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五颜六色的系外行星

看到五颜六色的系外行星

一、看地外行星多姿多彩(论文文献综述)

范晓[1](2021)在《兴文石海:喀斯特地质奇观》文中指出四川兴文石海,为什么会成为世界地质公园?下面,让我们跟随着名地质学家范晓老师去一探究竟。兴文石海世界地质公园位于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境内,处于四川盆地南缘向云贵高原过渡的丘陵—山区地带,在地质构造上位于川南着名的珙县—兴文大背斜(岩层因褶皱上拱形成的穹窿状构造)的东部。因为这个背斜构造的隆起,原来埋藏于四川盆地中生代红层之下的古生代石灰岩地层得以暴露,并形成多姿多彩的喀斯特地貌。

杨雪[2](2020)在《基于TPACK视角的青少年天文科普课程设计研究 ——以杭州市滨江少年宫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聚焦基于TPACK的青少年天文科普课程的开发和评估。研究以滨江少年宫的天文项目高级班学员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立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对比分析。在为期14课时的天文系列课程教学后,通过问卷对比评估了学员的科学素养和知识内化情况,及TPACK框架下天文知识的接受能力;通过课堂观察和半结构访谈法则揭示了TPACK学习框架中的技术嵌入对学员学习的知识深度迁移、知识共享与合作、知识创作效能等学习形态的改变。结果表明,在14个天文主题的学习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员都提高了他们对天文学知识的理解,但是实验组的进步更大;基于TPACK框架的天文科普课程有助于学员理解相关课程知识,且学员会更主动地向他人分享天文知识与课堂学习方法;通过技术学习知识方面的内容,学员会采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概言之,基于TPACK框架的课程学习可以显着提高学员对天文学核心主题的理解,同时提升了学员的科学素养。

程少[3](2020)在《去太空看大海》文中研究指明观沧海[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很多人喜欢看海,理由也许各不相同:有人爱水,有人爱海浪滔滔,也有人爱海中多姿多彩的生物。你爱看海吗?你知道无垠的太空中也有大海吗?

陈秀慧[4](2019)在《星际空间中的碳尘埃》文中认为目前,天体物理学、天体化学乃至天体生物学中备受关注的重大研究课题之一即为星际尘埃研究。我们对星际尘埃的组成、尺寸和形状信息的了解并不充分。得益于观测手段特别是空间红外观测的改善,尘埃模型能和观测数据交互比较,使人们对星际尘埃的了解越来越深入。本文集中研究星际碳质尘埃,特别是星际石墨烯,并将模型预测的碳质尘埃光谱特征与天文观测结果对比,探究二者之间的联系。碳是宇宙中第四丰富的元素,碳质尘埃是星际尘埃的主要组成之一。我们调研大量文献和资料,发现碳质尘埃如石墨、纳米金刚石、多环芳香烃、富勒烯、氢化非结晶碳等尘埃微粒在星际空间广泛存在,它们是星际消光2175 A驼峰、星际红外辐射谱带、星际弥散吸收带等光谱特征的最可能载体。富勒烯、石墨烯和碳纳米管是星际物理与化学的新的热点,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星际石墨烯可能是形成富勒烯的重要中间产物。我们加入5 ppm石墨烯C24后的硅酸盐-石墨-PAHs尘埃模型可以与DIRBE、FIRAS和IRTS观测吻合很好,从理论上证明了星际空间中可能存在纳米尺寸的石墨烯碳结构,丰富了星际碳质尘埃的种类,并对之前的研究者提出的星际石墨烯猜想做了更深入的探究。我们从大质量恒星形成区 Sgr B2(R.A.(J2000)=267°.05855 和 Decl.(J2000)=-28°.01479)红外光谱中发现和证认了可能的C24辐射:这一区域同时在~6.637,9.853和20.050 μm处有红外辐射,这与理论预言的C24的三个红外辐射特征符合;同时,在该区域还发现了可能的C60辐射。这一区域处于被大质量星或星团加热的暖尘埃环境中,与WISE斑成协,靠近电离氢区候选体IRAS 17450-2759,因此我们认为该区域可能的C24辐射很可能与恒星形成活动相关。碳纳米管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呈现出强烈的光学跃迁,与星际弥散带载体应该具有的光学特性有所契合,研究碳纳米管将有助于对星际弥散带载体的证认。因此我们试图使用DDSCAT方法计算(5,0)碳纳米管的吸收截面。此种碳纳米管共有四个峰值吸收截面,其波长分别为:0.3 μm,0.5 μm,0.9 μm和2.9 μm。吸收截面的峰值波长会随着管长的增加而向红端移动。当管长达到23个碳原子时,在~2.9 μm处有一个非常强的峰,这一峰值会随着偶极子数目的增加而减小,同时,随着偶极子数目的增加,吸收截面的峰值波长会向蓝端移动。碳纳米管在~0.3和~0.9 μm处的特征吸收截面可能可用于计算星际碳纳米管的丰度上限。

黄金明[5](2019)在《千岁人》文中认为一我说服自己要像一个普通人那样去生活。我很清楚,哪怕有多么不同凡响,生活仍然平淡无奇;尽管无权无势,又为失忆症所苦,还是晓得自己与众不同。即使我什么也不做,流逝的每一天都在证明这一点。在漫长而平淡的人生里,有几个女人多少给我带来了安慰,却又让我遍体鳞伤。她们喜欢我,但更喜欢控制我。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我很悲哀。人海茫茫,我找不到一个人可以说话。我不知道爱是什么,也没有爱过人。我从来没有

李露露[6](2018)在《火星雅丹地貌研究》文中认为雅丹作为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形态,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但大多数学者对地球雅丹的研究较多,对地外行星的研究相对较少。随着遥感技术的应用,在火星上发现很多类似地貌,这激发了人类对火星雅丹地貌的研究兴趣。但目前对火星雅丹的研究比较薄弱,系统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CTX影像、HiRISE影像以及形态参数分析,从火星雅丹地貌类型、形态特征、分布、形成原因四个方面进行研究。这对未来火星探测、认识火星环境、拓展现有风沙地貌学理论、丰富地貌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的结论如下:(1)火星雅丹的地貌类型。火星雅丹大致分为7种类型。流线型雅丹:鲸背状(泪珠状)和椭圆状的雅丹统称为流线型雅丹。穹状雅丹:呈穹顶状。弯曲状雅丹:脊线比较弯曲。双向性雅丹:雅丹体有两个方向。V型雅丹:雅丹体的前部有呈V型的洼地。长垄状雅丹:雅丹体长宽比较大。犬牙状雅丹:形状呈犬牙状。(2)火星雅丹的形态特征。流线型雅丹的形态大致呈流线型,但不同区域存在差异。部分雅丹体呈椭圆状且表面崩裂的痕迹比较明显。部分呈泪珠状,顶部比较平坦,但节理作用比较明显。一些雅丹体有明显的层状结构。流线型雅丹长度变化范围为47~921m,宽的变化范围为23~385m,长宽比的变化范围为1~7:1。不同区域雅丹体走向不同,梅杜莎槽沟层西部雅丹大部分呈NNW-SSE、N-S走向,梅杜莎槽沟层中部雅丹体大部分呈NNE-SSW、NE-SW走向。水手号峡谷雅丹体的走向变化相对较大。穹状雅丹大致呈穹顶状,一些雅丹的顶部有耐风蚀盖帽层,其底部有碎石块。一些雅丹有明显的层状结构。穹状雅丹长的变化范围为62~1668m,宽的变化范围为40~1139m,长宽比的变化范围为1~3:1。不同区域雅丹体走向不同。梅杜莎槽沟层西部雅丹体大部分呈NW-SE、WNW-ESE走向,梅杜莎槽沟层中部雅丹体大部分呈NNE-SSW、N-S、NE-SW走向。弯曲状雅丹脊线比较弯曲。部分弯曲状雅丹表面较光滑,部分表面较粗糙。一些弯曲状雅丹与双向性雅丹相伴而生。双向性雅丹体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前部、尾部和中部。双向性雅丹有双方向模式,雅丹的前部和尾部有呈锐角的交叉角。不同区域的长垄状雅丹形态有差异,相同区域其形态也不同。一些雅丹体顶部比较平坦,一些比较陡峭。一些雅丹体的整体性很好,一些雅丹体的形态类似豌豆荚。水手号峡谷的长垄状雅丹大部分形成在有层状沉积物堆积的斜坡上。长垄状雅丹长的变化范围为78~44749m,宽的变化范围为21~2118m,长宽比的变化范围为1~61:1。不同区域雅丹体的走向不同,梅杜莎槽沟层西部的雅丹体大部分呈NW-SE、N-S、NNW-SSE、NNE-SSW走向。梅杜莎槽沟层中部的雅丹体大部分呈N-S、NNW-SSE走向。水手号峡谷雅丹体大部分呈NW-SE、NNW-SSE、NNE-SSW、SW-NE 走向。V型雅丹的前缘有凹坑,一些凹坑的形状是典型的V型,一些类似U型,凹坑的两侧有顺着风向形成的双向性雅丹与流线型小雅丹。一些V型雅丹的顶部崎岖不平,发育数个与风向垂直的双向性雅丹。不同区域V型雅丹体的走向不同,同一个区域其走向也有区别。(3)火星雅丹的分布。火星上雅丹主要分布在低纬区。在高原、峡谷、陨石坑、火山周围等地形区均有雅丹的分布。确切地说,低纬区雅丹分布在两大火山中心Tharsis和Elysium之间的梅杜莎槽沟层。梅杜莎槽沟层西部的雅丹主要分布在:Aeolis Planum、Zephyria Planum,另外也包括 Aeolis Planum 和 Zephyria Planum之间的区域。梅杜莎槽沟层中部的雅丹主要分布在:Apollinaris Patera的西南部、Apollinaris Mons北部边缘、Lucus Planum南部以及Lucus Planum的北部和东部地区,另外在Lucus Planum的中部也有雅丹分布。梅杜莎槽沟层东部的雅丹主要分布在:Eumenides Dorsum、Eumenides Dorsum 和 Nicholson 之间的区域、Amazonis Planitia 和 Eumenides Dorsum 之间、Amazonis Mensa、Gordii Dorsum、Eumenides Dorsum 和 Gordii Dorsum 之间的区域、Olympus Mons 南部区域。低纬区的水手谷也存在雅丹,其分布在水手谷的Tithonium Chasma、Ophir Chasma、Candor Chasma、Melas Chasma 和 Ganges Mensa。此外,在Aeolis Mensae、Lycus Sulci也有雅丹分布。(4)火星雅丹的形成。火星雅丹的形成主要受岩性、动力、环境条件的影响。部分雅丹垂直方向上固结程度不同。动力:风是塑造火星雅丹地貌的主要动力,除此以外,风化、剥落、崩裂、崩塌等也影响火星雅丹地貌的形成。

李三忠,张臻,孙文军,戴黎明,张国伟[7](2015)在《前寒武纪地球动力学(Ⅰ):从宇宙环境到原始地球》文中指出万物起源是自然科学永恒的主题和科学研究前沿。现代自然科学近100年来不断在与时俱进的高精尖技术推动下,新发现、新认识、新理论不断涌现。万物起源的探索也不再局限在单个现象的起源探索阶段,而表现为跨大学科的万物统一起源的认知时代。本文系统综合了与地球及其物质起源相关的研究进展,特别是近10年来的进展,以建立天文理论的各种大现象起源为主线,包括宇宙、元素、恒星、原始地球等起源问题。最新研究揭示宇宙起源于137亿年的大爆炸,空间膨胀速度比光速还快,因此爆涨理论是其理论的最新发展;大爆炸10-35 s后可能因自发性破缺,原始"超力"开始破裂,出现强核力、电弱力和引力,同时氘、氦类稳定原子出现;10-34 s,宇宙仍很小,只有目前太阳系大小,但温度降到1027 K,强核力与其他两种力分离,宇宙膨胀期结束,进入标准弗里德曼扩充期;宇宙由自由夸克、胶子和轻子的热等离子体"汤"组成,自由的夸克浓缩成质子和中子,物质与反物质互相湮灭,但物质超反物质十亿分之一;初始宇宙由各种微观粒子充斥,元素就起源于这些微观粒子的相互碰撞和熔合,现今认为元素形成经历了8个生成阶段;大爆炸10亿年后,宇宙进入恒星浓缩阶段,宇宙温度降至18K,出现第一个星系和恒星,星系内云雾状的尘埃和气体、星云开始聚集并形成恒星;U-Pb法最新测得太阳系的"时间零点"为(4 567±1)Ma;从宇宙起始到太阳系出现的约90亿年期间,宇宙可能已经发生了数百代巨大恒星的爆炸;现代星云说认为,原始地球的形成首先是星子聚集成行星胎,然后行星胎再逐渐增生,在约4 550Ma,地球的大小大概是现在的1/2以上,而且在4 530Ma左右早期地核就已经出现;初始比较冷的行星胎由于冲击、压缩和放射性衰变3个效应开始变热,原始地球不断产生热积累,并开始了全球性的发育过程。总之,本文简要介绍了诸多学科成就的菁华和前沿,也有助于全面认识与前地球演化相关的不同相关学科前沿的最新重大成就。

王帅[8](2015)在《行星际低能量转移轨道设计与优化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在传统的行星际探测任务设计中,通常将主天体以外的引力作用考虑为摄动力,在探测器的转移过程中这些力往往起到阻挠的作用。近年来,考虑多个天体作用的低能量转移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关注。低能量转移轨道指多体系统中引力综合作用下存在的一类转移能量低于传统转移方式的轨道。利用低能量转移轨道可以有效降低探测器的燃料消耗,提高探测器的有效载荷。与此同时,多体系统动力学环境复杂、低能量转移轨道耗时较长的特点也给行星际低能量转移轨道的设计与优化带来了新的难题和挑战。本学位论文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深空探测中若干非线性动力学与控制问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深空复杂序列微推进轨道动力学机理与优化设计方法研究”,针对行星际探测任务的低能量转移轨道设计与优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研究了低能量转移轨道的存在范围问题。基于三体动力学的特点,给出了直接借用流形和结合行星借力两种低能量转移方式的速度增量估计方法,并分析了低能量转移轨道的存在范围。首先,基于三体轨道拼接方法给出两种低能量转移轨道的速度增量估计方法,并分析比较了二体直接转移、二体借力转移、直接借用流形转移和结合行星借力的低能量转移等四种方式。然后,提出了环绕轨道出发的低能量轨道初始设计方法和优化方法,初始方法采用了三体拼接技术及庞加莱映射方法,可以快速的得到转移轨道的重要参数;优化方法则在四体模型下将转移轨道设计问题转换为一个多参数优化问题,可以通过序列二次优化进行快速求解。研究了结合行星借力的低能量转移轨道设计问题。分析了周期轨道作为行星际转移中转站的适用性问题,并给出了周期轨道间行星际低能量转移轨道设计方法。首先,分析了L1或L2周期轨道出发的行星际转移所需速度增量,从而明确了哪边的周期轨道更适合向内行星或外行星进行转移。然后,基于转移轨道的动力学特点,采用模型拼接方法给出了一种快速的初始设计方法。初始设计方法中,通过引入近拱点庞加莱映射得到了不变流形的近拱点全局分布,并利用双曲线逼近完成了近拱点与行星际转移轨道间的拼接,从而在保证转移轨道全局最优性的同时可以完成轨道速度增量的快速计算。在此基础上,基于多重打靶法给出了星历模型下的分步轨道优化方法。该优化方法将轨道分为数段分别进行优化,针对非线性较强的流形段采用多重打靶法进行优化,针对跨模型的近拱点之间轨道转移采用前后向积分的方法将末端约束转换至敏感性较弱的深空中,有效提高了优化问题的收敛性。研究了引入扰动流形的行星际低能量转移轨道设计问题。首先,分析了稳定系数较低的扰动流形,从衍化的构型以及飞行时间两方面进行了扰动流形与不变流形之间的对比与分析。然后,给出了借用扰动流形的快速低能量转移轨道初始设计方法。在初始设计方法中,通过多模型拼接技术分步求解轨道的关键参数,可对天体星历约束下的转移轨道进行大范围全局快速搜索,为探测任务设计提供可行的快速低能量转移方案初始解集。最后,为解决扰动流形中时间与燃料消耗间的矛盾问题,构建了低能量转移轨道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在多目标优化中,采用样条插值的方法对扰动流形的近拱点进行快速计算,避免了目标函数计算过程中的积分过程,有效提高了优化效率,可以快速得到平衡转移时间与燃料消耗的解集。在上述研究成果基础上,对低能量载人小行星探测轨道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计算。首先,根据载人小行星探测的特点对任务约束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提出了工程可实施性和科学价值兼顾目标小行星的筛选策略。然后,提出并分析对比了多种载人小行星探测方案,确定了适合载人小行星探测任务的低能量转移方案。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低能量探测方案中货运飞船的停泊轨道选择问题。最后,针对载人小行星低能量转移轨道进行了详细的计算与分析,验证了本文所提转移方案的实用性以及轨道设计方法的有效性。

刘声远[9](2013)在《离家180亿千米》文中研究指明在太空飞行了超过35年后,从地球发射的、飞得最远的两艘探测器仍远远未完成自己的长征。它们曾经环绕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疾飞,那是它们的外太阳系之旅的一部分。如今,离开地球35年多之后,"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正在逼近太阳所能影响的最远地带,而在那

张明悦[10](2013)在《赣州三中“高中口语交际训练校本教材”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90年代中后期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深入,以及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启动与发展,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正在从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模式转变。本文拟通过对赣州市第三中学“口语交际校本课程”的研究,分析高中学生在口语交际方面的现实需求,以及高中语文教师在口语交际课程实施方面的现状,从而旨在为开发一套适合赣州三中校情的《高中口语交际训练校本教材》,进一步提高赣州三中高中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本文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第一章,问题的提出。主要介绍了问题提出的背景、研究对象与核心概念界定、国内外口语交际校本教材开发研究综述以及研究方法与特色。第二章,《高中口语交际训练校本教材》开发依据。本章主要介绍了口语交际校本教材的开发依据。开发依据部分包括理论依据、现实依据、技术依据。第三章,《高中口语交际训练校本教材》简介。本章主要包括了口语交际校本教材的教材体例说明以及教材内容安排。教材体例说明部分则从教材特色和框架结构两部分依次进行说明。教材内容安排部分则介绍了《高中口语交际训练校本教材》的每章具体内容。附录作为研究成果。此部分则是将上述三章内容作为基础,整合各种资料并结合赣州三中特有的学情及校情,而编制的适合赣州三中高中学生使用的口语交际训练教材。内容设置包括上篇“开口敢言”:倾听,说话,综合实践活动;中篇“开口能言”:朗诵,情景会话,口头报告,话题演讲;下篇“开口会言”:即兴述评,主题辩论,模拟应聘。口语交际训练校本教材的编制时一个系统工作,需要大量的资料作为支撑,本教材的编制并不一定完整全面,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抛砖引玉,为以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二、看地外行星多姿多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看地外行星多姿多彩(论文提纲范文)

(1)兴文石海:喀斯特地质奇观(论文提纲范文)

独树一帜的“三绝共生”
中国溶洞之最——天泉洞
形态多样的“兴文石海”
绿荫葱郁的太安石林
清幽秀丽的僰王山和凌霄山
喀斯特地貌研究的经典地区
历史悠久的僰文化

(2)基于TPACK视角的青少年天文科普课程设计研究 ——以杭州市滨江少年宫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天文科普的时代要求
        1.1.2 教学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1.1.3 全面发展的人的需求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概念界定
        1.5.1 TPACK
        1.5.2 科普
        1.5.3 天文与天文学
        1.5.4 课程设计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青少年天文教育的现状
        2.1.2 有关科普课程的设计研究进展
        2.1.3 综合述评
    2.2 理论基础:TPACK的主要概念与基本框架
        2.2.1 TPACK的基本框架
        2.2.2 TPACK的研究综述
    2.3 综合述评
3 基于TPACK的青少年天文科普课程的设计与分析
    3.1 研究历程
        3.1.1 选题过程
        3.1.2 研究方法的选择
        3.1.3 研究对象的选择
        3.1.4 研究的开展
    3.2 课程设计分析
        3.2.1 天文科普的重要性
        3.2.2 天文科普的重要时期
        3.2.3 智慧课堂
        3.2.4 学生的所得所获
    3.3 课程内容分析
        3.3.1 面向对象的特点
        3.3.2 课程内容的选择
        3.3.3 课程中TPACK核心元素的呈现
    3.4 课程评价设计分析
        3.4.1 学生科学素养调查
        3.4.2 期末游园---“追星达人大挑战”活动
        3.4.3 学生访谈
        3.4.4 家长反馈
        3.4.5 课程评价有效性分析
4 教学实践
    4.1 教学设计理念
    4.2 教学课程的内容
    4.3 教学案例一——“金星凌日”活动
        4.3.1 课程目标
        4.3.2 教学重难点
        4.3.3 教学实践过程
        4.3.4 课堂后记
    4.4 教学案例二——“安装望远镜小能手”活动
        4.4.1 课程目标
        4.4.2 教学重难点
        4.4.3 教学实践过程
        4.4.4 课堂后记
    4.5 课程实施总结
5 教学效果评价
    5.1 教学评价
        5.1.1 学生科学素养调查结果
        5.1.2 期末游园活动评价结果
        5.1.3 学生访谈结果
        5.1.4 家长问卷调查结果
    5.2 教师反馈
6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启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天文知识点总结
    附录二 :美国《科学与工程学指标》中对科学素养的调查
作者简历

(3)去太空看大海(论文提纲范文)

木星的卫星家族
    木卫二:极深之海
    木卫三:千层之海
    木卫四:神秘之海
土星的卫星家族
    土卫二:壮观的海洋喷泉
    土卫六:最有欺骗性的海
太阳系外的行星之海
    开普勒62f
    HAT-P-11b
    HD40307g
知识链接

(4)星际空间中的碳尘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星际尘埃与气体的发现
    1.2 尘埃简介
    1.3 探测手段
    1.4 星际碳尘埃及其重要性
    1.5 本论文主要内容
第2章 星际碳尘埃与天文观测
    2.1 星际消光
        2.1.1 尘埃的吸收、散射和消光
        2.1.2 选择消光与一般消光
        2.1.3 洛伦兹模型
        2.1.4 星际消光与R_v
        2.1.5 星际消光与尘埃成分
        2.1.6 2175 A消光驼峰
        2.1.7 星际消光与尘埃尺寸
    2.2 星际偏振
        2.2.1 非球状粒子的光学性质
        2.2.2 偏振观测
        2.2.3 偏振与尘粒排列
        2.2.4 星际偏振与尘埃尺寸
    2.3 星际弥散带与碳尘埃
        2.3.1 星际弥散带
        2.3.2 星际消光与星际弥散带的相关性分析
        2.3.3 远紫外消光与星际弥散带的相关性分析
    2.4 3.4μm红外吸收与星际碳尘埃
    2.5 星际红外辐射与碳尘埃
        2.5.1 大尺寸颗粒的平衡温度
        2.5.2 星际尘埃的随机加热和温度涨落
        2.5.3 星际红外辐射的载体
        2.5.4 UIR辐射谱带与PAHs
        2.5.5 中红外辐射与星际纳米金刚石
        2.5.6 21μm和30μm尘埃特征的载体
        2.5.7 红外辐射的理论分析及与尘埃的关系(红外辐射的微观图像)
    2.6 小结
第3章 尘埃模型
    3.1 核-幔模型
    3.2 多孔尘埃模型
    3.3 硅酸盐-石墨-PAHs模型
        3.3.1 尘粒组成
        3.3.2 硅酸盐尘粒的光学特性
        3.3.3 碳质尘粒的光学特性
        3.3.4 星际辐射场
        3.3.5 大尺寸粒子的平衡温度与极小尺寸尘粒的随机加热
        3.3.6 尘粒的尺寸分布
        3.3.7 PAH的电离
        3.3.8 模拟红外光谱
        3.3.9 模型和观测的辐射谱
        3.3.10 纳米硅酸盐粒子与PAH粒子
    3.4 尘埃模型检验
    3.5 小结
第4章 星际空间中的石墨烯
    4.1 星际空间中的石墨烯与富勒烯
    4.2 富勒烯和石墨烯的形成
        4.2.1 氢化无定形碳的光化学过程
        4.2.2 PAH分子的光化学过程
    4.3 星际石墨烯的丰度
        4.3.1 星际石墨烯的介电函数
        4.3.2 石墨烯的吸收截面
        4.3.3 星际石墨烯的消光曲线
        4.3.4 星际石墨烯的红外辐射及丰度
    4.4 讨论与小结
第5章 SgrB2中可能的石墨烯红外辐射
    5.1 背景介绍
    5.2 数据获取
    5.3 结果与讨论
        5.3.1 SgrB2中可能探测到的C_(24)红外光谱
        5.3.2 C_(24)辐射与恒星形成活动的关系
    5.4 小结
第6章 星际空间中的碳纳米管
    6.1 碳纳米管与其他星际碳物质的相关性
    6.2 碳纳米管的光谱特性
        6.2.1 碳纳米管的吸收截面
        6.2.2 碳纳米管的红外辐射特征
    6.3 星际空间中的碳纳米管
    6.4 讨论与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火星雅丹地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地球雅丹地貌研究现状
        1.2.1 雅丹地貌定义
        1.2.2 空间分布
        1.2.3 形态特征
        1.2.4 风蚀速率和形成年代
        1.2.5 雅丹地貌形成与发育过程
        1.2.6 雅丹地貌分类研究
    1.3 火星雅丹研究现状
        1.3.1 空间分布
        1.3.2 雅丹走向
        1.3.3 形态特征和物质属性
    1.4 研究内容和工作流程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工作流程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火星概况
    2.1 火星位置
    2.2 火星表面结构
    2.3 火星地质地貌
    2.4 火星环境
    2.5 火星表面物质特征
第3章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1 数据来源
    3.2 数据选取
    3.3 影像分析
        3.3.1 形态分类
        3.3.2 形态参数数据获取
        3.3.3 形态参数数据处理
第4章 火星雅丹地貌类型和分布
    4.1 梅杜莎槽沟层(Medusae Fossae Formation)
        4.1.1 西部区
        4.1.2 中部区
        4.1.3 东部区
    4.2 水手号峡谷(Valles Marineris)
        4.2.1 水手谷西槽
        4.2.2 水手谷中槽
        4.2.3 东峡谷
    4.3 分布规律
第5章 火星雅丹形成分析
    5.1 形成因素
        5.1.1 岩性条件
        5.1.2 动力条件
        5.1.3 环境条件
    5.2 形成过程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7)前寒武纪地球动力学(Ⅰ):从宇宙环境到原始地球(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宇宙起源
2元素与恒星起源
3太阳系与原始地球起源
4展望

(8)行星际低能量转移轨道设计与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低能量转移任务概述
        1.2.1 太阳—地球平动点任务
        1.2.2 地球—月球平动点
    1.3 低能量转移轨道研究概述
        1.3.1 同系统转移轨道研究现状
        1.3.2 异系统间转移轨道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1 论文的研究思路
        1.4.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行星际低能量转移轨道初始评估与设计方法
    2.1 引言
    2.2 问题陈述
    2.3 逃逸或捕获轨道转移燃料消耗评估方法
        2.3.1 直接转移与行星借力转移的燃料评估
        2.3.2 Transit 转移的燃耗评估
        2.3.3 低能量行星借力转移的燃耗评估
        2.3.4 转移方式适用范围及讨论
    2.4 低能量转移轨道设计方法
        2.4.1 Transit 转移轨道初始设计
        2.4.2 低能量行星借力轨道初始设计
        2.4.3 行星环绕轨道间的行星际转移轨道优化
        2.4.4 数值仿真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引力辅助的行星际低能量转移轨道设计与优化
    3.1 引言
    3.2 结合行星借力与流形的逃逸或捕获轨道分析
        3.2.1 转移方式适用范围分析
        3.2.2 不变流形的近拱点分布
        3.2.3 速度增量计算方法
        3.2.4 逃逸与捕获轨道分析
    3.3 平面四体模型下的转移轨道设计与优化
        3.3.1 结合行星借力与流形的转移轨道初始设计
        3.3.2 结合行星借力与流形的转移轨道优化
        3.3.3 数值仿真与分析
    3.4 低能量转移轨道精确优化方法
        3.4.1 多步打靶法
        3.4.2 星历模型下的轨道优化
        3.4.3 数值仿真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扰动流形的快速低能量转移轨道设计与优化
    4.1 引言
    4.2 扰动流形
        4.2.1 扰动流形的构型
        4.2.2 扰动流形的飞行时间
    4.3 借用扰动流形的轨道快速设计方法
        4.3.1 结合扰动流形与行星借力的轨道设计
        4.3.2 数学仿真与分析
    4.4 低能量轨道的多目标优化
        4.4.1 结合扰动流形与行星借力的转移轨道优化模型
        4.4.2 多目标优化算法
        4.4.3 数学仿真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载人小行星探测任务的低能量转移方案设计与分析
    5.1 引言
    5.2 小行星目标选择
        5.2.1 载人小行星目标选择流程
        5.2.2 2020 年至 2030 年的探测目标选择
    5.3 低能量载人小行星探测方案
        5.3.1 载人小行星探测方案分析
        5.3.2 平动点周期轨道适用性分析
    5.4 低能量载人小行星探测轨道设计与燃耗分析
        5.4.1 载人小行星探测轨道设计
        5.4.2 载人小行星探测任务燃耗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作者简介

(9)离家180亿千米(论文提纲范文)

穿越边界
造访行星
星际旅行
边缘地带
探测仪器
海量数据
任务团队
寻觅知音
回望地球
崭新如初
永不返回
太阳风
日球层顶
三个标准

(10)赣州三中“高中口语交际训练校本教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问题的提出
    1.1 问题提出的背景
    1.2 研究对象与核心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
        1.2.2 核心概念界定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特色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特色
第2章 《高中口语交际训练校本教材》开发依据
    2.1 理论依据
        2.1.1 校本教材开发的教育哲学基础
        2.1.2 语文校本教材开发的教育心理学基础
    2.2 现实依据
        2.2.1 口语交际教学现状
        2.2.2 学生的需求现状
        2.2.3 现行教材的不足
    2.3 技术依据
        2.3.1 校本课程的目标指导
        2.3.2 选修教材编制方式
        2.3.3 职业教材编制方式
第3章 《高中口语交际训练校本教材》简介
    3.1 教材体例说明
        3.1.1 框架结构
        3.1.2 教材特色
    3.2 教材内容简介
        3.2.1 上篇——开口敢言
        3.2.2 中篇——开口能言
        3.2.3 下篇——开口会言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高中口语交际训练校本教材》样章

四、看地外行星多姿多彩(论文参考文献)

  • [1]兴文石海:喀斯特地质奇观[J]. 范晓. 大自然探索, 2021(06)
  • [2]基于TPACK视角的青少年天文科普课程设计研究 ——以杭州市滨江少年宫为例[D]. 杨雪. 浙江大学, 2020(05)
  • [3]去太空看大海[J]. 程少. 百科探秘(海底世界), 2020(Z1)
  • [4]星际空间中的碳尘埃[D]. 陈秀慧. 湘潭大学, 2019(12)
  • [5]千岁人[J]. 黄金明. 芙蓉, 2019(01)
  • [6]火星雅丹地貌研究[D]. 李露露. 陕西师范大学, 2018(01)
  • [7]前寒武纪地球动力学(Ⅰ):从宇宙环境到原始地球[J]. 李三忠,张臻,孙文军,戴黎明,张国伟. 地学前缘, 2015(06)
  • [8]行星际低能量转移轨道设计与优化方法研究[D]. 王帅. 北京理工大学, 2015(07)
  • [9]离家180亿千米[J]. 刘声远. 大自然探索, 2013(07)
  • [10]赣州三中“高中口语交际训练校本教材”开发研究[D]. 张明悦. 赣南师范学院, 2013(07)

标签:;  ;  ;  ;  ;  

看到五颜六色的系外行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