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钢琴弹奏中手指与手腕的运动与配合(论文文献综述)
万琳[1](2020)在《杨碧海钢琴协奏曲《草原牧歌》(双钢琴版)音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中后期,中央民族歌舞团曾颁布过一则“干部政策”,即让所有从事少数民族文艺工作的干部都要定期、不定期的深入少数民族地区生活、采风。作曲家杨碧海先生得益于这样的政策,到过很多少数民族地区感受当地民间音乐,由此创作了不少少数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草原牧歌》钢琴协奏曲就是其中的一首内蒙古风格作品。杨碧海先生到内蒙古采风时,在笔记本上记录了大量的民歌,还对民歌进行了分类。先生选出了三首民歌,作为他创作的基础。起初这部作品仅仅是一个小品,后来经杨碧海先生不断地修改、完善,创作成了一首钢琴与乐队合奏的协奏曲。1981年,由乐队版本改编的双钢琴协奏曲初稿诞生。1990年1月,这部作品在台湾正式首演。经过不断的修改与整理,这部作品终于在2015年正式出版于杨碧海先生的《钢琴作品集》。本论文针对杨碧海先生及其作品《草原牧歌》进行了研究,共分为引言以及四部分研究内容。引言涵盖了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创新点以及研究现状。第一部分主要阐述杨碧海先生的生平及主要作品。在这一部分中,由于可查到的资料极少,因此必须从杨碧海先生所学习生活过的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现存史料中寻找线索,从这些史料中了解了很多杨碧海先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也从中查阅到一些杨碧海先生所创作过的作品,甚至了解了一些先生的性格品性。此外在这一部分中还通过杨碧海先生的太太——王鼎藩老师的帮助,明确了《草原牧歌》的创作背景和演出信息。第二部分则是通过乐谱,对《草原牧歌》进行音乐本体分析。因为作品分为三个乐章,且三个乐章特点截然不同,因此这部分则需要根据乐章来分别分析。每一个乐章都包含了谱面整体信息、和声特点、主题旋律以及创作手法,且对每一乐章所引用的民歌素材进行了单独说明。第三部分为《草原牧歌》的演奏技巧研究。笔者首先从自身出发,找出了乐谱中较为有难度的部分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练习建议;其次对作品中一些特殊的踏板使用方式进行了阐释;最后,由于这部作品是双钢琴作品,笔者对双钢琴合作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深入探讨了《草原牧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杨碧海先生在充分了解了蒙古人民的文化及生活后,将所看所想全部融入到作品中,每一乐章都包含了不同的精神内核与文化背景,值得认真思考。最后,在整理王鼎藩老师对笔者的建议以及杨碧海先生笔记本上一些相关内容后,笔者在此基础上对全文进行了总结与概括。
张萌[2](2020)在《权吉浩钢琴独奏曲《宴乐》音乐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钢琴音乐呈现出多元化特征,这时的中国作曲家们冲破原有的创作观念,提供了一批独具创新的钢琴作品,钢琴独奏曲《宴乐》正是由权吉浩于这个时期创作的一部优秀的钢琴作品。权吉浩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朝鲜族作曲家,在该作品的创作中模仿朝鲜族传统乐器,并且以朝鲜族特有的民族节奏与现代音响效果相结合,鲜活的呈现出一幅宴会上热闹的欢乐场面,表现出朝鲜族人民的欢乐心情。这部作品不仅充分展现出了民族风格的独特魅力、丰富了中国钢琴作品曲库,也在现代中国钢琴作品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按照内容分为六个方面:一、引言,从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现状、创新体现进行阐述;二、对钢琴独奏曲《宴乐》进行简要概述,其中包括作曲家权吉浩的个人简介与主要音乐作品、《宴乐》的创作背景等两部分内容;三、通过对作曲家的采访以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从曲式结构、和声、节奏节拍特点、旋律特点等四个方面对作品的音乐本体进行分析;四、在音乐本体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多年的演奏经验,对作品的演奏层面(节奏节拍的把握、触键方式、力度与速度的控制、指法的运用、踏板的使用)进行分析;五、对于该作品的教学价值(对朝鲜族文化传统的认识、拓展演奏者的演奏技术、培养演奏者的音乐想象力与表现力)进行分析和阐述;六、结语,对全文进行概述与总结。通过对钢琴独奏曲《宴乐》细致、全面的分析,笔者希望达到以下两方面的目的。首先,使演奏者从各个方面深入地了解这部优秀的钢琴作品,进而更好地诠释该作品;其次,通过这部钢琴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权吉浩的音乐创作,了解朝鲜族的音乐文化,为推广具有朝鲜族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尽绵薄之力。
宿千[3](2020)在《运动生理学视阙下钢琴教学手指快速跑动训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钢琴教学中,手指技术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手指快速运动技术的训练更是重中之重。手指能否快速、均匀、准确、清晰地跑动,对钢琴作品的音乐表现和演奏质量产生很大影响。手指快速跑动技术是由上肢的多个部位协调完成的。其中手指起主导作用,腕、臂、肩起辅助作用。在整个跑动过程中,一系列的生理组织都表现出特殊的生理运动状态,因此钢琴演奏与运动生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手指快速跑动作为人体运动的特殊形式,理应依据运动生理学的理论知识对其进行训练,使钢琴教学中手指快速跑动训练更符合人体生理状况的需求,从而更加科学、更加理性地进行训练。文章试图从运动生理学的视阙下对钢琴教学中手指快速跑动技术的训练进行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第一章绪论;第二章论述了手指快速跑动技术训练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第三章介绍手指生理结构及手指运动原理进行归纳;第四章重点分析了钢琴演奏中影响手指快速运动的生理机制,包括手指运动中肌肉的收缩与放松、本体感觉、条件反射、手指运动中神经兴奋与抑制以及动作的自动化;第五章在手指快速运动的生理机制基础之上着重探讨了钢琴教学中如何对手指快速跑动的独立性、灵活性、准确性、爆发性以及均匀性进行训练。第六章理论联系实际,对手指快速跑动技术训练的实际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文章以运动生理学为切入点并结合生理学、人体解剖学、人体运动学的相关学科知识,对钢琴教学中手指快速跑动训练进行研究。文章的撰写也希望广大钢琴教学工作者可从多元化角度进一步研究和完善钢琴教学理论,使钢琴教学中手指快速跑动技术训练的科学化得到进一步提高,也为钢琴教育事业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丛冰洁[4](2020)在《车尔尼钢琴手指灵巧初步练习曲Op.636的教学探索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卡尔·车尔尼(1791—1857),奥地利作曲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是贝多芬最为得意的门生。作为钢琴教育家,他一生谱写了大量的钢琴练习曲,有编号的一共是78本。他的练习曲极其注重手指的灵活跑动和指法技巧的发展,手腕运用自如,力度符号的运用使得练习曲的旋律性音乐性更加生动。其中耳熟能详的有钢琴初级教程Op.599、钢琴流畅练习曲Op.849、钢琴快速练习曲Op.299、钢琴手指灵巧练习曲Op.740,这些教材也是钢琴教学中最常见的练习曲教材。笔者本文想要探索和研究的是车尔尼钢琴手指灵巧初步练习曲Op.636,和上述常见的车尔尼教材相比,这本教材对于很多人有些陌生,容易被部分钢琴教师忽略。学习完钢琴初级教程Op.599和钢琴流畅练习曲Op.849后,很多教师让学生直接进入钢琴快速练习曲Op.299的学习,曲目篇幅和难度陡然上升,使得学习难度加大,很多学生不能顺畅地适应。而车尔尼钢琴手指灵巧初步练习曲Op.636在巩固基础教学的同时,还针对手指灵巧性进行了深入的训练,使手指跑动更加扎实灵活,为快速弹奏打下基础,是为学生弹奏钢琴快速练习曲Op.299、钢琴手指灵巧练习曲Op.740所作的必不可少的准备。车尔尼钢琴手指灵巧初步练习曲的另一个特点是均衡发展双手,加入了大量左手或者双手的技术技巧练习,由此可见车尔尼钢琴手指灵巧初步练习曲Op.636是极具价值和可探究性的。笔者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的学习及教学经验,将车尔尼手指灵巧初步练习曲Op.636中的24首练习曲目作为详细研究对象,归纳总结本教材中所涵盖的所有技术技巧,并按照技术技巧的分类探寻车尔尼Op.636在车尔尼Op.849和车尔尼Op.299间的衔接运用,并对部分曲目进行教学详解。使得练习者了解教学目的,把握教材精髓,将前后所学车尔尼练习曲关联起来,更准确的弹奏教材内容,最终在技术技巧上有所提升。
万凡捷[5](2020)在《亚历山大技术在中国钢琴教学中运用的理论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亚历山大技术起源于20世纪上半叶,是一门结合了医学、心理学、教育学、运动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如今被广泛运用于欧美各国的音乐表演教学领域,其教学宗旨是帮助音乐表演者缓解在练习和表演中由于身心失调引起的紧张、疲劳和疼痛,发现并改进不良和无效的运动习惯,从而获得身心舒展和谐的音乐表演体验。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方法是一种钢琴教学辅助工具,它的作用是能够缓解钢琴演奏中的肢体紧张问题,以及达成钢琴音色和音乐表现之间的桥梁作用。上世纪80年代至今,西方学者已成功将亚历山大技术运用到钢琴表演与教学当中,但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方法在中国目前处于初步摸索阶段。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的解静娴老师尝试探索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方法,有了一定的积累和认识,但是该教学法在理论上还需要补充与完善。本课题将关注点投向钢琴教学,以亚历山大技术在钢琴教学中运用的理论方法和亚历山大技术在中国钢琴教学中的实践两个方面展开研究。本文由绪论、四个章节和结论与展望组成。其基本内容与框架如下:绪论,概述了本研究选题的缘起和意义、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创新、核心概念等。第一章,亚历山大技术的理论及其钢琴教育功能。第一节亚历山大技术的理论,论述了亚历山大技术的理论来源、理论内涵以及理论发展。第二节亚历山大技术的钢琴教育功能,阐释了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育的科学性功能、人文性功能以及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功能。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育的科学性功能是有利于钢琴演奏技术张弛有度;增强钢琴学生的躯体感知力和核心力量;预防钢琴学生身体损伤;启发钢琴学生身体知觉能力。人文性功能是有助于改变演奏者观念、形成正确身体经验;调整演奏者情感状态控制;提升钢琴音乐美学的人文性表达;有助于钢琴教学人琴合一。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育的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功能,是建立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体现钢琴教育技术和人文艺术的融合,也可以实现人与钢琴乐器的融合。第二章,亚历山大技术在西方钢琴教学中的实践。本章首先对其内容进行梳理,划分为三个学段、三个时段和三个进程。第一节具体阐释三个学段即初级学段、中级学段、高级学段。初级学段是树立科学的练琴观念,夯实演奏基础,提出了规避错误使用练琴身体习惯,弹奏力量合理分配的理念和“整体运用”钢琴演奏的理念;中级学段协调音乐与钢琴演奏中运用的身体能量,具体阐释了“语言指令”对钢琴演奏能量运用的引导,“支撑与悬挂”与“阻力和推力”语言指令控制演奏;高级学段强调身体经验的钢琴教学方法,具体阐释了“抑制技术”、良好的“运用”和“运转”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阐释了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法中运用身体经验的意义。第二节阐述三个时段,分别归类了该技术教学法课前、课中与课后教学的不同内容与方法,提出三个观点:课前应当启发学生钢琴演奏的身体感受和表达,培养身体感受中的“时间感”“空间感”“视觉感”;课中体验亚历山大技术,增强学生的身心协调,体验运动原理,运用“椅子作业”原理,合理分配身体能量,减少钢琴演奏中习惯性紧张;课后运用“抑制”技术在钢琴弹奏中觉察监督,适应复杂多变的演奏挑战。第三节阐释亚历山大钢琴技术训练的三个进程。首先提出在练习之前建立审慎的练琴思维,初步形成身体与钢琴音乐两者结合的意识,建立对练琴时身体状态的觉知;练习过程中改变观念体验过程,具体体现为:鼓励钢琴学生大胆质疑固有的练琴习惯,培养钢琴学生不执着于预期钢琴演奏结果;练习之后发掘钢琴演奏者的综合自我体验,具体体现为:1、共同协作方法,发掘综合自我体验。2、美学沉浸式方法,发掘综合自我体验。3、“直觉钢琴弹奏”与“自觉钢琴弹奏”的差异辨别方法。第三章,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身体美学与道德文化,旨在剖析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映射出的意义与价值。第一节,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比较亚历山大技术中礼仪文化与中国礼仪文化在来源、载体和传播上的相似和差异,并且提出了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需要礼与乐的统一,提升礼仪规范,陶冶行为修养。第二节,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与中国传统身体美学,论述中国身体哲学与亚历山大技术身心统一理论、庄子“物我合一”思想与钢琴教学中“人琴合一”理念的一致性。第三节,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提出了钢琴教学应当追求艺术境界和道德境界的互相融合,艺术是重要道德文化手段之一;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追求仁与乐的统一,提升艺术境界,实现人格的不断完善。第四章,亚历山大技术在中国钢琴教学中的实践。第一节主要论述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中注重身体经验积累的探索,具体体现为调整钢琴学生的肢体动作;根据钢琴学生生理特点选择教学指导方式;指导学生上肢运动链的使用;运用身体训练方式激发学生潜力。第二节主要阐述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中注重艺术经验积累的探索,培养钢琴学生表演哲学的反思性内涵;提高钢琴学生内心体验与自得;提出了亚历山大技术在中国钢琴教学中的“由适而乐”、“适人之乐”、“自适之适”和“忘适之适”,培养钢琴学生的“身体深层敏感性”;培养钢琴学生祛除内心执念的自我意识。第三节阐释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思维的调整、扩展和突破,思维调整即知觉塑造敏锐的弹奏动态;思维扩展即音乐与身体的双重“场界”思维有助于人琴合一;思维突破即注重过程导向的钢琴教学“无为思维”(Non—doing)。第四节论述“亚历山大技术”实现“自然和优化”的钢琴教学,一方面,“自然”的钢琴教学指的是,在钢琴训练中注重人道和现实的理性精神,创立身心自由的钢琴训练方式,钢琴演奏动作具有“自然之和”的本质属性。另一方面,“优化”的钢琴教学指的是,“行为上的自如化”“情绪上的轻松化”“姿态上的优美化”。第五节,提出了“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中的循环上升三阶段论”。1、“直觉弹奏阶段”培养身体经验。直觉弹奏阶段具有易变性、偶然性和无序个性化的特点,运用亚历山大技术对“直觉弹奏阶段”进行引导。2、“自觉弹奏阶段”培养艺术经验,具体体现为运用“有意识控制的自发性”有效控制音乐状态、建立身体与音乐之间的关联状态;“有意识控制的自发性”重塑“身体感官地图”;运用“有意识控制的自发性”进行四个方面的教学实践。3、“无我弹奏阶段”培养身体经验与艺术经验的融合,阐释了“无我弹奏阶段”的个性品质,“无我弹奏阶段”的身体经验与艺术经验融合的实践,最后提出了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循环上升三阶段论对钢琴表演艺术人才“表演者境界”“艺术家境界”“艺术大师境界”培养的启示。本章构建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方法“知行合一”“身心一体”维度上的辨证统一,最终形成整合性的“礼乐统一”,彰显身体能量与乐器演奏之间的辨证关系。在结论与展望中总结了七个方面的结论:1、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方法具有科学性和人文性融合的钢琴教育功能。2、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方法中双重场界结构的理论内涵——“身体空间场界”与“钢琴音乐作品场界”。3、亚历山大技术在钢琴教学中主要运用的方法有“主要控制技术”“抑制技术”“意向技术”。4、阐释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国传统身体美学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关系,增强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的人文性。5、身体经验与艺术经验的结合成为实现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中“身心统一”理念的关键要素。并提出了“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中的循环上升三阶段论”。6、亚历山大技术在中国钢琴演奏中的教学思维。7、亚历山大技术对培养中国钢琴表演艺术人才的启示。为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法搭建了圆锥体三维模型。本研究试图从理论认知和实践探索两方面进行钢琴教学的创新探索。理论认知方面,从身体哲学的角度构建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方法,提倡“身体反思”的重要作用。通过自我觉察和艺术“场界”的改变,使钢琴学生弹奏出丰富的钢琴音效、消除怯场心理。从实践探索方面,运用亚历山大技术“主要控制”技术,重塑“身体感官地图”,改变弹琴过程中身体不良习惯,使得由于不良肢体运动造成的身体疼痛感减轻,练琴的主动性增强,也避免身体受不良弹奏习惯造成的损伤,保持学生可持续演奏发展。
杨斌媛[6](2019)在《保罗·兴德米特钢琴组曲《1922》Op.26研究》文中认为保罗·兴德米特是20世纪着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他通过对音乐构成元素的不断探索以寻求音乐理论和创作实践的新突破,包括功能和声体系、调式调性体系、音乐材料发展手法、音乐结构原则及对新的音响不断尝试,甚至音乐美学的功能与价值以及音乐表现与音响的审美特征,等等。作为这个音乐发展时期的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受同时期着名作曲家勋伯格、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的影响,在和声理论中创立了和声紧张度理论,打破了传统的调式体系的束缚,以不同音程的协和关系取代传统和声功能的意义,并将由此引出新概念、新方法于音乐作品中,创作出全新音响的一系列作品。钢琴组曲《1922》Op.26既是和声紧张度理论体系在钢琴作品中的实际应用,又将20世纪早期爵士风格引入钢琴作品中,尤其是其对演奏的特殊要求“不考虑手指,把钢琴作为打击乐使用”的演奏要求,更具有对巴洛克乃至更早时期古钢琴、羽管钢琴的复古倾向,从中也可看出兴德米特“新古典主义者”标签下的音乐属性。经对知网及相关网站中外文检索,针对本课题的的研究凤毛麟角,深入研究几乎为空白。本文除结论外,由三个部分组成。绪论简要介绍了兴德米特及创作特点,研究现状综述和创新意义;第二部分从音乐元素的主要特色入手分析了,研究了钢琴组曲《1922》Op.26的音乐风格及演奏的共性化特征;第三部分以组曲每首乐曲的音乐本体分析为依据,从音乐分析、演奏技术与教学特点等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索,更深层次地了解兴德米特音乐作品的结构思维逻辑。本文的创新性主要有三点:(11)就理论意义而言,首次深入细致地从音乐本体、各级曲式结构的划分与理论依据、演奏要求与作曲风格的内在联系进行研究;(12)就作品风格而言,探索了将钢琴按照打击乐器弹奏、寻求打击乐器独特音响的创作技法与实现手段;(13)就演奏技法而言,既要模拟巴洛克时期古钢琴、甚至更早的羽管钢琴的诸多手指技术,又必须以独特的音乐感觉、新颖的触键技术将作品中现代音乐的性格表现出来。
张驰[7](2019)在《普通高校音乐专业钢琴教学中音阶的教学难点分析及解决》文中提出弹奏音阶的特殊困难是各手指的弹奏应该很连贯地依次相随,用力程度要尽可能的均匀一致。妨碍连贯弹奏的主要难点是大拇指的运用,大拇指的灵活程度受其特殊的生理结构,而不同于其他手指。另外,不规范的手腕或手臂的动作,也会妨碍连贯的弹奏。
李柯[8](2018)在《关于音阶、琶音练习中的手部动作问题——与刘诗昆先生商榷》文中指出我国着名钢琴演奏家、教育家刘诗昆先生耕耘儿童音乐教育多年,曾推出一套影响广泛的《刘诗昆教你弹钢琴》视频教程。文章就该教程中有关音阶、琶音练习的手部动作问题,结合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学术流派的大家观点,从放松、音色、手腕运用以及高抬指训练的科学性与规范性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深维度的探讨,并对这一在钢琴表演艺术领域中最基础又是至关重要的技术课题提出了全新的见解和建设性的解决之道。
周弦影[9](2017)在《论手腕运用在钢琴演奏中的作用》文中提出钢琴作为打击琴弦发音的乐器,具有发音不能延续,其歌唱性的表现也不如其他乐器一样好表现的缺憾。因此,如何运用手腕技巧来掌握钢琴的歌唱性奏法是有相当难度的,同时手腕是连接手臂与手指的纽带,只有通过合理的手腕运用才能充分的展示钢琴技巧。
龚勍[10](2017)在《探究钢琴弹奏过程中的生理伤害》文中认为钢琴弹奏本质上是一种运动过程,这客观的决定了我们在弹奏钢琴的同时存在着发生运动生理伤害的可能性。钢琴弹奏中引起生理伤害的问题在发达国家及地区早已引起了相关人士的高度重视,而在我国却尚未得到充分的关注。我们在注重对音乐表演技术训练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人体生理结构与钢琴演奏之间的关联,对钢琴弹奏过程中可能引起的生理伤害问题也并未进行体系的理论研究或者建立相关专科医院门诊进行诊治。因此,笔者在本论文中以钢琴演奏作为研究对象,结合钢琴演奏法、人体生理科学、运动医学以及笔者自身经历等方面,对钢琴弹奏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生理伤害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并针对钢琴弹奏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生理伤害病症提出一些应对方法,以期能够进一步提高钢琴的弹奏水平和降低弹奏过程中生理伤害出现的概率。本论文在写作中将主要围绕“钢琴弹奏过程中生理伤害的种类与成因”、“钢琴弹奏过程中避免生理伤害出现的方法”进行探究论证。首先是绪论,从研究背景出发,说明本文的大致研究范围和目的,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列举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第一章为音乐演奏伤害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由“音乐表演伤害”的研究起源入手,探讨分析相关议题的研究现状及相关文献数据,找出现有研究内容的遗漏及不足之处,进一步说明本文选题的目的和重要意义;第二章为钢琴弹奏过程中的生理伤害种类与成因,以钢琴弹奏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和调查数据,辅以部分图例探究钢琴弹奏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如腱鞘炎、局部肌张力障碍、肌肉疼痛等相关病症种类及成因,再从生理学、运动医学等方面分析弹奏方式和弹奏技巧与生理伤害之间的关联;第三章为避免钢琴弹奏中出现生理伤害的方法,该章节为本论文的核心所在,也是创新点的体现,笔者将根据前文论述之内容,从改进钢琴的弹奏方式、练习方式等方面对其进行分别论述,并结合部分谱例进行探讨分析,借此提出以个人生理条件为基础在实际的钢琴弹奏过程中对弹奏、练习等方式的合理选择与科学运用的方法,以避免和降低钢琴弹奏中出现生理伤害病症的可能,这不仅是本论文的重点,同时也是笔者对自己钢琴学习生涯的总括性思考。
二、浅谈钢琴弹奏中手指与手腕的运动与配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钢琴弹奏中手指与手腕的运动与配合(论文提纲范文)
(1)杨碧海钢琴协奏曲《草原牧歌》(双钢琴版)音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四)研究现状 |
一、杨碧海与《草原牧歌》 |
(一)杨碧海及其主要作品 |
1.杨碧海简介 |
2.杨碧海创作 |
(二)国立福建音专影响下的杨碧海 |
1.国立福建音专的创建 |
2.国立福建音专对杨碧海的影响 |
(三)《牧歌》的来源与传播 |
1.《牧歌》的来源 |
2.《牧歌》的传播 |
(四)《草原牧歌》钢琴协奏曲的诞生与演出 |
1.《草原牧歌》的诞生 |
2.《草原牧歌》的演出 |
二、《草原牧歌》钢琴协奏曲音乐本体分析 |
(一)第一乐章 |
1.谱面整体信息 |
2.变奏曲式结构 |
3.主题旋律分析 |
4.和声与变奏手法 |
(二)第二乐章 |
1.谱面整体信息 |
2.曲式结构分析 |
3.主题旋律分析 |
4.和声与织体分析 |
(三)第三乐章 |
1.谱面整体信息 |
2.回旋曲式结构 |
3.和声与创作手法 |
4.织体中的民歌旋律 |
三、《草原牧歌》钢琴协奏曲的演奏技巧研究 |
(一)演奏技术难点 |
1.装饰音技巧 |
2.连贯的双音 |
3.三连音与复节奏 |
4.静谧的华彩 |
5.八度与和弦 |
(二)踏板使用技巧 |
1.连音踏板的使用方法 |
2.伴奏旋律的踏板使用 |
3.装饰音及制音器释放 |
(三)“合二为一”的双钢琴演奏 |
1.声部的平衡性 |
2.声部的对话性 |
四、《草原牧歌》的艺术特色 |
(一)民族音乐创作的探索 |
(二)《草原牧歌》的文化积淀 |
(三)音乐中的意境与韵味 |
(四)文化传导的教育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权吉浩钢琴独奏曲《宴乐》音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四)研究现状 |
(五)创新体现 |
一、权吉浩与钢琴独奏曲《宴乐》 |
(一)权吉浩与其主要音乐作品 |
1.权吉浩简介 |
2.权吉浩主要音乐作品 |
(二)钢琴独奏曲《宴乐》的创作背景 |
二、钢琴独奏曲《宴乐》的音乐本体分析 |
(一)曲式结构 |
(二)和声分析 |
1.二度叠置和弦 |
2.四、五度叠置和弦 |
(三)节奏节拍特点 |
1.“长短”节奏的运用 |
2.节拍重音转移 |
3.多种节拍的运用 |
(四)旋律特点 |
1.对民族乐器的模仿 |
2.现代性的创作手法 |
三、钢琴独奏曲《宴乐》的演奏技法分析 |
(一)节奏节拍的把握 |
(二)触键方式 |
(三)力度与速度的控制 |
1.多变速度的处理 |
2.力度的情感表达 |
(四)指法的运用 |
(五)踏板的使用 |
1.持续音踏板 |
2.延音踏板 |
3.弱音踏板 |
四、钢琴独奏曲《宴乐》的教学价值 |
(一)对朝鲜族文化传统的认识 |
1.了解朝鲜族民族乐器 |
2.体会朝鲜族民俗风情 |
(二)拓展演奏者的演奏技术 |
1.增强演奏者的节奏感 |
2.提高触键能力 |
3.提高手指的独立性及扩张力 |
(三)培养演奏者的音乐想象力与表现力 |
1.丰富演奏者对不同乐器的想象 |
2.培养演奏者对音乐情境的联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运动生理学视阙下钢琴教学手指快速跑动训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1.6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
第二章 手指快速跑动技术训练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 |
2.1 什么是手指快速跑动技术 |
2.2 手指快速跑动技术训练在钢琴教学中的作用及意义 |
第三章 手指生理结构与运动原理 |
3.1 手指生理结构 |
3.2 手指运动原理 |
第四章 钢琴演奏中影响手指快速运动的生理机制 |
4.1 手指快速运动中肌肉的收缩与放松 |
4.2 手指快速运动的本体感觉 |
4.3 手指快速运动的条件反射 |
4.4 手指快速运动中神经兴奋与抑制 |
4.5 手指快速运动中动作的自动化 |
第五章 钢琴教学中基于运动生理机制的手指快速跑动训练 |
5.1 肌肉协调放松训练提高手指独立性 |
5.2 快速运指训练增加手指灵活性 |
5.3 指尖触觉训练增强手指爆发力 |
5.4 力度与速度控制训练提高手指均匀性 |
5.5 运动条件反射建立提高手指准确性 |
第六章 手指快速跑动训练教学案例分析 |
6.1 音阶式跑动 |
6.2 琶音式跑动 |
6.3 双音式跑动 |
6.4 不同音乐风格作品的手指快速跑动技术处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4)车尔尼钢琴手指灵巧初步练习曲Op.636的教学探索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一、车尔尼及其练习曲 |
(一)车尔尼 |
(二)车尔尼练习曲 |
二、车尔尼练习曲Op.636的教学价值及其重要性 |
(一)车尔尼练习曲常见教材及适用人群 |
(二)车尔尼手指灵巧初步练习曲Op.636在当今教学中的实用价值 |
三、车尔尼练习曲Op.636技术研究和归类 |
(一)带保留音的手指练习 |
(二)音阶练习 |
(三)琶音练习 |
(四)双音练习 |
(五)同音换指练习 |
(六)二度、三度音型分解练习 |
(七)分解和弦练习 |
(八)装饰音练习 |
(九)三连音、五连音、六连音练习 |
(十)五指快速跑动练习 |
四、车尔尼练习曲Op.636在Op.849和Op.299 间的衔接运用及教学详解 |
(一)带保留音的手指练习 |
(二)音阶练习 |
(三)琶音 |
(四)双音练习 |
(五)同音换指练习 |
(六)二度三度音型分解练习 |
(七)分解和弦练习 |
(八)装饰音练习 |
(九)三连音、五连音、六连音练习 |
(十)五指快速跑动练习 |
(十一)总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亚历山大技术在中国钢琴教学中运用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亚历山大技术的理论及其钢琴教育功能 |
第一节 亚历山大技术的理论 |
一、亚历山大技术理论来源:约翰·杜威身心统一哲学理论 |
(一)亚历山大技术理论源自于杜威理论 |
(二)杜威哲学理论中的“经验和习惯”与亚历山大技术理论 |
二、亚历山大技术理论的内涵 |
(一)亚历山大技术理论的内容 |
(二)亚历山大技术理论的核心概念 |
(三)亚历山大技术理论的主要特征——思想和身体紧密联系 |
三、亚历山大技术理论的发展 |
第二节 亚历山大技术的钢琴教育功能 |
一、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育的科学性功能 |
(一)有利于钢琴演奏技术张弛有度 |
(二)增强钢琴学生的躯体感知力和核心力量 |
(三)预防钢琴学生身体损伤延长职业生涯 |
(四)启发学生身体知觉能力 |
二、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育的人文性功能 |
(一)改变演奏者观念——体验演奏过程而非执念于结果 |
(二)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身体经验 |
(三)调整演奏者情感状态控制提升钢琴音乐美学的人文性表达 |
(四)亚历山大技术“身心统一”功能有助于钢琴教育的人琴合一 |
三、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育体现科学性和人文性的融合 |
(一)建立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体现钢琴教育技术和艺术的融合 |
(二)实现人与钢琴之间的融合提升学生艺术境界追求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亚历山大技术在西方钢琴教学中的实践 |
第一节 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方法的三个学段 |
一、初级学段——树立科学的练琴观念,夯实演奏基础 |
(一)规避错误使用练琴身体习惯 |
(二)弹奏力量合理分配的理念 |
(三)“整体运用”钢琴演奏的理念 |
二、中级学段——协调音乐与钢琴演奏中运用的身体能量 |
(一)“语言指令”对钢琴演奏能量运用的引导 |
(二)“支撑与悬挂”语言指令控制演奏 |
(三)“阻力和推力”语言指令控制演奏 |
三、高级学段——强调身体经验的钢琴教学方法 |
(一)“抑制技术”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 |
(二)良好的“运用”和“运转”在钢琴教学的运用 |
(三)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法中运用身体经验的意义 |
第二节 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方法的三个时段 |
一、课前——启发身体感受和表达 |
(一)培养身体感受中的“时间感” |
(二)培养身体感受中的“空间感” |
(三)培养身体感受中的“视觉感” |
二、课中——体验亚历山大技术增强学生的身心协调 |
(一)体验亚历山大技术的运动原理增强钢琴演奏的身心协调 |
(二)运用“椅子作业”合理分配身体能量减少钢琴演奏中习惯性紧张 |
三、课后——运用抑制技术在钢琴弹奏中觉察监督,剔除超负荷的练琴行为 |
第三节 亚历山大钢琴技术训练的三个进程 |
一、练习之前——建立审慎的练琴思维 |
(一)初步形成身体与钢琴音乐两者结合的意识 |
(二)建立对练琴时身体状态的觉知 |
二、练习之中——改变观念体验过程 |
(一)鼓励钢琴学生大胆质疑固有的练琴习惯 |
(二)培养钢琴学生不执着于预期钢琴演奏结果 |
三、练习之后——发掘钢琴演奏者的综合自我体验 |
(一)发掘钢琴演奏者综合自我体验的三种方法 |
(二)释放演奏者的内心焦虑,解决怯场心理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 |
第一节 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
一、亚历山大技术理念与中国礼仪文化 |
(一)亚历山大技术理念中礼仪文化来源与中国礼仪文化来源 |
(二)亚历山大技术理念中礼仪文化载体与中国礼仪文化载体 |
(三)亚历山大技术理念中礼仪文化的传播与中国礼仪文化的传播 |
二、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与礼仪培养 |
(一)表演仪态培养是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追求礼与乐的统一 |
(三)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提升礼仪规范陶冶行为修养 |
第二节 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与中国传统身体美学 |
一、亚历山大技术理念与中国身体美学 |
(一)亚历山大技术理念与儒家“天人一体”身体哲学 |
(二)亚历山大技术身心统一理论与中国身体美学的一致性 |
二、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与中国身体美学 |
(一)琴者,即身之舞动、心之表情、灵之达意 |
(二)实现中国古典身体美学的“栖居式审美”目标 |
第三节 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 |
一、亚历山大技术理念与中国道德文化 |
(一)亚历山大技术理念与中国道德文化的一致性 |
(二)亚历山大技术理念与中国道德文化的差异性 |
二、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与道德文化培养 |
(一)艺术是培养道德文化的重要手段 |
(二)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追求仁与乐的统一 |
(三)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提升艺术境界实现人格的不断完善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道与器的相得益彰”——亚历山大技术在中国钢琴教学中的实践 |
第一节 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中注重身体经验积累的探索 |
一、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中调整学生的肢体动作 |
二、根据钢琴学生生理特点选择教学指导方式 |
三、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中指导学生上肢运动链的使用 |
四、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中运用身体训练方式激发学生潜力 |
第二节 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中注重艺术经验积累的探索 |
一、培养钢琴学生表演哲学的反思性内涵 |
二、提高钢琴学生内心体验与自得 |
(一)“由适而乐”、“适人之乐”、“自适之适”和“忘适之适” |
(二)培养“身体深层敏感性” |
三、培养钢琴学生祛除内心执念的自我意识 |
第三节 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思维的调整、扩展和突破 |
一、思维调整——知觉塑造敏锐的弹奏动态 |
二、思维扩展——音乐与身体的双重“场界”思维有助于人琴合一 |
三、思维突破——注重过程导向的钢琴教学“无为思维”(Non—doing) |
第四节 “亚历山大技术”实现“自然和优化”的钢琴教学 |
一、“自然”的钢琴教学 |
(一)在钢琴训练中注重人道和现实的理性精神 |
(二)创立身心自由的钢琴训练方式 |
(三)钢琴演奏动作具有“自然之和”的本质属性 |
二、“优化”的钢琴教学 |
(一)行为上的自如化 |
(二)情绪上的轻松化 |
(三)姿态上的优美化 |
第五节 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中的循环上升三阶段论 |
一、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的“直觉弹奏阶段”:培养身体经验 |
(一)直觉弹奏阶段具有易变性、偶然性和无序个性化的特点 |
(二)运用亚历山大技术对“直觉弹奏阶段”进行引导 |
二、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的“自觉弹奏阶段”:培养艺术经验 |
(一)运用“有意识控制的自发性”有效控制音乐状态、建立身体与音乐之间的关联状态 |
(二)“有意识控制的自发性”重塑“身体感官地图” |
(三)运用“有意识控制的自发性”进行四个方面的教学实践 |
三、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的“无我弹奏阶段”:达到身体经验与艺术经验的融合 |
(一)“无我弹奏阶段”的个性品质 |
(二)“无我弹奏阶段”的身体经验与艺术经验融合的实践 |
四、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循环上升三阶段论对钢琴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的启示 |
(一)表演者境界 |
(二)艺术家境界 |
(三)艺术大师境界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附录一)亚历山大技巧对音乐演奏和音乐家健康的系统评估 |
(附录二)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法与中国传统钢琴教学法比较 |
(附录三)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法与中国钢琴教学法比较一览表 |
(附录四)访谈记录 |
(附录五)曲谱 |
(附录六)索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保罗·兴德米特钢琴组曲《1922》Op.26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保罗·兴德米特及其音乐创作 |
1.1.1 兴德米特简介 |
1.1.2 兴德米特音乐创作的三个阶段 |
1.2 研究现状与本论文的创新意义 |
1.2.1 钢琴组曲《1922》Op.26 研究现状综述 |
1.2.2 本论文的创新意义 |
2 钢琴组曲《1922》Op.26 的音乐风格与演奏风格 |
2.1 音乐风格 |
2.1.1 和弦分类及和声理论 |
2.1.2 旋律形态——音群化与传统旋律发展手法的结合 |
2.1.3 传统曲式对结构的影响——再现性、均衡性与对称性 |
2.2 组曲演奏风格的共性特征 |
3 钢琴组曲《1922》Op.26 音乐分析与演奏探索 |
3.1 第一首《进行曲》 |
3.1.1 音乐分析 |
3.1.2 演奏探索与教学要点 |
3.2 第二首《摇摆舞》 |
3.2.1 音乐分析 |
3.2.2 演奏探索与教学要点 |
3.3 第三首《夜曲》 |
3.3.1 音乐分析 |
3.3.2 演奏探索与教学要点 |
3.4 第四首《波士顿》 |
3.4.1 音乐分析 |
3.4.2 演奏探索与教学要点 |
3.5 第五首《拉格泰姆》 |
3.5.1 音乐分析 |
3.5.2 演奏探索与教学要点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普通高校音乐专业钢琴教学中音阶的教学难点分析及解决(论文提纲范文)
一、音阶弹奏中手臂的运用 |
二、手腕在音阶弹奏中姿势的变化运用 |
三、大拇指在音阶中的方向与准备 |
(一) 大拇指的弹奏方向 |
(二) 大拇指在弹奏中的准备 |
四、慢速练习在音阶弹奏中的运用 |
(10)探究钢琴弹奏过程中的生理伤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范围、方法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范围 |
(三)研究方法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一章 音乐演奏伤害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
第一节 研究起源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伤害的发生概率 |
二、伤害的成因 |
三、伤害的处理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钢琴弹奏过程中的生理伤害病症种类与成因 |
第一节 钢琴弹奏过程中的生理伤害病症类型及其发病机制 |
一、病症种类 |
二、相关病症的生理发病机制 |
第二节 钢琴弹奏过程中生理伤害病症的形成原因 |
一、弹奏方式的不合理 |
二、练习方式的不科学 |
三、对较难技术内容把握不当 |
四、对个人生理条件因素认识不足 |
五、对病症信号缺乏警觉性 |
第三章 钢琴弹奏过程中避免出现生理伤害的方法 |
第一节 改进弹奏方式,做到科学合理 |
一、弹奏姿势 |
二、手型摆放 |
三、适当放松 |
四、弹奏技术的运用 |
第二节 调整练习方式,做到循序渐进 |
一、合理地进行弹奏前暖身 |
二、合理地调整练习计划 |
第三节 针对不同技术类型,把握相应的弹练要领 |
一、八度和弦的弹奏 |
二、双音的连奏训练 |
三、宽音域的跳动 |
四、重音的弹奏 |
五、震音的弹奏 |
六、音阶与琶音的弹奏 |
第四节 根据个人生理条件,理性选择弹奏方法和作品 |
第五节 警惕身体各组织部位的不适感 |
第六节 注重防治结合,重视相关医疗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学位就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四、浅谈钢琴弹奏中手指与手腕的运动与配合(论文参考文献)
- [1]杨碧海钢琴协奏曲《草原牧歌》(双钢琴版)音乐研究[D]. 万琳.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2]权吉浩钢琴独奏曲《宴乐》音乐研究[D]. 张萌.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3]运动生理学视阙下钢琴教学手指快速跑动训练研究[D]. 宿千. 河北大学, 2020(08)
- [4]车尔尼钢琴手指灵巧初步练习曲Op.636的教学探索与研究[D]. 丛冰洁.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5]亚历山大技术在中国钢琴教学中运用的理论与实践[D]. 万凡捷.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6]保罗·兴德米特钢琴组曲《1922》Op.26研究[D]. 杨斌媛.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7]普通高校音乐专业钢琴教学中音阶的教学难点分析及解决[J]. 张驰. 艺术评鉴, 2019(10)
- [8]关于音阶、琶音练习中的手部动作问题——与刘诗昆先生商榷[J]. 李柯.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8(02)
- [9]论手腕运用在钢琴演奏中的作用[A]. 周弦影. Proceedings of 2017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EERES 2017)V109, 2017
- [10]探究钢琴弹奏过程中的生理伤害[D]. 龚勍. 西南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