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药集团终于摘下亏损帽子

益药集团终于摘下亏损帽子

一、宜药集团终于摘掉亏损帽子(论文文献综述)

刘志宇[1](2020)在《社会主义新时代龙江振兴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黑龙江省地处北国边陲,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在支援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初期的工业化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1952年,毛泽东称哈尔滨为“共和国长子”。然而,改革开放以来,这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已是不争的事实。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龙江振兴发展事业给予极大关怀,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亲临黑龙江考察工作。研究新时代龙江的振兴发展问题,有助于加深对其紧迫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凝聚共识,推动龙江全面、全方位的发展振兴。本文运用文献研究、系统分析法,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基本背景,对龙江振兴发展的重要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自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黑龙江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外贸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人民生活也大幅改善。但是与南方发达地区相比,龙江振兴发展的成绩是有限的,体现在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偏低、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科技创新能力偏弱等方面。实现新时代龙江全面振兴,应该大力弘扬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等优秀文化传统,深刻领会习近平龙江振兴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充分汲取现实精神力量;应在结合实际省情的基础上,科学定位龙江振兴发展的基本方向,以转变陈旧观念,调整不良结构,营造适宜营商环境为重点,精准发力;紧紧抓住外部发展的有利条件,把龙江内在优势做大做强,推动龙江振兴发展工作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刘青山[2](2011)在《“新兴”景象 写在新兴际华集团重组十年暨更名之际》文中认为顺逆交替,几经更名,自强不息,终登坦途,新兴际华一路走来,决策者的过人能力固然重要,更可贵的是,能将集体智慧在实践中探索出的宝贵经验转化为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制度性保障——此乃既往成功之要诀,亦为来日辉煌之基石

郭奕[3](2006)在《外资并购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2年中国正式加入WTO,中国经济将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经济全球化是21世纪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2005年中国并购市场整体交易规模达到新的历史水平,单笔成功交易金额也创下41.8亿美元的历史记录。全球资源、全球市场、全球资本、全球制造离我们越来越近,一股全球化的力量正在引导和推动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进程。它将影响到中国民族经济地位和包括我们国家的经济安全。目前,中国的各产业正面临着外资的大规模并购。这对中国经济和企业来说,既是发展机遇,也是巨大挑战。因此深入研究和分析外资并购并探讨有效的应对策略,对于在外资并购挑战的过程中抓住机遇,趋利避害,促进中国经济发展这一极富现实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从回顾美国“五次并购浪潮”入手,站在国际化全球化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外资并购的现状,以及在中国加入WTO的条件下外资并购的特点,并对外资并购的行业,及产业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对外资进入我国的利弊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目前外资并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外资并购的对策。总之,本文力图将理论分析、现实分析、实证分析等研究结合起来,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企业经营层面对外资并购及对策这一主题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的目的是为加入WTO后的民族企业如何发展,如何塑造中国新经济格局的中国企业提供有益的启示。

雷向锋[4](2006)在《T集团电话公司ERP项目实施研究》文中提出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深化和信息量的迅速增长,促使企业必须走信息化管理的道路。ERP项目在企业的实施,已成为改善企业管理、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中小企业作为一个规模庞大的群体,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信息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信息化的水平。本文以T集团电话公司为案例分析了中国中小型制造企业ERP项目实施过程所遇到的问题。文章首先介绍了ERP的原理及发展历程,并从生产管理、经营管理、成本管理三个方面论述了ERP所体现的管理思想和相关论题;接着对中国ERP市场特征、用户构成、供应商特征进行分析,同时也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典型ERP产品;然后以T集团电话公司为例,阐述了实施ERP项目的背景和公司的业务流程以及ERP项目的基本模块;最后,介绍了ERP项目小组结构和开发实施过程,对ERP项目实施的结果进行了分析。面向中小企业的ERP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具有柔性的信息系统,探讨一个面向中小企业的集成化的高性能的ERP系统,相信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但由于笔者自身工作阅历的限制,本文对ERP项目在企业决策支持等问题上没有进行探讨。

陈莹[5](2006)在《基于特有并购动机下我国民营企业的并购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革命的推动下,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范围内的结构调整以并购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在我国,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民营企业的并购活动在中国的产权交易市场上的地位日益显赫,但是由于这种资本运作的环境是处于一个经济转型的发展中国家,因此相比于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并购活动具有其固有的特征。本文正是致力于研究在转型经济条件下基于特有并购动机的中国民营企业的特殊并购活动。 本研究运用经典并购理论,始终贯穿转型经济中民营企业并购的特有动机这一主线。首先从界定民营企业特有并购动机的概念入手,从三个维度对特有并购动机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界定,从而提出了转型经济中中国民营企业并购的三大主要并购动机:消融产业进入壁垒的动机、“国退民进”中廉价获取国有资产的动机以及“买壳上市”进入资本市场动机。基于此,进一步分析其特有的并购方式、并购支付模式及并购风险。最后,从正反两方面,通过两个典型案例对上述的理论研究作了实证的支持,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和展望。以资对我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外部交易性成长起到一定借鉴作用,同时也希望能为有关决策部分完善制度和政策设计提供一些理论借鉴。

汪洁[6](2005)在《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如何在危机发生之前发现企业的潜在危险,从而使企业找到规避风险的途径,成了当今财务理论界与实务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迅速但尚不成熟,上市公司的经营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性,而我国的财务预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建立完备的财务预警系统,因此,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预警机制进行研究有着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做了如下研究:对国内外有关财务预警的发展历程及研究成果进行了述评,然后对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相关理论及方法作了总结与分析,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针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特点,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完整的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管理机制;财务预警的实践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从企业经营者的角度出发,将指数预警法、功效系数预警法、趋势图预警法、“A”记分法等应用到企业的财务预警中,以案例的形式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量、财务业绩、长期发展战略等方面进行了实践研究,为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短、中、长期财务预警提供了一整套实施方案;在财务模型预警法研究部分,本文以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模型建立时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采用了行业全样本,包括普通财务指标和现金流量指标,并利用独立样本对模型的实用价值进行检验,排除了行业差异的影响,建立了一个有较高可靠性、准确性和实用价值的多变量财务预警模型。

吕竺笙[7](2005)在《企业并购中的利益博弈与协调》文中认为并购是兼并与收购(Mergers and Acquisitions)的简称,自19世纪末开始在西方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兴起并购以来,迄今为止全球已发生了5次并购浪潮,每次并购浪潮都表现出与当时经济技术发展相适应的并购方式。对并购的理论研究也比较丰富,如有管理协同理论、规模经济理论、资产组合理论、投机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等。自1998年全球第五次并购浪潮以来,并购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亟待理论上的创新来解释这些新特点。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并购不断发展,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已经加入WTO的背景下,企业并购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的选题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除导论之外,全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首先回顾了中外企业并购的发展历程,以及理论界关于企业并购的研究综述:第二章从经济利益理论入手来解释企业并购这一经济行为,认为不同的并购理论从不同的侧面解释了企业并购产生的原因,而从本质上来看,并购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利益博弈达成均衡的结果;第三章分析了企业做出并购决策过程中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之间的利益博弈关系,包括完全信息与不完全信息情况下的博弈分析,以及纵向与横向情况下的一次博弈分析与重复博弈分析;第四章就并购决策过程中投资者与经理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展开了分析,指出企业的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结合状况会影响到企业的并购决策;第五章分析了大股东与中小投资者之间在并购过程中的利益博弈;第六章就企业并购中债权人的利益博弈问题展开了分析;第七章分析了并购中政府干预的利益动机。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突破了经济学对于并购问题的一般性分析与描述,从经济利益关系的角度来研究并购问题,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角度;其次,论文在从经济利益角度分析企业并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为了实现并购并提高并购的效率,关键还在于要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这也是中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第三,本文就协调企业并购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这些对策包括经济的对策、法律的对策等;最后,文章运用了较多的博弈论方法对并购过程中的利益关系进行分析。 由于对并购利益关系研究的尝试以及作者研究能力和占有资料方面的局限,文章仍有较多的不足之处,这些不足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来改进、充实。

任自力[8](2005)在《管理层收购(MBO)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在探讨管理层收购含义及其理论基础的基础上,对中国企业管理层收购的发展现状与特点等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重点围绕管理层收购的主体法律制度、融资法律制度和国有资产转让定价法律问题进行了较深入地研究。论文共分七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导论。介绍论文的选题动机、准备研究的主要问题、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第二章:管理层收购的含义及其理论基础。本章主要介绍了管理层收购的概念与特征、起源与国外发展状况、以及其理论基础。论文先简要介绍了对管理层收购含义的理解以及其与相近概念之间的关系。之后,论文重点对管理层收购在世界各国的发展概况及其理论基础进行了系统地介绍与分析。论文认为,管理层收购最基本的法理基础应是代理成本理论,要准确理解这一点,必须把握住企业本身作为生产性组织体的客观性质。论文同时认为管理层收购后目标企业绩效的改善可能来自于既有财富的转移、新价值的创造,或二者兼而有之。 第三章:中国企业管理层收购发展现状分析。本章在归纳并分析中国企业管理层收购发展三个阶段的基础上,对中国企业管理层收购的特点与原因、以及中外管理层收购的主要差异进行了探讨。论文认为,中国企业实施管理层收购的“本土”意义在于实现国有及集体企业的产权改革和企业治理结构的改良。论文分析认为,中国企业实施管理层收购的初步条件已基本具备。 第四章:中国企业管理层收购主体法律制度研究。在收购主体方面,论文在总结归纳国内企业管理层收购的主体类型的基础上,指出现有的收购主体均存在明显的局限。信托机构作为未来收购主体的主要类型,其实力与信用基础尚需要进一步强化,其受到的不当法律限制应尽早废止,其税费制度亦亟需健全。在管理层收购目标企业的范围方面,论文认为,国家不应以法律或政策预设管理层收购目标企业的范围,现行将大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上市公司等排除在管理层收购之外的做法不利于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第五章:中国企业管理层收购融资法律制度研究。本章在对国外管理层收购融资的主要模式及其各自特点、对中国企业管理层收购融资的现状与主要模式及其局限进行系统研究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中国企业管理层收购融资困境的突破有赖于信托立法的进一步完善和企业金融管制的放松,应赋予企业更大的融资自由和更多的融资选择。

杨红娟[9](2005)在《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准则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会计政策选择的实证研究是实证会计研究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研究的焦点之一是解释企业为了效益的原因选择了某一会计实务,即会计政策是预先选定的,以减少企业和其权益持有者之间可能发生冲突的成本。盈余管理是实证会计研究的重要领域。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不仅加速了公认会计准则的完善和发展,而且促进了现代会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的发展,在实证会计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就试图解释某些上市公司为什么在2001年选择了债务重组会计政策,分析并检验其是否有意减少企业和债权人、股东等权益持有者之间的冲突,或是为了逃避证券监管和维持企业账面效益等目的而进行盈余管理。 具体地看,本文研究的重点及主要贡献包括: 1.通过比较新旧《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分析现阶段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发现新债务重组准则仍可能被上市公司用来从事盈余管理;通过比较几种学术界最流行的盈余管理的定义,梳理出了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通过对“实际盈余管理”与“会计盈余管理”,“盈余管理”与“盈余操纵”两组概念的区分,为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准则盈余管理的行为进行了明确的界定。 2.通过回顾代理理论、盈余管理理论及经济后果论对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和经济后果进行了阐述,并着重对债务契约和经理人的激励契约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会计数据对各契约成本的牵制作用,为管理层利用债务重组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提供了理论依据。 3.搜集2001年实施债务重组的165家上市公司的观测样本以及控制样本,采用描述统计、参数与非参数检验、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及敏感性检验等统计方法,对债务重组公司确认债务重组收益和损失的动因进行解释和分析,并对上市公司,尤其是制造业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准则盈余管理的行为提供了事实依据。 4.通过实证研究对上市公司利用新债务重组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方式进行了揭露。研究发现,虽然新重组准则的修订遏制了上市公司通过确认重组收益并计入营业外收入直接管理盈余的方式,但关联方之间资产置换、债务豁免等隐性的盈余管理变的更为频繁。此外,统计发现2001年有部分债务重组公司利用资本西北}业人学硕十沦文公积弥补以前年度亏损,而这进一步证明了重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事实。 最后,本文对如何抑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进行了探索。从完善债务重组准则、公司法、审计监督以及健全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意见。关键词:上市公司;债务重组准则;盈余管理;资本公积

刘承进[10](2005)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向投资银行转型的研究》文中提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选择转型投资银行的发展模式,是结合现阶段经济和金融形势的又一次体制创新,对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有重要意义。 公司的转型操作重点在产权结构、运行机制和经营方式转变三方面,本文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探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未来发展趋势及策略,提出转型投资银行,最终实现市场化运营的发展模式。首先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成立的背景、发展现状出发,对其运作效果作出评价,接着进行中外比较,分析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向投资银行转型的发展方向和战略抉择,对其转型的内在合理性、政策障碍、优势条件等进行探讨分析,尤其对转型的操作策略及制度准备做了前瞻性研究,并结合两个成功的案例进行实证分析,最后阐述市场化运营的目标和转型后的主要业务品种。

二、宜药集团终于摘掉亏损帽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宜药集团终于摘掉亏损帽子(论文提纲范文)

(1)社会主义新时代龙江振兴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注释
第二章 龙江振兴发展的基本背景和阶段成果
    一、黑龙江的区域基本概况
        (一)黑龙江的自然环境状况
        (二)黑龙江的人文环境状况
        (三)黑龙江的产业基本状况
    二、黑龙江老工业基地的历史贡献
        (一)提供重要物资保障,推动工业体系建设
        (二)贡献经济建设经验,输送大批专业人才
        (三)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促进经济稳步发展
    三、龙江振兴发展的阶段成果
        (一)农业改革成绩斐然,现代化经营水平逐步提高
        (二)对外贸易稳中有升,经济贡献率比重不断增加
        (三)民生工作成效突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改善
    注释
第三章 新时代龙江振兴发展的局限性和基本原因
    一、龙江振兴发展过程中的局限性
        (一)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偏低
        (二)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三)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偏小
        (四)科技创新能力偏弱
        (五)劳动力、科技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二、制约龙江振兴发展的自然环境因素
        (一)深处东北边陲,气候条件恶劣
        (二)资源优势弱化,开发深度不足
    三、制约龙江振兴发展的思想层面因素
        (一)思维定式和保守观念浓厚
        (二)大众创业创新积极性较低
        (三)法治观念和服务意识不强
    四、制约龙江振兴发展的产业层面因素
        (一)轻重工业结构比例失衡
        (二)农副产品附加值较小
        (三)高新技术产业相对较少
        (四)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凾待提高
        (五)民营企业发展严重不足
    注释
第四章 新时代龙江振兴发展的精神力量和指导思想
    一、新时代龙江振兴发展的精神动力
        (一)弘扬龙江干事创业的传统精神
        (二)吸取党中央关怀的现实精神力量
    二、新时代龙江振兴发展的根本遵循
        (一)习近平总书记东北振兴重要指示精神
        (二)五大理念助力龙江高质量发展
    注释
第五章 新时代深入推进龙江振兴发展的对策
    一、准确定位龙江振兴发展的基本目标
        (一)打造独具特色产业集群
        (二)建设法治公平市场环境
        (三)坚持可持续经济发展道路
        (四)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布局
    二、全面重塑龙江振兴发展的软环境
        (一)打破保守思想观念,增强干事创业意识
        (二)优化龙江法治环境,营造风清气正氛围
        (三)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抓好“关键少数”
    三、积极培育龙江振兴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完善现代农业体系,塑造农业特色品牌
        (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规范龙江企业集团
        (三)发展龙江民营企业,促进多元经济格局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四、充分利用龙江振兴发展的外部机遇
        (一)借鉴转型发展经验,引进高端专业人才
        (二)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吸引高新企业落户
        (三)改善龙江营商环境,借助外来资金活力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新兴”景象 写在新兴际华集团重组十年暨更名之际(论文提纲范文)

蓄势
    先天不足
    铸管上市
    78条舢板
探索
    新官维稳
    三驾马车
    外董作用
    人才兴企
    六十与八万
    推广两制
腾飞
    打通冶金产业链
    际华“换装”
    重工新格局
    置业向外看
希望
    谋划下一个五年
    惊起蓬间雀
记者手记
    跨越的背后
链接
    新兴际华集团大事记

(3)外资并购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外资并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理论分析
        1.3.2 比较研究
        1.3.3 案例研究
    1.4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5 理论创新
2 外资并购的基本理论
    2.1 国际投资理论
        2.1.1 区位优势理论
        2.1.2 产品周期理论
    2.2 现代外资并购主要理论
        2.2.1 “两缺口模型”
        2.2.2 “四缺口模型”
        2.2.3 开放性内生增长模型
3 外资并购的产生与发展现状
    3.1 外资并购的含义及类型
        3.1.1 外资并购的含义
        3.1.2 外资并购的基本类型
    3.2 并购历史的回顾
        3.2.1 美国并购的历史
        3.2.2 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发展历程
4 并购双方的战略意图分析
    4.1 外资并购我国国企的动机
        4.1.1 外资并购的战略倾向与行为
        4.1.2 外资并购中的政府行为
    4.2 中方的战略意图
        4.2.1 宏观层面的意图
        4.2.2 微观层面的意图
    4.3 外资与中方并购目标异同的对比分析
5 外资并购的特点及行业分析
    5.1 外资并购的特点
        5.1.1 外资并购交易规模巨大
        5.1.2 外资并购模式不断创新
        5.1.3 外资收购主要是同业横向战略并购
        5.1.4 外资并购地域分布主要是沿海发达地区
    5.2 外资并购行业分析
        5.2.1 并购交易数量行业分析
        5.2.2 并购交易金额分析
    5.3 外资并购的产业发展方向分析
        5.3.1 外资并购的产业发展方向
        5.3.2 外资并购对于中国企业发展的正负效应分析
6 外资并购政策及环境变化分析
    6.1 我国外资并购环境变化的宏观分析
        6.1.1 宏观经济的高速增长成为并购活跃的根本动力
        6.1.2 外资并购的法律环境得到改善
    6.2 外资并购政策及环境变化的微观分析
        6.2.1 近年出台的主要外资并购政策
        6.2.2 2003年出台的外资并购政策及突破
        6.2.3 关于外资参股或并购中国垄断行业
    6.3 国家经济安全与《反垄断法》
        6.3.1 外资并购与国家经济安全
        6.3.2 《反垄断法》与保护国家经济安全
7 中国外资政策对外资并购影响及相关问题分析
    7.1 国家经济安全问题
    7.2 法律法规零乱而不齐备
    7.3 政出多门、操作办法缺乏实践性问题
    7.4 烦琐、复杂的审批程序影响外资并购的进程
    7.5 国有资产评估问题
    7.6 外资并购方式与障碍
    7.7 不公平竞争和垄断问题
    7.8 中方职工权益的保护问题
8 外资并购对策
    8.1 宏观层面对策研究
        8.1.1 对我国利用外资政策必须进行适当调整
        8.1.2 构建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机制
        8.1.3 完善外资并购的商务环境
    8.2 微观层面的对策研究
        8.2.1 选择外资并购企业目标
        8.2.2 选择中介机构
        8.2.3 迅速培养海外并购运作人才
        8.2.4 确定战略规划
        8.2.5 积极采取防预策略
9 结论及展望
附案例
致谢
参考文献

(4)T集团电话公司ERP项目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选题背景
    1.3 论文的内容、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2 企业资源计划(ERP)的理论基础
    2.1 ERP 的原理及发展历程
    2.2 ERP 管理思想及相关论题
3 ERP 行业现状分析
    3.1 ERP 市场特征分析
    3.2 ERP 用户结构分析
    3.3 ERP 供应商特征分析
4 ERP 产品分析
    4.1 国外典型ERP 产品分析
    4.2 国内典型ERP 产品分析
    4.3 国内外典型ERP 产品比较
5 T 集团电话公司ERP 项目基本功能
    5.1 T 集团电话公司简介
    5.2 T 集团电话公司基本业务流程
    5.3 T 集团电话公司ERP 基本功能模块
6 T 集团电话公司ERP 项目实施分析
    6.1 ERP 项目小组结构
    6.2 ERP 项目开发实施过程
7 T 集团电话公司ERP 项目实施结果分析
    7.1 T 集团电话公司ERP 项目成本分析
    7.2 T 集团电话公司ERP 项目经济效益分析
    7.3 T 集团电话公司ERP 项目缺陷分析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5)基于特有并购动机下我国民营企业的并购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1.4. 论文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有关经济转型与转型经济体特征研究的文献回顾
    2.2 西方学者有关企业并购理论的综述
    2.3 我国学者有关企业并购行为的研究现状
    2.4 小结
3 转型经济中民营企业并购行为的特有动机
    3.1 转型经济中我国民营企业特有并购动机的概念界定
    3.2 转型经济中我国民营企业特有的三大并购动机
        3.2.1 消融产业进入壁垒的动机
        3.2.2 “国退民进”中低价获取国有资产的动机
        3.2.3 “买壳上市”获取资本市场融资权动机
4 基于特有并购动机下民营企业并购模式的选择
    4.1 现有并购理论关于企业并购模式的分类
    4.2 企业并购方式和支付模式的比较分析
        4.2.1 并购方式的比较分析
        4.2.2 并购支付模式的比较分析
    4.3 三大特有动机下民营企业并购模式的选择
        4.3.1 消除产业进入壁垒动机下民营企业的并购模式选择
        4.3.2 低价获取国有资产动机下民营企业的并购模式选择
        4.3.3 “买壳上市”动机下民营企业的并购模式选择
5 基于特有并购动机下民营企业并购行为的风险研究
    5.1 企业并购风险的概述
        5.1.1 事前风险
        5.1.2 事中风险
        5.1.3 事后风险
    5.2 消除产业进入壁垒动机下民营企业的并购风险分析
        5.2.1 政策性风险
        5.2.2 经营风险
    5.3 低价获取国有资产动机下民营企业的并购风险
    5.4 “买壳上市”动机下民营企业的并购风险
        5.4.1 财务风险
        5.4.2 “脏壳”风险
        5.4.3 “壳”资产折旧风险
        5.4.4 信息披露的风险
6 特有动机下民营企业并购行为的客观积极效应
    6.1 规避产业进入壁垒动机下并购行为的客观积极效应
    6.2 低价获取国有资产并购动机下并购行为的客观积极效应
    6.3 “买壳上市”特有动机下民营企业并购行为的客观积极效应
7 基于特有并购动机的民营企业并购行为的案例分析
    7.1 乐山东能集团并购犍为县川犍电力(集团)公司的案例
        7.1.1 案例背景介绍
        7.1.2 寻租与行贿
        7.1.3 并购方式和并购支付模式的选择
        7.1.4 以低价获取国有资产为动机的民营企业并购行为的法律风险
    7.2 华立集团进行买壳上市并购行为的案例
        7.2.1 案例背景介绍
        7.2.2 主导性并购模式:股权协议转让配以现金资产支付获得控股
        7.2.3 以买壳上市为动机的民营企业并购行为的多重风险
8 政策建议与前景展望
    8.1 统一资本市场
    8.2 规范政府行为
    8.3 充分发挥中介机构作用
    8.4 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参考文献
后记

(6)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有关财务危机的界定及其成因的研究
        1.2.2 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和文章结构
        1.3.2 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财务预警机制的相关理论
    2.1 财务预警机制的释义
    2.2 财务预警机制的功能效用
    2.3 财务预警机制运行的基本程序
        2.3.1 明确监测和预警的对象
        2.3.2 寻找财务预警的警源
        2.3.3 识别财务预警的警兆
        2.3.4 监测并预报警度
        2.3.5 建立预警模型
        2.3.6 制定排警对策
    2.4 财务预警的方法
        2.4.1 财务预警的定性方法
        2.4.2 财务预警的定量方法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机制的构建
    3.1 建立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机制的原则
    3.2 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管理机制设计
        3.2.1 财务预警组织机制
        3.2.2 财务预警信息收集与传递机制
        3.2.3 财务预警分析机制
        3.2.4 财务预警危机处理机制
    3.3 财务预警机制的工作模式
        3.3.1 上市公司总体预警
        3.3.2 上市公司分部门预警
    3.4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机制有效运行的条件
        3.4.1 财务预警机制有效运行的内在条件
        3.4.2 财务预警机制有效运转的外在条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的应用技术与案例分析
    4.1 上市公司财务预警分析的几个相关技术问题
        4.1.1 上市公司财务预警分析的实施步骤
        4.1.2 不同类型指标的警度设置方法
        4.1.3 指标值的转换方法
        4.1.4 多指标分析时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4.2 上市公司短期财务预警——现金流量预警
        4.2.1 利用滚动式现金预算表进行短期预警
        4.2.2 基于现金流量的指数预警
    4.3 上市公司的中期预警——财务业绩预警
        4.3.1 财务业绩预警方法的选用——功效系数法
        4.3.2 评价指标的选取和权重的设定
        4.3.3 预警指标标准值的设定
        4.3.4 单项功效系数和综合功效系数的计算
    4.4 现金流量预警与财务业绩预警的综合——模型预警法
    4.5 长期财务预警信号的获取
        4.5.1 财务指标趋势图分析法
        4.5.2 利用“A记分”法进行早期预警
    4.6 案例分析—600077公司综合财务预警案例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的构建与实证分析
    5.1 样本的抽取
        5.1.1 财务失败的定义
        5.1.2 样本抽取的方式
        5.1.3 样本的确定
    5.2 建模方法和模型指标的选择
        5.2.1 建模方法的选择
        5.2.2 模型指标(系统自变量)的选取
    5.3 原始数据的描述及处理
    5.4 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的建立
        5.4.1 以三年平均值建立预警模型
        5.4.2 以各期数据建立模型
        5.4.3 最终行业判别模型的确定
    5.5 模型的检验与运用
        5.5.1 建模样本的检验
        5.5.2 独立样本的检验
        5.5.3 有关检验结果的讨论
        5.5.4 模型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5.6 模型评价与实证结论
        5.6.1 模型的评价
        5.6.2 实证结论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7)企业并购中的利益博弈与协调(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1、选题的理论背景及现实意义
    2、论文的框架结构
    3、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企业并购理论与实践的动态分析
    第一节 中外企业并购演进的历程
        1.1 全球企业并购五次浪潮及其特点
        1.2 中国企业并购的历史进程
    第二节 企业并购研究的理论综述
        2.1 企业并购的概念与类型
        2.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并购问题的研究
        2.3 西方经济学对企业并购的理论分析
        2.4 西方经济学关于并购理论的发展
        2.5 管理学者对企业并购问题的研究
第二章 企业并购的经济利益理论诠释
    第一节 并购是利益相关者利益博弈的均衡
        1.1 并购动机理论创新的方向
        1.2 并购中的利益相关者及主要利益博弈关系
        1.3 并购中的利益关系协调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础
    第二节 利益均衡并购动机的理论基础
        2.1 经济利益理论
        2.2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
        2.3 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谈判模型与博弈均衡
第三章 并购中企业之间的利益博弈与利益协调
    第一节 企业兼并的博弈分析
        1.1 企业并购决策的数理模型分析
        1.2 斯塔博格讨价还价模型与企业之间的并购博弈
        1.3 纵向企业兼并的动态博弈模型
        1.4 横向并购的企业博弈分析
        1.5 目标公司反收购战略的博弈分析
        1.6 并购企业与潜在并购企业之间的博弈
    第二节 我国企业并购中的博弈分析
        2.1 国内企业并购的非效率特征
        2.2 国有企业之间的并购博弈分析
        2.3 非国有企业并购国有企业的博弈分析
    第三节 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在并购中的作用
        3.1 居高不下的并购失败率及其原因分析
        3.2 国外中介机构在企业并购中的作用
        3.3 并购过程中中介机构的功能与作用
        3.4 强化中介机构在国内企业并购中的作用
第四章 并购中投资者与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分析
    第一节 并购中投资者与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博弈
        1.1 并购与反并购过程中管理层的利益
        1.2 抓钱博弈与投资者和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博弈
        1.3 一次博弈与重复博弈情况下的利益博弈均衡分析
        1.4 MBO中管理层与股东利益关系分析
    第二节 中国企业并购中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分析
        2.1 主并企业与目标企业管理层的利益目标及行为选择
        2.2 中国MBO中的管理层与股东利益关系分析
    第三节 并购中管理层与投资者利益关系的协调
        3.1 深化人力资本产权制度改革
        3.2 培育控制权市场和经理人市场
第五章 并购中大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关系分析
    第一节 并购中大小股东的利益博弈
        1.1 并购中大股东侵占小股东利益的必然性与可能性
        1.2 并购与反并购中小股东的利益分析
        1.3 并购与反并购中小股东利益受损时的战略选择
    第二节 中国企业并购中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冲突
        2.1 我国企业并购中小股东的弱势地位
        2.2 中国企业并购过程中对小股东利益侵害严重
        2.3 大小股东利益博弈非均衡导致并购失败
    第三节 协调大小股东利益关系的制度创新
        3.1 充分信息披露原则与目标公司股东平等待遇原则是立法指导思想
        3.2 培育机构投资者完善企业股权结构是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关键
        3.3 投票权制度创新是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有效途径
        3.4 提高独立董事比重是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有力手段
第六章 并购中企业与债权人的利益关系分析
    第一节 并购中的债权人利益及其决策
        1.1 债权人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
        1.2 并购中企业债权人处于弱势地位
        1.3 并购对债权人利益的影响
    第二节 中国企业并购中债权人利益状况分析
        2.1 我国并购中公司债权人保护的法律现状分析
        2.2 我国企业并购中债权人的弱势地位分析
        2.3 我国企业并购过程中债权人利益严重受损
        2.4 国内企业并购存在严重的逃废银行债权现象
    第三节 中国并购中债权人利益保护的制度创新
        3.1 公司债权人利益保护制度比较分析
        3.2 构建债权人利益优先的理念
        3.3 借鉴主银行制强化银行债权人利益保护
第七章 并购中政府干预的利益关系分析
    第一节 并购中政府行为的利益目标选择
        1.1 “诺斯悖论”与政府干预并购
        1.2 政府利益及其对政府行为的影响
        1.3 并购中政府行为的利益目标选择与寻租模式分析
    第二节 中国企业并购中的政府行为分析
        2.1 中国企业并购的“政府主导型”特点
        2.2 “政府主导型”并购的形成原因
        2.3 政府在企业并购中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
    第三节 中国企业并购中政府的角色定位
        3.1 有限政府制度与并购中政府行为的变化
        3.2 中国政府应在寡头利益与大众利益之间进行抉择
        3.3 并购中政府功能的制度创新
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8)管理层收购(MBO)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动机
    二、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四、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第二章 管理层收购的含义及其理论基础
    第一节 管理层收购的含义
        一、管理层收购的概念与特征
        二、管理层收购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第二节 管理层收购的起源及发展状况
        一、管理层收购的起源
        二、管理层收购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原因及其主要种类
        三、管理层收购在各国的发展概况
    第三节 管理层收购的理论基础分析
        一、管理层收购的传统理论基础
        二、管理层收购的新兴理论
        三、西方国家关于管理层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结果
        四、管理层收购理论与绩效观点评述
第三章 中国企业管理层收购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国企业管理层收购发展现状剖析
        一、管理层收购在中国企业中的初步实践
        二、中国企业管理层收购特点及其原因的实证分析
    第二节 中国企业实施管理层收购的特殊意义
        一、中国企业实施管理层收购的特殊意义
        二、中国企业实施管理层收购的可行性分析
    第三节 中西方企业管理层收购的主要差异
第四章 中国企业管理层收购主体法律制度研究
    第一节 中国企业管理层收购主体类型及其局限
        一、职工持股会作为收购主体
        二、新设“壳公司”作为收购主体
        三、管理层联合信托机构作为共同收购主体
        四、管理层以自然人身份作为收购主体
        五、管理层进行隐名收购
    第二节 管理层收购主体的创新:信托方式的运用
        一、信托机构作为收购主体的优势分析
        二、信托在塑造收购主体方面的作用
        三、信托机构作为收购主体的主要类型
        四、信托机构作为收购主体的局限及其突破
    第三节 管理层收购目标企业的范围和选择标准
        一、管理层收购目标企业的范围
        二、管理层收购目标企业的选择标准
第五章 中国企业管理层收购融资法律制度研究
    第一节 国外管理层收购融资的主要模式及其特点
        一、国外管理层收购融资的主要模式
        二、国外管理层收购融资的主要方式
        三、国外管理层收购融资的退出
    第二节 中国企业管理层收购融资法律问题研究
        一、中国企业管理层收购融资现状
        二、中国企业管理层收购融资的主要模式及其局限
    第三节 管理层收购融资的中外比较与中国企业管理层收购融资困境的突破
        一、管理层收购融资的中外比较
        二、破解中国企业管理层收购融资困境的实践及法律建议
第六章 管理层收购中国有资产转让定价法律问题研究
    第一节 管理层收购中的国有资产转让定价现状分析
        一、管理层收购中国有资产转让定价现状
        二、管理层收购交易与国有资产流失
        三、国有资产转让定价方式及其争议
    第二节 完善管理层收购中国有资产转让定价的法律建议
        一、明确国有资产转让定价应坚持的法律原则
        二、完善管理层收购中国有资产转让定价的法律措施
第七章 结论
    一、总结
    二、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9)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准则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的逻辑框架
2 债务重组准则理论概述
    2.1 债务重组的目的和意义
        2.1.1 债务重组的目的
        2.1.2 债务重组的意义
    2.2 《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修订前后的比较
        2.2.1 债务重组定义的比较
        2.2.1 债务重组方式的比较
        2.2.3 债务重组会计处理的比较
    2.3 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2.3.1 现阶段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的特点
        2.3.2 债务重组中存在的问题
    2.4 上市公司债务重组准则盈余管理行为的界定
        2.4.1 盈余管理的定义
        2.4.2 债务重组准则盈余管理的定义
3 文献回顾
    3.1 代理理论
        3.1.1 股票融资代理成本理论
        3.1.2 债务融资代理成本理论
        3.1.3 契约成本理论
    3.2 盈余管理理论
    3.3 经济后果论
    3.4 债务重组准则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
4 我国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准则盈余管理的实证分析
    4.1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4.2 样本选取
    4.3 研究假设
        4.3.1 契约成本变量
        4.3.2 监管政策变量
        4.3.3 公司治理结构变量
        4.3.4 公司的经营状况
        4.3.5 审计监督变量
    4.4 研究设计
        4.4.1 指标选取
        4.4.2 检验方法
    4.5 描述统计
    4.6 T检验及Wilcox on检验
    4.7 Pearson相关分析
    4.8 回归分析
        4.8.1 确认债务重组收益的回归分析
        4.8.2 确认债务重组损失的回归分析
        4.8.3 ST公司回归分析
    4.9 敏感性检验
    4.10 基本结论
5 结论及启示
    5.1 结论
    5.2 启示
        5.2.1 债务重组准则的完善
        5.2.2 健全公司的治理结构,形成抑制盈余管理的内部约束机制
        5.2.3 上市公司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的顺序应该明晰化
        5.2.4 健全外部监督机制,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督和审计
    5.3 研究的局限性以及相关展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2001年确认债务重组收益的上市公司情况一览表
附录Ⅱ:2001年只确认债务重组损失的上市公司情况一览表

(10)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向投资银行转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概述
    1.1 组建背景
    1.2 公司运作及效果评价
2. 中外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比较
    2.1 美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2.2 韩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2.3 中外比较
3.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转型发展
    3.1 转型问题的提出
    3.2 转型的目标选择
    3.3 转型的障碍分析和优势分析
    3.4 实证分析:两个成功的案例
4. 转型的操作策略与制度准备
    4.1 产权结构的转型
    4.2 运行机制的转换
    4.3 投资银行业务的拓展
    4.4 资源的整合
    4.5 相关制度的准备
5.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市场化运营
    5.1 市场化运营的目标
    5.2 核心业务分析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宜药集团终于摘掉亏损帽子(论文参考文献)

  • [1]社会主义新时代龙江振兴发展研究[D]. 刘志宇.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2]“新兴”景象 写在新兴际华集团重组十年暨更名之际[J]. 刘青山. 国企, 2011(03)
  • [3]外资并购分析及对策研究[D]. 郭奕.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6(07)
  • [4]T集团电话公司ERP项目实施研究[D]. 雷向锋. 华中科技大学, 2006(03)
  • [5]基于特有并购动机下我国民营企业的并购行为研究[D]. 陈莹. 浙江大学, 2006(06)
  • [6]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机制研究[D]. 汪洁. 中南大学, 2005(06)
  • [7]企业并购中的利益博弈与协调[D]. 吕竺笙. 复旦大学, 2005(07)
  • [8]管理层收购(MBO)法律制度研究[D]. 任自力. 中国政法大学, 2005(05)
  • [9]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准则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D]. 杨红娟. 西北工业大学, 2005(04)
  • [10]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向投资银行转型的研究[D]. 刘承进. 暨南大学, 2005(03)

标签:;  ;  ;  ;  ;  

益药集团终于摘下亏损帽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