用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湖南浏阳市高田村长寿老人肠道菌群结构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样品收集 |
2.2.2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粪便菌DNA提取 |
2.3.2 样品测序 |
2.3.3 数据分析 |
2.3.4 荧光定量PCR检测粪便菌群 |
2.4 实验结果 |
2.4.1 长寿老人肠道菌群α多样性 |
2.4.2 长寿老人肠道菌群β多样性分析 |
2.4.3 长寿老人肠道菌群在门水平的组成 |
2.4.4 长寿老人肠道菌群在属水平的组成 |
2.4.5 长寿老人肠道菌群的特异性 |
2.4.6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特定肠道菌群 |
2.5 分析与讨论 |
第三章 长寿老人肠道乳酸菌的筛选鉴定和抗氧化评估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实验材料 |
3.2.2 主要实验试剂及培养基配制 |
3.2.3 仪器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长寿老人粪便中乳酸菌的分离 |
3.3.2 菌株的纯化与保藏 |
3.3.3 菌株基因组DNA的提取 |
3.3.4 菌株鉴定 |
3.3.5 菌株氧胁迫筛选 |
3.3.6 菌株对模拟胃液的耐受性评价 |
3.3.7 菌株对模拟肠液的耐受性的评价 |
3.3.8 清除自由基能力的评价 |
3.4 实验结果 |
3.4.1 长寿老人粪便中乳酸菌的分离与鉴定 |
3.4.2 菌株氧胁迫筛选 |
3.4.3 菌株对模拟胃液的耐受性评价 |
3.4.4 菌株对模拟肠液的耐受性评价 |
3.4.5 菌株对自由基清除能力的评价 |
3.5 讨论与分析 |
第四章 植物乳杆菌对D-半乳糖模型小鼠的干预作用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实验菌株 |
4.2.2 实验动物 |
4.2.3 主要实验试剂及培养基配制 |
4.2.4 仪器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动物实验设计 |
4.3.2 小鼠生化指数 |
4.3.3 血清抗氧化指标检测 |
4.3.4 肝脏抗氧化指标检测 |
4.3.5 小肠基因转录水平检测 |
4.3.6 植物乳杆菌对肠上皮细胞转录水平的影响 |
4.4 实验结果 |
4.4.1 体重和脏器指数 |
4.4.2 生化指数——肝功能 |
4.4.3 生化指数——血糖血脂 |
4.4.4 生化指数——肾功能 |
4.4.5 菌株对D-半乳糖模型鼠衰老生化指标的影响 |
4.4.6 菌株对D-半乳糖模型鼠小肠抗氧化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4.7 菌株对肠上皮细胞基因转录水平表达的影响 |
4.5 分析与讨论 |
第五章 植物乳杆菌对自然衰老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
5.1 前言 |
5.2 实验材料 |
5.2.1 实验菌株 |
5.2.2 主要实验试剂及培养基配置 |
5.2.3 仪器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菌株活化及菌悬液的制备 |
5.3.2 动物饲养和实验设计 |
5.3.3 统计小鼠寿命 |
5.3.4 小鼠肠道菌群的检测 |
5.4 实验结果 |
5.4.1 植物乳杆菌干预对小鼠寿命的影响 |
5.4.2 肠道菌群分析 |
5.4.2.1 OTU聚类分析 |
5.4.2.2 物种注释分析 |
5.4.2.3 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 |
5.4.2.4 肠道菌群的β多样性 |
5.4.2.5 LEfSe分析植物乳杆菌干预相关小鼠小肠菌群 |
5.5 讨论与分析 |
第六章 植物乳杆菌对老年鼠肠道蛋白表达的影响 |
6.1 前言 |
6.2 实验材料 |
6.2.1 实验菌株 |
6.2.2 相关试剂和培养基配制 |
6.3 实验方法 |
6.3.1 实验设计 |
6.3.2 小鼠肠道蛋白表达的检测 |
6.3.3 肠道荧光定量RT-q PCR |
6.3.4 肠道H&E染色 |
6.3.5 肠道免疫组化 |
6.3.6 肠道TUNEL染色 |
6.3.7 小鼠血清炎症因子 |
6.4 结果分析 |
6.4.1 IBT蛋白组学检测肠道蛋白表达结果 |
6.4.1.1 植物乳杆菌FLPL05干预后的肠道差异蛋白 |
6.4.1.2 植物乳杆菌FLPL05差异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6.4.1.3 植物乳杆菌FLPL05差异蛋白KEGG信号通路分析 |
6.4.2 植物乳杆菌对老年小鼠肠道组织的影响 |
6.4.3 植物乳杆菌对小鼠肠道细胞凋亡的影响 |
6.4.4 植物乳杆菌对小鼠紧密蛋白表达的影响 |
6.4.5 植物乳杆菌对小鼠肠道转录水平的影响 |
6.4.6 炎症因子 |
6.5 分析与讨论 |
第七章 植物乳杆菌FLPL05益生功能的相关基因组分析 |
7.1 前言 |
7.2 实验材料 |
7.2.1 实验菌株 |
7.2.2 实验方法 |
7.3 实验结果 |
7.3.1 植物乳杆菌的基因组特征 |
7.3.2 基因组COG注释结果 |
7.3.3 植物乳杆菌素的相关基因簇 |
7.3.4 抗氧化系统 |
7.3.5 特有基因 |
7.4 讨论与分析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1.1 长寿老人肠道菌群结构 |
8.1.2 分离筛选抗氧化强的菌株 |
8.1.3 筛选到的植物乳杆菌对D-半乳糖模型小鼠的改善作用 |
8.1.4 植物乳杆菌FLPL05延长寿命及对老年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 |
8.1.5 植物乳杆菌FLPL05对自然衰老的生物学作用及机制 |
8.1.6 植物乳杆菌全基因组信息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长寿老人粪便中分离的菌株 |
附录B 实验仪器设备 |
附录C 试剂 |
附录D 实验试剂配制 |
附录E 培养基的配制 |
个人介绍 |
(3)基于多组学识别健康长寿关联基因的群体遗传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在长寿人群中识别长寿-心血管健康关联变异的基因组学研究 |
前言 |
实验材料 |
1 研究对象 |
2. 主要实验试剂 |
3. 主要实验仪器 |
实验方法 |
1. 临床资料收集及样本采集 |
2. 外周血基因组DNA提取 |
3. 全外显子测序 |
4. 基因分型及质控 |
5. 筛选的变异与APOE ε3交互作用分析 |
6. 筛选的变异间交互作用分析 |
7. 筛选的变异与代谢表型关联分析 |
8. 生物信息学功能分析 |
9. Meta分析 |
10. 统计分析 |
实验结果 |
1. 入组人群表型信息 |
2. 长寿-心血管健康关联基因变异(longCav)的识别和人群验证 |
3. longCav的基因交互作用分析 |
4. longCav与代谢表型去混杂分析 |
5. longCav的Meta-analysis研究 |
6. longCav的生物信息学功能分析 |
讨论 |
小结 |
创新点及下一步研究计划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中国长寿人群基于外周血基因表达谱的长寿标志物研究 |
前言 |
实验材料 |
1. 研究对象 |
2. 主要实验试剂 |
3. 主要实验仪器 |
实验方法 |
1. 外周血样mRNA的提取 |
2. 样品准备和质检(QC) |
3. mRNA建库 |
4. 上机测序 |
实验结果 |
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
2.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
3. 长寿样本基因表达谱分析 |
4. 基于差异基因表达的长寿人群Biomarker筛选 |
讨论 |
小结 |
创新点及下一步研究计划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中国长寿人群基于甲基化水平的年龄推断模型 |
前言 |
实验材料 |
1. 主要实验试剂 |
2. 主要实验仪器和设备 |
实验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实验步骤 |
3. 统计学分析 |
实验结果 |
1. P2RX6基因目的区域甲基化水平统计分析结果 |
2. EDARADD基因目的区域甲基化水平统计分析结果 |
3. NHLRC1基因目的区域甲基化水平统计分析结果 |
4. SCGN基因目的区域甲基化水平统计分析结果 |
5. IPO8基因目的区域甲基化水平统计分析结果 |
6. 各基因目的区域甲基化水平与年龄相关性分析 |
7. 基于5个基因目的区域甲基化的年龄推断模型 |
讨论 |
结论 |
创新点及下一步研究计划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常见老年相关性疾病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一、基本情况 |
二、教育背景 |
三、发表论文 |
四、参与课题研究项目 |
(4)顺应论视角下《饮食:长寿的秘诀》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Ⅰ Introduction |
1.1 Task Description |
1.2 Objective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ask |
1.2.1 Task Objectives |
1.2.2 Task Significance |
1.3 Layout of the Report |
Chapter Ⅱ Translation Process |
2.1 Translation Preparation |
2.1.1 Theoretical Preparation |
2.1.2 Linguistic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
2.1.3 Parallel Texts Collection |
2.1.4 Glossary |
2.2 While-translation |
2.2.1 Understanding the Source Text |
2.2.2 First Draft of the Translation |
2.2.3 Self-check and Revision of the First Draft |
2.2.4 Professional Consultation and Revision of the Second Draft |
2.3 Post-translation |
2.3.1 Quality Control |
2.3.2 Self-reflection |
Chapter Ⅲ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and Countermeasures |
3.1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
3.1.1 Meaning of Words |
3.1.2 Translation of Sentences with Complex Logic |
3.1.3 Comprehension of Confusing or Culture-loaded Image |
3.2 Countermeasures |
3.2.1 Parallel Text Reading |
3.2.2 Native Speaker Consultation |
3.2.3 Adaptation Theory Adoption |
Chapter Ⅳ Case Analysis of The Longevity Diet Under the Guidance ofAdaptation Theory |
4.1 Structural Adaptation |
4.1.1 Adaptation at Lexical Level |
4.1.2 Adaptation at Syntactic Level |
4.1.3 Adaptation at Discourse Level |
4.2 Contextual Adaptation |
4.2.1 Adaptation to Social World |
4.2.2 Adaptation to Mental World |
Chapter Ⅴ Conclusion |
5.1 Summary of the Practice and Study |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y |
References |
Appendix Ⅰ:Source Text |
Appendix Ⅱ:Target Text |
Acknowledgements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5)我国汉族长寿老人的尿液离子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研究背景 |
1.1 长寿及影响因素 |
1.1.1 遗传因素 |
1.1.2 自然环境与社会因素 |
1.1.3 医疗条件与生活方式 |
1.2 我国长寿老人研究现状 |
1.3 微量元素与长寿 |
1.3.1 铁 |
1.3.2 锌 |
1.3.3 锰 |
1.3.4 铜 |
1.3.5 硒 |
1.4 离子组学的研究进展 |
1.4.1 离子组学简介 |
1.4.2 离子组学研究流程 |
1.4.3 离子组学数据分析方法 |
1.4.4 离子组学的应用 |
1.4.5 我国关于长寿与离子组学的研究 |
1.5 本实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
2.1 对象 |
2.1.1 研究对象来源 |
2.1.2 尿样采集 |
2.2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
2.3 尿液样本处理流程 |
2.3.1 样品预处理 |
2.3.2 样品中各种元素的测定 |
2.3.3 注意事项 |
2.4 离子组学分析 |
2.4.1 统计分析 |
2.4.2 元素相关性分析 |
2.4.3 不同亚组之间尿液离子组的比较 |
第3章 结果 |
3.1 尿液离子组的一般分析 |
3.2 聚类分析 |
3.3 元素相关性分析 |
3.4 不同亚组间尿液离子组的比较 |
第4章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6)海南长寿家庭深度宏基因组学测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7)增龄恒河猴外周血白细胞中的microRNA转录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一、采集的外周血白细胞RNA的恒河猴年龄和性别分布 |
二、转录组测序的RNA质量 |
三、转录组原始数据概况 |
四、MicroRNA的数据比对及新microRNA的预测 |
五、转录组差异表达分析 |
六、自然增龄恒河猴的外周血白细胞中部分mircoRNA的验证 |
实验讨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8)人类长寿与衰老差异表达基因挖掘及广西长寿人群差异甲基化基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人类长寿与衰老差异表达基因挖掘 |
前言 |
1.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及其转录组基因表达数据 |
1.2 差异表达基因的提取 |
1.3 运行WGCNA分析包获得显着性模块及特异性差异表达基因 |
1.4 显着模块中差异表达基因的GO注释和通路分析 |
1.5 差异表达基因所编码的蛋白互作分析PPI |
1.6 确定特异性长寿和衰老差异表达基因 |
1.7 统计分析 |
2.结果 |
2.1 基线数据 |
2.2 GEO2R筛查获得差异表达基因(DEGS) |
2.3 成功构建符合无尺度网络特征的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 |
2.4 找到有生物学功能和意义的模块及基因 |
2.5 差异表达基因所在的显着性模块 |
2.6 显着性模块与表型特征(年龄、性别等)的关系 |
2.7 显着模块GS与MM的相关关系 |
2.8 显着模块中差异表达基因的基因注释和代谢通路分析 |
2.9 差异基因PPI分析 |
2.10 排名前10的差异表达基因 |
3.讨论 |
3.1 长寿与衰老差异表达基因 |
3.2 长寿差异表达基因及其所在的通路与长寿的关系 |
3.3 衰老差异表达基因及其所在通路与衰老的关系 |
4.小结 |
5.结论 |
第二部分 衰老差异表达基因CCR6和ID3的表达水平分析 |
前言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提取RNA |
1.2.2 检测OD值 |
1.2.3 RNA逆转录 |
1.2.4 real-timeqPCR |
1.2.5 相对定量基因表达水平 |
1.3 常用实验仪器和试剂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基线数据 |
2.2 CCR6和ID3基因表达水平 |
2.3 CCR6和ID3基因表达水平与年龄的关系 |
3 讨论 |
3.1 衰老差异表达基因CCR6表达水平与年龄及衰老相关疾病的相关性 |
3.2 衰老差异表达基因ID3表达水平与年龄及衰老相关疾病的相关性 |
3.3 ID3-CCR6通路影响衰老相关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 |
4 小结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广西长寿人群差异甲基化基因研究 |
前言 |
1.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一般资料及血样的采集 |
1.3 实验方法 |
1.3.1 DNA提取 |
1.3.2 DNA甲基化芯片分析 |
1.3.3 DNA甲基化焦磷酸测序分析 |
1.4 主要仪器和试剂 |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 |
2.1 DNA甲基化芯片筛查结果 |
2.1.1 长寿家族组及非长寿家族组性别、年龄构成 |
2.1.2 差异甲基化位点及基因 |
2.2 DNA甲基化焦磷酸测序 |
2.2.1 研究对象基线信息分析结果 |
2.2.2 NFATC1基因启动子区域目标序列分析 |
3 讨论 |
3.1 长寿高甲基化基因与低甲基化基因功能分析 |
3.2 差异甲基化基因是基因拓朴网中的关键基因 |
3.3 长寿相关甲基化基因在免疫功能、疾病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
3.4 广西巴马地区人群的血压及血脂保持在较低水平 |
3.5 NFATC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与广西巴马地区人群长寿有关联 |
4 小结 |
5 结论 |
总讨论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人类长寿与衰老的遗传学特征(综述) |
1.人类长寿与衰老的遗传学基础 |
1.1 基因特性对人类长寿和衰老的影响 |
1.2 长寿受遗传因素影响的不确定性 |
2.遗传学特征对人类长寿与衰老的影响程度评价 |
2.1 .用于评价人类长寿与衰老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 |
2.2 长寿与衰老基因多样性的检测和统计学方法 |
3.人类长寿与衰老的基因决定因素 |
3.1 决定长寿和衰老的基因及通路 |
3.2 对人类长寿有促进作用的SNP |
3.3 基因-基因和基于通路的分析 |
3.4 长寿的遗传因素研究异常复杂 |
4 长寿与衰老过程中NON-CODINGRNA和转运元件的作用 |
4.1 microRNAs |
4.2 lncRNAs |
4.3 可移动元件 |
5 基因-环境交互作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闽中地区长寿老人健康现况、影响因素及城乡差异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闽中地区长寿老人健康现况及城乡差异的比较分析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闽中地区长寿相关影响因素的初步探讨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PON1基因多态性与人类长寿、CHD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
AbstractⅠ |
摘要 2 |
Abstract Ⅱ |
缩略表 1 |
缩略表 2 |
第一部分 PON1、TNF-α、IL-6基因多态性与人类长寿相关性研究 |
第一章 绪论 |
1.1 长寿与衰老 |
1.2 与长寿密切相关的热门基因 |
1.3 荟萃分析PON1、TNF-α、IL-6与长寿相关性的意义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文献的检索 |
2.2 研究文献收集和排除的标准 |
2.3 整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研究文献的纳入结果 |
3.2 PON1基因rs662多态性与长寿相关性的Meta分析结果 |
3.2.1 异质性的检验 |
3.2.2 文献发表偏倚的评估 |
3.2.3 选取样本含量的敏感性分析 |
3.2.4 数据合并计算 |
3.3 PON1基因rs854560多态性与长寿相关性的Meta分析结果 |
3.3.1 异质性的检验 |
3.3.2 文献发表偏倚的评估 |
3.3.3 选取样本含量的敏感性分析 |
3.3.4 数据合并计算 |
3.4 TNF-α基因rs1800629多态性与长寿相关性的Meta分析结果 |
3.4.1 异质性的检验 |
3.4.2 文献发表偏倚的评估 |
3.4.3 选取样本含量的敏感性分析 |
3.4.4 数据合并计算 |
3.5 IL-6基因rs1800795多态性与长寿相关性的Meta分析结果 |
3.5.1 异质性的检验 |
3.5.2 文献发表偏倚的评估 |
3.5.3 选取样本含量的敏感性分析 |
3.5.4 数据合并计算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第二部分 PON1基因rs854560多态性与云南地区人群CHD相关性研究 |
第一章 绪论 |
1.1 长寿与冠心病 |
1.2 与CHD密切相关的热门基因PON1 |
1.3 探究PON1与CHD相关性的意义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的材料 |
2.1.1 主要的试剂与药品 |
2.1.2 主要的仪器与设备 |
2.1.3 实验溶液的配制 |
2.2 方法 |
2.2.1 血样的收集和样本信息的采集 |
2.2.2 样本外周血的基因组DNA抽提(酚-氯仿提取法) |
2.2.3 基因分型 |
2.2.4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实验结果分析 |
3.1 样本的TOF检测原始结果 |
3.2 制作数据表格 |
3.3 研究对象选入的一般信息 |
3.4 冠心病组和健康组信息的对比 |
3.5 样本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的分析结果 |
3.5.1 PON1基因的rs854560(L55M)位点 |
3.5.2 PON1基因rs854560多态性与冠心病相关性 |
3.5.3 对吸烟和糖尿病分层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四、衰老与长寿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长寿与脂质双关联基因的识别及其机制和健康长寿人群的多组学研究[D]. 倪晓琳.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2]长寿老人源植物乳杆菌改善小鼠衰老的益生性评价及其机制探究[D]. 蔚晓敏. 南昌大学, 2020(02)
- [3]基于多组学识别健康长寿关联基因的群体遗传学研究[D]. 张丽.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4]顺应论视角下《饮食:长寿的秘诀》汉译实践报告[D]. 陈思颖.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5]我国汉族长寿老人的尿液离子组学研究[D]. 李清秀. 深圳大学, 2019(09)
- [6]海南长寿家庭深度宏基因组学测序研究[D]. 李丛勇.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3)
- [7]增龄恒河猴外周血白细胞中的microRNA转录组分析[D]. 胡婧雯.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8]人类长寿与衰老差异表达基因挖掘及广西长寿人群差异甲基化基因研究[D]. 李春宏. 广西医科大学, 2018(12)
- [9]闽中地区长寿老人健康现况、影响因素及城乡差异的比较分析[D]. 颜桑桑. 福建医科大学, 2017(07)
- [10]PON1基因多态性与人类长寿、CHD相关性研究[D]. 韦淦中. 昆明理工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