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例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死亡及康复病例临床分析

120例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死亡及康复病例临床分析

一、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120例死亡与康复病例的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林立鹏[1](2021)在《抗体检测对COVID-19的诊断价值和疫苗的免疫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发生与迅速扩散,给世界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所以快速的诊断和治疗,以及有效的预防手段都是控制疫情的希望。本文通过前期的特异性抗体对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的诊断价值研究以及后期对SARS-CoV-2疫苗的免疫有效性的研究,希望为临床防疫工作提供思路与建议。1.评价SARS-CoV-2特异性抗体IgG和IgM检测在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诊断中的应用价值。2.国内已陆续开展SARS-CoV-2疫苗接种工作,疫苗主要来自国内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和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通过检测接种该疫苗成年人的抗S蛋白的IgG和IgM,了解和分析疫苗的体液免疫效果。方法1.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了2020年1月20日~4月16日确诊为COVID-19患者的94例血清标本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为161例确诊为非COVID-19的其他疾病患者的血清标本。通过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血清中的SARS-CoV-2特异性IgG和IgM抗体,分析抗体检测对COVID-19的诊断价值。2.从100名接种过SARS-CoV-2疫苗的成年志愿者中采集166份血标本,并收集40份未接种SARS-CoV-2疫苗的血标本作为对照组,通过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206份标本的抗S蛋白IgG、IgM的抗体水平,初步了解并分析SARS-CoV-2疫苗的体液免疫效果。结果1.(1)SARS-CoV-2特异性的IgG和IgM抗体检测结果:COVID-19患者中IgG阳性89例(94.68%),IgM阳性78例(82.98%),IgG/IgM(IgG和IgM抗体任一阳性即确定为阳性)阳性91例(96.81%);对照组标本中IgG和IgM均阳性的1例(0.62%),单IgG阳性1例(1.24%),单IgM阳性1例(1.24%)。(2)SARS-CoV-2特异性IgG和IgM抗体检测对COVID-19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性:以核酸检测阳性为金标准,IgG/IgM诊断COVID-19的敏感性96.81%,特异性98.14%,准确度97.65%,阳性似然比51.95,阴性似然比0.03,约登指数0.95。IgG阳性、IgM阳性、IgG/IgM阳性诊断敏感性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gG/IgM的诊断敏感性最高。(3)SARS-CoV-2特异性IgG和IgM抗体检测与患者病程:COVID患者中有4例为主动筛查发现的无症状感染者,即患者检出IgG/IgM阳性的时间早于核酸确诊时间(发病天数<0),对不同病程患者的IgG和IgM检测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发病时间在0~7d时,IgG阳性和IgM阳性结果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第一次注射疫苗后采集的66份标本中IgG全部为阴性,阳性率为0(0/66),IgM阳性率为4.54%(3/66)。(2)第二次注射后采集的100份标本中IgG阳性率为71%(71/100),IgM阳性率为20%(20/100),总阳性率为71%(71/100),其中注射后第14天的7例标本中有1例IgG阳性,即阳性率为14.29%,而第28天至35天的标本阳性率达75.27%(70/93)。(3)我们通过统计分析第二次标本的IgG抗体检测结果(样本发光值/临界值)和阳性转换率,对比发现男性的中位数结果为4.87(2.14,9.13),女性的中位数结果为3.76(2.06,10.23),p=0.4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的IgG阳性率为64.29%(27/42),女性的IgG阳性率为75.86%(44/58),p=0.2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我们又把年龄组分为三段(分别为<30岁,30-49岁,50岁及以上)进行统计比对,检测结果中位数分别为6.15(2.24,11.32),4.21(2.19,9.10),2.28(1.41,7.29),p=0.2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阳性率分别为83.33%(15/18),71.64%(48/67),53.33%(8/15),p=0.1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在实验中我们发现,研究对象第二次抽血标本的阴性结果检测发光值要比对照组的检测发光值高,所以我们将两组数据也进行统计比较。发现实验组IgG中位数结果为0.32(0.22,0.54),对照组中位数结果为0.12(0.11,0.14),P<0.001;实验组IgM中位数结果为0.27(0.14,0.50),对照组中位数结果为0.10(0.08,0.11),P<0.001。显示无论是IgG还是IgM,两组结果差距均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结论1.通过对94例COVID-19确诊患者和161例确诊为非COVID-19的其他疾病患者的研究发现,SAS-CoV-2特异性IgG或IgM抗体检测在COVID-19的临床诊断中有重要应用价值,是COVID-19的重要诊断和筛查指标。2.通过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206份标本的抗S蛋白IgG、IgM的抗体水平,了解并分析COVID-19疫苗的免疫效果,明确了疫苗在人群中有较高的免疫性反应,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

桓娜[2](2021)在《CPET与中医证候要素相关性研究及丹参制剂对介入后冠心病患者CRF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何有序推广和促进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CPET)在临床病情评估、预后价值,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方面的诊断作用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热点。在冠心病(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治疗方面,心脏康复(Cardiac rehabilitation,CR)已被纳入指南并作为Ia级推荐。介入术后CHD患者心肺功能(Cardiorespiratory function,CRF)的恢复离不开以运动处方为核心的CR。既往研究证实,依据CPET结果制定运动处方可以提高患者CRF、降低心血管疾病复发率和病死率。亦有前期研究发现活血化瘀类药物具有保护心肌血管、防治冠脉斑块发生再破裂等作用。但基于CPET参数评价包含活血化瘀药、运动疗法在内的CR对介入术后CHD患者CRF影响的研究鲜有报道。据此提出假说:通过评价峰值公斤摄氧量(peak V02kg)、运动代谢当量(METs)等指标,证实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对介入术后CHD患者CRF具有改善作用。基于CRF各项参数的作用机理,结合中医心主血脉、肺主气化生理特点,CPET参数和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医证候要素间是否存在某种相关性,为了验证这一假说,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探索CPET参数与中医证候要素相关的显着因素,进而建立CHD不同中医证候要素诊断模型。本研究将从CPET临床评价和诊断作用出发,为揭示丹参多酚酸盐提升CRF作用机制奠定基础,为CHD患者中医辨证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客观数据支持和新思路。研究一:CPET参数与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候要素的相关性研究研究目的:探讨中医证候要素及CPET参数与CHD的相关性。研究方法:纳入所有来医院就诊且行CPET检查患者,采集四诊信息,归纳中医证候要素分布,并收集CPET结果。根据冠心病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对比两组各种观察指标及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采用Logistic回归对可能影响CHD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 本研究共纳入1128例成年CPET受试者,其中CHD组397例(35.2%)、非冠心病组731例(64.8%):1.1 CHD组中证候前三位分布是血瘀证候者332例(34.87%)气虚证候者266例(27.94%)、痰浊证候者 240 例(25.21%)。1.2 非冠心病组中证候前三位分布是气虚证候者495例(36.32%)、痰浊证候者394 例(28.91%)、血瘀证候者 211 例(15.48%)。2 CPET 参数中和 CHD 显着相关的是 VTV02、ATVO2kg、METs、ATO2Plus、O2Plus、ATRER(P<0.05),构建CHD预测回归模型,其ROC曲线面积为0.767(95%CI:0.738,-0.795;P=0.000)。根据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计算得出的尤登指数最高为0.401,其最佳分界点为0.610。3 不同中医证候的CHD与CPET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方面:3.1 CPET参数中和CHD气虚证候要素显着相关的是VTV02、ATVO2kg、peakV02占预计值、METs、ATO2Plus、O2Plus(P<0.05),构建CHD气虚证候要素预测回归模型,ROC曲线面积为0.795(95%CI:0.763,-0.828;P=0.000)。根据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计算得出的尤登指数最高为0.456,其最佳分界点为0.643。3.2 CPET参数中和CHD气滞证候要素显着相关的是VTV02、ATO2Plus(P<0.05),构建CHD气滞证候要素预测回归模型,ROC曲线面积为0.820(95%CI:0.697,-0.943;P=0.000)。根据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计算得出的尤登指数最高为0.61,其最佳分界点为0.602。3.3 CPET参数中和CHD痰浊证候要素显着相关的是VTV02、METs、ATRER、ATO2Plus(P<0.05),构建CHD痰浊证候要素预测回归模型,ROC曲线面积为0.756(95%CI:0.718,-0.793;P=0.000)。根据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计算得出的尤登指数最高为0.393,其最佳分界点为0.589。3.4 CPET参数中和CHD血瘀证候要素显着相关的是VTV02、METs、ATO2Plus、O2Plus(P<0.05),构建CHD血瘀证候要素预测回归模型,ROC曲线面积为0.738(95%CI:0.696,-0.781;P=0.000)。根据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计算得出的尤登指数最高为0.364,其最佳分界点为0.389。3.5 CPET参数中和CHD阳虚证候要素显着相关的是VTV02、ATVO2kg、peakVO2kg、peakVO2占预计值、O2Plus(P<0.05),构建CHD 阳虚证候要素预测回归模型,ROC曲线面积为0.758(95%CI:0.673,-0.844;P=0.000)。根据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计算得出的尤登指数最高为0.513,其最佳分界点为0.693。3.6 CPET参数中和CHD阴虚证候要素显着相关的是METs和ATO2Plus(P<0.05),构建CHD阴虚证候要素的预测回归模型,ROC曲线面积为0.860(95%CI:0.775,-0.944;P=0.000)。根据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计算得出的尤登指数最高为0.636,其最佳分界点为0.709。结论:1本研究共纳入1128例CPET测试者,在中医证候要素分别方面,CHD组和非冠心病组排列前三位的均是气虚、痰浊、血瘀证候要素。2在CHD与CPET参数相关性分析方面,筛选得出VT V02、AT VO2kg、METs、AT O2Plus、O2Plus、ATRER(P<0.05)六个 CPET 参数为 CHD 的独立危险因素。3 不同中医证候要素中CHD与CPET参数的相关性分析3.1 可根据回归模型预测诊断CHD气虚证候,独立危险因素:VTV02、ATVO2kg、peakV02kg%pred、METs、ATO2Plus、O2Plus(P<0.05);3.2 可根据回归模型预测诊断CHD气滞证候,独立危险因素:VTV02、ATO2Plus(P<0.05);3.3 可根据回归模型预测诊断CHD痰浊证候,独立危险因素:VTV02、METs、ATRER、ATO2Plus(P<0.05);3.4 可根据回归模型预测诊断CHD血瘀证候,独立危险因素:VTV02、METs、ATO2Plus、O2Plus(P<0.05);3.5 可根据回归模型预测诊断CHD 阳虚证候,独立危险因素:VTV02、ATVO2kg、peakVO2kg、peakV02kg%pred、O2Plus(P<0.05);3.6 可根据回归模型预测诊断CHD阴虚证候,独立危险因素:METs和ATO2Plus(P<0.05)。研究二: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对介入术后冠心病患者心肺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研究目的:通过CPET参数及机理代谢指标探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对改善介入术后CHD患者CRF的作用机理。研究方法:采纳随机、双盲、安慰剂试验,纳入60例1年内接受介入治疗稳定性CHD患者。随机分配为丹参多酚酸盐治疗组(n=30)和安慰剂对照组(n=30),干预治疗1周,随访1个月。主要疗效指标为V02kg peak、峰值公斤摄氧量占预测值百分比(V02kg peak%pred)、METs,次要疗效指标为CPET其他参数、血瘀证、中医症状量表以及焦虑抑郁量表等,机理代谢指标包括三磷酸腺苷(ATP)、二磷酸腺苷(ADP)、一磷酸腺苷(AMP)含量,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活性氧(ROS)表达。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研究结果:最终纳入受试者60例,其中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两组在一般信息和基线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 主要疗效指标1.1 peakV02kg结果显示:用药4周后,以基线为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丹参多酚酸盐组和对照组较基线分别提升0.231、0.102,治疗组改善程度比对照组高出 0.129(95%CI:-1.310,1.569;P>0.05)。1.2 peakV02kg%pred结果显示:用药4周后,以基线为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两组较基线分别提高0.826、0.840,两组校正均数差及95%CI为-0.014(95%CI:-5.118,5.091;P>0.05)。1.3 METs值结果显示:经协方差分析,用药4周后两组METs值分别提升0.068、0.042,治疗组比对照组多升高 0.026(95%CI:-0.384,0.435;P>0.05)。综上主要疗效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次要疗效指标2.1 CPET其他参数2.1.1 在无氧阈公斤摄氧量(ATVO2kg)方面,以基线为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用药4周后丹参多酚酸盐组较基线值下降1.422,对照组则较基线增加1.159,两组校正均数差为-2.581(95%CI:-5.966,0.805;P>0.05)。2.1.2 在摄氧量(O2Plus)、无氧阈氧脉搏(ATO2Plus)方面,经协方差分析,两组较基线水平分别增加0.296vs0.154、2.742vs0.498,治疗组比对照组多提升0.142(95%CI:-0.687,0.972;P>0.05)、2.244(95%CI:-2.780,7.267;P>0.05)。2.1.3 在呼气末CO2分压(PETC02)方面,经协方差分析,用药4周后治疗组较基线水平下降0.341,对照组增加2.493,两组校正均数差为-2.835(95%CI:-5.536,-0.133;P<0.05),组间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无氧阈呼气末CO2分压(AT PETC02)方面,用药4周后试验组较基线水平下降0.552,对照组较基线水平提高2.213,两组校正均数差为-2.764(95%CI:-5.731,0.202;P>0.05)。2.1.4 在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VE/VCO2 slope)值方面,用药1周后,经协方差分析,治疗组较基线水平下降0.773,对照组较基线水平提升0.347,两组校正均数差为-1.120(95%CI:-4.607,2.367;P>0.05)。2.2 血瘀证积分、中医症状量表:经协方差分析,用药4周后两组血瘀证积分、中医症状量表评分较基线分别下降5.177vs3.389、2.333vs1.867,且治疗组下降程度多出对照组 1.788(95%CI:-4.984,1.408;P>0.05)、0.467(95%CI:-1.772,0.838;P>0.05)。2.3 焦虑抑郁量表:经协方差分析,用药4周后治疗组焦虑、抑郁量表较基线水平分别下降0.711vs0.611,0.442vs0.483,治疗组下降水平比对照组高1.321(95%CI:-7.522,4.880;P>0.05)、(95%CI:-1.423,0.456;P>0.05)。2.4 心肌损伤标记物:经协方差分析,用药1周后,丹参多酚酸盐组肌钙蛋白T(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N末端-前B型钠尿肽(NT-proBNP)较基线水平均呈现下降趋势,组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5 心脏彩超指标:经协方差分析,用药1周后,丹参多酚酸盐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基线水平升高0.573,对照组升高0.227,且治疗组较对照组多增加0.347(95%CI:-1.518,2.211;P>0.05)。治疗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较基线水平下降0.608,对照组较基线增加0.141,两组校正均数差及95%CI为-0.749(95%CI:-2.242,0.745;P>0.05)。综上除PETCO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次要疗效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 机理代谢指标3.1 ATP、ADP、AMP 含量3.1.1 ATP:用药4周后,经协方差分析,丹参多酚酸盐组ATP含量较基线水平增加0.891,对照组增加0.185,且治疗组比对照组多增加0.706(95%CI:-1.500,2.911;P>0.05)。3.1.2 ADP:用药1周后,经协方差分析,治疗组ADP含量较基线水平增加0.674,对照组下降0.045,两组校正均数差为0.719(95%CI:-1.588,3.027;P>0.05)。3.1.3 AMP:用药4周后,经协方差分析,治疗组AMP含量较基线水平下降0.228,对照组下降0.571,两组校正均数差及95%CI为0.343(95%CI:-0.310,0.996;P>0.05)。3.2 CAT、MDA活性、SOD含量及ROS表达3.2.1 CAT:用药4周后,经协方差分析,治疗组CAT含量较基线水平增加0.290,对照组增加0.188,且治疗组比对照组多增长0.103(95%CI:-0.319,0.525;P>0.05)。3.2.2 MDA:用药4周后,经协方差分析,治疗组MDA含量较基线水平下降0.294,对照组下降0.242,两组校正均数差及95%CI为-0.052(95%CI:-0.351,0.247;P>0.05)。3.2.3 SOD:用药1周后,经协方差分析,治疗组SOD含量较基线水平增加0.382,对照组增加0.491,两组校正均数差及95%CI为-0.109(95%CI:-0.924,0.707;P>0.05)。3.2.4 ROS:用药4周后,经协方差分析,治疗组ROS含量较基线水平下降16.399,对照组下降2.542,且治疗组比对照组降低程度高出13.856(95%CI:-72.010,44.298;P>0.05)。综上机理代谢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安全性指标方面,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1丹参多酚酸盐联合康复治疗组可以改善介入术后CHD患者CRF,单纯常规康复对照组改善CRF效果不明显。2两组均可改善介入术后CHD患者血瘀证积分、中医症状量表评分、心肌损伤标记物、以及LVEF和LVDD水平,治疗组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但心肌损伤标记物组间差异不明显。3两组治疗后ATP含量变化呈上升趋势,AMP含量变化呈下降趋势,且治疗组变化程度比对照组明显。在ADP含量方面,治疗组含量增加,对照组ADP含量则减少。4两组治疗后CAT、SOD活性含量均有增加,MDA含量均呈现降低趋势,且治疗组CAT活性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在ROS方面,两组在用药后均呈现下降趋势,且治疗组下降程度比对照组显着。

习书晗[3](2021)在《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根据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住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回顾性资料研究,分析患者的一般特征、受伤原因、损伤类型等临床数据,以期为总结颅脑损伤的发生类别及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提供参考。明确针刺结合现代医学、现代康复等治疗方法对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作用,判断针刺对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促醒的具体改善情况,为针刺运用于该类疾病的救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以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为研究对象,其中治疗组采用针刺疗法加常规西医治疗,不限定选穴、补泻手法、留针时间及疗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依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最后对纳入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内容包括样本量、随机方法、治疗方案、结局指标、治疗时间、病程、随访等,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4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2.2376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量表评分分析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广东三九脑科医院近5年来颅脑损伤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受伤原因、主要诊断、入院后治疗方式、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等信息。使用SAS9.4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3.针刺对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促醒作用的临床研究采用临床研究,以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63例患者,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31例)采用醒脑开窍针法加常规西医治疗,针刺方案为针刺内关、人中、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取穴操作参照石学敏院士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实施手法后,留针30min。每天1次,每周6次,治疗周期为4周一疗程,治疗一疗程后以GCS评分为主要结局指标,CRS-R评分、苏醒率、苏醒时间为次要指标,评价两组的治疗疗效及安全性,3个月后,以有效率评价两组的治疗疗效。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比较两组结果。结果:1.Meta分析结果初步检索得到文献894篇,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最终纳入13篇随机对照研究,共861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Meta结果显示:针刺结合常规西医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GCS评分、苏醒率均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疾病特征分析及量表评分分析结果疾病特征分析结果:共纳入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男性患者约为女性患者的4.2倍,其中青春期至青年晚期患者(14岁~45岁)所占比例最高(52.9%)。职业方面,工人最多,所占比例为49.62%;文化程度方面,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患者最多,所占比例为79.5%;受伤原因以车祸为主,所占比例为91.16%。损伤类型方面,占位性血肿占比最高,为37.3%,其次是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弥漫性轴索损伤、颅骨骨折等;接近50%的患者同时存在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损伤类型。在急性期,有42.5%的患者接受过神经外科手术,44.2%的患者曾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63%的患者曾行胃管插管,48.4%的患者曾行尿管插管。出院时,超过86.48%的患者出院时情况好转,13.51%的患者未愈。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各量表评分分析结果:不同性别的颅脑损伤患者在“起立-行走”计时测试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年龄的颅脑损伤患者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起立-行走”计时测试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职业的颅脑损伤患者所有量表评分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外伤原因的颅脑损伤患者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睁眼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文化程度的颅脑损伤患者在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病程的颅脑损伤患者在所有量表评分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1084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类量表评分差值分析: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差值对比分析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差值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言语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的差值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外伤原因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言语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的差值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832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住院患者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分析: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进行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各项评分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轻、中、重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各项评分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临床研究结果临床研究显示:1.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数据比较(年龄、性别、病程等)各项对比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试验组和对照组经过治疗后,两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和有效率在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经过治疗后,意识恢复量表(CRS-R)评分在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经过治疗后,试验组的苏醒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苏醒时间小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住院资料显示: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以男性居多,以处于青春期至青年晚期的中青年患者为主,职业以工人为主,文化程度以初中以下为主,受伤原因以车祸为主。因此,应加大对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的中青年男性群体的道路安全宣传。住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合并症较多,急性期临床表现比较严重。2.针刺不仅能够治疗颅脑损伤后肢体功能障碍、认知障碍等方面的后遗症,还对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具有一定的促醒作用。3.针刺能够提高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苏醒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林曦[4](2021)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伴灌注不良综合征治疗策略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是心血管外科最为凶险的急症,夹层形成的主动脉壁撕裂可发生主动脉破裂,导致患者急性死亡,还可造成主动脉分支供血的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夹层内膜剥离还能导致全身炎症反应。未接受治疗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病24小时内病死率为33%,此后每延长一小时死亡率增加1%,70%以上患者在1周内死亡,主要死亡原因为主动脉破裂、急性心包填塞、重要脏器灌注不良及心衰等。灌注不良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主动脉夹层并发症,是由于主动脉内膜撕裂后形成真、假腔,假腔压迫真腔以及撕裂的内膜片堵塞主动脉分支血管导致末梢器官缺血,进而引发器官功能障碍。灌注不良可发生于所有主动脉分支供血的脏器,包括大脑、冠状动脉、腹部内脏、肾脏、四肢甚至脊髓等,造成肝肾功能损害、胃肠道缺血坏死、昏迷、肢体缺血坏死、截瘫等。灌注不良综合征越严重,患者病死率越高,据报道较无灌注不良综合征的主动脉夹层患者病死率高1030倍。手术是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治疗方式,包括升主动脉置换术、Bentall术、全弓置换术、介入支架植入术、介入内膜开窗术等。随着孙氏手术的推广,全弓置换加支架象鼻手术已成为治疗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的经典术式。目前关于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的手术报道和研究众多,但对于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术前伴有灌注不良综合征的治疗关注较少;对伴有灌注不良综合征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高死亡率有一定了解,但缺乏深入探究和治疗进展。对这一患者群体如何最大程度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上重视和深入研究。本研究以改进治疗策略、提高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伴灌注不良综合征患者手术预后为切入点,重点从手术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手术方式、手术技术、手术时机等方面进行临床研究,以单中心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病例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临床数据,分析手术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开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探索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伴灌注不良综合征的最佳治疗策略。第一部分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死亡危险因素分析研究目的:探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18年9月期间南部战区总医院连续手术的299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资料,将患者按是否术后死亡分为死亡组(61例)和存活组(238例),详细统计两组患者围术期资料并进行对比,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结果(P<0.05)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明确独立危险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所得危险因素的预测效能进行判断。结果:1.两组患者术前情况比较中:性别、年龄、低氧血症、肌酐水平、动脉血乳酸值、灌注不良综合征、冠脉灌注不良、肾脏灌注不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两组术中情况比较中:全弓置换手术、孙氏手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闭时间、停循环脑灌注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中: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脓毒症、连续肾脏替代治疗、低心排综合征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明确:年龄≥50岁(OR:13.259,95%CI:1.75999.943,P=0.027)、术前伴灌注不良综合征(OR:4.24,95%CI:1.26214.251,P=0.005)、全弓置换手术方式(孙氏手术)(OR:44.638,95%CI:4.093486.794,P=0.0030)、术后并发低心排综合征(OR:21.887,95%CI:1.637292.607.000,P=0.0020)是患者术后死亡独立危险因素。5.ROC曲线显示,联合预测概率的曲线下面积为0.949,95%CI:0.9140.985,且各独立危险因素曲线下面积均>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预测敏感性为98.4%,特异性为51.5%,说明研究得出的危险因素对预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死亡有意义,且诊断效能大。结论:1.年龄≥50岁、术前伴灌注不良综合征、全弓置换手术方式(孙氏手术)、术后并发低心排综合征是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2.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是致死性急症,病情进展快,手术风险大,术后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对心脏外科医生挑战很大。本研究中,尽管随着手术技术、治疗策略不断改进,手术死亡率逐年下降,但仍然在10%以上。3.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通过多因素分析术后死亡独立危险因素,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师对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治疗风险的理解和判断,为制定更佳的手术治疗策略提供参考。第二部分综合优化治疗策略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伴灌注不良综合征行全弓置换术中的应用研究目的: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伴灌注不良综合征行全弓置换术中,采用优化动脉灌注策略以及相关综合手术技术,与传统孙氏手术方式比较,观察其安全性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材料和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中心收治的51例诊断为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伴灌注不良综合征患者应用综合优化治疗策略完成主动脉全弓置换手术,纳入综合优化组,其中男40例,女11例,平均年龄47.43±13.39岁。以前期科室采用传统孙氏手术行全弓置换术的40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伴灌注不良综合征患者为传统对照组,其中男31例,女9例,平均年龄50.66±12.05岁。收集两组患者围术期临床数据。综合优化治疗策略包括:(1)“一拖四”的体外循环动脉灌注方法,实现中低温选择性不间断双侧顺行脑灌注+上下半身同时灌注;(2)心肌保护技术;(3)球囊阻断降主动脉血流技术;(4)主动脉根部重建优化技术;(5)血液保护技术等。结果:1.综合优化组和传统对照组的性别、年龄和身体质量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前症状和化验指标,如高血压病、马凡氏综合征、动脉血氧分压、血肌酐值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基本一致(P均>0.05)。2.综合优化组和传统对照组手术数据比较显示,综合优化组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闭时间、停循环脑灌注时间均明显少于传统对照组[(223.64.90±65.13)min vs(266.77±87.04)min,P=0.010;(114.48±27.28)min vs(138.20±39.89)min,P=0.001;(8.28±3.81)min vs(50.53±23.60)min,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综合优化组的术中最低鼻咽温度要明显高于传统对照组[(27.10±1.18)℃vs(23.6±3.30)℃,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综合优化组的术后清醒时间较传统对照组早[(4.50±1.35)min vs(5.27±1.15)min,P=0.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优化组的输血量明显少于传统对照[(13.25±9.06)U vs(16.95±7.53)U,P=0.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CU时间和有创通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4.综合优化组的术后死亡率明显低于传统对照组(13.7%vs 27.5%,P=0.10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统计,综合优化组术后连续肾脏替代治疗发生率较传统对照组明显降低(21.6%vs 42.5%,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优化组术后谵妄、昏迷、低心排综合征、肢体缺血发生率较传统对照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综合优化组术后偏瘫、脓毒症、二次开胸发生率高于传统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5.患者术后死亡危险因素分析:将所有患者围术期参数纳入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2个以上脏器灌注不良、体外循环时间≥240min、主动脉阻闭时间≥120min、急诊手术是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伴灌注不良综合征患者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经ROC曲线检测,上述独立危险因素对预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伴灌注不良综合征患者术后死亡有意义,且诊断效能大。结论:1.综合优化治疗策略采用“一拖四”的动脉灌注方法,可同时行上下半身灌注以及双侧选择性顺行脑灌注,实现术中全身脏器的持续灌注,提供了更好的脏器保护。2.综合优化治疗策略降低了手术创伤,缩短了手术时间,围术期临床用血量少,多数患者的器官灌注不良得到纠正,患者术后清醒快,神经系统、肾脏和肢体缺血并发症发生率低,提高了手术疗效,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3.综合优化治疗策略具有通过抑制手术死亡危险因素降低手术死亡率的潜力,适用于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伴灌注不良综合征患者手术。4.2个以上脏器灌注不良、体外循环时间≥240min、主动脉阻闭时间≥120min、急诊手术是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伴灌注不良综合征患者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三部分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伴灌注不良综合征手术时机选择研究目的:A型主动脉夹层在发病急性期会出现主动脉壁组织水肿、全身炎性介质释放、脏器灌注不良,导致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明显升高。关于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伴灌注不良综合征的手术时机,国内、外相关研究仍存在争议。本研究以单中心临床数据为研究对象,探索急诊手术对于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伴灌注不良综合征手术预后的影响,为制定精准的治疗策略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期间,本中心收治的60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伴灌注不良综合征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患者接受主动脉开放手术时机的不同,将入院2小时以内接受手术,且距离发病≤48小时的病例纳入急诊手术组,共36例;其余病例纳入非急诊手术组,共24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积极的术前治疗措施,包括立即迁入监护室、持续动脉血压监测、常规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处理、静脉持续泵注肌松、镇痛、镇静药物,使患者充分镇痛、镇静,维持血压、心率平稳,预防主动脉破裂发生。两组患者均在孙氏手术基础上,应用综合优化治疗策略行升主动脉置换(或Bentall术)+全弓置换+降主动脉支架象鼻术。非急诊手术组有部分病例首先行“股-股动脉转流术”。结果:1.两组术前均无主动脉破裂病例。非急诊手术组中,2例昏迷患者、2例肠系膜灌注不良患者因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3例下肢缺血患者首先行“股-股动脉转流术”,1例术后下肢缺血无改善,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最后总共19例患者接受了全弓置换手术,平均术前等待时间为35.86±33.96 h。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两组患者手术数据比较显示,急诊手术组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闭时间长于非急诊手术组[(242.32±54.53)min vs(225.52±78.45)min,P=0.368;(124.56±26.96)min vs(111.73±28.33)min,P=0.08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的停循环脑灌注时间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32±3.34)min vs(8.24±4.19)min,P=0.940]。急诊手术组术中输血量高于非急诊手术组[(12.28±6.42)U vs(9.02±4.32)U,P=0.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显示急诊手术组与非急诊手术组在手术数据方面,除了术中用血明显增多外,其余数据无明显差异。3.急诊手术组的术后清醒时间、ICU时间较非急诊手术组略延长,有创通气时间略缩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并发症方面,急诊手术组的昏迷、偏瘫、脓毒症、低心排综合征、连续肾脏替代治疗、肢体缺血、二次开胸发生率均高于非急诊手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急诊手术组手术死亡率高于非急诊手术组(13.9%vs 10.5%,P=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非急诊手术组有5例术前自动出院病例,可以判断结局为死亡,按病死率统计,急诊手术组明显低于非急诊手术组(13.9%vs 29.2%,P=0.193)。4.观察两组患者灌注不良脏器功能恢复情况,并进行比较,观察终点为患者死亡或出院。结果显示,急诊手术组总的脏器灌注恢复率为72.2%,非急诊手术组为58.3%(包含了未手术病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急诊手术组中,脑灌注不良恢复率最低(25.0%),其次为肠系膜灌注不良(66.7%),冠脉和肾脏灌注不良恢复率较高,均在80%以上。而非急诊手术组不但总的脏器灌注恢复率较低,各个脏器灌注恢复率几乎都低于急诊手术组,两组数据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5.随访结果:通过门诊及网络平台随访41例,失访7例,随访时间372个月,平均31.3±11.5个月。两组患者均无随访死亡病例,无二次手术病例,灌注不良脏器功能均基本恢复。随访患者每半年至1年复查一次心脏超声及主动脉CTA,CTA显示所有患者降主动脉支架远端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夹层残留,但无需二次手术干预,23例患者胸腹段主动脉夹层假腔较术前变小。结论:1.急诊行主动脉开放修复手术治疗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伴灌注不良综合征,早期效果好,脏器灌注不良恢复率高,并不明显增加手术死亡率,而且能降低患者病死率。在无复合手术室的心脏中心,急诊手术是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伴灌注不良综合征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2.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伴灌注不良综合征患者入院立即实施气管插管处理,予以充分镇痛、镇静,可有效避免术前主动脉夹层破裂发生。3.急诊行主动脉开放修复手术治疗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伴灌注不良综合征,具有较高的冠脉、肾脏和四肢灌注恢复率,而脑和肠系膜灌注恢复不佳。

李婧文[5](2021)在《COVID-19临床大数据特征及诊断治疗模型建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和流感在传播途径和临床症状等方面较为相似。单纯依靠临床体征无法及时准确区别两种疾病,诊断上的延误极大增加COVID-19交叉传播风险,促使疫情进一步扩散。全球疫情下,对于核酸检测试剂盒等医疗物资紧缺的不发达国家及贫穷地区,快速便捷地鉴别两种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研究旨在基于临床及实验室大数据,提取特征数值建立鉴别诊断模型来以快速鉴别诊断COVID-19和流感。方法:本研究为两中心回顾性临床研究,共纳入493例成人患者,包括282例COVID-19患者以及211例流感患者。采集所有患者的人口学信息、流行病学史,临床以及实验室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将两组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及验证集,利用逐步逻辑回归法选择模型候选指标并建立鉴别诊断模型。最后基于验证集的患者数据,对模型的预测效能进行验证。结果:COVID-19住院患者比流感住院患者年龄较大;更容易出现发热、干咳、疲劳、肌痛以及呼吸困难。通过逐步回归筛选了年龄、咳嗽、发热、白细胞计数和D-二聚体五个变量,并构建鉴别诊断模型。使用验证集的数据验证鉴别诊断模型的效能。ROC分析显示训练集和验证集的曲线下面积ROC分别为0.914(95%CI,0.882-0.948)和0.901(95%CI-0.971=0.819),两组间无显着的差异。当ROC截断点为0.36时,验证集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分别0.733,0.875,0.830,0.875和0.733;训练集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708,0.894,0.839,0.879和0.739。结论:我们建立了鉴别COVID-19和流感的诊断模型,该模型结合了临床体征和实验室标志物,可以有效地将COVID-19与流感区分开来。模型评分高的患者感染COVID-19可能性高;评分低的病人感染流感的可能性高。背景:重症COVID-19患者死亡率超过50%,是COVID-19死亡的主要人群,有效治疗重症患者可降低SARS-Co V-2感染死亡率。慢性合并症是COVID-19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其中糖尿病是最常见慢性合并症之一。既往研究表明糖尿病是各种感染以及感染后死亡的关键危险因素;高血糖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多方面受损。我国是糖尿病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探讨糖尿病共病新冠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及指导治疗预防重症化显得尤为必要。目前尚无关于哪种抗糖尿病药对于COVID-19共病糖尿病患者受益的最佳推荐。本研究目的是对比分析重症COVID-19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危险因素,从而进一步探讨不同降糖药物对重症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纳入858例重症COVID-19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164例患者合并糖尿病。我们对比分析伴或不伴糖尿病的重症COVID-19的患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探讨不同降糖药物对患者结局的影响;并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研究重症COVID-19伴糖尿病患者最佳降糖用药。结果:在所有重症患者中,糖尿病患者占19.1%(164/858)。相对于非糖尿病患者,伴有糖尿病的COVID-19患者临床症状更重,生化指标呈现更多异常,死亡风险高。重症COVID-19伴糖尿病的患者中使用降糖治疗的患者死亡风险明显低于未使用降糖治疗的患者(14.1%:25.0%,HR=0.08,95%CI:0.03-0.26,P<0.001)。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使用者的死亡风险低于未使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的患者(4.4%:21.9%,HR=0.14,95%CI:0.03-0.63,P=0.010)。胰岛素使用者死亡风险相对未使用者较高(22.3%:4.3%,HR=3.41,95%CI:0.94-12.32,P=0.062)。磺酰脲类药物和双胍类药物对重症COVID-19糖尿病患者死亡风险无明显影响。结论:重症COVID-19伴糖尿病患者死亡风险较高,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可能降低死亡风险;胰岛素治疗与患者不良临床结局相关;而磺酰脲类药物、双胍类药物对死亡风险无明显影响。背景:COVID-19已造成超过250万人死亡,远高于SARS、MERS。分析新冠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以及临床特征,探究COVID-19患者死亡危险因素以及治疗措施,有助于早期鉴别不良预后因素并采取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死亡率。方法:本研究共纳入了来自多中心的109例COVID-19死亡病例。采集分析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临床数据、实验室指标、CT影像学特征;同时,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定量CT成像结果与临床生化指标相关性并进一步分析不同治疗措施对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中位年龄73.0岁,男性占比65.1%。最常见的症状有发热[75(68.8%)]、咳嗽[71(65.1%)]、纳差[61(60.0%)]、疲劳[64(58.7%)]以及呼吸困难[59(54.1%)]。102例患者伴有慢性病,如高血压[50(45.9%)]、糖尿病[31(28.4%)]和心血管疾病[31(28.4%)]。症状发作至死亡的中位数为23.5(IQR 16.8-34.2)天。呼吸衰竭[63(57.8%)]、休克[40(36.7%)]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9(26.6%)]是最常见并发症。96(88.1%)例患者接受抗生素治疗,75(68.8%)例接受抗病毒治疗,82(75.2%)例接受中药治疗、77(71.3%)例接受糖皮质激素。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双肺实变体积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D-二聚体以及降钙素原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大部分死亡病例都有慢性合并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呼吸衰竭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抗病毒治疗、抗生素治疗以及中药治疗可能与COVID-19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相关。

李卫国[6](2021)在《儿童COVID-19的病例系列研究和循证指南制订》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儿童COVID-19:一项来自中国西部的病例系列研究目的:研究儿童 COVID-19(Coronavirus Disease 2019,2019 冠状病毒病,或新冠肺炎)病例的临床特征和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持续时间,为临床诊疗和制订合理隔离时间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中心,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设计,从中国西部四省的7所COVID-19定点医院收集病例资料和随访资料。提取流行病接触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过程和临床结局等信息。通过描述和探索性亚组分析报告病例数据。亚组分析包括不同年龄组、性别组、有无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改变组等。结果:在2020年1月24日至2月12日,共纳入32例儿童COVID-19确诊病例,平均年龄为9岁(Standard deviations,SD=4.7岁),其中10 例(31%)<6 岁、11例(34%)6-12岁、11例(34%)12-18岁;17例(53%)为男性。最常见的症状为发热(38%)和咳嗽(57%)。19例(59%)胸部CT检查结果异常:其中3(19%)例提示双侧肺炎,8例(25%)提示单侧肺炎,8例(25%)提示多发斑片状和磨玻璃影。12例(38%)有疫区居住或旅行史,29例(91%)为家庭聚集病例。绝大多数病例的血常规、肝功能和炎症指标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在正常范围。所有病例都使用了抗病毒治疗,最常用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为干扰素(94%)和洛匹那韦/利托那韦(47%)。临床症状和CT检查结果在不同年龄(<6岁,6-12岁和12-18岁)和性别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按有无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改变,将病例分为“无症状病例组”和“有症状或CT检查异常组”。无症状病例组6例,有症状或CT检查异常组26例。无症状感染组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有症状或CT检查异常组。出院后随访2周发现所有病例均痊愈,未发现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平均时间为15.4天(SD=7.2天),无症状病例组和有症状或CT异常病例组接近平均时间,且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在儿童COVID-19病例中,淋巴细胞计数与核酸检测阳性持续时间呈显着负相关(R=-0.448,P=0.013)。结论:基于小样本量的病例系列研究发现,儿童COVID-19临床症状不严重,经抗病毒等治疗后预后良好。目前证据支持儿童COVID-19无症状病例与有症状病例隔离相同时间。初步研究发现儿童COVID-19病例淋巴细胞计数与SARS-CoV-2阳性持续时间呈负相关,其临床意义及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第二部分COVID-19流行期间对家长的健康教育:一项快速系统评价目的:众所周知,健康教育在预防和控制新发传染病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医疗服务提供者如何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是一个挑战性问题,也是我们制订《儿童COVID-19管理快速建议指南》需要回答的问题。这项快速系统评价(Rapid review)旨在回答这个问题,从而促进医务工作者对家长健康教育的循证决策。方法:COVID-19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目前发表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我们也参考了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流行期间发表的相关研究作为间接证据。计算机检索Medline(通过 PubMed)、Cochrane 图书馆、EMBASE、Web of Science、CBM(中国生物医学光盘)、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COVID-19、SARS和MERS流行期间的健康教育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到2020年3月31日。纳入相关研究后提取文献信息,对相同主题和设计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采用JBI(Joanna Briggs Institute)流行病学文献质量评价工具对研究潜在偏倚进行评估。采用GRADE-CERQual对定性研究结果进行了证据等级评定。结果:共检索到1067篇研究,最终纳入了包含35,967名参与者的24项横断面调查。6项匿名网络调查针对公众对COVID-19的认知情况,另外18项是在SARS和MERS流行期间发表的。所有研究都是针对疫区居民或公众的,而非专门针对家长人群。通过主题分析,我们发现纳入研究可归纳为4个主要的主题:(1)公众对新发传染病的认知缺乏。在SARS和MERS流行早期,大众对SARS和MERS认知水平有限。COVID-19疫情发生后,行知信调查(Knowledge,Attitude and Practices survey,KAP调查)提示中国公众对COVID-19有较好的认知和态度,但仍然有必要继续加强对民众的健康教育。在疫情爆发早期,公众出现了包括恐慌和污名化在内的负面情绪,需要可靠的卫生信息来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的认知和心理健康。(2)健康教育的传播途径和可信度。研究表明来自非营利性网站、政府网站和学术网站的健康信息比商业网站和普通媒体网站更准确。(3)健康教育的效应。多项研究表明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公众对新发传染病的认知,并且有助于公众保持乐观心态。(4)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社会运动。SARS流行以来,国际上不同组织和机构发起了至少3项健康教育计划,以提高公众对新发传染病的认知。结论:我们的快速系统评价表明公众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迫切需要加强公众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的认识。考虑到来自社交媒体的信息可能不可靠,包括家长在内的公众应该从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和国家疾病控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CDC)等官方网站或权威机构获取信息,而不是从互联网或社交媒体的其他途径获取信息。为了教育和培养孩子,家长需要教育他们的孩子认识到COVID-19科普信息的重要性,并帮助他们实践预防措施和卫生行为。第三部分儿童COVID-19管理的快速建议指南制订目的:随着COVID-19疫情发展,越来越多的儿童人群可能受到疫情影响。医护人员急需一部指南指导儿童COVID-19病例的管理。鉴于此,课题组将制订一部可以被大多数国家用来参考的儿童COVID-19管理快速建议指南(Rapid advice guideline),以此应对COVID-19疫情,为儿童人群提供科学、具体的指导。方法:该指南制订计划将充分借鉴WHO快速建议指南制订方法学研究成果,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殊性,组建多学科团队,形成快速建议指南。指南推荐意见将由快速系统评价(Rapidreview)提供证据支撑。推荐意见的强度和证据等级将使用GARDE方法学。初始推荐意见将使用德尔菲(Delphi)投票的方法达成共识。指南将按照卫生保健实践指南的报告条目(Reporting Items for Practice Guidelines in Healthcare,RIGHT)撰写。结果:20个初始临床问题经指南制订专家组遴选,最终纳入10个需要指南回答的临床问题。证据小组通过系统检索,制订快速系统评价,核心专家基于快速系统评价提出初始推荐意见。经过两轮德尔菲投票,充分考虑专家反馈意见,平衡患者偏好与价值观、干预措施的成本和利弊后,最终形成10条推荐意见。推荐意见的内容涉及:(1)诊断与评估方面,由于儿童COVID-19临床症状相对成人较轻,不具有特异性,因此,建议居家隔离和观察为主;CT检查不作为儿童COVID-19诊断的常规影像检查。(2)治疗方面,目前抗病毒药物、抗菌药物、全身糖皮质激素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儿童COVID-19缺乏有效的直接临床研究证据,而基于成人COVID-19、SARS和MERS的间接证据也未能显现出药物的疗效,考虑到其潜在的副作用、资源可用性和患者偏好等因素,指南工作组均未予以推荐,而是将支持治疗,特别是对儿童的心理支持治疗作为强推荐。(3)母乳喂养方面,针对婴幼儿人群,我们的推荐意见权衡利弊后鼓励继续母乳喂养(这与WHO的现行指南推荐一致)。(4)管理方面,社区和家庭隔离是传染病流行期间重要的防控措施,减少不必要的就医,将避免人员不必要的流动,减少传染和被感染的风险。(5)远程医疗方面,儿童监护人首先应通过电话或互联网远程医疗的形式咨询临床医生或家庭医生,完成儿童的初筛和分诊,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利用,从而降低院内感染的风险。(6)患者教育层面,本指南强调了家长从官方渠道获取可靠的健康和科普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家长有义务对儿童进行有关COVID-19循证知识的教育。结论:本快速建议指南的制订提高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疾病预防和管理水平。通过对儿童COVID-19快速建议指南的研究,探索了应对紧急公共突发卫生事件的医疗标准制订流程,积累了快速建议指南制订经验。第四部分COVID-19流行期间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MIS-C):一项已发表病例研究的系统评价目的:COVID-19大流行期间,一种叫做“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MIS-C)”的病例被陆续报道,引起了临床医生的关注。MIS-C是一种新出现的,可能与SARS-CoV-2感染相关的临床综合征。本系统评价的目的是描述MIS-C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并评价已发表病例研究的偏倚风险和报告质量。方法: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和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检索时间为建库到2020年6月17日,纳入COVID-19流行期间出现多系统炎症状态的儿童和青少年病例研究,总结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及结局。我们使用IHE病例报告偏倚风险评价工具和CARE病例报告质量评价工具对纳入研究分别进行偏倚风险和报告质量评价。使用STATA软件对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和临床结局的数据进行Meta合并。结果:共纳入24项病例研究,包括270例病例。大多数病例来自欧洲和美国,不同研究对这一新的综合征采用的诊断术语(MIS-C、PMIS-TS、PIMS等)有所不同。病例的年龄中位数为7.3-11岁(范围,0.3-20岁),男女比例相当。发热(100%)及胃肠道症状(84%)最为常见,皮疹(65%)、结膜炎(64%)、嘴唇或口腔异常(59%)、四肢异常(44%)、淋巴结肿大(37%)等类似川崎病的表现也较多见,且60%的患儿出现休克,而呼吸系统症状(25%)相对较少。85%的患儿有SARS-CoV-2感染证据,SARS-CoV-2血清学阳性的比例(86%)高于核酸阳性(36%)。绝大多数患儿出现炎症指标升高,伴中性粒细胞增多及淋巴细胞减少。心脏损伤常见,体现于于肌钙蛋白、BNP升高及超声心动图提示的心肌炎(61%)、左室射血分数降低(54%)、冠脉扩张(23%)等。胸片示肺炎者并不多见(40%)。IVIG(78%)、抗凝药(70%)、正性肌力药(61%)和糖皮质激素(53%)是主要治疗药物,同时在联合其他多学科综合管理下,绝大部分患儿好转出院(98%-100%)。病例研究报告质量评价方面,所有研究均未提及使用任何报告规范,在前瞻性、多中心数据收集,结局评价人员施盲,治疗及随访过程中不良事件报告,患者知情同意等方面的描述欠缺,导致整体质量评分较低。结论:MIS-C是一种与COVID-19相关的新的临床综合征,较普通儿童COVID-19病情更重、进展更快,主要表现为发热和胃肠道症状,并伴有以心血管系统为主的全身多器官系统受累,经IVIG和糖皮质激素为主的多学科治疗后大多预后良好。此外,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病例研究撰写并未严格遵循报告规范,导致其偏倚风险评价相应降低,因此,病例研究的报告质量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李欣[7](2021)在《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及基因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阐明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流行病学及基因特征,为控制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的研发升级提供科学的基线数据。方法1:采用描述性流行学研究,回顾性分析内蒙古自治区2020年1月24日—2020年12月30日本土确诊病例以及2020年3月24日-2020年9月15日境外输入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2:采用内蒙古自治区境外航班分流输入6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咽拭子样本,2例本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咽拭子样本,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复核阳性样本;通过二代测序对71例毒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采用COVID-19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和DNASTAR Lasergene Meg Align v7.1.0以及Phylo Suite v1.2.1进行进化树分析和基因序列比对;将所测得的全基因组序列传送至国家科学数据基因组中心鉴定基因片段变异(突变)位点。结果自2020年1月24日—2020年12月30日全自治区共报告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12例,无症状感染者7例,死亡病例1例;自2020年3月24日-2020年9月15日境外输入病例184例,无症状感染者2例,无死亡病例,1例复阳病例。全区共报告19起聚集性疫情,主要为家庭内部传播。学校,社区,工作单位均出现聚集性病例。本地病例主要以聚集性病例为主;随着疫情的发展,病例由以本土传播为主转变为境外输入。疫情覆盖全自治区十一个盟(市),占自治区盟(市)总数的91.7%。报告地区首例病例为本土病例,病例报告地区为内蒙古自治区口岸城市满洲里市。NM-032,NM-037,NM-040属于B.1亚型,代表了可能为欧洲血统,在欧洲和从欧洲到世界其他地区传播;NMG-14BYS为B.1.1亚型,代表可能主要为欧洲血统;表示大概率从欧洲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NM-039为B.1.1.1亚型,代表可能为英国血统;NMG-188YS为B.1.283亚型为日本血统。满洲里毒株为B.1.1亚型,代表可能主要为欧洲血统。结论1.内蒙古自治区新冠病毒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聚集性发病,本土和境外输入病例男性女性发病率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人群易感。2.2020年6株境外输入病例新冠病毒代表株,基因定型为B基因型(L基因型),血统可能为欧洲血统。内蒙古自治区基因变异的变异位点较少。3.本研究提示在预防和控制COVID-19的流行中,应重视群体性流行。除了隔离病人外,跟踪、筛选和隔离那些与病人有密切接触的人也很重要。特别是对于疫区健康人群来说,自我隔离是关键。4.提示阳性病例痊愈后仍有复阳的的可能性,建议对痊愈的阳性病例全部粪便采样,进行核酸检测。防止出现再传染的现象。5.满洲里疫情是由俄罗斯输入的新冠病毒(B基因型欧洲家系分支)引起的。由俄罗斯入境工作人员传入,有两条传播链。传播途径为人-人,物-人。

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疫苗与免疫分会[8](2020)在《肺炎球菌性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2020版)》文中研究说明肺炎球菌性疾病是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也是导致中国儿童及成年人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肺炎球菌性疾病的临床治疗用药以抗生素为主,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肺炎球菌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采用肺炎球菌疫苗预防肺炎球菌性疾病并减少细菌耐药性,尤为必要和迫切。本文在《肺炎球菌性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2017版)》基础上,结合WHO肺炎球菌疫苗立场文件(2019年)和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对肺炎球菌性疾病的病原学、临床学、流行病学、疾病负担、疫苗学等方面进行系统综述,目的是为公共卫生和预防接种专业人员在科学使用疫苗与发挥疫苗最佳预防作用方面提供证据,提高肺炎球菌性疾病防控水平。

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疫苗与免疫分会[9](2020)在《肺炎球菌性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2020版)》文中研究说明肺炎球菌性疾病是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也是导致中国儿童及成人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肺炎球菌性疾病的临床治疗用药以抗生素为主,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肺炎球菌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采用肺炎球菌疫苗预防肺炎球菌性疾病并减少细菌耐药性,尤为必要和迫切。本文在《肺炎球菌性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2017版)》基础上,结合WHO肺炎球菌疫苗立场文件(2019年)和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对肺炎球菌性疾病的病原学、临床学、流行病学、疾病负担、疫苗学等方面进行系统综述,目的是为公共卫生和预防接种专业人员在科学使用疫苗与发挥疫苗最佳预防作用方面提供证据,提高肺炎球菌性疾病防控水平。

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疫苗与免疫分会[10](2020)在《肺炎球菌性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2020版)》文中研究指明肺炎球菌性疾病是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也是导致中国儿童及成年人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肺炎球菌性疾病的临床治疗用药以抗生素为主,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肺炎球菌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采用肺炎球菌疫苗预防肺炎球菌性疾病并减少细菌耐药性,尤为必要和迫切。本文在《肺炎球菌性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2017版)》基础上,结合WHO肺炎球菌疫苗立场文件(2019年)和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对肺炎球菌性疾病的病原学、临床学、流行病学、疾病负担、疫苗学等方面进行系统综述,目的是为公共卫生和预防接种专业人员在科学使用疫苗与发挥疫苗最佳预防作用方面提供证据,提高肺炎球菌性疾病防控水平。

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120例死亡与康复病例的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120例死亡与康复病例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抗体检测对COVID-19的诊断价值和疫苗的免疫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IgG和 IgM检测对COVID-19 的诊断价值
    1.1 前言
        1.1.1 冠状病毒(coronavirus)概述
        1.1.2 SARS-CoV-2 生物学研究的进展
        1.1.3 病原学诊断概述
        1.1.4 特异性抗体IgM/IgG检测与COVID-19研究进展
        1.1.5 T淋巴细胞与COVID-19 研究进展
        1.1.6 促炎因子与COVID-19 研究进展
        1.1.7 血常规与COVID-19研究进展
    1.2 研究目的
    1.3 材料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检测试剂和方法
        1.3.3 统计学分析
    1.4 结果
        1.4.1 SARS-CoV-2 特异性的IgG和 IgM抗体检测结果
        1.4.2 IgG和IgM检测对COVID-19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1.4.3 SARS-CoV-2 特异性IgG和 IgM抗体检测与患者病程
    1.5 讨论
    1.6 小结
第2章 SARS-CoV-2 疫苗的体液免疫效果探究
    2.1 前言
        2.1.1 SARS-CoV-2疫苗研发的免疫学基础
        2.1.2 SARS-CoV-2 疫苗的研发概述
        2.1.3 SARS-CoV-2 疫苗的免疫原性研究
        2.1.4 SARS-CoV-2 疫苗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2 研究目的
    2.3 材料与方法
        2.3.1 研究对象
        2.3.2 检测方法、仪器和试剂
        2.3.3 统计学分析
    2.4 结果
        2.4.1 抗S蛋白特异性抗体的IgG和 IgM检测结果
        2.4.2 IgG和 IgM抗体的检测结果和阳性率统计比较
        2.4.3 阴性结果与对照组结果的统计结果对比
    2.5 讨论
    2.6 小结
    2.7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国内外文献综述 SARS-CoV-2的实验室检测技术
    参考文献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
致谢

(2)CPET与中医证候要素相关性研究及丹参制剂对介入后冠心病患者CRF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心肺耐力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诊疗和预后价值探讨
        1 心肺耐力的定义及临床价值
        2 心血管疾病中的诊断应用
        3 运动处方应用
        4 疾病严重程度及风险评估
        5 疗效及预后评估
        6 表面健康者的临床应用潜力
        7 CPET应用现状与未来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心肺耐力的中医运行机制探讨
        1 心肺耐力特征与心肺气血联系
        2 从心肺气血角度分析心肺耐力作用机理
        3 基于心肺同治法提高心肺耐力
        4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CPET参数与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候要素的相关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CPET评价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对介入术后冠心病患者心肺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创新点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3)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
        一、颅脑损伤的流行病学研究
        二、颅脑损伤的病因研究
        三、颅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四、颅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五、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
        六、现代医学对颅脑损伤的治疗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
        一、颅脑损伤的病因病机
        二、颅脑损伤的辨证分型
        三、颅脑损伤的中药治疗
        四、颅脑损伤的针刺治疗
        五、颅脑损伤的其他针灸治疗
第二章 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目的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一、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二、研究对象
        三、干预措施
        四、文献检索
        五、检索方法
        六、数据收集与提取
        七、统计分析方法
    第三节 结果
        一、文献检索流程与结果
        二、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三、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四、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第四节 讨论
        一、结果分析
        二、存在问题
        三、展望
第三章 疾病特征及量表评分分析研究
    第一节 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二节 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各量表评分分析
        一、各量表基本描述
        二、不同性别量表分析
        三、不同年龄量表分析
        四、不同职业量表分析
        五、不同外伤原因量表分析
        六、不同文化程度量表分析
        七、不同病程量表分析
        八、讨论
    第三节 1084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前后各类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一、综合治疗前后各量表的差值对比分析
        二、不同性别综合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三、不同年龄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四、不同职业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五、不同文化程度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六、不同外伤原因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七、讨论
    第四节 832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分析
第四章 醒脑开窍针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或脱落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样本量估算
        二、分组方案
        三、盲法实施
        四、治疗方案
        五、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六、研究流程图
        七、统计学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比较
        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比较
        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S-R评分比较
        四、两组患者治疗后苏醒率及苏醒时间的比较
        五、有效率
        六、不良事件及安全性报告
        七、脱落报道
    第四节 讨论
        一、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的可能机制
        二、醒脑开窍针法的选取
        三、醒脑开窍针法应用于颅脑损伤后昏迷的治疗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4)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伴灌注不良综合征治疗策略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一、引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综合优化治疗策略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伴灌注不良综合征行全弓置换术中的应用
    一、引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伴灌注不良综合征手术时机选择
    一、引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点和实用性
    三、研究的局限性和工作展望
文献综述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器官灌注不良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一、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5)COVID-19临床大数据特征及诊断治疗模型建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新冠肺炎与流感鉴别诊断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降糖药对合并糖尿病的新冠肺炎患者临床特征及结局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COVID-19 死亡患者多维度评估与生存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儿童COVID-19的病例系列研究和循证指南制订(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发表病例研究在COVID-19流行早期意义重大
    2 快速建议指南制订的必要性
    3 本研究的整体结构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儿童COVID-19:一项来自中国西部的病例系列研究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在COVID-19 流行期间对家长的健康教育:一项快速系统评价
    前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儿童COVID-19 管理的快速建议指南制订
    前言
    方法
    临床问题和推荐意见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COVID-19 流行期间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MIS-C):一项已发表病例研究的系统评价
    前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儿童COVID-19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附件1 第二部分检索策略
    附件2 第三部分利益冲突声明
    附件3 第三部分临床问题调查表
    附件4 第三部分第一轮德尔菲调查表(临床问题10)
    附件5 第三部分术语
    附件6 第四部分检索策略
    附件7 文献综述检索策略

(7)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及基因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新冠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概况
    1.2 国内外新冠肺炎流行趋势
2 材料与方法
    2.1 内蒙古自治区新冠肺炎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的资料和方法
        2.1.1 资料来源
        2.1.2 研究方法
        2.1.3 统计学分析
        2.1.4 诊断标准
    2.2 新冠病毒基因特征分析
        2.2.1 样本来源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2.4 结果判定
        2.2.5 RNA纯度和浓度的测定
        2.2.6 新冠病毒基因型鉴定
        2.2.7 实验室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新冠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
        3.1.1 时间分布
        3.1.2 聚集性疫情概述
        3.1.3 人群分布
        3.1.4 地区分布
        3.1.5 发病诊治及时性
        3.1.6 病例严重程度分析
        3.1.7 粪便标本检测阳性病例总体情况分析
        3.1.8 满洲里市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3.2 新冠病毒基因型分析
        3.2.1 新冠病毒同源性分析
        3.2.2 新冠病毒变异性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新型冠状状病毒肺炎流行特征分析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四、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120例死亡与康复病例的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抗体检测对COVID-19的诊断价值和疫苗的免疫性分析[D]. 林立鹏. 汕头大学, 2021(02)
  • [2]CPET与中医证候要素相关性研究及丹参制剂对介入后冠心病患者CRF影响[D]. 桓娜.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3]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D]. 习书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伴灌注不良综合征治疗策略的临床研究[D]. 林曦.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5]COVID-19临床大数据特征及诊断治疗模型建立的研究[D]. 李婧文.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6]儿童COVID-19的病例系列研究和循证指南制订[D]. 李卫国.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7]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及基因特征分析[D]. 李欣.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02)
  • [8]肺炎球菌性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2020版)[J]. 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疫苗与免疫分会.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0(12)
  • [9]肺炎球菌性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2020版)[J]. 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疫苗与免疫分会.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0(12)
  • [10]肺炎球菌性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2020版)[J]. 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疫苗与免疫分会.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0(12)

标签:;  ;  ;  

120例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死亡及康复病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