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髌骨软骨软化症病因的生物力学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明耀,苏水军[1](2021)在《高校足球专项学生运动损伤特点与防护方法》文中指出高校足球专项学生在训练和比赛中,常因各种原因难免发生运动损伤。这些损伤中较为常见的急性损伤有擦伤、扭伤、拉伤、挫伤和骨折等;慢性损伤有"足球踝"、髌腱炎、髌骨软化症和半月板损伤等。本文将从足球运动中常见的急慢性损伤定义、原因、特点、机制和防护方法等方面展开阐述,呈现该项目损伤的特点和规律,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普及足球运动损伤知识和运动防护方法,为预防足球运动损伤发生和发展提供参考。
王帅,张荣斌,崔建峰[2](2021)在《体外冲击波应用于髌骨软化症患者的疗效分析及对其疼痛度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选用体外冲击波治疗髌骨软化症患者的效果及对疼痛度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该院收治的84例髌骨软化症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42例)患者盐酸氨基葡萄糖治疗,观察组(42例)患者行盐酸氨基葡萄糖、体外冲击波联合治疗,观察患者炎症因子水平、疼痛度、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以及WOMAC骨关节炎指数等。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患者CRP水平为(7.51±0.52)mg/L、IL-6水平为(145.71±50.18)ng/L、TNF-α水平为(1.11±0.22)pg/L,相较于对照组均显着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508、3.170、15.271,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分值为(3.51±0.12)分,相较于对照组显着更低;Lysholm分值为(86.71±16.17)分,相较于对照组显着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157、4.024,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WOMAC量表中的疼痛度、僵硬度、日常活动度及总分均有降低,观察组疼痛度、僵硬度、日常活动度及总分依次为(3.11±0.32)分、(1.19±0.52)分、(9.22±0.18)分、(13.52±0.23)分,其下降度均较对照组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138、18.880、368.572、342.332,P<0.05)。结论髌骨软化症患者临床治疗中选用体外冲击波联合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疼痛度与膝关节功能的改善效果,缓解患者炎症反应,提升预后,可获得更理想的治疗有效性。
周世博[3](2021)在《培本治痹汤加减治疗肝肾亏虚型髌骨软化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
罗志斌[4](2021)在《足阳明经筋排刺加电针治疗髌股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膝关节足阳明经筋排刺加局部电针,治疗髌骨向外倾斜移位型髌股关节炎,与单纯局部针刺治疗相对照,观察比较它们的疗效,进一步探索针刺治疗本病的优化方案。方法:将74例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并经排除标准排除后入选符合试验的受试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一组37例。对照组予患侧针刺内膝眼、外膝眼、血海、梁丘、阳陵泉,其中内外膝眼接一组电针。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循足阳明经筋走行分两排进行针刺,其一从鹤顶至箕门,另一从梁丘至伏兔。两排前后四等分,一排5穴,共10穴。于两侧排针前后及内外膝眼处接以电针,各治疗30分钟。选用Lysholm量表总积分、髌骨倾斜角和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作为治疗指标进行疗效的综合评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种方法治疗的区别。结果:(1)本次试验共计完成70例,其中试验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及治疗前Lysholm量表总积分、髌骨倾斜角等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两组Lysholm量表总积分、髌骨倾斜角分别进行组内比较,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说明两组治疗均有效;(3)治疗后,两组患者Lysholm量表总积分、髌骨倾斜角分别进行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表明试验组对患者的总体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对促进向外倾斜移位髌骨恢复正常生理位置方面较对照组有优势;(4)治疗后,试验组治愈率71.43%,对照组治愈率42.86%,根据两组治愈率的比较,P<0.05,说明试验组在治愈率方面的治疗效果比对照组要好。结论:通过膝关节足阳明经筋排刺加局部电针治疗,能有效调节股四头肌与膝关节生物力学异常情况,促进向外倾斜移位髌骨恢复正常生理位置,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因此针对膝关节周围足阳明经筋排刺加电针刺激配合局部针刺是治疗向外倾斜移位型髌股关节炎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陈星雯[5](2021)在《密集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观察密集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对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视觉模拟评分(VAS)和Lysholm膝关节功能的改善情况,为临床上治疗髌下脂肪垫损伤提供一种治疗方案。方法:将2020年1月-2021年1月就诊于南平市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门诊和住院的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病例68例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方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4例。治疗组采用密集温针灸+推拿治疗,对照组采用推拿治疗,均治疗6次为一疗程,每天1次,共治疗2个疗程。在治疗前、治疗后由专门人员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组患者进行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测定膝关节活动度。收集治疗前、治疗2周后患者评分量表和关节活动度的数据,运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结束后,2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治疗组VAS评分相比较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Lysholm膝关节评分在各方面评分和总分上均高于治疗前,治疗组综合评分相比较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ROM角度值均高于治疗前,治疗组ROM角度值比较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两组患者共68例,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治愈率为41.18%,好转率为52.94%,总有效率94.12%;对照组治愈率26.47%,好转率47.06%,总有效率73.52%。两组治疗结束后,总体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密集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和推拿治疗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均有效果,但密集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效果、治愈率及有效率均明显优于推拿组。2.密集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改善膝关节活动范围,提高Lysholm膝关节量表评分,降低视觉模拟评分(VAS);在疼痛、功能改善方面,效果较为显着。3.密集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在改善髌下脂肪垫损伤患者临床症状方面有显着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沈欣欣[6](2021)在《针刺肌筋膜触发点联合等速肌力测试仪训练股四头肌治疗髌股关节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针刺肌筋膜触发点联合等速肌力测试仪训练股四头肌治疗髌股关节炎与膝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配合股四头肌锻炼相对照,观察比较两组的疗效,寻找一种临床可行性高,疗效更为显着治疗本病的方案,以解决本病在临床治疗中能更好的缓解病情并提高临床治愈率的问题。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Ⅰ-Ⅲ级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患膝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每周一次共注射4次,配合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每天2组,共锻炼4周;实验组予毫针针刺股四头肌上的4处肌筋膜触发点,每周一次共治疗4周,联合等速肌力测试仪限弧模式锻炼股四头肌每周2次,共锻炼4周。选用疼痛VAS评分、膝关节Lsyholm评分及疗效评价,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不同治疗方案对髌股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结果:(1)本次研究共60名患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等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疼痛VAS评分及膝关节Lsyholm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2)治疗前与治疗后两组疼痛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治疗后对照组疼痛VAS评分与治疗组疼痛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改善疼痛方面优于对照组。(3)治疗前后两组膝关节Lsyholm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膝关节功能得到改善;治疗后对照组膝关节Lsyholm评分与实验组膝关节Lsyholm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较对照组膝关节功能改善明显。(4)治疗后总体疗效评价,对照组总有效率86.7%,实验组总有效率90%,两组总体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临床治愈率40%。实验组临床治愈率60%,实验组临床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肌筋膜触发点联合等速肌力测试仪训练股四头肌治疗髌股关节炎疗效确切,能够更好的缓解患者疼痛,改善患者关节功能活动,适用临床治疗Ⅰ-Ⅲ级的髌股关节炎患者。
李富涛[7](2021)在《身痛逐瘀汤加减结合韦氏手法治疗髌骨不稳症的近期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中药身痛逐瘀汤加减结合韦氏手法与塞来昔布加韦氏手法治疗气滞血瘀型髌骨不稳症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本课题参照临床试验随机分组原则,病例都来自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2019-03月至2021-03月符合纳入标准,经排除标准筛选的60例气滞血瘀型髌骨不稳症的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身痛逐瘀汤加减配合韦氏手法治疗,身痛逐瘀汤每日1袋,分早晚2次饭后半小时温服,韦氏手法2天1次;对照组予以韦氏手法联合塞来昔布胶囊口服;以上治疗连续3周。最终脱落一例,纳入59例,治疗组29例、对照组30例,完成治疗3周后,对各项观察指标进行评定记录。所得数据使用SPSS25.0统计软件处理,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后总体疗效进行比较。结果:(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发病部位、病程、体重指数,治疗前VAS评分、膝关节Lysholm评分、膝关节活动度、Q角、髌骨指数等各项指标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治疗结束后,两组病例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经配对T检验比较: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评分都比治疗前有明显好转(P<0.05);Q角、髌骨指数对比治疗前(P>0.05)无统计学差异,变化不明显。(3)两组病例治疗后各项临床观测指标进行比较:(1)VAS评分:治疗后两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对疼痛缓解无明显差异。(2)Lysholm评分: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治疗举措在膝关节功能改善方面好于对照组。(3)膝关节活动度:治疗组活动度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改善膝关节活动度方面治疗组措施更佳,优于对照组。(4)Q角:治疗后两组患者Q角比较,两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5)髌骨指数:治疗后两组患者髌骨指数比较,两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6)总体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两组临床症状量化评分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近期疗效相差不明显,区别不大。结论:1、两组治疗气滞血瘀型髌骨不稳症患者在缓解疼痛症状、改善膝关节功能评分方面均有明显效果,但身痛逐瘀汤加减联合韦氏手法治疗优于塞来昔布联合韦氏手法治疗。2、身痛逐瘀汤加减联合韦氏手法在改善膝关节活动度方面优于塞来昔布联合韦氏手法治疗,虽然髌骨指数与Q角变化不明显。身痛逐瘀汤加减联合韦氏手法与塞来昔布联合韦氏手法治疗的近期总有效率大体相当,中药组优于西药组。3、身痛逐瘀汤加减联合韦氏手法治疗气滞血瘀型髌骨不稳症患者在近期治疗方面有明显成效,安全性高,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及推广运用。
傅少峰[8](2021)在《韦氏整治手法结合中药烫疗治疗髌骨软化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临床研究通过观察韦氏整治手法结合中药烫疗治疗髌骨软化症(寒湿痹阻型)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并与单纯韦氏整治手法及单纯中药烫疗作对照,以寻求一种简便安全、高效、依从性高的综合治疗方案,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就诊的90例受试者随机分成三组,即联合组、单纯手法组、单纯中药烫疗组,每组各30例。实际观察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脱落16例,最终完成治疗联合组25例,单纯手法组25例,单纯中药烫疗组24例。联合组采用韦氏整治手结合中药烫疗治疗,单纯手法组采用韦氏整治手法治疗,单纯中药烫疗组采用中药烫疗治疗,每3天一次,治疗1个月(按30天算)。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局部痛点压痛值、膝关节疼痛VAS评分、膝关节Lysholm评分、中医症候积分、膝关节活动度,并记录不良反应情况。应用软件SPSS25.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组患者在治疗前性别、年龄、发病部位、病程,局部痛点压痛值、膝关节疼痛VAS评分、膝关节Lysholm评分、中医症候积分、膝关节活动度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局部痛点压痛值比较:在改善局部痛点压痛值上,联合组优于单纯手法组与单纯中药烫疗组,且单纯手法组优于单纯中药烫疗组。(2)膝关节疼痛VAS评分比较:在改善膝关节VAS疼痛评分上,联合组优于单纯手法组与单纯中药烫疗组,单纯手法组与单纯中药烫疗组改善程度相当。(3)膝关节Lysholm评分比较:在改善膝关节Lysholm评分上,联合组优于单纯手法组与单纯中药烫疗组,且单纯手法组优于单纯中药烫疗组。(4)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上,联合组优于单纯手法组与单纯中药烫疗组,单纯手法组与单纯中药烫疗组改善程度相当。(5)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在改善膝关节活动度上,联合组优于单纯手法组与单纯中药烫疗组,且单纯手法组优于单纯中药烫疗组。(6)总体疗效比较:治疗后,联合组25例寒湿痹阻型髌骨软化症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单纯手法组的25例寒湿痹阻型髌骨软化症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0%;单纯中药烫疗组的24例寒湿痹阻型髌骨软化症患者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5%。结论:1、韦氏整治手法及中药烫疗治疗髌骨软化症(寒湿痹阻型)均有效,且两者联合使用的疗效优于单用韦氏整治手法或中药烫疗,且复发率较低。2、韦氏整治手法结合中药烫疗在缓解髌骨软化症患者疼痛,改善膝关节活动功能方面以及中医证候方面,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安全性高,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中医特色综合疗法。
Roy ALTMAN,Paul BEATTIE,Amanda FERLAND,Lee HERRINGTON,Sandra KAPLAN,David KILLORAN,Tom MCPOIL,Christopher POWERS,Leslie TORBURN,王芗斌,刘燕平,苏娟,巫丽媛,陈雪玲,徐洋,廖麟荣,孙扬,韩云峰[9](2021)在《《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髌股关节疼痛》临床实践指南(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国物理治疗协会(APTA)骨科分会基于功能、残疾和健康国际分类(ICF)制定髌股关节疼痛临床实践指南。指南首先说明了制定方法、髌股关节疼痛对应的国际疾病分类ICD-10编码及ICF相应的编码;此外,通过回顾最新的同行评议文献对证据水平进行评分,并对髌股关节疼痛相关的评估和物理治疗方案提出推荐意见及其等级说明。其内容分为3个部分:(1)基于损伤/功能的诊断:患病率和发生率、病理解剖特征、危险因素、诊断、功能分类(过度使用/过度负荷但不伴其他障碍、肌肉表现不足、运动协调障碍、活动障碍)、鉴别诊断。(2)检查:结局测评、活动受限、躯体损伤评测的方法以及信效度说明,并总结最佳实践观点。(3)干预方法:包括运动治疗、贴扎、支具、理疗、针刺疗法、患者教育、联合治疗等。每个部分除引用文献数据详细说明外,还有相应的总结、证据综合和临床原理、知识空白和推荐意见说明。本指南为康复临床工作者(包括康复医师和治疗师)在髌股关节疼痛的管理方面提供了整体康复方案,也为彼此工作之间的衔接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认识,知识空白还为今后的科研方向提供了思路,充分体现指南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性和规范性的作用。
寇龙威,郭珈宜,郭艳幸,李峰,范仪铭,刘源,王振亚,谭新访[10](2021)在《针药结合治疗髌骨软化症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浮针结合筋骨痛消丸治疗髌骨软化症(chondromalacia patella,C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82例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采用浮针结合筋骨痛消丸治疗,对照组采用双氯芬酸钠结合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2组治疗时间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和12周随访时进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和髌韧带软硬度测量。结果:治疗前2组在WOMAC、VAS及关节活动度及髌韧带硬度的比较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推移,2组患者的关节活动度评分显着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评分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活动度显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髌韧带硬度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期比较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浮针结合筋骨痛消丸治疗髌骨软化症,能够缓解疼痛,降低髌韧带硬度,改善关节活动度,效果优于双氯芬酸钠配合玻璃酸钠的治疗。
二、髌骨软骨软化症病因的生物力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髌骨软骨软化症病因的生物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足球专项学生运动损伤特点与防护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足球专项学生常见的急性运动损伤及原因 |
1.1、急性运动损伤的类型及特点 |
1.2、急性运动损伤的原因及机制 |
2、足球专项学生常见慢性运动损伤及原因 |
2.1、慢性运动损伤的类型及特点 |
2.2、慢性运动损伤的原因及机制 |
3、急性运动损伤防护方法 |
4、慢性运动损伤防护方法 |
5、结语 |
(2)体外冲击波应用于髌骨软化症患者的疗效分析及对其疼痛度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
2.2 两组疼痛度与膝关节功能比较 |
2.3 两组WOMAC评分比较 |
3 讨论 |
(4)足阳明经筋排刺加电针治疗髌股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理论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1.1 中医病名 |
1.2 本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
1.3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治疗 |
2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
2.1 髌股关节炎病因病机 |
2.2 髌股关节炎的影像学诊断 |
2.3 西医对本病的治疗概况 |
小结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样本量估计 |
1.2 研究对象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详见附录E) |
1.6 剔除和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受试者纳入 |
2.2 分组方法 |
2.3 治疗方法 |
2.4 盲法 |
2.5 技术路线图(详见附录G) |
2.6 不良事件 |
3 疗效观察 |
3.1 一般项目 |
3.2 疗效观测指标 |
3.3 疗效评定标准 |
3.4 安全性评价标准 |
3.5 数据观察时间 |
3.6 数据分析方法 |
4 结果 |
4.1 基本资料统计分析 |
4.2 研究结果统计分析 |
5 剔除、脱落病例与安全性分析 |
5.1 剔除、脱落病例 |
5.2 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1 课题设计合理性 |
1.1 足阳明经筋针刺探讨 |
1.2 排针刺法探讨 |
1.3 电针选用探讨 |
2 临床疗效评价与结果分析 |
2.1 评价指标与可信度分析 |
2.2 结果分析 |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髌股关节炎中西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密集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对象 |
2.2 操作方法 |
2.3 不良事件的处理方案 |
2.4 评价标准 |
2.5 观察指标 |
3 统计学分析 |
研究结果 |
1 临床资料完成情况 |
2 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
2.1 2组患者性别比较 |
2.2 2组患者年龄比较 |
2.3 2组患者病程比较 |
2.4 2组患者发病部位比较 |
3 2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4 2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活动度比较 |
5 2组患者治疗前后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
6 疗效评价 |
7 安全性比较 |
讨论与分析 |
1 髌下脂肪垫损伤的中外认识 |
1.1 中医对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的认识 |
1.2 现代医学对髌下脂肪垫损伤的认识 |
2 髌下脂肪垫损伤的发病机制 |
2.1 传统医学对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的病机分析 |
2.2 现代医学对髌下脂肪垫损伤的发病机制分析 |
3 密集温针灸在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中的理论与应用 |
3.1 针刺在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中的应用 |
3.2 艾灸在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中的应用 |
4 推拿在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中的应用 |
5 相关膝关节疾病的鉴别诊断 |
5.1 髌骨软化症(CP) |
5.2 半月板损伤 |
5.3 前交叉韧带(ACL)损伤 |
5.4 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 |
5.5 膝关节滑膜炎 |
5.6 膝骨性关节炎(KOA) |
总结 |
6 疾病诊断与观察指标的选择 |
6.1 疾病诊断 |
6.2 疼痛量表 |
6.3 关节活动度量表 |
7 结果分析 |
7.1 一般资料分析 |
7.2 临床疗效分析 |
7.3 2组治疗后VAS评分分析 |
7.4 2组治疗后膝关节活动度分析 |
7.5 2组治疗后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分析 |
8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近5年来中医疗法治疗髌下脂肪垫损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针刺肌筋膜触发点联合等速肌力测试仪训练股四头肌治疗髌股关节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现代医学对髌股关节炎的认识 |
1.1 髌股关节炎的发病机制 |
1.2 影像学诊断 |
1.3 髌股关节炎的西医治疗 |
2.祖国医学对髌股关节炎的认识 |
2.1 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 |
2.2 祖国传统医学对髌股关节炎的治疗 |
2.2.1 针灸治疗 |
2.2.2 中药治疗 |
2.2.3 中医手法推拿治疗 |
2.2.4 小针刀治疗 |
3.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研究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症型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案 |
2.1.1 主要仪器设备 |
2.1.2 实验组治疗方法 |
2.1.3 对照组治疗方法 |
2.2 疗效观察指标 |
2.3 安全性评价 |
2.4 统计分析方法 |
3.结果 |
3.1 基本资料统计分析 |
3.2 治疗前后对照组及实验组疼痛 VAS 及膝关节 Lsyholm 量化评 |
3.3 总体疗效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针刺股四头肌肌筋膜触发点对髌股关节炎治疗的理论基础 |
1.1 肌筋膜触发点的认识 |
1.2 髌股关节炎与股四头肌的关系 |
2.针刺肌筋膜触发点与传统中医的关系 |
3.等速肌力测试仪在髌股关节炎中的应用 |
4. 研究结果分析 |
5. 存在问题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髌股关节炎研究进展及中医治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7)身痛逐瘀汤加减结合韦氏手法治疗髌骨不稳症的近期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1.1 一般资料 |
1.1.2 西医诊断标准 |
1.1.3 中医诊断标准 |
1.1.4 纳入标准 |
1.1.5 排除标准 |
1.1.6 剔除标准 |
1.1.7 脱落标准 |
1.1.8 收集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分组 |
2.1.1 分组 |
2.1.2 治疗组的治疗方案 |
2.1.3 对照组的治疗方案 |
2.1.4 功能锻炼 |
2.1.5 注意事项 |
2.2 .观察指标 |
2.2.1 一般资料 |
2.2.2 疗效观察指标 |
2.2.3 疗效评定 |
2.2.4 .安全观察 |
2.2.5 统计学处理 |
第三部分 结果 |
3.1 剔除及脱落病例 |
3.2 一般资料比较 |
3.2.1 两组患者性别分布对比 |
3.2.2 两组患者年龄情况对比 |
3.2.3 两组患者发病部位分布对比 |
3.2.4 两组患者病程分布对比 |
3.2.5 两组患者BMI对比 |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 |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ysholm评分比较 |
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活动度比较 |
3.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Q角角度比较 |
3.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髌骨指数的比较 |
3.8 两组患者总体疗效对比 |
3.9 安全性指标观察 |
3.10 复发率情况 |
第四部分 讨论 |
4.1 传统医学对PI的认识与治疗 |
4.1.1 传统医学对PI的认识 |
4.1.2 传统医学对PI治疗 |
4.2 现代医学对PI的认识 |
4.2.1 PI易发因素 |
4.2.2 现代医学对PI的检查及诊断 |
4.2.3 现代医学对PI治疗 |
4.3 中医推拿手法治疗髌骨不稳症的机理 |
4.3.1 中医机理 |
4.3.2 西医机理 |
4.4 韦氏整治手法对于PI的治疗优势 |
4.5 身痛逐瘀汤立方分析 |
4.5.1 身痛逐瘀汤各组成药物的研究 |
4.6 提倡伸膝等长收缩锻炼 |
4.7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4.7.1 临床观察指标分析 |
4.7.2 临床总疗效结果比较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缩略词表 |
综述 中西医治疗髌骨不稳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8)韦氏整治手法结合中药烫疗治疗髌骨软化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
1.1 病例选择 |
1.1.1 病例来源 |
1.1.2 诊断标准 |
1.1.3 纳入标准 |
1.1.4 排除标准 |
1.1.5 终止标准 |
1.1.6 病例脱落与处理 |
1.2 伦理学 |
1.3 研究方法 |
1.3.1 分组 |
1.3.2 治疗方案 |
1.3.3 观察指标 |
1.3.4 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
2 试验结果 |
2.1 试验完成情况 |
2.2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
2.3 疗效 |
2.3.1 三组治疗前后局部痛点压痛值比较 |
2.3.2 三组治疗前后膝关节疼痛VAS评分比较 |
2.3.3 三组治疗前后膝关节Lysholm评分结果比较 |
2.3.4 三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比较 |
2.3.5 三组治疗前后膝关节活动度比较 |
2.3.6 三组患者总体疗效 |
2.3.7 不良反应 |
2.3.8 三组治疗结束后2 个月随访复发情况比较 |
3 讨论 |
3.1 髌骨软化症中医学认识基础 |
3.1.1 病名方面 |
3.1.2 病因病机方面 |
3.2 髌骨软化症现代医学认识基础 |
3.2.1 发病机制 |
3.2.2 髌骨软化症疼痛机制 |
3.3 髌骨软化症治疗策略 |
3.3.1 中医治疗 |
3.3.2 西医治疗 |
3.3.3 中西医综合治疗优势 |
3.4 推拿手法治疗髌骨软化症的机理 |
3.4.1 中医机理 |
3.4.2 现代医学机理 |
3.5 韦氏整治手法治疗CMP的机理 |
3.6 中药烫疗机理 |
3.7 韦氏整治手法结合中药烫疗治疗髌骨软化症的特点与优势 |
3.8 研究结果讨论 |
3.8.1 局部痛点压痛值 |
3.8.2 膝关节疼痛VAS评分 |
3.8.3 膝关节Lysholm评分 |
3.8.4 中医证候积分 |
3.8.5 膝关节活动度 |
3.8.6 临床总疗效结果分析 |
3.8.7 安全性评价讨论 |
3.8.8 复发情况比较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 |
附图 |
综述 髌骨软化症保守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9)《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髌股关节疼痛》临床实践指南(一)(论文提纲范文)
1推荐总结 |
1.1诊断 |
1.2分类 |
1.3 PFP基于损伤/功能分类的子分类 |
1.3.1过度使用/过度负荷但无其他障碍 |
1.3.2肌肉表现不足 |
1.3.3运动协调障碍 |
1.3.4活动障碍 |
1.4检查———结局测评:活动限制/自报告测评 |
1.5检查———活动限制/身体表现测评 |
1.6检查———活动限制/身体障碍测评 |
1.7干预———运动治疗的具体模式 |
1.8干预———髌骨贴扎 |
1.9干预———髌股关节关节矫形器(支具) |
1.10干预———足部矫形器 |
1.11干预———生物反馈 |
1.12干预———跑步时步态再训练 |
1.13干预———血流限制训练结合高重复膝关节靶向运动治疗 |
1.14干预———针刺疗法 |
1.15干预———手法治疗 |
1.16干预———生物物理因子 |
1.17干预———患者教育 |
1.18干预———联合治疗 |
2引言 |
2.1指南目的 |
2.2意向声明 |
2.3指南的范围和原理 |
3方法 |
3.1证据水平 |
3.2证据的强度和推荐等级 |
3.3指南确认过程描述 |
3.4宣传和实施工具 |
3.5分类 |
3.5.1 PFP伴随过度使用/过度负荷但无其他损伤 |
3.5.2髌股疼痛伴肌肉功能障碍 |
3.5.3髌股疼痛伴运动协调障碍 |
3.5.4髌股疼痛伴活动受限 |
3.6指南的组织 |
4基于损伤/功能的诊断 |
4.1患病率和发生率 |
4.2病理解剖特征 |
4.2.1临床表现 |
4.2.1.1疼痛 |
4.2.1.2人体测量学 |
4.2.1.3大腿力产生减少 |
4.2.1.4髋关节力减少 |
4.2.1.5生物力学 |
4.2.1.6疼痛敏化 |
4.2.1.7 PFP复发率 |
4.2.2 PFP和髌股关节炎 |
4.2.3总结 |
4.3危险因素 |
4.3.1人口统计学 |
4.3.2局部因素 |
4.3.2.1肌肉力量 |
4.3.2.2髌股关节特征 |
4.3.3近端因素 |
4.3.4远端因素 |
4.3.5总结 |
4.3.6心理因素 |
4.3.7预后因素 |
4.3.8总结 |
4.4诊断 |
4.4.1证据综合和临床原理 |
4.4.2知识空白 |
4.4.3推荐 |
4.5分类 |
4.5.1证据综合和临床原理 |
4.5.2知识空白 |
4.5.3推荐 |
4.5.4基于损伤/功能分类的PFP的子类别 |
4.5.4.1支持“过度使用/过度负荷无其他障碍”子分类的证据 |
4.5.4.2支持“肌肉表现不足”子分类的证据 |
4.5.4.3支持“运动协调障碍”子分类的证据 |
4.5.4.4支持“活动障碍”子分类的证据 |
4.6鉴别诊断 |
4.6.1医学鉴别诊断 |
4.6.2肌肉骨骼的鉴别诊断 |
4.6.3心理因素筛查 |
(10)针药结合治疗髌骨软化症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 入组标准 |
1.1 诊断标准 |
1.1.1 西医诊断标准 |
1.1.2 中医诊断标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脱落、中止和剔除标准 |
2 一般资料 |
3 治疗方法 |
3.1 观察组 |
3.2 对照组 |
4 观察指标 |
4.1 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法 |
4.2 西安大略麦马斯特大学骨性关节炎的指标(WOMAC)评分法 |
4.3 关节伸直、屈曲度 |
4.4 肌骨超声检测髌韧带硬度 |
5 统计学方法 |
结 果 |
1 2组患者治疗前后WOMAC评分比较 |
2 2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3 2组治疗前后屈伸活动度比较 |
4 2组治疗前后肌肉软硬度比较 |
讨 论 |
四、髌骨软骨软化症病因的生物力学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足球专项学生运动损伤特点与防护方法[J]. 张明耀,苏水军.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1(22)
- [2]体外冲击波应用于髌骨软化症患者的疗效分析及对其疼痛度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J]. 王帅,张荣斌,崔建峰. 系统医学, 2021(21)
- [3]培本治痹汤加减治疗肝肾亏虚型髌骨软化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周世博.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4]足阳明经筋排刺加电针治疗髌股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D]. 罗志斌.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密集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寒湿型髌下脂肪垫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星雯.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针刺肌筋膜触发点联合等速肌力测试仪训练股四头肌治疗髌股关节炎的临床观察[D]. 沈欣欣.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7]身痛逐瘀汤加减结合韦氏手法治疗髌骨不稳症的近期疗效观察[D]. 李富涛.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8]韦氏整治手法结合中药烫疗治疗髌骨软化症的临床研究[D]. 傅少峰.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9]《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髌股关节疼痛》临床实践指南(一)[J]. Roy ALTMAN,Paul BEATTIE,Amanda FERLAND,Lee HERRINGTON,Sandra KAPLAN,David KILLORAN,Tom MCPOIL,Christopher POWERS,Leslie TORBURN,王芗斌,刘燕平,苏娟,巫丽媛,陈雪玲,徐洋,廖麟荣,孙扬,韩云峰. 康复学报, 2021(02)
- [10]针药结合治疗髌骨软化症临床研究[J]. 寇龙威,郭珈宜,郭艳幸,李峰,范仪铭,刘源,王振亚,谭新访.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1(03)
标签:髌骨软骨软化症论文;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论文; 推拿手法论文; 关节炎症状论文; 中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