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活血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0例

益气活血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0例

一、益气活血法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30例(论文文献综述)

陈强[1](2021)在《补气活血通痹方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临床运用补气活血通痹方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收集并分析临床数据来评价补气活血通痹方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进一步推广补气活血通痹方的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就医的患者,经入组标准筛选后共选择98例,随机分至治疗组或者观察组,每组49例研究对象。入组患者均经过临床常规治疗后,对照组方案:甲钴胺片,每次0.5mg,一日3次;治疗组方案: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补气活血通痹方,一日1剂,一日2次。两组接受2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4周。收集治疗前和治疗后的数据,并在两组内与组间进行比较,以检验在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中补气活血通痹方的有效性。结果1.基线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资料无显着差异(P>0.05),可比性较好。2.中医疗效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1.22%,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方案有效性更好。3.中医症候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各自组内比较,治疗后均较前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治疗组降幅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治疗组方案能更好的改善中医症候。4.MDNS评分比较:治疗前后的MDNS评分组内比较中,两组的MDNS评分均在治疗后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两组治疗后的组间比较中,治疗组MDNS计分降幅大于对照组(P<0.05),提示在降低MDNS分数方面治疗组效果更好。5.神经传导速度比较:治疗后两组神经传导速度均升高(P<0.05),两组的治疗方案在提高神经的MNCV、SNCV方面均有效果;比较治疗后两组组间数据结果,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治疗组方案提高神经传导速度的优势更大。6.SOD水平的比较:治疗方案干预前后的组内比较中,治疗组治疗后SOD水平较前升高(P<0.05),观察组的SOD水平未产生明显变化(P>0.05),表明治疗组方案具有提高SOD水平的效用。7.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尚未表现出明显变化(P>0.05),提示两组治疗方案对血糖产生影响的可能性较低。结论治疗辨证属于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时,与单用甲钴胺片相比,补气活血通痹方配合使用甲钴胺片有可见的优势:明显减轻患者症状,降低中医症候评分和MDNS评分,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利于机体抗氧化能力的增强,且安全性好,引起血糖波动可能性小,临床应用价值高,可以推行使用,也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于洋[2](2020)在《基于数据和典型病例分析清热利湿化瘀法治疗消渴痹证》文中提出目的: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运用清热利湿化瘀法的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临床疗效,为DPN 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利用计算机系统检索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资源系统4大数据库,搜集数据库建库到2019年6月期间,运用清热利湿化瘀法治疗DPN患者的随机临床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提取临床总有效率、神经传导速度、血糖结果后,使用RevMan5.3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选用导师门诊应用清热利湿化瘀法治疗DPN的典型病例,分析病例,进一步印证该治法的有效性。结果:1.本文纳入12篇中文文献,共计889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临床总有效率方面,无论清热利湿化瘀中药单用还是联合西药治疗DPN,临床总有效率均高于单用西药。②神经传导速度方面:与单纯西药相比,清热利湿化瘀中药能有效改善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胫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腓总神经感觉传导速度。③改善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方面,中药相比于西药效果无差异。2.通过典型病例分析可见使用清热利湿化瘀法中药能有效缓解DPN患者的症状。结论:现代生活饮食习惯和环境,导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多受湿热邪气的影响,本文分析结果显示,清热利湿化瘀中药对比西药,能更加有效地缓解临床患者的症状,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在临床治疗DPN应开放思路,灵活运用,结合具体情况,应用清热利湿化瘀法治疗DPN湿热瘀阻证患者,提高疗效。

王宏伟[3](2019)在《穿山龙薯蓣皂苷对PDPN大鼠坐骨神经形态及NF-κB蛋白表达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建立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大鼠实验动物模型,研究穿山龙提取物薯蓣皂苷对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坐骨神经组织形态和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坐骨神经核转移因子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材料与方法:选择SPF级雄性Wistar大鼠136只,体重180-200g,适应性喂养一周后,按照随机原则,选取24只,分成3组,每组8只,分别为2周、4周、8周对照组,其余112只进行造模,将造模成功后的大鼠,随机分为2周、4周、8周模型组、薯蓣皂苷高剂量组、薯蓣皂苷低剂量组、强的松组(每组不少于8只)。造模采用2%链脲佐菌素溶液(Streptozotocin,STZ)53mg/kg(PH4.2的0.1mol/l枸椽酸缓冲液配制),将其注入腹腔进行干预。观察给药后2周、4周、8周大鼠行为特征、血糖、体重、神经传导速度、痛阈情况的变化,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大鼠坐骨神经组织形态,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坐骨神经核转移因子NF-κB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1.模型组大鼠精神状态差,多饮、多食、多尿、毛色暗黄无光泽,行动迟缓,蜷卧弓背等,各给药组大鼠状态优于模型组,其中薯蓣皂苷高剂量组和西药强的松组大鼠状态改善较为明显。2.模型组、各给药组较正常对照组大鼠血糖水平有明显的提高(P<0.01);各给药组较模型组大鼠血糖水平有降低的趋势(P>0.05)。3.模型组、各给药组较正常对照组大鼠体重水平有明显的减轻(P<0.01),随着病程的延长,模型组和各给药组大鼠体重缓慢增加,各给药组较模型组大鼠体重无明显差异。4.模型组、各给药组较正常对照组大鼠神经传导速度明显降低(P<0.01),各给药组较模型组大鼠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升高(P<0.01)。5.模型组、各给药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大鼠痛阈值明显升高(P<0.01),提示PDPN造模成功;2周时,薯蓣皂苷高剂量组、强的松组大鼠痛阈值与同期模型组比较降低(P<0.05);4周、8周时,各给药组较同期模型组大鼠的痛阈值显着下降(P<0.01),薯蓣皂苷低剂量组和蓣皂苷高剂量组相比较,同期的大鼠痛阈值明显升高(P<0.01),强的松组较同期薯蓣皂苷高剂量组大鼠的痛阈值升高(P<0.05),强的松组较薯蓣皂苷低剂量组大鼠的痛阈值降低(P<0.05)。6.正常组:分别在实验2W、4W、8W后进行观察,可以看出坐骨神经有髓神经的排列均匀、有秩序、成束排列,纤维与纤维之间严密的结合在一起,能够观察到呈紫红色的轴索在每一条神经中间出现。在轴索的外面可见到呈现蓝色的Schwann细胞核,外形呈长圆型。模型组:分别在实验2W、4W、8W后进行观察,可以看到坐骨神经有髓神经的纤维排列不均匀,杂乱无章,较分散,出现数量下降、结构不清晰、形态不规整等变化。在一部分神经当中,能够看到神经出现肿胀,神经纤维之间的缝隙增大,随着时间的增加,这样的变化逐渐加强,2周<4周<8周。2周时,有髓神经可见细小的损伤变化(见附图4);4周时,可以看到有髓神经纤维的排列不均匀,杂乱无章,有的神经纤维密度不均匀,有的轴索出现收缩(见附图5);8周时,可以看到有髓纤维的排列更加散乱无秩序,脱鞘、密度不均匀更加严重,大多数轴索都萎缩变细,严重的消失不见,同时雪旺氏细胞核减少(见附图6)。各给药组:采用STZ造模之后,各给药组大鼠的坐骨神经也产生相似的病理变化,不过随着时间的增加,与模型组相比,大鼠治疗组(薯蓣皂苷低剂量组、薯蓣皂苷高剂量组、强的松组)的损伤程度,显着降低,可以看到神经细胞的排列渐渐紧凑规则,肿胀程度降低,在神经纤维四周,可见散在的雪旺氏细胞核,轴索变的清晰可见。在治疗组之间,高剂量组的效果显着,强的松组其次,低剂量组效果最弱,3个治疗组改善效果排列如下:2<4<8周。(见附图7)。7.和正常组相比较,造模组大鼠坐骨神经中核转移因子NF-κB蛋白表达,有显着性的差异(P<0.01);模型组和各治疗组的NF-κB的表达,在2周的时候相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4周、8周模型组与各治疗组比较,表达明显上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2周各治疗组之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4周各治疗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8周各治疗组之间比较,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穿山龙提取物薯蓣皂苷对NF-κB的激活起到抑制作用;病程不断延长时,各治疗组NF-κB表达具有下降趋势。结论:穿山龙提取物薯蓣皂苷可提高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神经传导速度,降低痛阈值,对受损的坐骨神经起到保护的作用,延缓神经损伤的进程。

罗彪[4](2019)在《五味消渴除痹方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五味消渴除痹方对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多伦多积分、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印证其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随机分组对照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60例分为两组,均予糖尿病基础治疗,包括血糖监测、健康教育、医学营养治疗、运动治疗及降糖药物治疗,对照组(30例):予甲钴胺片口服,0.5mg/次,3次/d。观察组(3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五味消渴除痹方汤剂口服治疗。两组均以4周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中医证候积分、多伦多积分、神经传导速度等指标变化情况,并观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记录不良反应,以评估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1.综合疗效:治疗组有效率为93.1%,对照组有效率为69.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单项中医证候积分及中医证候总积分:两组均能够降低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及总积分。治疗组改善四肢疼痛、肢体麻木、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自汗的积分及中医证候总积分优于对照组(P<0.01或者P<0.05)。3.多伦多积分:两组治疗均能降低多伦多积分。治疗组降低多伦多积分优于对照组(P<0.01)。4.糖代谢指标:两组均能降低FBG、2hPG、HbA1C。治疗组降低FBG、2hPG优于对照组(P<0.05或者P<0.01)。5.神经传导速度:两组均能提高双侧胫神经MCV、双侧腓浅神经SCV。治疗组提高左侧胫神经MCV、右侧腓浅神经SCV优于对照组(P<0.05)。6.安全性方面: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在基础治疗的前提下,五味消渴除痹方联合甲钴胺能改善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及多伦多积分,能够改善糖代谢指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神经传导速度,临床疗效肯定,优于单用甲钴胺治疗,且安全性良好。

段力[5](2017)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证治规律及诊疗信息挖掘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归属于糖尿病神经并发症范畴,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高达60%-90%。美国糖尿病协会关于DPN的定义,简单描述为"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糖尿病患者出现末梢神经损伤的症状或体征"。DPN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特征为四肢远端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早期表现为四肢对称性疼痛(钝痛、刺痛、胀痛、灼痛、钻凿痛、刀割样痛、撕裂痛等)、麻木,冷凉、蚁行感、虫爬感、踏棉花感、冰凉感、触电感,肌电图显示周围感觉或运动神经传导障碍。晚期则出现肌无力、肌萎缩、足部感染、难治性溃疡、坏疽以及创口难以愈合,最终可能导致截肢。DPN患者病情迁延难愈,致残率高,治疗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同时给患者个人、家庭和整个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目前西医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都不十分明确,亦缺乏有效的特异性治疗方法及治疗药物。近年来,中医药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上显示出自身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中医药不仅可以明显改善DPN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化指标,还可以修复神经,促进血液循环,减少患者对西药的依赖,但是由于缺乏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试验,难以形成高级别临床证据,严重制约了中医药的推广和转化。然而,可喜的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研究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例如数据挖掘技术的运用,多元统计方法的介入,真实世界临床诊疗资料所提供的海量数据等,为深入研究DPN的病因病机、证治规律、发病特点、卫生经济学特点、诊疗规律等提供较强的技术保障。目的:1.通过对2010年1月至2017年3月期间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公开发表的有关口服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文献进行研究,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常见辨证分型、证候要素、常用治法、中医症状、舌苔脉象和处方用药规律进行梳理、归纳、分析、总结,围绕中医"病-证-症-治-方-药"的总体框架探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证治规律,为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科研和临床用药提供一些有益参考,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特色和优势。2.基于广东省中医院大数据平台和真实世界临床诊疗资料,将传统中医药理论和现代数据挖掘技术、多元数理统计方法有机结合,对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广东省中医院第一诊断为"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住院患者的基本信息、住院费用、发病特点、证候规律、证素规律、合并疾病规律等进行频数分析、t检验、卡方检验、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神经网络分析等,以期将临床诊疗数据转化成新的知识和信息,并形成决策智慧,从而为临床诊疗行为的规范、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以及中医标准化、客观化的推动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也为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些参考信息。方法:1.第一部分为DPN证治规律,通过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3月期间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公开发表的有关口服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文献,对其证型、证素、治法、症状、舌苔脉象、方药等进行梳理,采用频数、构成比、因子和关联规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2.第二部分为DPN诊疗规律,以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广东省中医院第一诊断为"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梳理电子病历中年份、年龄、性别、住院天数、住院次数、住院科室、入院病情、付款方式(费别)、总费用、床位费、总药费、西药费、中药费(中草药费、中成药费)、放射费、化验费、诊疗费、检查费、主病中医名称、主病中医诊断、主病西医诊断、次病西医诊断等数据内容。采用Excel2007构建数据仓库,规范术语、清洗数据。应用频数分析、t检验、卡方检验、、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神经网络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与多元统计方法对DPN患者基本信息、住院费用、发病特点、证候规律、证素规律、合并疾病规律等进行分析,运用SPSS和EXcel2007结合进行作图。结果:第一部分:基于文献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证治规律研究1.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常见中医证型有气虚血瘀、气阴两虚、瘀血阻络、痰瘀阻络、阳虚血瘀和肝肾阴虚。气虚血瘀证对应的治法为益气活血、通络止痛,气阴两虚证对应治法为益气养阴,瘀血阻络证对应治法为活血化瘀,痰瘀阻络证对应的治法为化痰通络、活血化瘀,阳虚血瘀证对应的治法为温阳益气、活血化瘀,肝肾阴虚对应治法为补肝益肾;(1)气虚血瘀证常用中药为黄芪、当归、鸡血藤、川芎、红花、桂枝、牛膝、白芍、桃仁、地龙、丹参、赤芍、木瓜,代表方剂为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活血汤;(2)气阴两虚证常用中药为黄芪、鸡血藤、当归、地龙、丹参、地黄、川芎、白芍、赤芍、麦冬、红花、桂枝、牛膝、葛根、桃仁、太子参、山药,代表方剂为增液汤;(3)瘀血阻络证常用中药为黄芪、鸡血藤、地龙、丹参、当归、地黄、川芎、白芍、赤芍、麦冬、红花、葛根、桂枝、牛膝、桃仁,代表方剂为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4)阳虚血瘀证常用中药为黄芪、葛根、鸡血藤、白芍、地龙、生姜、细辛、通草、大枣、三七、附子、大枣,代表方剂为补阳还五汤、当归四逆汤;(5)肝肾阴虚证常用中药为鸡血藤、丹参、细辛、通草、黄芪、黄精、葛根、白芍、麦冬、太子参,柴胡、生地,代表方剂为玉泉饮;2.常见的病性证素为血瘀、气虚、阴虚、痰、湿、阳虚,常见的病位证素为经络、肝、脾、肾,其中虚证证素为气虚、阴虚、阳虚,实证证素为瘀血、痰、湿、热、毒;3.常用中药有黄芪、当归、鸡血藤、桂枝、白芍、牛膝、川芎、红花、地龙、桃仁、赤芍、丹参、地黄、大枣、生姜、水蛭、麦冬、山萸肉、山药、苍术、获苓、黄连、陈皮、全蝎、太子参,主要为补气药、活血药、滋阴药。其中黄芪可以用于治疗麻木、疼痛、刺痛、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口干、冰凉、桂枝可用于治疗麻木、疼痛、冰凉;4.常用的治法有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温阳益气、补肝益肾。益气活血法可以用于治疗肌肤甲错、少气懒言、神疲乏力、麻木、自汗;益气养阴法可以用于治疗失眠、口干、疼痛、刺痛、麻木、神疲乏力;活血化瘀法可以用于治疗麻木、疼痛、消瘦、失眠、神疲乏力;通络止痛法可用于治疗肌肤甲错、麻木、刺痛、神疲乏力、少气懒言;(1)益气活血法常用中药有黄芪、当归、鸡血藤、红花、桃仁、川芎、白芍、牛膝、桂枝、地龙、赤芍、丹参;(2)化痰通络法常用中药有大枣、丹参、牛膝、川芎、蜈蚣、黄芪、猪苓、陈皮、茯苓;(3)活血化瘀常用中药有黄芪、当归、牛膝、桂枝、丹参、川芎、鸡血藤、地龙、陈皮、蜈蚣、山萸肉、玄参、红花、桃仁、赤芍、威灵仙、细辛、三七、紫花地丁;(4)通络止痛常用中药有黄芪、当归、川芎、红花、桃仁、白芍、牛膝、鸡血藤、桂枝、地龙、赤芍、丹参、地黄、木瓜;(5)益气养阴常用中药有黄芪、牛膝、当归、大枣、川芎、蜈蚣、黄柏、桂枝、鸡血藤、地龙、陈皮、山萸肉、玄参、柴胡、丹参;(6)活血通络常用中药有黄芪、当归、桂枝、鸡血藤、牛膝、蜈蚣、黄柏、太子参、地龙、山萸肉、枳壳;(7)温阳益气常用中药有黄芪、当归、大枣、玄参、牛膝、干姜、附子;(8)补肝益肾常用中药有大枣、牛膝、川芎、丹参、山萸肉、猪苓、赤芍、墨旱莲、枸杞子;5.常见方剂有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四逆汤和补阳还五汤;(1)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时常用的中药有黄芪、桂枝、鸡血藤、白芍、当归、牛膝、川芎、赤芍、地黄、生姜;(2)当归四逆汤加减时常用的中药有当归、川芎、红花、白芍、黄芪、忍冬藤、牛膝、鸡血藤;(3)补阳还五汤加减时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当归、牛膝、川芎、红花、地龙、赤芍、桃仁、桂枝、鸡血藤、丹参;6.常见症状有麻木、神疲乏力、疼痛、冰凉、刺痛、少气懒言、口干、腰膝酸软、自汗、失眠、口渴、蚁行感、肌肤甲错、头晕、畏风、灼痛。麻木见于阳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瘀血阻络证、气虚血瘀证和肝肾阴虚证;冰凉见于阳虚血瘀证;神疲乏力见于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阳虚血瘀证和瘀血阻络证;疼痛见于瘀血阻络证、气阴两虚证和阳虚血瘀证;头晕、腰膝酸软则见于肝肾阴虚证;7.常见舌苔脉象为舌体胖大、有瘀斑、瘀点,舌质暗红、暗、淡暗、紫暗、淡白、淡红、红、暗淡、淡、红绛、焦黑,舌苔薄白、薄黄、少苔、白滑、白腻、黄腻、白、薄白腻,舌边有齿痕,舌底脉络青紫、迂曲、怒张、紫暗,脉象细、沉、涩、数、弦、弱、滑、微、无力、疾、紧;8.常见药对有黄芪配当归、黄芪配鸡血藤、黄芪配白芍、黄芪配桂枝、黄芪配牛膝、黄芪配川芎、黄芪配红花、黄芪配地龙,桃仁配红花、桃仁配当归、葛根配木瓜、当归配细辛、丹参配地龙;9.常见药串有黄芪+牛膝+当归、黄芪+桂枝+白芍、黄芪+红花+当归、黄芪+川芎+当归、黄芪+白芍+鸡血藤、黄芪+鸡血藤+当归、当归+红花+黄芪、桃仁+红花+当归、黄芪+桂枝+鸡血藤、桃仁+红花+地龙+赤芍、当归+白芍+川芎+地黄+牛膝;第二部分:基于真实世界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规律研究1.基本信息情况共计771例DPN患者,其中男性303例(39.30%),女性468例(60.70%),年龄最大者88岁,最小者29岁,总体平均年龄为65±12岁,年龄段集中分布在45-65岁和70-90岁,共计占到总数的82.23%;DPN患者平均住院天数12±4.55天,平均住院次数为3.95±5.05次;不同年份住院天数总体呈下降趋势,而住院次数则总体上上升趋势;DPN患者人数随年份总体上逐年递增,发病率总体上也逐年增加;DPN患者几乎集中分布在内分泌科(90.14%),其次是神经科(6.36%),针灸科(1.17%),此三者共计占总数的97.67%。2.患者住院费用情况2.1DPN患者住院总费用中贡献最大的为药费、诊疗费和检查费;住院费用最大值为34706元,最小值为3496元,均数为12909土4629元,总体上住院费用随年份的增加而呈递增趋势;住院费用主要在内分泌科、神经科和针灸科产生;因素分析和神经网络分析发现住院天数、入院病情、住院次数、费别、住院年份、合并疾病个数对住院费用影响最大。2.2 DPN患者住院总药费总体上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次住院总药费中位数为3744.62元,占住院总费用中位数(12422.17元)的30.14%;住院药费也主要在内分泌科、神经科和针灸科产生;因素分析和神经网络分析发现住院天数、住院次数、入院病情、费别和合并疾病个数对住院药费影响最大;2.3 DPN患者住院检查费总体上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住院检查费也主要在内分泌科、神经科和针灸科产生;因素分析和神经网络分析发现费别、住院天数、住院次数、入院病情、合并疾病个数对住院检查费影响最大;3.患者中医诊断情况DPN患者常见的证候依次为气阴两虚血瘀、气阴两虚,湿热瘀阻、气阴两虚,湿浊瘀阻、气阴两虚,痰瘀内阻、气虚痰瘀阻络;常见证素为血瘀、气虚、阴虚、湿、热、痰、肾、脾、经络、阳虚、肝,其中病性证素为血瘀、气虚、阴虚、湿、热、痰、阳虚,病位证素为肾、脾、肝、经络,虚证证素为气虚、阴虚、阳虚,实证证素为瘀血、痰、湿、热;证素组合形式以三证素组合、四证素组合及五证素组合最为常见,占总体证素的90.92%;证素主要以血瘀、气虚、阴虚、湿、热、痰为核心,其中血瘀与气虚、阴虚、湿、热、痰、肾、脾、经络有关;阴虚则与血瘀、气虚、湿、热、痰有关;湿则与血瘀、气虚、阴虚、热有关;痰则与血瘀、气虚、阴虚有关;病位证素主要集中体现在经络和脾肾;中医证素可以归纳为六大类:第一类为气虚、阴虚、血瘀,对应气阴两虚血瘀证;第二类为湿、热,对应湿热内蕴证;第三类为经络、痰,对应痰瘀阻络证;第四类为脾、肾、阳虚,对应脾肾阳虚证;第五类为肝、气滞,对应肝郁气滞证;第六类为水停、寒、血虚,对应寒凝血虚,水停于内证。4.患者西医诊断情况DPN患者次要诊断合并疾病主要为高血压和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常见合并疾病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白内障、动脉硬化、脂肪肝等;DPN与糖尿病其他并发症的关联分析显示,与2型糖尿病病视网膜病变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2型糖尿病肾病和2型糖尿病周围血管病;DPN与脂代谢紊乱疾病的关联分析显示,两种疾病关联时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高血压关系最为密切,三种疾病关联时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高血压、高脂血症关系最为密切,四种疾病关联时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关系最密切,五种疾病关联时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高血压、高脂血症、脂肪肝、白内障关系最密切;年龄<30岁的患者合并疾病主要为2型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和高血压;30-45岁患者主要合并高脂血症、高血压、脂肪肝、高尿酸血症、2型糖尿病肾病等;45-65岁患者主要合并高脂血症、高血压、白内障、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脂肪肝、动脉硬化、高尿酸血症、2型糖尿病性肾病;65-70岁患者主要合并高血压、白内障、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高脂血症、动脉硬化、2型糖尿病性肾病、脂肪肝、2型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变;70-90岁患者主要合并高血压、白内障、动脉硬化、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高脂血症、骨质疏松、高尿酸血症、脂肪肝、2型糖尿病性肾病;合并疾病中,两种疾病关联时高血压与高心病、冠心病、2型糖尿病性肾病、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2型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变、动脉硬化、高尿酸血症、脂肪肝关系密切;三种及四种疾病关联时2型糖尿病并发症与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脂肪肝、动脉硬化、冠心病关系密切。结论:1..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因病机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病,本虚以气虚、阴虚为主,标实以血瘀为主,其次为痰、湿、热、毒,病位在经络,涉及肝、脾、肾三脏。气阴两虚是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基本病机,血瘀则是关键,二者几乎贯穿疾病的始终。2.气虚和血瘀的重要性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最常见证型为气虚血瘀;最常见证素为气虚、血瘀;最常用的治法为益气活血;最常用中药为黄芪、当归;最常用的药对组合形式为补气药+活血药、活血药+活血药;最常用药串组合形式为补气药+活血药+活血药、活血药+活血药+活血药;最常用的方剂为黄芪桂枝五物汤;最常见症状为麻木、神疲乏力;最常见舌苔脉象为舌体胖大、有瘀斑、瘀点,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舌边有齿痕,舌底脉络青紫,脉象细、沉、涩;可见气虚和血瘀在DPN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补气和活血是DPN最基本的治疗方法。3.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证-症-治-方-药"具体证治规律(1)麻木、疼痛、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肌肤甲错、自汗、舌体胖大、有瘀斑、瘀点、边有齿痕,舌暗或淡暗或暗红或淡或淡白或淡红,苔薄白或薄黄或白腻或薄白腻、舌底脉络青紫或迂曲或怒张,脉细或涩或弦或无力,常见于气虚血瘀证,治疗上予以益气活血,代表方剂为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活血汤,常用中药有黄芪、当归、鸡血藤、川芎、红花、桂枝、牛膝、白芍、桃仁、地龙、丹参、赤芍、木瓜。(2)麻木、疼痛、刺痛、失眠、口干、口渴、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红、红绛、苔薄黄、黄腻,脉沉或细或疾或数或涩或无力或微或弱,常见于气阴两虚证,治疗上予以益气养阴,代表方剂为增液汤,常见中药有黄芪、鸡血藤、当归、地龙、丹参、地黄、川芎、白芍、赤芍、麦冬、红花、桂枝、牛膝、葛根、桃仁、太子参、山药。(3)麻木、疼痛、刺痛、蚁行感、肌肤甲错、口干、口渴、舌有瘀斑、瘀点、舌质暗或暗红或紫暗,苔薄黄或黄腻,舌底脉络青紫或迂曲或怒张,脉涩或弦,常见于瘀血阻络证,治疗上予以活血化瘀,代表方剂为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常用中药有黄芪、鸡血藤、地龙、丹参、当归、地黄、川芎、白芍、赤芍、麦冬、红花、葛根、桂枝、牛膝、桃仁。(4)麻木、疼痛、冰凉、蚁行感、肌肤甲错、畏风、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质淡或淡白或淡红,苔薄白或少苔或白滑或白腻或薄白腻,舌底脉络青紫或迂曲或怒张,脉沉或涩或无力,常见于阳虚血瘀证,治疗上予以温阳益气活血,代表方剂为补阳还五汤、当归四逆汤,常用中药有黄芪、葛根、鸡血藤、白芍、地龙、生姜、细辛、通草、大枣、三七、附子、大枣。(5)麻木、疼痛、刺痛、蚁行感、口干、口渴、腰膝酸软、自汗、失眠、肌肤甲错、头晕,舌红或红绛,苔薄黄或黄腻,脉沉或细或疾或数或涩或无力或微或弱,常见于肝肾阴虚证,治疗上予以补肝益肾,代表方剂有玉泉饮,常用中药有鸡血藤、丹参、细辛、通草、黄芪、黄精、葛根、白芍、麦冬、太子参,柴胡、生地。4.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特点DPN患者集中分布在45-65岁和70-90岁两个年龄段,累及占到总数的82.23%,且女性平均年龄比男性偏大,人数比男性多,说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且以女性患者居多,同时DPN也可见于30-45岁和30岁以下人群,说明DPN可发生于何年龄段;DPN患者集中在内分泌科、神经科、针灸科,与DPN作为糖尿病的神经并发症的临床实际是相符合的。5.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住院费用的卫生经济学特点住院费用中药费、诊疗费、检查费贡献最大。住院费用、住院药费和住院检查费总体上随年份的增加而呈递增趋势;住院天数、住院次数、费别、入院病情、合并疾病个数是三者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缩短住院天数,减少无效及低效住院时间,加快病床周转,提高床位利用率,严格限制患者"搭便车"及"蹭医蹭药"的自主意识,控制公共医疗资源的浪费,减少患者住院次数,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提高专科科室及医院整体管理水平,完善制度规范及法律约束,加强合并疾病的教育、预防和控制,降低住院部西药药占比,提高门诊部中药药占比,提高医护积极性及工作效率等均有利于降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住院费用,减轻患者的负担。6.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证型证素规律DPN常见证候依次为气阴两虚血瘀、气阴两虚,湿热瘀阻、气阴两虚,湿浊瘀阻、气阴两虚等,说明气阴两虚是DPN重要的发病病机;DPN的证素主要以血瘀、气虚、阴虚、湿、热、痰为核心,病位证素主要集中体现在经络和脾肾,体现出DPN为先天受损,后天失养所致的特点。7.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合并疾病规律DPN患者合并疾病主要为脂代谢紊乱性疾病;DPN患者次要诊断疾病主要为糖尿病并发症和高血压;DPN患者常见合并疾病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白内障、动脉硬化、脂肪肝等;糖尿病并发症中,DPN与2型糖尿病病视网膜病变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2型糖尿病肾病和2型糖尿病周围血管病;脂代谢紊乱疾病中,DPN与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脂肪肝、动脉硬化、冠心病关系密切;合并疾病中,高血压与高心病、冠心病、2型糖尿病性肾病、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2型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变、动脉硬化、高尿酸血症、脂肪肝关系密切;2型糖尿病并发症与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脂肪肝、动脉硬化、冠心病关系密切。

朱蓉[6](2017)在《穴位相关中医护理技术干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运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以穴位为切入点,根据作用于穴位的不同方式将干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中医护理技术分为穴位注射、穴位按摩、穴位敷贴三类,收集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进行系统评价,分析穴位相关中医护理技术对DPN临床总有效率、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安全性四个结局指标的干预效果,以期为临床实施提供证据支持,为提高DPN中医护理技术临床试验性研究的质量提供方法学参考,为中医护理技术的推广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本研究运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按“PICOS”要素制定文献纳入排除标准,并拟定详细的检索策略。通过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Medline、Embase、AMED、CINAHL、CBM、CNKI、VIP、WanFang Data数据库,收集穴位相关中医护理技术干预DPN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的截止日期至2016年4月。使用EndNoteX7软件管理文献并去除重复文献,由3名研究者按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根据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偏倚风险评价标准”进行文献偏倚风险的评价,并自制数据提取表提取数据,最后采用Revman5.3.5软件进行Meta分析。系统评价穴位相关中医护理技术(穴位注射、穴位按摩、穴位敷贴)对DPN临床总有效率,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干预效果并评价其安全性,其中穴位注射干预DPN的研究中,为减少临床异质性,根据注射药物的不同进行亚组分析(subgroup analysis)。结果共纳入69项研究,其中穴位注射51项,穴位按摩8项,穴位敷贴10项。偏倚风险评价多为不清楚,系统评价结果如下:1.临床总有效率:(1)穴位注射的研究中,51项研究报告临床总有效率,Meta分析显示,穴位注射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比值比(odds ratio,OR)=4.51,95%可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3.80,5.37),P<0.00001]。根据注射药物的不同进行亚组分析,亚组分析显示弥可保穴位注射组、中药穴位注射组、B族维生素穴位注射组、其他药物穴位注射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2)穴位按摩的研究中,8项研究报告了临床总有效率,Meta分析显示,穴位按摩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OR=7.27,95%CI(4.44,11.90),P<0.00001]。(3)穴位敷贴的研究中,9项研究报告了临床总有效率,Meta分析显示,穴位敷贴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OR=4.03,95%CI(2.64,6.17),P<0.00001]。2.感觉神经传导速度:(1)穴位注射的研究中,10项研究报告了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NCV)改善情况,Meta分析显示,穴位注射组正中神经的SNCV改善优于对照组[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4.06,95%CI(3.47,4.64),P<0.00001]。5项研究报告了腓总神经的SNCV改善情况,Meta分析显示,穴位注射组腓总神经的SNCV改善优于对照组[MD=4.50,95%CI(3.13,5.87),P<0.00001]。各亚组分析显示,穴位注射组大部分SNCV的改善优于对照组。(2)穴位按摩的研究中,2项研究报告了左、右胫神经的SNCV改善情况,Meta分析显示,穴位按摩组左、右胫神经的SNCV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1.72,95%CI(-5.42,1.99),P=0.36],[MD=1.49,95%CI(-0.43,3.40),P=0.13]。(3)穴位敷贴的研究中,2项研究报告了腓肠神经的SNCV改善情况,Meta分析显示,穴位敷贴组腓肠神经的SNCV改善优于对照组[MD=2.38,95%CI(1.19,3.57),P<0.0001]。3项研究报告了正中神经的SNCV改善情况,Meta分析显示,穴位敷贴组正中神经的SNCV改善优于对照组[MD=1.17,95%CI(0.46,1.89),P=0.001]。描述性分析,2项研究胫神经的SNCV改善均优于对照组。3.运动神经传导速度:(1)穴位注射的研究中,9项研究报告了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NCV)改善情况,Meta分析显示,穴位注射组腓总神经的MNCV改善优于对照组[MD=3.88,95%CI(2.32,5.44),P<0.00001]。各亚组分析显示,穴位注射组大部分MNCV改善优于对照组。(2)穴位按摩的研究中,2项研究报告了左、右胫神经的MNCV改善情况,Meta分析显示,穴位按摩组左、右胫神经的MNCV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1.21,95%CI(-1.07,3.48),P=0.30],[MD=1.41,95%CI(-0.33,3.14),P=0.11]。(3)穴位敷贴的研究中,5项研究报告了腓总神经的MNCV改善情况,Meta分析显示,穴位敷贴组腓总神经的MNCV改善优于对照组[MD=2.47,95%CI(1.79,3.16),P<0.00001]。2项研究报告了腓浅神经的MNCV改善情况,Meta分析显示,穴位敷贴组腓浅神经的MNCV改善优于对照组[MD=2.49,95%CI(1.69,3.30),P<0.00001]。4.安全性:穴位注射有6例患者出现局部疼痛,另有一部分患者出现肌肉酸胀的症状。穴位敷贴有10例患者出现皮肤发红、瘙痒或皮疹的症状。但上述症状均逐步缓解或消失,穴位按摩无不良反应。结论穴位相关中医护理技术(穴位注射、穴位按摩、穴位敷贴)对DPN患者是一种有效、较安全的护理技术。穴位注射的临床总有效率、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方面优于对照组,不同药物的亚组分析大部分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穴位按摩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穴位敷贴的临床总有效率、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安全性评价中,穴位注射有6例患者出现局部疼痛,另有一部分患者出现肌肉酸胀的症状。穴位敷贴有10例患者出现皮肤发红、瘙痒或皮疹的症状。但上述症状均逐步缓解或消失,穴位按摩无不良反应。由于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多为不清楚,部分结局指标纳入的研究较少,因此需谨慎对待此研究结论。今后应开展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规范报告的形式,将高质量的证据运用于DPN中医护理技术的临床实践。同时,需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中医护理技术。

赵艳[7](2016)在《益气活血法综合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章总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阐述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研究进展;第二部分为临床研究,是基于北京中医药科技发展基金项目“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的中医内服外治综合治疗研究”(QN2015-06)开展的益气活血法中药内服外治综合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目的:观察中医益气活血法综合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于2015年7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中医科门诊及病房共收集符合条件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患者66例,将入组患者按就诊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在生活方式干预以及西药常规降糖方案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予口服甲钴胺片0.5mg,3次/日;治疗组患者予口服益气活血汤,水煎服,每日一剂,一日二次,以及外用通络外洗方足浴,每日一剂,一日一次。两组患者均进行8周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疗效、多伦多临床评分、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腓总神经运动及感觉纤维传导速度的变化。运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包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治疗结束后,共收集了60份病例,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结果如下所述:①中医症状积分:两组治疗后的中医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P<0.05),治疗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②中医证候疗效:在治疗结束时,治疗组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10%,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O.05)。③多伦多临床评分:两组治疗后的多伦多临床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P<0.05),治疗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④血糖情况:治疗组治疗结束后的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结束后的空腹血糖较治疗前有所升高(P<0.05),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P>0.05);在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改善情况上,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⑤腓总神经的传导速度:治疗结束时,对照组的运动、感觉纤维传导速度以及治疗组的感觉纤维传导速度较治疗前均无明显改变(P>0.05)。治疗组的运动纤维传导速度较治疗前有所升高(P<0.05)且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活血法内服外治综合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较甲钻胺片显着,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②能提高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③能改善患者的多伦多临床评分。④有助于降低患者的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⑤能提高患者腓总神经运动纤维的传导速度。

郝宏铮[8](2016)在《木丹颗粒干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代谢组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建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模型,模拟出与气虚血瘀表征相对应的证候模型,通过对模型组血浆标本的代谢组学研究,寻找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病变的特征性代谢产物,分析代谢产物变化规律,探讨其不同代谢途径对生理病理相关改变的作用机理,探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的分子变化机制,从而进一步揭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的证候本质。同时运用代谢组学的技术与方法,从机体内源性代谢物的角度阐释木丹颗粒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机制及作用靶点,为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作用机理的系统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材料与方法:1动物疾病模型的制备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180士20)g共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两组:空白对照组(n=10)和模型组(n=30)。空白对照组常规基础饮食,模型组给予高糖高脂饲料喂养,共8周。造模前禁食12小时,模型组给以一次性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溶液(Streptozotocin,STZ)诱发糖尿病。72小时后通过血糖仪测定大鼠尾静脉血血糖,血糖大于16.7mmol/L者列入观察对象,正常对照组大鼠一次性腹腔注射相等容积0.1mol/L枸椽酸缓冲液。然后模型组单日喂食甘蓝1520g/只,并放于水槽中游泳至出现半数以上沉降;双日持续高糖高脂饲料喂养,共4周,建立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气虚血瘀证模型。观察并记录大鼠的一般状态、气虚血瘀证的生物表征、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变化情况,测定大鼠神经传导速度、热板舔足间隔时间及血液流变学异常改变的相关指标,动物解剖经电镜光镜确认模型大鼠神经细胞出现变性坏死的病理性改变。所有实验数据均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19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各组实验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x±)表示。各组数据平均数之间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时判定有显着性差异,P<0.01被认为有非常显着性的差异。2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随机选取制备成功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模型组(n=7)和空白组(n=7)大鼠血浆样品进行分析,按质量数生成总离子流数据(Total Ion Chromatogram,TIC)经Masslynx V4.1工作站进行峰匹配、峰对齐、归一化等处理后,导入SIMCA-P11.5(umetrics,umea,sweden)软件中,运用主成分分析(pca)等方法,产生得分矢量图(scoreplot)用以获得样品分类信息,载荷矢量图(loadingplot)用以发现潜在的生物标志物,通过代谢标记物的一级和二级质谱信息,结合数据库检索、查阅文献和对照品确证,完成基于uplc-ms的大鼠血浆代谢标记物谱中代谢物的鉴定,并追溯其来源和代谢途径。首先,根据保留时间和质荷比,在总离子流色谱图中提取得到代谢标记物的提取离子色谱峰。第二步,通过提取离子色谱峰得到代谢物的一级质谱图,找到其准分子离子和相关离子,确定代谢物的分子量。第三步,对代谢标记物进行二级质谱扫描,获得代谢物的结构信息。第四步,利用国内外相关代谢组学标志物在线数据库,通过代谢物的分子量进行检索,得到若干候选化合物。比较代谢物的二级质谱信息,去除不相关的化合物,完成代谢物的鉴定。第五步,参照可以获得的对照品,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分别对血浆样品和对照品进行分析,通过比较二者的保留时间、一级和二级质谱信息对鉴定结果进行确证。3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应用木丹颗粒干预后的代谢组学研究将制备成功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大鼠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模型组(n=7)和中药组(n=7)。根据临床患者每日中药服用剂量换算成大鼠的每日等效剂量为4.375g/kg,中药组大鼠每天灌胃二次,连续4周。通过uplc-ms技术检测,观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模型经木丹颗粒治疗干预后,血浆中小分子代谢物组的差异性变化趋势,并对大鼠血浆uplc-ms代谢物谱分析方法系统稳定性进行验证,同时考察仪器精密度、实验方法可重复性、血浆样品及系统的稳定性。结果:1.造模开始后,模型组大鼠逐渐出现游泳半数沉降间隔时间缩短,耐力逐日下降,进食减少,倦怠懒动,精神萎靡不振,体毛光亮度减退,粪便时软时溏,或便次增多,4周后模型组大鼠开始出现耳部血管脉络扩张充血,口唇周围发黑、爪尾部紫暗等瘀血症状。2.8周后模型组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分别出现异常改变,造模结束后模型组出现血糖升高,动物解剖经电镜光镜分析提示变性坏死及神经脱髓鞘改变,舔足间隔时间延长,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血液流变学改变。3.通过uplc-ms进行血浆代谢物谱研究在空白组及模型组均可发现精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胆酸及lpc,与空白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浆中精氨酸,色氨酸,胆酸和溶血磷脂酰胆碱(lpc)18:2的水平显着升高;苯丙氨酸,lpc18:0,lpc18:1和lpc18:2的水平显着降低。提示这几种物质在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大鼠血浆中存在异常改变,可能为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相关的生物标记物。4.通过uplc-ms进行血浆代谢物谱研究发现,与模型组大鼠相比,中药组大鼠血浆中色氨酸,lpc(20:4)和pc(36:4)的水平显着升高;苯丙氨酸,lpc(14:0),lpc(16:0/0:0),lpc(0:0/18:0),lpc(18:0/0:0),lpc(18:1),lpc(0:0/18:2),lpc(18:2/0:0)和胆酸的水平显着降低。提示这几种物质在应用木丹颗粒干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大鼠后其血浆中的含量发生改变,可能为木丹颗粒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机理提供新的依据。结论:1.本实验运用病证相结合的方法,引入“生物表征”的评价指标,在采用中医研究中较为公认的劳倦内伤“半数沉降”的方法制备气虚血瘀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相关病理指标模型,结果较为成功的建立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的动物模型。既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判定标准,同时也具有气虚血瘀模型表征的生物学特征。2.实验中发现精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胆酸及多种lpc等物质可能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大鼠特征性的代谢产物,对应用代谢组学方法早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治提供了新的思路。3.通过对实验模型组大鼠血浆代谢标志物代谢途径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分析可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制可能是下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调节异常;多巴胺(da)或去甲肾上腺素(ne)合成减少,而同时生成假性神经递质羟苯乙醇胺和苯乙醇胺,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苯丙氨酸代谢异常导致维生素b12缺乏;血管舒缩功能异常、血管通透性改变,内皮功能损伤,一氧化氮(no)合成和释放减少,na+-k+-atp酶活性降低,氧自由基损伤,氧化应激,血管炎症反应增加;糖脂代谢异常改变。4.木丹颗粒通过多种途径、不同靶点、双向调节等方式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进行干预治疗。不仅能使色氨酸,lpc(20:4)和pc(36:4)水平显着升高;同时也使苯丙氨酸,lpc(14:0),lpc(16:0/0:0),lpc(0:0/18:0),lpc(18:0/0:0),lpc(18:1),lpc(0:0/18:2),lpc(18:2/0:0)和胆酸的水平显着降低。通过用药干预后下游的代谢标志物出现的趋势特点推测出木丹颗粒作用机制。5.采用超高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是研究病证结合的中医动物模型有效手段之一,同时根据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代谢产物的变化规律推测出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相关中药机理研究建立了良好的平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9](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指出

刘彦辰[10](2013)在《经方贴敷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中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致死或是致残最为常见的原因之一。由于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人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口逐年趋向老龄化的问题及生活方式上的改变,都是使得糖尿病发病率一直在不断的节节上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们的预测,202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将达到3亿人数,如今己被医学界一致列为继心血管疾病、肿瘤之后排行中的第三杀手,然而这其中兼患有DPN的人数约占55%-85%,由此可知DPN有着非常高的发病率。然而本病的临床的症状表现多见复杂,大多数主要是因为感觉和自主神经受累,兼伴有运动神经元比较轻微的受损,尤其是以周围性神经的损害。临床上多是以损害四肢远端为主,上肢受累较轻,下肢受累较重,并且在早期的时候是以感觉障碍为主要症状,一般上可各别表现为双侧肢体远端并呈对称性上的麻木、感觉减退、发凉、触电感、疼痛等,也有部份DPN患者可出现下肢远端感觉较为严重烧灼性的疼痛,也可常见夜间症状加重难忍而造成睡眠障碍导致失眠,继而引发运动功能减退,肌肉萎缩等甚至残废。所以现今应当积极的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同时也必需减少糖尿病并发症所引发的致死率、致残率等,除了改善临床症状外,在治疗上也需进一步达到并且提高DPN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控制病情方面将显得更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1.理论部份(1)DPN的文献资料整理DPN的治疗目前现代医学尚无治疗上的特效药物,临床上可用的有效西药相关研究也鲜少。本文系统分析总结和归纳了古代和现代医家们对于DPN的认识以及近代有关的研究进展。针对DPN的机理探讨,祖国医学认为按照本病的症状将其归属“痹证”、“痿证”等范畴,中药通过其多靶点作用机制的特色在DPN的治疗中凸显优势。现今多数医家学者们均认为消渴病合并痿症、痹证等范畴,皆可归属本病之病因病机。并针对治疗本病上进行大量相关且深入的研究,虽然各位医家在针对本病发病的原因以及病机的转化有着多数不同的观点,但大致都认为本病是由于正气的不足,导致气血上阴阳亏损,致邪滞经络,再因脏腑功能的失调及气血不濡筋骨而引发此病。针对临床上的治疗上多以健脾补肾、活血化瘀、化痰通络、益气养阴等治法。(2)DPN的六经辨治规律探讨《伤寒论》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各方面均有详细记载,但是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却无有关确切的病名记载,相关文献极为有限,而从临床表现角度上来看,DPN多属于中医的“痹证”、“血痹”、“厥证”、“麻木不仁”、“脉痹”、“痿证”等范畴。其主要临床的症状可见:麻木不仁、手足逆冷、身重(肌无力、肌萎缩或瘫痪)、疼痛、瘙痒等,《伤寒杂病论》中亦有不少的论述。这些均与现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的描述有极大的吻合之处。归纳整理总结导师朱章志教授辨治DPN多年临床经验,提供本病临床上辨证治疗用药之思路以及加强六经辨证论治对DPN的依据。(3)贴敷药的文献资料整理贴敷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本文临床研究,在针对寒湿困脾证贴敷药的选取,以《伤寒论》中的当归四逆汤作为主方,意在于取其功能具有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功,中医学认为血虚寒气凝滞不达四肢末梢所致,以养血散寒之法治疗。此方被《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规范初稿》收录,作为治疗DPN阳虚寒凝证的主方,故本文研究以当归四逆汤为主方来治疗寒湿困脾型的DPN。2.临床部份(1)背景:目前来看,中医学上仍然缺乏统一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因病机上的认识和系统治疗的标准及规范化,此点仍需要各中医界医家学者们对本病进行更有系统的研究,《伤寒论》中谈及到以“脏腑经络、阴阳营卫、气血津液、痰瘀”之论,从中认识了解到六经是运行营卫的道路,病邪是由于通过六经从阳至阴、从实到虚、从经转腑、脏的传变规律,进一步而反映了六经理论中特有的生理状态与病理转归。六经辨证体系具有人体整体意识和动态变化的观念,辨证上运用此法更加具有优势来了解DPN的机理特性。中医治疗本病有很大优势,疗法多样,突出了祖国医学的特色;结合贴敷疗法,有着成本以及极为简便的使用特性上,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值得临床推广。(2)目的:①根据目前的现代研究进展来进行探讨,对于DPN的西医发病机理目前暂时尚未完全明白,这其中存在着许多种不同的学说,例如有肌醇代谢紊乱、微血管的功能和结构的异常、多元醇通路激活、脂质代谢异常、非酶促组织蛋白糖基化、基因因素等多种原因,临床上针对此病的发病机理而采用的治疗方法为控制高血糖,血管扩张剂、补充维生素、抗氧化剂、中肌醇、神经营养因子、应用醛糖还原剂的治疗应用以及针对本病临床症状的改善,但得到的整体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改善肢麻及疼痛感症状疗效有限。本研究以内服和外敷方式运用中医药来介入治疗糖尿病周围性神经病变治疗,增加其改善症状的疗效。②本研究运用《伤寒论》中六经辨证体系结合中医诊断学,来探讨DPN的辨证论治依据及经方贴敷(当归四逆汤)的运用之思路,并进一步探讨运用经方贴敷治疗寒湿困脾型消渴筋痹的治疗优势。(3)方法:本研究运用文献参考来了解DPN的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以《伤寒论》中六经辨证体系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痛变的病理机制,以内服和外敷方式来治疗,增加改善其症状的疗效。并研究运用现代医学《多伦多(Toronto)(?)临床神经病变评分系统(TCSS)调查表》、《寒湿困脾证症状分级量化表》做为肢体麻木改善情况进行测量。对符合标准的9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按对照组、治疗组及安慰组=1:1:1比例随机分组分配,其中对照组30例(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常规治疗+贴敷药)、安慰组30例(常规治疗+贴敷面粉)。(4)结果:90例患者经治疗1个月的临床观察中,贴敷治疗周围神经病变结果提示:三组TCSS评分,经统计分析结果提示,治疗组在神经症状、神经反射及感觉实验治疗前、后评分改善方面均优于安慰组及对照组(P<0.05);而安慰组只在神经症状、神经反射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而对感觉实验的改善疗效则与对照组相当(P>0.05)。提示表明治疗组具有明显的疗效,进一步说明在治疗寒湿困脾型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而言,以经方贴敷(当归四逆汤)来改善肢麻及疼痛感症状,具有明显的优势效果。在中医治疗寒湿困脾型筋痹之症状研究中,结果表明:经一个月的治疗后,三组患者治疗后的各项临床症状积分均有改善;在食少纳呆、口腻、头身困重、怯寒、腹满五项症状方面,治疗组的疗效均由于其余两组(P<0.05),而安慰组则略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说明中药贴敷的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总体优于安慰组及照组,而面粉贴敷的安慰组,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略优于对照组;在疗效评算中,治疗组中医症候疗效,有效率为80%,无效率为20%;安慰组中医症候疗效,有效率为60%,无效率为40%;对照组中医症候疗效,有效率为40%,无效率为60%。提示中药贴敷的治疗组在改善寒湿困脾临床症状方面,总体明显优于安慰组及照组。从本研究中以贴敷方式来做为治疗方式,可以明显看出中医药在治疗本病方面的多样及有效性。(5)结论: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其临床上的症状多数可见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以及自主神经。临症上最为多见的类型是以肢体远端呈对称性、感觉性周围神经病变。本病临床上的特征表现多为怕冷、麻木、烧灼感,甚至不能忍受衣被的摩擦。导师朱章志教授从医多年,精研《伤寒论》颇有心得,从“六经辨证”论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以“首辨阴阳”为依据,以六经辨证为大法,提倡天人合一、五运六气为治疗原则。认为:现今社会人们对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饮食结构和习惯上均发生变化,多偏好喜食肥甘厚味,进一步而损伤脾胃,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痰湿停聚。再加上广东岭南地区夏季较长且天气炎热,汗孔洞开,肌腾不密,不胜风寒之侵袭,出汗多则易伤阳;其次,现代人们夏季经常处于空调环境,然而这种寒凉,凉爽的空调之气,可视为就是一种非时之气,极易伤阳;再者,夏季气候炎热,人们多爱偏食生冷食物,冰冻饮料,容易导致寒邪直中中焦,损伤脾胃阳气;最后,现今社会人们生活忙碌,夜生活丰富,大多数人与农业社会时期比较均多偏于晚睡,阳不入阴而易耗损阳气。故临床上多见DPN患者的表现为肥胖、汗多足冷、腹胀纳呆、动则气短、舌苔白厚或腻、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脉沉弱等,均属阳虚湿盛的脉证,总结了“阳虚湿阻络瘀”为DPN主要关键病机以及常见的证型。

二、益气活血法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3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益气活血法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30例(论文提纲范文)

(1)补气活血通痹方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符号表
前言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1 密歇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评分表(MDNS)
    附表 2 中医症候评分表
    附表 3 知情同意书
综述 补阳还五汤类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基于数据和典型病例分析清热利湿化瘀法治疗消渴痹证(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库检索策略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文献筛选
        1.5 文献内容提取
        1.6 文献质量评价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基本特征
        2.2 文献质量评价
        2.3 Meta分析结果
        2.4 不良反应分析
        2.5 发表偏倚评估
        2.6 敏感性分析
第二部分 典型病例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消渴痹证的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3)穿山龙薯蓣皂苷对PDPN大鼠坐骨神经形态及NF-κB蛋白表达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穿山龙提取物薯蓣皂苷对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神经传导速度及痛阈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穿山龙提取物薯蓣皂苷对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坐骨神经组织形态及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4)五味消渴除痹方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1.1 病名认识
        1.2 病因病机认识
        1.3 中医治疗
    2 西医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2.1 发病机制
        2.2 治疗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脱落标准
    3 研究设计
        3.1 分组
        3.2 治疗方案
    4 观察内容
        4.1 一般资料
        4.2 基础检测指标
        4.3 安全性观察指标
        4.4 疗效性指标
    5 疗效评定标准
        5.1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5.2 多伦多积分评定标准
        5.3 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6 安全性评价标准
    7 统计
    8 结果
        8.1 治疗前分析
        8.2 治疗前后分析
        8.3 综合疗效分析
        8.4 不良反应
第三部分 讨论
    1 立论依据
        1.1 气虚血瘀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重要证型
        1.2 益气活血法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重要治法
        1.3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2 组方分析
    3 单味中药药性药效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综合疗效
        4.2 中医证候总积分及单项中医证候积分
        4.3 多伦多积分
        4.4 糖代谢指标
        4.5 神经传导速度
        4.6 安全性方面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技成果

(5)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证治规律及诊疗信息挖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综述一: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1.1.1 中医病名研究
        1.1.2 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1.1.3 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1.1.4 中医治疗研究
        1.1.5 小结与展望
    1.2 综述二: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西医研究进展
        1.2.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概述
        1.2.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流行病学调查
        1.2.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分类和诊断
        1.2.4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
        1.2.5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
        1.2.6 小结
第二章 中医证治规律及诊疗信息挖掘
    2.1 第一部分:基于文献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证治规律研究
        2.1.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2 研究结果
        2.1.3 讨论
        2.1.4 结论
    2.2 第二部分基于真实世界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诊疗规律研究
        2.2.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2.2 研究结果
        2.2.3 讨论
        2.2.4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统计学审核证明
致谢

(6)穴位相关中医护理技术干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前言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目的
    三、相关概念及操作性定义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
    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概述
        (一)西医学DPN研究现状
        (二)中医学DPN研究现状
    二、中医护理技术概述及其对DPN干预的研究现状
        (一)中医护理技术概述
        (二)中医护理技术对DPN干预的研究现状
    三、系统评价及其相关方法学介绍
    四、文献总结
第三部分 研究方法
    一、研究设计
    二、纳入和排除标准
        (一)纳入标准
        (二)排除标准
    三、文献检索
        (一)检索步骤
        (二)检索数据库
        (三)检索词
    四、筛选文献
    五、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六、数据提取
    七、数据分析
        (一)定性分析
        (二)定量分析
    八、评估发表偏倚
    九、技术路线图
第四部分 结果
    一、文献检索和筛选纳入结果
    二、筛选纳入文献的一般特征
    三、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四、统计分析结果
        (一)穴位相关中医护理技术对DPN临床总有效率的干预效果
        (二)穴位相关中医护理技术对DPN的SNCV干预效果
        (三)穴位相关中医护理技术对DPN的MNCV干预效果
        (四)纳入研究的发表偏倚
        (五)穴位相关中医护理技术对DPN干预的安全性
第五部分 讨论及研究结论
    一、讨论
        (一)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二)穴位相关中医护理技术对DPN干预的效果评价
        (三)穴位相关中医护理技术对DPN干预的安全性评价
        (四)研究的特色及优势
    二、研究结论
第六部分 研究的局限及展望
    一、研究的局限性
    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检索策略
    附录2 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标准
    附录3 数据提取表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7)益气活血法综合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西医研究进展
        1.1 流行病学
        1.2 分型与诊断
        1.3 发病机制
        1.4 预防与治疗
        1.5 小结
    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2.1 病名探讨
        2.2 病因病机
        2.3 中医药治疗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观察导入期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中医症状积分
        3.3 中医证候疗效
        3.4 多伦多临床评分
        3.5 血糖情况
        3.6 神经传导速度
        3.7 不良反应情况
    4. 结论
    5. 讨论
        5.1 气虚血瘀证是DPN临床常见的证型
        5.2 “益气活血汤”、“通络外洗方”的组方释义
        5.3 益气活血法与甲钴胺口服法的疗效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8)木丹颗粒干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论文一 气虚血瘀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模型的复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气虚血瘀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模型血液代谢组学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讨论
    小结
论文三 木丹颗粒干预气虚血瘀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模型血液代谢组学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代谢组学在中医证本质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10)经方贴敷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理论研究
    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流行病学
    2 现代医学对DPN的发病机制
        2.1 代谢障碍因素
        2.2 缺氧缺血学说
        2.3 神经营养因子
        2.4 其它因素
    3 DPN的临床表现
    4 诊断标准
        4.1 糖尿病诊断标准
        4.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
    5 现代医学治疗用药
        5.1 醛糖还原酶抑制剂
        5.2 改善微循环
        5.3 改善神经营养的药物
        5.4 抗氧化应激
    6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现况
        6.1 中医学对DPN的认识
        6.2 中医学对DPN病因病机的认识
        6.3 中医学对DPN的辨证论治
        6.4 其它疗法
        6.5 外治法
第二部分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经方应用研究现况
    1 伤寒论对DPN的认识
        1.1 手足逆冷
        1.2 身重
        1.3 麻木不仁
        1.4 身痒
        1.5 疼痛
    2 伤寒论对DPN的现代研究治法
        2.1 温经散寒
        2.2 温中祛寒
        2.3 温经解表
        2.4 温阳补肾
        2.5 清热燥湿
        2.6 活血化瘀
        2.7 其它
    3 经方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应用
        3.1 当归四逆汤
        3.2 黄芪桂枝五物汤
        3.3 芍药甘草汤
        3.4 桃核承气汤
        3.5 麻黄细辛附子汤
        3.6 乌梅丸
        3.7 肾气丸
        3.8 白虎加人参汤
        3.9 附子汤
        3.10 葛根芩连汤
        3.11 桂枝加葛根汤
        3.12 抵当汤、抵当丸
        3.13 大黄蟅虫丸
    4 导师朱教授辨证论治之思维
第三部分 中药(经方)外用贴敷治疗的研究进展
    1 穴位贴敷疗法的历史渊源
    2 贴敷疗法的辨证论治
    3 贴敷法的取穴特点
    4 贴敷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现代研究
第四部分 经方贴敷治DPN寒湿困脾型的疗效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调查对象
        1.2 调查病例样本数及分配
        1.3 DPN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撤出标准
        1.6 调查表
    2. 研究方法及治疗方法
        2.1 研究方法
        2.2 治疗方法
    3 研究指标
    4 观察指标
        4.1 一般项目
        4.2 疗效观察指标
    5 统计方法
    6 研究结果
        6.1 一般资料
        6.2 贴敷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之寒湿困脾型的疗效调查研究
    7 分析讨论
    8 病案举隅
结语
    1 结论
        1.1 理论部份总结
        1.2 临床部份总结
        1.3 体会
    2 本论文的创新点
    3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益气活血法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3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补气活血通痹方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强.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基于数据和典型病例分析清热利湿化瘀法治疗消渴痹证[D]. 于洋.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穿山龙薯蓣皂苷对PDPN大鼠坐骨神经形态及NF-κB蛋白表达影响的研究[D]. 王宏伟.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4]五味消渴除痹方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D]. 罗彪.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证治规律及诊疗信息挖掘研究[D]. 段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 [6]穴位相关中医护理技术干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系统评价[D]. 朱蓉.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12)
  • [7]益气活血法综合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D]. 赵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8]木丹颗粒干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代谢组学研究[D]. 郝宏铮.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6(01)
  • [9]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10]经方贴敷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研究[D]. 刘彦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10)

标签:;  ;  ;  ;  ;  

益气活血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