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高速收购公司股权

深高速收购公司股权

一、深高速收购公司股权(论文文献综述)

耿鹏智[1](2020)在《Z高速公路上市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高速公路干线网建设已基本结束,一方面,高速公路存量建设主要位于中西部地区,新增高速公路对已有路网的边际影响趋弱;另一方面,高速公路行业上市公司旗下优质路产的收费期限逐年缩短,新近收购路产多为联络线或加密线,通行费收入远低于核心路产。在此背景下,作为我国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系统中最具活力的部分—高速公路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主业萎缩的问题,而作为我国高速公路上市企业中的佼佼者,Z公司旗下支柱路产剩余收费年限不足8年,且同样面临省内新建路产盈利性不佳,收购省外优质路产难度较大的现实困难,公司主业可持续发展面临极大挑战。亟待结合当前Z公司自身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研究和设计发展战略。本论文以Z高速公路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总体上采用SWOT分析逻辑,分别从外部环境分析(OT分析)和内部环境分析(SW分析)两个维度入手,采用PSET分析法分析公司面临宏观环境,采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行业及竞争环境,采用价值链分析理论得到Z公司核心能力,得出Z公司自身优势和短板、面临外部机遇和挑战。其次,从狭义和广义两个维度,对Z公司既有发展战略进行评估。得出研究结论如下:当前高速公路行业竞争强度处于适中水平,国家及地方政府对高速公路行业发展起主导作用,行业潜在进入者给高速公路上市企业带来的合作多于竞争,机遇大于挑战;从狭义战略评估角度看,Z公司发展现况与既有发展战略目标尚存在一定距离。从广义战略评估角度看,当前发展战略有韧性,但驱动力不足。本论文最后以国内外案例研究为支撑,分析国内外高速公路上市企业发展战略,得到一般性启示,为设计Z公司新的发展战略借鉴所用。从公司层级、业务层级和职能层级三个维度,提出Z公司新的发展战略规划,并从组织架构、治理结构、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和资本运作等五个维度,提出战略实施保障措施。本文研究成果可为国内同类型高速公路上市企业提供借鉴和参考。

周诗雨[2](2020)在《高速公路企业间债转股价格研究》文中提出高速公路的建设拉近和密切了城市间的距离,打破了城乡间的隔阂,带动了沿线区域经济的发展,然而,高速公路规模的迅速扩张,导致了资本需求的急剧增加,除去政府资金配置后,高速公路企业的投资现金流无法覆盖所有投资,仍存在较大的资本缺口,加重了企业的债务负担,高速公路企业不能按时支付施工单位工程款的事件时有发生。为保证高速公路行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本文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文件,着眼于高速公路企业,将债转股这一政策和高速公路企业偿债能力不足无法兑现施工企业债权这一现象有机的结合起来,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发现,目前大部分关于债转股的研究都集中在银行和国企之间,极少涉及到企业之间的商业债转股,在债转股的实施动因、转股定价等研究理论支撑下,结合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债转股实践经验,梳理出高速公路企业间转股价格这一研究主题。然后根据转股双方经济信息构建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得到高速公路企业之间债转股实施的必要条件,明确施工企业持股比例为转股核心条件。为了让债转股更加合理地满足转股双方的利益需求,科学地确定债转股完成后施工企业的持股比例,引入基于BP神经网络的股权价值评估研究模型。建模前期分析影响股权价值的各项因素,将基于各项因素的数据样本预处理后,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通过不断训练和优化,最终得到仿真模型。最后运用案例分析法,将本文构建的模型应用于现实案例,得到案例双方债转股的实施条件,并从财务、道德、法律等方面提出债转股相关建议,验证了研究成果的可靠性,为其他类似行业、公司实施债转股提供参考依据。

潘弘杰[3](2018)在《中国公司逆向交叉上市的决策动因和效应研究》文中认为本世纪以来,随着国内外证券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选择有悖于“传统智慧”的逆向交叉上市方式进行两个或者多个证券市场的交叉上市。关于交叉上市现象,国内外学者对传统的典型交叉上市的研究成果丰富,但对逆向交叉上市的研究并不丰富,针对中国公司逆向交叉上市的研究更有待于完善。本文通过以1993-2015年间在香港市场和内地市场进行逆向交叉上市的中国公司为研究样本,结合传统经典理论假说和中国实际发展背景,运用统计分析与实证分析的方法对中国公司逆向交叉上市的决策动因和经济后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研究主要涉及决策动因和效应研究两个方面。决策动因方面,主要以中国公司自身特征和市场层面指标为基础,通过构建COX PH模型与Logit模型分析中国公司逆向交叉上市的主要决策动因。研究发现,在公司层面上,无形资产持有量高、融资能力强、股权集中度低和盈利能力强的公司更倾向于逆向交叉上市。在市场层面,当A股市场水平良好,公司可以获得更高的估值溢价和更低的成本时,公司更愿意逆向交叉上市。但受A股市场机制调节,公司所获高估值并非长期现象。效应研究方面,主要从公司自身治理能力和市场间传递溢出效应两方面进行考察。治理能力方面结果表明,逆向交叉上市公司相较于单一上市A股公司有更高的公司价值,且治理能力明显优于非交叉上市公司;从公司自身角度看,逆向交叉上市后其治理水平得到显着提升,逆向交叉上市对公司治理能力的改善起到了促进作用。市场间传递溢出效应方面结果表明,香港市场对内地市场有较强的单向波动性影响,进而逆向交叉上市公司回归上市后也将对内地市场和涉及行业产生显着波动性影响,但随着公司回归上市时间的增长,内地市场对逆向交叉上市公司也会产生传递溢出效应,从而形成市场间的双向传递溢出效应,说明逆向交叉上市公司在市场间的传递溢出效应中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促进了香港市场与内地市场的联动性发展。本文的研究不仅丰富了逆向交叉上市的理论成果,而且对证券市场、公司自身与投资者都给出了政策建议。

赵嵩[4](2017)在《中国境外上市公司的私有化定价研究》文中指出境外上市为中国企业融资提供了多一条路径。从公司治理到上市门槛、从流程规范到风险博弈,境外上市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挑战与学习的双重反馈。然而随着近年来中概股在海外频繁遭遇做空或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等原因而导致的公司价值被低估情形,部分企业开启了私有化回归之路。那么中国境外上市公司的私有化现状如何?应该怎样看待私有化?本文旨在从私有化定价问题入手,利用归纳总结和对比分析的方法,通过对过程中定价影响因素、定价形成机制、定价评估模型、法律环境及投资者权益保护等情况的剖析,试图指出现状下的一些不足,并尝试完善相关对策,推演其私有化定价方案,从而为监管机构及投资者提供更全面的视角,进而丰富投资者保护概念的外延,为审视中国境外上市公司的私有化的规范性和实操方面提供借鉴。研究结论指出,境外上市公司私有化应当基于业务发展实质需要和资本市场的时机综合判断,而私有化的定价需放在标准规范的定价机制中,即经过目标公司估值、收购交易估值和报价交易谈判三个系统性关联的环节,在公司估值阶段,股票的私有化对价设定为,自宣布收到私有化要约之日起向前追溯3年期间的该股票收盘均价,并进行溢价交易和弹性交易评估、多轮报价的沟通而最终形成定价签署方案,焦点落于投资者权益保护上。

胡伟[5](2017)在《深圳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深圳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主要从事收费公路和道路的投资、建设及经营管理。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截至2015年,公司投资和经营的公路项目共16个,所投资的高等级公路里程数按权益比例折算约416公里。随着收费公路行业政策的持续调整和深圳市政府回购深圳地区收费高速公路力度的加大,以及公司内部资源和能力等一系列问题的呈现,深圳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如何根据新的发展形势和经营环境变化,充分认知当前企业的运作状态并及时地调整和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是公司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这正是本文的选题出发点。论文运用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以PEST分析法、SWOT分析法为分析工具,以深圳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战略为研究对象,从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以及区域经营环境对企业外部环境因素进行了分析,从公司的资源以及核心能力的角度对内部环境因素进行了分析,由此明确了公司面对的机会、威胁以及优劣势,并通过对以往战略的回顾,最终形成SWOT矩阵。基于此,整体分析出公司进行战略调整的必要性,并明晰了公司的市场定位、发展模式,确定了以“坚持市场化导向和创新驱动,把握时代机遇,整固并提升收费公路主业,积极探索并确定新的产业方向,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为战略主线,明确了包括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战略目标,通过采用PPP等多种切入方式在城市环保产业、城市交通产业、特色产业地产开发等具体领域落实新产业的拓展。最后,为保障公司发展战略的落实,从融资管理、集团化架构、激励机制、治理机制、人才发展与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发展战略具体的实施措施。论文的研究结论为深圳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以及相关高速公路运营公司的战略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林俊荣[6](2014)在《中国并购市场目标公司特征研究 ——基于目标方效率的视角》文中认为并购作为一项有效的资本运作及资源配置方式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基于特殊时代背景,中国的并购活动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同时,相较于西方,由于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时间较短,因此不容易由时间序列的视角观察到类似西方的不同时代背景所反映的不同并购目标特征,但若由时间的横切面来观察,则发现在同一时期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并购目标形态的现象,这也正是中国特殊背景下,并购活动与西方发展的不同之处。目标公司的特征是并购领域的重要研究议题,也是我们所关注的焦点,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效率(Efficiency)是个目标公司重要的特征,它对于并购研究的影响跨及理论与实际运用层面,但过去研究并未深入讨论与采用。回顾中国并购目标识别的研究仍有改进之处,具体总结如下:第一是过去研究用来描述效率特征的变量经常与效能(Effectiveness)概念混淆在一起,最常使用单一投入与产出比率形态的财务指标来描述,无法反映效率多项投入的概念:第二是回顾中外并购目标特征研究后我们总结出目标公司特征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尤其存在于环境特征的研究方面;第三是研究大多注重在市场行为的并购行为,对于中国活跃的非市场行为并购(包含关联人主导型并购及政府主导型并购)的研究甚少,研究者通常仅针对单一类型并购形态进行探讨,因此无法一窥这个领域的全貌;最后则在研究时间段选取,大多数目标公司特征研究时间点不是落在股权分置改革前,就是没有考虑规制放松(deregulation)因素造成制度环境变化而采用长时间跨期研究。支持本研究的主要理论有三个。第一是控制权市场理论,依据此理论将控制权市场的有效运作过程区分成发现市场绩效差的目标公司及衡量控制权转移后的目标公司绩效2个阶段(Dickerson et al.,2002),本研究则运用第1阶段作为支持效率特征的重要性基础:第二是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这是用来支持数据包络分析法计算相对效率变量作为本研究探讨核心变量的理论基础:第三是并购浪潮理论,这是将并购活动的形成原因与宏观经济因素结合起来探讨的理论,也作为支持了中国并购活动特征会随着时代变化的依据。基于上述发现及理论基础,本研究在考量并购形态、研究时间、研究变量等因素进行研究设计。我们以历史研究的方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股权分置改革后股市一个涨跌周期区间(2005-2009年)为研究期间,以目标公司为中国上市公司的案例为研究样本,将并购活动分成市场行为和非市场行为以全面研究中国并购目标特征。在此设计下本研究以演绎的方式将研究过程区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论证效率指标选取的可行性,第二阶段则是运用效率指标识别目标公司的分析。我们在第一阶段的研究主题是研究应用效率特征是否有助于目标公司特征的识别,这个主题又可拆分成三个子题,首先是目标公司效率特征的涵义;其次是目标公司的效率特征与被并购是否具备关联性;最后是判断选取效率变量识别目标公司特征是否可行。在选取效率特征研究目标公司的可行性获得支持后,我们进入第二阶段,研究的三个主题是包含效率的目标公司特征是什么,由这些特征可以观察到什么样的并购行为,以及基于效率视角是否有助于并购理论的拓展。研究方法方面,本文主要采用DEA方法将多项投入的概念归一成单一效率变量,再搭配Logit方法综合分析财务特征、股权结构特征、环境特征等维度,以全面探索目标公司的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中国并购目标公司的特点与相关理论。本研究结论与应用说明如下:1、通过DEA方法发现目标公司并非完全呈现无效率特征。全部样本中仅有54%低于产业平均值,并且仅11%落在产业效率平均值一个标准差以外的区域(本研究定义为极度无效率),整体分布并没有呈现过度偏向无效率的现象,因此推翻了本研究所验证的“中国目标公司的效率并不理想”的假设,本研究发现效率极度偏低的目标公司并非收购方的主要选择,这个发现也和一般认知目标公司具有绩效差效率差的特征不同。然而就各类型并购的效率来看,则发现政府主导型并购的目标公司效率均值大于市场行为并购及关联人主导型并购,经过Mann-Whitney U检验发现政府主导型并购的目标公司效率显着高于其它两类型,我们推论这是反映计划经济体制中国家掌握主要资源调控产业发展,以及企业高管倾向促进优质公司的兼并重组以彰显政绩的个人偏好选择的现象。2、目标公司的效率特征与被并购存在关联性。通过实证发现所有并购样本中效率特征与被收购呈现显着正相关,细分到各别类型并购则发现政府主导型并购的效率与并购显着正相关;而市场行为并购也在接近显着临界值P=0.1附近,因此结论支持了效率特征与被收购的相关性。3、导入DEA方法测度的效率变量有助于提升目标公司特征识别效果。以往目标公司特征研究鲜少采用效率变量,如果采用也是属于单一投入产出形态的比率型变量。本研究以DEA方法考量多投入产出的影响来产生效率变量,并且应用于标公司特征识别。借由设计目标公司特征识别的基础模型与对照模型来比较效率变量导入前后模型的差异来论证效率变量有助于目标公司特征识别,结果发现导入效率特征后的模型解释力皆有提高;另外也对效率变量进行稳健性(robustness)测试,针对各类型并购探讨效率变量与被收购的关联性是否会因为加入其他目标公司特征变量而受影响,结论是不受影响,因此论证出效率变量导入有助于目标公司特征识别。4、基于DEA效率视角研究目标公司特征可以更深入解读中国多元化的并购活动。本研究基于效率视角通过目标公司特征把中国多元化的并购活动更清楚的呈现出来。在2005-2009年整体市场的并购交易现象表现出扩张为主的并购,收购方寻求规模大、效率佳但是绩效差的目标,因为他们具备潜力但管理有待提升,这样的发现也厘清了中国的目标公司虽是绩效差,但效率并不差;其中主要是市场行为的并购,这样的行为也异于过去的小壳收购;至于关联人主导型并购与政府主导型并购等非市场行为并购明显呈现人为干扰所主导的行为特征,但是政府主导型目标公司的高效率特征则反映了计划经济下国家掌握优势资源调控产业发展,以及企业高管倾向促进优质公司的兼并重组以彰显政绩的个人偏好选择的现象,因此基于效率视角对于目标公司的特征研究可以更清楚分析收购方的行为与动机,解读中国转轨经济过程中并购活动的多元化现象;此外未来更可延伸作为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并购目标公司选择的应用分析工具之一。5、基于效率视角研究目标公司特征有助于拓展并购理论。本研究针对Manne(1965)提出的控制权市场惩戒论中的控制权市场识别机制来探讨中国控制权市场的识别功能。本研究的结论是中国控制权市场是具有部分识别效果,这种现象反映在市场行为并购的目标公司呈现出绩效差的特征,此结论也部分呼应了西方的研究认为控制权市场是具有惩戒无效率经营者的机制(Palepu,1986; Morck et al.,1989; Barnes,2000; Dickerson et al.,2002; Brar et al.,2009),但由于现这种现象并非全面性显现在所有并购形态,因此也呼应了经济转型国家的控制权市场的效率是受到质疑的论点(张慕濒,2007)。但另一方面,导入效率变量对于目标方以及收购方的特征描述更加细致化,并且也拓展了控制权市场的理论。我们运用效率特征对控制权市场的识别效果进行了补充,提出的观点是控制权市场的识别机制是有效的,但是收购方是理性明智的,因此会由被惩罚的目标中选择效率佳的标的进行并购,这个论点获得本研究的实证支持。6、依并购类型区分研究目标公司特征有助了解中国转轨经济的并购活动。过去中国目标公司特征研究,大多采用全样本或是某一并购类型样本,但本研究发现,将并购区分成不同类型将有助于转轨经济体的目标公司特征研究。除了通过实证的模型解释力发现区分样本的效果会比全样本的解释力高,本研究也通过了样本分类与实证,呈现出市场行为与国家行为并存的转轨经济特色。例如通过普通股股本以及效率变量作为代理变量,结果发现规模偏好与高效率的显着特征同时反映在市场行为并购及政府主导型并购,但是背后动机解读不同。我们推论市场行为并购反映的是收购方因应市场化竞争而出现追求集团迅速成长与扩充的现象,而政府主导型并购则反映计划经济下国家掌控资源以及政府官员调整产业结构和实现“规模偏好”的等个人偏好目的,因此通过并购形态的区分与比较有助于目标公司特征研究以及中国并购市场活动的分析。7、中国的并购行为更接近于新兴发展市场。过去中国目标公司特征研究所参考的对象仍以欧美国家为主,然通过比较新兴市场的目标公司特征研究以及本研究的成果,可以发现中国的目标公司表现出规模偏大、股权集中、股价行为透露同步性倾向等近似于新兴发展国家的目标公司特征,因此推论相较于欧美国家,中国的目标公司特征应该更接近于发展中的新兴市场,建议中国并购目标特征识别研究可多参照新兴市场的研究。8、中国并购行为随时间推进已发生改变呈现西方的并购浪潮因素影响现象。并购活动的形成原因与宏观经济因素结合起来就是所谓的并购浪潮理论,本研究考量规制放松(deregulation)因素及已有文献后,选取股权分置改革后具有代表性的2005-2009年股市一个涨跌期间进行研究,发现收购方偏好规模大、效率佳但是绩效差的目标公司,反映出收购方寻找具备规模的目标方以求迅速成长的目的。尽管壳收购仍存在于市场,但相较于过去的小壳收购不同。由这些现象推论中国的并购形态已逐步由2005年以前的壳收购(李善民&曾昭灶,2003)发生转变,显示中国并购活动受到宏观经济因素影响,呈现与美国相似的并购浪潮因素影响现象1(Shughart&Tollison,1984).相较于美国并购经历百年以上的时间,中国由改革开放至今时间尚短,但政治经济环境仍然不断改革与变化,因此可以推论,以时间序列的视角向未来延伸观察,中国的并购活动应会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特征,往后并购浪潮因素影响现象将呈现于中国的并购活动以及相关的研究。本文有诸多研究创新,总结在方法上率先采用DEA方法测度目标公司的效率特征,并通过详细论证分析该效率特征运用在目标公司特征识别的可行性,最后以包含效率的目标公司特征进行分析中国的并购活动,不但发现许多与过去不同的现象,并且也拓展控制权市场理论。

陆凤林[7](2011)在《中国A-H股上市公司股权控制模式及其绩效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香港股票市场国际化进程的加快,A-H上市公司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多的中国优质企业为了实现了国际化之路,筹划香港和大陆两地上市,从而实现境外融资和境外业务拓展战略。此时,A-H股之间采用什么样的股权控制模式成为这些优质企业必须解决的战略问题,研究A-H股之间控制权模式也有了现实的需求,它也将成为股权控制研究中的重要课题。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A-H股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加,也为这项研究提供了可能性和数据支持。本文选取所有在香港主板市场上市的中资股作为研究样本,包括国企股和红筹股在内的222家。通过研究后,赋予A-H股上市公司更广泛的定义。本文对A-H股股权控制模式进行分类研究,尝试着总结出中国目前A-H股之间存在的四种股权控制模式,即父子式、兄弟式、堂兄式以及其他式控制权模式。根据分类标准,为四种股权控制模式赋予了定义,并根据定义把目前222家A-H股上市公司进行归类,同时对不同的控制权模式进行特征分析。文章最后采用DEA方法,截取2008年(金融危机)作为研究的时间“中心”点,选取了2006年到2010年五年的财务数据,对其中三种股权控制模式绩效进行量化研究,得出不同控制权模式绩效的有效性和稳定性。研究结果证明:父子式股权控制模式绩效稳定,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最小,抗风险能力较大。采用这种股权控制模式的上市公司更容易利用股权关系及时有效的调整政策,从而实现平稳过度和迅速发展。兄弟式股权控制模式绩效最差,其绩效的稳定性均值也最小,受到金融危机冲时间较长,需要较长的时间来调整和恢复。堂兄式股权控制模式在三种模式中属于最为平缓的一种。不管从DEA有效性还是从绩效的稳定性看,都处于三种模式的中间水平,整体抗风险能力比较稳定。同时,研究还得出了一个规律,纯H股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更直接,而纯A股相对比较滞后。金融危机后2009年全球经济已经处于恢复期,而中国的A股有效率远远低于H股,仍处于消化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阶段。文章最后给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如果企业追求较高股权效益,可以采用父子式股权控制模式。对于已经采用了兄弟式股权控制模式的上市公司,应提高市场反应度,提高效率,增强竞争意识,灵活管理,面对市场变化及时调整政策。求稳型企业可以采用堂兄式股权控制模式,但要力求做到市场定位准确,不可盲目追求多元化。

黄兴孪[8](2009)在《中国上市公司并购动因与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国内学者现有的研究基础之上,基于我国上市公司丰富多元的制度背景,更为全面地考察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动因与绩效。通过回顾我国上市公司与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论文分别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和民营上市公司的基本治理特征进行梳理,即我国国有控股上司公司存在“政府干预”与“内部人控制”的双重治理特征,而民营上市公司集中体现了“大股东控制”的基本特征。基于不同类型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本文分别就“政府干预”、“大股东控制”对公司并购行为的影响机制进行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上市公司“掏空”和“支持”的并购动因,同时对不同类型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差异提出了研究假设。论文最后以1999-2004年我国上市公司收购非上市公司的613个大额并购事件为研究样本,采用“事件研究”和“财务指标(ROE)”两种方法,对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进行实证分析,并检验论文提出的研究假设。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并购之前年度的财务业绩与并购绩效显着负相关,这一证据支持了“掏空”和“支持”的并购动因假设。此外,在短期上,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优于民营上市公司,中央控股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优于地方政府控股上市公司,但从长期来看,并购未能提高公司的财务业绩。通过对收购公司并购事件累计超额收益率的单因素和多元回归分析,本文还发现,我国证券市场对于上市公司并购事件存在明显的提前反应现象,同时,收购公司累计超额收益率与并购交易规模显着正相关。此外,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多元化的收购有更为积极的反应,这些证据综合反映了我国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对并购重组事件的炒作行为。

黄满池[9](2008)在《基于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并购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公司并购是资本市场资源配置优化的重要形式,也是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市场经济先行国家的经济发展史,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一部公司并购史。然而,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着股权分置现象,上市公司股东被割裂成非流通股东与流通股东,表现出“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价、同股不同利”的中国特色。股权分置使公司治理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成为完善股票市场基础制度的一个重大障碍。在此情况下,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与成熟资本市场有很大不同,存在许多缺陷,致使并购活动的正面效应难以体现。股权分置改革是推进上市公司并购的重要催化剂,中国并购市场在股权分置问题解决后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充满机遇的“新并购时代”。基于此,系统而又深入地研究股权分置及其改革时期的上市公司并购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首先,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股权分置改革问题及对上市公司并购理论和实证的研究成果,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缺陷与问题,为后面各章的论述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应用博弈论建立了一个对上市公司并购掏空与支持理论的全新解释框架,该框架中分别对关联并购和非关联并购建立了博弈模型,研究并购方大股东的策略选择以及不同股权制度安排对策略选择的影响。就非关联并购而言,股权分置状态下被并购公司的质量越好,并购方越倾向于采取掏空策略,在通货膨胀较高、市场风险加大的时候,大股东的行为就会更加“短视”。而在全流通条件下,同股不同价问题的解决会使大股东的掏空行为得到抑制。就关联并购而言,股权分置状态下,大股东倾向于实施掏空策略,而小股东则往往选择用脚投票策略。而在全流通条件下,大股东实施支持策略的动机增强,小股东也会改用用手投票策略。再次,论文分别对股权分置状态下和全流通条件下上市公司并购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在股权分置状态下,通过对股票市场近十年的走势分析以及对2002-2003年间180起并购事件的实证检验,得到股权分置下掏空行为的逆向选择问题和长期均衡特征:股市长期低迷,在低迷的股市中绝大部分上市公司更倾向于掏空行为。而且我国资本市场长期以来实行的股权分置制度进一步加剧了这种逆向选择和长期均衡的态势。在全流通条件下,通过对2005-2006年间已经完成股改的全流通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截止到2008年4月30日)并购绩效进行实证检验,分析了沪深两市中股改并购公司绩效反应模式,并购公司是否为绩优公司时对并购公司绩效的影响,以及关联并购对并购公司的绩效影响。实证显示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动因已经发生了改变,并购动机出现出多元化趋势,以产业整合为目的的战略性并购将不断增加。最后,提出完善我国股权分置改革与提高上市公司并购效率的可操作性对策。针对大小非,本文提出对大小非施以严格的减持和披露程序,以及建立“大小非稳定社会责任基金”的思路,针对新股发行制度,本文认为改革的关键是利益分配,一方面要逐步实现发行定价市场化,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市值配售”与“一人X手”相结合的发行制度。政府要减少行政干预,其手段应该从直接帮助的“有形之手”逐步转向市场导向与环境建设的“无形之手”。监管部门要完善并购法律法规体系,增强市场信息透明度,加强监督管理制度建设。中介机构要积极在并购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上市公司则要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明确并购的目的与反并购的挑战。

郭川[10](2007)在《我国交通运输企业多元化经营与绩效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多元化理论、代理理论及公司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在沪深两市A股市场上市的我国交通运输企业为研究样本,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在对交通运输企业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企业高层管理者多元化经营的动机,以及公司治理机制在监控企业经营决策制定中的效率进行深层次的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1)我国交通运输企业存在多元化经营行为,并有扩大的趋势;(2)多元化经营的实施并没有给企业带来价值的增值;(3)企业多元化经营决策的制定是基于企业管理者的私人利益;(4)公司治理机制在对多元化经营的监控中,没有达到应有的作用。通过实证分析我们认为,作为经营存在自然垄断性的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交通运输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公用性和公益性,所以其经营的专一性尤为重要。因此,交通运输企业应回归主业,应设计有效的管理者选聘和激励机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加企业价值。

二、深高速收购公司股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高速收购公司股权(论文提纲范文)

(1)Z高速公路上市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内容及结构
        1.3.1 论文主要内容
        1.3.2 论文研究方法
        1.3.3 论文结构
2 Z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2.1 宏观环境分析
        2.1.1 政治因素分析
        2.1.2 经济因素分析
        2.1.3 社会因素分析
        2.1.4 技术发展因素分析
    2.2 行业环境分析
        2.2.1 行业内竞争者—国内高速公路上市企业
        2.2.2 路网供应者—政府及主管部门
        2.2.3 潜在进入者—PPP模式中的社会投资人
        2.2.4 其他行业替代品供应者—其他交通运输方式
        2.2.5 买方—高速公路使用者
        2.2.6 行业环境分析小结
    2.3 本章小结
3 Z公司发展能力及既有发展战略分析
    3.1 Z公司发展历程及业务结构
        3.1.1 发展历程
        3.1.2 业务结构与规模
    3.2 Z公司核心能力及面临的挑战
        3.2.1 现有资源分析
        3.2.2 基于企业价值链的核心能力分析
        3.2.3 面临的挑战分析
    3.3 Z公司既有发展战略评估
        3.3.1 既有发展战略概述
        3.3.2 SWOT分析小结
        3.3.3 既有发展战略评估
    3.4 本章小结
4 国内外案例及启示
    4.1 国内外高速公路上市企业演变历程分析
        4.1.1 国外高速公路上市企业
        4.1.2 国内高速公路上市企业
    4.2 国内外高速公路上市企业发展战略案例分析
        4.2.1 国外高速公路上市企业案例
        4.2.2 国内高速公路上市企业案例
    4.3 启示
        4.3.1 归核化与多元化交替动态转换
        4.3.2 多元化布局应审慎
        4.3.3 纵向一体化战略下注重母子公司协同
        4.3.4 国际化战略必要且审慎
    4.4 本章小结
5 Z公司发展战略设计及实施保障措施
    5.1 公司发展战略设计
        5.1.1 公司发展战略设计指导理论
        5.1.2 公司层发展战略
        5.1.3 业务层战略
        5.1.4 职能层战略
    5.2 Z公司发展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5.2.1 公司组织架构
        5.2.2 公司治理结构
        5.2.3 企业管理方式
        5.2.4 人力资源配置
        5.2.5 资本运作能力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论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数据集

(2)高速公路企业间债转股价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债转股实践情况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基础
    2.1 债转股相关概念
        2.1.1 债权和股权的区别及联系
        2.1.2 债转股运作流程
        2.1.3 转股主体
        2.1.4 债转股的应用条件
    2.2 博弈相关理论
        2.2.1 博弈论基本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 BP神经网络理论分析
        2.3.1 BP神经网络的基本概念
        2.3.2 股权价值评估原理
        2.3.3 遗传算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速公路企业债转股比例分析
    3.1 高速公路企业与施工单位博弈分析
        3.1.1 博弈的基本假设
        3.1.2 博弈模型构建与分析
        3.1.3 博弈结果分析
    3.2 影响持股比例的因素
    3.3 持股比例的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速公路企业股权价值评估
    4.1 指标选取
        4.1.1 指标选取原则
        4.1.2 影响企业股权价值指标
    4.2 样本的收集与处理
        4.2.1 样本的收集
        4.2.2 样本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4.3 BP神经网络模型的仿真过程
        4.3.1 BP神经网络参数的设计
        4.3.2 BP神经网络的仿真训练
        4.3.3 BP神经网络的优化
    4.4 BP网络的仿真预测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案例研究
    5.1 案例背景
        5.1.1 C公司经营情况及转股背景
        5.1.2 确定C公司的股权价值
        5.1.3 确定L公司持股比例
        5.1.4 C公司同意转股条件
        5.1.5 L公司同意转股条件
    5.2 多因结果分析
    5.3 措施与建议
        5.3.1 谨慎对待债转股
        5.3.2 警惕财务风险
        5.3.3 把握道德风险
        5.3.4 相关法律问题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3)中国公司逆向交叉上市的决策动因和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主要概念的界定
        1.2.1 交叉上市
        1.2.2 典型交叉上市和逆向交叉上市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本文主要创新之处
    1.5 小结
2.文献述评
    2.1 典型交叉上市理论文献回顾
    2.2 逆向交叉上市理论文献回顾
    2.3 小结
3.中国交叉上市公司现状的描述性分析
    3.1 中国上市公司现状概述
        3.1.1 中国上市公司基本情况
        3.1.2 中国上市公司主要类型
    3.2 中国公司A-H股交叉上市现状概述
        3.2.1 A-H股交叉上市的基本情况
        3.2.2 A-H股逆向交叉上市数量及行业分布
    3.3 小结
4.中国公司逆向交叉上市决策动因研究
    4.1 研究假设
    4.2 研究方法设计
        1.方法模型
        2.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3.变量设置
    4.3 实证结果分析
        1.逆向交叉上市公司估值水平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2.逆向交叉上市公司的市场绩效变化
        3.变量相关性分析
        4.模型分析结果
    4.4 小结
5.中国公司逆向交叉上市的效应研究
    5.1 逆向交叉上市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5.1.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1.2 方法模型构建
        5.1.3 实证结果
        5.1.4 结论与启示
    5.2 市场间逆向交叉上市的传递溢出效应研究
        5.2.1 变量设置与模型构建
        5.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3 逆向交叉上市公司与市场及市场间的传递溢出效应
        5.2.4 逆向交叉上市公司与A股市场行业间的传递溢出效应
        5.2.5 结论与启示
    5.3 小结
6.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1.1 中国公司逆向交叉上市的决策动因
        6.1.2 中国公司逆向交叉上市的效应
    6.2 对策与建议
        6.2.1 上市公司方面
        6.2.2 监管机制与市场方面
    6.3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6.3.1 不足之处
        6.3.2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样本公司基本信息
附录B 配对样本公司基本信息
附录C 逆向交叉上市公司与单一上市公司市盈率差异
附录D WEIBULL分布
附录E 事件研究法
作者简历

(4)中国境外上市公司的私有化定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
2 相关研究综述
    2.1 上市公司私有化动因分析
    2.2 上市公司私有化过程中的中小股东权益保护
    2.3 本章小结
3 中国境外上市公司的私有化现状分析
    3.1 中国公司境外上市发展情况
    3.2 中国境外上市公司的私有化现状
        3.2.1 私有化案例统计描述
        3.2.2 私有化交易模式分类
        3.2.3 私有化交易分布特征
        3.2.4 私有化交易风险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中国境外上市公司的私有化定价分析
    4.1 私有化定价存在的问题
        4.1.1 案例统计描述
        4.1.2 定价基础不足
        4.1.3 定价官方指导缺乏
        4.1.4 中介机构约束不够
    4.2 私有化定价机制的研究
        4.2.1 定价影响因素
        4.2.2 定价形成机制
    4.3 私有化定价的完善对策
        4.3.1 设计并完善定价模型
        4.3.2 定价逻辑和结果分析
        4.3.3 提出私有化价格2.
        4.3.4 健全定价监管机制
    4.4 本章小结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局限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深圳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四节 研究工具与方法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第一节 企业战略理论研究
        一、战略理论
        二、企业发展战略理论
    第二节 企业战略分析方法研究
        一、PEST分析法
        二、价值链分析法
        三、SWOT分析法
    第三节 高速公路产业相关理论研究
        一、高速公路经济属性分析
        二、高速公路产业发展特征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第一节 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一、政治因素
        二、经济因素
        三、社会因素
        四、技术因素
    第二节 行业环境分析
        一、行业发展现状
        二、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三、行业竞争分析
    第三节 经营区域环境分析
        一、深圳地区分析
        二、广东省内分析
    第四节 面临机会与威胁
        一、外部机会
        二、外部威胁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第一节 公司基本情况
        一、发展历程与组织结构
        二、资产规模与核心业务
    第二节 公司资源分析
        一、有形资源
        二、无形资源
    第三节 公司核心能力分析
        一、融资能力和现金流优势
        二、商业模式设计能力
        三、工程建造与运营管理能力
        四、资源整合能力
    第四节 公司优势与劣势分析
        一、内部优势分析
        二、内部劣势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第一节 公司战略回顾
        一、整体回顾
        二、具体内容回顾
    第二节 SWOT矩阵分析
        一、SWOT矩阵汇总
        二、SWOT矩阵及战略调整分析
    第三节 发展战略选择
        一、新产业分析
        二、市场定位
        三、发展模式
        四、战略选择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公司发展战略实施
    第一节 总体战略
    第二节 战略目标
        一、财务指标
        二、非财务指标
    第三节 战略实施内容
        一、主业转型升级
        二、新产业拓展
    第四节 具体保障措施
        一、加强投融资管理
        二、构建集团化组织架构
        三、推行长效激励措施
        四、传承和完善治理机制
        五、促进人才发展
        六、注重文化建设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国并购市场目标公司特征研究 ——基于目标方效率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目录
图目录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的意义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并购
        1.4.2 目标公司特征
        1.4.3 市场行为并购与非市场行为并购
        1.4.4 效率与效能
    1.5 研究设计
    1.6 论文结构安排和创新之处
        1.6.1 论文结构安排
        1.6.2 创新之处
2 理论及文献回顾与评述
    2.1 并购理论回顾
        2.1.1 国外并购理论回顾-微观视角
        2.1.2 国外并购理论回顾-宏观视角
        2.1.3 国内并购理论回顾
        2.1.4 国内外并购理论评价
    2.2 目标公司特征研究文献回顾
        2.2.1 目标公司特征:时代背景差异的视角
        2.2.2 目标公司特征:已有假说的总结
    2.3 并购目标的效率特征
        2.3.1 效率特征相关理论
        2.3.2 效率特征相关研究回顾
        2.3.3 研究评价
    2.4 理论与文献回顾综合评述
        2.4.1 关于目标公司特征研究存在的局限性
        2.4.2 标公司特征研究局限性的突破之道
3 目标公司效率特征的基本内涵及测度
    3.1 目标公司效率特征的基本内涵
    3.2 目标公司效率特征的测度
        3.2.1 研究假设
        3.2.2 研究设计思路
        3.2.3 测度分析模型及方法介绍
        3.2.4 样本的选取与描述
        3.2.5 变量的选取及操作型定义
        3.2.6 测度分析模型的构建
    3.3 目标公司效率特征分析
        3.3.1 不同并购类型效率特征分析
        3.3.2 不同并购类型的效率特征差异化检验
    3.4 本章小结
4 目标公司效率特征与被并购的相关性
    4.1 研究假说
    4.2 方法选择与模型构建
        4.2.1 方法选择
        4.2.2 样本及变量的选取与描述
        4.2.3 模型构建
    4.3 实证分析
        4.3.1 效率特征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3.2 不同并购类型目标公司效率特征的识别
    4.4 本章小结
5 以效率作为目标公司特征之一的可行性研究
    5.1 研究假说
    5.2 方法选择与模型构建
        5.2.1 方法选择
        5.2.2 样本的选取与描述
        5.2.3 目标公司特征变量的定义及假说
        5.2.4 可行性分析的论证模型构建
    5.3 实证分析
        5.3.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3.2 共线性检验分析
        5.3.3 效率变量是否有助于目标公司特征识别研究的分析
        5.3.4 以并购样本分群检验效率变量导入的效果分析
    5.4 效率变量导入的稳健性测试
    5.5 本章小结
6 包含效率的目标公司特征识别
    6.1 纳入效率变量的目标公司特征
        6.1.1 所有并购样本
        6.1.2 市场行为并购样本
        6.1.3 关联人主导型并购
        6.1.4 政府主导型并购
    6.2 中国并购市场目标公司特征比较及假说分析
        6.2.1 财务特征及相关假说分析
        6.2.2 股权结构特征及相关假说分析
        6.2.3 环境特征及相关假说分析
        6.2.4 效率特征及相关假说分析
    6.3 基于目标公司特征的并购行为分析
    6.4 中国控制权市场的识别功能分析
    6.5 本章小结
        6.5.1 理论方面结论
        6.5.2 实务方面结论
7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应用前景
    7.3 研究局限及后续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中国A-H股上市公司股权控制模式及其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1.4 本文的创新点和难点
        1.4.1 创新点
        1.4.2 难点
第二章:国内外研究的五种视角以及本文的研究视角
    2.1 相关理论
        2.1.1 剩余控制权
        2.1.2 股权控制
        2.1.3 控制权转移
    2.2 国内外控制权理论研究的五种视角
    2.3 国内外研究的不足以及本文的研究视角
第三章:中国 A、H 股市场背景和现状
    3.1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性质
    3.2 中国 A 股市场与 H(香港)股市场背景和发展现状
        3.2.1 中国 A 股市场背景和现状
        3.2.2 H(香港)股市场特点和发展现状
    3.3 中国 A-H 股发展历程
    3.4 中国 A-H 股上市公司之间股权控制形式
    3.5 中国 A-H 股权控制模式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第四章 中国 A-H 股控制权模式分类研究
    4.1 股权控制模式的分类依据
    4.2 父子式股权控制模式
        4.2.1 父子式股权控制模式定义和样本归类
        4.2.2 模式特征分析
        4.2.3 典型案例简述
    4.3 “兄弟式” 股权控制模式
        4.3.1 定义和样本归类
        4.3.2 模式特征分析
        4.3.3 典型案例简述
    4.4“堂兄式”控制权模式
        4.4.1 定义和样本归类
        4.4.2 特征分析
        4.4.3:典型案例简述
    4.5 其他式股权控制模式
    4.6 小结
第五章 基于 DEA 方法对控制权模式的绩效研究
    5.1 研究方法介绍
        5.1.1 本文研究方法的选取
        5.1.2 DEA 方法介绍
        5.1.3 DEA 应用
    5.2 DEA 模型的构建
    5.3 研究样本选取与指标体系构建
        5.3.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5.3.2 决策单元的确定
        5.3.3 输入输出指标的选择
        5.3.3.1 指标的选择
        5.3.3.2 指标选择的依据
    5.4 本文 DEA 的计算步骤和计算结果
    5.5 数据结果分析
        5.5.1 单因素分析
        5.5.1.1 父子式股权控制模式绩效分析
        5.5.1.2 兄弟式股权控制模式绩效分析
        5.5.1.3 堂兄式股权控制模式绩效分析
        5.5.2 比较分析
        5.5.2.1 纯 A 股和纯 H 股股权绩效比较分析
        5.5.2.2 不同股权控制模式在同一年份中的绩效比较
        5.5.2.3 不同股权控制模式在不同年份中股权绩效比较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对中国 A-H 股上市公司股权模式的建议
    6、3 研究局限性和研究展望
        6.3.1 研究局限性
        6.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文中所有图表的标识
附录C:DUM 决策单元输入输出的原始数据

(8)中国上市公司并购动因与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三、论文结构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与研究意义
第一章 公司并购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公司并购的含义及特征
        一、公司并购的概念
        二、公司并购的特征
        三、并购的基本类型
    第二节 国外文献回顾——企业并购的动因
        一、协同效应理论(Synergy Effect Theory)
        二、代理理论(Agency Theory)
        三、"自大"假说与过度自信理论(Hubris and Overconfidence Theory)
        四、股票市场驱动理论(Stock Market Driven Acquisitions Theory)
        五、大股东掏空理论(Tunneling Theory)
    第三节 国外文献回顾——并购绩效
        一、并购绩效的评价方法
        二、基于事件研究的并购绩效研究
        三、基于公司财务指标的并购绩效研究
    第四节 国内学者的研究回顾
第二章 制度背景分析
    第一节 我国上市公司与资本市场发展历程
        一、股份制改造
        二、证券市场的发展
        三、证券市场股票发行的制度安排
        四、国有企业改制中的股权设置
    第二节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基本治理特征
        一、内部人控制
        二、政府干预
    第三节 民营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特征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第一节 政府干预与公司并购行为
    第二节 民营上市公司的并购动因与绩效
    第三节 政府控制转型过程中的国有企业所引起的成本和收益
第四章 实证分析
    第一节 基于事件研究法的实证分析
        一、事件研究法
        二、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三、并购累计超额收益率及其单因素分析
        四、多元回归分析
    第二节 基于财务业绩指标的研究方法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表:并购交易样本概况
致谢

(9)基于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并购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
        1.2.1 公司并购
        1.2.2 股权分置
        1.2.3 全流通
        1.2.4 掏空与支持
    1.3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第2章 股权分置改革与上市公司并购的研究述评
    2.1 股权分置改革问题研究述评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2 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并购的影响研究述评
        2.2.1 股权分置条件下上市公司并购的特征
        2.2.2 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并购的影响
        2.2.3 后股权分置时代上市公司并购的变化
    2.3 公司并购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第3章 股权分置改革与上市公司非关联并购的策略研究
    3.1 引言
    3.2 完全信息下上市公司非关联并购的策略选择
        3.2.1 博弈模型的建立
        3.2.2 并购博弈的均衡分析
        3.2.3 全流通对并购方策略选择的影响
    3.3 不完全信息下上市公司非关联并购的策略选择
        3.3.1 博弈模型的建立
        3.3.2 并购博弈的均衡分析
        3.3.3 全流通对均衡结果的影响
    3.4 结论
第4章 股权分置改革与上市公司关联并购的策略研究
    4.1 引言
    4.2 博弈模型的建立
    4.3 并购博弈的均衡分析
    4.4 全流通对均衡结果的影响
    4.5 结论
第5章 股权分置下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实证分析
    5.1 并购绩效的衡量
        5.1.1 会计收益法
        5.1.2 事件研究法
    5.2 数据来源与样本划分
        5.2.1 数据来源
        5.2.2 样本分类
    5.3 实证过程
        5.3.1 股票投资收益
        5.3.2 会计收益
    5.4 结论
第6章 全流通下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分析
    6.1 并购的两个悖论
    6.2 样本选择与研究方法
        6.2.1 数据来源
        6.2.2 样本选取
        6.2.3 样本分类
        6.2.4 实证方法
    6.3 实证过程
        6.3.1 投资者对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并购的反应
        6.3.2 关联交易对公司并购绩效的影响
        6.3.3 绩优公司与非绩优公司并购财富效应的比较
        6.3.4 股改前后的并购绩效实证研究差异比较
    6.4 结论
第7章 全流通时代提高上市公司并购效率的政策建议
    7.1 完善股权分置改革:夯实上市公司并购的制度性基础
        7.1.1 规范大小非减持与流通
        7.1.2 改革新股发行制度
    7.2 政府在上市公司并购中的角色定位
    7.3 监管部门在上市公司并购中的职能定位
        7.3.1 完善并购法律法规体系
        7.3.2 增强市场信息透明度
        7.3.3 加强监督管理制度建设
    7.4 中介机构在上市公司并购中应发挥的作用
    7.5 上市公司应对并购的思路
        7.5.1 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7.5.2 明确并购的目的与反收购的挑战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附录B 上市公司并购的实证检验数据结果
附录C 2002-2003 年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事件
附录D 2005-2006 年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事件

(10)我国交通运输企业多元化经营与绩效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论文框架
    三、论文特点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企业多元化经营与绩效
    第二节 企业多元化经营中的代理问题
    第三节 企业多元化经营中的公司治理
第二章 我国交通运输企业现状分析
    第一节 交通运输业概况
    第二节 交通运输业公司治理现状
    第三节 交通运输企业的经营现状
第三章 交通运输企业多元化经营与绩效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理论分析
    第二节 研究假设
    第三节 研究设计
    第四节 实证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交通运输企业高层管理者多元化
    第一节 理论分析
    第二节 研究假设
    第三节 研究设计
    第四节 实证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交通运输企业公司治理对多元化经营的监控能力分析
    第一节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第二节 研究设计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论文摘要
ABSTRACT
后记

四、深高速收购公司股权(论文参考文献)

  • [1]Z高速公路上市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耿鹏智.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2]高速公路企业间债转股价格研究[D]. 周诗雨.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3]中国公司逆向交叉上市的决策动因和效应研究[D]. 潘弘杰. 中国计量大学, 2018(01)
  • [4]中国境外上市公司的私有化定价研究[D]. 赵嵩.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
  • [5]深圳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胡伟. 厦门大学, 2017(05)
  • [6]中国并购市场目标公司特征研究 ——基于目标方效率的视角[D]. 林俊荣. 北京交通大学, 2014(10)
  • [7]中国A-H股上市公司股权控制模式及其绩效研究[D]. 陆凤林. 江南大学, 2011(01)
  • [8]中国上市公司并购动因与绩效研究[D]. 黄兴孪. 厦门大学, 2009(11)
  • [9]基于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并购问题研究[D]. 黄满池. 湖南大学, 2008(01)
  • [10]我国交通运输企业多元化经营与绩效的相关性研究[D]. 郭川. 吉林大学, 2007(05)

标签:;  ;  ;  ;  ;  

深高速收购公司股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