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经散治疗小儿春热临床疗效观察

生经散治疗小儿春热临床疗效观察

一、升降散治疗小儿春季发热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冯新畅,周小莉[1](2021)在《升降散临床运用概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升降散寒温并用、升降兼使、透泄并举,虽是治温病专方,但并不局限于温病范畴,可运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和代谢性疾病、泌尿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精神心理疾病等。目前研究存在以下问题:缺乏创新应用,药理作用研究不完善,临床疗效标准及安全性等标准尚不统一,缺乏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今后,应明确疾病谱,继续拓展临床运用,统一疗效判定标准,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对照试验。

范甜[2](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治疗风寒感冒新药研制及其初步药效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治疗感冒的中成药的组方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感冒提供辨证论治参考,同时为疏风解表方组方提供依据,为了使疏风解表方开发成为临床新药,对其在药效学和颗粒剂制备方面展开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中成药治疗感冒的用药规律研究:从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筛选出治疗感冒的中成药,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分析其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功效类别、性味归经、用药规律、新方组合挖掘等进行统计分析。(2)药效学研究:采用热板法、醋酸扭体法以及疏风解表颗粒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病理情况、疏风解表颗粒对脂多糖(LPS)诱导小鼠急性肺损伤病理情况验证疏风解表颗粒的镇痛、抗炎作用。(3)疏风解表颗粒制备、质量标准研究:首先采用水蒸馏法提取荆芥、羌活的挥发油,然后采用乙醇回流提取法对川芎、防风和白芷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同时采用水煎法对上述药物药渣再与柴胡、淡豆豉、甘草合并水煎提取,最后将挥发油用β-环糊精包合;提取液纯化、浓缩、收膏、干燥,加入辅料与挥发油包合物合并制粒成型。依照中国药典2020版第四部,将组方中的防风、荆芥、羌活、白芷、柴胡、川芎6味药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展开鉴别;采用HPLC法将白芷欧前胡素、防风升麻素苷及阿米醇苷作为指标开展含量测定,同时对精密度测定与稳定性试验进行方法学考察。制剂成型工艺:对辅料的选择、粒度、溶化性、水分测定进行了考察。结果:(1)中成药治疗感冒的用药规律研究:共得到中成药处方130首,涉及中药250味,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有甘草、桔梗、黄芩、连翘、金银花等;药物以清热药、解表药、化痰药为主;药性多以寒、温、平为主,药味以苦、辛、甘为主,归经以肺经为主,然后依次为胃经、脾经等。常用药对有“甘草-桔梗”“陈皮-甘草”“黄芩-连翘”“连翘-桔梗”“金银花-连翘”等;通过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提取出2种不同的核心组合各6组,并挖掘出潜在新方6首。(2)药效学研究:结果显示热板法:疏风解表颗粒6g/kg在30min的痛阈值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醋酸扭体法:疏风解表颗粒低、中、高与对照组相比能显着降低小鼠的扭体次数(P<0.05);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法:致炎耳组织HE染色验证,疏风解表颗粒中、高剂量组可不同程度的缓解炎性反应;LPS诱导小鼠急性肺损伤:各剂量组肺组织HE染色验证,疏风解表颗粒低、中、高干预组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炎性反应,均可明显的减轻LPS诱导的急性炎症性肺损伤。(3)疏风解表颗粒制备、质量标准研究:分别提取得荆芥、防风挥发油0.1ml、0.5ml;提取川芎、防风、白芷有效成分,依次得浸膏9.2 g、18.3 g、2.2 g;水煎煮提取得浸膏64.3 g。建立了疏风解表颗粒中方防风、荆芥、羌活、白芷、川芎、柴胡6味药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斑点清晰,分离良好,阴性无干扰;防风、白芷药材阿米醇苷及升麻素苷与欧前胡素的含量测定:以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防风药材中阿米醇苷含量的测定方法,绘制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y=15.885x+26.806,R2=0.9996,表明在7.5~12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同法建立防风药材中升麻素苷含量的测定方法,绘制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y=33.185x+25.263,R2=0.9999,表明在3.75~6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同法建立白芷药材中欧前胡素含量的测定方法,绘制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y=49.677x+8.3563,R2=0.9998,表明在1.25~2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4)制剂成形工艺:糊精与蔗糖混合作为辅料挥发油包合物的制备药物与辅料比例3∶1,糊精与蔗糖比例1∶3制软材,过1号筛,干燥温度50℃;检查:粒度平均合格率为91.51%,达到药典高于85%的规定,溶化性于5min内全部溶解,平均含水量为6.1%,所制三批次颗粒(20190502、20190508、20190514)各项指标均满足2020版中国药典要求。结论: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治疗感冒的中成药进行数据挖掘,总结出治疗感冒的中成药多以风热感冒为主,风寒感冒偏少。治疗风寒感冒的疏风解表颗粒的制备具有科学性、合理性,质量标准有效、可控、成品质量稳定,颗粒制剂具有镇痛抗炎的药理作用,为临床治疗风寒感冒提供药物选择。

张九思[3](2021)在《升降散合凉膈散化裁防治小儿复发性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肺胃郁热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应用升降散和凉膈散化裁对复发性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发作期和间歇期进行治疗。发作期观察并评价应用升降散合凉膈散化裁治疗小儿复发性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肺胃郁热证)的临床疗效;间歇期针对本病易于反复发作的特点,在“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论指导下初步探索,通过使用制定的日常中医证候量化表,对素体实热质患儿进行肺胃郁热表现的监测及量化评估,选择不同评分的时间节点应用升降散合凉膈散化裁干预治疗,观察患儿反复发作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次数和初探量化评估后药物干预治疗的最佳时间节点,以期为临床中医预防本病开拓新思路。方法:发作期收集符合复发性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中医、西医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于肺胃郁热证的患儿70例,随机等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在急性发作期,治疗组给予升降散合凉膈散化裁+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治疗,对照组给予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治疗,两组疗程均10天,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的各项中医证候的改善情况,并评价两组的中医证候疗效。间歇期(急性发作期治疗结束后),把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患儿分别按照1:1比例各分为2组,对所有患儿均使用日常中医证候量化表进行肺胃郁热表现的监测和量化评估。治疗组的两组患儿分别按照不同评分的时间节点予升降散合凉膈散化裁中药汤剂口服干预治疗(治疗组1:给药干预标准为日常中医证候评分≥15分;治疗组2:给药干预标准为日常中医证候评分≥18分),对照组的两组患儿仅进行评分不予中药干预处理,共计干预随访6个月,以4组患儿6个月内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次数作为主要评价内容。应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结果:1.两组病例治疗第10天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23例,显效8例,有效0例,无效0例;对照组痊愈11例,显效19例,有效2例,无效0例,两组病例治疗10天后临床疗效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在中医证候疗效上优于对照组。2.单项症状评分的组内比较:治疗第3天、第5天、第10天,各单项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在用药后单项症状较治疗前均有改善。3.单项症状评分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发热、咽痛、扁桃体化脓、扁桃体充血肿大及次要症状评分组间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第5天组间比较,在发热单项症状评分比较,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余主症咽痛、扁桃体化脓、扁桃体肿大充血及所有次要症状评分组间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治疗第10天组间比较,在发热、咽痛、扁桃体化脓、扁桃体充血肿大主要症状评分比较,均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次要症状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治疗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4.治疗组的完全退热时间和对照组的完全退热时间分别为42.581±5.371h、68.437±6.425h,两组完全退热时间比较,P<0.05,具有明显的差异,治疗组完全退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5.间歇期把发作期治疗结束后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分为两组,对素体实热质患儿进行肺胃郁热表现的监测及量化评估,在两组不同评分的时间节点应用升降散合凉膈散化裁干预治疗,比较随访6个月内治疗组1与对照组1之间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次数及治疗组2与对照组2之间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次数:治疗组1与对照组1、治疗组2与对照组2之间6个月内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次数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间歇期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治疗组的两组患儿分别按照不同分数标准予升降散合凉膈散化裁中药汤剂口服干预治疗,比较随访6个月内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次数,治疗组内的组1和组2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数下给药干预,两组患儿的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反复次数组内比较没有差异。结论:应用升降散合凉膈散化裁治疗小儿复发性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肺胃郁热证)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显着且明显优于蒲地蓝消炎口服液;间歇期通过对日常肺胃郁热表现的量化评估,探索不同评分的时间节点应用升降散合凉膈散化裁干预减轻患儿肺胃郁热程度,可以减少患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次数,达到预防本病的效果,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朱立[4](2021)在《新加达原散治疗耐药菌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耐药菌的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造成了经济上的巨大损失,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关注的问题。世卫组织预测,如果不能找到解决办法,我们将步入无药可用的“后抗生素时代”。目前,西医主要通过研发新抗生素来应对耐药菌,但因耐药菌形成速度快于抗生素研发速度,所以仍不能满足临床需求。于是我们想到了中医中药。中医治疗感染性疾病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但应对耐药菌感染依然以辨证论治为主,缺乏专门指导耐药菌感染辨治的中医理论。鉴于此,导师提出了“从伏邪论治耐药菌感染”的中医新论并在古方达原饮的基础上创制了新方“新加达原散”。本论文即是围绕这两项创新点展开的。研究目的通过整理文献,解释中医新论“耐药菌感染从伏邪论治”的立论基础。通过实验研究,观察新加达原散体外对MRSA、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杆菌(Kp)生物膜的作用。通过临床研究,评价新加达原散治疗耐药菌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理论研究:①通过梳理及研究中医经典《内经》、《难经》、《伤寒论》中与伏邪相关的文献及古代七位代表性医家王履、吴又可、张璐、蒋宝素、叶天士、雷丰、柳宝诒对伏邪的治验发挥,探讨了伏气学说的源流、概念的演变,以及伏邪与耐药菌的关系。②通过查阅本草及方剂相关的古今文献,从方中的四组药入手,进而对每味药及全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实验研究:①XTT法观察药物对MRSA、多重耐药Kp形成期生物膜膜内活菌的影响:96孔板中加入MRSA或多重耐药Kp菌液(OD600=0.1)和药液各100 μL,培养24小时后洗板,加入XTT,酶标仪上检测万古霉素和新加达原散对MRSA、多重耐药Kp膜内活菌的影响。②XTT法观测药物对MRSA、多重耐药Kp成熟期生物膜膜内活菌的影响:96孔板中加入MRSA或多重耐药Kp菌液(OD600=0.1)100 μL,培养24小时后加药,药物作用24小时后洗板,加入XTT,检测万古霉素和新加达原散对MRSA、多重耐药Kp膜内活菌的影响。③扫描电镜观察新加达原散对成熟MRSA、多重耐药Kp生物膜的影响:24孔板内置入干净、无菌的玻璃片,加入MRSA、多重耐药Kp菌液培养24小时后加入同体积的药物,药物作用24小时后,制成药品,观察并拍照。临床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观察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广安门医院ICU/急诊病房收治的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结合组、西药组。三组均予以基础及支持治疗。中药组予新加达原散,结合组予相关抗生素与新加达原散,西药组予抗生素,疗程均为7天。三组均于第0、3、7天观察基础资料、实验室指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CPIS评分、痰培养、中西医有效率及安全性指标,以评价新加达原散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结果理论研究:①中医新论“耐药菌从伏邪论治”有充分的理论基础,是对中医伏气学说的继承和创新。②新方“新加达原散”是对古方达原饮的继承和创新,更契合今日临床实际。实验研究:①XTT法示新加达原散对形成期及成熟期MRSA、多重耐药Kp生物膜膜内菌有明显抑制作用。②扫描电镜示新加达原散可破坏MRSA、多重耐药Kp生物膜及膜内菌的结构。临床研究:最终中药组49例、西药组48例、结合组49例,共146例患者入选。三组基线指标(性别、年龄、APACHEII评分、基础病分布、痰培养结果、机械通气与血液净化使用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室指标:体温:三组体温均下降。结合、西药组三个时间点体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结合组差异最明显(P=0.000)。下降程度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常率比较,治疗前后,结合、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0.001)。白细胞:三组白细胞均降低。结合组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三组均下降。治疗前后,结合、西药组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23)。C反应蛋白:三组均下降。结合组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降钙素原:三组均下降。结合组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氧合指数:三组均上升。三组整体比较,三个时间点氧合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分组比较,三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PIS评分:三组变化趋势不规律。三组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结合组差异相对最大。中医证候积分:三组均下降。中药、结合组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痰培养结果: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8)。有效率:从中医积分判断,结合组有效率最高(63.3%),但三组有效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8)。从西医指标判断,结合组有效率最高(77.6%),三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3),但与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安全性指标:未发现与试验用药相关的安全性指标异常。28天病死率:结合组最低(38.8%),但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0)。研究结论实验研究表明,新加达原散体外对MRSA及多重耐药Kp生物膜膜内菌有抑制作用、且能破坏生物膜及膜内菌的结构。临床研究表明,新加达原散在治疗耐药菌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中,对体温、炎症指标的夏常、氧合的改善均有积极作用,与抗生素联用疗效更佳,且28天病死率有下降趋势。由此可见,中医新论“从伏邪论治耐药菌感染”与新方“新加达原散”是理论依据充分、实验结果阳性、临床用之有效的两大创新点,可以解决一部分抗生素耐药的问题。

方芳[5](2020)在《刮痧疗法佐治小儿“风热犯表型”急乳蛾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刮痧疗法佐治小儿“风热犯表型”急乳蛾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思路。方法:本次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厦门市中医院儿科门诊、急诊符合纳入标准患儿130例,年龄在1岁至14岁之间,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5例。试验组采用刮痧疗法配合中药口服治疗,对照组仅用中药口服治疗,疗程均为7天,对比治疗前后患儿症状、体征变化及中医证侯积分变化情况,并记录相关数据,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学处理,评价刮痧疗法佐治小儿“风热犯表型”急乳蛾的临床疗效。结果:1.本试验共纳入130例,127例完成临床试验观察,其中试验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1例,脱落率为2.31%。两组患儿治疗前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2.治疗结束后,两组治疗方法均能降低中医证侯积分,试验组有效率为96.83%,对照组有效率为92.19%,两者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愈率为66.67%,对照组治愈率为42.19%,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比较两组退热时间,治疗2天后,试验组退热率为71.43%,对照组退热率为53.1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天后,试验组退热率为88.89%,对照组退热率为65.6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天后,试验组退热率为95.24%,对照组退热率为87.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试验组、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在改善咽痛、咽部体征、大便、小便、舌象、脉象/指纹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在改善咽部体征、大便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在改善咽痛情况、小便、舌象、脉象/指纹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刮痧疗法配合中药口服治疗“风热犯表型”急乳蛾与单用中药相比,两种方法有效率相当,但刮痧辅助治疗后治愈率更高。2.在退热方面,刮痧疗法佐治能缩短“风热犯表型”急乳蛾的发热时间,有更好的退热效果。3.刮痧疗法佐治“风热犯表型”急乳蛾对咽部体征、大便情况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郭淳[6](2020)在《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评价中药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用于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作用并探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通过开展体外抑菌试验及动物体内试验进行研究。一、体外试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勒马回注射液作用于6种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常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链球菌和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标准株及临床株在两种不同菌液浓度下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以研究勒马回注射液对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常见致病菌的抑制作用。二、体内试验通过建立大鼠干酵母致发热模型、小鼠二甲苯致耳肿胀模型、小鼠氨水引咳模型、小鼠气管酚红排泄模型进行药效学试验,研究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大鼠肛温的影响、对小鼠耳肿胀度的影响、对小鼠咳嗽潜伏期及咳嗽次数的影响、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泌量的影响,明确勒马回注射液解热、抗炎、镇咳、祛痰的药效学作用。此外,对干酵母致发热模型大鼠及氨水引咳模型小鼠进行药效学研究的同时,应用ELISA技术,检测动物体内细胞因子表达:以大鼠血清IL-6、TNF-αα、IL-1β含量、下丘脑中PGE2含量为观察目标,以小鼠血清中IL-10含量为观察目标,探究勒马回注射液解热及镇咳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一、体外试验1.勒马回注射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标准株和临床株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281.25~562.5μg/ml,铜绿假单胞菌的MIC为281.25~1125μg/ml,且在1.0×104与1.0×105两种菌悬液浓度下,MIC值随菌悬液的浓度升高而升高;同时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株与标准株测定的MIC值相差不大,二者结果相等或相差一个稀释度。2.勒马回注射液对于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氏菌、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未表现出明显抑菌效应。二、体内试验1.对大鼠干酵母致发热模型的影响(1)通过背部皮下注射干酵母混悬液能够成功复制大鼠发热模型,其热势存在典型的体温下降期、体温上升期、体温高峰平台期,于造模后7h达到最高升温幅度。造模后每小时测定大鼠肛温,观测共10小时的体温变化。在造模后第3h、第4h两个体温测定点,与模型组(雾化生理盐水)相比,勒马回注射液中剂量组体温差值显着降低(P<0.05),第4h的发热抑制率高达197.56%。但10小时体温反应指数(TRI10)较模型组无明显差异(P>0.05)。(2)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的血清中1L-1β、IL-6和TNF-α含量及下丘脑中PGE2含量检测后发现:①勒马回注射液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血清1L-1β含量均低于模型组,有降低1L-1β含量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勒马回注射液中剂量组大鼠血清中IL-6、TNF-α含量显着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中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可降低大鼠血清中IL-6、TNF-α含量。③勒马回注射液各剂量组大鼠下丘脑中PGE2含量较模型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小鼠二甲苯致耳肿胀模型的影响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试验中,勒马回注射液高剂量组的耳肿胀度极显着低于模型组(雾化生理盐水,P<0.01),耳肿胀抑制率达29.35%;中、低剂量组的耳肿胀度低于模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小鼠氨水引咳模型的影响(1)在减少咳嗽次数方面:①勒马回注射液高、中、低三个剂量组的小鼠咳嗽次数均少于模型组一(雾化生理盐水),高、低剂量组对比模型组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比较无明显差异。表明高、低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可显着减少氨水致咳小鼠咳嗽次数。②阳性药组(灌胃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小鼠咳嗽次数与模型组二(灌胃生理盐水)对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勒马回注射液高、低剂量组的咳嗽次数高于阳性药组,药物活性分别为阳性药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的76.97%、77.27%,但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高、低剂量的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在减少咳嗽次数上的效果与口服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相当。(2)在延长咳嗽潜伏期方面:①模型组一与模型组二分别为雾化盐水及灌胃盐水给药,雾化盐水组较灌胃盐水组的小鼠咳嗽潜伏期明显延长,二者差异显着(P<0.01);阳性药组(灌胃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与模型组二(灌胃生理盐水)对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但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雾化吸入方式本身具有良好的镇咳作用。②勒马回注射液高剂量组小鼠的咳嗽潜伏期与模型组一(雾化生理盐水)对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与阳性药组对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药物活性达阳性药的137.72%。表明高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在延长咳嗽潜伏期方面优于口服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③勒马回注射液中、低剂量组小鼠咳嗽潜伏期与阳性药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药物活性分别为阳性药的101.77%、96.94%。表明中、低剂量的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的镇咳效果与口服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相当。(3)IL-10含量测定:勒马回注射液高、中、低剂量组小鼠血清中的IL-10含量均较模型组一(雾化生理盐水)显着增加(P<0.01,P<0.05,P<0.01),较阳性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剂量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高、中、低剂量的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均可显着增加氨水致咳小鼠血清中IL-10的表达。4.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泄模型的影响勒马回注射液高、中剂量组的小鼠酚红排泄量均较模型组显着(P<0.05、P<0.01)升高,较阳性药组(雾化氨溴索注射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勒马回注射液低剂量组的小鼠酚红排泄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高、中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良好的祛痰效果。结论:1.勒马回注射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标准株和临床株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抑菌作用受细菌接种量影响。勒马回注射液对于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氏菌、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无明显抑制作用。2.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一定解热作用,其解热效果可能与降低发热大鼠血清中IL-6、TNF-α水平有关。3.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可抑制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肿胀,减轻急性炎症反应。4.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显着镇咳作用,在减少氨水引咳小鼠的咳嗽次数、延长咳嗽潜伏期方面均有较好疗效,且高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的总体镇咳效果优于口服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其镇咳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血清中IL-10水平有关。5.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良好的祛痰作用,能够增加小鼠气管酚红排泌量。

张思瑶[7](2020)在《升降散治疗外感高热(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外感高热(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通过对患者治疗前后的体温、理化检查指标、症候体征、临床疗效等评分,判断该病的转归和预后,评估升降散治疗外感高热(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从导师长期的临床经验和实践出发,参考相关中医文献,以基础的理论为原则,采用升降散治疗外感高热(社区获得性肺炎)。基础组采用西医抗感染、对症支持、物理降温等基础治疗,升降散组在西医的基础处理上联合使用升降散。通过对患者处理前后体温、检验结果、症候比分等进行统计观察,评估升降散对外感高热(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应用。结果在纳入研究的60例外感高热患者中,卫气同病证共有36例,气分痰热证共有24例。统计得出P值为0.576(P>0.05),差异不明显,说明升降散组和基础组在证型纳入方面具有可研究性。在退热方面,升降散组40例患者的即刻退热总有效率为97.5%,基础组20例患者的即刻退热总有效率为75%;统计P=0.013<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在解热方面,升降散组有效率为90%,基础组有效率为30%;且统计后P=0.000<0.01,差异显着。由此得出,升降散对外感高热(CAP)患者退热及解热的体温调节改善明显。在中医积分方面,基础组疗程后平均症候总分为4.38±2.34;升降散组疗程后平均症候总分为6.90±3.23;经T检验分析P=0.000<0.01,有统计学差异。升降散组治疗后的有效率为95%,痊显率是65%;基础组治疗后的有效率为95%,痊显率是35%;虽然两组经检验后P=0.058>0.05,无统计学差异;但升降散组的痊显率明显高于基础组。在临床治疗方面,升降散组总的有效率是97.5%,高于基础组的95%,且经分析后得出P=0.008<0.01,故升降散组和基础组之间有差异,联合使用升降散在临床治疗上具有优势。升降散组入组前平均WBC为13.09±2.60(*10^9/L);疗程后平均界WBC为6.57±1.56(*10^9/L)。基础组入组前平均WBC为12.38±2.39(*10^9/L),疗程后平均WBC为7.63±1.59(*10^9/L);经Wilcoxon秩和检验,得出P=0.014<0.05,故组间WBC差异有意义。升降散组治疗前平均N%为80.89±7.74(%);治疗后平均N%为62.95±6.40(%)。基础组治疗前平均N%为81.23±5.81(%);治疗后平均N%为66.99±8.17(%);经Wilcoxon秩和检验,统计得出P=0.043<0.05,有统计学差异。升降散组入组时的CRP是95.39±65.63(mg/L);疗程后的CRP是12.83±17.63(mg/L)。基础组入组时的 CRP 是 96.56±63.64(mg/L);疗程后的 CRP 是 24.13±21.76(mg/L);经Wilcoxon秩和检验,得出P=0.007<0.01,故组间CRP差异有意义。升降散组入组时的平均PCT为2.76±5.38(ug/L);疗程后的平均PCT是0.34±1.07。基础组入组时的平均PCT是2.86±6.83(ug/L),疗程后的平均PCT是0.52±0.68,经Wilcoxon秩和检验,得出P=0.121>0.05,故升降散组和基础组组间PCT无意义。综上,说明升降散对外感高热患者的症候体征、血象、炎性指标等都有治疗作用。结论本次研究中,升降散组在即刻退热、解热、临床疗效(症状、血象、炎性因子)等方面的治疗效果高于基础组。在缓解症候不适上,使用升降散后的痊显率优于仅仅采用基础方案的。本研究表明,升降散可以缓解患者的感染症状、改善血液流变;对缩短病程,改善预后,减少并发症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应用。

焦畅[8](2019)在《清解乳蛾方治疗小儿急性腭扁桃体炎风热证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清解乳蛾方治疗小儿急性腭扁桃体炎风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符合小儿急性腭扁桃体炎风热证诊断标准及相关指标要求的72例患儿。通过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配,37例为治疗组,35例为对照组。详细记录一般资料、症状体征等情况,填写于自行拟定的病例数据采集表上。治疗组的干预措施为清解乳蛾方中药颗粒剂口服,对照组为小儿咽扁颗粒口服,两组在必要时均给予对症处理。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腭扁桃体充血和肿大、发热、咽痛等主要症状体征积分评估疾病治疗效果,同时考量鼻塞、流涕、头痛身痛、咳嗽等次要症状积分以评估病证治疗效果。根据资料类型不同、设计类型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统计描述方法和统计推断方法,利用SPSS statistics 25.0软件分析处理数据,得出治疗后疾病疗效指标情况、病证疗效指标情况及主要症状体征情况等结果,并由此进一步进行推断,得出结论。结果从发热症状上看,对照组治疗后积分平均值为2.23分,相对应的治疗组平均值为0.81分,经过非参数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咽痛症状上看,经治疗后前者咽痛积分平均值为2.97分,后者咽痛积分平均值为2.11分,P>0.05,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扁桃体充血体征上看,对照组治疗后积分平均值为2.74分,治疗组治疗后积分平均值为1.84分,P<0.05,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扁桃体肿大体征上看,对照组治疗后积分平均值为2.17分,治疗组治疗后积分平均值为1.03分,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故前者在缓解扁桃体充血肿大、退热等方面较后者更佳,在治疗咽痛效果上疗效相当。疾病疗效以总有效率来表示,小儿咽扁颗粒组总有效率为82.86%,清解乳蛾方组总有效率为94.59%。中医证候疗效亦以总有效率来表示,前者为85.71%,后者有效率为94.59%。两组疾病疗效和病证疗效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清解乳蛾方组优于小儿咽扁颗粒组。综上所述,清解乳蛾方组临床总疗效优于小儿咽扁颗粒组。前者在缓解扁桃体充血、肿大和退热等方面较后者更佳,在咽痛效果上疗效相当。临床观察中不良反应未见。结论清解乳蛾方治疗小儿急性腭扁桃体炎风热证有效。

金涛[9](2019)在《刘兰林教授运用温病学理论指导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用药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通过对刘兰林教授运用温病学理论指导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门诊病案处方进行数据分析,从中发掘刘兰林教授临证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学术思想及组方用药规律特色,为临床慢性荨麻疹的中医辨治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1)通过文献检索,查阅相关资料,归纳总结慢性荨麻疹中西医的研究现状。(2)收集刘兰林教授门诊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病例处方282张,对其中的方药进行搜集整理,依据纳入排除标准,构建中医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数据库,对所有的药物名称进行规范化处理,运用Office2010、Spss Statistics 22.0及Spss Modeler18.0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从而总结刘兰林教授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学术思想及组方用药规律。结果:刘兰林教授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组方用药规律:(1)药性统计:根据出现频率,寒性药(51味,25.00%)、温性药(49味,24.02%)及平性药(42味,20.59%)出现频次最高,根据使用频率,寒性药(1773次,39.43%)、平性药(921次,20.48%)、微寒性药(834次,18.55%)使用频率最高。(2)药味统计:出现频率和使用频率较为频繁的药味分别是:苦味药(91味,2245次,49.92%)、甘味药(90味,2123次,47.21%)、辛味药(82味,1366次,30.38%)。(3)归经统计:根据出现频率,肝经(112味,54.90%)、肺经(81味,39.71%)、胃经(70味,34.31%)出现频次最高。根据使用频率,归肝经(2626次,58.39%)、心经(1876次,41.72%)、胃经(1740次,38.69%)使用频率较高。(4)282首处方中出现频数≥30次的药物共有36味,其中,牡丹皮、甘草、蝉蜕、生地黄、水牛角、大青叶、僵蚕、玄参等药物的使用频次较高。中药药类:根据出现频率和使用频率,清热药、补虚药、解表药均较高。(5)常见的药对组合(频数≧88)有:牡丹皮、蝉蜕,甘草、牡丹皮,生地黄、牡丹皮,水牛角、牡丹皮,蝉蜕、僵蚕,大青叶、牡丹皮等36对。(6)聚类分析:共有白术、苍术,茯苓、猪苓,泽泻、皂角刺,黄连、板蓝根、桑白皮,当归、佛手、何首乌,夜交藤、蛇蜕,蒺藜、徐长卿、地肤子,白芍、赤芍等13味药物组合。(7)二项关联可知,共有白术、苍术,牡丹皮、仙鹤草,牡丹皮、水牛角,蝉蜕、僵蚕,牡丹皮、旱莲草,牡丹皮、连翘,茯苓、猪苓等24组;三项关联可知,共有牡丹皮+金银花+生地黄、牡丹皮+仙鹤草+大青叶、牡丹皮+淡竹叶+水牛角、蝉蜕+防风+僵蚕等23组;四项关联可知,共有牡丹皮+大青叶+水牛角+蝉蜕、蝉蜕+僵蚕+生地黄+甘草、牡丹皮+玄参+水牛角+蝉蜕、牡丹皮+大青叶+生地黄+蝉蜕等21组;由多项关联可知,核心处方为牡丹皮、僵蚕、水牛角、生地黄、甘草、蝉蜕。结论:刘兰林教授认为慢性荨麻疹之病因,不外乎热、风、湿、瘀四端,以热、风为主,热又可分为气分、营分、血分、以及虚热、实热等之类,初起邪郁卫表、卫营同病,后期热入营血,多致阴血津液亏虚、津亏血瘀。用药方面:寒温并用,以寒为主,苦泻、甘补、辛散兼施,药物组合多有清热凉血泻热、祛风透疹止痒、健脾利湿、养血活血、养阴透热之类,临证擅于运用银翘散、升降散、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等加减辨治,核心处方为牡丹皮、水牛角、生地黄、僵蚕、蝉蜕、甘草,六药合用共奏清热、养阴、凉血、祛风、止痒之功。

刘锋[10](2018)在《乳蛾效灵方治疗小儿烂乳蛾肺胃热盛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应用临床病例分组对比评价乳蛾效灵方治疗小儿烂乳蛾肺胃热盛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课题按随机、对照的统计原则把符合纳入标准的合格受试患儿82例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因有脱落病例,试验组与对照组最终分别收集33例、35例。试验组给予乳蛾效灵方颗粒剂,对照组给予清咽利膈汤颗粒剂,疗程为5天。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及白细胞的复常情况。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评价:(1)两组治愈率对比,经秩和检验分析,试验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中医症状总积分与治疗前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有效率均为100%,两组均取得较好的疗效(P<0.01);两组治疗后主症积分、次症积分及总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2、症状积分比较:(1)与治疗前组内相比,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各项中医症状均有明显改善(P<0.05),说明两组方药对治疗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主要症状及次要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2)通过治疗后,对比主要症状方面的改善,行组间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3)试验组在改善咳嗽、口渴、舌象等次要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改善发热、烦躁不安方面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1),但试验组在患儿发热时间、扁桃体脓性分泌物消退时间方面明显较对照组有所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综合疗效比较,两组有效率均为100%,但试验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3、安全性观察,依据安全性指标,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小儿烂乳蛾的中医药治疗疗效显着。乳蛾效灵方的综合疗效优于清咽利膈汤,尤其在改善局部咽痛,扁桃体充血肿大等主要症状及咳嗽、口渴、大便,舌象等次要症状方面疗效显着。

二、升降散治疗小儿春季发热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升降散治疗小儿春季发热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升降散临床运用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呼吸系统疾病
2 内分泌系统和代谢性疾病
3 泌尿系统疾病
4 消化系统疾病
5 神经系统及精神心理疾病
6 其他疾病
7 结语

(2)基于数据挖掘的治疗风寒感冒新药研制及其初步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节 理论研究
    1 祖国医学对外感发热(感冒)的认识
    2 西医对外感发热(感冒)的研究
    3 疏风解表方
第二节 基于数据挖掘的治疗感冒中成药用药规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节 疏风解表颗粒药效学研究
    1 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与小结
第四节 疏风解表颗粒的制备、质量标准
    1 材料与仪器
    2 药材的提取
    3 成型工艺研究
    4. 疏风解表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5 讨论
第五节 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2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治疗外感发热(感冒)的相关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3)升降散合凉膈散化裁防治小儿复发性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肺胃郁热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试验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中西医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新加达原散治疗耐药菌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1 细菌耐药机制的分类
        1.1 基因水平耐药
        1.2 蛋白质水平耐药
        2 临床常见细菌的耐药机制
        2.1 大肠埃希菌主要耐药机制
        2.2 肺炎克雷伯菌主要耐药机制
        2.3 铜绿假单胞菌主要耐药机制
        2.4 鲍曼不动杆菌主要耐药机制
        2.5 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耐药机制
        3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药抗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1 抗耐药大肠埃希菌相关机制
        1.1 抑制超广谱β-内酰胺酶
        1.2 消除R质粒
        1.3 其它机制
        2 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相关机制
        2.1 抑制生物被膜形成
        2.2 其它机制
        3 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相关机制
        4 抗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相关机制
        5 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相关机制
        6 结语及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研究一 伏气钩玄
        1 理论萌芽期
        1.1 伏寒化温,本为内经经旨;热病遗复,当是耐药先声
        1.2 伤寒有五,新感伏气不同;广义狭义,后世多引多从
        2 缓慢成型期
        2.1 叔和之论,热病初步区分;伏气之治,六经原可涵盖
        2.2 安道雄辨,寒温之异始判;溯洄医经,首肯伏邪存在
        3 变化成熟期
        3.1 戾气之说,吴氏大胆发明;邪伏膜原,比类耐药细菌
        3.2 绪论伤寒,诸证条分缕析;间言伏气,论治初具雏形
        3.3 问斋医略,伏温始有专篇;学宗又可,治用达原加减
        3.4 幼科要略,伏气字字珠玑;天士手笔,清泄亦重根抵
        3.5 纵论时病,四时皆有伏气;以法领方,方药切合实际
        3.6 致力温热,伏气源流俱楚;集大成者,理法方药尽述
        4 发展壮大期
        4.1 吉人新论,六淫皆是伏邪;衷中参西,百家争鸣可喜
        4.2 耐药细菌,伏邪关系密切;导师观点,守正复又创新
        5 小结
    研究二 学习导师经验方新加达原散配伍用药特色的体会
        1 柴胡、黄芩组
        2 蝉衣、酒军组
        3 草果、乳香、白芷组
        4 赤芍、石膏、青黛组
        5 小结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新加达原散体外对两种耐药菌生物膜的作用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菌株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药物
        1.4 实验试剂及配制
        1.5 实验药液、菌液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微孔板法/XTT法检测药物作用后MRSA、Kp生物膜形成期的活菌量
        2.2 微孔板法/XTT法检测药物作用后MRSA、Kp生物膜成熟期的活菌量
        2.3 扫描电镜观察药物作用后MRSA、Kp成熟期生物膜内细菌
    3 结果
        3.1 微孔板法结果
        3.2 扫描电镜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部分 临床研究 新加达原散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脱落标准
        1.8 不良反应观察及安全性评价
        1.9 样本量估算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方法
        2.2 试验药品及给药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指标
        2.5 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方法
        2.6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基础资料与基线情况
        3.2 观察指标
        3.3 疗效指标
        3.4 安全性指标
    4. 讨论
    5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1 临床观察表
    附2 伦理批件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刮痧疗法佐治小儿“风热犯表型”急乳蛾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理论研究
    1 祖国医学对小儿急乳蛾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小儿急乳蛾的认识
    3 刮痧疗法相关研究
    4 总结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1.2 临床病例纳入标准
        1.3 病例排除标准
        1.4 病例剔除标准
        1.5 病例脱落标准
        1.6 终止研究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样本估算
        2.2 病例来源
        2.3 治疗方案
        2.4 随访
        2.5 临床观察项目
        2.6 评价标准
        2.7 安全性判定
    3 技术路线图
    4 结果及统计学处理
        4.1 病例完成情况
        4.2 数据统计学处理
        4.3 基线情况分析
        4.4 研究结果分析
        4.5 安全性评定
分析与讨论
    1 立题依据
    2 肺经刮痧佐治“风热犯表型”急乳蛾的依据
        2.1 刮痧的理论基础
        2.2 肺经刮痧佐治“风热犯表型”急乳蛾的理论依据
    3 加味银翘马勃散“辛凉透表、清热利咽”
    4 结果分析
        4.1 基线分析
        4.2 疗效分析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中医治疗
    一. 中医对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认识
    二. 中医药治疗进展
        (一) 内治法
        1 中药汤剂治疗
        1.1 诊疗思路
        1.1.1 辨疾病分期治疗
        1.1.2 辨证分型治疗
        1.1.3 其他诊治思路
        1.2 对不同病原体的治疗
        1.2.1 对病毒引起的ALRTI的治疗
        1.2.2 对细菌引起的ALRTI的治疗
        1.2.3 对支原体引起的ALRTI的治疗
        1.3 对特殊发病人群的治疗
        1.3.1 对老年人的治疗
        1.3.2 对小儿的治疗
        2 口服中成药治疗
        3 中药注射剂的使用
        (二) 外治法
        1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
        2 中药外敷治疗
        3 中药雾化治疗
        4 经皮给药治疗
        5 TDP仪照射治疗
        6 推拿疗法
        7 拔罐疗法
        (三) 中医内外合治(综合治疗)
        (四) 重大传染病的防治
    三.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试验一 勒马回注射液的体外抑菌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菌种
        1.1.2 试验药物
        1.1.3 培养基
        1.1.4 主要试剂与耗材
        1.1.5 主要仪器设备
        1.2 试验方法
        1.2.1 MIC的测定
        1.2.2 药液制备
        1.2.3 细菌的复活及纯化
        1.2.4 细菌悬菌液的制备
        1.2.5 操作步骤
        1.2.6 结果判读
        1.2.7 注意事项
        2 试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试验二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动物
        1.1.2 试验药物
        1.1.3 试剂与主要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干酵母所致大鼠发热模型的影响
        1.2.1.1 动物分组
        1.2.1.2 给药方法
        1.2.1.3 酵母混悬液的制备
        1.2.1.4 造模
        1.2.1.5 体温测定
        1.2.1.6 标本采集与检测
        1.2.1.7 统计分析
        1.2.2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的影响
        1.2.2.1 动物分组
        1.2.2.2 给药方法
        1.2.2.3 造模及取材
        1.2.2.4 检测指标
        1.2.2.5 统计分析
        1.2.3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浓氨水引咳小鼠模型的影响
        1.2.3.1 引咳初筛与动物分组
        1.2.3.2 给药方法
        1.2.3.3 造模及取材
        1.2.3.4 检测指标
        1.2.3.5 统计分析
        1.2.4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泄的影响
        1.2.4.1 动物分组
        1.2.4.2 给药方法
        1.2.4.3 酚红标准曲线的绘制
        1.2.4.4 造模及取材
        1.2.4.5 统计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后对干酵母所致大鼠发热模型的影响
        2.1.1 勒马回注射液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体温的影响
        2.1.2 勒马回注射液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体温反应指数的影响
        2.1.3 勒马回注射液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发热抑制率的影响
        2.1.4 勒马回注射液对发热大鼠血清中1L-1β、1L-6和TNF-α含量的影响
        2.1.5 勒马回注射液对发热大鼠下丘脑中PGE2含量的影响
        2.2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后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的影响
        2.3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后对浓氨水引咳小鼠模型的影响
        2.3.1 勒马回注射液对氨水致小鼠咳嗽模型咳嗽次数及咳嗽潜伏期的影响
        2.3.2 勒马回注射液对氨水致咳嗽小鼠血清中IL-10的影响
        2.4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后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泄的影响
        2.4.1 酚红的标准曲线
        2.4.2 勒马回注射液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泄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结论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升降散治疗外感高热(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第一节 外感高热的中医溯源
        1. 外感高热历史溯寻
        2. 外感高热因证探微
        3. 外感高热治则探析
        4. 外感高热现代治疗
    第二节 社区获得性肺炎溯源
        1. 中医渊源
        2. 辨证分型
        3. 西医定义
        4. 流行学及病原学
        5. 发病机制
        6. 临床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节 临床研究方案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治疗方案
        4. 临床观察指标及时点
        5. 疗效评价
        6. 统计分析
    第二节 临床研究结果
        1. 入组评估
        2. 疗效评价
    第三节 结果讨论
        1. 升降散治疗外感高热(CAP)结论分析
        2. 升降散探讨
        3. 升降散在临床上的展望与价值
        4. 创新与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清解乳蛾方治疗小儿急性腭扁桃体炎风热证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小儿急性扁桃体炎的研究新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刘兰林教授运用温病学理论指导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一、慢性荨麻疹的研究现状概括
    1 慢性荨麻疹的中医研究概括
        1.1 历代中医文献对荨麻疹的论述
        1.2 慢性荨麻疹的病因病机
        1.3 慢性荨麻疹的辨证分型及论治
        1.4 现代名老中医对慢性荨麻疹的认识
    2 慢性荨麻疹的现代医学概述
        2.1 慢性荨麻疹的常见病因
        2.2 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
        2.3 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方法
    3 刘兰林教授治疗慢性荨麻疹学术思想及经验
        3.1 温邪致病理论基础
        3.2 卫气营血辨治方法
二、刘兰林教授运用温病学理论指导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数据挖掘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1.4 数据规范化及量化
        1.5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282张慢性荨麻疹处方中药药性分布情况
        2.2 282张慢性荨麻疹处方中药药味分布情况
        2.3 282张慢性荨麻疹处方中药归经分布情况
        2.4 282张慢性荨麻疹处方中药频率情况
        2.5 282张慢性荨麻疹处方中药药类情况
        2.6 282张慢性荨麻疹处方药对组合情况
        2.7 282张慢性荨麻疹处方中药聚类分析
        2.8 282张慢性荨麻疹处方中药关联规则分析
    3 讨论
        3.1 药性分布情况分析
        3.2 药味分布情况分析
        3.3 药物归经情况分析
        3.4 中药频率及药类情况分析
        3.5 药物药对组合情况分析
        3.6 药物聚类情况分析
        3.7 药物关联情况分析
    4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基于温病学理论的中医药辨治慢性荨麻疹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乳蛾效灵方治疗小儿烂乳蛾肺胃热盛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及分析
4.讨论与分析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升降散治疗小儿春季发热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升降散临床运用概况[J]. 冯新畅,周小莉. 河南中医, 2021(10)
  • [2]基于数据挖掘的治疗风寒感冒新药研制及其初步药效学研究[D]. 范甜. 湖北民族大学, 2021(12)
  • [3]升降散合凉膈散化裁防治小儿复发性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肺胃郁热证)的临床研究[D]. 张九思.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新加达原散治疗耐药菌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探究[D]. 朱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刮痧疗法佐治小儿“风热犯表型”急乳蛾临床疗效观察[D]. 方芳.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D]. 郭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升降散治疗外感高热(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研究[D]. 张思瑶.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清解乳蛾方治疗小儿急性腭扁桃体炎风热证临床疗效观察[D]. 焦畅.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9]刘兰林教授运用温病学理论指导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用药规律研究[D]. 金涛.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乳蛾效灵方治疗小儿烂乳蛾肺胃热盛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锋.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生经散治疗小儿春热临床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