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在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筛选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丽[1](2020)在《2型糖尿病家系外显子测序的结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家系发病可能的遗传致病基因及其突变位点。[方法]选择直系亲属中两代人已确诊糖尿病的家系成员共20个(其中先证者为第二代中有10年糖尿病病史的女性患者),并收集外周静脉血,分离血细胞与血浆,运用全血基因组DNA快速提取试剂盒提取血细胞DNA,再进行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和生物信息数据分析筛选出可能的家系致病基因及其突变位点。[结果]糖尿病家系成员中,第一代是先证者母亲患有糖尿病,父亲已去世,第二代兄妹5人,4人患糖尿病,第三代直系亲属共10人,目前未诊断糖尿病。将第二代中血糖正常者作为正常对照,考虑到第三代直系亲属年龄均较小,目前虽未诊断糖尿病,但也可能携带该家系糖尿病致病基因及突变位点致数年后发病,故将第三代的测序结果也考虑在内,允许筛选出的候选基因在第三代家系成员中出现的频次不大于50%。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及生物信息数据分析初步发现485个候选DNA突变,这485个突变在5个糖尿病患者中存在,而正常对照者不存在,在第三代直系亲属中出现频次不超过50%,其中单核苷酸(SNP)突变位点429个,插入和缺失(Indel)突变位点56个。对这些位点进行显着性分析,筛选出具有中高度生物学功能影响的SNP突变位点39个、Indel突变位点32个。去除次要等位基因频率(MAF)>0.001的SNP和Indel突变位点后,发现显着的SNP突变位点15个、Indel突变位点1个。通过查阅文献及将上述16个突变对应的基因定位到KEGG通路中,最终筛选出了 EPHX3基因及FHOD1基因可能与该家系2型糖尿病发病有关。其中,EPHX3基因与KEGG通路中的PIK3CB基因存在着复杂的遗传相互作用,虽尚未发现FHOD1基因与KEGG通路中的基因存在遗传相互作用,但通过查阅文献,也发现FHOD1基因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在本研究家系中的糖尿病患者均存在EPHX3基因rs760409070[c.778 G>A(p.Glu260Lys)]杂合突变及 FHOD1 基因rs142023201[c.1493 A>G(p.Asn498Ser)]杂合突变。EPHX3 基因 rs760409070位点突变降低了自身编码蛋白的功能,抑制了参与葡萄糖转运、糖原合成、糖酵解和糖异生的PI3K/AKT信号通路中PIK3CB基因的表达,使摄取转运葡萄糖的GLUT4、促进糖原合成的GSK-3和抑制糖异生的FOXO1功能被抑制,导致胰岛素抵抗和葡萄糖利用障碍,最终导致糖尿病发生。FHOD1基因的rs142023201位点突变抑制了编码产物FHOD1蛋白与含GLUT4囊泡的IRAP的作用,使GLUT4摄取及转运葡萄糖的功能下调,机体血糖水平升高而导致糖尿病。综上所述,EPHX3 基因 rs760409070[c.778 G>A(p.Glu260Lys)]突变及FHOD1基因rs142023201[c.1493 A>(p.Asn498Ser)]突变可能是本研究中家系2型糖尿病的致病基因及突变位点。[结论]EPHX3 基因 rs760409070[c.778 G>A(p.Glu260Lys)]突变及FHOD1 基因 rs142023201[c.1493 A>(p.Asn498Ser)]突变可能是该家系成员T2DM的致病基因和突变位点。
马剑侠[2](2020)在《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临床危险因素分析及FoxO1与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风险关系研究》文中认为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致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已成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和ASCVD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也是导致失明、非创伤性下肢截肢、周围神经病变和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既往称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指由糖尿病所致的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DKD是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重要病因,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疾病。文献报道国内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DKD患病率为10%40%。DKD的风险因素包括高龄、性别、种族、长病程、高血糖、高血压、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高盐饮食、血脂异常、肾毒物质、急性肾损伤、蛋白摄入过多等。虽然对影响糖尿病肾脏疾病的临床指标的研究有很多,但在我国不同地区人群研究结论不一致。叉头转录因子O1(Forkhead box O1,Fox O1)是一类重要的转录因子,属于Fox O家族成员之一。Fox O1主要受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调控,参与多种基因表达调节。研究显示Fox O1在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糖脂代谢等与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关于Fox O1与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临床研究较少。已有基础研究表明,Fox O1调节抗氧化基因,在肾小球系膜细胞中,提高Fox O1表达水平,可通过改善细胞外基质堆积,调控自噬水平等参与DKD发生与发展。Fox O1可能作为DKD新的血清标志物。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umorphism,SNP)是人类可遗传变异中最常见的一种,占所有已知基因多态性的90%以上。SNP可通过影响和改变基因表达导致疾病的发生。目前,已发现Fox O1基因上的多态性位点有数千种,这些基因多态性位点对Fox O1的功能影响尚不完全清楚,文献报道的基因多态性位点对于糖尿病的作用也并不一致,Fox O1基因SNP与糖尿病肾脏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更是鲜有报道。综上,本研究旨在阐明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发病的临床特征,血清Fox O1与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关系及Fox O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糖尿病肾脏疾病发病风险间的关系,为临床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发病风险预测、早期诊断、个体化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新靶点及分子生物学依据。第一部分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临床危险因素分析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的临床特征与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发生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包括138例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T2DKD组)和149例2型糖尿病(T2DM组)患者。收集患者临床数据,分析相关临床数据在T2DKD组和T2DM组组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可能的危险因素,评估2型糖尿病临床特征与其肾脏疾病发生的相关性。结果:1.性别、年龄在T2DKD组与T2DM组间无统计学差(P>0.05)。2.饮酒史、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在T2DKD组与T2DM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身体质量指数、吸烟史、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史、收缩压、舒张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尿酸(Uric acid,UA)、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 A1c)在T2DKD组与T2DM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史、收缩压、Hb A1c、低HDL-C与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发生相关(P<0.05),其OR(95%CI)分别为1.780(1.215-2.204)、1.431(1.101-1.880)、1.772(1.211-2.203)、1.035(1.008-1.065)、1.010(1.007-1.014)和1.675(1.099-2.010)。结论:吸烟、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史、收缩压、HbA1c、低HDL-C是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二部分血清FoxO1与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风险关系研究目的:研究血清Fox O1水平与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发生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包括138例T2DKD患者和149例T2DM患者。临床数据收集同第一部分,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Fox O1水平,分析评估血清Fox O1水平与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发生的相关性。结果:血清Fox O1水平在T2DKD组明显高于T2DM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OR(95%CI)为1.010(1.008-1.015)。结论:血清Fox O1是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三部分FoxO1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风险关系研究目的:研究Fox O1基因rs17446614和rs17592236单核苷酸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发生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了138例T2DKD患者和149例T2DM患者。两组年龄、性别匹配,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PCR-RFLP)方法检测受试者Fox O1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采用Haploview软件分析Fox O1基因多态性的连锁不平衡和单倍型与T2DKD发病的相对风险关系,应用优势比(Odds ratios,OR)和95%置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评估Fox O1基因的rs17446614和rs17592236 SNP与T2DKD发生风险的相关性。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患者临床特征,按性别分类进行亚组分析。结果:1.Fox O1基因rs17446614 AA基因型分布频率T2DKD组高于T2DM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AA基因型携带者发生糖尿病肾脏疾病的风险比GG基因型携带者增加4.412倍(OR=5.412,95%CI:1.013-26.559)。2.Fox O1基因rs17446614 A等位基因分布频率T2DKD组高于T2DM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A等位基因携带者发生糖尿病肾脏疾病的风险比G等位基因携带者高出0.680倍(OR=1.680,95%CI:1.060-2.662)。3.在女性中,rs17446614 AA基因型分布频率T2DKD组高于T2DM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女性AA基因型携带者发生糖尿病肾脏疾病的风险比GG基因型携带者增加7.7倍(OR=8.700,95%CI:1.008-75.062)。4.在女性中,rs17446614 A等位基因分布频率T2DKD组高于T2DM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女性A等位基因携带者发生糖尿病肾脏疾病的风险比G等位基因携带者高出1.003倍(OR=2.003,95%CI:1.070-3.749)。5.在男性中,Fox O1基因rs17446614所有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T2DKD组与T2DM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6.Fox O1基因rs17592236所有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T2DKD组与T2DM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不同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7.Fox O1基因rs17446614和rs17592236基因多态性存在连锁不平衡,A-C单倍型的分布频率在T2DKD组高于T2DM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A-C单倍型携带者发生糖尿病肾脏疾病的风险比G-C单倍型携带者高0.850倍(OR=1.850,95%CI:1.156-2.986)。结论:1.Fox O1基因rs17446614位点与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发病风险具有相关性,其AA基因型、A等位基因为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易感因素。2.Fox O1基因rs17446614位点AA基因型和A等位基因是女性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易感因素。3.Fox O1基因rs17592236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肾脏疾病发病风险无相关性。4.Fox O1基因rs17446614和rs17592236的A-C单倍型是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易感因素。
周晓伟[3](2019)在《2型糖尿病患者家系外显子测序的分子病因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 的]:探讨家系2型糖尿病的可能致病基因及致病基因的突变位点。[方 法]:收集直系亲属中至少三代人有糖尿病的家系成员7个(其中先证者为第二代中有10年糖尿病病史的男性患者),并采集家系成员的外周静脉血,分离血细胞与血浆。运用全血基因组DNA快速提取试剂盒提取血细胞DNA,然后进行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和生物信息数据分析寻找可能的家系致病基因及致病基因的突变位点。[结 果]这一家系成员中,三代直系亲属均有人患糖尿病,糖尿病发病特点符合多基因遗传规律。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及生物信息数据分析发现家系成员中6个糖尿病患者均存在外显子DNA的突变8383个,包括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突变位点7603个,插入缺失(Indel)突变位点780个,1个非糖尿病的对照者未发现外显子DNA的突变。通过对该家系糖尿病特有SNP和Indel位点的显着性分析最终发现显着且具有中高度生物学功能的突变位点22个,其中SNP突变位点10个,Indel突变位点12个。将22个突变位点对应的基因在KEGG通路中定位,最终PNLIPRP1基因和CAMKK2基因定位在KEGG糖脂代谢通路中。先证者的 PNLIPRP1 基因存在一个 rs2305205[c.812C>T(p.Ala271Val)]纯合突变、CAMKK2 基因存在一个 rs778701848[c.1612-1614dupAAA(p.Lys538dup)]纯合突变。先证者父母亲均为杂合突变。PNLIPRP1基因突变可能使其编码的胰腺脂肪酶相关蛋白1与胰腺甘油三酯脂酶(PTL)竞争辅脂酶的作用减弱,导致PTL活性增加,促进脂肪酸消化吸收,增加体脂含量,从而引起胰岛素抵抗。CAMKK2基因突变可能通过抑制下游AMPK通路,导致抗炎和自噬作用减弱、糖脂代谢异常、胰岛β细胞凋亡和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受阻等,最终引起血糖升高。综上分析提示,PNLIPRP1 基因 rs2305205[c.812C>T(p.Ala271Val)]位点突变和CAMKK2 基因 rs778701848[c.16121614dupAAA(p.Lys538dup)]位点突变可能是这一家系成员糖尿病的致病基因及突变位点。[结 论]本研究通过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和生物信息数据分析显示,PNLIPRP1 基因 rs2305205[c.812C>T(p.Ala271Val)]突变和 CAMKK2 基因rs778701848[c.16121614dupAAA(p.Lys538dup)]突变可能是这一家系 2 型糖尿病的致病基因及突变位点。
黄勤[4](2018)在《KCNQ1基因多态性与T2DM关联的Meta分析及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KCNQ1基因多态性与T2DM关联的Meta分析目的:综合评估KCNQ1基因rs2237892、rs2237895位点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SPRINGER、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会议论文库,收集国内外于2017年9月25日以前发表的关于KCNQ1基因rs2237892、rs2237895位点多态性与T2DM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和/或队列研究的中英文文献,以等位基因、基因型分布频数的OR值及95%CI为合并统计量,应用STATA12.0 software对纳入文献的研究结果进行异质性检验,采用漏斗图和Egger’s regression tests评价入选文献的发表偏倚,应用森林图判断KCNQ1基因多态性与T2DM的关联。结果:位点rs2237892纳入40篇文献,共61757名T2DM患者和59078名对照,该位点C等位基因在T2DM组的分布频率高于对照组,其合并OR值(95%CI)为1.29(1.27-1.32),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Z=24.29,P<0.001);位点rs2237985纳入21篇文献,共42594名T2DM患者和45306名对照,该位点C等位基因在T2DM组的分布频率高于对照组,其合并OR值(95%CI)为1.24(1.22-1.27),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Z=20.14,P<0.001)。结论:KCNQ1基因rs2237892、rs2237895位点多态性均与T2DM发病相关。第二部分KCNQ1基因多态性与T2DM关联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目的:探讨KCNQ1基因rs2237892、rs2074196、rs151290位点多态性与赣州市汉族人群T2DM的关系。方法:应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无血缘关系的521名T2DM患者和521名NGT者,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进行KCNQ1基因rs2237892、rs2074196、rs151290位点多态性检测;随机选择该人群中5%的样本,采用直接测序法,对rs2237892、rs2074196、rs151290位点的质谱分型结果进行验证;应用SPSS14.0统计软件包对基因分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T2DM组和NGT组性别构成、年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FPG、HbA1C、TG、TC、LDL-C均高于NGT组,HDL-C低于NG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rs2237892、rs2074196、rs151290位点对照(NGT)组基因型观察值与期望值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926、P=0.336,x2=0.0007、P=0.979,x2=0.089、P=0.764),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样本人群具有群体代表性。3.rs2237892位点存在CC、CT、TT三种基因型,rs2074196位点存在GG、GT、TT三种基因型,rs151290位点存在CC、CA、AA三种基因型,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结果与测序结果相吻合。4.rs2237892位点CC vs TT基因型频率T2DM组(694.4%)显着高于NGT组(42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02,P=0.034),CC vs CT基因型频率在T2DM组和NGT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275,P=0.131),CT vs TT基因型频率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602,P=0.206),CC+CT vs TT(显性模型)、CC vs CT+TT(隐性模型)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C等位基因频率(71.15%)显着高于NGT组(6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49,P=0.025);CC基因型携带者患T2DM的风险比TT基因型携带者高1.647倍(OR=1.647,95%CI:1.036-2.620),等位基因C携带者患T2DM的风险比等位基因T携带者高1.242倍(OR=1.242,95%CI:1.028-1.501)。5.rs2074196位点GG、GT、TT基因型频率在T2DM组分别为41.67%、48.61%、9.72%,在NGT组分别为39.44%、46.68%、13.88%,两组之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178,P=0.124);等位基因G、T的频率在T2DM组分别为65.97%、34.03%,在NGT组为62.78%、37.22%,两组间分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x2=2.229,P=0.135);T2DM组显性模型GG+GT vs TT(928.6%)高于NGT组(620.3%),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167,P=0.041),而GG vs TT、GT vs TT、GG vs GT、GG vs GT+TT基因模型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0.915);同时拥有GG、GT基因型的个体发生T2DM的风险是拥有TT基因型个体的1.497倍(OR=1.497,95%CI:1.014-2.209)。6.rs151290位点CC、CA、AA基因型频率在T2DM组分别为39.09%、49.01%、11.90%,在NGT组分别为36.57%、47.27%、16.16%,两组之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805,P=0.149);等位基因C、A的分布频率在T2DM组分别为36.41%、63.59%,在NGT组分别为39.80%、60.20%,两组之间的分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x2=2.433,P=0.119);将rs151290位点以不同基因模型组合在两组间进行比较,任何组合模型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KCNQ1基因rs2237892位点多态性与赣州汉族人群T2DM发病相关,CC是其易感基因型,C是其易感等位基因。2.KCNQ1基因rs2074196位点多态性可能是赣州汉族人群T2DM的潜在易感位点,显性模型GG+GT vs TT是其易感基因型。3.KCNQ1基因rs151290位点多态性可能与赣州汉族人群T2DM发病无关。
邓晓龙[5](2017)在《新疆维吾尔族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调查及相关易感基因多态性分析与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明晰新疆地区维吾尔族人群中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T2DM)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易感基因TCF7L2,HNF1B,JAZF1和KCNQ1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与T2DM之间的关联,进而体外实验研究TCF7L2剪切异构体对肝细胞和胰岛细胞代谢的影响,阐明糖尿病发病的分子机制,为早期发现新疆地区维吾尔族T2DM高危人群、制定科学防控策略及探索靶向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择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第五附属医院、喀什地区第一医院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1,000例,对照组选择同期在该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非糖尿病病人的维吾尔族人群1010例。收集病例组与对照组研究对象的社会经济、人口学、疾病史、吸烟、饮酒等信息。测量研究对象的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生理指标,检测血压,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生化指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维吾尔族2型糖尿病的相关环境危险或保护性因素。然后抽取293名病例组与258名对照组人群血样进行易感基因多态性与T2DM人群患病风险的关联性分析。检测T2DM13个易感基因的30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位点(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进行血细胞基因组DNA提取测序,通过Mulitiplex Snapshot多重SNP分型技术(iMLDR?SNP)对每一个样本的每一个检测位点多态性进行了分型。选择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的位点进行进一步分析,采用χ2检验分析各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分布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易感基因多态性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与维吾尔族人群中T2DM的关联。在细胞机制功能方面研究,细胞培养人正常肝细胞系HL-02,肝癌细胞系HepG2,Hep 3B2.1-7以及人胰岛细胞HPDE6-C7,人胰腺癌细胞系MiaPaCa-2,PANC-1,BXPC-3,通过细胞增值实验、细胞转染、流式细胞检测等方法观察TCF7L2转录异构体对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之后通过实时定量RT-PCR验证TCF7L2转录异构体对人β胰岛细胞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细胞周期调控蛋白D1(Cyclin D1,CCND1),胰岛素(insulin)和胰岛素促进因子(Pancreas/duodenum homeobox protein 1,pdx-1)的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从而验证TCF7L2剪切异构体的功能。结果:1、识别新疆地区维吾尔族人群中2型糖尿T2DM患病相关危险因素。2型糖尿病组中男性人数为630人(31.3%),女性为380人(18.9%),对照组中男性人数为628人(31.2%),女性372人(18.5%)。两组在年龄组成(χ2=6.00,P=0.318)和性别构成(χ2=0.04,P=0.843)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之间在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腰臀比(waist-hipratio,WHR)、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高血压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NAFLD)、冠心病等相关病史和糖尿病家庭史、饮酒和吸烟等生活习惯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均<0.01)。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高腰臀比是危险因素,相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OR值为1.019(95%CI:1.005-1.034),说明腰围高一个单位组患者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是低一个单位组患者发生糖尿病风险的1.019倍。在收入水平上,月收入为2000-3500元组、3500-5000元组与月收入为2000元以下的组相比,发生糖尿病的风险高,两组与月收入2000以下相比的OR值分别为2.314(95%CI:1.300-4.118)、3.498(95%CI:1.977-6.192)。说明在一定收入范围内,高月收入反而是危险因素。通过比较相关疾病史如高血压、冠心病、NAFLD、家族糖尿病史、吸烟、饮酒、体育锻炼等因素与T2DM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高血压、冠心病、DM家族史、NAFLD、饮酒的OR值分别为4.556(95%CI:,2.509-8.274)、4.039(95%CI:2.333-6.990)、6.410(95%CI:3.212-12.789)、3.581(95%CI:2.097-6.118)、1.735(95%CI:1.193-2.522)。说明高血压、冠心病、DM家族史、NAFLD、饮酒都是糖尿病发生的高危因素。而吸烟、体育锻炼的OR值分别为0.035(95%CI:0.014-0.089)、0.544(95%CI:0.350-0.843),说明吸烟、体育锻炼是糖尿病的保护因素。2、TCF7L2,HNF1B,JAZF1和KCNQ1基因多态性及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与T2DM之间的关联(1)通过对易感基因分型检测、标签SNPs筛选,选择4个基因TCF7L2(Transcription factor7-like2),HNF1β,JAZF1和KCNQ1的4个多态性位点rs290487、rs864745、rs231362、rs4430796进行分析。通过Hardy-Weinber平衡检验,对照组中4个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分布上无明显差异(P均>0.05)。在新疆维吾尔族人群中,分别是rs290487(X2=0.350,P=0.840)、rs4430796(X2=1.751,P=0.417)、rs864745(X2=0.000,P=1.000)和rs231362(X2=0.073,P=0.972),说明此研究对照组中在4个位点的基因频数分布与全人群的基因频数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样本有人群代表性。(2)易感基因4个位点的基因型在糖尿病组和对照组中的差异分布及性别分层分析(1)易感基因SNPs的4个位点的基因型的分布差异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分析TCF7L2基因rs290487位点基因型在维吾尔族T2DM和对照人群中的分布差异,结果发现该位点的CC、CT及TT基因型在组间分布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8.830,P<0.001)。HNF1β基因rs4430796位点基因型在维吾尔族T2DM和对照人群中的分布差异,结果发现该位点的AA、AG及GG基因型在组间分布存在差异(x2=9.144,P=0.010)。JAZF1基因rs864745位点基因型在维吾尔族T2DM和对照人群中的分布差异,结果发现该位点的CC、CT及TT基因型在组间分布存在差异(x2=35.440,P<0.010)。KCNQ1基因rs231362位点基因型在维吾尔族T2DM和对照人群中的分布差异,结果发现该位点的GG、GA及AA基因型在组间分布存在差异(X2=63.94,P<0.001)。(2)易感基因SNPs的4个位点的基因型的分布差异的性别分层分析在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中,采用卡方检验分别分析TCF7L2基因rs290487位点、JAZF1基因rs864745位点和KCNQ1基因rs231362位点在维吾尔族T2DM和对照人群中,HNF1β基因rs4430796位点在维吾尔族整体人群和女性人群的分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易感基因SNPs的4个位点的各遗传模型分析通过维吾尔族T2DM和对照组比较,易感基因SNPs的基因位点的遗传模型发现,rs231362、rs290487、rs864745和rs231362位点的遗传模型均有显着差异(P<0.001)。(1)T2DM病例组与对照组中rs231362基因型分析(GA vs GG:OR=0.330,95%CI=0.225-0.484,P<0.001;AA vs GG:OR=0.127,95%CI=0.070-0.228,P<0.001)。T2DM组携带rs231362的等位基因A者是携带等位基因G者发生T2DM的风险的0.351倍(A vs G:OR=0.351,95%CI=0.272-0.452,P<0.001)、而在显性基因模型中显示,携带GA+AA者是携带显性基因GG者患病风险的0.281倍,具有统计学意义(GA+AA vs GG:OR=0.281,95%CI=0.195-0.405,P<0.001)以及隐性基因模型(AA vs GG+GA:OR=0.229,95%CI=0.132-0.396,P<0.001)。(2)T2DM病例组与对照组中rs290487基因型分析(TCvs TT:OR=0.234,95%CI=0.096-0.570,P<0.001;CC vs TT:OR=0.066,95%CI=0.027-0.159,P<0.001)。rs290487的等位基因C者是携带等位基因T者发生T2DM的风险的0.280倍(C vs T:OR=0.280,95%CI=0.211-0.372,P<0.001)、而在显性基因模型中显示,携带TC+CC者是携带显性基因TT者患病风险的0.116倍,具有统计学意义(TC+CC vs TT:OR=0.116,95%CI=0.049-0.275,P<0.001),在隐性基因模型中显示,具有CC者是TC+CC患T2DM的风险的0.226倍(CC vs TC+TT:OR=0.226,95%CI=0.158-0.328,P<0.001)。(3)T2DM病例组与对照组中rs4430796基因型分析(GA vs AA:OR=0.586,95%CI=0.397-0.864,P=0.001;GG vs AA:OR=0.524,95%CI=0.316-0.871,P=0.007)。rs4430796的等位基因模型显示T2DM组携带等位基因G者是携带等位基因A者发生T2DM的风险的0.719倍,具有统计学意义,(G vs A:OR=0.719,95%CI=0.566-0.914,P=0.007)、,而在显性基因模型中显示,携带GA+GG者是携带显性基因AA者患病风险的0.570倍,具有统计学意义(GA+GG vs AA:OR=0.570,95%CI=0.393-0.826,P=0.003)。(4)T2DM病例组与对照组中rs864745基因型分析(TCvs TT:OR=0.523,95%CI=0.357-0.766,P<0.001;CC vs TT:OR=0.206,95%CI=0.120-0.356,P<0.001),rs864745的等位基因模型显示,T2DM组携带等位基因C者是携带等位基因T者发生T2DM的风险的0.480倍(C vs T:OR=0.480,95%CI=0.376-0.613,P<0.001)、而在显性基因模型中显示,携带TC+CC者是携带显性基因TT者患病风险的0.421倍(TC+CC vs TT:OR=0.421,95%CI=0.293-0.606,P<0.001),在隐性基因模型结果中显示,具有CC者是TC+TT者患T2DM风险的0.301倍,具有统计学意义(CC vs TC+TT:OR=0.301,95%CI=0.184-0.493,P<0.001)。(4)基因多态性位点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关系(1)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在调整其他因素后发现KCNQ1基因rs231362位点在显性模型下与体育锻炼(P<0.001)存在交互作用。其中,与KCNQ1基因rs231362位点GG基因型且不进行体育锻炼个体相比,GA+AA基因型且不进行体育锻炼个体(P=0.007)、GA+AA基因型且体育锻炼个体(P<0.001)的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均较低。(2)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在调整其他因素后发现TCF7L2基因rs290487位点在显性模型下分别与吸烟(P=0.004)、饮酒(P=0.001)和高血压(P<0.001)存在交互作用。其中,与TCF7L2基因rs290487位点CC基因型且不吸烟个体对比,CT+TT基因型且不吸烟个体(P<0.001)、CT+TT基因型且戒烟个体(P=0.009)、CT+TT基因型且吸烟个体(P=0.040)的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都较高。同时,与该位点CC基因型且不饮酒个体对比,CT+TT基因型且不饮酒个体(P<0.001)、CT+TT基因型且戒酒个体(P=0.041)、CT+TT基因型且饮酒个体(P=0.048)的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都较高。以及与该位点CC基因型且血压正常个体相比,CT+TT基因型且血压正常个体(P<0.001)、CT+TT基因型且高血压患者(P<0.001)的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均较高。(3)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在调整其他因素后发现JAZF1基因rs864745位点在隐性模型下分别与血脂异常(P<0.001)和体育锻炼(P=0.008)存在交互作用。其中,与JAZF1基因rs864745位点TT+TC基因型且血脂正常个体对比,CC基因型且血脂正常个体(P=0.004)的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较低,而TT+TC基因型且血脂异常个体(P<0.001)的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较高。以及与该位点TT+TC基因型且不进行体育锻炼个体相比,CC基因型且不进行体育锻炼个体(P<0.001)、CC基因型且进行体育锻炼个体(P=0.028)的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均较低。(4)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在调整其他因素后未能发现HNF1β基因rs4430796位点与吸烟、饮酒、高血压、血脂异常、BMI、糖尿病家族史、体育锻炼存在交互作用(P>0.05)。3、TCF7L2剪切异构对肝及胰岛细胞关键基因表达和增殖、凋亡影响通过TCL7L2在肝和胰8个细胞株中剪切异构方面研究,证明细胞中存在exon4和exon5外显子缺失的转录产物,其中胰岛细胞株HPDE6-C7细胞株中缺失exon4和exon5外显子的剪切体最为明显,而人正常肝细胞HL02和胰岛β细胞表达exon4和exon5外显子的剪切体的能力相对较弱。所有细胞株中没有观测到8号外显子的剪切异构体存在。通过构建EGFP过表达载体并转染人胚胎肝细胞HL-02和胰岛β-细胞,,随后通过MTT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发现TCF7L2影响肝细胞和胰岛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相对于野生型TCF7L2组,缺失exon4/exon5的TCF7L2剪切异构体组对人肝细胞增殖促进能力减弱(P均<0.05),同时抑制凋亡的保护能力减弱(P均<0.01)。而野生型TCF7L2组以及缺失exon4/exon5的TCF7L2剪切异构体组对人胰岛细胞增殖促进能力都不明显(与阴性对照组相比P均>0.05),但其抑制凋亡的保护能力减弱(P均<0.01),同时相对于野生型TCF7L2组,缺失exon4/exon5的TCF7L2剪切异构体组对胰岛细胞关键基因如GLP-1mRNA、insulin mRNA、pdx-1mRNA的表达促进能力减弱(P均<0.01),对CCND-1 mRNA的表达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新疆维吾尔族糖尿病组与对照组相比,BMI、腰臀比显示出差异。维吾尔族人群中吸烟和体育锻炼是糖尿病的保护性因素,而一定范围内的高收入,合并高血压、冠心病、NAFLD以及有家族糖尿病病史,及饮酒均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维吾尔族男性糖尿病者的腰围、臀围、腰臀比、尿酸、血肌酐、总胆固醇明显高于女性糖尿病患者,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显着低于女性糖尿病患者。2、新疆维吾尔族2型糖尿病人群和对照人群中KCNQ1基因rs231362位点,TCF7L2基因rs290487位点、HNF1β基因rs4430796位点、和JAZF1基因rs864745位点这4个位点的各基因型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KCNQ1基因的rs231362的G等位基因和基因型GG,JAZF1基因的rs864745位点T等位基因和基因型TT,TCF7L2基因的rs290487的T等位基因和基因型TT,HNF1β基因rs4430796位点A等位基因和基因型AA可能与新疆维吾尔族人群T2DM发病风险有关。KCNQ1基因rs231362位点与体育锻炼存在交互作用,TCF7L2基因rs290487位点分别与吸烟、饮酒和高血压存在交互作用,JAZF1基因rs864745位点分别与血脂异常和体育锻炼存在交互作用。3、TCF7L2在人肝及胰腺来源的细胞系中都存在exon4/exon5的异构剪切。相对于野生型TCF7L2,缺失exon4/exon5的TCF7L2剪切异构体对人肝细胞增殖促进能力减弱,同时抑制凋亡的保护能力减弱。野生型TCF7L2以及缺失exon4/exon5的TCF7L2剪切异构体对人胰岛细胞增殖促进能力都不明显,但其抑制凋亡的保护能力减弱。相对于野生型TCF7L2,缺失exon4/exon5的TCF7L2剪切异构体对胰岛细胞关键基因如胰岛素合成基因和细胞周期相关基因表达促进的能力减弱。
吴光亮[6](2017)在《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关键基因与缺血性中风及其中医证候易感性的关联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基因富集技术筛选出影响缺血性中风病的重要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Toll-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并对其2个关键基因: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 6(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associated factor6,TRAF6)基因及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s4,TLR4)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与缺血性中风(Ischemic Stroke,IS)及其中医证候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此外,我们还对其关键基因多态性与血清血脂水平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我们希望本研究可以为进一步研究缺血性中风的遗传机制奠定一定的基础,以及为揭示缺血性中风病中医辨证分型的科学内涵提供一定的遗传学依据。方法:本研究运用遗传流行病学的方法采用基因组富集(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等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基因芯片表达谱数据,并初步筛选出在转录水平上影响缺血性中风的通路及基因;继而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共纳入缺血性中风病患者184例,对照组116例。运用Sanger基因分型技术对研究对象的外周静脉血的TRTF6基因rs5030411、rs5030416功能SNPs、以及TLR4基因的rs10759932、rs11536889和rs1927914多态性进行基因分型检测。使用SPSS17.0 for windows、STATA(STATA College Station,Texas,USA)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经过筛查后,本研究在GEO数据库中筛选到了 1套芯片数据,即GSE16561,对此套数据直接进行基因组富集分析,得到了影响缺血性中风的关键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及该通路上的关键差异基因(TLR4、TR4F6)。2.哈温平衡(Hardy-WeinbergEquilibrium,HWE)检验:所研究的5个基因位点在对照组中的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WE平衡定律(P>0.050)。3.TR F6基因单位点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易感性的分析结果(1)TRTF6基因的rs5030411和rs5030416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易感性的不存在关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0)。(2)TF6基因的rs5030411和rs5030416多态性与男性、女性缺血性中风易感性的不存在关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0)。4.TLR4基因单位点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易感性的分析结果(1)对rs10759932的研究,我们发现其3种遗传模型与缺血性中风易感性相关:其中,在杂合子遗传模型(Model 2:OR=0.095,95%CI:0.022-0.414,P=0.002)和纯合子模型(Model 2:OR=0.130,95%CI:0.029-0.581,P=0.008)其多态性与性缺血性中风的易感性相关;在隐性遗传模型中,rs10759932多态性与性缺血性中风的易感性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odel 2:OR=9.120,95%CI:2.224-37.396,P=0.002)。(2)对rs1927914分析,结果提示:纯合子遗传模型,我们发现rs1927914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易感性相关(Model 2:OR=0.226,95%CI:0.067-0.764,P=0.017);而隐性遗传模型,我们发现rs1927914与缺血性中风易感性相关(Model 1:OR=2.246,95%CI:1.214-4.158,P=0.010,Model 2:OR=3.522,95%CI:1.128-10.996,P=0.030)。(3)TLR4基因rs1 1536889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易感性的不存在关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0)。(4)在女性分层的研究中,结果示:TLR4基因rs10759932多态性与女性缺血性中风的易感性相关。杂合子模型:(Model 2:OR=0.024,95%CI:0.002-0.364,P=0.007);纯合子遗传模型结果为(Model 2:OR=0.014,95%CI:0.001-0.234,P=0.003);此外,隐性遗传模型中,在经过多因素调整的的Model 2中,结果示rs10759932多态性与女性缺血性中风的易感性相关(OR=52.29,95%CI:3.753-728.48,P=0.003)。(5)在女性分层的研究中,结果示:TLR4基因rs1927914多态性与女性缺血性中风的易感性相关:杂合子遗传模型(Model 2:OR=0.070,95%CI:0.006-0.865,P=0.038);纯合子遗传模型(Model 2:OR=0.065,95%CI:0.007-0.630,P=0.018);此外,在隐性遗传模型的中,我们发现其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易感性相关:(OR=15.078,95%CI:1.621-140.25,P=0.017)。(6)在男性的分层分析中,结果示:在经过多因素校正的显性遗传模型的Model 2,TLR4基因rs1927914多态性与男性缺血性中风的易感性相关(OR:0.147,95%CI:0.023-0.952,P=0.044)。5.Toll样信号通路关键基因位点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不同中医证候的分析结果(1)风证:在对缺血性中风风证及非风证的研究中,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TRAF6基因rs5030411、rs5030416 多态性,以及 TLR4基因 rs10759932、rs11536889 和rs1927914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痰证易感性不存在关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2)痰证:在对痰证及非痰证缺血性中风患者的分析中,研究结果表明TRAF6、TLR4基因所候选的5个基因位点多态性均与缺血性中风痰证易感性不存在关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3)血瘀证:在对血瘀证及非血瘀证缺血性中风患者的分析中,研究结果表明TRAF6基因 rs5030411、rs5030416 多态性,以及TLR4基因 rs10759932、rs11536889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痰证易感性的不存在关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而在对TLR4财基因rs1927914多态性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其显性模型在校正性别、年龄的Model 1中,其与缺血性中风痰证易感性有统计学意义(OR=2.182,95%CI:1.026-4.639,P=0.043),但是在多因素校正的Model 2,这一统计学关联则未被重复。(4)气虚证:在对气虚与非气虚证缺血性中风患者的研究中,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TRAF6、TLR4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气虚证易感性的不存在关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6.TRAF6、TLR4基因位点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患者血脂水平的分析结果研究发现TLR4基因rs11536889多态性均与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清LDL水平存在关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dj2=0.046)。结论:(1)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可能是影响缺血性中风的关键通路。(2)TLR4基因rs10759932多态性可能与汉族人群缺血性中风有关,其A1A2和A2A2基因型可能是汉族人群缺血性中风的保护因素,可能会降低汉族人群、特别是汉族女性人群缺血性中风易感性的风险。(3)TLR4基因rs1927914多态性可能与汉族人群缺血性中风有关,其A1A2和A2A2基因型可能是汉族人群缺血性中风的保护因素,可能会降低汉族人群、特别是汉族女性人群缺血性中风易感性的风险;此结果在汉族男性人群同样可以得到验证。(4)TRAF6、TLR4基因rs5030411和rs5030416多态性可能与缺血性中风风证、痰证、气虚证、血瘀证易感性风险无关。(5)TLR4基因rs10759932、rs11536889以及rs1927914多态性可能与缺血性中风风证、痰证、气虚证、血瘀证易感性风险无关。(6)TLR4基因rs11536889多态性可能与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代谢相关。
黄振兴[7](2017)在《广西南宁社区居民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及与降脂药物靶点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广西南宁市社区居民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背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组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现已成为继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之后,第三大威胁人类健康的杀手。来自各方面的资料都表明,全世界大多数地区的DM患病率都处于持续增长状态,是21世纪全球面临的最严重、最危急的健康问题之一。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因其患病人群广,并发症多,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是DM防治的重点。国内外对T2DM及其危险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不同的地理、不同的人群及生活习惯结果不尽相同。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进十余年来东盟博览会的召开,广西首府南宁市居民的物质文化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分级诊疗政策的实施以后,南宁市T2DM情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其患病率及血糖控制情况在广西乃至与全国其他省会城市的对比数据不多。因此,探讨南宁市社区居民T2DM患病情况、血糖控制水平,并分析T2DM发病及血糖控制的危险因素,对于南宁及广西T2DM流行病学资料的完善和补充具有重要意义。目的1、了解南宁市社区居民T2DM及DM前期的患病情况,分析T2DM的知晓率、治疗率和T2DM的危险因素。2、了解南宁市社区居民本次流调前已确诊的T2DM中血糖控制情况,分析T2DM的控制率和影响血糖控制的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广西南宁市及周边地区13个社区和单位,抽取年龄在40岁以上且居住年限≥5年的常住居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人口学特征、既往史、个人史、婚育史、饮食情况、生活习惯、运动情况、情绪状况等)、体格检查(身高、体重、血压、心率、腰围、臀围)和实验室检查(转氨酶、血脂、空腹血糖、OGTT-2h血糖等)。对南宁地区40岁人群T2DM的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及患病危险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并研究以上人群中参与调查前已确诊T2DM者的血糖控制情况,明确T2DM的控制率及探讨影响血糖水平的因素。结果1、南宁市社区40岁以上人群T2DM患病率及其分布南宁市社区40岁以上人群T2DM不考虑抽样权重的粗患病率为11.7%(1052/9022),知晓率为74.0%(779/1052),经南宁市人口构成按年龄结构调整后T2DM的患病率为9.1%;DM前期的患病率为29.1%(2624/9022)。其中男性T2DM患病率为12.0%,女性T2DM患病率为11.5%,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06,P>0.05)。汉族T2DM患病率为13.8%,壮族T2DM患病率为7.3%,其他少数民族T2DM患病率为11.9%,不同民族T2DM的患病率有差别,汉族患病率高于壮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727、P<0.001)。不同年龄组T2DM患病率,趋势性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1.143,P<0.001),T2DM的患病风险有随着年龄增高而增加的趋势。2、南宁市社区40岁以上T2DM危险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调查对象中高龄(OR=1.639,95%CI:1.805,2.357)、独居或其他模式(OR=1.892,95%CI:1.047,3.419)、进食频率过多(OR=1.745,95%CI:1.221,2.493)、不食用豆制品(OR=1.577,95%CI:1.165,2.133)、不饮用碳酸饮料(OR=1.994,95%CI:1.304,3.048)、心率异常(OR=1.477,95%CI:1.021,2.137)、高TG(OR=1.606,95%CI:1.155,2.045)是T2DM的危险因素;壮族相对汉族(OR=0.626,95%CI:0.457,0.856)、无DM家族史(OR=0.63,95%CI:0.429,0.925)、不食用奶制品(OR=0.648,95%CI:0.489,0.858)为T2DM的保护因素。女性中调查对象中高龄(OR=1.509,95%CI:1.509,1.752)、进食频率过多(OR=1.634,95%CI:1.082,2.467)、大腰臀比(OR=1.486,95%CI:1.131,1.951)、不食用新鲜水果(OR=2.146,95%CI:1.321,1.321)、GGT(OR=1.665,95%CI:1.208,2.294)、不饮用碳酸饮料(OR=1.933,95%CI:1.270,2.942)、心率异常(OR=1.449,95%CI:1.072,1.959)、高TG(OR=1.606,95%CI:1.286,2.005)是T2DM的危险因素;壮族相对汉族(OR=0.729,95%CI:0.557,0.953)、无DM家族史(OR=0.418,95%CI:0.321,0.545)、不控制饮食(OR=0.627,95%CI:0.432,0.910)、对生活很满意(OR=0.809,95%CI:0.663,0.988)为T2DM的保护因素。3、南宁市社区T2DM中血糖控制情况在所有确诊的T2DM人群中(1052人),药物治疗率为58.1%(611/1052),有Hb A1c值1034人,按Hb A1c水平分组,控制良好组536人,Hb A1c(6.10±0.56)%,控制不佳组498人,Hb A1c(8.74±1.70)%,血糖控制达标率51.8%(536/1034),两组Hb A1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92,P<0.001)。先前共诊断T2DM有779人,共有586人接受药物治疗,T2DM治疗率为76.7%。按Hb A1c水平分两组,Hb A1c数值缺失15人,其中控制良好组427人,Hb A1c(6.10±0.55)%,控制不佳组337人,Hb A1c(8.64±1.63)%,血糖控制达标率为55.9%,两组Hb A1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14,P<0.001),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4、先前确诊的T2DM中血糖控制的影响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后结果提示:不吃咸菜仍是血糖控制的保护性因素(OR=0.620,95%CI:0.459,0.838),高HOMA-IR水平为血糖控制的危险因素(OR=2.778,95%CI:2.027,3.806)。结论1、南宁市社区40岁以上居民中T2DM患病率较高,但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而DM前期患病率比同期全国平均水平高,T2DM及DM前期发展迅速,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南宁市社区40岁以上居民T2DM总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均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且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3、既往已诊断的T2DM治疗率、控制率较高,南宁市社区T2DM防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4、高龄、进食频率过多、心率异常、高TG、有DM家族史是南宁社区男性T2DM的危险因素;与配偶及子女同住相对于独居、壮族相对汉族、食用豆制品为男性T2DM保护因素。高龄、进食频率过多、大腰臀比、高GGT、过度控制饮食、心率异常、高TG、有DM家族史是南宁社区女性T2DM的危险因素;壮族相对于汉族、食用新鲜水果、对生活满意为女性T2DM的保护因素。5、进食咸菜、高HOMA-IR水平为血糖控制的危险因素。第二部分降脂药物靶点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研究背景2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复杂性疾病,与遗传及环境因素息息相关,遗传的易感性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共同作用导致T2DM的发生。与糖尿病相似,中国人群中血脂异常患者呈大幅度上升。血脂水平的紊乱,特别是LDL-C水平的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若不及时干预,患者发生心血管病事件风险会增加。不少指南仍推荐LDL-C作为血脂异常的主要干预靶点和评判指标,各种降LDL-C药物具有广阔的市场。本研究第一部分内容发现,血脂异常是T2DM的一个危险因素,提示血脂与T2DM密切相关。随着降脂药物的处方量增加,一些潜在的、容易被人忽略的副作用逐渐引起业界的关注。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及其治疗靶点HMGCR的遗传变异均已被证实和T2DM的发病风险增加相关。其他非他汀类降LDL-C药物的使用情况及作用靶基因的遗传变异与T2DM的关系仍未清楚,中国人群在这方面的资料更是少之又少。目的探讨降LDL-C药物靶点NPC1L1、PCSK9基因的多态性与南宁社区人群T2DM发病风险的关系,明确NPC1L1、PCSK9是否为中国人群T2DM遗传易感基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随机选取南宁市及周边地区13个社区及单位中T2DM组及对照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入组人群的一般人口学资料、体格检测数据及临床生化指标等。采集研究对象外周静脉血2m L,运用试剂盒法提取其DNA备用。经过倾向性得分匹配得出511对样本,运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NPC1L1基因rs217386、rs2073547位点和PCSK9基因rs11591147、rs11206510位点进行多态性检测。探讨NPC1L1和PCSK9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以及基因-环境交互作用与南宁地区人群T2DM遗传易感性的关联。利用SPSS23.0软件对样本的一般特征进行描述,对基因位点基因型分布进行分析;哈温平衡、连锁不平衡和位点间单体型分析使用SHEsis在线软件进行;采用Logistic回归法比较各因素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分布频率的差异,利用多因子降维法及Logistic回归法分析基因-环境对T2DM的交互作用。结果1、一般情况共有786例T2DM和1015例对照纳入研究,经倾向性得分匹配后980例(490对)标本进行了基因分型检测。2、人口学资料及生化指标分布在经过匹配后的T2DM组及对照组人群中,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民族、吸烟、饮酒、体力活动、饮茶、LDL-C、TC、ALT及AST两组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BP、DBP、BMI、DM家族史、WC、TG、GGT、居住模式及文化程度等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提示T2DM的危险因素为高BMI(OR:1.356,95%CI:1.108,1.661)、高GGT(OR:1.873,95%CI:1.190,2.946)、高SBP(OR:1.393,95%CI:1.036,1.872)、高TG(OR:1.759,95%CI:1.315,2.353),保护因素为高文化程度(OR:1.356,95%CI:1.108,1.661)、无DM家族史(OR:0.832,95%CI:0.392,0.813)、与子女居住(OR:0.548,95%CI:0.343,0.875),P均<0.05。3、NPC1L1、PCSK9基因多态性与T2DM的关系在调整文化程度、BMI、居住模式、GGT、SBP、TG、DM家族史等后,与野生纯合型AA相比,NPC1L1基因rs2073547位点的突变杂合型AG,在T2DM组与Control组之间的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OR值及95%CI值为1.425(1.072,1.893);相对于AA基因型而言,GG+GA基因型频率在两组之间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OR值及95%CI值为1.433(1.096,1.874);等位基因G与A相比,频率在两组之间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OR值及95%CI值为1.275(1.038,1.566)。NPC1L1基因rs217386位点及PCSK9基因rs11206510位点两组间的基因型频率未发现有显着性差异(P>0.05)。NPC1L1基因rs217386、rs2073547位点单体型在T2DM组和对照组间的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NPC1L1基因rs2073547位点多态性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NPC1L1基因rs2073547和居住模式、文化程度及BMI之间形成最优交互作用模型,显着增加T2DM的患病风险(OR:3.870,95%CI:2.967,5.047)。结论1、降LDL-C靶点NPC1L1基因可能是南宁社区人群T2DM的遗传易感基因,其rs2073547位点杂合基因型AG和(GG+AG)基因型可增加T2DM的患病风险。2、未发现PCSK9基因rs11591147、rs11206510位点多态性与南宁社区居民T2DM患病有关联。3、NPC1L1基因rs2073547位点AG基因型和BMI、居住模式及文化程度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与T2DM的发生密切相关。
余方琳[8](2017)在《PPARγ、TCF7L2、KCNJ11、SUR1基因多态性及环境因素与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构建福建成年居民膳食模式,探讨膳食模式及其他环境因素与糖尿病的关系;探究与胰岛素分泌或抵抗相关的TCF7L2、PPARγ、KCNJ11和SUR1基因多态性与T2DM易感性的关联,分析基因-基因、基因-环境在T2DM患病中的交互作用。[方法]1.第一部分采用现况调查设计。通过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在福建省10个疾病监测点抽取6016例成年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测。以因子分析方法建立膳食模式,并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膳食模式及其他环境因素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2.第二部分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从10个疾病监测点中随机抽取534例T2DM患者,按照性别、年龄(±5岁)进行成组匹配,选取非T2DM人群作为对照。采用RFLP或测序技术对其rs1801282、rs3856806、rs7903146、rs290487、rs5215和rs1799859进行基因分型。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与T2DM相关的SNP位点,分别运用MDR模型、叉生分析的原理并结合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基因-基因及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分析。[结果]1.年龄、文化程度、职业、DM家族史、吸烟、饮酒、中心性肥胖、BMI、高血压、血脂异常、体力活动、静坐时间、睡眠时间在DM和非DM人群中的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2.因子分析获得4种膳食模式:动物性食物模式、植物性食物模式、优质蛋白模式、油炸饮品模式。3.有害饮酒、DM家族史、中心型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是DM的危险因素;植物性食物模式因子得分T2、T3水平为DM的保护因素。4.在福建成年居民中,KCNJ11基因rs5215 CC基因型携带者、CC+TC基因型携带者患T2DM的风险分别是TT基因型携带者的1.709、1.363倍(95%CI=1.1392.565;95%CI=1.0281.808),CC基因型携带者患T2DM的风险是TT+TC基因型携带者基因型携带者的1.513倍(95%CI=1.0432.195);在成年男性居民中,TCF7L2基因rs290487 CC基因型携带者发生T2DM的风险是携带TT+TC基因型携带者的2.026倍(95%CI=1.0633.863)。5.在福建成年居民中,KCNJ11基因rs5215 CC基因型携带者平均2h-OGTT血糖浓度高于TT基因型携带者;在T2DM人群中,rs5215 CC+TC基因型携带者平均2h-OGTT血糖浓度高于TT基因型携带者。6.血脂异常/高血压/中心性肥胖/BMI≥24kg/m2且携带rs5215 CC+TC基因型的人群患T2DM的风险升高;血脂异常且携带rs1799859 AA+GA基因型的人群患T2DM的风险升高;携带rs5215 CC+TC基因型且携带rs3856806 TT+CT基因型人群的患T2DM的风险升高。rs5215与高血压对T2DM易感性有相加交互作用。rs5215和rs1799859对T2DM易感性有负相乘交互作用(OR=0.414,95%CI=0.1730.988)。7.MDR最优模型为中心性肥胖、高血压和血脂异常三因素的交互作用模型。血脂异常且患高血压的人群患T2DM的OR值为15.842(95%CI=8.51429.476);血脂异常且中心性肥胖的人群患T2DM的OR值为16.344(95%CI=8.92129.942);中心性肥胖、患高血压且血脂异常的人群患T2DM的OR值为27.578(95%CI=14.99250.732)。高血压与中心性肥胖对T2DM易感性有负相乘交互作用(OR=0.551,95%CI=0.3280.925);血脂异常分别与高血压、中心性肥胖对T2DM易感性有相加交互作用。[结论]1.饮酒、DM家族史、中心型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是DM的危险因素;植物性食物模式是DM的保护因素。2.KCNJ11基因rs5215多态性与T2DM易感性有关;TCF7L2基因rs290487多态性与男性T2DM易感性有关。3.KCNJ11基因rs5215 C-等位基因可能与血糖水平有一定关系。4.rs5215分别与血脂异常、高血压、中心性肥胖、BMI≥24kg/m2对T2DM易感性有联合作用;rs1799859与血脂异常对T2DM易感性有联合作用;rs5215与rs3856806对T2DM易感性有联合作用。rs5215与高血压对T2DM易感性有相加交互作用。rs5215和rs1799859对T2DM易感性有负相乘交互作用。5.中心性肥胖、高血压和血脂异常三者间对T2DM易感性存在联合作用;高血压与中心性肥胖对T2DM易感性有负相乘交互作用;血脂异常分别与高血压、中心性肥胖对T2DM易感性有相加交互作用。
蒋琳[9](2016)在《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中老年人群2型糖尿病及其代谢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溶质载体家族30/锌转运体,成员8(SLC30A8)基因(rs13266634和rs3802177)、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受体D(PTPRD)基因(rs17584499)及高迁移率蛋白家族A1(HMGA1)基因(rs139876191)等9个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中老年人群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该病例-对照研究共纳入了中国南京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1781名(糖尿病组)和健康对照者2506名(对照组),对所有入选人群的9个目标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型检测,包括SLC30A8基因(rs3802177和rs13266634)、PTPRD基因(rs17584499)、PCSK1 基因(rs6235)、PEX5L 基因(rs7630877)、PPP2R2C基因(rs3796398)、KIAA1530 基因(rs2276904)、CENTD2 基因(rs11603334)和HMGA1基因(rs139876191)。使用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方法,对上述基因多态性与该人群2型糖尿病进行相关性分析,其风险使用OR值表示。结果:1.各基因位点糖尿病组男性比例、年龄及体重指数(BMI)高于对照组(P<0.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人群甘油三酯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P<0.001)。2.SLC30A8基因位点rs13266634和rs3802177与2型糖尿病相关,其C等位基因携带者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分别为T等位基因的1.148倍(OR=1.148,P=0.005)和 1.123 倍(OR=1.123,P=0.018)。3.HMGA1基因rs139876191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存在相关性(P=0.042),经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校正后,统计学意义更为显着(OR=1.286,P=0.004)。4.在显性基因模型下,CENTD2基因rs11603334多态性与该人群2型糖尿病存在相关性(P=0.002)。结论:1.SLC30A8基因位点rs13266634和rs3802177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中老年人群2型糖尿病相关,其C等位基因可能是2型糖尿病的风险基因。2.HMGA1基因rs139876191及显性模型下CENTD2基因rs11603334多态性与该研究人群2型糖尿病存在相关性。目的:探讨溶质载体家族30/锌转运体,成员8(SLC30A8)基因(rs13266634和rs3802177)、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受体D(PTPRD)基因(rs17584499)及高迁移率蛋白家族A1(HMGA1)基因(rs139876191)等9个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中老年人群胰岛功能及其血糖、血脂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上述病例-对照研究中所有健康对照者作为研究对象,共2506名,根据其葡萄糖耐量试验及胰岛素释放试验结果,计算评估胰岛功能及胰岛素敏感性的相关指标,包括 HOMA-IR,HOMA-β,IGI,CIR,DI,BIGTT-AIR 和 BIGTT-SI,同时进行糖化血红蛋白及血脂的测定。结合健康对照人群9个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包括 SLC30A8 基因(rs3802177 和 rs13266634)、PTPRD 基因(rs17584499)、PCSK1 基因(rs6235)、PEX5L 基因(rs7630877)、PPP2R2C 基因(rs3796398)、KIAA1530 基因(rs2276904)、CENTD2 基因(rs11603334)和 HMGA1基因(rs139876191),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上述基因多态性与正常人群的胰岛功能、胰岛素敏感性、血糖及血脂代谢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SLC30A8基因多态性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中空腹及30分钟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升高有关,其C等位基因与CIR、DI指数下降、胰岛功能减退存在相关性(CIR/DI,P=0.003/0.001)。2.CENTD2基因rs11603334多态性与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下降(β=-0.004,P=0.026)及HOMA-IR/胰岛素抵抗指数减低(β=-0.043,P=0.029)有关,同时,其与HOMA-β/胰岛功能亦存在相关性(β=-0.042,P=0.035)。3.HMGA1 基因 rs139876191 与 BIGTT-SI/胰岛素敏感性降低(β=-0.036,P=0.04)有关,在隐性基因模型下,其多态性HDL-C水平升高(P=0.038)相关。4.在隐性基因模型下,PCSK1基因rs6235多态性与TC及LDL-C水平降低有关(P=0.009/0.024),另外,PEX5L基因rs7630877位点与本研究人群HDL-C水平降低相关(P=0.029)。结论:1.SLC30A8基因rs13266634和rs3802177多态性与中国南京地区正常中老年人群血糖水平升高及胰岛功能减退相关。2.CENTD2基因rs17584499和HMGA1基因rs139876191与该研究人群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敏感性及胰岛功能有关。3.在隐性基因模型下,HMGA1基因、PCSK1基因及PEX5L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南京地区中老年人群血脂水平改变存在相关性。
彭丹凤[10](2016)在《中国人群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遗传关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重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遗传因素在DR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寻找其易感基因对于解析DR的发病机制及防控将具有关键作用。本研究从三个方面开展了中国人群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DR的候选基因关联研究。首先,探讨了炎症相关基因(CRP和TLR4)多态性与DR的关联研究,共纳入T2DM患者1,018例,选取CRP基因的5个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和TLR4基因的7个标签SNP位点,结果发现CRP基因rs2808629位点与DR显着相关(OR=1.296,95%CI=1.076-1.561,P=0.006),TLR4常见变异与DR无关。随后,针对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的潜在DR易感位点在中国人群中开展了验证研究,共纳入T2DM患者1,972例,选取了40个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报道可能与严重DR相关的位点,结果发现ZNRF1基因rs17684886和COLEC12基因附近rs599019与DR显着相关(rs17684886:OR=0.812,95%CI=0.705-0.935,P=0.0039;rs599019:OR=0.835,95%CI=0.725-0.961,P=0.0116),且均与DR严重程度相关(Ptrend分别为0.0365和0.0252);GORAB基因附近rs6427247和API5基因附近rs899036与严重DR显着相关(rs6427247:OR=1.368,95%CI=1.025-1.825,P=0.0333;rs899036:OR=0.340,95%CI=0.185-0.624,P=0.0005)。最后,通过两阶段的研究探讨了T2DM易感位点与DR的关联性。第一阶段纳入T2DM患者1,296例,选取87个T2DM易感位点,结果发现ADAMTS9-AS2 rs4607103、WFS1rs10010131、CDKAL1 rs7756992、VPS26A rs1802295和HHEX rs1111875均与DR显着相关。第二阶段入选T2DM患者993例,进一步验证这5个位点与DR的相关性,结果发现rs1111875与DR显着相关。将两阶段的研究结果荟萃分析显示ADAMTS9-AS2 rs4607103、CDKAL1 rs7756992和HHEX rs1111875均与DR显着相关(rs4607103:OR=0.807,95%CI=0.697-0.933,P=0.0039;rs7756992:OR=0.783,95%CI=0.682-0.899,P=5.17×?10(-4);rs1111875:OR=0.804,95%CI=0.691-0.934,P=0.0045)。总之,本研究发现在中国人群T2DM患者中,CRP基因的多态性位点与DR显着相关;TLR4基因的常见变异与DR无关;ZNRF1基因及COLEC12基因区域的多态性位点与DR及其严重程度显着相关;GORAB基因及API5基因区域的多态性位点与严重DR显着相关;T2DM易感位点ADAMTS9-AS2基因、CDKAL1基因和HHEX基因区域的多态性位点与DR显着相关。
二、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在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筛选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在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筛选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2型糖尿病家系外显子测序的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 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技术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临床危险因素分析及FoxO1与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风险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
第二部分 血清FoxO1与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风险关系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FoxO1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风险关系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β细胞功能障碍机制及FoxO1与2型糖尿病关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2型糖尿病患者家系外显子测序的分子病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KCNQ1基因多态性与T2DM关联的Meta分析及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KCNQ1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关联的Meta分析证据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策略 |
2.2 确定纳入和排除标准 |
2.3 数据收集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研究特征 |
3.2 rs2237892位点多态性与T2DM的关联 |
3.3 rs2237895位点多态性与T2DM的关联 |
4 讨论 |
4.1 KCNQl基因的生物学特征 |
4.2 主要发现 |
4.3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KCNQ1基因多态性与T2DM关联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
1 引言 |
2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
2.3 研究方法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2 型糖尿病组(T2DM)、糖耐量正常组(NGT)基本情况 |
3.2 KCNQ1基因多态性检测 |
3.3 KCNQ1基因多态性与T2DM的关联 |
4 讨论 |
4.1 KCNQ1基因rs2237892位点多态性与T2DM的关联分析 |
4.2 KCNQ1基因rs2074196位点多态性与T2DM的关联分析 |
4.3 KCNQ1基因rs151290位点多态性与T2DM的关联分析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
参考文献 |
(5)新疆维吾尔族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调查及相关易感基因多态性分析与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新疆地区维吾尔族糖尿病调查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新疆维吾尔族糖尿病与基因多态性相关性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TCF7L2剪切异构对肝及胰岛细胞关键基因表达和增殖、凋亡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1.5 技术路线图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6)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关键基因与缺血性中风及其中医证候易感性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1.1 中风病疾病负担尤其严重 |
1.2 中风病遗传学机制研究尚未完全阐明 |
1.3 中医证候与基因组学有相似之处,利用分子通路研究中风病遗传学机制更科学 |
1.4 基因芯片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
1.4.1 基因芯片 |
1.4.2 基因芯片在医学上的应用 |
第二部分 影响缺血性中风遗传机制重要通路及基因筛选 |
2.1 利用通过基因组富集法筛选出影响缺血性中风的重要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及关键基因 |
2.2 分子通路可能是研究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候遗传机制的良好结合点之一 |
2.3 TLR4、TRAF6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机制 |
2.4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选择 |
第三部分 TRAF6、TLR4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及其中医证候易感性的关联分析 |
3.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1 筛选影响缺血性中风遗传机制的重要通路及其关键基因和位点 |
3.1.2 研究对象的来源 |
3.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
3.1.4 诊断标准 |
3.1.5 临床资料的收集 |
3.1.6 实验材料 |
3.1.7 质量控制 |
3.1.8 统计学分析 |
3.2 研究结果 |
3.2.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
3.2.2 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 (HWE)检验 |
3.2.3 病例组各中医证型基因型分布情况 |
3.2.4 Toll样信号通路关键基因单位点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的关联分析 |
3.2.5 Toll样信号通路关键基因位点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不同中医证候的关联分析 |
3.2.6 TRAF6、TLR4基因位点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患者血脂水平的关联性分析 |
3.3 讨论 |
3.3.1 Toll样信号通路介导缺血性中风后的炎症反应 |
3.3.2 基因(TRAF6、TLR4)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的相关性 |
3.3.3 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中医证的相关性 |
3.3.4 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患者血脂水平相关性 |
3.3.5 本研究的创新性 |
3.3.6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7)广西南宁社区居民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及与降脂药物靶点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略缩词及英汉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
广西南宁市社区居民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 1 |
前言 2 |
研究对象和方法 3 |
结果 4 |
讨论 5 |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
降脂药物靶点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研究 1 |
前言 2 |
材料和方法 3 |
结果 4 |
讨论 5 |
结论 参考文献 创新与不足 全文小结及展望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及获奖目录 |
(8)PPARγ、TCF7L2、KCNJ11、SUR1基因多态性及环境因素与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福建居民膳食模式及糖尿病影响因素的现况研究 |
1 前言 |
2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2.3 变量的赋值 |
2.4 质量控制 |
2.5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福建省成年居民的基本情况 |
3.2 福建省成年居民膳食模式及其影响因素 |
3.3 糖尿病影响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PPARγ、TCF7L2、KCNJ11、SUR1基因多态性及环境因素与II型糖尿病的关联研究 |
1 前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和内容 |
2.3 变量赋值 |
2.4 质量控制 |
2.5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
3.2 Ⅱ型糖尿病遗传易感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
3.3 连锁不平衡及单体型分析 |
3.4 基因-基因交互作用 |
3.5 基因-环境交互作用 |
3.6 环境-环境交互作用 |
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单核甘酸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中老年人群2型糖尿病及其代谢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
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中老年人群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
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中老年人群胰岛功能、血糖、血脂代谢指标的相关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Replication |
of |
gene |
polymorphisms |
association |
withtype |
2 |
Diabetes |
and |
related |
metabolic |
traits |
in |
Chinese |
population Type |
2 |
diabetes |
risk |
allele |
UBE2E2 |
is |
associated |
with |
decreasedglucose-stimulated |
insulin |
release |
in |
elderly |
Chinese |
Han |
individuals SLC30A8和PTPRD基因多态性与南京地区中老年人群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
(10)中国人群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遗传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绪论 |
第一部分 炎症相关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联研究 |
绪论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在中国人群中的验证研究 |
绪论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2型糖尿病的遗传易感位点与中国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联研究 |
绪论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在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筛选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2型糖尿病家系外显子测序的结果分析[D]. 李佳丽. 昆明医科大学, 2020
- [2]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临床危险因素分析及FoxO1与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风险关系研究[D]. 马剑侠.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1)
- [3]2型糖尿病患者家系外显子测序的分子病因探讨[D]. 周晓伟.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5)
- [4]KCNQ1基因多态性与T2DM关联的Meta分析及巢式病例对照研究[D]. 黄勤. 南昌大学, 2018(07)
- [5]新疆维吾尔族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调查及相关易感基因多态性分析与其机制研究[D]. 邓晓龙. 新疆医科大学, 2017(03)
- [6]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关键基因与缺血性中风及其中医证候易感性的关联性研究[D]. 吴光亮.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 [7]广西南宁社区居民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及与降脂药物靶点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D]. 黄振兴. 广西医科大学, 2017(12)
- [8]PPARγ、TCF7L2、KCNJ11、SUR1基因多态性及环境因素与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D]. 余方琳. 福建医科大学, 2017(07)
- [9]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中老年人群2型糖尿病及其代谢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 蒋琳. 南京医科大学, 2016(04)
- [10]中国人群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遗传关联研究[D]. 彭丹凤. 上海交通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