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舌病毒内蒙古分离株VP_2基因序列分析及探针制备

蓝舌病毒内蒙古分离株VP_2基因序列分析及探针制备

一、蓝舌病病毒内蒙古分离株VP_2基因5′端序列分析及探针制备(论文文献综述)

丁梦玥[1](2018)在《新疆牛蓝舌病病毒的分离及全基因组测序》文中研究说明蓝舌病(Bluetongue,BT)是由蓝舌病病毒(BTV)引起的一种经由库蠓、伊蚊等媒介昆虫叮咬传播的严重侵害反刍动物的急性病毒性虫媒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规定蓝舌病为法定上报传染病,我国规定为一类传染病。该病的死亡率一般在10%左右,由于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已严重影响了动物贸易。该项目根据蓝舌病在新疆的流行病学史和媒介昆虫的习性,结合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牧区分布等因素,选择新疆巴州尉犁县墩阔坦乡某场作为建立监控群的监控点,于2016年对年龄小于1岁的家畜进行筛选后,选取BT检测结果为阴性的10头牛、10只山羊和10只绵羊作为哨兵动物建立监控群。每周采集监控动物群血样一次,每次采集普通采血管(分离血清)、肝素钠抗凝采血管和EDTA抗凝采血管共3管,从2016年6月28日开始到2016年12月6日共采样21次,采集血清492份。用BTV竞争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BTV抗体,将所有采集的监控动物群血样接种于BHK-21细胞、Vero细胞和C6/36细胞进行BTV分离,每日观察记录细胞是否病变。对出现细胞病变(CPE)的细胞液进行鉴定;群特异性鉴定采用BTV抗原捕获ELISA(AC-ELISA)、RT-PCR扩增BTV VP7片段以及免疫电镜观察方法;型特异性鉴定采用病毒中和试验;对分离到的BTV(4630号样品)进行全基因测序和初步分析。用BTV竞争性ELISA检测了血清492份,总阳性率为0.41%(2/492),山羊的阳性率为1.29%(2/155),转阳时间是10月10日和10月17日,监控动物群中的绵羊、牛未发生转阳。将492份血样接种细胞后,有18份样品出现CPE,其中有12份样品在盲传至第3代的第3天出现CPE,有6份样品在盲传至第4代的第3天出现CPE,出现CPE的18份样品有4份样品来源于牛。对18份CPE样品进行AC-ELISA检测,结果显示都为BTV阳性。对4份牛源样品进行BTV VP7 RT-PCR的扩增,在1100 bp处出现条带单一的目标条带。对4份牛源样品测定TCID50,TCID50在10-3.25/0.1m L至10-4.33/0.1 m L之间。对牛源4630号样品进行中和试验,结果显示,4630号样品与BTV-1~BTV-24型标准血清无中和反应,不属于BTV-1~BTV-24型,进行免疫电镜观察,可观察到具有环状病毒属病毒形态典型特征的病毒颗粒。对分离株BTV/XJYL/2016/01进行全基因组的测序,测序结果说明BTV/XJYL/2016/01毒株与新疆分离的BTV V196毒株和XJ1407毒株相似度最高,BTV/XJYL/2016/01毒株确实为蓝舌病病毒且为新的血清型,是新疆首次从牛上分离的蓝舌病毒。

胡倩倩[2](2012)在《表达GFP或BTV结构蛋白的小反刍兽疫疫苗株的构建及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指出小反刍兽疫(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和蓝舌病(Bluetongue)是严重危害山羊、绵羊等家养及野生反刍动物的烈性传染性疾病;分别由小反刍兽疫病毒(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virus,PPRV)和蓝舌病病毒(B1uetongue virus,BTV)引起的病毒病。迄今为止,PPR和BT无特效药,只能通过疫苗接种进行防治。反向遗传操作作为病毒学技术,可利用该技术开展RNA病毒各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将RNA病毒开发成病毒载体用于研发新型疫苗。曾有PPRV迷你基因组建立的报道,证明了PPRV反向遗传操作系统建立的可行性,但此后一直未见PPRV成功救获的报道,这严重阻碍了PPRV毒力机制、重组载体疫苗开发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了能够区分PPR自然感染和免疫感染并有效的对PPR进行防控,本研究采用反向遗传操作技术,构建了表达两种不同形式的GFP标记疫苗,并以此为基础优化病毒中和试验;同时构建了表达我国12型蓝舌病病毒结构蛋白的PPRV全长cDNA并进行体外拯救,对获救的重组病毒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而开展了系列研究:试验Ⅰ.表达GFP的小反刍兽疫Nigeria75/1疫苗株的构建及生物学特性研究本研究根据PPRV Nigeria75/1疫苗株构建了的感染性全长cDNA,以此为基础,构建了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全长cDNA克隆。将插有GFP基因的全长cDNA(4μg/)克隆及三个辅助质粒pCA-N(2μg/孔).pCA-P(1μg/)和pCA-L(1μg孔)采用脂质体转染法转入Vero细胞内,救获病毒命名为rPPRV/GFP,首次拯救出了表达外源基因的PPRV重组病毒。该重组病毒在Vero细胞上的多步动力学生长曲线与亲本毒株相似,其最高生长滴度可达107.4TCID50/mL:经间接免疫荧光(IFA)及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lot)分析得知,重组病毒在Vero细胞上不仅能够表达病毒自身抗原,也能够表达GFP抗原;同时,将重组病毒在Vero细胞上多次传代,通过对传代病毒的毒价滴定及GFP荧光强度的定量分析可知,重组病毒在传代过程中依然能够稳定复制增殖并稳定表达外源蛋白.rPPRV/GFP和wtPPRV/N75/1按103 TCID50的剂量各免疫山羊(0.5~1.5岁)4只,同时设置PBS注射的对照组(4只),于免疫前及免疫后第2、4、6周采血进行PPRV中和抗体检测,两个毒株免疫的所有羊的PPRV中和抗体效价在免疫2周后全部转阳性(>10),在6周内,两者抗体水平都基本维持不变。与wtPPRV/N75/1的效价比较,用GraphPad Prism软件进行2way ANOVA分析,二者差异不显着(P>0.05)。结果表明重组毒株保持了亲本毒株的免疫原性,在P和M基因之间插入外源基因并未影响到亲本毒株的免疫原性。试验Ⅱ.表达锚定型GFP的小反刍兽疫Nigeria75/1疫苗株的构建及生物学特性研究传统的弱毒疫苗株免疫后,不能通过血清学方法区分PPR自然感染和免疫感染。本研究在选用GFP作为标记蛋白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修饰,使其N端具有组织纤维蛋白溶酶抗原(tPA)的信号肽(sIG),c端具有H3N2型流感病毒HA蛋白跨膜锚定序列(ANC),之后构建出一株表达该锚定型GFP基因的小反刍兽疫病毒的全长cDNA克隆,该克隆连同三个辅助质粒一起经脂质体转染法转进Vero细胞内,获得重组病毒并命名为rPPRV/GFP-SA。该重组病毒保持了亲本毒株的生长学特性,在Vero细胞上的多步动力学生长曲线与亲本毒株相似,第5 d病毒滴‘度可达峰值108,34 TCID50/mL;经间接免疫荧光(IFA)及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lot)分析可知,重组病毒在Vero细胞上不仅能够表达自身病毒抗原,也能够表达修饰后的GFP抗原。通过激光共聚焦观测,修饰后的GFP成功的锚定在Vero细胞膜上,细胞内残留极少;而相应的未修饰的GFP则积聚在细胞质和细胞核内,未能锚定在细胞膜上。rPPRV/GFP和 rPPRV/GFP-SA按105 TCID50的剂量免疫2组(每组5只)0.5~1.5岁绵羊,间隔3周,相同剂量加强免疫1次,并于免疫前、一免3周及二免2周采血进行抗体分析。两组羊在两个时间点所测PPRV抗体,用GraphPad Prism软件进行2way ANOVA分析,二者差异不显着(P>0.005)。但是rPPRV/GFP-SA免疫的羊的PPRV抗体水平与GFP抗体水平一定程度上呈正相关关系,其PPRV抗体效价高,对应的血清中就能检测到GFP抗体,可能是因为颈部皮下免疫过程中存在扎穿皮肤的情况而导致免疫失败,待重新进行动物试验验证。而rPPRV/GFP几乎不能诱导GFP抗体的产生,仅有1472一免后产生了GFP抗体但很快下降。试验Ⅲ.表达12型BTV结构蛋白的小反刍兽疫Nigeria75/1疫苗株的构建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蓝舌病病毒的VP2蛋白是诱导BTV保护性中和抗体的主要免疫原,VP5蛋白虽然不然诱导病毒产生中和抗体,但是可以协助VP2蛋白产生更高水平的中和抗体;VP3、VP7蛋白构成病毒内衣壳,VP7蛋白可以诱导机体产生保护性的反应;同时,VP2、VP5和VP7蛋白上有CTL表位。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分别表达我国12型蓝舌病病毒分离株的VP2、VP3、VP5和VP7基因的全长cDNA克隆,将4个全长cDNA分别与三个辅助质粒按照4:2:1:1的比例混合后,采用脂质体转染方法将混合物转入Vero细胞内,体外成功拯救出重组病毒rPPRV/BTV12-VP5和rPPRV/BTV12-VP7。两个重组病毒能够稳定的复制增殖,在Vero细胞上的生长动力学曲线与亲本毒株相似;同时,经间接免疫荧光(IFA)及免疫印迹(Western-blot)分析,获救病毒在Vero内可以表达出VP5和VP7蛋白。rPPRV/BTV12-VP5和rPPRV/N75/1按107 TCID50的剂量各免疫5只山羊(0.5~1.5岁),同时设置PBS注射的对照组(5只),3周后相同剂量加强免疫1次,于免疫前、一免3周和二免2周后采血进行中和抗体分析,所有羊在一免3周全部转阳(≥82.5),二免2周抗体上升(≥325.5),结果表明重组病毒和亲本毒株一样可以诱导动物机体产生高水平的PPRV保护性中和抗体,用GraphPad Prism软件进行2way ANOVA分析,二者差异不显着(P>0.05),但是在山羊体内诱导产生的VP5抗体水平不高。研究结果表明,rPPRV/BTV12-VP5保持Nigeria75/1弱毒疫苗株生物学特性、免疫学特性,可以有效的表达VP5蛋白但是却不能有效的诱导动物机体产生针对VP5蛋白的抗体,这可能和VP5蛋白自身免疫原性有关。由于时间关系,表达VP7蛋白的重组病毒未能进行动物试验,同时构建的表达VP2和VP3基因的PPRV全长cDNA可能因为插入外源基因太长或其他原因至今尚未拯救出重组病毒。但是重组病毒rPPRV/BTV12-VP5和rPPRV/BTV12-VP7的成功拯救,为将来研发安全有效的蓝舌病及小反刍兽疫重组二联活疫苗奠定了基础。试验Ⅳ.表达GFP的重组小反刍兽疫病毒在病毒中和试验中的应用有效的诊断方法是PPR防控及疫苗效率检测的重要措施之一,病毒中和试验(VNT)作为黄金标准被OIE推荐,该方法灵敏、特异、结果可靠,但缺点是太耗时,而且CPE结果的观察需要有经验人士进行观察,特别是在低浓度稀释血清时,我们无法区分是血清内的可能存在的有毒物质导致还是病毒引起的细胞死亡。本研究在传统的VNT的基础上,用rPPRV/GFP替代wtPPRV/N75/1,首先选择1份PPRV抗体阳性血清进行分析,采用rPPRV/GFP作为检测抗原的VNT,其结果通过观察感染的Vero细胞发出的荧光即可,取代了观察CPE,有效避免了在观测结果时的观察者主观性的影响,同时确定了优化后的VNT结果统计的最佳时间为笫6 d。随后随机挑选出rCPV-PPRVH免疫的山羊、绵羊血清各10份,以及vtPPRV/N75/1免疫的山羊血清10份,采用两种VNT方法检测这30份血清的PPRV抗体,二种检测方法所获得抗体效价经T-test分析后,P>0.05,差异不显着,结果表明rPPRV/GFP作为检测抗原可以替代wtPPRV/N75/1用于VNT中。改进后的VNT不仅容易观察判定结果,更重要的是大大缩短了判定结果的时间,为今后PPR的防控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曹玉玺[3](2009)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是感染乙脑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蚊虫为传播媒介。乙脑的病死率约为5-30%,幸存者约30-50%留有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负担。乙脑主要流行于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我国是乙脑流行的主要国家之一。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曾是乙脑的高流行区,历史上曾发生多次爆发流行,近十年来乙脑病例明显减少。本研究收集了内蒙古1950-2007年乙脑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同时于2007和2008年在内蒙古东部、中部和西部连续两年采集蚊虫标本开展病原学调查,以期了解当地乙脑流行病学特征与乙脑及蚊传虫媒病毒的流行情况,结果报告如下。一、1950-2007年内蒙古乙脑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本研究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系统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1950-2007年乙脑流行病学特征,结果显示:(1) 1950-2007年间内蒙古共报告乙脑4850例,历史上发生多次爆发流行,其中1974年乙脑发病率和死亡率为最高,分别为9.66/10万和1.51/10万;(2)根据历年乙脑发病的高低可将内蒙古乙脑的流行划分为三个时期:1950-1968年、1969-1984年和1985-2007年。1950-1968年间乙脑平均发病率为0.07/10万,1969-1984年间乙脑多次爆发流行,平均发病率为1.55/10万,1985-2007年间乙脑平均发病率为0.08/10万。1990年至2007年内蒙古乙脑发病率均低于全国同期乙脑发病率水平;(3) 1950-2007年间内蒙古12个盟市中的10个盟市有乙脑病例报告,乌海市和阿拉善盟从未有乙脑病例报告。报告病例较多的地区为赤峰市和通辽市,占内蒙古乙脑总例数84.8%。赤峰市和通辽市的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1969-1984年;(4)内蒙古乙脑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每年7月发病人数开始上升,病例主要集中在每年8、9月,10月病例显着下降。与全国和南方的贵州省相比,内蒙古乙脑发病高峰季节错后1个月(全国和贵州7、8月为高发期);与我国北方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乙脑发病高峰季节相似,均为8、9月份;(5) 1988-2007年间乙脑发病人群性别、年龄分析特征如下:1988-2007年间乙脑报告病例中男女性别比为1:0.48,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各年龄组均有乙脑病例报告,其中15岁以下儿童占发病总数28.61%,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8.03%);(6) 1991-2007年间乙脑病例职业分布以农民(47.71%)、学生(23.85%)和散居儿童(8.72%)为主,而全国乙脑病例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51.7%)、学生(26.2%)和托幼儿童(10.9%)为主。二、内蒙古乙脑及蚊传虫媒病毒病原学调查为了解内蒙古乙脑病毒及蚊传虫媒病毒的分布情况,我们选择内蒙古东、中、西部4个标本采集地连续两年开展蚊虫媒介和蚊传虫媒病毒的调查。1、蚊虫媒介调查2007和2008年7-8月在内蒙古通辽市、巴彦淖尔市、呼和浩特市和乌海市的11个旗县采集蚊虫标本,共采集到蚊虫3属7种共10542只。蚊种包括库蚊属凶小库蚊、淡色库蚊,伊蚊属刺扰伊蚊、背点伊蚊、里海伊蚊、黄背伊蚊和按蚊属中华按蚊。各地的优势蚊种有所差别,通辽市以背点伊蚊为优势蚊种,巴彦淖尔市以里海伊蚊为优势蚊种,呼和浩特市凶小库蚊与背点伊蚊为优势蚊种,乌海市以黄背伊蚊为优势蚊种。两年采集时间内均未采集到乙脑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三带喙库蚊。2、病毒的分离与鉴定全部蚊虫标本按每批25~100只经过研磨,离心后,接种组织培养细胞(C6/36和BHK-21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在呼和浩特市的凶小库蚊、背点伊蚊,通辽市凶小库蚊和巴彦淖尔市里海伊蚊中共分离到6株可以引起细胞病变的阳性病毒分离物。病毒分离物通过血清学(ELISA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分子生物学(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试验、Real-time PCR试验和RT-PCR等)和生物信息学等方法的研究,结果显示2株病毒为布尼亚病毒科的Tahyna病毒,这是继我国首次(2006年)在新疆分离到Tahyna病毒后,再次分离到该病毒;1株病毒分离物为呼肠孤病毒科的版纳病毒,这是首次在内蒙古地区蚊虫中分离到版纳病毒;3株病毒分离物为细小病毒科Brevidensovirus属的淡色库蚊浓核病毒(Culexpipiens pallens Densovirus),这是在内蒙古首次从蚊虫中分离到该病毒。阳性分离物中未鉴定出乙脑病毒。三、其它工作本研究还于2008年在辽宁省锦州和丹东市开展了蚊虫和蚊传虫媒病毒调查。在辽宁省锦州市和丹东市共采集蚊虫标本,采集到蚊虫3属5种共9296只。蚊种包括库蚊属三带喙库蚊、淡色库蚊;伊蚊属背点伊蚊、刺扰伊蚊和按蚊属中华按蚊。丹东东港市以三带喙库蚊为优势蚊种,锦州北宁市以中华按蚊为优势蚊种。在丹东采集的三带喙库蚊和锦州的中华按蚊标本中获得4株病毒分离物,经过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试验鉴定为1株乙脑病毒,2株版纳病毒,1株为版纳病毒和辽宁病毒的混合株。新分离乙脑病毒全基因组序列进化分析显示,2008年在丹东蚊虫中分离的乙脑病毒与2002年和2007年在该地分离的病毒同属于基因Ⅰ型乙脑病毒,表明辽宁省丹东市持续存在基因Ⅰ型乙脑病毒。2008年乙脑病毒分离株与乙脑疫苗株(SA14-14-2株)病毒在E蛋白基因区段相比,决定病毒毒力和抗原性的关键氨基酸位点没有变化。小结本研究对内蒙古1950-2007年乙脑报告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了描述性分析,探讨了当地乙脑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内蒙古乙脑病例主要集中在赤峰市和通辽市,发病季节高峰为8、9月,发病人群以农民、学生、散居儿童为主。这些数据为当地有效预防控制乙脑的流行提供了科学依据。本研究对内蒙古4个盟市进行了连续两年的虫媒病毒病原学调查,首次在内蒙古蚊虫标本分离到Tahyna病毒、版纳病毒和淡色库蚊浓核病毒。本调查结果揭示了当地蚊传虫媒病毒的多样性,提示当地可能存在布尼亚病毒科病毒感染等,应加强对当地虫媒病毒病检测与监测。

杨开宇[4](2004)在《《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5卷分类索引》文中提出

刘小强,武建强,张丽,李充璧,方天祺[5](2004)在《蓝舌病病毒内蒙古分离株VP2基因5′端序列分析及探针制备》文中研究指明从内蒙古巴盟地区分离的蓝舌病病毒株(BTV-NM)提取总RNA,经反转录PCR扩增VP2基因5′端片段,并构建至pGEM-T载体中.序列测定后,将这一序列与蓝舌病毒澳大利亚株VP2基因5′端进行比较分析:同源性为40%.通过PCR法标记克隆的cDNA片段,制备地高辛标记探针,与粗提的蓝舌病发病羊病毒RNA进行Northernblot杂交,并作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此探针对蓝舌病毒内蒙古分离株具有特异性,可检测出50pg的病毒RNA.

二、蓝舌病病毒内蒙古分离株VP_2基因5′端序列分析及探针制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蓝舌病病毒内蒙古分离株VP_2基因5′端序列分析及探针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牛蓝舌病病毒的分离及全基因组测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病原学
    1.2 病毒的结构
    1.3 流行病学
    1.4 致病机理、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1.5 检测方法
    1.6 疫苗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新疆巴州尉犁县哨兵动物血清学检测
    2.1 建立监控群
    2.2 血清学检测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新疆巴州尉犁县哨兵动物BTV的分离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新疆巴州尉犁县哨兵动物牛源BTV分离株的鉴定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新疆巴州尉犁县哨兵动物牛源BTV分离株的全基因组测序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表达GFP或BTV结构蛋白的小反刍兽疫疫苗株的构建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小反刍兽疫的研究进展
        1 小反刍兽疫流行病学及危害
        1.1 地理分布
        1.2 易感动物
        1.3 传播途径
        1.4 流行季节
        1.5 疾病模式
        1.6 小反刍兽疫的危害
        2 小反刍兽疫病毒病原学
        2.1 病毒的理化性质及生物学特性
        2.2 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2.3 病毒生长复制及细胞培养特性
        3 小反刍兽疫的疫苗研究进展
        3.1 传统疫苗
        3.2 基因工程重组亚单位疫苗
        3.3 重组标记疫苗
        4 小反刍兽疫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
        4.1 病毒分离
        4.2 抗原检测
        4.3 血清学检测
        4.4 分子生物学检测
        5 负链RNA病毒反向遗传学及其应用研究
        5.1 负链RNA病毒及反向遗传学简介
        5.2 负链RNA病毒反向遗传学的研究进展
        5.3 PPRV反向遗传操作
        5.4 PPRV作为病毒载体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蓝舌病的研究进展
        1 蓝舌病的发现与流行概况
        2 蓝舌病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学特征
        3 蓝舌病的流行病学
        4 病原学
        5 疾病诊断
        5.1 病毒分离
        5.2 抗原检测
        5.3 抗体检测
        6 疫苗研究进展
        6.1 弱毒活疫苗
        6.2 灭活疫苗
        6.3 新型疫苗
        7 防治
        参考文献
试验研究
    第三章 表达GFP的小反刍兽疫NIGERIA75/1疫苗株的构建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1 材料
        1.1 病毒
        1.2 细胞
        1.3 质粒
        1.4 主要试剂和仪器
        1.5 引物设计及合成
        1.6 试验动物
        2 方法
        2.1 表达GFP基因的病毒基因组全长cDNA克隆的构建
        2.2 质粒中提
        2.3 表达GFP重组病毒的拯救及扩增
        2.4 重组病毒GFP基因的序列鉴定
        2.5 种毒的制备及滴定
        2.6 间接免疫荧光(IFA)
        2.7 Westem-blot
        2.8 重组病毒生长动力学比较
        2.9 重组病毒GFP表达检测
        2.10 动物试验
        2.11 病毒中和试验(VNT)
        3 结果
        3.1 表达GFP重组PPRV全长cDNA的构建
        3.2 表达GFP重组PPRV/N75/1疫苗株病毒的拯救
        3.3 RT-PCR鉴定重组病毒插入外源基因
        3.4 间接免疫荧光(IFA)检测获救病毒
        3.5 Western-blot检测GFP的表达
        3.6 重组病毒动力学生长曲线
        3.7 rPPRV/GFP外源报告基因的稳定表达
        3.8 免疫动物抗体的检测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表达锚定型GFP的小反刍兽疫NIGERIA75/1疫苗株的构建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毒与细胞
        1.2 质粒与多肽
        1.3 主要试剂和仪器
        1.4 引物合成
        1.5 GFP-SIG和GFP-ANC基因的扩增及测序
        1.6 表达GFP-SA基因的全长基因组克隆的构建
        1.7 表达GFP-SA重组病毒的拯救及扩增
        1.8 重组病毒GFP-SA基因的序列鉴定
        1.9 种毒的制备与滴定
        1.10 Western-blot
        1.11 GFP表达在细胞中的定位
        1.12 重组病毒生长动力学比较
        1.13 动物试验
        1.14 病毒中和试验(VNT)
        1.15 间接ELISA检测GFP抗体
        1.16 统计方法及软件
        2 结果
        2.1 表达GFP-SA全长cDNA的构建
        2.2 表达GFP-SA重组病毒的拯救及扩增
        2.3 RT-PCR鉴定
        2.4 Western-blot
        2.5 GFP在Vero细胞中的定位
        2.6 重组病毒在Vero细胞上生长特性
        2.7 PPRV中和抗体的检测
        2.8 ELISA检测GFP抗体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表达12型BTV结构蛋白的小反刍兽疫NIGERIA75/1疫苗株的构建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毒与细胞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1.3 质粒
        1.4 引物设计
        1.5 VP2、VP3、VP5及VP7基因的扩增及测序
        1.6 表达VP2、VP3、VP5及VP7基因的全长基因组克隆的构建
        1.7 重组表达蓝舌病基因病毒的拯救
        1.8 重组病毒VP5、VP7基因的RT-PCR鉴定及序列测定
        1.9 间接免疫荧光(IFA)检测
        1.10 Western-blot检测重组病毒外源蛋白表达
        1.11 重组病毒生长动力学比较
        1.12 动物试验
        1.13 病毒中和试验
        1.14 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
        2 结果
        2.1 重组病毒全长cDNA的构建
        2.2 重组病毒拯救及鉴定
        2.3 间接免疫荧光(IFA)
        2.4 Western-blot检测VP5、VP7蛋白的表达
        2.5 重组病毒生长动力学比较研究
        2.6 中和试验结果
        2.7 间接ELISA方法的检测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表达GFP的重组小反刍兽疫病毒在病毒中和试验中的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毒与细胞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1.3 种毒的制备、滴定与保存
        1.4 血清样品
        1.5 病毒中和试验
        1.6 统计方法及软件
        2 结果
        2.1 rPPRV/GFP替代wtPPRV/N75/1应用于VNT
        2.2 改进后VNT的应用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论文创新点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3)我国内蒙古自治区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1950-2007年内蒙古乙脑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1950-2007年内蒙古乙脑流行概况
        2.2 1950-2007年内蒙古乙脑病例分布特征
        2.3 内蒙古乙脑病原学调查地点的确定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内蒙古乙脑及蚊传虫媒病毒病原学调查
    第一节 蚊虫媒介调查
    第二节 蚊虫标本的病毒分离
    第三节 病毒分离株的鉴定
第三章 2008年辽宁省虫媒病毒调查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附表
个人简历
文章发表
致谢

四、蓝舌病病毒内蒙古分离株VP_2基因5′端序列分析及探针制备(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牛蓝舌病病毒的分离及全基因组测序[D]. 丁梦玥.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
  • [2]表达GFP或BTV结构蛋白的小反刍兽疫疫苗株的构建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 胡倩倩.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9)
  • [3]我国内蒙古自治区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分析[D]. 曹玉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9(06)
  • [4]《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5卷分类索引[J]. 杨开宇.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6)
  • [5]蓝舌病病毒内蒙古分离株VP2基因5′端序列分析及探针制备[J]. 刘小强,武建强,张丽,李充璧,方天祺.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1)

标签:;  ;  ;  ;  ;  

蓝舌病毒内蒙古分离株VP_2基因序列分析及探针制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