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混凝土输送车搅拌筒CAD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李庭庭[1](2015)在《混凝土搅拌车罐体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及有限元分析》文中认为混凝土搅拌车的结构主要有汽车底盘、搅拌装置两部分。汽车底盘为运载和罐体提供动力,搅拌装置则对混凝土进行装载和搅拌,罐体为搅拌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用户使用要求的不断提高,制造商在激烈竞争下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的需求日益凸显。因此,对罐体多样化、通用化和仿真探究势在必行。本文将CAD/CAE技术有效地结合起来,使用CAD实现后锥为单锥或双锥的混凝土搅拌车罐体的参数化设计,通过CAE分析其仿真评估结果对罐体选材及几何模型优化的CAD设计提供重要依据。通过CAD/CAE技术以计算机辅助设计代替传统经验设计,改善以往产品重复设计的单一模式,使结构设计的合理性更容易在试制前得到验证,可实现设计—仿真评估—再设计地有效循环,极大提高设计者设计效率与设计准确性,减少设计周期,降低设计成本。本课题以增设斜节的混凝土搅拌车罐体为研究对象,主要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1)介绍了混凝土搅拌车罐体的工作原理和物料出料机理。本文研究的混凝土搅拌车罐体筒体由后锥、斜节、前锥和中间圆柱筒体四部分焊接而成,突破了以往三部分组成的结构。增设斜节可将罐体的重心下降,增加整车平稳性。通过物料出料机理,研究了增设斜节结构下,罐体的有效下滑临界线。(2)创建了筒体和叶片的数学模型。本文在设计罐体筒体和螺旋叶片时,以罐体和螺旋叶片母线的结构参数为设计参数,推导出新结构下筒体和叶片的数学计算公式,建立编程所需的数学模型。(3)研究了参数化建模的二次开发过程。本文以后锥、斜节、前锥的小端直径、螺旋角和高度,圆柱直径、两端螺旋角和高度,各锥段叶片安装角度及叶片高度为设计参数,在设计系列化产品时,仅需键入相关参数就能获得不同尺寸的产品。在混凝土搅拌车罐体的参数化设计中,利用了UG二次开发工具UG/Open和C语言编译平台。具体方法是根据用户使用要求使用UG/Open MenuScript、UG/Open UIStyler进行菜单脚本和对话框设计;根据数学模型用Grip进行编程,并使用UG/Open API调用Grip程序,将API和Grip相结合;在C语言平台下经编译、链接,最终生成带有用户自定义位图文件的参数化设计界面。(4)进行有限元分析并得出结论。将UG建好的几何模型导入ANSYSWorkbench中,利用静力学模块对其在各个工况(满载、制动和卸料工况)下进行有限元分析并对设计结果进行评估,为搅拌装置的进一步优化和设计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本论文研究对象的分析结果可知,罐体在制动工况下所受应力最大,变形也最大,校核其强度和刚度,结果表明当前设计的罐体满足强度和刚度要求。
黎邦权[2](2013)在《基于运输工况下水泥混凝土搅拌运输车防侧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是混凝土搅拌站和工程建设施工现场的“纽带”。近年来,大量的工程建设促进了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的运输,从而增加了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的投入使用。然而,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的交通事故经常发生,所以对其运输工况下的安全性研究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思考。发生混凝土搅拌运输车交通事故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转弯时经常会引起搅拌运输车的侧翻事故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基于运输工况下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的转弯安全性研究显得十分必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的组成结构及工作原理,阐述了搅拌筒的工作原理及结构设计,通过理论分析搅拌筒质心的静态位置,搅拌筒旋转质心的变化,搅拌车转向质心的变化,总结出了质心动态变化的规律。然后建立混凝土搅拌运输车侧翻模型,求解出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转弯时临界侧翻的速度表达式。接下来分析了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在转弯时的侧翻稳定性,确定了空载时的侧翻临界速度;利用满载时整车对搅拌运输车稳定幅的影响值,确定了满载时的侧翻临界速度。之后确定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转弯时的预转角、转弯半径,从而计算出转弯时的安全车速,最后以某实车参数进行了工程实例分析。基于上述理论分析,借助于LabVIEW虚拟仪器软件开发平台,搭建程序框图,并设计出所对应的前面板,面板上的参数可按要求进行手动设置,然后运行,对比理论分析的结果,验证其虚拟仪器设计的正确性,验证结果表明虚拟仪器的运行结果和理论分析计算的结果是一致的。在配有转角、车速、称重传感器及其相应配套装置的条件下,该仪器能比较智能地实时显示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在转弯时的安全车速,并判断其行驶车速是否在安全车速以内并预警,从而确保转弯时的行车安全,有效地防止侧翻。
起橄培[3](2013)在《基于Pro/E的混凝土搅拌车螺旋叶片CAD/CAM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混凝土搅拌输送车是现代高质量商品混凝土长距离输送的重要工具。搅拌筒螺旋叶片是混凝土搅拌车的核心部件,其设计与制造的水平将直接影响搅拌车的拌料和出料性能。螺旋叶片空间曲面结构极为复杂,传统的设计与制造方式不仅耗费大量的时间,而且很难获得理想的叶片型面。本文基于通用CAD/CAM/CAE一体化平台Pro/Engineer(下文简称为Pro/E),以VC2005为开发工具,利用二次开发工具Pro/Toolkit开发出了螺旋叶片CAD/CAM辅助系统。该系统的成功运用,可有效避免重复劳动,大幅提升叶片设计与制造效率。螺旋叶片的型线方程对其工作性能有重要影响。论文以对数螺旋线为基础,推导出了锥段螺旋角按通用函数规律变化的变螺旋角对数螺旋线方程和中筒部分的圆柱螺旋线表达式。根据建立的叶片型线方程,借助Pro/Toolkit开发应用程序的关键技术,创建了叶片三维参数化模型及其参数化CAD系统。系统能够快速响应设计参数的变更,实现螺旋叶片的自动化建模。建立了拌筒的优化数学模型,同时利用VC与Matlab的混合编程技术实现了优化计算与叶片CAD系统的集成,在提高拌筒的经济性和实用性的同时保证了叶片CAD系统对优化结果的响应。针对现阶段叶片压模设计与制造较为复杂的问题,以多线型技术为基础,建立了压模的Pro/E设计方法,实现了压模的参数化控制,使其能自动生成符合生产实际的压模三维模型。利用统一的数据接口,在保留压模切片精确形状的基础上,通过外部刀具数据库的访问,实现刀具参数的自动输入,使切片NC程序设计效率得以提高:同时,系统提供压模部件二维图的自动绘制,使设计效率得以进一步提高本系统的成功开发,将为螺旋叶片的设计制造提供有效支持;应用实践表明,该系统具有较强的工程实用价值。同时,系统的开发模式对其它复杂机械零部件CAD/CAM系统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张海强,张克廷,翟云峰,尹磊,陈炜,谢俊[4](2009)在《基于UG的混凝土搅拌输送车搅拌叶片的参数化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对数螺旋线的参数化方程,利用UG/GRIP编程语言实现了对数螺旋线,并且进行了曲率变化、突变点的检查。在螺旋线上建立叶片的各个截面图形,然后根据叶片曲面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建模方法,对叶片进行了参数化建模,提高了改善搅拌叶片的光顺性和焊接后质量的效率。
张海强[5](2009)在《混凝土运输车搅拌筒设计和叶片成形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混凝土运输车是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装备,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恶化,世界各国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混凝土运输车行业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搅拌筒是混凝土运输车的重要部件,主要包括筒体和搅拌叶片,其中,搅拌叶片直接决定搅拌筒的工作性能,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搅拌叶片的设计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阶段;同时,搅拌叶片的设计主要依靠经验,没有一个规律来指导设计;叶片成形精度低,严重影响了产品的质量。本文以镇江某路面机械厂委托《混凝土输送机械关键零件的精密成形和动力优化》合同项目为目标和依托,结合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展开以下研究内容:1)搅拌筒的参数化设计首先,利用UG/OPEN GRIP语言模块对搅拌筒筒体进行了参数化设计;其次,利用UG的表达式功能对不同形式螺旋线实现了参数化设计;最后,通过建立辅助面和辅助轴等辅助措施参数化设计搅拌叶片。由于搅拌筒制造中容易出现误差,可以通过修改截面图形来实现搅拌叶片的完全贴合,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2)搅拌叶片的性能分析为了提高叶片设计的科学性,以更好的指导设计,研究了搅拌叶片设计中最活跃的因素——螺旋角对搅拌叶片性能的影响,经过数值模拟分析得出了螺旋角对搅拌叶片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然后对叶片的振动性能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可为结构改进、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使叶片在结构设计中尽量避免共振。3)搅拌叶片冲压成形工艺优化以搅拌叶片的某一段为研究对象。首先,设计了该叶片的冲压模具:其次,对叶片的冲压成形进行了数值模拟,并通过冲压成形试验实现了对叶片的滑移情况的分析与有效预测;最后,根据叶片的滑移情况进行了冲压工艺的优化设计,分析了不同方案的控制结果,讨论了最佳方案对叶片滑移量的控制效果。具有较高的工程价值。
本刊记者团[6](2008)在《bauma China 2008——稳健成长 再创辉煌》文中提出113000名专业观众,观众数量增长40%210000平米展示面积,较上届扩大40%来自30个国家的1608家展商,展商数量增长48%bauma China2008第四届中国国际工程机械、建材机械、工程车辆及设备博览会万众瞩目中完美谢幕,多项数据纪录再次被刷新:其观众数量、展示面积和展商数量都再创新高,均为历届之最。
唐志林[7](2007)在《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搅拌筒CAD/CAM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混凝土搅拌输送车是大规模、高质量预制混凝土的重要输送工具,在现代建筑施工中具有重要作用。搅拌筒是混凝土搅拌输送车的重要构件,设计质量直接关系着商品化预制混凝土的搅拌质量。搅拌筒及其螺旋叶片结构复杂,采用传统的设计制造方式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本文通过研究CAD/CAM技术,实现搅拌筒及其螺旋叶片的三维参数化设计和数控编程,可大大提高设计质量和生产效率。搅拌筒螺旋叶片主要采用斜圆锥对数螺旋曲面,属于空间三维曲面,有严格的数学模型控制其叶型。论文以修正对数螺旋线为基础,引入假想的计算锥,建立了螺旋叶片前锥、圆柱段和后锥段螺旋曲线的数学表达式。在分析基于SolidWorks的参数化设计技术基础上,采用COM组件技术进行了搅拌筒参数化设计组件开发。通过SolidWorks API提供的曲面建模接口函数,实现了搅拌叶片三维曲面的参数化自动绘制。采用定步长辛普森法得到搅拌筒有效装载容量和拌筒重心的数学求解模型,开发软件实现了有效装载容量和拌筒重心设计计算。针对搅拌筒螺旋叶片无法一次成形的困难,采用三角形展开法,根据叶片的数学表达式模型,对螺旋叶片进行展开计算,开发COM组件实现了螺旋叶片展开图的自动生成。在分析数控加工编程的一般方法和步骤的基础上,开发软件模块实现了叶片数控切割的代码的生成。从而实现了搅拌筒叶片从设计到制造的计算机一体化设计。本文完成的研究工作将为搅拌筒及螺旋叶片的设计提供有效的支持,大大提高了设计的效率。有关研究成果已在混凝土搅拌车生产企业的设计开发中得到应用。
蒋凯平[8](2007)在《羰基镍合成反应釜螺旋叶片强度与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在全面论述国内外羰基镍生产工艺的基础上,根据我国镍资源和羰基化原材料的特点,指出中压羰基法精炼镍是我国精炼镍工艺的发展方向之一。中压羰基镍合成反应釜是羰基镍合成工艺必不可少的关键设备,而反应釜内置螺旋叶片的结构不仅关系到反应釜中羰基镍的合成速度和合成质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反应釜的使用寿命,因此对反应釜内置螺旋叶片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工程运用意义。本文首先研究了反应介质在新型羰基镍反应釜内的运动状况,通过分析固体介质在自身重力、离心力、反应釜体摩擦力和螺旋叶片提升力的综合作用下达到的动态平衡,推导出了螺旋叶片在反应釜一定的工作转速、介质填充率情况下的受力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并使用APDL语言建立了螺旋叶片的参数化三维有限元模型,对螺旋叶片进行了结构静力学分析和应力场应力的分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螺旋叶片的原始结构设计参数完全符合强度的要求。论文同时还对螺旋叶片裂纹产生的原因和扩展的规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运用断裂力学的理论和方法计算了由初始裂纹扩展到临界值所需要的循环次数,预测了螺旋叶片的疲劳断裂寿命,并绘制了螺旋叶片S-N疲劳曲线。为了优化螺旋叶片的结构参数,论文还设计了一个五因素四水平的正交试验,分别研究了螺旋叶片厚度、螺距、叶片高度、扇形角、焊脚高这五个参数对螺旋叶片所受最大等效应力的影响,为螺旋叶片的设计选择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并根据许用应力和设计寿命的限制,计算推导出了优化后的螺旋叶片结构设计参数。
周旋,马力,张宇龙,李小华[9](2006)在《基于UG的混凝土搅拌输送车拌筒螺旋线参数化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推导了混凝土搅拌输送车螺旋线的理论公式,并通过UG编程实现了通过拌筒的设计参数进行筒体和螺旋线的一体设计。
陈清奎[10](2005)在《工程机械虚拟设计制造系统开发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基于SolidEdge系统平台的工程机械虚拟设计制造系统的组成及开发内容。对于该技术方案的应用,介绍了机械通用零部件CAD系统的开发、压路机传动系统运动仿真、有限元分析以及与SolidEdge集成技术研究、压路机典型零件NC代码自动编程和基于SolidEdge平台的可视化CAPP系统开发。
二、混凝土输送车搅拌筒CAD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混凝土输送车搅拌筒CAD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混凝土搅拌车罐体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及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混凝土搅拌车介绍 |
1.2.1 混凝土搅拌车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
1.2.2 混凝土搅拌车工作原理 |
1.3 混凝土搅拌车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混凝土搅拌车的研究现状 |
1.3.2 混凝土搅拌车罐体的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2 罐体及螺旋叶片设计计算 |
2.1 罐体的工作原理及结构设计 |
2.1.1 罐体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 |
2.1.2 筒体的结构设计 |
2.2 物料在螺旋叶片上的出料机理 |
2.2.1 混凝土的下滑角 |
2.2.2 混凝土下滑出料的条件 |
2.2.3 混凝土有效下滑临界线的求取 |
2.2.4 罐体螺旋角的确定 |
2.3 叶片螺旋线理论研究 |
2.3.1 阿基米德螺旋曲线 |
2.3.2 对数螺旋曲线 |
2.3.3 相位相差 180°螺旋线的生成 |
2.4 螺旋叶片设计建模 |
2.5 本章小结 |
3 UG 软件介绍 |
3.1 UG 及 UG Open 介绍 |
3.1.1 UG 软件特点 |
3.1.2 UG/Open 简介 |
3.2 UG/Open API 简介 |
3.2.1 UG/Open API 的开发模式 |
3.2.2 UG/Open API 函数名的约定 |
3.2.3 UG/Open API 表达式 |
3.3 UG/Open Grip 简介 |
3.3.1 Grip 程序的结构 |
3.3.2 Grip 的编程步骤 |
3.3.3 GRADE 编译环境 |
3.4 UG/Open MenuScript 简介 |
3.5 UG/Open UIStyler 简介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 UG/Open 的罐体参数化设计 |
4.1 UG/Open MenuScript 菜单设计 |
4.2 UG/Open UIStyler 对话框设计 |
4.2.1 对话框的建立 |
4.2.2 对话框应用程序框架的建立 |
4.3 UG/Open Grip 编写罐体的参数化设计程序 |
4.4 UG/Open API 编写回调函数 |
4.4.1 回调函数的编写 |
4.4.2 UG/Open API 调用 Grip 程序 |
4.5 编译链接 |
4.6 模型建立与 CAD 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罐体的有限元分析 |
5.1 有限单元法 |
5.1.1 有限单元法的基本思想 |
5.1.2 有限单元法的特点 |
5.2 有限元软件 ANSYS Workbench 概述 |
5.2.1 ANSYS Workbench 的特点 |
5.2.2 ANSYS Workbench 的程序模块 |
5.3 罐体的静力学分析 |
5.3.1 模型的简化处理 |
5.3.2 模型的接触设置及网格划分 |
5.3.3 约束与载荷 |
5.4 不同工况罐体的有限元分析 |
5.4.1 满载工况 |
5.4.2 制动工况 |
5.4.3 卸料工况 |
5.4.4 罐体强度和刚度校核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2)基于运输工况下水泥混凝土搅拌运输车防侧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搅拌运输车防侧翻技术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意义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搅拌运输车工作原理及搅拌机理分析 |
2.1 搅拌运输车组成及结构 |
2.2 搅拌运输车工作原理 |
2.3 搅拌筒工作原理及结构设计 |
2.3.1 搅拌筒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 |
2.3.2 搅拌筒的结构设计 |
2.4 质心变化规律 |
2.4.1 静态质心位置 |
2.4.2 搅拌筒旋转运动质心动态变化 |
2.4.3 搅拌运输车转向时质心动态变化 |
2.4.4 质心偏移量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侧翻动力学分析 |
3.1 搅拌运输车侧翻原因分析 |
3.2 搅拌运输车静态侧翻分析 |
3.3 搅拌运输车动态侧翻动力学分析 |
3.3.1 在平地上做圆周运动 |
3.3.2 弯道内倾 |
3.3.3 弯道外倾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转弯侧翻安全性研究 |
4.1 空载时侧翻稳定性分析 |
4.2 满载时侧翻稳定性分析 |
4.3 传感器的选择 |
4.3.1 传感器的概述 |
4.3.2 角度传感器的选择 |
4.3.3 车速传感器的选择 |
4.3.4 称重传感器的选择 |
4.4 预转角的确定 |
4.5 转弯半径的确定 |
4.6 安全车速的计算 |
4.7 工程实例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 LabVIEW 安全车速及预警系统设计 |
5.1 LabVIEW 软件及其工作环境 |
5.1.1 LabVIEW 软件简介 |
5.1.2 LabVIEW 软件的工作环境 |
5.2 虚拟仪器的设计 |
5.2.1 程序框图的搭建 |
5.2.2 前面板的设计 |
5.3 虚拟仪器的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论文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3)基于Pro/E的混凝土搅拌车螺旋叶片CAD/CAM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混凝土搅拌车概述 |
1.1.1 混凝土搅拌车总体结构及工作原理 |
1.1.2 搅拌筒结构和工作原理 |
1.1.3 国内外混凝土搅拌车的发展趋势 |
1.2 CAD/CAM系统概论 |
1.3 螺旋叶片研究现状 |
1.3.1 叶片型线方程的研究现状 |
1.3.2 螺旋叶片CAD/CAM/CAE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3 拌筒及叶片优化设计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4 螺旋叶片成形技术的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意义 |
2 系统总体设计 |
2.1 开发环境 |
2.1.1 开发平台Pro/E及其二次开发技术 |
2.1.2 开发工具VC2005 |
2.2 系统的总体结构 |
2.2.1 系统的设计需求分析 |
2.2.2 系统的功能模型 |
2.2.3 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
2.3 系统的开发流程和实现方式 |
2.3.1 系统的开发流程 |
2.3.2 系统的实现方式 |
2.4 本章小结 |
3 螺旋叶片参数化CAD系统的建立 |
3.1 螺旋叶片的工作原理及重要参数 |
3.2 螺旋叶片的数学模型 |
3.2.1 锥段叶片型线方程的推导 |
3.2.2 中筒段叶片型线方程的推导 |
3.3 叶片三维模型的建立 |
3.4 参数化CAD系统的实现 |
3.4.1 参数化设计思想 |
3.4.2 驱动参数提取 |
3.4.3 参数化驱动 |
3.4.4 用户界面的编制 |
3.5 本章小结 |
4 叶片CAD系统与拌筒优化设计的集成 |
4.1 机械优化设计与Matlab优化工具箱 |
4.2 拌筒优化设计数学模型 |
4.3 Matlab优化工具箱求解拌筒优化模型 |
4.3.1 fmincon函数的使用 |
4.3.2 编写M文件实现优化设计 |
4.4 Matlab优化模块与CAD系统的集成 |
4.4.1 VC调用Matlab的方法 |
4.4.2 优化设计与CAD系统集成的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5 螺旋叶片压模设计及NC加工模块 |
5.1 Pro/E环境下的叶片压模设计 |
5.1.1 压模整体结构设计 |
5.1.2 压模的参数化控制 |
5.2 压模部件的自动出图 |
5.2.1 定制模板 |
5.2.2 工程图程序设计 |
5.3 压模CAM模块 |
5.3.1 Pro/NC加工简介 |
5.3.2 叶片CAM模块的设计目标 |
5.4 建立切片加工刀具数据库 |
5.4.1 建立刀具库 |
5.4.2 设置ODBC数据源 |
5.4.3 访问数据库 |
5.4.4 生成库文件 |
5.5 本章小结 |
6 系统应用实例 |
6.1 应用实例 |
6.2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致谢 |
(5)混凝土运输车搅拌筒设计和叶片成形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混凝土运输车介绍 |
1.1.1 混凝土运输车的组成 |
1.1.2 混凝土运输车的工作原理 |
1.2 混凝土运输车现状 |
1.3 关键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1 参数化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2 多相流数值模拟的研究现状 |
1.3.3 板料成形数值模拟技术现状 |
1.4 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
1.4.1 课题来源 |
1.4.2 研究意义 |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流程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流程 |
第二章 混凝土运输车搅拌筒参数化设计 |
2.1 引言 |
2.2 三维CAD软件的选取 |
2.2.1 UG/OPEN GRIP简介 |
2.2.2 UG表达式的应用 |
2.3 搅拌筒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
2.3.1 搅拌筒的组成 |
2.3.2 搅拌筒的工作原理 |
2.4 搅拌筒筒体参数化设计 |
2.4.1 搅拌筒筒体控制参数分析 |
2.4.2 搅拌筒参数化实现 |
2.5 搅拌叶片参数化设计 |
2.5.1 叶片螺旋线的形式 |
2.5.2 螺旋角的确定 |
2.5.3 螺旋线参数化实现 |
2.5.4 搅拌叶片的参数化实现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数值模拟的搅拌叶片性能分析 |
3.1 引言 |
3.2 搅拌叶片工作性能分析 |
3.2.1 CFD分析模型 |
3.2.2 计算方法 |
3.2.3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
3.2.4 结果分析 |
3.3 搅拌叶片力学性能分析 |
3.3.1 搅拌叶片工作过程的受力分析 |
3.3.2 搅拌叶片有限元模型建立 |
3.3.3 搅拌叶片的刚、强度分析 |
3.4 搅拌叶片振动性能分析 |
3.4.1 模态分析原理 |
3.4.2 模态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搅拌叶片冲压成形工艺优化 |
4.1 引言 |
4.2 搅拌叶片模具设计 |
4.3 叶片冲压成形分析 |
4.3.1 叶片特征与工艺分析 |
4.3.2 叶片冲压成形模拟 |
4.4 叶片冲压成形试验 |
4.4.1 冲压成形试验 |
4.4.2 模拟与试验对比 |
4.5 叶片冲压成形工艺优化 |
4.5.1 冲压工艺方案设计 |
4.5.2 冲压工艺方案比较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情况及成果 |
(7)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搅拌筒CAD/CAM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概述 |
1.2 混凝土搅拌输送车拌筒结构概述 |
1.3 CAD/CAM的概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论文的主要任务 |
第二章 搅拌筒螺旋叶片理论分析 |
2.1 搅拌筒螺旋叶片概述 |
2.2 斜圆锥对数螺旋面的形成 |
2.3 螺旋角和计算锥 |
2.3.1 螺旋角 |
2.3.2 内外圆锥(或圆柱)上螺旋角的关系 |
2.3.3 计算锥 |
2.4 螺旋叶片数学模型 |
2.4.1 前锥段螺旋叶片的设计计算 |
2.4.2 圆柱段螺旋叶片的设计计算 |
2.4.3 后锥段螺旋叶片的设计计算 |
第三章 基于SolidWorks的三维参数化设计方法 |
3.1 参数化设计概述 |
3.2 COM组件技术 |
3.2.1 COM组件概念 |
3.2.2 COM特性 |
3.2.3 ATL |
3.3 SolidWorks二次开发平台 |
3.3.1 SolidWorks开发技术概述 |
3.3.2 SolidWorks的API对象 |
3.3.3 SolidWorks参数化组件运行模式 |
3.3.4 SolidWorks参数化开发原理 |
第四章 基于组件技术搅拌筒及其叶片参数化设计 |
4.1 搅拌筒参数化组件模块设计 |
4.2 搅拌筒参数化组件数据流 |
4.3 搅拌筒参数化组件模型创建 |
4.3.1 连接和退出SolidWorks |
4.3.2 获得相关接口 |
4.3.3 搅拌筒的创建 |
4.3.4 螺旋叶片的创建 |
4.4 搅拌筒参数化组件运行实例 |
第五章 搅拌筒装载参数计算及软件设计 |
5.1 搅拌筒有效装载容量计算 |
5.2 搅拌筒重心计算 |
5.3 搅拌筒有效装载容量和重心计算程序设计 |
第六章 螺旋叶片展开设计及计算机辅助数控编程 |
6.1 展开计算原理介绍 |
6.2 螺旋叶片展开计算 |
6.3 叶片展开图绘制 |
6.4 数控加工基础 |
6.4.1 基本数控加工指令 |
6.4.2 数控程序的工艺性设计 |
6.5 叶片数控加工程序设计 |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论文总结 |
7.2 后续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和发表论文情况 |
(8)羰基镍合成反应釜螺旋叶片强度与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羰基法精炼镍技术原理 |
1.3 国内外羰基镍合成工艺现状概述 |
1.3.1 常压羰基法 |
1.3.2 中压羰基法 |
1.3.3 高压羰基法 |
1.3.4 羰基镍二期工程中压生产工艺的可行性 |
1.4 课题研究背景 |
1.4.1 反应釜结构形式对羰基镍合成反应速度的影响 |
1.4.2 新型反应釜的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意义和创新点 |
第二章 新型反应釜内反应介质的运动分析和受力研究 |
2.1 螺旋叶片搅拌原理 |
2.2 新型反应釜内反应介质运动过程分析 |
2.3 反应介质所受力矩的计算 |
2.4 螺旋叶片所受力矩的计算 |
2.5 螺旋叶片有效工作条件 |
2.6 影响固体介质运动规律的主要因素 |
2.6.1 叶片高度 |
2.6.2 反应釜转速 |
2.6.3 螺旋升角 |
2.6.4 反应介质粒度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螺旋叶片有限元建模 |
3.1 有限单元法基本原理 |
3.2 ANSYS有限元模型生成方法简介 |
3.3 螺旋叶片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载荷加载 |
3.3.1 使用APDL语言建立螺旋叶片几何模型 |
3.3.2 螺旋叶片有限元分析单元与刚度矩阵 |
3.3.3 螺旋叶片极限载荷 |
3.3.4 螺旋叶片约束条件 |
3.4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螺旋叶片应力场有限元分析 |
4.1 螺旋叶片静力分析 |
4.1.1 螺旋叶片材料性能 |
4.1.2 螺旋叶片有限元静力求解分析 |
4.2 螺旋叶片热应力分析 |
4.3 螺旋叶片应力强度校核 |
4.3.1 第四强度理论概述 |
4.3.2 螺旋叶片应力分类与强度评定 |
4.4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螺旋叶片疲劳断裂寿命预测 |
5.1 疲劳概述 |
5.1.1 螺旋叶片产生低应力疲劳断裂的原因 |
5.1.2 磨损对螺旋叶片疲劳寿命的影响 |
5.1.3 疲劳设计过程的注意事项 |
5.2 疲劳寿命估算方法的研究 |
5.2.1 传统疲劳寿命估算方法 |
5.2.2 断裂力学估算方法 |
5.3 螺旋叶片断裂寿命预测 |
5.3.1 寿命估算基本过程 |
5.3.2 螺旋叶片疲劳寿命估算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正交试验的螺旋叶片结构优化设计 |
6.1 引言 |
6.2 正交试验的理论基础 |
6.2.1 正交试验的基本概念 |
6.2.2 正交试验的特点 |
6.3 螺旋叶片结构参数正交试验表的设计 |
6.3.1 进行螺旋叶片参数正交试验 |
6.3.2 螺旋叶片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6.4 螺旋叶片结构参数推荐值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混凝土输送车搅拌筒CAD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混凝土搅拌车罐体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及有限元分析[D]. 李庭庭.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5(08)
- [2]基于运输工况下水泥混凝土搅拌运输车防侧翻技术研究[D]. 黎邦权. 重庆交通大学, 2013(03)
- [3]基于Pro/E的混凝土搅拌车螺旋叶片CAD/CAM系统研究与开发[D]. 起橄培.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3(S1)
- [4]基于UG的混凝土搅拌输送车搅拌叶片的参数化设计[J]. 张海强,张克廷,翟云峰,尹磊,陈炜,谢俊. 机械设计与制造, 2009(04)
- [5]混凝土运输车搅拌筒设计和叶片成形工艺研究[D]. 张海强. 江苏大学, 2009(08)
- [6]bauma China 2008——稳健成长 再创辉煌[J]. 本刊记者团. 交通世界(建养.机械), 2008(12)
- [7]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搅拌筒CAD/CAM技术研究[D]. 唐志林. 中南大学, 2007(06)
- [8]羰基镍合成反应釜螺旋叶片强度与结构研究[D]. 蒋凯平. 中南大学, 2007(06)
- [9]基于UG的混凝土搅拌输送车拌筒螺旋线参数化设计[J]. 周旋,马力,张宇龙,李小华. 专用汽车, 2006(01)
- [10]工程机械虚拟设计制造系统开发及应用[J]. 陈清奎. 工程机械, 2005(09)
标签:混凝土搅拌输送车论文; 螺旋叶片论文; 反应釜论文; 参数化设计论文; cad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