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矢量化井网的概念及布井方法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王腾辉,王厉强,刘文锐,王学武,夏志增,谢军,孙肖[1](2021)在《特低渗透油藏水驱矢量化井网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众多学者提出了矢量开发思想,但对于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制约了矢量化井网在矿场中的应用效果。依据矢量化井网思想,以实际工区典型井组为原型,建立井组概念模型。结合已有文献的物理模拟实验结果,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对典型井组概念模型均衡见水时间的多个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论证。结果表明:在均衡驱替且油井见水时间基本一致的前提下,主渗透率方向两侧油井之间的排距随着方向渗透率比Ky·Kx-1的增加逐渐加宽,特别对于角井,变化最为显着;随Ky·Kx-1增加,注入水波及范围逐次扩大,Ky·Kx-1=1.0时侧向波及效率明显优于Ky·Kx-1=0.2;高产量比时,虽然井组总产量较高,但单井产量递减速度明显大于低产量比模型,但低产量比时也存在波及系数较低的缺陷。实例验证结果进一步表明,矢量化井网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对于现场井网调整有切实的指导作用。
张国威[2](2021)在《非均质砂岩油藏注水开发矢量性特征及优化匹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国内大多数水驱开发砂岩油藏已进入开发中后期,开采成本持续走高,基于控制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考虑,如何更高效利用已投产井,在较少措施和低操作成本情况下进一步提高水驱油藏采出程度,维持老井稳产,一直是提高油田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保持老区产能稳定,成为当前维持油田经济有效开发的重要手段。水驱油藏开发效果的影响因素包括储层形态、非均质程度、渗透率各向异性程度等,油田在长期水驱过程中逐渐形成油水分布的不均匀,水淹状况日趋复杂、剩余油分散富集。随着时间和应用轮次的增加,常规注采优化措施收效甚微。通过储层方向性特征优化匹配的研究将储层静态特性与注水开发措施联合进行系统优化,能够进一步提高水驱开发效果,提高油藏水驱采收率。本文首先从储层静态方向性特征研究入手,分析了储层物源、主渗透率、地应力和压裂缝、断层、构造倾角和边底水方位等因素对油田开发的影响机理,归纳了储层方向性特征包含的内容;以储层渗透率矢量为代表,研究了渗透率矢量性特征的定量表征方法;基于古水流方向、沉积相和主渗透率方向三者之间存在的联系,提出了基于沉积相的渗透率矢量化方法,将储层沉积特征、渗透率标量有机结合用于渗透率矢量模型,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动态方面,以水驱程度和方向为代表分析了油田开发实施过程中的水驱的矢量性特征,通过井组灰色关联分析来实现水驱方向的定量表征。然后以渗透率矢量和井网两组核心参数为代表,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论证了各向异性地层中井型、井网与储层渗透率矢量的优化匹配关系,低渗透特低渗透储层中井型、井网与人工压裂缝的优化匹配关系。技术流程方面,以矢量化井网理论为指导,根据储层矢量性特征分析成果结合优化匹配方法,形成调整井优化部署原则。然后研制了流场优化算法,算法以均衡流场或常用生产指标为目标函数,以井类型、射孔空间位置界限、注采速度界限为边界条件,以部署原则为约束条件,建立最优化数学模型。模型求解过程中,针对老区调整过程中调整方案约束条件复杂的问题,对经典遗传算法进行了改进,增加了个体有效性检验模块,建立改进的多目标开发优化遗传算法,完成自动优化。结合计算机编程技术编制了软件来实现考虑储层矢量性特征的多目标注采优化。以濮城油田W51北区为实例,开展了储层方向性特征分析、矢量化调整方案设计、最优化方案模拟求解和最优化方案预测对比;优化方案增油量提高20t/d,综合含水降低约2%,证实了矢量性特征优化匹配技术及相关优化算法的有效性。
何芬[3](2019)在《非均质油藏矢量化井网部署研究与应用效果》文中认为A油田是一个典型河流相非均质油藏。油藏非均质性是影响该油藏水驱开发效果、剩余油分布的最根本原因。非均质性是该油藏未来开发效果的决定性影响因素。本文尝试通过矢量化井网部署优化弱化非均质性的影响,达到提高开发效果目的。本文开展岩性试验研究渗透率分布及差异性分析,将井网方向根据各向异性程度进行调整,该研究为类似油田开发提供了技术思路。
陈红伟[4](2019)在《水驱油田井网加密矢量化优化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矢量加密是与储层非均质性、渗透率各向异性及开发特征相匹配的开发调整方案的核心之一,能够使油藏实现均衡和高效的驱替。现有的矢量加密方案制定中,驱替程度表征指标不统一,且缺少有效表征注采方向驱替程度的矢量参数,矢量化开发概念尚未充分体现。同时,高含水期油田的平面及纵向非均质性较强,针对多井型开发的多层水驱油藏矢量加密方案的设计方法仍有待深入研究。此外,传统的研究方法和手段难以实现井网加密矢量开发方案的自动、高效寻优,制约了矢量开发理论在实际油藏的应用。因此,基于矢量开发理念,以实现最大化均衡水驱为目标,开展水驱油田井网加密矢量化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对于指导水驱油田井网加密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油藏工程原理与渗流力学理论,推导了适用于水驱油藏整个开发阶段的驱替程度表征指标,综合考虑了储层非均质性、渗透率各向异性及开发参数的影响,构建了计算简单、具有矢量性、用于油田井网加密设计的驱替矢量参数;在此基础上,结合泰尔指数理论,从平面、纵向、整体多角度建立了水驱油藏均衡驱替程度评价方法,并探究了均衡驱替程度评价结果与油藏开发效果的关系。考虑到水驱油藏井网加密矢量化优化问题中优化变量数目未知、求解难以实现的问题,提出了分级优化的策略,先后开展水驱油藏井网加密初始方案矢量化优化及加密井位精确方案矢量化优化。针对水驱油藏井网加密初始方案矢量化优化问题,建立了适用于多井组开发的多层水驱油藏开发指标预测方法。基于均衡驱替程度评价结果和开发指标预测结果,以均衡驱替程度最大化和经济效益最优化为目标,建立了水驱油藏井网加密初始方案矢量化优化数学模型,实现了加密井的数目、初级井位、注采井别及已有井的注采井别转换措施的优化。综合考虑井网加密初始方案矢量化优化问题的多目标、高维度、非线性、0-1规划等特点,构建了多目标二进制元胞猫群算法,提高了 Pareto解集的多样性,且算例测试结果表明了新算法在收敛性、解分布的多样性、广泛性和均匀性方面均具有优势。进而形成了一套水驱油藏井网加密初始方案矢量化优化方法,并通过开展五点井网和反九点井网加密算例应用,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为了进一步精确优化加密井的井位参数,以均衡驱替程度最大化为目标,考虑了可行加密范围、最小井距、井身长度、方位角和井斜角等约束,建立了适用于直井、斜井、水平井开发的多层水驱油藏加密井位精确方案矢量化优化数学模型。综合考虑加密井位精确方案矢量化优化问题的高维度、多峰值、非线性等特点,构建了基于元优化的混合猫群-网格自适应全局寻优算法,兼顾了全局寻优和局部寻优,自动确定了最佳的算法控制参数,且算例测试结果表明了新算法具有较好的优化精度、收敛速度和稳定性。对比分析了直接拒绝法、修复法、静态惩罚函数法、动态惩罚函数法和自适应惩罚函数法对非线性约束条件处理的能力,筛选出自适应惩罚函数法来处理优化问题中的非线性约束条件。进而形成了一套水驱油藏加密井位精确方案矢量化优化方法,并对比分析了建立的加密井位优化方法和传统井位优化方法的优化结果和求解效率,发现在满足求解精度的基础上,加密井位精确方案矢量化优化方法能够大幅度地提高加密井的井位参数的求解效率。应用前述建立的水驱油藏井网加密矢量化优化方法,优化了矿场实例的加密井位,并通过对比实际方案和优化方案的开发效果,检验了建立的井网加密矢量化优化方法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优化了2个矿场实例的矢量加密方案,并分别评价分析了优化前后的开发效果,为2个矿场实例的矢量加密开发调整提供指导。
张浩[5](2018)在《复杂自适应性井网构建与优化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石油作为重要能源物资,对国家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最大程度提高油气产量,一直以来都是油气开发领域的关键问题。井网的设计与优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法,尤其对于地质条件复杂的大规模油气藏,合理高效的井网排布能够显着的提高油气采收率,降低开发成本,保证油气高产稳产,利于油田的长期开发。但长期以来,国内外对于井网构建与优化多着眼于注采单元形状规则的常规井网形式,这样的井网适应性较差,尤其对于具有强非均质性,强各向异性,边界不规则,存在的断层、已有井位等复杂内外边界条件的油藏,常规的井网的弊端日益明显。基于这一现状,本文提出一种复杂自适应性井网构建及优化方法,将非结构化网格剖分方法引入井网的构建,利用Delaunay三角形网格剖分法与Frontal-Delaunay四边形网格剖分法高效的生成大规模高质量的三角形及四边形井网。该方法构建的井网能够对不规则边界、断层、以及已有井位等复杂边界情况进行约束,并且可对不同区域内井网的排布和密度进行调控。利用改进PSO优化算法,以经济净现值(NPV)为目标函数对井网进行优化,得到了不同于规则井网的非均匀密度适应性井网,使井网密度根据油藏不同区域的储层性质做出相应的调节,体现出对强非均质性油藏的良好适应性。针对油藏物性参数存在的各向异性问题,本文将矢量变换方法引入井网优化,对井网整体进行缩放、拉伸、剪切等矢量性调整,从而实现整套井网对各向异性油藏的适应性。同时,本文考虑了油藏地质建模存在的不确定性,以NPV值的期望值和标准差为目标函数,利用模糊聚类算法筛选不确定模型,并采用循环优化算法进行不确定性优化,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同时,大大降低了计算量,实现了基于油藏不确定性的鲁棒性井网优化。本文利用实际油藏模型对上述提出的方法进行实例验证,结果证明利用此方法生成并优化的井网能够约束油藏的复杂边界条件、改善非均质性以及各向异性,显着提高采收率;对于不确定性油藏,能够很大程度的降低开发风险,提高预期收益。
贾秀芬,查贵权,白鹏,张宗羲,陈志柱[6](2015)在《非均质油藏矢量井网部署理论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油藏描述技术的日渐精细和油田开发理论的日趋完善,我们深刻认识到非均质性对油田开发效果不可忽视的影响。为弱化油藏非均质性的负面影响,国内外一些学者相继提出了井网矢量化的概念。这里简要阐述了矢量井网的部署理论,并从直井和水平井两方面进行了更具体和详细的解释。
倪威[7](2015)在《水平井井网优化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在油气田开发领域,复杂的流体性质和地层不确定因素为油气生产增加了许多的难题,井位优化、井网优化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水平井开发成本高、风险大,定井位时必须对井身参数进行优化设计,以提高原油产量、降低成本与风险。常规的水平井优化设计方法是通过人为设定开发方案,通过数值模拟进行对比,选出相对最优的设计方案,该方法虽然简便实用,但并不能选出最优的井网。因此,需要对水平井井网优化方法进行有关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1)水平井井网优化模型研究:建立水平井井网优化模型;(2)水平井井网优化方法研究:根据梯度算法、随机扰动近似算法、粒子群算法以及新型无约束算法的优缺点,采用不同的优化方法进行水平井井网优化方法研究。(3)水平井压裂裂缝研究:将等效渗透率方法与水平井井网优化方法相结合,并建立均质裂缝油藏模型对水平井压裂裂缝参数进行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水平井井网约束方法能够应用于实际油田开发,并能够完成对压裂裂缝的优化研究。该方法能够显着提高油田产量,降低含水率并增大油田的经济效益,为水平井在油气田开发中方案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周宏平[8](2014)在《胜坨油田坨七下油组特高含水期开发地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胜坨油田坨七断块沙二段油藏经历近50年的注水开发,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受储层非均质性强、井网类型以及注采不均衡等因素影响,储量动用程度差异大,剩余油分布较复杂,产液结构不合理。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开展了精细油藏地质研究,采用地质、测井、地震、开发动态等资料,对沙二段进行了精细地层划分和对比,开展了沉积微相研究,利用测井资料进行二次解释;提出了新的储层相带划分和储层非均质性模式,发现储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并且提出了剩余油分布模式;针对相带和储层非均质性控制的剩余油分布特征,提出了矢量井网开发调整方案。通过矿场实施,取得扩大储量动用程度、挖掘剩余油、提高采收率等开发效果。相信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其他类似特高含水油藏开发调整提供指导意义。
李建伟[9](2014)在《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8砂层组剩余油分布与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胜坨油田沙二段下油组原始地质储量1.46亿吨,目前采出程度39.3%、综合含水97.3%,已进入近极限含水阶段。由于储层非均质性强、井网类型以及注采不均衡等影响,储量动用差异大,剩余油分布规律不清楚。针对研究区出现的问题,作者以沙二下油组反韵律厚油层81层为研究对象,在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上,开展剩余油分布和控制因素研究,明确了在不同油价前提下的液量、油量、含水等开发指标经济技术界限,针对剩余油分布提出了新的矢量井网、井距、液量、压力保持水平、井型及配套工艺技术,制定了极限含水阶段油田调整方案。通过现场实施,确实明显地减缓了含水率上升和产量递减的势头,达到挖掘剩余油、改善开发效果的目的。提高研究区沙二81层水驱采收率4.45%,增加可采储量57×104t,为近极限含水老油田稳液、控水、调结构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方法。
黄琛,余保海,李俊,胡伟[10](2014)在《改善水驱效果开发技术政策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驱开发油藏,在开发后期水驱效果变差,以前的井网井距已经无法满足其目前开发需求,亟需对井网井距及地层压力保持水平进行调整。以王龙庄断块为例,在对王龙庄断块的存水率、吨油耗水率、含水率与采出程度、注入体积增长倍数等开发指标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井网密度与水驱控制程度的关系法和井网密度与采收率的关系法,优化王龙庄断块的合理井网井距。并运用静水柱压力法、地层压力与累积注采比关系法,及开发效果分析法,确定合理地层压力。最终得到:王龙庄断块的合理井网密度为25井/km2,合理井距应为200m;合理地层压力为13.29Mpa。从而为王龙庄断块的后续开发提供了依据。
二、矢量化井网的概念及布井方法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矢量化井网的概念及布井方法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2)非均质砂岩油藏注水开发矢量性特征及优化匹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常规井网及注采优化方法 |
1.2.2 矢量井网及注采优化设计 |
1.2.3 基于优化算法的注采优化 |
1.2.4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储层的方向性特征 |
2.1 物源方向与沉积方向 |
2.2 主渗透率方向 |
2.3 主应力方向和裂缝方向 |
2.4 断层走向和构造倾角 |
2.5 边底水的侵入方向 |
第三章 渗透率的矢量性特征 |
3.1 渗透率的非均质性及其定量表征 |
3.1.1 渗透率的非均质性 |
3.1.2 渗透率非均质性的定量表征 |
3.2 渗透率的方向及其表征 |
3.2.1 渗透率各向异性的表征 |
3.2.2 差变函数分析储层渗透率方向性 |
3.2.3 TDS技术确定油藏平面渗透率各向异性 |
3.2.4 裂缝性油藏主渗透率及主裂缝方向识别方法 |
3.2.5 基于沉积相的渗透率矢量化方法 |
第四章 砂岩油藏水驱开发的矢量性特征 |
4.1 水驱程度的非均匀性及其表征 |
4.1.1 水驱程度的表征参数 |
4.1.2 水驱程度的时变特性 |
4.2 水驱方向的量化分析 |
4.2.1 基于灰色关联理论的水驱方向分析方法 |
4.2.2 方法的软件实现 |
第五章 井网与矢量性特征的优化匹配 |
5.1 矢量化井网的优化原则 |
5.2 排状井网与主渗方向的优化匹配 |
5.3 面积注水井网与主渗方向的优化匹配 |
5.3.1 反七点井网与主渗方向的匹配 |
5.3.2 五点法、矩形五点、菱形五点井网与主渗方向的匹配 |
5.3.3 九点井网与主渗方向的匹配 |
5.4 水平井与储层方向性特征的优化匹配 |
5.4.1 水平段方位与储层方向性特征的匹配 |
5.4.2 水平段长度与储层砂体展布的匹配 |
5.4.3 水平井注采井网与主渗方向性特征的匹配 |
5.5 井网与裂缝方向的优化匹配 |
5.5.1 直井井网与裂缝方位的匹配 |
5.5.2 水平井井网与裂缝方位的匹配 |
第六章 基于油藏矢量性特征的优化方法 |
6.1 深度水驱均衡驱替模式 |
6.1.1 实施均衡驱替的优点 |
6.1.2 实施均衡驱替方式 |
6.1.3 实施均衡驱替的数值模拟分析 |
6.2 均衡驱替的流场表征与评价 |
6.2.1 水驱强度的综合表征参数体系 |
6.2.2 水驱强度的计算 |
6.2.3 流场优化调整原则与方法 |
6.3 最优化数学模型 |
6.3.1 目标函数 |
6.3.2 约束条件 |
6.4 数学模型求解 |
6.4.1 改进的多变量开发优化遗传算法 |
6.4.2 约束问题的处理 |
6.4.3 遗传编码方法 |
6.5 优化算法的软件实现 |
6.5.1 ECL数据接口 |
6.5.2 流场表征模块 |
6.5.3 约束条件设置模块 |
6.5.4 遗传算法模块 |
6.5.5 流场优化软件实现 |
6.5.6 测试实例 |
6.5.7 软件设置 |
6.5.8 测试结果分析 |
第七章 基于矢量性特征的矢量井网重构实例 |
7.1 油藏概况 |
7.1.1 地质概况 |
7.1.2 开发历史 |
7.1.3 开发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7.2 储层方向性特征分析 |
7.2.1 物源方向与砂体分布特征 |
7.2.2 渗透率的矢量化 |
7.2.3 断层走向与构造倾角特征 |
7.3 水驱的方向性特征 |
7.3.1 井排的方向性特征 |
7.3.2 水驱的方向性特征 |
7.3.3 剩余油分布的方向性特征 |
7.4 调整潜力区的识别 |
7.5 潜力区局部剩余油分布矢量特征 |
7.6 矢量化井网重构原则 |
7.7 调整方案设计优化 |
7.7.1 调整思路 |
7.7.2 调整方案优化计算 |
7.8 调整方案预测 |
第八章 结论与认识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水驱油田井网加密矢量化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论文创新点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井网加密方式设计研究现状 |
1.2.2 加密井位设计研究现状 |
1.2.3 水驱油藏矢量开发研究现状 |
1.2.4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关键技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难点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水驱油藏均衡驱替程度评价方法研究 |
2.1 水驱油藏驱替矢量参数的构建 |
2.1.1 驱替程度表征指标的推导 |
2.1.2 注采劈分单元确定方法 |
2.1.3 驱替矢量参数的构建 |
2.1.4 驱替矢量参数的可靠性论证 |
2.2 基于泰尔指数理论的均衡驱替程度评价方法 |
2.2.1 泰尔指数基本原理 |
2.2.2 水驱油藏均衡驱替程度评价方法 |
2.3 水驱油藏均衡驱替程度评价方法的可靠性检验 |
2.3.1 单井组单层非均质水驱油藏 |
2.3.2 多井组多层非均质水驱油藏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水驱油藏井网加密初始方案矢量化优化方法研究 |
3.1 水驱油藏开发指标预测方法 |
3.1.1 假设条件及基本步骤 |
3.1.2 注采单元劈分 |
3.1.3 开发指标预测 |
3.1.4 方法验证 |
3.2 水驱油藏井网加密初始方案矢量化优化数学模型 |
3.2.1 性能指标及目标函数 |
3.2.2 优化变量 |
3.2.3 约束条件 |
3.2.4 数学模型 |
3.3 模型求解算法研究 |
3.3.1 优化问题特征分析及求解算法初选 |
3.3.2 二进制猫群算法 |
3.3.3 元胞自动机 |
3.3.4 多目标二进制元胞猫群算法 |
3.3.5 典型多目标0/1背包问题中算法性能测试 |
3.4 算例应用 |
3.4.1 五点井网加密初始方案的优化 |
3.4.2 反九点井网加密初始方案的优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水驱油藏加密井位精确方案矢量化优化方法研究 |
4.1 水驱油藏加密井位精确方案矢量化优化数学模型 |
4.1.1 性能指标及目标函数 |
4.1.2 优化变量 |
4.1.3 约束条件 |
4.1.4 数学模型 |
4.2 模型求解算法研究 |
4.2.1 优化问题特征分析及求解算法初选 |
4.2.2 猫群算法 |
4.2.3 网格自适应直接搜索算法 |
4.2.4 算法控制参数的元优化方法 |
4.2.5 基于元优化的混合猫群-网格自适应全局寻优算法 |
4.2.6 标准算例中算法性能测试 |
4.3 约束条件处理方法 |
4.3.1 线性约束条件处理方法 |
4.3.2 非线性约束条件处理方法 |
4.4 算例应用 |
4.4.1 加密井位精确方案矢量化优化方法的可靠性检验 |
4.4.2 非线性约束条件处理方法优选 |
4.4.3 加密井位优化问题中O-CSMADS算法性能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方法的可靠性检验及矿场应用 |
5.1 井网加密矢量化优化方法应用于矿场的可靠性检验 |
5.1.1 区块概况 |
5.1.2 加密井位优化 |
5.1.3 方法的可靠性检验 |
5.2 矿场应用1——H油藏 |
5.2.1 H油藏的区块概况 |
5.2.2 H油藏的加密井位优化 |
5.2.3 H油藏的开发效果改善情况分析 |
5.3 矿场应用2——S油藏 |
5.3.1 S油藏的二次井网加密初始方案优化 |
5.3.2 S油藏的二次加密井位优化 |
5.3.3 S油藏的开发效果改善情况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复杂自适应性井网构建与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井网优化算法的发展 |
1.2.2 井网形式优化的发展 |
1.2.3 井网构建优化面临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复杂适应性井网构建方法 |
2.1 非结构化网格概念 |
2.2 Delaunay三角形网格剖分 |
2.2.1 Delaunay三角形网格剖分和Voronoi图 |
2.2.2 Delaunay三角剖分过程 |
2.3 Frontal-Delaunay四边形网格剖分 |
2.3.1 Frontal-Delaunay四边形网格概念 |
2.3.2 Frontal-Delaunay四边形剖分过程 |
2.4 井网构建及特殊边界处理 |
2.4.1 井网的构建 |
2.4.2 井网密度的调整 |
2.4.3 对断层的约束 |
2.4.4 对已有注入井位的约束 |
2.4.5 对已有生产井位的约束 |
2.5 适应性井网构建实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井网适应性优化方法 |
3.1 目标函数与优化变量 |
3.2 优化算法 |
3.2.1 最速下降法 |
3.2.2 同步扰动随机逼近算法 |
3.2.3 粒子群算法 |
3.2.4 改进粒子群算法 |
3.3 井网变密度调整方法 |
3.3.1 井网变密度优化流程 |
3.3.2 对于优化边界条件的处理 |
3.3.3 油藏实例 |
3.4 井网矢量性调整方法 |
3.4.1 井网的矢量性优化流程 |
3.4.2 油藏实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油藏不确定性的井网优化方法 |
4.1 基于不确定性的目标函数构建 |
4.1.1 油藏不确定性描述 |
4.1.2 不确定性目标函数 |
4.2 聚类算法 |
4.2.1 模糊聚类 |
4.2.2 模糊C均值聚类 |
4.2.3 模糊聚类计算流程 |
4.2.4 油藏模型简化 |
4.3 循环优化方法 |
4.4 油藏实例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非均质油藏矢量井网部署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矢量井网的提出 |
1.1 水驱开发效果的影响因素 |
1.2 矢量化井网的基本概念 |
2 矢量井网的部署理论 |
2.1 注水井距选择 |
2.2 水驱方向选择 |
3 直井矢量井网的部署理论研究 |
4 水平井矢量井网的部署理论研究 |
5 结论 |
(7)水平井井网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水平井优化研究现状 |
1.2.2 井位优化方法研究现状 |
1.2.3 井网优化方法研究现状 |
1.2.4 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水平井井网优化模型研究 |
1.3.2 水平井井网优化方法研究 |
1.3.3 水平井压裂裂缝优化研究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水平井井网优化模型研究 |
2.1 优化模型 |
2.1.1 目标函数 |
2.1.2 控制变量 |
2.1.3 边界处理 |
2.2 约束优化方法 |
2.2.1 约束条件 |
2.2.2 约束方法 |
2.3 小结 |
第三章 水平井井网优化方法研究 |
3.1 水平井井网优化流程 |
3.2 优化算法研究 |
3.2.1 梯度法 |
3.2.2 随机扰动近似算法 |
3.2.3 粒子群算法 |
3.2.4 NEWOUA算法 |
3.3 约束优化步骤 |
3.4 不同优化方法对比分析 |
3.4.1 无约束优化方法 |
3.4.2 约束优化方法 |
3.4.3 无约束方法与约束方法对比 |
3.4.4 NEWOUA算法与PSO算法对比 |
3.5 小结 |
第四章 水平井压裂裂缝优化研究 |
4.1 问题描述 |
4.2 裂缝优化流程 |
4.3 渗透率等效方法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单条裂缝优化 |
4.4.2 三条裂缝优化 |
4.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胜坨油田坨七下油组特高含水期开发地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区概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路线 |
1.5 取得的成果及认识 |
第二章 储层地质研究 |
2.1 精细地层对比 |
2.2 沉积微相研究 |
2.3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
2.4 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 |
第三章 研究区矢量化井网调整对策 |
3.1 开发效果评价 |
3.2 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 矢量化井网研究 |
3.4 矢量化井网方案设计 |
第四章 矿场实施效果 |
4.1 方案调整及指标预测 |
4.2 实施效果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8砂层组剩余油分布与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技术关键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关键 |
1.4 研究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地质概况 |
2.2 开发历程 |
2.3 开采现状 |
2.4 开采特征 |
2.5 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三章 剩余油分布研究 |
3.1 储层地质研究 |
3.1.1 精细地层对比划分 |
3.1.2 构造特征 |
3.1.3 岩石学特征及沉积相研究 |
3.1.4 储层非均质性 |
3.1.5 流体性质 |
3.1.6 油藏温度及压力系统 |
3.1.7 储量分布评价 |
3.2 精细三维地质模型 |
3.3 剩余油分布特征 |
3.3.1 动态监测分析方法 |
3.3.2 密闭取心井分析 |
3.3.3 油藏工程方法 |
3.3.4 油藏数值模拟方法 |
3.3.5 室内试验研究 |
3.4 剩余油分布状况 |
3.4.1 平面剩余油分布状况 |
3.4.2 层内剩余油分布状况 |
第四章 矢量化井网调整方式研究 |
4.1 矢量化井网方式研究 |
4.2 矢量井距优化研究 |
4.3 矢量产液结构调整对策研究 |
4.3.1 合理液量确定 |
4.3.2 合理压力保持水平确定 |
4.3.3 矢量配产配注确定 |
4.3.4 矢量开发先导试验方案 |
第五章 剩余油开发及效果 |
5.1 剩余油开发主要做法 |
5.1.1 构建矢量井网,提高储量动用程度 |
5.1.2 矢量注采结构调整,均衡开发 |
5.2 实施后效果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改善水驱效果开发技术政策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油藏地质特征 |
2 水驱动用状况 |
2.1 存水率计算 |
2.2 吨油耗水率计算 |
2.3 含水率与采出程度关系 |
2.4 注入倍数增长率 |
3 合理井网井距 |
3.1 井网密度与水驱控制程度 |
3.2 井网密度与采收率 |
4 压力保持状况分析 |
4.1 目前地层压力分析 |
4.2 确定合理地层压力 |
(1) 按80%左右的静水柱压力确定 |
(2) 地层压力与累积注采比关系法 |
(3) 由开发效果来确定合理地层压力 |
5 结论 |
四、矢量化井网的概念及布井方法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特低渗透油藏水驱矢量化井网影响因素分析[J]. 王腾辉,王厉强,刘文锐,王学武,夏志增,谢军,孙肖. 当代化工, 2021(06)
- [2]非均质砂岩油藏注水开发矢量性特征及优化匹配研究[D]. 张国威. 中国地质大学, 2021(02)
- [3]非均质油藏矢量化井网部署研究与应用效果[J]. 何芬. 石化技术, 2019(05)
- [4]水驱油田井网加密矢量化优化方法研究[D]. 陈红伟.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1)
- [5]复杂自适应性井网构建与优化方法研究[D]. 张浩.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6]非均质油藏矢量井网部署理论研究[J]. 贾秀芬,查贵权,白鹏,张宗羲,陈志柱. 内江科技, 2015(10)
- [7]水平井井网优化方法研究[D]. 倪威.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5(07)
- [8]胜坨油田坨七下油组特高含水期开发地质研究[D]. 周宏平.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4(05)
- [9]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8砂层组剩余油分布与开发研究[D]. 李建伟.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4(05)
- [10]改善水驱效果开发技术政策优化研究[J]. 黄琛,余保海,李俊,胡伟.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