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在胫骨粉碎性多节段骨折中的应用

有限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在胫骨粉碎性多节段骨折中的应用

一、有限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在胫骨粉碎及多段骨折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连晓东[1](2021)在《双反牵引微创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与临床疗效》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双反牵引逆行髓内钉微创治疗股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目的:本研究旨在介绍双反牵引复位器(DRTR)在股骨远端关节外骨折逆行髓内钉(RE-IMN)中的应用。方法:共有48例关节外股骨远端骨折患者于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被送进三甲医院的创伤中心,参加了这项研究,随机分为实验组(双反牵引组)和对照组(传统治疗组)。记录患者的信息和骨折特征,手术数据,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指标。结果:在本研究中,双反牵引复位器有助于实现和维持所有股骨远端骨折的复位。实验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分别为137min(80~210mi n),320ml(200~600ml)。对照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24min(范围为70~200min)。术中平均失血量为412ml(范围为300~800ml)。19例患者出院前发现有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未见伤口感染病例,未见不愈合或畸形愈合病例。平均随访时间为21个月(18-30个月)。实验组HHS、LKFS和VAS评分分别为89.9(86-97)、79.1(75-87)和2.1(从0到5)。对照组HHS、LKFS和VAS评分分别为89.8(85-98)和73.5(73-85)和1.8(从0到5)。未发现与双反牵引复位器相关的并发症。小结:双反牵引复位器可成功地应用于逆行髓内钉RE-IMN治疗股骨远端骨折,不仅有助于闭合复位或维持股骨远端骨折的复位,而且可应用逆行髓内钉RE-IMN固定。第二部分股骨髁关节内粉碎骨折闭合复位微创固定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双反牵引闭合复位微创固定股骨髁粉碎骨折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治疗的24例股骨髁间患者资料。患者均为股骨髁间及髁上粉碎骨折,按照AO/OTA骨折分型均为33C3型。随机分为双反牵引组12例(实验组)和传统手术组12例(对照组)。记录每位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功能评分。结果:24例患者术后获12~36个月随访,平均17.5个月。实验组平均手术时间52.2min(41min~73min),切口总长度平均13.8cm(11cm~17cm)。无一发生内外翻畸形,也无膝关节感染的发生。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71.2min(45min~103min),切口总长度平均16.3cm(14cm~19cm)。末次随访时按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标准评定患膝功能:实验组平均得分为86.3分(78~93分);对照组平均得分为82.7分(76~90分)。小结:双反牵引闭合复位微创固定股骨髁粉碎骨折,可获得良好的复位效果和功能。此方法不切开关节囊,术后膝关节功能锻炼患者耐受性好,避免了膝关节粘连和僵直。第三部分自断加压螺栓与锁定螺钉辅助双接骨板固定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目的:通过生物力学研究比较加压自断螺栓与锁定螺钉辅助双钢板固定股骨远端骨折的各项力学特征。方法:选取12具成年男性防腐下肢标本,建立股骨远端骨折(AO分型为33-C2.3)模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骨折模型随机分成对照组(锁定螺钉辅助双钢板组)和实验组(加压自断螺栓辅助双钢板组)。依次对两组标本进行轴向负荷测试、扭转负荷测试和循环轴向负荷测试,并记录每具标本的扭转刚度、轴向刚度及不可逆性形变量。结果:在600 N的垂直载荷及循环负荷下,两组模型均未出现螺钉松动或钢板断裂等内固定失败的情况。实验组的垂直刚度和不可逆性形变量分别为2224.67±61.41 N/mm、0.24±0.01 mm,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121.33±79.04 N/mm、0.26±0.01mm,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0,P<0.05)。然而在扭转实验中,对照组的扭转刚度为2.42±0.48 Nm/degre e,实验组的扭转刚度为2.47±0.67 Nm/degree,虽然实验组的略好于对照组,但两组并无统计学差异(P=0.229)。小结:加压自断螺栓辅助双钢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稳定性强于锁定螺钉辅助双钢板,且拥有更好地生物力学优势。这有利于内固定患者术后早期及长期的功能锻炼,对于治疗股骨远端骨折,尤其是对股骨远端粉碎性的骨折更具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价值。第四部分双反牵引微创治疗FraserⅡ型浮膝损伤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顺势复位技术微创治疗FraserⅡ型浮膝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8年7月采用顺势复位技术微创治疗的7例FraserⅡ型浮膝损伤患者资料。男5例,女2例;年龄30~82岁,平均52岁;7例患者均为浮膝损伤合并胫骨平台骨折,其中FraserⅡA型(胫骨平台骨折伴有股骨干骨折)5例,ⅡC型(胫骨平台骨折伴有股骨髁骨折)2例。应用顺势双反牵引复位器分别闭合复位股骨及胫骨平台骨折,微创置入内固定物。记录手术时间、单个切口平均长度、失血量、透视次数等数据。随访患者,拍摄下肢正侧位X线片,记录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7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87.2 min,单个切口平均长度为2.8cm(1~4 cm),失血量平均为471 m L,透视次数平均为37次。所有患者术后X线均显示骨折对位及力线良好,关节面平整。7例患者切口均为甲级愈合。7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12~21个月(平均15.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12.8周。末次随访时,7例患者HSS评分结果显示:优6例,良1例。小结:浮膝损伤伤情复杂,采用顺势双反牵引复位器可分别闭合复位微创固定股骨侧骨折及胫骨侧骨折,将同侧下肢两部位的复杂多发骨折转变为两部位单独的简单骨折,可获得较好的膝关节功能。

王叶武,李智,金玉梅,任静,顾浩,朱庭标,刘峰,张勇,[2](2020)在《阻挡钉技术辅助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下肢长骨干粉碎性骨折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阻挡钉技术辅助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下肢长骨干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2—2015-12诊治的30例下肢长骨干粉碎性骨折,采用克氏针撬拨辅助闭合复位、阻挡钉技术辅助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结果 3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8(12~24)个月。骨折均一期愈合,未发生深部感染、骨折不愈合、断钉等并发症。患肢膝关节、踝关节经过康复锻炼后功能恢复正常。术后12个月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优9例,良5例,可2例;踝关节功能Olerud-Molander评分:优12例,良1例,可1例。结论阻挡钉技术的应用扩展了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的手术适应证,较其他内固定方式更加稳定,更符合生物学固定的理念,在治疗下肢长骨干粉碎性骨折中具有创伤小、骨折固定牢固、骨折愈合率高、可早期康复训练、患侧膝踝关节功能获得较好保留的优点。

覃文杰,朱成明,吴昊,胡居正,石展英[3](2020)在《两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胫骨多段骨折的疗效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应用交锁髓内钉与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多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胫骨多段骨折共3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交锁髓内钉组(21例)和钢板组(18例)。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按照Johner-Wruhs胫骨干骨折疗效评估标准对患者功能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未出现肢体血管神经损伤。髓内钉组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和术中失血量均显着优于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随访11~22个月,平均(13.67±4.76)个月。钢板组有2例术后因感染或骨不连行翻修术,而髓内钉组无翻修病例。髓内钉组开始负重行走时间和完全负重行走时间均显着早于钢板组(P<0.05);末次随访时髓内钉组的膝伸屈、踝背伸和踝跖屈ROM均显着大于钢板组(P<0.05);末次随访时按Johner-Wruhs标准评定临床效果,髓内钉组优14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95.23%;钢板组优10例,良5例,可1例,差2例,优良率83.3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胫骨多段骨折,两种手术方式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髓内钉可以更早负重,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王爽[4](2019)在《不同穿针构型的环形支架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借助生物力学实验,比较固定胫骨干骨折的环形支架不同穿针方式五种构型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以直径3cm的直型聚乙烯塑料棒(PE棒)制作胫骨中段不稳定骨折模型,选取相同厂家同批次的聚乙烯塑料棒15根,将其随机均分为5组。截取长度51cm,两端各做6.5cm深度牙托粉塑模包埋,以适合机械安装,自中央部分横型截除2cm,形成每段18cm游离段。应用内径155mm的泰勒全环和螺纹杆安装四环结构环形支架,两端组环外径各8cm,中间两环间内径16cm,其中中间骨段上下各7cm,缺损骨段长度2cm。外固定架两端环外缘距相邻牙托粉塑模边缘各3cm。5组构型的穿针分别应用2.0mm克氏针及5.0mm半针或混合应用,每个环两枚固定针交叉90°固定。具体构型分为:每个环的穿骨元件均为交叉成90°的拉张克氏针组即全克氏针组(A组)、每个环均由2枚5.0mm螺纹半针相交叉成90°固定即全半针组(B组)、两端的两个环均由交叉成90°的拉张克氏针固定同时中间两环各以1枚拉张克氏针及1枚半针成90°交叉固定,且两枚半针平行(C组)、每个环均以一枚拉张克氏针结合1枚半针成90°交叉固定,且两端环组间克氏针及半针分别垂直(D组)、每个环均以1枚拉张克氏针结合1枚半针成90°交叉固定,每个环的半针及克氏针分别平行组(E组)。应用拉张器给以克氏针1200N的恒定张力,螺栓扭矩限定在14Nm。将上述5组模型分别安装至实验机器,进行扭转及轴向压缩实验。通过对轴向负荷的断端位移和不同扭矩下的扭转角度的测定并计算相对应的刚度值,进行统计分析,比较5种不同穿针方式的环形支架的生物力学差异。并以经典的“理想状态”下的全克氏针Ilizarov支架(A组)做参照标准,分别比较各组环形外固定架构型在500N轴向压缩力及5Nm旋转扭矩时生物力学稳定性大小。结果:显示随着轴向负荷及旋转扭矩的增大,不同构型的外固定架轴向位移及旋转幅度均相应增大。比较500N轴向负荷下5组不同穿针方式的环形外固定架构型的轴向负荷实验提示:B组和其他各组相比轴向压缩位移最小(P<0.05),轴向刚度最大(P<0.05);此时C组、D组、E组的轴向位移和轴向刚度分别和标准参照组A组比较,提示两项指标四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扭转实验5NM扭矩下上述5组构型两两比较时:B组在扭转角度上数值最小(P<0.05)和扭转刚度最大(P<0.05)。C组和E组在上述两项指标中比较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2>0.05),而在扭转刚度上弱于全克氏针组Ilizarov支架(A组)(P<0.05)。D组和A组在扭转角度和扭转刚度上比较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2,P=0.981)。结论:随着轴向负荷及旋转扭矩的增大,不同构型的环形外固定架轴向位移及扭转角度均相应增大。1、轴向压缩负荷实验:在轴向压力为500N时5组构型中全半针组环形支架(B组)具有最好的轴向抗压缩能力,此时C组、D组、E组的轴向抗压缩能力和A组相当。2、扭转负荷实验:在扭矩为5Nm时,5组构型中全半针组环形支架(B组)显示了更好的抗扭转能力,此时D组的抗扭能力和A组相当,C组和E组抗扭转能力相当,但二者均相较A组在抗扭转能力上为弱。

王廷帆[5](2019)在《髌上入路胫骨髓内钉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背景:自AO学者提出骨折的生物学内固定(Biological osteosythesis,BO)理念以来,BO就在世界创伤骨科领域广为传播,也被国内创伤骨科医生接受和推广。BO的内涵是必须尽可能地保护骨折局部的软组织和周围血供,在予以坚强的固定时,但应避免对骨折处加压。因为髓内钉固定具有创伤小,可以最大限度的保留骨折断端骨膜及周围软组织血运;属于中心性固定,较其他固定方式能明显降低应力遮挡等优点契合BO理念,正在逐渐取代钢板螺钉固定,成为长管状骨(如股骨、胫骨等)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案。目前,胫骨髓内钉主要是通过髌韧带入路置入,该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手术操作方便等优点在临床应用广泛。但是髌下入路的手术切口会损伤隐神经的髌下支、髌韧带和髌下脂肪垫,手术操作也可能会损伤内、外侧半月板前角、前交叉韧带、半月板间韧带和胫骨平台等结构,术后常发生膝前区疼痛,影响患者术后功能锻炼及对手术效果的满意度。其次髌下入路在膝关节屈曲120°的体位下置钉,因此股四头肌肌腱紧张,牵拉作用增大,使胫骨骨折的近端向前移位,从而让骨折复位及维持复位变得困难。还有髌下入路为获得满意的术中透视效果,常常需要反复变换体位,将会增加透视次数及手术时间,甚至出现因体位变化导致骨折复位丢失。因此,如何改善胫骨髓内钉手术方法的不足,是骨科医生必须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在查阅相关文献后,发现已有部分国外学者对髌上入路胫骨髓内钉手术进行研究和报道,故本研究开展对该手术方式的应用解剖学研究,探究髌上入路在国人群体的可行性以及手术方法,为设计出新型髓内钉内固定系统提供理论支持。目的:为了探讨髌上入路较髌下入路的优势及不足,评估该术式的可行性,为新型髓内钉的设计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在尸体标本进行模拟手术和应用解剖,比较髌上入路和髌下入路胫骨髓内钉手术的手术操作和入路解剖。方法:随机选取完整的成年人下肢福尔马林固定尸体标本20例,左右下肢各10例(西南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提供),经X线透视排除骨折、畸形、肿瘤和骨质疏松等异常情况。将上述标本分为髌上(Suprapatellar,SP)入路组和髌下(Infrapatellar,IP)入路组。观察手术体位和切口位置,测量切口长度和进针点距离膝关节内重要结构的距离。评估髌上入路置入胫骨髓内钉的安全性及可行性。结果:(1)手术体位:SP组在膝关节屈曲30°的半伸位下进行髓内钉手术。IP组在膝关节屈曲120°以上的屈膝位进行髓内钉手术。(2)SP组切口长度25.58-34.26mm,平均29.91±3.12mm;IP组切口长度37.40-51.80mm,平均44.60±4.83mm,SP组的切口长度较IP组短,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SP组切口未损伤股神经的前皮支和外侧皮支,更没有损伤隐神经的髌下支和髌韧带;IP组切口直接损伤了隐神经的髌下支、髌韧带和髌下脂肪垫。(4)置钉孔边缘到半月板间韧带前缘(Intermeniscal ligament,IML)的距离:SP组0-6.02mm,平均3.02±2.02mm;IP组0-7.42mm,平均3.26±2.52mm,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置钉孔边缘到内侧半月板前角(Anterior horn of the medial meniscus,AHMM)的距离:SP组0-12.04mm,平均6.92±3.73mm;IP组0-8.02mm,平均4.13±2.44mm。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置钉孔边缘到到外侧半月板前角(Anterior horn of the lateral meniscus,AHLM)的距离:SP组3.58-12.96mm,平均8.83±3.41mm;IP组4.02-9.56mm,平均6.00±2.26mm,SP组置钉孔距离AHLM较IP组远,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置钉孔边缘到前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根部的距离:SP组4.78-12.02mm,平均8.06±2.29mm;IP组3.44-9.42mm,平均5.66±1.67mm,SP组置钉孔距离ACL较IP组远,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置钉孔边缘到内侧胫骨平台(Medial tibial plateau,MTP)前缘的距离:SP组4.06-9.10mm,平均6.21±1.74mm;IP组5.22-11.36mm,平均8.35±2.19mm,SP组置钉孔距离MTP较IP组近,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置钉孔边缘到外侧胫骨平台(Lateral tibial plateau,LTP)前缘的距离:SP组4.44-9.38mm,平均6.56±1.55mm;IP组0-6.22mm,平均4.32±1.81mm,SP组置钉孔距离LTP较IP组远,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0)SP组膝关节内结构损伤率为30%,IP组膝关节内结构损伤率为4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经实验证实髌上入路胫骨髓内钉置入手术是可行的。(2)在膝关节屈曲20-30°的半伸位进行手术,胫骨髓内钉的置钉操作较为方便和安全,对骨折复位、维持复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3)髌上入路对比髌下入路胫骨髓内钉手术具有如下优势:1)切口避免损伤膝关节下方的软组织,可适用于软组织条件较差的胫骨近端骨折的治疗;2)避免损伤隐神经的髌下支、髌韧带,可降低了术后膝前区疼痛的风险;3)避免了髌下入路术中透视需反复变化体位的问题,使手术过程更加方便和快速;4)虽然手术操作也可能损伤膝关节内结构,但损伤关节内结构的风险更低。(4)本研究为将来设计出适合国人的髌上入路胫骨髓内钉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

李雪松[6](2018)在《基于“筋骨并重”理论的两种微创技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比较基于“筋骨并重”理论的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技术和交锁髓内钉技术在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中的临床疗效,分析归纳两种术式的优缺点,为临床中能更好的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提供参考。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在2015年10月至2017年4月之间,收治并获得随访的60例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分为两组: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组和交锁髓内钉组,每组30例,两组手术均遵循中医“筋骨并重”理论。通过分析研究以上两种内固定方式在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中手术的难易程度、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透视次数、术后引流量、临床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总结两种术式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612个月的随访,最后均骨性愈合。基于“筋骨并重”理论的这两种微创技术在难易程度上交锁髓内钉技术更为复杂,操作过程中需要更多的临床经验和技巧,且手术时长、术中透视次数、临床骨折愈合时间均多于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技术,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二者在术中出血、术后引流量上结果差异不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虽然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髓内钉组,术后疗效评价优良率高于髓内钉组,但两组数据经χ2检验,P>0.0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基于“筋骨并重”理论的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技术与交锁髓内钉技术都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较好的手术方法,但前者操作简便,手术时长短,术中透视次数少,术后并发症少且临床骨折愈合时间短,临床治疗效果更值得肯定。

杨艳东[7](2017)在《同侧胫骨复杂多段骨折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近五年所收集的同侧胫骨复杂多段骨折病例的诊治过程进行总结和归纳,把握其临床特点、寻找最佳治疗方案,为今后在同侧胫骨复杂多段骨折的临床治疗方面提供参考,从而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方法从3个方面对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河北省唐山市第二医院就诊的同侧胫骨复杂多段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1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因、伴随的多发损伤情况及患肢软组织损伤情况进行统计,了解该疾病的临床特点。2对损伤评分大于16分的患者,采用损伤控制骨科结合软组织评估与处理原则进行治疗,观察疗效。3对损伤评分小于等于16分的不同类型同侧胫骨复杂多段骨折患者,在其固定物选择及相对应的术后并发症,术后功能恢复情况(Johner-Wruhs评分)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治疗不同类型同侧胫骨复杂多段骨折的最优方案。结果共收集176病例。1临床特点:性别:女42例,男134例。年龄:1830岁29例,3140岁64例,4150岁51例,5160岁32例。病因:交通伤82例,砸伤41例,高空坠落伤32例,摔伤17例,其他4例。多发伤:椎体骨折23例,股骨骨折54例,骨盆骨折28例,颅脑损伤34例,足部骨折例45,髌骨骨折31例,胸肺部损伤29例,腹部损伤34例。软组织损伤情况:开放骨折(111例)按Gustilo骨折分型:I型39例,II型41例,III型31例;闭合骨折(共65例)按Tscherne分级:0级9例,1级14例,2级23例,3级19例。2对于损伤评分>16分患者(37例)采取损伤控制骨科结合软组织损伤评估与处理原则进行救治。结果:截肢1例,并发症7例(包括感染2例、延迟愈合3例、不愈合2例),愈合率78.4%,并发症经二期处理全部治愈。3对于损伤评分≤16分患者(139例),采用Johner-Wruhs疗效评分评定术后患肢优良率。采用外固定支架术共46例(Gustilo II型26例,III型20例):感染2例、不愈合及延迟愈合2例、畸形愈合3例、软组织缺损4例。93例采取内固定术治疗(Gustilo I型36例,闭合骨折57例)。AB型(37例):钢板固定16例:感染1例,并发症率6.3%;患肢功能优8例,良6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87.5%。髓内钉结合钢板固定21例:不愈合或延迟愈合1例,并发症率4.8%;患肢功能优8例,良10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0.5%。术后并发症及优良率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BC型28例:钢板固定9例,不愈合或延迟愈合3例,感染1例,并发症率44.4%;患肢功能优3例,良4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77.8%。髓内钉固定19例:不愈合或延迟愈合1例,并发症率5.3%;患肢功能优10例,良7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为89.5%;术后优良率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AC型(6例):钢板固定,不愈合或延迟愈合2例,感染1例;患肢功能优2例,良3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为83.3%。B型(5例):全部采用髓内钉固定,患肢功能优3例,良2例,可0例,差0例,优良率为100%;ABC型(7例):全部采用髓内钉结合钢板固定固定,不愈合或延迟愈合例2例;患肢功能优2例,良3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为85.7%。结论1同侧胫骨复杂多段骨折好发于中青年男性,以开放伤为主,交通伤为其主要致病因素,多伴有多发伤及软组织损伤。2对于损伤评分>16分患者,应用损伤控制骨科结合软组织损伤的评估与处理原则在治疗同侧胫骨复杂多段骨折时取得很好疗效。可作为该类疾病处理的首选方案。3对于损伤评分<16分患者,外固定支架是治疗II、III型开放性同侧胫骨复杂多段骨折的首选方法。闭合性同侧胫骨复杂多段骨折:AB型采用髓内钉结合钢板治疗与单独应用钢板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BC型采用髓内钉疗效好;AC型采用钢板治疗取得良好效果;B型使用髓内钉治疗效果好;ABC型采用髓内钉结合钢板治疗效果好。

乐添[8](2016)在《MIPPO技术治疗胫骨多段骨折的疗效及其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MIPPO技术治疗胫骨多段骨折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影响其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1.本研究回顾性研究从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遵义学院第五附属(珠海)医院骨科应用MIPPO技术治疗58例胫骨多段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2.将病人资料按照以下可能影响MIPPO技术治疗临床效果的的相关因素分组如下:(1)性别:男,女。(2)年龄:1840岁组;4160岁组。(3)骨折部位:胫骨中上段骨折组;胫骨中段多段骨折组;胫骨中下段骨折组。(4)骨折时软组织损伤程度:无张力性水疱的闭合性骨折轻度组;开放性骨折或有张力性水疱的闭合性骨折重度组。(5)根据骨折是否为开放性骨折:分为闭合性骨折组;Gustilo-AndersonⅠ型组;Gustilo-AndersonⅡ型组;Gustilo-AndersonⅢ型组。(6)是否合并其他部位骨折:合并其他部位骨折组;未合并其他部位骨折组(7)复位质量:解剖复位组;功能复位组;不满意复位组。(8)手术时机:急诊手术组;延期手术组。(9)术后切口愈合情况,甲级愈合组;乙级愈合组;丙级愈合组。(10)是否进行外固定:未进行外固定制动组;支具制动组;石膏制动组。3.按照Johner-Wruhs评价标准判断其临床效果。4.将以上10种可能的相关因素与MIPPO技术治疗胫骨多段骨折疗效进行单因素分析,当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5.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分析MIPPO技术治疗胫骨多段骨折的影响因素。采用SPSS 20.0数据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按照Johner-Wruhs评价标准评价,使用MIPPO技术治疗胫骨多段骨折,48例手术疗效优良,手术疗效不良者10例。(2)本研究中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性别、是否合并其他部位骨折、是否为开放性骨折、手术时机、术后切口愈合情况等6个因素对胫骨多段骨折的术后疗效无明显影响(P>0.05);而软组织损伤程度、骨折部位、复位质量、是否进行外固定等对手术疗效有重要影响(P<0.05)。(3)软组织损伤程度、骨折部位、复位质量、是否进行外固定4个因素与手术疗效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软组织损伤程度、骨折部位是影响手术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复位质量、是否进行外固定是影响手术疗效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1)良好的骨折复位、患肢早期功能锻炼是影响胫骨多段骨折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2)明确胫骨多段骨折不同部位的临床特点,重视围手术期软组织保护也是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3)MIPPO技术治疗胫骨多段骨折疗效可靠。

王惠[9](2016)在《髌上入路、经髌韧带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对比观察》文中指出目的:在这项临床研究中,旨在回顾性对比髌上入路、经髌韧带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疗效,来验证经髌上入路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能否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以利于在今后临床治疗胫骨干骨折中选择更加合适的术式并加以推广。方法:回顾性研究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13年6月至2015年1月采用闭合髓内钉治疗的72例单侧胫骨干骨折病例,所纳入病例均为闭合性胫骨干折,其中男40例,女32例,平均年龄48.38岁。按患者所选不同入路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分成两组:经髌韧带入路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组33例;髌上入路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组39例。术后随访比较两种入路治疗胫骨干骨折愈合时间,采用Johner-Wruhs评分标准比较二者临床愈合效果,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s)对患者术后膝关节疼痛程度进行评分,应用统计学方法对患者年龄、性别、髓内钉直径、VAS得分、骨折愈合时间及优良率、术后膝关节疼痛发生率等进行评价。结果:经髌韧带入路组骨折愈合时间(83.1±6.3)d,髌上入路组骨折愈合时间(82.3±6.7)d,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Johner-Wruhs评分优良率:经髌韧带入路组:优:21例、良:10例、可:2例,优良率为93.9%;髌上入路组:优:33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94.9%,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髌韧带入路组术后出现膝关节疼痛患者12例(发生率36.4%),髌上入路组术后出现膝关节疼痛患者6例(发生率15.4%),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发生膝关节疼痛病例中,经髌韧带入路组VAS评分3.4±1.1,髌上入路组3.7±0.9,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文回顾性对比髌上入路、经髌韧带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疗效,结果显示二者均较好,但髌上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能减少胫骨干骨折术后膝关节痛的发生;髌上入路髓内钉在治疗胫骨干骨折时具有一定的手术入路方面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章年年,叶招明,任伟峰,朱仰义[10](2015)在《交锁髓内钉与钢板内同定微创治疗胫腓骨多段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 :比较交锁髓内钉与钢板内固定微创治疗胫腓骨多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成人胫骨多段骨折患者39例,其中采用髓内钉治疗(髓内钉组)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2460岁,平均(40.6±9.7)岁;按AO分型,C2.1型7例,C2.2型11例。采用钢板固定治疗(钢板组)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2252岁,平均(41.7±8.1)岁;按AO分型,C2.1型7例,C2.2型13例,C2.3型1例。对两组患者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愈合时间进行分析,末次随访时采用Johner-Wruhs评价标准评价疗效。结果:39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028个月,平均15.2个月。交锁髓内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2.1±5.8)min、(70.9±7.1)ml,钢板组分别为(64.3±7.7)min、(74.1±8.5)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交锁髓内钉组术前准备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5.3±0.7)d、(11.1±1.9)个月,钢板组分别为(7.1±0.8)d、(14.1±2.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钢板组有5例发生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时Johner-Wruhs评分,髓内钉组优11例,良4例,中3例;钢板组优11例,良5例,中3例,差2例。结论:髓内钉微创治疗胫腓骨多段骨折较钢板内固定术前准备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术后骨折愈合快,但适用范围不如钢板,需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二、有限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在胫骨粉碎及多段骨折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限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在胫骨粉碎及多段骨折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双反牵引微创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与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双反牵引逆行髓内钉微创治疗股骨远端关节外骨折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股骨髁关节内粉碎骨折闭合复位微创固定的临床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自断加压螺栓与锁定螺钉辅助双接骨板固定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双反牵引微创治疗FraserⅡ型浮膝损伤的临床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股骨远端骨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阻挡钉技术辅助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下肢长骨干粉碎性骨折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两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胫骨多段骨折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 一般资料
    1.3 手术方法
    1.4 评价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围手术期情况
    2.2 随访结果
    2.3 影像学评估
3 讨论

(4)不同穿针构型的环形支架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实验对象和方法
    1.1 实验对象
        1.1.1 主要实验材料和外固定架组件
        1.1.2 主要实验工具
        1.1.3 实验仪器
        1.1.4 实验场所
        1.1.5 应用统计软件
    1.2 实验方法
        1.2.1 标本分组
        1.2.2 制备胫骨骨折模型
        1.2.3 安装外固定支架
        1.2.4 骨折的生物力学模拟实验
        1.2.5 数据的整理及统计软件分析
2.结果
    2.1 轴向压缩实验
        2.1.1 轴向位移
        2.1.2 轴向刚度
    2.2 模型扭转实验
        2.2.1 扭转角度
        2.2.2 外架扭转刚度
3.讨论
    3.1 骨折的修复愈合机制
    3.2 骨折治疗的生物力学
    3.3 骨折的治疗
        3.3.1 骨折的早期非手术治疗(夹板、石膏)
        3.3.2 骨折治疗内固定理念
        3.3.3 骨折外固定治疗的优、缺点以及Ilizarov外固定架的应用
    3.4 Ilizarov支架各组件对整体稳定性的生物力学影响
    3.5 胫骨骨折常用手术固定方式及其生物力学比较
        3.5.1 胫骨骨折常用手术固定方式
        3.5.2 胫骨骨折常见固定方式的一些生物力学特性比较
    3.6 胫骨骨折不愈合的影响因素及常见骨不连情况的处置
    3.7 实验设计思路及相关评价
    3.8 数据分析
    3.9 本次实验的优点和局限性
        3.9.1 本次实验的优点
        3.9.2 本次实验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Ilizarov外固定支架的发展和应用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髌上入路胫骨髓内钉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研究进展 综述
    参考文献

(6)基于“筋骨并重”理论的两种微创技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资料方法
    2 病例选择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终止和剔除标准
    3 临床治疗
        3.1 术前准备
        3.2 手术时机
        3.3 手术方法
        3.4 术后处理
        3.5 术后随访
    4.疗效评价
    5.统计学方法
结果
    一、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
        2.两组患者骨折类型、软组织损伤程度
    二、两组患者临床观察指标分析
        1.两组患者手术难易程度
        2.两组患者术后引流量及骨折愈合时间
        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
        4 两组患者术后优良率情况
讨论
    一、关于“筋骨并重”理论
    二、关于经皮微创钢板与交锁髓内钉技术
    三、关于中医骨伤三期辨证分治法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胫骨中下段骨折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典型病例
    二、正骨手法示意图
附表
致谢
发表论文

(7)同侧胫骨复杂多段骨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病例来源
        1.1.2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1.1.3 同侧胫骨复杂多段骨折的分型
        1.1.4 同侧胫骨复杂多段骨折软组织损伤的分级
        1.1.5 病例收集及处理方法
        1.1.6 一般资料及分析方法
        1.1.7 DCO及软组织损伤的评估与处理原则
        1.1.8 骨折端固定方法
        1.1.9 术后处理
        1.1.10 术后随访
        1.1.11 疗效评定
        1.1.12 统计学处理
    1.2 结果
        1.2.1 同侧胫骨复杂多段骨折的临床特点
        1.2.2 使用DCO结合软组织评估与处理原则的疗效
        1.2.3 不同固定策略治疗不同类型骨折的疗效
    1.3 讨论
        1.3.1 同侧胫骨复杂多段骨折的解剖及临床特点
        1.3.2 ISS评分及DCO原则的应用
        1.3.3 软组织损伤的处理
        1.3.4 固定物及手术策略的选择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同侧胫骨复杂多段骨折的研究进展
    2.1 同侧胫骨复杂多段骨折的流行病学
    2.2 胫骨的解剖
    2.3 同侧胫骨复杂多段骨折的诊断
    2.4 同侧胫骨复杂多段骨折的手术指征
    2.5 同侧胫骨复杂多段骨折的存在的难点
    2.6 伴随多发伤及软组织损伤的处理
        2.6.1 多发伤的处理
        2.6.2 软组织的处理
    2.7 同侧胫骨复杂多段骨折手术治疗
        2.7.1 保守治疗
        2.7.2 钢板内固定
        2.7.3 髓内钉内固定
        2.7.4 锁定钢板联合髓内钉内固定
        2.7.5 闭合复位三维外固定架
    2.8 同侧胫骨复杂多段骨折常见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2.9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8)MIPPO技术治疗胫骨多段骨折的疗效及其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髌上入路、经髌韧带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对比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10)交锁髓内钉与钢板内同定微创治疗胫腓骨多段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纳入与排除标准
    1.2一般资料
    1.3手术方法
    1.4观察项目与方法
    1.5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一般情况观察结果
    2.2疗效评价结果
3讨论
    3. 1微创胫腓骨多段骨折的内固定选择
    3. 2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治疗胫腓骨多段骨折的手术体会

四、有限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在胫骨粉碎及多段骨折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双反牵引微创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与临床疗效[D]. 连晓东.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2]阻挡钉技术辅助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下肢长骨干粉碎性骨折疗效分析[J]. 王叶武,李智,金玉梅,任静,顾浩,朱庭标,刘峰,张勇,.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0(08)
  • [3]两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胫骨多段骨折的疗效比较[J]. 覃文杰,朱成明,吴昊,胡居正,石展英.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20(06)
  • [4]不同穿针构型的环形支架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D]. 王爽.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5]髌上入路胫骨髓内钉的应用研究[D]. 王廷帆. 西南医科大学, 2019(08)
  • [6]基于“筋骨并重”理论的两种微创技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研究[D]. 李雪松.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7]同侧胫骨复杂多段骨折的临床研究[D]. 杨艳东. 华北理工大学, 2017(03)
  • [8]MIPPO技术治疗胫骨多段骨折的疗效及其相关因素分析[D]. 乐添. 遵义医学院, 2016(08)
  • [9]髌上入路、经髌韧带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对比观察[D]. 王惠. 安徽医科大学, 2016(10)
  • [10]交锁髓内钉与钢板内同定微创治疗胫腓骨多段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J]. 章年年,叶招明,任伟峰,朱仰义. 中国骨伤, 2015(04)

标签:;  ;  ;  ;  ;  

有限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在胫骨粉碎性多节段骨折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