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室内花卉无土栽培新法(论文文献综述)
王鹏[1](2019)在《仙客来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仙客来(Cyclamen persicum),报春花科,仙客来属,主要特征是具有独特的花型、多种花色、较长的花期,符合盆栽特性等。在国外经济发达的区域已经形成对仙客来各品种、类型相吻合的产业发展结构。我国仙客来的栽培时间不长,产业化种植时间短,自我培育品种不多,对引入国外优良仙客来品种所配套的栽培管理技术的研究不透彻,导致出现了种植管理经验不足,生产经营成本过高,品种质量不高等问题,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这些问题越来越明显。本研究以‘Rose clairàceil rouge’‘Violet vif’‘écarlate vif’‘Violet foncé’‘Rouge rebelle’五个仙客来品种种子和幼苗为材料,通过对比发芽率、幼苗株高、叶片数量、叶片长度,获得仙客来的最适栽培环境,掌握仙客来的生长习性,为仙客来栽培提供技术指导,为花卉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主要结论是:(1)不同基质对‘Violet foncé’仙客来株高幼苗和叶片数量有着显着影响(P<0.05)。基质4(草炭:羊粪=3:1)和基质6(草炭:羊粪=1:1)中的幼苗株高生长效果优于其它基质;基质6中的幼苗叶片数量最多,说明基质6有利于仙客来的生长发育。(2)不同浓度的营养液对不同品种的仙客来发芽率、幼苗高度、叶片大小有显着影响(P<0.05)。营养液浓度为400倍时,仙客来种子发芽率最高;营养液浓度为800倍时,仙客来叶片长度最长;营养液浓度为1000倍时,仙客来幼苗株高最高。(3)不同温度对不同品种的仙客来幼苗高度、叶片数量有显着影响(P<0.05)。当温度为20℃-30℃时,有利于各仙客来品种幼苗株高的生长;当温度为20℃-30℃时,‘Rose clairàceil rouge’‘Rouge rebelle’仙客来叶片数量最多;温度为25℃-30℃时,‘Violet vif’仙客来叶片数量最多;温度为20℃和30℃时,‘écarlate vif’仙客来叶片数量最多;温度为25℃时,‘Violet foncé’仙客来叶片数量最多;温度为40℃时,不利于仙客来的生长。不同温度对不同品种的仙客来幼苗高度、叶片数量有显着影响(P<0.05)。遮光有利于仙客来的生长发育,当遮光率为95%时,幼苗株高最高,当遮光率为65%时,幼苗叶片数量最多。
康琦[2](2019)在《基于园记文献的两宋私家园林造园风格及其流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两宋山水画风格发生了嬗变,本文希望通过对两宋私家园林园记文献的解析,对园记中的私园造园风格进行系统研究,解答与绘画关系密切的私家园林造园风格是否也发生了转变。为此本文通过查阅《全宋文》和国图中华基本古籍库,共收集两宋私家园林记400篇,并针对所收集到的园记文献运用科学的拆分比较、归纳总结、统计对比、精选等方法,同时结合其它园林文献和少量的考古资料、园林遗迹作为旁证,总结出两宋私园造园风格概貌,并发现其具有共性,同时也存在明显的流变现象。进而通过综合考察两宋之前私家园林的发展历史、两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变迁,尝试性地剖析了两宋私家园林造园风格流变的动因。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初步勾勒两宋私家园林造园风格概貌。具体包括:①营建背景:两宋巴蜀地区私园持续兴盛;选址类型与明代计成在《园冶》中所总结出的六种一致;园主身份有五类,其中士人始终是造园主力;造园目的有五类,以寄意林泉为营建初衷者最多。②造园要素理法总结:山石造景理法有筑室见山、因山构室、人工掇山三种;水景利用,或借景自然或人力造设;建筑布局中平舒点缀型始终占主导地位,建筑类型中亭、堂的使用最为普遍,多建台与楼阁也是一大特色;园林观赏植物尤以松竹柏与观花植物为盛,种植方式以品别种列为主。③园林空间组构类型有广水无山、高台(亭)临水、背山面水或临水面山、两山间水、峰间萦涧、以建筑、植物为主六种类型,应用贯穿两宋始末。④园林生活精彩纷呈,主要包含个人栖居、宴宾交游、家族团聚三类;“隐”与“乐”则为两宋私园的核心思想内蕴。(2)研究发现两宋私园造园风格具有共性,同时确实存在明显的流变现象,且认为该流变是一种持续的渐变而非两宋之际的突变。具体表现为:①营建背景流变:造园高峰从北宋末年转为南宋开朝;造园重兴区域由中原转向江南;南宋私园选址城市地的数量明显减少,山林地、村庄地和江湖地明显增加;宗室贵族营园的比例增多;兴教后世、观物明理的私园比例上升。②造园要素理法流变:南宋私园筑室见山理法应用明显增多,更加注重对石头的应用,掇山能主之人也由文人主导变为山匠参与;城市私园造设水景的比例极大地提高,且愈发注重对动态水景的欣赏;因高就下进行建筑布局的私园比例上升,船形建筑与藏书楼阁的应用也在北宋后期逐渐增多;观花植物的应用愈发兴盛,植物象征意义也进一步理性深化,杂艺散植的种植方式应用也略有增多。③“两山间水”成为北宋私园新辟的主流空间组构类型,“峰间萦涧”则在南宋得到极大地发展,并对后世园林影响深远。④南宋私园中妓乐百戏和教习子弟的园林活动增多;隐逸思想始终与社会环境联动变化,“三乐”中的名教之乐上升为两宋社会的普世价值,观物之乐则为宋代新见。(3)结合其他学科知识,尝试性地剖析了两宋私家园林造园风格流变的动因。①两宋以前的园林实践与园林思想均对两宋私园风格产生影响,其中尤以中唐以降所确立的“中隐”思想和“壶中天地”空间指导原则为最。②两宋地理环境资源的嬗变对造园风格的流变产生了直接的影响。③两宋的文官政治国策、士人党争、权相政治、对外军事失利对造园主体士人心态影响甚大,进而影响了整体造园风格的形成;同时理学思想、土地制度、商品经济与城市变革和其他类型的文化艺术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两宋私园造园风格的形成与流变。
阎婷婷[3](2012)在《四本古代花谱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古代人生活的环境和方式与今天有着很大的差别,所以他们在研究园林花卉时的思想、理论、方法和应用上与今天有所不同。本文通过对这四本古代花谱中有关于园林花卉部分的研究时发现,《群芳谱》和《广群芳谱》两书中含有大量的花卉诗文引证。《长物志》的内容偏向园林花卉造景。而《花镜》中的内容则更加偏向于园林花卉栽培方面的研究。其次本文还发现,在《群芳谱》、《长物志》、《花镜》这三本花谱中含有园林观赏动物方面的内容。本文在研究在研究这四本古代花谱之前,阅读了有关四本花谱的研究书籍和文献后发现,虽然有很多学者、专家等对各书进行过系统的研究。但遗憾的是在园林花卉方面,至今尚没有针对这四本古代花谱各自的体例构架和内容方面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和比较经验。所以本文便以园林花卉的角度出发,对这四本古代花谱进行分析研究,摘录其中和园林花卉有联系的内容进行梳理,将这四本古代花谱中有关于园林花卉分类、园林花卉栽培和园林花卉造景方面的内容做重点阐述。通过对其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为更进一步研究这四本古代花谱的园林花卉内容做基础性工作。
丁晓蕾[4](2008)在《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代,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植物遗传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农业化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陆续得到阐明和运用,实验科学逐步取代经验科学成为科技发展的主流,农业科技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近代蔬菜科技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萌芽,并随着科技革命的浪潮或快或缓地向前发展。在20世纪的百年中,中国蔬菜科技经历了清末民初的萌芽,民国时期学科体系的初步构建与发展,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快速发展历程。在以育种和农业化学为主体的第一次农业科技革命,以及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第二次农业科技革命浪潮推动下,中国蔬菜科技取得了重要进步,并获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在生产中的转化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蔬菜的综合生产供应能力。到20世纪末,我国的蔬菜科技赶上并在部分领域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本文除绪论、结语外,共分为五章。首先在回顾中国传统蔬菜科技历史传承的基础上,认真梳理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历程,并依据其发展的阶段特征将发展进程分为萌芽(晚清-1911)、初创(1911-1949)、繁荣发展(1949-1966)、曲折发展(1966-1977)、快速发展(1978-2000)五个阶段;然后对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科研推广体系的建立与发展、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以及百年中我国在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蔬菜作物遗传育种、蔬菜作物栽培、蔬菜作物保护、蔬菜贮藏加工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最后在此基础上,重点从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国家政策、制度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资源与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影响我国蔬菜科技进步的主要因素。结语部分对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行了简要总结,对21世纪的蔬菜科技发展进行了展望。研究认为:20世纪我国的蔬菜科技完成了由传统经验科学向现代实验科学的历史转型。中国蔬菜科技教育、科研与推广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曾受到多个国家的影响,如20世纪前20年的日本、1920至1940年代的美国及西欧、1950年代的苏联等,1970年代后,基本形成了我国自己的蔬菜科技教育、科研、推广体系。在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步过程中,相关学科的发展,国家政策、科研投入的大力扶持,科研组织机构的进一步完善,协作研究的广泛开展,社会需求的快速增长等因素共同成就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快速发展;资源与环境压力决定了蔬菜科技在20世纪后20年及21世纪的发展方向。
朱华明,冯义龙[5](2007)在《我国花卉的设施栽培现状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我国花卉产业的现状与花卉的设施栽培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我国花卉设施栽培应解决的问题。
张云修[6](2003)在《大庆市龙凤区设施园艺技术分析与展望》文中提出通过龙凤区设施园艺技术调查,对1996年以来龙凤区先后出现的几种温室类型及其配套设施、主要支撑技术、应用技术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为龙凤区设施园艺的发展提供参考核依据。 调查从2001年9月开始,2003年9月结束。综合运用了实地考察、座谈、问卷调查、查阅文献等方法,就龙凤区的设施类型、配套设施、设施园艺主要支撑技术和典型应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龙凤区温室共有5种主要类型。即第一代土木结构温室、第二代砖木结构温室、第三代钢架结构温室以及果树生产温室、连栋温室。在对以上5种类型的结构、性能、适用范围、推广面积、优缺点等内容进行了系统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龙凤区设施类型选择的方法和未来改进的方向。 介绍了龙凤区园艺配套设施的种类、推广面积及其发挥的作用。介绍了设施园艺主要支撑技术的现状与差距。 对龙凤区大樱桃反扣棚提早强制休眠技术、番茄无公害生产技术、生菜立柱式无土栽培、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等典型设施应用技术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描述,对其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及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 在讨论中,就龙凤区设施类型的选择、园艺配套设施的推广、设施园艺主要支撑技术的发展潜力以及设施应用技术的方向进行讨论,并从技术角度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发展无公害蔬菜和果品生产是龙凤区设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围绕日光温室生产,目前需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解决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二是建立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的问题。三是建设蔬菜产业链条的问题;四是产品质量检测问题。提出通过“43”型温室生产带动多种种植模式协同发展;改变“珍、奇、特”发展思路,依靠严格管理,利用无公害蔬菜和绿色食品优势占领市场;日光温室管理应加强软件建设,重视引进国内外在环境控制、无土栽培、水肥调配、节能技术等方面取得的进步,不断提升日光温室管理调控水平,以用较少的投入得到较大的收益。对反季节果品生产,提出将反季节果品生产与科研推广、大中专院校园艺专业的教学、高中低等农业职业教育、综合院校、师范院校及中学生物学教学、小学生的科普教育、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结合起来,满足多领域、多层次的消费需求,实现多元化发展。 在结论中,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设施园艺发展中的5个方向。即:温室结构的标准化、栽培品种的专用化、配套设施的现代化;生境调控的智能化以及经营管理的产业化。
陆元解[7](2000)在《室内花卉无土栽培新法》文中提出 所谓室内花卉无土栽培新法,是笔者在目前世界通用的无土种植系统——卢娃莎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卢娃莎(Lu.wa.sa)是一套系统的现代无土种植装置,由瑞士发展起来。其定义为空气(Luft)、水(Wasser)、沙(Sand)三者的有机结合体,被广泛应用于观赏植物的盆栽(包括小盆单植和大盆
陈耀华[8](2007)在《中国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花卉产业基本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已成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中不容忽视的部分。研究发现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花卉产业取得了若干的成绩,同时也存在诸多的问题,这些为花卉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挑战。在短短的20多年时间里我国花卉产业发展迅速,现今已成为世界花卉生产大国,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1)花卉科研方面研究力度加强,在个别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表现为梅品种和木樨属品种2个国际品种登录权的获得、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研究队伍的科研建设、以及花卉应用型研究的较大发展。(2)我国的花卉生产力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较之花卉产业发展初期我国的生产者综合素质和人数、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强大的科技力量支撑下和生产力提高的前提下,我国的花卉生产已具备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到2005年,我国花卉生产面积810181.2公顷,销售额503.34351亿元人民币,出口额154258.3千美元。(3)花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自1999年我国加入《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以来,在我国政府、协会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相继建立了一系列的花卉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和机构。这为我国的花卉产业规模化、现代化和国际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4)相继建立了与花卉相关的各类认证体系和国际标准,并着手成立了配套的立法和执法部门。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劳动者的权益,实现花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引入了花卉认证体系,另外我国花卉产品国际和地方标准现在已经普遍实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综观中国花卉产业发展历程和花卉产业各方面的发展现状,并与国际花卉产业发达国家比较,发现了一些问题:(1)我国的花卉科研力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应加大在我国传统花卉和本土花卉的研究和应用力度,同时鼓励科技创新。(2)生产力方面存在以下问题:在我国目前的花卉生产中存在生产规模普遍较小、生产力水平低、生产方式落后、环境保护意识不足等问题;在流通领域存在市场产品结构不合理、运输跟不上等。这些都成为制约我国花卉产业发展为成熟行业、向发达国家迈进并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因素。(3)花卉品种知识产权方面执法力度不够,执法程序不完善。(4)花卉产品认证体系没有普及。虽然我国建立了相关的花卉产品认证体系,但是宣传力度不够,人们的认识程度不足,这直接影响了花卉产品的质量提高、环境的保护和花卉从业人员的安全。本论文认为要解决我国花卉业目前存在的问题,需从以下方面着手:(1)完善和巩固花卉科研基础力量,加强品种的创新。(2)加大生产方面的研究力度,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提高花卉产品质量。(3)通过国家调控和协会、企业自律的形式完善、稳定我国花卉市场。(4)通过各种可行途径解决花卉运输问题,重点解决运费高,设备差的现状。中国花卉产业作为一个产业发展的时间较短,经济体制和文化体制还未健全,加上国际间的激烈竞争,这些问题和挑战直接影响我国的花卉产业发展。对我国花卉产业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全面的了解,进而详细分析其中存在的优势和劣势,有助于我们针对这些问题从各方面入手找到合理的解决途径,把握产业新的增长点,调整产品结构,适应市场需求,使中国花卉产业走向更加繁荣,最终提高我国花卉产业的综合实力。
肖旭峰[9](2005)在《马铃薯微型薯生产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属营养繁殖的作物,在营养繁殖过程中易引起病理性和生理生化退化,从而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因而生产上采用茎尖脱毒培养试管苗,繁殖微型薯,扩繁生产脱毒种薯的途径来解决种薯的退化问题,其中提高微型薯的产量是生产脱毒种薯的重要环节。本文从NPK营养水平、基质配比、试管苗栽培密度以及生长调节剂调控植株结薯诸方面探讨了马铃薯微型薯生产技术,主要试验结果如下: 1、采用三因素五水平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用基质盆栽法,研究了N、P、K施用量与微型薯单株块茎重、单块茎重的相关性。试验零水平为N:200mg/L,P:40mg/L,K:400mg/L,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K肥与产量几乎呈直线相关,增施K肥可提高微型薯的产量和单块茎重;P肥在适宜的浓度时也能够稳定的提高微型薯的产量和单块茎重,N肥施用量超过250mg/L浓度后不利于微型薯产量的形成和单块茎的生长。N-K肥之间对微型薯的产量存在着正向互作,N肥一定而增施K肥可获得高产,且K肥用量越多增产幅度越显着;P-K之间也对产量存在着正向互作,K肥用量超过400mg/L时微型薯的产量快速上升。N-P对单块茎重存在负向互作,适宜浓度的N-P配施,有利与单块茎重量的增加,N超过一定浓度后,增施P肥对植株的生长发育出现副作用。经多元回归和频率分析方法得出无土栽培微型薯N、P、K最优组合方案马铃薯微型薯产量最高的的施肥方案是:N 274.23mg/L,P 59.94mg/L,K 603.46mg/L。N、P、K的用量比例为4.58:1:10.07,可获得最高产量35.01g。 2、采用8种不同体积配比的基质比较脱毒试管苗的生长势、移栽和扦插苗的存活率、单株块茎重、单块茎重等各项生理指标,结果表明:试管苗移栽和扦插苗在8种基质中的存活率都很高。其中炭化谷壳、珍珠岩、菌渣、椰子毛和细河沙按1:1:1:1:1组成的基质最适宜微型薯生长,单株块茎重和单块茎重最大,分别为38.97g及5.03g,且平均每株结薯7.75个;另外椰子毛、珍珠岩、菌渣和细河沙按1:1:1:1混合的基质,炭化谷壳、珍珠岩、菌渣、椰子毛、细河沙按1:1:1:1:2混合的基质,炭化谷壳、珍珠岩、椰子毛、细河沙按
王晓卿[10](2003)在《我国设施园艺的发展历程及特点》文中研究表明设施园艺作为农业生产的一部分,在我国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一直发展缓慢。我国近代设施园艺是从仿效西方开始的,在对国外优良品种和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北方以塑料大棚和高效节能日光温室栽培为主,南方以塑料中小棚、遮阳棚、防虫网栽培为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施园艺栽培体系。栽培管理技术经历了由经验到科学的发展,而工厂化育苗和无土栽培技术及其他高新技术的应用是设施园艺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室内花卉无土栽培新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室内花卉无土栽培新法(论文提纲范文)
(1)仙客来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仙客来的生物学特性 |
1.3 仙客来的起源、分布和品种类型 |
1.3.1 仙客来的起源与分布 |
1.3.2 仙客来品种类型 |
1.4 中国仙客来品种来源 |
1.4.1 引入品种 |
1.4.2 我国自育品种 |
1.5 国内外仙客来栽培概况 |
1.5.1 国外仙客来栽培现状 |
1.5.2 国内仙客来栽培现状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7 研究内容 |
1.8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基质对仙客来幼苗的影响 |
3.1.1 基质对仙客来幼苗株高的影响 |
3.1.2 基质对仙客来叶片数量的影响 |
3.2 不同浓度营养液对仙客来种子和幼苗的影响 |
3.2.1 不同浓度营养液对仙客来发芽率的影响 |
3.2.2 营养液对仙客来幼苗株高的影响 |
3.2.3 营养液对仙客来叶片长度的影响 |
3.3 不同温度对仙客来幼苗的影响 |
3.3.1 不同温度对仙客来幼苗株高的影响 |
3.3.2 不同温度对仙客来幼苗叶片数量的影响 |
3.4 不同光照强度对仙客来幼苗的影响 |
3.4.1 不同光照强度对仙客来幼苗叶片数量的影响 |
3.4.2 不同光照强度对仙客来幼苗叶片数量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不同基质对仙客来幼苗株高和叶片数量的影响 |
4.1.2 不同浓度营养液对仙客来发芽率、幼苗株高、叶片长度的影响 |
4.1.3 不同温度对仙客来幼苗株高、叶片数量的影响 |
4.1.4 不同光照强度对仙客来幼苗株高、叶片数量的影响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基于园记文献的两宋私家园林造园风格及其流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资料 |
1.1.1 研究两宋私园造园风格及其流变之缘由 |
1.1.2 以园记文献作为主要研究资料之原因 |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现状综述 |
1.4.1 两宋私家园林的研究现状 |
1.4.2 园记作为主要资料的研究 |
1.4.3 评述 |
2、园记中造园风格及其流变的研究方法 |
2.1 园记的收集与筛选 |
2.1.1 收集来源确定 |
2.1.2 收集方法与筛选条件 |
2.1.3 收集结果 |
2.2 园记中造园风格的研究方法 |
2.2.1 园记信息拆分与同类信息整合 |
2.2.2 共性归纳总结与个性比较分析 |
2.2.3 园记精选,文字解构与重组,提取抽象园林空间结构 |
2.3 园记中造园风格流变的研究方法 |
2.3.1 统计两宋私园园记各项记述内容与其在相应时期所占比例 |
2.3.2 对比两宋私园园记各项记述内容与其在相应时期所占比例 |
2.3.3 两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私园营建的影响 |
2.4 研究框架 |
3 、园记中的私园背景述要 |
3.1 时代背景 |
3.1.1 私园营建时间与作记时间 |
3.1.2 两宋私园营建数量的发展脉络 |
3.2 地理环境背景 |
3.2.1 两宋疆域范围变化 |
3.2.2 两宋私园地理位置分布与变迁 |
3.2.3 两宋私园相地选址 |
3.2.4 两宋私园相地选址的流变 |
3.3 人文背景 |
3.3.1 两宋私园园主社会身份 |
3.3.2 两宋私园园主社会身份的流变 |
3.3.3 两宋私园营造园林目的 |
3.3.4 两宋私园营造园林目的的流变 |
3.3.5 园林记录方式 |
3.4 本章小结 |
4、园记中的私园山石造景 |
4.1 宋人对山石的欣赏 |
4.2 山石造景理法 |
4.2.1 筑室见山,一览可尽 |
4.2.2 因山构室,天成自然 |
4.2.3 人工掇山,游心寓意 |
4.3 山石造景流变 |
4.3.1 南宋较之北宋,筑室见山理法应用明显增多 |
4.3.2 南宋较之北宋,私园更加注重对石头的应用 |
4.3.3 掇山能主之人:从文人主导到山匠参与 |
4.4 本章小结 |
5、园记中的私园水景造设 |
5.1 宋人对水景的欣赏 |
5.2 水景造设方法 |
5.2.1 水景来源处理 |
5.2.2 多种形态的水景理法 |
5.3 水景造设流变 |
5.3.1 南宋较之北宋,城市私园水景造设明显增多 |
5.3.2 南宋较之北宋,郊野私园水景造设略有增加 |
5.3.3 南宋较之北宋,私园动态理水手法应用增多 |
5.4 本章小结 |
6、园记中的私园建筑营造 |
6.1 宋人私园中建筑的功能与作用 |
6.2 建筑布局 |
6.2.1 建筑空间布局 |
6.2.2 建筑平面形式 |
6.3 建筑类型 |
6.3.1 常见建筑类型及其位置经营 |
6.3.2 特殊建筑类型的出现及意义 |
6.4 建筑营造流变 |
6.4.1 建筑空间布局流变 |
6.4.2 建筑类型的变化 |
6.4.3 建筑构造与细部的适应调整与深化 |
6.5 本章小结 |
7、园记中的私园植物造景 |
7.1 宋人对植物的欣赏 |
7.2 植物应用种类 |
7.2.1 食用植物 |
7.2.2 药用植物 |
7.2.3 观赏植物 |
7.3 植物种植方式 |
7.3.1 品别种列,种植分区 |
7.3.2 杂艺散植,复层混交 |
7.4 植物种植技术 |
7.4.1 植物谱录的大量出现 |
7.4.2 植物栽培、引种、嫁接技术 |
7.5 植物种植特点 |
7.5.1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
7.5.2 多样的植物空间塑造 |
7.5.3 注重植物色彩与季相搭配 |
7.6 植物造景流变 |
7.6.1 植物应用种类流变 |
7.6.2 植物种植方式变化 |
7.7 本章小结 |
8、园记中的私园空间组构类型 |
8.1 空间组构类型 |
8.1.1 广水无山 |
8.1.2 高台(亭)临水 |
8.1.3 背山临水或临水面山 |
8.1.4 两山间水 |
8.1.5 峰间萦涧 |
8.1.6 以建筑、植物为主 |
8.2 空间组构类型的流变 |
8.2.1 两宋私园空间组构类型的流承 |
8.2.2 山石在私园造景中的地位变化与空间组构类型的发展 |
8.2.3 空间组构类型流变影响 |
8.3 本章小结 |
9 、园记中的园林生活与思想内蕴 |
9.1 园林生活 |
9.1.1 个人栖居 |
9.1.2 宴宾交游 |
9.1.3 家族团聚 |
9.2 思想内蕴 |
9.2.1 隐——政治抉择 |
9.2.2 乐——人生追求 |
9.3 本章小结 |
10、两宋私家园林造园风格流变探因 |
10.1 两宋之前私家园林的发展 |
10.1.1 先秦园林文化萌芽 |
10.1.2 两汉隐逸风尚流转 |
10.1.3 魏晋山水风骨浸润 |
10.1.4 隋唐壶天中隐开启 |
10.1.5 五代江南蜀地幸存 |
10.2 两宋地理环境的嬗变 |
10.2.1 山水资源变化 |
10.2.2 林木资源变迁 |
10.2.3 石材资源改变 |
10.3 两宋社会变迁与士人心态转变 |
10.3.1 杯酒驱将,文官崛起,士得与君共治天下 |
10.3.2 改革变法,士人党争,中隐思想继续发展 |
10.3.3 北宋灭亡,南宋偏安,心态转向逸豫习玩 |
10.3.4 权相遮天,迫害义士,心态转向内敛自适 |
10.3.5 理学兴盛,观物究理,心态转向寻微研深 |
10.4 两宋经济发展的变迁 |
10.4.1 族田义庄的开创与发展 |
10.4.2 商品经济发展与城市革命 |
10.5 两宋繁荣文化的渗透 |
10.5.1 皇家造园艺术对私人营园影响 |
10.5.2 山水画与画论对园林营建启示 |
10.5.3 山水散文诗词与私园相互成就 |
10.5.4 科技发展推动造园技艺的进步 |
10.6 本章小结 |
11、结论与讨论 |
11.1 研究总结 |
11.1.1 两宋私家园林造园风格具有共性 |
11.1.2 两宋私家园林造园风格存在流变 |
11.1.3 两宋私家园林造园风格流变评价 |
11.2 创新之处 |
11.3 研究展望和未尽事宜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附录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3)四本古代花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动态 |
1.2.1 国内研究动态及成果 |
1.2.1.1 作者研究 |
1.2.1.2 内容研究 |
1.2.2 国外研究动态 |
1.3 研究缘起 |
1.4 研究方法 |
1.5 古代花谱分析 |
1.5.1 古代花谱历史发展 |
1.5.2 古代花谱类型及作者分析 |
1.5.3 古代花谱目录分析 |
1.5.4 古代花谱内容分析 |
1.6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各书及作者简介 |
2.1 各书结构简介 |
2.1.1 编排结构 |
2.1.2 文章内容 |
2.1.3 写作手法 |
2.2 各书成书背景 |
2.2.1 《群芳谱》成书背景 |
2.2.2 《长物志》成书背景 |
2.2.3 《花镜》成书背景 |
2.2.4 《广群芳谱》成书背景 |
2.3 两书版本、名称介绍 |
2.3.1 《群芳谱》版本、名称 |
2.3.2 《长物志》版本、名称 |
2.3.3 《花镜》版本、名称 |
2.3.4 《广群芳谱》版本、名称 |
2.3.5 各书分类比较 |
2.4 各书版本比较结论 |
2.5 各书作者 |
2.5.1 《群芳谱》作者 |
2.5.2 《长物志》作者 |
2.5.3 《花镜》作者 |
2.5.4 《广群芳谱》作者 |
第三章 花卉的分类 |
3.1 花木分类的目的 |
3.2 各书花木分类类别 |
3.2.1 《长物志》花木分类 |
3.2.2 《花木》花木分类 |
3.2.3 《广群芳谱》花木分类 |
3.2.4 《群芳谱》花木分类 |
3.3 各书花木分类结论 |
3.4 各书花木分类今昔对比 |
3.5 各书花木详细今昔对比 |
3.6 两书植物各论形式对比分析 |
3.7 各书花木分类总结 |
3.7.1 花卉分类的特点及不足 |
3.7.2 现代书籍花卉分类特点 |
3.7.3 原因 |
第四章 花卉栽培 |
4.1 栽培方面 |
4.1.1 《花镜》花卉栽培 |
4.2 《花镜》课花十八法要点及今昔对比 |
第五章 园林植物造景及室内陈设 |
5.1 园林植物造景的意义 |
5.2 园林植物造景的历史 |
5.3 各书植物造景 |
5.3.1 《花镜》植物造景 |
5.3.2 《广群芳谱》植物造景 |
5.3.3 《长物志》配景 |
5.4 园林陈设 |
5.4.1 《花镜》陈设 |
5.4.2 《花镜》《长物志》家具陈设 |
5.5 《花镜》花卉装饰和应用 |
第六章 花卉文化的解读 |
6.1 花卉文化 |
6.2 名人与名花 |
6.3 花卉寓意比较 |
第七章 花谱中观赏园林动物比价 |
7.1 观赏园林动物的意义 |
7.2 各书观赏园林动物的对比 |
7.3 园林观赏动物寓意对比 |
第八章 总结 |
8.1 各书内容特点 |
8.2 各书中花卉造园与今对比 |
8.2.1 造园对比 |
8.2.2 花木造景对比 |
8.3 经验与启迪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二、相关研究概述 |
三、研究方法与结构重点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传承与发展分期 |
第一节 中国传统蔬菜科技的传承与面临挑战 |
一、中国传统蔬菜科技的传承 |
二、中国传统蔬菜科技面临挑战 |
第二节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分期 |
一、萌芽(晚清-1911) |
二、初创(1911-1949) |
三、繁荣发展(1949-1966) |
四、曲折发展(1966-1977) |
五、快速发展(1978-2000) |
第二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 |
第一节 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 |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园艺科技教育 |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 |
第二节 蔬菜科技人才培养 |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科技人才状况 |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科技人才培养 |
第三节 我国着名蔬菜园艺学家及其主要成就 |
第三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研、成果推广与科技传播 |
第一节 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
一、1949年以前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
二、1949年以后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
第二节 蔬菜科研、推广活动的开展 |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科研、推广活动 |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科研、推广活动 |
第三节 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 |
一、专业科技刊物的出版 |
二、专业学会的建立与发展 |
三、蔬菜科技的国际交流 |
第四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主要成就 |
第一节 蔬菜作物的种质资源研究 |
一、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的进步 |
二、几种主要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的调查、保存和利用 |
第二节 蔬菜作物的遗传育种 |
一、蔬菜作物育种研究的进步 |
二、几种主要蔬菜作物的良种选育 |
第三节 蔬菜作物栽培 |
一、蔬菜作物栽培生理研究的进步 |
二、蔬菜作物设施栽培科技 |
三、蔬菜作物育苗与施肥科技 |
第四节 蔬菜作物保护 |
一、蔬菜作物病虫害调查、鉴定与测报 |
二、蔬菜作物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 |
第五节 蔬菜贮藏与加工 |
一、蔬菜贮藏运输技术 |
二、蔬菜加工技术 |
第五章 百年蔬菜科技进步动因分析 |
第一节 相关学科发展对蔬菜科技进步的推动 |
一、植物生理学为优化蔬菜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
二、植物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把蔬菜育种引向分子水平 |
第二节 国家政策和社会组织制度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 |
一、国家农业政策部署、制度改革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 |
二、研究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作用 |
三、实施科技规划和加大科研投入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引导与支撑 |
第三节 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 |
一、蔬菜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
二、蔬菜科技进步对社会需求的刺激与促进 |
第四节 资源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 |
一、提高菜地产出率是缓解蔬菜生产资源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 |
二、社会对蔬菜产品安全提出新要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课题研究 |
致谢 |
(5)我国花卉的设施栽培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花卉业现状 |
2 我国花卉设施栽培的综合状况 |
2.1 国外花卉的设施栽培现状 |
2.2 我国花卉的设施栽培现状 |
2.2.1 现代设施园艺的起步较晚, 设施管理和技术落后 |
2.2.2 现代花卉引进设施技术, 并取得发展 |
2.3 我国花卉设施栽培面临的问题 |
2.3.1 花卉的周年供应问题 |
2.3.2 在保护地类型选择上盲目套用他人的模式 |
2.3.3 花卉的生物技术研究上落后于人, 科研与生产脱节 |
3 小结与讨论 |
3.1 我国花卉的设施栽培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
3.2 花卉的设施栽培面临的机遇 |
(6)大庆市龙凤区设施园艺技术分析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引言 |
1.1.1 大庆市龙凤区概况 |
1.1.2 龙凤区设施园艺发展的背景 |
1.1.3 龙凤区发展设施园艺的有利因素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设施园艺技术进展 |
1.3.1 我国设施园艺发展现状 |
1.3.2 各国设施园艺研究进展以及产业化情况 |
1.3.3 设施园艺的主要支撑技术 |
1.3.4 设施园艺的主要装备 |
1.3.5 农作物生长特性与设施环境调节 |
1.3.6 植物工厂--现代设施农业的最高水平 |
2 调查内容与方法 |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
3.1 龙凤区设施类型 |
3.1.1 “43”型温室 |
3.1.2 果树生产温室 |
3.1.3 现代化连栋温室 |
3.2 配套设施 |
3.3 设施支撑技术 |
3.4 主要设施应用 |
3.4.1 反季节大樱桃栽培 |
3.4.2 番茄无公害生产 |
3.4.3 苦苣无土栽培 |
3.4.4 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 |
4 讨论 |
4.1 龙凤区设施类型的选择 |
4.2 龙凤区园艺配套设施的推广 |
4.3 龙凤区设施园艺主要支撑技术的潜力 |
4.4 龙凤区设施应用技术方向 |
4.4.1 龙凤区蔬菜业面临的困难与任务 |
4.4.2 龙凤区设施果树的可持续发展 |
4.5 龙凤区设施园艺推广工作原理 |
5 结论 |
5.1 结构标准化 |
5.2 栽培技术规范化 |
5.3 配套设备现代化,生境调控智能化 |
5.4 品种专用化 |
5.5 经营管理产业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中国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2.1 国外相关研究 |
2.2 国内相关研究 |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国花卉产业发展背景分析 |
1 国际花卉产业发展历程 |
2 国内花卉产业发展历程 |
3 中国花卉产业与其它产业的关系 |
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国花卉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
1 中国花卉科研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
1.1 科研机构的基础理论研究和产品研发、推广现状 |
1.2 花卉研究 |
1.3 中国花卉科研发展总体趋势 |
2 中国花卉产业生产销售现状与前景预测 |
2.1 中国花卉总体产销现状概况与前景预测 |
2.2 中国花卉各种类生产销售现状分析和前景预测 |
3 中国花卉产业营销现状与趋势 |
3.1 花卉营销现状 |
3.2 花卉的运输现状 |
4 中国花卉产业体制现状 |
4.1 科研机构和协会组织 |
4.2 认证和标准体系 |
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花卉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
1 中国花卉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
1.1 花卉科研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
1.2 花卉产品质量低 |
1.3 花卉销售各环节不成熟 |
1.4 花卉运输跟不上 |
2 国外花卉产业发展的经验 |
2.1 荷兰花卉产业发展的经验 |
2.2 哥伦比亚花卉产业成为后起之秀 |
3 中国花卉产业发展的解决对策 |
3.1 加强科研投入,迅速提高我国花卉科研水平 |
3.2 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我国花卉产品质量 |
3.3 完善花卉销售链体系 |
3.4 花卉运输方面 |
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花卉产业区域化布局及花卉新品种应用调查 |
1 中国花卉产业区域化布局调查 |
1.1 观赏苗木主产区 |
1.2 盆栽植物主产区 |
1.3 切花、切叶主要产区 |
2 近年来花卉新品种应用调查 |
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马铃薯微型薯生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不同N、P、K水平对微型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第三章 不同基质配比对微型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第四章 试管苗不同种植密度对微型薯结薯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第五章 不同生长调节剂种类与浓度对微型薯的结薯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室内花卉无土栽培新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仙客来栽培技术研究[D]. 王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2)
- [2]基于园记文献的两宋私家园林造园风格及其流变研究[D]. 康琦.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7)
- [3]四本古代花谱研究[D]. 阎婷婷. 天津大学, 2012(07)
- [4]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D]. 丁晓蕾.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6)
- [5]我国花卉的设施栽培现状分析[J]. 朱华明,冯义龙. 江西农业学报, 2007(09)
- [6]大庆市龙凤区设施园艺技术分析与展望[D]. 张云修. 东北农业大学, 2003(03)
- [7]室内花卉无土栽培新法[J]. 陆元解. 中国花卉盆景, 2000(01)
- [8]中国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初步研究[D]. 陈耀华. 南京农业大学, 2007(02)
- [9]马铃薯微型薯生产技术研究[D]. 肖旭峰. 湖南农业大学, 2005(06)
- [10]我国设施园艺的发展历程及特点[A]. 王晓卿. 中国生物学史暨农学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