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贫困人口每分钟减少20人

我国贫困人口每分钟减少20人

一、我国贫困人口每分钟减少20人(论文文献综述)

韩延明[1](2021)在《百年红色精神谱系之十一 脱贫攻坚精神》文中提出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的讲话中铿锵指出:"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是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璀璨光谱,

石妍,孙宏波,常馨予[2](2021)在《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梦想》文中研究表明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庄严的宣告,响彻寰宇、掷地有声、振奋人心。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依靠自己的双手,付出难以想象的辛劳和汗水,摆脱了绝对贫困,走上了全面小康、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豪迈宣示的: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

丰丽娟[3](2021)在《新时代我国相对贫困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贫困是困扰人类的千年课题。2020年底,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了绝对贫困。但同时相对贫困问题凸显,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成为现阶段我国减贫主要方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这是新时代党对贫困问题做出的新判断、新思考。本文立足于我国反贫困的历史成就和所面临现实问题,全面分析了新时代我国相对贫困的表现、产生原因以及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现实路径。首先,系统梳理新时代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理论基础,包括马克思反贫困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其次,在全面阐述建国以来我国反贫困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基础上对新时代我国出现的相对贫困问题进行探析。新时代我国相对贫困问题主要表现在人口基数大、分布范围广、样态类型多、治理难度大四个方面。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相对贫困动态监测体系不健全和贫困主体内生脱贫动力不足等方面。最后,依据现实需要提出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努力实现发展的平衡与充分、完善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制度体系以及构建全社会参与的社会扶贫体系四个解决路径。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本文的创新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视角创新,运用马克思反贫困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分析我国相对贫困问题;二是研究内容创新,即面对新时代我国消除绝对贫困后所凸显的相对贫困这一新问题,本文在其表现特征、原因以及解决路径方面做出一些尝试性的分析和概括。本文旨在马克思反贫困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指导下,立足新时代我国出现相对贫困问题的实际,探索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现实路径,在理论上有利于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在实践上为我国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同时也为世界的减贫事业提供相应的借鉴意义。

李宇鹏[4](2020)在《纪录片《宁远县扶贫纪实》创作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贫困一直是困扰我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大问题,消灭极端贫穷和饥饿、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是建成社会主义国家最基本的前提。为此我国在帮助贫困群众实现脱贫做出了许多努力。今年作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验收之年,每天都有大量的喜报从新闻中传出,平均每分钟就有20人脱离贫困,小康之家的数量不断上涨,贫困发生率一天天的下降,在2020年这个关键节点上,这些不断变化的数字背后有着大量值得探究的故事。《宁远县扶贫纪实》片长为23分05秒,基于“枝繁叶茂”的创作视角来展示。即以全县开展的“精准扶贫”工作为“枝”,以就业扶贫、产业扶贫、电商扶贫和易地搬迁这四大宁远县实施的主要帮扶手段为“叶”,通过采访扶贫书记和贫困户这些当事人,来反映扶贫工作取得的成绩和自身情况实在的变化,从而表现出开展扶贫工作后生活变得越来越好这一核心主题。纪录片《宁远县扶贫纪实》创作过程共经历了选题调研、前期策划、中期拍摄和后期制作等重要环节,创作报告中依次将这些环节分成了五个阶段,主要阐述了笔者的选题经过、拍摄思路、拍摄对象与制作心得等内容。

张然[5](2020)在《抗日战争时期四川省制糖技术改良研究(1937-1945)》文中研究指明蔗糖业,是将甘蔗作为原料,经过压榨、熬煮、分蜜等一系列手续后制成液体或晶体红糖、白糖、桔糖等糖品的行业。中国是传统的产糖大国,具有悠久的甘蔗种植和手工制造糖品的历史;明清时期,中国的手工制糖技术得到突破性发展,其技术水平几乎已达世界高度。但随着近代科学技术与工业革命的发展,机械制糖技术使快速生产出大量优质的白糖成为可能,世界糖品市场也因此风云变幻。而此时中国的大部分制糖场坊仍固守数百年前的手工制糖技术,虽有少数有识之士试图全面“移植”机械化制糖技术,但他们屡遭失败,使中国这一手工制糖大国陷入了转型之危机中。其中,四川省作为近代中国三大产糖大省之一,在20世纪初即已形成了极具特色的“蔗糖经济”,制糖业在四川省经济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亦有数位致力于改良手工制糖业的先进人士将机械制糖工具引进四川省,但悉数失败。正值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新型酒精液体燃料对制糖副产品——糖蜜之需求陡增,而两广地区与福建省等传统产糖重镇又相继沦陷,四川省制糖业的发展和制糖技术改良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在四川省甘蔗试验场、中央工业试验所制糖试验室、川康区食糖专卖局等多个科研机构与糖政机关的合作与努力下,战时四川省制糖技术的改良与推广事业取得了重大突破。各技术人员遵循科学原理,运用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验仪器,进行了一系列标准化、精确化的科学实验。面对战时的艰苦环境,他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最终在优良蔗种的引种、先进蔗作技术的引进、传统手工制糖技术的改良,及小型制糖机械——手摇离心机的仿制与改造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技术层面的突破。与此同时,各科研机构和糖政机关联合金融机构,针对优良蔗种和手摇离心机在四川省、甚至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推广体系,使科研成果的规模化转化成为可能,大大提高了其实际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在各方的合作与努力下,全面抗战时期四川省制糖技术的改良与推广事业几乎可以代表同时段中国大陆的最高水平。随着以中国联合炼糖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全机械化制糖工厂在战时四川省的建立,以及手摇离心机等小型制糖机械逐渐引进部分手工制糖场坊,战时四川省制糖业呈现出了多种生产手段和经营方式并行的手工业“多元结构”。本文在中国近代手工业转型的理论与研究基础上,通过横向比较近代中国的其他手工行业,认为战时四川省制糖行业呈现出的“多元结构”,实际上是伴随着传统手工业生产的“维持”与机械化生产的“突破”。“维持”的具体表现是高度发达的手工制糖技术,固定的生产关系与融资关系,再加之贫困化趋势,使得战时四川省的多数手工制糖场坊只得维持手工生产,或对制糖机械接受能力不强。而“突破”的表现则是得益于政府在战时特殊背景下的支持,三座全机械的制糖工厂得以屹立于四川。因此本文认为战时四川省制糖业呈现的“多元结构”一方面符合近代手工业转型的内在机理,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了制糖行业和抗战背景的特殊性。不仅如此,这一现象还象征着战时四川省制糖业“急进”与“缓进”并行的改良路径,这一路径与此前机械技术的全面“移植”相异,经过实践证明,是更适合于中国制糖业工业化的新路径。虽然战时四川省制糖技术的改良与推广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但从甘蔗产量与糖产量的数据变化看,战时四川省制糖业的发展呈现“徘徊不前”的形势。战时四川省制糖业之所以会出现发展“悖论”,本文通过对比20世纪30年代广东,以及日据台湾制糖技术的革新与制糖业发展,认为在战时的艰难且多变的政治经济环境下,政府对于制糖技术改良与推广事业的支持无法是长期的、深入的;而四川省本已呈现贫困化趋势的蔗农经济在战时更是颇为分散且不稳定,无法为改良制糖技术的推广提供好的环境。在种种限制下,战时四川省制糖技术的改良成果远未及“革新”水平,优良蔗种和小型制糖机械的推广也寸步难行,再加之战时的特殊背景,共同造就了制糖技术改良取得突破、而糖业发展却徘徊不前的发展“悖论”。

马玉莹[6](2020)在《基于贫困人口信息需求的信息扶贫模式研究》文中认为传统的信息扶贫行动常采取自上而下的模式,易忽视贫困人口自身的信息需求,信息利用和信息转化效率较低。参与式发展理论则注重贫困人口在发展项目中的全面介入,强调以贫困人口的信息需求为基点开展扶贫工作,扶贫行动更具针对性。基于此,研究者以国家级贫困县H省M县和省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H省P县为田野调查地点,采用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和观察法,深入了解农村贫困人口的信息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并运用参与式发展理论,建构了参与式信息扶贫模式,以便为精准信息扶贫行动提供参考。研究发现,贫困人口对各类信息的需求比较强烈,其中以信息咨询需求和生产性信息需求最为迫切;贫困人口需求的信息内容依次是:气象与灾害预报防治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致富信息、医疗保健信息、农资供应信息、扶贫及脱贫信息、农业科技信息等,最常用的信息获取渠道是电视媒介和人际传播。采用多元阶层回归分析发现,信息重要性意识、信息敏感意识、信息寻求意识、信息利用能力和信息传播能力是正向影响贫困人口信息需求的5个重要变量。基于贫困人口的信息需求,研究者运用参与式发展理论,建构了参与式信息扶贫模式。参与式信息扶贫的主体是贫困人口,树立贫困人口的主体地位需要政府帮扶人主动与贫困人口建立“伙伴关系”、提升贫困人口的信息参与意识和信息参与能力以及社会力量的协同参与;参与式信息扶贫的内容基于贫困人口的信息需求类别和信息需求内容而建构,包括以生产性信息和非农职业发展信息增强贫困人口自身的发展能力、以生活性信息丰富贫困人口的精神生活、搭建专家/村“能人”与贫困人口交流互动的平台、重视乡土知识和贫困人口的参与、搭建基于“熟人圈”的网络销售平台五个方面;参与式信息扶贫的方式方法基于贫困人口对各信息获取渠道的使用特点而建构,包括发挥电视媒介和村干部的信息传播影响力、重视手机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作用、提升有线广播的信息传播效果、改变“自上而下”的技术培训体系四个方面;参与式信息扶贫的效果评估强调贫困人口的参与,指标体系的建构包括信息基础设施的覆盖程度、贫困人口对信息扶贫项目的参与和利用程度、贫困人口对当地信息服务的评价、贫困人口的信息需求满足程度和贫困人口信息素质的培育五个方面。

杨皓[7](2019)在《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视阈下的中国农村扶贫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建设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美好画卷。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主要关注资本主义制度下城市工人阶级的贫困问题,深刻揭露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种种弊端,提出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实现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消灭私有制。然而贫困问题并没有伴随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销声匿迹,却在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发展过程当中如影随形。面对这一事实,绝对不能盲目照搬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来解释和解决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必须要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而开辟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和逻辑统一法、跨学科研究法、实证研究法,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角对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理论与实践框架进行解读,系统梳理总结中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历史性成就与突出性问题。第二章主要对“贫困”、“反贫困”的概念进行界定,归纳“贫困”的类型和反贫困的意义,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和其他学派、学者对于“贫困”的认识与研究。第三章主要对当前全球贫困及反贫困现状进行总结,包括分析全球贫困主要特点,分析中国农村反贫困所取得成就、原因以及其他主要发展中国家地区反贫困效果欠佳的原因。第四章主要对我国农村扶贫理论与实践进行回顾,总结改革开放前后党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贫困问题的理论与实践贡献,重点阐释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提出背景、丰富内涵、实现路径与重大意义。第五章通过选取当前我国农村扶贫典型案例,分析脱贫攻坚工作进入“攻坚拔寨”冲刺阶段的问题与挑战。第六章主要讨论在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指导下,如何调整与完善我国农村未来扶贫路径与对策。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的革命性意义不容否定与质疑,研究这一思想是“回到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现实需要。在今后一个时期,必须要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作为打赢新时代脱贫攻坚战的根本遵循,要立足于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坚持看待和分析贫困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立场,继续深化对社会主义制度下农村贫困问题的认识,不断拓展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

徐媛媛[8](2019)在《精准扶贫视域下扶志扶智研究 ——以陕西省X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贫困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之一,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世界发展过程中备受关注,也成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极大挑战。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全面脱贫也是我国重要的战略目标。2015年以来,我国脱贫进入攻坚期,攻坚难度增强,截止到2018年底,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伟大进展,不少地区取得了整体性脱贫,但是脱贫攻坚也逐步向纵深推进,深度贫困问题更加突出,攻坚难度增强,脱贫后的地区同样存在返贫的风险,精准扶贫视域下通过扶志扶智的战术能够有效的防止返贫风险,如何激发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是急需补齐的短板。X县位于陕西省北部,是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县,X县的脱贫工作对我国全面准时脱贫意义重大。立足国家精准扶贫相关政策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方法、手段,结合X县精准扶贫的具体情况,以扶志扶智为核心,研究陕西省X县脱贫后如何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论文首先分析了陕西省X县精准扶贫扶贫前的情况,精准扶贫后的现状,精准扶贫取得的成效以及精准扶贫视域下扶志扶智的经验总结;其次分析了扶志扶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脱贫后扶贫工作任然需要持续开展,主要包括持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持续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基础、持续加强扶志扶智工作队伍建设三个方面,以及持续加强扶志扶智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对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对弘扬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对继承革命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对强化服务意识四方面的意义。本论文的研究目标是为从根本上消除志、智因素对陕西省X县脱贫致富的制约,为我国2020年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

叶帆[9](2019)在《重疾对居民家庭贫困的影响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疾病影响着居民的福利水平,对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各项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不断升高,以及疾病平均医疗费用的快速增长,疾病对整个家庭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我国“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以及“2020年全面脱贫”的目标提出后,解决居民“因病返贫”、“因病致贫”问题变成了重中之重。因此,本文以重大疾病为出发点,以家庭贫困状态的改变作为落脚点,深入探讨疾病对家庭经济的影响情况,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回顾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经济学、医学等相关理论,首先对因病致贫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居民“因病致贫”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找出目前居民在面对重疾时是否致贫的驱动因素;然后,通过实证方法分析重疾对居民家庭贫困的影响情况,并在全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与之对应的政策建议,致力于解决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提升居民的福利水平,使扶贫政策落到实处,推动居民生活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文章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成果如下:(1)通过对我国历年各项重疾的发病率、存活率、死亡率的统计数据分析,总结出我国目前国民整体健康水平有所下降,居民患重疾的概率有所增加,为居民“因病致贫”埋下了隐患。(2)结合贫困理论、健康理论以及疾病风险理论,分析了重疾对居民贫困的影响机制,主要通过加剧家庭的经济负担、劳动负担以及精神负担进而造成家庭收入能力下降,物质资本减少,造成居民陷入贫困的局面。(3)在疾病对居民贫困会产生影响的基础上,文章全面分析了目前居民在面对重疾冲击时是否致贫的影响因素,论证了目前居民就诊情况、收入情况、医疗费用价格变化情况以及社会保障制度都会对家庭经济状况造成影响。(4)对居民面对重疾冲击时各种驱动因素的分析框架下,针对重疾对居民动态贫困的具体影响,文章选取了中国健康与营养追踪调查(CHNS)中1997-2000年、2000-2004年、2004-2006年、2006-2009年、2009-2011年、2011-2015年六个阶段的数据,加入合理的控制变量,运用二元Logit模型依次进行了六个模型的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因病致贫”的效应确实存在,并且这一影响随着年份的靠近越来越小,患重疾的家庭相对于不患重疾的家庭有至少高出30%的几率陷入贫困状态。(5)在上述研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文章从居民收入能力、医疗服务设施、社会保障制度以及人力资本四个方面着手,按照政府、乡镇企业以及居民自身所起的不同作用,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可行办法,为有效解决居民脱贫问题提供指导。

黄璐琳[10](2019)在《六盘水市贫困人口内生性脱贫动力提升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贫困问题一直是我国农村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实现脱贫,首先就要了解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本文认为贫困人口缺乏内生性脱贫动力是导致贫困的深层次原因,而提升贫困人口内生性脱贫动力对人们思维方式的改造和正确观念的树立有着根本性的作用。面对有“因懒致贫、读书无用、甘愿贫困、以成为贫困户为荣”等消极思想的贫困人员,内生性动力成为扶贫工作中需大力倡导的重要部分,提升贫困人口的脱贫意识、改善生活贫困环境的高度统一性,树立自主脱贫的榜样。提升贫困人口内生性脱贫动力和扶贫质量,避免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后不再返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随着国家政策等各方面的扶持,当地经济不断发展,贫困地区生存环境得到很大改善的同时贫困人口脱贫机会与时俱增。本研究分阶段分层随机选取六盘水市内贫困地区的保华镇民生村和加河村、钟山区大湾镇新寨村、红桥新区的石桥社区和双龙社区作为调研地点,以贫困人口的行为思想为主要研究内容,运用深度访谈法、观察法和文献收集法的研究方法,了解农村贫困人口内生性脱贫动力的现状。结合慢性贫困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贫困文化理论对贫困人口缺乏和提升贫困人口内生性脱贫动力进行原因分析后,提出对策和建议。研究发现,调查点部分贫困人口受生活环境较为闭塞、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就业技能等的外在因素及贪安好逸、爱揩油、爱隐瞒实际收入、颠倒黑白等内在因素的相互影响,导致他们缺乏内生性脱贫动力。同时,扶贫人员的工作水平、工作方法、工作压力和工作诉求也会影响到贫困人口内生性脱贫动力的提升。要想使贫困人口能转被动脱贫为自主脱贫,使贫困人口顺利脱贫且不返贫,应该转变贫困人口思想、建立相关脱贫考核机制和增强贫困人口自主脱贫的自信心;并且提升扶贫人员工作水平、加强对扶贫人员的人文关怀和重视扶贫人员在扶贫工作中的诉求;建立和完善内生性脱贫动力的提升机制。

二、我国贫困人口每分钟减少20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贫困人口每分钟减少20人(论文提纲范文)

(1)百年红色精神谱系之十一 脱贫攻坚精神(论文提纲范文)

一、脱贫攻坚精神的锻铸进程
    (一)1921年至1977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抗敌救亡,夺取民主革命胜利,消灭剥削制度,建立新中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规模开展社会主义基本建设,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奠定了根本政治基础
    (二)1978年至2011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为推动中国减贫进程、加快人民脱贫致富创造了环境和条件
    (三)2012年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推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汇聚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打响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的脱贫攻坚战,进入精准扶贫、脱贫攻坚、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新阶段
二、脱贫攻坚精神的内涵意蕴
    (一)“上下同心”的团结精神
    (二)“尽锐出战”的决胜精神
    (三)“精准务实”的科学精神
    (四)“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
    (五)“攻坚克难”的担当精神
    (六)“不负人民”的为民精神
三、脱贫攻坚精神的大力弘扬

(2)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梦想(论文提纲范文)

旧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中华大地旧貌换新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新时代我国相对贫困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二)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主要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主要研究方法
        (二)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新时代我国相对贫困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反贫困理论
        (一)绝对贫困化、相对贫困化是贫困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二)私有制是无产阶级贫困的制度根源
        (三)实现共产主义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途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
        (一)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消除中国贫困的制度前提
        (二)发展是消除中国贫困的根本手段
        (三)实现共同富裕是消除中国贫困的战略目标
第三章 我国反贫困的历史成就与相对贫困问题分析
    一、我国反贫困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减贫事业奠定制度基础
        (二)改革开放以来解决了人民温饱问题
        (三)脱贫攻坚的胜利消除了绝对贫困
    二、新时代我国相对贫困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相对贫困人口基数大
        (二)相对贫困主体覆盖范围广
        (三)相对贫困样态类型多
        (四)相对贫困治理难度大
    三、我国产生相对贫困问题的原因
        (一)发展的不充分与不平衡
        (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三)相对贫困动态监测体系不健全
        (四)贫困主体内生脱贫动力不足
第四章 新时代我国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现实路径
    一、坚持党对反贫困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一)坚持党的政治领导
        (二)强化党的组织领导
        (三)加强党的思想领导
    二、努力实现发展的充分与平衡
        (一)大力发展生产力
        (二)促进协调发展
        (三)落实共享发展
    三、完善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制度体系
        (一)完善收入分配公平制度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三)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
    四、构建全社会参与的社会扶贫体系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二)调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扶贫热情
        (三)激发贫困主体内生动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4)纪录片《宁远县扶贫纪实》创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缘由
    1.3 文献综述
        1.3.1 业界:作品创作动态
        1.3.2 学界:相关研究动态
    1.4 创作意义
    1.5 创作流程
    1.6 创作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宁远县扶贫纪实》前期策划
    2.1 确定拍摄思路:枝繁叶茂
    2.2 创作理念与叙事逻辑:板块式叙述
    2.3 确定采访对象
    2.4 拟定拍摄大纲和采访大纲
    2.5 拍摄工作前期准备
第三章 《宁远县扶贫纪实》中期拍摄
    3.1 外景拍摄用光与构图
    3.2 人物采访技巧与注意事项
    3.3 拍摄地点
第四章 《宁远县扶贫纪实》后期制作
    4.1 素材整理
    4.2 撰写解说词
    4.3 剪辑与配音
        4.3.1 软件选择
        4.3.2 剪辑流程及音轨铺设
        4.3.3 字幕铺设
    4.4 输出作品
第五章 创作体会与经验总结
    5.1 创作总结
    5.2 不足和待改进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宁远县扶贫纪实》分镜头脚本
附录二 《宁远县扶贫纪实》剪辑脚本
附录三 纪录片《宁远县扶贫纪实》获取链接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抗日战争时期四川省制糖技术改良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选题缘由
    二、学术史回顾
        (一)近代中国农业、手工业科技改良研究
        (二)中国糖业史研究
        (三)中国近现代制糖技术史研究
    三、本文主旨与结构安排
    四、相关问题说明
        (一)资料来源
        (二)研究方法
        (三)概念界定
第一章 近代以来中国制糖业与制糖技术发展概况
    一、近代中国甘蔗制糖业概况与蔗糖经济区
    二、中国手工制糖技术及在近代的发展困局
        (一)蔗作技术
        (二)手工制糖技术
    三、全面抗战爆发前机械制糖厂在近代中国的移植尝试与失败
        (一)民国建立之初的振兴糖业措施
        (二)全面抗战爆发前的近代中国制糖工业
        (三)从技术史角度看全面抗战爆发前的近代中国制糖工业
第二章 战时四川甘蔗引种与蔗作技术改良
    一、科学论证的基础:蔗糖业改良机构与蔗糖经济调查
        (一)蔗糖业改良机构——四川省甘蔗试验场的设立
        (二)蔗糖业改良之准备——蔗糖经济调查的进行
    二、蔗作试验:甘蔗种植的现代化
        (一)优良蔗种引种试验
        (二)优良蔗种栽种试验
        (三)甘蔗宿根技术、秋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试验
    三、优良蔗种与相关试验成果的推广
        (一)第一阶段(1937-1942年):由甘蔗试验场主导进行的四川省优良蔗种推广
        (二)第二阶段(1943-1945年):由川康区食糖专卖局主导、甘蔗试验场辅助开展的优良蔗种推广
        (三)战时四川省优良蔗种推广的成果与困难
第三章 战时四川省手工制糖技术改良与推广
    一、改良四川省手工制糖业之考量与计划
        (一)改良四川省手工制糖业的必要性
        (二)商议与制定改良四川省手工制糖业之方针
    二、手工制糖技术的改良
        (一)压榨
        (二)熬煮
        (三)分蜜
        (四)红糖包装
        (五)蔗汁澄清
        (六)糖清脱色
    三、离心机制糖法的引进与推广
        (一)离心机制糖技术与黄泥漏钵分蜜法的对比试验
        (二)手摇离心机的自制与使用法研究
        (三)离心机制糖技术的推广
第四章 战时四川省制糖业的机械制糖技术引进与发展
    一、半机械化的小型改良糖厂
        (一)华农糖厂
        (二)华原糖厂
    二、机械制糖技术的全面移植:中国联合炼糖公司的建立
        (一)中国联合炼糖公司概况
        (二)中炼司的精糖生产与机械设备
    三、“维持”与“突破”:由制糖技术发展看战时四川省制糖业的特殊性
        (一)传统手工生产的“维持”——近代手工行业发展的内在机理
        (二)制糖工业的“突破”——非常态战时经济下的四川省制糖业新发展
        (三)与其他近代中国手工行业的结合思考
第五章 战时四川省制糖技术改良困境与蔗糖业的发展悖论
    一、政策支持的缺乏
    二、四川省蔗农经济的分散性与不稳定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贫困人口信息需求的信息扶贫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 有关信息扶贫的研究
        二 有关农村居民信息需求的研究
        三 对目前研究现状的述评
    第三节 研究问题及创新点
        一 研究问题
        二 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框架
    第二节 问卷调查的设计
        一 样本规模及样本选取
        二 研究变量及其测量
    第三节 访谈与观察的设计
        一 访谈的设计
        二 观察的设计
    第四节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一 自变量之一:人口变项
        二 自变量之二:信息环境
        三 自变量之三:信息成本
        四 自变量之四:信息服务
        五 自变量之五:信息素质
        六 因变量之因子分析
第二章 贫困人口信息需求调查
    第一节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第二节 贫困人口的信息需求
        一 信息需求类别
        二 信息需求内容
        三 信息获取渠道
第三章 贫困人口信息需求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各自变量的描述统计
        一 信息环境
        二 信息成本
        三 信息服务
        四 信息素质
    第二节 贫困人口信息需求类别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贫困人口信息需求内容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 贫困人口信息获取渠道的影响因素
    第五节 主要研究发现总结
    第六节 对主要研究发现的解释
第四章 基于贫困人口信息需求的参与式信息扶贫模式
    第一节 参与式信息扶贫的建构基础
        一 现实需求——传统信息扶贫模式面临的困境
        二 理论基础——参与式发展理论
        三 小结
    第二节 参与式信息扶贫的主体
        一 政府帮扶人——主动与贫困人口建立“伙伴关系”
        二 贫困人口——提升信息参与意识和信息参与能力
        三 社会力量——协同参与
    第三节 参与式信息扶贫的内容
        一 以生产性信息和非农职业发展信息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
        二 以生活性信息丰富贫困人口的精神生活
        三 搭建专家、村“能人”与贫困人口交流互动的平台
        四 重视乡土知识和贫困人口的参与
        五 搭建基于“熟人圈”的网络销售平台
    第四节 参与式信息扶贫的方式方法
        一 发挥电视媒介和村干部的信息传播影响力
        二 重视手机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三 提升有线广播的信息传播效果
        四 改变“自上而下”的技术培训体系
    第五节 参与式信息扶贫的效果评估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附录B 访谈对象的基本信息
附录C 访谈提纲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7)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视阈下的中国农村扶贫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1.1.1 理论价值
        1.1.2 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创新之处与不足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二章 “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相关理论概述
    2.1 “贫困”的定义及类型
        2.1.1 “贫困”的定义
        2.1.2 “贫困”的类型
    2.2 “反贫困”的定义及特征
        2.2.1 “反贫困”的定义
        2.2.2 “反贫困”的特征
    2.3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
        2.3.1 无产阶级贫困原因
        2.3.2 无产阶级贫困表现
        2.3.3 无产阶级反贫困对策
    2.4 其他学派贫困研究思想
        2.4.1 “宿命论”贫困研究思想
        2.4.2 “人道学派”贫困研究思想
        2.4.3 “社会民主主义”贫困研究思想
        2.4.4 “新自由主义”贫困研究思想
        2.4.5 “第三条道路”贫困研究思想
        2.4.6 其他学派贫困研究思想的局限性
第三章 全球贫困及反贫困现状分析
    3.1 全球贫困的主要特点
        3.1.1 贫困人口居高不下
        3.1.2 贫困状况持续恶化
        3.1.3 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3.1.4 贫困呈现全球化趋势
    3.2 世界反贫困情况
        3.2.1 发达国家反贫困情况
        3.2.2 发展中国家反贫困情况
    3.3 中国反贫困成就与原因分析
        3.3.1 工作成就
        3.3.1.1 贫困地区绝对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3.3.1.2 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3.3.1.3 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切实改善
        3.3.1.4 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显着提升
        3.3.2 原因分析
        3.3.2.1 坚持政府主导扶贫开发工作,突出执政党使命担当意识
        3.3.2.2 坚持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环节,突出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3.3.2.3 坚持制度创新,构建多元化扶贫制度体系
        3.3.2.4 坚持自力更生,注重“输血”与“造血”、“扶志”与“扶智”相结合
    3.4 主要发展中国家地区反贫困效果欠佳的原因分析
        3.4.1 历史因素: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长期奴役、掠夺、剥削
        3.4.2 内部因素
        3.4.2.1 经济基础薄弱,社会生产单一
        3.4.2.2 政治局势动荡,缺乏领导核心
        3.4.2.3 人口过度增长,教育水平低下
        3.4.2.4 改革开放缓慢,制度理念落后
        3.4.3 外部因素:全球化的冲击
第四章 我国农村扶贫理论与实践
    4.1 反贫困问题与扶贫问题
        4.1.1 改革开放前党中央领导集体对贫困问题的理论与实践贡献
        4.1.2 改革开放后党中央领导集体对贫困问题的理论与实践贡献
    4.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重要论述
        4.2.1 “精准扶贫”重要论述产生的时代背景
        4.2.1.1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彰显初心不变的必然要求
        4.2.1.2 减贫效益日益下降,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
        4.2.1.3 传统扶贫模式弊端显现,隐形贫困因素增强
        4.2.2 “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提出与发展
        4.2.2.1 “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提出
        4.2.2.2 “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发展
        4.2.3 “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
        4.2.3.1 聚焦“扶持谁”的准确识别
        4.2.3.2 聚焦“谁来扶”的责任担当
        4.2.3.3 聚焦“怎么扶”的路径方法
        4.2.3.4 聚焦“如何退”的退出机制
        4.2.4 “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价值意义
        4.2.4.1 “精准扶贫”是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4.2.4.2 “精准扶贫”是对“共同富裕”思想的有机升华
        4.2.4.3 “精准扶贫”是对“五大发展理念”的深入贯彻
        4.2.4.4 “精准扶贫”是对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坚持与拓展
        4.2.4.5 “精准扶贫”是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
        4.2.4.6 “精准扶贫”是构建“没有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第五章 当前我国农村精准扶贫工作分析
    5.1 我国农村扶贫典型案例介绍
        5.1.1 以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为例
        5.1.2 以西藏自治区那曲市为例
        5.1.3 以重庆市奉节县为例
        5.1.4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为例
        5.1.5 四个扶贫典型案例成效原因归纳
    5.2 我国农村扶贫工作面临的挑战分析
        5.2.1 致贫原因复杂,脱贫难度陡增
        5.2.1.1 所有制分配方式不完善所导致的贫困
        5.2.1.2 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贫困
        5.2.1.3 经济结构调整所导致的贫困
        5.2.1.4 贫困代际传递所导致的贫困
        5.2.2 当前农村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5.2.2.1 “两个不平衡”现象日益突出
        5.2.2.2 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精神贫困”严重
        5.2.2.3 扶贫领域腐败呈现高发态势
        5.2.2.4 扶贫机制落实存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指导下我国农村扶贫对策
    6.1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的指导性
        6.1.1 立足于现实的“人”,确立贫困主体和贫困形式
        6.1.2 立足于社会主要矛盾,分析贫困根源及反贫困途径
    6.2 坚持实践摸索,提高扶贫质量
        6.2.1 强化贫困精准识别,解决好“扶持谁”
        6.2.2 强化基层力量驻村帮扶,解决好“谁来扶”
        6.2.3 强化分类施策对症下药,解决好“怎么扶”
        6.2.4 强化贫困退出机制,解决好“如何退”
    6.3 坚持群众立场,强化扶贫责任
        6.3.1 强化基层党组织脱贫攻坚战斗堡垒作用
        6.3.2 强化扶贫开发工作领导责任制问责制度
        6.3.3 强化审计监督,严肃查处扶贫领域的职务犯罪
    6.4 坚持革故鼎新,创新扶贫机制
        6.4.1 创新脱贫攻坚政策供给机制
        6.4.2 创新脱贫攻坚投入及使用管理机制
        6.4.3 创新脱贫攻坚动员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8)精准扶贫视域下扶志扶智研究 ——以陕西省X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贫困
        2.1.2 精准扶贫
        2.1.3 扶志扶智
    2.2 理论基础
        2.2.1 主客体理论
        2.2.2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论
        2.2.3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3 陕西省X县精准扶贫概况分析
    3.1 陕西省X县精准扶贫前概况(2015年前)
    3.2 陕西省X县精准扶贫后概况(2015-2018年)
    3.3 陕西省X县精准扶贫取得的成效
    3.4 陕西省X县精准扶贫视域下扶志扶智经验总结
        3.4.1 多方联动宣传宣讲
        3.4.2 多措并举敦风化俗
        3.4.3 多元参与扶技扶志
4 持续加强扶志扶智工作的措施及意义
    4.1 持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4.1.1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性
        4.1.2 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4.1.3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宣传
    4.2 持续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基础
        4.2.1 提升脱贫致富技能
        4.2.2 拓宽脱贫致富思路
        4.2.3 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扶志扶智
    4.3 持续加强扶志扶智工作队伍建设
        4.3.1 锻造素质过硬的扶贫干部
        4.3.2 发挥基层党支部扶志扶智领导作用
        4.3.3 抓好驻村帮扶工作
    4.4 持续加强扶志扶智工作的意义
        4.4.1 思想政治教育对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的意义
        4.4.2 思想政治教育对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
        4.4.3 思想政治教育对继承革命精神的意义
        4.4.4 思想政治教育对强化服务意识的意义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重疾对居民家庭贫困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重疾的研究
        二、重疾对家庭经济负担的研究
        三、居民贫困的研究
        四、文献述评
    第三节 文章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主要内容及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点和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影响机制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贫困理论
        二、健康理论
        三、疾病风险理论
    第二节 因病致贫的作用机理
第二章 我国目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居民就诊情况分析
        一、居民就医现状
        二、医疗资源分布及利用情况
    第二节 居民收入与医疗支出分析
        一、居民收入能力分析
        二、医疗费用价格变化趋势
        三、医疗保健支出变化趋势
    第三节 社会保障制度分析
        一、医保覆盖率逐渐升高
        二、财政医疗卫生支出情况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疾病对家庭贫困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
        一、变量选取
        二、数据来源及变量描述性统计
    第二节 实证分析结果
        一、回归结果
        二、实证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论文的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提高居民收入能力
        二、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三、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四、提升居民人力资本存量
参考文献
致谢

(10)六盘水市贫困人口内生性脱贫动力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相关概念
        1.3.1 贫困
        1.3.2 贫困人口
        1.3.3 脱贫
        1.3.4 内生性动力
    1.4 相关理论依据
        1.4.1 慢性贫困理论
        1.4.2 人力资本理论
        1.4.3 贫困文化理论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方法
        1.5.4 研究框架
    1.6 创新点和不足
        1.6.1 创新点
        1.6.2 不足
2 提升贫困人口内生性脱贫动力的重要性
    2.1 我国的扶贫目标及原因
        2.1.1 扶贫各阶段的目标
        2.1.2 我国大力扶贫的原因
        2.1.3 我国扶贫工作取得的成就
    2.2 扶贫工作进入攻坚克难的决战阶段
        2.2.1 扶贫攻坚的重大意义
        2.2.2 攻坚克难——治贫先治愚
    2.3 决战胜利的关键——内生性脱贫动力的提升
        2.3.1 激励贫困人口自主参与脱贫
        2.3.2 坚定贫困人口脱贫决心和毅力
        2.3.3 提升内生性脱贫动力是攻坚脱贫的重要举措
3 六盘水市贫困人口特征及扶贫现状
    3.1 六盘水市贫困人口现状
        3.1.1 六盘水市贫困人口分布概况
        3.1.2 六盘水市贫困人口的人口学特征
    3.2 六盘水市贫困人口内生性脱贫动力现状
        3.2.1 贫困人口内生性脱贫动力的具体表现
        3.2.2 贫困人口内生性脱贫动力呈现的相关问题
    3.3 六盘水市扶贫现状
        3.3.1 六盘水市扶贫政策——“三变改革”
        3.3.2 六盘水市扶贫现状
        3.3.3 为提升贫困人口内生性脱贫动力扶贫人员所做努力
        3.3.4 提升贫困人口内生性脱贫动力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4 提升贫困人口内生性脱贫动力困难的原因分析
    4.1 贫困人口自身缺乏内生性脱贫动力
        4.1.1 受教育程度较低
        4.1.2 精神文化匮乏
        4.1.3 长期处于深度贫困
    4.2 扶贫政策的实施影响内生性脱贫动力
        4.2.1 扶贫政策缺乏灵活性
        4.2.2 扶贫政策缺乏对贫困人口行为制约
    4.3 扶贫人员工作存在局限性
        4.3.1 扶贫方法的不科学
        4.3.2 就业技能培训的单一性
5 提升贫困人口内生性脱贫动力的策略建议
    5.1 转变贫困人口思想观念,提升内生性脱贫的动力
        5.1.1 转变贫困人口思想应“因材施教”
        5.1.2 实施贫困人口脱贫考核制度,建立奖惩机制
        5.1.3 增强贫困人口自主脱贫的自信心,培养就业技能
    5.2 注重扶贫人员的脱贫工作质量
        5.2.1 提升扶贫人员工作水平
        5.2.2 加强对扶贫人员的人文关怀
        5.2.3 重视扶贫人员在扶贫工作诉求
    5.3 建立和完善内生性脱贫动力的提升机制
        5.3.1 内生性脱贫动力提升机制的健全
        5.3.2 贫困人口参与扶贫决策机制
        5.3.3 建立提升内生性脱贫动力的相关法规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我国贫困人口每分钟减少20人(论文参考文献)

  • [1]百年红色精神谱系之十一 脱贫攻坚精神[J]. 韩延明. 党史博采(上), 2021(11)
  • [2]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梦想[J]. 石妍,孙宏波,常馨予. 共产党员, 2021(13)
  • [3]新时代我国相对贫困问题研究[D]. 丰丽娟.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2)
  • [4]纪录片《宁远县扶贫纪实》创作报告[D]. 李宇鹏. 广西大学, 2020(07)
  • [5]抗日战争时期四川省制糖技术改良研究(1937-1945)[D]. 张然. 西南大学, 2020(02)
  • [6]基于贫困人口信息需求的信息扶贫模式研究[D]. 马玉莹. 郑州大学, 2020(02)
  • [7]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视阈下的中国农村扶贫问题研究[D]. 杨皓.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8]精准扶贫视域下扶志扶智研究 ——以陕西省X县为例[D]. 徐媛媛.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9]重疾对居民家庭贫困的影响分析[D]. 叶帆.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10]六盘水市贫困人口内生性脱贫动力提升策略研究[D]. 黄璐琳. 贵州大学, 2019(12)

标签:;  ;  ;  ;  ;  

我国贫困人口每分钟减少20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