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拟建立全国统一的产品和服务代码标识体系

我国拟建立全国统一的产品和服务代码标识体系

一、我国拟建立全国产品与服务统一代码标识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丁潇颖[1](2020)在《中国社区农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高速的城镇化进程造成了严峻的社会、食物和环境问题。作为应对上述问题的策略之一,社区农园在我国诸多城市中大量涌现并快速发展。然而,这些农园的作用却差异显着——部分农园成为了促进居民互动、保障食品安全、改善社区环境的关键媒介;部分农园却因用地权属、规划布局、组织管理和运营等方面的问题,引发了社会矛盾与公众质疑。而既有研究缺少针对中国社区农园的整体性分析、理论性指导和综合性策略,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农园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对中国社区农园进行全面探索,深入分析造成社区农园效益差异的成因,提出社区农园发展策略变得十分必要。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GIS空间分析、案例研究、问卷调查、SPSS数据分析等方法,从理论研究、现状分析与策略构建三方面对中国社区农园展开研究。(1)在理论研究方面,梳理了社区农园相关规划设计思想,总结了社区农园实践的发展趋势,并从政策环境、设计模式、参与机制、效益、社会资本和社区农园等层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解析。(2)在现状分析方面,探究了中国社区农园的空间分布特征,深入分析了社区农园的现状设计模式和参与机制,并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探析了社区农园的效益与问题,认为社区农园的社会作用显着而问题多集中在政策法规、规划设计、社会参与、管理制度、运营方式等方面。基于对问题成因的分析,提出应强化对社区农园社会作用的认知,构建社区农园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以此指导中国社区农园建设。(3)在策略构建方面,借助社会资本理论,阐明了社区农园能够建立信任、社会网络和规范,促进社会资本培育的社会作用,并进一步筛选得到影响社会资本形成的空间要素和社会要素。之后,基于不同要素对社会资本形成的影响程度,制定了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在设计策略层面上,剖析了典型社区农园案例,构建了分优先级的选址策略和农园尺度下的空间设计策略,并结合实践对设计策略进行验证;在参与机制层面上,提出了建立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组织模式、健全管理监督制度和开展多样化运营活动等途径和方法,论述了参与机制的有效性,并对社区农园的支持性政策体系进行探讨。本文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两方面,形成对中国社区农园的整体性认知,并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对社区农园社会作用进行解析和定位,进一步建立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对于突破社区农园发展障碍,科学指导社区农园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农园正向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2](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吴真[3](2019)在《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的困境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不断向纵深改革,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也不断趋于健全。目前,形成了以2015年《食品安全法》为核心,其他法律法规、实施细则等具体规定为补充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整体框架,但是,法律法规的立法层级较低,并且对新兴食品产业如互联网平台购物、网络订餐等的规定较少,于是,立法层级较低引发监管力度不足的同时,制度不健全更导致监管机构面对部分新兴产业无所作为,因此,亟待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引导监管机构的主动作为,与民众的主动监督形成合力。同时,以更完善的法律制度明确监管机构的职能是减少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形成了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为统领的“大市场”统一监管体制。就当前监管体制来看,整合各部门监管职能、提高监管效率的同时,也存在着各部门职能简单叠加、配置不合理与缺乏重组优势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监管机构内部专业人员配比较少,先进的检验检测设备和技术运用不到位,以及监管主体与被监管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进一步加剧了监管的难度。更深层次讲,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具体法律制度在发展中也存在着较为复杂的问题,比如对农产品市场准入规定的落实比较困难,部分食品安全标准长期未更新以及企业对食品追溯制度参与度不高等问题,需要更多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去改进和完善。落实到问题的化解,具体法律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才是最终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依据。结合我国当前的食品安全发展具体状况,当务之急是寻求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发展中所处困境的解决对策。具体来看,针对食品安全监督法律法规的不完善,首先,应尽快弥补现有法律法规的空白,完善食品安全法律责任体系,提高立法的可操作性与实用性;其次,针对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困境,充分发挥“大市场”统一监管模式的优势,合理分配并严格监督食品安全执法,同时鼓励并发展社会监督,大力提倡并推进食品安全的社会共治;最后,从食品安全监管的具体法律制度入手,扩大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辐射范围,加强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实施的广度与深度,提高食品安全标准制度的科学性与适用性,从而共同促进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刘云亮[4](2019)在《失信惩戒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化发展,重在规制信用秩序。构建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措施和基本路径。诚信中国建设,不仅亟需弘扬社会信用价值观,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发挥社会信用体系平台机制联网联动效应,倡导适用“守信激励和失信约束”奖惩机制,而且还需要营造优良信用环境,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惩戒失信,是诚信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失信惩戒法律制度,是失信惩戒机制的核心和法治化内容。失信惩戒法治化,需遵循信用理性和失信惩戒的理论依据,探讨失信惩戒的实体法和程序法内容,选定失信惩戒的法律热点问题,研究失信惩戒制度法治化措施、路径和内容,这成为本题研究的主要体系和目标。信用之道,东西方国家都有共识。信用属性,诸国皆知。信用价值,中外国家治理皆求本取经。信用有序,即成信用秩序。信用秩序,治于有制,束于法力。信用规制,正本清源,始于信用信息征集。广置社会信用体系,激励守信,惩戒失信,实现联网联惩。规制诚信和失信,是构建信用秩序的两个方面,诚信的核心是信用,信用建设重在规制。明确信用秩序忌讳,列明信用失序禁忌,公示信用失信情形,规制失信行为状态。失信的要害,在于与守信背道而驰。其始利己损人,终将损人不利己。失信属性,显性于有损诺言、有损他人、有意恶行、有违公德。规制失信的标准认知,在于法治失信行为构成要件、情形及其类型等,此乃失信构成论主要观点所在。失信惩戒理论,缘起信用本质。马克思揭示信用内涵和形式,取决于信用价值内容发现。马克思的信用价值理论,揭开了信用资本的双重价值认知。信用资本的本体价值与衍生价值,成为信用经济的发展动力源。守信与失信,则成为显现信用资本双重价值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与结果。惩戒失信,成为促进信用主体守信的价值导向推手。诸多信用论探寻和发现了信用价值与失信利弊均衡,博弈论从各博弈主体追求实现其利益衡最大化角度,对应选取风险防控方法,实现了信用与失信利益最大化的正义兑现。三维信用论,凸显和融合了诚信度、信用度和践约度三维度内容。数字信誉经济理论,根植于大数据存储革命,彰显数字化、网络化、信用化的信誉经济本质所在。失信惩戒的法律价值,在于体现维护信用秩序、正义、震慑力功能,失信惩戒权的行使正是保障信用秩序价值的需要。失信惩戒目的,不是报应论,而是重在保障社会信用秩序的社会整体利益论。适用失信惩戒原则,聚焦实施必惩、受惩、联惩、显惩原则等。认定失信责任,是适用失信惩戒法律制度的前提和基础。失信行为与失信人、受害人及其主观意识、客观形态等之间关系属性、内容等问题,成为认定失信责任的关联因素。无论因果关系说,还是客观归因说,其所考虑因素都集聚于行为人主观意识状态与客观行为表现、行为结果等要素之间的关联性、要件性和归因性。失信责任,是失信人对其失信行为所尽义务的责任,其形式是规范和量化失信人具体担当失信责任的表现形式和外观要件。失信惩戒,则是实施失信责任的形式,具有惩罚、处罚、治理和规制失信行为的内容元素,其目的是矫治失信之过。失信归责原则,主要见于过错失信归责责任、无过错失信归责责任、过失失信归责责任、失信责任豁免等原则。失信归责与失信责任,有着密切关联性。失信责任具有归属性、归因性、归责性和归罚性等属性,注定了其相对应责罚形式多样性。失信责任与惩戒失信,两者是形式与内容之间辩证关系,相互影响、相互表现和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运行的统一整体。构建失信惩戒实体法律制度,重在创建失信惩戒情形、措施、信联网惩戒机制等方面法律制度。界定和规制失信情形,并明确规定与其相适应的惩戒措施制度等,已成为失信惩戒法律制度最为关键实体问题。不同失信行为,其界定主体和情形也不同。失信惩戒措施,诸如失信信息公示、失信黑名单、失信触发反馈机制、失信联网报警机制等等。充分利用和发挥社会信用体系平台失信联网惩戒机制,实现失信信息联网征集、监管、预警等功能价值发挥,推进失信惩戒信息互通互限制、惩戒措施互叠互联制、惩戒效果互动互促制等效应扩大化等等。规制失信惩戒程序法律制度,重在失信惩戒模式、失信惩戒适用对象条件、失信惩戒程序规则与保障措施等方面法律制度。设置失信惩戒程序,目的在于确保失信人为其失信行为而申辩说理、抗辩的程序与机会,体现惩戒失信的程序公平正义价值。规制失信惩戒的适用,其核心价值在于凸显失信惩戒所适用程序的正义性和公示性,实现失信惩戒效应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有助真正意义上弘扬构建和完善失信惩戒机制的实体价值。创设失信惩戒的救济制度,重在明确适用失信惩戒措施之后的自我救济途径、异议程序、司法救济、失信惩戒措施解除、失信信用修复等方面法律制度。此制度,意在明确失信人可以拥有一定条件和程序要求下的失信信用修复权和机会。具体明细失信人自我救济的适用情形、方式及其化解其困境对策等。规制失信惩戒异议程序制度,明确异议人种类、异议范围和受理情形、处理机制等具体内容。不同失信惩戒模式,其界定所实施相适应惩戒措施、方式及其路径等有效防控手段方法,也不尽相同。规定失信惩戒措施解除机制的适用和启动情形条件、适用原则和制度、主要措施保障、失信信息修复与修复时效、失信惩戒程序解除及效力等内容。失信惩戒的司法救济机制,其属性已是上升到解决社会纠纷争端的最高级最权威方式,定位为司法解决纠纷体系,属于司法行为活动范畴,其法律效力源自国家司法权威公信力和国家强制力保障。其所关注的焦点,是失信惩戒异议争端中有关当事人对涉嫌失信的事实认识和法律适用存有争议,如由谁负责证明责任,如何设置证明标准等等内容。

王妍[5](2019)在《我国药品信息的共享协调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医药卫生信息领域仍存在很多影响信息共享的问题,其中,由于我国药品从生产、流通到使用涉及的环节多,药品信息生产和利用的主体数量巨大等特点,药品信息共享的问题更为复杂。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大数据的战略意义,将健康医疗大数据视为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作为与健康医疗直接相关的药品,药品信息共享问题的优化和改善也更为迫切。本研究便是基于这个问题开展的针对性研究。本研究以标准化推动信息共享为理论基础,探讨如何通过协调的方法,改善我国药品信息的共享问题,为实现更大范围药品信息共享、更多数据有效整合,更好开展药品大数据应用提供支撑。本研究以商品信息流动的先后顺序,将药品信息共享主体分为生产供应、采购使用、医疗保险三个领域,采用文献研究法,分别研究了各领域药品信息标准化现状,明确了行业主要的药品信息标准。采用比较研究法,对各主要的药品信息标准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出药品通用名、剂型、制剂规格、生产企业、包装(数量或材质)五个共性标准字段,再通过关联组合,形成了具有五个标准层级的跨领域多来源药品基本信息整合模型。采用案例分析法,以重庆药品交易所作为重要的案例研究对象,分析了其通过药品电子交易产生的驱动力对信息标准化协调的优化作用,研究了其药品信息标准化的工作成果,总结了其在标准化应用过程中的工作经验,对提出平台型电子交易驱动的药品信息共享服务模式提供了思路和可行性依据。最后以省级药品集中采购价格信息为例,分析了药品价格信息的标准化问题,研究了药品信息的共享协调在药品价格信息整合、价格统计、价格比较三个方面的应用。本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药品信息标准化现状导致药品信息共享存在问题,亟待优化改进。结合药品属性和平台经济的网络外部性原理,提出的优化建议是推动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全面电子交易,构建跨领域多来源药品信息整合模型及相应标准数据库,依托更多交易主体参与的电子交易平台提供信息共享服务。

王斌[6](2018)在《中国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及其在地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GIS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地质领域的信息化革命。地质钻孔资料是基础性、公益性的地质数据信息。建国以来,我国形成海量钻孔资料,但大部分以纸介质形式分散保管在各基层单位,造成钻孔资料利用不便、利用效率低、价值未发挥等。钻孔数据具有多源异构、空间分布等特征,决定GIS技术可以在钻孔数据集成、管理和服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基于GIS技术对钻孔数据库建设中的方法、技术和数据应用等进行分析研究,解决钻孔数据库建设中数据一体化管理和便捷利用等技术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以地质钻孔数据为对象,研究地质钻孔数据分类规则、数据标准化约束规则等,用结构化系统设计方法研究地质钻孔数据模型、空间数据图层划分标准等,应用于钻孔数据库设计。2、研究钻孔数据组织方式、数据集成方法和技术,首次建成全国地质钻孔数据库,实现全国范围内钻孔数据的统一管理,解决海量钻孔数据集成汇聚中的技术问题。3、研建地质钻孔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应用于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工作,解决地质钻孔数据质量控制问题。4、研发基于C/S与B/S混合结构的覆盖地质钻孔数据采集、管理、制图和服务全流程的地质钻孔数据管理服务系统,并在全国推广应用,有效解决海量地质钻孔数据的高效管理、发布和共享利用方面的技术和方法问题。5、从服务政府部门地质工作部署的角度,研究我国地质钻探工作程度,圈定地质钻探程度等级空间范围。从矿产资源潜力预测应用的角度,以毕力赫金矿为例,建立矿区地质模型,提出金矿资源成矿远景区和地质找矿方向建议,为地质钻孔数据库的推广应用提供示范借鉴。同时,验证系统的可用性和可靠性。

王岳含[7](2016)在《我国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种子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其质量水平与国家的粮食安全及食品安全息息相关。近年来,我国虽然不断加强对种子质量的监管力度,但种子质量安全事件屡禁不止,很多农户辛苦一年却颗粒无收。推行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是解决我国种子质量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国际种子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我国对质量可追溯系统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相关制度机制仍不完善。为此本文将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外部性理论及准公共产品理论等相关理论系统梳理了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关键要素与相关技术,明确了可追溯系统主体,并指出建立该系统的必要性。在分析种子质量管理目标与主要模式的基础上剖析了我国种子质量管理与可追溯系统的发展状况,通过对国外质量可追溯系统先进经验深入分析,得出了对我国系统建立的相关启示。通过问卷调查实证分析了影响我国种子企业与农户参与可追溯系统意愿的相关因素,从而为系统建设与完善提供了发展方向。本文还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水平与种子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建立的目标与原则,继而对可追溯系统进行了系统设计,并提出与系统建设相适应的政策建议。研究主要结论为:1.信息不对称、产品存在外部性及准公共产品性质是导致种子产品质量管理困难与市场混乱的主要原因,实施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可以有效增加信息的透明度,消除负外部性的不良影响,从而提高种子产品质量,有利于企业竞争能力的提升与行业可持续发展。2.法律体系不完善、检验认证能力有限和管理机制混乱是我国种子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此实施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可以有效促进政府管理能力提升,实现种子质量全面管理的目标。3.通过分析国外质量可追溯系统的相关经验发现,国外在可追溯系统建设方面普遍采取分阶段、分层级的推广模式,政府主导与企业自愿参与相结合的发展机制,强化市场准入与退出管理。因此我国在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过程中也应做到法律先行,理顺机制,根据国情与企业实际情况进行系统设计与开发。4.目前我国企业参与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意愿并不强烈,这主要受企业级别、产品出口情况、管理者的认知程度等因素的制约。而影响我国农户对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购买意愿的因素主要为文化程度、收入情况、对种子安全的关注度等。为此在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时,应采取相关措施增强各主体参与意愿。5.鉴于我国种子质量管理的现状,实施质量可追溯系统应以规范企业质量管理、增强产品质量信息透明度、明确问题产品的相关责任为主要建设目的,在统一性、便捷性和低成本性的原则基础上,完善对总体结构及相关系统的设计。

刘婷[8](2016)在《国际贸易中的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研究 ——以美欧转基因食品贸易争端为切入点》文中提出本文以美国和欧盟的转基因食品贸易争端为切入点,提出国际贸易中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差异问题。美国法对转基因食品标识的规定与欧盟法的规定有显着不同,这些差异已经突破国内法的层面,上升并演变为国际法问题。因此,本文对美国倡导的自愿标识制度和欧盟倡导的强制标识制度进行了多方面、深层次的剖析并进一步揭示出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差异导致的严重问题。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差异不仅使得有关转基因食品贸易的国际争端凸显,非关税壁垒增加;还导致地理标志失去其原有的意义,影响消费者的选择与判断;更严重影响了经济自由化和贸易的公平性。基于国际贸易中现有的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本文通过对美国的转基因食品监管路径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以及对美国转基因食品规制的现状的分析,进而揭示出美国自愿标识制度的理论基础和特点,最后对美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进行了深层的总结与剖析。与美国不同,欧盟的转基因食品强制标识制度建立在欧盟的转基因生物监管框架下,强制标识制度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深刻原因,制度本身特点鲜明。目前,国际贸易中转基因食品标识的国际协调存在着一些棘手的问题。在WTO框架下,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的解决仍然存在着很多障碍,诸如同类产品的认定问题、WTO规则与多边环境协议的优先性问题和SPS协议与《生物安全议定书》的适用问题。虽然国际协调乏力,但是多种规则的协同与差异还是为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解决留有一定的商榷空间。WTO的法律制度为国际贸易中的食品标识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性。无论是限定地理标志,还是基于SPS协议建立一套新的监管评级制度,都是力求通过完善WTO规则来解决问题。2015年TPP协议达成,TPP协议中对于SPS措施的规定,为WTO的SPS协议的完善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考。从目前各国对转基因食品的标识与监管中,可以看出尽管各国对转基因食品标识的立法和规则并不相同,但总体来说,无论是美国还是欧盟,他们在转基因食品的监管问题上都持有谨慎态度。我国的转基因食品标识立法并不完善,转基因食品发展中也存在着较多问题。因此,完善我国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建立可追溯的监管机制势在必行。

王薇[9](2015)在《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畜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畜牧养殖数量最大的国家,畜牧业也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我国动物疫情防控形势越来越严峻复杂。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关系国家食物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是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是农村农业工作的重要内容。2012年5月2日,《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发布实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指导全国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综合性规划,是我国动物疫病防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进入了规划引领、科学防治的新阶段。本论文在此背景下,从政府管理的角度出发,依据《规划》的基本理念,研究影响我国动物疫情政府防控能力的基本要素,对于我国制定合理的防控政策、创新防控组织体系建设、防控技术推广以及促进、社会防控资源整合有着很强的迫切性和现实性。本文在公共管理学、危机管理学、农业推广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下,综合运用公共危机管理理论、风险理论、脆弱性分析、动物卫生经济学理论以及系统管理理论对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依据《规划》提出的四个能力建设的基本保障,提出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的四大基础要素:法制规范、组织体制、科技支撑和条件保障。分章对此四大基本要素在我国建设的基本概况、存在的基本问题、问题引发的原因、国外的基本经验及做法以及可能的改进方向和做法进行了综合分析,旨在提升我国政府提高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能力。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文献探讨和实证昀方法对动物疫情防控能力建设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与结论。首先,改变观念,建立系统化的动物疫情防控法律体系。其中需要改变观念,从动物卫生安全的高度看待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立法;健全动物防疫组织立法,防止动物疫情防控立法碎片化;树立动物疫情风险意识,健全动物卫生风险评估机制。其次,突破限制,建立开放型的动物疫情防控体制框架。需要从专业性出发设立常规性指挥机构;以任务为中心建立复合式组织结构;以政府为中心的多元主体参与共治。再次,创新科技,构建有机性的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需要做到接轨国际标准,加强科技支撑基础条件建设;抓住核心技术,做好科技支撑沟通平台建设;注重社会需求,完善科技支撑能力评价机制;重视技术应用,科学研究与防控实践相结合。最后重视投入,建立稳定性的动物疫情防控条件保障。需要在条件保障上重心前移,加大和稳定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建立多元化的动物疫病防控资金分摊机制;对动物疫病防控重点领域进行合理分派;合理安排重大动物疫情应急资金和物资储备。本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及通过案例的实地调查和大量的统计数据来进行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可能在两方面具有创新:一是基本研究思路的创新性。文章突破单纯的从畜牧兽医学的角度来探讨动物疫情防控问题,而是从人类社会公共管理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社会的管理行为如何削弱或消减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发生的风险。二是计量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性。本项目采用回归分析对现阶段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的基本情况进行实证分析,找出目前影响防控能力的关键性要素,对我国短期内的防控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朱建广[10](2015)在《政务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电子政府(务),就是将工业化模型的大政府(特点是集中管理、分层结构、在物理经济中运行)转变为新型的管理体系,以适应虚拟的、全球性的、以知识为基础的数字经济。“电子政务”的基本功能是:提高政府机关在行政、服务和管理方面的工作效率;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提升政府机关的科学决策水平。作为一类特殊的政务信息资源,政务地理信息资源承担着政务信息资源空间位置框架职能,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地理空间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尤其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已成为基础性支撑系统。政务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是按照资源共享理念,以信息网络为基础,安全集约共享使用地理数据为目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为核心,通过适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完备的体制机制及标准体系保障,实现政务地理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避免政务地理信息资源的无序开发、信息化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和相关数据无法共享等问题。政务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是智慧城市的核心基础平台,它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以海量数据集成方式来对政务活动进行数字化描述、存储和利用,为电子政务应用提供统一的基础数据框架,突破政府各职能部门间的信息孤立,按照规则实现有序的信息共享。本文着重研究了政务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总体结构、相关的标准规范体系、地理信息资源共享数据库体系、地理信息应用系统体系等,并以青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作为实际系统的开发原型。论文分析了国内外城市及产业开发园区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和规划建设所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平台”构建的必要性、可行性及现实意义,提出了“平台”的总体架构、“平台”建设的关键技术、总体技术路线、标准规范体系、管理制度、数据结构体系和“平台”运维及基于该平台的应用开发设计原则。基于上述原则设计开发了青岛高新区政务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并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标准规范及规定,结合青岛高新区实际编制并出台了一套可行的标准规范及管理制定,以保证平台建设及运行维护的规范性和可持续性。从“平台”投入运行后的实际效果来看,目前系统已实现青岛国家高新区政务地理信息资源共享数据在政府部门与社会公众的有效共享,为青岛高新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提出了”统一标准、分部采集、定时更新、集中发布”的构建政务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总体设计思路;(2)制定了“联合共建、分工合作、逻辑集中、物理分散”的政务地理信息资源数据共享交换中心建设原则,将基础性、共享需求普遍、使用频度较高的政务空间地理信息资源按照物理集中的方式统一管理和服务,构建成面向整个区域服务的政务基础共享地理信息数据库;而对于专业性较强、使用范围较窄的专题数据资源,明确主责部门牵头管理和服务:(3)根据现代物联网对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大吞吐量需求,利用云计算技术、多副本技术和主从拓扑结构,设计了地理空间信息云平台负载调度算法,算法使用哈希函数将请求均衡化,根据预测将访问请求分为可预测高峰请求,随机高峰请求和系统响应请求,并通过主服务器实现统一调度,大幅减少了访问高峰期用户平均响应时间。总之,政务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为地方政府安全、高效、规范地管理地理信息资源进行了积极探索、提供了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园区类地方政务管理决策水平,推进电子政务信息的可视化,更好地满足园区政府、创新创业以及社会公众等方面对基础地理信息服务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未来随着体制机制创新,尚需将部分政府垂直业务部门的地理信息数据纳入平台中,并需继续探索更加安全便捷的数据共享方式。

二、我国拟建立全国产品与服务统一代码标识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拟建立全国产品与服务统一代码标识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社区农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源起:高速城镇化引发严峻的社会、食物和环境问题
        1.1.2 契机:社区农园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1.1.3 困境:社区农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1.1.4 小结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3.1 社区
        1.3.2 社区农园
        1.3.3 社区农园与份地农园
        1.3.4 社区农园与社区农业
    1.4 研究问题、内容和框架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内容和框架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2章 社区农园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综述
    2.1 社区农园相关规划设计理论回顾
        2.1.1 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上半叶:蕴含农业生产的城市规划构想
        2.1.2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重建社区农业的思想
        2.1.3 二十一世纪初期:与农业共生的城市规划理论
        2.1.4 当代农业与社区关系的理论研究
    2.2 社区农园相关实践探索脉络分析
        2.2.1 社区农园的实践渊源
        2.2.2 英国社区农园的当代发展
        2.2.3 美国社区农园的当代发展
        2.2.4 中国社区农园的当代发展
    2.3 关于社区农园政策环境的分析
        2.3.1 国外社区农园政策环境
        2.3.2 国内社区农园政策环境
    2.4 关于社区农园设计模式的研究
        2.4.1 社区农园的区位特征
        2.4.2 社区农园的空间设计特征
        2.4.3 社区农园的种植模式
    2.5 关于社区农园参与机制的研究
        2.5.1 社区农园的参与动机
        2.5.2 社区农园的组织模式
        2.5.3 社区农园的管理模式
        2.5.4 社区农园的运营模式
    2.6 关于社区农园效益的研究
        2.6.1 社区农园的经济效益
        2.6.2 社区农园的社会效益
        2.6.3 社区农园的生态效益
        2.6.4 社区农园的健康效益
    2.7 关于社会资本与社区农园的研究
        2.7.1 社会资本与促进社区农园成员间社会融合
        2.7.2 社会资本与提高社区农园成员的资源调动能力
        2.7.3 社会资本与增强社区农园成员的政治权利
    2.8 社区农园研究现状分析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社区农园现状调查分析
    3.1 基于GIS的中国社区农园空间分布研究
        3.1.1 GIS分析思路和方法概述
        3.1.2 中国社区农园整体空间分布特征
        3.1.3 中国社区农园空间分布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关系
    3.2 基于调研的中国社区农园专项特征解析
        3.2.1 调研目的、方法和内容概述
        3.2.2 问卷结果统计与案例概况
        3.2.3 社区农园设计模式分析
        3.2.4 社区农园参与机制分析
        3.2.5 社区农园效益分析
        3.2.6 社区农园问题诊断
        3.2.7 问题的解决思路:明确社区农园社会价值,构建社区农园的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指导农园建设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社区农园的社会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4.1 社会资本与社区农园的关联性
        4.1.1 社会资本概念的起源和发展
        4.1.2 社区农园语境下社会资本的定义和分类
        4.1.3 社会资本与社区农园社会作用的理论对接
    4.2 社会资本视角下中国社区农园的社会作用解析
        4.2.1 社会资本在社区农园中的培育
        4.2.2 社区农园社会资本的功能
        4.2.3 理论框架——社区农园促进社会资本培育的机制分析
    4.3 影响社会资本形成的空间要素和社会要素分析
        4.3.1 已有关于社区农园社会资本及其影响要素的研究
        4.3.2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4.3.3 研究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设计策略研究
    5.1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案例分析
        5.1.1 北京育园
        5.1.2 上海创智农园
        5.1.3 深圳馨月园
        5.1.4 上海梅园
    5.2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选址策略
        5.2.1 优先利用街道或社区中心闲置地
        5.2.2 开放社区公共服务单位附属场地
        5.2.3 融入社区公园
        5.2.4 活化社区消极空间
    5.3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空间设计策略
        5.3.1 建立开放性社区农园,实现人人共享目标
        5.3.2 “因地制宜”地构建公共交往空间
        5.3.3 营造规整有序的种植形式
        5.3.4 配置适当比例的观赏性景观
        5.3.5 增设必要的基础设施,采用复合式设计
        5.3.6 构建服务于不同群体的种植园区
        5.3.7 不同空间载体下社区农园设计手法分析
    5.4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实践应用
        5.4.1 点——天津万盈家园社区食物花园项目
        5.4.2 线——天津丁字沽工人新村十三段社区生产性步道设计方案
        5.4.3 面——天津丁字沽工人新村十三段社区有农化设计方案
        5.4.4 小结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参与机制研究
    6.1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组织模式
        6.1.1 分阶段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方式解析
        6.1.2 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模式中参与主体的权责分析
        6.1.3 实现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模式的途径
    6.2 健全管理监督制度
        6.2.1 设立社区农园行政管理部门和社区农园协会,完善监管结构
        6.2.2 设置有效公开的管理制度和规则
        6.2.3 分类型社区农园管理建议
        6.2.4 设置完善的监督机制
    6.3 开展多样化运营活动,拓展农园社会资本宽度
        6.3.1 开展文化类活动
        6.3.2 开展自然教育类活动
        6.3.3 开展商业类活动
        6.3.4 开展综合类活动
    6.4 参与机制的有效性分析
        6.4.1 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模式的有效性分析
        6.4.2 健全管理监督制度的有效性分析
        6.4.3 开展多样化运营活动的有效性分析——以商业类活动对社会网络形成的影响为例
    6.5 政策建议:建立支持社区农园的政策体系,保障社会资本培育
        6.5.1 国家层面
        6.5.2 地方层面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拓展——绿色生产性社区视角下的社区农园
    7.3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附录 F
附录 G
附录 H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3)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的困境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第一章 食品安全监管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食品安全监管相关概念剖析
    第二节 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建构的缘起
    第三节 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的演进与生成
第二章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的发展困境
    第一节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的困境分析
    第二节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发展困境
    第三节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具体法律制度的发展困境
第三章 域外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美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
    第二节 欧盟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
    第三节 域外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第四章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对策
    第一节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的完善路径
    第二节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发展建议
    第三节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具体法律制度的完善对策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失信惩戒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综述
    三、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
第一章 失信构成论
    第一节 信用本质论
        一、信用的内涵及其属性
        二、信用的法律特征及其法律价值
        三、信用法治理念
    第二节 失信界定
        一、失信的内涵及其特征
        二、失信行为的内涵及其类型
        三、失信行为的认定标准
        四、失信行为的法律界定
    第三节 失信归责说
        一、失信归责主要理论
        二、失信归责原则
        三、失信责任形式
        四、失信责任豁免
第二章 失信惩戒理论
    第一节 失信惩戒权
        一、信用起源论
        二、惩戒权的缘起
        三、惩戒权的法律特征
        四、失信惩戒极限
    第二节 失信惩戒的价值认知
        一、失信惩戒的价值核心
        二、失信惩戒的目的
        三、失信惩戒的法律功能
    第三节 失信惩戒原则
        一、必惩原则
        二、受惩原则
        三、联惩原则
        四、显惩原则
第三章 失信惩戒实体法律制度
    第一节 失信惩戒情形
        一、违法行为情形
        二、违约行为情形
        三、违反行规行为情形
        四、违反公德行为情形
        五、悖逆社会行为情形
    第二节 失信惩戒措施
        一、失信信息公示制度
        二、失信黑名单制度
        三、失信触发反馈机制
    第三节 失信联网惩戒
        一、失信联网报警
        二、社会信用体系失信联网惩戒机制
第四章 失信惩戒程序法律制度
    第一节 失信惩戒模式
        一、自律惩戒模式
        二、行政性惩戒模式
        三、市场性惩戒模式
        四、社会性惩戒模式
        五、互联网式惩戒模式
    第二节 失信惩戒适用对象和条件
        一、失信惩戒适用对象
        二、失信惩戒适用条件
    第三节 失信惩戒适用程序规则和保障措施
        一、失信惩戒适用程序规则
        二、失信惩戒程序适用保障措施
第五章 失信惩戒救济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 失信人自我救济
        一、失信人自我救济权
        二、失信人自我救济的方式
        三、失信人自我救济的困境
    第二节 失信惩戒的异议程序
        一、失信惩戒的异议人种类
        二、失信惩戒的异议范围和受理
        三、失信惩戒的异议处理
    第三节 失信惩戒的司法救济
        一、失信惩戒的司法救济理念
        二、失信惩戒的司法救济程序属性
        三、失信惩戒的司法救济效力
    第四节 失信惩戒措施的解除
        一、失信惩戒措施的解除情形
        二、失信惩戒措施的解除条件
        三、失信惩戒措施解除的程序及效力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我国药品信息的共享协调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信息共享研究持续增长
        1.2.2 语义互操作是技术方向
        1.2.3 我国的药品信息共享研究相对较少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
        1.5.2 比较研究
        1.5.3 案例研究
    1.6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信息与数据
        2.1.2 标准化与标准
        2.1.3 药品及其属性
    2.2 相关理论
        2.2.1 信息共享的经济学基础
        2.2.2 平台经济的网络外部性
        2.2.3 知识体系相关理论
        2.2.4 标准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第三章 我国药品信息标准化现状分析
    3.1 药品基本信息标准化
        3.1.1 药品命名标准
        3.1.2 国家药品编码制度
    3.2 药品生产供应领域的药品信息标准化
        3.2.1 国际物品编码在领域的应用
        3.2.2 领域完善性的探索实践
    3.3 药品采购使用领域的药品信息标准化
        3.3.1 医疗机构对药品信息规范化的实践
        3.3.2 省级药品集中采购中的药品信息标准化
    3.4 医疗保险领域的药品信息标准化
        3.4.1 国家医保层面的药品信息标准化
        3.4.2 各省医保层面的药品信息标准化
第四章 药品信息标准的管理协调
    4.1 现行主要的管理协调模式分析
        4.1.1 政府部门内部自上而下的协调模式
        4.1.2 以信息中介为核心的药品信息标准化协调模式
        4.1.3 药品电子交易驱动的信息标准化协调模式
    4.2 药品信息标准的管理协调优化
        4.2.1 推动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全面电子交易
        4.2.2 依托交易平台提供信息共享服务
第五章 药品信息标准的内容协调
    5.1 构建跨领域多来源药品基本信息整合模型
        5.1.1 模型构建方法
        5.1.2 模型构建原则
    5.2 标准层级信息内容的协调
        5.2.1 药品通用名的协调
        5.2.2 剂型的协调
        5.2.3 制剂规格的协调
        5.2.4 生产企业名称的协调
        5.2.5 包装信息的协调
第六章 药品价格信息的共享协调应用
    6.1 药品价格的研究意义
    6.2 药品价格信息采集
        6.2.1 药品价格类型
        6.2.2 药品价格信息主要来源
        6.2.3 药品价格信息规范化采集
    6.3 药品价格数据处理
        6.3.1 数据整合
        6.3.2 数据剖析
    6.4 规范化药品价格数据的应用
        6.4.1 描述性统计
        6.4.2 药品分类比较
        6.4.3 药品差比价
        6.4.4 药品日均费用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自愿预先检测申请表

(6)中国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及其在地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现状
        1.2.1 地理信息系统发展概况
        1.2.2 国内外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现状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和方法
    1.5 主要完成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第2章 地质钻孔数据模型研究
    2.1 地质钻孔数据特征
    2.2 地质钻孔数据内容和分类标准
        2.2.1 数据源
        2.2.2 数据库内容确定的基本原则
        2.2.3 数据采集内容
        2.2.4 数据分类标准
        2.2.5 数据库建设总体思路
    2.3 数据标准化与约束规则
    2.4 数据代码字典
    2.5 地质钻孔数据模型
        2.5.1 数据概念模型
        2.5.2 数据结构模型
    2.6 地质钻孔图层划分
第3章 地质钻孔数据集成
    3.1 地质钻孔数据组织
    3.2 地质钻孔数据集成工作流程
    3.3 地质钻孔数据采集汇聚
        3.3.1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3.3.2 资料预处理
        3.3.3 图表资料数字化处理
        3.3.4 数据采集入库
        3.3.5 数据转换与投影变换
        3.3.6 数据整理与检查
    3.4 地质钻孔数据集成成果
第4章 地质钻孔数据质量控制体系
    4.1 数据质量控制概念
    4.2 数据质量控制目标
    4.3 数据质量检查与验收要求
        4.3.1 数据质量检查要求
        4.3.2 数据质量验收要求
    4.4 数据质量检查内容
    4.5 数据生产过程质量控制
        4.5.1 采集阶段质量控制
        4.5.2 验收阶段质量控制
        4.5.3 复核复检阶段质量控制
        4.5.4 监督检查质量控制
    4.6 数据质量检查方法和手段
        4.6.1 质量控制方法
        4.6.2 质量检查方式
        4.6.3 检查手段
    4.7 数据质量评价方法
第5章 基于GIS的地质钻孔数据管理服务系统集成
    5.1 系统需求分析
    5.2 系统建设目标
    5.3 系统总体设计
        5.3.1 逻辑架构设计
        5.3.2 技术架构设计
        5.3.3 系统运行环境要求
        5.3.4 数据库设计
        5.3.5 接口设计
        5.3.6 平台技术的选择
        5.3.7 系统主要功能设计
    5.4 系统主要功能与实现
    5.5 系统应用
第6章 地质钻孔数据应用示范研究
    6.1 地质钻探程度分析
        6.1.1 地质钻探工作程度总体特征
        6.1.2 地质钻探工作程度分布特征
    6.2 1:5万和1:25万图幅地质钻孔数据集成情况分析
        6.2.1 1:5万图幅地质钻孔数据集成情况分析
        6.2.2 1:25万图幅地质钻孔数据集成情况分析
    6.3 矿产资源潜力预测——以内蒙古自治区毕力赫金矿为例
        6.3.1 区域地质
        6.3.2 矿区地质
        6.3.3 矿床地质特征
        6.3.4 矿区三维地质模型构建
        6.3.5 矿区成矿远景区预测
第7章 结论
    7.1 主要成果与认识
    7.2 存在问题与建议
        7.2.1 存在问题
        7.2.2 下一步工作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附表
附录二:附图
附录三:个人简历

(7)我国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内涵研究
        1.3.2 质量可追溯系统的构建研究
        1.3.3 质量可追溯系统的主体行为研究
        1.3.4 质量可追溯体系的功能
    1.4 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分析框架
        1.4.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我国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理论分析
    2.1 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内涵与相关理论
        2.1.1 种子质量可追溯的内涵
        2.1.2 种子质量可追溯管理的基础理论
    2.2 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关键要素与相关技术
        2.2.1 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关键要素
        2.2.2 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相关技术
    2.3 我国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主体及必要性
        2.3.1 我国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主体
        2.3.2 我国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必要性
第三章 国内外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现实状况
    3.1 我国种子质量管理的现实状况
        3.1.1 我国种子质量管理的内涵
        3.1.2 种子质量管理的主要模式
        3.1.3 我国种子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3.2 我国种子质量追溯管理的发展现状
        3.2.1 我国种子质量追溯管理的主要进展
        3.2.2 我国种子质量追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3 国外质量追溯管理的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
        3.3.1 国外质量追溯管理的发展现状
        3.3.2 国外质量追溯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第四章 企业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意愿的实证分析
    4.1 企业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动因分析
        4.1.1 企业内部激励的动因分析
        4.1.2 利益相关者的外部动因分析
    4.2 企业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经济学分析
        4.2.1 企业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供求分析
        4.2.2 企业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成本收益分析
    4.3 企业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的描述性数据分析
        4.3.1 数据来源、问卷设计
        4.3.2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4.4 描述性数据分析总结
    4.5 企业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4.5.1 研究假设
        4.5.2 理论模型
        4.5.3 模型结果
        4.5.4 结果分析
第五章 农户对种子质量可追溯产品的购买意愿研究
    5.1 农户对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影响分析
        5.1.1 农户购买种子质量可追溯产品的主要动因
        5.1.2 农户对种子质量可追溯产品的影响
        5.1.3 农户的购买决策分析
    5.2 农户对种子质量可追溯产品购买意愿的描述性分析
        5.2.1 数据来源、问卷设计
        5.2.2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5.2.3 描述性数据分析总结
    5.3 农户对种子质量可追溯产品购买意愿及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5.3.1 研究假设
        5.3.2 理论模型
        5.3.3 模型结果
        5.3.4 结果分析
第六章 我国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构建
    6.1 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总体框架
        6.1.1 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建设目的
        6.1.2 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建设目标
        6.1.3 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建立原则与主体职责
    6.2 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结构设计
        6.2.1 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管理结构
        6.2.2 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溯源结构
    6.3 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分项设计
        6.3.1 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模块设计
        6.3.2 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技术设计
    6.4 现阶段实施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政策建议
        6.4.1 完善法律标准,增进部门协调
        6.4.2 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企业参与
        6.4.3 加强监管力度,保障追溯质量
        6.4.4 普及宣传教育,提高消费意愿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种子企业调查问卷
    附录2 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农户调查问卷
致谢
在站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国际贸易中的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研究 ——以美欧转基因食品贸易争端为切入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与专有名词对照表
导论
    一、本文的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国际贸易中的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影响与成因
    第一节 国际贸易中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的影响:争端与壁垒
        一、国际贸易争端凸显
        二、非关税壁垒的增加
    第二节 国际贸易中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的成因
        一、农业贸易政策的分歧
        二、对待转基因食品的立场分歧
        三、复杂的农产品贸易关系
    第三节 转基因食品的国内法标识:自愿与强制
        一、自愿标识制度
        二、强制标识制度
        三、制度差异协调乏力
第二章 国际贸易中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的国际协调——WTO规则与《生物安全议定书》的协同与差异
    第一节 WTO框架下的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的解决
        一、问题解决的障碍之同类产品认定
        二、问题解决的障碍之WTO与 MEA的优先适用
        三、SPS协议的适用
    第二节 《生物安全议定书》框架下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的解决
        一、问题解决的障碍性——《生物安全议定书》的适用范围
        二、问题解决的可能性
    第三节 多种国际规则的协同与差异
        一、《生物安全议定书》与WTO规则的差异点
        二、《生物安全议定书》与WTO规则的相同点
        三、《生物安全议定书》与WTO规则的优先性
        四、多种规则与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的解决
第三章 自愿标识的倡导—美国的侵权保障与联邦法制
    第一节 美国的转基因食品监管路径演进:从过程到产品
        一、美国对转基因产品规制的早期:EPA主导下的基于过程的监管
        二、美国对转基因产品规制的中期:OSTP下基于产品的监管
        三、美国对转基因食品规制的近期:FDA的主要权责
    第二节 美国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从自愿标识到强制标识
        一、美国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的理论基础
        二、《联邦食品、药品、化妆品法案》与自愿标识制度的特点剖析
        三、美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的综合评述
    第三节 美国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侵权保障与联邦法律
        一、侵权保障
        二、联邦法制
第四章 强制标识的代表—欧盟的层级监管与政治考量
    第一节 欧盟对于GMO的安全立法框架
        一、初期监管
        二、中期监管
        三、公约义务
    第二节 欧盟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分析
        一、欧盟的转基因食品管制的理论基础
        二、强制标识制度与1829/2003 条例
        三、强制标识制度与1830/2003 条例
    第三节 欧盟的转基因食品强制标识制度特点评析
        一、标识的性质
        二、标识的特点
        三、链条式监管
    第四节 欧盟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层级监管的政治考量
        一、层级监管
        二、政治考量
第五章 国际贸易中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解决——WTO框架下的可行性方案探讨
    第一节 地理标志的限定
        一、地理标志在国际贸易中的意义
        二、地理标志与转基因食品
        三、地理标志的限定与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的解决
    第二节 SPS协议框架下的转基因食品监管评级
        一、转基因食品监管评级制度构建概述
        二、转基因食品监管评级制度构建的目标和标准
        三、转基因食品监管评级制度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TPP协议带来的新思考
        一、TPP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文本解读
        二、TPP的 SPS措施与欧盟转基因案
        三、TPP对 SPS协议的发展是否适用于转基因食品?
第六章 国际贸易中转基因食品标识的问题解决与中国路径
    第一节 我国的转基因食品立法与问题
        一、我国的转基因食品发展存在的问题
        二、我国关于GMO的立法框架
        三、我国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
        四、我国GMO立法与标识制度的特点与缺憾
    第二节 国际贸易中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对中国的启示
        一、各国对转基因食品及标识管制严格
        二、各国对转基因食品标识管制差异明显
        三、三种模式与中国选择
    第三节 中国路径
        一、我国转基因食品标识立法完善的基本思路
        二、我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的完善
        三、我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的法律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危机防控能力研究
        1.2.2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研究
        1.2.3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研究
        1.2.4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1.3 研究问题与内容
    1.4 本文研究框架与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公共危机
        2.1.2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
        2.1.3 危机防控能力
        2.1.4 能力建设及其基础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2.2.2 风险管理与脆弱性研究
        2.2.3 动物卫生经济学
        2.2.4 系统管理理论
第3章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能力建设基础及其形成
    3.1 能力基础之一: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3.2 能力基础之二:管理体制建设情况
    3.3 能力基础之三:科技研发支持情况
    3.4 能力基础之四:条件保障建设情况
    3.5 综合能力形成:应急响应实施情况
第4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法制体系建设
    4.1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法制体系建设
        4.1.1 我国动物卫生法律体系建设概况
        4.1.2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法规建设情况
    4.2 我国动物疫情应急法制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4.2.1 立法文本及内容自身存在的问题
        4.2.2 法律文本与实践工作存在脱节
        4.2.3 应急法律体系的操作性存在欠缺
    4.3 其他国家动物疫情防疫法律体系建设经验借鉴
        4.3.1 美国:1+N系统化动物卫生法律体系
        4.3.2 澳大利亚:风险监控为主的动物疫情防控立法
        4.3.3 加拿大:体系健全覆盖面广的疫情防控立法
        4.3.4 欧盟:规范化、人性化的动物卫生立法体系
    4.4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立法的改进方向
        4.4.1 健全动物防疫组织立法,防止立法碎片零散
        4.4.2 树立动物疫情风险意识,健全风险评估机制
        4.4.3 改变动物疫病防控观念,做好系统规范立法
第5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管理体制建设
    5.1 构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的理论基础
        5.1.1 应急管理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5.1.2 公共危机组织结构的特点
    5.2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现状
    5.3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的问题及原因
        5.3.1 动物疫情常态应急机构尚未建立
        5.3.2 危机管理指挥联动系统尚且缺乏
        5.3.3 官方组织缺乏与社会力量的整合
        5.3.4 重大动物疫情区域合作机制缺乏
    5.4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管理体系的改进
        5.4.1 专业性、常规性指挥机构的设立
        5.4.2 以任务为中心建立复式组织结构
        5.4.3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相协调
第6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6.1 动物疫病公共危机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现状
        6.1.1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科研机构发展现状
        6.1.2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成果研发情况
        6.1.3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成果运用情况
    6.2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问题
        6.2.1 防控科技人力资本待遇较低、队伍不稳
        6.2.2 防控技术研究投资不足、应用水平偏低
        6.2.3 防控科研项目立项及管理处于无序状态
        6.2.4 科技成果鉴定评价机制忽视了实践需求
        6.2.5 科研成果推广缓慢,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6.3 制约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分析
        6.3.1 缺乏与时俱进的科学劳动价值评价机制
        6.3.2 缺乏全面、完整、连续的经费资助机制
        6.3.3 缺乏国家层面统一的科技管理服务平台
        6.3.4 缺乏科技需求方主导的制度化评价机制
        6.3.5 缺乏与社会转型相适应的成果转化机制
    6.4 我国动物疫情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途径
        6.4.1 优化薪酬结构,尊重科技人才价值
        6.4.2 改善投资机制,加强基础条件建设
        6.4.3 抓住核心技术,做好管理平台建设
        6.4.4 注重社会需求,完善鉴定评价机制
        6.4.5 重视技术应用,科研与防控相结合
第7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条件保障建设
    7.1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政策概述
        7.1.1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政策的历史演变
        7.1.2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条件保障基本理念的形成
    7.2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存在的问题
        7.2.1 财政支持总量尚显不足
        7.2.2 财政支出结构不够合理
        7.2.3 财政支持的持续性不够
    7.3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7.3.1 财政投入理念存在差距
        7.3.2 财政分摊机制并未健全
        7.3.3 财政支出方式过于单一
    7.4 美国和澳大利亚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的基本经验
        7.4.1 财政支持总量充足力度较大
        7.4.2 财政支出结构动态均衡变化
        7.4.3 多元主体共同平衡分摊费用
        7.4.4 疫病消灭计划占据较大比重
    7.5 改进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条件保障的建议
        7.5.1 加大和稳定动物疫病危机防控财政支持
        7.5.2 建立多元化动物疫病防控资金分摊机制
        7.5.3 对动物疫病防控重点领域进行合理分派
        7.5.4 合理安排动物疫情应急资金和物资储备
第8章 政府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的应急响应
    8.1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应急响应的理论框架
    8.2 Matlab回归分析理论模型
    8.3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的实证研究
    8.4 提升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的应急响应的路径选择
第9章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改变观念,建立系统化的动物疫情防控法律体系
    9.2 突破限制,建立开放型的动物疫情防控体制框架
    9.3 创新科技,构建有机性的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
    9.4 重视投入,建立稳定性的动物疫情防控条件保障
第10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10.1 防控能力建设基础的综合性研究
    10.2 防控能力基础条件的精细化研究
    10.3 防控能力建设效果的全面性评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10)政务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地理信息基础资源共享现状
    1.2 选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1.3 论文的组织与结构
2 政务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架构研究
    2.1 政务空间地理信息资源的概念
    2.2 政务空间地理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体系总体框架
    2.3 政务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定义
    2.4 政务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总体设计原则
    2.5 政务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技术架构
    2.6 政务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总体技术路线
    2.7 政务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步骤
3 政务地理信息资源的管理
    3.1 政务地理信息资源的规划
    3.2 政务空间地理信息资源数据的获取与更新
    3.3 政务空间地理信息资源的目录体系
    3.4 政务空间地理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
4 关键技术研究
    4.1 海量数据存储压缩技术
    4.2 海量地理空间信息的查询检索技术
    4.3 地理编码技术
    4.4 地理空间信息共享与互操作技术
    4.5 矢量空间数据管理技术
    4.6 不同精度影像数据融合技术
    4.7 负载均衡调度算法设计
    4.8 仿真验证
5 标准体系研究
    5.1 数据标准
    5.2 技术规程
    5.3 服务标准
    5.4 安全标准
6 数据库体系研究
    6.1 空间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分析与设计
    6.2 基础地理信息框架数据库
    6.3 公共专题数据库
    6.4 社会专题数据库
    6.5 统计数据库
    6.6 地理编码数据库
    6.7 元数据库
    6.8 空间基础数据库发展趋势
    6.9 数据库产品选择原则
7 平台运雏管理及应用系统设计研究
    7.1 平台数据管理系统
    7.2 平台运维支撑系统
    7.3 应用接口
    7.4 空间基础信息发布系统
    7.5 三维展示系统
    7.6 在线地理编码服务系统
    7.7 共享工具软件
    7.8 平台门户网站系统
8 青岛高新区政务地理信息资漂共享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8.1 建设目标
    8.2 青岛高新区政务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标准规范设计
    8.3 青岛高新区政务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数据库设计
    8.4 青岛高新区政务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管理系统研究
    8.5 青岛市高新区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政府应用系统研究
    8.6 社会与经济效益分析
9 结论与展望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2010.9-2014)主要研究成果
13 附件
    13.1 附件1 青岛高新区空间地理信息共享机制
    13.2 附件2 青岛高新区地理空间信息数据更新管理办法
    13.3 附件3 青岛高新区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应用管理办法
    13.4 附件4 青岛高新区地理编码标准
    13.5 附件5 青岛高新区地理空间基础数据库分类编码标准
    13.6 附件6 青岛高新区地理空间基础数据库元数据标准
    13.7 附件7 青岛高新区政务专题图层建设技术规范
    13.8 附件8 青岛高新区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应用技术规范
    13.9 附件9 青岛高新区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用户证明

四、我国拟建立全国产品与服务统一代码标识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社区农园研究[D]. 丁潇颖. 天津大学, 2020(01)
  • [2]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3]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 吴真. 甘肃政法学院, 2019(01)
  • [4]失信惩戒法律制度研究[D]. 刘云亮.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5]我国药品信息的共享协调及应用研究[D]. 王妍. 沈阳药科大学, 2019(07)
  • [6]中国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及其在地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D]. 王斌.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8)
  • [7]我国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研究[D]. 王岳含.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07)
  • [8]国际贸易中的转基因食品标识问题研究 ——以美欧转基因食品贸易争端为切入点[D]. 刘婷.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9]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D]. 王薇.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8)
  • [10]政务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与应用[D]. 朱建广. 中国海洋大学, 2015(10)

标签:;  ;  ;  ;  ;  

我国拟建立全国统一的产品和服务代码标识体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