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轧棒材生产技术、装备和工艺(论文文献综述)
康永林[1](2021)在《“十三五”中国轧钢技术进步及展望》文中研究表明在国家"十三五"规划推动下,中国轧钢技术得到快速发展进步、成就显着,呈现一大批高水平科技成果,大数据、互联网、数字化与智能化等现代科技为高质量、高性能钢材研发生产和科技创新提供了先进高效的手段,钢材产量从2016年10.48亿t增加到2020年13.25亿t,高性能钢材自给率超过98.5%,为国家经济发展建设提供了关键基础材料支撑。仅就"十三五"期间中国轧钢技术的发展进步情况和代表性科技成果作简要介绍分析,重点介绍了中国轧钢产品生产总体情况和轧钢技术取得的代表性科技成果,并从轧制工艺基础与组织调控,绿色化轧制,数字化与智能化轧制,高强度、高性能热轧产品开发及先进热轧技术,高性能、高强度、高精度冷轧产品及先进冷轧技术等方面对代表性科技成果的关键技术点及应用情况做了简要介绍,最后,对未来轧钢技术的发展做了展望。
张宏亮[2](2021)在《方坯直接轧制工艺及强化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0年中国钢材总产量达到13.25亿吨,棒材产品总量大约5亿吨,约占整个钢材总产量的38%。因此,棒材企业节能减排新技术对整个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非常重要。方坯直轧工艺,是指连铸方坯切断后,不经过任何加热或短时间边角补热,然后输送至轧机轧制的生产工艺,是一项典型的流程界面技术。该技术显着降低轧钢工序的能耗,有效减少CO2排放,对于中国实现2030年碳达峰的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该技术的明显特征是生产线取消了加热炉,充分利用了方坯连铸过程的显热,显着降低了棒材生产过程轧钢工序的能耗。但是,方坯直轧工艺还存在三个问题亟需解决,限制了该技术的推广应用,主要包括:铸轧界面的衔接不匹配影响连铸坯直轧率和产量;连铸坯头尾温差影响产品性能稳定性;直轧工艺缺少加热炉生产过程微合金碳氮化物的析出和再溶解过程,强化效果不明显。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研究了方坯直轧工艺的铸轧界面技术,为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方坯直轧工艺温度场变化规律和渗透轧制变形机理利用有限元的方法,分析了拉速、二冷比水量、浇铸过热度等工艺参数对连铸坯出坯温度、冶金长度的影响。在保证凝固末端不超切断点位置的前提下,提高拉速是铸坯提温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当拉速由2m/min升高到2.8m/min时,150方铸坯的表面温度可提高85℃;直轧工艺铸坯轧制前的心表温差为160℃,相同粗轧道次变形后,方坯直轧工艺的铸坯心部等效应变比加热炉工艺增加了4~6%,更有利于铸坯心部的变形渗透,改善铸坯心部偏析等质量问题。(2)方坯直轧工艺铸-轧界面的排队理论研究和衔接匹配关系方坯直轧工艺铸轧界面的最佳衔接状态,需要方坯直轧工艺产量的最大化和直轧率的最大化。直轧工艺产量最大化,需要满足连铸工序的通钢量与轧制工序的秒流量相当,即两个工序的过钢量相等;直轧工艺直轧率最大化,需要铸轧界面衔接过程单个铸坯的等待时间小于铸坯极限等待时间。采用排队论方法构建了方坯直轧工艺铸-轧界面的连铸坯排队的数学模型,分析不同坯型、定尺、拉速、流数对铸坯排队系统中平均等待时间的影响。针对国内常见的多流连铸机对一条轧钢线的生产线,优化计算出不同条件下的最佳拉速和流数的控制范围,提供了一套可供直轧工艺生产选择的工艺参数。(3)方坯直轧工艺产品质量稳定性控制和连铸坯均温工艺采用连铸段选择性保温的方法,设计了一种用于减少方坯直轧工艺生产过程铸坯头尾温差的工艺方法。定尺6m、150方连铸坯,在切断后连铸坯头尾温差由80℃降低至45℃,使得相同炉次钢筋的力学性能波动范围由原来的100MPa下降到60MPa,收窄40%;单个铸坯长度方向上对应钢筋的力学性能波动范围由60MPa下降到30MPa,收窄了50%。(4)方坯直轧工艺条件下的强化机理研究本文以含Nb钢筋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直轧工艺条件下Nb(C,N)析出规律,利用直轧工艺特点和精轧间强水冷工艺,有效地降低钢筋的终轧温度,使得钢坯心部的应变量显着增加,促进了心部的组织晶粒细化和Nb(C,N)沉淀强化,提高了含Nb钢筋的力学性能。通过以上直轧生产控轧控冷工艺优化,生产出了满GB/T1499.2-2018国标要求的含Nb钢筋,而且Nb合金元素控制在0.015%以内,减少了微合金元素添加。
杨毅[3](2021)在《不锈钢棒材轧制过程的宽展模型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不锈钢产品在海洋工程、石油化工和航空航天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其材料不仅强度高、抗腐蚀性好、耐热性好,而且便于塑性加工和焊接;孔型轧制作为一种棒材成型工艺,能够有效的控制产品尺寸,满足不同规格产品的生产要求。但不锈钢棒材轧制过程中容易出现变形不均匀而使轧件产生耳子、欠充满等缺陷,最终使棒材轧制产品出现超差现象。本文以95Cr18马氏体不锈钢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轧制实验等手段,研究棒材轧制过程中轧件的截面积、轧辊等效半径和宽展模型,得到95Cr18马氏体不锈钢棒材轧制过程的基于筱仓恒树的修正宽展模型并对宽展规律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对提升棒材轧制产品质量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首先开展95Cr18马氏体不锈钢在不同热压缩工艺下的热模拟实验,获得其流变应力曲线数据,基于流动应力曲线构建了95Cr18马氏体不锈钢的高温变形本构方程及热加工图;通过对高温变形本构方程和热加工图的分析,获得不锈钢棒材热轧的温度工艺窗口,为有限元数值模拟和宽展计算提供基础数据。其次对典型不锈钢棒材轧制的各道次孔型截面积进行了精确理论分析,开展了相关工艺模型的精确计算,并对宽展模型进行了探讨和分析,表明准确的截面积计算提高了后续工艺参数的计算精度,使得轧制过程中轧辊等效半径和宽展的计算结果更接近实际尺寸,为轧件宽展计算提供更加准确的基础数据支撑。最后对95Cr18马氏体不锈钢棒材轧制过程进行有限元模拟,探究了轧件在不同工艺参数轧制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分布和宽展规律。基于筱仓恒树宽展公式,得到了修正的95Cr18马氏体不锈钢宽展模型,通过棒材轧制实验进一步证验了所修正模型的可靠性。
丁敬,方实年,余延庆,田野[4](2021)在《国际先进棒材轧钢技术综述》文中提出热轧棒材涵盖普通棒材、优特钢棒材等,它们广泛用于建筑、桥梁、航空航天、汽车制造领域,是用量大、用图广的轧钢产品。目前国内产线愈1 500条。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际上在热轧棒材领域新技术研发和应用情况,重点介绍了用于普通棒材生产的无头轧制、连铸连轧、微型工厂等先进技术,以及用于优特钢棒生产的四辊减定径技术、轧钢智能化关键技术、智能化工厂等先进技术。
侯振杰[5](2019)在《TC4棒材和型材生产加工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TC4钛合金因其优异的高温力学性能,常用于飞机长桁和次承力框等关键部件。目前,TC4钛合金棒材通常采用挤压的方式进行生产,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挤压润滑效果不稳定、工艺参数不明确的问题,这严重影响了TC4挤压棒材推广和应用。TC4型材是我国中航航空工业某重点型号飞机上的重要部位材料,由于我国自主生产的TC4型材工艺不成熟、质量不稳定,导致我国对该产品长期依赖进口。为了打破这种被动局面,特开展TC4棒材和TC4型材挤压工艺研究。为了摸索出TC4棒材挤压的工艺参数,本文首先研究了挤压润滑剂对TC4棒材表面质量的影响规律,其次研究挤压温度、退火温度及热矫直参数对TC4棒材的影响规律,确定出最佳的TC4棒材挤压生产工艺参数;借鉴TC4棒材的生产工艺参数,摸索了TC4型材的工艺参数,研究结果如下:(1)实验制备出的TC4合金铸锭中原子浓度Al含量为6.2%~6.5%,V含量为4.0%~4.3%,Fe为0.03%~0.05%,C为0.1%,N元素为0.01%~0.02%,O元素为0.13%~0.15%,用金相法测出相变在980~1000℃之间,均满足了试制要求,杂质元素含量也控制得很好,试验达到了预期目标。(2)采用铜皮包套润滑方式的TC4挤压锭坯,其表面包覆不均匀,而采用玻璃粉润滑的方式挤压包覆效果良好。随着挤压温度从800℃上升至900℃时,TC4棒材的抗拉强度从720 MPa下降至672 MPa,抗拉强度的误差从17 MPa降低至10 MPa,延伸率从38%上升至42%,抗拉强度和延伸率的误差降低。随着挤压温度从800℃上升至900℃时,TC4棒材中的α和β组织逐渐增大。随着退火温度从700℃上升至900℃时,TC4棒材的高温抗拉强度从682 MPa降低至645MPa,同时高温延伸率从54%上升至62%,抗拉强度和延伸率的误差降低。在700~740℃范围内分别采用空冷和油冷的方式对TC4棒材进行矫直,两种工艺方法获得的棒材直线度无明显的差异。(3)采用玻璃粉润滑的方式可以有效的满足TC4型材挤压锭坯表面的效果,玻璃粉完全浸入TC4型材的表面,未发现异常表面。伴随着挤压温度从800℃上升至900℃时,TC4型材的高温抗拉强度从768 MPa下降至405 MPa,高温抗拉强度的误差从18 MPa增加至24 MPa,TC4型材的高温延伸率从37%上升至44%,延伸率的误差从6%降低至5%。伴随着挤压温度从800℃上升至900℃时,TC4型材中的α组织依然保留着挤压后的流变形貌,且伴随着挤压温度升高,其α相组织逐渐变的粗大。伴随着退火温度从700℃上升至900℃时,TC4型材的高温抗拉强度从720 MPa降低至670 MPa,同时高温延伸率从51%上升至60%。此外,伴随着退火温度的上升,高温抗拉强度的误差从25%降低至12%,延伸率的误差值从7%降低至4%。在700~740℃范围内分别采用空冷和油冷的方式对TC4型材进行矫直,两者工艺方法获得的型材直线度无明显的差异。(4)采用挤压速度90 mm/s+挤压温度980℃+矫直温度750℃+退火温度800℃生产出TC4型材产品,其表面质量合格,力学性能满足技术条件要求,可满足工业化批量生产的要求。
冉娇娇[6](2019)在《C钢铁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钢铁行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技术、资金、资源、能源密集型产业,钢铁行业的发展对支撑国民经济、保障国家安全、提升国际地位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而不强”已成为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的明显特征。目前我国钢铁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产能严重过剩、低端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品种质量不适应市场需求、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能源消耗巨大、环境污染严重、原料供给受制约及服务化意识薄弱等问题严重影响行业的发展。如何推动钢铁行业由大转强显得极为重要,首先要以“稳中求进,改革创新”为核心,再运用企业战略理论、战略研究方法分析钢铁行业的内外部环境,得出影响企业发展的机会和威胁,确定企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运用SWOT综合分析,利用外部机会、发挥内部优势,规避威胁和劣势,结合C钢铁公司的实际情况与制定的战略目标,制定适合目前现状的发展战略及保障战略顺利实施的措施。通过对C钢铁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对未来发展过程中的决策有现实意义与指导价值,给同行业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提供相应的参考价值。
张镭[7](2019)在《棒材直轧粗轧段工艺参数对温度场影响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棒线材免加热直接轧制技术具有节能减排、成材率高、生产工艺流程简单等优势,在新建或改造棒线材生产线上得到普遍的应用。粗轧过程是棒线材直轧工艺的关键工序,由于其轧件温度头低尾高,较常规生产线轧制力大,进而使同批次产品产生性能差。针对轧制过程中轧件温度难以在线测量、由心部到表面温度变化难以确定,导致轧制工艺参数对轧制变形的影响难以把握的问题,本文依托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重点专项”的子课题“直接轧制全流程绿色循环和负能制造技术开发及应用示范”项目,结合河钢集团承钢公司120吨‐三棒材直轧生产线的生产实际,根据现场生产数据,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粗轧过程三维热力耦合有限元模型,深入分析了轧制过程中的变形结果、速度场、温度场、等效塑性应变和轧制力矩等,对制定更合理的轧制工艺具有指导意义。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根据现场材料提供的成分,通过JMat Pro软件计算了材料的热物性参数和力学性能参数,为数值模拟提供了准确的原始数据;分析河钢集团承钢公司120吨‐三棒材直轧生产线的改造过程,根据河钢集团承钢公司120吨‐三棒材直轧生产线的工艺规程以及现场实际生产条件,确定了模型参数、材料参数、初始和边界条件,建立了直轧粗轧过程的有限元模型。(2)针对有限元模型计算后轧件轧后平均温度难以直接处理的问题,利用脚本实现了直接求解轧件任意区域平均温度、记录平均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功能,提高了求解平均温度的效率。(3)根据ABAQUS软件模拟轧制过程的结果,深入分析了轧制过程中的变形结果、速度场、温度场、等效塑性应变和轧制力矩,发现了轧件厚度方向各层温度变化分为三个阶段的规律。分析轧件的多个横截面,确定了轧件头部和稳态轧制段最高温区域的各自位置,以及轧件头部和稳态轧制段最高塑性应变的相应位置。与现场数据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4)通过分析轧制过程中各传热量占总热量变化的比重,得出热传导的能量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塑性变形产生的热量。通过计算轧制第一道次后轧件的头尾温度,发现头尾温差由50°C降为30°C左右,进一步分析了轧制速度、轧辊直径和延伸系数对轧件头尾温差的影响规律。通过棒材轧制过程的有限元模拟分析,基本掌握了棒材在粗轧阶段即高温段轧制速度、轧辊直径和延伸系数对温度场的影响规律,对优化直轧工艺参数、减少轧件头尾因温差引起的性能差异起到了较大的帮助作用。
包力尹[8](2019)在《钢铁企业产品结构调整研究 ——以C钢铁公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钢铁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在工业化进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钢铁企业产品结构的合理化更是保障其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但是我国钢铁企业产品结构目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现阶段钢铁企业存在高端产品产能不足,低端产品过剩的状况。钢铁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加工深度都与当今世界先进钢企的产品存在较大差距。二是钢铁企业在高端市场没有拳头产品,几乎失去了利润率最高这部分市场的竞争力,而在低端市场,产品同质化严重,低价竞争居多,极大压缩企业利润空间。三是由于近三年国内经济增速的放缓,城市市政等设施建设随之降速,机械制造、汽车生产和房地产开发等大规模用钢行业的需求持续下滑。这是导致现阶段我国钢铁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的关键所在,制约着我国钢铁企业的健康发展。以上相关问题,如何调整产品结构,提升钢铁企业的综合实力,谋求钢铁企业产品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是钢铁企业的当务之急,也凸显了对钢铁企业产品结构问题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以C钢铁公司为例,对其存在的市场定位错误、产品技术含量低、自主研发能力不强导致的产品市场竞争力弱以及阶段性产能过剩的产品结构问题进行研究,以市场为导向,发挥自身产品优势和区域优势,对C钢铁公司的产品结构的调整方案就是在此基础上研究得出的,并兼顾C钢铁公司未来产品结构的发展方向,研究结果对帮助提升C钢铁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本文在阅读大量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分析我国钢铁行业的宏观环境,并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深入研究现在钢铁企业产品结构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理论基础,结合行业和企业数据,分析总结C钢铁公司产品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C钢铁公司产品结构调整的理论上的思路和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由以下五部分组成:第一章:绪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研究的意义和背景、阐明本研究的方法和思路。第二章:文献综述。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研究,对产品结构概念进行界定,梳理钢铁企业产品结构相关的研究。第三章:钢铁行业产品结构发展现状研究。理论上采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法和PEST分析法对钢铁企业产品结构和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第四章:C钢铁公司的产品现状分析。结合公司经营现状及历年产品生产销售情况,找出该公司目前的产品结构问题。第五章:C钢铁公司产品结构调整方向及保障措施。本章主要介绍战略具体实施和后续保障措施。本文的创新点可能有:一是对钢铁企业研究角度的创新。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发现,大部分学者的研究都基于整体行业,而研究钢铁企业产品结构调整的案例较少。本文参考钢铁行业内外部环境,对钢铁企业产品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选用案例对产品结构调整进行研究,在角度上有一定的创新性。二是对钢铁企业研究分析方法的创新,钢铁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具有普遍性,以往对产品结构的研究多运用SWOT分析法;而本文在采用SWOT矩阵分析的基础上,再采用QSPM定量分析工具。深入挖掘其造成的原因,打分选出产品结构调整战略,结合市场需求和产品定位,针对性地提出了钢铁公司产品结构调整措施和策略建议。较为全面地分析产品结构影响因素的权重,这也是本文研究分析方法的一种创新。论文在写作过程中由于时间关系、部分产品生产及销售数据属于商业机密,以及数据取样困难等原因,本文的研究深度可能不够深,对C钢铁公司产品结构的调整方案不一定是最优调整方案。其次,文章主要指明了C钢铁公司的产品结构调整方向,但是对C钢铁公司如何通过控制成本、如何克服自身的短板来推进产品结构调整未进行深入研究。
王国栋[9](2018)在《钢铁轧制前沿技术及应用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主要内容第一部分学习实践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第二部分钢铁行业的现状和面临重大任务第三部分钢铁轧制绿色化工艺技术第四部分智能制造的核心—数字感知第五部分钢铁材料的高质化与品牌化第六部分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精准服务需求第七部分结语
马艳艳[10](2018)在《棒材热连轧温度变化在线预报模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棒材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随着轧制技术的发展,人们不仅要求棒材尺寸精度高、组织性能好、产品质量过硬,而且要求尽可能的节约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棒材轧制过程中温度的变化与轧件的质量和组织性能紧密相关,因此对温度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为了实现在线控制,以快速计算为基础,通过传热分析推导出温度场计算公式,并利用C++汇编语言编制预报系统的计算模块,结合VB设计可视化界面,开发了棒材热连轧温度变化在线预报系统。首先,本文围绕着温度场等效模型、等效应变和宽展计算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快速且精确地计算轧制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温度场等效模型在兼顾面积和散热表面积的情况下将其他截面形状等效成圆形,三维模型简化为一维模型,大大简化了计算,提高了计算速度,而且保证了准确度。等效应变选用相交面积法,省去了等效为矩形的步骤,同样提高了速度,保证了精度。宽展计算根据不同的孔型选择合适的经验公式,并通过有限元模拟验证了结果的正确性。其次,基于传热学理论,结合有限差分法分别推导出热连轧过程中的空冷、轧制、水冷的温度场差分模型。并对变形抗力、轧制力和轧制力矩等工艺参数的计算进行了研究。最后,根据对快速计算所做的研究,以及推导出的温度场计算模型,实现了对棒材热连轧温度变化在线预报模型的研究。然后根据某棒材生产线进行实例计算,将温度变化、轧制力及轧制力矩的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通过计时程序比较了温度变化计算模型等效前后的计算时间,充分验证了棒材热连轧温度变化在线预报模型的快速和精度。
二、连轧棒材生产技术、装备和工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连轧棒材生产技术、装备和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十三五”中国轧钢技术进步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十三五”期间中国轧钢产品生产总体情况 |
1.1钢材总产量发展变化情况 |
1.2板带材产量发展变化情况 |
1.3长材产量发展变化情况 |
1.4无缝钢管产量发展变化情况 |
2“十三五”期间中国轧钢技术取得的代表性科技成果情况 |
3 轧制工艺基础与组织调控技术 |
3.1 轧制塑性变形理论与数值模拟分析 |
3.1.1 全轧程三维热力耦合数值模拟分析优化,多场、多尺度模拟计算分析 |
3.1.2 高强钢轧材中的残余应力预测分析 |
3.1.3 热轧、冷轧板形分析与控制理论 |
3.2 基于M3组织调控的钢铁材料基础理论与高性能钢技术 |
3.3 新一代控轧控冷理论与技术 |
3.4 薄板坯连铸连轧钢中纳米粒子析出强化与控制理论 |
3.5 钢材组织性能精确预报、监测与控制理论技术 |
4 绿色化轧制生产工艺技术 |
4.1 热带无头轧制及超薄带钢生产技术 |
4.2 热轧板带材表面氧化铁皮控制技术 |
4.3 长型材绿色化低能耗铸轧衔接技术 |
4.4 薄带铸轧技术 |
4.5 高鲜映性免中涂汽车外板制造技术 |
4.6 铁素体轧制技术 |
4.7 多线切分轧制技术 |
5 数字化、智能化轧制技术 |
5.1 大型复杂断面型钢数字化高质量轧制理论与技术 |
5.2 柔性化45m/s高速棒材关键技术与装备 |
5.3 基于大数据全流程一体化管控的钢铁智能制造技术 |
5.4 基于深度学习的热轧带钢表面在线检测与质量评级 |
5.5 轧机颤振智能监控与抑制提速技术 |
5.6 数字化、智能化轧制工厂建设 |
6 高强度、高性能热轧产品开发及先进热轧技术 |
6.1 超细贝氏体钢制造技术 |
6.2 热连轧超高强钢组织性能控制技术 |
6.3 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电工钢(取向及无取向)技术 |
6.4 高寒地区结构用热轧H型钢工艺技术 |
6.5 高品质系列低合金耐磨钢板工艺技术 |
6.6 高速车轮制造技术 |
6.7 高端装备用双相不锈钢无缝钢管系列工艺技术 |
7 高性能、高强度、高精度冷轧产品及先进冷轧技术 |
7.1 宽幅超薄精密不锈钢带钢工艺技术及产品 |
7.2 汽车轻量化吉帕级钢板稳定制造技术 |
7.3 冷轧硅钢边部减薄控制技术 |
7.4 高效环保变压器用高性能取向硅钢制备技术 |
7.5 面向多品规高精度轧制的CSP过程控制系统及技术 |
7.6 超薄宽幅高品质冷轧板带工业化生产技术 |
8 展望 |
(2)方坯直接轧制工艺及强化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方坯直接轧制工艺概况 |
1.2.1 方坯直接轧制工艺优势 |
1.2.2 方坯直接轧制工艺的基本条件 |
1.3 方坯直接轧制工艺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直接轧制工艺的发展 |
1.3.2 国内直接轧制工艺的发展 |
1.3.3 方坯直接轧制工艺存在的问题 |
1.4 含Nb钢组织性能控制研究 |
1.4.1 Nb在钢中的溶解和析出 |
1.4.2 含Nb钢的强化机制 |
1.4.3 Nb在不同钢铁材料中的应用 |
1.5 本文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2 方坯直轧工艺温度场变化规律和渗透轧制变形机理 |
2.1 有限元模型基本假设和工艺参数 |
2.1.1 连铸过程中铸坯温度场模型 |
2.1.2 连铸坯轧制过程热力耦合模型 |
2.2 数学模型和本构关系 |
2.2.1 传热控制数学模型 |
2.2.2 元胞自动机模型 |
2.2.3 非线性弹塑性本构关系 |
2.3 边界条件和热物性参数 |
2.3.1 连铸过程温度场模拟边界条件 |
2.3.2 轧制过程热力耦合模拟边界条件 |
2.3.3 钢坯的热物性参数 |
2.4 连铸过程铸坯的温度场模拟 |
2.4.1 不同工艺参数对连铸出坯温度的影响 |
2.4.2 不同工艺参数对连铸冶金长度和坯壳厚度的影响 |
2.5 连铸轧钢衔接过程中铸坯温度场 |
2.5.1 不同剪切序的问题 |
2.5.2 不同剪切序条件下铸坯的等待时间与温度场 |
2.5.3 不同坯型和定尺长度对连铸坯输送过程温度场的影响 |
2.6 直轧工艺条件下连铸坯轧制过程变形规律 |
2.6.1 方坯直接轧制过程的温度场 |
2.6.2 方坯直轧过程的应力场和应变场 |
2.6.3 方坯直轧过程的心部变形渗透规律 |
2.7 模拟结果的验证 |
2.8 小结 |
3 方坯直轧工艺铸-轧界面的排队理论研究和衔接匹配关系 |
3.1 多流连铸机直轧工艺生产的出坯图表 |
3.1.1 静态出坯图表 |
3.1.2 动态出坯图表 |
3.2 连铸-轧钢界面连铸坯排队论模型 |
3.2.1 铸-轧界面铸坯运输过程及事件解析 |
3.2.2 铸-轧界面铸坯输送过程排队论模型 |
3.3 连铸-轧钢界面连铸坯的匹配衔接工艺优化 |
3.3.1 棒材生产线的产量与连铸机拉速的匹配 |
3.3.2 方坯直轧工艺铸轧界面的衔接匹配 |
3.3.3 方坯直轧工艺不同条件下的排队模型计算 |
3.3.4 方坯直轧工艺的连铸坯衔接的优化控制 |
3.4 铸坯输送过程的最优化讨论 |
3.4.1 连铸与轧钢的产能匹配 |
3.4.2 连铸坯输送过程的极限等待时间 |
3.4.3 铸轧界面的连铸坯的剪切顺序 |
3.5 小结 |
4 方坯直轧工艺产品质量稳定性控制和连铸坯均温工艺 |
4.1 方坯直接工艺与加热炉生产工艺的区别 |
4.1.1 轧制前的连铸坯温度场 |
4.1.2 轧制过程的轧制力负荷 |
4.1.3 产品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 |
4.2 开轧温度对直轧工艺产品均匀化的影响 |
4.2.1 开轧温度对微观组织的影响 |
4.2.2 开轧温度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4.3 方坯直轧工艺的连铸坯温度均匀化控制 |
4.3.1 直轧工艺连铸坯头尾温差问题 |
4.3.2 连铸坯温度均匀化工艺设计 |
4.3.3 连铸坯定向保温的均匀化控制技术 |
4.4 连铸坯温度均匀化控制对产品质量影响 |
4.4.1 均温工艺对钢筋微观组织的影响 |
4.4.2 均温工艺对产品力学性能波动的影响 |
4.5 小结 |
5 方坯直轧工艺条件下含Nb钢筋的强化机理研究 |
5.1 含Nb钢筋的控轧控冷生产实践 |
5.1.1 含Nb钢筋的加热炉工艺生产 |
5.1.2 含Nb钢筋的直轧工艺生产 |
5.2 Nb(C,N)在奥氏体中沉淀析出动力学计算 |
5.2.1 均匀形核 |
5.2.2 晶界形核 |
5.2.3 位错线上形核 |
5.2.4 计算结果分析 |
5.3 含Nb钢筋应变诱导析出行为的研究 |
5.3.1 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案 |
5.3.2 应力松弛实验结果分析 |
5.4 含Nb钢筋过冷奥氏体连续转变行为研究 |
5.4.1 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案 |
5.4.2 含Nb钢筋不同冷速条件下的微观组织 |
5.4.3 含Nb钢筋的过冷奥氏体连续转变曲线 |
5.5 直轧条件下含Nb钢筋的生产工艺优化 |
5.6 小结 |
6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及主要成果 |
致谢 |
(3)不锈钢棒材轧制过程的宽展模型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不锈钢棒材轧制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棒材轧制生产现状 |
1.2.2 国外棒材轧制的理论研究现状 |
1.2.3 国外棒材轧制温度控制研究现状 |
1.2.4 国内棒材轧制生产现状 |
1.2.5 国内棒材轧制的解析模型研究现状 |
1.2.6 国内轧制过程的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章 不锈钢高温变形本构关系与热加工图 |
2.1 Gleeble热压缩变形 |
2.1.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1.2 热压缩应力应变曲线 |
2.2 高温变形本构关系 |
2.2.1 本构方程的建立 |
2.2.2 本构模型验证 |
2.3 热加工图 |
2.3.1 热加工图理论基础 |
2.3.2 塑性失稳判定准则 |
2.3.3 热加工图的建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不锈钢棒材轧制工艺理论研究 |
3.1 不同孔型轧件截面积理论公式 |
3.1.1 箱型孔型轧件截面积理论公式 |
3.1.2 变椭圆孔型轧件截面积理论公式 |
3.1.3 椭圆孔型轧件截面积理论公式 |
3.1.4 圆孔型轧件截面积理论公式推导 |
3.2 棒材轧制的等效半径理论公式推导 |
3.2.1 椭圆孔型等效半径理论公式推导 |
3.2.2 圆孔型等效半径理论公式 |
3.3 工艺模型的精确计算及宽展模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不锈钢棒材轧制的数值模拟与模型修正 |
4.1 棒材轧制的有限元模型 |
4.1.1 棒材轧制有限元仿真模型 |
4.1.2 有限元仿真模型工艺 |
4.1.3 仿真结果分析 |
4.2 工艺参数对棒材轧制宽展规律的影响 |
4.2.1 轧制过程中轧辊摩擦系数对轧件轧后宽度的影响 |
4.2.2 轧制过程中轧制速度对轧件轧后宽度的影响 |
4.2.3 轧制过程中轧件温度对轧件轧后宽度的影响 |
4.3 棒材轧制宽展模型的修正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修正宽展模型计算值与实验验证 |
5.1 实验材料 |
5.2 实验方案 |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5)TC4棒材和型材生产加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钛合金分类 |
1.2.1 α型钛合金 |
1.2.2 β型钛合金 |
1.2.3 α+β型钛合金 |
1.3 钛合金棒材和型材生产工艺研究现状 |
1.3.1 TC4棒材生产工艺研究现状 |
1.3.2 TC4型材生产工艺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意义 |
2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案 |
2.1 引言 |
2.2 研究方案 |
2.3 实验材料 |
2.3.1 TC4钛合金铸锭的熔炼材料 |
2.3.2 TC4钛合金精锻材料 |
2.4 实验设备 |
2.4.1 挤压设备 |
2.4.2 退火设备 |
2.4.3 矫直设备 |
2.4.4 电子万能试验机 |
2.4.5 金相显微组织 |
2.5 实验参数 |
2.5.1 润滑剂对TC4棒材和TC4型材表面影响实验 |
2.5.2 不同挤压温度条件下TC4棒材和TC4型材的力学性能差异实验 |
2.5.3 不同挤压温度条件下TC4棒材和TC4型材金相组织差异实验 |
2.5.4 不同退火温度条件下TC4棒材和TC4型材高温拉伸性能差异实验 |
2.5.5 不同矫直工艺条件下TC4棒材和型材直线度差异实验 |
3 不同工艺参数下热挤压TC4棒材组织和力学性能差异 |
3.1 引言 |
3.2 熔炼工艺对TC4棒材化学成分的影响 |
3.3 不同挤压润滑剂条件下TC4棒材表面质量差异 |
3.4 不同挤压温度条件下TC4棒材高温拉伸性能的差异 |
3.5 不同挤压温度条件下TC4棒材金相组织的差异 |
3.6 不同退火温度条件下TC4棒材高温拉伸性能差异 |
3.7 不同矫直工艺条件下TC4棒材直线度的差异 |
3.8 本章小节 |
4 不同工艺参数下热挤压TC4型材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差异 |
4.1 引言 |
4.2 玻璃粉润滑对TC4型材表面质量的影响 |
4.3 不同热挤压温度条件下TC4型材高温拉伸性能的差异 |
4.4 不同热挤压温度条件下TC4型材金相组织的差异 |
4.5 不同退火温度条件下热挤压TC4型材高温拉伸性能的差异 |
4.6 不同矫直工艺条件下热挤压TC4型材直线度的差异 |
4.7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致谢 |
(6)C钢铁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现状 |
(二)国内现状 |
(三)国内外现状评述 |
四、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框架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发展战略 |
二、战略目标 |
三、扩展型战略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波士顿矩阵理论 |
二、PEST分析理论 |
三、波特五力模型理论 |
四、SWOT分析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C钢铁公司发展战略现状及问题 |
第一节 C钢铁公司发展战略现状 |
一、公司简介 |
二、组织机构 |
三、发展战略现状 |
第二节 C钢铁公司发展战略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一、发展战略存在的问题 |
二、发展战略存在问题的成因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C钢铁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 |
第一节 C钢铁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一、产品概况 |
二、产品波士顿分析 |
三、内部资源及能力分析 |
第二节 C钢铁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一、宏观环境PEST分析 |
二、竞争环境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三、外部环境机会和威胁分析 |
第三节 C钢铁公司发展战略SWOT分析 |
一、SWOT分析 |
二、定量战略计划矩阵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钢铁公司的发展战略 |
第一节 C钢铁公司发展战略目标的确定 |
一、确定发展战略目标的意义 |
二、C钢铁公司发展战略的目标 |
第二节 C钢铁公司发展战略的选择及主要内容 |
一、C公司发展战略的选择 |
二、C公司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C钢铁公司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 |
第一节 健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
一、激励约束 |
二、加强梯队建设 |
三、激发创新与共享活力 |
四、强化人员培训开发 |
第二节 优化信息化管理 |
一、转变信息化管理方式 |
二、引进和培养复合型人才 |
三、建立合理科学的组织架构 |
四、加强资金预算和过程管控 |
第三节 综合利用能源与资源 |
一、利用能源 |
二、利用资源 |
第四节 优化营销模式和扩大营销渠道 |
一、优化营销模式 |
二、扩大营销渠道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学术论文 |
(7)棒材直轧粗轧段工艺参数对温度场影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棒线材生产技术的发展 |
1.2.1 棒线材生产工艺现况 |
1.2.2 棒线材生产技术的发展前景展望 |
1.3 免加热直接轧制工艺概述 |
1.3.1 免加热直接轧制工艺发展简介 |
1.3.2 免加热直接轧制工艺的特点 |
1.3.3 免加热直接轧制工艺的优势 |
1.3.4 免加热直接轧制工艺的负面影响 |
1.4 有限元模拟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4.1 轧制过程模拟对象的发展 |
1.4.2 轧制过程温度场的数值模拟进展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目的 |
第二章 棒线材轧制相关理论基础 |
2.1 引言 |
2.2 弹塑性有限元基本理论 |
2.2.1 有限元法的基本思想 |
2.2.2 大变形弹塑性有限元法 |
2.2.3 虚功方程 |
2.2.4 材料的屈服准则 |
2.2.5 弹塑性本构关系 |
2.3 传热分析的基本原理 |
2.3.1 热传导 |
2.3.2 热对流 |
2.3.3 热辐射 |
2.4 温度场方程及其定解条件 |
2.4.1 含内热源的热传导基本方程 |
2.4.2 定解条件的确定 |
2.5 方坯内热源数学模型 |
2.5.1 塑性变形热 |
2.5.2 摩擦热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棒材粗轧过程的有限元模拟 |
3.1 引言 |
3.2 模拟依托的棒材生产线概述 |
3.3 模拟棒材轧制过程的有限元模型建立 |
3.3.1 几何建模 |
3.3.2 模拟条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Python的 ABAQUS后处理开发 |
4.1 ABAQUS二次开发概述 |
4.2 Python语言的特点 |
4.3 运行脚本文件的方法 |
4.4 ABAQUS结果数据 |
4.5 模拟中轧件节点温度的处理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模型验证与头尾温差分析 |
5.1 轧件变形的结果对比 |
5.2 轧制速度场的结果对比 |
5.3 温度场的结果对比 |
5.4 等效塑性应变的模拟结果 |
5.5 轧制力和力矩的结果对比 |
5.6 轧后头尾平均温度的温度差分析 |
5.6.1 轧制速度的影响 |
5.6.2 轧辊辊径的影响 |
5.6.3 延伸系数的影响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钢铁企业产品结构调整研究 ——以C钢铁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产品结构 |
2.1.2 产品结构调整 |
2.1.3 钢铁行业 |
2.2 产品结构调整思路及工具 |
2.2.1 产品结构调整思路 |
2.2.2 产品结构调整的工具 |
2.3 钢铁企业产品结构 |
2.3.1 行业结构调整 |
2.3.2 企业产品结构调整 |
3 钢铁行业发展现状与环境分析 |
3.1 钢铁行业发展现状 |
3.1.1 世界钢铁行业现状 |
3.1.2 中国钢铁行业现状 |
3.2 我国钢铁宏观行业环境分析 |
3.2.1 政治因素 |
3.2.2 经济因素 |
3.2.3 社会因素 |
3.2.4 技术因素 |
3.3 我国钢铁行业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3.3.1 供应商 |
3.3.2 购买商 |
3.3.3 竞争者 |
3.3.4 潜在加入者 |
3.3.5 替代品 |
4 C钢铁公司产品现状分析 |
4.1 C钢铁公司概况 |
4.1.1 公司简介 |
4.1.2 公司经营现状 |
4.1.3 公司产品介绍 |
4.2 C钢铁公司产品现状分析 |
4.2.1 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错配 |
4.2.2 产品竞争力薄弱 |
4.2.3 产品生产设施不完善 |
4.3 C钢铁公司内外部环境的SWOT分析 |
4.3.1 内部优势 |
4.3.2 内部劣势 |
4.3.3 外部机遇 |
4.3.4 外部威胁 |
4.3.5 SWOT矩阵分析 |
4.3.6 基于QSPM矩阵的竞争战略选择 |
5 C钢铁公司产品结构调整方向和保障措施 |
5.1 产品结构调整方向 |
5.1.1 调整产品市场定位 |
5.1.2 提高产品附加值,拓展客户群体 |
5.1.3 紧跟市场满足用户需求 |
5.1.4 实施差异化战略,打造精品名牌 |
5.2 产品结构调整的方案 |
5.2.1 着力研发钢铁新产品 |
5.2.2 加强工艺技术创新 |
5.2.3 冷轧镀锌钢板加速投入生产 |
5.2.4 减少质量异议产生 |
5.3 产品结构优化的保障措施 |
5.3.1 加强产品质量管理 |
5.3.2 成立全面质量管理小组 |
5.3.3 加大新产品研发投入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棒材热连轧温度变化在线预报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棒材的生产状况 |
1.1.1 棒材生产的发展历程 |
1.1.2 棒材轧制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
1.2 棒材轧制过程温度变化 |
1.2.1 棒材热连轧温度变化数值模拟的意义 |
1.2.2 棒材温度场数值模拟的方法 |
1.2.3 国内外棒材温度场研究的发展概况 |
1.3 棒材轧制计算机模拟系统 |
1.3.1 棒材模拟预报系统 |
1.3.2 计算机编程语言的应用 |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1.4.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4.2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温度场快速计算基础 |
2.1 温度场等效模型 |
2.1.1 现有模型等效方法 |
2.1.2 等效模型的改进与模拟分析 |
2.2 变形区等效应变模型 |
2.2.1 棒材应变计算模型 |
2.2.2 应变等效方法 |
2.2.3 等效应变的应用 |
2.3 宽展计算方法 |
2.3.1 Z.乌萨托夫斯基法 |
2.3.2 巴赫契诺夫法 |
2.3.3 宽展计算有限元验证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传热学理论基础及温度场模型的建立 |
3.1 传热学理论基础 |
3.1.1 温度场 |
3.1.2 热量传递方式 |
3.1.3 导热微分方程 |
3.1.4 定解条件 |
3.2 棒材热连轧过程中各环节热交换方式分析 |
3.2.1 轧件在辊道上的传送过程 |
3.2.2 轧制过程 |
3.2.3 轧件的水冷过程 |
3.3 棒材热连轧过程温度场有限差分模型的推导 |
3.3.1 传送过程温度场差分模型推导 |
3.3.2 轧制过程温度场差分模型推导 |
3.3.3 水冷过程温度场差分模型推导 |
3.4 轧制工艺参数的计算 |
3.4.1 金属变形抗力模型 |
3.4.2 平均单位压力计算模型 |
3.4.3 接触面积模型 |
3.4.4 轧制力模型 |
3.4.5 轧制力矩模型 |
3.4.6 热物性参数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棒材热连轧温度变化预报系统的开发 |
4.1 程序设计语言简介 |
4.1.1 C++程序设计语言 |
4.1.2 Visual Basic编程工具 |
4.1.3 Visual Basic和C++混合编程 |
4.2 棒材热连轧温度变化预报系统的主要内容 |
4.2.1 棒材热连轧温度变化计算源程序的实现 |
4.2.2 棒材热连轧温度变化模拟系统的可视化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棒材预报系统的应用及现场对比分析 |
5.1 实际轧制规程及温度测量 |
5.1.1 Φ6 高速线材轧制规程 |
5.1.2 生产线温度测量 |
5.2 温度变化模拟与实验 |
5.2.1 温度变化计算 |
5.2.2 模拟结果分析 |
5.3 轧制参数的验证 |
5.3.1 生产实例模拟 |
5.3.2 有限元模拟验证 |
5.4 温度变化计算模型的快速性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四、连轧棒材生产技术、装备和工艺(论文参考文献)
- [1]“十三五”中国轧钢技术进步及展望[J]. 康永林. 钢铁, 2021(10)
- [2]方坯直接轧制工艺及强化机理研究[D]. 张宏亮. 钢铁研究总院, 2021
- [3]不锈钢棒材轧制过程的宽展模型及实验研究[D]. 杨毅. 燕山大学, 2021(01)
- [4]国际先进棒材轧钢技术综述[J]. 丁敬,方实年,余延庆,田野. 天津冶金, 2021(02)
- [5]TC4棒材和型材生产加工工艺研究[D]. 侯振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7)
- [6]C钢铁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冉娇娇. 黑龙江大学, 2019(05)
- [7]棒材直轧粗轧段工艺参数对温度场影响规律研究[D]. 张镭. 太原科技大学, 2019(04)
- [8]钢铁企业产品结构调整研究 ——以C钢铁公司为例[D]. 包力尹.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9]钢铁轧制前沿技术及应用展望[A]. 王国栋. 2018年全国轧钢生产技术会议论文集, 2018
- [10]棒材热连轧温度变化在线预报模型的研究[D]. 马艳艳. 燕山大学, 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