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标解读民生银行上市

董文标解读民生银行上市

一、董文标解读民生银行上市(论文文献综述)

张墨竹[1](2021)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研究 ——基于SVM支持向量机模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际化经营是世界银行业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资银行转型发展的必要环节。对于银行国际化发展来说,无论是海外业务改革、国际并购或重组,都需要通过海外布局作为载体得以实施,而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加强区域布局是国际化最直接的表现方式,也是成就一流跨国银行的基本路径。发达国家老牌跨国银行在过去几十年间,通过海外布局大幅推动了自身的国际化进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使得发达国家老牌跨国银行国际化发展进入瓶颈期,前期的业务优势、区位优势不复存在,甚至部分老牌跨国银行选择退出次要区域市场以保存竞争实力。这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说,无疑是一个抢占国际市场的机遇窗口。世界银行业的彼消此涨,使中资银行不得不思考,在经历了国际化初期的快速发展后,今天要如何进一步深化海外市场布局、强化业务管理,实现由“走出去”到“沉下去”、由“做大”到“做强”的转变?中资银行正处于谋求战略发展和国际化转型的关键阶段。然而,当前世界经济低迷,疫情影响持续,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中资银行的国际化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中国坚挺的经济金融市场,以及“一带一路”倡议、RECP自由贸易区等国际经济合作平台的逆势表现,仍为中资银行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特别是我国主张的“一带一路”倡议的高质量发展,更是为中资银行国际化开辟了崭新路径。于是,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课题研究也变得愈发关注和重视。梳理众多关于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课题研究,我们发现,宏观研究多于微观研究、务虚探索多于务实研判,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一是银行国际化问题的主流研究重点仍集中在如何提高银行国际化竞争力、银行国际化发展影响因子分析等课题上,而忽视了非常重要的区位选择布局及环境背景研究;二是对于中资银行作为“一带一路”倡议资金融通的中坚力量,关注两者之间勾稽推动关系的研究成果却比较少;三是少有研究者会从“一带一路”沿线整体角度切入,对区位选择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探索建立系统数据模型,提供可量化的对策建议。基于上述问题,本文认为,对于中资银行来说,充分利用好“一带一路”倡议平台,抢占银行国际化发展机遇,区位选择布局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对“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的研究是一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这不仅是对“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整体情况的广泛整理,是对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路径的深入挖掘,更是对两者间关联匹配度的创新研究。本文通过构建“一带一路”倡议与中资银行国际化合作评估体系(以下简称“中资银行国际化合作评估体系”),选取“一带一路”倡议沿线69个国家2015年至2019年政治、经济、金融、贸易、营商数据作为样本,借助SVM支持向量机模型(以下简称“SVM模型”)进行分类评估,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否适合中资银行发展进行实证分析。同时,结合银行国际化动因涉及的指标与实证结果进行差异化对标对比,对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给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在面对选择“一带一路”倡议沿线目标国家进行国际化布局时,中资银行可以借助研究结果,结合自身业务发展需求,做具有针对性的差异化选择,降低区位选择布局成本。同时,研究结论也能为不同性质、或处于不同国际化发展阶段的中资银行,提供可量化的区位选择建议,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整体研究分为六个部分:第1章,介绍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主要创新点与不足。第2章,梳理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理论研究脉络,说明相关理论基本概念,形成文献综述,并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理论运作机理,引入国内外大型银行国际化优秀案例,提炼可供借鉴的国际化区位选择经验。第3章,对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进行区位选择的具体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梳理中资银行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现状,判断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优势和劣势。第4章,介绍中资银行国际化合作评估体系的构建思路和方法,数据库的建立和指标选取等,并进一步阐释SVM模型原理和指标内涵。第5章,运用SVM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基于SVM模型实验结果,回归银行国际化动因理论,结合差异化指标给出有针对性的判断建议。第6章,“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的主要结论和下一步建议。通过理论演绎和实证研究,本文的主要结论为:首先,“一带一路”倡议与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脉络吻合,两者发展相互助推;SVM模型实验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且结果显示实验样本集中有47个国家适合中资银行开办分支机构或进一步发展国际化业务。其次,从实证结果分析来看,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东盟、中欧、东欧三个区域最适合中资银行开拓发展。第三,结合实证分析结论,中资银行可以综合考虑税收法律、文化维度、环境绩效等附加因素,进一步优化区位选择结果。最后,SVM模型可实现进一步延展,待“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数据进一步完善,发展更为成熟时,可在现有模型基础上直接增加指标参数,实现模型结果的实时测度,及时帮助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实现国际化区位最优选择。同时,为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区位优势,中资银行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安排:(1)统筹规划国际化区位选择布局战略;(2)做好自身区位选择布局阶段化安排,实现对“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网格化辐射;(3)强化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化合作意识,加强公司治理,提升服务管理效率;(4)进一步践行可持续发展责任,以服务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经济健康发展。

王宁[2](2021)在《P银行石家庄分行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提出2020年,境内金融行业开放化趋势愈演愈烈,不少金融板块迎来新的考验,而银行业所要承接的变革任务艰巨。首先,金融市场新规呈递出更明显的开放化特征,外资企业参与热情高涨,加剧了行业竞争程度。其次,互联网公司参与竞争,导致银行业面临严重存续危机,务必寻求新的策略,才能巩固既有份额,达成质性发展收效。大部分股份制银行如今设法变更战略定位,秉持差异化原则开展竞争活动。现阶段,行业整体竞争关系紧张化,股份制银行为谋求持续性利润,只能优化有关竞争战略,确保战略具有适用性及实用性。参考这一背景,本文将P银行石家庄分行设作样本对象,引入个案法、文献法,系统评述该分行所面临的竞争局势,从中归纳待改进之处,并借助评估模型,进一步研究其竞争处境、竞争力,为其规划配套竞争方案及保障机制。有关研究结论将为该分行带来切实的参考资料,使其明确自身竞争短板、不利处境,也认识到潜在机遇,擅用既有竞争要素,最大限度凸显竞争优势,获得持续进步。有关理论还能够填补本土银行战略课题领域空缺,向本土其他银行提供有效借鉴案例。第一,本文多方位评估了P银行石家庄分行建设情形,清楚归纳了该分行主要建设短板:营收水平不断降低、存款额度涨幅减小、贷款额度涨幅减小、当前技术系统难以充分契合新时代导向。究其缘由,则是因为该分行一线组织能力不足,互联网金融方面认知水平较浅,团队水准不理想、技术能力缺乏优势。第二,本文凭借PEST、波特五力两类模型,完成评估工作,详述了该分行所要应对的考验及机遇、内部优势及短板。第三,本文专门解读了该分行所处竞争局势,结合其竞争要素、发展目标,提出走差异化发展路线的建议。本文认为,P银行石家庄分行务必继续提高研发水平,同时强调异质化优势,如此才能避免同新兴市场主体展开激烈竞争,尽快开辟细分市场空间,形成不可替代的竞争地位,通过差异化布局,突出品牌的特定标签,最大限度吸引目标受众。第四,本文结合该分行最新战略计划,提出四类保障措施:持续升级网点效力;提高风控能力;完善行业间整合机制;优化团建收效。

宋健[3](2020)在《M银行IT运维外包人员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8年8月,麦肯锡发布的《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中国银行业布局生态圈正当时》报告,指出了国内银行在流量端正面临着互联网巨头压倒性的冲击。银行业感到前所未有的危机,原有的金融经济格局已经被打破,大量金融业务已经由实体端向互联网端倾斜。为了迅速提升信息技术水平,充分使用用外部科技资源成为重中之重,为这其中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有效对IT外包人员进行管理。本文通过在国内外绩效管理研究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对M银行原有的绩效管理体系进行了分析,通过文献检索法、座谈讨论、案例分析、数据分析等方法,对M银行原有的绩效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通过以工作价值为导向作为基本思想,以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目标管理理论。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宣传绩效概念、完善激励手段、细化考评指标、促进体系循环为手段对M银行绩效考核制度进行优化。整体优化方案在过程与结果之间,偏向于结果,定性于定量之间,偏向于定量,便于量化比较,有较高的可实践性。最后比较实施前后的变化,并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验证优化后绩效表现确实高于优化前,证明本次优化有效的提升了外包人员的工作表现,增加了外包人员的积极性,加速了 M银行网络技术的提升。

史婷婷[4](2019)在《社区金融服务的规制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建设社区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将普惠金融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必须着力做好社区金融服务的发展和研究。社区金融属于金融市场中典型的长尾市场,金融服务需求具有零散化、多元化和层次化的特点,行业的发展需要公共规制的引导、约束和监管。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金融行业也实现了放缓,甚至涌现负面新闻,如何通过系统有效的社区金融服务规制来带动社区金融的发展,引起金融界和全体社会的高度关注。在国家倡导普惠金融的发展模式下,社区金融服务不断改革、创新和完善,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尚没有一套完善的规制体系,来补足社区金融服务发展中的短板。当前仍然存在三个主要问题:首先,分业监管模式较为空白同时还存在重叠交叉监管问题;其次,居民为社区金融服务中主要的参与主体,但由于居民对风险管理知识的缺乏,极易产生与社区金融服务机构之间的矛盾和纠纷;最后,金融行业协会等自律组织在社区金融服务的发展中并没有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本文基于对社区金融服务实际情况调研为基础,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社区金融服务规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学习专家学者研究成果以及结合国外发展的启示,对社区金融服务规制未来发展提出主要对策建议:一是完善社区金融金融服务法律规制,二是加强社区场景中合格投资者的风险匹配管理,三是完善社区金融服务行业自律组织的建设。通过对社区金融服务规制存在问题的深入剖析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对于未来社区金融服务行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丁小玲[5](2013)在《服务型行业“公共形象”评价研究 ——以民生银行满意度测评为例》文中指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尤其是当今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国家提出拉动内需、转换经济形式的经济增长策略,这就势必要求大力提倡发展服务业,增加岗位设置。在这样的经济发展背景下,快速发展服务型行业正是最佳契机。要想发展和强大服务型行业,一方面离不开国家宏观政策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更需要服务型行业自身的不断努力。本文提出的服务型行业“公共形象”概念,是促使服务型行业良性有序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在当今社会,大到国家小到公民,每一个组织、个体都亟需要一个良好的公共形象,犹如现今的“个人信用”一样,它是无形价值的具体体现。因此,我们提出要建设公共形象,这就必须先从了解公共形象和评估公共形象入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能够更好的进行服务型行业公共形象的打造!本文共计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介绍了服务型行业“公共形象”评价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并针对研究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做了解释,分析了服务型行业“公共形象”评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简单的介绍了本文所采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针对论文中的创新点和存在的不足做了说明。第二部分:本文研究的基本理论。其中主要包括了服务型行业“公共形象”的本质、研究的分类(构成要素的角度、影响因素的角度),第三方满意度测评的方法和理论。统计学中的抽样理论。另外,由于满意度测评属于公众心理研究的范畴,因此,在本章节中对公共形象研究涉及到的心理学理论做了简单说明。针对公共形象的“形象评价”做了简单的基础理论介绍。需要说明的是:本章节中重点就“公共形象”的研究以满意度测评作为切入点的原因进行了阐述。从科学性、客观公正性、专业性和经济性四个角度进行说明,并以笔者的小范围调查结论作为基础,得出了如下结论:“满意度测评”是评估服务型行业“公共形象”最科学也是最能够真实反映大众想法的方式。第三部分:银行业“公共形象”的认知与评价。以民生银行为例介绍银行业“公共形象”的评价研究。首先介绍了民生银行的概况。其次,对目前银行业“公共形象”的认知与评估现状做了说明,并重点介绍了民生银行的公共形象建设现状(机构公共形象建设成果、领导人公共形象建设成果),最后列举了民生银行公共形象评估的方法和成果。第四部分:民生银行的满意度测评案例。主要针对民生银行满意度测评案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从满意度测评的背景、目的、方法、流程、模型、指标体系以及问卷设计、数据处理、分析、结论等等。第五部分:服务型行业“公共形象”提升的对策建议。分别是从银行业自身的角度,从服务型行业自身的角度,从国家发展服务型行业的角度。其中,从银行自身的角度主要提出了公共形象建设的着力点和银行满意度测评改进路径。

邓柠杉[6](2013)在《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再融资行为研究 ——基于公告效应角度》文中研究说明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我国开始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其中,各大商业银行担当了向经济领域中注入流动性的政策传递员的角色。根据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至2012年间,我国银行业贷款规模增速一直高位运行,新增贷款分别达到9.6万亿元人民币、8.36万亿人民币、7.47万亿人民币和8.2万亿人民币,如此庞大的信贷数量为我国的实体经济领域注入了充足的流动性,保证了我国经济在危机中平稳复苏,但是空前的信贷规模扩张却导致了我国银行业的资本金质量和水平下降,对上市银行的持续经营和风险抵御能力提出了挑战。从2009年起,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资产负债率偏高、资本金不足的困境。银行的资本金是银行资金来源的基础部分,银行的设立和经营活动的开展都要以一定数量的资本金作为前提,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风险抵御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的重要标志。更重要的是,银行资本的充足程度还关系到债权人和社会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保持适当的资本充足率是银行业安全乃至整个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保证,正因为此,在《巴塞尔协议》的几次修订过程中,巴塞尔委员会始终将对资本的最低要求视为银行风险监管的根本基石。2010年11月12日,《巴塞尔协议Ⅲ》得到二十国领导人签字通过,该新资本监管框架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提出的,对商业银行审慎运行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具有极为重要的时代意义。在这之后,中国银监会公布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引入了杠杆率、流动性等新指标,严格了资本定义,提高了对商业银行的资本质量和数量的要求,制定了中国银行业四大监管工具。一方面是银行体系内部信贷规模空前增长,自身资本金水平承受着重压;另一方面是资本监管制度提升到一个新台阶,从外部规范了银行再融资行为,商业银行资本金充足水平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在这种背景下,银行再融资无疑是解决银行资本金不足的一条捷径,由此引发了我国上市银行再融资热潮。上市银行再融资事件由于其融资规模大、频度高而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银行的再融资行为不仅对自身的经营运作绩效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上市银行出现自有资本不足时,通过在资本市场上的直接再融资,能够快速补充资本金水平。但是,对于银行来说,这种片面依靠资本市场再融资缓解资本压力从而得以继续维持商业银行目前这种“高资本消耗”的运作模式的解决方法并不是长远之计;并且对于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来说,上市银行的频繁、巨额融资让资本市场的资金面和投资者的心理层面都承受着不利影响。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从理论的角度阐释了写作的背景、目的、意义、创新、思路与方法。第二章对再融资行为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对再融资方式做了对比,回顾了国内外现有文献。第三章对分析银行再融资现状和原因。通过数据和图表展现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再融资现状,指出内在资本不足和监管制度变迁是上市银行再融资的直接原因。第四章为本文的实证部分,利用事件研究法实证检验了上市银行再融资短期的市场效应,分析上市银行再融资对市场造成的短期影响。第五章结合现实情况,分析上市银行再融资的发展,指出上市银行资本内生机制缺位,单纯依靠资本市场融资弥补资本缺口并不是长久之计,再融资必须走内外结合的道路。第六章是结论和启示,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上市银行再融资优化的方法,最后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和后续研究的方向。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比较研究、描述性统计、图表分析、事件研究法等,研究所涉及的学科包括经济学、金融学、统计学、会计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因此从研究方法上讲具有跨学科的特点。本文结合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大规模再融资背景,对再融资的不同方式进行比较之后,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再融资行为的研究成果。统计分析了目前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再融资现状,对我国商业银行不同的再融资方式的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分析了上市银行频繁再融资的原因,紧接着实证检验了市场对上市银行这种基于补充资本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再融资行为的反应,对我国上市银行再融资公告效应进行了分析,以2005年1月1日到2012年1月1日间52个有效再融资样本检验上市银行再融资公告效应是否存在、实证分析各种再融资方式对上市银行的股价所产生的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实证研究本文发现:上市银行股权再融资有负向的公告效应,而市场对上市银行非股权再融资反应积极,并且非股权再融资的短期市场效应明显优于股权再融资方式所带来的市场反应。具体来看,市场对配股方式再融资明显有着抵触心理;定向增发往往能释放出关于银行未来盈利水平的正面信息,投资者有着正面反应;次级债是一种迅速补充资本金方式,具有正向公告效应;商业银行发行可转换债券向市场透露了未来流通股票增加的可能,投资者能清晰的认识到这点,故对上市银行发行可转换债券并不积极,混合资本债券是在实务中使用较少的融资工具,它的作用还要进一步实践检验。上市银行再融资公告效应的实证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价格压力假说和信息释放理论,为上市银行再融资方式的选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再融资对银行来说无疑是利好的,通过频繁和大量地在资本市场上再融资,银行迅速弥补了自身资本的不足,达到了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盈利能力和抵抗风险能力得到了一定保障。但文章指出,资本缺口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上市银行内源融资机制缺位,导致其只能借助外部再融资以支撑自身规模的扩张,频繁的再融资计划反映了我国银行业资本消耗过快而内生资本补充能力赢弱的真实面目,过度依赖资本市场融资获得外部资本来源来维持粗放式发展的现状,这是我国上市商业银行频繁巨额再融资的根本原因。为此,在长期来看,上市银行必须把改变单一依靠信贷规模增长盈利的粗放经营模式,建立内源融资机制作为战略性目标。上市银行再融资的选择应该遵循“建立内源融资机制为本,外部融资灵活运用”的原则,必须走内外结合的道路。2013年是我国商业银行开始实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的第一年,新监管标准严格了资本质量和数量的要求,对系统重要性银行提出了附加资本要求,即使在正常时期,资本充足率也不得低于11.5%,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没有附加资本的要求,但正常条件下,由于增加了资本留存缓冲,资本充足率也不得低于10.5%。新监管标准的实施,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水平和持续经营将提出更大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上市银行需要谨慎处理盈利与风险的关系,加快内源融资机制的建立,形成内涵式增长模式,建立资本的良性循环。混业经营和资本国际化是发展趋势,从以前的实业资本到现在的金融资本,国内商业银行通过融资“走出去”,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树立全球化的标志性企业也是大势所趋,因此对我国上市银行再融资行为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与现有相关文献相比,本文具有以下几个可能的创新点:1.以前的文章对再融资绩效进行研究时,往往仅对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方式——配股、增发及可转换债券作出分类进行研究,而本文不再依据再融资具体方式进行分类,而是着眼于金融类上市企业中的主力军——上市银行,从而使研究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也更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丰富了现有相关文献。2.本文按照一定的标准仔细筛选了上市银行再融资事件样本组,将对公告效应的研究分为股权再融资公告效应和非股权再融资公告效应,并进一步细分研究配股、定向增发、可转换债券和次级债再融资方式的公告效应力图使研究更为全面和严谨。3.在上市银行再融资公告效应的实证过程中,本文发现市场对上市银行股权再融资和非股权再融资分别持有负面和正面情绪,两者的平均累积异常收益率有差异,并且用计量的方法证明了这种差异的显着性,进而验证了配股、定向增发、次级债、可转换债券和混合资本债券再融资方式的不同公告效应,从而从短期市场绩效的角度为上市银行再融资方式的选择提供理论基础。但是本文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由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数量较少,并且上市的时间较短,可获得的数据较少,样本偏小可能降低实证结果的精确性和准确性,同时本文也没有能搜集所有的银行再融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没有对上市银行再融资市场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检验,这也是本人以后努力的方向。

陈潘武[7](2009)在《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还在蔓延,世界经济衰退和国内经济下行的风险加剧。商业银行这些年来完善公司治理和加强风险管理的成果,以及创新发展和可持续盈利能力正在经受着进入新世纪以来最为残酷的考验。纵观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的风雨历程,公司治理改革始终是“主旋律”和“关键词”之一,对银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阶段,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弥合公司治理差距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研究哪些因素决定和制约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模式?什么样的商业银行治理理念更符合我国的国情、行情?怎样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能够与国际先进银行有效竞争的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以及如何在总结他人教训的基础上,借金融危机苦练治理内功等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政策含义。首先,本文对公司治理、公司治理机制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内涵,以及股东价值最大化论、投资者利益保护论和利益相关者保护论进行了比较和界定,结合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构建出银行公司治理的一般理论分析框架,强调银行公司治理应该从“单边治理模式”向“多边共同治理”模式发展。本文研究指出,银行的内在脆弱性、危机外部性、资本结构特殊性、资产交易非透明性、行业管制的严格性等行业特征,赋予经济主体的利益博弈更为复杂。所有权结构、激励约束机制以及组织结构共同构成了银行公司治理的内部治理机制。在外部治理机制中,政府监管、信用体系、法治环境、调控手段、资本市场等要素构成了公共治理的主体部分,而并购、经理、产品市场等市场治理机制的影响目前仍然有限。其次,本文认为,中国的银行体制改革长期滞后,其改革大体遵循了先市场结构改革后产权结构改革的思路。前一阶段在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商业化的同时,逐步设立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中外合资银行等。在市场结构改革进程推进到深化阶段后,产权的改革亦同步跟进,分重点、分步骤地对国有商业银行、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和资产重组,并尝试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和公开上市融资。在中国的银行改革和制度变迁过程中,国家不仅扮演着“第一行动集团”的角色,而且国家的选择始终影响到下层结构的成本和收益预期,权利中心的制度创新能力和意愿决定制度变迁方向,影响到制度变迁的形态和过程。本质上讲,中国银行业从体制外改革到体制内改革的变迁轨迹,或者说从增量改革到存量改革的演进次序,合乎我国渐进式改革的总体思路,这一现实选择在理论逻辑上有着很好的契合。第三,本文选取2002-2007年在沪、深A股市场上市的14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商业银行董事会治理与经营绩效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股改、上市工作的完成和经营管理机制的完善,董事会在履行上市银行发展战略和监督职能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从具体特征来看,我国上市银行董事会规模略显庞大,各家银行独立董事比例基本呈现先“上升”后“平稳”的趋势,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同业水平;大部分上市银行的会议频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已经接近或超过美国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ROA、EPS与某些变量的关系大相径庭,这反映出同一个因素对银行会计价值和市场价值的影响是不同的。回归结果证实,独立董事任职年限非但未能提高银行绩效,反而降低了银行绩效;而董事会年度会议次数能提高银行绩效,且控制时间效应后显着性增强,董事会人数、独立董事比例关系则与ROA、EPS的关系不甚明了。第四,本文指出,我国商业银行虽然已经逐步摈弃了计划经济时期集中统一的分配制度,却依然带有浓重的行政激励主导的色彩。本文选取2004-2007年间在沪、深A股上市的14家银行和其他3142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来衡量上市公司(银行)高管薪酬与治理绩效的关系。实证分析显示,薪酬对上市银行和其他上市公司绩效的激励存在明显差别,前者高管薪水普遍较高,而后者持股比例更大。目前上市银行高管人员薪酬水平与规模业绩联系较为紧密,而与资产效率联系相对较弱。其他上市公司高管薪水和持股比例对企业绩效都有正面影响,而上市银行高管薪水对绩效的影响较为显着,其高管持股比例对绩效的影响则恰恰相反,这说明上市银行薪酬计划仍然偏重货币现金收入,长期激励方式受现有实施范围、实施办法等因素限制,并未发挥应有的效果。最后,本文通过对银行业监管、法制环境、信息披露、产品市场、控制权市场、经理人市场等因素的具体分析,区分了公共治理与市场治理的主要内容、作用原理与约束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继续深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继续完善银行业监管工作和继续营造良好的外部治理环境的具体思路和政策建议。

健宇,赵亮[8](2008)在《民生银行顺应市场规律走科学发展之路》文中研究说明3月4日,民生银行发布了2007年年报,向投资者拿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该行去年实现净利润63亿元,比上年增长68.6%;总资产为9198亿元,增幅为26.9%;基本每股收益为0.48元,比上年增长54.8%。

本报记者 尚志新 杨崇伟[9](2008)在《民生银行资产巨增之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日,记者从中国民生银行总部获悉,2007年,民生银行(600016)总资产将实现1万亿元。 这个在1996年设立之初只有86亿元资产的小银行,仅仅用了11年的时间就成为拥有超万亿元“家当”的民营股份制商业银行,其发展速度着实令近几年没?

刘百花[10](2007)在《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上市银行资本管理研究》文中指出股权资本全流通对我国上市银行的资本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上市银行应当相应的从五个方面加强资本管理:通过提升董事会作用,引入股权激励机制改善公司治理;通过相对集中股权,在引入战略投资者的过程中注意相关条款设计,监管部门应尽快制定银行并购条例来应对股权变动;借鉴国际经验,加强分红管理;根据市场行情选择增发或回购,运用并购等手段进行资本运作;通过引入市值考核机制等多种途径进行市值管理。

二、董文标解读民生银行上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董文标解读民生银行上市(论文提纲范文)

(1)“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研究 ——基于SVM支持向量机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背景
        1.1.3 研究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1.3.1 主要创新
        1.3.2 不足之处
第2章 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文献综述及经验借鉴
    2.1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2.1.1 银行国际化概念及内涵
        2.1.2 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问题国内外文献综述
        2.1.3 “一带一路”下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文献综述
    2.2 外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经验借鉴
        2.2.1 西班牙桑坦德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借鉴
        2.2.2 美国花旗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借鉴
    2.3 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经验借鉴
        2.3.1 中国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借鉴
        2.3.2 中国工商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借鉴
第3章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影响因素及合作现状
    3.1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影响因素识别
        3.1.1 宏观政治因素
        3.1.2 贸易发展因素
        3.1.3 投资发展因素
        3.1.4 绿色金融因素
    3.2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环境与现状
        3.2.1 “一带一路”下的金融环境情况
        3.2.2 中资银行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情况
    3.3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3.3.1 国际化发展的优势
        3.3.2 国际化发展的劣势
第4章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合作评估体系构建
    4.1 合作评估体系构建方法
        4.1.1 合作评估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
        4.1.2 数据指标总库选取的基本原则
        4.1.3 最高关联度指标主成分分析
    4.2 合作评估体系的指标内涵
        4.2.1 政府管理指标
        4.2.2 经济投资指标
        4.2.3 金融发展指标
        4.2.4 贸易水平指标
        4.2.5 营商开放指标
    4.3 合作评估体系SVM模型选择
        4.3.1 线性SVM模型
        4.3.2 非线性可分SVM模型
        4.3.3 支持向量机SVM模型优势
第5章 评估体系SVM模型实证结果及差异化结论分析
    5.1 合作评估体系呈现的SVM模型实验结果
        5.1.1 综合角度SVM模型实验结果
        5.1.2 引入时序角度的实验结果
        5.1.3 引入地理角度的实验结果
    5.2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结论分析
        5.2.1 沿线各国比较优势情况汇总
        5.2.2 比较优势理论的差异化结论分析
    5.3 基于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结论分析
        5.3.1 沿线各国文化维度情况汇总
        5.3.2 文化维度的差异化结论分析
    5.4 基于可持续发展角度的结论分析
        5.4.1 社会责任视角的差异化结论分析
        5.4.2 绿色金融视角的差异化结论分析
第6章 结论及相关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致谢

(2)P银行石家庄分行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企业战略及战略管理
        2.1.1 企业战略管理的层次结构
        2.1.2 企业战略的特征
        2.1.3 战略管理的制定流程
    2.2 竞争战略理论
        2.1.1 成本领先战略
        2.1.2 差异化战略
        2.1.3 集中化战略
    2.3 企业战略的分析工具
        2.3.1 宏观环境分析工具:PEST方法
        2.3.2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模型:五力模型
        2.3.3 SWOT分析模型
第3章 P银行石家庄分行外部环境分析
    3.1 P银行石家庄分行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3.2.1 替代品的威胁
        3.2.2 客户议价能力
        3.2.3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3.2.4 潜在竞争者的威胁
        3.2.5 行业内部的竞争
    3.3 外部环境分析总结
第四章 P银行石家庄分行内部环境分析
    4.1 P银行石家庄分行概况
        4.1.1 分行简介
        4.1.2 P银行石家庄分行发展现状
    4.2 P银行石家庄分行内部资源和能力分析
        4.2.1 P银行石家庄分行资源分析
        4.2.2 P银行石家庄分行能力分析
    4.3 内部环境分析总结
第5章 P银行石家庄分行竞争战略选择
    5.1 P银行石家庄分行SWOT分析
    5.2 P银行石家庄分行竞争战略选择
        5.2.1 战略选择
        5.2.2 战略制定
    5.3 战略实施
        5.3.1 产品差异化
        5.3.2 服务差异化
        5.3.3 品牌差异化
第6章 P银行石家庄分行竞争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6.1 网点软硬件功能的完善
    6.2 做好风险管控
    6.3 形成异业联盟,嫁接同业资源
    6.4 建设人才队伍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M银行IT运维外包人员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的目的
        1.1.2 课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基础概念
        2.1.1 绩效
        2.1.2 绩效管理
        2.1.3 IT外包
        2.1.4 知识型员工的绩效管理
    2.2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2.2.2 目标管理理论
        2.2.3 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理论
    2.3 使用工具
        2.3.1 目标管理法(MBD)
        2.3.2 关键绩效指标法
        2.3.3 独立分布T检验
第三章 M银行IT运维外包人员绩效管理现状分析
    3.1 公司情况介绍
    3.2 员工介绍
        3.2.1 M银行IT运维外包人员管理架构
        3.2.2 M银行IT运维外包人员性别比例
        3.2.3 M银行IT运维外包人员年龄分布
        3.2.4 M银行IT运维外包人员学历分布
        3.2.5 M银行IT运维外包人员工作饱满度情况
        3.2.6 M银行IT运维外包人员人员变动情况
    3.3 M银行IT运维外包人员绩效管理现状
    3.4 M银行IT运维外包人员绩效管理制度的问题与分析
        3.4.1 M银行IT运维外包人员绩效管理问题
        3.4.2 M银行IT运维外包人员绩效管理问题分析
第四章 M银行IT运维外包人员绩效管理制度优化
    4.1 M银行IT运维外包人员绩效管理制度优化思路
    4.2 M银行IT运维外包人员绩效管理制度优化原则
    4.3 M银行IT运维外包人员绩效管理制度优化目标
    4.4 M银行IT运维外包人员绩效管理制度优化方案
        4.4.1 强化绩效管理理念
        4.4.2 优化绩效管理体系
        4.4.3 深化绩效管理应用
第五章 优化方案的实施及结果对比
    5.1 实施措施
        5.1.1 构建差异化薪酬管理体系,将薪酬与工作价值挂钩
        5.1.2 优化IT运维外包人员绩效评价
        5.1.3 完善正向和负向激励手段
        5.1.4 加强绩效理念的认识
    5.2 实施结果对比
        5.2.1 离职率对比
        5.2.2 绩效表现对比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和导师简介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4)社区金融服务的规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社区金融服务核心概念
        一、社区金融服务概念
        二、社区金融服务的内涵与特征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公共规制理论基础
        二、分业监管理论基础
        三、社区金融服务公共规制理论分析
第二章 社区金融服务规制现状
    第一节 分业监管的规制现状
        一、分业监管现状概述
        二、银监会对社区金融服务的规制
        三、证监会对社区金融服务的规制
        四、保监会对社区金融服务的规制
    第二节 合格投资者的规制现状
        一、合格投资者现状概述
        二、银保监会各自对合格投资者的认定现状
    第三节 行业自律的规制现状
        一、行业自律规制现状概述
        二、第三方金融机构的自律现状
第三章 社区金融服务规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分业监管体系中的问题
        一、缺乏统一的功能性监管标准
        二、配套措施不完善
    第二节 合格投资者界定的问题
        一、合格投资者界定流程存在违规操作
        二、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规范缺乏
    第三节 行业自律组织存在的问题
        一、行业自律机制的不完善
        二、缺乏对于第三方金融机构的监管
    第四节 社区金融服务市场规制问题原因分析
        一、激励规制与放松规制不足
        二、偏重治理导致过度规制
        三、跨市场监管出现空白
第四章 国外社区金融服务规制及启示
    第一节 美国社区金融服务规制
        一、美国对社区银行的监管模式
        二、美国证券法和基金法的规制
    第二节 德国社区金融服务规制
        一、德国对社区金融服务的监管
        二、投资者的民事权利
    第三节 日本社区金融服务规制
        一、日本对社区金融服务的监管
        二、日本社区金融服务风险揭示要求
    第四节 国外社区金融服务规制对我国的启示
        一、落实功能性监管目标
        二、注重保护社区场景中投资者利益
        三、鼓励行业自律
第五章 完善社区金融服务的规制对策
    第一节 完善社区金融服务法律体系
        一、“分业监管”向“功能监管”转变
        二、加强执法力度,完善配套法律
        三、理清法律关系
    第二节 加强合格投资者的风险匹配管理
        一、完善社区合格投资者评估体系建设
        二、严格社区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教育及资质筛选
        三、严格规范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
    第三节 加强同业自律组织建设
        一、扩大金融同业协会授权范围
        二、加强第三方金融机构管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服务型行业“公共形象”评价研究 ——以民生银行满意度测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3 关于满意度测评方法的争议
    1.3 基本概念界定
        1.3.1 形象、“公共形象”
        1.3.2 服务型行业及其满意度评价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本章小结
第2章 本文研究的基本理论
    2.1 研究服务型行业“公共形象”的基本理论
        2.1.1 服务型行业“公共形象”的本质
        2.1.2 服务型行业“公共形象”研究的分类
    2.2 公共形象第三方满意度测评的方法与理论
    2.3 公共形象研究的样本抽取理论
    2.4 服务型行业公共形象研究的心理学理论
    2.5 公共形象的评价理论
        2.5.1 公共形象评价的含义
        2.5.2 公共形象评价的目的
        2.5.3 公共形象评价的程序
        2.5.4 公共形象评价的方法
    本章小结
第3章 银行业“公共形象”的认知与评价——以民生银行为例
    3.1 民生银行的概况
    3.2 银行业“公共形象”的认知与评估
    3.3 民生银行公共形象建设现状
        3.3.1 机构公共形象建设成果
        3.3.2 领导人公共形象建设成果
    3.4 民生银行公共形象评估现状
        3.4.1 民生银行公共形象评估方法
        3.4.2 民生银行公共形象评估成果
    本章小结
第4章 服务型行业“公共形象”满意度测评的个案——以民生银行江苏分行为例
    4.1 民生银行江苏分行的满意度研究的背景
    4.2 民生银行江苏分行满意度研究的目的
    4.3 民生银行江苏分行满意度研究方法
    4.4 民生银行江苏分行满意度测评流程
    4.5 民生银行江苏分行满意度测评模型
    4.6 民生银行江苏分行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
    4.7 民生银行江苏分行满意度测评的问卷设计和数据采集
    4.8 民生银行江苏分行满意度测评的结果
    本章小结
第5章 服务型行业“公共形象”提升的对策建议
    5.1 从银行业自身的角度看
        5.1.1 银行业公共形象建设的着力点
        5.1.2 银行业满意度测评的改进路径
    5.2 从服务型行业自身的角度看
    5.3 从国家发展服务型行业的角度看
    本章小结
附件
参考文献
致谢

(6)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再融资行为研究 ——基于公告效应角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文章的研究方法
    1.4 文章的研究对象及思路
        1.4.1 本文研究对象
        1.4.2 本文研究思路
    1.5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2. 再融资的阐述及相关文献综述
    2.1 再融资的概念及分类
    2.2 再融资理论文献综述
        2.2.1 企业资本理论
        2.2.2 银行再融资理论
    2.3 上市银行再融资公告效应文献综述
        2.3.1 国外一般上市公司再融资公告效应研究
        2.3.2 国内一般上市公司再融资公告效应研究
        2.3.3 上市银行再融资公告效应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上市商业银行再融资的现状及原因
    3.1 商业银行资本特性及约束
        3.1.1 商业银行资本含义及构成
        3.1.2 商业银行资本约束与管理
    3.2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再融资现状
        3.2.1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再融资现状
        3.2.2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再融资方式选择
    3.3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再融资原因
        3.3.1 信贷规模扩张,资本水平不足
        3.3.2 监管日趋严格,外部约束增强
    3.4 本章小结
4. 再融资公告效应实证分析
    4.1 事件研究法简述
        4.1.1 事件研究法
        4.1.2 研究设计
    4.2 公告效应实证分析
        4.2.1 股权再融资和非股权再融资公告效应实证结果
        4.2.2 不同再融资方式的公告效应
    4.3 浦发银行再融资风波
    4.4 本章小结
5. 上市商业银行再融资的发展
    5.1 内源融资机制缺位
        5.1.1 资本积累能力差
        5.1.2 建立资本内生长效机制
    5.2 破解资本缺乏的外部道路选择
        5.2.1 定向增发
        5.2.2 次级债融资
    5.3 再融资的内外结合之路
6. 结论及启示
    6.1 结论分析
    6.2 相关启示
    6.3 不足之处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致谢

(7)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简要回顾与述评
        1.2.1 公司治理的一般性理论研究
        1.2.2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特殊性的研究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的基本思路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及研究难点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研究难点
第2章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
    2.1 公司治理的相关概念
        2.1.1 对公司治理内涵的各种界定
        2.1.2 公司治理、公司治理结构和公司治理机制
        2.1.3 公司治理的目标取向与模式选择
    2.2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
        2.2.1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一般企业的差异
        2.2.2 商业银行的特殊性
        2.2.3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目标
        2.2.4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
    2.3 小结
第3章 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实践与成效分析
    3.1 关于银行改革思路的争鸣
        3.1.1 市场结构论
        3.1.2 产权结构论
        3.1.3 超产权论
        3.1.4 简单评价
    3.2 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实践及其理论阐释
        3.2.1 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实践历程回顾
        3.2.2 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实践的理论阐释:一个新制度经济学视角
    3.3 小结
第4章 商业银行董事会治理与经营绩效
    4.1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4.1.1 理论分析
        4.1.2 研究假设
    4.2 样本数据、变量选择和实证分析
        4.2.1 样本数据、变量选择
        4.2.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2.3 变量的Pearson 相关性检验
        4.2.4 回归分析
    4.3 小结
第5章 商业银行薪酬激励与经营绩效分析
    5.1 国内外研究回顾与述评
        5.1.1 国外相关研究
        5.1.2 国内相关研究
    5.2 国际商业银行的薪酬激励比较
        5.2.1 国际商业银行薪酬模式及结构比较
        5.2.2 国际商业银行薪酬水平比较
        5.2.3 国际商业银行薪酬演变趋势
    5.3 我国商业银行薪酬激励分析
        5.3.1 我国商业银行薪酬激励概况
        5.3.2 我国上市银行高管薪酬激励与治理绩效的实证分析
        5.3.3 对我国上市银行高管薪酬争议的引申
    5.4 小结
第6章 商业银行外部治理机制与公司治理优化
    6.1 商业银行公共治理机制
        6.1.1 银行业监管与银行公司治理
        6.1.2 法律制度与银行公司治理
        6.1.3 信息披露与银行公司治理
    6.2 市场竞争与银行公司治理
        6.2.1 产品市场竞争与银行公司治理
        6.2.2 公司控制权市场竞争与银行公司治理
        6.2.3 经理人市场竞争与银行公司治理
    6.3 小结
第7章 结论建议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7.1 主要结论
    7.2 建议措施
        7.2.1 继续深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
        7.2.2 继续完善银行业监管工作
        7.2.3 继续营造良好的外部治理环境
    7.3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英国《银行家》杂志2007 年“中国银行业100 强”排名数据
    附录Ⅱ:上市银行董事会样本数据
    附录Ⅲ:上市银行薪酬样本数据

(8)民生银行顺应市场规律走科学发展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正确处理发展与调整、提升的关系,走快速发展之路
牢固树立资本约束的观念,走稳健发展之路
积极推进先进的组织经营模式,走国际化发展之路
努力打造高素质团队,走专业化发展之路
强化风险防范及管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0)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上市银行资本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善公司治理
    (一)提升董事会作用
        1. 充分发挥董事会的决策和监督功能
        2. 提高董事会的专业资质和工作效率
        3. 转变董事会作用
    (二)引入股权激励机制
二、应对股权变动
    (一)相对集中股权
    (二)引入战略投资者的过程中注意相关条款设计
    (三)监管部门应尽快制定银行并购条例
三、加强分红管理
    (一)国际银行业的分红情况
    (二)我国上市银行红利政策的选择
四、实现动态资本管理
    (一)根据市场行情选择增发或回购
    (二)运用并购等手段进行资本运作
    (三)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过度资本化
五、加强市值管理
    (一)上市银行市值管理意义重大
    (二)市值管理的主要内容
    (三)上市银行进行市值管理的建议
        1. 引入市值考核机制
        2. 树立上市银行的信用卡、个银、公银品牌
        3. 上市银行高层对媒体和投资者进行宣传
        4. 理顺投资者关系,迎合投资者的投资理念
        5. 通过与战略投资者合作,提升投资价值
        6. 建立管理层股权激励机制

四、董文标解读民生银行上市(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研究 ——基于SVM支持向量机模型[D]. 张墨竹. 吉林大学, 2021(01)
  • [2]P银行石家庄分行竞争战略研究[D]. 王宁. 河北地质大学, 2021(07)
  • [3]M银行IT运维外包人员绩效评价研究[D]. 宋健.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4]社区金融服务的规制及对策研究[D]. 史婷婷. 青岛大学, 2019(02)
  • [5]服务型行业“公共形象”评价研究 ——以民生银行满意度测评为例[D]. 丁小玲.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8)
  • [6]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再融资行为研究 ——基于公告效应角度[D]. 邓柠杉. 西南财经大学, 2013(04)
  • [7]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研究[D]. 陈潘武. 苏州大学, 2009(05)
  • [8]民生银行顺应市场规律走科学发展之路[J]. 健宇,赵亮. 了望, 2008(10)
  • [9]民生银行资产巨增之谜[N]. 本报记者 尚志新 杨崇伟. 中国经济时报, 2008
  • [10]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上市银行资本管理研究[J]. 刘百花. 国际金融研究, 2007(01)

标签:;  ;  ;  ;  ;  

董文标解读民生银行上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