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烷基取代亚砜萃取钯(Ⅱ)的配位取代

二烷基取代亚砜萃取钯(Ⅱ)的配位取代

一、二烷基取代亚砜萃取钯(Ⅱ)的配位取代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蒋绍松[1](2020)在《三种新型杂环聚合物吸附分离钯》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分别将2-巯基苯并恶唑、2-巯基苯并咪唑、4-甲基-2-巯基苯并噻唑杂环化合物接枝到氯球聚合物基体上,制备了PS-MBO、PS-MBI和PS-MMBT三种新型杂环聚合物吸附剂,用于氯化介质中,从Pd(II),Pt(IV),Rh(III),Cu2+,Ni2+,Fe3+,和Zn2+的混合溶液中选择性回收Pd(II)。对最佳吸附pH值,最大吸附容量,混合离子分离条件等关键吸附分离参数进行了研究,对吸附分离机理进行了详细探讨。研究表明:PS-MBO、PS-MBI和PS-MMBT,在0.1 mol/L的盐酸水溶液中,对Pd(II)均有较佳的吸附效果,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171.2 mg/g、138.8 mg/g、142.0mg/g,吸附过程均符合Langmuir模型,为自发的吸热反应,动力学研究表明: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粒子内扩散模型。在最佳条件下,三种吸附剂均可从Pd(II),Pt(IV),Rh(III),Cu2+,Ni2+,Fe3+,和Zn2+的混合溶液中分离Pd(II),分离系数βPd/M(M:Pt,Rh,Cu,Ni,Fe,Zn)均高于1.0×103,PS-MBO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能,经三次吸附-洗脱循环,PS-MBO吸附Pd(II)的回收率高于90.0%。FT-IR,XPS表征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显示:PS-MBO、PS-MBI和PS-MMBT吸附Pd(II)为配位机理,Pd(II)通过与恶唑、咪唑或噻唑环上S、N原子形成配位键,实现其与金属离子混合溶液的分离。为了分析和揭示阴离子金属氯化物被PS-MBO选择性吸附机理,选取PS-MBO树脂的一个结构单元作为模型分子(记为L)。利用密度泛函(DFT)理论,研究了金属离子的亲氯性,模型分子L与阴离子金属氯化物的配位强度以及阴离子金属氯化物在气相中的平均电荷密度。分别计算了[PdCl4]2-、[RhCl4]-、[RhCl5]2-、[RhCl6]3-和[PtCl6]2-在B3LYP/6-311++G**/SDD//B3LYP/6-31G**/SDD水平下的平均配位键能(ACE)。计算结果表明,[PdCl4]2-的ACE值最小,说明Pd(II)离子的亲氯性最弱,此外由于Pd(II)与L的N、S原子均能配位,而Pt(II),Rh(III)只与L的N原子有配位,理论上Pd(II)与L的配位相互作用应该强于Pt(II),Rh(III),因此,PS-MBO通过配位机理吸附[PdCl4]2-。采用阴离子的电荷数除以体积方法计算了[PdCl4]2-、[RhCl4]-、[RhCl5]2-、[RhCl6]3-和[PtCl6]2-离子的平均电荷密度,所得平均电荷密度顺序为[RhCl4]-(27)[PtCl6]2-(27)[RhCl5]2-(27)[PdCl4]2-。根据“最小电荷密度经验规则”原理,Rh(III)和Pt(IV)比Pd(II)更容易被阴离子交换机制吸附。

宋飞跃[2](2019)在《基于离子液体的双水相萃取以及电沉积回收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铂族金属钯价值高昂,应用广泛,但我国钯资源极度稀缺,因此从二次资源中回收钯具有重要的意义。金属回收工艺一般包括富集和提取两个步骤。最常用的富集方法为萃取法,但传统萃取法使用的挥发性有机溶剂已经成为中国当前所面临的主要空气污染问题之一。因挥发性极低而有“绿色溶剂”之称的离子液体与无机盐可形成双水相体系,用于萃取,具有环境友好、效率高、易分离等优点,但目前尚未有关于离子液体双水相体系(ionic liquid based aqueous biphasic systems,IL-ABS)用于萃取钯的报道。此外,由于离子液体优良的导电性,萃取后得到的钯富集液可直接进行电沉积,以获得单质钯。本文研究了不同结构的离子液体与磷酸钾形成的双水相体系对钯离子的萃取率,探讨了离子液体结构对成相能力和萃取能力的影响,以及不同离子液体萃取钯的机理,并对共存离子溶液进行萃取,通过研究体系的萃取效果和选择性,探讨了IL-ABS用于回收工艺的可行性。最后,采用电化学法对富集液中的钯进行提取,以获得单质钯,最终形成完整的钯回收工艺。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阳离子相同,阴离子为Cl-和Br-的离子液体的成相能力无统计学差异。阳离子上烷基支链越长,离子液体的成相能力也越强,引入亲水性官能团会降低成相能力。8种离子液体成相能力顺序为[C3SO3mim][Cl]<[C3CNmim][Cl]<[C3NH2mim][Br]<[C2OC1mim][Br]<[C3mim][Br]≈[C3mim][Cl]<[C4mim][Cl]<[C6mim][Cl]。8种离子液体与磷酸钾形成的IL-ABS对钯离子的萃取率在50.13%100%之间,功能化离子液体一般高于常规离子液体的萃取率。含有磺酸基和腈基的离子液体对钯的萃取率最高,分别为96.32%和100%。常规离子液体对钯离子的萃取率随着烷基支链的增长而降低,其中[C3mim][Cl]对钯的萃取率最高,为65.74%。随着离子液体浓度和磷酸钾浓度在一定范围内提高,离子液体的萃取率也随之提高。(2)常规离子液体在对钯离子进行萃取时,主要发生的机理是配位取代机理和阴离子交换机理,阳离子咪唑环上C(2)原子失去一个活性氢原子,然后与钯离子发生作用力,形成的配合物进入富离子液体相中。功能化离子液体在萃取钯离子时,与常规离子液体一样,阳离子中的咪唑环C(2)上的氢原子失去,与钯离子发生配位作用。此外,腈基、磺酸基等官能团也可以与钯离子发生配位作用,在增强配位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离子液体的配位容量。(3)为模拟实际应用的条件,对含多种共存金属离子的钯溶液进行萃取。共存金属离子不同时,对钯离子萃取率的影响也不同。30 mg/L150 mg/L锌离子和铁离子不会影响对钯离子的萃取率,萃取率始终保持在100%。铜离子浓度超过90 mg/L,镍离子超过120 mg/L时对钯离子的选择性普遍较差,其中功能化离子液体[C3CNmim][Cl]的选择性最好,对每一种金属离子的选择性系数均最大。(4)离子液体的电化学窗口为2 V,钯离子在离子液体相中的还原电位为-0.53 V。恒电压电沉积过程中,钯的沉积速率和沉积电流随时间增长逐渐下降,最终的沉积率为67.72%。表征结果显示,电沉积物为纳米级微粒,主要的组成成分为氧化钯,经过煅烧可获得单质钯,完成了从溶液中回收金属钯的完整工艺。本研究利用“绿色溶剂”—离子液体实现了溶液中金属钯的高效富集,并利用其优良的导电性,将钯离子从离子液体相中电沉积出来,形成了一套从溶液中回收金属钯的完整工艺,为实现清洁高效地回收二次资源中的铂族金属、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和绿色化学的实现提供基础数据和更多的研究思路。

程化毓[3](2019)在《含硫含氟联烯和手性氮膦配体的合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含氟或含硫杂环广泛存在于药物、材料和食品中,含氟含硫联烯作为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可以经过环化生成含氟噻吩类化合物。而噻吩类化合物是比较重要的含硫五元杂环,是许多天然产物、药物的重要结构单元,在有机合成中也起着中间体的作用。噻吩类化合物不仅在一些天然产物药物中存在,也可以应用于印染、航天、电子等领域中。因此,研究直接构建含氟含硫联烯以及环化生成含氟噻吩的合成方法学是具有意义的。论文的第一部分工作研究了2-三氟甲基-1,3-烯炔作为原料与作为亲核试剂的硫醇发生区域选择性亲核加成反应,通过改变碱和溶剂的种类,使含氟含硫联烯产率达到最优。研究发现联烯的最优条件是四甲基乙二胺做碱,三氯甲烷和二甲亚砜做混合溶剂得到含氟含硫联烯,并可以通过NXS环化生成3-三氟甲基卤代噻吩;并对手性联烯的合成进行了尝试。论文的第二部分工作设计合成了新型吡啶配体,包括吡啶亚砜类配体和手性N4配体。我们从商品化的2-溴-5-三氟甲基吡啶出发与叔丁基亚磺酰胺偶联,得到吡啶配体,N4配体是通过商业可得的2-吡啶甲醛出发,经过与胺缩合、格氏试剂加成、脱除叔丁亚砜和亲核取代等步骤得到新型的手性N4配体,我们使用该配体在不对称领域进行了尝试。论文的第三部分工作设计合成了新型氮膦以及氧膦配体。与第二部分相似,我们从商品化的2-吡啶甲醛出发,经过与胺缩合、格氏试剂加成、脱除叔丁亚砜和二苯基氯化膦、二苯基氯化氧膦进行取代等步骤得到新型的氮膦以及氧膦配体,并对部分进行甲基化。我们使用该配体在不对称领域进行尝试。

雷云逸[4](2019)在《二(2-乙基己基)全氟丁酰胺(DEHFBA)萃取分离铀、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溶剂萃取法是乏燃料后处理技术中浓缩与提纯U(VI)的重要方法之一,新萃取剂的研究和工艺流程的研究是溶剂萃取技术的两个重要方面。本文用氟原子取代二(2-乙基已基)丁酰胺(DEHBA)的丁酰基碳链上的氢原子,得到作为U(VI)、Th(IV)的新萃取剂二(2-乙基己基)全氟丁酰胺(DEHFBA)。首次研究了DEHFBA在硝酸介质中对U(VI)、Th(IV)的萃取性能,得到了比较好的实验结果。本论文同时研究了用天然植物茶叶渣对U(VI)、Th(IV)的吸附性能,发现茶叶渣对钍、铀有较好的吸附萃取效果,这对乏燃料后处理及矿山污染的处理,有很好的应用价值。本论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全氟丁酰氯、二异辛胺合成新萃取剂二(2-乙基己基)全氟丁酰胺(DEHFBA),并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等手段对DEHFBA的结构进行了表征。2、研究了新萃取剂DEHFBA在硝酸介质中对U(VI)、Th(IV)的萃取行为,考察了萃取时间、稀释剂、萃取剂浓度、硝酸酸度、萃取温度等因素对萃取分配比的影响,本文选择比较廉价的苯作稀释剂,有利于DEHFBA稳定萃取;DEHFBA在硝酸介质中对U(VI)的萃取,要求p H越高越好,考虑到铀酰离子的水解条件,选择最佳萃取条件p H为3左右;DEHFBA在硝酸介质中对Th(IV)的萃取,酸溶液浓度在2~3 mol/L左右效果稍好。DEHFBA对U(VI)的有一定的萃取力,对Th的萃取力相对较弱。3、初步推断了DEHFBA对U(VI)、Th(IV)萃取机理,得出DEHFBA与UO2(NO3)2的萃合物为UO2(NO3)2·DEHFBA,分配比的对数与萃取剂浓度的对数两者之间的关系,斜率为非整数的直线关系,推测也可能有2UO2(NO3)2·DEHFBA存在;DEHFBA与Th(NO3)4的萃合物为Th(NO3)4·DEHFBA,也可能有2UO2(NO3)2·DEHFBA同时存在。研究得出DEHFBA对U(VI)、Th(IV)的萃取过程属于吸热过程。研究还发现,金属离子初始浓度低于0.0004 mol/L时,DEHFBA的萃取U性能稍优于DEHBA、TBP,但金属离子初始浓度高于0.0004 mol/L,DEHFBA的萃取性能并没有优越性。4、研究了DEHFBA的辐照稳定性,分析对比辐照前后DEHBA、DEHFBA对U(VI)的萃取行为,从萃取平衡时间、萃取剂浓度、水相酸度、金属离子浓度、萃取温度等因素考察分配比变化,结果表明,DEHFBA相比DEHBA具有更好的辐照稳定性。5、利用串级实验原理,研究了DEHFBA在硝酸介质中对U(VI)、Th(IV)的分离,得出优先考虑萃取U(VI)有利于两者分离。当U(VI)中含微量Th(IV),浓度比例为19:1时,可以达到较好的萃取分离;而当Th(IV)中含微量U(VI),浓度比例为9:1时,即可达到很好的分离。6、探讨了红、绿茶渣对U(VI)、Th(IV)吸附性能,研究了在硝酸介质中,吸附剂剂量、吸附时间、水相酸度、吸附温度等因素对红、绿茶渣吸附性能的影响。得出两种茶叶对U(VI)、Th(IV)的吸净率都能达到98%以上,在U(VI)的吸附研究过程中,绿茶渣比红茶渣容易达到吸附平衡,红茶渣对U(VI)的最大吸附量为70.094μg/mg,绿茶渣对U(VI)的最大吸附量为62.078μg/mg,在吸附过程中红茶渣表现出比绿渣更好的吸附性能。红、绿茶渣吸附U(VI)、Th(IV)的红外光谱分析研究,得出红、绿茶渣中的羰基和羟基及氨基表现出交换与络合。分析了红、绿茶对U(VI)、Th(IV)吸附的吸附模型,得出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能更好地描述U(VI),Th(IV)在红茶渣上与绿茶渣上的吸附行为。

林伟栋[5](2019)在《芳(杂)环C-H键的选择性膦酰化反应及与富电子烯烃脱氢Heck反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实现C-H键的选择性活化和转化虽然在有机合成中极具挑战性,但却是高效、绿色、快速构筑各种有机分子骨架的重要手段,是有机合成化学的热门研究领域之一。本论文从开发新试剂和新反应模式的角度出发,对两类C-H键直接官能团化反应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以硝酸银、过硫酸钾等为氧化剂,通过含氮杂环C-H键的直接膦酰化实现了一系列P,N-双齿配体前体的简便、高效合成;二、通过对[(X-Cp)Rh(Ⅲ)](为了简便,省去阴离子,下同)配合物中茂环配体的立体效应和电子效应的调控,高效、高选择性地实现了富电子烯烃的脱氢Heck偶联反应。本论文总共分为以下五章:第一章为绪论。简要介绍了 C-H键直接官能团化反应的优势和挑战。具体来说,对C-H键活化和转化的途径进行了归纳,对有机膦化合物的应用及通过C-H键官能团化构筑有机膦化合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还对三价铑配合物[Cp*Rh(Ⅲ)]在脱氢Heck反应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最后简要阐述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设想。第二章主要开展了硝酸银、过硫酸钾等氧化剂促进的含氮杂环C-H键的膦酰化反应。以硝酸银为氧化剂,可以高效实现苯并噻唑、噻唑衍生物的直接膦酰化得到化合物3;以过硫酸钾为氧化剂,不仅可以高效实现苯并噻唑、噻唑衍生物的直接膦酰化得到化合物3,还可以实现苯并噻吩、2-甲基噻吩及苯并呋喃等化合物的直接膦酰化得到化合物5。同时,对化合物3aa进行还原,可以得到新型的半不稳定P,N-配体7,配体7可与[Ru(cymene)Cl反应,生成P配位的中性Ru配合物8以及新型的含半不稳定P,N-配体的阳离子型P,N-Ru配合物9。第三章开展了以阳离子型铑配合物[Cp*Rh(Ⅲ)](SbF6)2为催化剂的烯基化反应,实现了芳环C-H键与富电子的乙酸乙烯酯的高效脱氢Heck偶联反应。对偶联产物进行简单的水解/环化反应,可制备一系列吲哚衍生物。同时,也能实现“一锅法”反应合成吲哚衍生物。第四章发展了简便、快速合成基于不同缺电子茂环配体的二聚或多聚Rh催化剂前体[(X-Cp)RhI2]2/n的方法,并研究了这些缺电子Rh催化剂前体在富电子烯烃(包括乙酸乙烯酯、N-乙烯基酰胺和乙烯基醚等)脱氢芳基化反应中的应用,成功实现了一系列羧酸苯乙烯酯衍生物、(N-乙酰基)吲哚衍生物及芳基甲基酮衍生物的高效合成。机理研究还证明了缺电子的茂环配体对Rh(Ⅲ)催化富电子烯烃脱氢芳基化反应具有双重影响:一是促进亲电环金属化反应;二是可以降低富电子烯烃迁移插入C-Rh键的反应能垒。第五章,总结本论文的研究成果。

李春生[6](2019)在《钯催化氧化烯丙基化反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烯烃是一类重要的石油化工及煤化工大宗化学品,在医药、材料、日化等国民支柱产业具有广泛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烯烃作为新物质创造的重要物质基础,如何高效转化与利用烯烃始终是化学家密切关注的热点。其中,钯催化选择性地高效合成烯丙基取代化合物在钯催化烯烃的高效转化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毫无疑问,Tsuji-Trost反应代表了最经典的烯丙基官能团化反应,在活性生物骨架分子的合成、医药中间体的开发中被广泛应用。近十年来,基于烯烃的烯丙基碳氢键的活化策略合成烯丙基取代化合物,由于其反应的步骤经济性以及合成的原子经济性,化学家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显着的进展。烯丙基碳氢键氧化官能团化反应已成为构建碳碳键及碳杂键的又一重要手段。基于此,本论文在综述了前人关于钯催化烯丙基官能团化反应的基础上,研究了以简单烯烃为原料的高催化效率、高选择性、高原子经济性的烯丙基碳氢键氧化官能团化新反应,合成了一系列不同类型的烯丙基取代化合物。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第二章研究了钯催化烯烃与醇或者酚类化合物的烯丙基碳氢键有氧氧基化反应构建烯丙基醚类衍生物。在氧气为绿色氧化剂,醋酸钯为催化剂,可以实现钯催化的烯丙基芳烃与醇或酚的有氧氧化偶联,以高区域选择性、原子经济性、步骤经济性地合成烯丙基醚类衍生物。第三章研究了钯催化烯烃与水的选择性有氧氧化反应,高效地构建了一系列α,β-不饱和醛以及烯丙醇类衍生物。该反应只需要使用绿色氧化剂氧气即可实现催化循环。反应具有高原子经济性以及步骤经济性等特点。通过对反应条件的调控,实现了反应的化学选择性控制,得到α,β-不饱和醛以及烯丙醇两种不同类型的产物。第四章研究了钯催化烯烃与水以及苯胺三组分的有氧氧化串联环化反应,构建了一系列结构丰富的2-芳基喹啉衍生物。该反应还具有原料简单易得、底物普适性好、官能团容忍度高等优点。该反应可能经历的是烯丙基碳氢键氧基化串联环化的历程,一步构建了碳碳双键及碳氮双键。第五章研究了钯催化烯烃与偕二硼烷烃的氧化偶联反应,实现了烯丙基碳氢键的硼甲基化,构建了一系列高烯丙基硼酯衍生物。该反应具有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无需对底物进行预活化等优点。同时,该反应具有优异的区域选择性单一的得到了(E)-高烯丙基硼酯类衍生物。第六章研究了首例钯催化烯烃与二甲亚砜叶立德的氧化烯基化反应构建共轭二烯酮类化合物。该反应具有高区域选择性以及高立体选择性等特点。该反应有效地对Wittig烯基化反应以及Aldol缩合反应合成查尔酮类化合物进行了补充。同时,进一步拓宽了二甲亚叶立德在有机合成化学的应用范围。第七章研究了DDQ介导的烯烃与硫酚的脱氢氧化偶联反应,高效地构建了一系列结构多样的烯丙基硫醚类衍生物。机理验证实验表明该反应的活性中间体为烯丙基碳正离子中间体。此外该反应还具有原料简单易得、无需加入金属催化剂以及优异的区域选择性等特点。为有机含硫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新途径。

徐旭辉[7](2017)在《含亚砜基金属萃取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铂族和稀土金属稀少而昂贵,加强二次资源中稀有金属的回收对于减少环境污染、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循环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溶剂萃取技术作为一种成熟有效的提取分离方法在稀有金属二次资源的回收利用中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合成并筛选高效的萃取剂,研究各种金属的萃取规律,准确掌握体系的萃取机理,开发高效的萃取分离工艺是溶剂萃取技术在稀有金属二次资源回收的研究重点及方向。本文成功合成了含亚砜基的长碳链金属萃取剂2-(十二烷基亚磺酰基)乙酸、2-(十二烷基亚磺酰基)-N-((四氢呋喃-2-基)甲基)乙酰胺、2-((十二烷基亚磺酰基)甲基)-1H-苯并[d]咪唑等。以十二硫醇,双氧水和含有不同官能团的烷烃为原料,经亲核取代、氧化和酰化等几步反应合成了一系列含有亚砜基的长碳链金属萃取剂。通过GC-MS、1HNMR、红外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测定了这几种金属萃取剂对稀土金属铥的萃取性能,探究了萃取率与官能团之间的关系,得到了萃取性能最优的萃取剂2-(十二烷基亚磺酰基)-N-((四氢呋喃-2-基)甲基)乙酰胺(L8)。探索了pH、稀释剂、震荡时间、烷基碳链长度等因素对萃取率的影响,以及L8对铥的饱和萃取容量。结果显示,L8在三氯甲烷稀释剂中,震荡时间不小于3min时,对pH>4.20的铥离子溶液能完全萃取,0.01mol/L的L8溶液的萃取容量约为等体积的0.0033mol/L的铥离子溶液,L8与铥离子的配比约为3:1。在pH>4.25时,探索了几种亚砜对镱和镥的萃取性能。实验显示,L8在三氯甲烷稀释剂中对镱和镥的萃取均表现出良好的萃取性能。溶液pH对萃取率影响极大,在高酸度下,L8对镱和镥的萃取率几乎为零,而在低酸度下,L8对镱和镥几乎都实现了完全萃取,其他官能团的亚砜对镱和镥的萃取性能一般。在萃取铥的最优条件下,用L8萃取等浓度的铥镱镥离子溶液。实验结果显示,L8对铥镱镥三种元素间的相互分离性能不佳。用几种不同官能团亚砜测试对贵金属钯的萃取性能,结果表明:含有双羧基和酯基团的亚砜萃取性能不佳,其它几种亚砜均表现出良好的萃钯效率,其中L8的萃取性能优异。

陈胜[8](2016)在《新型萃取剂萃取电子垃圾中贵金属的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贵金属因具有许多不可替代的优良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化工、电子、汽车等工业领域,被誉为“现代工业的维他命”。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贵金属的需求量日益增大的同时,电子垃圾的产量也在急剧增加。电子垃圾中含有多种高品位的贵金属元素,因此,从电子垃圾中回收贵金属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环境意义。溶剂萃取法因具有选择性好、金属回收率高、成本低、有机试剂可以循环利用等优点,在电子垃圾中贵金属的回收领域受到广泛关注。萃取剂是溶剂萃取的主要限制因素,传统萃取剂具有不耐酸、萃取容量小、不易反萃等缺点,酰胺萃取剂则在上述方面表现出显着优势,并且燃烧后没有二次污染,因此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合成了三种新型酰胺萃取剂并对其萃取贵金属的性能进行了详细探讨,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通过N-烷基化和N-酰基化反应合成三种新型酰胺萃取剂N,N’-二甲基-N,N’-二癸基-3-氧戊二酰胺(MDDGA)、N,N’-二甲基-N,N’-二癸基-3-硫戊二酰胺(MDTDGA)和 N,N’-二甲基-N,N’-二苯基-3-硫戊二酰胺(DMDPhTDGA),并使用红外光谱对其进行表征。对三种萃取剂的合成成本进行简单核算,分别为9.45元/gMDDGA、5.81 元/gMDTDGA、2.54 元/gDMDPhTDGA。(2)以正十二烷:异辛醇=4:1(体积比)为稀释剂,研究MDDGA对金属Au(Ⅲ)、Pd(Ⅱ)、Pt(Ⅳ)、Cu(Ⅱ)的萃取效果。盐酸浓度≤3mol/L时,四种金属的最高萃取效率分别为 99.60%、6.72%、12.71%、0.54%,MDDGA 能够将 Au(Ⅲ)从含有Pd(Ⅱ)、Pt(Ⅳ)、Cu(Ⅱ)的混合液中分离出来。重点研究盐酸浓度≦3mol/L时,MDDGA对Au(Ⅲ)的萃取性能:萃取的平衡时间为30min;萃取分配比D随着盐酸浓度、水相氢离子浓度、水相氯离子浓度和萃取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大。MDDGA对Au(Ⅲ)的萃取符合离子缔合机理,萃合物组成为(MDDGAH+)AuCl4。(3)以三氯甲烷为稀释剂,研究MDTDGA对金属Au(Ⅲ)、Pd(Ⅱ)、Pt(Ⅳ)、Cu(Ⅱ)的萃取效果,四种金属的最高萃取效率分别为99.87%、93.77%、10.03%、1.62%。MDTDGA对Au(Ⅲ)的萃取效果最好,Pd(Ⅱ)次之,低酸条件下基本不萃取Pt(Ⅳ)、Cu(Ⅱ)。重点研究盐酸浓度在0~3mol/L时,MDTDGA对Au(Ⅲ)、Pd(Ⅱ)的萃取性能:Au(Ⅲ)、Pd(Ⅱ)的萃取效果随水相盐酸浓度、水相氯离子浓度的增大而减小,不随水相氢离子浓度的增加而改变,随萃取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得到MDTDGA对Au(Ⅲ)、Pd(Ⅱ)的萃取符合配位取代机理,Au(Ⅲ)、Pd(Ⅱ)均同时与两个萃取剂分子配位,萃合物组成分别为MDTDGA2AuCl3、MDTDGA2PdCl2。(4)以三氯甲烷为稀释剂,研究DMDPhTDGA对金属Au(Ⅱ)、Pd(Ⅱ)、Pt(Ⅳ)、Cu(Ⅱ)的萃取效果,四种金属的最高萃取效率分别是99.90%、98.91%、1.31%、1.20%。DMDPhTDGA基本完全萃取Au(Ⅲ),对Pd(Ⅱ)的萃取效果次之,基本不萃取Pt(Ⅳ)、Cu(Ⅱ),说明DMDPhTDGA是Au(Ⅲ)、Pd(Ⅱ)的高选择性萃取剂。重点研究盐酸浓度在0~3mol/L时,DMDPhTDGA萃取Au(Ⅲ)、Pd(Ⅱ)的影响因素:Au(Ⅲ)、Pd(Ⅱ)的萃取效果随水相盐酸浓度、水相氯离子浓度的增大而减小,不随水相氢离子浓度的增加而改变,随萃取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大。DMDPhTDGA对Au(Ⅲ)、Pd(Ⅱ)的萃取符合配位取代机理,Au(Ⅲ)与两个萃取剂分子同时配位,Pd(Ⅱ)与一个萃取剂分子配位,萃合物组成分别为DMDPhTDGA2AuCl3、DMDPhTDGAPdCl2。

黄清钢[9](2016)在《多取代双—丁二酰胺萃取剂的合成及其萃取U(Ⅵ),Th(Ⅳ)和Eu(Ⅲ)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能源消费大幅增加,现有能源消费模式对环境造成重大威胁。人类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特别是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灾难前景,促使人们寻找新的能源,以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核电作为一种安全、经济、清洁能源,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制约核电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是核废料的处理,特别是高放废液的处理。目前广泛应用的PUREX流程是一种溶剂萃取流程,该流程以TBP作为萃取剂,完成了对乏燃料中铀和钚的回收再利用。TBP是含磷的化合物,其固有的缺点之一是,降解产物DBP和MBP会影响对裂片产物的去污。为了进一步改善后处理工艺流程,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科研工作者一直在寻找可代替TBP的萃取剂。本工作合成了一系列多取代双-丁二酰胺化合物,并用于萃取、分离锕系元素和镧系元素,初步探讨了其萃取机理。1、合成了9种不同取代基的双-丁二酰胺化合物,使用了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高分辨质谱等手段对合成产物进行了表征。2、研究了9种双-丁二酰胺化合物在不同稀释剂中萃取铀酰的性能,结果发现在二甲苯、甲苯、四氯化碳中萃取效果较好,用二甲苯作稀释剂时,萃取效果最好的是TBDE-BisSCA,其萃取铀酰的机理为中性络合萃取,萃合物组成为UO2(NO3)2·TBDE-BisSCA。3、研究了乙基取代的双-丁二酰胺化合物在二甲苯中萃取钍的性能,结果发现萃取效果最好的是TBDE-BisSCA,其萃取规律与萃取铀酰相似,萃取机理为中性络合萃取,萃合物组成为Th(NO3)4·TBDE-BisSCA;该类化合物萃取铕的性能很差,可望用于镧锕分离。4、研究了乙基取代的双-丁二酰胺化合物在咪唑型离子液体中萃取铀酰的性能,结果发现在[Bmim]PF6中TODE-BisSCA的萃取效果最好,萃取机理为阳离子交换机理。

陈平[10](2012)在《P204和芳酰基硫脲对几种金属离子的固液萃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研究了萃取剂P2O4对锰和铬的萃取行为,探讨了P2O4萃取分离锰和铁的可行性。合成了N-2-甲氧基苯基-N′-苯甲酰基硫脲、N-2-氯苯基-N′-苯甲酰基硫脲两种化合物,并研究了其对金属钯的萃取行为。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本部分对常见的萃取方法、萃取动力学进行了概述,介绍了锰、铬、钯三种金属的萃取研究进展,以及常用的固液萃取体系,最后对固液萃取体系在化学应用中的前景进行了展望。第二章:本章研究了以熔融石蜡为稀释剂,二-(2-乙基己基)磷酸(P2O4、D2EHPA)为萃取剂对Mn2+的固液萃取行为。考察了水相酸度、萃取剂浓度、水相中Mn2+离子浓度、相比、P2O4的皂化率、搅拌时间等因素对Mn2+的萃取率的影响。给出了萃取方程式:Mn2++H2A2=MnA2+2H+,测定了ΔH、ΔG、ΔS萃取热力学数据。应用本萃取体系,可在pH值0.5-1.2之间对锰铁进行萃取分离。第三章:本章研究了以熔融石蜡为稀释剂,二–(2–乙基己基)磷酸(P2O4、D2EHPA)为萃取剂对Cr3+的固液萃取热力学和动力学行为。考察了水相酸度、萃取剂浓度、Cr3+离子浓度、相比、对P2O4皂化、搅拌时间等因素对Cr3+的萃取率的影响。测定了ΔH、ΔG、ΔS萃取热力学数据,给出了萃取方程2Cr3++3H2A2=2CrA3+6H+。通过考察各因素对Cr3+萃取速率的影响,得到萃取速率方程: R=K[P2O4][H+]-2[Cr3+]。应用萃取动力学原理得到了活化能Ea为10.07KJ/mol。第四章:合成了N-2-甲氧基苯基-N′-苯甲酰基硫脲和N-2-氯苯基-N′-苯甲酰基硫脲两种化合物,研究了它们在盐酸体系中萃取钯的行为。以熔融石蜡为稀释剂、N-2-甲氧基苯基-N′-苯甲酰基硫脲萃取剂,考察了水相酸度、萃取剂浓度、搅拌时间、相比、水相中Pd2+浓度、温度等因素对萃取率的影响,并探究了一定量萃取剂对钯的萃取容量。N-2-甲氧基苯基-N′-苯甲酰基硫脲载钯有机相可用1.5%硫脲-0.5mol/LH2SO4进行反萃取,一次反萃取率可达75%以上。绘制了萃取等温线,并用Mccabe-Thiele图解法求得钯萃取级数。当N-苯基-N′-苯甲酰基硫脲接上推电子的甲氧基后对钯的萃取能力增强,而接上拉电子集团后对钯萃取效果较差。

二、二烷基取代亚砜萃取钯(Ⅱ)的配位取代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烷基取代亚砜萃取钯(Ⅱ)的配位取代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1)三种新型杂环聚合物吸附分离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钯金概述
        1.1.1 钯金简介
        1.1.2 钯金资源现状
    1.2 钯的分离技术研究进展
        1.2.1 沉淀法
        1.2.2 溶剂萃取
        1.2.3 离子交换
        1.2.4 吸附法
        1.2.4.1 活性炭吸附
        1.2.4.2 萃淋树脂
        1.2.4.3 螯合树脂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选题意义
        1.3.1 选题意义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2-巯基苯并恶唑树脂的表征及吸附性能的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PS-MBO的制备过程
    2.2 PS-MBO的结构表征
        2.2.1 红外表征
        2.2.2 XPS表征
        2.2.3 N_2吸附和脱附
        2.2.4 扫描电镜和EDX表征
    2.3 PS-MBO树脂吸附Pd(Ⅱ)的性能研究
        2.3.1 盐酸浓度的影响
        2.3.2 等温吸附曲线
        2.3.3 吸附动力学
        2.3.4 吸附热力学
        2.3.5 金属离子混合液中钯的分离
        2.3.6 PS-MBO树脂的再生能力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2-巯基苯并咪唑树脂的表征及吸附性能的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试剂
        3.1.2 仪器
        3.1.3 PS-MBI的制备过程
    3.2 PS-MBI的结构表征
        3.2.1 红外表征
        3.2.2 XPS表征
        3.2.3 N_2吸附和脱附
        3.2.4 扫描电镜和EDX表征
    3.3 PS-MBI树脂吸附Pd(Ⅱ)性能研究
        3.3.1 盐酸浓度的影响
        3.3.2 等温吸附曲线
        3.3.3 吸附动力学
        3.3.4 吸附热力学
        3.3.5 金属离子混合液中钯的分离
        3.3.6 PS-MBI树脂的再生能力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4-甲基-2-巯基苯并噻唑树脂的表征及吸附性能的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试剂
        4.1.2 仪器
        4.1.3 PS-MMBT的制备过程
    4.2 .PS-MMBT的结构表征
        4.2.1 红外表征
        4.2.2 XPS表征
        4.2.3 N_2吸附和脱附
        4.2.4 扫描电镜和EDX表征
    4.3 PS-MMBT树脂吸附Pd(Ⅱ)的性能研究
        4.3.1 盐酸浓度的影响
        4.3.2 等温吸附曲线
        4.3.3 吸附动力学
        4.3.4 吸附热力学
        4.3.5 金属离子混合液中钯的分离
        4.3.6 PS-MMBT树脂的再生能力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使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讨论选择性吸附钯的机理
    5.1 PS-MBO树脂的质子化
    5.2 金属阳离子的亲氯性
    5.3 PS-MBO与金属氯化物的配位强度
    5.4 PS-MBO通过阴离子交换机制吸收Pt(IV)
第六章 结论及创新点
    6.1 结论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基于离子液体的双水相萃取以及电沉积回收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铂族金属的用途及回收现状
        1.1.1 铂族金属的资源现状及用途
        1.1.2 从二次资源中回收金属钯的方法
        1.1.3 萃取法富集钯的研究现状
    1.2 离子液体萃取钯的研究现状
        1.2.1 离子液体简介
        1.2.2 离子液体萃取金属的研究进展
        1.2.3 离子液体双水相(IL-ABS)萃取技术研究现状
    1.3 离子液体电沉积金属离子的研究进展
        1.3.1 离子液体的电化学性质
        1.3.2 离子液体用于电沉积金属离子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离子液体双水相萃取钯(Ⅱ)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2.2.2 实验方法
        2.2.3 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离子液体的相图
        2.3.2 不同离子液体对Pd(II)的萃取率
        2.3.3 磷酸钾浓度对Pd(II)萃取率的影响
        2.3.4 离子液体浓度对Pd(II)萃取率的影响
        2.3.5 离子液体萃取Pd(II)的机理研究
    2.4 小结
第三章 共存离子对萃取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2.3 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萃取含有2 种金属离子的钯溶液
        3.3.2 萃取含有6 种金属离子的钯溶液
    3.4 小结
第四章 电沉积提取富离子液体相中Pd(II)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4.2.2 实验方法
        4.2.3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电化学性质的测定结果
        4.3.2 恒电压电沉积金属钯
        4.3.3 电沉积物表征
    4.4 小结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含硫含氟联烯和手性氮膦配体的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噻吩类化合物的研究背景及进展
    1.2 联烯合成的研究背景及进展
    1.3 联烯的应用
    1.4 含氟化合物的特性
    1.5 手性含氮配体的设计与合成
    1.6 氮膦配体的研究背景及进展
    1.7 手性膦酰胺配体的研究背景及进展
第二章 含氟含硫联烯的合成反应研究
    2.1 引言
    2.2 立题思想
    2.3 含氟含硫联烯合成反应规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手性含氮配体的设计与合成
    3.1 引言
    3.2 吡啶亚砜的设计与合成
    3.3 吡啶N_4 配体的设计与合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手性含氮膦以及膦酰胺配体的设计与合成
    4.1 引言
    4.2 新型手性氮膦以及氧膦配体的合成
    4.3 新型氮膦及膦酰胺配体在不对称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部分
    5.1 实验通则
    5.2 含氟含硫联烯的合成及产物衍生转化
    5.3 手性含氮配体的设计与合成
    5.4 手性含氮氧膦膦配体的设计与合成
参考文献
附录 :新化合物一览表
新化合物数据一览表
已知化合物一览表
科研成果
致谢

(4)二(2-乙基己基)全氟丁酰胺(DEHFBA)萃取分离铀、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核能的利用
        1.1.1 核能利用趋势
        1.1.2 核能发展引起核燃料问题
    1.2 核能工业中溶剂萃取技术的研究状况
        1.2.1 工艺流程的研究
        1.2.2 新萃取剂的研究现状及意义
    1.3 本研究工作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萃取剂DEHFBA的合成及表征
    2.1 引言
    2.2 DEHFBA的合成
        2.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2.2.2 DEHFBA的合成反应
        2.2.3 DEHFBA的纯化
        2.2.4 新萃取剂的主要理化指标
    2.3 DEHFBA的表征
        2.3.1 DEHFBA产物的红外光谱
        2.3.2 产物的核磁共振氢谱
        2.3.3 产物的核磁共振氟谱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DEHFBA对UO_2~(2+)萃取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和仪器
        3.2.2 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萃取条件的选择
        3.3.2 二(2-乙基己基)氟代丁酰胺与UO_2~(2+)萃合物的确定
        3.3.3 萃合物红外光谱图
        3.3.4 DEHFBA与UO_2~(2+)萃合物晶体的培养
    3.4 DEHFBA与DEHBA、TBP对UO_2~(2+)萃取性能的比较
    3.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DEHFBA对Th(IV)萃取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和仪器
        4.2.2 分析方法
        4.2.3 实验步骤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萃取条件的优化
        4.3.2 DEHFBA与Th(IV)萃合物的确定
        4.3.3 萃合物红外光谱图
    4.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辐照对DEHBA、DEHFBA萃取UO_2~(2+)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5.2.2 辐照实验方法
        5.2.3 分析方法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辐照前后DEHBA萃取性能的影响
        5.3.2 辐照前后萃取剂DEHFBA对UO_2~(2+)萃取性能的研究
        5.3.3 辐照对DEHFBA与 DEHBA萃取性能的比较
        5.3.4 DEHBA与 DEHFBA辐照前后的光谱图分析
    5.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DEHFBA对U(VI)、Th(IV)萃取分离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6.2.2 水相/有机相中钍中铀的Br-PADAP分光光度法的测定
        6.2.3 水相/有机相中微量U(VI)中Th(IV)的钍试剂分光光度法(U干扰条件下)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6.3.1 优先考虑Th(IV)的分离
        6.3.2 优先考虑U(VI)的分离
    6.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绿茶渣与红茶渣对UO_2~(2+)吸附性能的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7.2.2 分析方法
        7.2.3 茶叶的前处理
        7.2.4 吸附实验
    7.3 结果与讨论
        7.3.1 不同条件对红、绿茶渣吸附性能的影响
        7.3.2 茶叶渣最大吸附量qe的测定
        7.3.3 红、绿茶渣吸附UO_2~(2+)红外光谱图
        7.3.4 红、绿茶渣对铀的等温吸附模型分析
    7.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绿茶渣与红茶渣对Th(IV)吸附性能的研究
    8.1 引言
    8.2 实验部分
        8.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8.2.2 分析方法
        8.2.3 茶叶的前处理
        8.2.4 吸附实验
    8.3 结果与讨论
        8.3.1 不同条件红、绿茶渣对Th4+吸附性能的影响
        8.3.2 红、绿茶渣吸附Th4+红外光谱图
        8.3.3 红、绿茶渣对钍的等温吸附模型分析
    8.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致谢

(5)芳(杂)环C-H键的选择性膦酰化反应及与富电子烯烃脱氢Heck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C-H键活化和转化的途径
    1.3 有机膦化合物的应用及构筑有机膦化合物的发展进程
        1.3.1 有机膦化合物的应用
        1.3.2 构筑有机膦化合物的发展进程
    1.4 三价铑配合物[Cp~*Rh(Ⅲ)]在脱氢Heck反应中的应用
        1.4.1 半夹心型铑配合物[Cp~*Rh(Ⅲ)]
        1.4.2 铑配合物在催化脱氢Heck反应中的应用
        1.4.2.1 铑配合物在催化脱氢Heck反应中的可能机理
        1.4.2.2 铑配合物在催化脱氢Heck反应中的应用
    1.5 本论文的研究设想
    1.6 参考文献
第二章 AgNO_3或K_2S_2O_8促进的杂环C-H键与二取代膦氧的选择性膦酰化反应
    2.1 前言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2.1 硝酸银促进的苯并噻唑、噻唑衍生物与二芳基膦氧的直接膦酰化反应
        2.2.1.1 条件优化
        2.2.1.2 底物普适性探究
        2.2.1.3 反应机理的探究
        2.2.2 过硫酸钾促进的苯并噻唑、噻唑衍生物与二芳基膦氧的直接膦酰化反应
        2.2.2.1 条件优化
        2.2.2.2 底物普适性探究
        2.2.2.3 反应机理的探究
        2.2.3 探索其它构筑含C(sp~2)-P键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2.2.4 合成新型的含半不稳定P,N-配体的阳离子型P,N-Ru金属配合物9
    2.3 本章小结
    2.4 实验部分
    2.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Rh(Ⅲ)催化乙酸乙烯酯的β-选择性氧化Heck偶联反应
    3.1 前言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条件优化
        3.2.2 底物普适性探究
        3.2.3 探究烯基化产物12的进一步应用
        3.2.4 反应的可能机理
    3.3 本章小结
    3.4 实验部分
    3.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环戊二烯基配体对Rh(Ⅲ)催化富电子烯烃脱氢芳基化反应的双重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1 催化剂前体[Cp~*RhCl_2]_2、[Cp~(CF3)RhCl_2]_2、[CpRhI_2]_n、[Cp~(ipr)RhI_2]_2、[Cp~(co2Me)RhI_2]_2、[Cp~(COMe)RhI_2]_2的制备
        4.2.2 [(X-Cp)Rh(CO)_2]的CO伸缩振动频率、[(X-Cp)RhP(OEt)_3X_2]的~(31)P化学位移值及茂环配体X-Cp的电子效应评估
        4.2.3 条件优化
        4.2.4 底物普适性探究
        4.2.5 探究烯基化产物的进一步应用
        4.2.6 反应机理的探究
    4.3 本章小结
    4.4 实验部分
    4.5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
附录Ⅰ 相关化合物的单晶数据
附录Ⅱ 相关化合物的~1H、~(13)C、~(31)P及~(19)FNMR谱图
发表和交流的论文
致谢

(6)钯催化氧化烯丙基化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钯催化氧化烯丙基化反应
        1.2.1 钯催化氧化烯丙基烷基化反应
        1.2.2 钯催化氧化烯丙基氨基化反应
        1.2.3 钯催化氧化烯丙基氧基化反应
        1.2.4 其他类型的钯催化氧化烯丙基官能团化反应
    1.3 钯催化氧化还原中性烯丙基化反应
        1.3.1 多烯参与的钯催化烯丙化基反应
        1.3.2 炔烃参与的钯催化烯丙基化反应
    1.4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钯催化烯烃与醇及酚的有氧氧化偶联反应
    2.1 研究背景
    2.2 本章内容
        2.2.1 反应试剂
        2.2.2 产物表征
        2.2.3 典型实验操作
        2.2.4 反应条件的优化
        2.2.5 底物适用性研究
        2.2.6 可能的反应机理
    2.3 化合物数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钯催化烯烃与水的有氧氧化偶联反应
    3.1 研究背景
    3.2 本章内容
        3.2.1 反应试剂
        3.2.2 产物表征
        3.2.3 典型实验操作
        3.2.4 反应条件的优化
        3.2.5 底物适用性研究
        3.2.6 产物的衍生应用
    3.3 化合物数据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钯催化烯烃、水与苯胺三组分氧化串联环化反应
    4.1 研究背景
    4.2 本章内容
        4.2.1 反应试剂
        4.2.2 产物表征
        4.2.3 典型实验操作
        4.2.4 反应条件的优化
        4.2.5 底物适用性研究
        4.2.6 控制性实验及可能的反应机理
    4.3 化合物数据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钯催化烯烃与偕二硼甲烷的氧化偶联反应
    5.1 研究背景
    5.2 本章内容
        5.2.1 反应试剂
        5.2.2 产物表征
        5.2.3 典型实验操作
        5.2.4 反应条件的优化
        5.2.5 底物适用性研究
        5.2.6 可能的反应机理
    5.3 化合物数据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钯催化烯烃与二甲亚砜叶立德的氧化偶联反应
    6.1 研究背景
    6.2 本章内容
        6.2.1 反应试剂
        6.2.2 产物表征
        6.2.3 典型实验操作
        6.2.4 反应条件的优化
        6.2.5 底物适用性研究
        6.2.6 控制性实验及可能的反应机理
    6.3 化合物数据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DDQ介导的烯烃与硫酚的氧化偶联反应
    7.1 研究背景
    7.2 本章内容
        7.2.1 反应试剂
        7.2.2 产物表征
        7.2.3 典型实验操作
        7.2.4 反应条件的优化
        7.2.5 底物适用性研究
        7.2.6 控制性实验及可能的反应机理
    7.3 化合物数据
    7.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化合物数据一览表
附录二 :化合物核磁谱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含亚砜基金属萃取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溶剂萃取技术的应用
        1.2.1 在能源与石油化工的应用
        1.2.2 在湿法冶金中的应用
        1.2.3 在医药和食品方面的应用
        1.2.4 在环境工程方面的应用
        1.2.5 其他方面的应用
    1.3 溶剂萃取技术的新进展
        1.3.1 萃取介质进展
        1.3.2 接触方式进展
        1.3.3 过程强化进展
    1.4 萃取剂的开发
    1.5 亚砜萃取剂的发展概况
    1.6 研究背景
    1.7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测试方法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分析测试方法
        2.2.1 薄层色谱法(TLC)
        2.2.2 核磁共振氢谱法
        2.2.3 气质联用
        2.2.4 红外光谱法
        2.2.5 ICP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
        2.2.6 EDTA滴定法测定单一稀土离子浓度
第三章 含亚砜基金属萃取剂的合成与表征
    3.1 引言
    3.2 亚砜的合成与表征
        3.2.1 2-(十二烷基亚磺酰基)乙酸的合成与表征
        3.2.2 3-(十二烷基亚硫酰基)丙酸的合成与表征
        3.2.3 2-(十二烷基亚磺酰基)琥珀酸的合成与表征
        3.2.4 1-(十二烷基亚磺酰基)丙2醇的合成与表征
        3.2.5 3-(十二烷基亚硫酰基)丙烷-1,2 -二醇的合成与表征
        3.2.6 2-(十二烷基亚磺酰基)乙酸乙酯的合成与表征
        3.2.7 (2-(十二烷基亚磺酰基)乙基)膦酸二乙酯的合成与表征
        3.2.8 2-(十二烷基亚磺酰基)-N-((四氢呋喃2基)甲基)乙酰胺的合成与表征
        3.2.9 2-((十二烷基亚磺酰基)甲基)-1H-苯并[d]咪唑的合成与表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属萃取剂萃取分离铥镱镥的性能测试
    4.1 引言
    4.2 离子溶液的配制
    4.3 铥的萃取实验
        4.3.1 不同官能团萃取剂萃取稀土金属铥的性能
        4.3.2 溶液pH对萃取率的影响
        4.3.3 稀释剂对萃取率的影响
        4.3.4 震荡时间对萃取率的影响
        4.3.5 碳链长度对萃取率的影响
        4.3.6 萃取剂L8对铥的饱和萃取容量
    4.4 镱和镥的萃取实验
        4.4.1 不同官能团萃取剂萃取稀土金属镱和镥的性能
        4.4.2 溶液pH对镱和镥萃取率的影响
        4.4.3 稀释剂对萃取率的影响
        4.4.4 震荡时间对萃取率的影响
    4.5 钯的萃取实验
    4.6 铥镱镥的萃取分离
    4.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新型萃取剂萃取电子垃圾中贵金属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电子垃圾中贵金属的回收方法
        1.2.1 机械处理
        1.2.2 火法冶金
        1.2.3 湿法冶金
        1.2.4 生物冶金
    1.3 溶剂萃取法回收贵金属金、钯、铂
        1.3.1 含氧萃取剂
        1.3.2 含磷(膦)萃取剂
        1.3.3 含硫萃取剂
        1.3.4 胺类萃取剂
        1.3.5 螯合萃取剂
        1.3.6 酰胺萃取剂
    1.4 研究工作的提出及目的
第二章 三种新型酰胺萃取剂的合成
    2.1 引言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分析测试方法
    2.3 N,N'-二甲基-N,N'-二癸基-3-氧戊二酰胺的合成与表征
        2.3.1 N-甲基癸胺的合成
        2.3.2 N-二甘酰氯的合成
        2.3.3 N,N'-二甲基-N,N'-二癸基-3-氧戊二酰胺的合成
        2.3.4 N,N'-二甲基-N,N'-二癸基-3-氧戊二酰胺的精制
        2.3.5 N,N'-二甲基-N,N'-二癸基-3-氧戊二酰胺的红外表征
        2.3.6 合成N,N'-二甲基-N,N'-二癸基-3-氧戊二酰胺的成本核算
    2.4 N,N'-二甲基-N,N'-二癸基-3-硫戊二酰胺的合成与表征
        2.4.1 N-甲基癸胺的合成
        2.4.2 硫代二甘酰氯的合成
        2.4.3 N,N'-二甲基-N,N'-二癸基-硫戊二酰胺的合成
        2.4.4 N,N'-二甲基-N,N'-二癸基-硫戊二酰胺的精制
        2.4.5 N,N'-二甲基-N,N'-二癸基-3-硫戊二酰胺的表征
        2.4.6 合成N,N'-二甲基-N,N'-二癸基-3-硫戊二酰胺的成本核算
    2.5 N,N'-二甲基-N,N'-二苯基-3-硫戊二酰胺的合成与表征
        2.5.1 硫代二甘酰氯的合成
        2.5.2 N,N'-二甲基-N,N'-二苯基-3-硫戊二酰胺的合成
        2.5.3 N,N'-二甲基-N,N'-二苯基-硫戊二酰胺的精制
        2.5.4 N,N'-二甲基-N,N'-二苯基-3-硫戊二酰胺的表征
        2.5.5 合成N,N'-二甲基-N,N'-二苯基-3-硫戊二酰胺的成本核算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DDGA对金、钯、铂、铜的萃取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实验步骤
        3.2.3 萃取反应机理
    3.3 MDDGA萃取金、钯、铂、铜的性能研究
        3.3.1 萃取时间对萃取效果的影响
        3.3.2 水相盐酸浓度对萃取效果的影响
        3.3.3 水相氢离子浓度对萃取效果的影响
        3.3.4 水相氯离子浓度对萃取效果的影响
        3.3.5 萃取剂浓度对萃取效果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DTDGA对金、钯、铂、铜的萃取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2 实验步骤
    4.3 MDTDGA萃取金、钯、铂、铜的性能研究
        4.3.1 水相盐酸浓度对萃取效果的影响
        4.3.2 水相氢离子浓度对萃取效果的影响
        4.3.3 水相氯离子浓度对萃取效果的影响
        4.3.4 萃取剂浓度对萃取效果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DMDPhTDGA对金、钯、铂、铜的萃取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5.2.2 实验步骤
    5.3 DMDPhTDGA萃取金、钯、铂、铜的性能研究
        5.3.1 水相盐酸浓度对萃取效果的影响
        5.3.2 水相氢离子浓度对萃取效果的影响
        5.3.3 水相氯离子浓度对萃取效果的影响
        5.3.4 萃取剂浓度对萃取效果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9)多取代双—丁二酰胺萃取剂的合成及其萃取U(Ⅵ),Th(Ⅳ)和Eu(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中国核能新时代
    1.2 核燃料循环
    1.3 溶剂萃取法
    1.4 新型萃取剂研究进展
        1.4.1 有机磷类萃取剂
        1.4.2 酰胺类萃取剂
        1.4.3 亚砜类萃取剂
        1.4.4 吡唑啉酮类萃取剂
        1.4.5 冠醚类,杯芳烃类等其它萃取剂
    1.5 离子液体
    1.6 研究思路与意义
第二章 多取代双-丁二酰胺萃取剂的合成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3 合成方法
        2.3.1 TBDM-BisSCA的合成
        2.3.2 THDM-BisSCA的合成
        2.3.3 TODM-BisSCA的合成
        2.3.4 TBDE-BisSCA的合成
        2.3.5 THDE-BisSCA的合成
        2.3.6 TODE-BisSCA的合成
        2.3.7 TBDi-P-BisSCA的合成
        2.3.8 THDi-P-BisSCA的合成
        2.3.9 TODi-P-BisSCA的合成
第三章 多取代双-丁二酰胺萃取剂在常规溶剂中对铀酰,钍,铕的萃取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3.2.3 溶液配制
    3.3 实验方法
    3.4 实验结果和讨论
        3.4.1 常规溶剂中对铀酰的萃取研究
        3.4.2 乙基取代的多取代双-丁二酰胺萃取剂在常规溶剂中对钍的萃取研究
        3.4.3 乙基取代的多取代双-丁二酰胺萃取剂在常规溶剂中对铕的萃取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取代双-丁二酰胺萃取剂在离子液体中对铀酰的萃取研究
    4.1 引言
    4.2 咪唑型离子液体的合成
        4.2.1 实验材料
        4.2.2 合成方法
        4.2.3 结构表征
    4.3 乙基取代的多取代双-丁二酰胺萃取剂在离子液中对铀酰的萃取研究
        4.3.1 萃取平衡时间
        4.3.2 不同离子液体对萃取的影响
        4.3.3 不同萃取剂对萃取的影响
        4.3.4 不同浓度萃取剂对萃取的影响
        4.3.5 不同阴阳离子对萃取的影响
        4.3.6 萃取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P204和芳酰基硫脲对几种金属离子的固液萃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常见的萃取方法
        1.1.1 有机溶剂萃取
        1.1.2 双水相萃取
        1.1.3 离子液体萃取法
        1.1.4 非平衡溶剂萃取
        1.1.5 超临界流体萃取
        1.1.6 液膜萃取
    1.2 Cr、Mn、Pd 萃取分离研究进展
        1.2.1 钯的溶剂萃取
        1.2.2 铬的溶剂萃取
        1.2.3 锰的溶剂萃取
    1.3 溶剂萃取动力学研究
        1.3.1 萃取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1.3.2 萃取动力学的发展
    1.4 固液萃取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二-(2-乙基己基)磷酸-熔融石蜡对锰的固液萃取分离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和试剂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酸度对萃取率的影响
        2.3.2 P_2O_4 浓度对萃取率的影响
        2.3.3 P_2O_4 皂化率对萃取率的影响
        2.3.4 相比对萃取率的影响
        2.3.5 水相中 Mn~(2+)的初始浓度对萃取率的影响
        2.3.6 萃取时间对萃取率的影响
        2.3.7 含 P204 有机相的最大萃取容量
        2.3.8 反萃取
        2.3.9 锰的萃取等温线
        2.3.10 萃取机理
        2.3.11 萃取热力学
        2.3.12 萃取分离 Mn~(2+)和 Fe~(3+ )36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二–(2–乙基己基)磷酸—熔融石蜡对铬的固液萃取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和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体系酸度对萃取率的影响
        3.3.2 P204 浓度对萃取率的影响
        3.3.3 P_2O_4 皂化率对萃取率的影响
        3.3.4 水相中 Cr~(3+)的初始浓度对萃取率的影响
        3.3.5 相比对萃取率的影响
        3.3.6 萃取时间对萃取率的影响
        3.3.7 反萃取
        3.3.8 含 P204 有机相的最大萃取容量
        3.3.9 铬的萃取等温线
        3.3.10 萃取机理
        3.3.11 萃取 Cr~(3+)热力学
        3.3.12 萃取 Cr3+动力学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N-2-甲氧基苯基-N′-苯甲酰基硫脲对钯、铜、钴、镍的固液萃取分离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
        4.2.2 仪器
        4.2.3 萃取剂的合成
        4.2.4 制备有机相
        4.2.5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酸度对萃取 Pd~(2+)、Pd~(2+)Co~(2+)、Ni~(2+)性能的影响
        4.3.2 萃取剂浓度对萃取率的影响
        4.3.3 萃取时间对萃取率的影响
        4.3.4 相比对萃取率的影响
        4.3.5 水相中 Pd~(2+)的初始浓度对萃取率的影响
        4.3.6 有机相的最大萃取容量
        4.3.7 萃取等温线
        4.3.8 反萃取
        4.3.9 萃取热力学
    4.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情况

四、二烷基取代亚砜萃取钯(Ⅱ)的配位取代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种新型杂环聚合物吸附分离钯[D]. 蒋绍松. 云南大学, 2020(08)
  • [2]基于离子液体的双水相萃取以及电沉积回收钯的研究[D]. 宋飞跃. 江南大学, 2019(05)
  • [3]含硫含氟联烯和手性氮膦配体的合成[D]. 程化毓.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4]二(2-乙基己基)全氟丁酰胺(DEHFBA)萃取分离铀、钍的研究[D]. 雷云逸. 上海大学, 2019(02)
  • [5]芳(杂)环C-H键的选择性膦酰化反应及与富电子烯烃脱氢Heck反应研究[D]. 林伟栋. 厦门大学, 2019
  • [6]钯催化氧化烯丙基化反应研究[D]. 李春生.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7]含亚砜基金属萃取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 徐旭辉.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7)
  • [8]新型萃取剂萃取电子垃圾中贵金属的技术研究[D]. 陈胜. 东南大学, 2016(12)
  • [9]多取代双—丁二酰胺萃取剂的合成及其萃取U(Ⅵ),Th(Ⅳ)和Eu(Ⅲ)的研究[D]. 黄清钢. 兰州大学, 2016(11)
  • [10]P204和芳酰基硫脲对几种金属离子的固液萃取研究[D]. 陈平. 西北师范大学, 2012(04)

标签:;  ;  ;  ;  

二烷基取代亚砜萃取钯(Ⅱ)的配位取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