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无创胎儿监测方法的评估

两种无创胎儿监测方法的评估

一、两种无创胎儿监护方法的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陈尧[1](2021)在《心音心电信号处理的神经网络方法》文中研究表明心音信号和心电信号作为常见的医疗时序数据,具有易采集、价格低廉、无创无损及重复性好等特点,在医学临床中被广泛应用于疾病预防、初步诊断及病情的长期监测。对这些医学时序信号进行准确处理与分析,可更好地协助医生把握病情,制定疾病预防和治疗方案,从而提升全社会的整体健康水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传统信号处理方法对心音信号和心电信号的分析与应用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处理该类时序数据时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在面对心音信号这类高维时序信号和胎儿心电图这类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的时序信号时,传统的机器学习方法很难取得进一步提升。近年来,神经网络方法在许多实际应用领域取得显着进展和突破,因而通过神经网络方法对心音信号和心电信号进行有效分析和建模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针对心音信号和心电信号两类医疗时序数据,以时序状态检测及时序分类问题为应用场景,通过神经网络方法针对以下问题展开研究:1)现有神经网络算法在医学时序标注任务中,未有效利用时序信号的长时上下文关系;2)现有算法面对高维医学时序信号需提取人工特征,而其特征提取算法设计于特定环境,导致不利于算法泛化能力的提升和多任务应用;3)现有基于神经网络方法的医学时序信号分类虽然取得较好识别效果,但未能提供更多医学诊断信息;4)现有算法处理医学时序信号时,提取信号关键有效特征不足,从而导致序列检测准确率及泛化能力不佳。基于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多个基于神经网络的时序算法,用于心音信号状态检测、心音信号分类及胎儿心电信号检测任务中。本文的创新点与主要贡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了心音分段任务的建模过程,将心音分段过程表达为序列标注任务,提出基于全局结构特征的神经网络序列标注算法,该算法利用自相关分析提取心音信号全局结构特征,从而提高心音各阶段状态检测的准确性。心音分段是心脏疾病自动分析的关键步骤,其目的是检测心音信号中第一心音,第二心音,收缩期和舒张期四个状态。现有神经网络心音分段算法对长时上下文关系利用并不充分,本文使用自相关分析提取心动周期结构信息,并将其与传统时序特征在回复网络中融合,以提高心音状态检测准确率。本文提出的算法在真实公开数据集上进行了性能测试,并与现有两种代表性算法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不同容忍时间窗口中皆有更好的性能表现。此外,在影响算法性能的时序信号长度及端效应问题方面,该算法亦具备优势。2.研究了心音分段时序特征提取的适应性难题,提出基于端到端时序特征表达的神经网络序列标注算法,该算法可直接处理原始音频信号,从而简化了心音信号处理步骤并赋予算法更好的数据适应性。现有心音分段算法为应对高维音频信号的挑战,需提取符合心音时序标注特性的特征表达,以减少信号中冗余信息干扰。因特征提取算法依赖于特定数据及采集环境,这些人工特征在实际应用于心音分段算法时需耗费大量时间及人力以验证其是否有效。此外,新的心音标注任务需要新的时序特性表达,需重新构建和设计特征提取算法。本文提出基于卷积网络和长短时记忆网络的端到端心音分段算法,直接利用原始音频信号实现心音分段,该算法简化了心音信号处理步骤,提高了心音信号分段在不同数据上的适应性,并赋予算法多任务能力,通过在真实公开数据集上与基准算法的比较,证明了该算法的性能。3.研究了心音信号的分类任务,提出基于多尺度时序检测的神经网络分类算法,将心音分类问题转化为心脏杂音标注问题,实现了面向单个预测的局部可解释性。现有神经网络心音分类算法将心音信号作视为一个整体,可预测心音样本类别但无法获取医学可解释性信息。因此,本研究将心音信号分类问题转化为对心脏杂音的时序标注问题,以解决神经网络方法在临床应用中的可解释性难题。为进一步提高在心音时序中对心脏杂音的检测能力,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尺度时序检测的神经网络心音分类算法,通过在基准数据集上的实验证明,该算法具有更好的分类性能,并在时序标注性能是优于其他算法。本文将心音分段任务及心音分类任务集成于同一个算法,并通过获取心脏杂音位置信息,实现心音信号分类的局部可解释性。4.研究了无创胎儿心电图的胎儿R峰检测任务,首次通过神经网络序列标注算法直接在腹部心电信号中标注和检测胎儿R峰,提出了基于记忆门控编码及时序解码的神经网络序列标注算法,该算法简化了R峰检测处理流程并有更好的时序标注性能。现有胎儿R峰检测算法需首先从孕妇腹部心电信号中剔除母亲心电信号成分,本文将胎儿R峰检测过程建模为序列标注任务,直接在孕妇腹部心电信号上检测R峰位置。为进一步提高检测准确率,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记忆门控编码及时序解码算法和训练策略,基准数据集实验证明该算法与其他序列算法相比有更好的性能。本文针对标签序列中类别不平衡问题,改进了算法损失函数以获取更好的标注性能及更快的收敛速度。此外,本文测试多种目标标签编码策略以评估算法多任务能力,并对信号通道数量等影响性能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利用以上研究成果,本文设计开发了“基于物联网的心音信号自动分析系统”1。该系统通过物联网采集心音信号数据,实现了心音质量评价,心脏循环和心脏储备功能量化测评,心脏杂音时序检测及心音信号分类等功能。

苗维娟[2](2020)在《经皮穴位电刺激在分娩镇痛中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研究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在分娩镇痛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自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日照市人民医院待产的单胎头位初产妇229名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组76例、硬膜外阻滞麻醉(patient-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PCEA)组75例和未采取镇痛措施的对照组78例。TEAS组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镇痛(电流强度为15?50 m A,频率为每3秒进行2Hz/100Hz疏密波交替),穴取合谷、内关、夹脊、次髎;PCEA组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镇痛时间均为宫口开大3 cm到宫口开全。记录镇痛前即刻、镇痛后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以评估镇痛效果,同时检测镇痛前即刻、镇痛后120分钟血浆β-内啡肽(β-EP)含量;经阴分娩各产程时长、缩宫素使用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中转剖宫产率、产后出血量、新生儿1分钟、5分钟Apgar评分等为次要研究目标,以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在分娩镇痛中的作用。结果:1、镇痛方法实施后,经皮穴位电刺激组与硬膜外阻滞组各时段VAS评分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硬膜外阻滞组下降幅度大于经皮穴位电刺激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镇痛后120min,血浆β-内啡肽含量TEAS组出现上升,PCEA组出现下降。以镇痛后120minβ-内啡肽含量减镇痛前即刻β-内啡肽含量效应差值为指标,TEAS组与PCEA组及对照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PCEA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经阴分娩产妇中,第一产程时长比较经皮穴位电刺激组与对照组均显着短于硬膜外阻滞组(P<0.01,P<0.01),经皮穴位电刺激组第一产程时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穴位电刺激组第二产程时长显着短于硬膜外阻滞组(P<0.01),经皮穴位电刺激组第二产程亦短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硬膜外阻滞组第二产程长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产程时长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产程中缩宫素使用率情况显示,经皮穴位电刺激组和对照组显着低于硬膜外阻滞组(P<0.01,P<0.01),经皮穴位电刺激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经皮穴位电刺激组和对照组显着低于硬膜外阻滞组(P<0.01,P<0.01),经皮穴位电刺激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镇痛后三组产妇于产程中中转剖宫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经阴分娩产妇中,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1分钟、5分钟Apgar评分三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经皮穴位电刺激可做到有效分娩镇痛。2、经皮穴位电刺激可能通过促进体内产生内源性镇痛物质β-内啡肽,参与镇痛。3、经皮穴位电刺激镇痛分娩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长均明显短于硬膜外阻滞镇痛,且不增加缩宫素使用率,不增加剖宫产率,无明显母儿不良反应。4、经皮穴位电刺激镇痛效果虽然逊于硬膜外阻滞,但可明显减轻产痛至产妇能耐受程度,且无创、非药物、经济易操作,值得推广,特别适合基层医院。

张慧明[3](2020)在《不同体位对剖宫产产妇血流动力学和麻醉阻滞平面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体位调节对预防剖宫产产妇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效果,探讨降低剖宫产产妇术中低血压、去氧肾上腺素用量、恶心呕吐发生率的最佳体位,并观察不同体位对麻醉阻滞平面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7月在淄博市妇幼保健院择期剖宫产产妇120例,年龄在20-40岁,体重在60-90kg。根据体位不同随机分成三组,每组40例。产妇入室后连接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麻醉穿刺取右侧卧位,手术床取0°角水平位。选取腰3-4间隙进行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置入腰麻穿刺针,见脑脊液回流通畅后,缓慢地推注0.5%重比重罗哌卡因腰麻液,随后置入硬膜外导管,固定后翻身平卧于手术床。水平卧位组(D组)产妇水平位卧于手术床上(手术床水平位);手术床左倾20°组(L组)产妇水平位卧于手术床上,手术床向左侧倾斜20°,同时带动产妇整个身体向左侧倾斜20°;右臀部垫高20°组(DR组)产妇水平位卧于手术床上(手术床水平位),同时在其右侧臀部垫一楔形垫,仅使臀部整体与水平位成20°角。三组产妇收缩压低于100mmHg时,静脉注射去氧肾上腺素100ug/次,直至产妇收缩压维持在100mm Hg以上。去氧肾上腺素静脉注射易反射性的引起心率减慢,当心率低于60次/分时,静脉注射阿托品0.5mg。于各时间点观察并记录三组产妇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记录三组孕产妇各个时间段发生低血压的例数,去氧肾上腺素的用量,不良反应(恶心、呕吐、下肢感觉异常)的例数。记录术中输液量,尿量,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前麻醉平面,术后麻醉平面,胎儿实测体重。结果:1.三组间产妇的年龄、身高、体重、孕周和血红蛋白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胎儿的预测和实测体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产妇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组间比较:收缩压在麻醉后即刻、麻醉翻身后1分钟,右臀部垫高组高于手术床左倾组和平卧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脉率在麻醉翻身后1分钟、2分钟,手术床左倾组高于水平卧位组和右臀部垫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循环阻力在麻醉后即刻、麻醉翻身后1分钟,右臀部垫高组低于手术床左倾组和平卧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输出量、每搏量、血管外周阻力在胎儿娩出后与麻醉前基础值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脉率在破膜前明显低于麻醉前基础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脉压差变异率在麻醉后即刻至胎儿娩出后显着高于麻醉前基础值和出室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麻醉翻身后1分钟、3分钟、5分钟时间点,低血压的例数D组多于L组及DR组,L组多于DR组,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在去氧肾上腺素用量、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例数的比较,右臀垫高组少于手术床左倾组和水平卧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液量、出血量、尿量、手术时间三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麻醉后手术前麻醉阻滞平面上界右臀部垫高组高于手术床左倾组和水平卧位组,术后麻醉阻滞平面上界右臀部垫高组低于手术床左倾组和水平卧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位调节在剖宫产术中降低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发生率效果确切。在降低去氧肾上腺素的使用量和恶心呕吐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手术床左倾组和水平卧位组相比,右臀部垫高组的效果是最好。右臀部垫高组术后阻滞平面消退的更快,有利于肠胃功能的恢复,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于果[4](2020)在《母亲声音刺激对新生儿黄疸患儿相关发育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拟对足月新生儿黄疸患儿给予母亲声音刺激后,利用近红外光谱监测技术监测脑组织氧合状态,并进行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法评分,探讨母亲声音刺激对足月新生儿脑发育及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日龄1~7 d的足月新生儿黄疸患儿4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每天给予2次母亲声音刺激,连续7 d,每次15 min。比较:1、干预前、后两组新生儿脑组织氧合血红蛋白(HbO2)、局部组织氧饱和度(rSO2)的变化;2、干预组每天刺激前、后脑组织氧合血红蛋白(HbO2)、局部组织氧饱和度(rSO2)的变化;3、干预前、后两组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法(NBNA)项目评分比较。结果(1)两组新生儿脑组织氧合血红蛋白(HbO2)、局部组织氧饱和度(rSO2)比较: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脑组织氧合血红蛋白(HbO2)、局部组织氧饱和度(rS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脑组织氧合血红蛋白(HbO2)(57.3±7.1)高于对照组(56.1±5.9)、干预组局部组织氧饱和度(rSO2)(63.6±6.9)高于对照组(61.6±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组每天干预前、后新生儿脑组织氧合血红蛋白(HbO2)、局部组织氧饱和度(rSO2)比较:干预组干预后的HbO2分别在第6d(57.5±8.6)、第7d(57.3±7.1)高于干预前(56.1±4.9,56.1±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后的 rSO2分别在第 5d(62.3±6.3)、第 6d(62.8±6.9)、第 7d(63.6±7.9)高于干预前(61.5±5.2、61.4±4.0、61.6±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评分(NBNA)比较: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评分(NBNA)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评分(NBNA)(39.8±0.6)总分高于对照组(39.2±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和对照组行为能力、被动肌张力、一般反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主动肌张力(8.1±0.99)和原始反应评分(6.0±0.18)均高于对照组(7.9±0.81、5.8±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母亲声音刺激能够在早期增强新生儿脑组织的氧合状态和神经系统发育,为今后的生长发育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具有实用意义。

潘雪娥[5](2020)在《血管活性药对妊娠期糖尿病产妇血流动力学与新生儿安全性的影响》文中提出【背景】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高龄产妇随之增加,临床上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逐渐上升。高血糖状态可致孕妇微血管病变、肾功能减退及胎盘结构异常,对胎儿造成不良的影响,导致剖宫产率不断升高。腰-硬联合麻醉是剖宫产手术常用的麻醉方式之一,但这种方式常会导致产妇低血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进一步危害糖尿病母婴安全。因此,维持妊娠期糖尿病孕妇麻醉后血流动力学的平稳对保证母婴安全显得更为重要。去氧肾上腺素是纯α1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药,具有迅速收缩外周血管、提升血压,且不影响新生儿的酸碱平衡,保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优点,是常用于纠正产妇麻醉后低血压的一种血管活性药物。近年的研究发现,去甲肾上腺素在升高血压的同时能维持良好的心率,而且心输出量相对稳定,也未发现对胎儿有不利影响。另有研究发现,预防性泵注小剂量多巴胺能有效地防治麻醉后低血压,但是对新生儿的内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不一致。这三种药物在目前的研究中均是针对健康产妇,对妊娠期糖尿病产妇、新生儿安全性评价的影响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使用这三种血管活性药物观察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围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对新生儿安全性进行评价,为临床应用这些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9年1月-12月期间在我院行剖宫产的妊娠期糖尿病产妇163例,麻醉方式为腰-硬联合麻醉。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去氧肾上腺素组(P组,n=54)、去甲肾上腺素组(N组,n=56)及多巴胺组(D组,n=53)。在椎管内麻醉操作后,微量泵入去氧肾上腺素(100μg/ml)、去甲肾上腺素(6μg/ml)及多巴胺(1000μg/ml),胎儿取出后停止输注。记录产妇入室时(T0)、泵注血管活性药物后1分钟(T1)、3分钟(T2)、5分钟(T3)、10分钟(T4)、15分钟(T5)、娩出胎儿后(T6)的血压(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指数(C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每博输出指数(SI);监测产妇的血糖值,记录术中低血压、高血压、心动过缓、心动过速、胸闷、恶心、呕吐等不良事件;抽取新生儿的脐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对新生儿进行Apgar评分,评价新生儿安全性。【结果】1、去氧肾上腺素组、去甲肾上腺素组、多巴胺组的低血压发生率分别为20%、11%、30%。2、与N组比较,P组的CI降低、SVRI升高,心动过缓的发生率增加、脐动脉PCO2升高(P<0.05);D组发生低血压次数、低血压处理次数、胸闷、呕吐、眩晕发生率明显增加、脐动脉pH值降低、PCO2升高(P<0.05)。3、与P组比较,D组的CI增加,MAP、SVRI降低,心动过速的发生率增加(P<0.05)。4、与T0比较,N组中T1-T5时段的HR、CI、SVRI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按本试验的给药方式可得出以下结论,去氧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均能有效地防治糖尿病产妇麻醉后低血压的发生,但去甲肾上腺素组产妇低血压发生率最少;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组均能维持较好的心输出量;去氧肾上腺素在升高外周血管阻力方面更具有优势;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围术期不良事件较少,新生儿内环境变化较小。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去甲肾上腺素能更精确地维持糖尿病产妇麻醉后血压、心输出量、外周血管阻力三者的平衡,且能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保持母婴血糖水平在较好状态;新生儿的内环境相对稳定,安全性较高。

刘雪琴[6](2020)在《NICU早期新生儿灌注指数的变化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呼吸、循环系统疾病是危及新生儿生命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循环系统的问题逐渐成为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血压、心率等传统监测循环的指标出现变化时,疾病常常已经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我们需要一种早期反应循环改变的监测方法。脉搏灌注指数(perfusion index,PI)是新一代脉搏血氧仪新增的测量参数,作为连续评价组织灌注和容量状态的无创性监测工具,在危重病救治、麻醉手术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目的探讨早期新生儿PI的变化及意义;探讨PI是否能发现早期新生儿循环的改变以及PI是否能预测早期新生儿疾病的严重程度。方法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07月入住新乡市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的新生儿124例,均为生后24小时内入院,排除先天性畸形和遗传代谢病患儿6例,共纳入118例患儿。入院后每天进行新生儿危重病评分,评分﹥90分为非危重,评分70-90分之间为危重,评分﹤70分为极危重。共监测PI值502例次,其中非危重341例次,危重110例次,极危重51例次。出生后7天内病情始终非危重的患儿根据胎龄分为足月儿组和早产儿组,共收集足月儿20例,早产儿22例。所有入组新生儿在出生后第1、2、3、4、5、6、7天安静状态下监测PI值,脉搏血氧仪为Masimo Radical-7 SPO2。根据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neonatal critical illness score,NCIS),病情危重和极危重时经家属同意并签字后进行有创血压监测,记录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并同时监测血乳酸值和PI值,共收集54组数据。结果1.足月儿非危重组(20例)和早产儿非危重组(22例)生后第1天、第2天PI值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足月儿组和早产儿组生后1-7天PI值均数都呈逐渐增加的趋势。2.PI与MAP之间比较,r值0.724,P﹤0.01,提示PI与MAP之间呈中度正相关;PI与血乳酸之间比较,r值-0.688,P﹤0.01,提示PI与血乳酸之间呈中度负相关;PI与心率、SPO2、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EF)之间相关性不高。3.PI与MAP之间的ROC曲线分析示:截断点0.67,敏感性87.8%,特异性76.9%,AUC 0.872,P﹤0.01。4.PI与血乳酸之间的ROC曲线分析示:截断点1.35,敏感性100%,特异性77.3%,AUC 0.931,P﹤0.01。5.非危重组(341例次)PI均数2.21±1.08,危重组(110例次)PI均数1.21±0.76,极危重组(51例次)PI均数0.77±0.48,三组PI值进行方差分析,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I均数非危重组高于危重组高于极危重组。结论PI受胎龄影响,出生后前2天早产儿PI值低于足月儿;PI是监测循环的敏感指标;PI可以反应新生儿疾病的严重程度,PI值越低,病情越重。

刘志康[7](2020)在《面向胎儿监护的CTG信号数字化和智能分析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围产期,孕妇胎心宫缩监护(Cardiotocography,CTG)是产科诊所最常规的诊断检查。临床上,胎心宫缩监护的输出形式主要是纸质CTG报告,但其视觉分析和解释缺乏客观性和可重复性,同时共享数据库也极度缺乏,因此迫切需要一套广泛适用的数字化工具。同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医生精准诊断,利用自动化技术实现孕妇和胎儿监护也至关重要。而宫缩作为临床检测中一种主要参数,在智能化系统研究中具有很高的价值。本文面向胎儿监护的CTG信号数字化和不同强度宫缩信号智能分类算法主要研究为:(1)针对二值CTG纸质报告,提出一种数字化算法,突破已有算法对二值CTG纸质报告数字化的局限性和不适性。首先利用智能手机获取CTG图像,在网格线去除阶段,提出基于超像素的区域融合方法,设计了一种改进的二值直线掩模法,应用连通域完美去除与信号线无关的网格线和虚线。其次在信号提取阶段,根据每列信号迹线的不同状态,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取代表像素。最后,利用B-Spline拟合提取信号并插值拟合实际信号,分别用水平和垂直直方图投影对信号幅度和时间进行校正,实现插值信号与实际信号的时间同步。同时,采用已知数据库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评估数字化效果。(2)对已有的数字宫缩信号,构建了一种融合多维度特征提取的宫缩智能分类算法,实现了由计算机辅助手段帮助医生精准诊断的构思。在信号预处理中,提出了经验模态分解结合形态学滤波去除高频噪声,引入平滑先验法去除基线漂移噪声。在特征向量构造中,采用递归分析策略,设计了融合一维时间特征和二维递归特征的多模态特征向量。最后采用优化的SMOTE-PCA-SVM分类器对宫缩信号强度进行智能分类。同时,本文引入信噪比等指标,分析对比了所设计的滤波算法及不同机器学习分类器算法的性能效果。本文的研究实现了CTG信号的数字化以及宫缩信号依据不同强度的自动分类,为CTG胎儿智能监护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

季晨鹏[8](2020)在《一款家用高性能脉冲式超声多普勒胎心检测终端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对孕妇进行及时有效的健康监护,可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质量,保障优生优育。胎心率可以反映胎儿心脏功能健康状况,胎儿心率监测是围产期健康监护的主要方法之一。由于超声多普勒胎心信号微弱、背景噪声多,目前市面上的家用胎心检测设备多数采用连续式超声多普勒检测技术,存在噪声大、灵敏度低、检测范围小等问题。本文采用脉冲式超声多普勒胎心检测技术,设计并实现了一款家用高性能脉冲式超声多普勒胎心检测终端,具有低成本、灵敏度高、检测范围大等特点,结合智能手机、云平台和专家数据分析软件组成胎心检测系统。本文研究内容如下:(1)脉冲式超声检测研究:对比脉冲式超声探头与连续式超声探头的特点,从信号变换模型上证明了脉冲式超声胎心检测技术的可行性,并提出了脉冲式超声胎心检测技术中部分关键模块的设计方案。(2)胎心信号质量评估算法:采用自相关运算与变异系数法分别提取出胎心信号的周期性特征与能量分布特征,基于神经网络的方法,建立特征值与胎心质量的关系模型,并根据关系模型实现胎心信号质量的评估。(3)终端软硬件设计:基于脉冲式超声多普勒检测技术进行设计,提升了检测灵敏度与检测范围。微控制器控制设备进行超声发射、信号解调、数据采集等工作,实现超声多普勒胎心检测,并通过低功耗蓝牙模块完成数据通信。同时在处理器中实现胎心信号的自适应去噪算法,进一步提升胎心检测性能。胎心模拟检测设备和孕妇实际使用测试均表明,设计的家用胎心检测系统具有胎心率检测准确、灵敏度高和覆盖范围大的性能优点,能满足家庭场景下的胎心检测需求。

桂娟[9](2019)在《先心病婴儿皮层电活动预测中长期神经发育结局》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和目的: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简称先心病)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发育缺陷疾病,脑损伤和神经发育障碍神经发育与社会心理障碍是先心病重要的晚期并发症之一。至今心脏学家和儿科学家对于先心病相关的神经发育障碍的早期预测指标,尚未达成定论和共识。振幅整合脑电图(amplitude-integrated electroencephalogram,aEEG)应用于新生儿危重症病例脑损伤的价值已经得到肯定。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分析先心病新生儿及小婴儿围术期大脑皮层活动状况及中长期神经发育的预后,探索围术期脑损伤和远期神经发育障碍的危险因素,评估围术期振幅整合脑电图各指标对远期神经发育障碍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NICU住院的确诊CHD且需要手术治疗的新生儿及小婴儿(≤月龄),采集围术期及术中管理的特征和变量,持续监测手术前后的aEEG,探究其影响因素。采用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Bayley Scales of Infant Development,BSID)测试心脏手术后的婴儿12月龄时的智力发育指数(mental development index,MDI)和精神运动发育指数(psychomotor development index,PDI),回顾性分析MDI、PDI的影响因素。前瞻性采集围术期aEEG监测结果,规律随访并获取18个月龄时的MDI、PDI,比较围术期aEGG与18月龄MDI、PDI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病例295例。167例完成术前aEEG监测,显示约19.17%(32/167)显示背景模式为轻度异常,34.73%(58/167)的病例SWC不成熟,1.8%(3/167)缺乏SWC,5例(2.99%)患儿术前aEEG显示有惊厥活动,其中4例(2.39%)为频繁惊厥活动。出生胎龄越大,背景模式正常的可能性越高(OR=0.220,95%CI:0.072-0.675),围生期有轻度窒息史病例的SWC异常的可能性更高(OR:6.595,95%CI:2.290-18.996),出生胎龄大于39周的病例SWC异常的可能性更低(OR:0.461,95%CI:0.214-0.992)。5例患儿有惊厥活动,均为发绀型先心病。226例完成术后aEEG监测,约5.75%(13/226)显示背景模式为轻度异常,0.88%(2/226)显示为重度异常,27.43%(62/226)的病例SWC不成熟,3.54%(8/226)缺乏SWC,4.4%(10/226)的患儿术后aEEG显示有惊厥发作。5分钟Apgar评分高于9分者是术后背景模式异常的可能性较低(OR:0.172,95CI:0.030-0.969)。出生有轻度窒息(OR:14.647,95%CI:2.590-82.822)、存在延迟关胸(OR:5.197,95%CI:1.659-16.285)、术后存在神经系统症状中度异常(OR:5.145,95%CI:1.044-25.348)是术后SWC异常的危险因素;出生胎龄大于39周者(OR:0.153,95%CI:0.044-0.538)术后SWC异常可能性更低。103例完成了手术前后aEEG比较,术后存在败血症者SWC变差的可能性更大。共116例 CHD 儿童接受 BSID 评估,MDI(95.38±22.98)和 PDI(87.84±22.57)均显着低于止常人群的均值(100)(p<0.05)。MDI和PDI呈正相关关系。仅PDI是MDI 的影响因素,PDI 越高,MDI 越高(β:0.835,95%CI:0.429-1.241)。MDI、住院天数、体外循环和行为问题是PDI的影响因素。MDI越大,PDI越高(β:0.497,95%CI:0.342-0.652),体外循环手术病例,PDI 较高(β:11.956,95%CI:0.845-23.068);住院天数越长,PDI 越低(β:-0.577,95%CI:-0.874~-0.279);相对无行为问题,有轻微行为问题时PDI较低(β:-10.605,95%CI:-18.546~-2.664)。共有93例患儿完成研究。该组病例18月龄时BSID检测显示MDI平均值为 96.483±21.997,PDI 平均值为 87.763±21.584。MDI 与正常人 MDI(均值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42,P=0.127),PDI低于正常人PDI(均值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67,P<0.001)。其中,A组有45例患儿,在手术前后均接受了 aEEG检查。术后SWC缺失婴儿的MDI(70.00±34.641)低于术后SWC未成熟婴儿的MDI(100.65±19.572)(P=0.09)。术前背景轻度异常的婴儿,其PDI(68.43±19.217)明显低于术前背景模式正常的婴儿(92.97±21.005)(P=0.0064)。术前aEEG显示未成熟SWC的婴儿的PDI(85.08±21.431)明显低于术前正常SWC的婴儿(105.14±21.162)(P=0.037)。术前背景模式和SWC可能可以预测婴儿的长期运动功能。结论:1.围术期aEEG显示大多数婴儿皮层活动正常,SWC相比背景模式和惊厥活动,反映脑损伤更为敏感。出生胎龄和出生缺氧病史是心脏手术前aEEG的影响因素。除了出生胎龄、出生缺氧史,延迟关胸、术后败血症及术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是术后aEEG异常的危险因素。围术期极少数病例有惊厥活动,均为复杂型先心,预后不佳。出生胎龄较大、术后存在败血症者术后aEEG较术前更不易改善。2.CHD儿童12月龄时智力发育和精神运动发育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人群。智力发育水平和运动发育水平正相关。体外循环下手术的病例精神运动发育障碍较轻;住院天数长,存在轻微行为问题,精神运动发育障碍较明显。3.围术期aEEG异常与18月龄智力和精神运动发育障碍相关。围术期aEEG尤其是背景模式和SWC可能是CHD婴儿中长期神经发育预后的有效预测手段。

齐晓晓[10](2019)在《基于孕妇心电监护的可穿戴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围产期孕妇心电监护问题,基于非侵入型小型医疗监护可穿戴设备,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孕妇心电监护可穿戴装备的研究现状,市场上现有及实验室研究开发的非侵入型孕妇心电监护装备、小型非服装类、服装类孕妇心电监护装备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传感技术的实现和服装功能性设计要求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其中孕妇心电监护服装与皮肤之间的日常动态作用研究是本文的研究重点。主要研究目的是寻找孕妇心电监护服装设计的较优电极分布以及结构选择设计,为孕妇心电监护服装的研究进行初步实验探索。利用文献法、实验法、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依据前人研究成果,选出三种最适合应用于孕妇日常服装的电极分布方式。同时根据市场调研设计四款实验样品,分别为高腰无附加结构、高腰腹部双层托腹、高腰腹部魔术贴、高腰无附加结构+托腹带。根据文献研究结果确定六个孕妇日常动作,分别为动作一原地踏步、动作二上下楼梯、动作三侧转、动作四腿部前后跨步、动作五腿部左右跨步、动作六坐下起立,下肢运动时双手托腰。就三种分布方式及结构设计进行静态压力实验与动态压力实验。此外,利用三维红外动态捕捉系统,对四个款式、三种电极分布方式进行动作一、动作二、动作三三种动作下位移稳定性测量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静态压力下:就款式静态压力均匀度来说,款式二均匀度最好,然后依次是款式四、款式一、款式三;就静态的电极分布方式来说,分布二的电极分布方式压力更均匀,其次是分布一和分布三。(2)动态压力:从总体每个动作下的最佳款式和最佳分布来看,款式三在任何动作下都不属于最佳款式,而分布三也没有出现最佳分布的状态。在动态条件下,在孕妇心电监测服装的款式选择时优先选择款式三以外的其他款式,款式三和分布三的压力稳定程度低于其他款式和其他分布,(3)动态位移:款式一和款式二在位移实验中,款式一和款式二的分布一位移稳定程度更好,两个款式的位移变化程度相近。款式三的位移变化均匀度较好。款式三和款式四的分布二位移稳定程度更好。运动二和运动三中,款式一、款式二、款式四均表现出分布二的位移程度较小。而款式三在所有运动中都是分布一的位移程度更小。在运动一中,所有款式都是分布一的位移程度较小。全文共有图35幅,表50个,参考文献84篇。

二、两种无创胎儿监护方法的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两种无创胎儿监护方法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心音心电信号处理的神经网络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心音信号研究背景及意义
        1.1.2 胎儿心电信号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心音信号算法概述
        1.2.2 胎儿心电信号算法概述
    1.3 本文的创新点与主要贡献
        1.3.1 基于全局结构信息的神经网络序列标注算法
        1.3.2 基于端到端时序特征表达的神经网络序列标注算法
        1.3.3 基于多尺度时序检测的神经网络分类算法
        1.3.4 基于记忆门控编码及时序解码的神经网络序列标注算法
        1.3.5 基于物联网的心音信号自动分析系统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基于全局结构信息的神经网络序列标注算法
    2.1 引言
    2.2 研究动机
    2.3 算法基础
        2.3.1 心音包络特征
        2.3.2 长短时记忆网络
    2.4 全局结构信息心音分段网络
        2.4.1 网络结构
        2.4.2 网络训练
        2.4.3 实现细节
    2.5 实验的结果及分析
        2.5.1 基准数据集
        2.5.2 评价指标
        2.5.3 算法对比
        2.5.4 端效应及包络特征长度
        2.5.5 消融实验及收敛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端到端时序特征表达的神经网络序列标注算法
    3.1 引言
    3.2 研究动机及问题定义
        3.2.1 研究动机
        3.2.2 问题定义
    3.3 端到端心音分段网络
        3.3.1 网络结构
        3.3.2 网络训练
    3.4 实验的结果及分析
        3.4.1 算法对比
        3.4.2 消融实验
        3.4.3 收敛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多尺度时序检测的神经网络分类算法
    4.1 引言
    4.2 研究动机和问题定义
        4.2.1 研究动机
        4.2.2 问题定义
    4.3 相关工作
    4.4 多尺度时序检测心音分类网络
        4.4.1 多尺度时序卷积
        4.4.2 网络结构
        4.4.3 网络训练
    4.5 实验结果及分析
        4.5.1 基准数据集
        4.5.2 评价指标
        4.5.3 心音分类任务算法对比
        4.5.4 心音分段算法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记忆门控编码及时序解码的神经网络序列标注算法
    5.1 引言
    5.2 研究动机
    5.3 算法基础
        5.3.1 门控线性单元
        5.3.2 损失函数
    5.4 编码器解码器时序标注网络
        5.4.1 网络结构
        5.4.2 算法损失函数
        5.4.3 目标标签序列编码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1 基准数据集及预处理
        5.5.2 评价指标
        5.5.3 算法对比
        5.5.4 消融实验
        5.5.5 改进的损失函数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2)经皮穴位电刺激在分娩镇痛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主要药品
        1.4 主要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TEAS治疗方法
        2.2 PCEA治疗方法
        2.3 对照组产程观察
        2.4 标本采集
        2.5 标本检测
        2.6 观察指标
    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产妇一般情况比较
    2 产妇镇痛效果评价
    3 镇痛前即刻及镇痛后120分钟β-内啡肽含量比较
    4 经阴分娩产程时长比较
    5 缩宫素使用率及不良反应率比较
    6 中转剖宫产率比较
    7 经阴分娩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1/5分钟Apgar评分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3)不同体位对剖宫产产妇血流动力学和麻醉阻滞平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病例选择与分组
        1.1 入选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分组
    2 麻醉与检测设备
    3 麻醉药品
    4 麻醉过程与方法
    5 观察指标
    6 统计学方法
实验结果
    1 各组一般资料比较
    2 三组产妇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比较
    3 三组产妇在麻醉后各个时间点出现低血压的例数(n=40)
    4 三组产妇在各个时间段去氧肾上腺素用量的比较
    5 三组产妇在输液量去氧肾上腺素用量出血量不良反应的比较
    6 三组产妇尿量手术时间术前麻醉平面术后麻醉平面的比较
    7 三组胎儿估算体重与胎儿实际体重的比较
讨论
局限与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本研究中所使用的医疗器械及耗材
致谢

(4)母亲声音刺激对新生儿黄疸患儿相关发育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足月新生儿的概念
    二、声音刺激的概述
        (一) 听觉系统的发育
        (二) 声音的概念
        (三) 语音刺激对语言发育的影响
        (四) 母亲声音刺激的定义
        (五) 母亲声音刺激对胎儿的影响
        (六) 母亲声音刺激对早产儿的影响
        (七) 母亲声音刺激对新生儿的影响
    三、近红外光谱监测进行新生儿脑组织氧代谢监测的概述
        (一) 近红外光谱监测的历史与现状
        (二) NIRS在脑血氧检测应用的历史
        (三) NIRS在新生儿及监护室中的应用
        (四) NIRS在新生儿脑组织氧代谢检测中的应用
        (五) NIRS监测新生儿氧合状态的准确性
    四、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评分的概述
        (一) 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的概念
        (二) NBNA的评分方法
        (三) NBNA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一) 声音刺激的研究背景
        (二) NIRS对新生儿脑组织监测的研究背景
        (三) NBNA评估新生儿行为神经的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 操作性定义
第三章 研究方法
    一、研究类型
    二、研究对象
        (一) 总体和样本
        (二) 样本的选择
        (三) 样本量
    三、研究指标和工具
        (一) 资料收集
        (二) 干预方法
        (三) 检查仪器
        (四) 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评分
    四、资料收集方法及操作流程
        (一) 收集资料的步骤
        (二) 操作流程
    五、质量控制
    六、资料分析方法
第四章 结果
第五章 讨论
    一、母亲声音刺激可增加住院新生儿脑组织中HbO_2、rSO_2水平
    二、母亲声音刺激可增加住院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分值
第六章 结语
    一、结论
    二、对临床护理工作的启示
    三、本研究的创新性
    四、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血管活性药对妊娠期糖尿病产妇血流动力学与新生儿安全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NICU早期新生儿灌注指数的变化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灌注指数和灌注变异指数在新生儿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7)面向胎儿监护的CTG信号数字化和智能分析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CTG信号数字化发展现状
        1.2.2 宫缩信号智能算法发展状况
    1.3 存在问题和研究内容
        1.3.1 现有算法的缺点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2 CTG信号理论基础
    2.1 妊娠过程
    2.2 胎儿监护
    2.3 CTG信号
        2.3.1 胎儿心率信号
        2.3.2 子宫收缩信号
    2.4 纸质CTG规格
    2.5 CTG信号来源
    2.6 本章小结
3 二值CTG数字化算法
    3.1 图像获取
    3.2 背景网格直线去除
        3.2.1 图像分割算法
        3.2.2 直线检测算法
        3.2.3 提出的算法
    3.3 信号提取
    3.4 信号校准
    3.5 结果与讨论
        3.5.1 验证集
        3.5.2 验证结果
    3.6 本章小结
4 宫缩信号强度自动分类算法
    4.1 宫缩信号预处理
        4.1.1 融合经验模态分解和形态学处理的高频滤波
        4.1.2 基于平滑先验法(SPA)的低频滤波
    4.2 宫缩信号特征提取
        4.2.1 多模态特征提取
        4.2.2 特征向量处理
    4.3 宫缩信号分类
        4.3.1 基于KNN的宫缩分类诊断
        4.3.2 基于SVM的宫缩分类诊断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评价指标
        4.4.2 实验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和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8)一款家用高性能脉冲式超声多普勒胎心检测终端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胎心检测方法的现状
        1.2.2 超声多普勒胎心检测技术的发展
    1.3 课题研究内容
    1.4 本论文组织结构
2 胎心检测原理研究
    2.1 超声检测原理
        2.1.1 超声多普勒效应
        2.1.2 超声探头
        2.1.3 脉冲式胎心检测技术
    2.2 超声检测的信号变换模型
        2.2.1 连续式超声检测
        2.2.2 脉冲式超声检测
    2.3 脉冲式超声检测实现方案的研究
        2.3.1 发射接收隔离方案
        2.3.2 回波信号解调方案
        2.3.3 测量时序产生方案
    2.4 本章小结
3 胎心信号质量评估算法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胎心信号质量评估算法设计
        3.2.1 基于自相关的信号周期性特征提取
        3.2.2 基于变异系数的信号能量特征提取
        3.2.3 基于神经网络的关系模型
    3.3 实验结果
    3.4 本章小结
4 胎心检测系统概述与检测终端硬件设计
    4.1 胎心检测系统概述
    4.2 终端硬件总体设计
    4.3 硬件各模块设计
        4.3.1 主控模块
        4.3.2 时序控制模块
        4.3.3 发射模块
        4.3.4 接收模块
        4.3.5 信号解调模块
        4.3.6 信号调理模块
        4.3.7 人机交互模块
        4.3.8 蓝牙通信模块
        4.3.9 输出处理模块
        4.3.10 电源管理模块
    4.4 本章小结
5 胎心检测终端软件设计
    5.1 软件总体架构
    5.2 驱动层模块设计
    5.3 功能层模块设计
    5.4 应用层模块设计
    5.5 本章小结
6 测试与结果
    6.1 胎心模拟信号测试
    6.2 孕妇实际使用测试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9)先心病婴儿皮层电活动预测中长期神经发育结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振幅整合脑电图评估先天性心脏病小婴儿的皮层活动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第一章 前言
        1.1 先天性心脏病相关的脑损伤
        1.2 振幅整合脑电图的作用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对象
        2.1 研究对象
        2.2 仪器设备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临床资料采集
        3.2 振幅整合脑电图的图像采集
        3.3 振幅整合脑电图的结果判读
        3.4 神经影像学检查
        3.5 统计分析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临床特征分析
        4.2 手术前aEEG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4.3 手术后aEEG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4.4 手术前后aEEG变化及影响因素
        4.5 围术期头颅CT/MR的结果
    第五章 讨论
        5.1 常用脑功能的监测方法
        5.2 振幅整合脑电图在NICU的应用
        5.3 先心病患儿围手术期的皮层活动及影响因素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评估先天性心脏病小婴儿神经发育预后的研究
    第一章 前言
        1.1 先天性心脏病相关的神经发育障碍
        1.2 神经发育评估与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的应用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仪器设备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临床资料采集
        3.2 体格发育评估
        3.3 神经发育评估
        3.4 统计分析
    第四章 结果
        4.1 病例特征分析
        4.2 BSID评估结果
        4.3 MDI和PDI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章 讨论
        5.1 常用的神经功能的评估量表
        5.2 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的优势和应用
        5.3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中长期神经发育结局
        5.4 先心病儿童神经发育障碍的影响因素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先天性心脏病小婴儿皮层电活动与中长期神经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第一章 前言
        1.1 先天性心脏病的神经发育随访
        1.2 缺乏早期预测指标导致随访困难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对象
        2.1 研究对象
        2.2 仪器设备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临床资料采集
        3.2 振幅整合脑电图的图像采集
        3.3 振幅整合脑电图的结果判读
        3.4 神经影像学检查
        3.5 随访和神经发育评估
        3.6 统计分析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临床特征分析
        4.2 围术期aEEG监测结果
        4.3 18月龄时BSID评估结果
        4.4 围术期aEEG与18月龄MDI与PDI关联性分析
        4.5 手术前后aEEG变化与18月龄MDI与PDI的关联性分析
        4.6 头颅超声与18月龄MDI与PDI
    第五章 讨论
        5.1 大脑的发育与高危儿神经发育评估
        5.2 先天性心脏病围术期脑功能与中长期神经发育结局的相关性
        5.3 国外现行的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神经发育预后的评估与干预指南
        5.4 国内外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神经发育随访工作的现状与困境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的神经发育障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10)基于孕妇心电监护的可穿戴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孕妇心电监测服装可穿戴性的研究背景及现状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现状
        1.1.3 小结
    1.2 孕妇心电监测服装可穿戴性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孕妇心电监测服装可穿戴性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孕妇心电信号监测装备相关理论研究
    2.1 孕妇心电监测信号
        2.1.1 孕妇可监测胎心电周数
        2.1.2 孕妇心电监测信号监测原理
        2.1.3 孕妇心电监测信号提取方法
        2.1.4 孕妇心电监测信号提取影响因素
    2.2 孕妇人体特征分析
        2.2.1 孕妇人体形态特征及尺寸
        2.2.2 孕妇产前运动理论分析
    2.3 孕妇心电监护装备与人体相互作用对心电信号的影响因素
        2.3.1 电极与人体的有效接触位置
        2.3.2 电极与皮肤接触压力
        2.3.3 监测服装与人体的相对位移
    2.4 孕妇心电监护电极位置研究分析
    2.5 孕妇心电监护服装设计基本原则
    2.6 本章小结
3 孕妇腹部可穿戴装备结构设计研究
    3.1 现有孕妇可穿戴装备结构调研
    3.2 实验样品孕妇内裤结构设计与制作
4 不同结构及不同监测点位置的接触压力研究分析
    4.1 实验设备
    4.2 实验准备
        4.2.1 设备调试及样品编号
        4.2.2 三种电极分布方式编号
        4.2.3 实验对象信息
    4.3 静态压力
        4.3.1 实验目的
        4.3.2 实验方案
        4.3.3 静态压力实验数据分析
        4.3.4 小结
    4.4 动态压力
        4.4.1 实验目的
        4.4.2 实验方案
        4.4.3 动态压力实验数据分析
        4.4.4 spss多配对样本的非参数检验
        4.4.5 小结
    4.5 本章小结
5 不同结构及不同监测点位置的位移稳定性研究分析
    5.1 实验目的
    5.2 实验设备
    5.3 实验方案
        5.3.1 三维捕捉电极位置设计
        5.3.2 三维捕捉动作设计
    5.4 位移稳定性实验数据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致谢

四、两种无创胎儿监护方法的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心音心电信号处理的神经网络方法[D]. 陈尧. 四川大学, 2021(01)
  • [2]经皮穴位电刺激在分娩镇痛中的作用[D]. 苗维娟. 青岛大学, 2020(01)
  • [3]不同体位对剖宫产产妇血流动力学和麻醉阻滞平面的影响[D]. 张慧明. 青岛大学, 2020(01)
  • [4]母亲声音刺激对新生儿黄疸患儿相关发育指标的影响[D]. 于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血管活性药对妊娠期糖尿病产妇血流动力学与新生儿安全性的影响[D]. 潘雪娥.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6]NICU早期新生儿灌注指数的变化及意义[D]. 刘雪琴.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7]面向胎儿监护的CTG信号数字化和智能分析算法研究[D]. 刘志康.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 [8]一款家用高性能脉冲式超声多普勒胎心检测终端设计与实现[D]. 季晨鹏. 浙江大学, 2020(02)
  • [9]先心病婴儿皮层电活动预测中长期神经发育结局[D]. 桂娟. 南方医科大学, 2019
  • [10]基于孕妇心电监护的可穿戴系统研究[D]. 齐晓晓.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2)

标签:;  

两种无创胎儿监测方法的评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