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奶牛日粮中添加硫酸钠对产奶量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智[1](2021)在《杂交构树发酵饲料对奶山羊泌乳性能的影响》文中认为奶山羊产业是我国奶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和市场对优质羊奶的需求,奶山羊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奶山羊存栏量不断增加。然而,奶山羊产业的发展仍然面临许多问题,优质饲草的短缺便是其中之一。优质蛋白饲料的缺乏,可使良种奶山羊的产奶性能难以充分发挥,影响产奶量;可能导致羊奶存在营养缺陷,影响羊奶品质。杂交构树具有速生丰产性、抗逆性强、蛋白含量高等优点,可作为一种理想的反刍动物蛋白饲料来源,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优质蛋白饲草短缺问题,且目前已在畜禽生产中有所应用,但关于杂交构树发酵饲料在关中奶山羊泌乳性能方面的研究尚没有相关报道。本试验旨在研究杂交构树发酵饲料对关中奶山羊泌乳性能的影响,以24只体况接近,胎次为2胎,泌乳天数和产奶量接近(产后100 d左右)且健康状况良好的关中奶山羊为试验动物,按照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羊,分别命名为对照组,试验Ⅰ组、Ⅱ组和Ⅲ组。对照组奶山羊饲喂基础TMR日粮,试验Ⅰ、Ⅱ和Ⅲ组依据等能量和等蛋白的原则,在日粮配方中分别添加5%、10%和15%杂交构树发酵饲料。试验的预饲期为7 d,正式期42 d。试验期间,测定关中奶山羊的采食量、产奶量、乳成分、乳氨基酸及脂肪酸组成等指标。本研究主要获得以下结果:1.日粮中添加不同比例杂交构树发酵饲料可提高关中奶山羊的平均日采食量(P<0.05),对于奶山羊全期总增重有降低的趋势。与对照组相比,整个试验期间试验Ⅰ、Ⅱ和Ⅲ组奶山羊平均日产奶量分别提高了7.78%、21.56%和13.17%。与对照组相比,在试验进行的d1~d7期间,试验Ⅰ、Ⅱ、Ⅲ组的奶山羊平均日产奶量均显着提高(P<0.05);在d8~d28期间,试验Ⅱ、Ⅲ组奶山羊产奶量显着提高(P<0.05);在d29~d35期间,试验Ⅱ组产奶量显着提高(P<0.05)。试验Ⅱ组奶山羊的产奶高峰值高于其他组,达到2.18 kg/d;杂交构树发酵饲料的添加延缓了在泌乳盛期到泌乳中期过渡时产奶量的下降速度;日粮中添加10%杂交构树发酵饲料经济效益最高,饲料成本降低了0.26元/d,平均日产奶量提高了0.36 kg,根据当地羊奶价格平均每日增加利润2.69元。2.试验期间每隔7 d收集羊奶,试验结束后每组分别混合后检测羊奶品质,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杂交构树发酵饲料可提高奶山羊产奶量,并能维持羊奶常规营养成分含量的稳定,但会降低乳氨基酸的含量,且杂交构树发酵饲料添加比例越高,乳氨基酸的含量越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Ⅱ、Ⅲ组的羊奶谷氨酸分别降低了10.8%和13.6%(P<0.05),试验Ⅰ、Ⅱ、Ⅲ组羊奶亮氨酸分别降低了11.9%、13.1%和14.6%(P<0.05),试验Ⅱ组羊奶中赖氨酸含量降低了12.4%(P<0.05),试验Ⅱ、Ⅲ组羊奶的精氨酸分别降低了27.8%和30.1%(P<0.05);日粮中添加杂交构树发酵饲料可改善羊奶中功能性脂肪酸的种类及比例。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Ⅱ、Ⅲ组羊奶的棕榈酸含量分别提高了17.3%、16.8%和40.1%(P<0.05),试验Ⅱ、Ⅲ组羊奶的油酸含量分别提高了55.8%和48.1%(P<0.05),试验Ⅱ、Ⅲ组羊奶的亚油酸含量分别提高了31.9%、24.7%(P<0.05),试验Ⅲ组羊奶的二十四烷酸提高了38.1%(P<0.05),试验Ⅱ、Ⅲ组羊奶EPA含量分别提高了33.7%和13.7%(P<0.05),试验Ⅰ、Ⅱ、Ⅲ组羊奶的DHA含量均显着提高(P<0.05)。因此,日粮中添加杂交构树发酵饲料饲喂奶山羊,虽然会导致羊奶中氨基酸含量降低,但可提高羊奶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改善羊奶品质,其中10%的添加比例效果最好。3.试验期间每隔7 d进行静脉采血,检测血清激素水平。与对照组奶山羊相比,在试验进行的d1~d7、d15~d21和d29~d42期间,试验Ⅰ、Ⅱ、Ⅲ组奶山羊血清中催乳素(PRL)的含量均显着提高(P<0.05);d8~d14期间,试验Ⅱ组奶山羊血清PRL含量显着提高(P<0.05);d22~d28期间,试验Ⅱ、Ⅲ组奶山羊血清PRL含量均显着提高(P<0.05);在d36~d42期间,试验Ⅱ组奶山羊雌激素(E)含量显着提高(P<0.05);试验Ⅰ、Ⅱ、Ⅲ组奶山羊血清促卵泡素(FSH)、促黄体素(LH)、孕激素(P4)无显着性差异(P>0.05)。因此,日粮中添加10%杂交构树发酵饲料饲喂关中奶山羊对正常的生殖激素分泌无不利影响,但可提高PRL的浓度,且产奶量与PRL的浓度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因此,日粮中添加杂交构树发酵饲料饲喂关中奶山羊,可提高奶山羊的采食量和产奶量;延长产奶高峰期,延缓奶山羊在泌乳盛期到泌乳中期过渡时产奶量的下降速度;降低羊奶中氨基酸的总量,但可提高PUFA的含量,改善羊奶品质;饲喂杂交构树发酵饲料可提高奶山羊血清中PRL的含量,进而影响奶山羊的产奶量。杂交构树发酵饲料的添加比例为10%时效果最好。
宁丽丽[2](2021)在《甘蔗糖蜜酵母发酵浓缩液对泌乳奶牛生产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研究了日粮中添加甘蔗糖蜜酵母发酵浓缩液(Cane condensed molasses soluble from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CMS)对泌乳奶牛生产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试验选用60头体况、胎次、泌乳天数和产奶量相近的健康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头。对照组(CON)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对照组日粮的干物质基础上分别添加1%、3%和5%的CMS,即CMS1组、CMS2组和CMS3组。预饲期14 d,正试期54 d。试验结果如下:1.日粮中添加CMS对泌乳奶牛生产性能及各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日粮中添加CMS对干物质采食量(DMI)、4%标准乳和饲料转化率均无显着影响(P>0.05)。饲喂第1-18 d,CMS1组的产奶量显着高于CON组(P<0.05);第36-54d,CMS1组的产奶量比CON组提高了 8.21%(P>0.05);CMS1组的总平均产奶量比CON组提高了 7.73%(P>0.05)。(2)在试验期间各组的乳脂率、乳糖率、乳总固形物、乳尿素氮含量及乳体细胞数差异均不显着(P>0.05)。CMS2组的乳蛋白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3)在泌乳奶牛日粮中添加CMS对NDF和ADF的表观消化率均无显着影响(P>0.05)。CMS3组的OM消化率极显着低于CON组和其他组(P<0.01)。CMS1组的CP消化率极显着高于CON组和CMS3组(P<0.01),CMS2组的CP消化率也显着高于CMS3组(P<0.05)。(4)CMS1组和CMS2组产生的经济效益每天比对照组多盈利5.72元/头和1.90元/头,即CMS1组产生的经济效益最高。2.日粮中添加CMS对泌乳奶牛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日粮中添加CMS对泌乳奶牛血液中的HGB、PLT和HCT均无显着影响(P>0.05)。试验第18 d时,CMS1组的RBC显着低于CON组(P<0.05)。(2)日粮中添加CMS对泌乳奶牛血清中的酶含量变化无显着影响(P>0.05)。试验第18d时,CMS1组和CMS2组血清中的ALP含量有低于其他组的趋势(P=0.07)。(3)日粮中添加CMS对泌乳奶牛血清中的TP、ALB、GLO和UA含量无显着影响(P>0.05)。试验第18 d时,CMS3组的CREA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CMS1组的BUN含量有低于其他各组的趋势(P=0.07)。试验第36 d时,CMS3组的BUN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4)日粮中添加CMS对泌乳奶牛血清中的T-BIL、CHO和TG含量无显着影响(P>0.05)。试验第18 d时,添加CMS有降低CHO含量的趋势(P=0.07);CMS3组的NEFA含量显着高于CON组和其他试验组(P<0.05)。第36d时,添加CMS有提高SOD含量的趋势(P=0.09);CMS2组和CMS3组的NEFA含量显着高于CON组(P<0.05)。第54 d时,添加CMS有提高TG的趋势(P=0.06);CMS2组和CMS3组的SOD含量显着高于CON组(P<0.05);添加CMS可以显着降低NEFA含量(P<0.05)。3.日粮中添加CMS对泌乳奶牛瘤胃发酵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CMS1组和CMS2组的微生物蛋白(MCP)含量显着高于CON组(P<0.05)。NH3-N浓度随CMS添加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CMS1组和CMS2组的丙酸含量高于CON组,均差异不显着(P>0.05)。(2)CMS1组能够提高泌乳奶牛瘤胃中菌群多样性。(3)门水平上,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为优势菌群;属水平上,普氏菌属(Prevotella)和琥珀酸菌属(Succiniclasticum)为优势菌属。结论:日粮中添加1%和3%CMS有利于提高泌乳奶牛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并且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因此,建议在泌乳奶牛日粮中CMS适宜的添加范围为1%-3%。
李福厚[3](2021)在《产阿魏酸酯酶乳酸菌对青贮饲料纤维降解、家畜消化及健康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贮饲料作为一种重要的粗饲料,在反刍家畜日粮中占比达一半以上,是现代草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饲草类型,也是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和有效实施“粮改饲”的突破口和主要抓手。有效提升我国青贮饲料标准化生产技术水平可为加快我国现代草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撑。乳酸菌青贮制剂的开发和利用在高品质青贮饲料生产和牧草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推动牧草产业安全、高效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目前常用的青贮乳酸菌制剂其主要功能为提高青贮饲料发酵品质和防止霉变。而开发既能提高青贮饲料发酵品质,又具有降解纤维功能的青贮乳酸菌制剂一直以来是青贮饲料乳酸菌研究领域的热点。本论文结合目前国际上对青贮发酵调控的形势以及大量前人的研究,对定向筛选出的一株能够有效改变青贮发酵过程中木质纤维素结构的产阿魏酸酯酶植物乳杆菌A1,通过高木质纤维素材料的青贮及酶解糖化试验,阐述了其改变木质纤维素结构的机制。并通过体外瘤胃发酵试验以及家畜消化代谢试验,证明了其作为青贮添加剂对饲草消化率及家畜健康等的影响。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产阿魏酸酯酶植物乳杆菌A1在玉米秸秆青贮中的应用研究表明,玉米秸秆青贮常温下(~25℃)添加支顶孢属纤维素酶(Acremonium cellulase,AC)、接种植物乳杆菌A1(Lactobacillus plantarum A1,Lp)或同时添加AC并接种Lp均能够通过降低青贮的pH值,增加乳酸含量改善青贮的发酵品质。单独使用植物乳杆菌A1对青贮过程中结构碳水化合物的降解性能不高,但植物乳杆菌A1与支顶孢属纤维素酶联合使用对木质纤维素的降解效果较好。青贮60天后,玉米秸秆中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半纤维素、纤维素降解率与对照组相比能分别提高9.38%、17.2%、8.24%、18.8%。然而,在酶解糖化试验中,Lp处理组酶解消化率显着高于对照、AC及AC+Lp处理组,酶解消化率分别比对照、AC和AC+Lp处理组高出23.3%、26.7%、43.3%。但植物乳杆菌A1的特性只能在25℃而不是40℃下有效。这为植物乳杆菌A1以后在青贮饲料中的应用以及生产生物燃料的前期预处理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2.产阿魏酸酯酶植物乳杆菌A1在不同干物质巨菌草青贮中的应用研究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不同干物质巨菌草中添加支顶孢属纤维素酶(Acremonium cellulase,AC)、接种植物乳杆菌A1(Lactobacillus plantarum A1,Lp)或同时添加AC并接种Lp均能够通过降低pH值很好的保存牧草并促进木质纤维素降解。在低干物质(L-DM)巨菌草青贮中,AC处理组降解木质纤维素效果较好。青贮60天后,巨菌草青贮中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半纤维素、纤维素与对照组相比能分别提高10.4%、7.19%、17.1%、8.31%。AC+Lp处理组降解率最高,比对照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半纤维素、纤维素降解率分别提高11.5%、7.64%、19.4%、8.31%。酶解消化率AC+Lp处理组最高,显着高于AC和Lp处理组,对照组最低。AC+Lp、AC和Lp处理组纤维素转化效率分别比对照组高出60.0%、45.0%、40.0%。在高干物质(H-DM)巨菌草青贮中,Lp处理组降解木质纤维素效果较好,且青贮60天后,其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半纤维素、纤维素与对照组相比能分别提高5.38%、5.36%、6.48%、6.17%。同样,AC+Lp处理组降解率最高,比对照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半纤维素、纤维素降解率分别提高7.87%、7.84%、9.26%、10.21%。酶解消化率Lp处理组最高,显着高于AC和AC+Lp处理组,对照组最低。Lp、AC和AC+Lp处理组纤维素转化效率分别比对照组高出317%、283%、250%。青贮中接种植物乳杆菌A1和添加支顶孢属纤维素酶均降低了巨菌草青贮木质纤维素结构的结晶度,从而提高了纤维素酶对多糖的可及性,进一步提高了L-DM或H-DM青贮饲料木质纤维素的纤维素转化效率。在L-DM青贮中,利用支顶孢属纤维素酶可以有效地降解巨菌草青贮的木质纤维素,提高青贮的酶解糖化程度。然而,当巨菌草在H-DM水平青贮时,推荐植物乳杆菌A1单独或与支顶孢属纤维素酶联合使用最佳。3.产阿魏酸酯酶植物乳杆菌A1对苜蓿青贮发酵品质及抗氧化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苜蓿青贮时接种植物乳杆菌A1(Lp A1)能够明显改善其发酵品质,降低青贮饲料pH值,并提高其乳酸浓度。青贮90天后,Lp A1处理组青贮干物质损失和非蛋白氮浓度最低。同时,接种Lp A1也降低了青贮后期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木质素的浓度,提高了整个青贮过程中游离阿魏酸的浓度。Lp A1处理组的青贮饲料中阿魏酸浓度在30天时最高(P<0.05)。此外,在青贮的第30-90天,Lp A1和植物乳杆菌24-7(Lp 24-7)接种的苜蓿青贮总抗氧化能力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均高于对照和商品植物乳杆菌MTD/(Lp MTD/1)处理组。而在整个发酵过程中,Lp A1和Lp 24-7接种的青贮中脂肪氧合酶活性均较低。与对照组和Lp MTD/1处理组相比,Lp A1和Lp 24-7均能提高青贮90天后苜蓿中总脂肪酸的浓度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在总脂肪酸中的比例(P<0.05)。因此,青贮时接种产阿魏酸酯酶的菌株Lp A1或抗氧化菌株Lp 24-7,不仅能提高苜蓿青贮的发酵品质和保存更多的营养物质,而且还能改善青贮苜蓿的抗氧化状态。4.体外发酵试验结果表明,苜蓿青贮中接种产阿魏酸酯酶植物乳杆菌A1能提高饲草体外干物质消化率和总产气量,但对甲烷产量没有影响。苜蓿青贮中接种植物乳杆菌A1能明显促进瘤胃发酵,增加瘤胃液总挥发性脂肪酸、各脂肪酸组分及氨态氮浓度,特别是乙酸、丙酸、丁酸及支链脂肪酸的浓度。此外,苜蓿青贮中接种产阿魏酸酯酶植物乳杆菌A1对瘤胃液微生物多样性影响不大,但可明显增加一些纤维分解菌的数量及碳水化合物利用菌属的相对丰度,如白色瘤胃球菌、黄色瘤胃球菌和普雷沃氏菌属等。5.奶山羊消化代谢试验表明,苜蓿裹包青贮中接种Lp A1较常用商品菌株Lp MTD/1具有更好的发酵品质,且能够显着提高裹包的总抗氧化能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与Lp MTD/1处理组相比,苜蓿裹包青贮接种Lp A1能显着增加山羊的干物质、有机物以及粗蛋白质的消化率。此外,青贮中接种Lp A1能显着促进奶山羊的瘤胃发酵,增加了总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以及异丁酸的浓度。奶山羊采食Lp A1处理组日粮能显着增加其血清总抗氧化能力及抗氧化酶的活性,对乳清的抗氧化性能影响较小。Lp A1处理组奶山羊血清的免疫球蛋白A浓度显着高于Lp MTD/1处理组,但α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2和白细胞介素-6的浓度显着低于Lp MTD/1处理组。此外,与Lp MTD/1处理组相比,青贮中接种Lp A1对奶山羊产奶量影响较小,但对乳成分影响较大,能显着增加乳成分中乳脂、乳蛋白质、总固体以及尿素的含量。本研究首次全面系统的阐述了产阿魏酸酯酶乳酸菌降解木质纤维素结构的机制,并通过体内、体外试验证明青贮中接种产阿魏酸酯酶能显着提高饲草的消化率。此外,青贮中接种产阿魏酸酯酶乳酸菌对家畜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为产阿魏酸酯酶乳酸菌在青贮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刘祥圣[4](2021)在《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生产性能、瘤胃发酵和血清生化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旨在研究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生产性能、瘤胃发酵和血清生化的影响。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3.5和7.0mg/kg的无机铜(硫酸铜)和有机铜(赖氨酸铜和谷氨酸铜的1:1络合物),2种铜源共用0 mg/kg添加组为对照组,添加量均以铜元素计。选择80头胎次、泌乳天数和产奶量相近的健康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5组,每组16头,预试期2周,正试期12周。试验结果如下:试验一研究了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生产性能、乳成分、养分表观消化率和铜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1)铜水平为3.5和7.0 mg/kg组干物质采食量(DMI)和产奶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种铜源间DMI和产奶量无显着差异(P>0.05)。(2)铜水平为3.5和7.0 mg/kg组乳脂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铜水平为3.5和7.0 mg/kg组乳铜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铜水平对乳蛋白率、乳糖率和总固形物无显着影响(P>0.05);铜源对乳脂率、乳蛋白率、乳糖率、总固形物和乳铜无显着影响(P>0.05)。(3)铜水平为3.5和7.0mg/kg组干物质(DM)、粗蛋白(CP)和中性洗涤纤维(NDF)消化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铜水平对酸性洗涤纤维(ADF)消化率无显着影响(P>0.05);铜源对DM、CP、NDF和ADF消化率无显着影响(P>0.05)。(4)铜水平为3.5 mg/kg组铜采食量、粪铜、铜沉积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铜水平为7.0 mg/kg组铜采食量、粪铜和铜沉积率显着高于3.5mg/kg组(P<0.05),铜水平对尿铜无显着影响(P>0.05);赖氨酸铜和谷氨酸铜的1:1络合物组铜沉积率显着高于硫酸铜组(P<0.05)。试验二研究了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瘤胃发酵和瘤胃细菌的影响。结果表明:(1)铜水平对瘤胃液PH无显着影响(P>0.05),随着铜水平的提高,氨态氮(NH3-N)有降低趋势(0.05<P<0.10),对照组微生物蛋白(MCP)显着低于3.5和7.0 mg/kg铜水平组(P<0.05);铜源对瘤胃液PH、NH3-N和MCP无显着影响(P>0.05)。(2)铜水平为3.5和7.0 mg/kg组乙酸、丙酸、丁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产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铜源对乙酸、丙酸、乙酸/丙酸、丁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无显着影响(P>0.05)。(3)铜水平对 Chao1、ACE、Shannon 和 Simpson 指数无显着影响(P>0.05);铜源对 Chao1、ACE、Shannon和Simpson指数无显着影响(P>0.05),赖氨酸铜和谷氨酸铜的1:1络合物组Chao1有低于硫酸铜组的趋势。(4)在属水平上,对照组瘤胃球菌属相对丰度最高,为2.55%,3.5和7.0mg/kg铜水平组分别为1.60%和1.64%,随着铜水平的提高,普雷沃菌属相对丰度从小到大依次为48.63%、52.85%和53.44%,解琥珀酸菌属相对丰度从小到大依次为4.95%、5.71%和6.06%;赖氨酸铜和谷氨酸铜的1:1络合物组解琥珀酸菌属和纤维杆菌属相对丰度均高于硫酸铜组,解琥珀酸菌属相对丰度分别为4.89%和6.36%,纤维杆菌属相对丰度分别为0.70%和0.84%。试验三研究了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血常规、血清生化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水平铜源对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和血小板计数(PLT)无显着影响(P>0.05)。(2)铜水平对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和乳酸脱氢酶(LDH)无显着影响(P>0.05),有提高谷氨酰转移酶(GGT)的趋势(0.05<P<0.10);铜源对ALT、AST、ALP、GGT和LDH无显着影响(P>0.05)。(3)铜水平对总蛋白(TP)、白蛋白(ALB)、肌酐(CRE)和血尿素氮(BUN)无显着影响(P>0.05),有提高尿酸(UA)的趋势(0.05<P<0.10);铜源对 TP、ALB、CRE、BUN 和 UA 无显着影响(P>0.05)。(4)3.5和7.0 mg/kg铜水平组总胆红素(TBIL)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铜水平对葡萄糖(GLU)、胆固醇(CHO)和甘油三酯(TG)无显着影响(P>0.05);铜源对TBIL、GLU、CHO和TG无显着影响(P>0.05)。(5)3.5 mg/kg铜水平组铜蓝蛋白(CER)和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7.0mg/kg铜水平组CER、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CuZn-SOD活性显着高于3.5 mg/kg铜水平组(P<0.05),7.0mg/kg铜水平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铜源对 CER、SOD、CuZn-SOD 和 GSH-PX 活性无显着影响(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铜有利于提高奶牛的生产性能、瘤胃发酵和抗氧化能力,赖氨酸铜和谷氨酸铜的1:1络合物相较于硫酸铜具有更高的铜沉积率,并对改善瘤胃发酵能力和瘤胃菌群结构效果更好,从生产性能和环境保护角度看,在基础铜含量为15.06 mg/kg的饲粮中添加3.5 mg/kg的赖氨酸铜和谷氨酸铜的1:1络合物效果最好。
常兴发[5](2021)在《不同脂肪酸组成脂肪粉对奶牛生产性能和肝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集约化生产下奶牛产后能量负平衡现象时常发生,严重影响奶牛产奶量和健康水平。脂肪粉是一种常用的高能量反刍动物饲料原料,所含净能值较高,并且具有过瘤胃特性,可避免脂肪对瘤胃微生物活性造成不利影响。研究表明,脂肪对提高奶牛生产性能、保证奶牛健康以及增加奶牛生产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脂肪酸组成的脂肪粉对奶牛生产性能和肝功能的影响,以期为脂肪粉在奶牛生产应用提供依据。选择泌乳时间(30~50 d左右)、产奶量和胎次(2~4胎)基本一致的健康荷斯坦奶牛160头,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每组40头。对照组饲喂TMR基础日粮,试验1、2和3组在饲喂基础日粮的基础上,每头奶牛按100 g/d分别添加A、B、C三类不同脂肪酸组成的脂肪粉(A类:79%棕榈酸、8%硬脂酸、10%油酸和3%亚麻油酸;B类:44%棕榈酸、5%硬脂酸、40%油酸和9.5%亚麻油酸,包被处理;C类:棕榈酸含量98%,其余为硬脂酸、油酸和亚麻油酸)。预试期7 d,试验期30 d。结果表明:(1)不同脂肪酸组成的脂肪粉可有效提高奶牛的平均产奶量。整个试验期(0~30 d)试验1、2、3组平均产奶量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 10.57%(P<0.05)、6.00%(P>0.05)、3.80%(P>0.05)。(2)添加A类脂肪粉可以有效提高奶牛乳蛋白率,降低乳糖率(P<0.05)。(3)奶牛日粮中添加脂肪粉均显着升高乳脂中C14:0、C16:0、C18:1和C18:2含量(P<0.05)。添加A类脂肪粉可以提高奶牛乳脂中饱和脂肪酸C14:0和C16:0的含量,试验2组和3组C18:1与C18:2含量较对照组有提高趋势。(4)添加脂肪粉可以提高奶牛对饲料中粗蛋白和粗脂肪的消化率。(5)不同脂肪酸组成的脂肪粉对肝功能代谢有一定影响。试验中后期(20~30 d),添加脂肪粉效果明显,试验1组和2组血清碱性磷酸酶(P<0.05)、总蛋白(P>0.05)和白蛋白(P>0.05)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各试验组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含量较对照组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6)添加脂肪粉可以有效降低奶牛血清中非酯化脂肪酸含量(P<0.05)。其中试验1组血清非酯化脂肪酸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各组血清β-羟丁酸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7)添加脂肪粉对奶牛血清尿素氮、胆固醇和葡萄糖含量在试验第10 d无显着影响(P>0.05);试验第20天时,各试验组血清尿素氮和胆固醇含量较对照组均有所降低(P>0.05);试验末期(30 d),试验2组和3组奶牛血清尿素氮和胆固醇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综上所述:奶牛日粮中添加脂肪粉可以提高泌乳前期奶牛产奶量,改善乳品质,缓解奶牛能量负平衡,且以试验1组(A类脂肪粉)效果最好。
代张超[6](2019)在《发酵小麦酒精糟在畜禽方面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主要通过以不同水平发酵小麦酒精糟等能等氮替代生长肥育猪和肉仔鸡和泌乳奶牛日粮中的豆粕、玉米和脂肪粉,研究对其生长性能和肉奶品质的影响,以及对奶牛饲粮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探讨发酵小麦酒精糟在猪鸡和奶牛日粮中的合适添加比例,为将来发酵小麦酒精糟规模化生产及在猪鸡和泌乳奶牛日粮中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本研究分为以下四个部分:试验一饲喂发酵小麦酒精糟对生长肥育猪生长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挑选90头47.87±6.03kg左右的(杜大长)三元杂交健康猪,进行称重,然后按照各组平体重相近原则,将其分成对照组,试验1组和试验2组,每组2个重复,每个重复15头,7公8母,每个重复体重差异不显着(P>0.05)。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而试验1组和2组,分别以5%和10%发酵小麦酒精糟来等能等氮替代对照组中的豆粕和玉米,整个试验期为67天。试验结束时计算肥育猪的生长性能,并取猪左侧胴体的背最长肌,测定肉品质和氨基酸、肌苷酸、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试验2组平均日增重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各个组平均日采食量差异均不显着(P>0.05)。试验1组和试验2组料重比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猪肉pH24h、L*、a*、b*、滴水损失、蒸煮损失、嫩度、肌内脂肪和氨基酸含量等指标无显着影响(P>0.05),但试验1组肌苷酸、豆蔻酸和棕榈油酸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试验1组亚麻酸含量显着高于试验2组(P<0.05),对照组二十碳三烯酸含量显着高于试验1组(P<0.05)和试验2组(P<0.05),试验2组油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亚油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着高于试验2组(P<0.05)。结果提示,饲粮中添加5%或10%发酵小麦酒精糟能够提高生长肥育猪的平均日增重,降低料重比,提高饲料利用率,还可提高肌苷酸含量和部分脂肪酸含量进而改善肉的鲜香味。试验二饲喂发酵小麦酒精糟对对泌乳奶牛生产性能和养分消化率的影响挑选180头1~3胎、泌乳180d左右、平均泌乳量相近(33.58±7.44kg)、体重差异不显着的荷斯坦黑白花奶牛,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对照组饲喂原场全混合日粮,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每头牛每天分别用lkg和2 kg发酵小麦酒精糟等能等氮替代原基础精料,预试期4d,正试期24 d。正试期每天记录奶牛的采食量,每6天测定一次产奶量,每8天采集一次乳样测定乳品质,并在试验结束时,采集奶牛的饲料样和粪样,采用酸性不溶灰分法进行养分消化率的测定。结果表明:试验各个阶段及全期,各个组间泌乳奶牛采食量和产奶量差异均不显着(P>0.05),但试验Ⅰ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各个阶段及全期的产奶量。不同阶段,组与组进行比较,第8天和第16天,各个组间乳成分差异不显着(P>0.05)。第24天,试验Ⅱ组尿素氮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和试验Ⅰ组(P<0.05)。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干物质和粗纤维的表观消化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在泌乳奶牛饲粮中用发酵小麦酒精糟等能等氮替代1kg原基础精料较为可行,可一定程度提高产奶量和改善了乳品质,提高饲粮干物质和粗纤维的表观消化率。试验三发酵小麦酒精糟饲喂鸡的营养价值评定将16只成年健康的海兰褐公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4只,作为一个记录单位,供测定鸡单笼饲养于种公鸡笼内,采用强饲排空法测定其饲喂发酵酒精糟代谢能、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纤维的表观代谢率。试验分预饲期和正式期两个阶段。预饲期4天,在此阶段公鸡自由采食和饮水。正式期4天:前2天为排空期,后2天为集粪期。禁食排空期间自由饮水。禁食结束后通过强饲器,每只鸡准确强饲风干发酵小麦酒精糟50g,并按个体记录强饲结束时间。强饲后以各个重复为单位用集粪盘收集48h的排泄物,然后烘干制成风干样,与发酵小麦酒精糟一起测定能量和常规营养成分,用以计算表观代谢率。结果表明:发酵小麦酒精糟饲喂鸡表观代谢能、干物质、粗脂肪、粗蛋白和粗纤维表观代谢率(绝干基础)分别为为 11.31 MJ/kg、78.94%、88.79%、38.20%和 77.16%。试验四饲喂发酵小麦酒精糟对肉仔鸡生长性能的影响选取1日龄淮南麻黄鸡(公)400只,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分别是对照组、试验1组、试验2组和试验3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5只。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试验1、试验2和试验3组中以发酵小麦酒精糟等能等氮替代基础日粮中的玉米和豆粕,总替代比例分别为4、8和12个百分点,各组供试鸡体重差异不显着(P>0.05),试期共23天,试验结束计算肉仔鸡生长性能。结果表明,对照组平均日增重显着高于各试验组(P<0.05),试验4组平均日增重显着低于试验2组(P<0.05)和试验3组(P<0.05)。对照组料重比显着低于各试验组(P<0.05),试验4组料重比显着高于试验2组(P<0.05)和试验3组(P<0.05)。各组间平均日采食量和死亡率差异不显着(P>0.05)。结果提示,发酵小麦酒精糟不太适合饲喂肉仔鸡。
姚凯勇[7](2019)在《黄酒糟发酵工艺优化及其奶牛饲用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豆粕资源不足,开发和利用非常规蛋白饲料资源十分迫切。黄酒糟作为黄酒产业的副产品,有较高的蛋白含量及低廉的价格,但由于新鲜黄酒糟含水量高难以保存,且有酒精残留不能直接饲喂动物,其氨基酸组成也不平衡。为此,本研究通过微生物固态发酵以提高黄酒糟的饲用价值,探索其在奶牛日粮中的应用效果。首先通过菌株组合、混菌固态发酵和发酵条件优化,提高黄酒糟蛋白含量和改善其氨基酸组成;在体外瘤胃发酵试验以及抗氧化性评价基础上,通过奶牛饲养试验探讨了发酵黄酒糟部分替代豆粕对奶牛生产性能、氮利用的影响,为非常规蛋白质饲料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1基于微生物的固态发酵黄酒糟工艺优化将待用的芽孢杆菌和酵母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通过KEGG通路富集分析有关代谢基因发现,与参照芽孢杆菌和酵母菌相比,本研究待用的芽孢杆菌其氨基酸合成与代谢通路富集多,酵母菌在碳水化合物代谢以及氨基酸合成与代谢通路富集多,提示它们能在固态发酵中提升发酵饲料的营养和饲用价值。随后分别将酵母、芽孢单菌及联合发酵,发现联合混菌发酵具有较大优势。在微生物固态发酵工艺中,对菌种接种比例、发酵温度、培养基含水量、发酵时间、翻料次数等发酵条件进行单因素试验优化,挑选对发酵影响较大的发酵温度、培养基含水量以及菌种接种比例三个因素进行3X3正交设计,以优化发酵条件以获得最佳粗蛋白和多肽的产量。最佳条件如下:水与总固体培养基的比例为53:100(v/w),温度为30℃,严朊假丝酵母与枯草芽孢杆菌的接种比例为2:1,发酵时间为44小时,翻料次数为2次。发酵黄酒糟饲料中粗蛋白、多肽含量分别比未发酵的高 14.5%、40.9%。2发酵黄酒糟营养价值及抗氧化特性的体外研究2.1营养成分分析通过对比发酵前后的养分变化发现,发酵黄酒糟氨基酸含量比未发酵黄酒糟提高26.1%,必需氨基酸增加量(31.2%)大于非必需氨基酸增加量(21.1%),特别是赖氨酸和蛋氨酸水平提升较多。同时,体外发酵试验表明发酵黄酒糟可增加瘤胃液微生物蛋白的浓度,提高粗蛋白消化率。2.2抗氧化性研究比较发酵前后的黄酒糟,发现发酵黄酒糟显着提高还原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还原力、超氧自由基清除能力、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等;相关性分析表明,发酵黄酒糟抗氧化性能的增加与多酚类物质转化的增强以及小分子蛋白和多肽产生有关。通过2D蛋白电泳分离鉴定部分小分子蛋白,发现黄酒糟固态发酵过程中产生了蛋白酶以及生物活性物质,部分解析了发酵黄酒糟抗氧化能力提高的机制。2.3黄酒糟替代豆粕对瘤胃发酵的影响通过体外瘤胃产气试验探索不同比例的黄酒糟、发酵黄酒糟替代豆粕对瘤胃产气和发酵参数以及饲料间组合效应的影响,发现了最适的黄酒糟和发酵黄酒糟替代豆粕的比例,即当黄酒糟或者发酵黄酒糟在与豆粕1:1时,瘤胃发酵参数与以豆粕为主要蛋白源的对照组相近,且具有较强的正组合效应。3黄酒糟在奶牛日粮中的效果研究通过奶牛饲养试验,探究黄酒糟和发酵黄酒糟替代泌乳奶牛日粮中的部分豆粕对奶牛生产性能、瘤胃发酵、氮利用率以及热应激耐受力的影响。选取15头处于泌乳中后期的中国荷斯坦奶牛(泌乳天数190±15.2d,体重692±70kg)用于3X3复拉丁方试验。三种日粮处理为(干物质基础):(1)含18%豆粕日粮(对照组),(2)未发酵黄酒糟按日粮粗蛋白50%替代豆粕日粮(未发酵组),(3)发酵黄酒糟按日粮粗蛋白50%替代豆粕日粮(发酵组);每期试验期持续20天,前15天为适应期,后5天用为采样期。3.1奶牛生产性能和血液生化参数对照组和发酵组的干物质采食量高于未发酵组(P= 0.04),前两组组间无差异(P>0.05)。与对照组和发酵组相比,未发酵组产奶量(P=0.02)、乳蛋白(P=0.02)和能量校正乳(P= 0.05)产量均较低。在三种日粮中,未发现乳脂,乳蛋白,乳糖和总固形物含量存在差异(P>0.05);乳中尿素氮、体细胞数、饲料转化效率和氮转化率也没有日粮间的差异(P>0.05)。发酵组的售奶净收益较高于对照组和未发酵组(P= 0.06),而未发酵组与对照组间无差异(P>0.05)。未发酵组的血尿氮浓度低于发酵组和对照组(P=0.02),其他血液生化无组间差异(P>0.05)。3.2奶牛瘤胃发酵、日粮降解率及氮代谢未发酵组的瘤胃液总挥发性脂肪酸、乙酸、微生物蛋白浓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与发酵组间无差异(P>0.05);日粮处理没有改变瘤胃发酵模式(P>0.05)。日粮蛋白质的瘤胃快速降解部分(P=0.38)和慢速降解部分(P= 0.58)不受日粮影响;与对照组和发酵组相比,未发酵组的粗蛋白降解速率常数(P二0.04)和可消化部分(P=0.05)较低,而对照组与发酵组间没有差异(P>0.05)。与未发酵组相比,饲喂发酵黄酒糟和豆粕日粮的奶牛氮摄入量和瘤胃有机物降解率较高,奶牛的微生物蛋白和代谢蛋白产量增加,产奶性能得以改善。总体看,用发酵黄酒糟部分替代豆粕对泌乳奶牛的氮利用与代谢没有不利影响。3.3黄酒糟替代豆粕对奶牛热应激的影响饲喂未发酵和发酵黄酒糟日粮有降低热应激下奶牛直肠温度(P=0.06)和呼吸频率(P = 0.05)的趋势,并提高奶牛血液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以及总抗氧化能力水平(P<0.05);相比未发酵黄酒糟,饲喂发酵黄酒糟提高奶牛抗氧化的能力更强。通过分析奶牛血常规,发现未发酵和发酵黄酒糟在热应激下降低奶牛炎症细胞(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量,提示热应激下能降低奶牛炎症的风险。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枯草芽孢杆菌和产朊假丝酵母菌混菌联合固态发酵,制得了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较高、并具有抗氧化活性的发酵黄酒糟。结合体外试验和奶牛饲养试验的效果表明,发酵黄酒糟替代奶牛日粮中的部分豆粕并不影响奶牛生产性能,对奶牛瘤胃发酵和氮利用效率无不良影响,但能降低饲料成本,且能够缓解奶牛热应激。
吕中旺[8](2018)在《基于人工瘤胃模拟系统的秸秆营养价值评定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根据中国玉米、水稻和小麦3种主要粮食作物的实际种植情况,调研了3种主要粮食作物秸秆的资源分布状况;通过营养成分分析及动物饲养实验,评估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秸秆饲料的利用价值,以及作为“低能饲料”在干奶期奶牛饲喂中的应用价值;并利用人工瘤胃模拟系统,研究了不同秸秆及其组合类型、添加复合酶制剂,对提高秸秆饲料体外降解率及对瘤胃纤维分解菌的影响。为我国不同地区玉米、水稻和小麦秸秆的有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为秸秆饲料在干奶期奶牛瘤胃内的高效利用提供数据支撑。具体研究内容如下:试验一,调研中国15个省(区、市)的玉米、水稻和小麦秸秆资源分布状况;其中,河南、四川、湖北、江苏和安徽5省的秸秆资源最为丰富;对上述五省的玉米、水稻和小麦秸秆进行营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的营养价值不受地域影响,且优于小麦秸秆;小麦秸秆的营养价值受地域影响,河南省的小麦秸秆粗蛋白含量最高,营养价值优于其他省份。试验二,利用人工瘤胃模拟系统,研究不同秸秆及其组合类型的体外降解率。试验分为6个处理组:玉米秸秆组、水稻秸秆组、小麦秸秆组、50%玉米秸秆+50%水稻秸秆组、50%玉米秸秆+50%小麦秸秆组,50%水稻秸秆+50%小麦秸秆组。结果表明,单一秸秆中,玉米秸秆组的体外降解率较高,饲喂价值最优;组合秸秆中,50%玉米秸秆+50%水稻秸秆组和50%水稻秸秆+50%小麦秸秆组的MCP产量较高,具有较高的饲喂价值。试验三,研究不同组合类型秸秆饲料体外发酵对奶牛瘤胃纤维分解菌丰度的影响。试验处理同试验二。结果表明,单一秸秆和组合型秸秆的瘤胃主要纤维分解菌丰度差异显着;其中,单一秸秆,尤其是小麦秸秆处理组中,白色瘤胃球菌和黄色瘤胃球菌的丰度较高;组合型秸秆,尤其是50%玉米秸秆+50%水稻秸秆组和50%水稻秸秆+50%小麦秸秆组中,产琥珀酸丝状杆菌和反刍兽真细菌丰度较高。试验四,利用人工瘤胃模拟系统,研究添加复合酶制剂对秸秆饲料体外降解率的影响。试验分为3个处理组,分别为:50%玉米秸秆+50%水稻秸秆+酶组;50%玉米秸秆+50%小麦秸秆+酶组;水稻秸秆+酶组。试验期为6 d。结果表明,50%玉米秸秆+50%小麦秸秆组+酶组的发酵效果最好;另外,与试验二(未添加复合酶制剂处理组)结果相比,日粮中添加复合酶制剂有利于提高发酵液中VFA含量,降低pH和NH3-N浓度,同时提高日粮中干物质消化率和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试验五,旨在研究秸秆作为“低能饲料”对干奶期奶牛饲喂的影响。试验采用32头干奶期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分别饲喂燕麦草(对照组,CK)、玉米秸秆(CS)、50%玉米秸秆+50%水稻秸秆(CS+RS)和50%水稻秸秆+50%小麦秸秆(RS+WS)型日粮。结果表明,和对照组相比,三种秸秆日粮均不影响干奶期及产后奶牛干物质采食量,产奶量及乳成分差异不显着,产犊后常见疾病发病率差异不显着。综上,我国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的营养价值不受地域影响,小麦秸秆的营养价值受地域影响,且三者中,玉米秸秆的饲喂价值最高。三种秸秆单独饲喂和组合饲喂都会对纤维分解菌数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日粮中采用50%玉米秸秆+50%水稻秸秆组或50%水稻秸秆+50%小麦秸秆均可以获得较高的饲喂价值。另外,添加纤维素酶能够显着提高秸秆饲料的利用效率。在一定条件下,三种作物秸秆可以替代国产燕麦草作为粗饲料来源在干奶牛日粮中使用。
张慢[9](2018)在《四季温热变化对围产期奶牛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提出现有高产奶牛在妊娠晚期至泌乳初期的围产期,为满足胎儿生长和乳腺发育的高能量和高营养需要,会受到严重的代谢压力,这阶段额外的环境应激,尤其是温热环境应激会对围产期奶牛的机体、胎儿以及之后的生产能力产生不利影响。一直以来,温热环境对泌乳奶牛的影响被广泛报道,其对围产期奶牛的影响却鲜有研究。而找出围产期奶牛适宜的温热环境范围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本试验在春(4-5)、夏(7-9)、秋(10-11)、冬(12-1)试验期内,测定产前共335头、产后共315头健康围产期荷斯坦奶牛的呼吸频率、心率、直肠温度(RT),采集产前共97头、产后共101头健康围产期荷斯坦奶牛的血浆,测定其生化指标。探讨四季温热变化对围产期奶牛的影响。旨在找出南方围产期奶牛适宜的温热环境范围。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温热环境对围产期奶牛生理指标的影响围产期奶牛四季呼吸频率差异显着(P<0.05),且夏季呼吸频率、RT显着高于其它三个季节。奶牛的呼吸频率和RT分别与温湿指数(THI)呈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相关,这可作为围产期奶牛对温热环境应答的敏感指标。围产期奶牛在夏季呼吸频率低于泌乳中期奶牛,而RT高于泌乳中期奶牛。2.温热环境对围产期奶牛生化指标的影响围产期奶牛和泌乳中期奶牛总抗氧化能力(T-AOC)在夏、秋季节降低。高温高湿加剧了围产期奶牛和泌乳中期奶牛的氧化应激。3.温热环境对围产期奶牛免疫指标的影响夏季围产期奶牛免疫抑制程度增加,除夏季外,泌乳中期奶牛免疫能力高于围产期奶牛。4.温热环境对围产期奶牛内分泌指标的影响通过对四季围产期奶牛血浆中内分泌指标的测定,发现夏、冬季节,围产期奶牛孕酮(P4)和皮质醇(Cort)分泌量均增加,且四季各分泌量差异显着(P<0.05),血浆甲状腺激素T4和催乳素(PRL)浓度在夏、秋季节较低。结果表明:夏季不利于围产期奶牛产犊和发情。5.围产期奶牛适宜温热环境范围的初步确定通过对围产期奶牛呼吸频率的回归分析,初步确立了围产期奶牛适宜温热环境限值范围,围产期奶牛温热环境上限THI在59-64之间;围产前期奶牛温热环境下限在50-52之间,围产后期在49-50之间。
陈利青[10](2018)在《日粮中添加β-胡萝卜素对奶牛生产性能及抗氧化指标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通过三个试验研究了不同添加水平β-胡萝卜素对奶牛生产性能、血液和组织抗氧化性能指标的影响。选取体重、胎次相近的健康荷斯坦奶牛20头,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分为4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不添加β-胡萝卜素含量,3个试验组每天每头牛在基础日粮上分别添加β-胡萝卜素0.6g、1.2g、1.8g。试验期共165天,过度期为15天。试验一: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β-胡萝卜素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每天每头牛日粮添加β-胡萝卜素1.8g可明显提高奶牛产奶量,添加0.61.2g可提高乳中维生素A与β-胡萝卜素含量,可降低乳中体细胞数。试验二: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β-胡萝卜素对奶牛血液抗氧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每天每头牛日粮添加β-胡萝卜素1.21.8g可提高奶牛血浆总抗氧化能力、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以及谷胱甘肽含量,降低血浆丙二醛浓度以及各项氧化应激指标浓度。试验三: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β-胡萝卜素对奶牛组织抗氧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每天每头牛日粮添加β-胡萝卜素0.61.2g可以提高组织总抗氧化能力、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以及谷胱甘肽含量,降低组织中丙二醛浓度,并可提高维生素A含量与β-胡萝卜素含量。综上所述,每天每头牛添加0.6gβ-胡萝卜素可提高初乳中总固形物、乳蛋白,提高常乳中总固形物、乳糖含量,可有效降低体细胞数,组织中抗氧化能力;每天每头牛添加1.2gβ-胡萝卜素可提高初乳中乳脂率、乳糖,提高常乳中乳脂、乳蛋白含量,提高体内维生素A与β-胡萝卜素含量,显着提高血浆β-胡萝卜素含量;每天每头牛添加1.8gβ-胡萝卜素可提高奶牛的产奶量和泌乳效率,显着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以及显着提高组织中维生素A含量与β-胡萝卜素含量。
二、奶牛日粮中添加硫酸钠对产奶量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奶牛日粮中添加硫酸钠对产奶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杂交构树发酵饲料对奶山羊泌乳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关中奶山羊概述 |
1.1.1 奶山羊产业现状 |
1.1.2 关中奶山羊介绍 |
1.1.3 山羊奶介绍 |
1.2 奶山羊产奶量的影响因素 |
1.2.1 品种与遗传因素 |
1.2.2 生理因素 |
1.2.3 环境因素 |
1.3 羊奶成分概述 |
1.3.1 乳蛋白和氨基酸 |
1.3.2 乳脂和脂肪酸 |
1.3.3 乳糖 |
1.4 反刍动物产奶相关激素研究 |
1.4.1 催乳素 |
1.4.2 雌激素 |
1.4.3 营养因素对催乳素和雌激素的影响 |
1.5 杂交构树发酵饲料概述 |
1.5.1 发酵饲料研究概况 |
1.5.2 杂交构树研究概况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杂交构树发酵饲料对奶山羊生产性能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饲养管理 |
2.1.4 杂交构树发酵饲料的制备 |
2.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杂交构树发酵饲料对奶山羊采食量的影响 |
2.2.2 杂交构树发酵饲料对奶山羊体重的影响 |
2.2.3 杂交构树发酵饲料对奶山羊产奶量的影响 |
2.2.4 经济效益分析 |
2.3 讨论 |
2.3.1 杂交构树发酵饲料对奶山羊采食量的影响 |
2.3.2 杂交构树发酵饲料对奶山羊产奶量的影响 |
2.3.3 杂交构树发酵饲料对奶山羊体重的影响 |
2.3.4 经济效益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杂交构树发酵饲料对奶山羊奶品质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饲养管理 |
3.1.4 样品采集与处理 |
3.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3.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杂交构树发酵饲料对奶山羊乳成分的影响 |
3.2.2 杂交构树发酵饲料对奶山羊乳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
3.2.3 杂交构树发酵饲料对奶山羊乳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杂交构树发酵饲料对奶山羊乳成分的影响 |
3.3.2 杂交构树发酵饲料对奶山羊乳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
3.3.3 杂交构树发酵饲料对乳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杂交构树发酵饲料对奶山羊血清激素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设计 |
4.1.3 饲养管理 |
4.1.4 样品采集与处理 |
4.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4.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杂交构树发酵饲料对奶山羊催乳素的影响 |
4.2.2 饲喂杂交构树发酵饲料后奶山羊催乳素与泌乳性能的相关性 |
4.2.3 杂交构树发酵饲料对奶山羊雌激素的影响 |
4.2.4 杂交构树发酵饲料对奶山羊促卵泡素的影响 |
4.2.5 杂交构树发酵饲料对奶山羊促黄体素的影响 |
4.2.6 杂交构树发酵饲料对奶山羊孕激素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进一步研究计划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甘蔗糖蜜酵母发酵浓缩液对泌乳奶牛生产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我国饲料业现状 |
1.2 糖蜜 |
1.2.1 糖蜜概述 |
1.2.2 糖蜜在单胃动物中的应用 |
1.2.3 糖蜜在反刍动物中的应用 |
1.2.4 糖蜜的发酵应用 |
1.3 微生物发酵饲料 |
1.3.1 微生物发酵饲料概述 |
1.3.2 微生物发酵饲料的种类和菌种 |
1.3.3 微生物发酵饲料在生产中的应用 |
1.4 甘蔗糖蜜酵母发酵浓缩液(CMS) |
1.4.1 甘蔗糖蜜酵母发酵浓缩液(CMS)概述 |
1.4.2 反刍动物瘤胃的生理特点 |
1.4.3 CMS中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
1.4.4 CMS中β-葡聚糖的作用 |
1.4.5 CMS中生化黄腐酸的作用 |
1.4.6 CMS在生产中的应用 |
1.5 研究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1.5.1 目的意义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日粮中添加CMS对泌乳奶牛生产性能和各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动物和设计 |
2.1.3 试验日粮及饲养管理 |
2.1.4 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 |
2.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添加CMS对泌乳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2.2.2 添加CMS对泌乳奶牛乳成分的影响 |
2.2.3 添加CMS对泌乳奶牛各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2.2.4 经济效益分析 |
2.3 讨论 |
2.3.1 添加CMS对泌乳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2.3.2 添加CMS对泌乳奶牛乳成分的影响 |
2.3.3 添加CMS对泌乳奶牛各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3章 日粮中添加CMS对泌乳奶牛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试验设计 |
3.1.2 血液样品采集与测定 |
3.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2 结果分析 |
3.2.1 添加CMS对泌乳奶牛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
3.2.2 添加CMS对泌乳奶牛血清酶的影响 |
3.2.3 添加CMS对泌乳奶牛血清含氮物的影响 |
3.2.4 添加CMS对泌乳奶牛血清其他生化指标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添加CMS对泌乳奶牛造血功能的影响 |
3.3.2 添加CMS对泌乳奶牛血清酶的影响 |
3.3.3 添加CMS对泌乳奶牛血清含氮物的影响 |
3.3.4 添加CMS对泌乳奶牛血清其他生化指标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4章 日粮中添加CMS对泌乳奶牛瘤胃发酵参数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设计 |
4.1.2 瘤胃液样品的采集及测定 |
4.1.3 瘤胃微生物区系分析 |
4.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4.2 结果分析 |
4.2.1 添加CMS对泌乳奶牛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
4.2.2 测序数据量及物种丰度分析 |
4.2.3 Venn图分析 |
4.2.4 添加CMS对泌乳奶牛瘤胃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
4.2.5 添加CMS对泌乳奶牛瘤胃菌群结构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添加CMS对泌乳奶牛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
4.3.2 添加CMS对泌乳奶牛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5章 全文结论 |
5.1 结论 |
5.2 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产阿魏酸酯酶乳酸菌对青贮饲料纤维降解、家畜消化及健康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科学问题的提出 |
1.1.1 “粮改饲”政策的出台 |
1.1.2 食品安全 |
1.1.3 生物质资源利用 |
1.2 文献综述 |
1.2.1 木质纤维素结构 |
1.2.2 家畜日粮纤维素研究进展 |
1.2.3 增加木质纤维素消化率的方法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不同温度下产阿魏酸酯酶乳酸菌对玉米秸秆青贮饲料发酵特性、碳水化合物组成和酶解糖化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及添加剂 |
2.2.2 玉米秸秆青贮饲料的制备 |
2.2.3 分析方法 |
2.2.4 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玉米秸秆青贮饲料的发酵特性 |
2.3.2 添加剂对玉米秸秆青贮结构碳水化合物组成的影响 |
2.3.3 添加剂对玉米秸秆青贮干物质含量及干物质损失的影响 |
2.3.4 青贮过程中玉米秸秆残余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2.3.5 添加剂对玉米秸秆青贮饲料酶解糖化的影响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产阿魏酸酯酶乳酸菌对不同干物质巨菌草青贮饲料发酵特性、碳水化合物组成和酶解糖化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青贮原料及添加剂 |
3.2.2 巨菌草青贮饲料的制备 |
3.2.3 分析方法 |
3.2.4 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青贮60天后巨菌草青贮的发酵特性 |
3.3.2 青贮60天后巨菌草青贮的干物质损失和结构碳水化合物属性 |
3.3.3 青贮过程中阿魏酸浓度的变化 |
3.3.4 青贮过程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变化 |
3.3.5 添加剂对巨菌草青贮酶解糖化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产阿魏酸酯酶乳酸菌对苜蓿青贮饲料发酵品质、化学成分及抗养化活性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采用乳酸菌菌株及培养条件 |
4.2.2 苜蓿青贮制备 |
4.2.3 分析方法 |
4.2.4 统计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青贮前苜蓿的化学组成及脂肪酸浓度 |
4.3.2 青贮过程中苜蓿青贮饲料的发酵特征 |
4.3.3 青贮过程中苜蓿青贮饲料的纤维降解特征 |
4.3.4 青贮过程中苜蓿青贮饲料的阿魏酸含量 |
4.3.5 青贮过程中苜蓿青贮饲料的抗氧化酶和脂肪氧合酶活性 |
4.3.6 青贮90 天后苜蓿青贮饲料的脂肪酸组成与含量 |
4.3.7 青贮90 天后苜蓿青贮饲料的化学组成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接种产阿魏酸酯酶乳酸菌对苜蓿青贮饲料体外瘤胃消化、产气量、甲烷及微生物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设计与处理 |
5.2.2 体外消化试验 |
5.2.3 DNA提取、PCR扩增和Illumina MiSeq测序 |
5.2.4 实时荧光定量PCR |
5.2.5 统计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青贮后期不同乳酸菌处理组苜蓿青贮饲料干物质消化率 |
5.3.2 青贮60天后不同处理组苜蓿青贮饲料及鲜样的体外产气及消化特性 |
5.3.3 不同处理的苜蓿青贮饲料及鲜样对体外挥发性脂肪酸及氨态氮的影响 |
5.3.4 不同处理组苜蓿青贮饲料及鲜样对体外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5.3.5 不同处理组苜蓿青贮饲料及鲜样对瘤胃微生物种群的影响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苜蓿青贮接种产阿魏酸酯酶乳酸菌对关中奶山羊消化性能、瘤胃发酵、血液及奶样生化指标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试验时间及地点 |
6.2.2 试验材料 |
6.2.3 裹包青贮制作及成分分析 |
6.2.4 日粮配置 |
6.2.5 消化代谢试验程序 |
6.2.6 样品采集与分析 |
6.2.7 样品分析 |
6.2.8 统计分析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苜蓿裹包青贮发酵特性、化学组成、抗氧化酶活性 |
6.3.2 不同处理组家畜采食量及消化率 |
6.3.3 不同处理组青贮对家畜瘤胃液发酵参数的影响 |
6.3.4 不同处理组青贮对家畜血清及乳清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6.3.5 不同处理组青贮对家畜血清免疫球蛋白、促炎症因子的影响 |
6.3.6 不同处理组青贮对家畜产奶量及奶品质的影响 |
6.4 讨论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7.1 结论 |
7.2 本研究创新点 |
7.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4)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生产性能、瘤胃发酵和血清生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铜的营养学研究进展 |
1.1.1 生理功能 |
1.1.2 铜的新陈代谢和来源 |
1.1.3 铜与其他元素的协同与拮抗 |
1.1.4 铜的缺乏症和中毒症 |
1.2 不同水平铜源在反刍动物生产上的应用研究 |
1.2.1 不同水平铜源对反刍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 |
1.2.2 不同水平铜源对反刍动物瘤胃发酵和瘤胃微生物的影响 |
1.2.3 不同水平铜源对反刍动物血清生化的影响 |
1.3 反刍动物铜的需要量 |
1.4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生产性能、乳成分、养分表观消化率和铜代谢的影响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试验饲粮及饲养管理 |
2.1.4 样品采集 |
2.1.5 指标测定方法 |
2.1.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2.2.2 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乳成分的影响 |
2.2.3 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2.2.4 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铜代谢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2.3.2 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乳成分的影响 |
2.3.3 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2.3.4 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铜代谢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3章 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瘤胃发酵和瘤胃细菌的影响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试验饲粮及饲养管理 |
3.1.4 样品采集 |
3.1.5 指标测定方法 |
3.1.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瘤胃发酵的影响 |
3.2.2 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瘤胃细菌OTU数的影响 |
3.2.3 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瘤胃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
3.2.4 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瘤胃细菌组成结构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瘤胃发酵的影响 |
3.3.2 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瘤胃细菌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4章 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血常规、血清生化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设计 |
4.1.3 试验饲粮及饲养管理 |
4.1.4 样品采集 |
4.1.5 指标测定方法 |
4.1.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血常规的影响 |
4.2.2 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血清酶的影响 |
4.2.3 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血清含氮物的影响 |
4.2.4 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血清其他指标的影响 |
4.2.5 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血常规的影响 |
4.3.2 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血清酶的影响 |
4.3.3 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血清含氮物的影响 |
4.3.4 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血清其他指标的影响 |
4.3.5 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5章 全文总结 |
5.1 全文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不同脂肪酸组成脂肪粉对奶牛生产性能和肝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能量负平衡对奶牛的影响 |
1.1.1 体况下降 |
1.1.2 代谢疾病发生 |
1.1.3 机体免疫力降低 |
1.1.4 繁殖障碍 |
1.1.5 生产性能降低 |
1.2 预防奶牛能量负平衡的营养措施 |
1.2.1 控制产前日粮能量水平 |
1.2.2 围产期添加过瘤胃脂肪 |
1.2.3 应用特定饲料添加剂 |
1.3 脂肪的营养作用 |
1.3.1 为机体供能 |
1.3.2 提供必需脂肪酸 |
1.3.3 参与营养物质代谢 |
1.3.4 促进脂溶性营养素吸收 |
1.3.5 其他作用 |
1.4 脂肪在反刍动物中的应用 |
1.4.1 对奶牛采食量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 |
1.4.2 对奶牛产奶性能和乳成分的影响 |
1.4.3 对奶牛免疫性能的影响 |
1.4.4 对奶牛繁殖性能的影响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动物与日粮 |
2.4 饲养管理 |
2.5 样品采集及检测指标测定 |
2.5.1 产奶量的测定及牛奶样品采集及分析 |
2.5.2 乳脂中脂肪酸的测定 |
2.5.3 饲料样与粪样采集及分析 |
2.5.4 血生化指标 |
2.6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脂肪酸组成脂肪粉对奶牛产奶量影响 |
3.2 不同脂肪酸组成脂肪粉对奶牛乳品质影响 |
3.3 不同脂肪酸组成脂肪粉对奶牛乳脂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3.4 不同脂肪酸组成脂肪粉对奶牛饲料养分消化率影响 |
3.5 不同脂肪酸组成脂肪粉对奶牛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
3.6 不同脂肪酸组成脂肪粉对奶牛脂肪酸代谢指标的影响 |
3.7 不同脂肪酸组成脂肪粉对奶牛物质代谢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不同脂肪粉对产奶量影响 |
4.2 不同脂肪粉对乳品质影响 |
4.3 不同脂肪粉对乳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4.4 不同脂肪粉对饲料养分消化率影响 |
4.5 不同脂肪粉对肝功能的影响 |
4.6 不同脂肪粉对脂肪酸代谢的影响 |
4.7 不同脂肪粉对奶牛物质代谢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发酵小麦酒精糟在畜禽方面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清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小麦酒精糟概述 |
1.2 小麦酒精糟的高效饲用开发 |
1.3 微生物发酵饲料 |
1.4 发酵饲料与肉品质 |
1.5 发酵饲料与乳品质 |
1.6 发酵饲料与生长性能 |
引言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主要仪器 |
2.2 主要试剂 |
2.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4 饲喂发酵小麦酒精糟对生长肥育猪生长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
2.4.1 试验材料 |
2.4.2 试验方法 |
2.4.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4.3.1 生产性能指标测定 |
2.4.3.2 肉品质 |
2.5 饲喂发酵小麦酒精糟对对泌乳奶牛生产性能和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
2.5.1 试验材料 |
2.5.2 试验方法 |
2.5.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5.3.1 采食量测定 |
2.5.3.2 产奶量 |
2.5.3.3 乳品质 |
2.5.3.4 养分消化率 |
2.6 发酵小麦酒精糟饲喂鸡的营养价值评定 |
2.6.1 试验材料 |
2.6.2 试验方法 |
2.6.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7 饲喂发酵小麦酒精糟对肉仔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2.7.1 试验材料 |
2.7.2 试验方法 |
2.7.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8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饲喂发酵小麦酒精糟对生长肥育猪生长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
3.1.1 饲喂发酵小麦酒精糟对生长肥育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3.1.2 饲喂发酵小麦酒精糟对生长肥育猪肉品质的影响 |
3.2 饲喂发酵小麦酒精糟对对泌乳奶牛生产性能和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
3.2.1 饲喂发酵小麦酒精糟对对泌乳奶牛采食量和产奶量的影响 |
3.2.2 饲喂发酵小麦酒精糟对对泌乳奶牛乳成分的影响 |
3.2.3 饲喂发酵小麦酒精糟对对泌乳奶牛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3.3 发酵小麦酒精糟饲喂鸡代谢能和养分消化率测定 |
3.4 饲喂发酵小麦酒精糟对肉仔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4.1 饲喂发酵小麦酒精糟对生长肥育猪生长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
4.1.1 饲喂发酵小麦酒精糟对生长肥育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4.1.2 饲喂发酵小麦酒精糟对生长肥育猪肉品质的影响 |
4.2 饲喂发酵小麦酒精糟对对泌乳奶牛生产性能和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
4.2.1 饲喂发酵小麦酒精糟对对泌乳奶牛产奶量及采食量的影响 |
4.2.2 饲喂发酵小麦酒精糟对乳成分的影响 |
4.2.3 饲喂发酵小麦酒精糟对对泌乳奶牛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4.3 发酵小麦酒精糟饲喂鸡代谢能和养分消化率测定 |
4.4 饲喂发酵小麦酒精糟对肉仔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黄酒糟发酵工艺优化及其奶牛饲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语与符号一览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引言 |
第一节 中国奶牛养殖业发展概况 |
1 中国奶业发展历程 |
2 奶牛日粮蛋白质饲料资源分析 |
3 非常规蛋白质饲料开发与利用 |
第二节 酒糟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1 我国酒糟资源概况 |
2 酒糟资源高效利用研究进展 |
3 酒糟资源饲料化利用方式 |
第三节 酒糟及微生物发酵技术及其应用 |
1 酒糟在单胃动物中的应用 |
2 酒糟在反刍动物中的应用 |
3 酒糟的微生物固态发酵 |
第四节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发酵黄酒糟工艺优化及制备 |
第一节 发酵菌种全基因组重测序及功能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菌株 |
1.2 基因组文库构建与测序 |
1.3 生物信息学分析流程 |
2 结果 |
2.1 KF-1和KF-2测序数据及过滤统计 |
2.2 参考基因组信息和进化树 |
2.3 比对结果 |
2.4 KF-1和KF-2的基因位点突变统计分析 |
2.5 KF-1和KF-2的参考基因组基因功能注释 |
2.6 KF-1和KF-2变异位点基因功能注释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节 发酵工艺单因子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2 结果 |
2.1 菌种组合 |
2.2 固态培养基初始含水量 |
2.3 发酵温度 |
2.4 接种比例 |
2.5 发酵时间 |
2.6 翻料次数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节 发酵工艺正交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发酵黄酒糟的营养成分及抗氧化性评价 |
第一节 发酵黄酒糟的营养成分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化学成分分析 |
1.3 氨基酸成分分析 |
1.4 In vitro试验测定发酵参数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发酵前后化学组成对比 |
2.2 发酵前后氨基酸组成对比 |
2.3 发酵前后体外瘤胃发酵与消化率对比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节 发酵黄酒糟的抗氧化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测定指标和方法 |
1.3 SDS-PAGE分析 |
1.4 双向蛋白电泳 |
1.5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发酵过程中菌落数和pH值变化 |
2.2 发酵过程中总酚和蛋白多肽的含量变化 |
2.3 发酵过程中抗氧化性变化 |
2.4 发酵过程中总酚、多肽含量与抗氧化性的相关性分析 |
2.5 发酵黄酒糟蛋白与多肽组分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节 发酵黄酒糟替代豆粕对瘤胃发酵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试验材料 |
1.3 体外瘤胃发酵方法 |
1.4 产气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产气参数 |
2.2 体外瘤胃发酵参数 |
2.3 体外瘤胃消化率 |
2.4 体外瘤胃发酵的组合效应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发酵黄酒糟在奶牛上的应用效果评价 |
第一节 发酵酒糟对奶牛生产性能和血液生化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日粮及试验设计 |
1.2 样品采集与分析 |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 |
2.1 采食量与生产性能 |
2.2 血液生化指标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节 发酵酒糟对奶牛瘤胃发酵和氮代谢的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及试验设计 |
1.2 样品采集 |
1.3 瘤胃in situ试验测定日粮的降解 |
1.4 非降解蛋白质小肠消化率的测定 |
1.5 尿中嘌呤衍生物的测定 |
1.6 计算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in situ瘤胃降解参数 |
2.2 瘤胃发酵参数 |
2.3 代谢蛋白质产量与氮利用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节 发酵黄酒糟替代豆粕对奶牛抗热应激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及试验设计 |
1.2 样品采集及指标分析 |
2 结果 |
2.1 热应激指数、直肠温度及呼吸频率 |
2.2 血液抗氧化指标以及血液常规检测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提示、创新点、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基于人工瘤胃模拟系统的秸秆营养价值评定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秸秆资源及其利用现状 |
1.3 秸秆的主要营养学价值 |
1.4 秸秆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应用 |
1.5 人工瘤胃模拟系统研究进展 |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试验研究 |
2.1 试验一 我国三种作物秸秆资源普查及其营养价值分析 |
2.1.1 引言 |
2.1.2 材料与方法 |
2.1.3 结果与分析 |
2.1.4 讨论 |
2.1.5 小结 |
2.2 试验二 利用人工瘤胃模拟系统评价三种作物秸秆饲料的体外降解率 |
2.2.1 前言 |
2.2.2 材料与方法 |
2.2.3 结果与分析 |
2.2.4 讨论 |
2.2.5 小结 |
2.3 试验三 利用人工瘤胃模拟系统研究不同秸秆粗饲料对瘤胃纤维分解菌数量的影响 |
2.3.1 前言 |
2.3.2 材料与方法 |
2.3.3 结果与分析 |
2.3.4 讨论 |
2.3.5 小结 |
2.4 试验四 利用人工瘤胃模拟系统评价复合酶制剂对秸秆体外降解率的影响 |
2.4.1 前言 |
2.4.2 材料与方法 |
2.4.3 结果与分析 |
2.4.4 讨论 |
2.4.5 小结 |
2.5 试验五 干奶期饲喂秸秆类饲料对奶牛产后健康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
2.5.1 前言 |
2.5.2 材料和方法 |
2.5.3 结果与分析 |
2.5.4 讨论 |
2.5.5 小结 |
第3章 总体讨论 |
第4章 全文结论 |
4.1 论文总体结论 |
4.2 创新点 |
4.3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四季温热变化对围产期奶牛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牛舍小气候 |
1.2.2 温热环境对奶牛的影响 |
1.2.3 围产期奶牛特征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牛场简介 |
2.1.2 饲养管理方式 |
2.1.3 试验主要仪器及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温湿度指数、风速等的测定,样品采集与处理 |
2.2.2 奶牛生理指标的测定 |
2.2.3 奶牛血浆指标的测定 |
2.2.4 奶牛血常规的测定 |
2.2.5 影响因素的确定 |
2.2.6 效应水平的划分 |
2.2.7 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温热环境对围产期奶牛生理指标的影响 |
3.2 温热环境对围产期奶牛生化指标的影响 |
3.3 温热环境对围产期奶牛免疫指标的影响 |
3.4 温热环境对围产期奶牛内分泌指标的影响 |
3.5 围产期奶牛呼吸频率与THI的关系 |
3.5.1 产前奶牛呼吸频率与THI关系 |
3.5.2 产后奶牛呼吸频率与THI关系 |
4 讨论 |
4.1 温热环境对围产期奶牛生理指标的影响 |
4.2 温热环境对围产期奶牛生化指标的影响 |
4.3 温热环境对围产期奶牛免疫指标的影响 |
4.4 温热环境对围产期奶牛内分泌指标的影响 |
4.5 围产期奶牛呼吸频率与THI的关系 |
5 小结 |
5.1 主要结论 |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5.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相关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 |
1.1 围产牛舍每月风速测定结果 |
1.2 牛舍CO2、NH3、H2S浓度测定 |
1.2.1 二氧化碳测定步骤及结果 |
1.2.2 硫化氢含量测定步骤及结果 |
1.2.3 氨气测定 |
1.2.4 小结 |
1.3 各指标与THI的回归拟合图 |
附件2 湖北地区 2016 年奶牛泌乳性能数据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生态环境及饲养管理方式 |
1.3 数据整理 |
1.3.1 数据筛选 |
1.3.2 影响因素的确定 |
1.3.3 效应水平的划分 |
1.4 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荷斯坦奶牛日产奶量与乳成分影响因素分析 |
2.2 荷斯坦奶牛产奶量影响因素分析 |
2.3 荷斯坦奶牛乳脂率影响因素分析 |
2.4 荷斯坦奶牛乳蛋白率影响因素分析 |
2.5 荷斯坦奶牛体细胞数影响因素分析 |
2.6 荷斯坦奶牛尿素氮影响因素分析 |
3 讨论 |
3.1 胎次对泌乳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 |
3.2 泌乳阶段对泌乳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 |
3.3 产犊季节对泌乳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 |
3.4 采样季节和采样月份对泌乳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 |
3.5 牧场对泌乳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日粮中添加β-胡萝卜素对奶牛生产性能及抗氧化指标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β-胡萝卜素的概述 |
1.1.1 β-胡萝卜素的来源 |
1.1.2 β-胡萝卜素的结构与性质 |
1.2 β-胡萝卜素的功能 |
1.2.1 β-胡萝卜素是合成维生素A的前体物 |
1.2.2 β-胡萝卜素的抗氧化功能 |
1.2.3 β-胡萝卜素的免疫调节功能 |
1.2.4 β-胡萝卜素的着色功能 |
1.2.5 β-胡萝卜素改善繁殖的功能 |
1.2.6 β-胡萝卜素的抗癌功能 |
1.2.7 β-胡萝卜素的促生产功能 |
1.3 日粮中添加β-胡萝卜素的研究进展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2 试验研究 |
2.1 试验一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β-胡萝卜素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2.1.1 材料与方法 |
2.1.2 结果与分析 |
2.1.3 讨论 |
2.1.4 小结 |
2.2 试验二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β-胡萝卜素对奶牛血液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2.2.1 材料与方法 |
2.2.2 结果与分析 |
2.2.3 讨论 |
2.2.4 小结 |
2.3 试验三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β-胡萝卜素对奶牛组织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2.3.1 材料与方法 |
2.3.2 试验结果 |
2.3.3 讨论 |
2.3.4 小结 |
3 总体结论 |
4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四、奶牛日粮中添加硫酸钠对产奶量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杂交构树发酵饲料对奶山羊泌乳性能的影响[D]. 王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甘蔗糖蜜酵母发酵浓缩液对泌乳奶牛生产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D]. 宁丽丽. 扬州大学, 2021
- [3]产阿魏酸酯酶乳酸菌对青贮饲料纤维降解、家畜消化及健康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D]. 李福厚. 兰州大学, 2021(09)
- [4]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生产性能、瘤胃发酵和血清生化的影响[D]. 刘祥圣. 扬州大学, 2021
- [5]不同脂肪酸组成脂肪粉对奶牛生产性能和肝功能的影响[D]. 常兴发.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6)
- [6]发酵小麦酒精糟在畜禽方面的应用研究[D]. 代张超.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7]黄酒糟发酵工艺优化及其奶牛饲用效果研究[D]. 姚凯勇. 浙江大学, 2019(01)
- [8]基于人工瘤胃模拟系统的秸秆营养价值评定与应用[D]. 吕中旺. 新疆农业大学, 2018
- [9]四季温热变化对围产期奶牛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D]. 张慢. 华中农业大学, 2018(02)
- [10]日粮中添加β-胡萝卜素对奶牛生产性能及抗氧化指标影响的研究[D]. 陈利青.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