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严重干旱评价方法及研究

浙江省严重干旱评价方法及研究

一、浙江省严重干旱灾情评估方法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郭佳妹[1](2021)在《基于自然灾害的浙江省社会脆弱性与适应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日益威胁人类社会的发展,防灾减灾成为当前各国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随着国内外对防灾减灾的深入研究,专家学者开始重视社会经济系统本身已有的脆弱性,提出了社会脆弱性概念,并得到广泛应用。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国际学术界及各国政府开始探讨人类社会应对全球变化所采取的对策,由此展开对适应性的研究。浙江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社会经济与人口资源相对集中,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系统,使得浙江省更易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威胁浙江省的可持续发展。面对浙江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科学评估浙江省各市的社会脆弱性,揭示社会脆弱性的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探究家庭适应性现状,分析影响家庭适应性的因素,为家庭防灾减灾工作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本文首先总结归纳了浙江省的自然灾害现状,分析了自然灾害的成因。然后构建了社会脆弱性评价体系,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筛选指标,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计算社会脆弱性指数。从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动态分析浙江省的社会脆弱性现状,利用Arc GIS 10.2软件将结果展示出来,为区域防灾减灾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最后在社会脆弱性水平较高和自然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开展城市家庭应对自然灾害的适应性研究。因现实条件的限制,本文仅以杭州市家庭为例,简要介绍浙江省的家庭适应性现状,分析影响杭州市家庭适应性的因素,有针对性的开展家庭防灾减灾规划。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自然灾害的浙江省社会脆弱性评价研究浙江省社会综合脆弱性在时间尺度上整体呈下降趋势;在空间尺度上表现出杭州市、宁波市、温州市和台州市的社会综合脆弱性水平较高,湖州市、衢州市和舟山市的社会综合脆弱性水平较低。根据当前浙江省基于自然灾害的社会脆弱性现状,提出了相应的防灾减灾建议。(2)基于自然灾害的适应性评价研究——以杭州市家庭为例由调查问卷数据可知,杭州市家庭较为关注气象水文灾害。杭州市家庭对本地灾害应对能力的信任度较高,对本地灾害应对措施的满意度不高,对社区团结的满意度较高。根据Logistic模型分析结果可知,性别、家庭居住年限、灾害经历、经历灾害的类型、因灾造成损失的类型、了解灾害的方式、学习灾害知识的时间、家庭对本地灾害应对能力的信任度、家庭对本地灾害应对措施的满意度以及家庭对社区团结的满意度等变量均显着影响家庭适应性行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杜立新[2](2021)在《山西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耦合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长期以来,自然灾害都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山西省自然灾害频发,深受其影响,给人类带来巨大损失,包括经济和人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对其关注和治理不可或缺。如何防治自然灾害,提高自然灾害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协调度成为山西省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自然灾害理论和灾害风险模型,依据山西省2010-2019年近十年相关数据,运用投影寻踪(PP)-CRITIC-GIS对旱灾、洪灾、地灾分别进行实证研究,然后运用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对三种自然灾害赋权得到的综合风险进行评估与区划,最后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了山西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结论显示:第一,山西省干旱灾害风险大致呈现出从北向南递增趋势,高风险区位于太原和运城,轻风险区主要位于大同、忻州和阳泉。中、高风险区占山西省区域的近60%。第二,洪涝灾害风险呈现出从中间向南北两方递增的趋势,并且东南部更甚。各城市洪涝灾害风险差异较大,忻州洪涝灾害风险最小,长治风险最大。中和高风险区占整个山西省区域的55.6%。第三,地质灾害风险以太原为分水岭,呈现出以北风险较小,以南风险较大的趋势。太原市风险最高,忻州风险最低,临汾居中。中、高风险区约占山西省区域的56%,说明自然灾害对山西省整体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第四,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总体呈现出北部风险较小,南部风险较大的趋势。以太原为最高,忻州为最低。中、高综合风险区占到山西省区域的74.3%,将近山西省区域的3/4,可见自然灾害情况不容乐观,需得到各部门重视。第五,山西省主要处于勉强耦合协调阶段,自然灾害防治和经济发展勉强协调。其中协调城市有9个,失调城市有2个,忻州处于严重失调,而阳泉位于失调边缘;处于勉强耦合水平的有6个城市,分别为大同、朔州、吕梁、晋中、运城和晋城;临汾和长治处于初级耦合;太原位于高度耦合阶段。综上表明,山西省在加速发展经济的同时应该重视自然灾害风险的防治。

王培娟,唐俊贤,金志凤,马玉平,陈惠[3](2021)在《中国茶树春霜冻害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茶树作为我国主要经济作物,在早春萌发时易遭受霜冻害。我国茶树春霜冻多发于长江中下游,霜冻灾害指标可按照获取方法、数据类别、气象数据的时间尺度进一步细分。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茶树春霜冻发生次数虽呈下降趋势,但其危害不可忽视;其中,江南茶区茶树春霜冻的发生频率由南向北逐渐增加,随海拔升高逐渐增大。茶树春霜冻影响评估目前多集中于江、浙、皖、赣等茶区,且逐步由定性向定量发展;风险评估主要基于自然灾害风险形成机制划分不同的风险等级。今后,完善茶树春霜冻气象指标、构建基于茶园小气候的茶树春霜冻灾害指标、阐明全国茶树春霜冻时空分布特征、开展精细化茶树春霜冻风险评估将备受关注。

杜建斌[4](2020)在《旱灾对我国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及抗旱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旱灾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也是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5%以上,分析建国以来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生产情况的变化趋势及旱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对提高粮食主产省的抗旱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收集建国以来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农作物播种面积、旱灾受灾、成灾面积、粮食产量等数据,系统的分析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生产变化趋势和旱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并以部分省份为例总结不同区域的抗旱减灾措施,最后基于全球气候模型,模拟预测RCP4.5和RCP8.5情景下2031-2060年我国全国范围及粮食主产区不同干旱等级发生的频率及不同干旱等级所占比例,预测未来情景下我国主要粮食主产区干旱的演变趋势,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建国以来我国东北地区旱灾受灾和成灾面积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均高于其他三个粮食主产区,其中内蒙古省粮食平均受灾和成灾率均最高,其次为辽宁。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的粮食播种面积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黄淮海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基本保持稳定。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区,旱灾显着降低粮食单产和总产,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与粮食单产和总产均呈负相关。大部分粮食主产省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与粮食单产和总产的年变化率负相关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较大的年份与粮食单产和总产减产较大的年份相对应。(2)不同的种植区域有不同的抗旱减灾措施,东北地区针对玉米主要有育苗移栽、垄作、薄膜覆盖和免耕等抗旱措施,针对大豆有调整耕作方式和应急补灌等抗旱技术。黄淮海地区针对冬小麦、夏玉米主要有秸秆覆盖、应急补灌技术和优化灌溉措施等抗旱减灾技术。西南地区四川省抗旱减灾措施主要有合理种植制度和作物布局、合理的耕作技术、调整合适的播期和管理技术以避开旱灾的影响以及灾后的减灾农艺措施等四个方面。长江中下游的湖南省,年降雨量较大,但易发生季节性干旱,在湖南省主要采用避旱减灾种植模式,使用化学制剂调控避旱减灾技术以及干旱适应性防控高产栽培技术等。(3)在气候持续变暖情况下我国干旱发生将进一步加剧,本文基于全球气候变化模型对我国2031-2060干旱程度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在RCP4.5情景下我国大部分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均大于15%。东北、黄淮海、西南、华南、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均在15%以上,其中黑龙江北部、山东南部、江苏、广东、福建、江西、四川、陕西和西藏南部等地干旱发生频率在25%以上。在RCP8.5情景下我国不同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差异较大,西北大部分地区干旱发生频率低于5%,东北、黄淮海、西南、华南和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大于30%,其中黑龙江东北部、辽宁南部、山东南部、江苏北部、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福建等部分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大于40%。RCP8.5情景下干旱频率和干旱程度比RCP4.5情景高,对我国不同粮食主产区干旱预测表明在RCP8.5情景下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频率和程度比RCP4.5情景下进行加重,而西南地区在RCP8.5情景下干旱比RCP4.5情景下有所减缓。

王思成[5](2020)在《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滨海城市兼具高经济贡献度与高风险敏感度,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有赖于对复杂且多样化“城市病”风险的源头管控。而当前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偏重空间与设施的被动应灾,缺乏动态风险治理技术支撑,导致防灾能力认知不清、“平灾结合”缺失、多规衔接困难等现实矛盾,工程性综合防灾体系亟待引入精细化风险治理思路进行拓展与完善。论文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于智慧技术的滨海大城市安全策略与综合防灾措施研究》(13&ZD162)的支撑下,以安全风险治理为导向,探究滨海城市传统综合防灾规划体系的重构路径。全文按“发现问题--聚焦困难--寻找办法--应用反馈”的思路展开,在风险治理与防灾规划两大重要领域之间,构建耦合风险识别、评估与管控体系的综合防灾规划研究框架,将风险治理技术的应用,由规划前期分析,拓展到从编制到实施的全过程。通过理论探索、规划溯源、路径细化,辨析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机理特征,论证综合防灾规划困境及其重构路径,组建融合多元主体的风险评估系统,提出差异性防灾空间规划策略,达到摸清滨海城市安全风险底数、准确全面风险评估、提高综合防灾效率的目的。在风险治理理论探索层面。运用灾害链式效应分析方法,从物质型灾害和风险治理行为的“双视角”建立了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机理整体认知路径。由传统物质灾变能量的正向传递转为风险治理行为的反作用力研究,创建了风险治理子系统动力学模型,揭示出风险治理行为在应对物质型灾害“汇集-迸发”式的灾变能量正向传导时,具有“圈层结构”的逐级互馈特征,认为综合防灾规划的编制必须依此机理特征,形成多层级的防灾空间体系。嫁接风险管理学产品供应链的风险度量方法,构建了适用于滨海城市的灾害链式效应风险评估框架,认为综合防灾规划体系的重构,必须以全生命周期风险治理为目标,通过风险评估耦合风险治理技术与防灾空间体系,丰富了多学科交叉下的综合防灾规划理论内涵。在综合防灾规划溯源层面。论文通过纵向多灾种防灾技术演进分析,横向多部门防灾规划类比,认为现状综合防灾能力认知不清是导致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困境的根源。紧扣所有防灾规划均以最低防灾基础设施投资,换来最优防灾减灾效果的本质诉求,移植经济地理空间计量模型,首次提出运用综合防灾效率评价,规范并统一综合防灾能力认知方法。通过量化防灾成本、灾害产出、风险环境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得到影响我国滨海城市综合防灾效率提升的5个核心驱动变量,依此制定韧性短板补齐对策。通过对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机理与综合防灾效率的研究,得到风险治理技术与防灾空间规划的响应机制。分别从多维度风险评估系统的拓展性重构,多层级防灾空间治理的完善性重构,形成传统综合防灾规划体系融合“全过程”风险治理技术的重构路径,为当前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困境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在规划路径细化层面。突破传统综合防灾规划静态、单向的风险评估定式,细化“多维度”风险评估指标框架:通过多元主体的灾害链式效应分析,认为灾变能量在政府、公众与物质空间环境间,存在领域、时间与影响维度的衍生关系,逐项建立了集成灾害属性、政府治理、居民参与等多元主体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与评判标准,为综合防灾规划提供了理性数据支撑。改变防灾设施均等化配置或减灾措施趋同化集合的规划方式,细化“多层级”空间治理体系内容:通过多维度风险评估系统的组建,认为治理差异性是滨海城市防灾空间规划的关键点,针对不同空间层级的主导型灾害风险及其灾害链网络结构特征,分级划定风险管控与防灾规划的重点内容,最大程度地发挥防灾基建与管理投入的效用,提高综合防灾规划效率。以多元利益主体共同参与风险治理为目标,细化“全过程”综合防灾规划流程:认为耦合风险监测、评估、管控机制的综合防灾规划,必须具备风险情报搜集与分析、风险控制与防灾空间布局、风险应急处置与规划实施三个阶段。完整呈现了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体系的重构路径。通过天津市中心城区综合防灾规划的应用反馈,表明本文“全过程”风险治理、“多维度”风险评估、“多层级”风险管控的规划路径,有利于提升滨海城市整体韧性,可为其他城市开展安全风险治理,建设综合防灾体系提供研究范例。

赖宝帮[6](2020)在《基于台风相似性的台风灾害损失估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东南沿海地区是我国受台风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同时由于其现代化程度高、人口密集、财富密集度高等导致该地区在台风作用下的损失更为严重。因此,政府部门等需要进行防台救灾决策,而灾害损失估计是防台救灾决策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建立历史台风灾害数据库为灾害损失估计提供数据基础,从而对政府部门采取应急措施、保险公司制定合理的保险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历史台风灾害损失资料及台风特性的相似性开展灾害损失估计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通过台风灾害统计年鉴和国家应急管理部和民政部发布的台风灾害资料等途径收集历史台风灾损数据,进一步整理并建立历史台风灾害数据库。同时基于对数据库中2003年-2017年灾害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得到了台风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进一步对台风造成的灾害和灾害链进行分析,借助GIS软件实现台风路径及台风灾害的空间查询。为了从数据库中检索出与目标台风相似的台风,需要定义台风相似的标准,台风相似包括台风路径相似和属性相似。其中路径相似度采用加权相似离度的方法计算;台风属性包括登陆时间、台风强度、中心最低气压等,各属性的相似度采用加权海明距离反函数计算,然后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属性相似的权重从而确定台风的属性相似度。Arc GIS软件的缓冲叠加分析功能可以有效的缩小历史台风检索范围,从而可以提高台风相似路径的检索效率。由于历史台风的灾损数据都是依据当年社会经济条件进行统计的,为了利用历史台风的灾损数据估计目标台风的灾害损失,需要将历史台风的灾损数据进行归一化修正。基于统计年鉴中各年份CPI(居民价格消费指数)、城区人口密度和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数据,分别对直接经济损失、受灾人口和受灾面积这三个台风灾损指标进行归一化修正。考虑到不同地区抗灾救灾能力的差异,需要采用GDP总量对各地区的抗灾能力进行修正。基于对台风灾损指标和地区抗灾能力的修正分别建立了单个最相似台风的灾害损失估计模型和多个相似台风的灾害损失估计模型。选取历史1307号、1510号和1720号台风进行灾害损失估计模型的验证。通过与历史记录进行对比,该模型估计的结果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可以对未来登陆台风灾害进行灾前损失估计。

白雪燕[7](2020)在《基于EPIC模型的华东水稻旱灾风险评价》文中提出水稻是中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产量不足,会严重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威胁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自然灾害有很多,旱灾是其中之一。为减少水稻因旱灾造成的损失,有必要对水稻旱灾风险进行评价。华东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水稻生产基地之一。对华东地区的水稻旱灾风险进行评价,有助于优化田间管理方案,减轻旱灾风险,提高水稻的产量。水稻旱灾风险是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脆弱性和孕灾环境暴露性相互作用的结果。水稻旱灾风险评价是对未来水稻可能受到的旱灾损失进行综合定量评价。在评价方法上:脆弱性曲线法能够定量评价水稻旱灾中致灾和成害的关系;系统模拟法采用模型模拟水稻在旱灾情景下的生长情况,可以提前预测和计算得到的致灾因子危险性和水稻旱灾风险;多要素综合法在区域灾害系统的理论基础上,可以综合分析水稻旱灾的承灾体、致灾因子和灾情之间的关系。本文综合采用了脆弱性曲线、系统模拟和多要素综合三种方法定量的系统评价水稻旱灾风险。首先根据气象、土壤、水稻作物参数、水稻生育期和水稻单产等数据,对EPIC(Environmental Policy Integrated Climate)模型参数进行矫正。其次基于校准后的模型数据,对华东地区现在和未来的致灾因子危险性进行评价。再次构建脆弱性曲线定量评价水稻的脆弱性。最后按照现阶段的近期(2000-2019年),以及未来阶段以2030年为界限划分的中期(2010-2030年)和远期(2030-2050年)三个时期对华东地区水稻旱灾期望风险和不同年遇下的风险进行综合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华东地区水稻模拟与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价:模型参数本地化,验证出EPIC模型能够很好的模拟水稻生长发育情况;绘制不同年遇下的致灾因子危险性图谱。现阶段致灾因子危险性指数较高的地区包括福建省、山东省和江西省;RCPs浓度情景下,水稻单产有增加的趋势,20世纪50年代以前水稻单产波动较大;对比未来不同时期的致灾因子危险性图谱,发现未来气候变化下华东地区致灾因子的危险性整体上会有先大幅升高后缓慢降低的趋势。(2)华东地区水稻脆弱性定量评价:基于旱灾情景,绘制出不同尺度上的脆弱性曲线图。水稻脆弱性曲线图大致呈S型;在省级行政区尺度上,安徽省和山东省水稻脆弱性高。在地貌单元尺度上,平原和台地的水稻脆弱性高;影响脆弱性的因素包括种植面积、经济水平、暴露性和危险性等;降低水稻脆弱性,可以从承灾体、孕灾环境和致灾因子三个方面采取措施。(3)华东地区水稻旱灾风险评价:综合分析期望风险和不同年遇下的风险,研究水稻旱灾风险的时空动态分布规律。现阶段高风险地区位于山东省、江西省和福建省。这三个省份应提高警惕,积极采取措施减轻风险;未来水稻旱灾风险程度有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福建省和安徽省风险增加幅度较快,应特别关注;风险防范措施可以从脆弱性、危险性和暴露性三个方面考虑。

张康森[8](2020)在《河北省玉米天气指数保险及其费率厘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河北省位于华北平原,是我国玉米生产的主要地区之一,是黄淮海地区重要的玉米生产基地。然而,河北省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繁、涉及面广,特别是旱灾、水灾已经成为影响玉米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严重的气象灾害极大地影响了河北省粮食生产,尤其是玉米生产。传统的农业保险在运行中存在逆选择等诸多问题,没有很好地发挥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应有的作用,农业保险的保障作用受到质疑,也严重制约了河北省农业保险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迫切需要探索合理有效的保险产品。天气指数保险作为新型风险管理工具,因其具有信息透明度高、几乎不存在逆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理赔迅速、成本低等特点,可以克服传统农业保险的缺点,可能成为河北省玉米生产的一种有效保障方式。本文在对相关数据处理的基础上,为河北省的玉米按市设计了适合的天气指数保险方案,并厘定了费率,希望能为河北省玉米天气指数保险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本文的研究方法是: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文献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全文内容共分为六部分:第一章,导论。本章主要对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创新与不足进行了阐述。第二章,天气指数保险概述。本章是对天气指数保险理论的概述,阐述了天气指数的概念与机理,介绍了天气指数保险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典型案例。该章为下文开展河北省玉米天气指数保险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章,河北省玉米生产状况及自然风险分析。本章主要介绍了河北省玉米生产状况,分析了其自然风险,从而指出河北省玉米迫切需要采用天气指数保险的手段来对其生产保驾护航。第四章,玉米天气指数保险的产品设计流程与费率厘定方法。本章介绍了玉米天气指数保险产品设计的步骤和费率厘定的三种方法。该章为第五章的实证分析作了理论铺垫。第五章,河北省玉米旱涝天气指数保险设计与费率厘定实证分析。本章是全文的实证章节,使用经验费率法和单产分布模型法两种方法厘定了唐山等五地市玉米干旱指数保险的纯保险费率。第六章,结论与展望。总结全文的结论,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在于:(1)目前,在已有的研究中,对于玉米天气指数保险的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吉林、山东、河南这些产量头部省份,而对同属于玉米生产优势区的河北省研究很少;在实践中,河北省目前还没有针对玉米开展天气指数保险试点。本文选用河北省玉米天气指数保险及其费率厘定作为研究内容,这在已有的研究中是比较少见的,不仅丰富了河北省玉米天气指数保险区域性研究理论,而且对指导河北省玉米天气指数保险实践、增强河北省玉米的风险保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2)在指数设计环节,增添了一个临界值,以排除正常天气变化带来的影响;在费率厘定环节,选用两种方法进行对比,确定了最优方法。并与现有产品费率进行对比,验证了本文费率厘定结果的可靠性。(3)本文尽可能收集了所能收集到的天气数据和产量数据,基于1993-2017年25年间河北省11个地市的玉米单产数据和降水量数据进行研究,相较于已有的研究,数据更为详实,研究结论更可靠。(4)在设计环节充分考虑基差风险。具体包括:充分分析河北省玉米生产中的风险,识别重大风险;基于识别出的重大风险,选择适合的指标,设计对应的指数;以地市为单位,缩小研究单位;使用回归分析,准确建立各市减产率和天气指数之间的关系;针对不同地市,选择最优的分布模型。在已有的研究中,能综合考虑到这几个方面的,还比较少见。

黄锦涛[9](2020)在《基于文本数据的水旱灾害风险评估 ——以河南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变暖趋势加剧,水文与气象生态的变化愈加强烈,导致全球水旱灾害发生频率增加、强度加重,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愈加严重。本文以河南省作为研究区域,使用记载水旱灾害的史料文本数据,运用文本分析与自然语言处理(NLP)等方法,分析了河南省水旱灾害时间跨度长达近四千年的时间规律、河南省县级维度下的空间规律,并构建水旱灾害风险评估模型与指标体系,得到河南省地级维度水旱灾害风险等级。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潜狄利克雷主题模型分析水旱灾害时间规律首先需对水旱史料文本数据分词与语义检索,构建了各类词典。包括停止词词典、水旱灾害专有名词词典、古今地名对应词典与水旱灾害等级描述词典等。其次利用以主题模型为主,词频分析与共词分析为辅的方法确定各灾害年主要灾害等级,构建了灾害等级时间序列,分析水旱灾害时间规律。以河南省为例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从公元前1804年—2018年的3804年间,有939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旱灾,干旱发生频率约四至五年一次;有690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洪灾,洪灾发生频率约五至六年一次。(2)基于语义描述与滑动窗口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水旱灾害空间规律为了分析水旱灾害的空间分布,设计将语义描述与滑动窗口匹配结合的方式,确定各县级市水旱灾害发生频数,形成了水旱灾害频率空间分布图。以河南省为例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西北地区干旱发生的频数大于东南地区。洪涝灾害在全省普遍发生,北部区域发生洪涝灾害频数大于南部区域。(3)构建水旱灾害风险评估模型评估水旱灾害风险为了评估未来一年的水旱灾害发生风险,结合滑动平均法与正态分布得到时间维度下水旱灾害发生的概率,借助大数定律频率近似概率得到空间维度下县级水旱灾害发生的概率,二者结合构建水旱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结果表明:河南省干旱灾害中高风险区集中在西北部,洪涝灾害中高风险区集中在西南部。通过实际灾情和与其他数据源得到的水旱灾害分析结果对比,验证研究成果。实际情况为2019年河南省4至6月发生干旱,洛阳和三门峡等地旱情突出,信阳市发生洪涝灾害,从而证明了研究结果的正确性。

李垚[10](2019)在《长期农业生产自然风险对区域创新差异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创新能够促进技术的进步与革新,而技术的差异是导致企业、地区和国家生产效率差异的关键因素。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创新是追赶甚至超越发达国家的重要手段。地区创新能力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受到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企业规模、社会资本、政府扶持、外商投资、市场环境与外部制度等都被认为是导致企业和地区创新差异的原因。然而,现有对于地区创新差异和创新能力的研究大多数都基于一个较短的时间维度,从长期角度探讨地区创新差异起源的研究还很匮乏。实际上,自然环境条件,尤其是和人类农业生产最为相关的农业生产自然风险在长期历史演化过程中可能影响区域市场和个人的心理行为特征从而导致区域创新水平的差异。本文利用中国长期农业生产自然风险数据和当代专利数据,实证检验了长期农业生产自然风险对于当代地区创新差异的影响,并探讨了其作用机制。本文研究发现长期农业生产自然风险对区域创新水平有显着正向影响,而这一影响是通过影响区域市场发育和个体心理特质而实现的。具体而言,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对当代中国基本创新情况和长期农业生产自然风险情况的剖析。本文首先研究了中国区域创新情况。专利申请以及授权数量是地区创新产出水平的重要体现。本文利用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1986-2012年中国各地级市的专利申请以及专利授权数量,首先研究了中国20多年来的创新水平变化情况。其次,利用该时间段不同地级市的专利申请以及专利授权情况,分析了中国不同地区的创新情况。最后,利用不同专利类型(发明型专利、实用型专利、外观设计型专利)在该时间段变化情况,分析了中国创新质量的变化和中国区域实质性创新差异情况。总体而言,中国1986-2012年间创新水平提高迅速。尤其是2000年以后,专利申请与授权数量迅速增长。然而,中国区域创新水平不平衡,基本呈现东高西底的格局。此外,本文分析了中国长期农业生产风险情况。自然灾害是农业生产中人类面临的主要风险,本文利用中国气象局公布的《中国近五百年旱涝灾害分布图集》及其拓展数据,研究了不同区域的长期农业生产自然风险状况。从长期看,中国的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南沿海地区长期农业生产自然风险较高,中西部农业生产自然风险较低。该研究对于了解中国区域创新水平以及长期农业生产自然风险情况具有重要的意义。(2)长期农业生产自然风险对地区创新差异影响的实证检验研究。利用中国专利数据以及《中国近五百年旱涝灾害分布图集》数据,本文在地市级层面实证检验了长期农业生产自然风险对地区创新差异影响。实证研究发现,长期农业生产自然风险显着影响区域创新水平,长期农业生产自然风险水平较高的区域,后期可能呈现更高的地区创新水平。为保证结果的稳健性,消除由于遗漏政治金融情况以及区域自然环境差异带来的内生性问题,本文再次通过去除大城市、分南北地区、分东西地区和分专利种类等稳健性检验,从不同角度对本文研究结果进行验证,发现长期农业生产自然风险对区域创新水平的影响依旧显着。本部分的研究,为区域创新水平提供了新的关键性解释,对了解区域创新差异的历史根源具有重要理论价值。(3)长期农业生产自然风险影响区域创新差异的机制研究。该部分可分为两个子研究。第一,本文探究了长期农业生产自然风险影响区域创新差异的市场机制。区域早期市场发育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农业生产自然风险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早期区域市场发育情况又对后期区域创新水平产生影响。首先,利用清代农业生产风险数据和粮食价格数据,本文实证检验农业生产自然风险对农产品市场发育的影响,发现农业生产风险促进了区域市场整合和发育。当自然灾害等农业生产风险产生时,商人套利行为和政府救灾措施起到连接市场,促进区域市场发育的作用。随后,在研究农业生产风险对市场发育影响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考察了早期市场对当代创新的影响。利用清代不同区域市场发育数据和中国当代专利数据,实证检验早期市场发育对后期地区创新的影响,发现早期市场发育较成熟地区,后期地区创新水平较高,而商业文化是早期市场影响后期创新水平的重要机制。总体而言,该部分从实证角度检验了长期农业生产自然风险、早期市场以及当代地区创新的内在联系。第二,本文研究了长期农业生产自然风险影响区域创新差异的个人心理特质机制。外部自然条件在长期过程之中塑造了地区个体的性格和行为。作为外部自然条件中的重要因素,农业生产自然风险可能在长期过程之中影响个人性格,从而对后期区域创新水平产生影响。具体而言,本文利用中国长期自然灾害数据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探究了在长期的农业生产活动之中,长期农业生产自然风险对于个人对他人的信任的影响,从个人层面探索长期农业生产自然风险对于地区创新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长期农业生产自然风险影响了地区社会信任水平,自然灾害等农业生产风险促进地区合作,从而推动地区信任水平提升。这两部分的研究,为进一步了解农业生产自然风险对区域创新差异影响提供理论机制的探讨。总体而言,本文从长期历史角度对地区创新能力来源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长期农业生产自然风险正向影响了地区创新水平,而这一影响可能是通过市场和个人心理特质实现的。本文可能对经济学理论有如下贡献:一方面,本文的研究为创新来源提供了新的解释,从长期视角解释地区创新差异之前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本文丰富了农业生产风险理论,检验了农业生产风险塑造人类社会的长期影响。此外,本文研究揭示了农业生产风险影响区域创新水平的市场和个人心理特质机制,对于政府创造良好市场条件和提高区域个人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政策启示。

二、浙江省严重干旱灾情评估方法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浙江省严重干旱灾情评估方法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自然灾害的浙江省社会脆弱性与适应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
        1.2.1 自然灾害概念
        1.2.2 脆弱性概念
        1.2.3 社会脆弱性概念
        1.2.4 适应性概念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自然灾害
        1.3.2 社会脆弱性国内外研究进展
        1.3.3 适应性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水文
        2.1.4 自然资源
    2.2 社会经济概况
        2.2.1 行政区划与人口
        2.2.2 经济发展现状
3 浙江省自然灾害现状
    3.1 浙江省自然灾害概况
        3.1.1 气象水文灾害
        3.1.2 地质灾害
        3.1.3 海洋灾害
        3.1.4 生物灾害
    3.2 自然灾害成因分析
        3.2.1 自然因素
        3.2.2 社会因素
4 基于自然灾害的浙江省社会脆弱性评价研究
    4.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4.1.1 指标体系选取原则
        4.1.2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4.1.3 相关指标解释
    4.2 筛选评价指标
        4.2.1 指标标准化处理
        4.2.2 Pearson相关性分析
        4.2.3 主成分分析
    4.3 数据来源及处理
        4.3.1 数据来源
        4.3.2 熵值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4.3.3 浙江省社会脆弱性指数
    4.4 基于自然灾害的浙江省社会脆弱性评价
        4.4.1 浙江省社会脆弱性时间尺度分析
        4.4.2 浙江省社会脆弱性空间尺度分析
    4.5 浙江省社会脆弱性特点与对策建议
        4.5.1 浙江省社会脆弱性特点
        4.5.2 对策建议
5 基于自然灾害的适应性评价研究——以杭州市家庭为例
    5.1 杭州市自然灾害现状
    5.2 数据来源
    5.3 基于自然灾害的杭州市家庭适应性分析
        5.3.1 描述性分析
        5.3.2 变量定义及分析
        5.3.3 构建Logistic模型
        5.3.4 实证分析
    5.4 对策建议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基于自然灾害的杭州市家庭适应性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2)山西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耦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研究
        1.3.2 自然灾害指标体系构建
        1.3.3 自然灾害风险方法选择
        1.3.4 耦合研究
        1.3.5 文献述评
    1.4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山西省气候分析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自然灾害理论
        2.1.2 系统耦合理论
    2.2 山西省气候分析
        2.2.1 气候特征分析
        2.2.2 自然灾害情况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山西省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影响因素分析
        3.1.1 干旱灾害
        3.1.2 洪涝灾害
        3.1.3 地质灾害
    3.2 评价指标体系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山西省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4.1 PP-CRITIC法
    4.2 灾害风险指数模型
    4.3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模型
    4.4 耦合协调度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山西省自然灾害风险实证分析
    5.1 干旱灾害风险评价
        5.1.1 数据来源
        5.1.2 指标权重结果
        5.1.3 风险因子结果及区划分析
        5.1.4 结果验证
    5.2 洪涝灾害风险评价
        5.2.1 指标权重结果
        5.2.2 风险因子结果与区划分析
        5.2.3 结果验证
    5.3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5.3.1 指标权重结果
        5.3.2 风险因子结果与区划分析
        5.3.3 结果验证
    5.4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价
        5.4.1 灾种比较
        5.4.2 灾种权重
        5.4.3 结果分析及区划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山西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评价
    6.1 自然灾害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机理
    6.2 社会经济发展评估
        6.2.1 影响因素
        6.2.2 指标权重及结果分析
    6.3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
        6.3.1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6.3.2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与建议
        7.1.1 结论
        7.1.2 建议
    7.2 不足与展望
        7.2.1 不足
        7.2.2 展望
附录
    附录1 2010-2019 年山西省洪涝灾害风险评价体系部分原始数据(以太原市为例)
    附录2 2010-2019 年山西省干旱灾害风险评价体系部分原始数据(以太原市为例)
    附录3 2010-2019 年山西省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体系部分原始数据(以太原市为例)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4)旱灾对我国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及抗旱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1.3 旱灾的发生及抗旱对策
        1.3.1 旱灾的定义及评价指标
        1.3.2 我国农业旱灾发生的原因
        1.3.3 防旱抗旱措施及对策
    1.4 气候变化背景下国内外旱灾的发生情况
        1.4.1 国外旱灾发生
        1.4.2 我国旱灾发生特点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2.1.1 研究目标
        2.1.2 研究内容
        2.1.3 技术路线
    2.2 数据来源
    2.3 指标测定
    2.4 计算方法
第三章 我国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3.1 引言
    3.2 东北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2.1 黑龙江
        3.2.2 吉林
        3.2.3 辽宁
        3.2.4 内蒙古
    3.3 黄淮海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3.1 河北
        3.3.2 河南
        3.3.3 山东
    3.4 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4.1 安徽
        3.4.2 湖北
        3.4.3 湖南
        3.4.4 江苏
        3.4.5 江西
    3.5 西南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5.1 四川
    3.6 讨论
        3.6.1 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的时空变化
        3.6.2 粮食主产省粮食单产和总产的变化趋势
        3.6.3 旱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3.7 小结
第四章 不同区域抗旱减灾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东北地区主要作物抗旱减灾技术研究
        4.3.1 玉米抗旱技术研究
        4.3.2 大豆抗旱技术研究
    4.4 黄淮海地区主要作物抗旱减灾技术研究
        4.4.1 夏玉米抗旱技术研究
        4.4.2 冬小麦抗旱技术研究
    4.5 西南地区
        4.5.1 水稻抗旱减灾措施及对策
        4.5.2 玉米抗旱减灾措施及对策
        4.5.3 小麦抗旱减灾措施及对策
    4.6 长江中下游地区
        4.6.1 红黄壤坡耕旱地避旱减灾种植模式与关键技术
        4.6.2 农业化学节水制剂研制与避旱减灾机理及应用技术研究
    4.7 小结
第五章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未来干旱发生的趋势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数据来源
        5.2.2 干旱指标
    5.3 我国不同区域的干旱演变趋势
        5.3.1 轻旱演变趋势
        5.3.2 中旱演变趋势
        5.3.3 重旱演变趋势
        5.3.4 特旱演变趋势
        5.3.5 干旱演变趋势
    5.4 我国粮食主产区干旱特征演变
        5.4.1 东北地区
        5.4.2 黄淮海地区
        5.4.3 长江中下游地区
        5.4.4 西南地区
    5.5 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产量生产的影响及未来抗旱对策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1.1.1 新型城镇化发展成熟期的城市病治理短板
        1.1.2 滨海城市经济贡献与多灾风险的现实矛盾
        1.1.3 重大改革机遇期的城市防灾减灾体系调适
        1.1.4 城市安全危机演变下的风险治理应用创新
        1.1.5 重大课题项目支撑与研究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与价值
    1.3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1.3.1 有关风险治理的核心概念界定
        1.3.2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范围界定
        1.3.3 滨海城市灾害链与综合防灾规划内涵
        1.3.4 论文研究的时空范围划定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核心研究方法
        1.4.3 整体研究框架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动态综述
    2.1 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理论体系梳理
        2.1.1 风险管理与城市治理的同源关系
        2.1.2 灾害学与生命线系统的共生机制
        2.1.3 安全城市与韧性城市的协同适灾
    2.2 风险治理与防灾减灾关联性研究综述
        2.2.1 国内外风险治理研究存在防灾热点
        2.2.2 国内外防灾减灾研究偏重单灾治理
        2.2.3 二者耦合的安全风险评估技术纽带
    2.3 风险治理导向下的综合防灾规划研究启示
        2.3.1 主体多元化:从风险管理到风险治理
        2.3.2 治理立体化:从减灾工程到防灾体系
        2.3.3 措施精细化:从灾前评估到动态管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系统机理特征辨析
    3.1 滨海城市整体灾害链式效应的互馈机理
        3.1.1 物质灾害与管理危机的海洋特性
        3.1.2 空间是灾害链延伸的核心载体
        3.1.3 物质与管理灾害链的互馈关系
        3.1.4 全生命周期风险治理的断链减灾
    3.2 风险治理行为反作用的系统动力学建模
        3.2.1 风险系统之模糊开放与逐级互馈
        3.2.2 治理行为之因果回路与反向驱动
    3.3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评估框架的构建
        3.3.1 灾害链式效应动态风险评估模式
        3.3.2 灾害信息集成综合风险评估框架
    3.4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治理特征的解析
        3.4.1 要素治理的“复合”与“多维”特性
        3.4.2 网络治理的“长链”与“双刃”特性
        3.4.3 综合治理的多元化与全过程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困境及治理响应
    4.1 综合防灾规划困境识别与矛盾梳理
        4.1.1 整体认知错位导致规划实施低效
        4.1.2 纵向防灾能力与设防标准冲突
        4.1.3 横向多种规划间难以相互衔接
    4.2 综合防灾效率评价与规划困境破解
        4.2.1 综合防灾效率时空演进下认知防灾能力
        4.2.2 综合防灾效率导向下补齐韧性治理短板
    4.3 综合防灾规划与风险治理响应机制
        4.3.1 风险治理耦合空间规划的必要性
        4.3.2 综合防灾规划系统响应的可行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耦合“全过程”风险治理的综合防灾规划路径
    5.1 滨海城市传统综合防灾规划体系重构路径
        5.1.1 规划内容与方法的并行重构
        5.1.2 规划目标与定位的治理解构
    5.2 全过程风险治理下的综合防灾规划流程设计
        5.2.1 耦合事前风险分析的规划准备阶段
        5.2.2 注重事中风险防控的规划编制阶段
        5.2.3 兼顾事后风险救治的规划实施与更新
    5.3 规划路径拓展之“多维度”风险评估系统
        5.3.1 领域-时间-影响维度评估要素构成
        5.3.2 灾害-政府-公众维度多元评估主体
        5.3.3 是非-分级-连续维度四级评判标准
    5.4 规划路径完善之“多层级”空间治理方法
        5.4.1 宏观层风险治理等级与空间层次划分
        5.4.2 中观层“双向度”风险防控空间格局构建
        5.4.3 微观层风险模拟与防灾行动可视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多元主体性的“多维度”风险评估路径
    6.1 滨海城市多元治理主体的风险评估路径生成
    6.2 灾害属性维度的风险评估指标细化
        6.2.1 聚合城镇化影响的自然灾害指标
        6.2.2 安全生产要素论的事故灾难指标
        6.2.3 公共卫生标准化的应急能力指标
        6.2.4 社会安全保障力的风险预警指标
    6.3 政府治理维度的风险评估指标甄选
        6.3.1 影响维度下的风险治理效能指标
        6.3.2 政府风险治理效能评判标准细分
        6.3.3 政府安全风险综合治理效能评定
    6.4 公众参与维度的风险评估指标提炼
        6.4.1 面向居民空间安全感的核心指标
        6.4.2 融入居民调查的核心指标再精炼
        6.4.3 滨海城市居民综合安全感指数评定
    6.5 链接多维度评估与多层级防灾的行动计划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治理差异性的“多层级”空间防灾路径
    7.1 区域风险源监控及整体韧性治理
        7.1.1 区域风险分级之“一表一系统”区划
        7.1.2 衔接国土空间规划的韧性治理
        7.1.3 生命线系统工程的互联共享
    7.2 城区可接受风险标准与防灾空间治理
        7.2.1 城区防灾基准之可接受风险标准
        7.2.2 “耐灾”结构导向的避难疏散体系优化
        7.2.3 对标防灾空间分区的减灾措施优选
        7.2.4 PADHI防灾设施选址与规划决策
    7.3 社区居民安全风险防范措施可视化治理
        7.3.1 社区设施适宜性之防灾生活圈
        7.3.2 风险源登记导向的社区风险地图
        7.3.3 对标全景可视化的防灾体验馆设计
    7.4 建筑物敏感度评价及防灾细部治理
        7.4.1 建筑物外部敏感度之易损性整治
        7.4.2 灾时仿真模拟导向的安全疏散路径
        7.4.3 对标功能差异性的内部防灾能力提升
    7.5 防灾救灾联动应急管理响应方案
        7.5.1 RBS/M分级的多风险动态管控响应
        7.5.2 责权事权下的多部门联动救灾响应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风险治理导向下的综合防灾规划实证
    8.1 天津市中心城区既有灾害风险环境特征识别
        8.1.1 海陆过渡下的八类主导自然灾害
        8.1.2 双城互动下的四类主体事故灾难
        8.1.3 既有风险评估偏重单向风险分级
        8.1.4 兼顾治理“核心-基础”划定研究范围
    8.2 针对城区主导型灾害的“多维度”风险评估
        8.2.1 灾害属性具备灾源防控与分级治理条件
        8.2.2 政府治理存在专项防灾与系统实现短板
        8.2.3 居民安全呈现生态与避难疏散供给不足
    8.3 响应风险评估结果的“多层级”防灾空间治理
        8.3.1 “源-流-汇”指数导向的生态韧性规划
        8.3.2 动态风险治理导向的专项防灾响应
        8.3.3 避难短缺-疏散过量矛盾下的治理优化
        8.3.4 “三元”耦合导向的防灾空间治理系统实现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论文创新点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治理子系统动力学模型
    附录B:滨海城市自然灾害综合防灾能力与空间脆弱性指标详解
    附录C:滨海城市居民综合安全感调查问卷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基于台风相似性的台风灾害损失估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背景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台风灾害损失估计国内研究现状
        1.2.1 基于神经网络台风灾害估计研究
        1.2.2 基于数理统计灾害估计研究
        1.2.3 基于GIS台风灾害估计研究
    1.3 台风灾害损失估计国外研究现状
        1.3.1 台风灾害损失估计模型
        1.3.2 承灾体易损性研究
        1.3.3 台风致灾危险性研究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及简析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我国历史台风灾害数据库
    2.1 引言
    2.2 台风及其灾害链
        2.2.1 热带气旋等级
        2.2.2 台风产生的灾害链
    2.3 台风灾害数据库
        2.3.1 台风灾害数据收集情况
        2.3.2 台风灾害数据库设计
        2.3.3 Arc GIS台风路径可视化
        2.3.4 台风灾害统计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缓冲叠加分析的相似台风检索
    3.1 引言
    3.2 空间相似理论
        3.2.1 空间分析
        3.2.2 空间相似理论
    3.3 台风相似的判别标准
    3.4 台风的路径相似性
        3.4.1 路径相似度计算方法
        3.4.2 相似离度计算
    3.5 台风的属性相似性
        3.5.1 数值型属性
        3.5.2 台风强度
        3.5.3 台风属性相似权重的确定
    3.6 相似台风检索流程
        3.6.1 台风路径数据集
        3.6.2 缓冲叠加分析
        3.6.3 检索流程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相似台风的灾害损失估计模型
    4.1 引言
    4.2 灾情数据
    4.3 灾情数据的修正
        4.3.1 直接经济损失修正
        4.3.2 受灾人口修正
        4.3.3 受灾面积修正
        4.3.4 抗灾能力修正系数计算
    4.4 台风灾害损失估计模型
        4.4.1 基于单个相似台风的损失估计模型
        4.4.2 基于多个相似台风的损失估计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台风灾害损失估计模型验证与分析
    5.1 引言
    5.2 台风事件简介
        5.2.1 台风事件的基本信息
        5.2.2 台风受灾情况
    5.3 相似台风路径检索
        5.3.1 台风路径数据
        5.3.2 缓冲叠加分析
        5.3.3 基于相似离度二次检索结果
    5.4 台风灾害损失估计
        5.4.1 统计数据
        5.4.2 属性权重计算
        5.4.3 属性相似性
        5.4.5 灾害损失估计
        5.4.6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EPIC模型的华东水稻旱灾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作物模型模拟研究进展
        1.2.2 脆弱性评价研究进展
        1.2.3 水稻旱灾风险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基本资料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自然环境
        2.1.3 社会经济环境
    2.2 数据处理
        2.2.1 数据获取
        2.2.2 数据处理
    2.3 研究方法
        2.3.1 系统模拟法
        2.3.2 脆弱性曲线法
        2.3.3 多要素综合法
3 华东地区水稻模拟与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价
    3.1 模型调参与参数本地化
        3.1.1 参数调整
        3.1.2 模型验证
    3.2 现阶段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价与格局
        3.2.1 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价
        3.2.2 致灾因子危险性格局
    3.3 气候变化下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价与格局
        3.3.1 RCPs浓度下未来水稻单产
        3.3.2 未来气候变化下致灾因子危险性
        3.3.3 降低致灾因子危险性的措施
4 华东地区水稻脆弱性定量评价
    4.1 各省级行政单位的水稻脆弱性
    4.2 不同地貌类型的水稻脆弱性
    4.3 降低水稻脆弱性的措施
5 华东地区水稻旱灾风险评价
    5.1 现阶段水稻旱灾风险评价
        5.1.1 近期水稻旱灾期望风险评价
        5.1.2 近期不同年遇下的水稻旱灾风险评价
        5.1.3 水稻旱灾风险格局
    5.2 未来水稻旱灾风险评价
        5.2.1 中期水稻旱灾风险评价
        5.2.2 远期水稻旱灾风险评价
        5.2.3 水稻旱灾风险应对措施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参数注释表
附录B 脆弱性曲线方程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8)河北省玉米天气指数保险及其费率厘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天气指数保险国外研究现状
        1.3.2 天气指数保险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5.1 本文的创新
        1.5.2 本文的不足
2.天气指数保险概述
    2.1 天气指数保险的概念与机理
    2.2 天气指数保险的历史起源
    2.3 国内外天气指数保险产品的典型案例及经验
        2.3.1 国外典型案例
        2.3.2 国外案例经验借鉴
        2.3.3 国内试点案例
        2.3.4 国内试点情况总结
    2.4 小结
3.河北省玉米生产状况及自然风险分析
    3.1 河北省玉米生产状况
        3.1.1 河北省玉米生产在全国的地位
        3.1.2 河北省玉米种植区域分布
    3.2 河北省玉米生产自然风险分析
        3.2.1 河北省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
        3.2.2 河北省玉米生产的主要自然风险
    3.3 河北省发展玉米天气指数保险的必要性
    3.4 小结
4.玉米天气指数保险的产品设计流程与费率厘定方法
    4.1 玉米天气指数保险产品设计流程
        4.1.1 玉米旱涝指数设计的指标选取
        4.1.2 玉米减产率的确定
        4.1.3 玉米减产率与旱涝天气指数的回归分析
    4.2 玉米天气指数保险率厘定方法
    4.3 小结
5.河北省玉米旱涝天气指数保险设计与费率厘定实证分析
    5.1 数据来源
    5.2 河北省旱涝气象指数的设计
    5.3 河北省玉米减产率计算
    5.4 河北省玉米减产率与旱涝指数关系模型构建
    5.5 河北省玉米干旱天气指数保险的纯费率厘定
        5.5.1 经验费率法
        5.5.2 单产分布模型法
        5.5.3 纯费率厘定结果分析
    5.6 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6.2.1 优化指数设计
        6.2.2 引入其他气象因素
        6.2.3 考虑天气因素对玉米不同生长期的影响
        6.2.4 基于更小的地理范围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附表
后记
致谢

(9)基于文本数据的水旱灾害风险评估 ——以河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水旱灾害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1.2.2 自然语言处理的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之处
2 研究区域、研究数据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
    2.2 研究数据
    2.3 研究方法
        2.3.1 共轭分布
        2.3.2 多项分布
        2.3.3 狄利克雷分布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潜狄利克雷分配模型的水旱灾害识别
    3.1 概述
    3.2 基于潜狄利克雷分配模型的灾害等级提取方法
        3.2.1 数据预处理
        3.2.2 词频分析
        3.2.3 共词分析
        3.2.4 潜狄利克雷分配主题模型
        3.2.5 基于LDA的灾害等级提取步骤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易发灾害等级与高频灾害区
        3.3.2 灾害信息关联分析
        3.3.3 灾害等级识别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滑动窗口的水旱灾害空间分布研究
    4.1 概述
    4.2 基于语义描述与滑动窗口结合的各地灾害等级统计方法
        4.2.1 基于语义描述的水旱灾害史料文本匹配算法
        4.2.2 基于滑动窗口的检索统计算法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河南省县级市不同干旱等级研究
        4.3.2 河南省县级市不同洪涝等级研究
        4.3.3 不同数据源干旱频次空间分布
    4.4 本章小结
5 河南省未来水旱灾害风险评估研究
    5.1 概述
    5.2 水旱灾害风险评估模型
        5.2.1 滑动平均法
        5.2.2 伯努利大数定律
        5.2.3 灾害风险评估模型
        5.2.4 模型参数确定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河南省干旱灾害风险评估
        5.3.2 河南省洪涝灾害风险评估
        5.3.3 不同数据源河南省水旱灾害风险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工作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10)长期农业生产自然风险对区域创新差异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术语对照表
英文缩写表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与目的
        1.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框架
    1.3 研究创新与贡献
        1.3.1 研究创新
        1.3.2 研究贡献
    1.4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
    2.1 创新理论
        2.1.1 创新概念及内涵
        2.1.2 创新的影响因素
        2.1.3 创新与经济增长
    2.2 农业生产自然风险理论
        2.2.1 农业生产自然风险的概念及内涵
        2.2.2 农业生产自然风险的评估与规避
        2.2.3 农业生产自然风险的影响与后果
    2.3 农业生产对创新影响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中国区域创新与农业生产风险概况
    3.1 中国区域创新概况
        3.1.1 创新的基本情况
        3.1.2 创新的区域差异
        3.1.3 创新的质量情况
    3.2 中国农业风险概况
    3.3 本章小结
4 农业生产自然风险对区域创新差异影响的实证检验
    4.1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4.2 基准回归结果
    4.3 稳健性检验
        4.3.1 去除超大城市结果
        4.3.2 分南北回归后结果
        4.3.3 分东西回归后结果
        4.3.4 分不同专利种类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农业生产风险影响创新的市场机制
    5.1 长期农业生产自然风险促进市场发育的实证检验
        5.1.1 自然灾害影响粮食市场一体化的内在机制
        5.1.2 数据来源与统计性描述
        5.1.3 实证分析
        5.1.4 稳健性检验
        5.1.5 结论
    5.2 早期市场发育促进当代创新的实证检验
        5.2.1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5.2.2 早期市场影响当代创新的实证检验
        5.2.3 早期市场影响当代创新的商业文化机制
        5.2.4 稳健性检验
        5.2.5 结论
    5.3 本章小结
6 农业生产风险影响创新的心理特质机制
    6.1 引言
    6.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6.3 农业生产风险影响信任的实证检验
    6.4 基于地域划分的进一步讨论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本文的局限性
    7.3 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120个观测点位置
    附录2 CFPS中涉及社会信任的具体问题
    附录3 民国民用企业情况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四、浙江省严重干旱灾情评估方法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自然灾害的浙江省社会脆弱性与适应性评价研究[D]. 郭佳妹.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2]山西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耦合评价研究[D]. 杜立新.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3]中国茶树春霜冻害研究进展[J]. 王培娟,唐俊贤,金志凤,马玉平,陈惠. 应用气象学报, 2021(02)
  • [4]旱灾对我国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及抗旱对策研究[D]. 杜建斌.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5]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路径研究[D]. 王思成. 天津大学, 2020(01)
  • [6]基于台风相似性的台风灾害损失估计方法研究[D]. 赖宝帮.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7]基于EPIC模型的华东水稻旱灾风险评价[D]. 白雪燕.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1)
  • [8]河北省玉米天气指数保险及其费率厘定研究[D]. 张康森. 西南财经大学, 2020(12)
  • [9]基于文本数据的水旱灾害风险评估 ——以河南省为例[D]. 黄锦涛.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10]长期农业生产自然风险对区域创新差异的影响[D]. 李垚. 浙江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浙江省严重干旱评价方法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