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颅脑外伤迟发性出血CT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陈星宇[1](2021)在《进展性脑挫裂伤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脑挫裂伤患者早期发展为进展性脑挫裂伤的高危因素。通过对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可以为早期的干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以此提高患者的救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遂宁市中心医院连续收治的脑挫裂伤患者。纳入标准:(1)有明确的颅脑外伤病史;(2)受伤后8h以内进行首次头颅CT检查,并且24h内复查患者头颅CT;(3)入院首次头颅CT明确提示脑挫裂伤的患者。排除标准:(1)入院后具有严重的原发脑干伤、严重的脏器损伤及严重失血性休克患者;(2)既往有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患者;(3)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不完整的患者;(4)年龄18周岁以下或孕妇;(5)入院后需急诊开颅手术;(6)近3个月内有过抗凝治疗。其中共149例脑挫裂伤患者符合标准纳入研究。按照病情是否进展分为进展组与非进展组。病情进展的定义为:颅脑CT复查显示有脑挫裂伤体积扩大、其他部位新出现脑挫裂伤及新发颅内血肿,且增加的体积为首次颅脑CT检查显示脑挫裂伤体积的30%以上。收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入院时血压、GCS(Glasgow Coma Score,GCS)下降值(入院后4-6h)、复查头颅CT时间、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肌酐(Creatinine,CRE)、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eutrophil/lymphocyte,NLR)、血钾水平。将收集的数据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再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性别、GCS下降值(入院后4-6h)、AST、ALT、SII、NLR和血钾水平是与脑挫裂伤进展密切相关。而患者入院时收缩压和舒张压、年龄、复查头颅CT时间、肌酐、PT和APTT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GCS下降值(入院后4-6h)≥2分(OR=5.243;P<0.05)、SII≥2.02×1012/L(OR=2.644;P<0.05)、血清钾<3.0mmol/L(OR=1.183;P<0.05)是进展性脑挫裂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GCS下降值(入院后4-6h)≥2分、SII≥2.02×1012/L、血清钾<3.0mmol/L是进展性脑挫裂伤的独立危险因素,若发现入院患者有相关危险因素,应注意早期复查头颅CT,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以便及时调整诊疗方案。
陈卿安[2](2021)在《单纯创伤性颅脑损伤进展性出血的危险评分系统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入院临床特征,探究单纯颅脑外伤后出现进展性出血的高危因素,尝试建立一个预后模型。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住院的颅脑外伤患者,纳入标准为:1)年龄18?85岁,12小时内入院并完善首次CT检查;2)头颅外伤史明确;3)48小时常规复查头颅CT至少1次;4)符合单纯性颅脑损伤定义,即头颅简明损伤定级(Abbreviated Injury Scale,AIS)≥3分而且其他解剖部位AIS<3分;排除标准:1)近3月内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史;2)入院时有明确可能影响凝血系统功能疾病(例如:肝病、血友病、恶性肿瘤、深静脉血栓形成等);3)合并其他解剖区域较为严重多发伤(AIS ≥3);4)入院前大量输液史(补液量≥2L);5)病历资料不全者;6)未能完善CT复查者(死亡或者拒绝检查)。颅脑外伤进展出血性(Progressive hemorrhagic injury,PHI)定义为与入院首次CT比较,复查CT见新发脑内血肿,或原有颅内血肿体积扩大(超过25%或以上)。所有患者分为PHI组和非PHI组。收集所有病人临床症状、凝血、CT结果等基线信息,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PHI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β回归系数成比例转换,赋予每个风险因素分数并建立PHI的风险评分系统。并计算每个患者分数,由此定义三个风险组:低风险(0-4分)、中风险(5-10分)、高风险(11-22分);同时比较不同组间PHI发生率、预后、手术情况。采用SPSS 20.0进行数据分析,连续性资料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或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比较三风险组预后的差异。Hosmer-Lemeshow检验用于评估模型的拟合能力,P<0.05则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62例患者中,23.46%(38例)发生PHI。进行单因素分析后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出血、颅内血肿、中线移位、收缩压、GCS评分、头颅AIS评分、年龄、PLT≤150× 109/L、纤维蛋白原≤1.8g/L、INR≥1.2是PHI的影响因素;通过多因素分析确定5个独立危险因素:中线移位≥0.5cm(6分)、收缩压≥ 148mmHg(7 分)、GCS≤ 12(5 分)、INR≥ 1.2(4 分)、Fg≤ 1.8g/L(4分)为单纯颅创伤性脑损伤后PHI的独立危险因素。三个风险组发生PHI比例分别为8.4%、24.1%、72%,不良预后概率分别为0%、11.1%、68%,而手术干预概率分别为6.0%、14.8%、36%,以上三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该风险评分系统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能力(Hosmer-Lemeshow,P=0.96)和区分性(AUC面积=0.802)。结论:中线移位≥0.5cm、收缩压≥148mmHg、GCS≤12、INR≥1.2、Fg≤1.8g/L为单纯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我们开发和内部验证了PHI预测模型和一个简便的评分,该评分基于5个入院时可获得的患者信息,可能准确地识别颅脑外伤后PHI的发生率。
卢建珍[3](2021)在《影像学检查在法医临床鉴定中的应用探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在临床诊断中X线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方法得已广泛应用,影像学检查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法医学鉴定提供多种高效、准确的技术方法。其检查资料具有信息化程度高、易实现资料的永久存储、鉴定结果客观真实以及部分影像征象可重复再现等的特性,成为临床医学和法医学鉴定不可或缺的客观依据。但在法医临床鉴定实践中,由于法医工作者对于X线检查、CT、MRI等影像学检查方法系统性知识储备不足,人体结构系统的正常影像和异常影像表现掌握程度较低,对于法医临床鉴定中人体结构常见损伤后的临床影像学演变过程和损伤特征的准确区分和鉴别存在困难,难以正确选择与损伤部位以及损伤特征相匹配的恰当的检查方法和检查体位等多方面原因,而在法医活体损伤鉴定意见中,影像学检查的结果对鉴定意见的客观准确性起决定作用,上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鉴定意见的准确性作出。基于此,笔者主要在法医临床鉴定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颅脑、胸部和脊柱三大人体的医学影像学解剖结构基础上,结合目前我国法医临床司法鉴定行业内的具体发展情况,分析X线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三种影像学检查技术方法的研究进展和具体的临床应用情况,医学影像学诊断与法医影像认定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影像学检查在法医临床鉴定中的应用现状等。通过收集相关学者对于不同影像学在颅脑、胸部、脊柱三大人体系统的法医临床鉴定常见损伤中的应用分析数据,结合三大人体系统常见的法医临床鉴定损伤典型案例,探讨X射线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三种影像学检查技术方法在法医临床鉴定中的具体应用。在颅脑损伤法医临床鉴定中,X线检查可以清晰查看颅骨概貌,可以明确观察骨折线的形态位置,但不利于观察颅脑损伤内部的具体损伤细节特征,只能作为颅脑损伤后的辅助检查手段;CT可以突出显示脑挫伤及其周围病变,且对于隐匿性骨折和颅脑出血等三维CT检测价值更高;MRI可以准确检测颅内出血病变发展情况。在胸部损伤法医临床鉴定中,X线侧位片可以清楚地观察胸部损伤的具体位置以及正位胸片难以观察到的疾病,能够清晰显示肺、胸骨以及肋骨等的特征效果,在气胸检查方法中常作为必选的方法,但因胸部结构复杂,器官较多,极易出现伪影以及误判现象;三维CT扫描有助于从多个体位观察肋骨的骨折情况,且对于微小损伤的探测检出率要优于X线检查;MRI检查有助于明确胸部隐匿性损伤和积液情况。在脊柱损伤法医临床鉴定,首先应用X线平片进行损伤检查,可以清楚地观察椎体的形态改变、移位情况以及弯曲程度等影像特征,CT检查和MRI检查可以明确辨别椎体的骨折时期,有助于发现隐匿性椎体骨折以及损伤周围的软组织挫伤或者骨挫伤等情况。通过分析不同影像学检查技术在颅脑、胸部以及脊柱三大系统中的具体应用,不同系统的法医临床鉴定要点,以及法医临床中常见的损伤案例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在法医临床鉴定常见损伤的应用中,X线检查因价格实惠,辐射量较低,功效性相对较高,是损伤后首先选择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但极易出现伪影、漏诊现象。对于难以明确的损伤特征需要联合CT检查进行确证;CT检查的准确率、灵敏度、分辨率等较X线检查更加优越,且遗漏诊断和错误诊断的出现率较低,是损伤后应用比较普遍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尤其是三维CT重建技术可以通过对人体损伤部位的不同方位进行扫描后有助于直观立体的诊断如肋骨骨折、隐匿性骨折等骨折类型,但辐射剂量较高,不适合短时间内连续性的复查,且对于微小病灶的识别远不及MRI检查;MRI检查价格较高,但不存在辐射,检查时不会对身体形成伤害,在各类损伤中需要视情况而选择,对于常见临床损伤周围的软组织挫伤等隐匿性损伤的细节性特征的诊断价值较高,在一些微小病变以及受伤机制比较复杂的损伤类型中,应用较为广泛。虽然三种影像学检查各有优势,但在实际临床诊断和法医临床鉴定中,X线、CT、MRI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疾病诊断时仍需要联合应用检查且对比效果更佳,相互映证,更有助于损伤的准确诊断、伤者的积极治疗以及法医临床鉴定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医学临床上,影像学检查主要用于病灶的检查和诊断治疗,而在法医临床鉴定中,影像学检查不仅需要检查疾病的具体位置、损伤程度等,还需明确疾病的具体发展演变的过程,对于准确做出鉴定意见至关重要。所以在法医临床鉴定中,必须要明确不同类型的损伤在应用影像学检查技术时不同类型影像学检查技术具体的检查体位和检查方法的选择,不同的影像学检查体位可以清楚明晰地观察疾病的具体所在位置以及从不同检查角度观察损伤的不同程度变化。综合以上论述,总结概括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法医临床鉴定中不同损伤部位的不同损伤类型中的具体应用情况,分析并根据三大人体系统自身的解剖结构特异性以及在法医临床鉴定中的鉴定要点,针对不同损伤应用不同类型的影像学检查时具体检查体位的选择等提出相关的方法建议。为法医工作者在法医临床鉴定中对于不同部位的不同损伤的影像学检查资料的审查和运用以及根据不同损伤类型如何准确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和检查体位提供理论参考,为司法鉴定机构和法医临床鉴定人员自身的学习提供便利选择,以期能够积极的为司法鉴定的完善管理和促进司法体制的公正客观提供现实意义。
许伟明[4](2021)在《基于CTV技术评价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颅内静脉循环障碍》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基于CTV容积重建及影像融合技术重现硬膜下血肿和颅内静脉的空间构象目的:探索颅脑CT静脉成像(CTV)技术及其后处理的容积重建、图像融合及曲面重建技术在急性硬膜下血肿(ASDH)患者的应用。方法:纳入于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福州市长乐区医院及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明确诊断为ASDH并有开颅ASDH清除手术指征的成年患者8例,于术前及开颅术后一周行颅脑CTV检查。将数据导入Advantage Window4.6工作站,通过容积重建技术重建ASDH及颅内静脉,以显示ASDH与邻近静脉的空间构象。并展示了用曲面重建技术测量颅内静脉的方法。结果:应用颅脑CTV后处理技术——容积重建技术,重建出ASDH与邻近静脉的融合图像,进而展示两者的空间结构关系及颅内静脉形态改变,提供了应用容积法准确测量ASDH体积的方法,并将曲面重建技术用于测量颅内静脉截面积、长度和直径等,并举例对比了上矢状窦旁皮质静脉术前术后改变。结论:颅脑CTV检查具有无创、快捷等优势,其容积重建三维融合技术及曲面重建技术能清晰显像颅内静脉与ASDH的融合图像,并提供颅内静脉及ASDH的可靠测量方法,为ASDH后的静脉循环研究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第二部分:ASDH患者上矢状窦旁皮质静脉MIP投影面积与预后的相关性探讨目的:应用颅脑CTV及其后处理技术观察测量上矢状窦旁皮质静脉MIP投影面积,并探索其与预后的相关性,以期为ASDH的诊疗方案的制订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方法:纳入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福州市长乐区医院及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明确诊断为ASDH的成年患者31例,所有患者均需在术前接受颅脑CTV检查。将数据导入Advantage Window 4.6工作站,应用最大密度投影技术(MIP)重建技术重建上矢状窦旁皮质静脉,选择以室间孔平面为中心的MIP图像截面为观察平面,并将影像导入Image J软件进行分析,以观测患侧及健侧皮质静脉MIP投影面积、患侧与健侧皮质静脉MIP投影面积比,评估上述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应用MIP重建技术重建上矢状窦旁皮质静脉,选择以室间孔平面为中心的MIP图像截面为观察平面,观测患侧及健侧皮质静脉MIP投影面积、患侧与健侧皮质静脉MIP投影面积比(β),统计后显示患侧或健侧皮质静脉MIP投影面积与GOS评分均无相关性。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β与GOS评分呈正相关(r=0.945,P<0.001)。结论:ASDH后可用患侧与健侧皮质静脉MIP投影面积比(β值)来预测患者的预后,当β小于1时,应警惕出现预后不良可能,为制订诊疗方案提供参考。第三部分:ASDH患者大脑内静脉延迟充盈显像的观察与分析目的:应用颅脑CTV及其后处理技术观察测量大脑内静脉直径、双侧大脑内静脉中点偏离正中矢状面的位移,并探索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用于指导诊疗。方法:纳入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福州市长乐区医院及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明确诊断为ASDH的成年患者31例,所有患者均需在术前接受颅脑CTV检查。将数据导入Advantage Window 4.6工作站,应用MIP重建技术重建大脑内静脉,选择以大脑内静脉为中心的MIP图像截面为观察平面,将影像导入Image J软件进行分析,观测大脑内静脉直径、双侧大脑内静脉中点偏离正中矢状面的位移,评估上述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应用MIP技术重建大脑内静脉,选择以大脑内静脉为中心的MIP图像截面为观察平面,观测双侧大脑内静脉直径的平均值(D)、双侧大脑内静脉中点偏离正中矢状面的位移(S)。统计后显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之间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值与GOS评分呈正相关(r=0.862,P<0.001);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之间S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值与GOS评分呈负相关(r=-0.809,P<0.001)。结论:ASDH后可用双侧大脑内静脉的直径的平均值(D)、双侧大脑内静脉中点偏离正中矢状面的位移(S)来预测患者的预后,并为制订诊疗方案提供参考。
陈星宇,曾春[5](2020)在《进展性脑挫裂伤相关危险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脑挫裂伤患者早期发生进展性脑挫裂伤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脑挫裂伤患者149例,按脑挫裂伤病情是否发生进展分为非进展组80例和进展组69例,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性别、入院时血糖、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清钠、血钾水平是与脑挫裂伤进展密切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入院GCS评分、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血清钾水平是进展性脑挫裂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入院GCS评分、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血清钾水平是进展性脑挫裂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应注意早期复查头颅CT,及时干预治疗。
郑亚北[6](2020)在《重型颅脑损伤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影响因素及预后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DTICH)的相关影响因素,对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点进行归纳,并分析对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从而提高对迟发性颅内血肿高危因素的认识。通过对DTICH的早期预测,以保证患者手术干预后的存活率,提高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为临床预防及救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河北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临床诊断为重型颅脑损伤同时已行单侧去骨瓣减压术的临床病例。随后根据病例术后是否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DTICH)为标准对收集的病例进行分组:病例组(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n=35)、对照组(未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n=79)。两组患者进行相关临床数据采集,对DTICH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同时对患者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瞳孔改变、术前病灶分型,术前Rotterdam CT评分、受伤距离手术时间、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等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本课题114例患者中,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病例为35例,其发生率为30.7%。2.通过对参与课题的114例患者相关影响因素数据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以及秩和检验,结果显示:患者年龄、术前Rotterdam CT评分、术前病灶分类、合并颅骨骨折、合并对侧颅骨骨折和受伤距离手术时间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存在相关性(P<0.05);而两组患者在性别、中线偏移程度、术前瞳孔改变情况、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创伤类型、手术时间、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值、随机血糖、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以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方面无相关性,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3.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选择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以及专业上认为对结局有影响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年龄[OR=1.060,95%CI(1.010,1.112)]、合并对侧颅骨骨折[OR=25.297,95%CI(4.629,138.229)]和术前Rotterdam CT评分[OR=6.733,95%CI(1.360,33.342)]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受伤距离手术时间[OR=0.959,95%CI(0.922,0.999)]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保护因素。4.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病例组:恢复良好1例(2.9%)、中度残疾3例(8.6%)、重度残疾11例(31.4%)、植物生存16例(45.7%)、死亡4例(11.4%);对照组:恢复良好13例(16.5%)、中度残疾18例(22.8%)、重度残疾31例(39.2%)、植物生存10例(12.7%)、死亡7例(8.9%)。经过统计分析得出结果:对照组的预后情况显着优于病例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668,P<0.05)。结论:1.患者年龄、合并手术对侧颅骨骨折及术前Rotterdam CT评分是重型颅脑损伤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独立危险因素。2.患者受伤距离手术时间是重型颅脑损伤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保护性因素。3.重型颅脑损伤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效果,增加了术后致死、致残率。4.患者存在高龄、术前Rotterdam CT评分较高、合并手术对侧颅骨骨折、受伤距离手术时间短等危险因素,临床上应高度重视,警惕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生。
何祥中,林昆哲,薛少华,张帆[7](2019)在《双侧额叶脑挫裂伤16例颅内压监测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在双侧额叶脑挫裂伤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8年1月因出现迟发性出血而行手术治疗的双侧额叶脑挫裂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入院后行颅内压监测者16例(监测组),常规保守治疗者21例(非监测组)。比较两者的住院时间及术后6个月的GOS评分。结果 16例颅内压监测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20.40±4.63)d,21例非监测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为(25.30±8.14)d,两者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6个月,按GOS评分评定预后,监测组:恢复良好9例,中度残废4例,重度残废2例,植物生存状态1例,其中预后良好13例(81.3%),预后不良3例;非监测组:恢复良好6例,中度残废4例,重度残废5例,植物生存状态5例,死亡1例,其中预后良好10例(47.6%),预后不良11例。颅内压监测组的预后明显优于非监测组(P<0.05)。结论颅内压监测能及时反映病情变化,有助于把握手术时机,改善患者预后。
曾美玲[8](2019)在《影响儿童肝脏外伤手术及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影响儿童肝脏外伤手术及预后的危险因素,为儿童肝脏外伤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3年7月至2018年12月肝脏外伤患者257例,其中217例纳入研究,均为闭合性损伤,按照治疗方式分为手术组和非手术组,按照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分析比较性别、年龄、受伤机制、入院时是否存在休克、WBC、HB、PLT、ALT、AST、LDH、AAST分级、ISS评分、损伤肝叶、合并损伤、输血量等因素分别在两组间是否存在差异,再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手术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最后运用ROC曲线进一步分析危险因素的预测性能。结果:非手术治疗205例,手术治疗12例,经χ2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显示:两组在休克、HB、ALT、AST、AAST分级等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休克、HB和AAST分级与手术有关,将这些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休克(OR=7.009,p=0.022)和AAST分级(OR=2.056,p=0.022)是手术的独立危险因素,休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4(p<0.001),AAST分级的R0C曲线下面积为0.796(p=0.001),最佳界值为Ⅲ级,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0.83、0.61。存活206例,死亡11例,经χ2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显示:两组在受伤机制、受伤至入院时间、休克、合并颅脑损伤、合并脾脏损伤、合并骨骼肌肉损伤、AAST分级、ISS评分、手术、输血量、HB等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伤至入院时间、休克、手术、输血量、ISS评分、合并颅脑损伤、合并脾脏损伤、合并骨骼肌肉损伤、WBC、HB与死亡有关,将这些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休克(OR=26.318,p=0.002)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916(p<0.001)。结论:①入院时存在休克和AAST分级是手术的独立危险因素,AAST分级越高需手术的可能性越大,两者对于指导儿童肝脏外伤的治疗有一定的价值。②入院时存在休克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预测儿童肝脏外伤的预后有一定的意义。③加强患儿看管,避免意外伤害的发生,加强院前急救管理及积极纠正休克,以最终减少意外的发生,降低死亡率。
贾圣洁[9](2019)在《AIS-ISS评分对合并颅脑损伤的多发伤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简明损伤定级标准与损伤严重度评分(AIS-ISS)对合颅脑损伤的多发伤患者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收集从2010年11月--2017年10月入住我院创伤病房及ICU的合并有脑外伤的多发伤患者共计354例,通过院内信息系统获得临床数据。电话随访病人脑外伤后6个月的格拉斯哥结局评分(GOS),并分为预后良好组(GOS评分为4-5分)及恢复不良组(GOS评分为1--3分),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ROC曲线、Spearman、Mann-Whitney U test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患者的ISS评分随GOS评分下降而逐渐升高。Logistic回归分析中单变量和多变量的分析均提示ISS评分与患者恢复不良相关(P<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提示AIS-头部、AIS-胸部与患者恢复不良有关,ROC曲线分析得到ISS曲线下面积为0.853。Spearman方法分析所有患者,结果ISS与GOS评分之间显着负相关,r=-0.603。以GCS值5分作为分界线,将患者分为高低两组再进行Spearman分析,提示高分组中ISS与GOS相关性更大。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ISS评分以及AIS各组成部分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当GCS评分≥12分时,AIS-ISS评分在预后不良组中更高。结论:AIS-ISS评分是合并颅脑损伤的多发伤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GCS公分组中,因患者的颅脑损伤程度太严重,AIS-ISS评分的预后评估价值较低,提示颅内损伤更影响预后。在GCS评分较高的合并有轻度颅脑损伤的多发伤患者时,AIS-ISS评分在评估判断预后能力上更强,提示颅外损伤更影响患者的预后。
张毛松,张晓东,陈为为,李超,张敏,杨俊杰,朱丽莎[10](2018)在《脑室-腹腔分流术后穿刺道迟发性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穿刺道迟发性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38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的病例资料,利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脑室-腹腔分流术穿刺道迟发性出血的可能因素,包括性别、年龄、颅脑手术史、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穿刺侧别、分流管可调压与否等。结果 11例病人在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发生穿刺道迟发性出血,均发生于术后28 d(以头颅CT确诊为依据)。单因素变量分析结果显示:病人年龄、颅脑手术史、高血压病史,对穿刺道迟发性出血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糖尿病病史、穿刺侧别、分流管是否可调压对脑室-腹腔分流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325,P<0.05,95%CI:1.1731.497),颅脑手术史(OR=3.599,P<0.05,95%CI:1.16811.088),高血压病史(OR=3.230,P<0.05,95%CI:1.1119.397)是脑室-腹腔分流术后穿刺道迟发性出血相关因素。结论对高龄、既往曾有颅脑手术病史与高血压病史的病人,在实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需注意术后可能发生迟发性颅内出血,应及时复查头颅CT,必要时手术清除颅内血肿。
二、颅脑外伤迟发性出血CT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颅脑外伤迟发性出血CT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进展性脑挫裂伤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内容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进展性脑挫裂伤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单纯创伤性颅脑损伤进展性出血的危险评分系统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创伤性颅脑损伤流行病学 |
2. 创伤性颅脑损伤分类及发病机制 |
3. 进展性出血概念演变及发生机制 |
4. 进展性出血研究进展 |
5. 当前拟解决的问题 |
第一部分 单纯创伤性颅脑损伤的临床特点及进展性出血危险因素分析 |
1. 一般资料 |
2.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单纯创伤性颅脑损伤危险评分模型构建 |
1. 目的 |
2. 一般资料 |
3. 统计学方法 |
4. 建立单纯创伤性颅脑损伤PHI危险评分模型 |
5. 结果 |
6. 讨论 |
7. 本研究不足之处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相关危险因素综述 |
1. 颅脑外伤分类及致病机制 |
2. 进展性出血概念演变 |
3. 颅脑外伤进展性出血相关危险因素 |
4. 继发颅脑损伤治疗 |
参考文献 |
成果 |
致谢 |
中英文对照表 |
附录 |
(3)影像学检查在法医临床鉴定中的应用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法律基础 |
二、影像学检查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 |
三、法医临床鉴定的现状与常见问题 |
第一章 影像学检查与法医临床鉴定的相关性 |
第一节 医学影像诊断与法医学影像认定的关联 |
一、医学影像诊断概述 |
二、法医学影像认定概述 |
三、临床医学诊断与法医学影像认定的关联 |
第二节 影像学检查在法医临床鉴定中的应用现状 |
第二章 影像学检查在颅脑损伤法医临床鉴定中的应用 |
第一节 颅脑的解剖基础 |
一、颅脑的解剖结构 |
二、正常颅脑影像解剖 |
第二节 颅脑损伤的影像学检查 |
一、头皮损伤 |
二、颅骨骨折 |
三、脑挫裂伤 |
四、弥漫性轴索损伤 |
第三节 颅脑损伤的法医临床鉴定 |
一、颅脑损伤的概念及性质 |
二、颅脑损伤的常见类型 |
三、颅脑损伤的法医学鉴定要点 |
第四节 问题与建议 |
一、颅脑解剖结构的特异性 |
二、选择合适影像学检查方法 |
三、提升检查人员专业素养 |
第三章 影像学检查在胸部损伤法医临床鉴定中的应用 |
第一节 胸部的解剖基础 |
一、胸部的解剖结构 |
二、正常肋骨影像解剖 |
三、非正常肋骨影像解剖 |
第二节 胸部损伤的影像学检查 |
一、肋骨骨折 |
二、气胸与液气胸 |
三、肺挫伤 |
四、肺撕裂伤与肺气肿 |
第三节 胸部损伤的法医临床鉴定 |
一、胸部损伤的概念及性质 |
二、胸部损伤的常见类型 |
三、胸部损伤的法医学鉴定要点 |
第四节 问题与建议 |
一、胸部解剖结构的特异性 |
二、选择合适影像学检查方法 |
三、提升检查人员专业素养 |
第四章 影像学检查在脊柱损伤法医临床鉴定中的应用 |
第一节 脊柱的解剖基础 |
一、脊柱的解剖结构 |
二、正常脊柱影像解剖 |
第二节 脊柱损伤的影像学检查 |
一、脊椎损伤 |
二、寰枢关节损伤 |
三、外伤性椎间盘损伤 |
第三节 脊柱损伤的法医临床鉴定 |
一、脊柱损伤的概念及性质 |
二、脊柱损伤的常见类型 |
三、脊柱损伤的法医学鉴定要点 |
第四节 问题与建议 |
一、脊柱解剖结构的特异性 |
二、选择合适影像学检查方法 |
三、提升检查人员专业素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4)基于CTV技术评价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颅内静脉循环障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基于CTV容积重建及影像融合技术重现硬膜下血肿和颅内静脉的空间构象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方法 |
2.1 影像学方法 |
2.2 影像学分析 |
2.3 容积重建技术及图像融合技术 |
2.4 曲面重建技术 |
结果 |
1 颅内静脉容积重建及与ASDH的三维融合效果 |
2 容积重建测量ASDH体积及截面观察 |
3 曲面重建测量颅内静脉直径及静脉与颅骨距离 |
4 ASDH患者术前与术后皮质静脉的观察和比较 |
5 ASDH患者术前与术后大脑内静脉的观察和比较 |
讨论 |
1 颅内静脉容积重建技术及与ASDH三维融合的重要性 |
2 曲面重建技术应用于颅内静脉的观察测量的优点 |
3 本研究的不足 |
小结 |
创新点 |
第二部分:ASDH患者上矢状窦旁皮质静脉MIP投影面积与预后的相关性探讨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方法 |
2.1 影像学方法(同本文第一部分2.1) |
2.2 影像学分析(同本文第一部分2.2) |
2.3 上矢状窦旁皮质静脉重建方法 |
2.4 用Image J软件计算皮质静脉MIP投影面积的方法 |
2.5 预后评估方法 |
2.6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双侧上矢状窦旁皮质静脉MIP投影面积测量结果 |
3 预后情况及分组 |
4 比较两组双侧皮质静脉MIP投影面积 |
5 比较两组患侧与健侧皮质静脉MIP投影面积比 |
6 典型病例 |
讨论 |
1 上矢状窦旁皮质静脉和桥静脉的解剖特征与ASDH的相关性 |
2 ASDH后皮质静脉投影面积与ICP、桥静脉流出口的相关性 |
3 ASDH后皮质静脉投影面积与桥静脉直径及预后的相关性 |
4 ASDH与静脉性脑缺血 |
5 不足及展望 |
初步结论 |
创新点 |
第三部分:ASDH患者大脑内静脉延迟充盈显像的观察与分析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一般资料(同第二部分) |
2.方法 |
2.1 影像学方法(同本文第一部分2.1) |
2.2 影像学分析(同本文第一部分2.2) |
2.3 大脑内静脉重建方法 |
2.4 用Image J软件测量大脑内静脉直径的方法 |
2.5 预后评估方法(同第二部分) |
2.6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同第二部分) |
2 大脑内静脉直径与预后的相关性 |
3 大脑内静脉偏离正中矢状面的位移与预后的相关性 |
4 典型病例(影像见图3-4) |
讨论 |
1 ASDH后大脑内静脉直径与预后的相关性 |
2 ASDH后大脑内静脉偏离位移与预后的相关性 |
3 不足及展望 |
初步结论 |
创新点 |
全文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硬膜下血肿与颅内浅静脉循环障碍相互影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5)进展性脑挫裂伤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1.3 分组: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非进展组与进展组单因素分析情况: |
2.2 非进展组与进展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情况: |
3 讨论 |
(6)重型颅脑损伤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影响因素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分组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资料收集 |
2.3.1 一般临床资料 |
2.3.2 临床观察指标 |
2.3.3 影像学表现 |
2.3.4 实验室检查指标 |
2.4 治疗手段 |
2.4.1 术前准备 |
2.4.2 手术方式 |
2.4.3 术后处理 |
2.4.4 术后随访 |
2.5 统计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3.2 术前GCS评分比较 |
3.3 术前Rotterdam CT评分比较 |
3.4 术前瞳孔改变、中线偏移及病灶分类情况比较 |
3.5 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 |
3.6 DTICH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3.6.1 单因素分析结果 |
3.6.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
3.7 病例组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点 |
3.8 两组患者近期预后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一般临床资料的影响因素分析 |
4.2 术前Rotterdam CT评分影响因素分析 |
4.3 凝血功能影响因素分析 |
4.4 颅骨骨折影响因素分析 |
4.5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发生对侧DTICH的发生机制 |
4.6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发生对侧DTICH对预后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迟发性创伤性颅内血肿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7)双侧额叶脑挫裂伤16例颅内压监测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8)影响儿童肝脏外伤手术及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一般情况 |
2. 治疗方式 |
3. 手术相关的因素分析 |
4. 死亡相关的因素分析 |
讨论 |
1. 儿童肝脏外伤的特点 |
2. 治疗方式的选择 |
3. 影响手术的相关因素 |
4. 影响死亡的相关因素 |
5.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名词对照表 |
致谢 |
(9)AIS-ISS评分对合并颅脑损伤的多发伤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与颅脑创伤预后相关生物标记物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脑室-腹腔分流术后穿刺道迟发性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病例资料 |
1.2 手术过程 |
1.3 术后管理 |
1.4 分析方法 |
2 结果 (表1~3;图1~2) |
2.1 穿刺道迟发性出血的相关因素 (表1~2;图1) |
2.2 典型病例 (图2) |
3 讨论 |
四、颅脑外伤迟发性出血CT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进展性脑挫裂伤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D]. 陈星宇.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单纯创伤性颅脑损伤进展性出血的危险评分系统构建[D]. 陈卿安.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3]影像学检查在法医临床鉴定中的应用探究[D]. 卢建珍. 甘肃政法大学, 2021
- [4]基于CTV技术评价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颅内静脉循环障碍[D]. 许伟明. 福建医科大学, 2021
- [5]进展性脑挫裂伤相关危险因素研究[J]. 陈星宇,曾春. 四川医学, 2020(10)
- [6]重型颅脑损伤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影响因素及预后分析[D]. 郑亚北. 河北大学, 2020(08)
- [7]双侧额叶脑挫裂伤16例颅内压监测的临床意义[J]. 何祥中,林昆哲,薛少华,张帆. 福建医药杂志, 2019(03)
- [8]影响儿童肝脏外伤手术及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D]. 曾美玲. 苏州大学, 2019(04)
- [9]AIS-ISS评分对合并颅脑损伤的多发伤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D]. 贾圣洁. 苏州大学, 2019(04)
- [10]脑室-腹腔分流术后穿刺道迟发性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J]. 张毛松,张晓东,陈为为,李超,张敏,杨俊杰,朱丽莎.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