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_2涂层对TiO_2传感器材料氧敏感性的影响

CeO_2涂层对TiO_2传感器材料氧敏感性的影响

一、CeO_2包覆对TiO_2传感器材料的氧敏性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赵敬梅,赵悦英,朱莽,李冲,王文寿[1](2021)在《基于半导体纳米颗粒/氧化还原类染料可逆光致变色体系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光作用作为刺激源具有非直接接触、远程控制、快捷等突出优点,使得可逆光致变色材料在信息存储、显示器件和智能窗户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大多数传统可逆光致变色材料普遍存在热稳定性差、循环寿命低、变色速度慢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在相关领域的发展。近年来,基于半导体纳米颗粒/氧化还原类染料可逆光致变色体系由于将半导体纳米颗粒优异的光催化还原性能和氧化还原类染料独特的变色性质结合于一体,表现出优异的可逆光致变色性能,受到广泛关注,并在无墨"光打印"可擦重写纸、可视化氧气指示器及智能变色织物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价值。从半导体纳米颗粒/染料可逆光致变色设计原理、性能和机理研究进展及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综述,并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冯爱明,王富强,张宏,安鹏,李旸晖,王乐[2](2020)在《二氧化钛纳米粒子局域等离子体共振增强YAG荧光粉发光特性研究》文中认为白光LED具有绿色节能、超长寿命、安全可靠等优点,作为新型照明光源的重要发展方向,如何提高白光LED的发光效率仍是照明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商业中白光LED主要采用蓝色LED芯片激发黄色YAG荧光粉的方式来实现白光,显然提高荧光粉的发光效率将可有效改善白光LED的性能指标。而目前研究较多有关LED用荧光粉的基质创新和掺杂方面,对基于局域等离子体共振效应的荧光粉研究尚有待进一步探索。以钛酸四丁酯为前驱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以YAG∶Ce3+荧光粉为载体的表面包覆锐钛矿型纳米二氧化钛的复合荧光材料,研究了TiO2纳米颗粒包覆YAG∶Ce3+荧光粉对粉体发光性能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荧光光度计和拉曼光谱仪等测试手段对样品的物相结构和光学特性进行表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和不同TTBO∶H2O体积比条件下,制备得到的TiO2包覆YAG∶Ce3+荧光粉对粉体的荧光光谱产生了显着的影响,当TTBO∶H2O=2∶1和煅烧温度600℃时,制备出了发光性能优异的TiO2包覆YAG∶Ce3+荧光粉。通过测试分析发现,样品中TiO2纳米粒子较好的包覆在YAG∶Ce3+荧光粉表面,锐钛矿衍射峰值相对强度较为突出,锐钛矿具有比金红石更高的光催化活性,高含量的锐钛矿在激发光激发下更加容易产生光生e-和h+;通过拉曼测试表明,在1 264.10和1 283.59 cm-1处的特征峰得到了增强,这归因于TiO2作为一种具有局域等离子体效应的纳米颗粒,在633 nm激发光激发下,激发光频率与TiO2包覆YAG∶Ce3+颗粒界面处的电子吸收峰接近,其界面处产生了LSPR效应;通过PL光谱测试分析表明,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使得制备的TiO2包覆YAG∶Ce3+荧光粉的发光强度提高了21%,量子效率提高了5.5%。研究表明,基于TiO2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效应能有效地提高YAG∶Ce3+荧光粉的发光效率,将有望推进和改善白光LED在高效、高功率、大流明照明领域的广泛应用。

任浩,于然波[3](2019)在《中空多壳层结构TiO2及其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应用》文中认为中空多壳层微、纳米分级结构材料因具有比表面积大、密度小及结构稳定等优点,在多个领域受到广泛关注.二氧化钛(TiO2)作为一种安全性高、稳定性好的环境友好型半导体材料,被广泛应用于锂离子电池、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光催化等领域.在这些领域,中空多壳层结构TiO2及其复合材料能够利用中空多壳层结构的诸多优点,如优异的结构稳定性能够提升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中空多壳层结构对光的多级散射作用能够提高对光的利用率,从而提升太阳能电池及光催化性能.然而,对其实现更精确的控制合成仍然面临挑战.为了实现对优异性能的进一步追求,精细调控中空多壳层结构TiO2及其复合材料十分重要,但仍少有报道重点对中空多壳层结构TiO2进行总结.本文首先介绍了TiO2的基本信息,随后总结了近年来对中空多壳层结构TiO2及其复合材料在合成方法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对该研究领域进行了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文,可以综合了解基于TiO2的中空多壳层结构材料的合成方法,为实现精细控制合成及性能调控提供参考与方向.

蔡家柏[4](2019)在《TiO2基纳米空心球光催化处理环境污染物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水体污染是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危及生态系统功能和人类健康。人为参与降解污染物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开发新型低能耗高效率处理水体污染的纳米材料是科学研究者想要解决的重心所在,也是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前沿。本论文主要从污染物治理需求出发,针对“半导体纳米材料光激发产生的电子与空穴的复合率高,致使光量子产率不高的科学问题”,我们应用纳米材料表界面结构多样化新方法(“壳壳复合+贵金属夹层”),实现催化剂可见光响应和高催化活性,解决催化剂光量子产率不高的问题。研究以发挥多级结构纳米复合材料的光催化协同效应为目的,进行纳米材料的结构设计和应用,设计合成功能多元化、双壳夹心型纳米空心球复合材料,并将其应用于光催化降解污染物、重金属处理及苯甲醇绿色转化等方面的研究。同时,对光催化剂在光催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协同效应结合实际应用进行研究,提出新理论设想,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纳米空心球的空腔尺寸对其光催化活性和效率起关键作用,而目前纳米空心球尺寸对催化活性的研究还鲜有人研究。通过模板法制备得到不同尺寸的Ti02纳米空心球及TiO2@WO3/Au纳米空心球,结合SEM、TEM、XRD、UV-Vis、PL、BET及电化学等表征手段对TiO2和TiO2@WO3/Au等催化剂不同空心球尺寸结构上的差异进行详细的研究。光催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与其他尺寸相比,450 nm的空心球纳米材料具有更优异的光催化还原Cr(Ⅵ)活性,这基于450 nm的空心球具有较好的吸光性及导电性,继而促进了光生电子与空穴的分离,提高Cr(Ⅵ)的还原活性。2.我们探索了 Au在TiO2@CeO2纳米复合材料不同位置的负载对光催化活性的影响,提出利用“双层夹心”结构来解决负载的贵金属在光催化过程中不稳定问题。考察不同Au负载位置TiO2@CeO2纳米复合材料光降解有机污染物及光催化还原Cr(Ⅵ)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双层夹心TiO2@Au@CeO2空心球结构具有更优异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对甲基橙及均苯三甲酸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对Cr(Ⅵ)的还原活性也有所提升。3.纳米材料光催化过程中,一些催化剂只表现出单一的光氧化或者光还原性能,对于复杂的实际环境并不适用。对此,我们提出制备双功能催化剂来提高对实际环境水体污染处理的可能性。我们制备了双功能的TiO2@NMs@ZnO(Au、Pt、Ag、Pd)及 TiO2@Pt@CeO2 催化剂,结合 SEM、TEM、XRD、UV-Vis、PL、BET及电化学等一系列表征手段对TiO2@NMs@Zn0及TiO2@Pt@CeO2催化剂的结构差异性进行研究。通过苯甲醇光氧化及Cr(Ⅵ)光还原实验对比,证实TiO2@Ag@ZnO及TiO2@Pt@CeO2纳米复合材料均具有较好的光氧化苯甲醇和光还原Cr(Ⅵ)的性能。结果表明,不同的壳型光催化剂与不同的助催化剂有效的结合可以提高非均相光催化活性。4.我们也探索无机半导体和有机半导体共复合对催化剂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制备无机与有机共复合TiO2@Pt@C3N4纳米材料,结合SEM、TEM、XRD、UV-Vis、PL、BET及电化学等一系列表征手段对TiO2@Pt@C3N4催化剂的结构差异性进行研究。光催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双氰胺前驱体在TiO2@Pt@C3N4上形成稳定的包覆层比其他前驱体具有更高的可见光催化活性。双壳空心球结构及贵金属夹心于纳米复合材料可以有效加速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分离和转移,从而提高光催化过程的效率。

张嘉[5](2015)在《特殊形貌的TiO2基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半导体光催化纳米材料以优异的光学性能、催化性能和光电转换性能而引起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普遍兴趣。众所周知,二氧化钛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半导体催化剂之一,其催化效率取决于它的大小、组成、晶相、结晶度、比表面积和形貌。因此,控制二氧化钛的形貌对于优化其性能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与此同时,纳米二氧化钛与其他物质的复合也是有效提高光催化性能的方法。本文主要构造了具有中空-核壳结构、3D结构、中空结构纳米复合材料,并探讨了他们的形成机理和光催化性能。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沉淀-水热法合成了具有中空-核壳结构的CeO2@TiO2复合物(HCSCTs)。采用TEM、XRD、FT-IR、DRS、PL等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和测试。结果表明,产物具有分布均匀,粒径均一,团聚程度较低,纯度较高等特点。实验对中空核壳CeO2@TiO2纳米微球进行了光催化测试并且探究了其光催化机理。结果表明,产物显示出良好的光催化性质。(2)采用改进Hummers方法制备出氧化石墨,通过水热法制备了催化性能良好的3D结构TiO2/RGO复合材料(HTGC)。采用TEM、XRD、FT-IR、XPS、DRS、PL等多种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和测试。研究发现,通过水热过程,3D结构二氧化钛纳米微球较为均匀地沉积在还原氧化石墨烯上,并且GO被还原为RGO。此外,对其在光催化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相比于空心二氧化钛纳米粒子,所合成的3D结构TiO2/RGO复合材料表现出良好的光催化性能。另外,对产物的形成机理也做了讨论。(3)使用碳微球为模板,通过一步溶剂热法再经过煅烧后,合成了一系列的不同掺杂比例的中空TiO2:Ce3+纳米微球。采用了XRD、TEM、DRS等表征手段对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空TiO2:Ce3+纳米微球单分散性良好,大小较为均一。文中也对于掺杂不同比例铈的中空二氧化钛纳米颗粒的光催化活性做了分析。罗丹明B被选为目标污染物用来测试所合成产物的光催化活性。文中分别在紫外光和可见光下做了对比试验,得到了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的最适量。

戴慧平[6](2015)在《类石墨烯与铈氧化物复合的制备、结构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稀土金属独特的4 f电子构型使其具有优异的光学、电学、磁学性能。其中,铈氧化物尤为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Ce有Ce4+和Ce3+两种价态氧化物,两种价态转变中的氧化还原电势极低,铈可以在Ce4+和Ce3+两种氧化态之间迅速变化,发生氧化还原循环,因此具有较强的储备功能。Ce2O3属于立方晶系。Ce O2作为功能材料具备Ca F2的面心立方(FCC)萤石结构以及较高的氧空位浓度,这使其具有高效光催化和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尤其在多相催化领域中Ce O2表现出独特的储放氧能力。近年来,石墨烯基复合材料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石墨烯基纳米复合材料不仅可保留石墨烯作为基体材料和负载材料的原始性能与优点,而且能够产生新的协同作用。石墨烯片的独特二维结构有助于高效地将半导体催化剂固定在其表面,将铈氧化物如Ce O2负载在石墨烯上形成的复合材料有望表现出更为优异的性能。因此,本论文首次将二氧化铈粒子负载到本实验室自制的液态聚丙烯腈低聚物(Liquid Acrylonitrile Oligomer,LANO)表面,将Ce O2与LANO(高温后结构转变为类石墨烯片层结构)进行机械混合再烧结之后得到类石墨烯/铈氧化物(Ceria oxides/graphene-like,COGL)(其中包含Ce(Ⅲ)氧化物与Ce(Ⅳ)氧化物)纳米复合粒子。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液相球磨法制备了类石墨烯/铈氧化物(COGL)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温度下(包括800℃、1000℃、1200℃、1300℃、1400℃以及1500℃)制备得到的COGL纳米复合粒子的形貌、结构与烧结温度的关系,通过不断优化工艺流程得到形貌、结构可控的COGL纳米复合材料;2.利用SEM、TEM及XRD对COGL纳米复合粒子的形貌和晶型构成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1300℃以下温度烧结,LANO交联环化得到的碳石墨化程度较低,主要为无定形碳。且此时LANO不能将+4价铈氧化物还原。当温度升高至1500℃时,Ce含量较低时可制备得到Ce C2/C复合粒子,该粒子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当Ce含量高时可制备得到Ce(Ⅲ)氧化物/类石墨烯复合粒子,并且随着温度升高粒子半径减小。光电子能谱结果显示1500℃的COGL90复合物表面存在+3铈氧化物存在,说明Ce O2存在氧空位。Raman光谱表明,当温度高于1300℃时,COGL中碳的石墨化程度较高。随着温度的提高,碳的石墨化程度进一步加强;3.对制备的COGL纳米复合粒子进行光催化降解实验。结果表明,无Ce O2的空白对照组在紫外光下照射360mins几乎没有表现出任何催化性能,纯Ce O2作为光催化剂在同样条件下,其降解率达到4.9%,表明Ce O2在紫外光照射下具有一定的光催化降解作用;而COGL作为光催化剂催化亚甲基蓝降解的速率明显加快,随着Ce O2含量的提高,COGL的光催化效率逐渐提高。对于相同含量的COGL纳米复合粒子,随着烧结温度的提高,COGL的光催化效率逐渐提高。这些结果表明COGL纳米复合粒子具有良好的光催化活性。COGL中的类石墨烯作为光催化反应的电子运载通道和电子受体对于COGL纳米复合粒子的光催化活性起着重要作用。

张少锋[7](2015)在《石墨烯基光催化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单一的半导体光催化剂在环境污染物降解应用中存在量子效率低、自然光利用率低、难以回收循环利用等缺陷,本论文利用新型碳材料石墨烯对现有的单一半导体光催化剂进行改性,制备了一系列石墨烯基光催化复合材料,分别利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比表面积分析(BET)等手段对这些材料进行了表征,并以光催化降解有机染料的降解效率评价了这些材料的光催化活性。本论文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采用改进的Hummer氧化法制备了氧化石墨,通过水热法制备了商用Ti O2(P25)和石墨烯的纳米复合材料;然后在此二元复合材料的基础上,负载磁性纳米颗粒Fe3O4,成功制备了三元P25/石墨烯/Fe3O4光催化复合材料。以罗丹明B、亚甲基蓝、甲基橙的光催化降解作为探针反应,研究了P25/石墨烯/Fe3O4磁性光催化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该材料对各种有机染料均展现出良好的光催化降解性能,且在光催化反应完成后,可通过外加磁场进行分离。另外,对该材料反复使用后的光催化性能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在经历5次光催化使用后,光催化性能未出现任何衰减。(2)以氧化石墨烯、硝酸铈为原料,通过一步水热法制备了Ce O2/石墨烯光催化复合材料,并考察了反应溶剂、表面活性剂PVP添加量、水热时间、反应温度对Ce O2/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结构和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以C2H5OH作为反应溶剂,表面活性剂PVP的浓度为2.5g/L,水热温度为120℃,反应时间为24小时,可以得到大小均一、形貌规则的Ce O2/石墨烯复合材料。然后,以罗丹明B为模式污染物,对该材料的光催化降解性能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所制备的Ce O2/石墨烯光催化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光催化降解性能,相比单一的Ce O2纳米颗粒,太阳光下降解效率提高了60%。(3)以硝酸铈为前驱体,水热法合成Ce O2纳米颗粒,然后利用超声辅助法将Ce O2负载于氧化石墨烯表面,添加Ag NO3,经过电子束辐照法处理,在还原氧化石墨烯的同时,将还原所得的Ag纳米颗粒负载于Ce O2/石墨烯表面,得到三元Ag/Ce O2/石墨烯光催化复合材料。通过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考察该材料的光催化降解性能,并对可能的光催化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Ag纳米颗粒的引入大大促进了Ag/Ce O2/石墨烯的光催化性能,这是由于Ag纳米颗粒能够迅速转移光生电子,抑制电子空穴再复合。对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机理研究表明,光催化过程中产生的羟基自由基(·OH)是光降解的最主要因素。综上所述,本文利用石墨烯作为载体,合成出三种石墨烯基光催化复合材料。从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石墨烯的存在极大地提高了半导体材料的光催化降解性能,主要原因是石墨烯能够有效地转移光照半导体产生的电子,避免了电子空穴快速复合以及光腐蚀磁性材料,同时,石墨烯的负载增大材料的比表面积,促进复合材料对染料的吸附。

于一夫[8](2014)在《CeO2多孔纳米片催化剂和纳米阵列催化剂的合成与催化性能》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针对不同催化反应体系的特点,在纳米尺度范围内设计催化剂的微观形貌与结构,采用溶剂热合成、离子交换、自组装、气固相反应、阳极氧化、离子嫁接吸附和直接热分解等方法成功合成出了二氧化铈多孔纳米片和一系列阵列基结构化催化剂,并详细考察了它们对不同反应的催化性能,深入研究了纳米催化剂的合成机理、物化性质及多层次结构,以及催化剂的结构与催化性能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以生物小分子L半胱氨酸作为硫源和生物导向分子,结合离子交换过程中的柯肯达尔效应和有机杂化物的热分解作用,成功地合成出了纳米片构筑的、具有大比表面积和等级孔结构的CeO2微米球,并考察了其负载活性组分CuO后对CO优先氧化(PROX)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在300oC焙烧后CeO2微米球的比表面积高达207m2/g;与传统的柠檬酸络合法制备的CeO2颗粒对比,CeO2微米球上CuO的分散度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从而有效改善了催化剂对CO的PROX反应的催化性能。2.以乙二胺杂化的铈基纳米棒为前驱体,利用自组装技术首次报道生成了独立分散的CeO2多孔超薄纳米片,并考察其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的性能。实验结果发现,合成出的CeO2多孔纳米片具有规整的六边形结构,边长可以达到微米级,而厚度仅有2.4纳米。与传统的柠檬酸络合法得到的CeO2颗粒对比,多孔超薄的纳米片结构可以显着提高CeO2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的活性。3.在溶剂热条件下将氧化石墨烯打碎成碎片,然后将其负载到TiO2纳米管阵列的内部,详细考察其光解水制氢的催化活性。石墨烯量子点可以提高光生电荷的分离与传递,从而改善TiO2纳米管光解水产氢的活性。此外,石墨烯大片的滤光作用也得到了有效的克服。4.采用简单的气固相反应,在铜片表面得到均匀分散的CuO纳米棒阵列,并首次采用纳米棒阵列基结构作为催化剂催化soot颗粒燃烧。结果表明,纳米棒之间的畅通孔道可以大幅提高催化剂与soot颗粒之间的接触机会,明显改善催化剂在自沉降模式下对soot颗粒的催化燃烧活性。5.采用光辅助循环磁性吸附的方法,以阳极氧化法得到的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作为载体成功合成出负载有Fe2O3纳米粒子的Fe2O3/TiO2纳米管催化剂,并详细研究了其催化soot颗粒燃烧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光辅助循环磁性吸附法可以实现对活性组分Fe2O3纳米粒子尺寸与含量的有效调控,此外,首次发现纳米管阵列催化剂催化soot颗粒燃烧过程中的限域效应,通过一系列的表征与热力学分析,提出了以纳米管内连续碰撞为基础的限域催化燃烧机制,很好地解释了纳米管阵列基结构化催化剂催化soot颗粒燃烧过程中的活性增强效应。6.通过气固相反应在铁箔基底上生成一层Fe2O3纳米片阵列,然后将其置于硝酸盐溶液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取出来直接焙烧处理,得到一系列金属氧化物交叉纳米片,这种方法也可以拓展到组分可调的复合金属氧化物交叉纳米片的合成。在高温热分解的过程中纳米片上出现了新的介孔与片交叉形成的大孔一起构筑了新颖的等级孔结构材料。远程模板法得到的交叉纳米片金属氧化物在催化soot消除方面展现出了优异的性能。

欧阳兆辉[9](2014)在《镍铁氧体与二氧化钛复合介孔材料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电子设备日益增多,电磁波辐射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大。同时,雷达作为一种成熟的军事侦测手段被广泛应用,针对其进行的隐身技术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无论军事实施的隐身还是生活环境中电磁波的污染治理都与吸波材料密切相关,寻找一种能抵挡并削弱电磁波辐射的材料-吸波材料,已成为材料科学的一大课题。理想的吸波材料应该具有强吸收、宽频段、厚度薄、质量轻的特点。目前,铁氧体是微波吸收技术中的主体材料,针对铁氧体吸波材料存在的密度大、低频微波吸收差、吸收频带窄等问题,本文通过对铁氧体吸波材料表面结构和组分进行适当改性和设计,提高铁氧体吸波材料的吸波性能,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在设计铁氧体复合吸波材料时,以镍铁氧体为磁性相,SiO2、TiO2做非磁性相,设计并制备融合镍铁氧体、SiO2、TiO2及介孔材料特性多重优势的多层复合介孔材料,使拥有不同微波损耗频率的吸收剂分布在不同的层中。本文采用PEG和SDBS作表面活性剂,水热法合成NiFe2O4纳米晶体,制备的NiFe2O4晶体粒径在20-40nm之间。随着热处理温度的提高,NiFe2O4晶粒发育趋于完善,晶格畸变度明显降低,饱和磁化强度从38.26emu/g增加到59.23emu/g,接近与块材的饱和磁化强度。以纳米NiFe2O4做磁性载体、苯乙烯、正硅酸乙酯为原料,KH-570为交联剂。振动磁强计测试表明,SiO2/NiFe2O4和PS-SiO2/NiFe2O4微粒的磁性有明显的降低,其饱和磁化强度、矫顽力、剩磁小于NiFe2O4。以PS-SiO2/NiFe2O4磁性微球为核,十二烷基磺酸钠和聚乙烯吡咯烷酮作模板剂,钛酸丁酯做钛源,合成含高分子PS的TiO2/PS/SiO2/NiFe2O4磁性介孔复合微球,去除PS后得到TiO2/SiO2/NiFe2O4复合介孔材料。通过XRD、SEM、氮气吸附与脱附等方法对TiO2/SiO2/NiFe2O4进行分析和表征。分析表明TiO2/SiO2/NiFe2O4是球状颗粒,粒径主要分布在60-70nm之间,孔径在3-4nm,分布均匀。用Ce和Co掺杂改性TiO2/SiO2/NiFe2O4表面的TiO2,提高TiO2晶体中的缺陷,增加各类偶极子的数量。研究表明,Ce、Co的引入对TiO2/SiO2/NiFe2O4的晶体结构和孔道结构没有明显的影响,孔容和比表面积增大,粒径和孔径变小且分布更加均匀;TiO2/SiO2/NiFe2O4吸收边向长波方向偏移,波长550nm左右新出现了一个较宽的吸收带,提高了太阳光的利用效率。透射电镜观察发现Ce、Co以化合物的形式均匀地分散在TiO2/SiO2/NiFe2O4介孔材料中,其小角度XRD衍射峰向低角度方向有很小的偏移,衍射强度降低。采用矢量网络分析仪测试NiFe2O4、SiO2/NiFe2O4、TiO2/NiFe2O4、TiO2/SiO2/NiFe2O4、(Co,Ce)-TiO2/SiO2/NiFe2O4的微波电磁参数,分析了SiO2、TiO2、Ce、Co以及介孔特性对电磁参数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包覆SiO2后微粒的复介电常数实部和虚部下降,对磁性微粒磁导率的影响较小。SiO2/NiFe2O4引入介孔TiO2后,复介电常数和复磁导率增加显着。随着TiO2增加,复合介孔材料的复电常数和复磁导率增加,复磁导率虚部峰值向低频化移动,振幅衰减系数e-2dα呈递减的趋势,本征阻抗先增大后减小。分析表明(Co,Ce)-TiO2/SiO2/NiFe2O4多层介孔材料的磁化曲线存在明显磁滞现象,其比饱和磁化强度31.68emu/g,矫顽力236Oe;相比TiO2/SiO2/NiFe2O4的复介电常数和复磁导率的实部和虚部的峰位没有变化,峰值有所增加,介电常数实部增加量约16.7%,介电常数虚部、复磁导率实部和虚部增加了0.5左右。采用电磁参数模拟计算了单层(Co,Ce)-TiO2/SiO2/NiFe2O4吸波材料的反射率,根据电磁波在损耗媒质中的传播规律,分析吸波材料的微波吸收机理以及本征阻抗和衰减特性对吸波性能的影响,(Co,Ce)-TiO2/SiO2/NiFe2O4样品的微波吸收峰位向低频端移动,吸波带宽都明显好于NiFe2O4;当TiO2含量为30%,电磁波衰减效果比较好,最大损耗达到31dB,损耗效率超过20dB的连续频率宽度大于2GHz。

甘霖慧[10](2014)在《Nb掺杂二氧化钛多孔薄膜的制备及氧敏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的电导率对周围气体有一定的依耐性,是作为作为气敏材料的理想选择。在所有的传统金属氧化物中,已经有研究表明TiO2在氧化传感器上有着较大的应用前景。主要是因为它在高温下有稳定的化学稳定性及比ZrO2更强的耐铅中毒能力。目前主要围绕施主杂质Nb5+掺杂以提高其氧敏特性,对TiO2多孔薄膜氧传感器的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方向,本文在制备出形貌优异的二氧化钛多孔薄膜的基础上,对其所制成的氧敏元件也进行了全面的表征和性能测试,分析了薄膜表面微结构和薄膜表面电导率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材料的氧敏机理,实验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以TiCl4为源物质,乙醇为溶剂,用溶胶-凝胶法制备Nb掺杂TiO2多孔薄膜,通过浸渍提拉在氧化铝基片上镀膜。并采用XRD、FESEM、EDS等手段表征薄膜的结构和成分。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制备出附着力强、无裂纹的多孔薄膜,实现了将Nb5+(0.70)成功掺进TiO2晶格中并取代了部分Ti4+(0.68)。2、纯TiO2及Nb掺杂TiO2多孔薄膜在800℃下烧结为锐钛矿相和金红石的混合相,且随着掺杂量的增加,金红石相(110)晶面的衍射峰有逐渐减弱的趋势,即Nb掺杂可以抑制锐钛矿相向金红石相转变。3、 TiO2薄膜的介孔结构由粒径和形状均一、相互连接的纳米晶粒构成。Nb掺杂能够抑制晶粒长大,有利于制备出比表面积更大的多孔薄膜材料,提高TiO2薄膜材料的氧敏性能,当掺杂量为6%时性能最佳,在700℃下,其在2%和20.9%氧分压中的最大灵敏度分别是纯薄膜元件的11.3倍和11.9倍。4、对于薄膜材料而言,被测气体在材料表面的吸附和反应是影响响应时间的关键过程。Nb掺杂加速了被测气体在TiO2薄膜表面的吸附和反应,掺杂量为6%和8%时能够明显的提高TiO2多孔薄膜对氧气的响应速度。

二、CeO_2包覆对TiO_2传感器材料的氧敏性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eO_2包覆对TiO_2传感器材料的氧敏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半导体纳米颗粒/氧化还原类染料可逆光致变色体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半导体纳米颗粒/氧化还原类染料设计机理
2 紫外光响应型半导体纳米颗粒/氧化还原类染料光致变色体系
    2.1 TiO2纳米颗粒/染料可逆光致变色体系
    2.2 其他半导体纳米颗粒/染料可逆光致变色体系
3 可见光响应型半导体纳米颗粒/氧化还原类染料光致变色体系
    3.1 SnO2-x纳米颗粒/染料光致变色体系
    3.2 CeO2-x纳米颗粒/染料光致变色体系
4 半导体纳米颗粒/氧化还原类染料光致变色体系的应用
    4.1 在可擦重写纸方面的应用
    4.2 在氧气传感器方面的应用
    4.3 在智能织物方面的应用
5 结 语

(2)二氧化钛纳米粒子局域等离子体共振增强YAG荧光粉发光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1 实验部分
    1.1 锐钛矿型TiO2制备
    1.2 TiO2包覆YAG∶Ce3+荧光粉
    1.3 分析表征
2 结果与讨论
    2.1 TiO2物相分析
    2.2 TiO2及TiO2包覆YAG∶Ce3+荧光粉的形貌分析
    2.3 TiO2包覆YAG∶Ce3+荧光粉的拉曼光谱分析
    2.4 TiO2包覆YAG∶Ce3+荧光粉的荧光光谱特性分析
3 结 论

(3)中空多壳层结构TiO2及其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TiO2简介
2 中空多壳层结构TiO2的合成
3 中空多壳层结构TiO2复合材料的合成
4 基于TiO2的中空多壳层结构材料的应用
    4.1 锂离子电池领域的应用
    4.2 太阳能电池领域的应用
    4.3 光催化领域的应用
    4.4 其他领域的应用
5 总结与展望

(4)TiO2基纳米空心球光催化处理环境污染物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TiO_2基纳米材料在环境领域的应用概况
        1.2.1 TiO_2基纳米材料在光处理重金属方面的应用
        1.2.2 TiO_2基纳米材料在光降解有机污染物方面的应用
        1.2.3 TiO_2基纳米材料在光氧化苯甲醇方面的应用
        1.2.4 TiO_2基光催化纳米材料在环境应用方面存在的不足
    1.3 常见的复合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结构
        1.3.1 无定型复合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
        1.3.2 单壳层或多壳层复合金属氧化物空心结构
        1.3.3 核壳型纳米复合金属氧化物结构
        1.3.4 Yolk-shell型纳米复合金属氧化物结构
    1.4 论文的科学问题和技术路线
        1.4.1 壳壳复合
        1.4.2 共催化剂夹层
        1.4.3 有机-无机有序复合
    1.5 论文的组成
    参考文献
第2章 TiO_2纳米空心球尺寸对Cr(Ⅵ)光还原活性影响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2.3 催化剂制备
        2.2.4 Cr(Ⅵ)光还原活性测试
        2.2.5 电化学性能测试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TiO_2空心球结构
        2.3.2 Cr(Ⅵ)光还原活性测试
        2.3.3 不同尺寸TiO_2@WO_3/Au空心球结构及其Cr(Ⅵ)光还原活性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双壳夹心TiO_2@Au@CeO_2空心球光催化降解污染物及光还原Cr(Ⅵ)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试剂
        3.2.3 催化剂制备
        3.2.4 光催化活性测试
        3.2.5 Cr(Ⅵ)光还原活性测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双壳TiO_2@Au@CeO_2空心球结构
        3.3.2 双壳TiO_2@Au@CeO_2空心球光催化性能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4章 双壳夹心TiO_2@Pt@CeO_2及TiO_2@NMs@ZnO空心球光还原Cr(Ⅵ)及光氧化苯甲醇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试剂
        4.2.3 催化剂制备
        4.2.4 Cr(Ⅵ)光还原活性测试
        4.2.5 苯甲醇光催化氧化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双壳夹心TiO_2@Pt@CeO_2空心球结构
        4.3.2 双壳夹心TiO_2@Pt@CeO_2空心球光催化性能
        4.3.3 双壳夹心TiO_2@Pt@ZnO空心球结构
        4.3.4 双壳夹心TiO_2@Pt@ZnO空心球光氧化苯甲醇及其机理研究
        4.3.5 TiO_2@Pt@ZnO空心球负载贵金属种类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4.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5章 双壳夹心TiO_2@Pt@C_3N_4空心球光催化性能协同增强机制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仪器
        5.2.2 实验试剂
        5.2.3 催化剂制备
        5.2.4 吸附活性和光催化活性测试
        5.2.5 电化学性能测试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双壳夹心型TiO_2@Pt@C_3N_4空心球结构
        5.3.2 双壳夹心型TiO_2@Pt@C_3N_4空心球光催化性能
    5.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论文的创新点
    6.3 不足之处
    6.4 研究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特殊形貌的TiO2基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二氧化钛光催化材料简介
        1.2.1 二氧化钛
        1.2.2 研究现状
        1.2.3 应用前景
    1.3 TiO_2的光催化性质研究
        1.3.1 TiO_2光催化反应机理
        1.3.2 TiO_2光催化活性的影响因素
        1.3.3 TiO_2光催化效率的提高途径
    1.4 制备方法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2 中空核壳结构 CeO_2@TiO_2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光催化性能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试剂及仪器
        2.2.2 合成机理
        2.2.3 制备过程
        2.2.4 光催化实验
    2.3 测试与表征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样品的形貌分析
        2.4.2 样品的 XRD 分析
        2.4.3 样品的红外(FTIR)分析
        2.4.4 样品的 TG-DTA 分析
        2.4.5 样品的 DRS 分析
        2.4.6 样品的荧光性能(PL)测试
        2.4.7 样品的光催化测试
        2.4.8 HCSCTs 的稳定性测试
        2.4.9 HCSCTs 的光催化机理
    2.5 本章小结
3 3D 结构 TiO_2/RGO 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光催化性能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试剂及仪器
        3.2.2 制备过程
        3.2.3 光催化实验
    3.3 测试与表征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样品的 XRD 分析
        3.4.2 样品的形貌
        3.4.3 样品的红外分析
        3.4.4 样品的 XPS 分析
        3.4.5 样品的 TG 分析
        3.4.6 样品的荧光性能测试
        3.4.7 样品的 DRS 分析
        3.4.8 样品的光催化测试
        3.4.9 样品的光催化机理图
    3.5 本章小结
4 中空 TiO_2:Ce~(3+)纳米微球的制备、表征及其光催化性能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试剂及仪器
        4.2.2 合成机理
        4.2.3 制备方法
        4.2.4 光催化实验
    4.3 测试与表征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形貌分析
        4.4.2 样品的 XRD 分析
        4.4.3 样品的 TG 分析
        4.4.4 样品的 DRS 分析
        4.4.5 样品的光催化测试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类石墨烯与铈氧化物复合的制备、结构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稀土材料
        1.2.1 稀土元素的结构与价态
        1.2.2 稀土材料的光谱项及能级跃迁光谱特性
        1.2.3 稀土元素的理化性质
        1.2.4 铈氧化物结构特征及其应用
    1.3 碳基纳米材料的研究现状
        1.3.1 碳纳米管(CNTs)概述
        1.3.1.1 前言
        1.3.1.2 碳纳米管的制备
        1.3.1.3 碳纳米管与稀土复合物
        1.3.2 石墨烯(GE)概述
        1.3.2.1 前言
        1.3.2.2 石墨烯的制备
        1.3.2.3 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4 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1.4.1 论文的研究意义
        1.4.2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以及仪器设备
    2.2 类石墨烯包覆铈氧化物的制备工艺
    2.3 测试与表征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e,SEM)
        2.3.2 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
        2.3.3 热重分析(Thermo Gravimetric Analyzer,TG)
        2.3.4 拉曼光谱(Raman Spectra)
        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2.3.6 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
        2.3.7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UV-vis)
    2.4 COGL光催化亚甲基蓝实验
第三章 类石墨烯包覆铈氧化物纳米粒子的结构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前驱体液态聚丙烯腈低聚物LANO的制备
        3.2.2 COGL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热重分析(TGA)
        3.3.2 烧结时长探究
        3.3.3 XRD分析
        3.3.3.1 不同配比对COGL结构影响
        3.3.3.2 不同温度对COGL结构的影响
        3.3.3.3 CeC_2/C的抗氧化性研究
        3.3.4 SEM分析
        3.3.5 TEM分析
        3.3.6 Raman分析
        3.3.7 XPS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类石墨烯包覆铈氧化物的光催化性能
    4.1 引言
        4.1.1 半导体光催化理论基础
        4.1.2 石墨烯基半导体光催化机理研究
        4.1.3 影响COGL光催化效率的因素
    4.2 COGL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反应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讨论与展望
    5.1 全文讨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石墨烯基光催化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石墨烯的概述
        1.1.1 石墨烯的结构与性质
        1.1.2 石墨烯的制备
        1.1.3 石墨烯的应用
    1.2 石墨烯基纳米复合材料概述
        1.2.1 石墨烯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
        1.2.2 石墨烯负载贵金属纳米复合材料
        1.2.3 石墨烯负载金属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
    1.3 石墨烯基复合光催化材料的研究进展
        1.3.1 二氧化钛及石墨烯负载二氧化钛光催化复合材料的概述
        1.3.2 二氧化铈及石墨烯负载二氧化铈光催化复合材料的概述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创新点
第二章 P25/石墨烯/Fe_3O_4光催化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剂和仪器
        2.2.2 材料的合成和表征
        2.2.3 光催化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25/石墨烯/Fe_3O_4复合材料的表征结果
        2.3.2 P25/石墨烯/Fe_3O_4复合材料的光催化降解结果
        2.3.3 P25/石墨烯/Fe_3O_4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机理的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eO_2/石墨烯光催化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剂和仪器
        3.2.2 材料的合成和表征
        3.2.3 光催化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eO_2/石墨烯的制备机理
        3.3.2 CeO_2/石墨烯复合材料的表征
        3.3.3 不同反应条件对CeO_2/石墨烯复合材料影响
        3.3.4 CeO_2/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光催化降解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g/CeO_2/石墨烯光催化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剂和仪器
        4.2.2 材料的合成和表征
        4.2.3 光催化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Ag/CeO_2/石墨烯复合材料的表征结果
        4.3.2 Ag/CeO_2/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光催化降解结果
        4.3.3 Ag/CeO_2/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机理的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利
致谢

(8)CeO2多孔纳米片催化剂和纳米阵列催化剂的合成与催化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文献综述
    1.1 纳米材料概述
        1.1.1 纳米材料的定义
        1.1.2 纳米材料的性质
        1.1.3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1.1.4 纳米科技的发展现状、应用前景以及未来挑战
    1.2 纳米催化技术概述
        1.2.1 纳米催化技术简介
        1.2.2 纳米催化剂的发展
    1.3 CeO_2催化剂
        1.3.1 CeO_2的结构、性质及其在催化领域的应用
        1.3.2 纳米 CeO_2的合成进展
    1.4 纳米阵列基结构材料
        1.4.1 纳米阵列基结构材料的合成
        1.4.2 纳米阵列基结构材料的应用
    1.5 催化反应概述
        1.5.1 富氢条件下 CO 的优先氧化消除
        1.5.2 光催化反应
        1.5.3 柴油车尾气中 Soot 颗粒的催化燃烧
    1.6 论文工作设计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1.6.3 创新性
第二章 有机杂化的金属硫化物热分解合成具有等级孔结构的 CeO_2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催化剂制备
        2.2.2 催化活性测试
        2.2.3 催化剂表征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多孔 CeO_2纳米材料的结构与形貌表征
        2.3.2 材料合成方法的拓展应用
        2.3.3 催化活性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孔 CeO_2超薄纳米片合成、形成机理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催化剂制备
        3.2.2 催化剂表征
        3.2.3 催化剂活性测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材料结构与形貌特征
        3.3.2 材料形成机理研究
        3.3.3 光催化性能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石墨烯量子点耦合的 TiO_2纳米管阵列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催化剂制备
        4.2.2 催化剂表征
        4.2.3 催化剂活性测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uO 纳米棒阵列的合成及其催化消除柴油车尾气中 Soot 颗粒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催化剂制备
        5.2.2 催化剂表征
        5.2.3 Soot 消除性能测试
    5.3 结果和讨论
        5.3.1 CuO 纳米棒阵列的形貌与结构分析
        5.3.2 CuO 纳米棒催化消除柴油车尾气中 Soot 颗粒
        5.3.3 CuO 纳米棒催化消除 Soot 的活性分析
        5.3.4 CuO 纳米棒负载 CeO_2纳米粒子催化消除 Soot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Fe_2O_3/TiO_2纳米管阵列催化剂合成及其催化消除 Soot 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催化剂制备
        6.2.2 催化剂表征
        6.2.3 Soot 消除性能及活化能测试
    6.3 结果和讨论
        6.3.1 Fe_2O_3/TiO_2纳米管阵列催化剂的结构与性质表征
        6.3.2 Fe_2O_3/TiO_2纳米管阵列催化 Soot 消除活性研究
        6.3.3 Fe_2O_3/TiO_2纳米管阵列催化 Soot 消除机理研究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交叉纳米片金属氧化物的合成及其催化消除 Soot 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材料制备
        7.2.2 材料表征
        7.2.3 Soot 消除性能测试
    7.3 结果和讨论
        7.3.1 FeOx 基底和 Co_3O_4交叉纳米片的结构表征
        7.3.2 合成方法的普适性研究
        7.3.3 远程模板法的机理研究
        7.3.4 交叉纳米片阵列催化 Soot 消除机理研究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镍铁氧体与二氧化钛复合介孔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吸波材料概况
        1.2.1 吸波材料的分类
        1.2.2 吸波剂种类
        1.2.3 新型吸波材料
        1.2.4 吸波机理
        1.2.5 尖晶石铁氧体吸波材料
        1.2.6 尖晶石型铁氧体微波损耗机理
    1.3 介孔材料
        1.3.1 介孔材料发展过程
        1.3.2 介孔材料的分类
        1.3.3 介孔材料的制备方法
        1.3.4 介孔材料的形成机理
        1.3.5 介孔材料的调孔方法
        1.3.6 介孔材料的改性
        1.3.7 介孔材料应用
    1.4 铁氧体与非磁性相作用的研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铁酸镍的制备及其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NiFe_2O_4纳米晶合成
    2.3 分析与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XRD 分析
        2.4.2 NiFe_2O_4的红外光谱分析
        2.4.3 升温速度对 NiFe_2O_4性质的影响
        2.4.4 温度对 NiFe_2O_4成分的影响
        2.4.5 温度对 NiFe_2O_4晶型和粒径的影响
        2.4.6 温度对 NiFe_2O_4晶体形貌影响
        2.4.7 温度对磁性能的影响
        2.4.8 晶体生长活化能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PS-SIO_2/NIFE_2O_4纳米复合粒子的合成及性质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合成
    3.3 表征和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SiO_2/NiFe_2O_4XRD 分析
        3.4.2 PS-SiO_2/NiFe_2O_4杂化机理
        3.4.3 PS-SiO_2/NiFe_2O_4红外光谱分析
        3.4.4 PS-SiO_2/NiFe_2O_4SEM 分析
        3.4.5 PS-SiO_2/NiFe_2O_4的热分析
        3.4.6 PS-SiO_2/NiFe_2O_4磁性分析
        3.4.7 PS-SiO_2/NiFe_2O_4微球单体转化率和接枝效率
    3.5 小结
第四章 介孔 TIO_2/SIO_2/NIFE_2O_4合成与电磁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TiO_2/SiO_2/NiFe_2O_4合成
    4.3 表征与分析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TiO_2/SiO_2/NiFe_2O_4红外光谱分析
        4.4.2 TiO_2/SiO_2/NiFe_2O_4结构分析
        4.4.3 TiO_2/SiO_2/NiFe_2O_4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4.4.4 TiO_2/SiO_2/NiFe_2O_4小角度 XRD
        4.4.5 TiO_2/SiO_2/NiFe_2O_4氮气物理吸附
        4.4.6 TiO_2/SiO_2/NiFe_2O_4磁化曲线
    4.5 复合介孔材料电磁性能
        4.5.1 SiO_2对 SiO_2/NiFe_2O_4电磁参数的影响
        4.5.2 TiO_2对 TiO_2/NiFe_2O_4电磁参数的影响
        4.5.3 TiO_2、SiO_2对 TiO_2/SiO_2/NiFe_2O_4电磁参数的影响
    4.6 小结
第五章 (CO、CE)-TIO_2/SIO_2/NIFE_2O_4介孔微粒制备与吸波性能
    5.1 引言
    5.2 实验
        5.2.1 试剂与仪器
        5.2.2 (Co,Ce)- TiO_2/SiO_2/NiFe_2O_4的合成
    5.3 表征与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Co,Ce)-TiO_2/SiO_2/NiFe_2O_4红外光谱分析
        5.4.2 (Co,Ce)-TiO_2/SiO_2/NiFe_2O_4的 XRD
        5.4.3 (Ce,Co)-TiO_2/SiO_2/NiFe_2O_4的电镜分析
        5.4.4 (Ce,Co)-TiO_2/SiO_2/NiFe_2O_4的小角度 XRD
        5.4.5 (Ce,Co)-TiO_2/SiO_2/NiFe_2O_4的氮气吸附-脱附
        5.4.6 (Co,Ce)- TiO_2/SiO_2/NiFe_2O_4的光学性质
        5.4.7 (Co,Ce)- TiO_2/SiO_2/NiFe_2O_4的 O_2-TPD 分析
        5.4.8 (Ce,Co)-TiO_2/SiO_2/NiFe_2O_4磁化曲线
    5.5 (CO,CE)-TIO_2/SIO_2/NIFE_2O_4电磁性能
        5.5.1 Ce、Co 对 TiO_2/SiO_2/NiFe_2O_4电磁参数的影响
        5.5.2 TiO_2含量对(Co,Ce)-TiO_2/SiO_2/NiFe_2O_4复介电常数的影响
        5.5.3 TiO_2含量对(Co,Ce)-TiO_2/SiO_2/NiFe_2O_4复磁导率的影响
    5.6 (CO,CE)-TIO_2/SIO_2/NIFE_2O_4的吸波性能
        5.6.1 磁性介孔微粒的本征阻抗与振幅衰减
        5.6.2 TiO_2含量对磁性介孔微粒微波损耗的影响
        5.6.3 粒径对磁性介孔微粒吸波性能的影响
        5.6.4 Ce、Co 对(Co,Ce)-TiO_2/SiO_2/NiFe_2O_4吸波性能的影响
        5.6.5 (Co,Ce)-TiO_2/SiO_2/NiFe_2O_4样品的密度
    5.7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件

(10)Nb掺杂二氧化钛多孔薄膜的制备及氧敏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前言
    1.2 氧传感器的分类
    1.3 氧敏元件的特性参数
    1.4 薄膜制备技术概述
    1.5 二氧化钛基氧敏材料
    1.6 选题依据和研究思路
2 实验部分
    2.1 主要试剂、仪器及表征方法
    2.2 薄膜的制备
    2.3 TiO_2薄膜氧敏性能的测试
3 TiO_2基多孔薄膜结构表征
    3.1 二氧化钛基多孔薄膜的 XRD 分析
    3.2 二氧化钛基多孔薄膜表明形貌 FESEM 分析
    3.3 Nb 掺杂二氧化钛多孔薄膜 EDS 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纯 TiO_2及 Nb 掺杂 TiO_2多孔薄膜氧敏性能的研究
    4.1 纯 TiO_2多孔薄膜的氧敏性能
    4.2 Nb 掺杂 TiO_2多孔薄膜的氧敏性能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CeO_2包覆对TiO_2传感器材料的氧敏性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半导体纳米颗粒/氧化还原类染料可逆光致变色体系的研究进展[J]. 赵敬梅,赵悦英,朱莽,李冲,王文寿. 功能材料, 2021(11)
  • [2]二氧化钛纳米粒子局域等离子体共振增强YAG荧光粉发光特性研究[J]. 冯爱明,王富强,张宏,安鹏,李旸晖,王乐.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0(10)
  • [3]中空多壳层结构TiO2及其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应用[J]. 任浩,于然波. 科学通报, 2019(34)
  • [4]TiO2基纳米空心球光催化处理环境污染物及其机制研究[D]. 蔡家柏. 厦门大学, 2019(08)
  • [5]特殊形貌的TiO2基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质的研究[D]. 张嘉. 中北大学, 2015(07)
  • [6]类石墨烯与铈氧化物复合的制备、结构及性能研究[D]. 戴慧平. 深圳大学, 2015(12)
  • [7]石墨烯基光催化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张少锋. 上海大学, 2015(02)
  • [8]CeO2多孔纳米片催化剂和纳米阵列催化剂的合成与催化性能[D]. 于一夫. 天津大学, 2014(11)
  • [9]镍铁氧体与二氧化钛复合介孔材料的研究[D]. 欧阳兆辉. 武汉科技大学, 2014(01)
  • [10]Nb掺杂二氧化钛多孔薄膜的制备及氧敏性能的研究[D]. 甘霖慧. 华中科技大学, 2014(10)

标签:;  ;  ;  ;  ;  

CeO_2涂层对TiO_2传感器材料氧敏感性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