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巨大儿205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万苗[1](2021)在《孕前体重指数、孕期体重增长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母婴结局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对临床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患者病例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纳,试图探讨孕前体重指数(Bady mass index,BMI)和孕期体重增重(gestational weightgain,GWG)对其母婴结局的不良影响,以期对本地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孕前以及孕期体重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我院病案浏览器,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到2020年12月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产科三个病区常规产检并住院分娩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通过病历或住院时留存电话回访患者孕前体重,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纳入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共877例。按孕前BMI分为四组,即低体重组(BMI<18.5kg/m2)23例(2.62%)、正常体重组(18.5kg/m2≤BMI<24kg/m2)509例(58.04%)、超重组(24 kg/m2≤BMI<28kg/m2)257例(29.31%)和肥胖组(BMI≥28 kg/m2)88例(10.03%);按照美国医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IOM)2009年为不同的孕前体重指数制定的相应的孕期体重增加范围,将孕期增重分为三组,即孕期增重不足、增重适宜及增重过多。孕前低体重孕妇孕期增重幅度为12.5~18.0kg,体重正常孕妇为11.5~16.0kg,超重孕妇为7.0~11.5kg,肥胖孕妇为5.0~9.0kg,在此范围内称为孕期增重适宜,增重小于推荐范围为孕期增重不足,大于为增重过多,即可分为孕期增重不足组206例(23.49%)、孕期增重适宜组328例(37.40%)、孕期增重过多组343例(39.11%)。通过病案浏览器详细记录孕妇的年龄、产次、身高、分娩前体重等一般临床资料,母亲分娩方式及妊娠并发症(胎膜早破、产后出血、胎儿窘迫);新生儿不良结局(如巨大儿、足月低体重儿、早产儿及转入NICU)等情况。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四组(三组)间有差异,则行两两组间的比较。结果:1.本研究最终纳入资料完整的877例GDM孕妇。按照孕前BMI进行分组:低体重组共23人,约占2.62%;正常体重组为509人,约占58.04%;超重组共有257人,约占29.31%;肥胖组共有88人,约占10.03%。按照孕期增重进行分组:孕期增重不足组共206人,约占23.49%;孕期增重适宜组共328人,约占37.40%;孕期增重过多组有343人,约占39.11%。见图1-2。2.GDM患者孕前不同BMI分组分娩情况的比较,发现胎膜早破、产后出血及胎儿窘迫发生率在四组间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低体重组中胎膜早破有7例,发生率最高,为30.4%。分娩方式(剖宫产)四组间比较(P=0.000),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行两两之间比较,发现超重组、肥胖组剖宫产率高于低体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超重组、肥胖组剖宫产率高于正常体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见表3。3.GDM患者孕前不同BMI分组妊娠结局的发生情况的比较,发现巨大儿发生率(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超重组、肥胖组巨大儿发生率高于正常体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1)。早产儿发生率(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低体重组早产儿发生率高于正常体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足月低体重儿发生率及新生儿转入NICU四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发现新生儿NICU的转入率随孕前BMI的增加而增多。见表4。4.GDM患者孕期不同增重分组分娩情况的比较,增重过多组剖宫产发生率为63.3%,三组中最高,三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0)。进一步行两两之间比较,发现增重过多组与增重适宜组、增重不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其余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胎膜早破、产后出血及胎儿窘迫发生率的比较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5。5.GDM患者孕期不同增重分组妊娠结局的发生情况的比较,增重过多组巨大儿发病率为18.1%,三组中最高,三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0)。进一步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增重过多组与增重不足组、增重适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增重不足组中足月低体重儿发病率为3.0%,三组中最高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6)。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增重不足组与增重适宜组、增重过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01)。增重过少组早产儿发病率为10.7%,三组中最高,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3)。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增重不足组与增重适宜组、增重过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0.002)。新生儿转入NICU发生率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可发现新生儿转入NICU发生率随孕期体重增加而增多。见表6。结论:1.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孕前超重、肥胖及孕期增重过多对孕妇分娩方式具有明显影响,且可导致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发生,转入NICU的发生率增加。2.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孕期适宜增重会降低足月低体重儿发生率;孕前低体重及孕期增重过少均会增加早产儿发生率,应对其孕前、孕期体重管理加以指导,从而降低早产儿的发生风险。
耿冬峰[2](2021)在《不育男性遗传学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及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回顾性分析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AZF微缺失夫妇的IVF/ICSI生育结局,研究这些遗传学异常对生育及子代健康的影响。此外,挖掘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影响因素,为男性不育夫妇进行辅助生殖技术生育的临床咨询和诊疗工作,起到参考和指导的作用。本研究从以下几个部分分别进行研究:1、不育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2、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3、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4、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研究中主要涉及以下关键指标:1、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指标,包括受精率、2PN受精率、2PN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可用囊胚形成率、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早期流产率;2、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包括平均孕龄、分娩率、早产率、双胎率、出生体重、活产率、围产儿死亡率、出生缺陷率。一、不育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产前遗传中心因男方因素或男女双方因素首次行IVF或ICSI治疗的不孕夫妇。根据相应筛选标准共纳入2800对夫妇。按男方染色体核型是否异常分为染色体异常组(46对)、染色体多态性组(136对)和染色体正常组(2618对)。分别统计和比较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的差异。结果:1、染色体异常组的受精率显着低于染色体正常组(71.18%vs 78.55%,P<0.05),染色体异常组的优质胚胎率、生化妊娠率显着高于染色体正常组(58.90%vs 49.25%,78.57%vs 63.24%,P<0.05),其它实验室及妊娠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染色体异常的不同类型中,染色体数目异常与染色体结构异常组的受精率均显着低于染色体正常组(72.12%,69.18%,vs 78.55%,P<0.05),染色体数目异常与染色体结构异常组的优质胚胎率均显着高于染色体正常组(59.11%,58.43%,vs 49.25%,P<0.05),其它实验室及妊娠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2、染色体多态性组的各实验室及妊娠指标与染色体正常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染色体多态性的不同类型中,D/G异常组的受精率显着低于染色体正常组(74.64%vs 78.55%,P<0.05),Y染色体多态性组的受精率、2PN受精率显着高于对照组(84.66%vs 78.55%,78.41%vs 65.99%,P<0.05);其它各项实验室及妊娠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3、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在染色体异常组与染色体正常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染色体数目异常组、染色体结构异常组与染色体正常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在染色体多态性组与染色体正常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染色体多态性的不同类型中,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组的出生缺陷率统计学上高于染色体正常组(18.18%(2[双胎,髋关节发育不良]/11)vs 1.61%(23/1433),P<0.05),其它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均负面影响IVF/ICSI受精,对胚胎发育质量、胚胎发育潜能和临床妊娠结局无明显影响。2、整体上,染色体多态性对IVF/ICSI受精、胚胎发育质量、胚胎发育潜能和临床妊娠结局无明显负面影响。D/G组异常可能降低受精率,但影响不大。3、染色体数目与结构异常、染色体多态性及其不同类型对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无明显影响。二、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产前遗传中心因男方因素或男女双方因素首次行IVF或ICSI治疗的不孕夫妇。根据相应筛选标准共纳入921对夫妇。按AZF是否缺失分为AZF缺失组(143对)与AZF正常组(778对)。分别统计和比较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的差异。结果:1、AZF微缺失组的实验室及妊娠指标与AZF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AZFc区不同缺失类型中,gr/gr缺失组的受精率、2PN受精率、可用囊胚形成率、种植率均显着高于AZF正常组(83.37%vs 77.25%,77.68%vs 69.02%,43.56%vs 33.47%,62.16%vs 43.28%,P<0.05),b1/b3缺失组的2PN受精率显着低于AZF正常组(57.63%(68/118)vs 69.02%(5771/8361),P<0.05)。3、不同精液质量组中,无精子症患者AZF微缺失组的受精率、2PN受精率显着低于AZF正常组(58.42%vs 77.31%,54.46%vs 70.37%,P<0.05);严重少精子症患者AZF微缺失组的受精率、生化妊娠率显着低于AZF正常组(74.71%vs 78.30%,60.00%vs 73.33%,P<0.05);少精子症患者AZF微缺失组的各项实验室及妊娠指标与AZF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精子浓度正常患者AZF缺失组的受精率、2PN受精率高于AZF正常组(83.99%vs 76.57%,70.68%vs 64.07%,P<0.05)。4、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在AZF微缺失组与AZF正常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AZFc区不同缺失类型的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与AZF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5、不同精液质量组,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在AZF微缺失组与AZF正常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整体上,AZF微缺失对IVF/ICSI受精、胚胎发育质量、胚胎发育潜能和临床妊娠结局无负面影响。但AZFc区b1/b3缺失可能降低正常受精率。2、AZF微缺失影响不同精液质量不育男性的IVF/ICSI受精,负面影响无精子症和严重少精子症患者的受精率。3、AZF微缺失、AZFc区不同缺失类型均对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无明显影响。4、AZF微缺失对不同精液质量不育男性的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无明显影响。三、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产前遗传中心因男方因素或男女双方因素首次行IVF或ICSI治疗的不孕夫妇。根据相应筛选标准共纳入930对夫妇。按男方AZF、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分为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组(12对)、单纯染色体核型异常组(57对)、单纯AZF微缺失组(140对)、AZF与染色体均正常组(721对)。分别统计和比较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的差异。结果:1、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组的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可用囊胚形成率、生化妊娠率,显着低于单纯染色体核型异常组、单纯AZF微缺失组、AZF与染色体均正常组,有统计学差异(34.44%vs 57.24%,47.27%,48.30%;34.48%vs 50.47%,51.78%,49.69%;18.97%vs 35.05%,35.04%,33.47%;41.67%vs 73.68%,68.57%,68.52%,P<0.05)。2、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组的临床妊娠率、种植率与单纯染色体核型异常组、单纯AZF微缺失组、AZF与染色体均正常组之间虽然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呈现降低的趋势(临床妊娠率41.67%vs 64.91%,60.00%,60.19%;种植率33.33%vs 48.62%,41.90%,43.28%)。3、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在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组与单纯染色体核型异常组、单纯AZF微缺失组、AZF与染色体均正常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对不育男性IVF/ICSI受精无明显影响,对胚胎发育质量和胚胎发育潜能有负面影响。对临床妊娠结局可能有负面影响。2、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无明显影响。四、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产前遗传中心行IVF或ICSI治疗的不孕夫妇。根据相应筛选标准共纳入2766对夫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有健康活产结局进行分组。通过Logistic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然后再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挖掘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引入回归方程,构建不育男性健康活产结局的评估模型并绘制列线图。结果:1、单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女方年龄、男方年龄、不孕年限、不孕因素、女方不孕类型、男方不育类型、窦卵泡数(AFC)、女方体重指数、HCG日E2水平、获卵数、优质胚胎数、女方基础FSH、精液质量、移植胚胎数、胚胎移植日内膜厚度、移植周期类型、移植胚胎类型是与健康活产结局相关的变量(P<0.05)。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与AZF微缺失与健康活产结局相关性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女方年龄、精液质量、优质胚胎数、移植周期类型、移植胚胎数、移植胚胎类型、胚胎移植日内膜厚度是与健康活产结局相关的独立因素(P<0.05)。3、构建健康活产结局的评估模型P如下:P=1/(1+exp(-y)),其中y=-0.616×(女方年龄<35=1,35≤年龄<40=2,≥40岁=3)+(精子浓度正常=0,无精子症=0.331,严重少精子症=0.186,少精子症=-0.210)+0.083×(优质胚胎数,>15以15计算)+(冻融移植周期=0.333,新鲜移植周期=0)+(移植胚胎数1个=0,2个=0.598,3个=0.250)+(囊胚=0.482,卵裂期胚胎=0)+(胚胎移植日内膜厚度≤6mm=0,710mm=2.017、≥11mm=2.586)-2.847。本模型进行似然比检验,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252.6,P<0.001)。ROC曲线下面积=0.665,95%CI:0.644-0.685,P<0.001。P=0.433作为诊断界点,对应的敏感度为69%,特异性为56%。根据回归模型绘制了列线图,C指数为0.665,校准图显示根据列线图估计的健康活产概率和真实的发生频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1、发现影响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结局的主要因素。2、女方年龄是健康活产结局的不利因素。3、优质胚胎数、移植胚胎数为2个、胚胎移植日内膜厚度、无精子症、冻融周期移植、囊胚移植,是健康活产结局的有利因素。4、成功构建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的评估模型,绘制了预测健康活产概率的列线图。
孙博[3](2021)在《153例巨大儿相关高危因素及其并发症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巨大儿发生的高危因素及其相关并发症对象和方法:选取2017年11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足月单胎巨大儿(出生体重≥4000g)153例作为观察组(即巨大儿组),并选取同期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产科分娩的足月单胎新生儿(出生体重25003999 g)70例作为对照组(即正常儿组)进行回顾性分析。1、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巨大儿相关高危因素,包括母亲年龄、孕前BMI、孕期体重增长值、孕次、产次、胎龄、新生儿性别、母亲孕期是否存在血糖升高(包括GDM和PGDM);2、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包括剖宫产分娩率、及相关并发症,包括新生儿是否合并锁骨骨折、臂丛神经损伤、肩难产、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NRDS;3、在巨大儿组中,根据巨大儿的母亲是否存在妊娠期血糖升高,将巨大儿分为巨大儿组1(孕母妊娠期血糖升高)和巨大儿组2(孕母妊娠期血糖正常),比较两组的剖宫产率,及相关并发症包括新生儿是否合并锁骨骨折、臂丛神经损伤、肩难产、红细胞增多症、高胆红素血症、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HIE、NRDS、新生儿肺炎、心肌肥厚、新生儿低血糖、血栓形成。统计学方法: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用平均数±标准差((?)x±s)进行统计描述,两组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及百分比/频率[n(%)]进行统计描述,两组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巨大儿发生的高危因素,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母亲年龄、孕前BMI、孕期体重增长值、母亲妊娠期血糖升高、男胎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次>1次、产次>1次、胎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上述具有显着差异的高危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ROC曲线分析显示,妊娠期血糖异常(OR值5.487)、孕期体重增长值>17.25kg(OR值3.123)、孕前BMI>24.12kg/m2(OR值2.466),是巨大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3、观察组的剖宫产分娩率、NRDS、胎儿宫内窘迫、肩难产、新生儿窒息、臂丛神经损伤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锁骨骨折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观察组(巨大儿组)中,巨大儿组1(孕母妊娠期血糖升高)的高胆红素血症、NRDS、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肺炎、肩难产、新生儿窒息、HIE、心肌肥厚、血栓形成、臂丛神经损伤明显高于巨大儿组2(孕母妊娠期血糖正常),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剖宫产、胎儿宫内窘迫、锁骨骨折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巨大儿发生的高危因素有妊娠期血糖升高、孕期体重增加、孕前BMI、男胎、母亲年龄。2、巨大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从高到低依次为:妊娠期血糖升高、孕期体重增长值>17.25kg、孕前BMI>24.12kg/m2(孕前超重)。3、巨大儿剖宫产分娩率明显高于正常出生体重儿;巨大儿更易出现的并发症从高到底依次为:NRDS、胎儿宫内窘迫、肩难产、新生儿窒息、臂丛神经损伤。4、与母亲妊娠期血糖正常的巨大儿相比,母亲妊娠期血糖升高的巨大儿更易出现的并发症,其几率从高到底依次为:高胆红素血症、NRDS、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肺炎、肩难产、新生儿窒息、心肌肥厚、HIE、臂丛神经损伤、血栓形成。
牟彦沁[4](2021)在《天津地区孕妇妊娠期用药状况及其妊娠结局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天津地区孕妇一般情况、孕前及孕期生活方式、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患病情况、妊娠期用药情况以及妊娠结局进行调查,并对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明确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影响因素,探究妊娠期用药(包括中药及西药)与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为妊娠期合理用药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按行政区划将天津市16个区划分为中心城区、郊区2个区域,采用抽签法从2个区域中各抽取4-5个市辖区,对所抽中市辖区1-2家医院产科2020年7月-2020年11月分娩的产妇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统一的《妊娠期用药状况调查表》对符合标准的产妇进行问卷调查,将问卷信息录入Microsoft Excel,通过SPSS 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本研究共调查1912例产妇,有效问卷1798份,问卷合格率94.04%(1798/1912)。其中中心城区916份,郊区882份。1798例产妇年龄分布为19~45岁,平均年龄为(30.4±4.1)岁。自然受孕1756例(97.7%),辅助生殖受孕42例(2.3%);双胎妊娠10例(0.6%);GDM(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妊娠期糖尿病)304例(16.9%)、妊娠期高血压疾病88例(4.9%);合并贫血193例(10.7%)、合并甲状腺疾病95例(5.3%)、合并妇科疾病94例(5.2%)、合并乙肝16例(0.9%)、合并心脏疾病6例(0.3%)、合并STD(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性传播疾病)6例(0.3%)、合并精神/神经系统疾病4例(0.2%)。2.妊娠期用药情况:天津地区产妇妊娠期用药率为31.2%,其中西药用药率为24.5%,中药用药率为9.6%,同时应用中药、西药产妇为5.3%。孕激素是妊娠期使用率最高的西药,用药率为13.7%;中药以中成药形式使用为主,中药主要被用于保胎和治疗上呼吸道感染。3.妊娠结局:1798例产妇中,顺产743例(41.3%),剖宫产1055例(58.7%)。发生不良妊娠结局产妇219例,发生率为12.2%。其中巨大儿117例(6.5%),早产59例(3.3%),出生低体重43例(2.4%),新生儿窒息12例(0.7%),死胎2例(0.1%),新生儿死亡1例(0.06%),新生儿畸形15例(0.8%)。4.妊娠期用药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妊娠期用药与未用药产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13.19%VS11.72%),包括巨大儿(6.95%VS6.31%)、早产(3.74%VS3.07%)、出生低体重(2.67%VS2.26%)、新生儿窒息(0.53%VS0.73%)、死胎(0.36%VS0)、新生儿死亡(0VS0.08%)、新生儿畸形(0.53%VS0.97%)的风险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妊娠期应用中药与未用中药产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8.67%VS12.48%),包括巨大儿(5.78%VS6.55%)、早产(1.16%VS3.49%)、出生低体重(0.58%VS2.57%)、新生儿窒息(0VS0.73%)、死胎(0.58%VS0.06%)、新生儿死亡(0VS0.06%)、新生儿畸形(0.58%VS0.86%)的风险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妊娠期应用西药与未用西药产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13.84%VS11.57%),包括巨大儿(7.23%VS6.24%)、早产(3.93%VS3.04%)、出生低体重(3.10%VS2.13%)、新生儿窒息(0.62%VS0.68%)、死胎(0.41%VS0)、新生儿死亡(0VS0.08%)、新生儿畸形(0.41%VS0.99%)的风险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5.不良妊娠结局相关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超重(BMI24-27.9kg/m2)及肥胖(BMI≥28kg/m2)(X2=18.428,P=0.000)、ART(X2=7.892,P=0.005)、双胎妊娠(X2=0.109,P=0.039)、心脏疾病(X2=4.893,P=0.027)、妊娠期高血压疾病(X2=21.215,P=0.000)、GMD(X2=9.442,P=0.002)是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的危险因素;超重及肥胖(X2=28.542,P=0.000)、GDM(X2=8.189,P=0.004)是巨大儿发生的危险因素;超重及肥胖(X2=9.633,P=0.008)、不良妊娠史(X2=4.587,P=0.032)、剖宫产史(X2=8.025,P=0.005)、双胎妊娠(X2=31.877,P=0.000)、心脏疾病(X2=8.947,P=0.00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X2=19.044,P=0.000)是早产发生的危险因素;ART(X2=26.063,P=0.000)、双胎妊娠(X2=97.639,P=0.000)、妊娠期高血压疾病(X2=31.908,P=0.000)是出生低体重发生的危险因素。一般情况、孕产情况、生活方式、妊娠合并症与新生儿畸形、新生儿窒息无明显相关性。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的协变量,结果显示,超重、肥胖产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比BMI正常(BMI<24kg/m2)产妇高0.561倍、0.776倍,双胎妊娠、合并心脏疾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GDM产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比单胎妊娠、未合并心脏疾病、未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未患GDM产妇高9.199倍、5.602倍、1.522倍、0.515倍;超重、肥胖产妇发生巨大儿的风险比BMI正常产妇高0.827倍、2.232倍,GDM产妇比未患GDM发生巨大儿的风险高0.572倍;与无剖宫产史、单胎妊娠、未合并心脏疾病、未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相比,有剖宫产史、双胎妊娠、合并心脏疾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发生早产的风险高1.172倍、24.251倍、11.095倍、3.563倍;单胎妊娠、为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相比,双胎妊娠、妊娠期高血压产妇发生出生低体重的风险高27.435倍、5.588倍。结论1.天津地区产妇妊娠期用药率为31.2%,其中西药用药率为24.5%,中药用药率为9.6%,同时应用中药、西药产妇为5.3%。孕激素是妊娠期使用率最高的西药,用药率为13.7%。中药以使用中成药为主,主要被用于保胎和治疗上呼吸道感染。2.妊娠期用药(包括以补肾、解表为主的中药及以孕激素为主的西药)与不良妊娠结局(包括巨大儿、早产、出生低体重、新生儿窒息、死胎、新生儿死亡、新生儿畸形)无明显相关性。但因本研究样本量较小,可能对研究结果造成一定影响,故还需对妊娠期用药进行长期监测,以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3.肥胖、双胎妊娠、心脏疾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GDM是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肥胖、GDM与巨大儿的发生密切相关,剖宫产史、双胎妊娠、心脏疾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早产密切相关;双胎妊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出生低体重密切相关。因此,妊娠期应注重体重的管理,控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GDM等妊娠并发症,减少双胎妊娠,以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
韩敏佳[5](2021)在《藏族高龄多产产妇妊娠结局及围产儿结局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孕产妇以世居藏族农牧民为主,整体生活环境、饮食结构、生活方式与内地平原地区有着显着的差异。由于民族政策和生育政策的不同,藏族产妇高龄和多产的特点与内地差异尤为显着。西藏农牧区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其地区的妇女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导致该地区藏族妇女产前检查不规范以及产妇的依从性较差,故藏族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较高。因此,了解藏族高龄多产产妇的危险因素,给予适当的干预措施,从而改善其不良妊娠结局和围产儿结局尤为重要。目的 了解藏族产妇高龄、多产两个因素与母婴不良结局之间的相关性。进一步提倡适龄妊娠及优生优育,并通过孕期规范的保健和适当干预措施,减少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发生,降低母婴不良结局的发生率。方法 选取2018年01月~2020年11月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妇产科分娩的4356例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高龄多产组(年龄≥35岁且产次≥5次)、高龄非多产组(年龄≥35岁且产次<5次)、非高龄多产组(年龄在18~34岁且产次≥5次)和非高龄非多产组(年龄在18~34岁且产次<5次)。比较四组产妇一般临床资料、妊娠合并症、分娩方式及围产儿结局情况。根据是否产生妊娠不良结局,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高龄多产产妇妊娠和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将高龄多产组和高龄非多产组合并为高龄,再根据产妇年龄分为高龄组(35~39岁)和超高龄组(≥40岁)。比较两组高龄产妇一般临床资料、分娩方式、妊娠合并症及围产儿结局情况;根据是否产生围产儿不良结局,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高龄产妇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将高龄多产组和非高龄多产组合并为多产组,再根据产妇产次分为多产组(产次=5)、超多产组(产次6~9次)和极多产组(产次≥10次)。比较三组多产产妇一般临床资料、分娩方式、妊娠合并症及围产儿结局情况;根据是否产生围产儿不良结局,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多产产妇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结果1.非高龄非多产组胎盘早剥、死胎的发病率最低(P<0.001)。2.高龄非多产组:顺产率最低(P<0.001),剖宫产率最高(P<0.001);早产儿发病率大于非高龄组(P<0.05);新生儿体重小于非高龄多产组(P<0.05)。3.非高龄多产组:顺产率最高(P<0.05),巨大儿的发病率大于非高龄非多产组(P<0.05)。4.高龄组:早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龄组(P<0.001);孕周小于非高龄非多产组(P<0.001)。5.多产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非多产组(P<0.05);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多产组(P<0.001)。6.高龄多产组:助产率、前置胎盘、羊水Ⅲ度污染、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低、胎儿畸形、死胎的发生率最高(P<0.05)。7.高龄多产组围产儿不良结局的Logistic回归结果:羊水多、羊水Ⅲ度污染是高龄多产产妇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P<0.05,OR>1),孕周是其保护因素(P<0.05,OR<1)。8.超高龄组:其年龄、孕次、产次均大于高龄组(P<0.001),孕周小于高龄组(P=0.001);超高龄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盘早剥、羊水Ⅲ度污染、新生儿早产、1分钟Apgar评分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高龄组(P<0.05);同时新生儿体重明显低于高龄组(P<0.05),分娩方式与高龄组无明显差异。9.高龄产妇围产儿不良结局Logistic回归分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宫内窘迫、羊水多和羊水Ⅲ度污染是高龄产妇围产儿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OR>1);而孕周是保护因素(P<0.001,OR<1)。10.极多产组:极多产组产妇HELLP综合征、产后出血、新生儿早产和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多产组和超多产组(P<0.05)。11.多产产妇围产儿不良结局Logistic回归分析:羊水Ⅲ度污染是多产产妇围产儿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OR>1);孕周是其保护因素(P<0.001,OR<1)。结论1.高龄多产产妇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发生率、助产率、围产儿不良结局发生率均明显升高;羊水多、羊水Ⅲ度污染是高龄多产产妇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孕周是其保护因素。2.高龄产妇妊娠合并症及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龄产妇;超高龄产妇的妊娠并发症和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发生率会进一步升高。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羊水多、宫内窘迫和羊水Ⅲ度污染是高龄产妇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孕周是保护因素。3.多产产妇妊娠合并症及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多产产妇;产次达到10次及以上的多产产妇其妊娠合并症发生率和围产儿不良结局发生率进一步升高。羊水Ⅲ度污染是多产产妇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孕周是保护因素。4.对于藏族高龄产妇、多产产妇、尤其是高龄多产产妇,临床应加强重视程度,强调适龄妊娠及优生优育的重要性,同时强调规律产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对孕产妇及其家属的医疗卫生知识普及和教育、切实做好孕期产期护理和保健工作、积极干预和治疗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最大程度改善母婴结局。
许霞[6](2017)在《以社区人群为基础的巨大儿发生相关因素分析及0~3岁生长发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巨大儿和正常体重儿0~3岁生长发育比较目的:研究巨大儿0~3岁生长发育的情况,为儿童健康保健提供指导。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之间出生、户籍在拱墅区大关上塘街道并在该街道进行全程儿童保健的儿童,其中出生体重≥4000g的97例为巨大儿组,按1:3的比例选择同期出生的同性别的正常体重儿291例为正常体重儿。分别在28天、3月、6月、12月、18月、24月、30月、36月,观察两组儿童在身高、体重、头围、贫血、出牙、母乳喂养、语言行为发育等的差别。结果:在出生巨大儿组中母乳喂养61人,占62.89%,母乳喂养持续时间均数为7.7月龄;正常体重儿组中,母乳喂养191人,占65.64%,母乳喂养持续时间均数为7.2月龄;两组喂养方式构成、两组各月龄段母乳喂养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3岁巨大儿组身高、头围的发育在各个时期均高于正常体重儿(P<0.05),体重发育在前3月内高于正常体重儿(P<0.05),但在6月龄和24月间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30月后巨大儿组幼儿的体重又大于正常体重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巨大儿组儿童超重27人,儿童肥胖9人,发生率为37.11%;正常体重儿组儿童超重53人,儿童肥胖12人,发生率为22.34%;巨大儿组超重及肥胖的发生率为高于正常体重儿组(P<0.05)。巨大儿组乳牙萌出时间平均为(7.81±1.83)月龄,早于正常体重儿组的(8.56±2.35)月龄;巨大儿的乳牙萌出早于正常体重儿(P<0.05);巨大儿组乳牙长齐时间平均为(31.61±4.49)月龄,正常体重儿组为(31.75±3.67)月龄,乳牙长齐两组无明显差异。巨大儿组肋外翻发生率15.46%,正常体重儿组肋外翻发生率7.56%,肋外翻高于正常体重儿(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儿童在儿童贫血、语言能力、行为能力发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巨大儿组体格发育大于正常体重儿,超重、肥胖的发生率高于正常体重儿,另外巨大儿肋外翻发生比正常体重儿多。故对巨大儿的管理更需要关注其生长发育和缺钙的发生,注意合理喂养和更多的户外运动。第二部分以社区人群为基础的巨大儿发生相关因素分析目的:研究以社区人群为基础巨大儿发生情况,为减少巨大儿的发生提供孕产期保健指导。方法:选取2009年至2014年在杭州市拱墅区大关上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妇幼保健册,分娩后又有完整的归档记录的巨大儿168例为巨大儿组,选取同期正常体重儿1892例为正常体重儿组,分别从孕妇一般资料户籍情况、年龄、学历、工种、母亲血型;孕前3月避孕药服用史、既往妊娠史、妇科疾病情况;本次受孕方式、孕早期妇科检查情况、孕早期先兆流产发生情况、孕前体重指数、孕期体重增加;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发生;分娩孕周、分娩方式、出生季节、胎儿性别等方面进行分析,观察两组差异。结果:常住人口比流动人口发生巨大儿概率要大,辅助受孕比自然受孕的巨大儿发生率高;巨大儿组孕妇孕前超重、肥胖比例高,同时母亲孕期体重增加快、妊娠期糖尿病发病高。巨大儿比例中男孩比女孩发生率高、剖宫产发生率高,统计显示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两组孕妇的分娩年龄、文化程度、工种、母亲血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孕前3月口服紧急避孕药史、子宫肌瘤和卵巢良性肿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妊娠合并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减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Logistic回归分析,户籍、体重指数、孕期体重增加、妊娠糖尿病、胎儿性别、孕周、受孕方式是巨大儿发生的影响因素,其中体重指数、孕期体重增加、妊娠糖尿病、胎儿性别、孕周是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本社区巨大儿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常住人口、辅助受孕、孕前体重指数、孕期体重增加、妊娠糖尿病、孕周、男性胎儿。所以加强围产期监测,特别是孕前、孕期体重管理,认真进行糖尿病筛查及治疗,积极处理过期妊娠,以防发生巨大儿,在巨大儿生产过程要积极观察,减少剖宫产的发生。
黄懿,刘正平[7](2014)在《巨大儿的影响因素及其产前预测》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巨大儿的影响因素,为临床产前预测巨大儿及选择恰当的分娩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12月于广东省佛山市妇幼保健院产科住院分娩的10 174例产妇中的429例分娩巨大儿(出生体质量≥4 000g)产妇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并纳入观察组(n=429);选择同期于本院住院分娩的429例分娩正常足月儿(出生体质量为2 5004 000g)产妇的临床资料纳入对照组(n=429)。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广东省佛山市妇幼保健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分析2007-2012年本院巨大儿发生率变化情况。比较两组产妇基本情况(年龄、身高、产次)、分娩前情况(分娩前末次宫高、腹围、妊娠图曲线异常)、体质量变化情况(孕龄为20孕周时体质量、孕期增重、分娩时体质量)、胎儿情况(胎儿双顶径、股骨长)、妊娠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是否合并羊水量过多、妊娠期糖尿病(GDM)等]及分娩情况(分娩孕龄、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异常)等因素。结果广东省佛山市妇幼保健院2007-2012年巨大儿发生率呈逐年递增趋势。观察组产妇年龄、身高、分娩孕龄、产次、孕龄为20孕周时体质量、分娩时体质量、孕期增重、宫高、腹围、妊娠图异常曲线、胎儿双顶径、股骨长及合并羊水量过多和及GDM发生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所分娩男性新生儿发生巨大儿的风险是女性的1.84倍。观察组剖宫产率为69.5%,显着高于对照组(30.8%),两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妇年龄、身高、体质量、分娩孕龄、产次、宫高、腹围、合并羊水量过多或(和)GDM是产前诊断巨大儿的影响因素。重视妊娠图曲线变化,结合超声检查对产前预测巨大儿及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有重要参考价值。
张方方[8](2014)在《102例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产后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 PPH)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ml,剖宫产时超过1000ml[2],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在分娩总数中,产后出血的发病率占2%-3%[1]。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1400万妇女发生产后出血,在每年52.9万例孕产妇死亡病例中,产后出血占25%-30%[5-6]。产后出血在不同地区的发生率也不同,在北美只有2%-6%,在亚洲和非洲的发生率高达10.45%[27]。产后出血目前在我国居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同时在妇产科的医患纠纷中占据主要原因。产后出血的发生会带来一系列的危害,最常见的就是子宫切除,给产妇造成很大的生理和心理负担,还会导致DIC的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等,给产妇和其家庭造成严重的伤害。因此,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是目前产科亟待解决的问题。医务人员要对产后出血的原因和相关危险因素深入了解,针对病因及时进行临床处理,进行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和其并发症,降低孕产妇的死亡率。本研究主要通过分析产后出血的发生原因,总结产后出血的相关影响因素,探讨降低产后出血率的治疗和预防的方法。资料与方法:收集从2013年1月到2013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分娩的孕产妇7112人,其中确诊为产后出血的有102例,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1.43%。其中剖宫产80人,经阴道分娩22人;年龄最小者22岁,最大者43岁;出血量最少500ml,最多4000ml。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从相关方面进行详细分析记录。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采用χ2检验方法或者Fisher确切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产后出血的原因依次为:(1)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占55.88%,位居产后出血原因的首位;(2)胎盘因素所致产后出血占41.17%;在产后出血原因中位居第二,胎盘因素主要有胎盘植入、前置胎盘、胎盘粘连等;(3)软产道裂伤所致产后出血占1.96%;(4)凝血功能障碍所致产后出血占0.98%,本资料中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2.产后出血的相关影响因素有:(1)分娩方式:在收集的7112例产妇中,剖宫产分娩的有4017人,其中产后出血80人,出血率为1.99%;自然分娩的有3095人,其中产后出血22人,出血率为0.71%。剖宫产组和自然分娩组进行比较分析,应用χ2检验的方法,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剖宫产组比自然分娩组产后出血的发生率高。(2)高龄初产:在收集的7112例产妇中,高龄初产的产妇有44例,其中发生产后出血者6例,产后出血率为13.63%;适龄分娩的产妇7068例,其中发生产后出血的96例,产后出血率为1.36%。高龄产妇组和适龄分娩组进行比较分析,因为其中一个单元格理论频数小于5,所以用Fisher确切概率法,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高龄产妇组产后出血率高。(3)巨大儿:在收集的7112例产妇中,是巨大儿者有89例,其中发生产后出血者9例,产后出血率为10.11%;正常胎儿者7023例,其中发生产后出血的93例,产后出血率为1.32%。巨大儿组和正常胎儿组进行比较分析,用Fisher确切概率法,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巨大儿组产后出血率高。(4)双胎妊娠:在分娩的7112例产妇中,双胎妊娠者有123例,其中发生产后出血者10例,产后出血率为8.13%;单胎妊娠者6989例,其中发生产后出血的92例,产后出血率为1.32%。双胎组和单胎组进行比较分析,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双胎组产后出血率高。(5)前置胎盘:在分娩的7112例产妇中,是前置胎盘者有129例,其中发生产后出血者12例;非前置胎盘者6983例,其中发生产后出血的有90例。·前置胎盘组和非前置胎盘组进行比较分析,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前置胎盘组产后出血率高。(6)妊娠期高血压:在分娩的7112例产妇中,是妊娠期高血压者有189例,其中发生产后出血者9例,产后出血率为4.76%;正常血压者6923例,其中发生产后出血的有93例,产后出血率为1.34%。妊娠期高血压组和正常血压组进行比较分析,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妊娠期高血压组产后出血率高。(7)其他相关因素:有人流史的孕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37人,占产后出血的36.27%;妊娠合并贫血的孕产妇6例,占产后出血的5.88%;妊娠合并胎位异常者发生产后出血者9例,占产后出血的8.82%;妊娠期羊水过多者发生产后出血者6例,占产后出血的5.88%;妊娠合并子宫肌瘤者6例,占产后出血的5.88%。3.产后出血的治疗:(1)一般治疗:在分娩过程中,一旦发现出血量增多,立即行按摩子宫、使用缩宫素、欣母沛、安列克、米索前列醇等治疗。在本资料中有63例经过一般治疗达到止血目的。(2)B-Lynch缝合术:在剖宫产手术中,经过一般治疗没有达到止血目的的立刻行B-Lynch缝合术,有21例成功止血。(3)经导管动脉栓塞术:分娩结束以后密切观察,如果发现继续有大量出血的情况发生时,要及时送往介入室进行介入治疗,此方法达到止血目的的有14例。(4)子宫切除:经以上方法效果都不佳者行子宫切除术者4例。4.产后出血的预防:在分娩的7112例产妇中,有6998人进行系统的围产保健,发生产后出血的有97人,产后出血率为1.39%;未进行围产保健的孕产妇有114人,发生产后出血的有5人,产后出血率为4.39%。有围产保健组和无围产保健组进行比较分析,因为其中一个单元格理论频数小于5,所以用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有围产保健组产后出血发生率低。结论:1.产后出血是有多种原因导致的,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子宫收缩乏力和胎盘因素。2.与产后出血相关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分娩方式、高龄初产、前置胎盘、巨大儿、双胎妊娠、人流史、妊娠合并症等。3. B-Lynch缝合术和经导管动脉栓塞术能够有效地治疗产后出血。4.产前、产时、产后的预防能够有效的降低产后出血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闫小红,方红霞,张小丽,李自锋,郝延锋[9](2012)在《巨大儿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本地区巨大儿的发生率,分析巨大儿发生的相关因素,为减少巨大儿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调查我院产妇分娩的176例巨大儿的流行病学资料,并按1∶2的比例选择同期分娩的出生体重2500~3999 g的正常新生儿352例作为对照。二分类Logistic回归筛选巨大儿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①巨大儿的发生率占同期出生的6.25%(95%CI:53.6%~71.5%);男∶女=3.757∶1,男婴巨大儿发生率(9.78%)高于女婴(2.65%),χ2=143.442,P=0.000。②单因素分析显示:巨大儿组男性、胎龄大、合并妊娠糖尿病(GDM)的构成比及分娩前BMI、孕期BMI增值、临产体重、腹围和宫高大于对照组,孕期坚持运动锻炼的构成比低于对照组。③多因素分析显示:分娩前BMI(OR=1.871,95%CI:1.609~2.176)、胎儿性别(OR=3.340,95%CI:2.150~5.472)、GDM(OR=3.258,95%CI:1.179~6.174)和胎龄(OR=2.461,95%CI:1.187~5.104)入选回归模型。结论加强宣教,搞好孕期监测,合理调整饮食,是减少巨大儿的关键。
龚静[10](2012)在《222例巨大儿发病相关因素及妊娠结局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巨大儿发病的相关因素及妊娠结局。方法:①对222例巨大儿的相关因素及其妊娠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选取1686例同期住院分娩的正常新生儿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对照组中随机选取的40例分娩正常出生体重儿(AGA组),巨大儿组中随机选取30例高出生体重儿(LGA组)检测胎盘组织中VEGF、sFlt-1的表达水平。结果:①巨大儿组新生儿的股骨长及双顶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巨大儿组产妇的年龄、孕周及孕产次、孕晚期体重、妊娠期糖尿病等情况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③巨大儿组剖宫产率、胎膜早破、潜伏期延长、活跃期停滞、宫缩乏力、头盆不称、持续性枕横位或枕后位、肩难产、会阴裂伤、胎儿宫内窘迫、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巨大儿组初产妇的剖宫产率高于经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⑤LGA组胎盘组织中VEGF的表达高于AGA组, sFlt-1的表达水平低于AG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17,P <0.01)。胎盘组织中VEGF的表达水平与胎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r=0.427, P <0.01),胎盘组织中sFlt-1的表达水平与胎儿出生体重呈负相关(r=-0.569, P <0.01)。结论:①巨大儿的发生与其母亲的年龄、孕周、孕晚期体重、妊娠期糖尿病率、孕产次等因素密切相关。②孕妇胎盘组织中VEGF及sFlt-1表达水平的变化可能与胎儿出生体重有关。胎盘组织中VEGF的表达水平与胎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胎盘组织中sFlt-1的表达水平与胎儿出生体重呈负相关。③巨大儿的剖宫产率、胎膜早破、潜伏期延长、活跃期停滞、宫缩乏力、头盆不称、持续性枕横位或枕后位、肩难产、会阴裂伤、胎儿宫内窘迫、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率等母婴并发症高于正常出生体重儿,且巨大儿中初产妇的剖宫产率高于经产妇。④巨大儿分娩方式要根据孕周、胎儿体重以及孕妇的妊娠情况等综合因素进行评估选择。定期对孕妇进行产前检查,根据妊娠情况指导孕妇合理膳食及运动,选择适宜的分娩方式、正确的处理产程。巨大儿经阴道分娩要及早发现产程中的异常情况,积极处理,适当放宽剖宫产的手术指征、尽量避免困难性阴道助产,是降低母婴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二、巨大儿205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巨大儿205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孕前体重指数、孕期体重增长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母婴结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对象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3.统计学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1.GDM患者孕前不同BMI分组及孕期不同增重分组的构成情况 |
2.GDM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3.GDM患者孕前不同BMI分组的各项指标的比较 |
4.GDM患者孕期不同体重增加分组的各项指标的比较 |
第三章 讨论 |
1.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增重对GDM孕妇分娩巨大儿的影响 |
2.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增重对GDM孕妇剖宫产分娩的影响 |
3.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增重对GDM孕妇分娩早产儿的影响 |
4.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增重对GDM孕妇分娩足月低体重儿的影响 |
5.不足与展望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孕前体质指数、孕期增重及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2)不育男性遗传学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及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染色体异常 |
1.1.1 染色体数目异常 |
1.1.2 染色体结构异常 |
1.1.3 染色体多态性 |
1.2 染色体亚显微结构异常 |
1.2.1 Y染色体亚显微缺失 |
1.2.2 gr/gr缺失 |
1.3 X染色体连锁和常染色体基因突变 |
1.4 遗传学检测异常不育男性生育需要考虑的问题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1.1 主要实验仪器 |
2.1.2 主要实验试剂 |
2.2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研究方法 |
2.3 实验方法 |
2.3.1 精液常规检测 |
2.3.2 血清生殖激素检测 |
2.3.3 染色体核型分析 |
2.3.4 AZF微缺失检测 |
2.3.5 遗传咨询 |
2.3.6 IVF、ICSI促排卵及卵子获得 |
2.3.7 精子的获得及优选方法 |
2.3.8 IVF、ICSI授精方法 |
2.3.9 胚胎培养与胚胎评估 |
2.3.10 胚胎移植及妊娠检测 |
2.3.11 患者随访 |
2.3.12 观察指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
2.3.13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不育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 |
3.1 研究对象 |
3.1.1 研究对象分组 |
3.2 结果 |
3.2.1 不育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分析 |
3.2.2 染色体核型异常与不育男性精液质量分析 |
3.2.3 染色体核型异常不育男性的IVF/ICSI妊娠结局分析 |
3.2.4 染色体核型异常不育男性的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分析 |
3.3 讨论 |
3.3.1 不育男性人群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检出率及异常类型 |
3.3.2 不育男性染色体异常类型与精液质量 |
3.3.3 染色体异常与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的关系 |
3.3.4 染色体多态性与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的关系 |
3.3.5 染色体异常与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的关系 |
3.3.6 染色体多态性与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的关系 |
3.4 小结 |
第4章 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 |
4.1 研究对象 |
4.1.1 研究对象分组 |
4.2 结果 |
4.2.1 不育男性AZF微缺失情况分析 |
4.2.2 AZF微缺失与不育男性精液质量分析 |
4.2.3 AZF微缺失不育男性的IVF/ICSI妊娠结局分析 |
4.2.4 AZF微缺失不育男性的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分析 |
4.3 讨论 |
4.3.1 AZF微缺失与精液质量 |
4.3.2 AZF微缺失与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的关系 |
4.3.3 AZF微缺失与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的关系 |
4.4 小结 |
第5章 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 |
5.1 研究对象 |
5.1.1 研究对象分组 |
5.2 结果 |
5.2.1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检出率 |
5.2.2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的不孕夫妇基本资料分析 |
5.2.3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的不育男性行IVF/ICSI妊娠结局分析 |
5.2.4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与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分析 |
5.3 讨论 |
5.3.1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检出率 |
5.3.2 AZF微缺失与染色体核型异常的关系 |
5.3.3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与IVF/ICSI结局的关系 |
5.4 小结 |
第6章 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 |
6.1 研究对象 |
6.2 研究方法 |
6.3 研究结果 |
6.3.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
6.3.2 健康活产结局的单因素Logistic分析 |
6.3.3 多因素Logistic分析与健康活产结局相关的独立因素 |
6.3.4 健康活产结局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
6.3.5 健康活产结局风险评估模型的评价 |
6.3.6 预测健康活产概率的列线图 |
6.4 讨论 |
6.4.1 女方年龄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
6.4.2 男方年龄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
6.4.3 体重指数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
6.4.4 不孕年限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
6.4.5 AFC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
6.4.6 获卵数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
6.4.7 优质胚胎数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
6.4.8 子宫内膜厚度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
6.4.9 移植周期类型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
6.4.10 移植胚胎类型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
6.4.11 精液质量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
6.4.12 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相关因素分析及构建风险评估模型的意义 |
6.5 小结 |
第7章 结论 |
创新点及意义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153例巨大儿相关高危因素及其并发症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巨大儿的危险因素及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
2.1 巨大儿发生的机制 |
2.2 巨大儿发生的高危因素 |
2.2.1 妊娠期糖尿病 |
2.2.2 孕前体重、孕前BMI、孕早期体脂率 |
2.2.3 孕期食量、孕期体重增长值 |
2.2.4 产前体重、产前BMI |
2.2.5 新生儿性别 |
2.2.6 孕妇年龄 |
2.2.7 孕次、产次、孕周 |
2.2.8 孕妇孕期身体成分 |
2.2.9 巨大儿分娩史 |
2.2.10 其他 |
2.3 并发症 |
2.3.1 产妇并发症 |
2.3.2 新生儿并发症 |
2.4 展望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3.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3.2 研究方法 |
3.3 统计学分析 |
第4章 研究结果 |
4.1 巨大儿与正常体重儿相关高危因素的比较 |
4.2 巨大儿相关高危因素的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4.3 巨大儿独立危险因素的 ROC 曲线分析 |
4.4 巨大儿与正常出生体重儿相关并发症的比较 |
4.5 巨大儿中对其母有无妊娠期血糖升高相关并发症的比较 |
第5章 讨论 |
5.1 巨大儿发生的高危因素 |
5.2 巨大儿相关并发症 |
5.3 母亲糖尿病对巨大儿并发症的影响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天津地区孕妇妊娠期用药状况及其妊娠结局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目标人群 |
1.2 入选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计算 |
2.2 抽样方法 |
3 调查研究内容 |
3.1 设计调查表 |
3.2 调查方法 |
3.3 质量控制 |
4 不良妊娠结局的定义 |
5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抽样结果 |
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2.1 人口学特征 |
2.2 孕产情况 |
3 调查对象生活方式 |
4 调查对象妊娠情况 |
4.1 受孕方式 |
4.2 单/双胎 |
4.3 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 |
5 妊娠期用药情况 |
5.1 妊娠期用药情况概述 |
5.2 妊娠期西药用药情况 |
5.3 中药使用情况 |
6 妊娠结局 |
6.1 分娩方式 |
6.2 分娩孕周 |
6.3 胎儿/新生儿情况 |
7 不良妊娠结局及相关影响因素 |
7.1 不良妊娠结局 |
7.2 不良妊娠结局产妇妊娠期用药情况 |
7.3 妊娠期用药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单因素分析 |
7.4 不良妊娠结局相关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7.5 不良妊娠结局相关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药在妊娠期的应用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藏族高龄多产产妇妊娠结局及围产儿结局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高龄产妇妊娠现状分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以社区人群为基础的巨大儿发生相关因素分析及0~3岁生长发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部分 巨大儿和正常体重儿0~3岁生长发育比较 |
1 前言 |
2 对象与方法 |
2.1 对象 |
2.2 方法 |
2.3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巨大儿发生率 |
3.2 巨大儿与正常体重儿喂养情况比较 |
3.3 巨大儿与正常体重儿体格发育指标比较 |
3.4 巨大儿与正常体重儿语言、行为及其他生长发育情况比较 |
4 讨论 |
4.1 两组儿童在12月龄内母乳喂养的比较 |
4.2 两组儿童在身高、体重、头围体格发育的比较 |
4.3 两组儿童出牙方面的比较 |
4.4 两组儿童骨骼发育,肋外翻的比较 |
4.5 两组儿童贫血情况的比较 |
4.6 两组婴幼儿的语言、行为发育的比较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以社区人群为基础的巨大儿发生相关因素分析 |
1 前言 |
2 对象和方法 |
2.1 对象 |
2.2 方法 |
2.3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巨大儿发生率 |
3.2 单因素分析 |
3.3 妊娠情况单因素分析 |
3.4 两组孕早期情况 |
3.5 孕期合并常见疾病 |
3.6 两组孕产妇产时情况 |
3.7 巨大儿发生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 |
4 讨论 |
4.1 孕妇的一般资料及既往病史和出生巨大儿的关系 |
4.2 孕期的一般情况和出生巨大儿的关系 |
4.3 孕妇产时情况和出生巨大儿的关系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研究的创新性和局限性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7)巨大儿的影响因素及其产前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诊断标准 |
1.2.2 观察指标 |
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2007-2012年巨大儿发生率变化情况 |
2.2 两组产妇基本情况的比较 |
2.3 两组产妇分娩前情况的比较 |
2.4 两组产妇体质量变化情况的比较 |
2.5 两组胎儿情况的比较 |
2.6 两组产妇妊娠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
2.7 两组产妇分娩情况的比较 |
3 讨论 |
(8)102例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关于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和防治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在学习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9)巨大儿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检查方法 |
2 结果 |
2.1 巨大儿发生率 |
2.2 巨大儿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
2.3 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
3 讨论 |
(10)222例巨大儿发病相关因素及妊娠结局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巨大儿205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孕前体重指数、孕期体重增长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母婴结局的影响[D]. 万苗. 延安大学, 2021(11)
- [2]不育男性遗传学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及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D]. 耿冬峰. 吉林大学, 2021(01)
- [3]153例巨大儿相关高危因素及其并发症的分析[D]. 孙博. 吉林大学, 2021(01)
- [4]天津地区孕妇妊娠期用药状况及其妊娠结局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D]. 牟彦沁.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藏族高龄多产产妇妊娠结局及围产儿结局的临床分析[D]. 韩敏佳. 西藏大学, 2021(12)
- [6]以社区人群为基础的巨大儿发生相关因素分析及0~3岁生长发育研究[D]. 许霞. 浙江大学, 2017(04)
- [7]巨大儿的影响因素及其产前预测[J]. 黄懿,刘正平.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4(06)
- [8]102例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D]. 张方方. 郑州大学, 2014(03)
- [9]巨大儿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 闫小红,方红霞,张小丽,李自锋,郝延锋. 中华全科医学, 2012(11)
- [10]222例巨大儿发病相关因素及妊娠结局分析[D]. 龚静. 大连医科大学, 2012(01)
标签:产后出血论文; 产妇论文; 染色体核型分析论文; 孕妇体重增长曲线论文; 巨大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