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康泰克成功应对市场突变(论文文献综述)
苏昀[1](2018)在《医药公司研发投入与公司成长性关系的分析 ——以香雪制药为例》文中提出“十三五”规划下,健康中国作为国家战略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制药行业涌现出结构性的发展机遇,制药公司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但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政府重视、居民健康意识的提升以及卫生需求日趋增长,制药公司也不得不面对更高的技术和创新要求。此外,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下,我国医药行业整体销售收入增速放缓,制药公司面临了监管环境收紧和国内外同行竞争加剧的严峻考验。因此,要如何保持合理的研发投入,优化自身产品结构,创造自己在产品类别、研发和资金实力等方面的优势,成为制药公司从竞争困境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成长的重要条件。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下,研发投入作为实现公司技术创新的源泉,对公司的持续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其与公司成长性的关系,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基于此,本文以广州香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香雪制药)作为案例分析对象,以公司成长路径理论为依据,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将香雪制药的研发投入的实际情况与其经营战略和经营数据联系起来,先从研发体系与创新机制、研发资金投入与研发强度情况、研发人员数量结构与素质等角度对香雪制药研发投入的具体情况进行介绍,得出公司成立后的较长时间内,持续的研发投入使香雪制药产生专利储备增多,产品结构丰富,核心产品短期内市场扩张且销量增长,区域品牌优势得到巩固提升的整体结果;接着,选定香雪制药上市后的2011年至2016年作为案例研究事件跨度,以成长性相关的财务指标作为评价依据,具体论证该跨度中香雪制药研发投入策略造成的公司成长性变化情况,并根据跨度内香雪制药的成长性财务指标及其所处发展阶段和背景环境,深入分析其成因及成长性变化可能带来的风险。以期拓展与研发投入和公司成长性有关的研究视角,为行业中相关公司的研发策略提供借鉴。研究结果显示,当将研究的时间限定于一个较短区间时,尽管香雪制药始终保持着较为积极的研发投入策略,其成长性财务指标却有一个由好变差的变化趋势。结合企业技术创新成长路径理论,以及香雪制药的经营发展现状,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导致这种变化。第一,技术的生命周期演进导致其主导产品市场力量减弱;第二,以收购为主外延式拓展战略增加了公司的财务风险;第三,模糊的商业模式放大了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因为原有主导产品的市场力量减弱,导致公司的获利能力下降,自有留存资金减少,而同时期以收购为主的外延式拓展战略和新领域的研发活动又进一步增加了公司的资金负担,在留存资金减少的情况下,公司不得不大量、频繁的寻求外部融资,公司的财务杠杆增加,杠杆贡献率低,财务风险加大。对于正处于艰难转型期的香雪制药而言,在不清晰的商业模式下,并购整合未达预期、新领域的研发项目结果未知以及研发成果的产业化应用进程慢等问题并存,公司的成长性财务指标数据随之变差。为此,本文总结了案例研究事件跨度内公司成长性的消极变化将会带来的三种风险,即公司业绩下滑风险、流动性不足风险以及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上述三种风险如果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将会严重威胁公司可持续成长。根据香雪制药研发投入与其公司成长性关系的分析,本文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研发投入可正向促进公司成长,但存在短期性和滞后性;第二,研发投入在市场环境和公司战略的共同作用下影响公司成长;第三,研发投入协同其它要素共同影响公司的成长。因此,为了更好的发挥研发投入对于公司成长性的促进作用,培植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医药公司的可持续成长,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医药公司的研发情况加以改善。其一,加强研发项目管理,健全研发项目的评估机制;其二,合理规划研发投入水平,充分考虑企业的资金状况。其三,充分调研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公司研发策略;其四,完善研发支出的披露机制,规范研发支出披露形式。
厉国刚[2](2016)在《中国当代广告“健康”话语变迁研究(1979-2014)》文中研究指明1979年中国广告恢复发展以来,社会、经济、文化和观念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广告作为一种话语重新出现,在社会结构的转换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当代广告“健康”话语随着广告的恢复而逐渐复兴,并在不同时期呈现了不一样的面貌。这一论文基于对1979-2014年间多种媒体和资料上的广告作品的考察,运用定性研究方法,从文化研究的视角,探讨了中国当代广告“健康”话语变迁的轨迹、特征、权力关系和建构作用等问题。中国当代广告“健康”话语有其变化发展的过程,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出现的是不尽相同的主导“健康”话语。20世纪80年代初,是一个“产品英雄”的时代,国家话语主导了当时的广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没病就是健康”的朴素“健康”话语,逐步转向商品化的“健康”话语。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健康”品牌形象被精心打造,“健康”话语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夸张喧嚣的时代。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健康”呈现出时尚化、美学化等话语特征。但过度的市场化,导致了健康消费出现许多乱象,在政府监管下,“健康”话语走向规范化。在21世纪现代风险社会,“健康”的风险话语得以逐步形成。中国当代广告“健康”话语的变迁并非一条直线,不是简单的取代关系,而是呈现叠加、融合、竞争、衰微等多种复杂形态。在广告中,一个时期的“健康”话语有主导的形式和内容,但并不是之前的就完全消失,而是会变化形态继续存在,共同构成当时“健康”话语的丰富内涵。中国当代广告“健康”话语的变迁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它不是由一个特定的事件所决定的,也不是在一个时间点出现跳跃式的变迁,而是在一段时间内,受多个“广告事件”或多重社会因素的影响,逐渐地显露出具有鲜明特点的话语特性。中国当代广告“健康”话语是在政治、经济、媒体、文化、风险社会等多种权力关系的共同作用下生产和变迁的。中国当代广告“健康”话语塑造了不同时期“健康人”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意识。中国当代广告“健康”话语总体上以一种不断扩张的态势在变迁。随着网络社会个体话语权的不断上升,“健康”在各个广告、各个领域的不断泛化,健康风险威胁的加剧下健康意识的自觉,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广告构建的“健康”话语。
钟岭[3](2011)在《企业应对行为对消费者—品牌关系断裂影响机理研究 ——基于可辩解型产品伤害危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现实的市场环境下,有一种奇怪的现象,某些并不真正存在危险和缺陷的品牌,在经历了可辩解型产品伤害危机后,消费者-品牌关系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有的消费者-品牌关系瞬间断裂,有的获得了消费者更多的信赖和支持,从而形成更为稳固的消费者-品牌关系。在可辩解型产品伤害危机下,是什么因素在影响消费者-品牌关系断裂?这些因素又是通过什么途径影响的?已有的理论研究没有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良好持续的消费者-品牌关系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产品伤害危机下,危机处理是减少危机伤害的重要手段,也是化危机为转机的关键所在,消费者背叛每降低5%,能够使公司长期利润上涨25%-80%(Reicheld和Sasser1990),因此,对可辩解型产品伤害危机下企业应对行为对消费者-品牌关系断裂影响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围绕研究目标,本文对产品伤害危机的相关文献和现实案例进行了回顾,选择了可辩解型产品伤害危机作为研究背景,在对产品伤害危机下企业应对行为相关文献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了置之不理、对抗反驳、积极澄清、纠正措施四种常见的、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企业应对行为作为控制变量,由于感知活动是消费者其它活动的心理基础,在对消费者感知相关文献研读的基础上,认为过往研究中仅将感知风险作为产品伤害危机下消费者的感知是片面的,这不能真实、客观反映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因此,本文将感知利得引入,与感知风险共同作为中介变量;由于是否和品牌断裂关系最终是由消费者决策,而产品伤害危机将给消费者带来一定的风险,因此,本文将消费者风险态度引入为调节变量;同时原有的品牌关系质量作为历史能量将传输到现有的品牌关系,因此,也将原有的品牌关系质量引入为调节变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可辩解型产品伤害危机企业应对行为对消费者-品牌关系断裂影响模型,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方面:(1)消费者-品牌关系断裂的纬度和量化;(2)可辩解型产品伤害危机下企业应对行为对消费者-品牌关系断裂的直接作用;(3)感知风险与感知利得在可辩解型产品伤害危机下企业应对行为对消费者-品牌关系断裂影响的中介作用;(4)消费者风险态度和原有的品牌关系质量对可辩解型产品伤害危机下企业应对行为对消费者-品牌关系断裂影响的调节作用。在此概念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理论假设,并基于深度访谈、问卷调查获得了第一手数据,运用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方差分析、结构方程、层次回归等分析方法,采用SPSS15.0、Amos7.0等软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在可辩解型产品伤害危机下,对消费者-品牌关系断裂的缓解,积极澄清优于置之不理、纠正措施优于置之不理、纠正措施优于对抗反驳;但对抗反驳与置之不理、积极澄清与对抗反驳、纠正措施与积极澄清之间并没有显着性差异;积极澄清并不是最优的应对行为。这个结论与6年前国内学者的研究结论不同,但符合当前的现实状况,也与国外学者的研究吻合。这一不同的发现对理论研究和实践有积极的启迪。(2)在可辩解型产品伤害危机下,感知风险、感知利得共同作为中介,对消费者-品牌关系断裂产生影响。该结论指明了企业应对可辩解型产品伤害危机的更优方法,即将过去仅通过措施降低消费者感知风险的应对方案优化为降低消费者感知风险和提高消费者感知利得“齐头并进”的应对方案。(3)在可辩解型产品伤害危机下,原有的品牌关系质量和消费者风险态度仅通过调节感知风险对消费者-品牌关系断裂产生影响。这结论提示感知风险与感知利得对消费者-品牌关系影响的内在机理可能并不一致,这也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指出了方向。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为使研究结论能被更广泛地应用,本文将自然科学领域的物理学的方法借鉴到社会科学的消费者-品牌关系领域,进一步构建了消费者-品牌关系变化物理模型,并将模型应用于不同的市场环境下。本论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1)创新了研究方法以往对消费者-品牌关系的研究,多使用实证法,这种方法使用的基础是对研究变量数据的获得,这使得研究有两方面的局限性,一是研究结果是和具体的研究条件相关,研究结果的运用与条件有很强的依赖性;二是当变量很难获取时,研究就无法进行,这局限了研究的内容和深度。因此,本文创造性将自然科学领域的物理方法借鉴到社会科学领域的消费者-品牌关系变化的研究中,通过类比和移植,将具有普视价值的牛顿运动定律运用到消费者-品牌关系的变化中,建立了消费者-品牌关系变化模型,该模型抽象地描述了消费者-品牌关系变化的影响因素,能够被广泛地使用。物理模型构建的研究方法是对通常使用的实证研究方法的补充和扩展。(2)构建了可辩解型产品伤害危机下企业应对行为对消费者-品牌关系断裂影响模型持续良好的消费者-品牌关系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目标,对关系建立或关系断裂开展研究,目的都是为了维系良好、持续的消费者-品牌关系。已有的消费者-品牌关系研究重点集中于关系建立方面,对关系断裂的研究明显不足,缺乏对消费者-品牌关系断裂的量化,而这是进一步深入研究关系断裂的基础;缺乏对产品伤害危机下消费者-品牌关系断裂的研究,而产品伤害危机往往可能使消费者-品牌关系瞬间断裂,后果严重。因此,对产品伤害危机下品牌关系断裂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价值。本研究首次构建了可辩解型产品伤害危机下企业应对行为对消费者-品牌关系断裂影响模型,通过对六组企业应对行为组合更为精细地分析,得出与以前学者研究不同的结论:积极澄清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并非最优的应对行为;感知风险和感知利得共同引入为中介变量,避免了过往研究仅将感知风险作为中介变量的片面,揭示了在产品伤害危机下消费者决策的心理基础,研究进一步发现,当感知风险一定时,感知利得对消费者-品牌关系断裂的影响作用大于感知风险;原有的品牌关系质量和消费者风险态度仅通过调节感知风险对消费者-品牌关系断裂产生影响。这些有趣的新发现,将尝试揭开消费者-品牌关系断裂神秘面纱的一角。(3)开发了消费者-品牌关系断裂量表消费者-品牌关系断裂研究还刚刚开始,以往的研究仅仅提出了消费者-品牌关系断裂是品牌关系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并没有具体的测量量表。本研究借鉴人际关系理论和员工离职行为,通过深度访谈、初步评估、预测试、量表修订等步骤,对消费者-品牌关系断裂量表进行了自行开发,消费者-品牌关系量表的开发,为进一步研究消费者-品牌关系断裂奠定了基础。本文在研究中将消费者-品牌关系断裂分为情感断裂和行为断裂两个纬度,情感-行为两个纬度的划分可以避免单一行为纬度或单一情感纬度的缺陷,丰富了消费者-品牌关系断裂的层次和类别,也对实践有更多的启迪。
朱磊[4](2011)在《中国高星级酒店危机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传播手段高度现代化、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任何一个微小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企业陷入一场无法挽回的灾难。由于公共危机己由非常态化的偶发转变为常态化的频发,公共危机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大挑战。近年来,随着我国各类公共危机事件频繁发生,并呈现扩大趋势,中国高星级酒店业也不能独善其身,其因内外因素所致遭受危机冲击的可能性明显增多。中国高星级酒店,是为高端商务公众和旅游公众服务的重要设施,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难以避免因自身管理服务水平及火灾、自然灾害等各种问题而使酒店面临各种“危机”的考验,同时也可能受到来自于安全、恐怖主义等各方面实实在在的威胁。因此,危机发生前的预防和危机发生时的妥善处置,对中国高星级酒店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如果处理失当,一个小小的危机事件,都可能对酒店造成重大伤害,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严重的可以导致一家高星级酒店的倒闭,甚至影响整个所在地区的社会形象。本文着重就中国高星级酒店可能面对的危机事件类型、特点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结合当前中国高星级酒店危机管理的现状,对其危机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做了较为深入细致地研究,并结合笔者多年从事高星级酒店管理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一整套加强高星级酒店危机管理的对策建议与相应措施。笔者认为,高星级酒店要加强危机管理的意识,高度重视日常的酒店危机管理工作,组织相关力量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危机事件做好预测、监督、控制和协调处理,以期有效地预防、消除和处理危机、减少可能造成的损失。在竞争激烈、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作为中国高星级酒店既面对着来自外部的激烈竞争,又面临着复杂的社会现状。因此,只有增强危机意识,充分地评估我国高星级酒店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复杂系数,有备无患地建立起各种危机管理预案,才能从容驾驭并处理好随时可能出现的复杂局面与各种风险,顺利渡过各种危机的难关,从而使酒店在危机中立于不败之地。希望笔者的研究和探索能够对高星级酒店危机管理的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唐细语[5](2011)在《中小企业品牌危机应对策略》文中提出文章阐述了中小企业品牌危机管理的意义以及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的各种品牌危机,分析了中小企业品牌危机产生的根源,提出了中小企业应对品牌危机的具体措施。
袁元[6](2009)在《企业营销危机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们的企业生存在一个充满危机的市场环境中,稍不注意就会陷入经营困境中。随着政策法律、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渠道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我们不难发现,没有任何时期的营销危机像今天这样发生的如此频繁。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各种突发事件不断发生,很多跨国公司接二连三掉进了危机的泥坑,耳熟能详的世界品牌,突然之间被一连串纠缠不休的事件团团围住. 2008年以来,企业危机事件激增,汹涌而来的各种各样重大危机给企业造成重创。由于危机爆发后往往给企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和形象伤害,甚至导致企业倒闭.所以对与企业而言,不仅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且还要应付各种突发事件危机。危机管理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初引入我国以来,与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实际相结合,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就具体的经营管理各方面所遭遇的危机而言,其管理理论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营销管理的理论研究还远远落后于实践。因此,研究营销危机产生的原因和特点,探讨企业营销危机的内在机理,并对企业营销危机管理的流程进行研究,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引言部分阐述了选题意义和企业营销危机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危机与危机管理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特征,为论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对企业营销危机的特征、分类、影响企业营销危机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及企业营销危机的内在机理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重点研究了企业营销管理的原则及其流程,包括企业营销危机的事前管理、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并阐述了媒体在企业营销危机管理中的作用;第五部分则是企业营销危机管理的实证分析,从三聚氰胺事件入手,将三鹿集团的营销危机管理过程和蒙牛成功的营销危机管理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得出企业营销危机过程管理的重要性;第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对论文进一步需要研究的地方进行了展望。本文认为,在企业营销危机事前管理中要全面树立危机意识,监测和预控引发危机的各种因素和征兆,建立预警机制;在营销危机事中管理中要加强与媒体的沟通,迅速而果断地做出决策,控制危机事态发展,缩减危机破坏力,促使危机得到最终解决;在营销危机事后管理中则要应对危机管理的经验教训进行认真而系统的总结,为今后的危机管理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本文希望通过对营销危机管理理论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对企业实践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刘洋[7](2008)在《企业营销危机管理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们的企业生存在一个充满危机的市场环境中,稍不注意就会陷入经营困境中。随着政策法律、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渠道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我们不难发现,没有任何时期的营销危机像今天这样发生的如此频繁。然而,面对突然爆发的危机,我们企业管理人员的应对总是让人难以满意。他们中有的反应迟钝,对危机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估计不足;有的消积应对,知难而退,听之任之,顺其自然,面临危机毫无作为;有的惊慌失措,慌乱中做出错误的决策;有的因为没有科学的危机管理方法引导而“摸石头过河”,走一步算一步……为什么我们没有能够在危机发生之前预防这些危机的爆发呢?为什么我们没有能够很好的管理这些危机呢?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企业缺乏对危机内在规律的清晰认识,缺少一套完整的危机管理体系和科学的营销危机管理方法。因此,加强企业的危机管理,增强管理人员对危机的内在规律的认识,为企业构建一套科学而又安全的危机管理体系势在必得、迫在眉睫。本文对于企业营销危机管理体系的研究主要包括营销危机、营销危机管理以及营销危机中的心理应激三大部分内容。首先,论文在讨论了课题研究背景以及选题意义的基础上,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危机管理理论的研究现状,并对营销危机管理中的危机、营销危机以及营销危机管理等概念进行综述及界定。接着,论文着重分析研究了营销危机的成因以及营销危机的内在发生、发展、演化机理;然后,在营销危机机理的研究基础上给出了相应的营销危机管理的体系流程,包括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应急措施和原则。最后,文章探析了营销危机事件中的心理应激反应的机理体系,将心理应激过程大致分为认知评价、心理应激、应激演化和创伤后应激恢复四个阶段,最终给出应对危机事件中心理应激的各个阶段应采取的积极引导措施,如心理干预、提供心理咨询等,以实现危机事件中心理应激的良性发展。
谭玲丽[8](2008)在《危机对组织生命周期走势的影响分析》文中提出许多当代管理专家和企业家都认为组织既然可以作为能动的有机体看待,那么,它一定是有寿命的,组织生命周期理论也是因此提出的。松下幸之助就说过:“松下电器也会自然消亡”。有些人还对组织的寿命作过分析,日产BUSINESS的《企业的寿命》一书也提出了企业的寿命一般为30年左右的观点。企业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各个生命阶段当中会遭遇到各种不同的危机,从而导致企业生命曲线的变化。而危机作为非正常问题,会为企业带来不必要的苦痛,阻滞了企业前进的步伐,妨碍企业能力的发展。这些困难有时会令企业绝望,使企业陷于生命周期的某一阶段而不能自拔。但正确地处理和面对会导致很多不同的结果的产生,更多的时候会让组织更快地成长和发展。本课题在结合过去对组织生命周期及危机管理的研究基础之上,不仅从企业的实际案例入手,讨论了如何在企业中避免危机,又如何在企业中变危机为转机,使企业重新焕发生机,并重新定义危机对于组织生命周期的作用,将生命周期理论与危机理论进行综合运用,试图建立应用模型,使二者得到有机结合,有助于促进两种理论的互相融合。更将此种思维方式进一步扩展到各种组织的管理中去,尤其是针对行政组织组织的危机管理及创新管理进行了一些探讨,为当今中国如何进行行政组织改革,加强危机管理,实现创新管理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具有较强的现实运用意义。
郭际[9](2008)在《企业危机管理能力及其评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生存和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政府新的法律、市场新的知识和技术、竞争者新的竞争战略、社会结构的急剧变迁、全球性新的竞争趋势等都将成为企业危机的根源,是中国企业继经济转型之后又一次严峻的考验。本研究在归纳和总结大量国内外危机管理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对企业危机的来源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分析了危机的本质及其各种分类,对处理企业危机的方法和途径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提出企业具有危机管理能力是企业危机管理的关键。根据企业具有复杂性和灰色的特点,选择灰色评价法对企业能力进行评价。转换研究企业危机的视角,将生命周期理论与企业危机管理结合起来,分析了企业和危机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特点,提出基于危机生命周期和企业生命周期两个维度的危机管理模型:结合企业和危机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危机处理方法。分析了危机管理团队组建的注意事项:这个团队应由高素质的组织核心成员组成,这些成员需要对所选择和实施企业的相关战略负责,团队成员之间必须具有异质性并且进行紧密合作。从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两个方向探讨了如何使企业危机管理具有持续性。建立了三环学习模式下的企业危机知识管理模式,该模型克服了思维过程中的局限性,并提出各种战略措施以便实际应用。考虑到外界环境对企业危机管理的影响,提出培养动态核心能力是应对“能力型危机”的有效措施,揭示了企业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建立了基于动态核心能力的企业危机管理能力模型。结合企业危机和动态核心能力的特点,建立了基于动态核心能力的企业危机管理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使用了灰色评价法,通过两次灰色关联分析和战略选择矩阵来确定基于动态核心能力的企业危机管理能力的来源和可持续性,并以中国电视机制造企业为例进行了实例分析。
纪维,陈晶,赵艳菊[10](2006)在《试论中国制药企业的品牌运营策略》文中研究表明从品牌的定位与设计、维护、扩展进行分析,提出中国制药企业在品牌战略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二、新康泰克成功应对市场突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康泰克成功应对市场突变(论文提纲范文)
(1)医药公司研发投入与公司成长性关系的分析 ——以香雪制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公司研发投入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1.2.2 公司研发投入与价值转化的相关研究 |
1.2.3 公司研发投入经济效果的相关研究 |
1.2.4 公司成长性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1.2.5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本文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本文框架 |
2 公司研发投入与公司成长性关系的理论概述 |
2.1 公司研发投入的概念 |
2.1.1 研发投入的定义 |
2.1.2 研发投入的作用 |
2.1.3 本文分析所用的研发投入数据界定 |
2.2 公司成长性概念及其界定 |
2.2.1 公司成长性的定义 |
2.2.2 公司成长性的影响因素 |
2.2.3 公司成长性的度量 |
2.3 公司研发投入影响公司成长的路径 |
2.3.1 持续的研发投入形成公司的技术资本 |
2.3.2 新产品的开发创造特定领域的超额利润 |
2.3.3 产品成本降低使得公司拥有竞争优势 |
2.3.4 资源整合效率的提高培植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
2.4 公司研发投入促使公司成长的理论解释 |
2.4.1 资源积累与成长理论 |
2.4.2 公司创新与成长理论 |
2.4.3 竞争优势与成长理论 |
2.4.4 动态能力与成长理论 |
3 香雪制药研发投入的案例介绍 |
3.1 香雪制药发展概况 |
3.1.1 香雪制药的发展历程 |
3.1.2 香雪制药的业务现状 |
3.2 香雪制药研发投入的情况 |
3.2.1 公司研发体系及创新机制分析 |
3.2.2 研发支出和研发强度测算 |
3.2.3 研发人员数量结构与素质分析 |
3.3 香雪制药研发投入的结果 |
3.3.1 专利储备增多,产品结构丰富 |
3.3.2 核心产品短期内市场扩张且销量增长 |
3.3.3 区域品牌优势得到巩固提升 |
4 香雪制药研发投入影响其公司成长性的具体分析 |
4.1 案例研究事件跨度内香雪制药公司成长性的情况 |
4.1.1 盈利能力较行业平均先缩小后拉大 |
4.1.2 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力有所下降 |
4.1.3 产品竞争能力不高,发展能力下降 |
4.1.4 研发投入产出效率低,创新能力不明显 |
4.1.5 对事件跨度期内案例公司成长性的综合评价 |
4.2 案例研究事件跨度内香雪制药研发投入导致其公司成长性变化的原因分析 |
4.2.1 技术的生命周期演进导致其主导产品市场力量减弱 |
4.2.2 以收购为主外延式拓展战略增加了公司的财务风险 |
4.2.3 模糊的商业模式放大了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
4.3 案例研究事件跨度内公司成长性变化的风险分析 |
4.3.1 业绩下滑风险 |
4.3.2 流动性不足风险 |
4.3.3 资金链断裂风险 |
5 案例研究结论与启示 |
5.1 案例研究结论 |
5.1.1 研发投入可正向促进公司成长,但存在短期性和滞后性 |
5.1.2 研发投入在市场环境和公司战略的共同作用下影响公司成长 |
5.1.3 研发投入协同其它要素共同影响公司的成长 |
5.2 案例研究启示 |
5.2.1 加强研发项目管理,健全研发项目的评估机制 |
5.2.2 合理规划研发投入水平,充分考虑公司的资金状况 |
5.2.3 充分调研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公司研发策略 |
5.2.4 完善研发支出的披露机制,规范研发支出披露形式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中国当代广告“健康”话语变迁研究(1979-2014)(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第一章 “健康”作为一种话语 |
第一节 “健康”话语 |
第二节 “健康”话语在广告中的复兴 |
第二章 “健康”的商品化 |
第一节 20世纪80年代的社会与经济 |
第二节 朴素的“健康”话语 |
第三节 “健康”作为一种商品 |
第四节 “健康”的现代性生产 |
第三章 市场制造的“健康”景观 |
第一节 健康产业兴起的社会背景 |
第二节 健康品牌的塑造 |
第三节 夸张的“健康”话语 |
第四节 被市场裹挟的消费者 |
第四章 消费主义、时尚与“健康” |
第一节 消费主义 |
第二节 时尚化的“健康” |
第三节 健康区隔与符号消费 |
第五章 政府监管下的“健康” |
第一节 健康消费的乱象 |
第二节 “健康”的规范管理 |
第六章 风险社会的“健康”话语 |
第一节 风险社会 |
第二节 健康风险 |
第三节 “健康”的风险话语 |
第四节 “健康”话语的泛化与消解 |
结论 |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发现 |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3)企业应对行为对消费者—品牌关系断裂影响机理研究 ——基于可辩解型产品伤害危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产品伤害危机频繁发生 |
1.1.2 面对产品伤害危机,企业的应对行为不同 |
1.1.3 不同的企业应对行为后果不尽相同 |
1.1.4 持续良好的消费者-品牌关系是企业营销活动的重要目标 |
1.1.5 品牌关系断裂研究严重滞后于营销实践的发展与要求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关键术语定义 |
1.3.1 辩解型产品伤害危机 |
1.3.2 关系断裂 |
1.3.3 消费者-品牌关系断裂 |
1.3.4 企业应对行为 |
1.3.5 感知风险 |
1.3.6 感知利得 |
1.4 研究目标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5.1 论文研究思路 |
1.5.2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研究法 |
1.6.2 统计调查研究法 |
1.6.3 统计分析法 |
1.6.4 物理模型研究法 |
2. 研究综述 |
2.1 品牌关系相关理论综述 |
2.1.1 品牌关系性质综述 |
2.1.2 品牌关系形成综述 |
2.1.3 品牌关系状态综述 |
2.1.4 品牌关系作用综述 |
2.2 产品伤害危机相关理论综述 |
2.2.1 产品伤害危机定义的综述 |
2.2.2 产品伤害危机分类综述 |
2.2.3 产品伤害危机应对方式综述 |
2.2.4 产品伤害危机下营销变量研究综述 |
2.3 消费者感知相关理论综述 |
2.3.1 感知的含义 |
2.3.2 消费者感知 |
2.3.3 感知风险 |
3. 企业应对行为对消费者-品牌关系断裂影响的理论模型 |
3.1 产品伤害危机的分类 |
3.1.1 归因视角和法律视角 |
3.1.2 可辩解型产品伤害危机 |
3.2 产品伤害危机的应对 |
3.2.1 应对主体 |
3.2.2 应对行为 |
3.3 消费者-品牌关系断裂影响因素 |
3.4 消费者-品牌关系断裂纬度 |
3.5 产品伤害危机及其企业应对与消费者-品牌关系断裂 |
3.6 企业应对行为与消费者感知 |
3.7 感知风险、感知利得与消费者-品牌关系断裂 |
3.8 品牌关系质量的调节作用 |
3.9 消费者风险类型的调节作用 |
3.10 本文的概念模型 |
4. 研究假设 |
4.1 可辩解型产品伤害危机企业应对行为对消费者-品牌关系断裂的直接影响假设 |
4.2 可辩解型产品伤害危机企业应对行为对消费者感知风险的影响假设 |
4.3 可辩解型产品伤害危机企业应对行为对消费者感知利得的影响假设 |
4.4 消费者感知风险对关系断裂的影响假设 |
4.5 消费者感知利得对关系断裂的影响假设 |
4.6 原有品牌关系质量对消费者-品牌关系断裂的调节作用假设 |
4.7 消费者风险态度对消费者-品牌关系断裂的调节作用假设 |
4.8 假设小结 |
5. 方法设计 |
5.1 研究方法的选择 |
5.2 测试物和测试对象的选择 |
5.3 研究变量设计 |
5.3.1 可辩解型产品危机设计 |
5.3.2 企业应对行为设计 |
5.3.3 消费者风险态度设计 |
5.3.4 原有品牌关系质量设计 |
5.3.5 感知风险设计 |
5.3.6 感知利得设计 |
5.4 变量的测量 |
5.5 消费者-品牌关系断裂量表开发 |
5.5.1 量表开发方法 |
5.5.2 消费者-品牌关系断裂量表的开发过程 |
5.5.3 消费者-品牌关系断裂量表预测试 |
5.6 量表预测试 |
5.6.1 信度检验 |
5.6.2 效度检验 |
5.7 本章小结 |
6. 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
6.1 问卷发放与回收 |
6.2 问卷信度和效度检验 |
6.2.1 信度检验 |
6.2.2 效度检验 |
6.3 假设检验 |
6.3.1 辩解型产品伤害危机下企业应对行为对情感断裂影响的假设检验 |
6.3.2 辩解型产品伤害危机下,企业应对行为对行为断裂影响的假设检验 |
6.3.3 辩解型产品伤害危机下企业应对行为对感知风险的影响假设检验 |
6.3.4 辩解型产品伤害危机下企业应对行为对感知利得影响的假设检验 |
6.3.5 消费者感知风险对关系断裂影响的假设检验 |
6.3.6 消费者感知利得对关系断裂影响的假设检验 |
6.3.7 原有的品牌关系质量对感知风险与关系断裂影响的调节作用检验 |
6.3.8 原有的品牌关系质量对感知利得与关系断裂影响的调节作用检验 |
6.3.9 消费者风险态度对感知风险对关系断裂影响的调节作用检验 |
6.3.10 消费者风险态度对感知利得与关系断裂影响的调节作用检验 |
6.4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
6.5 研究结果讨论 |
6.5.1 品牌关系断裂程度分析 |
6.5.2 情感断裂与行为断裂关系分析 |
6.5.3 企业应对行为分析 |
6.5.4 感知风险、感知利得的中介作用分析 |
6.5.5 感知风险、感知利得对关系断裂影响关系的讨论 |
6.5.6 原有品牌关系质量的调节作用分析 |
6.5.7 消费者风险态度的调节作用分析 |
6.5.8 企业应对行为对消费者-品牌关系断裂影响的模型的修正 |
7. 消费者-品牌关系变化物理模型的探索性研究 |
7.1 理论基础 |
7.1.1 消费者-品牌关系断裂 |
7.1.2 牛顿运动定律 |
7.2 消费者-品牌关系变化模型构建 |
7.2.1 几个类比 |
7.2.2 模型构建 |
7.3 不同市场环境下的消费者-品牌关系变化模型的应用 |
7.3.1 真空模型 |
7.3.2 常态模型 |
7.3.3 危态模型 |
7.3.4 控制模型 |
7.3.5 模型在不同市场环境下表现的对比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7.4.1 对消费者-品牌关系变化模型的评价 |
7.4.2 对消费者-品牌关系变化公式的评价 |
8. 研究启示与展望 |
8.1 企业应对行为对消费者-品牌关系断裂影响模型的启示 |
8.1.1 企业应对有技巧,但更为重要是应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 |
8.1.2 企业应对行为应该"两步走" |
8.1.3 企业应加强日常的消费者-品牌关系建设 |
8.2 消费者-品牌关系变化物理模型的启示 |
8.2.1 战略选择上,真空态是企业的最理想选择 |
8.2.2 企业应根据不同的市场环境下,采取不同的投入组合 |
8.2.3 企业应有危机意识 |
8.2.4 企业应避免产品伤害危机的发生 |
8.2.5 危机发生时,企业应及早应对 |
8.3 研究的创新 |
8.4 研究的局限 |
8.4.1 研究内容的局限性 |
8.4.2 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
8.4.3 研究应用的局限性 |
8.5 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4)中国高星级酒店危机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国高星级酒店危机管理的特征与现状 |
第一节 高星级酒店危机管理的涵义 |
一、高星级酒店危机管理的涵义 |
二、常见的高星级酒店危机事件的类型与特点 |
第二节 高星级酒店危机管理的特征 |
一、危机管理的独特性 |
二、危机管理的复杂性 |
三、全员危机管理 |
四、危机管理具有长期性 |
第三节 高星级酒店危机管理现状 |
第二章 中国高星级酒店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高星级酒店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一、危机管理的意识淡薄 |
二、缺乏危机管理预案的构建 |
三、危机管理制度化建设滞后 |
四、缺乏对突发危机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
五、缺乏危机公关,没有建立发言人制度 |
六、后危机管理体系缺失 |
第二节 高星级酒店危机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导致危机管理存在问题的客观因素 |
二、导致危机管理存在问题的主观因素 |
第三章 加强我国高星级酒店危机管理的对策和途径 |
第一节 深化培训工作,树立全员危机管理意识 |
一、深化培训工作,进行危机教育和典型案例的学习 |
二、树立和加强酒店全员危机意识 |
第二节 做好危机管理预案的构建工作 |
一、提高对构建危机管理预案重要性的认识 |
二、建立健全危机管理预案的种类 |
三、针对容易发生的危机事件重点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 |
第三节 加强危机管理制度化建设 |
一、合理分工,理清管理职责 |
二、科学管理,健全制度规范 |
三、完善硬件系统,主动防控危机 |
第四节 提高突发危机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
第五节 做好危机公关,建立发言人制度 |
一、利用媒体公关,增强突发事件管理的透明度 |
二、建立发言人制度,主动控制事态发展 |
第六节 抓好高星级酒店的后危机管理 |
一、理性开展危机恢复工作 |
二、积极促成危机的转化 |
结语 |
其它参考文献 |
(5)中小企业品牌危机应对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小企业的品牌危机 |
二、中小企业品牌危机产生原因 |
1. 品牌战略规划缺失品牌建设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不能操之过急。 |
2. 品牌内涵缺失, 品牌不仅是产品的标识, 也是文化的载体, 优秀的品牌通常都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
3. 社会责任感缺失最为常见的品牌危机就是品牌质量危机, 中小企业的质量问题是比较严重的。 |
三、中小企业品牌危机应对策略 |
1. 保证产品质量, 品牌危机虽说很难避免, 但作为中小企业必须高度重视, 严把产品质量关, 不为危机的产生提供温床。 |
2. 注重品牌创新,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 产品是其生命延续的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 |
3. 品牌危机的防范, 是危机管理的首要任务, 罗伯特·希斯在《危机管理》中称之为缩减阶段。 |
4. |
5. 注重品牌危机后的品牌提升着名企业危机管理与公关专家奥古斯丁先生说过一句话: |
(6)企业营销危机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主要研究方法 |
2 企业危机管理概述 |
2.1 危机管理:概念、意义及内涵 |
2.1.1 危机的定义 |
2.1.2 危机管理的相关概念及内涵 |
2.1.3 危机管理的意义 |
2.2 企业危机阶段的划分 |
2.2.1 企业危机的形成期 |
2.2.2 企业危机的爆发期和持续期 |
2.2.3 企业危机的消退期 |
3 企业营销危机的内在机理 |
3.1 企业营销危机管理的特征和分类 |
3.1.1 企业营销危机的特征 |
3.1.2 企业营销危机的分类 |
3.2 企业营销危机影响因素分析 |
3.2.1 企业营销的外部宏观因素 |
3.2.2 企业营销的外部微观因素 |
3.2.3 企业营销的管理决策因素 |
3.3 企业营销危机的内在机理分析 |
3.3.1 企业营销危机事件的发生机理 |
3.3.2 企业营销危机事件的发展机理 |
3.3.3 企业营销危机事件的演化机理 |
4 企业营销危机管理的系统构建 |
4.1 企业营销危机管理的原则 |
4.2 企业营销危机管理的对策流程 |
4.2.1 企业营销危机的事前管理 |
4.2.2 企业营销危机的事中管理 |
4.2.3 企业营销危机的善后管理 |
4.3 企业营销危机中媒体的作用 |
5 企业营销危机管理案例分析 |
5.1 三鹿企业危机 |
5.2 三鹿集团营销危机管理分析 |
5.2.1 营销危机事前管理 |
5.2.2 营销危机事中处理 |
5.2.3 营销危机事后管理 |
5.2.4 企业危机公关策略 |
5.3 蒙牛集团营销危机管理分析 |
5.3.1 营销危机事前管理 |
5.3.2 营销危机事中处理 |
5.3.3 营销危机事后管理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7)企业营销危机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选题及背景 |
二 营销危机管理研究的目标及意义 |
三 营销危机管理的研究现状 |
第一章 营销危机管理的相关概念及内涵 |
第一节 危机的相关概念及内涵 |
第二节 营销危机的相关概念及内涵 |
一 营销风险 |
二 营销威胁 |
三 营销危机 |
第三节 危机管理的相关概念及内涵 |
第二章 营销危机的内在机理 |
第一节 营销危机的特征及分类 |
一 营销危机的特征 |
二 营销危机的分类 |
第二节 营销危机的成因 |
一 营销外部宏观微观环境的制约 |
二 营销内部管理、决策因素的影响 |
第三节 营销危机的内在机理 |
一 危机事件的发生机理 |
二 危机事件的发展机理 |
三 危机事件的演化机理 |
第三章 营销危机中的心理应激机理 |
第一节 营销危机中心理应激的相关概念 |
一 应激 |
二 应激源 |
三 创伤后应激障碍 |
第二节 营销危机中心理应激的机理体系 |
一 认知评价机理 |
二 心理应激机理 |
三 应激演化机理 |
四 创伤后应激障碍恢复机理 |
第三节 营销危机中心理应激的应对措施 |
第四章 营销危机管理的流程及措施 |
第一节 营销危机管理的特征及职能 |
一 营销危机管理的特征 |
二 营销危机管理的职能 |
第二节 营销危机管理的对策流程 |
一 营销危机管理的简要流程 |
二 营销危机事前管理 |
三 营销危机事中处理 |
四 营销危机善后管理 |
第三节 营销危机管理的原则 |
第五章 营销危机案例分析 |
案例一、比利时中毒事件 |
案例二、“三株喝死人”事件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危机对组织生命周期走势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研究方法 |
1.4.1 拟解决的问题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架构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
2.1 组织生命周期的相关文献综述 |
2.1.1 生命周期理论的起源 |
2.1.2 以阶段为特征的生命周期理论 |
2.1.3 以问题为特征的生命周期理论 |
2.1.4 以文化为特征的生命周期理论 |
2.2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缺陷 |
2.2.1 企业对生命周期或经营周期的决定机制与生物体不同 |
2.2.2 企业与生物的进化机制存在明显差异 |
2.2.3 企业的死亡机制与生物不同 |
2.3 企业生命周期的蜕变理论 |
2.4 危机的相关文献综述 |
2.4.1 危机的概念、定义与特征 |
2.4.2 危机的种类 |
2.4.3 危机管理的概念 |
3 危机对于组织生命曲线的不同影响 |
3.1 正面案例分析 |
3.1.1 正面案例 |
3.1.2 危机是如何促进企业生命的延续 |
3.1.3 对正面企业案例进行原因分析 |
3.2 反面案例 |
3.2.1 反面案例概述 |
3.2.2 危机是如何使企业走向衰落 |
3.2.3 对反面企业案例进行原因分析 |
4 企业组织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的危机特征分析 |
5 延续组织生命周期的对策分析 |
5.1 延续企业组织生命周期的对策 |
5.2 行政组织运用危机的影响进行创新管理的建议 |
6 结论、研究创新、限制与不足 |
6.1 结论 |
6.2 研究创新 |
6.3 研究限制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企业危机管理能力及其评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企业危机的特点 |
1.1.2 现有企业危机管理研究的不足 |
1.2 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内容 |
1.2.2 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企业危机管理理论研究及企业能力评价方法的综述与探讨 |
2.1 国内外危机管理的研究进展 |
2.1.1 企业危机的界定 |
2.1.2 企业危机管理的界定 |
2.1.3 导致企业危机的原因 |
2.1.4 企业危机管理阶段的划分 |
2.1.5 危机处理的方法和技术 |
2.1.6 企业危机预警管理 |
2.1.7 企业自身职能学说 |
2.2 国内外关于企业能力评判研究及方法 |
2.2.1 概念模型或定性方法 |
2.2.2 标杆企业选取法 |
2.2.3 模糊综合评价或聚类技术方法 |
2.2.4 层次分析法(AHP)及其变型 |
2.2.5 多元统计评价法 |
2.2.6 灰色评价法 |
2.3 关于企业能力评判方法的分析与选择 |
2.4 对中国企业危机预防与管理的几点建议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危机管理理论的研究 |
3.1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及启示 |
3.1.1 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征 |
3.1.2 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主要危机来源 |
3.1.3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启示 |
3.2 危机的生命周期理论及其各阶段的应对措施 |
3.2.1 危机潜伏期 |
3.2.2 危机征兆期 |
3.2.3 危机发生期 |
3.2.4 危机总结期 |
3.2.5 危机恢复期 |
3.3 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在危机发展过程中的特点研究 |
3.3.1 创业阶段企业 |
3.3.2 成长阶段企业 |
3.3.3 成熟阶段企业 |
3.3.4 衰退阶段企业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企业危机管理能力的提出:一个研究的起点 |
4.1 动态环境下企业的本质 |
4.2 动态环境下企业危机的本质 |
4.3 企业能力论 |
4.4 企业危机管理能力的概念 |
4.5 企业危机管理能力的重要性 |
4.6 企业危机管理能力的形成:以 EDF 为例 |
4.7 企业危机管理能力的实现 |
4.7.1 企业危机管理能力的实现途径 |
4.7.2 企业危机管理能力实现的关键环节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层领导者危机诊断失误及其克服:危机管理团队(CMT)的建立 |
5.1 高层领导者在危机诊断过程中的误区 |
5.1.1 来自目前企业任务的影响 |
5.1.2 已经历过的企业危机对诊断的影响 |
5.1.3 来自企业宗旨的影响 |
5.1.4 来自企业文化的影响 |
5.1.5 危机诊断的失误:以奔驰公司“砸车事件”为例 |
5.2 危机管理团队(CMT)的必要性和组成 |
5.2.1 危机管理团队的必要性 |
5.2.2 危机管理团队的组成 |
5.3 组建危机管理团队(CMT)的注意事项 |
5.3.1 危机管理团队成员自主权力下放 |
5.3.2 由相互熟悉的成员组成危机管理团队 |
5.3.3 危机管理团队应由不同类型的成员组成 |
5.3.4 团队应该由魅力型的领导进行管理 |
5.3.5 培养有利于危机管理的企业文化 |
5.3.6 危机有关知识的传播和沟通方式的改善 |
5.4 案例分析:“针头事件”与“比利时中毒事件” |
5.4.1 百事可乐公司“针头事件” |
5.4.2 可口可乐公司“比利时中毒事件”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企业危机管理、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的战略整合 |
6.1 企业危机管理动态发展模型的建立及意义 |
6.2 通过组织学习提高企业危机管理能力 |
6.2.1 组织学习的层次 |
6.2.2 组织学习的不同模式 |
6.2.3 组织学习的过程 |
6.3 知识管理情景下企业危机管理的构建 |
6.3.1 知识管理概述 |
6.3.2 企业危机知识管理的知识创造 |
6.3.3 企业危机知识管理的基础能力 |
6.3.4 企业危机知识管理的过程 |
6.3.5 三环学习模式下的企业危机知识管理 |
6.3.6 企业危机的知识管理战略措施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基于动态核心能力的企业危机管理能力理论结构 |
7.1 企业竞争优势与动态核心能力 |
7.1.1 企业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 |
7.1.2 动态核心能力的提出 |
7.1.3 动态核心能力的内部结构 |
7.2 基于动态核心能力的企业危机管理能力的形成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基于动态核心能力的企业危机管理能力评判 |
8.1 基于动态核心能力的企业危机管理能力评判模型的建立 |
8.2 基于动态核心能力的企业危机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8.2.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8.2.2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8.3 企业危机管理能力的评判方法 |
8.3.1 熵值法确定权重 |
8.3.2 企业现实危机管理能力来源的确定 |
8.3.3 企业现实危机管理能力可持续性分析 |
8.3.4 结果分析及战略选择 |
8.4 实证分析 |
8.4.1 数据处理过程 |
8.4.2 目标企业结果分析及战略选择 |
8.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基本结论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试论中国制药企业的品牌运营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独特的产品定位与设计 |
2 品牌的维护 |
2.1 科技创新和产品质量成就品牌 |
2.2 人才是品牌运营的关键 |
2.3 营销是实现品牌价值的环节 |
2.4 以商标保护品牌 |
2.5 危机公关能力 |
3 品牌的扩展 |
4 中国制药企业在品牌战略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2] |
四、新康泰克成功应对市场突变(论文参考文献)
- [1]医药公司研发投入与公司成长性关系的分析 ——以香雪制药为例[D]. 苏昀. 江西财经大学, 2018(01)
- [2]中国当代广告“健康”话语变迁研究(1979-2014)[D]. 厉国刚.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8)
- [3]企业应对行为对消费者—品牌关系断裂影响机理研究 ——基于可辩解型产品伤害危机[D]. 钟岭. 江西财经大学, 2011(05)
- [4]中国高星级酒店危机管理研究[D]. 朱磊. 中国政法大学, 2011(10)
- [5]中小企业品牌危机应对策略[J]. 唐细语. 企业研究, 2011(02)
- [6]企业营销危机管理研究[D]. 袁元. 中国海洋大学, 2009(12)
- [7]企业营销危机管理体系研究[D]. 刘洋. 河南大学, 2008(09)
- [8]危机对组织生命周期走势的影响分析[D]. 谭玲丽. 重庆大学, 2008(06)
- [9]企业危机管理能力及其评判研究[D]. 郭际.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8(06)
- [10]试论中国制药企业的品牌运营策略[J]. 纪维,陈晶,赵艳菊. 中国药业, 20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