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雄激素和转化生长因子β_1协同调节前列腺基质细胞增殖和分化(论文文献综述)
赵巧云[1](2021)在《PMEPA1在幽门螺杆菌致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与目的: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预后较差。胃癌的发生发展经过了一系列漫长的演变过程,其中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是该演变过程中最重要的始动因子。H.pylori通过多种毒力因子如Cag A、Oip A、Vac A等调控胃上皮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改变,但其致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我们前期利用H.pylori 7.13和CCS9803两种野生菌株分别感染胃上皮细胞GES-1,构建体外细菌细胞共培养模型,并进行细胞转录组学测序分析和实验验证,发现H.pylori感染可上调胃上皮细胞GES-1的前列腺跨膜蛋白雄激素诱导基因1(prostate transmembrane protein androgen inducible gene 1,PMEPA1)的m RNA和蛋白的表达,提示了PMEPA1可能参与H.pylori感染相关的胃黏膜病变过程。PMEPA1是于2000年在前列腺组织中被发现的一种新型雄激素诱导基因,主要在细胞膜和亚细胞器如溶酶体、高尔基体等的亚细胞器膜上表达。已知PMEPA1基因是一种TGF-β诱导基因,负性调控TGF-β信号通路。研究发现,PMEPA1在多种肿瘤中高表达,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等生物学过程。然而,PMEPA1在胃癌中的研究尚不明确,且PMEPA1在H.pylori感染相关胃黏膜改变过程中的作用也未见报道。因此本文通过生物信息学、PMEPA1基因干预、细胞转录组学等多种方法研究了PMEPA1在H.pylori感染相关胃黏膜病变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为进一步挖掘H.pylori感染致病的新的分子机制及为H.pylori相关胃癌的靶向调控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材料方法:(一)PMEPA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预后及生物信息学分析1.PMEPA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1)利用Oncomine数据库、GEO数据库、TCGA数据库的胃癌测序数据,分析PMEPA1在胃癌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及PMEPA1在不同劳伦分型胃癌中的表达;(2)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室收集18对胃癌及癌旁组织标本,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及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WB)的方法检测了PMEPA1在胃癌及癌旁组织的表达。2.PMEPA1表达与胃癌患者的预后分析: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在线分析数据库,评价PMEPA1与胃癌患者的总体生存期(over survival,OS),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FP)和进展后生存期(post-progression survival,PPS)的关系,明确PMEPA1的表达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3.PMEPA1在胃癌的诊断价值:利用p ROC包对TCGA数据库中的375例胃癌和32例正常胃黏膜组织测序样本进行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the curve,AUC),评估PMEPA1在胃癌的诊断价值。4.生物信息学预测PMEPA1可能参与胃癌的生物过程:(1)根据PMEPA1的中位表达值,将TCGA数据库的375个胃癌样本分为PMEPA1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利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分析两个差异基因集富集的生物学过程;(2)用R语言对TCGA数据库中与PMEPA1基因相关的基因进行批量计算,并对相关基因进行KEGG信号通路富集。(二)H.pylori感染及其毒力因子对胃黏膜上皮细胞PMEPA1表达的影响1.H.pylori及其毒力因子对胃上皮细胞PMEPA1表达的影响:(1)构建H.pylori 7.13和PMSS1的oip A基因敲除菌株(Hp7.13Δoip A和Hp PMSS1Δoip A),并制备抗Oip A抗原的抗体,在基因和蛋白水平对oip A基因的敲除效果进行验证;(2)将H.pylori PMSS1野生菌株以不同感染复数(MOI)与胃上皮细胞GES-1共培养不同时间(1h,3h,6h,12h,24h),检测PMEPA1蛋白表达水平,并检测感染6h时PMEPA1的m RNA表达水平;(3)将H.pylori 7.13和PMSS1野生菌株(Hp7.13wt和Hp PMSS1wt)分别以不同MOI感染AGS细胞6h,检测PMEPA1蛋白的表达水平;(4)将H.pylori 7.13和PMSS1野生菌株(Hp7.13wt和Hp PMSS1wt)、cag A基因敲除菌株(Hp7.13Δcag A和Hp PMSS1Δcag A)及oip A基因敲除菌株(Hp7.13Δoip A和Hp PMSS1Δoip A)分别与胃上皮细胞GES-1细胞和AGS细胞共培养6h,检测PMEPA1的蛋白和m RNA表达水平。2.PMEPA1在不同胃黏膜疾病阶段中的表达及其与H.pylori感染的关系: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收集H.pylori感染的不同胃黏膜病理阶段的内镜标本石蜡切片,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PMEPA1的表达。(三)PMEPA1对H.pylori感染的胃上皮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1.PMEPA1过表达及敲减稳转细胞株的构建:分别构建过表达PMEPA1基因的GES-1细胞(PMEPA1highGES-1)及对照细胞(NC-PMEPA1highGES-1)、敲减PMEPA1基因的GES-1细胞(PMEPA1lowGES-1)及对照细胞(NC-PMEPA1lowGES-1)、过表达PMEPA1的BGC-823细胞(PMEPA1highBGC-823)及对照细胞(NC-PMEPA1highBGC-823)。2.PMEPA1对胃上皮和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1)通过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实时无标记细胞分析(Real Time Cellular Analysis,RTCA)技术、CCK8法检测PMEPA1对胃上皮细胞和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2)通过transwell侵袭和迁移实验、划痕修复实验检测PMEPA1对胃上皮细胞和胃癌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3)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TCGA数据库胃癌数据集中PMEPA1与EMT转录因子的相关性;(4)Western Blot检测EMT相关分子的蛋白表达水平。3.PMEPA1对H.pylori感染的胃上皮和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1)H.pylori PMSS1的野生菌株、cag A及oip A敲除菌株感染PMEPA1highBGC-823细胞及其对照细胞,RTCA技术、transwell侵袭和迁移实验检测PMEPA1过表达对H.pylori感染的胃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2)H.pylori 7.13野生型菌株感染PMEPA1lowGES-1及其对照细胞NC-PMEPA1lowGES-1,transwell实验检测PMEPA1敲减对H.pylori感染的胃上皮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四)转录组学分析PMEPA1对H.pylori感染的胃上皮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1.转录组学样品准备:将Hp7.13wt和Hp PMSS1wt分别感染PMEPA1lowGES-1及NC-PMEPA1lowGES-1细胞(MOI=100),将Hp7.13wt、Hp7.13Δcag A和Hp7.13Δoip A感染PMEPA1highGES-1及NC-PMEPA1highGES-1细胞(MOI=100),H.pylori感染6h后收集细胞总RNA;同时收集PMEPA1highBGC-823及NC-PMEPA1highBGC-823细胞总RNA;每个组设置三个生物学重复,共收集48个RNA样品。2.转录组测序及分析:(1)转录组测序委托上海美吉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基于Illumina Novaseq 6000测序平台,通过c DNA文库构建、上机测序、测序数据质控、基因注释等步骤获得基因表达量数据;(2)利用DESeq2软件对表达基因进行差异分析,筛选标准为差异基因表达倍数(Fold Change)>1.5,校正P<0.05;(3)采用Goatools软件对差异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校正P<0.05为显着富集;采用R语言对差异基因进行KEGG富集分析,P<0.05为显着富集。结果:(一)PMEPA1在胃癌组织的表达、预后及生物信息学分析1.PMEPA1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1)Oncomine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PMEPA1在多种癌症组织中显着高表达(P<0.05),包括乳腺癌、宫颈癌、头颈癌、肺癌及多个消化系统肿瘤如食管癌、胃癌、结肠癌和胰腺癌。(2)利用GEPIA数据库,共纳入408例TCGA胃癌样本和211例包含TCGA及GETx数据库的正常胃黏膜组织样本,分析结果显示,PMEPA1在胃癌组织样本的表达显着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P<0.05)。(3)从GEO数据库中下载三个胃癌测序数据集(GSE54129,GSE79973,GSE118916),分析结果显示,在三个GEO数据集中,PMEPA1在胃癌组织中的转录水平均显着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P<0.05)。(4)利用Oncomine数据库分析PMEPA1在不同劳伦分型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PMEPA1在不同劳伦分型胃癌组织的表达均显着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P<0.05)。(5)18例胃癌及癌旁手术标本的q RT-PCR及WB结果显示,PMEPA1在胃癌组织的表达显着高于癌旁组织(P<0.05)。2.PMEPA1高表达与胃癌患者不良预后有关: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PMEPA1是胃癌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因素(HR>1),PMEPA1高表达的胃癌患者总体生存期(HR=1.52)、无进展生存期(HR=1.38)及进展治疗后生存期(HR=1.67)显着缩短(P<0.05)。3.PMEPA1诊断胃癌的临床价值:对TCGA数据库的胃癌数据集绘制PMEPA1基因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93,说明PMEPA1是良好的胃癌诊断标志物。4.生物信息学预测PMEPA1可能参与胃癌的生物过程:(1)GSEA分析结果显示,PMEPA1高表达与TGF-β、上皮间充质转化(EMT)、血管生成、缺氧、Wnt信号通路和Hedgehog信号通路显着正相关(FDR q-value<0.05);(2)批量相关性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PMEPA1及其相关性基因主要富集在E2F靶基因、有丝分裂纺锤体、MYC靶基因、蛋白质分泌、DNA修复、G2M细胞周期检查点、血管生成、Wnt信号通路、TGF-β信号通路、紧密连接、EMT等信号通路,其中PMEPA1与EMT信号通路呈显着正相关(校正P值=0.005)。(二)H.pylori感染对胃黏膜上皮细胞PMEPA1表达的影响1.成功构建了Hp7.13和Hp PMSS1菌株的oip A基因敲除菌株,及抗Oip A抗原的兔多克隆抗体。2.H.pylori感染上调胃上皮细胞PMEPA1蛋白和m RNA表达水平:(1)前期转录组学分析结果显示,Hp7.13和Hp CCS9803菌株感染感染GES-1细胞24h,与未感染H.pylori的细胞相比,PMEPA1表达分别上调1.59倍和1.13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Hp PMSS1以不同MOI感染胃上皮GES-1细胞1、3、6、12、24h,在感染6h和12h时随着MOI增大,PMEPA1蛋白表达水平逐渐上升,在MOI=50表达水平最高(P<0.05),PMEPA1的m RNA表达水平在感染6h时MOI=100表达最高(P<0.05)。(3)将Hp 7.13和PMSS1以不同MOI感染胃癌细胞株AGS 6h,随着MOI的增加,PMEPA1蛋白表达水平上升,其中MOI=50在两个菌株中都有统计学差异(P<0.05)。3.Hp毒力因子Cag A和Oip A对胃上皮细胞PMEPA1表达的影响:(1)Hp7.13wt(或Hp7.13Δcag A、Hp7.13Δoip A)和Hp PMSS1wt(或Hp PMSS1Δcag A、Hp PMSS1Δoip A)感染胃上皮GES-1 6h,Western Blot结果显示,Hp7.13wt或PMSS1wt感染后PMEPA1蛋白表达高于未感染的对照组,而cag A和oip A基因敲除菌感染的PMEPA1蛋白表达低于野生组;(2)Hp7.13wt(或Hp7.13Δcag A、Hp7.13Δoip A)和Hp PMSS1wt(或Hp PMSS1Δcag A、Hp PMSS1Δoip A)感染胃上皮GES-1和AGS细胞6h,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Hp7.13wt和Hp PMSS1wt感染GES-1和AGS细胞后,PMEPA1的m 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未感染细胞(P<0.05),而cag A和oip A基因敲除菌感染时PMEPA1的m RNA表达显着低于野生菌感染的细胞(P<0.05)。4.PMEPA1在不同胃黏膜疾病阶段中的表达及其与H.pylori感染的关系:(1)PMEPA1在炎细胞和腺细胞中均有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及核膜。(2)在腺细胞中,PMEPA1的表达在H.pylori感染的轻度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组均显着高于H.pylori未感染患者(P<0.05);在炎细胞中,PMEPA1的表达在H.pylori感染的重度非萎缩性炎症、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组均显着高于H.pylori未感染患者(P<0.05)。(3)在H.pylori感染的标本中,PMEPA1在轻度和重度非萎缩性胃炎患者标本腺细胞中的表达显着低于肠化生、异型增生和胃癌组(P<0.05);在轻度非萎缩性胃炎的炎细胞中的表达显着低于其它各组(P<0.05);在H.pylori未感染患者,无论是腺细胞还是炎细胞,PMEPA1的表达在胃癌组均显着高于其它各组(P<0.05)。以上结果提示,PMEPA1可能参与了H.pylori感染的胃黏膜病变过程。(三)PMEPA1对H.pylori感染的胃上皮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1.PMEPA1促进胃上皮细胞和胃癌细胞的增殖:(1)平板克隆形成实验、RTCA技术和CCK8增殖实验均显示,PMEPA1highGES-1的增殖能力显着高于相应的NC细胞(P<0.05);PMEPA1lowGES-1的增殖能力显着低于相应的NC细胞(P<0.05)。(2)体外克隆形成实验、RTCA技术和CCK8增殖实验均显示,PMEPA1highBGC-823的增殖能力显着高于相应的NC细胞(P<0.05);2.PMEPA1促进胃上皮和胃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1)Transwell侵袭和迁移实验表明,PMEPA1highGES-1和PMEPA1highBGC-823的侵袭和迁移能力显着高于相应的NC细胞(P<0.05),而PMEPA1lowGES-1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显着低于相应的NC细胞(P<0.05)。(2)划痕修复实验表明,PMEPA1highGES-1和PMEPA1highBGC-823的迁移能力显着高于相应的NC细胞(P<0.05)。3.PMEPA1与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有关:(1)利用Cbioportal数据库分析了PMEPA1与EMT有关基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MEPA1与间充质细胞标志物N-cadherin的编码基因CDH2、Vimentin的编码基因VIM、EMT间充质细胞转录因子ZEB1、TWIST1、TWIST2显着正相关(P<0.05),与Snail转录因子编码基因SNAI1和Slug转录因子编码基因SNAI2显着正相关(P<0.05);与基质金属蛋白酶分子编码基因MMP11、MMP14、MMP7、MMP2、MMP1、MMP17、MMP13和MMP24显着正相关(P<0.05);(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MEPA1lowGES-1的E-cadherin蛋白表达显着高于NC细胞(P<0.05),N-cadherin蛋白表达显着低于NC细胞(P<0.05),而PMEPA1high GES-1则反之(P<0.05)。4.PMEPA1对H.pylori感染的胃癌细胞BGC-823增殖的影响:Hp PMSS1wt感染PMEPA1highBGC-823细胞和对照细胞,RTCA结果显示,H.pylori感染18小时后开始促进NC组细胞的增殖,在感染后的40-78h内,Hp PMSS1wt菌株显着促进NC-PMEPA1highBGC-823细胞的增殖(P<0.05),而Hp PMSS1Δcag A及Hp PMSS1Δoip A感染组与Hp PMSS1wt感染组相比,细胞增殖无统计学差异(P>0.05);Hp PMSS1wt菌株及cag A和oip A敲除菌株对PMEPA1highBGC-823细胞的增殖无统计学差异(P>0.05)。5.PMEPA1对H.pylori感染的胃癌细胞和胃上皮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1)PMEPA1过表达对H.pylori感染的BGC-823胃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H.pylori未感染组中,过表达PMEPA1显着促进BGC-823细胞的迁移和侵袭(P<0.05);Hp7.13wt感染PMEPA1highBGC-823及对照细胞后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显着高于未感染细胞(P<0.05),同时Hp7.13wt感染组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显着高于Hp7.13Δcag A和Hp7.13Δoip A感染组(P<0.05);Hp PMSS1wt感染PMEPA1highBGC-823和NC细胞后,细胞侵袭能力同Hp7.13菌株,而迁移能力在PMEPA1highBGC-823细胞各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2)PMEPA1敲减对Hp7.13wt感染的胃上皮GES-1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的影响:Hp7.13wt感染PMEPA1lowGES-1及对照细胞后,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显着增加(P<0.05)。(四)转录组学分析PMEPA1在H.pylori感染的胃上皮细胞作用的生物学功能1.PMEPA1对胃上皮细胞和胃癌细胞转录水平的影响:(1)PMEPA1过表达或敲减对胃上皮细胞GES-1转录水平的影响:(1)GES-1过表达PMEPA1后共有1025个差异基因,敲减PMEPA1后共有1376个差异基因;(2)差异基因主要富集的GO通路有细胞运动相关如质膜黏附分子的细胞间黏附作用、趋化运动、黏附过程、细胞迁移、细胞运动、细胞外基质成分、细胞运动的调节等生物过程;(3)差异基因富集到的KEGG信号通路主要有细胞粘附分子、TGF-β、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等。(2)PMEPA1过表达对胃癌细胞株BGC-823转录水平的影响:(1)共有132个差异基因;(2)主要富集的GO通路有细胞外基质组成、组织形态发生、急性炎症反应、TGF-β的分泌调控等生物过程;(3)主要富集到的KEGG通路包括耶尔森菌感染、小细胞肺癌、内吞、抗坏血酸和醛酸代谢、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调控、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ECM-受体相互作用。综上,PMEPA1过表达或敲减主要影响细胞运动、迁移、细胞黏附、受体配体相关作用、TGF-β信号通路、ECM-受体相互作用等生物学过程。2.H.pylori感染对敲减或过表达PMEPA1的胃上皮细胞转录水平的影响(1)H.pylori感染对敲减PMEPA1的GES-1细胞转录水平的影响:(1)Hp7.13wt和Hp PMSS1wt感染PMEPA1lowGES-1细胞后,分别有2315和959个差异基因;(2)差异基因富集的GO通路相似,主要包括细胞对缺氧的反应、细胞分裂、血管发育的调控、细胞周期的正向调控、细胞运动的正向调控等生物过程;(3)共同富集的KEGG通路主要有MAPK信号通路、缺氧诱导因子-1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等。(2)H.pylori感染对过表达PMEPA1的GES-1转录水平的影响:(1)Hp7.13wt感染NC-PMEPA1highGES-1后,共有1646个差异基因,富集的KEGG通路主要有MAPK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AGE-RAGE信号通路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1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等;(2)Hp7.13wt与Hp7.13Δcag A菌株感染NC-PMEPA1highGES-1细胞的差异基因富集到了17条信号通路,主要有肿瘤中的micro RNAs、细胞周期、P53信号通路、细胞衰老、FOXO信号通路、癌症中的转录调控异常、Wnt信号通路、Hippo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Hedgehog信号通路等,说明cag A可能通过以上这些通路起作用。(3)Hp7.13wt与Hp7.13Δoip A菌株感染NC-PMEPA1highGES-1细胞的差异基因未富集到KEGG通路。综上,H.pylori感染可能通过转录因子的调控作用、缺氧诱导因子-1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Hippo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Hedgehog信号通路介导敲减或过表达PMEPA1的胃上皮细胞转录水平的变化,其中毒力因子Cag A可能发挥重要作用。3.PMEPA1对不同H.pylori菌株感染的胃上皮细胞转录水平的影响(1)PMEPA1敲减对Hp7.13(或PMSS1)感染的GES-1细胞的影响:Hp7.13wt(或Hp PMSS1wt)感染PMEPA1lowGES-1及其对照组细胞,差异基因富集的KEGG通路相似,主要包括AGE-RAGE信号通路的研究、癌症中胆碱代谢、细胞衰老、Hippo信号通路、EGFR酪氨酸酶抑制耐受、癌症中的micro RNA、Fox O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细胞骨架调控等;(2)PMEPA1过表达对不同H.pylori菌株感染的GES-1细胞的影响:Hp7.13wt(或Hp7.13Δcag A、Hp7.13Δoip A)感染PMEPA1highGES-1及其对照细胞,差异基因富集的信号通路相似,主要的GO富集有TGF-β的反应、趋化性的调节、质膜粘附分子的粘附、细胞对生长因子刺激反应等过程等生物过程;主要的KEGG富集有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AGE-RAGE信号通路、TGF-β信号通路、Hedgehog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等。综上,在H.pylori感染胃上皮细胞的过程中,PMEPA1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参与H.pylori介导的胃上皮细胞生物过程的改变。结论:1.PMEPA1在胃癌组织高表达,与胃癌不良预后有关,是良好的胃癌诊断标志物。2.PMEPA1高表达促进胃上皮细胞和胃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与EMT表型相关。3.H.pylori感染调控PMEPA1的表达,促进胃上皮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部分依赖于毒力因子Cag A和Oip A的作用。4.H.pylori感染胃上皮细胞调控多种生物学过程;PMEPA1通过多种途径参与H.pylori介导的胃上皮细胞生物过程的改变。
周欢[2](2021)在《基于COX-2/PGE2及相关通路探究益肾通癃胶囊治疗BPH的作用和机理》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雌/雄激素协同诱导制备大鼠良性前列腺增生模型目的:采用雌/雄激素协同造模方法,复制BPH大鼠模型,研究不同造模方法对BPH大鼠的前列腺组织形态,前列腺体重、前列腺湿重、前列腺指数,b FGF及TGF-β1的表达影响,以分析其特点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30只SPF级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分别是空白组、假手术组、非去势T组、非去势T+E组、去势T组、去势T+E组,每组均为5只。其中空白组、非去势T组及T+E组均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游离但不摘除双侧睾丸,去势T组及T+E组均进行双侧睾丸切除术。术后一周给予药物行背腰部皮下注射,其中空白组、假手术组予0.9%氯化钠注射液(5 mg·kg-1),非去势T组及去势T组予丙酸睾丸酮注射液(5 mg·kg-1),非去势T+E组及去势T+E组予丙酸睾丸酮溶液(5mg·kg-1)联合β-雌二醇溶液(0.05mg·kg-1),连续给药4周。完成上述操作后,通过颈椎脱臼法处死全部大鼠,取大鼠前列腺组织,观察各组大鼠前列腺体积、湿重及前列腺指数的变化,以HE染色及免疫组化法观察前列腺增生组织的病理变化及各组大鼠前列腺组织中b FGF、TGF-β1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假手术组的大鼠前列腺体积、湿重、前列腺指数、b FGF及TGF-β1的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其余4组大鼠的前列腺体积、湿重、前列腺指数及b FGF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即去势T+E组>去势T组>非去势T组=非去势T+E组>假手术组=空白组,以去势T+E组升高最显着;TGF-β1的表达显着降低(P<0.05),即去势T+E组<去势T组<非去势T组=非去势T+E组<假手术组=空白组,以去势T+E组降低最显着。结论:去势和非去势造模方法均可诱导大鼠成功复制BPH动物模型,尤以去势T+E组大鼠最符合BPH大鼠的病理特征,且在此过程中伴随前列腺组织血管异常新生及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表现,据此可推测b FGF和TGF-β1调控失衡是引起前列腺增生的发病机制之一。第二部分:益肾通癃胶囊对BPH大鼠COX-2/PGE2及相关通路的影响目的:以去势T+E协同造模法,构建良性前列腺增生大鼠模型,观察益肾通癃胶囊对BPH大鼠的体重、前列腺体积、前列腺湿重、前列腺指数及前列腺组织形态,前列腺组织表面CD3、CD20、VEGF、MVD、细胞增殖(Ki67)、环氧合酶-2(COX-2)及前列腺素E2(PGE2)受体的表达,以探究益肾通癃胶囊干预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作用机制。方法:将92只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8组,空白组、假手术组每组10只,模型组、癃闭舒组、塞来昔布组、益肾通癃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2只。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游离但不摘除双侧睾丸,其余各组采用双侧睾丸切除术联合经背腰部皮下注射丙酸睾酮及β-雌二醇复制BPH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空白组、假手术组及模型组予0.9%氯化钠注射液10ml/Kg/d灌胃,癃闭舒组予癃闭舒溶液0.24g/Kg/d灌胃,塞来昔布组予塞来昔布溶液0.02g/Kg/d灌胃,益肾通癃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予益肾通癃溶液0.24、0.48、0.96g/Kg/d灌胃。各组大鼠连续给药8周后,检测各组大鼠的体重、前列腺体积、湿重及前列腺指数的变化,采用HE染色及免疫组化观察前列腺组织的病理变化及各组大鼠前列腺组织表面CD3、CD20及VEGF、Ki67的表达情况,Weindner法计算前列腺组织石蜡切片中微血管密度(MVD),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eal-time PCR)检测前列腺组织COX-2及PGE2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前列腺组织中COX-2及PGE2蛋白表达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益肾通癃低、中、高剂量组、癃闭舒组、塞来昔布组均能明显降低大鼠前列腺体积、湿重及前列腺指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可显着改善BPH大鼠前列腺组织的病理性增生。与空白组比较,假手术组大鼠前列腺组织表面CD3、CD20、VEGF、MVD、Ki67、COX-2、PGE2mRNA及蛋白表达均无明显变化(P>0.05),其余各组大鼠前列腺组织表面CD3、CD20、VEGF、MVD、Ki67、COX-2、PGE2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治疗组大鼠前列腺组织表面CD3、CD20、COX-2、PGE2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尤以塞来昔布组及益肾通癃中剂量组降低最显着(P<0.05),疗效最优;各药物治疗组大鼠前列腺组织内VEGF、MVD、Ki67均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尤以癃闭舒组及益肾通癃中剂量组降低最显着(P<0.05),疗效最优。结论:1.前列腺增生症大鼠动物模型复制成功。2.益肾通癃胶囊低、中、高剂量组、癃闭舒组、塞来昔布组均可降低BPH大鼠的前列腺体积、湿重、前列腺指数,改善前列腺组织的病理形态,其疗效排序为中药中剂量组=塞来昔布组>中药高剂量组=癃闭舒组>中药低剂量组,以益肾通癃中剂量组及塞来昔布组疗效最优。3.益肾通癃胶囊低、中、高剂量组、癃闭舒组、塞来昔布组均可降低BPH大鼠前列腺组织表面CD3、CD2O、COX-2和PGE2的mRNA及蛋白表达,其疗效排序为中药中剂量组=塞来昔布组>中药高剂量组=癃闭舒组>中药低剂量组,以益肾通癃中剂量组及塞来昔布组疗效最优,表明益肾通癃胶囊及塞来昔布胶囊均有较好的抗炎作用,其治疗BPH的作用机制可能为抑制炎症细胞及COX-2和PGE2的表达。4.益肾通癃胶囊低、中、高剂量组、癃闭舒组均可降低BPH大鼠前列腺组织内MVD、VEGF、Ki76的表达,塞来昔布对此暂无明显改善作用,其疗效排序为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癃闭舒组>中药低剂量组>塞来昔布组,以中药中剂量组疗效最佳,表明益肾通癃胶囊及癃闭舒胶囊均有较好的抑制血管新生及组织增殖的作用。
许伟[3](2021)在《PI3K/Akt信号通路基因多态性在前列腺癌中的meta分析和前列腺癌来源的外泌体通过PI3K/Akt信号改变巨噬细胞极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PI3K/Akt通路基因多态性与前列腺癌(PCa)的发生密切相关。然而,这些结果是有争议的。在此,我们对PI3K/Akt信号通路基因多态性与PCa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meta分析。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在PubMed,Web of science和google学术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PI3K/Akt通路的基因集引用自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网站。检索截止日期为2017年10月1日。应用优势比(OR)和相应的95%可信区间(95%CI)来检验它们的相关性。所有分析均采用Stata 12.0进行。本研究采用Begg’s和Egger’s检测发表偏倚情况,应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收集到38篇文献,包括62个病例对照研究,共13个PI3K/Akt通路基因多态性。总体结果未能显示PI3K/Akt通路基因多态性与PCa风险之间的正相关。然而,在按种族划分的亚组分析中,我们发现IL-6-rs1800795多态性与显性模型中高加索人PCa风险增加相关(MM+MW与WW:OR=1.245,95%CI=1.176-1.318,P<0.001)。结论:PI3K/Akt信号通路基因多态性不是PCa的危险因素。进一步的精心设计的研究需要更大的样本和精确的设计来证实我们的发现。研究背景:前列腺癌(PCa)是严重威胁男性健康的恶性肿瘤,近年来PCa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因此,探索PCa的潜在机制,寻找潜在的治疗方法是当前临床和基础研究的迫切需要。肿瘤和周围的基质细胞构成了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为癌症、成纤维细胞、炎症细胞和微毛细血管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机会。TME含有肿瘤诱导的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和多种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在免疫抑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巨噬细胞具有较高的功能可塑性和异质性,巨噬细胞在TME中的表型和功能转移往往影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前列腺肿瘤中富含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TAMs可以是细胞毒性M1型,也可以是致瘤M2型。M2巨噬细胞与伤口修复、新生血管形成、免疫抑制和肿瘤增强有关,并促进Th2免疫反应;而M1巨噬细胞的特征是释放细胞毒性自由基和抑制肿瘤,促进T辅助体(Th)1反应。异常代谢因素也可加重这些细胞的表型,例如,缺氧、缺血和低p H的TME可以使肿瘤细胞发生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从而增强TAMs的免疫抑制能力,促进巨噬细胞的浸润和极化。外泌体是一种直径为30120nm的细胞外小泡,具有双膜结构,携带多种具有生物学功能的物质,如mi RNAs、m RNAs、lnc RNA蛋白质、脂质和病毒颗粒。外泌体通过多泡体的胞吐作用释放,囊泡中的物质可以转移并改变受体细胞的信号通路。外泌体在很大程度上与肿瘤的生长和进展有关,但它们也可以发挥抗肿瘤功能,这取决于细胞类型和微环境,例如癌细胞在缺氧等应激条件下分泌更多的外泌体。因此,深入研究肿瘤微环境下肿瘤细胞如何将内质网应激信号传递给巨噬细胞,从而改变其极化功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1)观察巨噬细胞PD-L1及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状况。(2)了解内质网应激的前列腺癌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对THP-1巨噬细胞极化功能是否有影响?(3)了解PI3K/Akt及其磷酸化信号通路与前列腺癌风险之间是否有显着关联性?方法(1)分别使用不同浓度的TG作用前列腺癌细胞24小时和同一浓度TG作用前列腺癌细胞不同时间,确定最合适的时间点和最合适的浓度。(2)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ERS标志蛋白GRP78和CHOP的变化。(3)前列腺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的分离与鉴定:采用3μM的TG和PC-3前列腺癌细胞共培养24小时,Exo Quick-TC试剂盒提取条件培养基中的外泌体,分别命名为未刺激组(EXO-CON)和刺激组(EXO-TG)。(4)磷钨酸染色后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外泌体进行形态上的观察。(5)采用Western-Blot印迹检测外泌体(EXO-CON和EXO-TG)表面的特异性分子(CD63和TSG101)和分子伴侣蛋白Calnexin的表达。(6)培养THP-1巨噬细胞并诱导(50 ng/ml PMA 24小时)为巨噬细胞(Mφ),流式细胞仪检测CD68表达水平。(7)分别用绿色荧光PKH67标记的所提外泌体加入到巨噬细胞中,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外泌体是否能被巨噬细胞吸收以及观察其吸收效率。(8)把不同来源的外泌体(EXO-CON和EXO-TG)和巨噬细胞共培养24小时,收集细胞,提取总RNA,q-PCR检测EXO-CON和EXO-TG两组IL-6、IL-10、TGF-β、IL-1β、IL-12和TNF-α相关炎症因子水平表达变化。(9)把不同来源的外泌体(EXO-CON和EXO-TG)和巨噬细胞共培养24小时,收集共培养上清液,CBA细胞因子试剂盒检测相关炎症因子IL-10,IL-1β,IL-6,IL-8,TNF-α和IL-12的水平变化。(10)把不同来源的外泌体(EXO-CON和EXO-TG)和巨噬细胞共培养24小时,流式细胞仪检测M1和M2巨噬细胞标志性蛋白的表达情况:M1巨噬细胞的标志性蛋白(CD11c和CD192)的表达情况;M2巨噬细胞的标志性蛋白(CD206,CD16和CD274)表达丰度是否增加?(11)把不同来源的外泌体(EXO-CON和EXO-TG)和巨噬细胞共培养24小时,收集细胞,提取总蛋白,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及其磷酸化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Western Blot检测ERS标志蛋白GRP78和CHOP结果表明TG作用前列腺癌细胞最合适的时间点为24小时和最合适的浓度为3μM。(2)Exo Quick-TC试剂盒提取的外泌体,经磷钨酸染色后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外泌体呈圆形或类圆形膜性囊泡样结构,直径约为30120 nm,符合外泌体的典型特征。(3)Western-Blot印迹检测结果表明,外泌体表达其特异性分子(CD63和TSG101),但不表达内质网分子伴侣蛋白Calnexin,说明提取的外泌体不含细胞成分;且EXO-TG组外泌体蛋白浓度高于EXO-CON组。(4)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CD68阳性率达到90%以上,说明分离、诱导的巨噬细胞纯度较高。诱导前后差异显着,说明成功获得Mφ,可以进行后续实验。(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显示,绿色荧光PKH67标记的外泌体(EXO-CON和EXO-TG)被巨噬细胞摄取。(6)不同来源的外泌体(EXO-CON和EXO-TG)和巨噬细胞共培养24小时后,q-PCR检测结果显示:和EXO-CON组相比,EXO-TG组IL-6、IL-10和TGF-β相关炎症因子水平明显上调,而IL-1β、IL-12和TNF-α相关炎症因子水平则明显下降。(7)不同来源的外泌体(EXO-CON和EXO-TG)和巨噬细胞共培养24小时后,收集共培养上清液,CBA细胞因子试剂盒检测炎症因子结果显示:和EXO-CON组相比,EXO-TG组IL-6和IL-10相关炎症因子水平明显上调,而IL-1β、IL-8和TNF-α相关炎症因子水平则明显下降。(8)把不同来源的外泌体(EXO-CON和EXO-TG)和巨噬细胞共培养24小时,流式细胞仪检测M1和M2巨噬细胞标志性蛋白的表达情况:M1巨噬细胞的标志性蛋白(CD11c和CD192)的表达上调;而M2巨噬细胞的标志性蛋白(CD206,CD16和CD274)表达丰度明显增加。(9)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把不同来源的外泌体(EXO-CON和EXO-TG)和巨噬细胞共培养24小时,收集细胞,提取总蛋白,和EXO-CON组相比,EXO-TG组PI3K,Akt及其磷酸化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结论(1)前列腺癌细胞内质网在应激状态下,分泌更多的外泌体。(2)前列腺癌细胞内质网应激状态下释放的外泌体能够被巨噬细胞有效摄取,并通过上调PD-L1和炎症因子表达等方式影响巨噬细胞的极化。(3)以外泌体作为细胞间传递信息的桥梁,PI3K/Akt信号通路与前列腺癌风险之间有显着关联性。(4)这和第一部分meta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相反的,所以我们有必要扩大样本量和采用亚组分析来进行新的meta分析。
刘念,刘向云[4](2020)在《Androgen/AR信号通路在良性前列腺增生中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是中老年男性常见疾病,下尿路综合征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中老年男性生活质量。雄激素和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对前列腺的发育和生长是必要的,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AR在BPH中发挥重要作用,在BPH组织中AR被雄激素激活,参与调控下游相关转录因子的表达,从而引起前列腺细胞的异常增殖。该文综述了androgen/AR信号通路以及雄激素和AR在BPH中的功能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介绍通路相关调节因子在调控BPH中的作用。
赵佳福[5](2020)在《MicroRNA-31-5p调控14-3-3ε影响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全球第二大最常见的男性癌症。几乎所有晚期PCa患者在接受内分泌治疗后都会发展成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尽管雄激素受体是治疗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etastatic castrate-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mCRPC)的有效方法,但2018年美国依然有29430人死于PCa。近年来对14-3-3蛋白家族的研究发现,该家族成员14-3-3ε在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能成为前列腺癌诊断治疗的分子靶点。同样,大量研究也证实miRNAs在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前列腺癌的分子诊断和靶向治疗方面同样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miRNAs调控14-3-3ε在前列腺癌发生发展中的具体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UALCAN-TCGA在线数据库结合qRT-PCR、CCK-8、细胞划痕、Transwell、双荧光素酶系统、流式细胞术等试验手段,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阐明miRNAs调控14-3-3影响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可为前列腺癌的分子诊断和靶向抗癌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14-3-3ε在PCa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22Rv1细胞增殖的影响UALCAN-TCGA数据库分析结果表明,14-3-3蛋白不同亚型在PCa组织和癌旁组织具有不同的表达模式,其中14-3-3ε/YWHAE、14-3-3γ/YWHAG和14-3-3τ/YWHAQ在PCa组织中表达上调,14-3-3η/YWHAH、14-3-3β/YWHAB和14-3-3ζ/YWHAZ在PCa组织中表达下调;在前列腺癌不同细胞系中的研究发现,14-3-3ε在PC3、22Rv1、LNCaP中具有同PCa组织中相同的表达模式。CCK-8细胞增殖试验、细胞划痕试验和Transwell试验结果表明,干扰14-3-3ε的表达,严重影响了22Rv1细胞的增殖能力、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P<0.01)。以上结果暗示14-3-3ε在PCa中可能扮演原癌基因的角色。2.调控14-3-3ε表达的microRNAs筛选及功能验证TargetScan、miRSystem、miRanda和PicTar等在线软件预测发现,miR-155-5p、miR-31-5p、miR-29b-3p、miR-29a-3p及miR-29c-3p是调控14-3-3?得分最高的5条miRNAs;综合qRT-PCR试验、双荧光素酶试验和CCK-8试验结果发现,在22Rv1细胞中miR-31-5p与14-3-3?具有逆向表达关系,是调控14-3-3?表达效率最高的miRNA。通过构建野生型和突变型荧光素酶载体,我们发现:14-3-3?3’UTR中“UCUUGCC”7个碱基位点是miR-31-5p调控14-3-3?表达的特异性功能靶点,该位点的缺失,严重影响了miR-31-5p对14-3-3?基因的调控能力。3.miR-31-5p调控14-3-3ε对22Rv1细胞表型的影响CCK-8试验、细胞划痕试验、Transwell试验结果发现:mi R-31-5p过表达,严重影响了22Rv1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流式细胞试验发现:miR-31-5p的上调直接导致22Rv1细胞停滞在G1期,间接抑制了22Rv1细胞增殖;细胞凋亡试验结果发现:miR-31-5p的上调促进了22Rv1细胞的早期凋亡和细胞坏死。补偿试验结果发现,miR-31-5p与14-3-3?共转染,部分逆转了miR-31-5p对22Rv1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同时也部分逆转了miR-31-5p对22Rv1细胞周期的抑制和对22Rv1细胞的促凋亡能力。4.miR-31-5p调控14-3-3?对PI3K/Akt/Bcl-2信号通路的影响对miR-31-5p调控14-3-3?影响22Rv1增殖凋亡的信号通路研究发现,miR-31-5p的上调,显着下调了p-PI3K/PI3K和p-AKT/AKT的比值,上调了Bad、Bax/Bcl-2的表达水平,激活了caspase-9和caspase-3等与细胞凋亡相关的级联反应;然而,miR-31-5p与14-3-3?共转染,部分逆转了这一现象。以上结果暗示miR-31-5p靶向调控14-3-3?抑制22Rv1细胞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是通过调节PI3K/AKT/Bcl-2信号通路实现的。综上所述,本文明确了14-3-3?蛋白在前列腺癌组织和细胞中显着升高,发现miR-31-5p是靶向调控14-3-3?基因表达的最佳miRNAs,解析了miR-31-5p靶向调控14-3-3?与22Rv1细胞增殖凋亡的关联性,阐明了miR-31-5p靶向调控14-3-3?影响22Rv1细胞增殖凋亡的分子机制。为miR-31-5p和14-3-3ε联合应用于CRPC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黄兴[6](2020)在《PRH与前列腺癌骨转移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PRH在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并分析2010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期间在我院治疗的117例前列腺患者(这些患者均通过穿刺或者手术后病理报告证实为前列腺癌)的临床资料、手术或穿刺标本,排除其它部位转移的患者,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收集到的癌组织标本中PRH的表达;统计学方法分析未出现转移的前列腺癌患者与骨转移患者PRH表达差异,分析PRH的表达与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的5年生存期(OS)与5年无疾病进展期(PFS)间的关系。结果:在117例患者中未出现远处转移的前列腺癌患者53例,骨转移患者60例(其中包含2例合并肺转移、1例合并肝转移),肺转移患者3人,肝转移患者1例。排除4名其余部位转移的患者,其余113例患者中,PRH阳性表达的患者108例(95.6%),PRH阴性表达5例(4.4%)。其中未出现转移的53名患者中PRH阳性表达51例(96.2%),PRH阴性表达2例(3.8%);骨转移的60名患者中PRH阳性表达57例(95%),阴性表达3例(5%)。51例PRH阳性表达的未出现转移的前列腺癌患者中,高表达34例(66.7%),低表达患者17例(33.3%);57例PRH表达阳性的骨转移患者中,高表达27例(47.4%),低表达30例(5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3)。在57例患者中PRH高表达27人(47.4%),低表达患者30(52.6%)。生存曲线中PRH低表达的患者5年OS与PFS低于PRH高表达的患者(OS:P<0.001,PFS:P<0.001)。在多因素COX分析中,PRH的表达强度是OS(P=0.036)的独立预后因素,但不是PFS(P=0.629)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PRH可能是预测前列腺癌发生骨转移的肿瘤标记物,PRH低表达与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的预后相关。
管智慧[7](2020)在《lncRNA NCK1-AS1异常表达对前列腺癌的影响与分子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是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发展与外在环境因素、内在细胞因素均密切相关。随着基因测序研究的展开,非编码区RNA在转录基因中的比重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重视。长的非编码核糖核酸(LncRNA)是非编码区RNA的一种,参与人体中包括癌症转移、侵袭、细胞分化及调亡等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尽管其不能直接翻译成蛋白,但可在转录、转录后水平、表观遗传学、细胞分化等多层面调控基因的表达。lncRNA NCK1-AS1是在多种癌症异常表达的lncRNAs之一,在肿瘤的增殖、转移等生物学功能中扮演重要角色。多种LncRNA可以与TGF-β1信号通路蛋白相互作用从而影响肿瘤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甚至耐药等过程。然而,1ncRNA NCK1-AS1在前列腺癌中的临床作用和潜在生物学功能尚不为人知。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lncRNA NCK1-AS1异常表达对前列腺癌的作用与分子机制。本论文由以下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NCK1-AS1区别PCa患者与BPH患者目的:探索NCK1-AS1在PCa、BPH患者及健康男性血清中的表达情况。方法:①分别采集前列腺癌PCa患者(n=60),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n=58)和健康男性(n=60)的血浆,通过荧光定量qRT-PCR法检测各组研究对象的NCK1-AS1,并通过单向ANOVA和Tukey检验分析表达数据。②依据NCK1-AS1的mRNA水平进行ROC曲线分析,以评估血浆NCK1-AS1对PCa的诊断价值。以PCa患者被用作真阳性病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为真阴性病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PCa患者被用作真阳性病例,以健康男性为真阴性病例,绘制ROC曲线。③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NCK1-AS1的表达与患者Gleason评分和临床分期关系。结果:①PCa组的NCK1-AS1血浆水平显着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PH患者和健康男性之间没有显着差异(p>0.05)。②以PCa患者被用作真阳性病例,BPH患者为真阴性病例,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5,标准误差为0.017,95%置信区间为0.92-0.99。以PCa患者被用作真阳性病例,以健康男性为真阴性病例,曲线下面积AUC为0.95,标准误差为0.018,95%置信区间为0.92-0.98。③随着Gleason评分的增加,NCK1-AS1水平略有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临床分期增加,NCK1-AS1水平略有增加,其中III期的变化最为明显,但统计学分析表明,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NCK1-AS1能够有效地将前列腺癌患者与良性前列腺增生及健康男性很好的区分开来,具有成为前列腺癌诊断标志物的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由于NCK1-AS1水平不能很好地反映前列腺癌的临床分期,其作为前列腺癌术后的预后指标尚需要进一步研究。第二部分:NCK1-AS1异常表达对PCa细胞的影响目的:探讨过表达NCK1-AS1的DU145和22Rv1前列腺癌细胞株的迁移能力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①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DU145、22Rv1和RWPE-1细胞中NCK1-AS1的表达水平;②构建过表达NCK1-AS1的DU145和22Rv1细胞,分别用Transwell法检测DU145、22Rv1细胞与过表达NCK1-AS1的DU145、22Rv1细胞迁移能力(不含基质胶)与侵袭能力(含基质胶)。结果:①DU145细胞中NCK1-AS1的表达水平为RWPE-1细胞2.7倍,22Rv1细胞中NCK1-AS1的表达水平为RWPE-1细胞3.3倍(p<0.05)。②过表达NCK1-AS1的DU145、22Rv1细胞迁移能力显着高于DU145、22Rv1细胞,以及转染空载体的DU145、22Rv1细胞(NC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侵袭能力检测结果显示,相比于DU145、22Rv1细胞,以及转染空载体的DU145、22Rv1细胞(NC组)过表达NCK1-AS1的DU145、22Rv1细胞侵袭显着提高,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CK1-AS1在前列腺癌细胞DU145、22Rv1中均有高表达,且明显高于前列腺正常细胞;过表达NCK1-AS1的DU145、22Rv1细胞的迁移能力及侵袭能力均强于正常的DU145、22Rv1细胞,NCK1-AS1可促进前列腺癌细胞的侵袭。第三部分:NCK1-AS1通过TGF-β1调节PCa细胞目的:探讨TGF-β1在NCK1-AS1促进PCa细胞侵袭中的作用。方法:①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PCa患者血浆中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通过线性回归分析PCa患者血浆中TGF-β1和NCK1-AS1的相关性。②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浆TGF-β1对PCa的诊断价值。以PCa患者被用作真阳性病例,BPH患者为真阴性病例,绘制ROC曲线;以PCa患者被用作真阳性病例,以健康男性为真阴性病例,绘制ROC曲线。③构建NCK1-AS1和TGF-β1过表达载体,分别用蛋白印迹法和RT-PCR法检测过表达NCK1-AS1的DU145和22Rv1细胞中TGF-β1的蛋白水平、mRNA水平。RT-PCR法检测NCK1-AS1和TGF-β1过表达DU145和22Rv1细胞中NCK1-AS1水平。④分别用Transwell法检测过表达NCK1-AS1和TGF-β1细胞的迁移与侵袭能力。结果:①TGF-β1和NCK1-AS1呈显着正相关(p<0.05)。②以PCa患者被用作真阳性病例,BPH患者为真阴性病例,绘制ROC曲线,统计学分析曲线下面积AUC为0.96(标准误差:0.017;95%置信区间:0.92-0.99)。以PCa患者被用作真阳性病例,以健康男性为真阴性病例,绘制ROC曲线,统计学分析曲线下面积AUC为0.93(标准误差:0.019;95%置信区间:0.91-0.97)。③相比于对照组或转染空载体的细胞,NCK1-AS1过表达的PCa细胞中TGF-β1在mRNA和蛋白水平均显着上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对照组或转染空载体的细胞,TGF-β1过表达PCa细胞中的NCK1-AS1无显着性差异(p>0.05)。④过表达NCK1-AS1和TGF-β1细胞DU145和22Rv1细胞的侵袭力和迁移增加,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TGF-β抑制剂SB431542处理24小时后,过表达NCK1-AS1的细胞迁移与侵袭能力减弱,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NCK1-AS1在PCa患者与PCa细胞中特异性上调,通过调节TGF-β1促进PCa癌细胞迁移与侵袭。
申天宇[8](2020)在《YAP1在前列腺癌中促进正常成纤维细胞向癌相关成纤维细胞转化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作为全球范围内男性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其增殖和转移的机制一直是研究热点。而“肿瘤微环境”(Tumour microenvironment,TME)已经被认为在肿瘤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Yes-相关蛋白1(Yes-associated protein 1,YAP1)蛋白在前列腺TME中的作用及机制。具体为前列腺癌中,YAP1蛋白如何将正常成纤维细胞(Normal fibroblast,NF)转化为癌症相关的成纤维细胞(Cancer associated fibroblast,CAF)的可能机制。方法:收集临床病人的手术标本,分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病人和前列腺癌病人,通过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上述两组病人之间基质细胞中YAP1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利用统计学方法计算上述两组间差异。运用免疫组化方法再次检测前列腺癌病人组的基质细胞YAP1的表达情况,并根据染色评分将前列腺癌病人组再次分为YAP1高表达组与YAP1低表达组。通过卡方检验,计算YAP1在前列腺癌基质细胞中的高低表达与前列腺癌的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精囊侵犯等的关系。运用免疫荧光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所用细胞系中相关蛋白标志物(α-SMA和FAP)的表达量,从而完成对所用细胞系的鉴定。通过质粒转染,构建CAF稳定敲低YAP1的细胞系CAFshYAP1以及NF过表达YAP1的细胞系NFoverexpress YAP1。运用实时定量PCR、蛋白印记法和免疫荧光检测YAP1的改变对α-SMA和FAP的影响。运用MTT和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上述四种细胞系的条件培养基对向上皮细胞TrampC1和RM1的增殖和侵袭能力的改变。蛋白印记法再次检测经上述四种细胞系的条件培养基处理后,上皮细胞TrampC1和RM1是否发生“上皮间质转化”。通过生物信息学网站与文献检索,找到在前列腺癌中与YAP1有相关性的蛋白SRC。运用蛋白印记法检测磷酸化YAP1与磷酸化SRC在上述四种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运用蛋白印记法、免疫共沉淀、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分析了YAP1/TEAD1蛋白复合物与SRC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再次运用蛋白印记法和q-PCR检测SRC下游细胞骨架蛋白和肌动蛋白的表达水平。将上述四种细胞分别混合TrampC1细胞种植于裸鼠的皮下。记录皮下移植瘤的生长情况。运用蛋白印记法与免疫组化检测每组皮下移植瘤中YAP1、SRC、α-SMA,Ki67和MMP2的表达情况。取前列腺癌手术标本(癌组织与癌旁组织)进行原代细胞培养获得人源的hCAF与hNF。运用免疫荧光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hCAF和hNF中α-SMA和FAP的表达量,并再次验证YAP1和SRC的作用关系,以及hCAF对LNCaP和PC3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基质细胞相比,前列腺癌组织基质细胞中YAP1的表达水平显着上调。YAP1在肿瘤基质细胞中的高表达提示前列腺癌患者的肿瘤恶性程度较高并会伴有不良的预后。当CAF中的YAP1表达水平被敲低后,其α-SMA和FAP的水平也随之下调,提示CAF转化为NF;而当NF中的YAP1的表达水平上调后,其α-SMA和FAP的水平也随之上调,提示NF转化为CAF。CAF和NFoverexpress YAP1的条件培养基都增强了肿瘤上皮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并促进肿瘤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YAP1作为转录辅助因子,其与转录因子TEAD1形成蛋白复合物。TEAD1结合在SRC的启动子区,调节SRC的转录,进而影响SRC下游细胞骨架蛋白与肌动蛋白的表达水平。因此达到了从NF向CAF转化的结果。结论:前列腺癌基质细胞YAP1升高提示病人的病情恶化与不良预后。YAP1可以在前列腺癌的肿瘤微环境中将NF转化为CAF,从而促进前列腺癌的生长和转移。在前列腺肿瘤基质细胞中沉默YAP1可有效抑制肿瘤生长。前列腺肿瘤间质中的YAP1蛋白可用作肿瘤诊断和治疗的潜在靶标。
范维肖[9](2019)在《前列腺癌外泌体调控微环境基质细胞功能促转移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位居男性肿瘤前列。晚期发展为转移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是前列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研究前列腺癌的转移机制对于前列腺癌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外泌体是直径为30-150nm的细胞外囊泡,携带了来自宿主细胞的DNA、RNA及蛋白质等信息,可以介导局部以及远隔器官之间的信号交流[1]。外泌体在肿瘤的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促进肿瘤细胞增殖侵袭,调控微环境基质细胞、免疫细胞功能以及促进远处预转移龛的形成等来全面调控肿瘤的发展[2],而外泌体促进基质细胞向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转化对于肿瘤微环境的形成至关重要。研究发现肝癌、胰腺癌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肿瘤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均可以诱导CAF的形成来调控肿瘤微环境的形成,促进肿瘤转移。但是前列腺癌的转移微环境形成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着重于阐明前列腺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对于前列腺正常基质细胞向CAF转化的作用及其机制。第一部分方法:通过超速离心法和QIAGEN膜亲和柱法提取LNCaP-AI+F细胞来源的外泌体,通过电镜观察形态结构、Zetaview粒径分析及Western blot蛋白鉴定比较两种方法的特点;超速离心法提取PC3M及DU145前列腺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电镜鉴定提取外泌体的形态,Zetaview粒径分析检测所提取颗粒的直径分布及浓度,Western blot鉴定外泌体标志蛋白及目的蛋白EGFR和SRC蛋白的表达。结果:超速离心法和膜亲和柱法提取外泌体电镜下均可观察到典型双层膜结构,Zetaview粒径测定结果均符合外泌体粒径分布范围,但膜亲和柱法提取外泌体会有蛋白聚合物等杂质,并且膜亲和柱法提取外泌体Western blot同等上样量ALIX、EGFR和β-actin蛋白条带均较超速离心所提取外泌体弱;超速离心法提取PC3M和DU145外泌体电镜下可观察到典型直径为100nm的茶托状结构,符合外泌体的形态特征;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三种细胞提取的外泌体均表达CD63和ALIX两种外泌体标志蛋白,除此之外,三种前列腺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还高表达EGFR和SRC蛋白;Zetaview粒径分析表明所提取外泌体粒径分布均符合外泌体30-150nm的直径分布范围。第二部分方法:三种细胞提取的外泌体经PKH67染色,以40μg/ml的浓度与基质细胞WPMY-1细胞共孵育后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基质细胞摄取外泌体的情况;40μg/ml的外泌体处理基质细胞24h后Transwell实验检测基质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变化;qPCR检测外泌体处理后基质细胞分泌CAF相关分子的表达变化。结果:外泌体与基质细胞共孵育24h后,基质细胞胞质内可观察到大量绿色PKH67所带荧光,证明三种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可被基质细胞大量摄取;Tranwell实验表明外泌体促进基质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明显增强;qPCR结果表明三种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不同程度促进CAF相关分子IL-8、PDGFB以及MMP9的表达显着增高,并且PC3M和DU145来源外泌体促进MMP9和PDGFB表达升高的趋势可被EGFR信号通路抑制剂吉非替尼所逆转。第三部分方法:外泌体处理基质细胞之后Western blot检测CAF标志蛋白α-SMA和Vimentin以及EGFR信号通路蛋白磷酸化水平,细胞免疫荧光检测α-SMA表达变化。结果:LNCaP-AI+F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对α-SMA及Vimentin表达无明显影响,但LNCaP-AI+F来源的外泌体可以明显促进基质细胞EGFR和ERK1/2磷酸化增强;PC3M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可以促进Vimentin表达显着增高,DU145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可以促进α-SMA蛋白表达显着增高,并且PC3M和DU145来源的外泌体还可以促进EGFR和ERK1/2磷酸化表达明显增强。结论:前列腺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高表达EGFR和SRC蛋白,并可能通过激活基质细胞内的EGFR-ERK信号通路使基质细胞迁移侵袭能力增强,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标志蛋白α-SMA和Vimentin蛋白表达增加,使得基质细胞向CAF转化。
李超[10](2019)在《白藜芦醇对良性前列腺增生上皮细胞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究白藜芦醇对前列腺增生上皮细胞的作用以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第一部分:将BPH-1细胞分为对照组和白藜芦醇组,先用不同浓度的白藜芦醇处理细胞,MTT法检测细胞活力以确定后续处理细胞的浓度和时间,按照确定好的浓度和时间处理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活性氧,western blot分析处理后凋亡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和p38MAPK、Foxo3a的改变。第二部分:将细胞分为对照组、白藜芦醇组、白藜芦醇+NAC组和白藜芦醇+SB组,对照组给予溶剂处理,白藜芦醇组给予30μmol/L的白藜芦醇,白藜芦醇+NAC组给予30μmol/L的白藜芦醇+5mmolL NAC处理,白藜芦醇+SB组给予30μmol/L的白藜芦醇+5μmol/L的SB203580处理,用MTT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和活性氧,并用weatern blot分析凋亡信号通路和p38MAPK、Foxo3a以及氧化应激相关的蛋白。结果:1.不同浓度的白藜芦醇处理后细胞的活力明显下降,且随着时间和浓度的增加,细胞活力下降,24h和48h的半数抑制率IC50分别为22.91μmol/L、11.21μmol/L。2.白藜芦醇处理后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对照组(0.24±0.19)%、白藜芦醇20μmol/L为(2.57±0.53)%、白藜芦醇30μmol/L为(4.32±1.07)%,活性氧的水平也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3.白藜芦醇促进p38MAPK的磷酸化并抑制Foxo3a的表达,下调抗凋亡蛋白Bcl2、Bcl-XL,促进Caspase3的剪切。4.NAC和SB可以抑制白藜芦醇诱导的BPH-1细胞凋亡、增殖抑制和活性氧蓄积。5.相比于白藜芦醇组,NAC或SB与白藜芦醇共培养后,p38的磷酸化水平下降,Foxo3a和SOD2、Catalase的表达增高,Bcl2和Bcl-XL增高,Caspase3的剪切体水平下降结论:1.白藜芦醇可以导致前列腺增生上皮细胞BPH-1的凋亡,这种凋亡作用可能是通过活性氧的蓄积产生的。2.白藜芦醇使Foxo3a蛋白的表达降低,从而使SOD2、Catalase等抗氧化酶水平降低,清除活性氧的能力下降,导致细胞内活性氧蓄积。3.Foxo3a蛋白表达的下降可能与白藜芦醇引起p38MAPK磷酸化水平上升,导致Foxo3a磷酸化增多,促进了Foxo3a的泛素化降解有关。4.p38MAPK与活性氧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正反馈,活性氧促进p38MAPK的磷酸化,而p38MAPK的磷酸化进一步促进活性氧的蓄积。
二、雄激素和转化生长因子β_1协同调节前列腺基质细胞增殖和分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雄激素和转化生长因子β_1协同调节前列腺基质细胞增殖和分化(论文提纲范文)
(1)PMEPA1在幽门螺杆菌致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1.1 概述 |
1.2 H.pylori主要的致癌因子 |
1.3 H.pylori感染胃黏膜改变的关键分子PMEPA1 |
第2章 PMEPA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预后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
2.1 实验材料 |
2.1.1 临床组织标本及资料收集 |
2.1.2 生物信息学数据库 |
2.1.3 主要试剂耗材 |
2.1.4 主要仪器 |
2.1.5 主要溶液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生物信息学数据挖掘 |
2.2.2 组织蛋白提取、BCA定量及免疫印迹实验 |
2.2.3 RNA提取、逆转录及荧光定量PCR实验 |
2.2.4 统计学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3.1 PMEPA1在胃癌组织中显着高表达 |
2.3.2 PMEPA1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
2.3.3 PMEPA1诊断胃癌的临床价值 |
2.3.4 生物信息学预测PMEPA1可能参与胃癌的生物过程 |
2.4 讨论 |
第3章 H.pylori感染及其毒力因子对胃上皮细胞PMEPA1表达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 |
3.1.1 临床组织标本收集 |
3.1.2 细胞系及实验菌株 |
3.1.3 质粒及感受态细胞 |
3.1.4 主要试剂 |
3.1.5 主要仪器 |
3.1.6 主要溶液配制 |
3.2 实验方法 |
3.2.1 幽门螺杆菌的复苏、鉴定、传代 |
3.2.2 H.pylori7.13和PMSS1 oipA基因敲除菌株的构建 |
3.2.3 制备抗oipA重组抗原的免疫兔多克隆抗体 |
3.2.4 细胞培养及细菌细胞共培养模型的构建 |
3.2.5 蛋白提取、BCA定量及免疫印迹实验 |
3.2.6 RNA提取、逆转录及荧光定量PCR实验 |
3.2.7 石蜡切片及免疫组织化学 |
3.2.8 细胞转录组学 |
3.2.9 统计学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Hp7.13和PMSS1 菌株的oipA基因敲除菌株的构建及鉴定 |
3.3.2 H.pylori感染上调胃上皮细胞中PMEPA1的表达水平 |
3.3.3 H.pylori cag A和 oipA影响胃上皮细胞PMEPA1的表达 |
3.3.4 PMEPA1在不同胃黏膜病变阶段的表达及与H.pylori感染的关系 |
3.4 讨论 |
第4章 PMEPA1对H.pylori感染的胃上皮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 |
4.1 实验材料 |
4.1.1 细胞系及实验菌株 |
4.1.2 主要试剂 |
4.1.3 主要仪器 |
4.1.4 主要溶液配制 |
4.2 实验方法 |
4.2.1 慢病毒稳转细胞株的构建 |
4.2.2 CCK8 细胞增殖实验 |
4.2.3 实时无标记细胞增殖实验 |
4.2.4 Transwell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 |
4.2.5 划痕修复实验 |
4.2.6 克隆形成实验 |
4.3 实验结果 |
4.3.1 成功构建PMEPA1过表达和敲减稳转细胞株 |
4.3.2 PMEPA1对胃上皮和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
4.3.3 PMEPA1对H.pylori感染的胃上皮和胃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
4.4 讨论 |
第5章 PMEPA1在H.pylori感染胃上皮细胞改变的转录组学研究 |
5.1 实验材料 |
5.1.1 细胞系及实验菌株 |
5.1.2 主要试剂 |
5.2 实验方法 |
5.2.1 细胞转录组测序流程 |
5.2.2 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 |
5.3 实验结果 |
5.3.1 测序样品的RNA验证 |
5.3.2 PMEPA1过表达或敲减对胃上皮细胞和胃癌细胞转录水平的影响 |
5.3.3 Hp感染对过表达或敲减PMEPA1的胃上皮细胞转录水平的影响 |
5.3.4 PMEPA1对不同Hp菌株感染的胃上皮细胞转录水平的影响 |
5.4 讨论 |
结论 |
小结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一 PMEPA1在肿瘤中的作用及机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幽门螺杆菌外膜蛋白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2)基于COX-2/PGE2及相关通路探究益肾通癃胶囊治疗BPH的作用和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雌/雄激素协同诱导制备大鼠良性前列腺增生模型 |
1.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分组及造模方法 |
1.4 标本采集 |
1.5 指标观测 |
1.6 统计学分析 |
2.结果与分析 |
2.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 |
2.2 各组大鼠前列腺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 |
2.3 各组大鼠前列腺体积、湿重及前列腺指数 |
2.4 各组大鼠前列腺组织内bFGF表达 |
2.5 各组大鼠前列腺组织内TGF-β1表达 |
3.讨论 |
第二部分 益肾通癃胶囊对BPH大鼠COX-2/PGE_2及相关通路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试剂 |
1.4 实验仪器 |
2.实验方法 |
2.1 模型建立及分组给药 |
2.2 标本采集 |
2.3 指标观测 |
2.4 统计学分析 |
3.结果与分析 |
3.1 各组大鼠的表观学改变 |
3.2 各组大鼠前列腺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 |
3.3 各组大鼠的体重、前列腺体积、湿重及前列腺指数比较 |
3.4 各组大鼠前列腺组织表面CD3、CD20 表达 |
3.5 各组大鼠前列腺组织MVD及VEGF值 |
3.6 各组大鼠前列腺组织细胞增殖Ki67表达 |
3.7 各组RT-PCR测定COX2-mRNA、PEG_2mRNA基因表达 |
3.8 各组Western blot测定COX-2、PFG_2的蛋白表达 |
4.讨论 |
4.1 炎症是BPH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 |
4.2 血管新生及细胞增殖是BPH的主要病理表现 |
4.3 COX-2/PGE_2及相关通路在BPH发病中的作用 |
综合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进展研究 |
参考文献 |
(3)PI3K/Akt信号通路基因多态性在前列腺癌中的meta分析和前列腺癌来源的外泌体通过PI3K/Akt信号改变巨噬细胞极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Abbreviation) |
研究一 PI3K/Akt 信号通路基因多态性在前列腺癌中的meta分析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前言 |
2.材料和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研究二 前列腺癌来源的外泌体通过PI3K/Akt信号改变巨噬细胞极化的研究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2.材料 |
3.方法 |
4.结果 |
5.讨论 |
6.结论 |
7.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外泌体在前列腺癌发生、发展和诊断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4)Androgen/AR信号通路在良性前列腺增生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雄激素在BPH中的作用 |
2 AR在BPH中的作用 |
2.1 AR的结构与功能 |
2.2 AR调节BPH的可能机制 |
2.2.1 AR直接影响前列腺细胞的增殖作用 |
2.2.2 AR调节上皮–间质转化影响BPH |
2.2.3 AR通过募集巨噬细胞增强基质细胞增殖 |
3 AR信号通路与BPH的关系 |
4 AR信号通路相关调节因子 |
4.1 炎症因子 |
4.2 生长因子 |
4.3 转录因子 |
4.4 其他调节因子 |
5 小结与展望 |
(5)MicroRNA-31-5p调控14-3-3ε影响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表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 |
1.1 PCa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
1.2 PCa发病的遗传因素 |
1.3 PCa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 |
2.miRNAs与PCa |
2.1 MicroRNA与表观遗传 |
2.2 miRNA的表观遗传调控和PCa的关系 |
2.3 PCa中具有癌基因作用的miRNAs |
2.4 PCa中具有抑癌基因作用的miRNAs |
2.5 miRNAs在PCa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
3.14-3-3蛋白 |
3.1 14-3-3蛋白的结构与分子功能 |
3.2 14-3-3蛋白的细胞生物学功能 |
3.3 14-3-3蛋白与肿瘤 |
4.14-3-3蛋白与PCa |
4.1 通过自身表观遗传学修饰在PCa中发挥作用 |
4.2 通过影响与PCa发生相关的关键蛋白的细胞定位发挥作用 |
4.3 通过提高或降低自身表达水平发挥作用 |
5.本研究目的意义 |
6.研究技术路线 |
第一章 14-3-3ε在 PCa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22Rv1细胞增殖的影响 |
1.前言 |
2.材料 |
2.1 细胞系 |
2.2 主要试剂 |
2.3 主要仪器 |
3.方法 |
3.1 14-3-3ε基因荧光定量PCR引物的设计和合成 |
3.2 14-3-3ε基因siRNA的设计及合成 |
3.3 细胞培养和细胞转染 |
3.4 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 |
3.5 细胞蛋白提取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 |
3.6 CCK-8试验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 |
3.7 Transwell试验检测细胞的侵袭能力 |
3.8 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 |
3.9 数据分析 |
4.结果 |
4.1 14 -3-3ε基因在PCa组织和细胞中呈明显上调趋势 |
4.2 siRNA-4对14-3-3ε基因具有较强的干扰效率 |
4.3 干扰14-3-3ε基因对PCa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 |
5.讨论 |
6.小结 |
第二章 调控14-3-3ε表达的microRNAs筛选及功能验证 |
1.前言 |
2.材料 |
2.1 细胞系 |
2.2 主要试剂 |
2.3 主要仪器 |
3.方法 |
3.1 miRNAs筛选及序列合成 |
3.2 引物设计及序列信息 |
3.3 细胞转染及qRT-PCR试验 |
3.4 双荧光素酶试验筛选调控14-3-3ε表达的最佳miRNAs |
3.5 CCK-8试验检测5条miRNA对22Rv1细胞的增殖能力 |
3.6 miR-31-5p与14-3-3ε相互作用位点的鉴定 |
3.7 统计学处理 |
4.结果 |
4.1 生物在线软件筛选调控14-3-3ε基因的microRNAs |
4.2 五条候选microRNAs在 PCa细胞中的表达 |
4.3 五条miRNAs在 PCa各细胞系中转染效率检测 |
4.4 五条miRNAs对14-3-3ε表达的影响 |
4.5 靶向调控14-3-3ε基因的miRNAs的筛选及鉴定 |
4.6 miR-31-5p与14-3-3ε/3’UTR具有直接相互作用 |
5.讨论 |
6.小结 |
第三章 miR-31-5p调控14-3-3ε对22Rv1细胞表型的影响 |
1.前言 |
2.材料 |
2.1 细胞系 |
2.2 质粒和菌株 |
2.3 主要试剂 |
2.4 主要仪器 |
3.方法 |
3.1 miR-31-5p不同miRNA浓度的细胞转染 |
3.2 重组质粒的构建 |
3.3 细胞转染 |
3.4 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转染效率 |
3.5 CCK-8检测细胞增殖试验 |
3.6 Transwell试验 |
3.7 细胞划痕试验 |
3.8 细胞周期试验 |
3.9 细胞凋亡试验 |
3.10 统计学处理 |
4.结果 |
4.1 miR-31-5p转染24h后转染效率检测 |
4.2 miR-31-5p不同转染浓度对14-3-3ε表达的影响 |
4.3 miR-31-5p对22Rv1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 |
4.4 共转染miR-31-5p与14-3-3ε对22Rv1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4.5 共转染miR-31-5p与14-3-3ε对22Rv1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
4.6 共转染miR-31-5p与14-3-3ε对22Rv1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
4.7 共转染miR-31-5p与对22Rv1细胞周期的影响 |
4.8 共转染miR-31-5p与14-3-3ε对22Rv1细胞凋亡的影响 |
5.讨论 |
6.小结 |
第四章 miR-31-5p调控14-3-3ε对 PI3K/Akt/Bcl-2 信号通路的影响 |
1.前言 |
2.材料 |
2.1 细胞系及质粒载体 |
2.2 主要试剂 |
2.3 主要仪器 |
3.方法 |
3.1 细胞转染 |
3.2 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转染效率 |
3.3 数据统计 |
4.结果 |
4.1 miR-31-5p调控14-3-3ε对 PI3K/AKT/m TOR信号通路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 |
4.2 miR-31-5p调控14-3-3ε对 BCL-2 信号通路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 |
4.3 miR-31-5p调控14-3-3ε影响22Rv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分子机制 |
5.讨论 |
6.小结 |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1.结论 |
2.创新点 |
3.展望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Ⅰ:在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附录Ⅱ:论文涉及的试剂配方 |
(6)PRH与前列腺癌骨转移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数据来源与目的 |
第2章 研究内容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随访研究 |
2.2.2 组织标本的收集与检测 |
2.2.3 PRH免疫组化结果的判断及评分标准 |
2.2.4 统计学的使用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2.4 讨论 |
第3章 结论 |
3.1 研究结论 |
3.2 研究的特设 |
3.3 创新 |
3.4 应用前景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References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7)lncRNA NCK1-AS1异常表达对前列腺癌的影响与分子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NCK1-AS1区别PCA患者与BPH患者 |
1. 研究对象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NCK1-AS1异常表达对前列腺癌细胞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NCK1-AS1通过TGF-B1调节PCA细胞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长链非编码RNA与前列腺癌的最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8)YAP1在前列腺癌中促进正常成纤维细胞向癌相关成纤维细胞转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YAP1在前列腺癌组织基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实验对象 |
1.1.2 实验材料 |
1.1.3 实验方法 |
1.2 结果 |
1.2.1 YAP1在前列腺癌的基质细胞中表达上调 |
1.2.2 基质细胞中YAP1 的高表达促进了CAF的形成 |
1.2.3 基质细胞中YAP1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YAP1在NF转化为CAF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实验对象 |
2.1.2 实验材料 |
2.1.3 实验方法 |
2.2 结果 |
2.2.1 研究所用细胞系CAF和NF的选择与鉴定 |
2.2.2 YAP1稳定细胞系的建立与鉴定 |
2.2.3 高表达YAP1 的基质细胞可促进TrampC1和RM1的增殖与侵袭 |
2.2.4 基质细胞能够影响TrampC1和RM1 的“上皮间质转化” |
2.3 讨论 |
2.4 小结 |
三、YAP1/TEAD1 复合体通过调节SRC来促进NF向 CAF转化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实验对象 |
3.1.2 实验材料 |
3.1.3 实验方法 |
3.2 结果 |
3.2.1 前列腺癌基质细胞中SRC受到YAP1 的调控 |
3.2.2 YAP1/TEAD1 复合体通过调控SRC的转录 |
3.2.3 SRC能够调控其下游的肌动蛋白和骨架蛋白 |
3.3 讨论 |
3.4 小结 |
四、高表达YAP1的基质细胞促进肿瘤在体内生长 |
4.1 对象和方法 |
4.1.1 实验对象 |
4.1.2 实验材料 |
4.1.3 实验方法 |
4.2 结果 |
4.2.1 移植瘤在体内生长情况 |
4.2.2 各实验组肿瘤间的蛋白表达情况 |
4.3 讨论 |
4.4 小结 |
五、YAP1 在前列腺癌患者CAF中的表达情况 |
5.1 对象和方法 |
5.1.1 实验对象 |
5.1.2 实验材料 |
5.1.3 实验方法 |
5.2 结果 |
5.2.1 YAP1和SRC在前列腺癌组织基质细胞中共表达 |
5.2.2 人源前列腺癌相关成纤维细胞hCAF和人源前列腺癌正常成纤维细胞hNF的培养与鉴定 |
5.2.3 YAP1和SRC在 hNF和hCAF中的蛋白变化 |
5.2.4 hCAF对肿瘤上皮细胞LNCaP和 PC3 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
5.3 讨论 |
5.4 小结 |
全文讨论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前列腺癌中YAP1在CAF中的表达及其功能研究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前列腺癌外泌体调控微环境基质细胞功能促转移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第一部分 前列腺癌细胞外泌体的提取鉴定及蛋白表达 |
1 材料 |
1.1 细胞系 |
1.2 实验试剂和耗材 |
1.3 实验仪器设备 |
1.4 主要试剂、培养基和缓冲液配制 |
2 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超速离心法提取前列腺癌细胞外泌体 |
2.3 QIAGEN膜亲和柱法提取外泌体步骤 |
2.4 外泌体电镜形态观察 |
2.5 BCA蛋白定量测定细胞和外泌体蛋白浓度 |
2.6 Western blot鉴定外泌体标志蛋白 |
3 结果 |
3.1 电镜下外泌体形态结构 |
3.2 Zetaview测定前列腺癌细胞外泌体的粒径分布和浓度 |
3.3 前列腺癌细胞来源外泌体蛋白鉴定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前列腺癌细胞外泌体对基质细胞功能的影响 |
1 材料 |
1.1 细胞系 |
1.2 实验试剂和耗材 |
1.3 实验仪器设备 |
1.4 主要试剂和溶液配制 |
2 方法 |
2.1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基质细胞对前列腺癌细胞来源外泌体的摄取 |
2.2 Transwell实验检测前列腺癌细胞外泌体对基质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 |
2.3 TRIzol法提取细胞总RNA |
2.4 反转录 |
2.5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6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基质细胞可以大量摄取前列腺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 |
3.2 前列腺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明显促进基质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 |
3.3 前列腺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促进基质细胞高表达CAF相关分子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前列腺癌细胞外泌体促进基质细胞向CAF分化及其与EGFR-ERK信号通路的关系 |
1 材料 |
1.1 实验试剂和耗材 |
1.2 实验仪器设备 |
1.3 主要试剂和缓冲液配制 |
2 方法 |
2.1 Western blot检测CAF标志蛋白α-SMA和 Vimentin |
2.2 Western blot检测EGFR-ERK信号通路磷酸化蛋白表达情况 |
2.3 免疫荧光检测外泌体处理基质细胞后α-SMA表达变化 |
3 结果 |
3.1 前列腺癌细胞LNCaP-AI+F外泌体促进基质细胞EGFR-ERK信号通路活化 |
3.2 前列腺癌细胞PC3M和 DU145 外泌体对基质细胞α-SMA和 Vimentin表达影响 |
3.3 前列腺癌PC3M和 DU145 细胞来源外泌体促进基质细胞EGFR-ERK信号通路活化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10)白藜芦醇对良性前列腺增生上皮细胞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第一部分 :白藜芦醇对前列腺增生上皮细胞的作用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 |
2.2 方法 |
3 结果 |
3.1 白藜芦醇对BPH-1 细胞增殖的影响 |
3.2 白藜芦醇促进BPH-1 细胞凋亡 |
3.3 白藜芦醇促进BPH-1 活性氧积累 |
3.4 白藜芦醇促进BPH-1 凋亡信号通路的影响 |
3.5 白藜芦醇对p38MAPK-Foxo3a信号通路的影响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白藜芦醇通过p38MAPK-Foxo3a通路抑制前列腺上皮细胞增殖 |
5 材料和方法 |
5.1 材料 |
5.2 方法 |
6 结果 |
6.1 p38MAPK抑制剂SB对 BPH-1 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
6.2 抗氧化剂NAC对 BPH-1 细胞内活性氧、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
6.3 SB和 NAC抑制Res诱导的细胞凋亡信号通路的激活 |
6.4 SB和 NAC对 p38MAPK-Foxo3a信号通路的影响 |
7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四、雄激素和转化生长因子β_1协同调节前列腺基质细胞增殖和分化(论文参考文献)
- [1]PMEPA1在幽门螺杆菌致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赵巧云. 南昌大学, 2021(01)
- [2]基于COX-2/PGE2及相关通路探究益肾通癃胶囊治疗BPH的作用和机理[D]. 周欢.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PI3K/Akt信号通路基因多态性在前列腺癌中的meta分析和前列腺癌来源的外泌体通过PI3K/Akt信号改变巨噬细胞极化的研究[D]. 许伟.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Androgen/AR信号通路在良性前列腺增生中的研究进展[J]. 刘念,刘向云.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2020(09)
- [5]MicroRNA-31-5p调控14-3-3ε影响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D]. 赵佳福. 贵州大学, 2020
- [6]PRH与前列腺癌骨转移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探讨[D]. 黄兴. 江汉大学, 2020(08)
- [7]lncRNA NCK1-AS1异常表达对前列腺癌的影响与分子机制的研究[D]. 管智慧. 苏州大学, 2020(06)
- [8]YAP1在前列腺癌中促进正常成纤维细胞向癌相关成纤维细胞转化的机制研究[D]. 申天宇.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9]前列腺癌外泌体调控微环境基质细胞功能促转移机制的研究[D]. 范维肖.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10]白藜芦醇对良性前列腺增生上皮细胞作用的研究[D]. 李超. 武汉大学, 2019(09)
标签:细胞增殖论文; 转化生长因子-β论文; 细胞外基质论文; 肿瘤异质性论文; 细胞分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