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鲁迅和诸葛亮的议论文

关于鲁迅和诸葛亮的议论文

问:如何评价鲁迅先生的对诸葛亮的评价
  1. 答:一、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意思是说——
    (《三国演义》)想要显示刘备的仁慈敦厚却像伪装一般。鲁迅先生是说描写出来的刘备过于仁慈反倒像个伪君子了。
    二、详解:
    鲁迅先生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批评是很中肯的。 鲁迅先生对《三国演义》的这个评价,涉及文学创作中的人物塑造问题,是说《三国演义》在主要人物特别是在刘备、诸葛亮的形象创造上,采取了简单化和肤浅化的手法。 这种创作方法,对后世的小说创作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也就是后来文学评论家所说的“脸谱化”。一说这人好,那就没有不好的地方,一说这人坏,那就各个方面都坏。这样就脱离了生活,就谈不上真实,因为生活中的人不是这样的。 时至今日,有的小孩子看完一部小说、一部电影或一场戏,还在问“谁是好人啊”,当然我们可以原谅。如果一个成年人特别是有点文化水平的人也去这样提出问题,就会被认为是一种幼稚、简单和肤浅。
  2. 答:首先希望题主搞清楚一个最重要事情:
    鲁迅评价的,并非是诸葛亮。
    而是《三国演义》中对于小说人物诸葛亮的描写。
    鲁迅评价的根本不是历史人物,而是评价的罗贯中的文笔。
    “多智而近妖”,是鲁迅觉得罗贯中的描写方式,把人物写的很虚,很不实在。
    而不是说诸葛亮是一个妖人。
    鲁迅的这句话是对罗贯中文笔的评价,而不是对历史人物诸葛亮的评价。
    以上。
  3. 答:三国演义是把各色人物都写的过犹不及,鲁迅只不过把从前人们明知而不说的,大胆的随随便便都说了。不过国人的文学接受习惯,对于古人这种过度的夸张,还颇能接受,明知是假也不要改的;但如果写一个近世的人物也这样,就觉着假的不能忍;这真是妙哉。
问:鲁迅怎么评价诸葛亮
  1. 答: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
  2. 答:两汉无双仕,三代而后第一人;
    一诸葛,足以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
    这算是对诸葛亮最高的评价。也是众多历史人物评价中,最高评价之一。
  3. 答:原话:刘备之德近乎伪,孔明之智近乎妖
问:鲁迅为什么评论诸葛亮“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呢?
  1. 答:三国演义里面的部分内容是作者罗贯中虚构的,而最为夸张的莫过于诸葛亮。这些已经超出了常人应有的范围。鲁迅认为《三国演义》里,对诸葛亮的描述太过神奇,并不是说他是妖怪,而是说他“多智而近妖乎”。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人,演义当中的诸葛亮是神。
    鲁迅先生评价《三国演义》时曾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此句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谈《三国演义》的时候用来批评《三国演义》的描写的。鲁迅先生认为其在表现人物时分寸把握不够,所谓“夸过其理,则名实两乖”。
    扩展资料
    罗贯中基于正统立场,在小说中极力张扬“拥刘反曹”主旨,从而把一切优秀品质都堆加在刘备身上,以致露出一些有悖人情道理的马脚。比如当赵云在长坂坡历尽危难把阿斗救出交与刘备时,刘备居然可以将孩子往地下一扔,说道是为此孺子差点折了一员大将云云,借此以显刘备对部属的厚道仁爱,确乎有些权谋行事者的特征。
    赤壁之战的诸葛亮,不仅神机妙算,竟还能呼风唤雨,设坛祭东风火烧曹操八十万大军,获得了此战的最后胜利,这也不是凡人力所能及,而是神仙的法力。
    当然也应该看到,《三国演义》中并未将诸葛亮写得算无遗策、智若天人,还是写了他一生的失误的,比如荆州守将的人选上,关羽与赵子龙比,实非合适的人选。派庞统取川该也是一种错误,若刘备与诸葛亮前往或许会更加默契些。
    再如一出祁山路线均在司马懿的算计中,街亭之战用人不当等。诸葛亮的失误,对蜀国造成的冲击都是致命性的。由此看来,罗贯中还是相当清醒的,他并没有将诸葛亮写成神人,没有完全将他神化。
    参考资料来源:
  2. 答:三国演义是一本小说,里面的部分内容是作者罗贯中虚构的。而最为夸张的莫过于诸葛亮。他在赤壁之战中,先是“草船借箭”、“借东风”、观天象得出曹操气数未尽,故派关羽去华容道还了人情。再三气周瑜。后面又有空城计、八阵图。再后面是向天借寿。这些已经超出了常人应有的范围。所以鲁迅先生才有\"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句话。因为上述的怀况已不是人为可以做到的了。
  3. 答:那是批评作者写诸葛亮太夸张了。
关于鲁迅和诸葛亮的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